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训练

2024-09-27

创新性训练(通用12篇)

创新性训练 篇1

田径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奥运会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目前,随着体育运动的国际化发展,田径运动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一定要转变传统的训练观念,利用一些先进的理念与科技开展训练指导, 促进运动员水平的提升。

1田径训练的传统观念

在田径运动中,东方人一直以来都处在劣势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东方人的体质决定的。在一些国际性的比赛中,我国在田径运动项目中尽管获得过一些奖牌,但是均是在一些竞走、长跑等项目中,这还是因为运动员自身的拼搏精神与毅力获得的。通常情况下,在一些短跑竞赛中,根本无法依靠拼搏精神与毅力获得胜利, 而在110m跨栏的竞赛中,我国运动员刘翔获得了胜利,这让我们对田径运动的训练观念产生了思考,同时也了解到了传统训练观念的不足。

1.1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比较模糊

在田径运动中,我国主要对两个方面的问题认识比较模糊:其一,对田径运动认识问题比较模糊。随着体育运动项目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训练观念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大部分教练对新形势的训练观念并不了解,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新的训练观念,在训练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训练方式,无法促使运动员水平的提升。其二, 对田径运动结构认识问题比较模糊。在我国大部分教练在设计训练结构的时候,普遍存在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经常无法准确掌握训练内容,在采用训练方式的时候, 也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无法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除此之外,在明确运动员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时候,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影响了训练效果。

1 . 2对田径运动训练的性质定位比较模糊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运动训练,只要教练和运动员共同努力, 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针对一个体育运动项目而言,要想获取一个好的成绩,就一定要加强团队的合作。所以,在田径运动中,一定要加强管理部门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 如,强化训练管理、伤病预防、科技支持、严禁使用违禁药品、保障运动员的各项基础条件、强化运动员思想教育等。由此可以看出,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一定要加强对其性质的定位,这样才可以取得预期的训练效果。

1 . 3忽视了田径训练中教练的地位

在田径训练中,教练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决定了运动员的实力水平。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一定要能吃苦,尤其是对于一些长跑和竞走项目,基本上每天都是4点起床,训练的时间也比较长,训练量也非常大。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在悉尼奥运会的时候,美国斯坦福大学有40人参加,其中10人拿到了奖牌,而我国湖南省只拿到了7块奖牌,在国内已经排名第一了,但是和美国的一所学校比起来,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美国体育联合会中规定,主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一周不可以多于20h,如果出现了违规行为,家长与运动员可以对其进行投诉,甚至可以开除教练。这样的训练方法是怎样将运动员培养成奥运冠军的。根据国内的训练方法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学校体育教学为主, 大部分奥运会的运动员均是由大学生构成,而我国一些运动员,在名义上虽然是大学生,但是基本上都不会在大学校园里读书,长时间进行集中训练,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田径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教练的作用,充分发挥教练应该具备的能力,合理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水平。

2对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分析

在传统田径训练中,一般都是遵循高训练量、低训练强度的原则,随着此训练方式的不断应用,在田径竞赛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训练方式是不对的,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反效果。经常进行高训练量、低训练强度的训练,非常容易造成运动员的肌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运动员的神经系统, 进而降低了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尤其是对于部分需要很强爆发力的田径运动项目而言,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运动员在进行低强度训练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神经系统疲劳的情况,进而产生意识模糊与神志不清的问题,无法充分挖掘出运动员的潜力。

现阶段在田径训练中,专项训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田径竞赛中,运动员可以将平时训练的成果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就可以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一直采取传统低强度的训练方式, 在竞赛中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因为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态一直处在高速的运转下,所以,如果平时的训练强度不足,在竞赛中也就无法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也就无法发挥出运动员的训练素质与专项技能。除此之外,如果让运动员一直处在低强度的训练中,相应的身体状况也会一直处在低强度的状态下,在面对竞赛刺激的时候,很可能导致运动员出现一定的伤痛。所以,在进行田径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促使运动员可以在竞赛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3田径训练的创新观念

3 . 1田径训练中量与质的重新定位

根据田径运动的传统训练节奏安排,一般都会在冬季进行大量的训练,相应的强度不会太高,到竞赛之前的一段时间,就会逐渐加大训练强度,使其训练结果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样的训练方式,在正式竞赛中根本无法真正体现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竞赛之前的一小段时间内,开展一些高强度的训练,因为时间太少,根本无法实现运动员水平的提升,在竞赛中也就得不到好的成绩。赛前短时间的强度训练,根本无法使运动员适应运动的这种高强度,只有多次反复的刺激之后,才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强度,只有进行长时间的训练,稳定这样的强度训练,才可以在竞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3 . 2强化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的结合

在进行田径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的结合,充分激发身体的潜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首先,加强对专项训练内容的固定,范围不要太窄,但是也不要样样齐全。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如果采用太多的训练方式,无法实现集中刺激,就会导致运动员的神经肌肉反应相对分散并且混乱。除此之外,采取太多的训练方法,使得教练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安排。现阶段大多数田径运动项目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其最小周期一般为一周,由此可以看出,一周的时间非常短暂,如果采用太多的训练方式,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安排,如果勉强实施必然影响训练效果。因此,一定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合理运用,有效提升运动员的水平。其次,在开展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实战的结合。在设计专项身体素质动作的时候,尽可能保持其和专项动作相符合,这样才可以促进训练效果的提高。在进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其是一种动作训练,也是一种素质训练,并且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动作进行重复,同时巩固分解之后的一些专项动作技术,因此,一定要保证动作设计的合理性,实现训练效果。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动作的标准,这样才可以促进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3 . 3训练强度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与大小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一定要保证训练强度结构的稳定,保持赛前、赛后与平时训练强度一致,不要出现太大的浮动,相应的训练量也不要进行大的改动,基本保持一定水平。除此之外,训练强度一定要符合运动员专项训练要求与神经系统状况,明确强度大小, 展开合理的训练。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田径运动中,利用传统训练观念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和世界高水平国家相较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此类差距主要表现在训练观念上。因此,要想实现田径运动水平的有效提高,就一定要加强对训练观念的转变,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严格控制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有效增强训练效率,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田径运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田径训练的观念也出现一定的创新。在传统的田径训练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导致在田径竞赛中,运动员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予以改进,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的水平。本文主要对田径训练的传统观念进行分析,并且阐述有关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方面的内容,提出田径训练的创新观念,促进田径运动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田径,训练量,训练强度,观念创新

