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课程

2024-08-07

工艺课程(共12篇)

工艺课程 篇1

随着电子技术和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在“电”与“非电”专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今天,对工程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综合技能要求,这就使得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行业创新精神、工程素养的复合型学生成为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电子工艺实训》是以工艺性和实践性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接受电子工艺工程训练,学习电子工艺知识,可以增强实践应用技能,培养劳动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工程规范意识,培养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和求实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2006年学校设置《电子工艺实训》课程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探索,目前取得一定的成绩,根据我们最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及经验总结,有下面几点体会。

1 教学内容探索

《电子工艺实训》是以电子工艺学为理论基础,以模拟电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为切入点的一门工程实训课程,其包括内容多、涉及面广,如何在限定的课时内、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使学生学到这门课的理论精髓及基本工艺技能一直是摆在诸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课时精心编排、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教学是学生形成全面知识体系、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有,而且要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电子工艺实训》理论课程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需要一定的理论课时去讲授。注意先要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然后侧重讲述掌握电子工艺技能的过程和方法,尽量减少纯理论性的叙述,重视基本工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介绍和学习,而且要应用多媒体手段将理论有针对性的展现在工程产品中,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基础,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作为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技术学科,在建立起基本的理论知识结构,掌握了基础的工艺技能方法后,就要有相应的独立实训操作,这也是该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在实训项目的编排上以电子产品为载体,根据先前讲授的理论内容沿着电子产品剖析,采用“基础技能分项实训+电子产品综合实训”的实训模式,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电子工艺技能的基础上,完成具体的电子产品的制造生产。学生能够站在生产厂家或技术工程师的角度认识电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了解工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内容与实训内容见表1,理论课程的重点放在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以及表面安装技术两方面,这也是难点内容。实训课程的重点是表面安装电子产品综合实训、通孔插装电子产品综合实训,这两个项目基本包含电子工艺学课程的所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基本内容教学的同时,要适当的介绍电子工艺的前沿技术及发展动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要结合生产实际将电子工艺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工艺技能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的需要。

2 教学方法探索

实训教学,实质是教学,目的是实训,在设计课程教案时既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也要结合工程实践,通过多种手段将实际工程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搬进教学课堂,使得理工科学生能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触生产实际,使得所学专业与社会职业分工初步接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1 上好第一节课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在学校主要是以理论课为主,对于工程类课程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在开课前就产生了恐惧心理,为了让学生正确对待课程,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上好第一课至关重要。通过电子类工程产品展示与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特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要求与学习方法等,让学生转变角色,以电子生产厂家工程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职业与所生产的产品负责,进行工程训练。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不同于生产实际,也不能把教学课堂搬进现代化电子产品生产厂家,我们只能将极其有限的小型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浓缩成一个可行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接触的工艺过程与生产实际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必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多角度走近电子产品。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大型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能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不容易表达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能够规范的演示基本技能的操作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课堂教学质量。也能节省教学时间与投入资金,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接触科技前沿,了解新技术、新工艺。而且《电子工艺实训》理论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时偏少,非常适合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就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大量的教学内容用形象的演示动画与生动的实物图片展现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

2.3 选好实训产品

《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实质就是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上,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在实训课堂上学生模拟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工艺流程,制造出合格的电子产品。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电子产品适合课堂教学?这个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而定,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选定了三种电子产品,作为我们的课程的教学载体。理工类专业学生采用的是一台FM/AM收音机,其调幅电路全部采用分立元件、调频电路采用集成电路CD2003GP/GB和少量外围元件、功放电路采用CD2822CB/ACP独立设计而成的一款收音机,学生既可以学习到经典的超外差接收机电路,也可以感受到集成电路在在电子产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焊点在200个左右,收音效果好,恰好适合教学;非理工类专业学生采用的是采用CXA1691BM集成电路为主体,加上少量外围元器件构成的FM/AM收音机,焊点少、容易组装、调试简单,能够充分调动非理工类专业学生积极性;表面安装工艺综合实训采用的是以集成电路SC1088为核心的微型FM收音机,整机全部采用SMT元器件,非常适合实验室SMT实训。

2.4 强调基本工艺技能训练

实训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稍有大意电子产品就有可能成为次品、废品,因此要特别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不注重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急于求成,做的产品成功率不高。针对这种现象,在焊接五步法训练时先让学生焊接导线造型,熟练焊接方法后再利用废旧电子产品进行拆焊,拆焊后再进行焊接,教师巡查指导,直到学生的焊接技术合格。基本技能全部训练合格,最后进行电子产品的组装,利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不仅提高了电子产品的合格率,而且也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强化。

3 结束语

经过这几年的课程探索与教学实践,《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理念,在培养理工院校学生的生产安全意识、工程规范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方面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摘要:电子工艺实训课程是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实践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多年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总结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该课程的教学更符合教学实际与发展。

关键词:电子工艺,实训,探索,工程实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卫平,陈粟宋,肖文平.电子产品制造工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廖芳,莫钊,吴戈旻.电子产品制作工艺与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李哲英,骆丽,刘元盛.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张来斌.大工程观视野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8):8-10.

[5]王建国.电子工艺实习新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73-75.

[6]曾基石,高献伟,赵成,等.电子工艺实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3-95.

[7]于秀云.电子工艺课程教学的一点体会[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4):144-145.

[8]廖继海,杨启哄,谢再晋,等.电子工艺实习开放教学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5):10-12.

