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顺序论文

2024-07-11

实验顺序论文(精选6篇)

实验顺序论文 篇1

一、不当的操作顺序具有危险性

1. 浓硫酸的稀释实验

应在玻璃棒的引流下, 将浓硫酸沿容器壁缓缓倒入水中, 并不断搅拌。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则极可能因产生的大量溶解热使溶液沸腾, 试剂飞溅, 发生危险。同理, 制乙烯时, 也应先往容器中加酒精, 再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 并不断搅拌。

2.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

用还原性气体 (如H2、CO) 还原氧化铜时, 应先通入还原性气体, 过一会儿再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铜。若先加热氧化铜, 再通入还原性气体, 则试管内的空气与通入的还原性气体在加热的条件下极可能发生爆炸, 出现意外。

3. 可燃性气体实验

点燃可燃性气体时, 应先检验其纯度, 否则会因气体不纯而发生爆炸。

4. 利用加热条件反应的排水集气实验

气体收集完毕, 应先移出放置在水中的导管, 后撤去酒精灯。若先撤去酒精灯, 后移出导管, 则水槽中的水会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 沿导管倒吸入制气的试管, 致使其骤冷爆裂。

5. 玻璃容器的加热实验

应先给容器预热后, 再对盛放试剂部位集中加热。若不进行预热就直接集中加热, 玻璃容器可能因受热不均而爆裂。

二、科学的操作顺序决定着混合物分离和鉴别的成败

1. 气体中混有水蒸气和其他杂质时, 若想得到纯净干燥的气体:

(1) 若使用液体试剂除杂时, 一般除杂在前, 干燥在后。因为从溶液中出来的气体肯定混有水蒸气, 干燥在后可将水蒸气完全除去。 (2) 若使用加热装置除杂, 则一般是干燥在前, 除杂质在后。因为加热时气体中最好不要混有水蒸气。

2. 有多种杂质气体存在时, 一般是先除去酸性较强的气体。

如N2中混有HCl、H2O (气) 、O2时, 应先除去HCl, 再除去水, 最后除去O2。

3. 有多种气体需要检验时, 应尽量避免前步检验对后步检验的干扰。

如检验混合气体中的CO2和H2O (气) 时, 应先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检验水蒸气, 然后再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检验CO2。

三、操作顺序的变化将使反应和现象均发生变化

1. 碳酸钠与盐酸

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少量盐酸, 边滴边振荡, 无明显现象。

在盐酸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有气泡产生。

2. 氯化铝与烧碱

在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烧碱溶液, 先出现白色沉淀, 后沉淀消失。

在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铝溶液直至过量, 边滴边振荡, 开始时无明显现象, 后出现白色沉淀。

3. 溴化亚铁与氯水

在溴化亚铁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 溶液变成棕黄色。

在氯水中滴入少量溴化亚铁溶液, 溶液变成橙黄色。

4. 淀粉碘化钾与氯水

在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 溶液变蓝色。

在氯水中滴入少量碘化钾溶液, 氯水把碘化钾氧化为碘酸钾, 溶液呈过量氯水的淡黄绿色。

5. 三氯化铁与硫化钠

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少量硫化钠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在硫化钠溶液中滴入少量三氯化铁溶液, 出现黑色沉淀和黄色沉淀的混合物。

6. 硝酸银与氨水

在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边滴边振荡, 先出现浑浊后消失, 所得溶液为银氨溶液。

在氨水中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 边滴边振荡, 无沉淀产生。

7. 氯化铜和氨水

在氯化铜溶液中滴入少量氨水, 出现蓝色沉淀。

在氨水中滴入少量氯化铜溶液, 溶液呈深蓝色。

8. 苯酚与溴水

在浓溴水中滴入少量苯酚溶液, 立即出现白色沉淀, 并进而转变为黄色沉淀。

在苯酚溶液中滴入少量溴水, 只出现白色沉淀。

9. 氢氧化钡与磷酸

在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少量磷酸, 出现白色沉淀。

在磷酸中滴入少量氢氧化钡溶液, 无明显现象。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 操作顺序对实验的成败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做每一个化学实验之前, 都必须根据实验目的, 按照反应原理和前人的经验, 科学地安排操作顺序, 以确保实验的成功。