创新性训练 篇2

热点材料

2011年9月19日,据央视报道,农业部验收组刚刚公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我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升空。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1日在国庆酒会上表示,中国各个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国家影响力不断提升,“天宫一号”成功发射证明国家航天科技达世界水平。

深度分析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根本国策,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因而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因此,本热点也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之一。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一下角度:

(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与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

(2)对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生物学的重大进展、现代信息技术等)的考查。

(3)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需要政治制度改革创新、经济体制创新,注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举措、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的考查。(4)理解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梳理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高效训练

1.宋人刑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家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家得到了广泛传播

解析:抓住“具经经疏者百不一二”和“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就能大致知道由于雕版印刷术的盛行,士庶之家都有藏书,进而感叹这才是儒者遇到好的时候的幸运。能理解到这层意思,就可以知道雕版印刷术盛行,导致书籍由以前“百不一二”走向大众化,人人有“书”可读,无疑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答案:C

2.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解析:作者在材料中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究其原因是中国社会政治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经济方面腐朽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科技的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和封建奴化教育阻滞科技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导向方面反功利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制约着中国近代科技发展。AD两项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不相关。

答案:B

3.“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B.法拉第的电磁学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19世纪的理论,故A可以排除;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奠定基础的是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答案:C

4.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说明了()

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②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③科学成就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④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④不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观点。牛顿力学体系研究的是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是客观规律的物理学成果是量子论。

答案:B

5.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曾说:“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能证明这一说法错误的是

A.经典力学体系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相对论的提出D.两弹一星的问世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观点提出者的生活时代:牛顿力学体系时代,但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解决了牛顿力学体系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只在物理学已知规律后加几个小数点的问题。

答案:C

6.2010年10月1日18时,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美联社在报道中说,“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最新里程碑。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根据所学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答案:B

7.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粮食人均不足400千克,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途径是()

A.开垦荒地,搞好国土开发和整治

B.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C.加强科技研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注意题干“首要途径”一次,ABD属于解决这一问题的补充。

答案:C

8.“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发生在1964年,②项发生在1965年,③项发生在1967年,④项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的是③④。

答案为:C

9.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是()

A.专红结合的人才推荐制度 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解析:从材料中的“为国选拨人才”可以看出应该是高考制度,此制度在文革时期中断。

答案:B

10.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

——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对郑和下西洋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宋时期航海的主要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

(4)根据材料四,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发展对当时德国经济的影响。

(5)你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有何建议?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史料内容的分析以及宋代指南针在航海领域的应用;第(2)问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说明洋务运动失败外部原因时应结合列强的态度和作法加以分析;第(3)问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情况,回答作用时注意从国防安全和国际地位的角度说明;第(4)问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即可;第(5)问本问属开放式设问,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为郑和船队的远祥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仿制近程导弹、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

(4)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推动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创新性训练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

语文是小学阶段主要课程之一,与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甚至未来发展都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都受到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在探索科学教学方式方面做出了不断的努力。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更为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则相对忽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时期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十分有必要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调整,适当地渗透创新思想,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限制性影响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本身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受到阅读文本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还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将教学重点放置到与考试大纲相关的知识上面,对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功用相对忽视,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凸显。

2.教师教学思想相对落后

在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受到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性相对忽视,教学方法也一般陈旧僵化,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强化产生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3.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

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家长一般对学生保持着过高的期望,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语文学习,自身语文成绩得以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1]。但是这一教育思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严重限制了阅读成效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措施

1.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创新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提升自身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够在教师合理的教育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基于此,教师应该制定具有创新性质的课堂教学制度,既能够对学生学习行为加以规范,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进而在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学习成效。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应该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结合具体阅读篇目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如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则应该选取探究性教学方法、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则可以选择情境创设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创新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良好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参与相关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大化激发也产生着特定的积极影响。例如在对《丑小鸭》一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事先向学生播放相关动画,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形成初步的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2]。同时,将动画与故事相结合还能够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深入探究问题,如丑小鸭如果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将会怎样?这样学生从反面进行分析,就能够对相关内容形成新的认识,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3.教師积极树立情感性的评价观念

教学评价的科学设置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工作中适当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就应该树立情感性评价观念,对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学习成果实施情感性评价,表扬学生表现较好的地方,对表现较差的学生加以激励,让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创造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要想保证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应该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在良好学习兴趣的激发下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适当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J].小学教学参考,2011(16):16-17.

创新性训练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性思维,情境

一、创设问题式情境,开启学生思维运行之窗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认知实际,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催生其创新型思维拓展十分有益。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穿插互动,强化自身问题情境创设意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搭建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示学生在点滴成功中体验释疑的快乐,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如,在预讲授“小数的性质”章节时,在教学设计环节大做文章,设置多个情趣盎然的小问题来牵引学生的思维进行跃动。我在本节教学时,就做了大胆的尝试:谁能在1、10、100后填注合适的单位,且用等号将其串联起来?学生对这类问题表现得很有兴趣, 纷纷投入到问题求解中,有的三一群俩一伙,有的按照日常小组的形式讨论,整个班级霎时陷入热火朝天的讨论中。看着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不禁哑然失笑,想不到平时调皮多动的小顽皮们做起研究来这么“中规中矩”。经过大家的讨论,我有针对性地抽取若干学生进行作答,有的说后面加上圆角分就是1元=10角=100分,有的说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1米=10分米=100厘米。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悬念激趣,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了,求知欲和探索欲空前高涨,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效果不言而喻。

二、重视推理训练,夯实学生基本的探究思维

推理训练一般在解析应用题时用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具有矫正和完善功能。

如,一个筑路工程队,有员工10人,要为一家工厂修一条短途厂内公路,假设4人6天能铺设沥青240米,试问8人12天能铺设多少米?

