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监测(共12篇)
建筑工程施工监测 篇1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建筑科技以及工程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的主流形式, 对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 对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多工种参与以及专业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按照工程建设质量目标,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已经成为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 这对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成本、进度以及安全目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整体建设水平的根本途径。
1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建筑工程结构施工达到设计以及技术规范要求, 同时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得到落实, 进而实现建筑工程整体高质量的建设。开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测管理工作, 首先必须明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要求, 然后按照统一、科学的标准指标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评价与反应, 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水平, 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安全可靠。要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结构主体以及关键部位结构的施工质量安全可靠, 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确保处于安全状态。
(2) 坚固耐用。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 应该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坚固耐用,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使用寿命内, 能够处于坚固的状态, 同时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化学物品的侵蚀, 确保建筑物的持久耐用。
(3) 必须具有适用性。要确保建筑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作业, 同时对于有着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 应该确保各项功能的适用性, 以满足对于不同建筑工程的不同使用需求。
(4) 要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上, 除了要确保质量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之外, 同时还应该通过施工管理, 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目标以及造价目标的实现。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上, 积极地使用各种新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材料, 以加快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进度, 降低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入。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测管理措施
(1)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责任机制。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水平,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该督促指导建筑工程项目参与管理部门成立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明确其质量管理工作的任务以及职责, 通过这种岗位责任管理的方式, 确保建筑工程各项质量监督管理标准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对于施工单位, 应该重点明确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责任以及义务。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 主要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具有承包工程项目建设的资质, 同时保证施工单位有能力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保证体系。
(2) 强化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期间的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管理的重点环节, 因此必须将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作为工作开展的核心。首先, 应该要求施工单位积极的组织技术交底工作,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中不利于质量管理的做法或者是材料选择不当的应该积极的提出变更设计方案。其次, 在施工原材料的质量管理上, 对于各种原材料以及构配件应该严格的执行进场验收检验以及保管使用规定, 尤其是对于商品混凝土以及预制件, 必须确保材料质量满足要求。第三,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阶段, 应该严格做好各分项、分部以及单位工程的检验管理, 对于隐蔽工程应该做好跟踪监测管理, 并认真处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第四,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对于不得分包或者转包的内容, 应该杜绝转包, 对于合法分包项目内容, 应该对分包单位的施工环节进行直接管理。
(3) 完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抽查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阶段, 应该采取抽查的方式对工程实体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管理, 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以及技术规范要求的施工工艺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进行质量抽查。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应该按照建筑工程项目规模、建筑工程性质特点以及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情况, 对建筑材料、涉及到结构安全的基础施工、主体以及隐蔽工程施工质量进行重点的抽查, 对于关键的部委换届施工应当增加抽检的频率。通过这种施工过程总监督抽查的质量管理方式, 督促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水平。
(4) 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监督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完工后,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该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 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满足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标注之后, 应该将经过监理单位检查并认可的技术档案、施工管理资料、竣工验收方案以及竣工报告及时的上报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管理。竣工验收工作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展, 成立专门的竣工验收小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资料、勘察设计资料、施工技术资料以及监理单位资料进行审阅, 同时对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质量和各管理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测管理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 已经成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了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水平, 在对建筑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上, 应该按照施工图纸设计要求, 对建筑工程的原材料、施工工序、施工工艺以及验收环节进行把关, 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可靠。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水平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本文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的角度, 首先分析了建湖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 进而详细提出了完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监测管理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督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旭平.浅谈新形势下发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J].现代装饰 (理论) .2011 (04) .
[2]郭振军.探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抽检的作用和改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5) .
[3]高明华, 刘新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0 (16) .
