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创新性

2024-08-19

综合创新性(共12篇)

综合创新性 篇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 教育要与社会接轨成为新的教育方针,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是如此。现如今, 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教学处在非常困难的时期, 迟滞不前,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有所创新, 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进。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只有将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结合、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结合, 明确培养目标, 才能真正走出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迟滞不前的困境, 培养出高素质的环艺设计师, 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本文从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出发, 探析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环艺设计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教学,创新性,探析

我国环艺设计专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刚开始发展极为缓慢, 到21世纪初发展速度才加快, 到现在为止, 我国大部分美术高校都开设了环艺设计专业, 这些院校每年都会给社会提供万余名环艺设计人才。但是, 由于我国的环艺设计专业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很多, 所以, 在环艺设计专业教学方面,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国环艺设计专业依托的平台包括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平台、建筑学专业平台、风景园林专业学科平台等三大类, 也正是由于我国的环艺设计专业被这三大类平台所限制, 在教学方面一直循规蹈矩, 没有创新教学模式, 与工程实践脱节, 无法顺应国际化。所以, 环艺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深层次创新, 打破传统枷锁, 与国际社会接轨, 解放思想,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环艺设计人才。

一、环艺设计专业综合环境设计教学现状

(一) 环艺专业的硬件设施存在的不足

1、教育理论陈旧, 实践体系老套

环艺设计要与时俱进, 只有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 环艺设计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然而, 我国大部分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教学理论以及实践体系都是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 根本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更不用说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了。

2、专业设置不合理

环艺设计属于基础领域, 其专业设置必须保持完整性。然而, 很多高校因为某些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朗就将这些专业压缩, 甚至取消, 而大肆扩张就业市场火爆的专业, 这种盲目的专业设置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环艺设计实践范围受限, 实践条件不完善

很多高校没有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导致很多专业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阻碍了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大大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 环艺专业的软件存在的不足

1、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体系

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这个学科系统性、综合性都很强, 涉及到多个学科, 对于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然而, 高校一直以来对环艺设计专业缺乏关注度, 教学规划不完善, 导致其教学体系系统性、连续性差, 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一般采取设计基础课、专业设计课、毕业设计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各阶段的衔接存在很大裂缝, 各阶段掌握的知识点在毕业设计成果中无法得到集中体现。

2、重理论, 轻实践

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操作很强的学科, 然而, 在以往的教学中, 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设计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实践操作, 学生无法快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操作。学生的设计作业内容与实际工程联系非常小, 导致学生对实际工程的了解机会很少, 无法快速理解实际工程, 对于那些刚毕业就步入社会的学生更是如此。

3、教学手段单一, 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一直以来, 在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教学中, 教师只看重图面表现, 在丰富教学手段方面付出的精力非常少, 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制约了学生解放思想, 用开发的思维想问题。

二、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教学创新策略

(一) 完善硬件设施

要想创新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教学模式, 首先要从硬件设施 (教育理论、专业设置、实践体系) 入手, 只有硬件设施完善了, 软件才能发挥作用。在完善硬件设施时, 要透析当前国情, 从现实出发来解决问题。对于原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要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此外, 还要汲取当今相关专业的优秀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精华,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步调一致。

(二) 创新教学内容

1、加强教学内容连贯性、科学性

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因此,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要注重其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外环境设计等专业课程的联系, 学科间要互相渗透, 整体推进, 不能厚此薄彼。

2、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如今, 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因此,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 还要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设计教学内容要以实际工程为参考, 理论与实际结合, 培养复合型人才。

3、精讲和案例教学为主、高科技手段为辅

课堂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精讲重点, 为了加深理解, 还可以引用案例, 以案例展开课堂讨论, 提高学生参与度。此外, 可以辅以高科技手段, 丰富教学手段, 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教学成效。

(三) 解放学生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环艺设计专业非常看重学生的想象力,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学校应该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性思维。逆向性思维、换位式思维、缺陷式思维都有利于学生创新, 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这几种思维方式。

(四)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启发式教学

不断引导学生思考, 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2、互动式教学

加强课堂互动, 重视集体评图环节、反馈环节, 鼓励师生间讨论,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首先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分析了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措施, 希望能够改善当前环艺设计发展举步维艰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刘阳;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教学创新性探析[J];大众文艺, 2010年第22期

[2]李莉;高职环艺设计教学中“情景交替模式”的实践[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3]李莉;车昕;网络环境下的环艺设计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6年第4期

[4]张玲;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多元化教学方式探析[J];大舞台, 2015年第12期

综合创新性 篇2

增强广州综合创新能力研究

中心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是指中心城市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组织制度和新生活方式,从而支持所在区域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心城市的`创新活动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核心,以推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为最终目的,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主要环节.

作 者:黄智华 沈超 作者单位:广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刊 名:广东科技英文刊名: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4)分类号:F127关键词:

如何理解由综合而创新 篇3

【关键词】体育 综合 创新 理论 实践

1 前言

所谓综合是指将已有的关于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统一整体的认识。体育作为部分,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个人生长过程中需要接受的一种教育或是一种生存需要的能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体育的地位逐渐上升,体育的重要性也不断的突出。从解放到改革开放的30年间,体育从最开始的三从一大原则,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和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过渡到现在的通过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成绩。中国的竞技体育在继续发挥自己特长的前提下跟随世界潮流在尝试转型。如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体育的全面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而体育作为整体,它的价值需要在它的各组成部分合理协调的组合才能得到体现。而这其中的任意一个部分或方面或因素或层次的发展不足或过度发展都会影响体育这个整体的成长,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从体育的各部分着手,以体育人文社会学为指导思想,运动人体科学为理论基石和科学催化剂,以体育教育实践与运动训练手段为武器,全面深化改革体育发展路线,加大对体育关注力度,实施可行有效的方法。不过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紧随客观发展规律开展实践,这里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创新。

创新即创造新的,是人类利用客观条件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因为体育有一个特点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突破人类极限,所以人类需要不断研究出更有效的方法手段去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但又要符合人运动时的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又是通过综合体育的各方面知识总结出来的,所以从综合到创新的这个过程是首先需要理解的。

2 由部分到整体

体育科学可以理解为由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技术学科组成。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即为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部分相互渗透并最终联结形成整体。而每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与意义是首先我们要认知清楚的。

2.1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可见运动人体科学是促进体育发展的生物学基础。顾名思义,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状态下的人体,例如血乳酸、睾酮、皮质醇等指标能够相应的反应出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状态,这些数据又存在科学规律,通过总结规律人们可以通过监测这些指标来指导训练,如训练的负荷量应控制在多少,运动员的恢复情况是否适合于继续训练等。如果没有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参考,我们的训练仅停留在感性的层次。

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的支撑学科之一,其理论应用的重要性尤为重要。从田径项目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田径领域的成绩相较欧美发达国家较弱,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成功的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科学研究针对我国运动员的体质特点给予相应的辅助。例如生物力学在走、跑、跳、投项目的动作规格上的作用:如何改善步长、步频;如何控制起跳角度;如何加快出手速度等。再比如如何才能根据人体解剖结构而合理设计运动器材。对于体育科学来说,运动人体科学这一分支学科尤为关键,它是创新的理论基础,所以由综合到创新,先要在综合前夯实作为理论基础的部分才能有据可依。

