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不均衡论文

2024-05-08

国际贸易不均衡论文(共7篇)

国际贸易不均衡论文 篇1

摘要:入世以来, 辽宁省贸易快速发展, 贸易成为拉动全省经济的重要马车。但辽宁的贸易地区结构不均衡、商品结构不均衡、出口企业的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为资源分布的路径依赖性、心理的认知图式与集体智商的差异导致的贸易不平衡、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网络的影响、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的影响。要解决辽宁的贸易不均衡问题需构建地区贸易不平衡的监控体系;出台积极、有效解决商品不均衡的政策;提高民营企业的集体智商;扶持外向型民企发展, 改善贸易的企业结构不均衡问题;拓展国际市场, 出台鼓励省内企业走出去的政策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贸易不均衡,地区结构,商品结构

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不均衡问题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在国内, 我国学者关于贸易不均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结构的不均衡、贸易不均衡问题的原因、贸易不均衡的影响因素、贸易不均衡的对策等方面。杨文兰 (2011) 从贸易收支的视角来探讨贸易结构存在货物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结构的失衡、货物贸易内部结构和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失衡问题[1]。朱玉荣和杨东升 (2012) 认为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等结构性问题制约了辽宁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给产业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他们从辽宁省贸易出口商品、主体和市场结构方面对辽宁省贸易结构的失衡进行了探讨, 并对优化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提出了相应对策。张敏、张时淼 (2010) 主要以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失衡为例对产业失衡对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宋祥莉、郭志群 (2011) 从主体结构、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阐述了失衡对对外贸易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提出了应对结构失衡的对策和建议。王桂芬、乔庆宇和付永生 (2011) 主要探讨了要素禀赋、宏观经济结构和水平、相关政策 (产业、贸易、货币) 、国家与地区的经济结构、水平、相互交往历史及地缘等因素对于辽宁省贸易均衡的影响。杨圣明 (2011) 着重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消费与投资 (资本形成) 结构失衡问题、国际贸易进出口结构失衡问题及其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寻找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途径[2]。国外学者对贸易不均衡的原因与因素分析主要集中在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均衡比较实证、贸易规则对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影响以及贸易不均衡问题的改进策略的研究上[3]。总体来看, 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不均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经济学的理论与贸易理论来构建贸易不均衡的理论[4], 利用实证的数据来检验与分析贸易不均衡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经济影响。利用心理经济的视角来探讨与分析贸易不均衡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将侧重从心理经济的视角来分析辽宁省的贸易不均衡问题。

1 辽宁贸易不均衡的现状

入世以来, 辽宁省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 年平均增速达17%;贸易成为拉动全省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三驾马车中的重要一环。但通过近期调研发现, 辽宁省贸易虽然快速发展, 但贸易不均衡问题仍表现的比较突出, 贸易不均衡将直接影响辽宁的经济和谐稳定发展。贸易不平衡将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同时将导致人才、资源向贸易发达的地区汇聚, 资源、人才的流动将进一步加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加大将带来贫富差距加大, 危害社会稳定与民生改善。贸易不平衡将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 各地区贸易的路径依赖性将限制贸易创新的发展, 同时会将产业固着在一定阶段, 制约产业升级。

辽宁贸易不均衡主要表现在: (1) 贸易地区结构的不均衡表现的十分明显。首先表现为省内各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不均衡, 辽宁省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大连与沈阳两个地区, 两地区出口贸易额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011年大连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0%左右。其次, 表现为进出口对象国的贸易额不均衡, 辽宁省的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欧洲、日本等国, 非洲、拉美、南美等地区的出口额在增长, 但总额仍不高[5,6]。 (2) 全省贸易的商品结构不均衡。首先,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占比很高;2011年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出口分别占总额的43.7%与47%, 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比重偏高;其次, 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较大, 服务业产品的出口额占比偏小, 2011年辽宁省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4.1%, 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才占总额的11.3%。 (3) 出口企业的结构不均衡。2011年,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的45.5%;国有企业为28%;集体私营企业为26.3%。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有企业仍是出口的主力军。对辽宁而言, 贸易不平衡最显著的问题是地区的不平衡性与商品结构的不均衡;这两个不均衡促进与影响了出口企业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结构的不均衡, 解决地区不均衡与商品结构不均衡问题是当前辽宁贸易发展最紧急的任务[7,8,9]。

2 心理经济视角下辽宁贸易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对外贸易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有: (1) 资源分布的路径依赖性。辽宁省各地区在资源分布、地理结构、产业分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各地区在要素禀赋、经济结构等的差异, 进而导致对外贸易的差异与不平衡。 (2) 心理的认知图式与集体智商的差异导致的贸易不平衡。辽宁不同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 由于地方政府的认知图式不一样, 因而在选择产业发展的重点、投资政策的倾斜、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等方面也不一样, 因而在对外贸易的政策方面也有差异。 (3) 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网络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化, 全球的政治经济关系网络的变化与格局的改变都直接影响贸易的发展。不同的地区与省份由于地理经济格局的不一样, 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网络中的位置与支配权也不一样, 位置与支配权的差异直接会影响贸易的发展。辽宁省临近韩国、日本等国, 因而在对外贸易方面与日韩、欧美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量也较大。 (4) 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的影响。从历史来看,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了市场经济体制, 但受传统文化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心理图式的影响, 政府在管理经济时, 更多倾向于集权式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使得政府在资源分配与投资导向方面更多倾向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辽宁对外贸易不均衡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这一因素的影响。

3 认知与对策

发展对外贸易、维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是实现辽宁省“十二五”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 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的依托与保障环节, 也是提升辽宁在全国经济中的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针对贸易不均衡问题, 特提出如下建议。

3.1 辩证认知对外贸易不平衡问题, 构建地区贸易不平衡的监控体系

不同的认知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与调控政策, 调控政策与认知模式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认知要辩证、全面地看待;贸易不平衡与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是相关而不同的两个问题, 对外贸易不平衡是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 贸易平衡是调控追求的一种相对理想状态。对外贸易不平衡不一定就表明经济发展不科学、不好, 经济与贸易一定的程度的不平衡会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超过一定限度的不平衡就会给经济与贸易带来制约作用。辽宁的对外的地区不平衡已超过了经济合理发展的限度, 急需建立构建贸易地区不平衡的监控预警体系, 通过合理的调控政策与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具体建议: (1) 省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地区贸易不平衡的评估与监控, 建立地区贸易不平衡问题的预警系统, 整合海关、统计、工商、税务等信息系统, 构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管控系统。 (2) 加强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等地区的对外开放, 吸引以出口导向的外资企业投资, 合理布局外资布局。 (3) 调整统计口径, 将省内各地区通过大连与沈阳过境出口的商品分开统计, 恰当评价各地区的贸易竞争状况。 (4) 正确引导大连、沈阳地区的缺乏比较优势的出口加工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铁岭、朝阳等地区转移, 使出口贸易均衡化。

3.2 构建积极的调控心态, 出台积极、有效解决商品不均衡的政策

对同样的问题, 不同心态与情绪下, 决策者决策选择也不一样, 不同的选择的行动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在消极心态下, 决策者倾向于选择保守的、防御性的政策;积极心态下, 选择的政策更倾向于进取的、结果导向的政策。