建筑工程施工监测 篇2
在工程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时,如何做好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检测及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缺陷,根据其国家制造和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的标准,应着重抓住如下的要点:
1、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概念理解错误
对什么是高强螺栓没有形成一个正确认识,甚至错误认为扭剪型高强度螺栓是摩擦型的,而大六角高强度螺栓是承压型的。
高强度螺栓在生产上全称叫高强度螺栓连接副,一般不简称为高强螺栓。每一个连接副包括一个螺栓,一个螺母,两个垫圈,均是同一批生产,并且是在同一热处理工艺加工过的产品。根据安装特点分为大六角头螺栓和扭剪型螺栓。根据高强度螺栓的性能等级分为8.8级和10.9级,其中扭剪型只在10.9级中使用。在标示方法上,小数点前数字表示热处理后的抗拉强度,小数点后的数字表示屈强比即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极限抗拉强度实测值之比。8.8级表示螺栓杆的抗拉强度不小于800MPa,屈强比为0.8;10.9级表示螺栓杆的抗拉强度不小于1000MPa,屈强比为0.9。结构设计中高强螺栓直径一般有M16/M20/M22/M24/M27/M30,不过M22/M27为第二选择系列,正常情况下选用M16/M20 /M24/M30为主。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组装时,螺母带圆台面的一侧应朝向垫圈有倒角的一侧。对于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组装时,螺栓头下垫圈有倒角的一侧应朝向螺栓头。
2、高强度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检验
钢结构验收规范GB50205明确规定:制作和安装单位应分别进行抗滑移试验和复验(强条6.3.1条)。抗滑移系数必须大于等于设计值。
现场制作试件时,试件与所代表的钢结构构件应同一材质,同批制作,采用同一摩擦面处理工艺和具有相同的表面状态,并应采用同一批同一性能等级的高强螺栓连接副,在同一环境下存放以供抗滑移试验。如构件系成品出厂,则除了厂内要抗滑移系数试验报告外,制造厂还应同时提供每批三组试件以便构件进场后现场检验抗滑移系数是否符合要求。
工程资料的检查中,很多工地仅有制造厂在厂内的抗滑移系数试验报告,缺乏提供给工地现场的试件的抗滑移系数的复试报告。
抗滑移系数检验应以钢结构制造批为单位,以单项工程每2000t为一制造批,不足2000t者视作一批。单项工程的构件摩擦面选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表面处理工艺时,则每种表面处理工艺均需检验。每批三组试件。
GB50017-2003中提到摩擦面常规的处理方法包括:喷砂(丸)、喷砂(丸)后涂无机富锌漆、喷砂(丸)后生赤锈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工程送检的抗滑移系数很高,实际构件摩擦面处理很差,完全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抗滑移系数;或者设计要求的摩擦面为喷砂(丸)后涂无机富锌漆,而送检的为未涂漆处理的(涂漆后摩擦系数降低)。对于抗滑移系数设计取值较大的工程,现场监督如发现此类情况,必须责令整改并对处理后的摩擦面重新进行检测,否则可能留下严重质量隐患。
3、高强度螺栓连接安装质量不符合要求
1)基本要求不清
验收规范GB50205要求:大六角高强度螺栓连接副使用前需复试扭矩系数,而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需复试预拉力,合格后方可使用。复试批量为每3000套抽检8副(笔者注:对于同一强度等级、同一直径但螺栓长度不同的高强螺栓连接副,如不能证明为同一秕次,视为不同规格,应分别取样检测。GB/T3632-2008扭剪型高强螺栓及GB131-2006大六角高强螺栓规范规定:在同一批的前提下,但螺栓长度≤100mm时,长度相差≤15mm;或者螺栓长度≥100mm时,长度相差≤20mm,可视为同一长度。)。高强度螺栓的拧紧应分为初拧、终拧。对于大型节点应分为初拧、复拧、终拧。初拧扭矩为施工扭矩的50%左右,复拧扭矩等于初拧扭矩。为防止遗漏,对初拧或复拧后的高强度螺栓,应使用颜色在螺母上涂上标记。对终拧后的高强度螺栓,再用另一种颜色在螺母上涂上标记。高强螺栓现场安装中严禁气割扩孔。高强螺栓外露一般要求不少于2-3扣,允许有10%的外露1扣或4扣。
高强度螺栓在初拧、复拧和终拧时,连接处的螺栓应按一定顺序施拧,一般应由螺栓群中央顺序向外拧紧。高强度螺栓的初拧、复拧、终拧应在同一天完成,不可在第二天以后才完成终拧。
2)施工扭矩计算不正确
查GB50205-2001规范可知,初拧扭矩的计算公式:
扭剪型T0=0.065Pc*d
大六角型 T0=0.05Tc
终拧时,扭剪型高强度螺栓以梅花头拧掉为拧紧标志。对于除因构造原因无法使用工具拧掉梅花头的,其在终拧中不掉的梅花头不能超过该节点螺栓总数的5%,且要按照规范要求用扭矩法等进行标记,并进行终拧扭矩检查。
大六角头高强度螺栓的施工扭矩按下式计算确定:
Tc=k·Pc·d
Tc—施工扭矩(N·m);
k—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扭矩系数的平均值(笔者注:应以检测机构实际检测值为准);
Pc—高强度螺栓施工预拉力标准值(kN)(笔者注:GB50205验收规范中明确此处是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施工预拉力标准值,约比GB50017设计规范中螺栓设计预拉力值提高10%,主要是考虑预拉力损失。)
d—高强度螺栓螺杆直径(mm);
建筑工程施工监测 篇3
摘 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现代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人们的出行范围也越来越广,带动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碎石注浆桩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碎石注浆桩的相关概念,对其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并就施工技术监测方式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公路工程;碎石注浆桩;技术要点;监测
中图分类号:U4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156-02
1 碎石注浆桩技术概述