从结果处切入进行分析:结果问题是8人12天能铺设沥青多少米。由此首先要弄清每人每天能铺设多少米?带着问题顺杆爬, 从已知条件4人6天能铺设240米,可以得出每人每天铺设的公里数,理清思路后不难得出:240÷4÷6×8×12。

创新思维训练考试 篇5

下列哪一项与思维导图无关?()

2.0 分

 A、自由联想发散法

 B、科学联想发散法

 C、强制联想发散法

 D、随机联想发散法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下面关于创新的描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2.0 分

 A、创新就是发明一个全新的事物

 B、创新必须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 C、将两件平常的事物进行重组也可能是一种创新

 D、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有实用价值才算真正的创新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包容性思维的长处主要是()。

2.0 分

 A、明辨是非、做出评判

 B、避免冲突、多元思考

 C、整合歧见、统一认识

 D、折中妥协、不偏不倚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批判性思维有时会滑向论辩式思维是因为()。

2.0 分

 A、人类容易被自己的情绪与信念所左右

 B、往往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忽视或曲解不利的证据

 C、对对方的观点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忽视其中合理的部分

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关于高峰体验的描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2.0 分

 A、一种欣喜若狂的状态

 B、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全身发抖

 C、只关心内心的感受,对外界的敏感性下降

 D、觉得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自己烦恼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要想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最关键的是()。

2.0 分

 A、打好知识基础

 B、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 C、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 D、突破定势思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关于包容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异同,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2.0 分

 A、包容性思维从肯定合理部分开始,批判性思维从质疑开始

 B、包容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都强调逻辑与证据

 C、包容性思维容易变成是非不分

 D、批判性思维有可能滑向论辩式思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关于转变思考方向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2.0 分

 A、转变思考方向是突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方法之一

 B、转变思考方向包括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多向思维等

 C、头脑风暴法和思维导图有助于转变思考方向

 D、转变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关于平行思维的描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0.0 分

 A、平行思维与转变思考方向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 B、平行思维有利于避免思维对立

 C、平行思维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

 D、平行思维有利于整合不同意见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C 10

关于连接思维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2.0 分

 A、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有机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新的整体

 B、其本质是二元联想

 C、彼此连接的两个事物必须有相似性

 D、是很多发明创造的典型方法之一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1

软性思考不包括()。

2.0 分  A、逻辑思维

 B、形象思维

 C、联想

 D、直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2

关于了结需要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2.0 分

 A、了结需要越高的人越容易创新

 B、了结需要是指:我们总希望尽快对某一问题下结论,而不能忍受暂时的模糊和混沌状况

 C、了结需要是一种心智枷锁

 D、了结需要让我们倾向于接受单方面信息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3

创意的萌芽阶段需要()。

2.0 分

 A、严密的分析与推理

 B、大量的知识储备

 C、周密的计划与实施

 D、信马由缰式的发散思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4

进行强制联想的目的是()。

2.0 分

 A、追求事物的新颖性

 B、喜欢别出心裁

 C、突破思维定势

 D、把两个不同事物重组在一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5

关于强制联想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2.0 分

 A、在两个看上去无关的事物之间寻找内在联系

 B、对两个事物或概念进行细致拆分,再进行强制连接

 C、用两个词进行自由发散联想,然而再进行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与重组

 D、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不同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6

下面关于简化思维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2.0 分

 A、聚焦核心问题

 B、从结果反推过程

 C、类似于逆向思维

 D、从侧面迂回思考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7

阻碍我们创新的根本原因是()。

2.0 分

 A、知识储备不足

 B、心智模式

 C、思维定势

 D、心智枷锁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8

移植与借鉴思维是指()。

2.0 分

 A、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对接起来

 B、将一个领域的原理、方法或构想运用到另一个领域之中

 C、将一个事物的一部分挪到另一个事物中去

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9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2.0 分

 A、批判性思维已有统一规范的定义

 B、批判性思维强调质疑与求证,进行理性思考

 C、批判性思维要求进行合符逻辑的分析与推理

 D、批判性思维并不等于一味否定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0

关于创新人格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准确的?()

2.0 分

 A、创造性天才大都是情商很高的人

 B、创造性天才失败几率不比普通人少

 C、创造性天才大都比较自信

 D、创造性天才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1

有人按照衣夹的样子,用金属材料制作了一个巨大的“衣夹”,竖立在一座大厦的前面,你认为这是不是一种创新?()

2.0 分

 A、不是,衣夹是晒衣时用的,放在大厦前面算怎么回事?

 B、不是,它仅仅是将衣夹放大了很多倍,算不上创新

 C、是的,因为它是艺术家做的,就是创新

 D、是的,因为它与众不同,而且颇具视觉冲击力,有欣赏价值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2

创造性天才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在于()。

2.0 分

 A、智商超过常人很多

 B、情商高于常人

 C、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 D、体力超过常人很多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3

下列哪一项不是适合创新的情境?()

2.0 分

 A、宽松愉快的

 B、和谐平等的

 C、认真思考的

 D、庄重严肃的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4

本课程涉及了哪些内容?()

2.0 分  A、创新的定义、原理、方法、练习等

 B、批判性思维、平行思维和包容性思维

 C、创新情境、创新人格、高峰体验

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5

要成为有创造力的人,应该()。

2.0 分

 A、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 B、掌握创新思维的原理、方法,经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 C、发现适合自己的创新情境并让自己置身其中

 D、以上都包括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创造性与天赋没有关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

心智模式既有利也有弊。()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发明创造既可以“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例如从某件产品中去掉一部分也可能成为一个新产品。()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内行的创造力一定强于外行。()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心智枷锁往往不容易被发现。()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澄清事实、辨别真伪,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凡事一定要按照程序去做。()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玩物丧志这句话对于创新人才来说是不正确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创新让生活变得更有趣味。()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包容性思维主张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个三维立体空间里思考。()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软性思维的结果不能直接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可以成为产生创意的基础。()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仿生学原理利用的就是移植与借鉴思维。()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批判性思维包含质疑、求证和判断三个环节。()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在创意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思维毫无用处。()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水平思维的典型案例是打井的故事。()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只有在经过多方向思考与比较之后的坚持才是有益的。()