具体建议: (1) 要出台有利于产业升级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高端服务业行业的融资、税收、投资等方面要给予奖励性的政策。适当提高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对于装备制造业高端技术的进口方面可以实行补贴。 (2) 政府要制定帮助企业开展技能提升的培训制度与行业规范。省政府可以出台出口型企业的培训指导意见与政策;完善与新建部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或是对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进行补贴等方式或手段, 强化出口型企业的技能培训, 提高其竞争能力。 (3) 适当降低或取消加工贸易型产品的出口退税补贴。低端加工贸易型产品不利于提高这部分企业的竞争优势, 容易造成被跨国公司固着或锁定的现状, 不利于贸易向高端产业转型。 (4) 鼓励优势产业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的补贴政策。对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机电产品、装备制造产业、造船等产业的技术升级以及国际市场的出口拓展予以高补贴政策, 进一步提高我省在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 (5) 实行差异化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政策。我省各地区的产业分布与资源分布、发展阶段都不一样, 同质化的地方经济政策不利于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 各地区依据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差异来制定差异化的对外贸易调控政策, 形成互补协同的产业链, 提高我辽宁的贸易竞争力, 建立贸易竞争优势。

3.3 提高民营企业的集体智商, 扶持外向型民企发展, 改善贸易的企业结构不均衡问题

集体智商的高低决定着一国经济的繁荣与否, 同时集体之上也影响着企业的决策效率与企业执行能力, 进而影响一个国家或省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我省民营企业大多是通过集权式或是委员会式的方式进行决策的, 在决策过程中企业老板与总裁的意见与建议往往会变成最终决策, 决策缺乏合理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集体智商缺乏导致企业缺乏外向型、开拓性、可持续性的思维, 制约了我省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具体建议: (1) 省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同省内外高校与高端培训机构合作, 为省内民营企业的中高层进行培训, 开拓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视野。 (2) 出台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出口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或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扶持政策, 引导民营企业开展国际业务。 (3) 要引导民营企业形成高集体智商的决策机制, 切实提高决策的效率与效果;提升我省企业的竞争力, 进而提高民营企业的出口份额。

3.4 拓展国际市场, 出台鼓励省内企业走出去的政策, 改善出口地区机构不均衡问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我省对外贸易受到了欧、美出口市场的影响, 对外贸易的增长幅度降低;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进口商品的增长。欧洲、美国等国家的跨国公司受危机影响, 部分企业破产, 部分企业低价转让其品牌与技术, 这为我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开展全球化经营提供了机会;新型市场的开拓能有效促进与提高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我省应出台鼓励省内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与措施, 构建我省的贸易竞争优势。

具体建议: (1) 要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国际合作平台。省政府相关部门定期举办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友好城市发展交流以及各种贸易洽谈交流会, 加强我省的沈阳、大连、本溪、辽阳等城市同韩国的光阳、釜山、日本的九州、大阪、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莫斯科、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得市、悉尼、法国、巴西、美国等国家的相关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友好城市的企业交流与双向投资。 (2) 要大力发展国际市场拓展的中介市场;吸引国际知名的普华、麦肯锡、波士顿等中介服务公司为我省国际化运营的企业服务;鼓励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国际化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国际市场调查、风险评估等中介市场的创业, 降低其税收与注册费用;由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发布东北亚地区的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3) 要发展国际金融服务市场, 为我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融资、结算、投资等方面的金融服务;省政府与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公司合作, 为我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担保与保险业务;或是省政府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成立国际投资保险公司, 促进我省企业走出去。

参考文献

[1]杨文兰.中国贸易结构失衡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 2011 (3) .

[2]杨圣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11 (3) .

[3]王昱婷.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物流经济, 2010 (36) .

[4]狄乾斌, 刘东元.辽宁省出口贸易的时空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3) .

[5]张敏, 张时淼.地区产业结构失衡对贸易结构的影响[J].地区经济, 2010 (17) .

[6]金凤花, 于丽敏.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特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5) .

[7]刁秀华, 张婷婷.辽宁省与东北亚各国贸易、投资合作现状及前景[J].西伯利亚研究, 2011 (3) .

[8]宋祥莉, 郭志群.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失衡分析[J].中外企业家, 2011 (3) .

[9]金凤花, 于丽敏.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特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5) .

师资均衡不等于教育均衡 篇2

然而,为促进教育均衡,我国各地将在3至5年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大概也就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县域之内的校长教师经常来回调动,校长教师将不能像以往那样长期甚至终身固定在某一所学校工作。用有关专家的话说,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说白了,教师不再属于某个学校,而是属于县教育局。我认为,这恐怕不是一个好主意,这样制造的教育均衡只是一种表象,一种幻觉。且不说某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一直悄悄利用教师调动收受贿赂,很可能冠冕堂皇地把教师交流机制当作拓展财路的机会,单从教师自身的立场看,有几个会赞同这套机制?有关方面设计这种县域教师异校轮岗交流机制时,可曾征求一下广大教师的意见?县域教育不均衡,尤其师资不均衡,责任不在教师,根本的原因还是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主管部门也一直忽视乡村教育,很多地方连师资都不能给乡村学校分配足额,甚至反倒为城镇学校发展而大批抽调年轻的乡村教师——这很可能也是乡村教师不能安心于乡村学校的诱因。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缺乏教育家的眼光,只是一个个官僚而已,不从自身反省,却把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归咎于教师,这样的管理思维对教育均衡何益之有?

即使教师“轮岗”后,看起来县域内城乡学校师资均衡了,但是,县域内教育均衡了吗?师资均衡岂能代替教育均衡!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既然说是县域内交流,主管部门很可能会把教师调动到远离自己住家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没准还会把同为教师的夫妻一个东一个西打发了,教师分居也将常态化,这对本来正在失去魅力的教师职业更是一种伤害。现在应聘中小学教师的男性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少,教师轮岗制度的推行怕是让他们更没兴趣。再说了,以目前的情况看,5年后,很多地方的县域交通也不大可能发展到像城市公交系统那样,方便教师上班早出晚归,这样很多教师就不得不住在学校,那么这些教师的家庭怎么办?他们的父母和孩子谁来照顾?总不能把全家都搬到学校住吧?何况政府既不打算也没资金给教师们提供这样的条件。真有钱的话,还不如大幅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留住人才。至于会不会有个别教师请人代课替自己“轮岗”,也不是不可能,现在就有个别教师出一部分工资随便找人代课,自己却另谋职业,或者呆在家里逍遥。如此“交流轮岗”折腾,对基层教师实在不够尊重,又如何能让被“交流轮岗”的教师们心甘情愿促进教育均衡为教育事业奉献?

再者,让教育人才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本质上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教师的聘任,彻底剥夺了学校聘请教师的权利。这样可能延续目前的状况,学校明明需要教师,但主管部门就是不给——也可能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家说了算,政府不给编制,教育主管部门也无奈。或者主管部门领导出于某种利益考虑,随便就把一所学校的教师调走了,然后还冠冕堂皇宣称这是执行制度。不能保证学校根据需要聘请教师的权利,一所学校的师资无法得到保证也无法稳定下来,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提高,不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还扯什么义务教育均衡?而且,校长也很可能失去培养教师的兴趣,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发展也不是福音。哪个校长辛辛苦苦培养一个优秀教师,教育局却一纸调令拉走了,你的心血算不算白费?你还有兴致吗?要么一个校长好不容易把一所学校搞得像个样子,自己却被调走了。谁愿意这么高尚无私“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所以,我要说,既不考虑基层教师权益保障问题,更无视很多学校得不到充足的教育资源的事实,却自以为是地要搞县域教师轮岗交流,以图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这样所谓的“顶层制度设计”,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开错了药方。

参考文献

[1]虎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32(4).

