系统性管理

2024-10-16

系统性管理(精选12篇)

系统性管理 篇1

随着市场经济从短缺经济时代, 经历供需相对平衡的阶段,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创新加剧, 国际竞争激烈, 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 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企业管理已转变到以战略管理为中心。因此, 战略管理的目的从概念上讲在于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从量化的角度讲就是提高组织绩效, 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

在正确把握战略管理目的以及战略管理普遍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 本文运用系统的观点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系统性分析, 论证了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相关性、动态性及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目的在于根据系统固有的客观规律, 去解析企业战略管理系统, 使之呈现一种更新、更合理的状态, 并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系统的运行效果。

1战略管理的整体性

企业战略管理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均不能离开整体而且孤立地存在, 离开整体的部分也难以发挥作用。托马斯 (2005) 将战略管理过程分成如图1的四个阶段。从图1可以看到, 战略管理是一个包含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的一个系统性的综合过程, 而不是战略制定或战略实施等单一的工作。

战略的形成与执行是战略管理的两个基本环节, 好的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战略制定只是战略管理的一部分, 或者说是起点, 战略成功还有赖成功的执行。“战略评价与控制”环节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该环节的作用在于定期评估战略, 审视企业内部运营情况以及竞争对手和整个商业环境的变化, 以便根据经营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 保证战略的成功实施。

因此, 不能仅仅停留在战略管理的某一环节, 而是要从整体性上把握战略管理, 促进战略管理良性循环, 达到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

2战略管理各环节的有序性和相关性

有序是描述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状态的概念。相关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和制约, 支持系统的整体性。战略管理各环节之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紧密相关, 环环相扣的。下文将以托马斯 (2005) 的战略管理过程图为基础进行分析。

战略分析是对战略制定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内容是对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 目的是从复杂的信息与线索中清理出重点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因素, 以便于下一步战略选择和制定的进行。战略态势分析的常用工具有PEST分析、价值链分析、五力模型、利益相关者分析等。

制定战略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 (业务聚焦、总成本领先还是产品差异化?) ;产品或服务对顾客的价值主张 (卓越经营、亲近客户还是产品领先?) ;企业的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综合运用战略分析阶段的成果以及战略制定工具, 制定出多个战略方案以供选择, 最后在多个方案中做出“做什么”与“不做什么”的取舍, 最终形成企业战略。战略制定与选择实务中的常用工具有SWOT分析、SPACE矩阵、BCG矩阵、GE矩阵等。

战略实施的主要工作包括:战略目标的分解、组织各个层级为确保战略目标实现制定一系列的战略任务、基于战略任务的业绩监控、制定评估及奖惩体制。战略的实施需要得到组织的保证, 一般需要对组织进行调整并且需要具备促进战略实施的企业文化。常用的战略实施工具有平衡计分卡、差距分析等。

战略失误可能是战略不当, 但更多的是战略中途夭折。在当今战略致胜的大环境下, 企业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两方面因素。席酉民 (2000) 的研究指出了战略与实施的关系: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不仅要有效地制定战略, 而且也要有效地实施战略, 战略制定与实施的不同搭配会形成四种不同的结果, 如图2。战略管理的四个阶段孰轻孰重姑且不谈, 但一个精心策划的战略得不到很好地执行却更令人惋惜。

以上描述的战略管理的四个阶段循序渐进, 前一阶段的工作为后一阶段的工作打下基础, 逐步推进, 很好地体现了稳定运行的系统内部要素间的有序性和相关性。为保证企业战略有效执行, 企业内全体员工还需要在思想上达成一致, 整合企业资源, 并使系统中各环节相互合作, 有效配合。

3战略管理的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系统一旦开始运行就始终处于运行状态, 不停止、不间断。战略管理是一个环节众多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 不是一个平面, 也不是一个静态的, 这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是战略管理不同于一般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点。卡普兰等 (2008) 的《闭环管理:从战略到运营》一文提出了战略管理的闭环式管理体系。与托马斯的战略管理过程相比卡普兰对战略管理过程的划分更加具体, 包括制定战略、转化战略、规划运营、监督和学习、检验和调整战略五个阶段。该体系强调了战略的闭环管理——战略管理不仅是一次战略管理的过程更是在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回顾企业战略的基础上, 进入从制定战略开始的新一轮的系统循环, 各阶段环环相扣。这是一个无终点的循环, 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适当的调整, 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

4战略管理的环境适应性

战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 企业的外部环境既复杂多样, 又动荡多变。如何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生存并持续地发展下去, 是战略管理的任务和目的。战略管理在制定、实施企业战略的各个阶段上, 都要清楚地了解外部影响因素、方向、性质和程度如何, 以便制定新的战略或及时调整企业现行的战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做到以变应变, 不断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 创造内外环境的一致性是战略管理的规划与营运重点。

5战略管理系统的开放性

企业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这些因素或影响力有些间接对企业起着作用, 如政府、法律、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还有一些直接影响企业活动的因素或社会团体, 如供应商、借贷人、股东、竞争者、顾客及其他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团体。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战略管理系统的开放性的表现之二在于战略管理不仅要以管理基础 (包括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原理和原则、管理组织学以及管理思想等) 和职能管理 (主要包括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贸易管理等) 为基础, 还要融合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从事战略管理的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战略管理系统的开放性还表现在任何有益于战略管理的工具都应该被引进到该系统中。在阐述战略管理各环节的有序性和相关性时, 本文列举了一些战略管理实务中的常用工具, 这些工具对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战略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深入, 相信现有的工具会得到有效改进, 新的工具会不断被提出。将这些工具有效地应用于战略管理中能够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成功的几率。

6战略管理与其他管理系统的相关性

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运用系统观点, 要求我们把战略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 放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系统环境中去研究, 即不仅要研究战略管理系统本身, 还应该研究战略管理系统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系统中其他系统间的关系。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些职能已经被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比如战略绩效管理等, 并各职能都设计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如市场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只有各个职能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才可能对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职能上支持。以绩效管理为例, 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S·Kaplan) 指出“没有描述就没有衡量, 没有衡量就没有管理”。美国Palladium公司200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没有采用系统的绩效管理流程来连接战略和运营的组织中, 只有27%的组织的绩效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当或略好;相反, 在具有连接战略与运营的流程的组织中, 超过70%的组织的绩效达到行业平均水平或更高。二者间的差别相当明显。以上调查结果体现了绩效管理职能对战略管理强大的支持作用。同样, 战略管理还表现出与市场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的高度相关性。

7结语

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随着企业内外部发展变化而变化且涉及到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具有有序性、相关性、动态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综合系统。因此, 企业在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 应该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 综合考虑战略管理系统的特性, 提高系统运行效果, 确保战略管理的良性循环, 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目标。

摘要: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 是具备系统一般特性的综合系统。从系统观点出发, 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系统运行效果为目的, 从系统的一般特性到战略管理这一特殊系统的特性进行分析与论证, 阐述了战略管理系统内部的整体性、有序性、相关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以及系统外部的环境适应性、相关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系统,特性

参考文献

[1]戴维 (David, F.R.) 著.李克宁译.战略管理 (第八版)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7-9.

[2]托马斯L.惠伦, J.戴维.亨格著, 王玉译.战略管理与企业决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5-18.

[3]席酉民.管理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309.

[4]张大亮, 林弈专.绩效管理的系统性分析[J].企业经济, 2003, (4) :122-123.

[5]Robert S.Kaplan, David P.Norton.Master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 (2) :64-77.

[6]Andrew Pateman.Linking Strategy to Operations:Six Stages to Execution[J].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08, (12) :

[10]-13.

