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德育艺术

2024-10-08

班主任的德育艺术(精选12篇)

班主任的德育艺术 篇1

摘要:班主任在新课程改革中, 要讲究一定的德育艺术:在思想品德评定中, 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办好德育展览, 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抓住“三分钟演讲”, 渗透思想教育;搞好宣传, 增大教育辐射面。

关键词:德育艺术,评定,展览,三分钟演讲,宣传

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指导者,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当代中学生, 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 受着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量增加, 其思维方式及鉴别事物的能力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也必须适应这一新的特点。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在于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活动, 使之服从于“管理育人”这一主题。班主任要当好“导演”, 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动脑、动口、动手, 不断发现真、善、美, 摒弃假、恶、丑, 积极向上, 不断完善自己, 锻炼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班主任在新课程改革中, 要讲究一定的德育艺术。

一、在思想品德评定中, 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 既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综合评价, 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施教过程。评定不应只是在期未才进行, 而应贯穿到每项活动之中;评定不应由班主任一手包办, 而应采取个人自评, 小组内互评与班主任简评相结合。我是这样认识的, 也是这样实践的,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1. 个人自评与互评, 都安排在周会上。

自评, 即让学生自我发现, 自我评价, 既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又找出自己的不足, 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如“我在这个星期没有再迟到”“我现在敢大胆发言了”“我今后还要努力改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等。这就要求学生不断自我发现, 自我反省, 自我完善, 逐步养成自我批评的良好习惯。

2. 小组内互评, 由组长主持。

大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 互相指出对方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地方, 需要改正的问题, 然后, 进行表决, 形成评定意见, 向班集体汇报。在互评过程中, 同学们既学习了别人的长处, 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 增进了团结与了解, 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3. 对于教师的评语, 我作了大胆改进。变评

语的千篇一律、全面概括, 为用充沛的感情、亲切的语言、具体的事例给以恰当的评定。坚持以鼓励为主,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既要善意地指出不足, 又要看到学生的主流和本质, 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 点燃起希望火花, 变为前进的动力。如班内一位同学成绩较好, 但心理素质差, 表现为胆怯、孤僻。我写给他的评语是:“你在期未考试中, 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 这是你认真听讲, 完成作业所赢得的, 同学们好羡慕你呀!你能不能在举手发言时再大胆一点, 并帮助其他同学也把学习搞上去呢?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这样, 学生既被老师的称赞所鼓舞, 又认识了自己的不足, 明确了方向。评语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

二、办好德育展览, 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增强班集体的文明素质和集体荣誉感。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标语、各种规章制度、德育展览等, 这会对班级工作产生较大影响, 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办德育展览的系列过程, 就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其做法为:

1. 班级建立德育指导小组, 负责收集在班级及学校各种活动中出现的优秀个人事迹;

收集好人好事;组织评选学雷锋先进小组、值日组、学习组及“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十佳团员”等。

2. 展览内容分三大块:

一是“前进中的班集体”。内容包括班集体在学校及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的事迹材料及剪影, 本班学生在学习、守纪、助人等方面的先进事例;二是“学雷锋、献爱心”。内容包括班集体或个人在为灾区、困难生捐款, 为敬老院送温暖, 到街头社区服务的事迹照片;三是“光荣榜”。包括各级组织评选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十佳团员”等。

3. 展览基本是自己收集材料, 自己设计, 自己插图, 由学生拍照、编排、写简短的说明。

举办德育展览, 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在举办过程中, 学生学到了知识, 增长了才干, 受到了鞭策和鼓舞, 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强化认同感, 增大了班集体的组织强度。

三、抓住“三分钟演讲”, 渗透思想教育

“三分钟演讲”即学生在晨会课进行的简短 (三分钟) 讲话。早晨是一天的新起点, 犹如起床后推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让学生在讲演中吸取一点精神营养, 有利于学生把良好的情绪投入到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去。

演讲内容可以概况为:

1. 讲一句名人名言, 一般包括名言内容, 名人简介, 对名言的理解及自己的感想。

2. 讲一个简短的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助人

为乐、热爱学习等方面的故事, 故事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生活中看到的或听到的真人真事, 也可以是从报刊、电影、电视、广播里看到或听到的。

3. 对前一天班级工作的小结或对当天的工作要求及建议。

4. 发表自己对某人某事的看法, 提出自己

的观点, 讲明自己的理由, 如“我该这样花掉200元压岁钱”“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我该怎样学雷锋”等。“演讲”不分先后, 谁准备好了谁就讲, 并展开竞赛, 由评委按“演讲准备”“演讲内容”及“表达效果”等记分评选, 严格限制在三分钟之内。这样, 调动了学生演讲热情。学生要想演讲好, 就必须扩大阅读面, 认真观察, 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同学们的动向等。在活动过程中, 受到了教育, 提高了认识, 得到了锻炼。演讲内容新鲜, 形式活泼, 学生乐于接受, 培养了他们独立观察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搞好宣传, 增大教育辐射面

我十分重视宣传阵地的作用, 除学校每天利用“广播台”进行宣传外, 我在校委会支持下, 组织了《百草园》写作组, 成为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写作组不像那些可望不可及的大报纸, 她反映的是学校生活, 反映的是同学们身边的人和事, 令人感到亲切与真实。为此, 我经常利用作文课或课外活动时间指导学生写新闻、写通讯、写表扬稿、写感想等, 及时把本班本组或个人事迹通过校报或广播进行宣传报道。这既使被表扬者享受到肯定后的欢乐, 又为别人树立了榜样, 增大了教育辐射面。如我班刘佳同学作为纪委检查小组的组长, 以身作则, 对工作认真负责。通讯员张烨同学作了题为《坚持如一认真负责》的报道, 总结了刘佳同学工作的三个特点, 使其他检查人员受到教育和启发。在学雷锋活动中, 全班各学雷锋小队于细微处见雷锋精神, 并踊跃投稿, 改掉一个坏习惯, 帮同学解决一个难题, 都成为宣传的内容, 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班主任工作必须不断开拓、创新, 在工作实践中讲究德育艺术, 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总结经脸, 使德育工作更有深度, 更有力度, 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作出贡献。

班主任的德育艺术 篇2

2013年3月23至24日,有幸在哈尔滨参加了“2013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暨智慧型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高级研修班”的班主任培训活动。在这两天期间先后听取了陈纪英、田丽霞、郑立平老师的精彩报告,感受颇深。

陈纪英老师的激情深深的吸引了我,年过花甲的陈老师用她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心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班主任的师爱教育爱、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的关系等四个方面与场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三个小时的讲座在在和陈老师的侃侃而谈中飞快的过去,真的是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这场讲座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田丽霞老师强调了班级自主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要如何构建教育管理的自主化机制,如何进行一种充分授权、放权、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尤其是讲到学校文化墙的建设时,更让我们心生敬佩。田老师讲的头头是道,让我受益匪浅。

郑立平老师是一位十分有经验的老师,他从我国的教育现状的视频出发,对学校的课程改革教育做了一个诠释,对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全面性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班主任的教育境界和智慧。三个多小时的报告,让我们赞叹不已。他从自己管理班级的经验娓娓道来,他把班级比喻成班主任的自留地,后花园。班主任要想有个好收成必须要心里有种地的方法。郑老师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真正做到了“有心的班主任”,郑老师关于班级的文明公约、班级的布置、班级纪念册······无一不体现出细心与耐心。他用工作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表述的淋漓尽致!

三位本来只是班主任的老师,是凭什么成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出色的教育家呢?怎么就获得这样大的收获呢?报告结束直到现在,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班主任,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恰当的教育、同时也能让自身获得成长呢?而我现在的目标是做个智慧型有艺术感的天使女教师。

一、要做一个学习型的班主任。

大多数教师都觉得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原因之一是现代信息化的发达,孩子从各个方面了解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如果教师知识固化不前,很难以解决孩子对知识渴望的眼神。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首先要做一个学习型的班主任,要有学习的欲望;其次不要总拿“过来人”自己上学的经验管理学生,要学习新形势下班级管理的高招;第三要注意留心生活和身边的教育案例,处处皆学问,处处值得学习。

另外,每一学期每一学年都要认真的写自己的班主任个人成长计划,适当的关注比较新的教育理论,认真的学习一些和班级管理相似的教育案例,多读一些和班级管理、班主任相关的报刊杂志,如《用故事说话----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优秀教师成长之道》等等;多学一些心理知识,尽可能的参加教育方面的活动,比如在网上举办的征文等等;多观察身边的班主任,看看同事有什么管理的妙招„„可能我们没有刻意的要去学成什么“大家”,但学习带来的充实感和临阵的具体应用,至少能让我们的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

三位成功的专家,在由平凡走到今天的过程,不都是自己善于学习的原因吗?