[2]梅莉.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师资配置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J].商,2015(43).

[3]刘冬梅.基于师资配置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

关于中国发展不均衡的研究 篇3

由于历史的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 中国各地区之间就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1978年,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把工作的中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30多年来,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 在交通条件、人才储备、投资环境等方面占有绝对的先天优势。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尽快发展国民经济, 政府实行了“东部先行”的发展战略, 给予东部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 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越来越突出。据统计, 东部地区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 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3.5%上升到2006年的55.7%, 虽然近几年比例有所下降, 但比例也在总额的50%以上, 2010年比例为53.1%。 (国家统计年鉴)

随着改革的深入, 国家逐渐改变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 私有制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勤劳致富”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使得劳动力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岗位, 地区间的人员流动量陡然上升。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告) 。地区间人员的流动一方面提高了流动人员的收入, 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 使得依靠低成本商品的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 由于国家的分配保障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 在职业间人均收入、受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经济结构等诸多领域都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本文余下的部分先从城镇居民家庭、城乡之间、出口与内需、各职业之间、各地区之间等5方面分别考察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二、我国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一) 城镇居民家庭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 城镇家庭按收入等级分组方法是将所有调查户按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排列, 按10%, 10%, 20%, 20%, 20%, 10%, 10%的比例依次分成: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等七组。为方便对比, 现只取最下位的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和最上位的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五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两极化呈逐渐扩大趋势

从图2-1中还可以看出, 虽然四个分组的平均收入整体上在逐年增加, 但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增加速度非常平缓, 而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却在快速增加。根据计算, 最高收入户平均收入与最低收入户相比, 其倍数由1995年的3.78倍上升到2002年的7.99倍再到2010年的8.42倍。这就表明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城镇家庭的收入两级分化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快速扩大之势。另外, 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虽不断拉大, 但整体上收入差距仍非常小。相反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则快速的拉大。也就是说, 我国城镇家庭人均收入在比较低的水平时, 两极分化相对平和。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在较高的水平时, 两极分化就很严重, 这说明, 随着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两极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2、人均收入低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低。

图2-2是1997年到2010年城镇家庭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增长率。

在2002年的时候, 低收入户组和高收入户组的人均收入增长率有一个完全相反的变化方向。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收入都在2002年不但不增长, 反而迅速下降。而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则在2002年都经历的空前的高增长。这表明, 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 给社会上的高收入者带来了好处, 而对于收入低者, 加入WTO不但没有带来好处, 反而为此付出了代价。

另外, 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速度在2003年开始赶超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 并在2006年超过了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但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期间又低于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 在2009年和2010年又重新实现了反超。这表明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利于我国贫富差距的改善。如果出现经济波动, 由于低收入者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强, 抵抗风险能力差, 首先成为经济变动的受害者。

(二) 城乡之间

图2-3反应的是我国从1993年到2010年城乡之间人均收入。从中看出, 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相比于城镇居民, 这点提高微不足道。其中农村居民2010年的人均收入还达不到城镇居民2002年的水平。根据计算,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比农村人均收入, 其倍数从1993年的1.94倍上升到2000年的2.01倍再到2010年的2.59倍。虽然其中有几年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有缩小趋势, 但整体上来看, 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果再考虑到城镇居民所享受到的住房补贴、公费医疗、子女教育等各种福利措施, 这一差距将更大。

图2-4显示的是1994年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情况。从整体上来看, 从1994年到2010年17年间, 除6个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之外, 大多数年度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并且,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1998年和1999年出现过负增长的情况, 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则稳定的增长。另外, 中国加入WTO以后,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立即实现高速增长, 相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却比前年下降了。这种情况再次表明, 加入WTO给中国高收入者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再次证明了低收入者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高和抗风险能力差。

(三) 出口与内需

1、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多年来出口额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出口依赖度呈不断上升的态势。改革开放初期, 从1980年到1990年, 我国出口依赖度从5.97%增长到15.95%, 十年间增长了进10个百分点。从1990年到2000年, 我国出口依赖度从15.95%增长到21.06%, 十年间增长了约5.11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 我国出口依赖度从21.06%增长到2006年的35.94%, 由于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风暴, 出口依赖度有所下降, 但是2010年我国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后, 又回升到26.54%。

出口额的快速增长固然可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战争、政治制度、自然灾害、经济自身内部规律和国际争端等不确定因素, 国际间进出口额并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一旦国际经济形势有变, 出口贸易往往将出现大的波动。图2-5中显示, 从1991年到2010年间, 我国出口额增长率变化很大, 尤其是2008年, 由于国际金融风暴我国出口额增长率大幅下降, 2009年甚至出现多年来罕见的负增长。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出口依赖度的不断增加, 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好坏非常敏感。如果此种情况得不到改善, 我国出口额增长率仍有大幅下降的风险, 甚至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2、居民消费占GDP比例太小

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实力, 不会在短时间之内出现大的下降, 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稳定的基本动力。与中国出口额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有限。

表1显示, 在1990年到2000年和2000年到2010年两个时间段,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不但低于同时期的出口总额增长率还低于名义GDP增长率。这样一来,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50.5%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33.1%, 二十年间, 下降了17.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低下, 那么国内的产品只能依靠出口由国际市场消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出口依赖度不断升高的原因。

(四) 各职业平均工资方面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职业收入数据的分类方式在2003年做了很大的调整, 全社会共分成19个行业。为分析简便起见, 现只采用从2003年到2010年农、林、牧、渔业, 制造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教育8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分析。

通过图2-6, 可以知道, 整体上看8个行业的平均工资都逐年增加, 但是从增长速度来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 8个行业越来越明显地分成2大类, 第一类包括金融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三个行业。剩下的5种行业可以看为第二类。从2003年到2010年8年间, 传统的第二分类行业的平均工资缓慢增长的同时, 以人才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第一分类行业的平均工资大幅度增长。另外在第二分类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相比于其他行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教育行业算得上是比较快速的, 并逐渐超过所有行业平均工资, 这表明在我国, 虽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比率仍比较低, 但是从行业工资方面来说教育行业已经超过了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二是房地产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缓慢, 在2009年首次低于各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情况和我们看到的前几年全国房地产业大发展, 房价高, 房地产业高额利润发生了强烈的对比, 唯一的解释就是房地产业内部的利润分配相比其他行业有更严重的两极化, 在房地产业中上层人员获得了大部分的利润, 而下层一般职工只能拿到一般的工资, 这种极不均衡的分配方式导致了虽然房地产业总体利润超过其他行业, 但平均工资却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工资。