实验顺序论文 篇2

一、实验目的

1、复习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知识。

2、熟悉线性表的逻辑结构。

3、熟悉线性表的基本运算在两种存储结构上的实现。

4、掌握顺序表的存储结构形式及其描述和基本运算的实现。

5、熟练掌握动态链表结构及有关算法的设计

二、实验内容

实现顺序表的建立、取元素、修改元素、插入、删除等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基本要求](1).依次从键盘读入数据,建立带头结点的顺序表;(2).输出顺序表中的数据元素

(3).根据指定条件能够取元素和修改元素;(4).实现在指定位置插入和删除元素的功能。

三、实验步骤、调试及输出结果

(—).数据结构与核心算法的设计描述: #include #include /*顺序表的定义:*/ #define ListSize 100 typedef struct {int elem[ListSize];/*向量elem用于存放表结点*/ int length;}SeqList;/*顺序表的建立:*/ void CreateList(SeqList *L,int n){int i;printf(“please input n numbers:n”);for(i=1;i<=n;i++)scanf(“%d”,&L->elem[i]);L->length=n;}

/*当前的表长度*/ /*顺序表的打印:*/ void PrintList(SeqList *L,int n){int i;printf(“the sqlist isn”);for(i=1;i<=n;i++)printf(“%d ”,L->elem[i]);printf(“n”);}

/*顺序表的查找:*/ int LocateList(SeqList *L,int x){int i;i=1;while(((L->elem[i])!=x)&&(i<=10))++i;if((L->elem[i])==x)return(i);else return(0);}

/*顺序表的插入:*/ void InsertList(SeqList *L,int x,int i){int j;if(i<1 ||i>L->length+1)printf(“no insert position!n”);else {for(j=L->length;j>=i;j--)L->elem[j+1]=L->elem[j];L->elem[i]=x;L->length++;} } /*顺序表的删除:*/ void DeleteList(SeqList *L,int i){int j;if(i<1 ||i>L->length)printf(“no delete position!n”);else {for(j=i;j<=(L->length)-1;j++)L->elem[j]=L->elem[j+1];L->length--;} } void main(){

SeqList L;int i,x;int n=10;

/*当前顺序表的长度*/ L.length=0;CreateList(&L,n);

/*建立顺序表*/ PrintList(&L,L.length);

/*输出顺序表*/ printf(“input the research element:”);scanf(“%d”,&x);i=LocateList(&L,x);/*顺序表查找*/ printf(“the research position is %dn”,i);printf(“input the position of insert:”);scanf(“%d”,&i);printf(“input the value of insert:”);scanf(“%d”,&x);InsertList(&L,x,i);/*顺序表插入*/ PrintList(&L,L.length);

/*输出顺序表*/ printf(“input the position of delete:”);scanf(“%d”,&i);DeleteList(&L,i);/*顺序表删除*/ PrintList(&L,L.length);/*输出顺序表*/ }(二).调试及输出结果 测试数据:

1、输入n个数;

2、输出顺序列表;

3、顺序表的查找;4.顺序表的插入;

5、顺序表的删除;

数据测试如下截图:

四、实验讨论与总结:

通过这次写实验报告,我深切的理解了这门课的本质。刚开始学这门课时,当时还不清楚这门课程的目的,现在,我真正的理解了:数据结构像是身体的骨骼。数据结构是个框架,模型,抽象数据类型中列举了各种操作,而所用的C++语言,将各种操作描述出来构成算法。

在这次设计的过程中,我知道了顺序表是按顺序存储的,用了一维数组来存储,但是,在执行时出现了问题。后来问同学,指出我的错误,不过获益不少。我又重新整理思路,把顺序表的基本操作写好了。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是让我认识到,一定要创新,大胆,不能按照旧的思路去干新的事情。

单链表写起来简单多了,这个很快就搞定了。但是细节上出了问题。比如说,有些变量的重复定义,有些变量又没有定义,在调用函数,就直接复制过来,没有改参数……通过修改,我深刻理解到: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心。