2.2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互相关系基本规律的学科群。应用人文社会学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体育决策的建议,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下分为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学、体育新闻与传播与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六个研究方向,从方向设置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由社会学与经济学作为教学指导学科。众所周知,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经济又是基础。当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9个重点研究领域: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战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体育产业的理论与实践、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体育法制建设、奥林匹克研究、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学科体系。这里提到的9个重点研究领域涵盖了当今中国发展体育的许多问题。首先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核心问题。虽然如今社会分工非常细,把体育作为事业来做也并不是中国人择业的主流选择。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突飞,体育得以依靠经济的发展得到重视,而经济又可以借助体育向多元化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中的许多项目在世界处于领先位置,例如乒羽、体操、举重以及部分水上项目等,这些成就尽管以形象思维作为出发点,但至少也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贡献了力量。但对于群众体育来说,这里还存在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學校体育如何将体育与教育合理结合,让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所改善;社会体育方面,如何将体育作为人们休闲之余的首选而起到强身健体,避免疾病的功效等。这一点是促进我国体育大方向从以提高国家形象为主转变为以人为本,使改革成果惠之于民为主要目的的关键,只有这样做才能符合创新的真正含义,及符合社会健康发展的规律。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前线力量。

如何通过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培养新生的体育后备力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体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出发点。提高青少年体质为发现体育后备人才提供物质条件,而后备人才选拔又是提高我国体育竞技能力的必需因素。总结起来,基层体育教育训练是重中之重,而随着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以及医学领域先进成果的不断出现,我国在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模式上应该与时俱进,加快创新步伐,例如我国优势项目——体操和跳水,在难度和动作规则上要保持领先,而乒乓球正是我国首先做到了创新,将发球技术和旋转技术发扬光大,才能至今独占鳌头,领头于世界。无论教练模式还是运动技术,创新的前提是要结合科学理论,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弱的绝大部分原因都归根于错过了最好的发展年龄阶段,这是多么引人深思的悲痛教训。所以综合来看,体育教育与训练的作用在于它以实践的方式将运动人体科学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它也将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体现了出来,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将所有幕后理论实体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它也是用来证明新的认识是否正确与否的唯一手段,也就是说这是由综合到创新的验证阶段。

3 结论:由综合到创新

由综合到创新的过程是个笼统的概念,我们需要有序的进行,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将体育的分支学科先有效的结合起来,利用它们的作用,了解它们的特点,从而根据这个客观条件创造新的理论方法,通过实践来验证,再应用于实践。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而不易,我们应当先打好理论与技能的基础,尽量提出创新的想法,再去一步步证明这个想法的可行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科学逻辑导论》

[2]《现代汉语词典》

[3]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分类的划分 徐刚 《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4]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韩春利,曹 莉,孙晋海,王秋华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9月 第九期

[5]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其分类 汪康乐,邰崇禧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年6月 第11期

[6]办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 姚鸿恩,阎守扶,周 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第四期

[7]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分类 张 岩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2年 第33期

[8]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 姚鸿恩 李宗珊 周军 荣湘江 尤桂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第四期

[9]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方千华,黄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年 5月 第五期

[10]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完善与优化研究 宋会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年5月 第五期

综合创新性 篇4

一、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必要性

创新性实验教学是现阶段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 它主要是将教学大纲要求的某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有机地综合在某一个实验当中, 以达到完整、综合创新的实验目的。通过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对课程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既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升学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此外, 由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越来越少 (相应实验课课时也越来越少) 、学生人均实验经费数量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实验经费消耗较大等问题, 再加上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几十个甚至只是十几个学时内把所有的、以后可能用到的实验技能和项目都学完和学会, 这必然要求我们根据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 而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已成为创新性实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必然的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特点是既要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又要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进行教学。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既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也是农业企业、生物工程公司和教学科研单位对熟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人才的需求, 可以为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升学和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综合创新性实验建设的平台

(一) 实验平台的建设

实践性环节在培养人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 掌握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是课堂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3]。综合创新性实验平台的建立是开设综合

*基金资助:东北林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 (DGY20007-029)

创新性实验、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并获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有力支持。

1. 基本实验技能的平台

在基础验证性实验教学阶段, 结合综合创新性实验对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改革原有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案, 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实际应用, 并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课程相对独立的、内容丰富的实验教学体系。删除一些代表性不强、内容有重复的实验项目, 将实验项目进行分层次设立, 如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室构成及常用设备使用和器皿洗涤的注意事项 (2学时) 设立为基本的操作训练;将培养基母液、激素母液、试剂制备 (2学时) 和培养基制备与保存 (2学时) 这两个项目设立为基础项目, 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训练;而对植物材料的准备和接种 (2学时) , 则用清水代替真正的消毒液, 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和模拟, 即节省了实验经费又达到了实验技能的训练。在经过以上几个基础实验项目后, 才安排8-10学时的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4]。在教学计划中单独设置“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预留出给学生设计综合创新性实验方案和修改的时间, 为实现多层次实验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 才有能力集中时间和精力主动地去综合、分析所学的理论和实验知识, 把所学知识付诸于应用, 并开始学习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

2. 实验室和设备条件的平台

建设综合创新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共享是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必备的基础。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根据功能分为实验教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准备室、灭菌室、接种室和培养室。此外, 组织培养实验室与其他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可以无障碍的共享可为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提供可靠的保证。综合创新性实验是与传统的实验不同的实验模式, 其教学组织具有自己的特点, 其一是实验室应该是全方位开放的。包括实验室工作时间的开放 (除了安排专业教学实验外, 实验室可以有计划地接受实验者的申请) ;实验内容的开放 (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课题, 经评审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 ;实验室服务对象的开放, 全院学生 (包括研究生) 及教师均可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参加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经过充分准备, 提出实验方案报告, 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方可进行实验。

3. 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激发

综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思维,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起有益的引导作用。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和实验教学模式等进行创新性思考[5]。首先, 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 让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一些前沿知识。学生通过亲自参加科研活动, 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开拓科研思路、树立起正确的科研观点。其次, 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 利用课内所学知识和资料内容, 在课外时间进行组织培养实验,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我检验、自我调整, 直至实验成功, 将关键环节和技能重复训练, 从而尽快达到技能熟练的目的和效果;再次, 为使学生对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切身的体会, 组织学生到相关生产实践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具体了解从理论、实验到实践生产中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这些措施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中教师只提供参考范围和题目, 如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效应实验, 以植物叶片、腋芽和幼嫩茎段为材料进行离体快繁实验等。有时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 如让学生参与“水曲柳离体扩繁”和“花楸体细胞胚胎发生”等项目的材料选择和培养基设计, 此类实验不是单一的、只运用某门课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

在实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先提出课题和基本思路, 教师则与其共同讨论完善方案。学生从最初的无从着手, 到查阅参考书、上网查资料, 跨出了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一步。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 要求学生自行提出解决方法, 教师则帮助分析这些方法的合理性, 通过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实验教学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例如, 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培养的植物种类和培养目的, 查找相关文献, 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外植体的类型、外植体表面灭菌和培养基配方等实验方案, 独立写出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进度和预期结果等内容的报告, 经过教师的审阅合格后, 学生独立安排、准备、完成实验。在学生独立开展实验期间,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机制, 教师起指导、检查、协调的作用, 预先安排好各小组的无菌操作时间, 使无菌操作室、准备室得到合理高效运转。实验小组也由学生自愿组合, 以4~5人为一个实验小组;实验时间由学生自行确定。

(三) 成绩的考核方法

在实验全部完成后, 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计算, 并完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价, 分析评价的原则侧重于观察学生是否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得到智力的开拓、研究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记录的实验结果是否客观、是否准确可靠, 分析讨论是否科学、逻辑推理是否准确, 结论是否恰当、合理等方面。成绩考核设置基本实验技能综合考核和创新性实验考核两个阶段。验证性实验可根据学生平时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创新性实验根据学生选题的创新性、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团队协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的努力程度等进行考核。考核时, 综合创新性实验按照实验质量给出成绩 (分为不合格、合格和优秀) , 成绩不记入总成绩中。但只有综合创新性实验的成绩为合格及以上的学生才可以获得实验考核的总成绩, 否则实验课成绩为零分。

三、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综合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知识更新, 激发了学生求新、创新的欲望, 促进了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 提高了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实验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 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是自主开展实验研究、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 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志慧.化学创新性实验教学实践[J].内江科技, 2007 (6) :139.