二、做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

三位专家讲述的教育案例中,无一不透着教育智慧的光芒。尤其是田丽霞老师的《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尤其强调了这一点。在她的案例中,她把自己的“灵光一闪”把握的恰如其分,然后付出了积极的行动。在今天看来无数精彩的案例,不正是当时田老师灵活运用智慧的体现嘛!

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体会:在研究、实施管理班级的时候,脑海中也会闪现一些“火花”,这些“火花”,我们把握了,利用了,就会成为我们的闪光点,就是一种智慧。

做一名有智慧的班主任,才具有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斗智斗勇取胜的把握,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多,尤其是新事物,再加上年龄的特点,他们甚至感觉比老师要“聪明”,尤其当一些小聪明耍成功的时候,管理的难度会更高。“生高一尺,师高一丈”在知识传授上,我们可以毫无保留,但在管理上,我们要想法设法,运用智慧的能量一直走在他们的前面。

三、做一个善于总结的班主任。

郑立平老师的收获在于他长期的班级日记,点点滴滴的积累。在他的班级纪念册里,写满了同学在班级发生的事情,言辞并不华丽,但我们能看出一位班主任老师为此付出的努力,郑老师正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我们平时搞一些活动,活动开展的即使很好,不做好总结也是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最起码,表扬积极分子必不可少,何况总结的过程,也是自己反思积累的过程。当把自己的总结反思整理出来,是对自己思想的梳理;如果再敢于拿出来,也是一种勇气的展示;两者相互促进,能会做得越来越好!

四、做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

我们做班主任,普遍感到的是累,尤其是认为自己对学生付出了很多“爱”并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时候,那种落寞、那种失望会进一步的加深这种“累”的感觉,并进一步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情绪。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付出爱心,要付出一种可以被学生接受的爱!所以,我们做班主任首先要保证自己真的爱学生,还要会爱,更要保证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

刚刚来到龙兴镇中心小学校时,校长评价我是一位有亲和力的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和课堂上能时时刻刻体现出对学生浓浓的爱,可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也一直在怀疑,这么温柔的对待学生,她们还会“怕”我吗?这个班级还能管好吗?是否应该像老教师一样对于学生的错误严厉的批评?对待班级管理要亲力亲为?在参加这次培训后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要想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眼中要有情,心中要有爱。

每天坚持检查纪律卫生、跟操,仅仅是体现了对学校纪律的遵守,这里面学生是感受不到我们的爱的。我们不妨在检查的同时真的来关心一下某些学生的生活、甚至给予必要的帮助;冬初春始的时候碰到穿的单薄的学生,用一句嘘寒问暖来传递自己的爱心;课堂上不要永远批评指责,适当的鼓励中不留痕迹的点出自己因为爱他们而付出的艰辛„„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因爱而生的对班级的热爱和对我们的尊敬,才是班级管理的润滑剂。

五、做一个重视师德的班主任

学生不仅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也具有很高的联想能力和创造意识,毋庸置疑的说,一个班级的风格、一个班级学生的素质,往往和班主任有更大的联系。如果我们不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不重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们的班规再好,我们的要求再严,“捣乱分子”仍将是层出不穷,在他们的身上,你会看到来自我们的一些被放大的师德缺陷。

如果路上碰到学生和我们打招呼,微笑和回敬会提升我们的亲和力,冷漠或随便的哼一声会永远的阻碍学生再次的礼貌。这是细节,更是一种师德的体现,当我们埋怨学生没有礼貌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呢?

此外,自己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塑造自身师德,提升自己人格魅力的关键所在啊!

针对本次学习,提出制定了以下促进班级管理、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的目标:

1.建立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素质。

这不是开一次两次家长会所能解决的,要建立专门的家庭教育的展室,要有相应的教育资料。要考虑学生家长的实际分类进行教育,要有相应的跟踪教育机制,要把提升家长素质带动学生素质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当然,这个工作目标目前为止还有些难度,但我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问题”学生,往往都存在着很深的家庭因素,如果能把这一块做好了,不仅可以在管理上领先一步,也是一面独到的旗帜吧。

2.真正的利用好每一节班队会。

以前往往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班队会这节课,这里的“适时”教育,而现在我们要有一本提前预支的账单,比如清明节之前如何教育学生更好,国庆节前后开展怎样的主题班会,甚至父亲节做什么活动,我们要树立节约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等等,都可以变成我们的教育阵地。因为这些时间我们不利用,学生就会想起一些可能“更刺激”的方式来娱乐,也就变相的增加了我们管理的难度。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利用好班队会,我们的班级管理会更加顺利。

3.建立班级日记制度。

班级日记最好有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完成,做好真实的班级活动、思想变化等的记录,不要变成只是记录学生违纪的“旧账本”,要做成一份真实记录他们青春足迹的写实文学。我们会因为记录积累素材,学生会因为记录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和班级荣誉感。

谈新时期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艺术 篇3

关键词:德育;班主任;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86-01

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作为班级德育者的班主任,则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的德育艺术的高低,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都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高超的德育艺术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德育艺术?十年的班主任生涯,我得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新时期班主任的德育艺术:

一、 组织和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良好的班集体,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促使学生更好的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如何组织和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思考着,探索着……

1、用荣誉教育,为班级铸造凝聚力

今年,我刚接毕业班时,班级就像一盘散沙,没有集体意识,没有荣辱观念,新出的黑板报,第一天就有人把它擦掉;新买的粉笔,几分钟后,就有人把它折断;班级卫生、学生纪律、课间操、眼保健操各项评比,每个星期都是全校倒数第一,流动红旗一次也拿不到。因此,我开了一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班会,让全班同学参加讨论,并指定那些没有集体观念的同学谈自己的认识,我由此借题发挥,在班级里掀起了一个“我爱我家”的热潮。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在教室里悬挂起一个大大的“家”字,把“全家福”照片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上,温馨的环境使同学们在无形中增强了集体意识。我趁热打铁,及时地为班集体要争取的大目标和小目标向学生宣布。大目标就是翔安区2012-2013学年的先进班集体,小目标就是在学区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渐渐地在同学们的心中,升腾起一种“班荣,我荣, 班辱,我耻”的意识,同学们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知不觉中,班集体的凝聚力形成了。

2、用竞赛教育,营造勤学向上的氛围

良好的班集体需要一种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需要班主任为之营造。因此,我采用的是竞赛教育,在班级开展了全方位的竞赛,比文明、比读书、比学习成绩、比身体素质、比特长爱好、比互帮互助等等,就在这种比、学、赶、帮、超的竞赛过程,学生们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竞争的气氛带动了班级的学习风气,下课了,几个同学凑在一起研究问题的,围着老师问问题的随处可见。也因此,我们班在各项比赛当中,获得很好的成绩。在翔安区读书简报比赛中,陈晓棋、陈钰倩获得二、三等奖;在学区科技小制作比赛中,陈鹏获得二等奖;在学区写字比赛中,陈金钗获得二等奖,陈钰倩获得三等奖;在学区科幻画比赛中,陈钰倩、陈金钗获得三等奖;在学区“做个有道德的人”手抄报比赛中,陈钰倩、陈金钗获得三等奖;在学区科技小论文比赛中,陈荣泮获得三等奖;在学区现场作文比赛中,陈荣泮、陈钰倩获得二等奖;在学区漫画摄影比赛中,陈妙芬、陈晓棋、陈晓芳等人积极参与,并获得好成绩。

二、让“爱”成为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

班主任工作是爱的事业,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要普照,对待后进生还应有些偏爱,每一位学生都要用班主任的爱来滋润,细腻的爱,温柔的爱,明智的爱,对学生来说是港湾、是良方。有些学习困难生因父母离异,或父母早逝等原因,导致他们缺乏亲情,这类学生有的精神恍惚、木讷呆板,有的调皮捣蛋、小偷小摸,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的学生就更需要班主任的偏爱。其实,从他们内心深处也是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渴望自己能像那些成绩优秀、家庭幸福的学生一样,开开心心地学习和生活的。对于这类学生,我是这样做的:

1、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去激励他们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后进生也有他们自身的优点,这就需要班主任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去激励他们。如有些后进生总说:“我的脑子笨,什么都做不好。”班主任就应该深入地了解学生,抓住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适时适地向全班同学指出。

2、消除学生的顾虑,树立他们的信心

后进生总是对老师存有戒备心理,内心深处怀有沉重的自卑感。这和我们常说的“病人心多”是同样的道理,他们非常敏感别人对他是否尊重。老师的微笑、爱抚,哪怕是叫他们发一次作业,拿钥匙开一次门,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荣幸。如我们班的陈荣金同学,他的母亲哑巴,有个姐姐也是哑巴,在村里边是低保户,因此他很没有自信心,常常自己一个独处,不喜欢和同学接触。为此,我就把班级的钥匙交给他保管,从此之后,我发现每天第一个到校就是他,最后一个离校的也是他。并且在学习上也表现得很积极,上课积极发言,成绩进步很大,下课也总喜欢和同学玩了。

三、要把社会、学校、家庭拧成一根绳

教育是一项关联社会、学校、家庭诸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班主任必须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形成合力,结成网络,才能发挥德育的总体功能,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使德育收到最佳效果。平时要经常家访或开家长会与家长联系,多和村委会沟通联络,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

班主任的德育艺术 篇4

1 与学生建立互尊互爱的和谐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和管理好班级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师生关系尊崇的是师道尊严, 对于学生来说, 老师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师生关系容易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和束缚。在新的历史时期, 师生关系已经发生较大变化, 在艺术类院校中, 学生普遍追求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即使师生的年龄有较大差距, 学生也会寻求得到老师的尊重, 因此, 学生会更喜欢那些脾气随和、易于沟通的老师。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 就必须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理解学生, 善于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 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 这样才易于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才能够建立一种互尊互爱的和谐关系。

2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攻心为上"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重视, 很多学校建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这些机构对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确实很好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 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学生并不多, 更多的学生在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前并没有明显的征兆, 甚至很多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很难被发现或者耽误了最佳的介入治疗时间。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工作在学生德育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班主任必然要承担起一部分"心理医生"的职责, 即从单纯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欲善其人, 攻心为上, 班主任应学习并掌握基础的心理咨询知识, 用科学的方法掌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工作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 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好、做细, 才能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效果提上一个新的高度。

3 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建立良好的班风

在班级管理中, 班级的文化氛围和班风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够直接体现出一个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2]艺术类中职的学生普遍比较活泼好动, 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是非分辨能力差, 很容易受到同学的影响, 因此容易沾染到一些不良的风气, 例如早恋、厌学、吸烟、饮酒、打架、骂人甚至一些违法行为。在班级内建立一种勤奋好学、文明守纪、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和班风, 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给德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4 组织各类文体活动, 重视主题班会

艺术类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以专业课为主, 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练琴占据了大部分时间, 导致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单一, 加之有些学校因客观原因而很少组织课外文体娱乐活动, 因此学生在无所事事和枯燥乏味之时就有可能去参与一些不适宜的活动, 例如沉迷网游、赌博、吸烟、饮酒、谈恋爱等等。要改变这种状况, 班主任可以尝试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小规模的文体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举行班级内部的趣味儿篮球赛、三人两足接力赛、校园风光摄影比赛等活动, 在活动中寓教于乐, 发掘学生在各方面的潜能, 激发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此外, 笔者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主题班会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题班会可以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 例如笔者曾组织过以"中国传统道德观"、"祖国在我心中"、"防患于未然-安全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班主任可以将德育教育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主题班会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拓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面, 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道德行为评分机制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是离不开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的, 班主任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相关要求, 从本班实际出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常规要求。[3]例如笔者曾将师生见面互致问候作为一条班规在班级内进行宣传教育, 要求学生养成向师长主动问好的习惯, 这样不仅创造了一个"讲文明, 懂礼貌"的班级氛围, 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问好也能拉近距离更好地进行思想沟通。另外, 班主任可以建立道德行为评分机制, 鼓励学生做好事, 服务集体, 帮助他人, 并将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记录在案, 每周评选一名班级文明学生, 并给予适当的班内奖励, 以此来激励学生。

总之, 艺术类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 为人师表, 为学生树立榜样, 用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博大无私的胸怀去感染学生, 与学生建立互信互敬的关系。

摘要:艺术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诸多特点, 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管理效果, 因此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就艺术类中职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进行初步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艺术类,班主任,学生,德育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中批评的艺术 篇5

德育教育中批评的艺术

姓名:_____周红霞__________

忻州市___五台___县____沱阳__学校

德育教育中批评的艺术

摘要: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管理教育问题应当领航员和风向标的作用。初中作为连接高等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桥梁,承担着为祖国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就好比一艘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风帆,而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既要帮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又要像航标灯一样,为每一个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人格、自尊、引导、尊重。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作息习惯,犹如治水,既需要“堵”,更需要“导”。教师对违纪学生的教导,如果只进行单一粗暴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这就是教不得法;时时处处进行“围堵”,其结果也是堵不胜堵,顾此失彼;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尊重其个体差异,找到问题的本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达到教育与育人的同步发展。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有良好的心理,要用正确的方法,要融入真情、升华爱,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药到病除的功效。那么,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头脑要始终保持冷静,多想一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但学生自控能力还不成熟,心理还不稳定,不良行为反复出现,其表现为幼稚与成熟共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随意性交替。我们德育工作者应有正确的认识,并作好处理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准备。有的教师一见到学生违纪,就恨铁不成钢,怒发冲冠,大发脾气,言辞训斥,甚至处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其结果只可能是学生在当时被“屈打成招”,要么与老师顶撞,即使勉强把事情进行处理,学生也是口服心不服,不可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真正效果,过不了几天,又旧病复发,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学生产生日趋严重的抵触情绪。德育工作者遇到这种事情,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要压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冷静、冷静、再冷静。德育工作者要明白,我们的心理应当比学生更成熟,知识应当比学生更丰富,通过正确的德育教育会有更多恰当的方法。

二、要注意教育的言辞,不可伤及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的。违纪学生虽然有时没有判断是非曲直的人生观,但却有着很强的自尊心,正所谓是“士可杀而不可辱”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德育教育者在批评时要切记态度不宜生硬,语言应当委婉,不可伤及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其实批评学生话不在多,关健是目的明确,简单明了。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点,以求醍醐灌顶之效。其的语言只有简明精到、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思索警惕。

另外,批评学生的语言要“善解人意”,切忌挖苦、讽刺和打击。否则,只能弄得师生关系僵持,达不到批评的目的。所以,对那些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较差,而性格又比较犟的学生,教师应以诚恳、平和、热情的态度去帮助和引导他们,适时地并采用适当的语言指出其不足之处,心平气和地同他商讨不良行为引起的不良后果以及纠正的方法。使其感到老师的诚恳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进而改正错误。

最后,批评学生的话语要不搞定性不揭老底。我们老师在发表批评意见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就事论事的评价,对个别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作出处理决定时,也必须恰如其分,考虑实效。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要避免使用绝对词语,如“你一点都不听话„„”,“你好可恶„„”“没有哪一个老师和同学会相信你„„”,“你不可救药„„”“你真是世界上最蠢的人„„”,“教上你这样的学生,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等等。使用这一类不留余地的绝对语句。还有些老师批评学生喜欢“揭底”,喜欢老帐新帐一起算!只要学生做错了事,某些老师就将学生一年甚至是几年前犯的错误一一列举出来,让学生无地自容。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也可以理解爱对学生定性和揭底的教师最遭学生的反感。同时,会淡化学生对批评意见本身的思考,很可能还会使学生彻底失去自信心;另外,教师的批评用语太绝对,而日后却又不能兑现,结果会把自己推向两难境地,甚至在学生中

失去威信。

同时,批评还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摆明事实,讲清道理。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悉心教诲、关心爱护,他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批评,进而改正缺点和错误。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这是教师最常见的事情了。不同的教师,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这类事情时,我通常是以探讨问题的方式,用比较含蓄的语言,点化学生。语重心长的进行劝戒,清晰明了的讲明道理,学生自然就会知道以后该如何作了,这种循循善诱往往都会比一阵“狂风暴雨”的责难效果要来的更好。