系统性管理 篇2

1、登陆网址:http://jsgl.sdei.edu.cn:8081/

选择“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

2、以学校系统管理员身份登陆。(以吕陵中心小学为例)

复制账号、密码,输入验证码登陆。

选择左侧“用户权限管理——教师用户管理”

3、点击“新增”

输入教师基本信息

(注意:出生日期为自动生成,与身份证号一致,如与事实不符,可手动更改。“是否新聘教师”一栏,如为老教师,则选择否;以后当年新招聘教师录入时,选择是。)点击保存,系统自动生成初始密码。

教师账号生成

4、教师账户密码导出。

在学校全部教师基本信息录完后,仍在当前页面,选择导出。

导出全部信息

生成表格,打开后,包含教师登陆密码。

将本表格发放给教师,教师自行登陆填报个人信息,学校管理员负责初审。方式二: 1、2步与方式一一致;

3、点击“导入”

选择“下载模板”

模板下发给教师自行填写

4、上传模板

在教师填完信息后,重复步骤3,导入模板

工商管理中的系统性风险与措施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系统性风险;解决措施

一、工商管理中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较低、监管能力较差,这使得在实际的工作监管中存在很多风险。同时还存在程序风险,工商管理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的时候经常会违反相关法律程序,很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为了走捷径就忽略了正常的监管程序,出现了违法法规的工作行为。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指的就是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因为自身原因和环境原因引起的潜在性风险。

二、工商管理中系统性风险的解决措施

1.增强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

企业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员工依法行政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可以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身上,做到责任制,这样有利于确保工商管理系统的规范进行和运作。首先,在工商管理工作人员执行任务时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来执行。在对每一个市场范围进行监管、执法的时候都应该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以便于追究,追究该市场范围内负责工作的工商管理人员的责任,并且在追究责任的时候要根据事情的严重性进行处罚。这样不但能够确保工商管理人员按照法律的规定严格执行工作,使市场监管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还能够调动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玩忽职守的情况发生。其次,在工商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越权的现象,一旦发现应该立即进行严格的处理,轻则调动工作岗位,如果情况比较严重,行为比较恶劣就应该作出严肃处理。并且,要定期对工商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一些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还应该着重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灌输,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人员对法律、行政法规的认识,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高效地完成依法执政的工作。在培训完成之后要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的结果进行评价,对于表现好的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其与工作岗位挂钩,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工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工商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提高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从而避免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减少一些经济纠纷。

2.利用和完善工商法律法规

就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现行的法律法规仍然处于一个落后、不完善的状况,因此,在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并对法律法规进行合理掌握、灵活利用。加强工作人员对法律的运用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法律,针对一些钻法律漏洞的奸商要严惩,通过法律武器进行市场监管。同时,工商管理人员是工商法律法规的直接使用者,工商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并在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合理有效的改进,在原有工商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做出更好的修改。

3.增强职权意识

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工作职权意识,懂得自己的职能,明确权限,通过责权清晰地劃分风险界限。想要使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将要承担的风险,对于行政部门应有的职权进行明确。在随机抽选与商品有关的原材料相关问题的时候,工商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积极参与工作,协助其他部门进行管理和工作。在抽检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原材料问题,涉及的问题是有关于经济违法的行为,工商管理部门就应该进行处理,并要明确自己应该行使的职权范围。工商管理人员应增进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使监管工作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总而言之,在我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企业工商管理是重要负责部门,想要确保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首先应该认识到工商管理中的一些系统性风险,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够确保工商管理人员认真工作,发挥自身的职能。因此,要不断对工商管理中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松柏,苏荣杰.浅析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工商行政管理,2009,14(1):70-72.

[2]唐国标,周志海.从多米诺效应看工商部门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0,2(1):20-23.

系统性管理 篇4

一、投资决策流程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Simon将经济组织内的决策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 提出了决策过程一般模型[2] (图1) , 认为决策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即情报活动, 确定决策目标;设计活动, 拟定不同的可行性方案;选择活动, 选择最优方案。三个过程相互关联, 互相作用, 形成了决策的动态过程。

根据Simon的模型, 结合投资决策过程实际, 将决策过程一般模型具体化, 可以得出支持DSS系统逻辑的投资管理决策过程模型 (图2) 。

二、投资管理DSS模型库管理系统设计

2.1投资决策DSS模型库规划。

本文使用面向对象语言搭建模型库管理系统, 其基础思想是将投资决策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类[3]。根据投资决策的特点, 模型库划分为知识模型类和数学模型类两个子类, 并将数学模型类按照投资决策支持的需要, 进一步划分细类 (图3) 。知识模型在投资决策DSS中表现为对投资决策任务的分析和推理以及风险控制规则, 是对投资决策规则的定义及行为的约束;数学模型是投资决策DSS进行分析决策的核心, 用以实现对投资决策问题的计算分析。其本质是输入变量 (X) 到输出变量 (Y) 的映射, 即, 包含输入变量、输出变量、数学表达式和算法对象四要素。以β指数模型为例, 如果投资者希望使用β指数模型选择收益波动小于基准值的投资组合, 则其一般形式是:

则β指数模型类可描述为:

类名称:β指数模型类

父类:数学模型类

属性:ri//输入变量集

rm//输入变量集

输入变量集

决策变量集

Get_Function//获取目标函数

Get_Constraint//获取约束条件

Simplex//求解β指数问题的单纯形法;

[结束]

各类模型从模型的结构角度可划分为原子模型和组合模型两种[4]。原子模型不可分割, 在投资决策DSS中负责进行基础的运算, 如计算期间收益率、价值波动率等;组合模型则按照自身的模型结构组合原子模型而成, 负责进行趋势判断、策略等的计算, 如计算收益率的持续性、风险波动率的变动预测等。

2.2投资决策DSS模型库管理系统架构。

模型库管理系统由模型库、模型字典、内外部数据库和模型库管理模块构成 (图4) , 模型库储存的是模型的代码, 在面向对象语言下模型库就是模型对象集;模型字典储存着各个模型的编码、方程式、功能, 模型在模型库中的定位等信息, 以供决策计算时模型库管理系统调用;外部数据库提供支持决策的外部参考数据;内部数据库不但用于提供内部决策支持数据, 还会根据系统的运算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实时跟进最新的内部管理情况。管理模块具备模型的运行, 存储和生成功能, 根据计算需求从模型字典中调用相应模型进行计算或生成新模型。

2.3投资决策DSS模型库管理系统运行流程。

模型库管理系统的运行流程首先是读取模型, 依照模型的属性执行模型的操作, 原子模型则直接进行参数取值和计算, 组合模型需要依照模型逻辑执行各个原子模型的计算, 并实现各个原子模型间数据的正确传递。原子模型结构固定, 组合模型的结构和运算逻辑可根据决策需要, 通过建模功能实现调整或者新的组合模型的生成。模型运算的结果会根据投资者在各个环节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 实现模型库管理系统的动态化。

结合图2的投资决策过程模型, 得出投资决策DSS模型库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如图5所示。

三、总结

模型库管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体现为充分实现DSS系统的动态运作。本文基于面向对象法, 结合对投资决策流程的分析, 从模型库管理系统的模型类划分、系统结构和系统运作流程等方面论述了投资决策DSS的模型库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在其支持下能够保证投资决策DSS的性能和实用性, 满足投资决策的系统性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梯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2]何开伦, 李军.实用型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原型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0, 14 (3) :64-67.

