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交流的艺术

2024-07-02

班主任交流的艺术(共12篇)

班主任交流的艺术 篇1

班主任是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统帅, 也是该班全体任课教师学习、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更是班级发展的主心骨。与学生、与任课教师、与家长交流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流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主任的工作成效。笔者从自身作为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发现, 交流其实是一门艺术, 蕴含很多的奥妙, 现总结如下。

一、与学生交流———有的放矢, 刚柔并济

与学生交流, 首先要细心观察, 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学生, 找准话题和契机。笔者认为军训、课堂、联欢晚会等是学生彰显自身个性品质、能力素质、学习态度、道德素养等的机会。班主任只要留心观察, 准能发现教育契机。

军训期间, 那些自尊心强、意志力坚的学生总会积极训练, 再苦再累都会克服困难;那些号召力大、活动能力强的学生总显得特别活跃;而那些自由散漫, 怕苦怕累的学生总显得慵懒。班主任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跟他们交流。将他们身上的优点放大、适当褒奖, 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同时委婉指出其不足, 要求其养成坚毅的品格, 不输在起跑线上。课堂上更多地注意学生的表情举止变化, 分析原因,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一个学生频繁地改变身体姿式可能表明其对授课内容或形式反感, 班主任可以在课后仔细询问, 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自己或任课教师教学的得失, 教育学生或改变教学方略。开联欢晚会要鼓励学生尽力施展自己的才能, 帮学生找回自信。若一个一贯活跃的学生突然显得很低沉, 就要考虑可能是他有什么心事或者是组织者忽视了他的积极性, 使其自尊心受到了损伤。班主任只要留心, 做到明察秋毫、见微知著, 工作就不会被动受阻。

与学生交流时, 要讲究技巧和机智, 要刚柔并济。笔者认为“刚”就是要方向正, 目标明确, 坚定不渝。“柔”就是情感真诚, 方式温和, 曲径通幽, 让学生感受到真诚, 产生信赖, 要“说服”, 不要“压服”。压服, 简单粗暴, 虽能赢得暂时的平静, 却要面对更大更危险的暗流。“说服”是因势利导, 虽多费了口舌和心智, 却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如本校禁止女生穿无袖衫, 可别班仍有女生穿, 但是未受罚。本班一女生认为不公平。笔者没有压制她的想法, 而是以骑摩托就要戴头盔为喻。告诉她们街上有人不戴, 笔者为什么要戴呢:第一, 能保护头脑;第二, 避免受罚丢脸;第三, 遵守交通法规, 维护社会公德, 保持自身素质。笔者说, 我们班的女生遵守学校规定, 都没穿无袖衫, 这说明我们班的女生们明智、素质高。学生欣然接受。

二、与任课教师交流———互利互惠, 立足双赢

任课教师对教学管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对学生的认识也有自己的眼光。因此, 要管理好班级, 首先得尊重任课教师, 多跟任课教师交流, 主动向任课教师介绍本班学生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注意听取他们对学生的看法和意见, 及时向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在班级公约的制定、班干部的选拔、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要尽量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 了解任课教师的一些做法。主动协助任课教师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让任课教师了解班主任的管理目标、工作思路和处事态度, 争取任课教师最大的支持, 从而达到同舟共济、协调发展、群策群力的目的。

另外, 作为班主任, 切忌在学生中间抬高自己、贬低其他任课教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当学生提出某个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时, 更要在维护任课教师应有威信的前提下, 正确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任课教师, 积极主动地宣传任课教师的长处和劳动成果, 使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同时, 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任课教师改正不足, 以树立其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

三、与家长交流———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家庭类型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对于有教养的家庭, 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措施, 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和学生家长一起, 同心协力, 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对于溺爱型的家庭, 交谈时更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 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 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 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 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 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 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 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 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 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庭, 班主任在家访时要多报喜, 少报忧, 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 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 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 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 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 使家长明白, 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 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 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 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总之, 在以班级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中, 班主任应通过多交流、巧交流让班上的师生对教育方针有一致的理解, 对教育学的原则、方法有统一的认识, 和任课教师用共同的学生观、美好的师德修养、高尚的志趣操守、良好的工作作风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 从而提高教育学质量。

班主任交流的艺术 篇2

文/穆丽辉

老师们常说:“当老师累,当班主任更累。”回首这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确感到当一名小学班主任的辛苦,这其中有苦也有甜,很惭愧,没经验可谈,有的只是自己对班主任实践工作的几点感悟,在此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精耕细作,精心管理

在常规的班级管理中,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相信“我能行”?,一接到新班,我就采用竞争上岗,兼民主选举组建班委,这样选出来的班干部值得学生信任,它们也能起到模范带有作用,另外,还要靠老师督促,老师要勤看、勤问、勤教,认真细致的指导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我还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除了应有的班干部以外,黑板报,图书角,物品柜,卫生洁具等都有管理人员,教室、清洁区都有卫生监督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遇到活动和同学们商量,让他们有主人翁意识,久而久之,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形成了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人人为班争光的氛围。

二、正确关爱学生,营造温馨班级

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这个家庭便是温馨的。我每接一个班,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具体做法是:

1、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个角落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关爱每个孩子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灵魂。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世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在我班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都是班级工作的难点,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因材施教,对他们真诚相待,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心里负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及时表扬他们,使他们能品尝到快乐和喜悦,只有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才能让每个生命放出光彩。例如我班马益臣同学学习基础差,还不守纪律,学生排斥他,他也有点自暴自弃,我就和他多次谈心,鼓励他,只要有好的表现就随时随地表扬,还承诺他进步大的话还可以自己挑位置,也许是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他真的变了,作业能完成了,学习也认真了,我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在期中考试中还考了74分,他妈妈乐开了花,还有我班的马世奇、王一博都是令老师头疼的不安分分子,我针对他们的特点,各个击破,天天关注他们的言行,只要有点滴进步,便给他们加分,发校信通告知家长,久而久之,他们也被我感化了,现在基本能约束自己,遵守班级班规。

2、“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心里。我班刘安心、赵奕阳两个女同学性格内向,不爱和别人交流,整天愁眉苦脸,课堂回答问题不主动,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找她们谈心、交流、多次和家长取得联系,渐渐地她们打消了顾虑,愿意和我说话了,原来刘安心父母离异,姐弟三个跟妈妈生活,缺少父爱,赵奕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一起生活,我就对他俩实行“多关注、多帮助、多鼓励,多表扬”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果然有了收获,她们有笑脸了,和同学主动交流了,学习上更是信心满满,而且特别关心班集体,期中考试进步也很大。

3、“爱”学生,也要从点滴做起。老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影响着学生。如果班里有人病了,我都及时联系家长。就在上个星期三,我班高浩哲同学刚上课肚子却疼得厉害,我就一边让副班主任张老师带他看病,一边联系家长,但家里没人,家长一时来不了,庆幸的是张老师带他看了病,吃了药,过了一会缓解了许多,下午,学生家长还专门电话感谢,不知不觉,和学生距离近了,和家长距离近了,班级工作也好做了。

谈谈师生交流的艺术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沟通;交流;平等;尊重;方法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构建起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下,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因此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十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通过不断观察、学习、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理解和尊重学生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害怕吃苦,害怕困难。作为老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硬性任务,我们要讲道理,不能一味批评指责。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必然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学生遇到难题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沟通的重要原则。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关系。