工艺课程 篇2

前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machinery technology)是研究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激光学、管理学等最新成就为一体的一个新兴技术与新型工业,归纳总结机械制造工艺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工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精度、加工表面质量、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机器装配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工艺基础、现代制造技术及数控加工工艺等部分。加工工艺课程设计是我们在学习数控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实训及其他有关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第一次较全面的工艺设计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有关课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能力。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拟订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初步具备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并能保证加工质量的专用夹具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强化工艺设计能力。通过加工工艺课程设计,同学应进一步提高识图、制图和机械设计的水平;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方法,学会查阅和运用有关专业资料、手册等工具书;培养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工工艺设计课程要求我们应该像真正在工厂工作一样的严格要求自己,必须以科学务实和诚信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做的技术决定、数据和计算结果,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中职车工工艺课程改革探析 篇3

【中图分类号】TG51-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95-01

车工工艺课程是以中等职业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模具技术应用等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项目教学为引领,以车工工艺作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枯燥的专业课中很容易产生厌学而不能学到应有专业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车工工艺课程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实际操作实践中掌握车工工艺的技巧,以“必须、够用、能学”为原则,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车工工艺的基础职业能力。

一、 人才需求情况

机械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十分的迅速,其应用领域已经深入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机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2015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规模将到达到9000 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 17%。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车工做为机械行业工种中的一种,需求量也是供不应求的。企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人才的供应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使得操作工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二、目前中职车工教育状况

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车工工艺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和文化课的教学模式类似,虽然相对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有所进步,能够将实训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中,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完成的工件也强差人意。总体来说,普遍现象就是“老师感觉到难教,学生感觉到难学”。师资力量方面,专业课教师力量相对薄弱,缺少具有从事该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该行业资格认证的教师,这在中职学校是普遍现象。

在硬件设施方面,很多学习由于资金有限使得实训设备不足或质量较低的情况。这就直接导致本专业的学生实训操作课程的缩减。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技术水平也就自然达不到行业的要求。另外,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备不足,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不系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达到行业要求,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就不得到保障。长此以往,该课程在办学上将陷入恶性循环。因此,车工工艺课程改革的必要迫在眉睫,要上好这门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探索、研究适合中职学校现状、学生特点的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

三、改革思路

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理论,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实践中掌握车工工艺的技能,让学生初步具备运用车工工艺的基础职业能力。采用一体化教学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法高效低耗,不仅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且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四、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目标

要做到课程建设的革新与不断发展,就要从教育本质和目的着手。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的转变,必须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转变达到实践化标准。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社会实际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企业不同岗位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这样的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必须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创新。

五、課程改革目标

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理论,通过项目教学、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实践中掌握车工工艺的技能,让学生初步具备运用车工工艺的基础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学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的专业学生掌握车削的基本知识、轴类工件、套类工件的加工、圆锥和成形面、螺纹和蜗杆的加工、车复杂工件、典型工件的车削工艺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善于分析和操作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一)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和理性的认识。课程的培养目标应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正确定位课程培养目标。广泛吸收和结合国内外新技术,制定科学现代、符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目标。

(二)围绕培养目标,积极探讨、建立课程设置新模式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整个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教师是整个课程改革体系中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因此,课程改革要出实效,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力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合理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结合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实训设备来进行课程设置,以最大限度发挥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来优化课程设置。

六、教学实施

以学生为本,注重 “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实践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增强动手能力,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录像、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项目教学,注重以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或项目活动中了解零件的加工方法及检测方法。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探讨 篇4

就我院近年来开展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情况, 再根据个人教学经验, 得出以下四点:

1. 电子工艺实习实验室的建设远远赶不上当今电

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的要求, 实验设备缺乏, 实验条件不具规范模式。

2. 电子工艺实习的具体设计内容就是焊接声光控

延时开关、收音机等, 其组装过程简单, 元器件数量少, 技术含量低, 与当今飞速发展的电子工业的高科技相去甚远, 不能使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学生不能全方面地了解当前电子工艺实习的发展情况。

3.学生对电的了解太理论, 很多学生知道电, 但是对安全用电方面, 有的学生不考虑全面就擅自动手, 有的学生也是因为不了解电, 恰恰不敢动手。

4.学生动手能力太差, 基础知识不扎实, 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学生的知识太理论化, 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有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 只要主要科目考试得高分就行, 电子工艺实习仅1个学分, 对实习毫不重视, 有的成绩差的学生更是对电子工艺实习这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应用的课程排斥。并且在实习过程还发现, 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来, 理论就是理论, 实践就是实践。有的学生可以把电路图分析得头头是道, 知道二极管单向导通是电路中最简单的知识, 但是他只知道符号, 却不认识真正的二极管, 把二极管拿在手里, 分不开正负极。尤其电路出现了故障后, 故障原因的查找与排除是学生操作中表现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有的学生万用表电阻档不能正常工作, 让他自己查表电阻档是否有虚焊、短路的现象, 他很茫然, 不知道怎么办, 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上是教学中发现的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1.首先要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学习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 同时介绍一些违章用电的具体实例,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违章作业的危害, 让学生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为今后工作和学习中安全用电打下基础。

2.采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各个学校电子工艺实习基地的不断深化改革,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最新电子工艺实习技术, 广泛宣传、介绍当今电子工艺的飞速发展情况。亦采用仿真软件教学,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面体中看到实际情况。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电子工艺实习的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 基本焊接训练及产品的焊接、调试和组装。实际整个实习就是一个电子产品的生产的全过程, 是生产工艺的浓缩, 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电子产品的报废, 因此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急于求成, 因此做的产品成功率不高, 造成漏焊、虚焊、连焊的现象, 所以一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 不仅大大提高了电子产品的合格率, 而且也使学生的基本焊接技能得到了强化。因为电子工艺实习是以工艺性和实践性为主的专业技术课程, 是本专业课程训练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电子工艺实习是技能的实习。它不同于工艺活动, 也不同于科技创新活动, 其特色是学生在了解一些电子工艺实习的基本知识后, 自己动手, 掌握一定操作技能, 制作一种实际产品, 既是基础技能和工艺的基本知识的入门向导, 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

4. 因材施教。

每个电子产品制作过程要求学生从采购相应的器件, 找寻相关元件的替换, 学生都自己查找资料或者询问老师, 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学到很多东西, 产品焊接完成都要进行调试, 调试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 遇到问题, 他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当他们完成一个产品后他们会学到很多知识, 同时加强了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的理解, 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电子产品制作成功的喜悦可以感染其他同学, 可以带动和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完成电子工艺实习。