[3]王冰, 琚春华.面向对象DSS模型库设计[J].计算机时代, 2005, 6:15-17.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篇5

一、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为了保证程序设计和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软、硬件人员首先应该进行计算机设备安装调试,并且对有关的操作系统、系统软件等做好安装和调试。

二、程序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阶段所提供的系统设计说明书,进行新系统的程序设计,即按照说明书的详细要求,对每个模块编写程序。

编写过程中,应按照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使得编写出的程序逻辑上正确且易于阅读和理解。

三、调试

一个MIS系统通常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个模块(程序)组成。因此整个系统的协调工作可依次分为模块(程序)调试、分调(子系统调试)、和总调(系统调试)三个步骤来进行。

1.模块调试 通常可在程序设计过程中由程序员自己进行。调试时首先在纸上将程序清单仔细“走”一遍,检查出明显的语法和逻辑错误,然后再上机调试,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调试效率。条件具备时,还可以应用各种调试工具。

2.分调 是把子系统中各个程序(模块)或几个密切相关的程序(模块)放在一起来调试。主要是调试各模块(程序)之间的接口,看接口是否匹配,通信规则是否合理,

3.总调 将经过调试的子系统装配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调试。主要目的是验证系统运行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说明书的要求以及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是否符合要求。总调时一般应在新系统今后所用的计算机上进行,参加调试人员除全体开发人员以外,还应邀请用户的有关人员,以便及时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

四、系统测试与运行

系统测试的任务是利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测试数据,验证和确定新系统是否满足系统测试说明书要求的全部功能及性能。测试数据是系统测试的关键,应符合实际情况并尽可能完善。还应覆盖其它极端条件。系统测试完成以后即可进行系统的试运行。

五、文档编写

在系统调试完成后,就应着手编写有关的文档,如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使用说明书。

六、人员培训

为使新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获得应有的效益,对用户进行培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工作。除了对系统的操作员、维护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外,还应对用户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以及与新系统有关的业务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

七、系统转换

系统转换是指新系统代替当前运行系统的过程,通常有三种方式。

1.直接转换 在当前系统停止运行的某一时刻,新系统立即开始运行。

2.并行转换 新、老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然后老系统停止运行。

供电系统变电检修管理系统研究 篇6

摘要:供电系统变电检修是保障变电运行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变电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实际开展检修活动时,需要建立相关的变电检修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来对变电站或其他供电系统进行检测和修理,切实保证系统变电运行的质量。本篇文章从供电系统变电检修管理系统的设计入手,对其系统的管理方式、设计方法以及数字化的实现进行论述,并得出相关结论,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供电系统;故障;变电检修;检修管理;数字化管理

现行的关于变电站或其他供电系统的变电运行故障检修仍然采用手工检索,这种检索方式不仅存在应用缺陷,还比较耗费人力和时间,在现行的检修管理中已经表现出不适应现象。针对此种情况,在以后的供电运行工作中就必须加强管理,不断改进或改善供电系统变电检修措施,以达到提高变电检修质量,保证变电安全运行的关键。下面对供电系统变电检修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形式,以及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作详细论述。

一、供电系统变电检修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形式

1、设计要求

供电系统变电检修管理系统的设计形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据库设计,二是应用程序设计。二者在设计时需要遵循的设计要求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首先,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或数据平台,将变电检修工作中所产生的所有信息数据都收录、集成到这个数据平台中,做好系统中生技管理数据库、调度运行数据库以及MIS变电运行数据库之间的相互衔接,尤其要注意供电系统变电检修管理系统中共性数据结构的一致性,达到管理系统中不同分项系统数据共享的目的。

(2)其次,系统程序的的设计要面向和落实基层班组,这是因为系统中共享程序的执行操作者是基层班组人员,且大量的程序数据都来源于基层工作,由基层工作中的项目执行所获得。所以在设计管理系统程序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到程序的基层性问题,以免系统设计完成后脱离基层,进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笔者在这里所的指出的面向基层班组人员的管理系统设计思想主要指,给基层班组人员灌输或贯彻检修管理科学化意识,让设计人员意识到基层班组及其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以提高管理系统设计中检修数据的真实性,并保证它的及时更新。

(3)最后,设计要面向主体业务。变电检修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变电检修行为和业务进行检修,所以在设计其系统时必须要围绕检修主体业务,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检修业务流程,并在过程中着重突出信息化管理,使检修业务在正式实行时能够变得规范。设计面向主体业务化的最大好处是方便对检修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且能够对相同的数据信息进行一点录入,同时共享。

2、管理系统的设计框架

单就变电检修的目的来看,就是为了监测和诊断故障,所以检修管理系统在设计时也要从故障监测和故障诊断两个方面来考虑。目前国内市场上拥有的在线监测和诊断系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管理系统,二是面向对象的集控式管理系统,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是集成分布式管理系統,能够实现故障监测、数据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状态识别等多项功能。下面对集成分布式变电检修管理系统的设计框架作简要介绍。

(1)数据信息的检测、传输

该系统在实际设计时需要按照检测对象以及检测诊断目的的不同来选择类型不同,但具有相应功能的传感器来对变电站内部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并将获得的特征量信息如实反映出来。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前台机会预处理,一种是后台机综合处理。设计时常采用磁场干扰抑制、维数压缩等方式来提取相应的,能够真实反映变电站内部设备或系统发生故障的特征量。

(3)状态识别(即诊断)

对经数据处理单元的有效数据与规程(导则)、历史数据、运行经验及专家知识等进行分析比较,对设备故障分类、故障部位定位、严重程度判定等。

(4)在线评估

对状态识别诊断出的故障,由决策支持系统根据预置的值进行报警或由预测分析软件对故障的发展趋势和设备绝缘安全运行时间(或称剩余寿命)等进行评估推测,为状态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二、电系统变电检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实现

1、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存储数据的实体,是全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数据库设计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优劣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在数据库体系结构中,数据的层次可分为五层,即字符、数据项、记录、文卷、数据库。数据库是一个范畴内所有文卷的集合,文卷是同种类型记录值的集合,记录由数据项组成,数据项又由字符组成。

2、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的关系探讨

从状态检修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状态检修是以分析设备状态信息,掌握设备状态为基础的,而在线监测采集的信息是设备状态信息中的重要组成,因而在在线监测技术水平发展至高可靠性和高智能化时,将大大推动状态检修的发展。但同样要认识到,并非未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就不能开展状态检修工作,状态检修其实质是主动掌握设备动态,观察增量趋势,重视历史资料,防止设备发生故障。一部分电气设备自身具备进行数据的监测与分析能力,尤其是微机型继电保护。

基于上述认识,加之目前在线监测技术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满足推广应用,且投入大,我们认为在当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开展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应注重对状态检修总体策略的研究,慎重开发、研究和选用成熟在线监测系统,积极推广带电检测工作,加强基础数据管理与综合分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电系统变电检修是变电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只有做好了设备与系统的变电检修,供电系统才能实现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行。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对供电系统变电检修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该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框架,并提出管理系统数字化的实现,对数字化变电检修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作了论述,得出电力行业应该积极推动数字化带电检测工作的结论,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1] 许婧,王品.电力设各状态检修技术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2000,(8):48~52.

[2] 盛兆顺,尹琦岭.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3.

系统性管理 篇7

随着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 这两个系统中的数据更新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资源。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要求必须做到系统与系统之间信息的同步, 以及数据的共享。而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操作人员, 要达到一个系统更新的同时可以使其它系统同步更新, 对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将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连接是十分必要的。

2、系统连接设计

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本身具有形式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和对系统依赖性等一些特性, 这些特性对数据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事管理系统则是需要高度数据库安全的软件系统, 能够将员工的私人保密信息得到很好的维护。既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的即时更新, 又确保信息安全性, 那么, 就需要针对当前学校的信息系统做横向的连接。

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的连接设计首先考虑哪些数据需要共享, 如何将这些数据的类型结构统一, 以及系统操作人员对数据的操作权限。根据系统连接的需求, 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型。

教务管理系统主要从人事管理系统中获取教师的信息, 比如, 性别、年龄、专业、职称等信息, 而人事管理系统从教务管理系统中获取教师工作量、教学效果等信息。由于系统连接应该在原有系统保持完整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所需的数据又要通过统一转换, 所以提出中间服务器和代理这样一种架构模型 (如图1) 。

这种架构最突出的优点是服务集成能力强, 即它能够将系统互操作的流程性、事务性、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全部集成在中间服务器来实现, 而各应用软件只需要提供报文收发功能即可。

代理是应用软件的互操作接口, 它负责实现应用软件与中间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中间服务器负责在代理之间转发报文、控制信息流动, 同时, 还负责身份验证、加密保护、存取控制等安全管理。