注浆桩属于钻孔灌注桩的一种,是一种由碎石和水泥砂浆胶结形成的小型钻孔灌注桩,从其桩体材料可以将其归结为胶结体桩。通常情况下,碎石注浆桩的直径约在30~70 cm之间,桩长小于30 m。在施工中需要根据公路工程施工的设计直径对钻机进行选择,确保成孔过程中钻机与设计深度相符合。在钻孔完成后,可以利用预先放置在孔底的注浆管放水,对孔壁进行清洗,然后进行碎石料的投放作业,在碎石料投放完成后,利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水泥浆液的灌注成桩。同时,应该在钻孔和周围土体中进行浆液渗透施工,以加快碎石固结的速度,在桩体与土体之间形成相应的过渡带,增强注浆桩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
与一般的钻孔灌注桩相比,碎石注浆桩使用的设备轻便、施工速度快、施工噪音小,基本上不会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同时,在施工中浆液的渗透施工能够增强桩体与周边土体的摩擦力,提升其对车辆的承载力,而且施工工艺简单,为质量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 公路工程碎石注浆桩的施工技术要点
2.1 钻 孔
碎石注浆桩属于小型钻孔灌注桩,其桩体直径通常在30~70 cm的范围内,桩体长度不超过30 m。因此,在对钻机进行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钻头直径以及钻入深度等,分析各种可能对钻孔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如泥浆比重、垂直度偏差等。在实际施工中,为了确保钻孔施工的垂直度能够切实满足公路工程的设计要求,应该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对钻进深度进行及时的测量,避免出现超钻的情况。同时,为了减少钻孔过程中钻头的磨损,应该采取合理措施,如注水冷却等,降低钻头施工温度。
2.2 清 孔
在碎石注浆桩的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清孔作业。第一次清孔在钻孔完成后进行,当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操作钻具进行原位回转,同时正循环冲孔排渣,确保清孔较沉渣厚度小10 cm左右,将孔内的泥浆比重控制在1.15以内,当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时,缓慢提出钻头,移开钻机,使用专用设备,对钻孔深度和钻孔直径进行测量。第二次清孔应该与投石施工同时进行,需要将孔内的泥浆比重控制在1.05以内。
2.3 投 石
碎石的投放工作应该在清孔完成后立即进行,以确保施工质量。不过,在碎石投放前,应该在孔底合理设置注浆管,以免投石施工中对于孔壁的冲刷作用影响注浆管的正常使用,影响后续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在钻孔顶部设置相应的碎石导向管,同时选择粒径在20~40 mm的碎石,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碎石的投放量,确保其能够满足孔口标高。
2.4 注 浆
注浆是成桩的关键环节,在碎石注浆桩施工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都是利用砂浆泵结合预先埋设在孔底的注浆管,直接将水泥浆压注到钻孔中。对于注浆泵的选择,一般都是选用SGB-10或者功能相同的型号,对于注浆管,从其强度、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多使用普通钢管。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主要材料,级配砂石,砂的粒径应该控制在0.5 mm以下,根据公路工程的等级、交通流量以及路基强度需求,对水泥砂浆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实际额施工中,当注浆量达到设计的最大限制后,为了避免泥浆在重力作用下向土体大范围的分离和发散,应该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泥浆用量。同时,注浆过程中应该不断向上拔出注浆管,并根据注浆量对其拔出速度进行控制,以确保注浆的连续性。
3 公路工程碎石注浆桩施工技术的监测方式
3.1 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包括了地表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两种不同的观测形式,地表沉降观测主要是利用沉降板,结合相应的分层沉降标,进行分层沉降观测,可以将沉降板设置在钢塑土工格栅或者土工格室、砂垫层上,也可以将其设置在路基中心、路肩以及左右路幅中心。在对沉降板进行埋设时,应该充分保证其底槽的平整性,在其下放设置相应的砂垫层。分层沉降标采用钻孔埋设,将钻孔垂直度偏差控制在1.5%以内,同时确保不存在缩孔、塌孔等现象。在对其进行埋设的过程中,应该进行泥浆护壁或者下套管,在埋设的同时接入波纹管和导管,将分层沉降测点的间距控制在1 m左右。
3.2 水平位移观测
①地基土体水平位移。以测斜管观测法,对地基土体的水平位移进行观测,以塑料管作为测斜管材料,埋设在路堤边坡趾部。需要注意的是,在埋设过程中,必须将钻机导孔的垂直偏差率控制在1.5%以下。当测斜管底部深入粉砂层或者亚粘土层1m左右时,将管顶控制在高出地面0.5 m的范围内,同时进行加盖保护。用位移边桩观测法对地面水平位移进行观测,在路堤两侧趾部及坡脚埋设相应的边桩,边桩选择混凝土预制桩,规格为10 cm×10 cm,埋设深度1.5 m,露出地面10 cm,需要对边桩周围土体进行回填和压实。
②压力观测。在一个孔内埋设多个孔压计,针对孔隙水压力进行观测,由砂垫层底部开始,每隔2 m埋设一个孔压计,使用相应的接收设备,对孔压计的数值进行读取。同样,利用相应的土压力计对土压力进行观测,在对压力计进行埋设时,应该确保其位置的准确性和稳固性,以细砂对周围进行填实。在埋设到土压力机数值趋于稳定后,才能进行土方的填筑作业。
4 结 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公路交通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公路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对其承载能力、耐候性和使用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碎石注浆桩施工技术是公路工程中一种常用的施工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公路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还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公路工程的质量,应该得到施工单位的重视,把握施工技术要点,做好技术检测工作,推动公路工程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亚平,孙永昌.公路工程碎石注浆桩施工技术要点[J].技术与市场,2014,(8).