三、善于掌握批评的时机,点拨指引。

武术中有“四两拨千斤”的招式,其根本就在于把握时机和角度,巧妙用力。批评学生就是要这样,抓准时机,几句话就可为学生指点迷津。比如,当平时调皮的学生在运动会等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时,老师可以这样说:“你要是纪律上注意一点,学习上在努力一点,会又更大的进步的!”也许这一句话就会成为他今后改正错误的强大后备动力。对违纪学生进行诱导教育,这是德育教育者的一项基本功,而善于诱导教育却是一项教育艺术。在诱导教育违纪学生时,教师仅有上述健康的心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恰当的指导方法,方法好才是真的。不当的教育,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引起学生的负面反应;而恰当的教育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终生受益。

在我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事例:在一次食堂检查中,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在学校明文规定不许浪费粮食的情况下,将面包扔进了垃圾桶中,我没有言辞训斥他,而是耐心的旁敲侧击,巧作暗示。因为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也是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的,学生的一般违纪行为,都是可以通过暗示来提醒学生加以改正的。

我先是让他将《悯农》这首古诗背了一遍,然后我问他,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么?当时那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不知道!”于是我让他又背了一遍这个古诗,紧接着我又问他:“你现在懂了么?”这个学生羞愧的低下了头,他说:“老师,对不起。我刚刚将不爱吃的面包扔进了垃圾桶里,这是浪费粮食的行为,这实在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当时,我看出这个学生是虚心改过,于是并没有对他进行处罚。但是第二天这名学生主动向我交了一封感情真挚的检讨书。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老师的这次劝解,使我终生受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把昨天的事情当作一盏指路明灯,不仅仅是不浪费,也要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感谢老师的教诲,为我指出错误,使我改正缺点,我会用今后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

班主任的德育艺术 篇6

“叙事法”由于其显著的效果和独特的魅力,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广泛应用,成为东方和西方不少国家中小学传统品德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的重要方式。以美国为例,中小学不仅把故事法作为品德教育的有效方式,而且,近些年来发行量高达二百多万册的《美德书》和《心林课程》(HeartwoodCurriculum),都是运用故事法来进行品德教育的优秀教材。可见,叙事德育应用价值之普遍和应用范围之广泛。

尽管,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指数级”的信息化时代,新资讯每72小时就会增加一倍,人类每年制造的资讯比人类在过去五千年制造的所有资讯还要多。[2] 但是,叙事仍然是一种最普遍和最受欢迎的文化传递、人际交流与道德教育的方式。尤其是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德育方式,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高,这种传统的叙事德育方式的教育意义和实用价值就越大。何故?因为,今天信息化和网络化所营造的“我的空间(My Space)”,已经成为“全球第十一大国”[3]。生活在这一虚拟空间的人们,现实中人际情感交流越来越缺少,因而感性和情感的需求就越强烈。叙事这种深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艺术,自然就成为了现今时代人们强烈的情感需要和精神渴求。

因此,如何更有力和有效地拨动叙事这根“情”弦,唤醒每个人心中的故事情结,丰富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家园,是叙事德育亟待探讨的课题。本文涉及“叙事德育”和“德育叙事”两个概念。前者是一种理念和模式;后者作为一种具体方式方法。它们的目的意义及内涵实质是一致性。

一、 以“情”启智,感化心灵——有效德育叙事的本质与内涵

有效德育叙事,指的是叙事德育的有效性,即叙事德育的效果达成预期目标的程度。叙事德育效果的实现,

是叙事德育本质内涵的标志,实质是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体现。叙事德育的本质内涵,是指通过德育叙事,促进学生道德有效内化和形成预期品德素质的内在规律性。个体品德形成的规律,核心是道德内化的规律。道德内化的实质是品德的自我建构,但自我建构不等于自动化完成。品德自我建构需要动力机制来实现。

个体品德自我建构的动力源,一是靠道德自觉、自律和自省;二是源自道德情感的感动而产生的感悟。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般是由“他律”到“自律”,由教导到“自省”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还不可能达到道德自觉、自律和自省的“三自”境界和水平。因而,以“情”启智,感化心灵,就成为了促进儿童品德自我建构的有效途径,成为了有效叙事的本质内涵。

叙事具有天然的激发人的情感体验的特性。感动性是叙事德育的最根本和最有代表性的原则。在叙事德育中,“激情”是手段,“动情”是中介,“育情”是目的。情感因素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整个叙事德育的全过程。因此,有效的德育叙事,核心和关键的工作,就是以“情”启智,动情晓理,让道德情感激发道德智慧,引

导学生通过道德感悟来进行积极的品德自我构建。

二、 以“情”感人,感动心灵——有效德育叙事的准则与指标

“动情以启智,感动而感悟”,是有效叙事的本质内涵,是有效德育叙事的基本规律。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叙事德育的有效性?换言之,我们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德育叙事过程是否促使学生因感动而感悟,进而内化为良好的品德呢?

有效德育叙事准则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叙事德育的质量标准,提高叙事德育实践的规范性和质量水平。根据德育叙事的“以事动人”、“以叙感人”、“以情育人”、“以理导人”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以及叙事德育的“感动”、“启智”、“明理”、“导行”和“审美”的目的要求,[4]我们把感动性、启智性、明理性、导行性和审美性,作为衡量叙事德育内容和过程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感动性。感动性又称“动情”性,是叙事德育的本质特征,指德育叙事所产生的情感感动作用。一般来说,真实是感动性的基础。教育叙事要求“以真实故事感人,以真情叙述动人”。因此,取材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生活实践,来源于教育者亲身经历及所感所悟的事情和事件最容易感动人。故事越真实,叙述越亲切,就越能感动人、教育人。[5]当然,用作叙事德育的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可以是虚构的。但是,即使是虚构的故事,内容也要体现道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叙述时也要怀有真情实感去叙述,至真、至善、至美、至情、至性,才会感人至深。强烈的感动才能带来深刻的感悟,增强故事内容的感动性、叙述风格的感染力和叙述过程的移情性,是提高叙事德育效果的关键之所在。感动性的强弱一般以“感动指数”来表示。感动指数指叙事德育产生的情感感动和情感共鸣系数。从“无动于衷”到“震撼心灵”一般以“0—1”的幅度来标识。从0开始,越接近1,感动指数越大,感动程度越高、越强烈。

(二)启智性。叙事德育过程不是单一的道德“授受”的教育过程,而是“启智-明理”,即通过道德故事的启发、启迪,以引导学生道德感悟、明理和进行品德自我构建的自主过程。儿童的品德发展如同树木生长,如果阳光雨露是德育,那么叶子的光合作用和根须的吸收就是品德的自我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一种智慧,一种选择、吸收和自主构建的智慧;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启智、明理和促进自我教育、自主成长的智慧。“德智”品质发展是整合性发展过程,德育和智育不应该是“两张皮”。“启智-明理”才是促进道德内化和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启智性是有效叙事德育的重要体现。促进叙事德育过程的“启智-明理”,是实现有效德育叙事的智慧。

(三)明理性。叙事德育,“叙事”是手段,“育德”——品德培育是目的。品德培育是一个促进学生品德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品质整体发展的过程。其中,需要启迪心智作基础,更需要情感感动和体验为中介并贯穿始终。但是,“明理”——通过道德感悟而提高道德认知和形成道德价值观念,是品德培育的核心目标。在儿童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道德认知因素对道德行为乃至整个品德结构形成起着关键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明理性是衡量叙事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导行性。道德人格的养成,是德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基础。道德行为习惯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指望一两次德育叙事就培育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不现实的。然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道德认知为指引,要有道德情感需要为动因,要有道德环境的熏陶,更要有道德行为的不断积累和强化。叙事德育的“导行”价值,不在于一蹴而就的行为习惯养成,而在于德育叙事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导向,在于德育叙事对道德认知的感悟,在于德育叙事对道德情感需要的激发,在于德育叙事对道德环境氛围的营造,在于德育叙事对道德行为的积累。因此,导行性也就成为有效叙事德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

(五)审美性。德育是理性的,因为它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树德育人的方向性和培育高尚道德人格的理想追求。传统的学校德育,我们走的基本上都是一条理性的德育路线,以说理教育为基本模式。然而,有的时候,我们确实是忽视了品德形成的感性心理基础和情感心理需要。叙事德育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发展目标的有机融合,是道德感性与道德理性教育的完美整合,是道德行为养成与道德人格形成的和谐统一。通过德育叙事,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审美世界,在赏心悦目的情景中不知不觉、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感悟道德原理。[6]这是一种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境界,也是德育的至高境界。叙事德育教育审美的价值,因而也就有了审美性的评价标准。