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联系线一般表示隶属关系和层级关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随大流的思维方式是创新的大敌。()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单位里层级太多条块分割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包容性思维认为由于立场、观点、价值观的不同会存在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提高自信的方法主要靠补齐自己的“短板”。()

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异想天开的人都是不靠谱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心智模式很容易发生改变。()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平行思维的典型方法是六顶思考帽。()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颜色和图形有利于促进右脑思维。()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简化思维不等于简单思维。()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8

在创意的萌芽阶段应该多采用批判性思维。()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思维导图分支越多表示思维越广越灵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强制联想只能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不能同时在三个事物之间进行。()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创新思维只是少数尖端人才有需要,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并不需要。()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人人都有创造力,只不过有些人没有表现出来,有些人表现出来了而已。()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学习创新思维,重在领悟而不是记忆。()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智慧墙有助于打破从众思维。()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相似处与不同处,只要你懂得运用软性思维。()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知识与以往的成功经验也可能变成心智枷锁。()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垂直思维比水平思维更有利于创新。()

0.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头脑风暴时不仅要追求点子的数量还要追求点子的质量。()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比喻就是在两个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强制联想以发现它们的相似性。()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创新情境。()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头脑风暴时不应邀请非专业人士参加。()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和手绘思维导图各有优势。()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中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无需培养创新思维,只有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才需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过于循规蹈矩不利于创新。()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有创新思维的人应该留心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一般来说,两个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距离越远,强制联想的效果越好。()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联想思维是很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之一。()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有时候,实事求是也会成为一种心智枷锁。()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未来属于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创新思维有时需要容忍一定程度上的模糊和模棱两可。()

1.0 分

创新性训练 篇6

一、冲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多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知识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例如:“在学雷锋的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五子登科”(抱孩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推车子)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作文时,可启发学生思考:

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以上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题材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二、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响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与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以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而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利益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启发相关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有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并通过同一材料多种立意的训练,来克服学生作文思维单一,不善于变通的痹病,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

①通过计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河山的赞美“。

②受《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努力“。

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是在指导学生写《“滥竽充数“的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不应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

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要强。

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因时“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

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竟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着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作文教学与创新训练 篇7

一、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听到学生的共同心声:不知道写什么。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普遍毛病是:语言干瘪,空话连篇,且只会用课本的几则材料作为论据来拼凑作文,更有甚者连这一点积累都没有。这一现象充分暴露了我们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肚里无“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知识积累,怎么能指望作文有话可说呢?只有教会学生长期积累,才会使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言之有物。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和习惯呢?

首先,摘抄名言警句,做读书笔记。这是从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吸取文化精髓的好方法。既可以促使学生自觉接触古代文化,又可以借此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名人轶事,奇谈怪论,奇人奇事,美文杂谈等等都可以摘抄积累。这一活动也不仅仅限于课外积累,也可以在教材中摘抄积累,还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走进阅览室有意识地阅读。一开始不要让学生接触完整的写作,先布置材料积累的范围,如爱国篇、理想篇、勤奋篇、艰苦奋斗篇、生命价值篇、感恩篇、社会功德篇、改革致富篇等等。定期要求学生按照各搜集点搜集整理,也可不按搜集点先碰到什么就摘抄什么,最后再分类整理。每个学期再根据写作要求做适当的调整,设定专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积累材料,使学生积累的材料跟老师这一学期的写作意图吻合。如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为了让学生写“坚强”、“爱心”、“感动”话题的作文。可结合读书笔记,让学生搜集整理报刊杂志的文章,以专题形式做摘抄。学生在摘抄中积累了新鲜的素材,拓宽了视野,为写作积累和贮备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影、电视,收听广播,参加智力竞赛以及社交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摄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坚持一段时间后,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所得信息点,组织学生择优张贴,借以激发学生积累材料的兴趣。

作文教学的初级阶段除了积累材料,还应进行片断文章的写作,如开个头,结个尾,记录一件事,写下一点思想、情感等等。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材料的同时,坚持让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对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大有好处。

二、分析运用材料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在学生的作文中,还得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可用一些课时设置专门的训练题,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借鉴材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可以把第一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在整理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材料与观点(中心)的对应能力。也可以设置专门的训练题,让学生根据观点选择材料(论据),或根据材料归纳观点。

能够达到材料与观点的准确对应和关联,这只是运用能力的初级阶段,更高层次的运用能力是写作技巧的借鉴。

借鉴不能一味只是模仿,因为这样做会妨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挥。更要杜绝那种学了“荷塘月色”就要学生写“荷塘月影”,学了“一枝春叶”就要写“一枝秋叶”的机械教条的做法。

这里所说的借鉴模仿是指导学生对别人文章优点理解、感悟以后,再将这些优点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做到似见非见,有影而无形,既有别人的优点,又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李白的诗中显现着《离骚》的浪漫,在毛泽东的诗词中看得见“东临碣石”的雄浑,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悟性,指导学生作文。要让学生理解写作的理由和目的,要从各种文体的基本点一点一滴做起。如写景要抓特点,写人要抓细节,记事要抓线索,写说明文要注意准确性,写论文要注意逻辑性等。每一篇课文都各具特色,学《琐忆》可借鉴叙议结合;学《荷塘月色》可领会景为情设,情为景生的技巧。长期作灵活借鉴感悟训练,写作技巧就会潜移默化地移植到学生身上。可以说,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材料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实惠、快捷的方法。

三、语言表达与创新能力训练

除了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材料的能力,还应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第一,加强语段练习。教师要时时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用积累的词汇描述出来。这一过程的训练一定要常抓不懈,稍一放松,就会功亏一篑。

第二,精选背诵片断。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箴言。对今天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不间断地通过背诵一些精美诗文片断,强化他们的诗文审美意识,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并于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语言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第三,为保持训练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老师必须辅以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学生自查、老师抽查,以及组织形式多样的词汇识记测验和比赛等等,切实巩固继有的词汇积累,又大大提高他们自由驱遣和调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学生在作文中开合自如地“说好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告诉学生怎样做,并要以身示范,教给学生如何做。我一直定期地把自己的摘录笔记给学生作参考,同时,在每次的片断和全篇作文训练中,我都和学生一块当堂完成,并且尽可能地争取时间与学生“同堂赏析”,互较长短,最后再让学生修稿、定稿,以求共同促进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习作中的不少词汇和句子,就成了丰富我的摘录笔记的又一个重要来源。也真正让我体验到了“教学相长”的快乐,真是“言教”不如“身教”。