浅析城市隧道工程基坑施工监测 篇4
关键词:城市隧道,施工监测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工程位于繁华的市中心, 全长1017m, 其中封闭段长约700m。基坑开挖宽度约29. 0m最大深度为11. 0m, 隧道两端斜坡较浅部分采用型钢板桩支护, 其余均采用人工挖孔方桩和圆桩支护。方桩厚1. 0m, 宽1. 5m; 圆桩直径一般为1. 2m, 少数为2. 0m; 人工挖孔桩均设2 层地锚杆, 距地而分别为4. 0m和7. 5m。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淤泥质粘土和粉质粘土, 属松散土层。
2 监测目的
由于在施工方法上该工程使用的明挖法而且基坑两侧均有许多建筑体以及地下电缆管道等公共设施, 这会导致施工期间得土体因应力重分布而发生内外变形。例如, 在基坑工程建设中, 若开挖不当极有可能导致支护结构失衡进而发生位移或沉降现象, 致使整体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因此, 为了确基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安全, 避免因为基坑工程开挖对周围建筑或环境造成危害, 必须要设置相应观测点以做到动态观测, 以对获取到的数据加以分析,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3 监测内容
对于基坑开挖的监测管理主要包括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检测与周围环境的监测两个部分, 两者对于整个工程的影响较大, 必须要提高重视, 具体内容如下: ( 1) 支护桩的桩身变形。对于此方面的监测主要在于判断支护桩的设计是否合理, 能否达到施工的需求。同时, 在监测过程中可以通过贯彻支护桩的稳定性来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危害性。 ( 2) 支护桩的桩顶水平位移。它直接反映了桩身稳定性, 并提供了可以判断桩后土层是否稳定的数值参考依据, 对支护效果的鉴定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 3) 基坑周围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包括离基坑边2 - 3 倍基坑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的水平与竖向位移、主体倾斜度等, 以便了解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 4) 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对于基坑施工的安全以及施工质量影响较大, 要保障施工质量则必须要提升基坑围护结构的止水性能。监测基坑降水时间域内的坑外地下水升降情况后, 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对基坑止水帷幕的具体效果的检验来掌控降水疏干的工程实况和情况走势, 从而提前预知基坑外地下水位下降对地质产生的不良影响, 进而有效采取措施预防基坑外地和周边建筑的不均匀沉降情况的发生。
4 监测实施方案
4. 1 桩身变形监测
对于桩身变形监测要合理选择监测点, 以既能达到整体监测的目的又能够减少工作量, 避免增加工程建设的成本,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 ( 1) 在基坑的部分区域进行深挖并加大围护段的桩体; ( 2) 选择圆柱与方桩之间较为薄弱的环节。为了真实反映支护结构的挠曲状况, 测斜管应埋设在桩体之中, 在浇筑桩体混凝土前密封好并绑扎在钢筋笼上一起下放, 其绑扎定位必须牢固可靠, 注意避免自身的轴向扭曲。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管段加以连接时, 要控制好上下管段的有效衔接, 尤其是滑槽必须要对准, 做到无缝衔接。对于测斜管要控制好延长距离, 必需要伸出地表且高于冠梁定0. 2m的位置, 同时为充分掌握桩身的原始有效数据, 在开挖之前应进行2 次检测并做好数据记录。该工程在测试过程中, 为取得客观有效的数据而设定了36 个测试点, 综合所得的数据计算得知基坑开挖至结构达正负0, 频率为1 次/2 - 7d。4. 2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测斜观测计算需要初始的基本依据, 所以施工人员需要在设置测斜孔的桩时也在桩顶设置观测点, 从而观测到桩顶的水平位移。在与桩强刚性连接的冠梁顶上设下测点, 以钻孔方式埋设膨胀螺栓, 并用红色油漆涂于埋设点加以标记。依据具体的现场情况, 在支护桩架设完成后, 于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外埋设36 个基准点, 使用视准线法对木工程进行周期为基坑开挖至结构达正负0、频率控制在1 次/2 - 7d的实时监测。
4. 3 相邻建筑物变形监测