5. 加强实习过程的指导。

认识事物要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中获得的基本事实、现象出发, 而不是从概念定义出发, 学生形成基本概念和理解基本原理, 没有足够的科学事实和现象作为基础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中我们把基本事实与现象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 如在手工焊接技术环节中, 将印制版焊接过程中出现的焊盘脱落的现象以及电子产品安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所产生的原因告诉学生, 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体会, 通过搜集资料和数据, 并进行分析,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事实与现象, 在此基础上, 提高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兴趣。

通过教学的改革, 学生既动脑, 又动手, 提高了学习兴趣, 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独立操作能力, 通过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参加实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业余时间, 鼓励学生对各种电子产品、电器进行维修, 通过网络从中找一些简单易于制作的电子电路, 让学生自己去采购元器件, 采购相应的物品, 让学生自己去制作, 每当他们制作成功一件电子产品, 就会极大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电子工艺实习是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通过实际的操作, 使学生接触实际, 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全过程, 并初步进行设计、焊接、装配、调试这一过程的锻炼, 并具备设计、开发电子产品的初步能力, 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识。本文分析了电子工艺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电子工艺实习,焊接,电子产品

参考文献

[1]王萍.高职电子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 2008, (5) .

机械工艺课程设计论文 篇5

前言

针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提出了工艺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该模式较全面的改革了工艺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将工艺课程设计贯穿到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设计结果完成产品的制作并应用到真正的生产中。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工艺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把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计算的能力、设计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实践上的基础。

工艺课程设计的内容长期以来都是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与工装夹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由于课程设计长期以来不变的设计方法与教学模式,给课程设计带来很多弊端。本人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针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

1.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工艺课程设计的任务,都是老师给出已知零件,学生设计其加工工艺规程,然后再按老师提出的要求设计某个加工面的某道工序的工艺装备,最后完成所有的工艺卡片的填写和夹具图纸的绘制。由于这些零件长期以来变化较少,学生往往按照以往的模式来完成设计任务,出现了很多问题。

(1)由于设计题目固定不变,其相应的指导书、资料、标准、手册也一应俱全,很多指导书已将设计过程规范化,程式化,学生按部就班地来完成设计,有的甚至拿往届学生设计的模板往下抄,只要改动一下尺寸数据即可。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设计理念得不到发挥,在设计上也得不到创新。

(2)课程设计都是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才统一安排时间,布置题目进行设计的。时间是两周,在两周的时间内,学生又是设计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又是进行工序尺寸和工时定额的计算,还要完成工装夹具的设计,时间紧,任务重。学习好的学生往是通宵达旦、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设计,为了赶时间完成任务,学生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发挥,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已,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并没有得到体现。

(3)课程设计的最终体现形式是一套工艺过程卡片、工序卡片和工装夹具的装配图纸与零件图。学生设计的夹具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设计的工艺规程是否能实现零件的使用要求?因为长期以来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的设计结果一直停留在设计阶段,学生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经济性无法得到验证,学生在设计中也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实现零距离跨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对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提出了改革,改革了工艺课程设计的设计模式与指导方法,使学生在设计中不仅要完成理论的设计计算,也让学生参与其制造过程,这样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和锻炼。具体方法如下:

(1)课程设计的时间为两周,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学生即要完成零件工艺规程的设计,又要完成工装夹具的设计,要计算,又要做方案,还要完成图纸的绘制,学生感到难以招架。通过改革,我们把工艺课程设计里的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设计安排在课堂的实践课中进行,在讲完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理论知识之后,安排实践环节,学生动手编制零件的工艺规程,该零件不是老师随意选的,而是实训基地加工制造的产品。学生在完成工艺规程编制之后,可以把学生带到实训车间[2],参照实际的生产流程,找出自己设计的不足及创新之处。通过指导教师的督促和指导,及时改正不足之处,并分析创新之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在课程设计未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1/3的工作量,为课程设计的完成和对产品的改进与创新争取了大量的时间[3]。

(2)课程设计时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几个人分成一组,每组学生完成零件所有加工工序的工装夹具的设计,即完成从装配图到零件图的一整套图纸的设计与绘制。在设计过程中,即要分工,也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精神,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产品的制造:因为学生设计工艺规程的零件是实训基地的加工对象,设计的工装是生产这些产品时的夹具,这就使产品的最终制造成为可能。学生所有的设计任务完成之后,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审查图纸的合理性,正确性,经济性,然后把最优秀的设计推荐给实训车间,车间根据生产的需要组织并安排实践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产品的制造,最后真正把学生设计的工装夹具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3.可行性分析

(1)院校内有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为本次创新提供了基础。

(2)工艺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为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产品的实现保驾护航。

(3)成本支出,学生产品制造的费用完全是实训基地生产加工的成本。

4.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应用,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真正体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也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莫海军,黄华梁,除忠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09(7)

[2]王翠芳.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J].江西化工,2004(4)

论成衣工艺实践课程的教学创新 篇6

关键词 :教学方案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创新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在服装裁剪、服装设计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的专业课,是集综合性、设计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特色课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历程与教学积淀,探索出了适应产业需求、与产业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教学方案创新

1.充分完成课前准备

在学习制作任何一件零部件或成衣前都必须准备好材料,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时间,教师应在上课之前就告诉学生应该准备好哪些材料,如何准备,让学生在课前保质保量地完成准备工作,这样能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应用在对所学内容的学习、理解和制作上。

2.步步示范

在成衣工艺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示范是主要方法,它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对于那些错综复杂,层次繁多的工艺难点,必须层层分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分组的形式,由教师一步步示范操作,并在示范过程中分析原理、讲解重点,教师演示的示范动作要突出工艺过程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程序性是指在工艺过程中按其内在规律科学地规范每一步作业的先后顺序,规范性是指为了达到每项工艺效果而对每个动作做出的科学规定。教师的示范动作是直接影响学生操作技能形成的关键,因此,作为成衣工艺实践课教师只有准确无误地做好每项示范动作,把工艺过程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突出地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化整为零,合零为整