再从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最上位和最下位比较上来看。得出排名前五位平均工资与排名后五位平均工资相比的倍数从2003年的2.12上升到2008年的3.38。虽然2009年比2008年有稍微下降, 但2010年又回到了2008年的水平。这说明整体上, 排名前五位平均工资与排名后五位平均工资的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并没有从本上得到改变。

(五) 各地区人均GDP

1、各地区人均GDP差距先变大后缩小

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外, 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通过各地区人均GDP最上位和最下位的比较来看:排名前五位人均GDP是后五位人均GDP相比的倍数经历了由1997年的4.74不断上涨到2003年的5.35再逐渐回落到2010年的3.99的过程。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2003年出现了拐点, 在此之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逐渐拉大, 而之后不断缩小。这其中由两方面的原因:

(1)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是以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外来投资, 创造就业机会, 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此过程中, 东部沿海地区及其它交通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能够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在巨额外来投资的带动下, 从而不断拉大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是近几年来,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 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直接面临来自国际上激烈的竞争, 原先那种单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创造价值维持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不可能, 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进行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过程中, 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是一个可预见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2)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 其依靠廉价劳动力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开始下降。再加上, 我国各地区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 外来投资有逐渐向内地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 2004年到2010年, 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率为4.44%, 而中部地区和非东部地区 (东部以外的地区, 不包括西藏) 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3%和19%。这样以来, 内地不发达地区依靠高增长率的外来投资逐渐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2、部分地区人均GDP排名急速上升

再通过对我国各地区人均GDP排名情况的分析中得知:从1997年到2010年, 大多数地区人均GDP排名整体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内蒙古和陕西的人均GDP排名14年间分别上升了10和15位, 而内蒙古更是在2010年超过广东排名全国第六位。内蒙古和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省份, 又是传统的农牧业大省, 在13年间人均GDP排名都上升10位以上, 实在是惊人之举。

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资料可知, 2010年, 内蒙古和陕西对采矿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四位。其中内蒙古原煤产出量和铁矿石原矿产量从2000年到2009年分别以年均26.59%的速度 (全国原煤产出量年均增长率9.64%) 和21.73%的速度 (全国铁矿石产量年均增长率17.09%) 增长。占全国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5.54%和5.16%猛增到2009年的20.22%和2010年的8.34%;陕西省主要生产煤炭和原油, 矿产开发情况与内蒙古类似, 从2000年到2009年, 原煤产出量和原油产出量分别以年均34.91%的速度和14.99%的速度 (全国铁矿石产量年均增长率2.22%) 增长, 占全国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1.54%和4.58%上升到2009年9.96%和2010年14.86%。

再来看看2000年到2010年内蒙古和陕西两省份的GDP构成。

从2000年到2010年期间, 内蒙古名义GDP平均增长率为22.46%, 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7.02%和21.39%。到了2010年, 内蒙古第二产业占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37.85%猛增到54.56%, 但第三产业却由39.36%下降到36.06%。无独有偶, 从2000年到2010年期间, 陕西名义GDP平均增长率为18.83%, 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41%和17.06%。到了2010年, 内陕西第二产业占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43.38%上升到53.80, 但是第三产业却由42.31%下降到36.44%。

内蒙古和陕西省内的各城市中, 凡是人均GDP高的城市无不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而矿产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其人均GDP也就相对低。可见内蒙古和陕西十几年来的高速发展, 主要功劳归结于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采矿业高速发展的带动。而其他产业的发展相比比较落后。

三、结论

中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阶段, 但是由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不健全的分配制度, 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现象。最近几年,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所减小, 并且有部分地区的人均GDP排名上升迅速。通过更进一步的分析, 得知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通过比较落后的高人力和高资本的投入获取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升级, 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这也说明了未来几十年, 在进行产业升级的阵痛中, 中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将有小幅度的下降。

参考文献

[1]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田海燕.《我国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聚类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

[3]刘清春等.《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极化及演化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

[4]王小鲁, 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

[5]王飞.《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

国际贸易不均衡论文 篇4

2010年3月,美国、智利、秘鲁、越南、新加坡、新西兰、文莱、澳大利亚参与“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首轮谈判,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宣布拟加入谈判,中国未宣布参与谈判。在TPP谈判之际,2011年东盟推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应邀参与,美国排除在RCEP初期成员范围之外。TPP与RCEP是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新进展,当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

Urata等[1]研究东亚FTA的经济效应,总体上FTA对成员国福利与GDP存在正向效应,而对非成员国存在负向效应。黄凌云等[2]模拟东亚区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情形,研究表明东亚各国具有经济互补性,建立自由贸易区将改善东亚地区社会福利。曹亮等[3]运用GTAP模型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对成员国贸易流量与结构的影响。李红等[4]研究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东盟的贸易关联效应。万璐[5]研究了美国加入TPP对其他成员国的影响。Petri等[6]模拟了TPP与“东盟+3”路径对各国的经济效应。杨立强等[7]运用GTAP模型,模拟中日韩FTA谈判的两种可能结果与TPP三种可能结果的组合情形。彭支伟等[8]运用CGE模型比较了TPP和FTAAP对APEC成员造成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不包含中国与韩国的TPP将使两国经济受到冲击,TPP情形下其成员将获益,但在FTAAP下获益更高。本文将从贸易商品、方式、区域结构角度,比较分析区域自由贸易协定(TPP、RCEP、及两者共存)的经济影响。

1模型设定

1.1 模型与数据来源

GTAP是由Purdue大学全球贸易分析中心开发的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型设定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国内生产商品与进口商品之间设定为Armington替代。模型为每个区域设置区域账户,该账户支出用于满足家庭消费、政府购买以及储蓄支出,这有利于衡量区域福利变化。GTAP模型引入全球银行与全球运输部门。全球银行根据各区域净投资,构建一个全球总投资品,再向各区域供给该投资品以满足各区域储蓄需求。全球运输部门提供运输服务,其价值为贸易品离岸价值与到岸价值之差[9]。本文数据来源于GTAP 8数据库,其包含57个产品部门134个国家或地区[10]。

1.2 区域部门划分

根据研究需要,将GTAP 8的57个产品部门汇总为18个:农林牧渔、矿产资源、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制品、木材与纸制品、化工制品、钢铁冶炼、其他金属冶炼、金属制品、汽车及零部件、其他运输设备、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其他制成品、公用设施与建筑、交通运输、其他服务业。为比较TPP与RCEP谈判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形,将129个区域汇总为如下25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老挝、柬埔寨、东南亚其他区域、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秘鲁、俄罗斯、欧盟25国、世界其他区域。

1.3 情景设定

为简化分析,不区分自由贸易区所处阶段,设定外生冲击为消除所有贸易品价格扭曲,假设不存在技术壁垒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成员仍然保有对非成员的贸易壁垒。模拟情景设定为:1TPP情形,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文莱、智利、秘鲁、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加拿大,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2RCEP情形,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3T_R情形,表示TPP与RCEP并存。进口商品价格扭曲用于衡量一国对区域外商品的贸易壁垒,方程如下:

VIMS (i, r, s)———表示从r地区进口到s地区的i商品价值量,以进口国的国内市场价格衡量。

VIWS (i, r, s)——表示从r地区进口到s地区的i商品价值量,以到岸价格衡量。

如果TMS>1,表明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如果TMS<1,表明对进口商品存在补贴;如果TMS=1,表明无任何扭曲。