第五,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说文”活动,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有了题目、论题、写作范围以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想法先用口头的形式说出来,让教师和同学听,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一活动看似普通,但它与书面表达联系得更为密切,将两种能力的训练集中在同一次写作训练中,使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得到了高度、有机的结合。组织这一活动,一开始可以给学生较长时间的准备,下一周的说文内容可以在上一周就布置好,让学生去认真准备。“说”的内容要有大致的规定,先说清楚主题,说清楚所用材料,材料怎样使用,所用的表达方式等等。也可以不作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教师从条理方面加以点评即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要求、难度要有所提高,要从结构、表达技巧、逻辑性等方面去训练,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组织辩论课,让学生选择,确定辩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展辩论赛,教师加以总结、点评,指出存在的毛病,表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的学生。另外让学生介绍一幅书画作品,介绍某人的生平,举行演讲比赛,复述某一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等活动,都对培养学生“想清楚”和“说清楚”的能力有好处。我认为,将说和写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写之前先“说清楚”,以“说”促写,是训练学生作文素质的好方法,也是书面表达有创新,必备的条件。

创新作文的个性训练 篇8

立意要创新, 材料也要创新, 要写出鲜活有灵魂的文章, 就必须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避免与他人的选材雷同。看到《电脑》这幅图画,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写电脑的用途, 但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一个同学因为迷恋网络游戏而成绩下降, 还可以写农民购买电脑, 通过网络寻找科学耕作养植新方法等等。《鱼》这个题材, 首先浮现于脑海中的是鱼的大小种类、生长历程或者生存环境等, 这都在读者的意料之中, 要想独辟蹊径, 我们可以写菜市场的鱼———任人宰割, 写鱼缸中的鱼———向往自由, 还可以通过一个鱼家庭的兴衰来写水资源的破坏等等。作文中, 我还会写时尚的小青年和歹徒英勇搏斗, 写朴素的老人正是事业有成的知名人士, 这不正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这个道理吗?总之, 他人写“狗咬人”, 我便写“人咬狗”。百读不厌的文章是极少的, 喜“新”厌“旧”的读者却大有所在。

语言是作文的灵魂, 一篇文章的好坏, 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样要新颖生动有创意, 要简明精炼有渲染力。“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 在于给予, 而不是接受, 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这些语句, 历来被认为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内容得到升华的点睛之笔。结合我自己的创作, 语言的创新还可以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结合现有的经典词, 创作自己的特色句:握紧勤奋之桨, 掌稳毅力之舵, 扬起理想之帆, 开辟出自己灿烂的航道。———结合前人的观点写出自己的人生信条。

<二>适当地运用拟人、回环等修辞手法:感动中山感动心, 中山人民中山行。人民教师人民敬, 教师感动教师情。———《感动中山人民教师》评选有感。

<三>结合修辞手法话中有话, 一语双关:上联:珠海饮酒饮海珠, 下联:中山下雨下山中。横批:上山下海。———中山珠海作协成员雨中聚餐有感。

<四>巧妙地改编诗歌、俗语、名言警句等:一去二三里, 造访四五家, 助手六七个, 八九十人“夸”。——评地方官员慰问“作秀”。

<五>借用古典或俗语, 取其精华, 挪为己用:展天使之翼, 轻舞飞扬;吟天籁之韵, 神采风逸。看花谢叶落, 观雾舒云集, 叹槐南得失, 悟沉浮人世———评歌舞双星。

<六>结合实际, 广举事例, 提炼语言:“四大发明”的辉煌已成过去,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俱为云烟, “东亚病夫”的侮辱早已让炎黄子孙不能忍受……邱少云、黄继光牢固了我们的根;王进喜、焦裕禄挺立了我们的干, 任长霞、洪战辉滋润我们的叶;钱学森、杨利伟则孕育了我们的花和果———建国六十周年有感

创新作文分步训练三法 篇9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作文,分步训练

随着中高考作文分值的加重, 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提起作文训练, 老师摇头, 学生怵头。常见的作文教学法是:上课伊始, 老师朗读一至几篇范文, 指出这些文章的优点, 然后分条罗列出此次作文其他同学的共性缺点, 接着布置本次作文题目, 开始作文:学生或冥思苦想, 或生拼硬凑, 两节课下来, 老师收获了几十篇内容空洞, 千文一面的文章, 批阅起来耗时费力而效果欠佳, 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

其实,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要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而兴趣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深入学生, 以他们的眼光、阅历、价值观去发现那些被我们成人忽略的人、事、景, 把这些作为写作对象, 引起学生的共鸣, 写出真情实感。

一、利用情境, 激活兴趣

进入中学, 学生往往带有以往对作文的成见, 敷衍了事, 所以充分调动学生作文兴趣是当务之急, 创设情境法一般能收到较好效果。

教师要善于借助情境。学校里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新生军训、春秋季运动会、野炊、环保绿色行动……充分利用好这些活动, 灵活调整作文课, 在学生的情绪极度高涨之时布置写作, 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章宣泄出来, 比事后轮到上作文课时再回想着作文, 效果要好得多。

二、分步指导, 方法创新

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技巧, 水平终究难以提高。虽然人们常说”文无定法”, 但终是有些规律可循, 所以作文课上要分步对学生进行作文方法指导:

1. 拟题创新法。

可以找几篇已去掉题目的文章,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拟题, 在比较中总结归纳拟题新法。如:

运用修辞法。即拟题时灵活巧妙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的《母爱如佛》、《心是明月台》;运用拟人方法的《人在说……鱼在说……》、《让博爱进来》;运用反问的《这不也是个难题吗》;运用夸张的《千年月色万年情》;运用对偶的《一头白发, 满山青葱》等等。