将某一经典款式的服装成衣的缝制工艺流程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基本工序或工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每一堂实习课讲授、示范、训练其中的一项,让学生在白坯布上模拟学习这一零部件的制作方法,做到学习一个理解一个,并初步掌握一个,强化基本功的训练,形成局部技能。在此基础上,再合零为整,完成成品的制作,最终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组合的整体技能和技巧。这样既能使所学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应用和提高,又能增强知识技能的连贯性,大大降低成品制作的难度,提高成品制作的质量,实现工艺实习与教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衬衣的制作过程中,首先讲授衬衣零部件(衬衣领首先在坯布上一一制作出来,使学生掌握了衬衣制作的重点、难点,然后再进行成品的制作,这样衬衣的制作就显得非常简单容易了。

4.循序渐进式教学方法

对刚刚接触成衣工艺实践课的学生采取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先进行基础缝纫知识的学习和练习(手缝和机缝)。手工缝制主要教学生学习一些基本针法,如三角针、锁扣眼、打线钉等,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在机缝中,先让学生熟悉缝纫机的基本使用性能,做简单的直线、几何图形的缝纫训练。然后是平缝、打回车、内包缝、外包缝等进一步的学习。当学生对縫纫机的性能较熟悉之后,再教学生制作零部件,再逐步过渡到完成成品服装的制作,并且由简单做工到精细做工,工艺过程也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有了进步和成绩时,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好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以旧引新,由此及彼

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制作工艺也是多种多样,但他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存在共性的。教师不可能把每一种工艺方法都一一传授给学生,但教师可以利用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口袋的工艺时,就可以把西装的斜插袋与茄克衫、中山装的直插袋、明贴袋相比较讲述分辨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制作过程中通过反复比较,使学生既掌握了多种工艺方法,又进一步理解了各种工艺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技能水平。即在教学中把不同品种款式服装的工艺相比较进行讲述,分辨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一种工艺延伸出另一些与之相连的多种工艺,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时也可以出示样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琢磨,比较分析、再比较,研究其工艺方法或者是让学生设计制作与样品有一定联系的另一种样式的作品,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能在课外的服装设计制作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对服装制作的兴趣。在成衣工艺实践中像这样相互联系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组织,精心安排,则能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女衬衫工艺制做一次,只能对基本工艺、操作顺序有个了解,只有通过几次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即熟能生巧。但如果围绕同一个款式进行反复联系便会压抑学生的练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由此及彼,对其衣长、袖长、领、门襟、下摆、等部位自行设计并制作。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提高了练习效果,加速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这种创造性联系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的教学设备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服装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辅助实习课程教学,提高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效率。成衣工艺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单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示范操作,很难让学生一次性掌握制作过程,而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录象,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再结合样品这些直观教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成衣工艺实践课程内容的理解,更能够强化记忆,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再好,学生不练也不能提高技能水平,因此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只能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在教学中表现出对专业的热情对专业发展前景的关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和想象,勇敢地去实践和创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我们的目的就是采用符合技能形成规律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法,有效地提高成衣工艺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

四、教学考核采取多样化形式

基于工艺流程的课程开发 篇7

基于工艺流程的课程开发步骤和原则

基于工艺流程的课程开发步骤 (1) 需求调查分析; (2) 岗位能力分析; (3) 工艺流程与工作任务分析; (4) 确定培训目标; (5) 设计培训模块, 确定教学内容; (6) 编制教学计划; (7) 选用或编写教材。

基于工艺流程的课程开发原则 (1) 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要求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培训目标、不同对象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作为企业在职职工, 各自的知识与技能参差不齐, 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和技能, 达到预期培训效果, 就要掌握职工学员的特点, 分析他们的兴趣、需要, 让其主动参与培训。在培训实施过程中, 应根据学员不同的初始知识、经历与工作经验分层教学, 量身定制阶段目标、计划、教学方案、辅导方案和管理方法, 进行灵活考核与评价, 使其发挥主体作用, 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2) 实用性原则。对于企业职工, 培训总体目的是提高技能与技术能力, 使之胜任岗位工作和适应变化。具体包括: (1) 补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与技术; (2) 补充新知识、新技术; (3) 解决工艺中的难题及新问题。因此, 课程应注重实用, 针对职工必须具备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组织教学内容, 以工艺流程为中心展开教学, 围绕工艺、设备、管理与技术, 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管是情境教学, 还是项目教学, 都要以实用为主;无论是总目标, 还是分目标, 都要力求具体化, 有针对性, 有明确的内容。 (3) 工艺中心原则。根据工艺流程, 按产品形成的阶段需要组织编排课程, 并将岗位能力的形成融入其中。把培训内容按工艺阶段要求分成几个单元, 一个单元可以是工艺流程中的一个操作单元, 也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 并将知识点融入其中。 (4) 前瞻性原则。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提高, 生产工艺复杂度增加, 技术含量提高, 要解决由此产生的技能与工艺难题, 必须具有技能创新能力。仅仅熟悉原有的生产方式与技能, 而不能将新的生产要素融会贯通于生产中去, 不能用新知识、新技能进行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只靠机械地模仿与照搬, 这样的职业素质当然不能适应职业岗位变迁与演化。因此, 培训内容应体现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 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发展趋势, 既要立足于企业当前实际, 也要面向企业的未来发展。在重视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 加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训, 进一步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

下面以轴承专业课程开发为例进行说明。

需求调研与岗位能力分析

轴承是标准件、基础件, 用量大, 应用广, 我国有许多专门的轴承生产厂家, 并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 如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五洲新春集团等。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受浙江五洲新春集团 (绍兴新昌) 委托, 为其培养在职学员, 授课形式为函授, 学历为大专, 学制为三年。为此, 学校与企业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 邀请的企业人员有各轴承厂技术人员、车间主管、人力资源部门 (培训部门) 主管与教员、厂领导、总工程师、技术能手、一线工人、新昌轴承协会主管、新昌劳动局主管培训领导;校方参加人员有骨干教师和主管领导等。

根据培训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 以及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化的需要, 在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方案、确定课程内容, 并共同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作出必要的规定。