由于本系统要求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通过网络交换数据信息, 所以, 采用XML技术来表示各个对象信息, 这种可移植性语言为异构环境下的数据交换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3、数据的安全保密设计

本文所涉及的三个数据库, 人事数据库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 教务数据库由教务部门负责, 和中间数据库。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存储了职工基本信息、个人工资等重要信息, 而教务数据库存储了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学生成绩等重要信息。因此, 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该连接方案中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1) 各系统数据库管理分工明确。

教务数据库由教务系统管理员管理, 中间数据库和人事数据库由学校人事系统管理员管理。

(2) 教务系统通过代理访问中间数据库。

教务系统查询数据时, 通过中间数据库向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发出访问请求, 由人事管理系统向中间数据库更新数据, 通过代理向教务系统数据库写入新数据。这样, 避免了教务管理系统直接访问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 保证了人事管理数据的安全性。

(3) 建立严格的用户登录制度。

用户登录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都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不同的用户权限不同, 比如, 教务管理系统的用户, 不能随意更改教师的基本信息, 只能通过中间服务器查看教师职称等基本信息。

4、系统连接的实现

中间服务器服务启动之后, 才可以进行报文的收发工作。中间服务器的启动在listen类中实现, 并通过listen类调用报文代理Msgproxy处理各种报文, 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报文处理是中间服务器的核心部分。中间服务器接收到代理发送的报文后, 首先对报文进行身份认证和有效性认证。通过XmlValidatingReader类对XML流执行验证。报文通过验证之后, 在处理该报文之前需要获取文档中的XML项的信息, 对XML报文进行解析。报文种类根据EMIF规范进行分类, 例如, 请求报文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应用程序通过代理向中间服务器发送Request报文索取需要的信息。中间服务器收到请求报文后, 会返回一个Ack报文应答该报文能否处理。

代理是系统和中间服务器的接口, 完成报文生成、解析以及处理等功能。首先, 报文是通过XML序列化生成的。XML序列化将对象中的字段和值序列化为XML流, 保存为XML文件的格式。代理对报文的处理包括注册代理Register、注册提供Provide、预约Subscribe、取消预约Unsubscribe、事件发布Event、数据请求Request、数据应答Response等报文。

目前, 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连接还是基于同种数据库的, 不同种数据库之间的连接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5、结束语

将教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连接后, 有效利用了原有系统的资源, 无需进行重复的数据输人, 降低了人工操作风险, 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 保证了两个系统的应用软件的独立性和数据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实现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 方便了系统管理用户,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兴辉, 蒋维杜.基于HIS的门诊系统与医疗保险门诊系统的连接及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3.8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思考 篇8

一、回归起点:为什么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的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的发展的动力管理,其核心的管理行为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激励、组织与发展四个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这些职能,提供使雇员受到激励,自愿做出最大努力的工作场所;通过培训等方法提高潜在的劳动生产率;通过招收高素质的雇员和降低离职率的方法创造更高效的劳动力管理,从而使人才及以人才组成的团队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可以说:实现人力成本的增值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终级目的。

二、顺势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因素

“天下之事,顺势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尤其如此。外取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之势,内凭企业战略发展、文化氛围之势,准确识别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在、内在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特定背景的紧密结合,是企业人力资源合规性及有效性管理的基本保障。

从1995年《劳动法》颁布,到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国家法律法规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逐步扩大,已经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对立法者而言,《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部从一审到四审经历了近三年的新生法律,它的降生是一个过程的结束,而对于法律的施行及广大人力资源从业者而言,它才刚刚开始。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劳资纠纷呈现新一轮增长高峰。仅北京地区,2008年劳动争议案件已经接近5万起,较2007年的2万余件增加了1倍多。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迅速掌握新的动向,研读国家、地方法规、政策,清晰地为企业勾勒人力资源管理合规性的底线,以便在成本支出与风险承担之间寻求平衡,更加切实合理地制订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出于种种原因,尚不能做到人力资源相关管理完全合法,有些甚至已经跨越守法经营的底线。除社保外,其他高发的合规性问题还包括:劳动合同问题、工时管理问题等。诚然,企业做到合规势必会增加成本投入,但应该看到,社会和谐是国家倡导的主旋律,和谐劳动关系又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法律法规提高了企业用人的门槛,但也同时提升了劳动者对于合规企业的归属感。与人力资源管理内在因素相关的一个典型观点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把手”工程,总经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而众多人力资源从业者抱怨最多的也恰恰是工作得不到老板的支持,相关变革的推进总是遇到重重阻碍。除了高管的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是不是能对企业战略形成支撑,是否能为企业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人,这些都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内部发挥的作用以及实施的效果。

然而,上述这些因素并不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不作为”的托辞,相反,对于环境、尤其是内部环境,人力资源从业者要从“善于借势”提升为“勇于造势”。在战略指导下,预测风险、预测需求,并提出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在驱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认可。

三、千里足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顺序

人力资源管理包含:组织架构、流程设计、部门职能、定岗定编、岗位职责、绩效体系、薪酬体系、能力素质模型、招聘甄选、培训体系、晋升与任职资格、人力资源规划等模块。这些模块又可以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和人力资源开发平台两大部分。在没有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的情况下,就打造人力资源开发平台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且人力资源各模块之间也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需要立足公司战略设计组织架构。无论是集团架构,还是单一公司规模,组织设计都必须符合战略导向,并遵循精干高效、权责利对等、有效管理幅度、灵活性、客户导向、执行与监督分设、专业分工和协作、管理明确等基本组织原则。在组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再明确各个部门职责,以岗位为基础建立详细的工作描述体系,确定岗位职责、岗位目标、任职资格,以完整的工作描述体系为企业员工甄选、培训、管理者培养、绩效管理、薪酬制定等提供有力依据。然后,核定岗位工作量,进行定岗核编。最后,选用科学的、适合企业实际的岗位价值评估方法,测定岗位价值,为薪酬体系奠定价值基础。在夯实上述基础工作后,才谈得上打造人力资源开发平台。这个平台包含:能力素质模型、招聘甄选、培训体系、绩效管理、薪酬激励、晋升与任职资格等模块。这其中核心是能力素质模型,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上述模块建设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然而目前普遍的观点是:人力资源规划是纲,是指导招聘、培训、晋升等模块的根本,这其实走入了另一个误区。

人力资源规划预测的科学性和解决方案的科学性均来自于人力资源各模块的支撑,比如两年后有多少人来自于内部晋升,目前企业内部有多少人具备这样的资格和潜质,两年内预计会培养多少人出来,又会有多少人流失等等。没有上述模块的建设支撑,规划只能是拍脑袋。因而,规划将是在上述人力资源各模块建设完成、运行一个阶段并暴露出问题、需要改进之后,进入第二次循环时才能起到统领作用。

四、精益求精:人力资源管理的前瞻性问题

问题一:识别并管理关键岗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用的高层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架构,而不仅是科学。公司之所以能够正常持续运营,得益于骨干员工的努力。骨干员工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只要骨干员工称职,只要能够拢住骨干员工,那么公司就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公司是一个整体,各岗位需要统一协调发展,如果某些骨干员工不能够胜任岗位要求,那么就会打破整个公司的协调,从而形成短板。

问题二: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企业管理是瞬息万变的,因而,不应指望人力管理工作是一劳永逸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乃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都需要不断审视,循环改进。且达到同一目的方式有多种,为了消除员工对约束以及激励的“审美疲劳”,应该提倡对于管理制度的阶段性变革。

问题三:量化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所做的贡献。管理是需要成本投入的,并非越先进、越细致的管理,对企业的贡献越大。尤其是培训、绩效管理等,投入的不仅是资金,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效果如何往往只有感性的认识,而没有量化的衡量。因而需要引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效能概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效能是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包括财务方面和非财务方面,如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增长率、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和客户获得率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效能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各管理流程的整合、协调及优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效能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及时实施和及时完成对企业所做的贡献,如招聘计划的有效完成能及时补充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及时完成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等;员工技能效能是员工技能的提升对企业绩效所做的贡献,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和利益的潜在能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蒋正明,宁宣熙.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研究[J].中国商界,2008,(7):165-167.