套用法。即把歌曲名、歌词、电视剧名、诗文名句、成语、俗语、歇后语、名人名言、广告词等直接引用或加以变化后用作标题。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前“腐”后继》、《女大十八变》等。

诗情画意法。即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 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既有诗情, 也有画意, 韵味无穷。如《白云、夕阳、歌声》、《雨季, 我们一起去看海》等。

怪异法。即避开几种常见的命题方式, 而采用一些怪异、另类的形式命题, 以便达到更加惹人注目的效果。如;《渴望停电》、《好想做个差生》等。

2. 开头创新法。

此步训练可以先拿出一部分学生作文, 熟悉内容后, 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动能使文章更出色?这种训练方法能让学生兴致更高, 而且经讨论之后归纳出的经验方法学得更快, 掌握地更牢。同时老师可以再归纳一些方法, 如:

拟一个扣人心弦的开头。数来数去都是150元, 课间十分钟, 我课桌里的班费竟然少了50元。

拟一个意境优美的开头。窗外, 微风拂过小草, 漾来阵阵幽香, 我不禁为之一动, 思绪倏地被拉回到那个微风悠悠的傍晚……

设置题记显底气。心灵的小舟, 每每触上记忆的暗礁, 便激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而每一次浪花就是一次深深地感动……

———题记

引用诗歌显文气。冬雪乏力了, 告别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纯白;杨柳又绿了, 品味着“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浪漫;花儿登台了, 演绎着“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绚烂;果实长大了, 重蹈着“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调皮;春天开屏了, 演奏者“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绝唱!

3. 结尾创新法。

课堂上, 可以借助学生以前学过的文章《小白杨》、《枣核》, 让学生体味结尾妙法, 老师可以就势做一下归纳。

抒情议论点题。我们可以把作品的主旨在结尾处浓缩后展现出来, 紧扣题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可以细分为直接抒情法、虚实错位法、双关法。

直接抒情法如箫乾的《枣核》:改了国籍, 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花市》:人们明白姑娘的心思, 一齐仰着脖子大笑起来。在笑声中, 人们都去摸自己的钱包, 都想买姑娘一盆花, 姑娘就忙起来了。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 也像一枝花, 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虚实错位法如:我感觉在那一刻, 时间一下子凝固了, 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一瞬间盈满了胸腔, 两行清泪被定格在空中……

双关法如《驿路梨花》的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化用诗句、名言。用三言两语就表述出文章主旨, 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展示“言已尽, 意无穷”的效果。如《驿路梨花》。

欧·亨利式结尾。在文章结尾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 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 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但又在情理之中, 符合生活实际, 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警察与赞美诗》的结尾。

象征式结尾。是用象征性的物象, 艺术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不是明白地点出, 而是将其隐藏在背后, 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自己去联想, 去体会。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令人回味无穷。

如王愿坚的《三人行》的结尾:王吉文看着, 听着, 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 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 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 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 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 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 排得那么整齐。

为进一步掌握结尾技巧, 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个“我帮名家改结尾”的活动, 找出像《最后的鹿王》等文章, 让学生看一看如何改动能使结尾更具震撼力, 更慑人心魄? (去掉最后一或两个自然段) , 为了巩固效果, 还要进行“我行我秀”环节, 选择一些优秀篇章, 去掉结尾, 让学生补写结尾。

三、课内赏析, 活用为文

我们还要谈一下如何选择作文训练的范文, 平时不少老师更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满分作文, 动情范读、细致分析然后模仿作文, 形式看起来很隆重实则延续性实用性不强, 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课, 只能进行一方面甚至一种方法的的训练, 大多数时候还显得时间仓促, 训练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其实, 最重要的功夫还是在平时的语文课上, 现在教材选用的都是经典文章、时文佳作, 无论在布局谋篇还是在写作技巧方面都很有值得借鉴之处, 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赏析、学习名家谋篇的妙处, 经过咀嚼、消化, 为己所用。

如在学习《羚羊木雕》时, 我采用比较阅读法, 先把开头改为一般记叙性开头法:今晚, 妈妈一边擦桌子一边问我:“那只羚羊哪去了?”让学生把改文与本文的开头方法作比较, 品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开头方法, 然后布置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同学矛盾、邻里纠纷的片段;学习朱自清的《春》, 在赏析“春花图”时, 可以让学生体会“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 再运用到《秋入校园》的写景中;学习《散步》, 体味结尾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让学生自己课下搜集一至几篇运用这种方法结尾的时文赏析, 之后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运用……

创新性训练 篇10

高等教育对于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已从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外许多大学把经管类本科生的教育定位为:为研究生阶段输送优良生源,培养有强烈学术兴趣、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人才[1]。近年来国家以创业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以及科技发明等形式组织了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吸引了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1 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特点

经管类本科生在思维认知、知识构成、实践能力等方面都与理工类的本科生截然不同。在科研训练方面,经管类本科生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经管类本科生其所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相对理工类专业较广,内容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可选的题材较为广泛。

1.2 经管类本科生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常用问卷调查并结合走访调研进行实证性研究,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验来进行经济管理科研项目的验证等多种研究方法,不同于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训练大多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科研结果。

1.3 理工类本科生的科研,其研究的结果往往确定。对于经管类的本科生来说,其科研却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科研结果往往不可预知,科研训练更注重在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2 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

为了解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现状,本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面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在校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经管类专业二至四年级学生。问卷回收率较高,回收的所有问卷采用手工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现实中的科研训练从选题到立项及相关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2.1 科研训练在本科教学中的定位模糊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就是要为现代经济发展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市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参加训练的动机主要是:巩固专业知识(41.96%),自己兴趣所在(52.68%),对就业有帮助(38.39%),对评优、评奖有帮助(17.86%),可以获得物质奖励(7.14%)。因此大部分参加科研训练的同学期望通过训练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以便对升学和就业有较高帮助。

然而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对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定位与管理是由校团委和教务处牵头组织,各学院具体落实,由大学生群体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组合成团队,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开展的一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因此,本科生科研训练类似于各种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并没有与专业学习进行有效地结合,达不到科研训练目标。