[2]姚晓惠, 张峰.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 :125-127.

[3]王伟祖, 郑旭明.建立综合设计实验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8) :74-75.

[4]沈海龙, 等.关于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特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 :80-81.

综合创新性 篇5

1、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就应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熊彼特

2、解决无效管理,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以几何级数去提高工作效果的信心;其次,要有创新是无止境的观念,创新的空间存在于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上。——— 张瑞敏语录

3、在领悟上不肯钻研的人是不会提出问题的;在事业上缺乏突破力的人是不会有所创新的。

4、商品开发离不开创新构想,创新构想是人类智慧中最美丽的花朵。

5、观念创新就是目标创新,目标创新就是提出别人认为不可能到达的目标,并用创新的办法实现它。——— 张瑞敏语录

6、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7、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卓别林的名言

8、即使日本人此刻也不得不超越模仿进口和采用他人技术的阶段,学习并领悟由自我来进行真正的技术创新。

9、创新的目标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的破坏,破坏所有阻碍创造有价值定单的枷锁;创新的途径是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即借力。——— 张瑞敏语录

10、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 柏格森

11、一个没有创新潜质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12、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 张瑞敏语录

13、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 熊彼特

14、中国透过自我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潜质而不靠买别人的技术,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出自我的品牌,赢得世界的尊重。

15、或者创新,或者消亡。尤其是在技术推动型产业,再也没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 比尔?萨波里托

16、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 米丘林

17、天才的主要标记不是完美而是创造,天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亚瑟 柯斯勒

18、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宋叔和

19、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潜质。20、在识别创新思想方面最成功的公司总裁,总是善于同有创新意识的人打交道的,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包括听来有点古怪的意见。为了获取创新思想,作为公司总裁务必乐于承认和理解由创新思想带来的种种不愉快。———— 斯威尼

21、要持续造势,就要把企业做成1条流动的河。源头是创新的SBU,河的终点是用户的满意度,即对企业忠诚的用户。——— 张瑞敏语录

22、渐进就是守旧。因此经营理念创新,就要反渐进,务必一步到位。——— 张瑞敏语录

23、在中国,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24、“想干与不想干”是有没有职责感问题,是“德”的问题;“会干与不会干”是“才”的问题,但是不会干是被动的,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干;“能干与不能干”是创新的问题,即能不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目标。——— 张瑞敏语录

25、有一件事情是十分清楚的: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思想的人的专有领地。———— 斯威尼

26、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 张瑞敏语录

27、创新时代实际上是信息时代的天然的伴随物。尽管咱们掌握了新的信息,但仍然有薄弱环节,它不是出此刻信息的创造上,也不是出此刻信息的贮存上,甚至也不在信息的获取上,而是出此刻利用新的信息去做新的事情上。

28、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李四光的名言

29、真正的宜家精神,是依据咱们的热忱,咱们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咱们的成本意识,咱们承担职责和乐于助人的愿望,咱们的敬业精神,以及咱们简洁的行为所构成的。———— 英格瓦 坎普拉德30、把每位员工经营成创新的SBU,并不断经营出高素质的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管理者能否经营自我。——— 张瑞敏语录

31、诗歌的灵魂在于创新,即创造出使人意想不到的,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 约翰逊名言

32、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我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我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李政道

33、婚姻经过创新,就变成了婚外情。

34、处处都推倒这道冷漠的墙,给有创新精神的人,革新者,创造着开路,这就是管理机关和领导人的重要任务。

35、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 吴有训

36、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37、科学技术史证明,过多的知识信息有时反倒会妨碍和限制创新。———— 朗加明

38、不创新,就死亡。———— 艾柯卡

39、创新将是以知识融合经验,提升制造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郭台铭语录40、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发达,同时由于发达之后导致很多人感觉无聊,当这个世界变得出奇无聊的时候,有些人就变得出奇聪明,把别人的无聊变成现金,这就是想象力。———— 江南春

41、为了产生创新思想,你务必具备:必要的知识;不怕失误不怕犯错误的态度;专心致志和深邃的洞察力。———— 斯威尼

42、每一天创新一点点,是在走向领先。每一天多做一点点,是在走向丰收。每一天进步一点点,是在走向成功。———— 邹金宏

43、创新的功能——促使竞争生态结构的改变,它带给咱们挑战传统的新观念,促使咱们推动全球分工的新思维,技术整合的新方法,人才培育的新方法。——— 郭台铭语录

44、此刻的一切完美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穆勒

综合创新性 篇6

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是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爱上语文课?一到语文课,课堂气氛总是十分沉闷,而其他的物理、化学课总是有声有色;一分析起课文来,几乎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但在课下,学生却十分热衷于阅读各类课外读物。其实,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不爱语文,而是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形成的一个误区——语文就是死记硬背。因此,我们要改变此种现状,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就要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为灵活,变死记硬背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利于整合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设计中尽可能涉及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提示师生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如七年级“说家乡”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作为课程资源;“沟通:与家长的一次对话”则引入家庭生活作为课程资源;“小院士科普讲座”则将有关图表、照片、模型、实物作为课程资源等等。“调查社会用字情况”将招牌、广告、路标、标语、板报、宣传橱窗等作为课程资源;“文学采风”则将民歌、民谣、传说、谚语、歇后语等作为课程资源;“旅游资源调查”更将地方文献、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作为课程资源。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创新来源于问题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发明创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主要是一种“接受教育”,这种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并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这种问题意识越来越淡化,直至成为循规蹈矩的、毫无问题可言、毫无创造意识的人。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课型。这一课型首先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可见这一课型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位在学生的问题上,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1世纪,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卡耐基以他自身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种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说到底就是与人合作的意识与技巧。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在父辈们的精心呵护下,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懂得,也不愿意,更不会与人交流、合作。这样的人怎能在既要能竞争又要会合作的21世纪立足呢?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抑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员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尽社会责任,普遍地把履行道德责任视为人之美德。仅以我国而言,24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倡导“仁以为己任”;宋代的范仲淹曾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为成近、现代无数炎黄子孙的人生信条。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题,如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社区建设问题、百姓生活、科学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六、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就是财富。人们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确定自己新的工作目标。而以往的学科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无需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与信息,从而导致学生收集、利用信息的意识淡漠,能力薄弱。而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语文的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综合创新性 篇7