在基坑工程建设中, 施工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工程建设的需求已经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 同时选定合适的地点对工程施工加以观测, 以便于及时了解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可以于建筑体基础或其主体结构上用铆钉枪、冲击钻等工具设置铝合金铆钉或膨胀螺栓来取得稳定其结构的效果。采用精密仪器 ( 如水准仪和光学经纬仪) 测定施工影响区内建筑体上布置的观测点倾斜量和沉降值, 从而计算出建筑体倾斜值。观测期间不对人员、仪器设备、观测路线等可能造成观测误差的因素做过多变动。木工程于基坑开挖前埋设80 个测点, 施工期间实施频率为1 次/2 - 7d的全程观测, 并把监测重点设置在开挖段50 米范围内。
4. 4 地下水位观测
在基坑两侧土层中设置深度不大的观测孔, 管底标高通常在低于常年地下水位约4 - 5m处。根据现场已有的水文地质文献和数据, 设置木工程水位观测孔10m深, 用小型钻孔机钻孔至直径100mm, 然后将其置入裹着滤沙网的水位测管, 再用净砂回填填管壁和孔壁之间的间隙至离地0. 5m处, 最后为了防止地表水的渗透可用粘土将该间隙和地面之间的空隙粘合密封。为获取到更为客观有效的数据并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又增加了2 个观测孔以观测水位的变化情况并加以对比, 以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此外, 就整个工程而言, 在基坑工程施工之前共设置了20 个观测点, 以便对整个施工过程加以观测, 频率保持在1 次/2 - 7d。
5 监测结果
5. 1 桩身变形情况
观测人员可通过在基坑不同平面上设置的四根测斜管可以观测到 (地面开挖至基底标高) 不同时间段内的桩体的竖向挠曲变化, 最大值估测为40mm, 因此可判断桩顶的水平位移由于基坑没有使用水平支撑而发生变大, 并且随着开挖深度的加大而飙升到最大值。如果第1层锚杆未能及时安放时, 桩顶位移随着开挖的深入而飞速变大, 动为及时安放第1层锚杆后, 高效的制止了桩顶的过分水平位移, 位于锚固出的曲线段有肉眼可察觉的弧度;曰为在基坑开挖初始阶段, 第一层锚杆发挥了效果显著的制约功能。因为由于靠近地面处而发生向基坑外方向的弯折的曲线, 这是由刚度强的冠梁和接邻桩体的连系作用所导致的。
5.2桩顶水平位移情况
结合对桩顶水平位移观测的数据显示, 在基坑工程建设以来桩顶位移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且变化较为灵敏, 但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例如, 在第1 层锚杆施工过程中桩顶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然后逐步趋向于稳定。
5. 3 周围建筑物变形情况
根据测量收集到的数据显示, 基坑施工后最大的沉降量为-2. 78mm, 说明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对周围建筑造成太大的影响, 并未发大幅变形和沉降的现象也即没有对周围建筑造成安全隐患。
5. 4 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根据检测获取到的数据加以分析即可得知, 该工程基坑的地下水位相对较为稳定, 工程建设期间没有较大的变化, 表明基坑围护结构建设质量较好, 达到了预期的止水效果。
6 结束语
一直以来, 人们对地下施工和地下工程设计的问题感到苦手和难以解决, 其主要因素就在于地下工程结构和地层的相互依存关系极其复杂, 无论是受力特性还是其变形规律都和各种因素紧密关联, 例如地层性质、施工方法还有支护结构类型都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对理论计算的推导结果产生实际偏差, 从而使得理论计算无法全面预测和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以现场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观测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现场监测数据的不仅是施工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具体体现, 也更鲜明地反映出了真实的现场施工过程和基坑变化规律。该工程的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技手段, 用科技手段对现场进行观测和分析才能在保护工程顺利进行的同时也保护基坑周边建筑体的完好性。
参考文献
[1]赵瑜, 申奇发, 代宏伟.城市浅埋隧道基坑监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1, 32 (6) .
[2]池秀文, 付涛.武汉首义广场隧道基坑支护与监测[J].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 2011 (5) .