三、 动之以“情”,走进心灵——有效德育叙事的策略与技术

如何使德育叙事产生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效果?这是有效叙事德育必须回答的问题。有效的德育叙事,既是一种思路和策略,也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既是一种智慧艺术,也是一种操作艺术。情感感动和体验是叙事德育过程的主线。因此,如何拨动德育叙事“感动性”这根“情”弦,使情动于“理”、情动于“心”、情动于“智”,是实现叙事德育有效目标的关键,也是德育叙事智慧和艺术的最好体现。

(一)情动于“理”——以道德理性精神,丰富故事的“真善美”内涵。叙事,无论作为德育的过程、载体、方法还是手段,都服从于叙事德育的感动、启智、明理、导行和审美的目的。这样,才能产生“育人以德”的效果。如果叙事只停留在叙事上,为叙事而叙事,充其量只能起到“引趣”的功能,不一定能产生德育的作用和效果。甚至,还可能叙事庸俗化,或变成纯娱乐性的故事会。因此,德育叙事所使用的故事,除了要有丰富而新颖的“故事性、情节性和情景性”外,还必须有鲜明但不生硬的道德理性精神,即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的“理念性、导向性和教育性”的主题,并以教育无痕的故事内容和润物无声的叙述形式加以演绎,让学生在感悟之中达到道德理性升华。故事的道德理性主题,需要“真善美”的故事内涵加以体现。“真”——故事源于真实生活,叙述使故事还原生活,使道理返璞归真;“善”——故事表现诚信、善良、仁爱等道德人性,抑恶扬善;“美”——故事体现道德、和谐、人性之美,抒发道德情怀,产生令人陶醉的道德“美感效应”。故事要达到以“真善美”理性内涵感动、感化人的效果,首先需要教育者要用“求真”、“扬善”、“尚美”之心和道德理性意识去构思、组织、充实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和内容,营造如诗如画的人性道德情景。唯有如此,才能达成教育无痕的至高艺术境界。

(二)情动于“心”——以情感感性方式,富有感染力地叙述故事。艺术之所以感人、动人,在于她的感染力。艺术感染力的产生以及影响作用,是借助于感官对形、色、音、韵、律等的感知形式,进而激发和调动人的情绪、情感,使人萌发“悦耳悦目”的感受,或“触目惊心”的体验来实现的。叙事作为一种艺术性的德育形式,除了借助故事性、情节性和情景性来感动教育人外,很大程度上,还必须通过艺术性叙述的形式,通过情绪渲染、情感感染、抒情煽情,来达到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教育作用。可见,感性叙事方式在叙事德育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语言心理学研究指出,说话效果=7%词句+38%有声语言+55%体态语言。感性叙事方式,是一种充分运用感性语言和进行多种感官刺激,有效唤醒人的真实生活感受,激发人的情感体验和引起人的情感迁移的叙事形式。富有鲜明生活感知性和情感迁移性的感性叙述具有“原生态”的艺术魅力,她的感动指数并非只是故事的感人程度,而是故事情节的感动力、叙述的感染力、背景的烘托力与感性叙述形式的表现力等的综合指数。真情地言说,即富有真情实感的感性叙述,以引发学生的情绪激动和情感感动“共情效应”,是有效叙事德育最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和效力保障机制。

(三)情动于”智”——以心灵对话形式,引导叙事过程的思维互动。叙事与叙事德育的区别何在?叙事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叙事德育是一种具有鲜明目的性的教育形式;叙事通常是一种单向的艺术表现过程,而叙事德育则是一种双向的情感共鸣、思想交流、道德对话和思维互动的过程。叙事一般有三种水平:流俗叙事——运用大众化语言表述对生活表征层面的感受,停留在讲故事层面;艺术叙事——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和感受编织故事,能够在隐喻层面感受和讲述故事;思想叙事——不仅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受生活,并在其中思想,用寓意的语言把感觉的思想表达出来。[7]显而易见,不管哪一种水平层次的叙事,都只是一种“独白式”的叙事而已。换言之,都还没有达到叙事德育的水平和境界。叙事德育的目的和任务,强调的不仅是叙事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叙事过程中通过道德“语景”营造、道德情景设疑、道德“两难”选择、道德行为判断等形式,进行道德性心灵对话,引发师生双方思维互动。叙事过程的互动性心灵对话,有利于启迪学生的道德思考,形成道德情感共鸣和产生“共情效应”,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正(下转第37页)(上接第8页)确的道德选择和品德自我建构。这是有效叙事德育的最根本的策略和核心的技术。

注释:

[1]吴璜:《叙事性研究在教学中的双重作用》,《全球教育展望》2003第5期;

[2] [3] “你知道吗”:一个美国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

[4] [6]李季: 叙事德育:走进学生心灵的智慧,《小学德育》2009,6;

[5]李季:做个称职的班主任—班主任专业能力评价,《班主任基本功》,P279,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7]刘小枫著:《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系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研究部主任)

班主任的德育艺术 篇7

一、以诚为本, 以心换心

以诚为本, 是教师批评学生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是教师应有的一种情怀, 是打消学生抵触情绪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这是学生能够接受老师批评的基础。尊重学生, 是教师展开批评的前提, 是批评全部的开端。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下, 中职生大多数不愿意接近老师, 总认为自己成绩差了会被老师看低。或是觉得自己在初中不是很听话, 被老师知道后会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种不好的心理会让学生离老师越来越远, 到最后干脆放任自己犯错误, 反正自己是坏学生。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深入学生中间, 了解关心他们, 主动和他们沟通, 让他们了解职校和普高的区别, 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只要坚持, 学生就会慢慢地愿意接近你, 有什么事也愿意和你分享。学生对你的信任度越高, 你的工作效果就越好。因为教师的爱是神圣的, 教师对犯错学生的爱更是独特的, 它有着“亲其师”的动力, 还有着“信其道”的效应。

二、就事论事, 理解包容

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经历、成长的环境、作为一代人所共同存在的共性的了解, 是在对学生所犯错误的前因后果做具体分析后, 把学生所犯的错误, 摆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的背景下的理解。他们有很多缺点, 同时也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们会错误百出, 也会积极改正。于是, 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理解、包容和信任。

就某一问题批评学生时, 一定要就事论事, 什么问题就谈什问题, 干净利索, 不要把以前和这次没有关系的错事拿到一起, 搞“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否则会让学生误认为你揭老底、算老账, 不是为了让人改正, 而是为了让人难堪。如果你能在痛斥学生的同时让他感受到你因为他犯错而心痛的话, 那么他对你不会有任何怨言, 只有自责、内疚和不坚决改正错误就对不起老师的积极心理。自此以后他在做任何事情都会想一想该不该做, 做了以后的后果是什么。

三、地位平等, 倾听心声

师生不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是平等的。这就决定了老师在批评学生时, 决不能以“现在我以老师的身份和你说话”, 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犯错的学生, 更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 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 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这样不仅不会收到任何效果, 而且还会适得其反。班主任不仅要做到为人师表, 树立威信, 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 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 如果我们每一件事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和高度去理解, 去关心, 真心实意地去和学生沟通, 那么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更愿意信任你。倾听这两个字看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但它对你的班务工作管理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以理服人, 优化环境

以理服人, 即用说“理”来教育学生, 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等方式对学生施加正面的影响,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目的。这里的“理”, 即真理、事实。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关键是要用正确思想来引导, 道德规范来约束他们, 才能养成优良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否则是难以成人成才的。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中, 就只会学会自卑和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赏识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中, 他就学会了尖酸刻薄;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中, 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

五、一视同仁, 言出必行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不能歧视。好的学生要教育要爱护, 差的学生同样要教育要爱护, 绝不能分高低贵贱、远近亲疏, 不能有丝毫的偏袒。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对所有学生的教育, 都要适时、适地、适度, 要有统一的管理和要求, 要一碗水端平, 要有爱的渗透, 不可厚此薄彼, 以体现教师教育的公正和公平。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 宣布出来的政策和说出来的话就必须履行, 决不能在学生面前食言, 这样会大大降低你的威信, 也让学生认为你的政策只是大话, 空口喊喊不足为惧, 他们就会接二连三地犯错, 还能找到理直气壮的理由。所以不管什么时候, 班主任都必须在爱护学生的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