一、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课程中的问题浅尝则止, 对课程的系统性了解不够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的实验为验证性实验, 且内容较为单一。在实验教学体系中各门实验教学课程相互独立, 实验内容彼此分开。这就导致实验内容的连贯性较差, 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掌握较差, 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消极, 对实验的内容和实验步骤不关心,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浅尝则止, 这样就大大地削弱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功能。

2. 教师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体会不深, 不够重视

物理学家吴大猷一贯认为, 实验是观察和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构思物理图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当今的教学过程中, 实验教学主要由实验指导教师负责教学环节, 理论授课教师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环节脱离, 形不成统一的体系, 实验任课教师对进行的授课内容认识不深刻, 对理论课程的指导意义较差。

3. 实验体系规划系统性欠佳, 实验设备布局分散且利用率低

在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中, 存在大量的教学实验, 但是课程之间的交互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实验体系规划过程中系统性欠佳, 且实验室设备的布局分散凌乱利用率较低。

二、当前实验教学的改进

1. 结合创新大赛, 开展综合性创新实验,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良好的知识积累上, 深挖知识背后的智力因素, 结合相关教学内容, 穿插讲解一些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方法和产品, 吸引学生多思考、多联想、多动手, 改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喜欢学。同时,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进行改革, 使内容既有一定难度, 又能使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而学会。在某些关键点创设问题情景, 使学生产生自己的思维活动, 在适当的地方留下“信息缺口”, 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填补“缺口”。教师可以有计划的给学生指定一些课外阅读参考书, 也可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以促进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2. 加强对实验教学理解, 完善创新综合实验体系的架构, 多给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

机械制造专业的每一名学生都要勤动手、多操作。教师在理论教学中, 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 也要注意讲清实践基础以及在实践中有何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同时根据学科特点, 加强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和指导, 使教学实践活动成为运用理论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体系的架构要合理具体, 内容上要体现开放性, 不要局限在某一门学科知识;形式上要体现多样性, 不要局限于某一单一实验室, 采用学校、工厂、社会多渠道实践。

3. 提高实验室建设规划, 增加创新综合实践教

学,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实验室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以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总目标, 从实验体系的规划、实验项目设置、实验设备的购置等软硬件方面来架构整个实验中心, 同时兼顾学科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 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综合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验室作为高校理论实践的基地, 学校各方面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成为高水平大学, 就必须有一流的实验室相配套, 有一流的管理队伍、一流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实验室建设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逐年实施、量力而行、效益优先、勤俭建校、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社会技术服务的基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使实验教学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提供大量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试点项目具体内容及目标

本次试点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为基础结合“挑战杯”或机电产品大赛多类比赛以及学生感兴趣产品为切入点, 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和“三维造型设计”相关知识进行设计、虚拟装配、修改无误后, 进行实际加工、组装, 而对特殊的零件进行工艺规程编制, 利用“数控编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相关知识进行数控编程, 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加工过程,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切削加工, 并最终完成产品实物。完成从创新设计—虚拟装配—数控编程—加工过程仿真—切削加工—装配一体化的综合创新型实验的全过程。产品根据具体情况参加创新设计大赛, 并研究可否向纵深发展以此作为毕业设计内容, 以此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该实验在少部分学生中间进行试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 在实验的过程中既可以理解各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又可以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在为期两年的实践中, 共有十几个同学参与, 先后完成“数字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性实验系统”、“多功能订书机”、“多功能面食机”、“模块化便携绿色环保小家电”、“可拆卸防松防盗螺栓”等多项创新实验项目, 先后获得省级和校级机电产品大赛及挑战杯多个奖项。

四、结合创新大赛开展综合性创新实验优势

结合大赛开展综合性创新实验, 提高了实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加快了实验教学改革, 并对开设综合创新实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在我校试点阶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打破原有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 不断更新实验内

容, 大力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比例。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创新思想, 以现有的试验条件为基础, 通过课题组集体研究, 结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特点及侧重方向, 研发出多项综合性创新试验。

2. 把科研引入本科教学, 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

性质, 保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 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接触学科前沿, 学习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知识。为实验教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并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实验的过程中促进学科知识前沿化, 拓宽学生知识面, 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3. 实验教学单独设课, 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地位, 突

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学生设计及制造的产品为主要成果形式, 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为基础, 两年内研发多类创新综合试验, 其中涵盖了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绘图”、“三维造型设计”、“数控编程”、“机械设计”等多门机械专业相关知识, 使同学具有初步的设计—虚拟仿真—工艺规划—加工制造等一系列综合能力, 成为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新型复合人才。同时研究了试验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深化了实验教学改革, 结合学科特点, 拟定了创建创新试验平台试点方案。在现试点阶段, 参与综合性创新实验的学生数量控制在少数个别优秀学生, 在今后建议机械工程学院全院推广此综合性创新实验。

4. 提高学生开发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能力, 激发学生

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创新小组的集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世坤.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 2007, 2

[2]刘杰, 徐军生.改进开放创新型实验教学,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 2005, 6

[3]郭洪, 林常俊, 林晓东.本科生主动式实践教学法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2

[4]王刚.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下实验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

[5]徐蓉, 董光国, 姚合宝.高校理工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新动向[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6]班陈隆.重视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

[7]庄善学.加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努力使实验教学和管理上一个新台阶[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3

综合创新性 篇8

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而实践能力和知识能力之间又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创新活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

创新活动在知识上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提高运用知识能力; (2)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活动的立题来源于书本知识与实践衔接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好奇, 而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不是由单纯独立的书本知识构成的, 整体上呈现复杂多变性即知识信息量大、实践复杂。因此, 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量都远远超过所有成员现有知识量的总和, 所以每位成员都需要学习大量新知识。但是, 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又与平日的学习过程不一样。平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知识的过程, 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哪部分知识来解决实际困难就立即去学习, 然后将之应用的一个过程。相比之下, 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较平日的学习过程缺少系统性、连贯性, 但由于有实践过程参与, 它将学生学习到的枯燥、乏味的新知识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因此这种学习方法着重强调实践的促进作用, 它作为新知识与应用新知识的协调者, 以此促进成员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况且创新活动有时间限制的特点也要求成员在短时间内将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掌握并应用。随着项目的进行, 成员获取知识的能力会有显著地提高, 创新活动使他们掌握快速学习知识的方法, 这充分印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

(二) 创新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对人们的实践能力提

*哈尔滨师范大学创新基金资助,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势在必行。项目的立项源于动手实践, 而有些项目则需要在开展过程中经过实践逐渐修正最初拟定的理论方案, 所以完成一个项目终究离不开动手实践, 由此可见, 创新活动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就拿笔者参加的创新活动为例, 身为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 除了在实验课上连接电路外, 还从没有连接过实用电路, 但创新活动从动手操作———失败———查找原因———再动手操作的循环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生活中能够应用到的实际操作, 例如, 经过这个项目学会了分析查找实用电路的故障, 以及以前看来神奇、遥不可及的电路板的焊接再也不是问题。创新活动首先要有大胆的设想、然后就是大胆的尝试, 很多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遥远, 实践能够拉近人与新鲜事物的距离, 减少对它们的距离感, 项目进行中大家永远会坚持一个信念, 那就是“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由此, 创新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 创新活动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可概括为信息能力, 它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的挖掘、利用及培养上。科技创新文化环境一般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硬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建筑和园地、仪器和设备、经费和基金、图书和资料) 和人性物境 (人才、体制等) , 第二类是软环境, 包括人文环境 (精神、传统、学风、氛围等) 和物性人境 (方向、评价等) 。大学生只有充分挖掘身边的硬环境, 在原有软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及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不断塑造、改良软环境, 最终达到硬环境和软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创新活动恰恰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在项目进行中不乏有遇到因知识、技术匮乏而中断的情况, 此时成员会一同寻找症结所在, 大家通过查找技术资料 (硬环境) 、共同探讨 (软环境) 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正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另外, 信息能力也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 知识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实践为创造性思维的落实提供支持。在创新活动的进行中, 成员的探讨是拓宽成员思路即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 正所谓集思广益, 它使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再单一, 有效地减少惯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一) 提高沟通组织能力