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对实验的影响 篇3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 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 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 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 观察不到白色沉淀, 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 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 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再如Cu (OH) 2的制备是高一的一个学生实验。若按教材要求的方法和步骤, 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 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 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O。实际上, 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 致使观察不到Cu (OH) 2的受热分解现象。所以, 建议将步骤改为

实验顺序论文 篇4

实验课程

数据结构

实验项目

实验

二、顺序表的基本操作

实验地点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教师评分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2、掌握顺序表及其基本操作的实现;

3、掌握数据结构及算法的程序实现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设备

1.安装有WinXP的PC一台;

2.安装有软件VC6或者Visual Studio2005。

三、实验内容

1、建立含有若干个元素的顺序表;

2、对已建立的顺序表实现插入、删除、查找等基本操作;

3、对两个顺序表进行合并操作。

四、实验步骤

1.根据下面的表格,定义一个表示数据元素的结构体。

2.根据教材的内容,定义顺序表的结构体。

3.根据教材的内容,编写代码,实现顺序表的下列函数。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报告

4.定义数据元素输入函数如下。请完善代码。

5.定义顺序表的创建函数如下,请完善代码。

6.定义数据元素的输出函数如下,请完善代码。

7.定义main函数,要求完成如下功能。

A.定义三个顺序表分别为list1, list2,list3; B.初始化两个顺序表list1和list2;C.输入顺序表list1;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顺序论文 篇5

一、考虑安全问题确定混合顺序

一些药品被混合时, 由于加入药品的顺序不正确, 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 伤害师生的身心健康, 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心理, 进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信心。如在浓硫酸稀释实验中, 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 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因为水的密度较浓硫酸密度小, 会浮在浓硫酸上面, 浓硫酸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 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 要从安全的角度考虑, 确定实验药品的混合顺序。

二、考虑环境问题确定混合顺序

一些药品被混合时, 常常会产生大气污染物, 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设法减少甚至不产生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中有关SO2的漂白性实验中, 制备SO2通常是先将亚硫酸钠晶体放于试管里, 然后再慢慢地加入硫酸 (1:1) , 这样导致在加入硫酸的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SO2, 既污染了大气又危害人身安全。我们可以先在大试管中加入硫酸, 然后将试管稍微倾斜, 把亚硫酸钠放在试管口, 立刻塞上带有导管的橡胶塞, 再将试管竖立, 大大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因此, 操作时应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 确定实验药品的混合顺序。

三、考虑药品用量确定混合顺序

一些药品间发生反应, 因药品的混合顺序不同易造成药品用量的差异, 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如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碳酸氢钙溶液中,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 OH+Ca (HCO3) 2=CaCO3↓+H2O+NaHCO3;若将碳酸氢钙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a (HCO3) 2=CaCO3↓+H2O+Na2CO3。从两个化学方程式可以清楚地看出, 消耗相同质量的碳酸氢钙, 后者需要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明显比前者要多。因此, 要根据需要从药品用量的角度来思考, 以确定实验药品的混合顺序。

四、考虑药品性质确定混合顺序

一些药品被混合时, 常常会发生连续性的多步反应, 如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三氯化铝溶液中, 开始时每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 立刻就会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但当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 白色沉淀就会消失, 这是因为三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白色的氢氧化铝沉淀, 后由于过量的氢氧化钠与两性的氢氧化铝反应, 生成了可溶性的偏铝酸钠而使沉淀溶解;如果将三氯化铝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虽然开始时没有沉淀生成, 但当有白色沉淀生成时就不会消失了。因此, 要考虑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以确定实验药品的混合顺序。

五、考虑实验效果确定混合顺序

一些实验药品被混合时, 由于药品的混合顺序不同, 往往实验效果也不同。如在Cu (OH) 2的制备实验中, 若将NaOH溶液滴加到盛有CuSO4溶液烧杯中, 虽然也可以产生大量的沉淀, 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生成黑色物质, 致使Cu (OH) 2的受热分解实验失败。所以, 建议将滴加顺序改为“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 确保生成Cu (OH) 2过程中Na OH始终是过量的, 可以使Cu (OH) 2的受热分解实验成功。因此, 要从实验效果的角度考虑, 确定实验药品的混合顺序。