二、师生平等的关系基础

师生良好的沟通,平等不可少。教师一直高高在上,总是俯视学生,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和学生沟通的。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们就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学生有错,加以正确的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走入正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自己有时难免有错,要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学生肯定会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里,学生肯定会有差异,成绩上的差异、个性上的差异、家庭情况的差异……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就“差异”对待学生。学生自尊心很强,内心很敏感,老师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优等生的确讨老师喜欢,但是处在中游的学生和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把爱心撒向每一个学生,绝不能施给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三、讲究沟通艺术

教师和学生沟通最惯用的方式是面对面。面对面有很多好处,直接方便,有利于沟通彻底。但是谈话也要注意:艺术的谈话会增加谈话的效果。因此首先要选择好谈话的地点对于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地点,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比如:某个学生犯了严重错误,要严肃批评教育,或者有重要任务要交代给学生,就应该选择教室或办公室这样的严肃场所,这样才能显示态度的严肃庄重,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任务的重要性。在谈话的方式上我们要研究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这样会增加谈话的效果。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暗示法:针对有些学生自觉性较高又好面子的特点,有时他们偶尔的一些小问题、小错误。在交流时我们可以采取侧面暗示,不要将事情直接点出,也可用赠言、典故等,讲一个故事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开门见山法:对于性格直爽、明事理的同学,在沟通时要单刀直入、就事论事,没必要转弯抹角,避免学生心理受到压抑产生反感、抵触情绪。直截了当的提出问题方向明确顺应学生性格,会使学生产生上进的动力。

(3)循循善诱法:对于个别表现较差、自制力不强、坏习惯已经形成的学困生。我们在沟通时一定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要多给他们一些爱和理解,要多做感情交流,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四、做好充分准备

谈话交流虽然不像备课、讲课那样要先写好教案,但从心理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要胸有成竹,准备好谈话计划。比如先谈什么、后谈什么,用什么方式引入主题,怎样措词表达,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结束交流等。最忌谈话漫无边际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五、沟通需要持之以恒

沟通不能只在学生犯错后,沟通应该是经常性的事。学生犯错,要和学生沟通;平时也要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等等。除了面对面和学生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与学生沟通。比如作业本也可以作为沟通的桥梁。老师可以把对学生的要求、表扬、批评、建议、看法等写在每次作业的后面,用文字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有时比直接用语言的方式效果好。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在后面,达到双方沟通的目的。对于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语的学生,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通过这样的交流,很多学生都会心领神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坏的方面积极改正。

浅谈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艺术 篇4

一、学会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就必须尊重学生, 倾听学生的呼声, 了解学生的疾苦, 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做什么, 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就可以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所以, 在了解学生的时候, 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增加老师的亲和力,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学会了倾听, 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 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 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 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 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所以,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 一直以来学习成绩都比较落后, 最近更是变本加厉———作业不认真完成,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因为她的不认真听讲、爱走神儿, 我多次提醒她, 可她一直都不在状态, 上课的时候总像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此, 我特意找她谈了一次。虽然对她最近的表现我很不满意, 但是我还是心平气和地问她:“最近你遇到什么事儿了吗?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上课总是没精神吗?”开始的时候, 她不出声儿, 我静静地坐在那儿等, 后来她忽然哭了:“老师, 我爸每天晚上都带我到别人家去吃饭, 他们总喝酒, 每天回家的时候都特别晚!在别人家, 我也没地方写作业!老师我真的不想去, 可我爸非让我去……”原来是这样!她的家庭情况我是知道的, 妈妈在两三年前就离家出走, 她这几年就跟着爸爸生活。爸爸可能是觉得孩子可怜吧, 每天给她不少零花钱, 却懒得动手给孩子做顿热乎乎的饭。这不, 每天带着女儿去亲戚朋友家蹭饭吃, 弄得孩子苦不堪言, 更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我轻轻帮孩子擦去了眼泪。那天中午放学, 我直接去了她的家, 找到了她的父亲。我向她父亲介绍了孩子在校的情况, 又把孩子哭着说的话跟她父亲说了, 这位父亲沉默了。好久, 父亲说不会让女儿再受这个委屈了。这之后, 父亲开始在家给女儿做饭, 父女俩的生活有了规律。她的作业清楚了, 脸上又有了笑容, 上课也变得活跃多了。

二、学会欣赏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 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欣赏学生。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不仅是家长也包括我们老师都希望孩子们个个优秀, 个个都成为精英, 也正因为如此高要求, 我们才多了那么多的抱怨和不满意。记得当代教育家周弘说过:我的心得就是“不要孩子当人上人, 要让孩子做人中人”。是的, 做人上人, 想想该有多难!尤其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让自己的学生都做人上人, 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所以, 我们要做的不是经常抱怨而是学会欣赏。

班主任要想和学生深入交流, 就必须学会用心来“欣赏”自己的学生。不仅欣赏那些所谓的优等生, 更要用心欣赏那些学困生和容易被忽略的中等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对优秀学生欣赏, 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做到, 但是对后两种学生的欣赏, 就很少有人认同了。

其实, 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成绩出色的学生毕业后很可能对老师没什么感情, 反倒是经常挨批评的所谓“差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见到老师总感觉那么亲热、念念不忘的是老师对他的好处, 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扪心自问, 那些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没有表现出他们的优点吗?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所表现出的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热爱劳动, 不怕脏不怕累难道你没看到?是我们欣赏的范围太狭窄了。是的, 我们要学会欣赏, 不仅是欣赏学习成绩, 更要学会欣赏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的品格, 而且后者也许更重要。

三、学会赞美

赞美是欣赏的结果, 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 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它和表扬不同, 他不是当着学生的面的表扬, 而是在学生背后的赞美。它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实践和试验表明, 两个互相仇视的人, 如果在背后听到敌人在赞美自己, 马上就会烟消云散了, 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眨眼之间就归于乌有了。老师的倾听是不是假的, 老师的欣赏是不是做作出来的, 只有当学生听别的同学说出来的时候, 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 才会对老师的教育感激, 对老师的教育感恩, 才会肯定老师的诚意, 才会不自觉地在老师的期望方向上, 迈出步子。

作为班主任, 一定要知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在其他学生面前中肯地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 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 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 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 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

我班有个学生, 脾气执拗, 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家里, 不服母亲的教育就跟母亲跳高儿、大喊大叫, 还动辄就威胁母亲要离家出走;在学校也表现出这种态度, 常说学习不好就不好, 有什么了不起。我仔细分析了他的问题:他从五六岁时就离开父母到姑姑家居住、上学。长期与父母的分离让他感到孤独, 认为父母不够爱他。现在母亲来了, 他的种种非常的表现其实也是想引起母亲注意的一种方式。他的逆反心理已经形成一段时间了, 所以对老师的正面教育总是容易引起抵触。于是, 我就经常在课下谈心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和其他同学聊起他。我说:他是个感情丰富的孩子, 他其实特别爱自己的母亲, 他也很聪明, 从内心是非常要强的。但是, 他比较羞涩, 所以表达方式就比较特别。如果他能把自己的真实的感情正面表达出来, 这孩子就更完美了。当其他同学把这话说给他听后, 他突然变得温顺了, 换了个人似的。赞美的作用, 真是太神奇了。