盾构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篇5
总结报告
编制:
审核:
审批:
XXXXX轨道交通X号线X期工程XX标项目经理部
二○一二年 一月三十日
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目 录 工程概况..............................................................................................................................................................................3 1.1工程简述....................................................................................................................................................................3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3 2 监测作业方案.................................................................................................................................................................5 2.1监测依据....................................................................................................................................................................5 2.2监测内容....................................................................................................................................................................5 2.3监测频率....................................................................................................................................................................6 2.4监测精度....................................................................................................................................................................6 2.5警戒值的执行.......................................................................................................................................................8 3.监测成果质量.................................................................................................................................................................8 3.1质量控制....................................................................................................................................................................8 4监测组织实施...................................................................................................................................................................9 4.1投入的仪器设备.................................................................................................................................................9 4.2监测人员组织.......................................................................................................................................................9 5完成监测工作量.............................................................................................................................................................9 6监测成果总结................................................................................................................................................................10 6.1监测统计成果....................................................................................................................................................10 6.2监测成果曲线....................................................................................................................................................10 7监测成果分析................................................................................................................................................................10 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工程概况
1.1工程简述
XXXX~XXXX区间设计范围为Y(Z)DK16+915.15~Y(Z)DK18+733,右线长1817.85m,左线长1794.332m(短链23.518m),线路自XXX站向南穿越万国商业广场、南塘村、白沙湾路与曲塘路交汇处、并穿越杜花路立交和京珠高速公路,向南到达XXXX。区间线间距为13~15m,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为450m。区间隧道最大纵坡为26‰。本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埋深约在15~40m之间。区间在YDK17+276.055、YDK17+876.055和YDK18+400处各设置一条区间联络通道,其中YDK17+876.055兼做泵房,联络通道及泵房采用矿山法施工。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1.2.1 地形、地貌
本段地貌单元主要为XXXⅠ级阶地,地形平坦开阔,河湖发育,水塘星罗棋布,局部可见残丘、岗地,地面标高32~38m,局部岗地标高可达60多m。
1.2.2 地层岩性
各岩土层具体分部特征及土性变化情况见《地层特性表》。