[2]孙健敏.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误区[J].人力资源管理,2007,(10).

系统性管理 篇9

关键词:售后服务满意度,透明车间,模块功能

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透明车间管理系统的背景

近5年来, 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年产量以平均17%的增长率, 逐年递增。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两年, 产销量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 中国汽车年产销量从此迈入千万辆大关, 一举跃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市场。如图1所示。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 中国几大乘用车合资汽车公司, 如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广州本田、广州丰田、北京现代、长安福特、东风日产和神龙汽车等都加快了建设新工厂的速度, 并且不断的推出新车型。此外,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 本土自主品牌企业异军突起, 如比亚迪、吉利和奇瑞公司, 在2010年更是挤入年销售总量前十的行列。现在汽车行业领域里, 汽车产品越来越丰富, 产品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小, 市场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 汽车销售环节得到的利润在逐年下降。因此, 汽车公司需要从客户满意度出发, 对售后服务环节越来越重视。一方面, 把一个首次消费的客户转化为长期客户, 并最终成为此品牌的忠诚客户, 汽车售后服务环节的客户满意度是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原因, 随着汽车产品微利时代的到来, 从汽车生产环节到销售给客户过程中得到的利润越来越小。在国外成熟的汽车销售额中, 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是汽车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 可占据总利润的60%—70%。在美国, 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利润率高达整车生产环节利润率的10倍以上。

2010年, 中国售后服务市场销售额的增长率为44%, 高于汽车销售37%的增长率。在未来几年, 日益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和汽车老化, 售后服务市场将会是中国汽车行业里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 各大汽车公司都在努力提高售后市场的客户满意度, 用来提升整个汽车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从而依靠售后服务领域提高整个企业的利润率。J.D.Power亚太公司公布的2009年和2010年的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排名来看, 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得分品牌汽车公司共有21家 (2009年和2010年公司变化不大, 只是分数排名的变化) , 如图2所示。与之对应, 2010年中国汽车销售排行前二十位汽车厂商在这21家售后服务满意度较高的中占有15家, 比率达到75%。详细请见表1。其中, 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广州本田、广州丰田和东风日产有两款以上的车型在销售排行榜前二十位。显而易见, 75%以上的用户在选择乘用车的时候, 会选择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高的厂家;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高的厂家, 往往有多款车型都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 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在用户选择汽车的时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售后服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某品牌、某车型的市场销售业绩, 成为汽车制造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 (CSI) 高于总体水平的汽车公司■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 (CSI) 低于总体水平的汽车公司

J.D.Power亚太公司调研总经理梅松林博士曾表示:“排在客户满意度最前列的品牌具备一些共同的优点, 包括高效的客户服务流程, 以及对于流程和标准一贯高质量的执行。只有兼具训练有素的服务顾问、优良的服务设施及到位的服务流程, 才能确保客户获得一流的售后服务体验。”

当前, 各大汽车厂家的4S网络经销店积极推行的透明车间管理系统, 就是在现有的售后服务流程的基础上, 旨在提高整个维修过程的透明度和效率, 从而提升整体的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 最终达到提升品牌形象和企业竞争力的一套综合电脑管理程序。

二、透明车间管理系统

1、透明车间管理系统的定义

透明车间管理系统是一套切入到整个汽车售后服务流程中的维修进度管理系统。它是采用先进的电子看板管理技术, 用现代科技设计的一套集电脑软件系统、车牌识别系统、视频采集系统、互联网络系统、语音播报系统以及大屏幕终端显示系统为一体的综合电脑管理程序。

在汽车售后服务行业, 实施透明车间管理系统后, 可以自动监管从预约和接车修理到出厂过程的所有数据, 并将这些大量的枯燥的数据提炼出来, 以“抬头就能看见”的方式显示在大屏幕上, 并能把大量的数据以报表的形式导出, 使管理变得简单、快速、省时, 服务变得透明、公开、精细。如图3所示。

2、透明车间系统的模块功能

举例说明, 东风雪铁龙现有的一套完整售后服务流程—售后服务九大步骤。为了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服务流程的效率, 让顾客维修保养汽车的过程中, 亲身体验到舒适、快捷和透明化的服务, 引入了透明车间管理系统。在现有服务流程不变动的基础上, 把各个功能不同的模块切入到每一个服务步骤中, 使服务变得更加细化、简单和快捷。

透明车间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所对应的服务对象不同, 根据现有售后服务九大步骤, 每一个模块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对象。而且每一个模块的功能对于九大步骤地实施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以确保售后服务流程高质量的执行, 让客户“零距离”得体验到整个服务流程。从表2中我们可以对于透明车间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功能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不同的汽车公司4S网络经销店售后服务流程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的内容略有不同, 所以在开发透明车间管理系统的时候, 对于系统模块的功能定义略有差异, 但总体来讲, 表2所列的系统模块基本上满足了售后服务流程中的要求。根据需求, 透明车间系统可以拓展新的功能模块。一汽大众公司为4S网络经销店所开发的透明车间管理系统, 增加两个功能模块, 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环检接车和钣喷流水线模块。PDA环检模块能够方便服务顾问在预检环节快速的了解车辆状况, 并能够实现现场出具工单。钣喷流水线模块则实现了车间钣喷业务相关各个角色之间的信息互通及钣喷业务的合理统筹。

3、透明车间管理系统的网络结构

目前, 几大汽车厂家如一汽大众、上海大众、长安福特和东风日产等所采用的透明车间管理系统, 几大系统开发商主要采用C/S (Client/Server) 结构或者B/S (Browser/Server) 结构。数据库系统采用SQL2000、DB2或ORACLE。开发语言则有JAVA和C#两种。具体方式是采用LAN网络将各个节点设备和一根总线相连, 如图5所示, 同时与DMS (Dealer Management System) 数据库有接口, 可以任意调用DMS数据库里面的数据。或者, 透明车间管理系统嵌入到DMS系统里面, 作为DMS系统的一个大的功能模块, 或者子系统。

三、透明车间管理系统的意义

透明车间系统的具体优势, 对于4S网店来说:预约维修可建议最佳的到厂时间段;缩短接车员的接待时间;最大化调配利用工位资源;最大化提升维修班组的工作效率;第一时间发现异常, 并介入调整;让管理变得简单, 提高管理效率;让数字说话, 提供各类电子报表, 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事实依据。从客户的角度来说:节省客户等待时间;让车主感觉温馨和放心;提升品牌服务形象和美誉度;提高客户忠诚度, 并吸引更多客户, 步入良性循环。

透明车间管理系统, 把汽车售后服务带入到了电子化信息时代。这套系统可以准确控制车辆维修中的从预约、接待到派工、维修以及到最后的完工质检、交车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 合理地进行调度派工, 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 最终提升了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J.D Power亚太公司:2009年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R].2009.

[2]张民:奥迪轿车售后服务的透明车间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 2009 (12) .

[3]林绪东:如何提高汽车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J].广西轻工业, 2010 (8) .