总之, 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关心、关怀的基础上, 倾听学生的心声, 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 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 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完善人格, 走向人生的新境界。

感悟与家长交流的艺术 篇5

幼儿老师长期沉浸在孩子世界的“纯净”中,缺少社会磨练的经验。当面对各种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时,在交流、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讲究艺术。这是我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一步步感受到的。

嘴唇事件

离园前,栋栋和明明在玩游戏,栋栋抢了明明一块积木就跑,明明在后面紧追不舍。此时,我正与远远的妈妈交流孩子的情况。当我发现时,明明已经把栋栋推倒,栋栋的嘴唇碰到地板。我连忙把栋栋扶起来,仔细察看,未发现有什么异样,就把明明批评了一顿,以为就此完事了。

第二天午饭时,我发现栋栋的嘴唇有点肿,还有感冒症状,一量体温,也有些偏高。我赶紧打电话给栋栋妈妈。等栋栋妈妈赶来时,小朋友正在午睡,没想到栋栋妈妈一反往日的温柔,径直走到明明床前,一边骂一边要打明明。我连忙护住明明,严肃地对栋栋妈妈说:“不管孩子的事谁对谁错,你这样做是绝对错误的。我知道你很气愤,要打你就打我,是我没照顾好栋栋。”栋栋妈妈这才住了手,但余怒未消:“我要明明家长向我道歉!”说完,抱着栋栋去了医院。

我打电话给明明妈,委婉地请她和我一起去医院探望栋栋。栋栋发烧了,在吊盐水,栋栋妈说了一大通偏激的话,明明妈脸都红了,一个劲地赔不是。如果不是栋栋先抢明明的积木,这事不会发生,我看着明明妈妈毫不辩解的样子很感动。回去的路上,我安慰明明妈:“今天,栋栋妈妈的话确实有些过分,但我们还是理解她的心情,孩子生病,她着急啊!不过,这件事我们也不要压在心头,孩子做错点小事是很正常的。”听了我的劝慰,明明妈的情绪好多了,一个劲地感谢我,还说儿子给我添麻烦了。

接下来几天,栋栋没有来园。我天天打电话去询问栋栋的情况,还告诉他明明想他了,明明妈妈天天问栋栋来园了吗。栋栋妈的气也消了,她告诉我,栋栋的嘴唇肿是因为她用热毛巾敷造成的,她不好意思地说:“杨老师,你费心了。”

栋栋和明明又成了好朋友了,两位妈妈也回复到从前的友谊了。

事后反思:

在整个事件中,我有两个地方没有处理好:第一,如果当初我马上用冷毛巾给栋栋敷嘴唇,这个矛盾就不会产生。第二,打电话请栋栋妈妈来园时,不应该说得很紧张,增加了家长的焦虑。但在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我能劝慰双方换位思考,并善意隐瞒一些事情,比如栋栋妈妈要打明明,从而周旋于双方之间,温和地调解了矛盾。此间,我真诚地对待双方家长,真诚地关心孩子,是矛盾能够化解的关键,也因此加深了双方家长对我的信任。

席子事件

一个炎热的早晨,我把小朋友的席子擦干净后,逐个铺好。中午,看着孩子们躺在阴凉舒适的席子上,自己的疲劳似乎也随着消失了。没想到,第二天早晨,杰杰妈妈却把我告到园长那里,说我把班上最旧的席子给了杰杰,因为杰杰“善良”,我“欺负他老实”。我听了很委屈,席子是按顺序铺的`,根本没那层意思。但中午,我还是去仓库领了新席子给杰杰换上。下午,杰杰妈妈来接时,我特意向她说明了情况,并道了歉。她却对我说:“杨老师,我不是故意要去告你,只是昨天看见我儿子的席子真的很生气,我儿子太善良了,经常受到小伙伴欺侮,性格又内向,容易吃亏。所以我认为他老实,你就把最旧的席子给他。”她的一席话让我感到震惊:看来我的日常工作还是有疏忽、让家长不满意的地方啊!杰杰妈妈是积累了好长时间、不得已才讲的。

细细回想起来,我对杰杰这类内向却不惹事生非的孩子关心确实少了些,对家长也是如此。每天面对这么多家长,主动询问我,我就与他多交流一些,像杰杰妈妈这样性格内向的家长,也就无暇顾及了。

事后反思:

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长亦是如此,作为老师,在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同时,也要细心观察每个家长,了解他们的性格脾气,根据他们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在教育孩子方面,真正做家长的知心人。

舞蹈事件

“六一”上午,箐箐妈看完演出,直言不讳地对我说:“杨老师,我家箐箐没有参加演出,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送礼?”我气愤极了,感到这简直就是侮辱我的人格。确实,社会上有家长给老师送礼的不良风气,但是我园老师从没有被这样的歪风邪气侵蚀。当时,我真想冲撞她几句,但一想,这样做只能激化矛盾,也影响在场的其他家长。于是,我压住满肚子火,心平气和地说:“箐箐妈,你误会了,等会儿我们聊聊。”下午,箐箐妈来接孩子时,我主动跟她解释:“舞蹈表演选了几个个子一般高的女孩,箐箐的个子明显比别人高,所以这次没有参加,请您谅解。至于您说的送礼一事,我认为这是不尊重我的人格。我关心每一个孩子,愿意做小朋友和家长喜欢的老师,我需要的不是家长的礼品,我是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我从未收过家长的礼品,今后我更不会。”听了我一番话,箐箐妈也向我解释:“上午我看见孩子没参加演出,总觉得很丢面子,心里冒火,才说出这么难听的话,请原谅!”听了她的道歉,我的气也消了,诚恳地说:“以后,我会寻找机会让箐箐多锻炼的。”

事后反思:

让艺术成為交流的桥梁 篇6

World Art:很高兴可以和您进行交流,感谢墨卡托基金会对中德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由于中国类似的基金会与国外有所差别,请您谈一谈德国的基金会。Bernhard Lorentz: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基金会在欧洲有着很悠久的传统。私人為改善社会发展而投入的资金,这里指公民的参与以及致力于建设强大公民社会的投入,是需要以相应的法律框架為前提的。基金会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為私人基金会,我们能够独立于市场与政治运行。墨卡托基金会围绕着“多元融合”、“气候变化”和“文化教育”这三个主题群,目标明确地进行着社会改良实践,同时,也為公共社会政治话题进行议题倡导(“advocacy”)。通过我们的中国项目,我们希望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引导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而促进国际交流与理解。和越来越多的中国民间社会组织建立起伙伴关系,也令我们欣悦万分。

World Art:结合墨卡托基金会您说说基金会自身运转情况。

Bernhard Lorentz:以墨卡托基金会為例,在过去几年发展强劲已经成长為德国最大的私人基金会之一。它是由科学、教育和国际沟通三个核心事务部组成,基金会围绕着三大主题:多元融合、气候变化以及文化教育展开工作。在过去几年里,全球化是我们工作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当中,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新兴经济体和新兴政治力量,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国家,因此是我们的核心区域。

World Art:请您谈谈墨卡托基金会怎样参与市场运转以及你们各方的资金来源。

Bernhard Lorentz:墨卡托是一家私人基金会,施密特(schmidt)家族是这家“墨卡托基金会公益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建者,他们拨出了大量家族财产用于基金会的经费支出。每一年,基金会大约拨出6000万欧元的运行基金。自开始运作至2010年底,墨卡托基金会一共為多达564个项目募集了共计16180万欧元。施密特家族同时也是已经在中国运营的麦德龙集团的最主要的股东之一。World Art:你们是如何处理与政府间的税务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的?