2模拟结果分析

贸易结构主要包括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模式结构与贸易区域结构等。主要从贸易商品、方式、区域结构三方面分析区域贸易协定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2.1 贸易商品结构

将不同情形与基准比较,可得出以下结果:1TPP、RCEP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影响相反,例如,在TPP情形下,我国农产品、加工食品、服装纺织、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比重分别下降5%、12%、2%、2%,而在RCEP情形下,这些商品出口比重呈一定幅度上升,加工食品增幅最大,达到17%。2TPP对我国进口结构影响有限,而RCEP对进口结构的影响程度较大,TPP对各类商品进口比重的影响幅度在-2%至1%之间,而RCEP的影响幅度在-5%至16%之间。

为反映TPP、RCEP对我国各产品部门比较优势的影响,引入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RCA指数为一国某产业部门出口占该国总出口比重,与世界该产业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重之比。RCA值越大反映该国的这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TPP情形中,加工食品、农林牧渔业竞争优势下降较为明显,纺织服装、皮革制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有2%~4%的下降,而矿产资源、木材与纸制品、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等产业竞争优势呈1%~3%的上升。然而,在RCEP情形中,我国加工食品、农林牧渔业竞争优势分别增加14%和2%,纺织服装、皮革制品、木材与纸制品竞争优势呈1%~3%的下降,公用设施与建筑、交通运输、其他服务业竞争优势下降3%~4%。

2.2 贸易方式结构

我国电子设备、机械设备、其他制成品等产业体现了加工贸易特征。以电子设备产业为例,在基准期,我国电子设备中间投入约有34.13%来自于进口,产出商品中约有54.67%用于出口。TPP情形下,我国电子设备产业总中间投入中进口品比例以及产出出口比例分别降低至33.98%和54.59%,而RCEP所起的效应正好相反,总中间投入中进口品比例以及产出出口比例分别增加至34.62%和55.40%。这表明TPP将导致我国电子设备产业对外依存度降低,而RCEP将导致其对外依存度增加。我国纺织服装、皮革制品业产出用于出口比重分别约为29.56%、40.38%,具有外向型产业特征,该类产业易受国外贸易政策影响。TPP对纺织服装业出口产生负向冲击,而RCEP将产生正向效应,刺激该行业出口。为了反映TPP、RCEP对我国各产业生产加工的影响,测度了我国各产业附加值的变化情况。总体而言,除了矿产资源、电子设备等产业外,TPP对其余产业附加值均有不同程度的负向冲击,如果将总体效应分解为价格效应与数量效应,TPP、RCEP的冲击效应主要来自于价格效应。

2.3 贸易区域结构

在TPP情形中,中国对欧盟25国的出口比重由23.74%增加至23.81%,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比重由24.85%减少至24.67%,对日本、韩国的出口比重出现下降。这表明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比重下降,而中国对未加入TPP的国家出口比重上升,体现了TPP作为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排斥它国的特征。

RCEP情形中,中国对欧盟、美国的出口比重都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对东盟10国的出口比重由6.8%上升至8.08%,中国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的出口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这表明中国加入RCEP,能够增加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出口,减少中国对RCEP以外地区的出口。对于同时加入TPP与RCEP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比重总体上呈增加,RCEP所起的正向效应大于TPP的负向效应。从分来源地进口比重数据看,TPP减少了中国对TPP成员国的进口比重。RCEP增加了中国从RCEP成员国的进口比重。对于试图加入TPP与RCEP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进口比重总效应是增加的,RCEP所起的正向效应大于TPP的负向效应。

3结 论

本文从贸易商品、方式、区域结构角度,分析比较区域贸易协定(TPP、RCEP、以及两者共存情形)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TPP与RCEP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不同影响。TPP情形下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而电子设备、其他机械设备等出口比重上升。RCEP情形下,皮革制品、木材与纸制品、电子设备、其他制成品出口比重下降,其余产业出口比重上升。2在贸易方式结构方面,以电子设备产业为例,TPP将导致我国电子设备产业中间投入中进口品比例以及产出出口比例降低,而RCEP导致电子设备业中间投入中进口品比例以及产出出口比例增加。这表明TPP将导致我国电子设备产业对外依存度降低,而RCEP将导致其对外依存度增加。3在贸易区域结构方面,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比重下降,而中国对非TPP成员出口比重上升。中国加入RCEP,能够增加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出口比重,降低中国对RCEP以外地区的出口比重。

摘要:运用GTAP模型研究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以及两者共存情形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贸易商品结构方面,TPP情形下我国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其余产业出口比重不变或上升。RCEP情形下,皮革制品、木材与纸制品、电子设备、其他制成品出口比重下降,其余产业出口比重不变或上升。在贸易方式结构方面,TPP将导致我国电子设备产业对外依存度降低,而RCEP情形下,其对外依存度增加。在贸易区域结构方面,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比重下降,而中国对非TPP成员的出口比重上升。

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性 篇5

一、中国区域划分及简况

从地理的角度分类来说, 中国可以分为华东, 华北, 华中, 华南, 西南, 西北, 东北七个地区。

从经济研究的角度, 中国大陆可以分为八大经济区域, 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东北地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 目前共同面临如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僵化等问题。北部沿海地区,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捷,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 也是政治中心。东部沿海地区,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 自古便是富庶繁华之地, 现代化较早, 对外开放程度高。南部沿海地区, 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与港澳台地区紧密连接, 贸易与商业发达。黄河中游地区, 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 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地处内陆, 战略地位重要, 对外开放不足, 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长江中游地区,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农业生产条件优良, 人口稠密。西南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 地区地处偏远, 土地贫瘠, 贫困人口多。大西北地区, 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 自然条件恶劣, 地广人稀, 市场狭小。总的来说, 各地区在地域范围、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大西北地区地域最为宽阔, 西南地区人口最为众多, 东部沿海地区最为富庶。

同时, 中国经济的热点地区包括了长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市与经济产业高度堆集与发达地区。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测度

研究各个地区发展差异化与不均衡性, 首先要选取合适的测度, 通过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从不同角度剖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城市化建设和高等教育均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也是突显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异化与不均衡性的有利工具。

1.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中主要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三个方面着手, 也能最直接反映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

在2014年, 人均生产总值排名最高的前五个省级行政区依次为天津市 (105231元人民币) , 北京市 (99995元) , 上海市 (97370元) , 江苏省 (81874元) 和浙江省 (73002元) ;倒数五个行政区为广西 (33090元) , 西藏 (29252元) , 云南 (27264元) , 贵州 (26437元) , 甘肃 (26433元) 。从前文所述的八大经济区域来看, 前五名都来自于北部沿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 而后五名都来自于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同时, 按照经济区域划分,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依次为东部沿海, 东部沿海 (81165元) , 南部沿海 (62034元) , 北部沿海 (60743元) , 东北 (52359元) , 黄河中游 (43011元) , 长江中游 (39365元) , 大西北地区 (34411元) , 西南地区 (33502元) 。东部沿海地区遥遥领先, 沿海地区好于东北及华中, 西南西北等地人均生产总值不及最发达的东部沿海一半, 地区生产力极为不均衡。