六、班风建设, 量化管理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对于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和顽强的毅力, 始终保持“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态度, 坚持反复抓、抓反复, 常抓不懈。从学习、纪律、跑步等各个方面, 长期负责, 耐心持续地做好学生工作。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树立集体荣誉感, 切实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许多学生初来职业学校认为以前在初中都是学习好就行, 班级考核对自己来说无所谓。首先要转变这些不好的思想, 让学生们开始重视他们的量化考核分数。这样学生才会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守校纪班规, 长此以往, 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大幅度提高。因此, 量化管理绝不是小事, 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综上所述,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艺术, 又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项工作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用心与学生交心, 用爱心启迪学生, 用耐心帮助学生, 用诚心鼓舞学生, 引领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在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班主任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由于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 文化底子簿, 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 因此, 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 需要不断地用心去工作,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方面就更需要多些爱心、耐心, 讲究艺术, 帮助学生顺利踏上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 成为合格人才。

班主任的德育艺术 篇8

一、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常遇见的问题

(一) 难以正确认识初中德育工作

在网络时代中, 现在的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与我们很多初中班主任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信息有很大的区别。从众多资料的分析来看, 很多初中班主任并没有实际地把握住现在的初中学生的心理, 采用的依旧是过去的一些灌输或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这一方式遭到了很多初中学生的抵抗, 但是很多初中班主任至今仍无法整理出对当今的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二) 无法满足初中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需求

面对当前初中学校德育工作难以开展的现实, 很多初中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却仍只停留在告诉学生社会是怎样要求他们的, 他们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等层面, 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这显然跟不上现代的教育潮流, 也不符合个性多变的初中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需求。

(三) 教育科研力度匮乏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 学生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进入更高的学府, 就能取得更高的学历, 相应的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找到好的工作。这种现状使初中班主任对一些新型的教育方式不能及时的接受和贯彻落实, 只会更多地注重学生智力方面的发展和对学生知识方面的灌输, 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品行的指导。这也就造成了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会面临重重困难。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探索

(一) 以自身榜样为出发点, 引领感悟学生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多岁, 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 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且模仿性强。而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初中阶段主要接触的权威人物, 理所当然地成为初中学生模仿的对象。初中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要更注重自己的形象, 通过自身榜样的塑造,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导学生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人性, 感悟人生。事实证明, 如果初中班主任以自身榜样为出发点, 必将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 打开学生心扉, 引领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 以理解学生为出发点, 拉近师生情感

初中班主任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 结合现代初中学生的特点, 发挥自身的作用, 以理解的心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起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和信任。尤其在学生面对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 班主任的帮助和关心会让学生更容易“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如果初中班主任以理解学生为出发点, 合理地处理学生之间出现的问题, 必将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 打开学生心扉, 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 促进班级更和谐。

(三) 以加强沟通为切入点, 公平管理班级

初中班主任一般都是班级的科任教师, 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都非常繁重。在处理学生问题和班级事务的时候, 教师在兼顾不周的情况下往往就会很武断地做出处理。为了合理地处理班级内部事务, 化解学生之间的各类纠纷, 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平等交流的平台, 初中班主任就需要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作为切入点, 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做法,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感觉班主任是可以和自己像朋友一样交流的人, 并非是高高在上的, 他是可以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事务,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如果初中班主任以加强学生沟通作为切入点, 必将更好地促进班级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和氛围。

(四) 以尊重学生为支撑点, 激励学生自尊自信

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作为初中学生, 他们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和羞耻心, 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 而且他们的这种自尊心都是很脆弱的, 都需要很好的保护。所以, 对于初中班主任来说, 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不要做有损学生人格的事, 并要尽可能地关注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点进步。事实证明, 如果初中班主任以尊重学生作为支撑点, 激励学生自尊自信, 必将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 打开学生心扉,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改变自我的动机, 培养出更多勇于面对挫折、积极向上的学生。

(五) 以集体活动为关键点, 凝聚班级合力

初中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表现的欲望, 他们大多数都希望通过各种自我表达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对此, 初中班主任就可以通过举行一些球赛、开展一些书画大赛、组织一些户外活动等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展示才华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所长, 应用于班级的活动中, 以此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 班主任还可以让一些平时学习不太好, 但是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有天分的学生担任相关的科代表, 并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肯定, 借此打造一支工作能力良好、沟通能力较强、可以起到榜样作用的班干部队伍。事实证明, 如果初中班主任以集体活动为关键点, 凝聚班级合力, 必将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 打开学生心扉, 增强班级的团队精神, 促进班级事务的正常开展。

总之, 初中班主任作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导师, 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 走进学生的心灵, 打开学生的心扉, 才能使德育教育成为学生整体发展的推动力, 才能为学生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摘要:德育工作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行, 对学生今后的个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初中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 通过班主任以身作则、拉近和学生感情等方面做法的探讨, 提出对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班主任,工作艺术

参考文献

[1]陈朝权.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20) .

浅析德育课的导入艺术 篇9

一、导课应遵循的原则

1. 紧密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导入新课应与课堂所受内容紧密联系,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它最终是为课堂教育服务的,所以必须紧扣课堂教学内容。

2. 启发性原则。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入新课时,应针对学生“求新”、“求异”、“求真”的心理特征,提出一个个令人发思的问题,使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时间性原则。

导入新课,它只是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它不是主角,所占的时间也不宜过多,一般以3-5分钟为适。否则,容易喧宾夺主,甚至会产生负作用。

二、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课方式

1. 以诗导课,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使他们及早进入角色,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述“青少年应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听流沙河的诗《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含义深刻的诗句如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田,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沉浸于对美好理想的遐想中,这时,我及时点拨,导入新课,起到了激发情思、先声夺人的作用。

2. 直观导入,培养兴趣。

采用直观导入新课,能促进学生把具体感知与抽象概念有机结合,从而减少其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容易地领会和接受知识。如我在讲“质量互变”这一原理时,事先准备好一些谷子,上课开始时,我先拿出一粒谷子放在讲台上问学生:“这是多少谷子?”学生回答:“这是一粒谷子。”我把谷子一粒一粒地堆放在一起,再问学生:

要性呢?

“秀才不读书,农妇不养猪”,是对秀才和农妇不守本分的绝妙讽刺,可谓入木三分。高校教师在新知识、新成果犹如泉涌的知识经济时代,稍有松懈,就会有落伍、望尘之感。毛泽东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其教师应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它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摆正人生道路,坚定理想信念,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只有不懈地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授课时方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展示思政课的价值和魅力。

以上是笔者在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这是多少谷子?”学生回答:“这是一小堆谷子。”我接着继续追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然后,我一边分析,一边讲解,因势利导,这样便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了新课的教学中去了。

3. 数字导入,一气呵成。

在德育课教学中,有时为了说明某种观点的正确,常常要引用许多数字,但在教学中引入过多的数字,往往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何才能使数字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的兴奋,最终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常把数字进行夸大或对比,并在一开始上课时便提及,从而加强学生的印象。如在《法律基础知识》中讲到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时,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出生2000多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月出生170多万人,每天出生57000多人,每小时出生2375人,每分钟出生40人,每3钟就有2个婴儿出生。今天,从我站在讲台上讲课开始,到下课的45分钟的时间,将有1800个婴儿呱呱坠地,在讲述时我运用了“夸大”手法、数字的导入,一气呵成。讲完后引来学生的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下面新课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4. 以画点题,导入新课。

漫画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因此以漫画作为导入,能一下子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如我在讲解《经济政治基础知识》中的“国家宏观调控”之前,就通过漫画展示进行导入。以漫画为切入口,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从漫画中引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即市场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从而使学生产生急于想了解这一“弱点和缺陷”的欲望,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学习新知识上来,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5. 设疑导思,激发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一开讲,教师提出疑问,能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促进个人和他人的和谐”一课时,我问:“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当你发现好朋友做错了事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是啊,这个问题问到学生心里去了,学生急于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教师应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适时板书课题,让学生满

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已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过程中对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的理解和心得。本着发扬优点、克服不足、集思广益、促进教学的思想,不惜献丑,限于经验和水平,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望诸位同行学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丁荫煃.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郑传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郑传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重要思想概论》学生学习辅导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尝试

郭蕴玲

(福州四十一中学,福建福州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行学习的方法。在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目标追求、实施步骤并处理好几个关系。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思想品德课尝试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目标追求、实施步骤,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标追求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提倡发现和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慧眼”,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围绕某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收集资料信息,分析处理资料信息,从而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学会了如何运用和处理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3.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教师要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

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6. 冷话热说,缓和气氛。

冷话热说是教师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把一些应板着面说的批评的话以一种充分理解的态度说出,并要求学生改正,常常有针对全班和针对个别学生这两种情况。