Bernhard Lorentz:我们遵守德中两国的法律。所有的财务信息,包括财务报表,您可以在我们网站公布的年度报告里找到。

World Art:墨卡托基金会在艺术交流方面都有何贡献,活动的同时会不会结合一些艺术类展览7您谈一谈这次的活动。

Bernhard Lorentz:作為《启蒙的艺术》官方附属系列活动,“启蒙之对话”是我们在中国举办的迄今為止最大的文化领域的项目,也是首次伴随着一个大型主题展展开的项目。我们与文化相关的项目都总是以文化教育為目标。文化教育对于知识的获取、人格的培养、对创造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意义一直以来都被低估了。我们通过与教育机构的合作,以及赞助文化管理经理人士的交流项目,来支持艺术家及展览会的工作。在“启蒙之对话”沙龙活动中,我们与北京的画廊开展了合作。在基金会的展厅里,我们也定期地展出一些和我们的工作相关的展览。例如,今年我们展出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的图片展。去年我们展出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展,象征我们此年工作与中国的紧密联系。

World Art:在您眼中,中国艺术有什么现状,您怎么看当下的艺术品市场,对它有何期望?

Bernhard Lorentz:在“启蒙之对话”系列活动框架内,我们在论坛之外发起并推动了一个新的沙龙,而且绝大部分在北京的画廊内举办。在此过程中我接触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中国当代艺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市场的动力,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令人意外,其中有些毫无保留地折射出当今时代的个性化,同时又尝试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结合。作為历史学家我认為吸纳历史的精华非常重要。在我访问中国的过程中有一件作品留给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因此我们為基金会购买了该作品:何翔宇,一位来自中国北方的年轻、但是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他挽救了云南山区中废弃的古老水渠原木,并用这些木件加工制作了100多把造型各异的椅子。这些椅子看上去摇摇欲坠,但是却非常结实稳固。已经被风蚀的木头却因风雨的冲刷痕迹赢得了永恒的尊严,即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尊贵,同时作為一把日常使用的椅子仍然可以继续為人所用,形象地表现了时代精神与传统的结合。

此外,艺术还可以成為交流的桥梁,如上面提到的,我们于2011年在位于亚森的基金会展厅里举办了一个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并获得了非常积极的共鸣。其中我本人最喜爱的作品是艺术家池鹏的超现实主义构思的摄影作品“黑麦中的孩童”。池鹏1981年出生在中国东北,是新一代艺术家。他的作品表现的主题与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守望者》的主题相同,孩子们在麦田中向着未来的方向行进。他表现的主题是个性、孤独和自由,对中国儿童和欧洲儿童而言都极有代表性。

World Art:在做活动的同时您如何诠释文化和艺术的关系?

Bernhard Lorentz: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艺术也反映文化发展的趋势。艺术讲究特立独行与标新立异。艺术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思想与认知,从而為新的事物的发展创造敞开的空间。而文化的定义,则要广泛得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定义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

World Art: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它在中国以后有什么新的计划和新的活动?您对文化交流方面有什么总结和预期?

Bernhard Lorentz:2008年,基金会对运行战略做了全新定位。基金会的战略口号“墨卡托2013——激发构想、实现目标”。战略也把中国作為三大区域重心之一。墨卡托基金会首要工作是推动改善中德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基金会希望在中国扩大其网络并推动共同项目。墨卡托基金会目前正在资助涉及中国的学生、有创新能力的人士和新生力量的交流项目。

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中德未来之桥:青年领导者交流营”,我们将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ACYF)合作,由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GPPi)和北京大学组织,在2012年举办第一次活动。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各15位参会嘉宾将讨论德国和中国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趋势、远景和案例,城市发展中的政治挑战,以及关于德中关系的一般话题。

最后我要说的是,不管是在外交方面还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对话是不同文化之

nlc202309031041

间各项合作的基础。通过对话可以修正偏见,可以获得另一方的真实感受。我们两国之间存在差异与分歧,这是事实。通过对话可以进行实事求是的讨论,同时对话也是开展讨论的最理想的桥梁。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在為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的交往架设桥梁。尽管德国与中国之间的交流在过去这些年获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仍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才能继续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才能加强互信。文化在此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

墨卡托基金会在中国

墨卡托基金会公益有限公司创办于1996年,基金会总部最初设在埃森市雷林豪森路18号,2000年搬至许森大道44号。2008年3月,基金会新设董事会主席一职,由伯恩哈德?洛伦茨博士(Dr.Bernhard Lorentz)担任。2008年10月,基金会搬入许森大道46号的新楼。

施密特(schmidt)家族是德国埃森“墨卡托基金会公益有限责任公司”和瑞士墨卡托基金会的创建者,他们抽出了大量家族财产用于基金会的经费支出。

墨卡托基金会下设的“国际沟通”事务部有三个重点工作地区,其中之一便是中国。在墨卡托交流项目这一共同目标下,墨卡托基金会与众多合作伙伴运作多个国际项目,并支持第三方发起的其他项目。墨卡托交流项目将墨卡托基金会范围内的学校资源整合在一起,促进青年学生的交流,并创立奖学金项目。在墨卡托交流项目的努力下,各项目已经得到了壮大和改进,并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墨卡托交流项目是墨卡托基金会架起的连接中国、土耳其和欧洲人民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目的是為更多的人提供跨国合作的机会,使其了解当地的生活,熟悉当地的文化,并建立新的友谊。

文化管理人员交流

自2009年9月起,墨卡托基金会為中国不同文化领域里大约20位文化创意人士设立了一个由三个阶段组成的培训项目。项目的目标是在文化管理领域建立持久的、国际化的关系网络,加强中德之间的知识传递。该培训计划由歌德学院、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和墨卡托基金会共同合作实施。墨卡托基金会為此项目共计投入16万欧元。

墨卡托中学生奖学金

墨卡托基金会从2000年开始,与AFS文化联谊协会共同设立了也面向中国的墨卡托中学生奖学金。奖学金资助家境不佳的学子有机会到海外参观,以此改善他们在未来的境遇与机会。迄今為止,已有500多名中学生获得墨卡托奖学金出国“留学”。

未来之桥:中德优秀青年夏令营

2012年5月14日至23日,墨卡托基金会将会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北京大学首次联手,向中德两国出色的青年管理人士提供顶尖的培训项目。项目参与者的年龄在28到35岁之间,均為学术、商业、政治或管理领域人士。此项目将在北京以夏令营的形式展开,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為“向低碳经济进发:(21世纪)中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此项目计划每年在中德两国交替举办。