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前五还是都来自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 上海 (45966元) , 北京 (44489元) , 浙江 (32658元) , 天津 (28832元) , 江苏 (27173元) 。后五名的青海, 云南, 贵州, 甘肃和西藏都来自于西北与西南, 均不满15000元,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

2014年的人均居民消费, 前五名依然是东部上海 (43007元) , 北京 (36057元) , 天津 (28492元) , 江苏 (28316元) 和浙江 (24582) 元, 后五名则变成北部沿海的河北, 长江中游的江西, 西南的贵州甘肃和西北的西藏。

在东部沿海, 北部沿海, 南部沿海明显好于东北, 黄河中游, 长江中游, 又有西南, 西北地区欠发达的大背景之下, 同一个经济区域内的国民经济不均衡现象也值得探究。河北在北部沿海经济和京津冀中, 比之北京和天津有着明显的差距, 长江三角洲则实现上海, 江苏与浙江的共同富裕, 而珠江三角洲中, 深圳和广州的人均生产总值在2014年分别突破15.5万元与12.5万元, 但是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存在巨大不平衡, 最低的城市汕尾, 梅州等仅有不到2.5万元。

2. 城市发展与建设

城市是人口聚集, 商业贸易高度发达的聚集区, 城市化是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 (第二产业) 和服务业 (第三产业) 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不同区域中城镇人口比例,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两个方面去发掘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从城镇人口比例来看, 2014年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依次为上海 (89.6%) , 北京 (86.3%) , 天津 (82.3%) , 广东 (67.9%) 和辽宁 (67.0%) , 最低的河南, 云南, 甘肃, 贵州和西藏都不及45%。从八大经济区域角度看, 东部沿海以68.8%的比列位居第一, 南部沿海和东北也各为65.6%和60.8%, 北部沿海中的河北和山东要远低于北京和天津, 整体为58.2%, 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均刚刚超过50%, 而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与少数民族聚居习惯等原因, 只有45%左右。大体来说,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 然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比例较高, 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 国企的高度集中有关, 其近些年的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衰退, 也与产业结构模式单一, 转型陷入泥潭有关。

之所以还选择城市轨道交通来判断城市的建设, 是因为轨道交通是城市人口大量聚集, 交通流量大的产物, 对城市区域联通和空间结构的改善有巨大作用, 作为基础设施项目, 开发和建设轨道交通空间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截至2014年末, 16个省级行政区拥有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最长的分别是上海 (578公里) , 北京 (527公里) 和广东 (437公里) , 沿海地区外轨道交通总里程数占国内总量的70%以上。可见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上, 依然存在了较大的不均衡现象。

3. 高等教育

世界范围内对于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与可预期贡献的看法已经达成了共识。大学主要通过三种行为参与发展:教学、科研与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机构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创造或应用新的知识与技术;为社会运转或改进提供新看法, 以及对地方和全国群体直接服务。

2015年, 我国共有985工程高校39所, 其中北京有8所, 上海4所, 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等中部地区人口大省均没有985工程高校。整个西北地区只有兰州大学1所, 西南地区甚至没有。我国高等教育, 特别是优秀高校在地理分布上极为不均衡。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互为因果。因为地区经济不够发达无法吸引优质生源, 优质生源地匮乏也加剧了生产力的提升。后文内容中将具体阐述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原因与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发展区域之间差异大, 不均衡的问题可以从自然环境, 政策影响和人力资源三个角度解释其中原因, 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1. 自然环境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环境条件相对恶劣, 人口分布极度不均匀, 东部地区, 大部分都是平原, 土地肥沃, 温度适宜, 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 交通设施的便利, 对我国发展同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资源分布上,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是资源密集区, 能源、矿产资源一直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而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资源匮乏, 资源供给长期不足。我国矿产资源的80%分布于西北部, 石油和煤炭的75%以上分布在长江以北, 而工业却集中在东部沿海, 能源消费集中于东南部。

从直观上来看, 我国自然资源丰裕的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长却大大落后于资源贫乏的东部沿海省份。随着资源的开采, 许多资源丰裕地区不是越来越富, 反而是相对越来越穷, 所在地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 出现了“富饶的贫困”。历史上的一些富庶之地 (如山西) , 建国后工业基础完善的东北, 都拥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 最近的20多年来却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全国发展的后面。

落后地区实现跨域式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地区的比较优势, 同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着力培养竞争优势,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设计单纯地以资源开采为导向, 而是要结合制造业, 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产业, 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2. 政策影响

中国的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政策对于各个区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给予了东部地区全方位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中西部区则没有, 在这种情势下, 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设立了几个经济开发区, 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 我国东部地区获得的投资相对较多, 国家将投资的重点放在了东部沿海地带,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 带动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深圳和上海浦东正是借力于改革开放的国策, 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高速增长地区, 深圳前海, 上海陆家嘴也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金融区。同时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 以上海为例, 努力建设成经济, 金融, 航运, 贸易中心, 并在近年提出科技创新中心的未来发展展望。

在未来, 国家与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出台调整经济发展地区之间不均衡的政策, 做到地区之间互相带动与协同效应, 陆上丝绸之路政策的提出, 使得我国中西部地区成为连接中亚, 西亚的陆上交通枢纽成为可能。

3. 人力资源

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由技术进步所驱动, 而后者需要越来越多的具备更高技术水平的人才来吸收、创造、应用和传播技术;人才的科研带来的知识进步和新技术的出现,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活质量;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部分是直接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对地区、国家或所属社区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做出反应———例如提供教学服务、拓展活动、咨询业务、附属公司、政策支持、学生志愿工作、动员职员或学生承担当地卫生、福利以及教育工作, 不胜枚举。

为了应对这种问题, 首先应该在高等教育资源不发达地区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教育资源, 在西北, 西南和中部地区建设更多的一流大学, 为当地人才培养与科研知识输出作出贡献。同时, 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建立更多的高科技企业, 并通过资助补贴等方式吸引当地大学生与异地优秀大学生回户籍地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通过人力资源的储备与积累, 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长久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子珍.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10, 13, (2) :89~92.

[2]陈培阳, 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 2012, 67, (8) :50~50.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 篇6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分析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方法有:表上作业法、公式法、局部均衡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法。但表上作业法的国际交换价格需要依据两国的两种产品的总产出之比得出, 公式法中只能说明贸易模式但不能说明贸易得利, 局部均衡分析法的贸易参与方各自的供需方程难以得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有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 由于当时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发展才起步, 所以当时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运用表上作业法分析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但表上作业法中的假定过于简单, 之后的经济学发展表明在不同效用函数水平下世界交换价格是不同的。直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及哈伯勒提出的机会成本理论被引入之后才使古典贸易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创新, 分析中必做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产者角度获取最大利润或最小成本, 也就是边际转换率要等于相对价格。二是消费者角度获取最大效用, 也就是边际替代率要等于相对价格。三是封闭时市场出清, 自由贸易时则贸易平衡。

国际贸易或国际经济学教材中对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一般基于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要知道世界价格与国内供给与需求方程后再分析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从而说明自由贸易对贸易参与方是双赢的, 从而增加贸易双方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但世界价格是贸易双方的贸易方程最终均衡形成的, 所以在局部均衡分析中先假定世界价格是有些勉强的。如果知道两国的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与效用函数情况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更加能够准确地说明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二、实例分析绝对优势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

假定现有英美两国各有20单位的劳动, 英国在布与小麦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分别20与8, 美国在布与小麦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10与12, 如果两国的福利函数都为U=XY。 (设布为X产品, 小麦为Y产品) 。

一是求各国的生产可能性 (PPF) 方程并图示之:

二是求封闭状态下均衡时各国的生产与消费量及福利水平。

三是如果两国实行自由贸易且均衡, 各国的贸易模式是什么?各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多少?此时各国的福利水平是多少?