轴承零件一般加工工艺: (1) 套圈: (棒料) 下料—冷 (温) 挤压成型—车削—热处理淬、回火—磨削—零件检查—退磁、清洗—提交装配。 (2) 滚动体:冷镦—光球—热处理—表面强化处理—硬磨—初研—精研1—精研2。

金属保持架总的加工工序是:下料—冲压—机械加工。随尺寸及精度不同差异较大。

轴承总的加工工艺流程是:轴承加工准备 (选材、坯料准备) —轴承加工 (套圈、滚动体、保持架加工) —轴承装配与检验。

根据轴承加工工艺流程, 确定岗位要求为:具备轴承材料及其热处理方面的知识;掌握轴承生产加工工艺;具备编制轴承生产计划及组织轴承生产的能力;掌握生产轴承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敬业精神。

厂方对培训职工的要求是:基础扎实, 知识面广, 能够处理轴承生产流程中各方面的问题, 具体面向岗位是车间班组长、高级技工、车间调度, 并作为车间主管的后备力量。

知识与能力要求是: (1) 基础知识方面: (1) 能够看懂图纸的公差、技术要求、标注说明; (2) 材料及热处理知识, 着重掌握轴承钢的材料与热处理工艺; (3) 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主要是车削、磨削加工内容; (4) 专业英语, 看懂关于轴承的英语技术说明书。 (2) 车间质量管理与控制: (1) 熟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 (2) 知道控制计划和生产计划如何做; (3) 现场质量控制, 如5S、6S管理, 科学小组, 质量控制点如何建立, 展板管理, 质量分析报告; (4) 统计技术, 利用方差等数学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5) 轴承流程工艺管理。 (3) 轴承质量分析与控制: (1) 零件失效分析, 知道产生原因及采取什么手段进行控制; (2) 轴承的安装与检测, 掌握检测方法与工具, 包括仪表测量工具。 (4) 设备操作、维护与管理: (1) 懂得机电维修知识; (2) 懂得数控技术与液压原理; (3) 能够对轴承生产设备进行现场调试、维修。 (5) 素质教育: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 确定轴承专业函授培训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

课程实施与考核

授课采取函授与面授相结合、教室与现场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教学计划, 定期面授辅导, 根据不同内容, 确定是在校面授还是在企业现场面授。安排现场工艺流程及设备内容的大作业, 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项目, 让学员在企业完成, 指导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 也可以在学校车间里进行相关项目的教学;毕业设计完全根据现场工艺和设计制造相关实际问题进行命题。

课程考核要个性化、实用化, 围绕实际工艺问题的解决及创新进行。第一, 考核内容要综合化、开放化、全面化, 不仅要考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考查学员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创新能力;不仅要看结果, 还要注重过程, 并把企业评价标准和方法融合到学员学业评价中,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 考核方式多样化。在考核过程中采用考试客观评价与教师评价、学员自我评价、车间班组评价相结合, 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现场操作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第三, 实行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综合的考核方法。过程考核是考核学员在函授过程中完成各个课题的情况, 包括学习态度、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作品。

基于工艺流程开发职工培训课程, 可以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 既可提高职工素质, 又可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摘要: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 要开发基于工艺流程的课程方案, 坚持个性化、实用性、前瞻性和工艺中心原则, 调研企业需求, 进行岗位能力分析, 确定课程模块与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要创新管理、综合考核。

关键词:工艺流程,课程开发,课程方案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胡绍兰.谈企业发展中的在职培训[J].教育与职业, 2007, (1) .

[4]郜岭.现代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1) .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 篇8

1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1.1 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化学工业包括无机、有机、高分子等化学工业,其范围宽、产品种类繁多,因此化工工艺学覆盖面广、内容庞杂,以致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组织有效地教学内容在客观上困难[2]。所以我们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地方化工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并制定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知识体系分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学时分配比例为4:1;核心知识单元包括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烃类热裂解、芳烃的转换、催化加氢等,选修知识单元包括催化脱氢及氧化脱氢、催化氧化、羰化反应、氯化反应等,选修知识单元根据行业发展及人才的需求随时调整选择教学。

1.2 突出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以掌握工艺学理论为主要目的,理清理论结构体系,详解具体理论,突出重点理论来进行。例如,课程主要由原料、热裂解及其工艺优化、产品的净化与分离、高收率及低能耗工艺的改进、产品的转化及应用等理论体系构成;具体理论举例典型产品(如乙烯)详解反应原理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工艺条件的制定、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以及经济核算等;在天然气、石油、煤以及生物质等原料资源中重点讲授石油的加工及应用。这样不仅容易理解详细理论,而且有利于牢固掌握工艺学整体理论。

2 强化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2.1 强调化工工艺学课程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适当提出本领域最新的工艺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它的潜在的社会经济意义;同时以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查阅相关知识,了解更多化工原料和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从而拓宽知识视野,更加热爱化学工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总结式介绍”、“提纲式列表结合自学”、“画龙点睛”等,对于重要章节则打破“粉笔+黑板”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模式,如乙烯工业的发展现状,在老师介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写出分析报告或者专题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如何利用资料信息总结出结论,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2.3 拓宽教学内容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教材内容的更新早已赶不上生产革新的步伐。如,教材中介绍的内容多数是传统的生产工艺,而目前化工企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工艺要么与书中工艺相似,要么是在这些成熟的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原料利用率、改善产品质量、减少污染、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而改进的新工艺。对于这些新内容要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的角度讲深讲透,使学生尽快接受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知识水平,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同时开阔视野,增强技改意识。

2.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化工工艺学相对其他课程更强调基础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用基础知识来分析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如,在学习CO和H2合成生产甲醇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合成甲醇的原料与合成氨的原料有相同成分CO和H2,而且条件类似,这样就可采用在合成氨生产流程中串联甲醇生产工艺;这种串联工艺对于合成氨生产来说因为铜洗前脱除了CO,所以减轻了铜洗的负荷,同时可以生产价格较贵的甲醇,因此为企业可增加效益。通过联系实例,使学生领悟到化工工艺学可以解决化工生产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密切结合实践教学,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3.1 与化工工艺专业实验相结合