走进学生心灵需要艺术的交流 篇7

案例:高三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想辍学,心理疏导后积极阳光成长。

一天,高三毕业班有个男孩来找我,说最近总是不愿上学,每当早上醒来,脑中一片空白,惶惶然,一到上学的时候就有一种压抑感。有时睡不着觉,最近都是穿衣而睡,有时半夜醒来,再难入睡,就起身随便做点作业,找不到自己奋斗的目标,学习的路上感觉没有热情和动力,无论怎样努力都在级部七八十名,总担心自己心理上出现问题。可就是这样一个男孩,谈吐间却很开朗,班主任、老师对他的印象极好,平日里对班级工作很热心,并在学生会担任重要职责,结交的朋友大都品质很好,很优秀。

我们的谈话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了解他的烦恼后,我试探着问道:“作业不想做,学习感到疲惫,甚至厌烦,那么今天的作业咱不做了,彻底放松。”学生说,“不行,老师都说某个题有可能是考点,我要不做,万一考了怎么办?”我试探着有针对性的作出指导,“既然你放不下,那就要面对,不过老师提个建议:一是你觉得不用做就会的可以不做,节省时间做你感到比较薄弱的科目;二是不管做完与否,十点半洗个热水澡,喝杯热牛奶,不可喝咖啡(前一阵经常喝),上床休息。可以放喜欢的轻音乐;三是若半夜醒来,不能起床,实在睡不着,想象一些能让你快乐的事,随便什么都行,闭上眼睛想,直至入睡。”这个孩子听后表示能做到。我紧接着说:“今晚无论如何,不开电脑(这个孩子略有网瘾,每天习惯开电脑,即使不玩,也要开)。做自己的主人,不做电脑的奴隶。”这个男孩好就好在态度很干脆,随口就说没问题。我看他很诚恳地接收我的看法,笔者顺势继续和他探讨:“周六、周日调整做作业的时间,那就是先做作业,再娱乐。周日下午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好是你自己喜欢的运动,让你的身体感到累,让你的大脑感到轻松,晚上早点上床休息,彻底放松。”交谈中,我嘱咐他周一再把感受告诉我。我跟他谈了自己的学习经历,还有这么大孩子的各种烦恼。并暗示他,其实这就是成长,只要突破这个瓶颈,你就又前进了一大步,到时回过头来看,这简直就是芝麻粒小的一点事。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嘛:有些让你痛哭的事,总有一天会让你笑着说出来。谈到这里,这个孩子笑了。他说:“老师,我明白了,这段时间我总是想尽办法让我的心轻松,反而更累更烦,就是因为我只是在想,而没有做些什么;现在你让我尝试去做,在具体行动中寻找自己的突破口,调节心态。”我说:“你很聪明!”

不知不觉,一节多课过去了,看着他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我的心也感到一丝的轻松和喜悦。相信,他会从这次谈话中感受到人生的某些启迪性的哲理。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的烦恼可能微不足道,不足一谈,但在孩子的心中,就是一片阴霾,一座感觉难以跨越的坎坷的大山。面对孩子们成长中的烦恼和困境,我觉得作为师长应俯身倾听孩子内心的世界真实的想法和对某些问题的偏差认识,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想孩子们之所想,巧妙地解决孩子内心世界对某些问题的偏差认识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心灵更加阳光和灿烂。

总之,通过以上案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青少年成长中,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成熟,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做事缺乏科学正确的判断,很多学生想当然的凭着直觉去做事,也就是说,跟着感觉走,不顾及后果,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成长中的误区,不走弯路,这需要家长、老师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想法,以朋友的方式和他们交往,切实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有效地陪伴他们成长,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明辨是非,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秦曲波.用微笑沟通老师和学生的心灵[J].基础教育研究,2009,(16).

[2]晓方,金文泉,田林.沟通走进学生心灵[N].湖北日报,2004.

[3]徐德明.21世纪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世纪[N].天津教育报,2007.

例谈数学课堂对话交流的艺术 篇8

一、创设对话情境, 激发对话兴趣

[案例]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编了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有一天, 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 分给猴1一块, 猴2见到说:“太少了, 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 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 它抢着说“我要三块。”于是, 猴王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 分给猴3三块。黄老师问:“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通过观察分饼、验证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一样多。这时, 教师说:“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 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然后, 黄老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四块, 猴王怎么分?如果要五块呢?学生饶有兴趣, 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

[思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一个人在愉快的心境下, 接受的信息多, 学习效率也高, 对于小学生而言, 也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 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 学生饶有兴趣, 踊跃参与对话, 一节好课已初见端倪。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对话情境, 有时也可以活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 只要我们肯钻研、灵活用, 就能够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 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

二、挖掘教学资源, 促进生本对话

[案例]在“圆的认识”一课中, 教师让学生自学材料, 初步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后,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进一步探索圆的秘密。这时, 有学生提出圆内的半径都相等, 教师没有直接给予肯定, 而是让学生想办法验证一下这个发现。验证后学生是这样汇报的:

生1:我是用量的方法验证的, 我在圆上画了5条半径, 然后用尺量, 发现它们都相等。

生2:我是用折的方法验证的。我先将圆对折, 再对折, 这样就发现有两条半径完全重合。如果再对折, 还会有更多条半径重合。

生3:我也是用折的方法来验证的。我先在圆上画了一条直径, 然后通过圆心将这条直径对折, 发现两条半径完全重合, 我又画了几条直径试了试, 结果都一样, 所以我还知道了一条直径相当于两条半径。

……

教师接着问:你们都认为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学生点头称是。这时教师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 学生忽然醒悟, 教室里一下子举起了许多只手。

[思考]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合理使用教学材料, 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秘密, 在学生发现圆内的半径都相等时, 又放手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这个动态的、开放的思维空间, 给学生搭建了对话平台, 在对话中, 知识得以增值, 思维得以碰撞。

教材、生活、学生的经验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 教师的任务是积极地利用和开发, 唤起学生的智慧和热情, 从而形成热烈而富有思考性的对话场面。

三、引发生生讨论, 点燃交流火花

[案例]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圆锥体体积计算”时, 首先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探究的背景, 并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学生开始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 提出猜想, 动手实践, 验证结论。小组里个个有分工, 人人有责任, 大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多次的实验中, 学生发现了圆锥体与圆柱体在“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的情况下, 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是不确定的;当它们存在着“等底等高关系时, 总是1份与3份固定不变的关系。学生并没有因得出结论而满足, 而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思考]吴老师的课上, 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进程中, 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 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 教师放权给学生, 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 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 围绕“圆锥体体积计算”展开讨论。在这种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点燃起智慧的火花, 个体也得到了发展。

小组活动不仅符合学生追求交往、自由表达的需要, 更利于学生全员参与, 在课堂上交流, 互相启发, 分享经验, 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帮助, 学会竞争与合作。

四、师生对话交流, 深入探寻问题

[案例]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中, 教师在小结时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 马上有学生说:“老师, 你说错了, 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 他们都有四条边。”这时, 另一个学生发言:“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每条线段都叫做边。”“它们还都有四个角, 而且都是直角。”教师一直微笑地听着, 最后说:“嗯, 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 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 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 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谈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艺术 篇9

一、交流要有明确的目标

学校教育就是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情感、身心健康发展。通常情况下,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外这样几个目的:一是控制或纠正错误行为,认清错误,摆正方向;二是激励表扬,进一步改善提高;三是表达某种情绪,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四是流通信息,增强合作或团体意识。