在创新活动中, 沟通表现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主动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善于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按沟通对象可分为成员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和成员之间的沟通。从成员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角度看, 在一个项目进行中一定会遇到的很多难题, 所以成员们能否将问题所在寻找出来并用恰当、准确的语言将其表述以便向指导教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案是能否快速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这一点就体现了沟通能力之一———对语言的准确应用, 因此, 创新活动可以提高成员准确表达的能力, 从某种程度讲, 语言的严谨性更体现了一个人思维的严谨程度。从成员之间的沟通角度看, 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不仅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 还能够增进成员间的个人情感, 这一点体现了沟通能力之二———语言使用的艺术魅力, 一个人语言的魅力会逐渐转化为个人的人格魅力, 因此, 创新活动可以提高成员的语言交流能力, 并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在创新活动中所体现的组织能力其实就是协调能力、把握宏观的能力。从项目组组长的管理能力角度, 项目管理者能够将任务合理分工, 成员合理调度, 时间合理安排是影响项目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为作为管理者, 首先考虑的不是你在某个事件中的位置, 而是如何使各个因素得到统一和协调, 管理者的合理协调能够激发成员的创造性, 发挥成员的团队优势, 从而使项目顺利完成。从项目成员的管理能力角度, 创新活动是提高成员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 创新活动的活动过程与“管理能力开发的基本模式”协调一致:当创新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项目组成员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出相应的分析、判断, 此过程锻炼其学习力及思维力, 然后再将权衡利弊后的最终决策付诸实践, 此过程提高其教育力、创造力和沟通力, 如果采取的对策使成员顺利将问题解决就要及时总结经验, 整个过程会使成员的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 培养集体合作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从创新项目实现过程的整体看, 首先, 它是一项集体作业项目,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 出色地完成项目是每个成员共同的愿望, 成员能够团结在一起经过合理地分工、相互配合、快速地处理问题, 因而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使他们意识到如果充分发挥每一份子的光和热, 集体的力量要远远超过个人力量, 所以创新活动能够有效地增强成员们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其次, 因为创新项目有截止时间, 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增强成员的紧迫感, 每一成员都有责任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因而会有效地减少懒散现象, 增强每位成员的责任感。再次, 每个创新活动的立项都需要签订合同, 成员们必须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一切难题, 并用快速、有效的办法解决, 而且不论困难有多大, 都一定要坚持住, 否则你就会失信于他人。在创新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试验失败是常见现象, 只要做到坚持不放弃, 不断寻找方法, 坚信“得分最多的选手也是投球最多的选手”, 失败会作为今后实践过程的警示标志, 每增多一次失败, 就会增加成功的几率。在这个过程中, 成员的心理素质会得到提高, 同时培养了它们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三、结论

创新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在于创新的成果是科技与人文的良好结合体, 它推动社会科技向前发展;创新的过程能够使人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大学生中多开展此类活动对大学生及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大学生自身发展角度讲, 挖掘潜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可以拓宽其社会活动范围及增强其在高速发展社会的竞争力;从对社会的影响角度讲, 大学生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 将他们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并为社会造福, 对社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的能力及素质得到提高后, 会带动整个社会一同向前进步, 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创新活动不仅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还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有效地挖掘出大学生的潜力。所以,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绪锋, 柯昌万.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1-10-01。

[2]徐红.深化自主学习的认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 , 2008 (3) .

[3]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验证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4]阎康年.中外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对比研究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 (3) .

[5]王洪才, 高馨.谈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5) .

矿井综合防尘系统的创新应用 篇9

关键词:尘源分析,综合防尘,综合治理

煤尘作为煤矿生产、运输的伴生产物, 属煤矿安全生产中五大自然灾害之一, 其主要危害:容易发生煤尘爆炸事故、威胁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引发职业病;影响作业安全、降低作业场所能见度, 增加工伤事故的发生;加速机械磨损, 缩短精密仪器使用寿命;危害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等。鉴于矿尘极大的危害性, 《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AQ1020—2006) 和相关文件一致规定, 煤矿企业应积极采取矿山综合防尘措施对矿尘予以防治。

1 矿井煤尘基本情况

米村煤矿位于郑州市区西南50 km处的新密煤田西北部, 井田东西走向长7.7 km, 南北倾斜宽1.2~2.7 km, 面积15.26 km2。该矿主采二1煤层, 配采一1煤层, 二1煤层煤尘爆炸指数为15.48%, 煤层自燃倾向等级属Ⅲ类 (不易自燃) , 最短自然发火期80 d;一1煤层煤尘爆炸指数为14.90%, 煤层自燃倾向等级属Ⅱ类 (自燃) , 最短自然发火期91 d。

2 尘源分析

2.1 地面空气

(1) 渣山位于矿井进风井—中央斜井、主立井、副立井的西北约100 m处, 受西北季风的影响, 污染矿井进风流。

(2) 煤场距进风井约100 m, 受矿井抽出式负压通风影响, 污染后的空气进入井下。

(3) 工业场地受矿区空气质量差的影响, 含尘量较高, 在负压通风作用下, 由进风井进入井下。

2.2 井底车场及进风大巷

(1) 地面空气净化后残留有部分粉尘。

(2) 中央斜井为矿井主要运煤巷, 且属矿井主要进风巷, 运煤途中受风量、风速影响, 煤尘随风流进入井下。

(3) 工作人员自高产尘作业地点进入主要进风巷及井底车场后, 其胶鞋、衣服、工具等所带粉尘在风干及大巷高风速作用下脱落, 混合进入风流之中。

(4) 矿车在大巷轨道上颠簸震动时, 矿车及所运输设备上的大粒度粉尘、煤块等因震动而落入巷道底板上, 受高风速作用在巷道内滚动而破碎, 然后再次混合进入风流之中。

(5) 矿井在冲刷井底车场及主要进风巷时, 巷帮、巷底粉尘大部分在水的作用下被消除, 但仍有一部分巷帮、巷底粉尘在高风速、高冲刷力的作用下, 呈微湿润状态随风流在巷底流动、滚动, 经一定时间风干后, 再次混合入矿井风流之中, 从而造成矿井主要进风巷及井底车场中的风流粉尘浓度增大, 甚至超限。

2.3 采掘作业

(1) 矿井主采三软二1煤层, 且属矿井回采后期, 受多次矿压影响, 煤质松软破碎, 呈粉末状, 采掘破坏煤体时产生大量粉尘。

(2) 采掘工艺作用下产生大量粉尘, 如放炮、割煤、拉架、放煤等作业环节。

2.4 煤炭运输转载点

转载点在煤质呈粉末状的特性下, 在转载高差和风速作用下, 产生高浓度粉尘, 直接汇入井巷风流, 污染矿井空气。

2.5 钻孔作业地点

对井下煤层打钻作业实地观测发现, 钻机通过钻杆将动力传递于钻头, 高速旋转的钻头将煤层破坏, 旋切为煤粉, 干燥的煤粉在钻头、钻杆高旋转离心力和高排粉气压流的作用下, 被甩和吹至钻孔外, 扩散于施工作业空间, 造成作业空间煤尘飞扬, 直接污染井下风流。