改进挣值管理方法的系统性研究 篇10

关键词:挣值管理,基本参数,偏差分析

1 引言

伴随着项目管理实践的需要, 特别是成本与进度进行综合分析的需要, 挣值管理方法 (EVM) 已成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的基本技术工具之一[1]。挣值管理方法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工程项目, 但在对EVM理论的应用过程中, 对EVM理论的概念存在模糊或错误的理解。

因此, 对挣值管理方法本质的清晰认识, 是应用挣值管理方法的必要前提。以此作为出发点,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

1) 回顾并总结传统挣值管理在理论及应用中的各种研究成果与不足;

2) 在对挣值 (EV) 的概念进行严格定义的基础上, 从基本参数与偏差分析两方面分析其理论基础;

3) 按照将偏差原因分析细化的逻辑思路, 提出新的基本参数与偏差分析指标, 完善EVM理论体系。

2 有关挣值管理的研究现状

挣值管理理论自1994年前后引入我国。至今, 国内学者在这个论题上进行了丰富的研究, 在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都展开了不少有益的探讨[2,3]。在此应用研究的基础上, 不少学者还对挣值管理方法进行了改进, 特别是与其他项目管理技术方法相结合, 比如计划评审技术 (PERT) 、关键线路法 (CPM) 、关键链项目管理技术 (CCPM) 、全面质量管理技术 (TMQ) 等, 再应用到工程项目实施中解决所遇到的许多进度与成本管理的问题[4,5,6]。

这些成果为EVM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它们基本上是从应用技术层面对EVM进行分析研究, 对挣值法在概念与偏差分析上存在模糊或错误的理解, 比如, 不能准确地理解挣值 (EV) 与实际值 (AC) 的定义, 从而造成成对偏差原因分析的错误。例如, 有的学者[7,8]理解的已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 (EV) =实际工作量×预算定额;有的学者[5]认为EV是指根据批准认可的预算为标准所需投入资金的累计值, 即“已完成投资额”。同样, 有的学者认为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 (AC) =合同单价×实际完成工程量;有的认为AC=实际单价×实际工程量 (或者AC=P1×Q1) ;有的[9]认为AC是已完成的计划工作 (挣值描述的工作内容) 引发的所有实际费用的总和。各个定义之间的意义与适用范围显然不尽相同, 并且对各个基本参数在概念与性质上的分析也不同, 反映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对挣值管理理论的本质内涵挖掘不够, 缺乏统一的理论依据, 缺乏理论严谨性与全面性。

因此, 针对以上在传统挣值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试图在对挣值管理的基本参数的概念进行严格定义的基础上, 按照将偏差原因分析细化的逻辑思路对传统挣值管理理论进行完善。

2.1 基本参数

正如前文总结的, 目前国内学者对EVM基本参数的定义存在模糊或错误的理解, 特别是对“挣值 (EV) ”概念理解的不一致, 从而造成对偏差原因分析的错误。本文在探究EVM的内涵之初, 也偏向于将EV定义为:已完成实际工作量×预算定额, 即在某一时间已完成的工作, 以预算为标准所需要的资金总额。但这样定义使得已完成工作量中存在的一部分工作, 没有相应的预算标准与之对应。因此, 本文认为定义EV概念的时候, 应当能准确地进行统一计量。基于这个思路, 对EVM的3个基本参数 (PV, EV, AC) 进行严格定义。

假定到前锋期, 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EV) 以外的其他费用为OC (Other Cost) , 则OC=AC-EV。因此, 计划值 (PV) , 是指计划工作 (预定的活动或工作分解结构组成部分) 分配且经批准了的预算。挣值 (EV) , 是指在计划工作的预算下, 对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实际成本 (AC) , 是指为完成实际工作发生的所有成本, 即表示已完成的计划工作 (挣值描述的工作内容) 引发的所有实际费用的总和。因此, 实际成本 (AC) 由挣值 (EV) 和其他费用 (OC) 两部分组成。

2.2 偏差分析

1) 进度偏差 (SV) , 是指前锋期EV与PV之间的差异, 即SV=EV-PV, 两者同时建立在相同的预算定额基础上。EV表示已完成计划的工作量, PV表示按进度计划应完成的工作量, 两者的偏差反映出项目计划工作量的进度完成情况。

2) 费用偏差 (CV) , 是指前锋期EV与AC之间的差异, 即CV=EV-AC。EV表示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AC表示已完成的计划工作 (挣值描述的工作内容) 引发的所有实际费用的总和。因此, 两者的偏差反映出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EV) 以外的其他费用 (OC) 。

图1以S曲线展示某个预算超支且进度落后项目的挣值分析。总的来说, 在EVM中的偏差分析, 是对成本偏差 (CV=EV-AC) 、进度偏差 (SV=EV-PV) 的偏差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然后采取纠偏措施的过程。成本偏差和进度偏差是通常最需要分析的两种偏差。更进一步分析来说, 就是要确定项目计划发生偏差的原因与程度, 从而确定纠偏措施或预防措施。

3 挣值管理方法的新基本参数及指标

3.1 挣值管理新基本参数的提出

传统挣值管理方法克服了成本模型的局限性[11], 考虑了项目的已完成计划工作量对成本的影响。根据上文对EVM基本参数的定义可知, 计划值 (PV) 是从项目实施计划或工程量清单获得的, 实际成本 (AC) 是在项目实际实施情况中获得的, 挣值 (EV) 是建立在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成本上的。因此, 其进度偏差 (SV=EV-PV) 只应当表示计划工作量的完成情况, 而成本偏差 (CV=EV-AC) 则表示已完成计划工作 (挣值所描述的工作内容) 引发的其他实际费用, 即OC (Other Cost) 。不过, 其他实际费用 (OC) 所表示的偏差情况仍然太过宽泛, 需要对其成本偏差原因进行细化改进。

针对传统挣值法理论在项目绩效实施的偏差分析中仍存在的问题, 不能详尽地反映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郑生钦等按照原计划工作内容与新增工作内容进行区别的调整逻辑对传统挣值法的分析范围进行了拓展, 增强了挣值法对项目进度绩效和费用绩效的偏差分析能力。本文是在此研究基础上, 首先对挣值管理的基本参数的概念进行严格定义, 对成本偏差原因进行分类, 然后按照将偏差原因分析细化的逻辑思路对传统挣值管理理论进行完善。

结合传统挣值管理内容, 将项目在实际中的工作分为两类:一是计划工作 (Work Scheduled) ;二是变更工作, 即新增工作 (Work Added) 。一般说来, 产生费用偏差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5种:物价上涨、设计原因、业主原因、施工原因、客观原因和其他原因[10]。简化分析, 按照将费用偏差原因进行细化分析的逻辑思路, 本文假设:设计原因为第1种原因, 其产生的新增工作为WA1;物价上涨为第2种原因, 其产生的新增工作为WA2;业主原因为第3种原因, 其产生的新增工作为WA3;施工原因为第4种原因, 其产生的新增工作为WA4;客观原因为第5种原因, 其产生的新增工作为WA5。即是说, 发生的任何新增工作都可以归类到5种偏差原因和其他偏差原因当中。

3.2 挣值管理新基本参数的调整逻辑

挣值管理新基本参数的调整步骤如下:

1) 将计划工作 (WS) 按照已完成的计划工作量 (WP0) 进行调整, 得到已经完成的计划工作量 (WP0) , 其预算费称为EV01;

2) 根据已完成的计划工作WP0,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与已完成计划工作预算费用 (EV01) 预算单价和实际单价的不同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计划工作的实际费用EV02;

3) 根据实际费用EV02,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由第1种原因产生的新增工作量WA1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工作量 (WP1, 包括WP0和WA1) , 其预算费用称为EV11;

4) 根据预算费用EV11,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新增工作WA1的预算单价和实际单价的不同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工作 (WP1) 的实际费用EV12;

5) 同理, 根据实际费用EV12 (包括WP0和WA1产生的实际费用) ,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由于第种原因产生的新增工作量 (WA1) 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工作 (WP1) (包括WP0, WA1, WA2…WAi) , 以及对应的预算费用EVi1, 即EV21, EV31, EV41, EV51;

6) 根据预算费用EVi 1,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已完成工作 (WPi) 预算单价和实际单价的不同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工作 (WPi) 的实际费用EV12, 即可得到EV22, EV32, EV42, EV52;

7) 根据已完成的实际工作WP5 (包括WP0, WP1, WP2, WP3, WP4, WP5) ,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所花费的所有费用 (包括EV52和其他费用) 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工作的实际成本 (AC) 。