在平时的工作中,有些老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和学生泛泛交谈,没有明确的目标,以为这样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增加自己的亲和力,其实,这样的谈话如过眼云烟,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多了,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负累。所以,和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应该尽量确定出明确的主题或目标。

教师只有自己确定了明确的交流目标,才能掌握交流的主动权;也只有目标清楚了,才能针对沟通对象的需要、心理、个性等因素做好相关的信息准备;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熟练运用适当的交流沟通方式,寻求到师生间的共识,从而达成预期的效果。

二、交流要讲究语言技巧

莎士比亚曾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是肤浅的藻饰。”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沟通语言的简练性、准确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教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语言的海洋,越说越有理,越说越情绪激昂,华丽的废话一大篇,搞得学生一头雾水。所以,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决不可以攻击学生的品行,不要拔出萝卜带出泥,因为学生一个小小的错误,连带对学生以前的一连串错误或不良表现进行数落,这是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往往在我们连珠炮似的批评教育中,学生会觉得是在开他的批斗会,不满和抵触情绪一旦蔓延,势必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是双方互不买账,不欢而散。

语言的冗长,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大量运用了责备羞辱、道德说教、威胁利诱、评价预测、命令指使、嘲讽奚落、训诫指责等语言表述方式,这样的语言会让学生逐渐变得冷漠、粗俗甚至丧失人性。作为教师,我们想办法通过恰当的语言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的信任,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此,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要表述的语言进行过滤,不可信马由缰,絮絮叨叨,让情绪控制了语言,这样不仅离题千里,还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把一场原本可以愉快结束的谈话变成了师生双方的情绪对抗。

三、交流要注重关心、尊重学生

在师生的交流中,关心与尊重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只有把关心与尊重放在首位,才能以平等的心态进入与学生的正常交流之中,居高临下的交流只能是被训斥与命令,其结果也只能是被压抑与反抗。

其次,只有把关心尊重对方放在首位,才能在交流中关注对方的反应与态度,从而认真地与对方协商,达成共识。

最后,只有在相互的关心与尊重中,达成的共识才能得到具体的实施,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保持沟通的持续有效。

因此,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不能与学生“较劲”,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育变成私人之间的相互报复,我们要有冷静的心态,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教育的真谛。

四、交流方式要多样

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次谈话、一个便条、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师生间沟通的方式。常言说“教无定法”。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是一样,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变化,决定了教育学生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师生沟通的方式必须根据环境、心理、事件等具体条件的变化而调整。

浅析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艺术 篇10

一、了解家长, 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

由于职业、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 家长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自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及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也大不相同。所以, 为了更好地与家长交流, 我们必须了解家长的情况, 然后确定以何种方式与其交流。比如说有的家长本身自尊心就很强, 非常反感教师批评自己的孩子, 更甚至认为那就是偏见。面对这样的家长, 我们就要用比较委婉的方式, 向他传达孩子存在的问题。不能直接在他面前批评孩子, 造成他对教师及教师与家长之间交流的反感。又比如说有的家长因为孩子表现不好而感到羞愧, 或者完全把希望寄予幼儿教师而对孩子不闻不问, 这时候, 我们就要主动“出击”, 寻找各种可能的机会与这些家长交流, 并向他们宣传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与教师交流的积极性。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 有的又对孩子过于宠爱;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与同伴们多玩游戏、多做交流, 有的则希望孩子多学知识少做其他事……每个家长的想法与做法都不同, 我们只有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对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 才能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与家长交流。

二、用尊重与理解达到平等交流

古语云:“敬人者, 人恒敬之。”任何人之间的交流都需要相互尊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也一样, 要进行有效的交流, 我们必须先尊重彼此。很多家长爱子心切, 对教师百般挑剔。幼儿教师不可能直接要求家长尊重我们, 我们能做的, 是让家长感受到我们非常尊重他们, 用我们的真诚感化家长。如果教师尊重家长, 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家长, 将家长视为朋友, 主动积极地与家长交谈, 听取家长的建议, 那么, 家长也必定会尊重教师, 并且乐意与教师交流。毕竟当家长将孩子托付给幼儿园, 对教师就是信任的。很多家长不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 不配合教师提出的教育方法, 是源于对教师的不理解。家长通常只有一个孩子, 而教师要照顾的是一个班的孩子, 有时候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有些家长非常敏感, 又打从心里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教师有一点对自己的孩子照顾不周, 就觉得教师没有认真照顾自己的孩子。在教师公平地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时, 有些家长总觉得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公平, 有偏见。这时, 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家长不友善的态度, 而放弃与他们的交流。我们要理解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爱, 心平气和地向家长表明自己的立场, 以及自己对孩子的爱。我们要对家长说清楚, 教师对每个孩子的爱都是平等的。只要家长能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真心实意的关心, 就一定能够理解教师。由教师主动带头, 再引导家长, 做到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就像为教师和家长间平等友善的交流铺就一条平坦大道, 使教师和家长都能顺利地走上友好交谈、促进家园合作之路。

三、掌握交流方式, 进行有效交流

现代通讯技术发展迅猛, 人们交流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这无疑是教师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福音, 教师可以根据家长不同的性格, 运用不同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电脑与手机的普及, 也为实现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如有的家长喜欢面对面的交流, 教师就在家长接送孩子时, 聊聊孩子的情况, 也可以进行家访;有的家长喜欢书面交流, 教师可以写信, 也可以用电话、邮件、短信与家长交流;有的家长不喜欢面对面交谈, 又觉得书面交谈不清楚, 则可进行电话交流。我认为进行有效的交流, 就是在短时间内, 用能让家长接受的方式, 把教师想向家长反映的情况、建议告诉家长, 并且了解家长的要求和想法。有效的交流要求不浪费时间, 并不是怕麻烦, 而是节省时间, 与更多的家长交流。举个例子, 大多数孩子都存在问题, 就可以在家长会上说明, 不用与家长分别交流。又比如, 在教师与家长才会谈后不久的段时间内, 孩子表现得很好, 家长也很满意, 不必多过问, 或者家长非常忙碌, 无暇做过多交流。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采取“句话交流法”, 在家长接送孩子时, 用两句话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如“今天××也很乖”, “今天学了××, 回家再辅导下”, 等等。这样既可节省家长时间, 又可迅速地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 教师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与要沟通的家长进行深入交流。

在美国幼教机构, 家长与教师“约谈”已形成制度。“约谈”类似于中国的家访, 但更有目的性, 也更全面。“约谈”前, 教师与家长双方都要做好准备。在“约谈”中, 教师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这段时间在幼儿园里的表现, 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 展示孩子的作品, 并提出建议。家长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 近来的变化、存在的问题及对幼儿园的要求。双方共商下一阶段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 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我认为这种“约谈”的形式, 非常值得我们在家访中借鉴。而且这样全面的交流对家长和教师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另外, 在与家长交流时, 教师也应该注意自己的用词、语气、眼神和动作, 这些都会影响家长对教师的理解。例如, 提出批评与建议时, 语气要尽量委婉, 单独与家长提出, 不能当众指出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掌握好合适的交流方式, 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交流, 引导家长配合好教师的工作, 也让教师更好地满足家长的要求, 使家园同步教育变得和谐。