化工工艺专业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工艺性综合实验[3],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化工工艺实验研究方法的途径,也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重要环节。我们设立了“一氧化碳变换反应”、“烷基化反应”、“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等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尽可能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化工工艺的科研工作。通过这些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规模装置工艺的认识,提升课堂教学中构建的工程观念,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还巩固了课堂教学理论;同时学习了化工工艺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今后进行生产或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与化工仿真实训相结合

传统化工工艺学的教学,对工艺流程、设备结构、物料走向等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抽象,不够直观,学生面对黑板难以发挥想象力,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期同时开始流化床反应器、精馏塔、吸收和解吸塔等各单元仿真实训,形象描绘设备结构、物料流动,深入剖析工艺流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化工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

化工工艺课程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性,要求教学和实际化工生产过程相结合。但是实习企业出于安全和经济效益等角度考虑,往往只允许学生看、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而且由于实习企业在校外,在实际组织教学活动时难以同步穿插进行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为此,我们从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购置了“原油常、减压蒸馏”等仿真软件,在教学后期同步进行实训教学,学生通过仿真软件的模拟开车、停车和典型事故处理等操作训练,透彻了解了化工工艺流程,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实践教学。

3.3 加强生产实践

工厂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教学现场,也是增强工程观念的最好机会。为了更好地延续知识的连贯性,我们讲授化工工艺学课程后利用短学期立即在延边利安石化有限公司安排为期近1个月的生产实习,此时学生的理论知识刚刚形成,到车间后能够很快熟悉生产过程,并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比较,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理性认识,学生进厂以后,首先由安全处进行安全教育,然后由工程师向学生介绍生产工艺过程,并根据工段或岗位情况进行分组,每个组跟随相应岗位的工人师傅,按照四班或三班倒制度轮流上下班,由工厂每班的班长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和实习岗位的技术指导,并要求写实习日记。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安全、组织纪律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论指导。实习结束时,指导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并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实习报告。

4 结 论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结合地方化工企业的化工产品种类及社会的人才需求,特别是外资企业对民族高校毕业人才的需求,调整了化工工艺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2) 通过采用将化工仿真教学、生产实践教学与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化学工程意识,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强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如,化工工艺学方向的研究生升学率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率增加等。

摘要:为了适应化学工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材需求,重新制定了化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并且紧密与化工仿真、化工工艺实验与化工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化工工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续京,李宏燕.《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石油化工应用,2008,27(1):101-102.

[2]孔黎明.浅谈化工工艺学的研究性教学[J].高教论坛,2011(1):87-90.

“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改探析 篇9

关键词:印刷技术专业,“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改

印刷技术专业的“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然而却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真谛,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巧设教学疑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巧妙地设置教学疑问,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课堂授课前, 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设计到印刷产品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收集, 如在印刷裁切后铺背景色作品会出现白边, 在承印物上呈现细小文字时会出现边缘毛边和虚影等现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利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课堂的学习中。教学在“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过程, 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如让学生思考玉溪香烟的小包装盒是怎样制成的, 向学生介绍由设计到香烟盒的包装印刷成品的必须经历的工艺, 需要用到的设备、材料以及技术等知识, 同时结合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即选择这些工艺、材料及设备的原因, 印刷、印后加工、印刷材料及设备的选用等对印前设计又提出怎样的要求, 印前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印刷工艺间题等相关问题, 巧设教学教学疑问, 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堂学习。

二、注重实例和视频教学

在进行“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课本理论教学会让学生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 因此, 教师在“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实例和视频教学。教师可以在“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印刷包装设计软件、印刷样品、印刷生产模拟视频及生产录像来进行教学, 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鲜活、形象生动。如教师在进行颜色分解相关知识授课时, 可以利用Photoshop软件来进行辅助授课,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常见图像。目前, RGB模式是目前扫描、数码照相获得主要照片存在模式, 若要对其进行印刷, 必须对其进行分色, 将其分为GMYK四种颜色, 这是印刷的要求。若图像的色彩模式为GIELAB或RGB, 由于RIP在解释时只能够将图像的颜色信息解释为灰色, 因此, 在输出时可能只有K版有网点。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图片向学生演示在Photoshop中的分色操作, 同时要求学生对相关原稿进行分色、加网操作, 让学生掌握相关分色加网原理和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进行“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时, 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实训。由于“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往往会涉及到相关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 若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方式, 势必会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原理和课堂重、难点知识, 同时教师也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因此, 在进行“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时, 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实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相关设备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参观和实践, 加深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包装业和出版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于包装业出版业中, 如无水胶印、数字因素以及CTP等技术, 推动了我国包装业和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因此, 在开展“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时, 应当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将印刷业和出版最新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不断融入印刷业和出版业中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材料等相关信息, 同时结合印刷技术专业的实际特点, 及时进行“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包装业和印刷业最新动态信息, 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包装印刷相关信息。

四、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在进行“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当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真谛。在开展“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的实践教学时, 可以利用校内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通过现场的学习认识到各种类型印刷原稿、制版胶片、印版、印品以及其他印刷材料, 同时让学生熟悉四大印刷、数字印刷以及特种因素的相关设备以及其工艺流程, 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

五、结束语

在进行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改时, 教师应当巧设教学疑问, 注重实例和视频教学, 同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并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推动高职高专“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改的不断发展, 加深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不断提高“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动“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传香, 李小东, 朱新连.包装设计专业“印刷与制版工艺”课程教改探析[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2010, (4) :45-48.

[2]张笠峥, 宋晓利, 鲁建东.“制版设备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2013, 5 (4) :17-21.

[3]张晓惠.包装设计专业印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0, (5) :16-17.