本盾构区间隧道主要穿越地层为残积粉质粘土(4-1)、强风化泥质粉砂岩(5-1)、中风化泥质粉砂岩(5-2)。盾构上覆土层主要为杂填土(1-2)、粉质粘土(2-1)、圆砾(2-4)、卵石(2-5)、粉质粘土(4-1)、残积粉细砂(4-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5-1)、全风化泥质粉砂岩(5-1a)、中风化泥质粉砂岩(5-2)。
1.2.3 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本标段区间场地属地壳稳定场地。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为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即按7度进行抗震措施设防,地震作用仍建议按6度进行抗震验算。
1.2.4 水文地质条件 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1)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水(土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基岩裂隙水两大类。2)地下水位
本标段区间主要为强风化粉质泥砂岩和中风化粉质泥砂岩。强风化粉质泥砂岩和中风化粉质泥砂岩岩体较完整为弱透水层。
3)地下水的腐蚀性
本场地水的环境类型为Ⅱ类,孔隙水对混凝土结构、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基岩裂隙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对钢结构具弱腐蚀。
1.2.5 气候情况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全年无霜期约275天,日照时数年均1677.1小时。年平均气温12.3.8~17.2℃,长年积温为54~57℃,市区年均降水量1361.6mm。
1.2.6地面及地下情况
由于采用盾构施工方案,避免了对市政交通的影响,施工时修建一条临时便道连接市政交通,期间只需要做好施工车辆的交通组织。
由于体育公园站~杜花路站区间区间隧道要下穿栗塘小区、南塘村、恒丰天湘华庭及京珠高速公路。0 地下管线均位于隧道上方,盾构机掘进至管线前后各6m处时,应保持开挖面稳定,及时进行盾尾壁后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保证盾构施工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管线的监控量测,做到信息化施工,并制定严密的应急预案。盾构隧道施工期间不需要对地下管线进行改移或做特别的防护措施。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监测作业方案
2.1监测依据
1、《长沙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15标工程》施工图设计主体围护图纸,本工程相关的勘察、设计图纸或文件及相关会议的精神;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B50308-2008);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 8-2007);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6、《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范》(DB11/490-2007)(北京);
7、国家和长沙市有关管线保护、管理、监督、检查的文件、通知等;
8、国家现行施工技术规范、规程和长沙市的有关规定;
9、《铁道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
2.2监测内容
根据本工程监测技术要求和现场施工具体情况,设置的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要求和符合有关规范,并能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及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本项监测按以下要求进行。
(1)以区间盾构施工隧道轴线两侧各30m范围内涉及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及土体为监测保护对象。
(2)道路下的各种管线,特别对上水管、煤气等刚性压力管线进行重点监测。在管线搬迁时尽量布设直接监测点。尤其对盾构隧道轴线两侧5m范围地下管线要以管线阀门井、窨井等的井口地面结构直接观测,5m以外管线可通过利用土体地面沉绛观测点反映其变形情况。
(3)随着盾构隧道推进完成,跟踪监测新完成隧道的结构沉降情况。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具体投入监测内容如下: ·地表沉降 ·地下管线沉降 ·建(构)筑物沉降 ·隧道沉降监测 ·隧道净空收敛
2.3监测频率
监测工作必须随施工需要实行跟踪服务,为确保施工安全,监测点的布设立足于随时可获得全面信息,监测频率必须据施工需要调整,特别在盾构出洞时要加密监测频率跟踪监测,具体如下:
(1)在区间隧道盾构出洞前布设监测点,取得稳定的测试数据,在盾构出洞后即开始连续跟踪监测,监测频率可根据工程需要随时调整,以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
(2)地面沉降、管线沉降的观测范围为盾构前30米,后30米。在盾构推进期间每天测量二次;
(3)建筑物沉降,根据盾构推进里程及建筑物距隧道轴线的远近,对不同的建筑物可采用不同的监测频率,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及时了解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即可,监测频率每天二次,在盾构穿越穿栗塘小区、南塘村、恒丰天湘华庭及京珠高速公路时要增加监测频率,根据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及时调整监测频率,保证监测信息准确及时。
2.4监测精度
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的方法,布设高程控制网,至少三个固定点作为基准点,所设基点保证不在受施工影响范围内,同时,基准网定期检测,每隔3个月检测一次。根据基准点测定埋设在被监测的建筑物、构筑物处的工作点和观测点。根据监测点的高程变化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析,计算实际沉降值,并分析产生的原因,预报建筑物的安全状况。
基准工作基点及沉降监测点的埋设,在不受地铁施工影响相对稳定的位置,埋设至少3个地面基点。基点采用钢筋深埋桩水准点,埋设深度应大于1米,以粗螺纹钢埋设,并用混凝土浇灌。监测点采用在地表挖30cm~50cm桩坑浇入混凝土,混凝土内插入专用不锈钢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沉降测头,其测头为半球形,测头露出混凝土约2cm至3cm。
为使测量满足设计的监测精度,在建筑物沉降观测时,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进行施测。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应小于Δ=+0.7mm,则基辅分划高差的中误差应为:Mh′=(1/2)Δ=+0.35mm。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中误差应为:Mh=(1/
2)Mh′=+0.25mm。
上式中Mh可视为一个测站所测高差的中误差。在建筑物沉降监测中最远观测点到工作基点,水准观测站数不多于10个,所以最弱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为:
10MH=Ma=+0.78mm 则最弱水准点两周期观测高程值之差(即相对沉降量)的中误差: MΔH=2Mh=±1.1mm 由此说明,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精度进行沉降观测,相对沉降量的测量中误差为+1.1mm,该监测精度达到了建筑物沉降监测的精度要求。