3.3 改进后的偏差分析

挣值管理的偏差分析, 就是要确定项目计划发生偏差的原因与程度, 从而确定纠偏措施或预防措施。从挣值管理的偏差定义可看出, SV只表示出项目计划工作量的进度完成情况, CV表示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EV) 以外的其他费用 (OC) , 为了对成本偏差原因分析细化, 下面按照新增工作的原因种类分析将其他费用 (OC) 细化。CV=EV01-AC=-OC, 包括以下7个部分:

1) CV0=EV01-EV02, 指前锋期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EV01) 与已完成计划工作的实际费用 (EV02) 之间的差异。两者的偏差表示已完成计划工作量的计划单价与实际单价之间的差异。

2) CV1=EV02-EV12, 指前锋期已完成计划工作WP0与已完成工作WP1 (包括WP0, WA1) 的实际费用EV02与EV12之间的差异, 表示由于第1种原因导致新增工作任务的费用。

3) CV2=EV12-EV22指前锋期已完成工作WP1 (包括WP0, WA1) 与已完成工作WP2 (包括WP0, WA1, WA2) 的实际费用EV12和EV22之间的差异, 表示由于第2种原因导致新增工作任务的费用。

4) CV3=EV22-EV32, 指前锋期已完成工作WP2 (包括WP0, WA1, WA2) 与已完成工作WP3 (包括WP0, WA1, WA2, WA3) 的实际费用EV22和EV32之间的差异, 表示由于第3种原因导致新增工作任务的费用。

5) CV4=EV32-EV42, 指前锋期完成工作WP3 (包括WP0, WA1, WA2, WA3) 和已完成工作WP4 (包括WP0, WA1, WA2, WA3, WA4) 的实际费用EV32与EV42之间的差异, 表示由于第4种原因导致新增工作任务的费用。

6) CV5=EV42-EV52, 指前锋期已完成工作WP4 (包括WP0, WA1, WA2, WA3, WA4) 与已完成工作WP5 (包括WP0, WA1, WA2, WA3, WA4, WA5) 的实际费用EV42与EV52之间的差异, 表示由于第5种原因导致新增工作任务的费用。

7) CV6=EV52-AC, 指前锋期完成工作WP5 (包括WP0, WA1, WA2, WA3, WA4, WA5) 的实际费用EV52与实际费用 (AC) 之间的差异, 即是指按照新增工作任务更新后的其他费用 (OC*) 。

根据传统挣值管理的曲线, 按照挣值管理新基本参数的调整逻辑, 可以作出挣值管理的新评价曲线, 图2以S曲线展示利用改进后的挣值法对项目进行偏差分析。在工程实际实施过程中, 利用挣值管理的新评价曲线, 最理想的状态是所有曲线之间靠得很近、平稳上升, 表示项目按照计划基准执行。如果存在有些曲线之间离散度不断增加, 则说明可能发生关系到项目成败的重大问题。已完成计划工作实际费用 (EV02) 曲线与已完成计划工作预算费用 (EV01) 曲线离散度增大, 则说明已完成计划工作的单价变化调整对项目的费用影响大;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 (EVi2) 曲线与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 (EV (i-1) 2) 曲线离散度增大, 则说明第i个新增工作内容的变化调整对项目的费用影响大。

挣值管理的新基本参数和偏差指标的提出, 解决了传统挣值管理对费用偏差分析过于宽泛的问题, 特别是对新增工作的费用原因分析, 还有对已完成计划工作的单价、工作量变化情况的分析。表1中列举了改进挣值管理模型前后的系统对比分析, 通过改进后的挣值管理模型新基本参数与偏差指标, 能够对工程项目在实际执行中偏差 (特别是费用偏差) 的原因分析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

4 结语

系统性管理 篇11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ARIMA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54-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14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及预警研究现状

(一)我国研究现状及不足

我国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及预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国外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我国的研究比较零散,且以定性研究为主。从国内近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法及模型法两方面。如张维(2004)描述了不良资产水平、资本金水平等16个指标分布区值,并分五个区阐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1]。沈悦和张珍(2007)、葛志强、姜全(2011)设计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并且借鉴国际惯例、国际金融法规和一些专家意见确定了各项指标的安全区间[2-3]。高志勇(2010)运用CAPM模型对美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4]。贺聪、洪昊(2011)将违约率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变量,采用逻辑回归方法构建了其与其他经济变量间的宏观审慎管理压力测试模型[5]。

我国现有测度方法的困境及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过于专注复杂模型,而随着经济现象复杂程度的加深,模型可信度也在降低,有着严格假设条件和繁杂理论结构的模型往往难以准确刻画风险的累积过程。二是受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操作时间不长,缺乏如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市场数据采集渠道的影响,国内学者较难开展针对我国实际进行的研究。三是我国现有研究对预警指标体系的选择主要侧重于国内因素,对开放条件下一些重要的外部冲击考虑较少,且对预警指标的选择、各层次指标权重及风险阀值的确定、风险区间的判定多借鉴国外文献或依靠专家分析法,趋于主观。

(二)本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本文采用指标法、因子分析及ARIMA预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识别、测度及预测。指标法能够避免构建数理模型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因子分析法更为客观准确,剔除了人为取舍指标,或主观判定指标权重等原因对综合评价效果的影响;而ARIMA对短期预测简便高效,能较准确地发现我国2012年金融风险状况。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选择来自经济子系统、银行子系统、国际收支子系统及泡沫风险①四个方面的共24个指标构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考虑到近二十年来我国成功抵御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本文选取1995—2011年这个时间段,并对四个子系统评价指标的年度基本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金融统计年鉴,中经网,WIND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管理局、经济学家网站等。

三、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及预测

(一)因子分析法测度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首先,将评价体系中指标原始数据导入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发现原始指标抽取公共因子后共同度全部在0.74以上,说明指标间可测量共同特质较多,所选取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本文旨在计算金融稳定指数,综合指数越大表明经济金融形势越稳定,因此本文选择对指标进行正向化——负向指标取反,适度指标将其初值与均值的差额取反。最后,确定公共因子及计算因子得分。由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可知,7个因子对数据变异量累积解释程度高达85.59%,已提取了指标体系内涵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将这前7个因子f1~f7作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的代表性因子。表2可以看到7个公共因子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征。第一因子涵盖的信息最为丰富,主要反映了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外债总额/外汇储备、失业率、资本充足率、房地产贷款/贷款总额及证券化率6个方面风险,共解释了21.38%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将SPSS输出的7个因子f1~f7的得分按照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加权平均可以得到因子综合F的得分,由于原始数据已被正向化,因子综合得分即为系统性金融稳定指数,刻画了1995—2011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动情况。其得分越高意味着系统性风险越小,经济金融状况越稳定;反之,得分越低意味着系统性风险越大,经济金融状况越不稳定。

(二)ARIMA法预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Eviews5中对f进行一阶差分剔除趋势性因素后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统计量为-3.28,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2.73,即一阶差分后的f序列式平稳的。进一步进行均值检验可知,一阶差分后其均值也近似为零。因此,适合运用ARIMA模型对f序列进行预测。又由于f一阶差分无论是自相关、偏自相关都表现出拖尾的特性,考虑用ARIMA(1,1,1)对f进行建模,模型估计AR(1)及MA(1)的系数分别为0.088、0.334。因此,模型可以写为:ft-2.088ft-1+2.176ft-2-0.088ft-3=ut-0.334ut-1①

表3为f序列的ARIMA(1,1,1)模型残差自相关及异方差的LM②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也不存在异方差,模型是适合的。

(5)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外汇储备规模显著过剩。近年来,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以及跨境资金异常流入是我国国际收支和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风险。截至2011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达3181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保证进口支付或者应对偿还外债的需要,外汇储备呈现出显著过剩的特征。一方面,过剩的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及其他有价证券,支持了美国财政收支和经常收支的双赤字。一旦双赤字扩大的恶性循环达到一定程度而难以为继,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不得不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看必然导致美元贬值,我国持有巨额美元资产将面临重大损失风险。另一方面,国际收支长期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增长较快,致使我国货币投放量过多,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强化市场交易主体套利交易动机,影响外汇市场有序平稳运行。如果未来市场预期发生逆转,将可能导致跨境资本集中流出,对我国经济金融造成严重冲击。