交流艺术家 篇11

很少有人能像伍振东先生一样给人这般儒雅的感觉。

他可以和你静静地感悟老子的人生哲学,或是聆听德沃夏克面对新大陆时的欣喜……眼前的他,宛若飘逸洒脱的诗人,淡然而从容。

也很少有人能像伍振东先生般豪迈激昂。

面对尖锐的问题,他从不避讳,他慷慨陈词,独到的观点犹如倾盆的大雨,倾泻而出。顷刻间,刚才那个静谧的文人已经成为了闪耀的摇滚明星。

这就是伍振东,你很难找到一个词能够恰如其分地概括他。在他的身上,你既能看到东方人的儒雅内敛,又能看到西方人的澎湃激情。

不如放下那些干扁的形容词,与他交谈,本身便是一种享受。

沟通是门艺术

《圣经·旧约·创世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人类为了能够到达天堂,便联合起来兴建了一座高塔。上帝为了阻止人类这一计划,便创造了各种语言供不同的人使用,从此人类不能相互沟通,“通天塔”计划因此失败,人类也分崩离析,化成了多个种族。

对于这个故事,伍振东有他自己的解读。

“我要求亚飞太平洋的每一位员工都有熟练的英语交流能力,这样在与外国客户交流时,对方会感到彼此处在同一个文化环境里。”

伍振东认为,作为一家中间商,亚飞太平洋的业务核心就是处理、协调各方关系。年轻时,伍振东曾出国留学,这段海外的学习生涯告诉他,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意识形态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因此,伍振东所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们“撮合”到一起。

亚飞太平洋成立初期,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是处理我国政府机构与国外飞机制造公司的航空器采购事宜。众所周知,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往往非常直接。另外,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同,在西方人起草的合同条文中会出现一些中国人难以接受,甚至感觉稍显荒诞的条文,如“乙方所购航空器不能用于攻击人民”。类似条文常常使中国客户摸不着头脑,甚至误认为西方制造商另有所指。而且,由于西方制造商需要考虑财务报表的结算日,因此往往要求中方客户按照指定的日期签订协议,即便中方客户只要求额外的一天协商时间,西方制造商也不会接受,致使中方大为光火。

伍振东说,他的工作就是把致使双方产生分歧的话语“翻译”成符合双方相应文化习惯的用语。谈到了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他说:“虽然不是纯粹的翻译,但是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件事做起来很难,但是我们小有成就。”他开玩笑地说:“如果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外交部部长都能熟练地掌握各国语言,国际纠纷一定就会减少很多。”

不仅对外交流需要技巧,国内客户之间沟通同样要掌握不少门道。

亚飞太平洋有一项重要业务,即培训。具体的情况是,亚飞太平洋向国内的几大航空公司提供飞行教员。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是师徒之间偶尔的小摩擦也在所难免。这时,伍振东就要扮演家长的角色,将干戈化为玉帛。伍振东说,有时候客户的态度会比较强硬,但实际上,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平台来宣泄情绪,只要顺着他的话说下去,很快就能相安无事。对于己方的员工,如果真的出现了工作失误,一定要对客户负责,并给予指正。但也要奉劝员工秉承吃亏是福的心态,多做一些奉献,少要一些回报。“事物常以谦下损已而得益,以尊贵益已反招祸。”伍振东用老子在《道德经》里的名言来概括他的想法。

“与人沟通是一门艺术。”他说。

伍振东优雅的谈吐和独特的个人气质对他的事业也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2006年,伍振东在美国阿拉斯加参加世界最大的直升机博览会Heli-Expo期间,意外地遇到了希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SEACOR HOldings,Inc.)的副总裁。对于中国市场,他窥视已久。双方尽管交谈的时间不长,但却一见如故。一个星期之后,伍振东来到了希科控股集团的纽约总部,见到了集团董事长Charles Fabrikant。两个小时后,高瞻远瞩的Fabrikant老先生握着伍振东的手说:“朋友我愿意和你合作。”

一桩看似轻松的谈判却铸造了亚飞太平洋的基石,有了希科控股集团的支持,亚飞太平洋的资金便有了保障,公司得以在中国市场上自由翱翔。

希科控股集团最终看中的是中国市场还是伍振东本人?笔者将这个问题抛向了伍振东。

“我对中西文化都比较了解,知道美国人怎么思维,中国人怎么思维。我知道怎么洋为中用,什么是中庸之道。”伍振东回答。

20年磨一剑

伍振东不乏幽默,他戏言自己“命里缺金”,因此爱上了“金属的东西”。1993年,他创立了亚飞太平洋,从此,他的生命就和飞机这个“金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0年了,不容易!”

回首20年的风雨历程,伍振东感慨之余,却也平静如水。虽然伍振东把他和飞机的缘分归于命运,但是,这份从容的背后,是伍振东对未来敏锐的洞察。

1983年,伍振东进入中国民航局中南局工作。当时的中国,航空产业几近为零,特别是通用航空产业,完全是一片张白纸。但是,白纸意味着辽阔的舞台,伍振东敏感地意识到,这个行业前途无限。

实践证明了他的判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上石油资源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开采日程提上了桌面。但那时的中国,仅有数量有限的运5飞机,这种固定翼飞机显然不能满足石油开采的要求。在相关企业、部委的推动下,引进外国的先进直升机成为当时的当务之急。之后,直升机进入中国,但是国内没有能够驾驶它的飞行员,相关配套设施都极度匮乏。这一切伍振东都看在眼里,他认识到,这个行业不仅前途无限,而且业务环节众多,市场广阔。

nlc202309022122

或许注定要追求生命里缺失的那份“火种”,伍振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辞掉了民航局的工作,前往国外学习考察。“出去之前,我就认定了一定还要回来!我看准了中国的市场!”伍振东说。

1993年,伍振东留学回国,他将学来的商业模式、管理手段、金融手法、企业模式统统揉进了他创立的亚飞太平洋中。有了十年前的经验,他成立公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进外国的职业飞行员,随后,他又通过和南航珠海直的合作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航空概念,最后,各类设备也被一一引入国内。

航空产业的资金回笼周期非常漫长,投资需要极大的魄力和毅力。即便在今天,我国的通航产业市场容量也饱受质疑。早在20年前,守着极为有限的市场空间,伍振东是如何坚持下去的?“信念”伍振东不假思索地答道。凭着这份信念和执着,伍振东不仅在飞机经销领域闯出了一片蓝天,在航空产业链条上的其他环节也均有斩获。

20年的坚守,20年的奋斗与付出,今天的亚飞太平洋已经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通用航空企业。宝剑锋从磨砺出,伍振东的这把“剑”曾在一片荒芜中斩荆披棘,早已锋利无比,但是稍显遗憾的是,时下的中国市场,仍然只有“刀俎”没有“鱼肉”。

在伍振东看来,中国的通用航空产业仍然停留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打个比方说就是:“地基挖完了,可以盖楼了。”伍振东说,自亚飞太平洋创办之日起,他每天都在呼吁政府开放相关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他甚至协助民航局翻译编写了CCAR91部法规,就是为了促进这个行业能够向前发展……