工艺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工艺实验课,课程设计,实践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社会上需要理论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的综合型人才, 所以我们应该把实验教学提升到实践科学的高度来认识、探索、研究和实施, 研究实践方法, 强化实践过程,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工艺实验就是这样一类专业实验, 实验项目的提出结合科研方向, 以工程训练的方式完成实验项目。这类实验不同于一般的测试实验, 它需要多个工艺过程才能完成, 包括方案的提出, 方案的论证, 各工艺过程的完成, 性能的测试等, 每一个过程都相当于一个单一的小实验, 有目的、内容、原理、步骤等, 所以多工艺实验项目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思维、综合能力, 不仅理论性很强, 技术性和实践性更强。[3]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电子器件制备工艺》就是这样一门课程。

二、课程组织方式

工艺实验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实验, 完成它需要较长时间, 所以以课程设计方式组织实验, 教学形式以学生自主进行特定项目为主, 教师参与指导并审核:学生自主完成方案的提出和论证, 完成论证报告, 指导教师审核, 在理论可行的情况下, 按照预约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各工艺过程, 最后测试器件或材料性能。学生可以自行决定实验时间, 在给定的期限内完成全部实验工艺。在电子器件制备工艺课程设计中, 我们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研究条件, 学生自行设计方案, 自行完成实验,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发展。[3]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电子器件制备工艺课程内容, 注重加强各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综合[4], 满足学生宽口径训练的要求, 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兴趣方向的题目类型来完成。选择了兴趣方向以后, 就进入自行完成实验的阶段。

整个课程的内容包括:资料的查询—方案的制定—方案的论证及审核—工艺过程—性能测试。

1. 资料的查询及方案制定。

选题后, 学生要查阅资料, 理解题目, 消化和整理资料, 写出本实验项目的设计报告, 并从理论上论证实验方案及结果。实验方案确定后, 在进入实验操作之前, 需要指导教师审核设计方案, 以可行性和理论正确性为原则。这一步很重要, 如果方案制定正确, 整个项目就等于完成了一半, 以后的实验过程就会很顺利, 在工艺操作过程不出错的情况下, 基本能得出好的结论。

2. 工艺的进行。

在进入实际工艺操作之前, 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工艺的原理、意义和目的, 并且要了解各工艺的注意事项, 以免出现设备的损坏、实验的失败等现象。在各个实验工艺进行过程中, 学生应该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 实验教师也会要求学生严肃对待, 发现问题要及时讨论, 并提出解决方案, 力求使实验出色完成。经过整个工艺实验过程,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了, 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了, 创新能力和研究思维得到了很好锻炼, 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5]

四、实验教材的制定

工艺实验课程的实验教材内容, 主要从实验过程入手, 讲解各工艺过程的目的和意义, 以及该工艺所需设备的操作注意事项。尽量能详细地讲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五、工艺实验的组织实施

第一次接触多工艺实验项目的同学, 一般要先参观实验室, 然后进行实验预约 (设备预约) , 做好准备后进入实验室 (进行各工艺过程) 。

1. 参观实验室。

实践教学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多工艺实验也不例外, 但它与传统的专业测试实验又不同, 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操作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实验前对即将要接触的各环节 (如设备、流程、注意事项等) 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提前熟悉实验室, 对实验设备有感性认识, 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就有心理准备, 才能做到实验时有的放矢。参观实验室可以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入实验室, 实验教师针对具体事项进行讲解, 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这个环节可以大大减少实验中破坏性事件 (如损坏设备等) 的发生概率。

2. 实验预约。

实验预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工艺实验的预约不同于一般实验, 主要是针对设备的预约。由于实验学生人数多, 设备有限, 在实验进行期间, 所有设备全天开放, 而进行实验的学生要分时分段进入实验室。为了更好地安排实验时间, 我们设计了一个预约表格 (表1) , 学生可以根据表格提示预约。

3. 实验过程参与情况跟踪。

在工艺实验中, 由于以团队形式进行, 团队成员中就存在自觉与不自觉、主动与不主动的问题, 我们采用了实验环节的登记制度, 保证每个同学参与到每个环节, 就保证了让每个参与的同学都了解各工艺过程的意义和作用, 也为成绩的评定提供参考。表2是小组完成工艺实验流程登记表。上述措施既保证了每个同学各个工艺过程都要参加, 同时对每个同学来说也保证了项目研究的完整性。

六、实验评价体系的制订

工艺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我们制定了特定的成绩评价体系。

传统的成绩评定体系, 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 对实验结果的判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般是根据实验团队的实验结果判断实验团队的总体成绩, 而无法对实验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做出具体评价。对于工艺实验这一类型的项目来说, 团队多、周期长、环节多、课外工作量大, 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准确评价团队中的每一个体。由于缺乏其他的评价主体, 团队中学生个人的实验情况未得到充分考察, 教师无法公平、公正地衡量每位学生在实验团队中的贡献, 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严重影响课程效果。[6]为了解决传统成绩评定的弊端, 我们在成绩评定中增加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环节, 让学生自我评价, 内容包括实验态度、资料检索、创新性、团队合作情况等, 并让学生对所在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自评互评综合形成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再结合实验结果的老师评定, 形成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成绩评定方式的改变, 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融入实验, 成为实验课程真正的主人, 端正实验态度, 避免“被动实验”的消极情绪。

七、结论

工艺实践课程的开设, 增强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学生对于完成一个项目的思路有了明确的认识, 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 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方法的改进, 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工艺过程的合理监控和评价内容的制定, 对团队中学生个体的创新性发挥, 论文的撰写水平, 实验的积极主动性等方面都有一定

参考文献

[1]朱军, 毛晓桦, 殷埝生.应用型人才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8) :176-178.

[2]黎双飞, 王娟.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探索[J].实验室研究, 2010, 29 (4) :66-69.

[3]陆松年, 潘理, 龚玲.电子信息累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设计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 2011, 30 (8) :147-149.

[4]王春兴.电子信息专业实验课成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8) :136-138.

[5]刘新年, 赵彦钊.综合型实验的教学方法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5, 85 (3) :15-17.