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根据前文实证分析可知,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复杂而多变,同时国际监管制度改革对我国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而从我国现状看,我国已形成“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定形成了挑战。关注并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行为,如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规避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是中国人民银行紧迫的现实问题。

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的监管制度,实行专业化监管和统一监管相结合,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标出发,扩大监管范围。

(一)建立完备的金融体系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

宏观审慎管理是以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为宗旨,而系统性金融风险涵盖了所有可能造成金融不稳定的金融行为。因此,除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专职监管以外,其他金融行为如场外金融产品和交易行为、跨市场资本流动和投机行为等也应一并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从目前国际趋势及我国的国情来看,要加强以下五个领域的风险监控力度:一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监管,重在完善金融衍生品立法,平衡创新与规范的关系。二是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重在判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并强化其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重在对国内影子银行的界定和业务规范。四是加强对私募基金的风险监管,重在促进私募基金的规范化和透明化等问题。五是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监管,重在分析金融机构之间或金融机构与市场之间的潜在连锁效应、以及监管真空等问题。在整体监管框架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确定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或级别,从国际经济金融、国内宏观及区域经济金融等各项指标基础上构建一套正确反映金融体系健康与稳定的金融预警制度,以此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判断金融稳定状况。

(二)建立和完善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

在我国,信贷仍然是最重要的货币投放方法和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且信贷波动是银行体系顺周期性的主要表现,也是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应该客观分析宏观形势对货币投放的需求,进行适时、灵活的逆周期调控,建立健全贷款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通过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平滑信贷投放,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实现总量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有机结合,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

(三)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协调

中国人民银行和各个金融监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实现统筹协调,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各行业运行状况,研究分析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情况,促进监管政策和措施协调。强化金融风险化解和处置行动的配合,加强金融稳定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共享的规范化和常规化。通过上述措施,使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既防止单个银行发生重大风险,又防范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四)构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多样化和多层次不仅有利于形成金融市场价格发现机制,避免市场主体的高度同质化造成的市场交易量低和无法有效定价,还有助于促进金融主体行为的相互独立和异质化,降低金融业务的相关性,防止金融主体行为“羊群效应”引发的金融不稳定。为此,要鼓励建立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金融体系,积极发展多元化、异质化的金融业务模式和业务品种,夯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张维.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3).

[2]沈悦,张珍.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3]葛志强,姜全.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实证及宏观审慎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4).

[4]高志勇.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5).

系统性管理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性管理

计算机网络在实现信息交互共享以及文件高速传输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化的同时, 其自身的安全保障同样不容忽视, 尤其是近年频发的黑客入侵以及软件源文件代码泄露等事件, 给公众造成极大的物质损失。

1 计算机网络安全释义

计算机网络安全, 即是指借助对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化管理以及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手段, 使计算机系统及其所存储、传输的信息数据等能够确保在网络连接以及运行的环境下, 实现对其的完整性、可控制性以及安全保密性等层面安全防护。

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运行的层面来看, 计算机网络安全一般涵盖了软硬件安全以及信息数据安全。软硬件安全是指使计算机系统实现平稳、正常运行的计算机实体设备以及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直接关联的各类计算机程序的安全运行;信息数据安全则是指用户在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传输中避免产生信息数据被篡改以及信息数据外泄等情况。

2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随着公众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日益加深, 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也益发引起公众的关注。笔者认为,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面临如下威胁:

2.1 物理破坏威胁

所谓的物理破坏威胁, 并非直接指向计算机网络本身, 而是通过对辅助计算机网络联接、运行所必不可少的相关硬件造成的破坏, 如对联接局域网或者广域网的网关设备的破坏、对光纤设备以及网线的破坏等, 都将导致计算机网络陷入瘫痪或者无法联接的境地。

2.2 操作不当导致的威胁

用户在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或者处理时, 如果存在用户自身对计算机网络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缺少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 则极易导致其出现诸如网络安全配置度不高、安全密钥过于简单, 甚至随意将安全密钥透露给他人等情况, 上述情况都直接或间接的使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威胁。

2.3 网络黑客入侵的威胁

网络黑客入侵可以说是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 如2007年湖北人李俊将其编写的蠕虫病毒--“熊猫烧香”投放于网络, 结果许多用户在下载文档过程中感染该病毒, 造成了大面积的网络瘫痪。一般而言, 黑客入侵的形式多为以下几种方式, (1) 安全密钥入侵。黑客借助其取得的安全密钥, 实现了对用户的网络系统的操控, 此种情况的产生, 出去用户自身对网络安全密钥保管不善导致外泄外, 还存在用户在设置安全密钥时, 密钥组成过于简单, 由此被黑客轻松破解; (2) 木马病毒入侵。黑客利用技术手段将电脑病毒内置于文件或者文档中, 然后引诱用户下载, 当下载完成后, 在用户点开文件或者使用程序时, 病毒即会被激活, 随后实现对用户信息数据的篡改、窃取以及对系统的破坏。 (3) 网际协议地址隐藏。任何一台计算机在联结到互联网时, 都会被分配到一个网际协议地址,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IP”地址。黑客借助虚假IP地址的设置, 使服务器无法辨识其真正身份, 如此一来, 便实现了黑客对用户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非法登录操作。

2.4 软件自身的源文件安全潜在威胁

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 计算机软件程序同样如此。每一款计算机应用程序的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设计缺陷和安全漏洞, 而其存在的设计缺陷和安全漏洞都会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以微软推出的“视窗”系列操作系统为例, 其之所以会进行系统升级, 其目的除了保护正版软件的知识产权之外, 还在于要实现对系统安全补丁的安装, 使系统减少安全漏洞。

3 构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系统性管理路径

结合前文对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安全所面临威胁的阐述, 笔者认为, 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现, 不能借助单一的手段, 而应该通过全方位的安全防护措施, 以及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安全卫护技术实现系统化的集成管理, 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现。

3.1 物理层次安全卫护

物理层次安全卫护要求在计算机网络在搭建时, 妥善实现网络的合理布线、网桥对数据链接层的安全互联以及路由器的安全设置等, 如此可以实现对网络设施的安全卫护。同时, 还要注重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合理配置, 如选择性能稳定可靠的服务器等, 以避免因对其不当使用造成的网络链接问题。

3.2 系统层次安全卫护

系统层次的安全卫护要求用户在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登录操作时, 必须要选择运行稳定可靠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同时在实现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之外, 借助安全扫描功能对系统存在的漏洞做到有效查检, 以规避因系统自身存在的设计缺陷以及对安全性应对不足所造成的用户使用潜在风险威胁。

3.3 网络层次安全卫护

网络层次的安全卫护通常可以借助强化安全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等加以实现。强化安全加密技术通常借助对密钥参数的加密实现对网络信息数据传输与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化进程, 通常采用的安全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电子签名和数字证书四种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对密钥的安全性管理。防火墙技术则实现了在内网同外网之间构筑一道安全屏障, 借助此种隔离技术保障非法用户无法进入到内部网络中来。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则是通过对保留的网际协议地址转化为合法的网际协议地址, 从而实现了有效规避来自网络外部的、利用网络存在的漏洞等对网络系统的信息数据进行的攻击。

3.4 病毒层次安全卫护

病毒层次安全卫护要求借助防病毒软件实现, 借助软件自带的集成识别、病毒查找等功能, 实现对各类木马、病毒的有效安全查杀, 同时也实现了对网络系统的安全在线防护。用户必须注重对病毒防护软件的及时更新和升级, 以保证其对病毒清除的信度和效度。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现已成为主要的信息交互平台, 并且融入到公共生活之中。基于这个意义, 必须要正视和重视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潜在威胁, 借助行之有效的安全卫护措施, 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胡世铸.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08) .

[2]孙强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分析与防范[J].华章, 2012 (01) .

上一篇:师生情感关系下一篇:合同百分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