3 矿井粉尘防治对策及方案

煤矿防尘工作基本原则:①最大限度地阻止粉尘的产生, 尽量减少浮游粉尘的飞扬;②将粉尘消灭在尘源地点, 防止其飞扬进入风流中;③使已经浮游的粉尘沉降, 并捕集起来, 彻底根除。

3.1 地面空气净化措施

(1) 对渣山进行绿化, 种植树木和草类, 不但美化了环境, 而且减少了季节风流等所产生的粉尘量。

(2) 煤场安装自动喷雾洒尘装置, 对煤场堆煤表面进行湿润, 减少风流所含有的粉尘量, 尤其是向煤场转载落煤时, 加强对落煤点洒水, 减少煤尘飞扬量;使飞扬的煤尘在水雾的作用下湿润、降落。

(3) 工业场地每天4次进行冲刷、清理, 减少落尘量, 降低空气中含尘率。

3.2 井下空气的净化措施

(1) 在3个进风井口的所有进风通道安装全封闭式网式捕尘器, 对矿井进风进行净化, 只有在车辆通行时打开下部网式门, 利用上部固定网对矿井进风进行净化。

(2) 在中央斜井平台向下50 m范围内的运煤胶带架子上安装封闭式捕尘罩, 减少煤尘飞扬, 净化进风流空气。

(3) 在井底车场设全封闭式网式捕尘器, 对矿井进风流再次进行净化。

(4) 矿井主要井巷3 d进行一次冲刷, 减少落尘量。

(5) 矿车全部在装物料后立即盖上防尘罩, 防止在风流和矿车运行时物料粉尘污染矿井空气, 同时在装物料时, 现场对物料上粉尘清扫、冲刷干净;采掘面回收废弃物料时, 在未出采掘面前, 对废弃物料进行清扫、冲刷, 消除污染源。

(6) 在行人、行车频繁的巷道设置半封闭式网式捕尘器和地湿式捕尘池, 由半封闭式网式捕尘器对小粒度粉尘进行过滤, 由地湿式捕尘池对大粒度粉尘进行过滤。

3.3 采掘工作面降尘方案

①采煤机开机降尘、架身前后洒尘;②放炮使用水炮泥及放炮喷雾;③坚持浅孔注水, 不注不采不掘;④巷帮班班冲刷;⑤超前工作面深孔注水, 充分湿润煤体, 减少采掘产尘量。

3.4 转载点粉尘防治

研制出护罩式转载点封闭捕尘装置, 对转载点飞扬粉尘首先进行收集, 使其不扩散于作业空间, 然后利用护罩内喷嘴对粉尘进行水雾除尘。

3.5 钻孔作业粉尘防治

水力引射式钻孔捕尘器首先对钻孔排出粉尘进行集中收集, 使其不扩散于井下空间, 然后利用水力进行降 (除) 尘, 适用于有排水设施的地点, 捕尘率高达95%。

4 井下主要除尘设施改进应用

4.1 井巷网式捕尘装置

井巷网式捕尘装置 (图1) 是利用水的雾化作用实施捕尘的, 当风流携带粉尘经过网式捕尘装置时, 在捕尘网雾化水流的作用下, 粉尘被雾化水珠所包裹, 随水流排入流水管, 达到净化风流的作用。

目前, 井巷网式捕尘装置已在条件具备的主要进回风巷及采煤工作面投入使用, 大大改善了矿井生产环境。

4.2 地湿式捕尘池

地湿式捕尘池 (图2) 是利用水的作用直接实施捕尘。当工作人员自高产尘的作业点进入主要进风巷及井底车场后, 其胶鞋、衣服、工具等所带粉尘在风干及大巷高风速作用下脱落, 混合进入风流之中;初始阶段粒度较大, 一般在巷底流动、滚动, 当到地湿式捕尘池位置时即落入水中, 从而达到除尘目的, 而且所有人员出入井均通过捕尘池, 可提前对其胶鞋等物品及工具所带煤尘进行冲刷消除;当矿车在大巷运输过程中, 在轨道上颠簸震动时, 矿车及所运输设备上的大粒度粉尘、煤块等因振动而落入巷底板上, 在高风速作用下, 在巷道内滚动而破碎, 然后再次混合进入风流之中, 由于粒度原因随底板移动, 当在冲刷井底车场、主要进风巷时, 巷帮、底粉尘大部分在水的作用下被消除, 但仍有一部分巷帮、底粉尘在高风速、高冲刷力的作用下, 呈微湿润状态随风流在巷底流动、滚动, 当到地湿式捕尘池位置时, 落入水中, 从而达到除尘目的。

地湿式捕尘池经开发后立即投入了井下现场实际应用,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多次对其进行完善改进。目前, 改进后的地湿式捕尘池已在矿井各主要进回风巷及井底车场等广泛应用。

4.3 煤矿用转载点封闭式捕尘罩

当转载点开始作业时, 在风压和落差冲击作用下, 煤尘增大且向下流动, 在封闭护尘罩控制下, 其粉尘无法进入封闭护尘罩外的作业空间, 此时又在第一级雾化喷嘴的作用下, 大部分煤尘被消除, 当余尘在风压作用下向下流动时, 再次受到第二级雾化喷嘴的作用, 达到除尘的作用。

针对井下不同地点采取井下现场测量尺寸、平地用铁皮加工、现场安装封闭罩封闭煤炭运输转载点等措施, 煤炭在转载点转载的过程中, 飞扬的粉尘在封闭式捕尘装置内能被洒尘喷头喷雾捕捉, 变为落尘被运输转载, 消除了煤尘飞扬。经过对捕尘装置的不断改进, 井下转载点已全面推广应用, 捕尘效果在90%以上。

4.4 水力引射式钻孔捕尘器

通过对煤层中钻孔作业产尘情况以及井下运煤转载点产、除尘原理的分析论证, 可以得出煤层钻孔作业除尘措施应包括2个部分:①“集”, 即煤尘的收集、控制;②“除”, 即收集煤尘的降尘和除尘处理。据此原理, 开发了水力引射式钻孔捕尘器, 其组成结构如图3所示。

钻孔作业时, 首先打开主除尘装置上的总阀门和水力引射装置分支阀门, 然后开动钻机施工钻孔, 钻孔内煤粉在钻杆高速旋转的离心力和高压排粉气流双重作用下, 快速进入集尘管中, 完成飞扬煤尘的收集。主除尘装置内水力引射喷嘴在高压水源作用下向下喷出高速雾化水流, 在集尘装置和主除尘装置上部形成一个相对的负压区, 导致集尘装置内绝大部分飞扬煤尘在重力、轴向力和水力引射负压区的作用下, 高速进入主除尘装置, 并与雾化水流混合湿润后, 在重力加大且受雾化水流的高速引射力作用下, 通过集尘装置软管下沉于水中, 从而达到集尘、除尘的目的。