四是在同一图上对上述两问进行分析。

分析:从绝对劳动劳动生产率可以看出, 在自由贸易时, 英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第一, 英国的PPF为X/20+Y/8=20即:Y=-0.4X+160 (1)

美国的PPF为X/10+Y/12=20即:

第二, 因为U=XY, MUx=Y, MUy=X, 为保证最大收益, MUx/MUy=Y/X=Px/Py

封闭时:为求最大福利, 一定有英国:由MUx/MUy=Y/X=Px/Py, Y/X=0.4, Y=0.4X, 代入到 (1) 式有X=200, Y=80;美国:由MUx/MUy=Y/X=Px/Py, Y/X=1.2, Y=1.2X, 代入到 (2) 式有X=100, Y=120

封闭时市场出清。英国的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 都是200的布与80的小麦。同理, 美国的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 都是100的布与120的小麦。此时的福利水平:英国的U=200*80=16000, 美国的U=100*120=12000

由方程 (1) 与 (2) 有英国布的相对价格是0.4, 美国的布的相对价格是1.2, 所以在自由贸易时, 英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布, 进口小麦;美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小麦, 进口布。由 (1) 式此时布的总产出为400, 由 (2) 式小麦的总产出为240, 所以布的国际相对价格为Px/Py=240/400=0.6。而且此时的消费可能性 (CPC) 方程为

两国的MUx/MUy=Y/X=Px/Py=0.6, 有Y=0.6X, 代入 (3) 式中有X=200, Y=120

此时英国出口的布为400-200=200, 进口小麦为120-0=120;美国出口的小麦为240-120=120, 进口的布为120-0=120。此时的福利都为U=120*200=24000

图示分析如图1所示:

三、实例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

假定现有中美两国各有60与20单位的劳动, 中国在布与小麦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5与3, 美国在布与小麦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分别10与12, 如果两国的福利函数都为U=XY。 (设布为X产品, 小麦为Y产品)

一是求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方程 (PPF) 并图示之。

二是求封闭状态下均衡时各国的生产与消费量及福利水平。

三是如果两国实行自由贸易且均衡, 各国的贸易模式是什么?各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多少?此时各国的福利水平是多少?

四是在同一图上对上述两问进行分析。

分析:从绝对劳动劳动生产率可以看出, 美国在布与小麦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中国在布与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 但是可以看出在布的生产上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2倍, 在小麦的生产上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倍, 所以两国自由贸易时, 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一, 中国的PPF为X/5+Y/3=60即:

美国的PPF为X/10+Y/12=20即:Y=-1.2X+240

第二, 因为U=XY, MUx=Y, MUy=X, 为保证最大收益, MUx/MUy=Y/X=Px/Py

封闭时:为求最大福利, 一定有中国:由MUx/MUy=Y/X=Px/Py, Y/X=0.6, Y=0.6X, 代入到 (4) 式有X=150, Y=90;美国:由MUx/MUy=Y/X=Px/Py, Y/X=1.2, Y=1.2X, 代入到 (5) 式有X=100, Y=120

封闭时市场出清。中国的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 都是150的布与80的小麦。同理, 美国的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 都是100的布与120的小麦。

此时的福利水平:中国的U=150*90=13500, 美国的U=100*120=12000

第三, 由方程 (4) 与 (5) 有中国的英国布的相对价格是0.6, 美国的布的相对价格是1.2, 所以自由贸易时, 中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布, 进口小麦;美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小麦, 进口布。

由 (4) 式此时布的总产出为300, 由 (5) 式小麦的总产出为240, 所以布的国际相对价格为Px/Py=240/300=0.8。而且此时的消费可能性方程为

两国的MUx/MUy=Y/X=Px/Py=0.8, 有Y=0.8X, 代入 (6) 式中有X=150, Y=120

此时中国出口的布为300-150=150, 进口小麦为120-0=120;美国出口的小麦为240-120=120, 进口的布为150-0=150。

此时的福利都为U=120*150=18000图示分析如图2所示:

四、对比较优势的理论的进一步分析

通过这两个实例分析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当然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影响更大, 但同时要说明的是国内对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对比较优势的陷阱的解读远不如比较优势理论。在大卫·李嘉图模型中, 贸易开放会导致生产完全专业化于比较优势产业, 而比较劣势产业会被淘汰。这个结论源于大卫·李嘉图模型的单一生产要素假定, 不具有普遍性, 而且大卫·李嘉图模型是静态比较优势, 而不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大卫·李嘉图模型的单一生产要素假定使得这个模型不能用来分析贸易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以及由此引出的贸易政策问题。为了分析动态比较优势, 美国学者VERON将产品周期理论运用于国际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美国学者PO-ETER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钻石模型, 这两个分析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都认为应该从国家层面培育创新能力, 实行技术创新。另外从注重需求上构筑国际销售渠道建设, 这样才能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国, 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从而达到缓解国际贸易纠纷与摩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国际贸易不均衡论文 篇7

然而, 仔细研究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现状就不难发现, 广东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广东其他地区, 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佛山三地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又明显高于其他珠三角城市。在国家当前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 如何使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共同得到均衡发展, 是目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现状

(一) 高职学院数量区域分布现状

广东共有21个地级市, 其中珠三角地区有9个地级市, 分别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到2010年为止, 广东全省已拥有76所高职学院;珠三角地区9个地级市就拥有64所高职学院。其中, 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拥有44所高职学院, 珠三角其他的8个地级市拥有20所高职学院;而广东经济落后的12个地级市只拥有12所高职学院。珠三角地区即使在不考虑省会广州市的情况下, 珠三角其他城市平均也拥有2.5所高职学院, 而广东落后地区的12个地级市平均每个城市只拥有1所高职学院。珠三角地区平均每个城市拥有高职学院的数量是广东落后地区的2.5倍, 可见广东高职学院在区域分布上是非常不均衡的。

(二) 高职学院发展水平区域分布现状

到2010年为止, 广东共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 具体分布为:广州市3所、深圳市1所, 而广东落后地区的12个地级市没有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到2010年为止, 广东共有7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 而这些高职学院也全部分布在珠三角城市, 具体分布为:广州市4所, 深圳市1所, 佛山市1所, 中山市1所。同样, 广东落后地区的12个地级市也没有1所国家骨干高职学院。2007年, 广东35门高职省级精品课程全部分布在珠三角地区;2008年, 广东54门高职省级精品课程中有52门分布在珠三角地区;2009年, 广东49门高职省级精品课程中有46门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广东近三年来高职省级精品课程的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 广东高职省级精品课程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近三年广东高职省级精品课程共有138门, 珠三角地区的高职学院就占有133门, 广东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仅占有5门, 还不到全省高职精品课程的4%。