他眼中的未来

伍振东永远都是人群的焦点,一头优雅的银发,让人过目不忘。记得在2012年的ABACE航展上,他代表亚飞太平洋与豪客比奇签订了10架“空中国王”飞机订单,成为了展会的焦点人物。今年的ABACE航展恰逢亚飞太平洋成立20周年,伍振东别出心裁,不仅在停机坪上搭建了一块临时的舞台,上演了精彩的大鼓表演,还在设计精致的Chalet中举办了格拉夫珠宝展。

他高调而内敛,深沉而奔放。作为中国通航发展的鉴证人,伍振东对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有十足的话语权。

“20年前有人说,2015年时,我国将有1万架直升机。我对中国的通航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但是类似这样的预测并不可信。这20年间,我见过太多的企业轰然倒塌。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后来者前赴后继。”伍振东说:“从今年ABACE的情况来看,虽然参展人数多了,参展商多了,但是真正的买家少了。在我看来,整个展会更像是行业内人士的自我狂欢。”

对于时下的两个热点话题,FBO规划建设和公务机的内饰改装,伍振东认为“需要发展,但还没到盈利的时机。”

他认为,之所以国内目前仅有上海霍克太平洋一个成熟的FBO,其原因是国内的FBO缺少可靠的盈利模式。不过,如果把飞机停放从FBO中单独剥离出来,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珠港澳大桥正在修建当中,预计今后一两年内就能通车。“考虑到香港、澳门高昂的飞机停靠费用,如果能在珠海修建公务机停机坪或机库,或许将是一个不错的市场。”

未雨绸缪的伍振东在公务机内饰装修领域也有所行动,他已经同汉莎技术签订了协议,亚飞太平洋将为其代理国内业务,并负责内饰产品销售和服务跟踪。伍振东希望未来3~5年,把汉莎技术的一部分原班人马和设备搬到国内,在国内开展内饰改装业务。这样,即能保证装配质量,又能为客户节省资金,客户还能随时现场查看飞机的改装进度……

亚飞太平洋目前最主要的业务还是飞机的代理销售,此外,公司下属的深圳金石通用航空公司主营飞机托管,同时,亚飞太平洋还广泛地开展项目顾问服务。伍振东颇为看好二手机销售市场,他认为这个环节正处在迅猛的增长期,未来3年将会迎来较大的发展。但是,飞机翻新业务仍不成熟,伍振东说:“至少还要十年。”

未来,伍振东还希望在广东地区修建一座通航机场,再组建一个通航俱乐部。“我没有飞行执照,但是我有1000多小时的直升机飞行经验。”伍振东总能用简单的言语让你感到震撼,或许这就是厚积薄发的含义。伍振东看出了笔者的诧异,他解释道:“年轻的时候,我在飞机上当教务员、做翻译,在直升机上飞了1000多小时,西科斯基的飞行手册都是我翻译的。”伍振东戏言,当时的他一心想当飞行员,但是未能如愿,如果真的成为了飞行员,现在的亚飞太平洋也就不复存在了。

“航空俱乐部是用来玩的,我热爱飞行,它是一种享受。”

班主任交流的艺术 篇12

毋庸置疑, 台湾艺术的发展状况是值得关注的。早在七十年代台湾艺术开始于西方现代艺术同步, 台湾艺术具有较完备的运作机制和画廊系统。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中台湾是至关重要的, 大陆的艺术在八九十年代大多是台湾画商推动的。从五十年代起台湾艺术就一定程度的继承了早年的现代主义, 到七十年代后半期才和大陆的现代主义形成一个整体性景观。在大陆推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同时, 台湾国民党同样将现代艺术视为异端。虽然台湾的文化机构对发生在当地的新的艺术形式采取了尽可能的控制, 但是“东方画会”“五月画会”等一大批艺术家的带动, 台湾艺术直接接过了早期的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未来主义及立体主义。就时间与艺术实际发展轨迹而言台湾艺术家保持了西方艺术运动到现代艺术直至当代艺术的连续性。而这种历史延续, 即艺术家一代代的传承就产生了对外界的辐射。在此次展览中台湾的艺术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湾艺术家彭弘智在持续了15分钟的《论语选》录像系列中, 他的狗便成了艺术创作主题。在画面中, 这只狗填写出了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艺术家先写出文字, 再将狗粮涂抹在这些文字上, 然后让狗吃掉。然后利用影像艺术中倒转的手法功, 使影片呈现出是狗写出了这些文字, 那么狗的角色便由本能性的生物转化成了艺术家。并因此又引申出了另一个“倒转”概念:狗的英文翻译“DOG”反转过来, 就是神“GOD”了。因此“狗”在此斡旋于读者与经文之间, 消解了对我们早已习惯的思维模式, 所以这件作品也反应出我们以往疏于考虑的问题—谁是真正在背后撰写这些经文的作者?而诉求的对象又是谁?神奇的是, 出于狗嘴的文字, 却彷佛更人性化了。生于台湾台北市的郭维国以超现实画风著称, 在作品《鲤鱼知道我的心》中类似他自己的一个裸体男子神情诡异的抱着一条硕大的鲤鱼被紫色阴霾的天空覆盖着。整张画充满着超现实意味, 给人一种夸张、怪诞的感觉。他利用象征、隐喻、暗示的手法表现了一种潜意识的梦境。画中裸露的形象以自我的姿态、表情, 装扮的对象所建构出来的是一种戏谑、暧昧、无奈、自我嘲讽的意象, 展现了某种不为人知的记忆与欲望。把人们带入深深地沉思当中。台湾青年艺术家王雅慧, 以装置艺术闻名, 此次展览了她的影像和摄影作品, 摄影作品《当我看着月亮》的题目指明了摄影的内容, 作者静静的守望着月亮。她总是着迷于一些日常生活的对象是如何在故事里被转化的, 然后富裕日常对象以新的意义。而这些新的意义似乎又是我们每日所不断思索的问题。王雅慧试图在这两个世界中找到流通点, 从而发现事物之间新的关系, 并使观者看到她的画面时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展览还展示了艺术家许唐伟的《穿越空间》系列, 张耿豪、张耿华的青铜烤漆作品等台湾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台湾艺术发展的各类最新动向, 势必会给上海艺术带来新鲜的艺术元素。

继2009年“讲·述”及2011年“复感·动观”后, 台湾美术馆与中国美术馆多次合作, 近期举办的“交互视象—2013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 展览邀请在展览主题倾向上特别具有创意的两岸艺术家参展, 旨在展现当代艺术所发生的真正变化, 同时希望通过台湾当代艺术的发展推动内地艺术的当代转型和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艺术展在两岸各自的艺术成就上做了个加法, 在原有的艺术创作中加入更多的艺术多元化色彩, 有望在不断地促进融合过程中使两岸的艺术更富生命力。

摘要:近年来, 大陆与台湾的实质性交流越来越频繁与开放, 使海峡两岸的当代艺术发展在媒材、主题与创作思维上体现出更多的交错与重叠;那么这样的交互性发展对两岸自身的艺术而言, 产生了多元性的观点与交互视角, 开启了两岸在艺术领域中交流对话的通道, 形成当今两岸当代艺术一番生气蓬勃的气象。

关键词:台湾艺术,当代艺术,两岸交流

参考文献

[1]展示台湾当代美术发展推进两岸文化艺术交流J209.2.文化月刊, Culture Monthly, 1999 (11) .

上一篇:深部咸水层下一篇:《青春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