水力引射式钻孔捕尘器经开发后立即投入了井下现场实际应用, 根据应用情况多次对其进行改进完善。目前, 改进后的水力引射式钻孔捕尘器基本定型, 已在矿井钻孔作业中广泛应用。

经实测, 该水力引射式钻孔捕尘器除尘率高达95%, 且体积小, 不占作业空间, 质量轻 (不足40 kg) , 使用方便、快捷, 结构简单, 便于安装、携带、维护, 已得到打钻作业人员的广泛认可。

5 矿井煤尘浓度对比

全方位立体化粉尘防治系统建立前后的粉尘浓度观测情况见表1。

根据观测表可以看出, 采取综合粉尘治理后, 矿井综合降尘能力提高, 粉尘浓度大幅度降低, 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6 结语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及其综合评价 篇10

我国正处于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 大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活力的有力保障。然而, 创新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阶段性或者偶然性, 从而浪费企业的大量资源, 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因此持续性的创新才是企业持久稳定发展的原动力。持续创新就是研究如何将创新的过程优化和延续, 使它能够创造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因此, 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持续创新能力内涵

最近几年, 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持续创新能力展开相关研究, 如2002年西安交通大学的汪应洛教授等, 提出了培育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基本策略;汪应洛教授和向刚教授在2 0 0 4年, 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做出新的界定, 强调创新的持续性, 企业的持续创新要求企业内部协调发展, 它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连续过程。

本文综合以上研究, 认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包括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创新过程的实时监控、对创新行为的引导和持续地推出新产品新项目的能力。在前面提到的持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 我们继续研究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自调节和自适应性。

持续创新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延伸, 能够使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更加具有可延续性, 使企业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持续创新可以是某次创新过程的延续, 也可以是连续的某几次创新过程, 无论是哪种状态, 它都需要企业的创新系统达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性的整体。它的整个概念模型可以用下图表示:

三、评价模型

1. 指标体系

我们将持续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包括目标层和两级指标层在内的三个层次, 如表1所示。指标层中所列的评价指标, 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做统计和衡量, 这个时间段根据需要或是行业的不同设定, 可以是一年, 也可以是三年或五年等。

其中, R&D人数变化率C13指从事R&D人员进出流动总数占平均研发人员总数的比率;产品创新频率C2 9指单位时间内 (通常为一年) 从研究开发到批量投向市场的创新产品的数量;单位成本产出成果数C3 1和单位成本产出成果增长率C3 2分别指每投入单位成本 (一般以十万元计) 得到的创新成果数, 及指定时间内单位成本产出成果的增长率;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C3 6指企业一段时间内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值。

2. 评价方法

目前对于这种多目标决策的评价有很多种方法, 如专家法、相关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等。层次分析法 (AHP) 是将决策有关的因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 然后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判断, 就每一层次元素间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表示,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通过求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来确定表达每一层次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分析, 进而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 即总排序的权重。

3. 评价过程

在评价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A) 的总目标下, 有持续创新投入能力、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持续创新产出能力三个一级指标 (Bi, i=1、2、3) , 每一个一级指标下又有三个二级指标 (Cij, i=1、2、3, j=1、2、3) 。下面应用层次分析法 (简称AHP) 对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 构造判断矩阵, 计算各指标权重:采用专家评分法 (Delphi法) , 根据重要性程度不同, 对一级指标层的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 并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分级标度, 见表2, 得到判断矩阵, 矩阵中的各元素表示横行指标对各列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值。

(2)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及对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

=3.0291, 一致性指标, 查表3, 当n=3时,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 则一致性比率, CR值小于0.1, 所以该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至此, 我们完成了一级指标层的单层排序。这三项子评价项目的权重为对应的特征向量, 分别是B1持续创新投入能力的权重为0.5462, B2持续创新发展能力的权重为0.1224, B3持续创新产出能力的权重为0.3314。

按照上述步骤, 将每个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两两比较后, 得到判断矩阵, 运行Mathematica软件,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并将每一步进算结果和最终结果都进行一致性检验, 得到二级指标层的指标权重。对于B1下属的二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如表4所示, B2和B3的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与之类似, 将最终结果写入表1。

(3) 计算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得分:我们利用线性加权法来计算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为:。其中, A表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 n为一级指标层指标数, m为某一个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层的指标数。

根据不同企业的各个指标值, 利用上述公式, 可以得出不同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值, 即可比较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大小。

4. 例证分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 对某三个电子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测评。将数据规范化后, 代入到所列公式中计算, 根据结果衡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大小, 而且我们可以比较B i的大小来调整自身的投入、生产或产出能力。

A1=0.2443399*0.5462+0.454103*0.1224+0.374104*0.3314=0.313019

A2=0.4072914*0.5462+0.2995769*0.1224+0.2880452*0.3314=0.354589

A3=0.4483308*0.5462+0.3500326*0.1224+0.3593016*0.3314=0.406795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虽然第三个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最强, 但是从生产能力和产出能力上比较, 则第一个企业最强。各个企业可以从计算结果中获取相关讯息, 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持续创新能力, 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上面的讨论中, 我们探讨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为尽量避免人为因素, 我们全部使用定量指标对持续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遵循着系统性、通用性、和动态发展性的原则, 建立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完成评价体系的框架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并通过运用一致性检验, 验证了本体系的科学性。最后进行实证分析, 验证该模型的实用性。

本文提出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虽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各因素的评分仍然需要依赖主观评价;最终计算结果虽然适用于多方案的比较, 但是针对单方案的评价, 总分计算出来之后, 没有一个确定的衡量标准;针对不同的企业, 评价指标还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适应不同的需要, 以求作出最正确的判别, 得到最真实有力的结论。

摘要: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持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将企业的整个创新过程优化和延续, 使其更加系统化和整体化。本文研究企业持续创新的整个过程体系, 讨论企业进行持续创新的步骤, 并尝试给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 对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做出综合评价。

关键词: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Anne Marie Knott.Persistent Heterogeneity 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2003 (24) :687~705

[2]Andrea L.Larson.S ustainableI nnovation thougha nE ntrepreneurshipL ens.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J].2000 (9) :304~317

[3]Knowlton Johnson, Carol Hay, Hayden Center, Charlotte Daley.Building Capacity and Sustainable Prevention Innovations:a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Model.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J].2004 (27) 135~149

[4]郑勤朴:浅谈定量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J].工业企业管理, 2001, (11) :148~151

[5]汪应洛:培育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企业活力, 2002, (5) :26~27

[6]向刚汪应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要素构成与评价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 2004, 12 (6) :137~142

[7]向刚李振国李穗明:企业持续创新:重要性与基本概念[J].经济问题探索, 1996, (6) :1~4

[8]周碧华吴秋明:基于AHP的产业集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研究现代管理科学, 2006, (2) :66~68

[9]庄锁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0, 23 (4) :582~585

[10]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加强地理记忆,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篇11

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加强地理记忆非常重要。

一、充分利用地理图象进行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地理教学表明“许多概念、联系和关系,如果是借助地图来感知,就会变得更容易理解了”。

1. 文字变图。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一些教学图示,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如讲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时设计一幅简图来说明,学生从教师画的简图中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2. 图形变换。对课文中较为复杂繁琐的插图,教师通过自己绘画的简单模式化图,也能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如对于地壳物质循环图,通过简单的模式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边画边分析,使学生加深记忆,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相通知识(水循环、生态系统、大气环流等)加以应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

3. 板画略图、示意图。与一般的地图比,其具有:①可突出重点,②可表现时空变化,③可表现各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等特点,并可用不同的彩色笔将其表示出来。

如: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成因:是在纬度位置(400~600N),风带(西风带),海陆位置(大陆西岸),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地形(南北高、中间低)等因素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通过简图,教师可边问边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图象,令学生促进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减少死记硬背,达到培养学生能用图象表达某种地理信息的能力,若能养成模仿教师

画略图来表达课文内容的习惯,则可助学生加强记忆,增强分析能力,促进知识迁移的过程。

二、在理解中进行记忆,促进知识的迁移

1. 对比法。对一些地理概念异同之处的掌握,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列表比较鉴别。如背斜和向斜。

越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越要仔细比较。当然,要进行比较,首先要有一定量的地理知识的储备,尤其是地图表象的储存,这样才能进行区域性的综合比较,若能对新学的知识用自己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相同的与不同的,横向的与纵向的等等,那学生就能记忆深刻,理解透彻了。

2. 演绎推理。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的基本形式,也是判断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地球上为何存在生命?