2.2 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科研和授课压力都很大,无暇顾及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本科科研训练项目教师投入精力较多,效果难以评价,学校又缺乏相关激励措施的建立与实施,因此教师积极性缺乏。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参与学术报告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27.91%的同学已经参加过科研训练,44.4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兴趣但没有机会参加科研训练,因此,学生还是普遍具有参与科研的意识和积极性的。如果缺乏有经验的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学生的启蒙思路无法正确、快速构建,难以出成果,学生的成就感就得不到满足,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与兴趣会渐渐减弱、消失[2],先前参加科研训练的学生的经验、体会,会对后来的同学造成不良的影响,逐步减弱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

2.3 学生选题缺乏必要宣传、指导,存在盲目性,课题难度不合理

调查中发现有11.1%的学生表明不是不想参加而是不知道,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主要困难是在选题上。参与训练的同学中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最大的困难是相关专业知识、相关科研方法、技术的缺乏,也有同学认为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本科科研训练的项目,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大多数选题是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或者擅长的领域分解出来,课题研究内容和难度与本科生学习的特点、知识结构缺乏有效结合,学生因此基本按照指导教师提供的思路或项目设计规定的具体要求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科研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可能充分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正常、充分发挥,而由此期望通过科研训练实现学生综合学习的目标很难实现。

2.4 重立项和结题,轻过程指导规范

学校对项目的立项、结题都会组织专家进行较严格的评审,比较注重课题的学术研究价值,结题基本要求有论文公开发表,或者提交规范的、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管理部门一般会进行开题答辩、期中检查,审核不合格者会被终止研究,至于教师的指导方式及时间,基本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范,缺乏过程监控,往往造成学生“旷课”和“缺课”,进而影响学习的进行。同时,在关注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教师不可能放手交给本科生去做项目,课题会更多地依靠自己或者研究生们的积极参与来完成。由于缺乏预先的精心设计,又没有事后的检查评价,造成研究计划的松弛无度及“突击”的现象非常普遍。

除了上述问题外,调查中还发现,有31.25%的本科生认为势单力薄、缺少合作者是阻碍参与科研训练的因素,这表明,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时,更希望靠团队的力量来攻克课题难关。现实中,本科大学生创新团队相同专业同学组队较多,而不同学科的同学间由于缺乏有效的联系平台,很少组队进行课题申报和进行研究,不能形成知识互补。同时本科大学生创新团队“应赛”形式多,持续研究少。很多学生因参加比赛临时组队,团队在赛前准备不足,赛后曲终人散,没有形成持续性的交流活动。

3 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3.1 明确科研训练在教学中的定位

本科生科研主要是基于专业知识学习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实质上是深化的专业性学习[3],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种课堂之外的实践学习体验,通过参与科研实践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从事创造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能够使学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建议学校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和科研活动两部分,学院和教学管理部门同时制定课堂教学和科研教学计划,按照必修课的要求重新编排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要求本科生均参加不同形式的科研活动,并制定相关要求和考核标准,学生进行修习并获得学分。

3.2 改革教学模式,将科研训练与课堂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应把本科生科研训练融入课堂教学体系,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教学,教授和培养本科生的基本科研素养,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配合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的同步时段,结合试验室的开放,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或模拟操作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怎样去做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具体做法是:依托目前学院模拟企业实际管理与操作流程的仿真实验室-影子工厂的实验教学活动,进一步建立证券交易仿真实验室,统计数据分析与经济预测实验室,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营销方案设计、电子商务项目设计、物流方案设计、创新与创业实验室等等,实行开放式综合实践训练,使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强调教师在科研训练中的指导作用

各院、系承担起组织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要职责,全面实施导师制,即从学生入校开始就为其指定专门的指导老师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兴趣和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计划、研究计划,在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导,以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提高本科生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学校将相关配套的科研经费以业绩点的形式划给指导教师,同时应对本科生科研训练成绩突出的教师加大奖励的力度。

3.4 结合学生需求进行课题的立项

首先,立项教师应考虑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推出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但不应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或选择一些较深奥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可以对一些研究结论进行再整理或对一些已有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研究。其次,在训练过程中,应将指导老师推荐与学生自己查询参考文献相结合,以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学生在阅读完参考文献之后,依据自己的认识对该课题进行阐述,并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指导教师可以实行例会制度,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汇报科研进度,进行进程检查。最后,考虑到本科生科研训练应该是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来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训练过程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体验,因此科研成果不应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更应关注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

3.5 建立、完善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制度

建设适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体制,明确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职责。制定学生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课题申报、经费管理、奖励措施的办法。实行校、院两级立项相结合,学校在学生科研管理方面要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赋予二级学院更为充分的自主权和管理权,以此来增加学生科研立项数目和提高项目质量。

充分利用全校的力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及兴趣爱好的不同特点,建设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龙头,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设计大赛、本科创新计划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论坛、大学生科技成果展、大学生学术科技交流会为主体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体系。

建立学生素质拓展网站,随时公布有关学生科研的各类信息,将能够吸收学生参与的教师科研项目随时在网上公布,让学生进行选择,学生也可以随时申请立项。科研评审委员也应推广网上评审,让学生们了解评审委员对自己项目的看法,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还要让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项目随时都有得到实现的可能,激发广大学生的科研热情。最后还可通过网站建立严格的过程监控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园内网优势,发挥其在学生科研立项中的信息优势。

3.6 针对本科生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学院针对本科生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接受知识和自学能力)、研究实践能力(信息收集和文献检索、分析论证、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发表文章、解决问题、鉴别判断能力)[4]。

首先,不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财务会计、上市公司、金融等专业讲座和专题讲座课程外,担任讲座的教师亦应该由校内高职称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组成,讲授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热点、理论研究前沿、管理动态、企事业的发展现状等,构建以经管前沿系列讲座、研究团队学术活动为形式的学生与教师交流平台。

其次,通过校企联合,克服学究式科研倾向,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利用、科研经费得到最大保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其社会实践创新能力。为此,学院应搭建以企业考察、案例编写,与企业家、管理人员进行直接的交流为形式的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平台。

第三,学院应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研究训练计划成果交流会,鼓励学生将优秀成果向全国各经济管理期刊投稿,并参加各级学术会议。每期研究训练计划结束后,制作论文集,对于优秀学员学院将进行表彰。

我们还可以采用把学生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问题。

最后,还应提倡学科交叉与渗透,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的科研训练项目。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应该是知识复合型人才,如果学生仅仅接触本专业的知识,不利于多思维分散性的培养,而目也很难提高对于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

4 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国家命运的兴衰。经管类专业应建立全方位的突出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凸显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满足学生成才需要和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龚漪,马永开,钱宇.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性人才一对经管类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探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7-10.[1]龚漪,马永开,钱宇.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性人才一对经管类本科生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探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7-10.