工艺课程 篇1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 课程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 T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27-01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開教学,从而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实践教学,而是通过理论建设加上实践检验,让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工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表现出更加精湛的技艺。该文主要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项目教学,阐述一下个人教学体会。

1 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教师讲课内容过于死板,与实际工作需要关联不多

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先解释基本概念,采用举例的形式来讲解难点问题、综合性的内容,往往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过程被忽略。从主观的角度来说,目前的授课方式局限于传统形式,很多学生都对理论知识比较感兴趣,他们的知识体系、理论架构相当健全,但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时候,往往出现套路生硬、思维固定等问题。无论是加工制造、还是设计研究,都没有达到良好的成绩,在主观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2)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不熟练

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是从高中过来的,他们本来就对机械加工等实践性的知识较为陌生,有的甚至是从未听说。此外,《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本身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难度较高,学生很难用灵活的思维来学习,一般情况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没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技能非常生硬,只会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应用和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3)学生对实际操作中产生的质量问题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中,安排有车削实习、钳工实习等机械加工实习,但是,由于教学中的实习多数内容单一,并且模仿老师进行加工操作是学生在实习中最常见表现,实习结束后也很少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这就会导致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质量意识较差。缺乏质量意识是现阶段比较重要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正常教学,必须运用项目教学,将教学工作拉回到正常轨道。

2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项目教学体会

(1)课程内容本就枯燥生硬,教师应带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认为《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是一门非常枯燥的课程,而且面对冷硬的零件,他们并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项目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载体,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产生更多的热情,感觉到零件的功能和作用,并且在变化多样的机械制造工艺当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营造学习气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根据学习内容的重要程度来营造学习气氛,案例分析贴合实际。很多教师都在采用埃菲尔铁塔、澳门大三巴门、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一些案例来营造气氛,但是这些耳熟能详的案例距离学生太远,达不到效果。第二,根据未来的项目发展来进行营造气氛。教师自身具备的教学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将来的项目发展,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和推测,来营造一些项目气氛,这才是《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最需要的学习气氛。

(2)在项目教学中应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特点优化教学方案

对于《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来说,即便是应用项目教学,依然要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必须将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传动轴工艺编制进行了解和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可以对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合理调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授予学生正确的传动轴加工工艺,同时将传统轴的有效检测方法进行讲授,让学生在应用实践技能的时候,既能够保证零件的产量,还可以保证质量。这是教学上的要求,也是未来工作的要求。

(3)通过项目教学教学应授予学生最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首先,教师必须明确项目教学目标。通常,学校会与企业相联系,定向培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以后,直接投入到工作当中,既能够积累经验,又可以为自己增添“砝码”;其次,教师在应用项目教学的时候,要对每个项目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计算,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项目实践中,都要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来解答学生的问题;第三,每个项目都要有拓展练习,并且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单一的项目只能授予学生普通知识,拓展练习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架构更加完善,实现一个全面的提升和进步。

(4)项目教学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实现理论和技能的双重提升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难度较高,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但是在日后的教学当中,必须提高项目的可靠性,同时,参与的项目要与学生的学习相符合才能得到较好的成果。教师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零件的创造当中,切实的感受到零件创造的不易,在运用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相互配合、灵活运用,从而实现理论和技能的双重提升,这才是最终目的。

3 结语

该文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项目教学阐述了一些个人体会,从目前的教学工作来看,项目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在日后的工作当中,需要从教学需求、社会需求、项目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实现教育工作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项目教学需要注意时间段的分析,根据不同阶段的重点与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机械制造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中万.谈企业需求下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教学改革[J].职业,2013(32).

[2]许晶,杨晓辉.面向高职教育的“机械制造工艺”E-learning体系结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8).

《车工工艺学》课程教学的体会 篇12

一、适当“削枝强干”, 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科书中的内容并非全都一样重要, 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困难、难以掌握, 而实际操作中很少用到, 因此, 可以将其简化甚至删去, 即为了“强干”可以“削枝”。

中职生虽然学习基础薄弱, 但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 学有所用。 因此, 教师有必要让每一节课都尽可能吸引学生。 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车工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中, 按照大纲要求, 教学内容做相应增减, 突出重点难点, 抓住教材体系本身最主要的东西, 即基本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全力以赴地讲解明白透彻, 突出车工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适当删除, 即“削枝强干”。 如“切削用量”基本概念主要包含三要素, 即背吃刀量、进给量、切削速度。 背吃刀量与加工时精度的控制有关, 容易让学生接受, 要作重点讲解;进给量较抽象, 作难点内容讲;切削速度中, 概念不易理解, 可先通过公式, 用计算引入切削速度概念, 对切削速度理解及公式的推导不作要求。 这样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一直处于较松弛的状态, 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知识上, 活跃课堂气氛。

二、多用直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就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作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 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在以后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

1.挂图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概念。 如讲授CA6140车床传动系统, 利用“CA6140车床传动系统”挂图, 教学中引导学生先找电机和主轴, 再找动力起源, 传递过程。 传递路线掌握后再观察分析每根轴上的部件。 学生学习兴趣高了, 复杂的图形就变得简单了。

2.利用模型教学, 加深学生理解。 如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的测量,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测量方法、给学生演示各种量具及辅助设备的使用, 测量步骤。 学生操作时, 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通过直观的操作过程, 学生容易掌握。

3.应用多媒体技术。 课堂教学中可适当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 将静态和动态的课件展现给学生, 既激发学生兴趣, 又加快理解速度。 如把前任学生的操作实况在课堂上播放, 便于观察真实现象, 同时强化课堂效果。

三、配合实习老师, 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 “一体化” 指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课结合在一起, 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理论后, 实习课和专业理论课按课题进行教学, 边讲解边练习。根据学生和课程特点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 如讲刃磨车刀, 先给学生讲车刀的基本知识, 然后做一遍操作示范, 让学生观察模仿, 再根据他们的掌握情况, 以报废车刀去刃磨, 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 通过专业知识和生产实习的结合, 学生明确这些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用处, 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而且教会他们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勤于反思

教学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过程, 要求每个教师反思课堂教育的本质, 关注学生的发展。 思成功之处:合理的教案、生动的语言、条理清晰的板书、引起教学共振做法。 思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车工工艺学 》 的教学方法探索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才能摸索出一套更理想、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建玲.加强多媒体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3) :31-33.

[2]罗小梅.关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7) .

上一篇:大模板技术下一篇:安全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