在推理中,无论是从因到果,或是由果到因,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便可以从推理中获得学习兴趣和较为丰盛的收益了。同样,在环环相扣的推理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启发。从旧知识推导出新内容又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如讲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已学过的旧的气候知识,推断出新内容的结论。引导学生先从降水的产生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并同时画出简图。

a. 我国东部降水以什么类型为主?(锋面雨)

b. 锋面雨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夏季风)

c. 夏季风在什么地方产生?(太平洋面上)教师在黑板的简图中演示夏季风进入、退出的时间、地点,从而得出雨带的推移图。

d. 导出南北方雨季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夏季风的进退)→导出雨季长短的结论(南方长、北方短)→导出外流河的水源供给是以什么为主的?(大气降水)→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就可由学生得出了(南方水量多、汛期长,北方水量小、汛期短)。

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的记忆思维一步一步推向高峰,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价值和收获,思维活动更积极主动、活跃,所学的知识更稳固。

三、利用地理学科的边缘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记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地理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既表现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方面之间,又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如学习地理知识一方面需要以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做基础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又需要以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因为地理具有多学科交融的特点,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掌握、运用地理知识是十分有利的。数理化学科在在地理教材中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与地理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可通过公式、定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和推断地理规律变化过程。

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知识时,就需运用到数学知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代数知识,将抽象的空间分布转换到数轴和公式上解决,缩小思维难度,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化为简单易解的问题。

公式:未知区时=已知区时-(已知时区 ± 未知时区),括号内东为+、西为-。

学水循环时运用了能量转化及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解释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洋流的影响等。对于解释喀斯特地貌时可用化学方程式CaCO3+CO2+H2O=Ca(HCO3)2表述岩溶地形的溶蚀作用及石笋、石柱形成的原理。如讲酸雾酸雨形成时,结合化学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大气中的CO2、SO2等跟雨、雾混成H2CO3、H2SO4成为酸雾酸雨。因而,在每讲一个新的知识时,联系学生已学过的各科知识,能启发其思维,促使学生的学习迁移。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掌握比其他知识更牢固,记忆更深。

古今创新陶瓷综合装饰一体传承 篇12

关键词:陶瓷综合装饰,传统装饰,现代装饰

一、陶瓷综合装饰的表现形式

陶瓷装饰是陶瓷艺术整体中, 表现最为直观、视觉效果最为显著的构成部分。陶瓷综合装饰作为陶瓷装饰领域中重要的一个门类, 所涉及的范畴是较广的, 艺术效果独特, 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陶瓷综合装饰也是在陶瓷艺术方面的最新创作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 它综合了青花、新彩、粉彩等各式的表现手法, 所以可以把陶瓷综合装饰成为统一的陶瓷艺术创作表现方法。陶瓷综合装饰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结合了多种不同的创作材料和技巧形式。同时陶瓷装饰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在每件陶瓷艺术作品中都会主攻综合装饰附加到另外的一些如青花及粉彩等表现手法。

高温综合装饰中有青花釉里红结合形式、颜色釉和青花结合;有高温色釉与釉上彩综合装饰、刻划与青花或色釉结合等。因其具有形式多样、品种丰富而颇受陶瓷创作者的青睐。釉上彩绘与釉下彩绘综合运用是釉上彩绘技法与色釉、青花、釉里红、釉下褐彩等釉下技法组合起来形成不同艺术效果的呼应。同时也能考虑到陶瓷的综合装饰也能以雕塑为主宰一体形成, 从古开始综合装饰以雕塑刻划花的画面为主体, 与绘画的结合运用, 这样就自然形成了雕塑和绘画形成的综合装饰的陶瓷作品。在如青花刻划花、色釉刻花开光与青花;许多的雕刻形式也是多种, 主要按照坯体大小来看画面的主要位置放在哪里进行合成。衬映绘画的画面上去之后如粉彩以及古彩的形式, 此等陶瓷作品可堪称之一绝。

二、陶瓷综合装饰的形成发展

从古至今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在不断的创新, 陶瓷的综合装饰之所以形成和发展也要回顾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 从最初的原始工艺材料和简陋的工艺条件, 逐步发展到利用各种坯、釉、彩等多种材料, 运用刻、塑、绘等不同方式的装饰工艺技术, 巧妙结合, 得心应手, 创造出崭新的多种样式和风格的装饰艺术,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点。每个朝代的陶瓷制品都不一样, 每件陶瓷作品都能代表当时朝代的兴衰史, 每件陶瓷综合装饰的形成都有着它特使的历史性意义;从一件作品中可以看到曾经的辉煌与曾经的沧桑, 中国陶瓷史上传统的绘画陶瓷技法到现在的创新形成的陶瓷综合装饰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陶器的发展到瓷器的产生, 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装饰形式, 风格多样, 并且元代开创了是陶瓷综合装饰的先河, 这样就足以证明在古代时就已经开始了陶瓷综合装饰的创新, 使得陶瓷制品在历史上就能长久不衰的经历着各朝代的风风雨雨。随后就是明代, 成化开创了“青花斗彩”综合装饰方法, 成为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大名瓷。”从元代奠定陶瓷综合装饰基础开始, 明代时期作为是稳固陶瓷综合装饰时期, 最后到了清代, 开创了青花斗粉彩的斗彩形式, 青花与玲珑综合装饰新工艺, 清代综合装饰形式多样, 手法丰富。可见从古至今陶瓷综合装饰在一体传承, 现代陶瓷综合装饰已经达到创新的飞越。

三、陶瓷综合装饰的创新发展

现代的陶瓷综合装饰风貌既是崭新的, 又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是科技和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果。每件陶瓷综合装饰的作品里面有着特殊的含义;陶瓷综合装饰应该是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及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 有自由、奔放、纯朴、天趣的艺术风格。因此, 可不拘一格地追求更多的表现手法, 吸取国画、书法、装饰画、剪纸、岩画、蜡染、年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及营养, 陶瓷综合装饰的手法都是息息相通, 只有这样继承、创新、变革来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以新的表现形式才能使得陶瓷综合装饰在众多的陶瓷表现手法中立足创新时代。陶瓷综合装饰, 是历史孕育时代的产物, 是传统的延续, 又是新生的装饰门类, 艺术前景广阔, 有待人们不断去充实、完善、发展。

上一篇: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下一篇:度假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