六、考虑操作是否方便确定混合顺序

一些药品被混合时, 由于加入药品顺序的颠倒, 有时会引起反应速率很大不同, 造成很难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如在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实验中, 应将过氧化氢溶液从长颈漏斗中慢慢加入到盛有二氧化锰的广口瓶中;反之若将二氧化锰加入到有过氧化氢溶液的广口瓶中, 化学反应速率太快, 不利于实验操作, 造成很难收集氧气。因此, 要从操作是否方便的角度考虑, 确定实验药品的混合顺序。

调整顺序 提高效率 篇6

一、变“有问先答”为“先探后答”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揭示一个问题后,往往没有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就急于求成提问学生回答,这会导致优秀学生撑门面,中后进学生坐冷板凳的局面,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研究了先探后答的策略,当问题揭示以后,让每一位学生先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让他们用自己独立的思路去解释问题,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修正和完善学生的见解,达成共识。

[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学校有60%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

师:这里的60%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学生探索后展示)

师(请学生展示图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她画了100个圆代表100个学生,那么60人就是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就是一百分之六十。

师(请学生展示图2):说说,你读懂了这位同学的表示方法吗?

生:把全校人数看成整体“1”,其中参加兴趣小组,就是参加的学生是全校学生的一百分之六十。

师(请学生展示图3):说说,你读懂了这位同学表示什么了吗?

生: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占了全校学生的,就是一百分之六十。

[反思与评析]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这种天性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这是学习百分数意义的基础。因此,面对“学校有60%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的学习情境,学生对“60%”会有自己的认识,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线段图等,借助于原有对分数的认识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这样,交流有了来自学生的素材,讨论有话可说,学习就有了思维支撑,学生将本来比较抽象的“60%”直观化为具体的内容,对百分数的理解变得更加有效。

二、变“有疑先议”为“存疑后议”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一旦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就急于让学生讨论,寻找统一答案,这样一来抹煞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性。为此,笔者让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先不急于集体讨论解答,而是让学生沉浸在疑难问题之中,当在欲解不能之时再展开讨论,学生会全身心投入,一旦茅塞顿开,会留下深刻记忆。

[案例2]“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请全体学生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

学生有的动手画了,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随之发出了议论声。

师(故作不解):怎么又不画了呢?快画呀!

生:不行的,大家画出来不会同样大的。

生:对。我又不知道别人画的有多少大。

师:那可怎么办呢?请想一想。

生:要规定半径才能画得同样大。

生:规定直径也可以的。

师:那谁来规定一个半径试试。

生:我想规定画一个半径是1厘米的圆。

师:请画一画。

生(展示):确实是同样大,同桌比较一下也是。(大家高兴极了)

[反思与评析]

面对疑难问题发生思维冲突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没有思维冲突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而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光靠好的设计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关键在于怎样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落实。“请同学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是具有挑战性的好素材,教师的高明之处,就是诱发学生思维冲突。出示“请所有同学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以后,教师马上让学生动手画圆。“有的动手画了,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随之发出了议论声。”材料设计要的就是这种议论和这种效果,让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冲突。这个时候,教师采用激将法:“(故作不解)怎么又不画了呢?快画呀!”学生的思维全部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得出要统一半径或直径大家才能画出同样大小的圆。这个片段改变了学生为完成任务而机械操作的习惯,提升了思维含量,体现了设计的价值,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学生对于半径和直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半径或直径确定圆的大小,对于圆的本质认识也更深入。

三、变“先折后想”为“先想后折”

综观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笔者发现,较多教师总是停留于先让学生折实物,然后交流折的体会这样的浅层次,这样就降低了折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依赖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操作,而难以提升到抽象思维。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笔者在学生需要动手折之前,先进行想象,交流想法之后,再进行验证,这样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案例3]“分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认识了后,出示一张正方形白纸):请想一想,在这样的正方形白纸上是多大的一块呢?

生:把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形成4个相等的小正方形,每个就是它的。

生:对角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形成4个相等的小三角形,每个就是它的。

师:想得真不错,大家能把他们的想法一一折出来验证一下吗?(学生不仅折出了上面讨论到的方法,另外还想出了丰富多彩的图形表示)

[反思与评析]

上一篇:英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