[2]胡敏.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95-97.[2]胡敏.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95-97.

[3]邬家瑛,钱辉.论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63-65.[3]邬家瑛,钱辉.论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9(1):63-65.

训练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才 篇1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境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语文这一门普通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工具学科,应该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激疑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质”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明代陈献章:“前辈谓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爱因斯坦对牛顿原理产生怀疑建立狭义相对论,由此可见,“以科学批判力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培养创新上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在讲解中设置台阶,创设情境。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在划出五壮士痛恨敌人,英勇顽强的动作的词时,有一位同学划出了“砸”,马上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枪砸了?我认为不该砸,这是战斗武器,砸多可惜!被他这么一提,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两派,有的认为该砸,有的认为不该砸。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了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我曾看过一幅漫画,大意是学生入校时很有个性,但当这位学生毕业时已是千人一面。这幅图很形象地说明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端-扼杀学生的个性。这样的学生怎么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怎么能适应“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要呢?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个性,使学生丧失独立性。没有个性的學生,思维方式单一,怎么迎接这千变万化的社会挑战呢?创造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它以创新教育为灵魂,作为教师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即在课堂中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又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深思质疑,并通过交流讨论去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现在大家来想一想,这个坐车人能不能到达楚国?

生:能。只要制止他,告诉他楚国在南面,请他调转马头向南走,就可以达到楚国。

生: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已有人三次提醒他,他都不听,执迷不悟,所以他到不了楚国。

生: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这个人能到达楚国。因为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如果他绕地球一周就可以到达楚国,只是时间漫长。

生:这种观点也不十分正确。因为当时的交通工具一点也不发达,没有飞机、火车,也没有轮船,单靠马车想要绕地球一圈,那比登天还难……

此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水到渠成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积累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当然,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它必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即首先进行句段的写作训练,然后再进行篇章的写作训练。

想象是创新与发明的前奏,指导学生写作结构完整的想象作文,是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特别自创自编寓言故事,一次作文课上,布置以“水”为题材,联系现实,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水”人格化,把“水”当作一个有思想灵魂,有血肉情感,有喜怒哀乐,有思想追求的“人”来看,然后写一篇能体现生活真谛和哲理的寓言故事。

3.在观察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就是一本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书本,一位学者说过:“谁能倾听大自然,谁就能获悉真理。”善哉,斯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只局限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头活水。学生常常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大自然,来发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性训练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针对本科生开展的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 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 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1 创新训练项目开展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自2012年开始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申报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并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量到达新高, 我校共获得自治区级项目135项, 国家级项目45项。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指导教师, 通过实际指导项目的申报与实施, 看到了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在校大学生有一定创新意识与热情, 然而科技素养不高, 缺乏创新思维。我校作为面向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二本院校, 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薄弱、科研创新能力较欠缺, 突出表现在:思考方式较单一, 知识积累不足, 缺乏知识链条。讨论问题时, 脑海中没有相关知识的存储, 只能被动地接受, 因此发现别人的问题, 并形成自己的有一定创新性的见解难度较大。

第二, 学生的自我认知不足, “眼高手低”, 知行反差较大。一方面, 积极申报创新项目, 在认识上表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 在后续的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 特别是当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

第三, 教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单一, 力度不够。首先, 学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大多是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为修满该专业所需学分, 满足毕业与学位要求而设置的;缺乏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而开设的系列专门课程。其次, 从教师指导的情况来看, 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依托于专业课为主的教学过程, 其间穿插专业发展新动态介绍, 以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 及时把握专业动态, 很难有足够的课时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 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

第四, 学校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有待于提升。虽然教务处、学院等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申报过程中, 加强宣传, 广泛动员, 使得我校本年度项目申报数量达到了新高。但是, 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只是一个开端, 学校的后续配套措施以及创新环境才是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而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以及创新氛围的营造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 形成系统的、长效的合力。目前, 学校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各部门有效配合的长效机制。

创新训练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本文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首先, 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专业知识这个基础去空谈创新能力的发展, 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一方面,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另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并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其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有机地引进课堂, 从而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 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 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科研原理和方法的课程, 开展一些研究型的讨论课和实验课, 要求学生完成具有科研性质的作业、实习、生产、论文等, 使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并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另外, 交叉学科知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 因此, 学校应该增加选修课比重, 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 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 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

第三,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最重要的是鼓励其“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做科学研究, 往往提出科学问题最难。为此, 教师一方面应指导学生多看文献;要提出科学问题, 就要到茫茫的文献大海里去泡, 多阅读文献, 多看别人怎么做, 才能启发自己。另一方面, 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术交流的校园环境, 如: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 出版大学生论文集,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理论, 阅读了大量文献, 并注重实践, 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 才不会轻易放过一个科学问题, 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最后, 教师自身的提升以及在进行创新科研训练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至关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 有机会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 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此外, 在指导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专业知识, 也要查资料学习, 自己真正掌握吸收了,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和研讨也会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只有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科研经验的教师, 才能够将科研经验和知识技能在指导创新训练项目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 更好的引领学生完成任务,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劳动。对于大学生而言, 创新能力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转换。在大学生中进行创新训练项目, 鼓励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改进创新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 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机制, 共同努力, 才能使创新训练项目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得益彰, 实现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郝渊晓, 周美莉, 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8, 29 (6) :626-628.

[2]张鹏, 于兰, 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91 (3) :50-53.

[3]吴丽丽, 安丽佩.关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5 (8) :55-56.

[4]何兴兵, 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 2012 (4) :66-67.

上一篇:产品质量法下一篇:脐橙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