(三) 高职学院办学条件区域分布现状

办学条件直接影响高职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珠三角地区的高职学院办学条件明显优于落后地区。笔者选取了珠三角地区的2所高职学院和落后地区的2所高职学院进行比较, 具体情况参见表2。 (说明:下表中的数据截止到2009年底, 所列数据仅供参考)

分析表2数据可知, 珠三角地区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广东落后地区, 特别是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要明显高于广东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 因此, 衡量高职学院办学条件最为重要的应是生均教学仪器价值。从表2可知, 珠三角地区高职学院生均教学仪器价值可以达到万元水平, 而广东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生均教学仪器价值仅为几千元的水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教学仪器价值是罗定职业技术学院10倍之多, 两个高职学院的办学条件差距非常巨大。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2009年, 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32106亿元, 人均GDP达67321元, 而广东落后地区的生产总值为6976亿元, 人均GDP仅为18000元左右。2009年, 珠三角地区人均GDP是广东落后地区的近4倍,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由于经济落后, 广东的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投入到教育的资金绝对数较少, 投入到职业教育的资金就更有限。这就必将导致广东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非常紧张, 从而影响这些高职学院的发展。

广东高职学院2009年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是6000元, 珠三角地区的很多高职学院都高于这个基本标准, 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财政拨款为9179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财政拨款为19500元。而到2009年底, 广东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至少有30%以上还没有达到生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和不到位, 广东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发展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地区。

(二) 现行高职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将加剧区域不均衡发展

目前, 广东高职学院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省属高职学院, 一类为地方高职学院, 一类为民办高职学院。省属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由省教育厅或省级主管部门拨付, 因此, 省属高职学院能享受到广东省整体经济发展的优势, 办学经费投入具有较好的保障, 这类学院主要集中在广州。地方高职学院办学经费主要由各地区财政拨付, 这类高职学院不能享受到广东省整体经济发展的优势, 基本上只能依靠本地的财政支持, 所以, 地方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因各地经济的巨大差异而差别很大。对于广东粤西、粤东、粤北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来说, 由于目前的属地财政拨款制度, 基本上得不到省级财政的资金投入而面临办学经费不足的窘境。对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极为发达的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的高职学院来说, 由于地方财政的富裕而使得办学经费非常充足, 并且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目前财政拨款制度是导致高职教育区域不均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原因, 这也必将长期影响高职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

(三) 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将加剧区域不均衡发展

国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两个大的示范性工程, 即“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工程”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工程”, 广东目前也正在实施“20所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工程”。显然, 这些工程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引起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政策却忽略了对办学条件落后高职学院的扶持。根据选拔条件, 这些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都将产生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如广东目前所有的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院全部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这些办学条件本来就非常优越的高职院校, 由于被评审为示范或骨干学院后还能得到国家和省里的大笔额外专项建设资金;而与此相反, 经济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由于办学条件差难以评上示范学院而得不到国家和省里的额外专项建设资金。因此, 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这样势必造成更大的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广东针对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特别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和规划, 如《珠江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等, 这些政策都涉及职业教育发展, 显然对珠三角的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在《珠江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政策的推动下, 广东就拟投百亿建设一个“广东省珠三角职教基地”, 这势必使珠三角地区的高职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相反, 目前广东很少有针对粤西、粤北、粤东等经济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 因此, 这些地区高职学院的发展将会更加落后于珠三角地区。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 多渠道加大落后地区高职学院教育经费投入

办教育需要经费, 办高职教育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因此, 为了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健康发展, 就必须首先保证这些地区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地区经济无法短期实现改变, 因此,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 省级财政应加大对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投入。广东是一个工业发达、经济势力雄厚的省份, 因此, 广东应该利用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来支持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省级财政应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市财政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 发挥省级财政对广东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的帮助。 (2) 地方政府应明确职业教育在当地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 确保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稳定投入。今年, 广东省政府提出“各级财政都要逐年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一个百分点, 力争到2012年达到22%以上, 到2015年达到24%左右”, 这对职业教育确实是一个好政策。但是, 由于各地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一致, 地方财政将来对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有可能失衡。为了确保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的稳定投入, 应该尽快明确职业教育在当地教育经费中的支出比例。 (3) 落后地区应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 应拓宽高职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落后地区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 鼓励一些大的教育集团到当地举办职业教育, 并以此争取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落后地区高职学院也可以主动到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与大中型企业合作举办一些“订单班”, 并因此获得企业资金支持。同时, 高职学院也可以通过行业捐赠、企业捐赠和当地华侨捐赠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办学资金或教学设备。

(二) 制定扶持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政策

广东要从战略高度对待职业教育 (包括高职教育) 不均衡发展的问题, 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应制定一系列扶持广东落后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广东可以借鉴中央建设我国西部落后地区的措施“西部大开发政策”, 省政府也可以制定一个类似的“粤西粤东粤北职业教育大发展政策”, 为广东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 (包括高职教育) 发展提供各项政策优惠。省教育厅也可以制定一些专项政策或举办一些专项活动来带动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发展, 如资助落后地区高职学院建设“三十个区域特色专业”、培育“六十门区域特色课程”、创建“三十个区域特色实训基地”等。同时, 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应对这些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教师给予各方面的政策照顾, 如在职称评审、省级教育科研、省级教育成果奖、优秀教学团队、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照顾。

(三) 充分发挥示范、骨干高职学院的帮扶作用

示范、骨干高职学院都是一些办学条件非常好、办学效果非常突出、师资力量非常雄厚的学校, 因此, 这些高职学院必须要承担起帮扶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任务, 在这方面也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目前, 广东有4所国家示范高职学院、7所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和近20所省级示范高职学院, 而广东落后地区目前只有12所高职学院, 因此, 广东完全可以2对1的方式来帮扶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发展。示范、骨干高职学院对落后地区高职学院进行帮扶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 (1) 加强校际教师交流和培训, 如示范高职学院可以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被帮扶的高职学院上专业课程 (时间可以为一学期或更长) , 而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也可以派一些教师到示范高职学院去学习和观摩;示范、骨干高职学院可以利用假期集中对被帮扶学院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交流。 (2) 加强双方师生共享办学资源, 如共享图书馆资源, 共享教学课件、自编教材等教学资源, 共享就业渠道等资源。 (3) 广泛开展院际联合办学, 更大范围地利用示范高职学院的办学资源, 如合作办学的班级前两年可以安排在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学习, 而第三年则可安排在示范、骨干高职学院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

摘要:广东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同时又是一个经济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的省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 却聚集着全省84%的高职学院;而广东落后地区占有全省86%的国土面积, 却只拥有不到总数16%的高职学院。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广东教育发展的公平性和平衡性, 并将进一步制约广东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在分析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 并就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不均衡发展,区域差异

参考文献

[1]王风基.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4) .

[2]陶济东.从示范院校看我国高职教育投入的四个不平衡及建议[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3]林伦伦.广东高职教育平衡发展论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 2009, (2) .

[4]杜安国, 高海燕.广东高职院校财务状况及经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5]陈泽龙, 罗海丰.高职教育区域发展的特点及路径选择[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6]陈基纯, 王枫.广东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

上一篇: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论文下一篇:音乐课愉快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