德育课大多安排在下午,遇上闷热天气,学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上课。碰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可不加理睬,也不可在上课一开始就斥责,否则会影响学生接下来学习的情绪,此时,我会微笑着地对学生说:“看大家这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教师实在是太同情了。你们一个个都累得趴在桌子上了,我不由想起一句话:叫做睡着了还准备来上课。(引来学生的哄然大笑,话锋一转),不过,教师更希望看到的是(故意把声音拖长,

和实践能力。

4.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合作,当代社会特别强调沟通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学生不仅要发挥个人的特长,更要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学会与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等沟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分享共同的成果。培养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5.关心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融入社会、学会生存、获得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多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关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施步骤

研究性学习有其基本的操作程序和实施步骤。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特点和要求,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有以下四个实施步骤。

1.知识准备,选择课题。

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往往缺乏感性认识,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准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性质、目标、实施步骤和基本研究方法等,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一个初步认识和概括了解,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开展的前题。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判断论证,进行适当删选,确定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制定方案,实施研究。

课题确立后,需要组建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自由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组成若干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课题小组要制定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对课题研究进行整

学生会齐声说)———上课不睡觉。”在这样的笑声和回答声中,学生一个个都来了精神,既缓和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下次去上课,睡觉的情况几乎绝迹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不仅在导入时可用,在课堂结束时也可用,关键是一个“热”字。但这种导入法不能经常用,要因时因地地用,毕竟课堂导入是为新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果仅仅只有上课的热情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也是不行的。

讲究德育艺术增强德育实效 篇10

一、新生入学

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 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良好的愿望, 萌发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这往往会成为学生生活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转机。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抓住这个有利时期,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学校优良传统教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从而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入团前后

在中学入团, 这是许多同学共同的愿望。当他们第一次接受团的教育, 第一次参加团的活动, 第一次向团组织递交入团申请书时, 心情是非常真诚, 非常圣洁的。当然, 也有少数人入团动机有差异, 但不管怎样, 在争取入团的过程中, 他们都会变得出奇的“听话”, 对团组织和老师的意见, 他们会毫无异议地接受, 并很快改正。对团组织和老师交给的任务, 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去完成。这对加强他们的团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效果肯定很有帮助。入团后,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上了红榜, 当他们领到自己渴望已久的团徽、团员证, 当他们举起右手在团旗下庄严宣誓时, 一种团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 这更是他们接受共青团理想教育的大好时机。

三、遇到困难

马卡连柯说过:“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心理学、教育学告诉我们:尊重、信任和友爱是人的高级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友爱, 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满足。学生尤其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爱护。因此, 当学生生病或学习生活发生困难时, 老师应该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师生的柔情, 从而产生一种向上、向善的动力。这时, 如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也就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四、受到奖惩

受到表扬、奖励的同学, 他们获得的是愉快、成功的体验, 可产生愉快感、自豪感, 虽然未必每个学生都会记下自己欢快的情绪, 但从他们眼神中不难看出内心的感动。因此, 恰当地应用“奖励激励法”必然会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热的效应, 使其他学生产生羡慕之情, 仿效之行, 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从善如流的好局面。而惩罚对学生来说, 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此, 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被惩罚学生的工作, 帮助其认清错误, 明确方向, 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让受惩罚的学生, 从中感受到教师的爱, 教师的期望, 从而让其改正缺点, 不断进步。

五、新年伊始

新的一年, 能给学生带来新的振奋, 新的憧憬, 使学生充满信心地跨入新年, 揭开人生历史上新的一页。因此, 一年一度的辞旧迎新活动, 学生倾注了全部的希望和热情, 他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组织快乐游园活动, 交换贺年片和新年礼物等。此时, 如果向学生提出新年要求, 就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了。

六、干部轮换

很久以来, 中学生干部的“三年一贯例”, 作为学生管理上的固定模式, 一直被沿用。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为了适应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培养干部能上能下的观念, 一些班级把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进行尝试。实践证明, 实行干部轮换制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他们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 往往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表现在学习上努力, 工作上卖力。但由于干部大调整, 许多是“新手”, 不可能一上任就娴熟地开展工作。因此, 新干部急需老师的指导。与此同时, 对于一些“轮换”下来的干部应及时做好思想工作, 肯定他们的成绩, 帮助他们树立能“官”能“民”的思想, 积极支持新干部做好工作。

七、节日活动

一年里, 有许多与学生有关的节日.利用这些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活动, 可调动同学的积极情绪, 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如春节组织访亲拜友, 慰问老师;植树节组织绿化美化校园;清明节组织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组织各种比赛, 召开表彰“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大会;“十一”举行“我爱祖国歌咏比赛”;“十·十三”少先队建队纪念日组织主题中队会等。这些活动能增进学生对党史、国史、军史、团史、队史的了解,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八、心理受挫

人生自古无直路。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因此同学之间难免有时被人误解, 有时被人嫉妒, 有时为流言蜚语而苦恼, 有时为师生矛盾而烦闷……这时他们渴望有人理解, 有人同情。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 不能让学生在人生的长河中喝了几口苦水, 便大叫苦海无边, 自甘沉溺, 而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一道分析受挫原因, 正确认识前进目标。化压力为动力, 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那么, 学生将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诲。

九、社会实践

常言道, 百闻不如一见。当代学生特别崇尚实际, 如果学校能适时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用社会的积极信息来教育学生, 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巨大变化,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时代责任感, 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更加珍惜时间, 发愤学习, 掌握过硬的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成为“四有”新人。

十、毕业前夕

毕业前夕, 学生思想变化快, 波动性大, 容易产生一些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因受社会因素和个性心理特点的制约表现多种多样。有的态度端正, 学习安心, 希望以优异成绩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有的渴求知识, 希望成才, 对前途充满信心;但有的由于受到某些社会弊端的影响, 使他的成才动机模糊;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深入实际, 掌握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倾向, 以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帮助学生“一颗红心, 两手准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同样,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机。一个学生无论向哪个方面发展, 都必须在思想上经过矛盾转化。积极情绪的出现, 正是学生想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动力。此时, 外部如给予适当的“加温”, 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情绪的高涨, 促进学生思想情绪的转化。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并积极创造上述积极情绪产生的有利时机, 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促使学生积极的内因在外因的影响下得到健康发展, 使学生美好的理想得到实现, 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邢元敏.大中小学德育规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篇11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语文教师应以语文教学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很值得研究探讨。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只能是一种渗透。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各项基本训练的同时。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呢?

挖掘教材中的名篇名句重点讲解,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现行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包含着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可以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些对于我们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老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再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形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反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等进行正反对比,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自身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中。

利用相关的知识点做适当的思想性延伸。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在教授《我与地坛》一文时,引导学生不仅要珍惜生命和健康,顽强拼搏,永不服输,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关心残疾人,给予残疾人更多的爱。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播放了《懂你》的MTV,让学生通过画面和音乐更深切地去感受母爱的伟大。总之,对课文的思想性没有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从更多的方面进行延伸,从而达到多方面教育学生的目的。再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把作者的刻苦精神和当今中学生的怕苦怕累、知难而退进行对比;把《训俭示康》中提倡的尚俭美德与现今中学生的追求时髦、铺张浪费进行对比。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的优良品德。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恩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逐步地塑造自我。

设置问题启发思辨,避免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在课堂上,一方面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尽量淡化自己,避免填鸭式的强行灌输。在尽可能全面、清楚、客观、准确地介绍作者的时代、思想、经历及创作背景后,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思辨过程。用他们自己的大脑去分析、综合、选择,启发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辨明是非曲直,主动做到去粗取精。具体操作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再各个思考,继之集体辩论,最后综述总结几个步骤。如讲述《五人墓碑记》《谭嗣同》《与妻书》时,先拟定“什么是爱国?”怎样才算“爱国?”“怎样理解颜佩韦等人的‘义’?”“谭嗣同的死有何意义?”“林觉民是怎样摆正情感与理智、家与国的位置的?”等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然后,利用课堂时间或课下进行讨论,经过争辩,逐步趋于一致后,再把各种观点进行全面总结,进行正确的导向思维。这样,就在一个自觉的思辨过程之后共同走上了正确的思维道路,做出正确的思想结论。不仅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体验。对教材的挖掘固然重要,但如能辅以恰当的教法,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处在乐观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处在悲伤的环境中就会产生痛苦的情感;我们在看小说或电视时不是常常伴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或悲伤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乐学的环境;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乐学情境呢?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且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是传文授道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种教法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否则,再精彩的手段都是无意义的。比如,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描述毛主席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物。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制作了一幅图画,画面有红枫尽染的群山,有在江上行驶的大小船只,有翱翔于长空的雄鹰,有自由自在在水中游泳的鱼儿,好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主席发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叹是多么自然、精当,为下阙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又作了铺垫。再如讲授《荷塘月色》可以播放配乐朗读磁带,使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氛围笼罩着课堂。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扩大视野、发掘课本以外的好文章。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课外好文章进行阅读是语文课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对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好文章。我常常利用课前或课后的时间给学生朗读。并且共同欣赏、探讨。一篇好文章不仅陶治人的情操而且震撼人的心灵,所以每欣赏一篇文章都能给学生很大的触动,而且这些文章的选择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只要好,就可以拿到课堂去欣赏探讨,记得在讲完《我与地坛》后,我又找来一些歌颂母爱亲情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好多学生听完后都感动地哭了,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母爱。对于一些成绩较差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学生,我不仅经常和他们沟通,还经常找一些名人传记让他们阅读。培养他们的自信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样长久坚持,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利用课下辅导进行德育渗透。课下辅导如面批作文。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下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了增强,例如面批作文、作业,因为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探寻德育课堂中的留白艺术 篇12

一、教学实践:巧留白, 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留白是源自国画技法的一个概念。借用于课堂教学,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问质疑、适度静默等方式有意识地将课堂的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由学生自主去思考、去实践、去认知所学内容, 从而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更好地实现生命成长。通过对以往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整理, 在德育课教学中, 我一般会用到以下几个留白技巧:

(一) 适时留白:话到口边留三分

在讲授《职业道德和法律》“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一内容时, 我提到了古人的做法不食“嗟来之食”, 正当我要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 我听到了一个小小的声音:“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一位平时比较顽皮的男生表示“我也知道这个故事”。于是我就顺势让他来讲述这个故事。学生描述完这个成语故事的基本事实后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个乞丐不值得。他应该先争取活下去, 然后再谈自己的尊严, 人都饿死了, 哪还有什么尊严, 他是个傻B”。全班哄堂大笑, 该同学洋洋得意。他的发言直接引发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 学生们围绕着先生存还是先维护尊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也在辩论中对人格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性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是在我的引导下, 讨论起了公共场合男女同学过分亲密是不是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表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很反感这种行为, 但是碍于同学面子又不能明说, 让那些有此行为的同学了解了大家对他们的看法, 面有羞愧之色。这比从老师口中说出来要有力的多。可见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事例、材料师生都比较熟悉, 都有话可讲。此时, 教师主动让位给学生, 将自己要讲的话让学生来讲。学生讲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重现和部分或全部地进行评价并阐明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打开心胸真实披露心声和情感的过程, 也是老师了解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留白的过程, 是学生信息分享与交流的过程, 也是学生思考与反思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师生双方的, 教师“话到口边留三分”或者“话到口边缓三分”, 就可以很轻松地把问题交给学生, 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质疑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研究问题。一个留白, 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反思的机会, 而我们的职高生又多么需要有这样一个机会啊。这样的留白也给了老师一个了解学生、认识课堂、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机会, 是师生双赢。从功利的角度看, 有些话如果让老师来说, 可能更准确;有些事例, 让教师来评价可能更全面;有些观点, 让教师来剖析可能更精辟。但从知识建构、良好品德生成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去表述、去评价、去辨析、去质疑、去反思, 更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确立和品德的完善。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和权力, 适当的向后站, 让渡部分空白给学生, 做结论的集成者和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事实证明效果会更好。

(二) 情境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德育课堂上, 有时候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态度的表达、就是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 进行价值、信念、行为的比较与抉择。事实上, 有很多资源本身就有一种直指人心、震撼人心的力量。留白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感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确立信念、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过多的发言或者过多的评论, 有时候不仅收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反而会打断学生的思考、抑制甚至影响到学生情感的形成和升华。适度的留白, 恰当的静默, 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知、思考、升华情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样有助于学生德性的成长。比如我在《心理健康》“珍惜亲情, 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中,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 我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和5.12地震中至亲生离死别等图片, 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观去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图片放完后, 《懂你》的音乐还在播放, 我并不发表看法, 而是静待几分钟, 让学生在音乐中回味、重现看到的片段, 通过对比、反思, 酝酿情感、确立信念行为。有了这个静默, 再让学生来写一写要对父母说的话, 此时学生的情感及把握视频展示的内容就会深刻的多。事实上, 在播放过程中, 父母对子女那种无私的爱就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学生, 学生的沉默和隐隐的泪花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最后分享“我对父母说的话”时, 甚至有一位母亲病逝的学生在大喊“妈妈, 我想你!”之后嚎啕大哭。职高的学生, 大部分都是家庭功能有某方面缺失的孩子, 在这些孩子心里, 对父母的感受可能责骂要多于关爱, 但他们又是最需要感受到爱的那一个群体。用无声的方式轻轻揭开孩子坚硬的外壳, 让他们用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面去体味父母不同方式的爱。大爱无言、大音无声,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感动社会、感动师生的事例, 这些都是德育课中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都是用无声的表白来展示的。在使用这些材料时, 我要做的就是在精心挑选的基础上, 让资料来说话, 无需多言, 就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动, 在感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成长。

(三) 位置留白:引而不发待成长

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知识基础、经验背景、思维方式去解读、思考, 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结论上的差异反映着思考者的真实情况。思维与思维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往往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去运用知识、理解知识和思考问题。教师在指出问题之后, 通过对问题的留白, 让学生去辩论、去反思, 在一旁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而不是做包办代替的“产妇”,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毕竟, 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品德、行为只有在社会规范内化为真正的信念后才会产生更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度的位置留白, 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或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 可以让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更佳。对一些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或经验积累的, 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来上课, 对学生都很感兴趣的但争论比较大的事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审视自我, 完善自我。教师参与在其中指点、引导, 或者干脆以学生同伴的身份来质疑, 来启发学生去反思, 而不是给学生结论。如我在讲到“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一内容时, 故意不讲课本知识点, 而是编制了一个刚毕业的职高生求职的案例, 案例里设置了很多“陷阱”, 让学生分组比赛“找茬”。争强好胜的学生们马上对照课本知识点去发现、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还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因不签订劳动合同而不能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件, 使同学们都感受到了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重要性。整堂课中, 都是学生互相合作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最后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见, 教师暂时的位置留白, 有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反思:用留白, 助生命成长

通过对课堂留白技巧的实践应用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与反馈, 巧留白可以让职高德育课堂更具生命力。具体而言, 留白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一) 留白,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职高学生, 由于成绩差, 有些或许从小学开始就是课堂的“隐身人”, 经常被老师们所忽视。久而久之, 学生缺乏自信, 缺乏学习兴趣。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相反, 他们更希望得到关注, 更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上, 老师留意每一个细小的声音, 适切留白, 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一句肯定的评价, 就能给一个渴望专注的心灵一缕阳光。

(二) 留白, 给情感一个激荡升华的机会。

一个人道德信念的形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时间道德实践与反思完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冲突与反思中, 在各抒己见与激烈争辩中, 澄清事实、深化知识、明确观点、兼容并取、以实现共同成长。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适当的让位、恰当的留白, 使学生的情感在交流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 加速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感悟, 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三) 留白, 给学生一个自主思考的机会。

不可否认, 在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知识的理性之美、教师的人格魅力都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都会促成学生品德的成长。但外在的知识与规范, 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信念和行动, 还需要学生的自我认知, 还有一个学生自身对知识和规范的内化与升华过程。教师适当的留白和“缺位”, 让学生去自主思考, 自我反思。在课堂及延伸至课外的自我反思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对社会道德规范与规则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感知, 也有助于学生自身品德的成长。

从以上分析及实践可见, 留白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与策略, 在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参与课堂实践、提高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在留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留白不是空白, 而是教师通过留白的方式引发学生参与课堂, 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留白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情境创设。

(2) 留白是为了让学生不留下空白。留白是手段, 使学生有收获、有成长则是根本的目的。一定意义上是教师让渡自己的精彩促生学生精彩的教学方法。从当前教学的实践来看, 教师要重视对留白艺术的运用研究, 努力提高课堂留白的质量,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品德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提高德育学科教学的效度和信度, 增强职高德育课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上一篇: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下一篇:《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