外业观测中的限差要求,要求各测点的视线应≤30m,视距差≤0.5m,前后视距累积≤1.0m,基辅分划读数≤0.5m,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小于+4+4L mm;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小于+
4Lmm;附合线路闭合差小于
Lmm。(L为测段或附合路闭合路线的长度,以公里为单位,不足1公里取L为1公里)。
每次沉降观测后要进行外业精度评定,计算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和每公里高差中数的中误差。这两个精度指标应分别小于+1.0mm、+2.0mm。
达到以上限差要求的成果才可视为合格的外业观测成果,并进行内业计算。在沉降观测每周期的观测中,尽可能保持同样的水准路线,使用同一台仪器和保持同一人观测,以确保观测的精度,提高观测速度和成果的可靠性。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2.5警戒值的执行
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并依据相关规范要求,本区间项目执行报警值如下: 地表最大隆沉量范围+10mm~-30mm,速率≤2—3mm/12小时;盾构出洞及穿越民房时最大隆沉量控制在±10mm范围内。
刚性管线的允许张开值≤6mm,因此,管线的局部最大沉降量≤10mm,变化速率≤3mm/24小时;管线最大沉降量>10mm时要报警。
建筑物沉降警戒值为δ/ h<1/1000(δ为差异沉降值,h为建筑物长度),或由设计确定。根据测点之间的距离控制差异沉降值的警戒值或根据设计的要求确定警戒值。
3.监测成果质量
3.1质量控制
监测是施工的眼睛,监测工作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保证真实、及时、准确地做好监测数据预报工作,监测人员首先要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按我项目部要求,项目部人员基本做到:
(一)要了解工地周围环境和地质地层情况;
(二)要了解监测内容的预计变化值及变化规律;
(三)要结合现场工况来分析监测数据,一旦数据变化异常时,能及时提出问题;
(四)对采集到的各类监测数据要结合工况进行计算机处理,对变化较大的数据要进行复核;
(五)速率变化是监测的重要信息,是监测单位提供报警的重要依据。严密控制速率,首先要掌握速率变化的规律和不同施工阶段、施工区域的速率变化安全值,做到心中有数。
(六)当数据变化超常规时,不管是否有合理的解释,都应当提出报警。
为保证监测成果质量,我监测项目部依据承诺,基本做到:
(1)24小时在现场值班;在监测期间负责科学、文明监测,并按时参加工地施工例会;
(2)确保投入监测工作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等仪器都经过标定,保证仪器正常工作; 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3)工作时,定人定仪器进行测量,以减小人为的误差;
4监测组织实施
4.1投入的仪器设备
(1)进口瑞士 LeicaNA2型水准仪一台自带平板测微器一套及国产的河北珠峰铟瓦尺一套,读数分辨率可达±0.01mm;
(2)进口瑞士LeicaTCR1202R300全站仪一台及国产仿徕卡对点器四套;(3)Leica反射片若干;
(4)惠普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两台
4.2监测人员组织
组织机构及人员如下表:
二号线15标工程监测人员表
5完成监测工作量
本区段自2010年11月初开始从杜花路站基坑西端井出洞,推进施工顺利,历时约13个半月,于2011年12月中旬顺利在体育公园站基坑南端井进洞。我部门跟踪监测地表环境沉降2012年3月底,并进行隧道沉降监测至2012年4月,完成隧道沉降监测100次,地表环境监测375次。
本区间共进行了如下监测项目
(1)沿盾构轴线方向地表沉降监测:共布设测点72点;
(2)垂直盾构轴线方向断面地表沉降监测:共布设测点共280点;(3)临近盾构施工区域地下管线、房屋沉降监测:共布设测点238点;(4)盾构隧道管片沉降监测:共布设测点196点;
按监测方案要求:盾构机头前方30米、后方30米范围,跟踪监测,每天2次;盾构 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后方30~100米监测对象,第一个月每周1次;然后进行月测,正常情况下1月后停测,并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加大了范围,延长观测期。
6监测成果总结
6.1监测统计成果1、2、部分房屋监测沉降变形有较大变化,施工对临近房屋未产生明显影响。
3、隧道环片均呈现<10mm的 轻微抬升,变形并基本收敛。以下地表沉降监测点变形较大,统计列表如下
6.2监测成果曲线
各监测点详细变形量、变形趋势情况在《监测成果曲线图册》中可较直观反映。
7监测成果分析
为平衡盾构切口前方被动土压力,切口位置必须施加适当的压力;而盾构机身一般比隧道外径略粗,从而盾尾新拼装环片外侧会有施工缝隙土体缺失,所以必须及时注浆。另外,由于盾构施工过的区域土体再固结密实将会产生后续沉降并逐步收敛。从监测成果数施工监测总结报告
据分析,盾构正常推进过程中一般表现为切口前方轻微地表上升或基本稳定,盾尾及后方产生较大上浮。盾构姿态调整、盾构机密封刷损坏或漏油、注浆不及时、土体地质情况异常、隧道环片渗漏等均使土体产生异常缺失,导致周边地表环境发生明显变形沉降。
陈村特大斜拉索桥施工监测控制 篇6
关键词:斜拉桥;斜拉索;施工监控
1. 工程概况
陈村特大桥为广州至高明高速公路广州段内的一座塔梁墩固结体系矮塔斜拉桥,主桥为(120+218+120)m,位于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镇至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一带,上跨陈村水道。
斜拉索在塔顶处采用分丝管鞍座抗滑锚固体系,在主梁处采用拉索群锚锚固体系。索面设置为单索面(双排索),布置在主梁的中央分隔带处,全桥共有68对斜拉索。
2.监控目的
通过现场的结构测试,跟踪计算分析及成桥状态预测得出合理的反馈控制措施,给施工过程提供决策技术依据,也为结构行为控制提供理论数据,从而正确地指导施工。
3. 控制精度和调控原则
3.1 控制精度
陈村特大桥各参数控制精度如表所示。
3.2调控原则
标高与索力双控。由于主塔不高,塔的刚度较大,拉索与主梁的夹角较小,因此主梁的线形控制以调整挂篮立模高程为主,斜拉索张拉时以索力控制为主。
4. 施工监控计算
4.1 施工前期监控计算
(1)设计复核计算
为了保证施工监控计算的准确性,起到设计复核的作用,需对主要设计参数进行复核。
(2)合理成桥目标状态复核
在确定最优成桥索力时,应考虑:
①索力分布要尽量均匀。
②恒载状态。
③在恒载作用下,主塔的弯矩不能太大,并适当考虑活载的影响。
④荷载组合作用下,最大、最小应力均需在规范允许地范围内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⑤成桥状态桥面线形满足设计要求。
(3)施工监控预测计算,提供控制目标理论值
在确定合理的成桥目标状态后,划分详细的施工阶段,进行施工监控预测计算。通过施工监控预测计算可以得到理论施工过程各工况结构应力、内力、变形,将其与设计、规范值对比。
(4)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结构的关键参数对于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确定合理的施工控制方案,指导制造和安装节段关键制造参数的选取,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参数识别及误差评定均是有重要意义的。
4.2、节段施工前计算
在节段施工之前,应对节段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进行预测,并作为节段施工过程控制的目标。
①斜拉索无应力下料长度计算
陈村特大桥采用钢绞线斜拉索,索在主塔处采用索鞍穿过形式,每根斜拉索分别锚固在边跨侧和中跨侧对应的索横梁上,并按照先单根后整束张拉的施工工序进行张拉。参照图4-1,斜拉索的下料长度(端到端):
其中: 为单端工作长度,尚应考虑锚索计等预埋件的影响值; 为张拉弹性伸长量; 为垂度影响的伸长量; 、 为锚板的厚度,由制造厂家提供,参照相关锚具资料对数据进行校核。
图4.1-1 斜拉索下料长度示意
②斜拉索上、下端锚管方向确定
由于斜拉索垂度效应的影响,斜拉索在上、下端锚管位置处的空间角度不能直接按照直线索计算。
③主梁、主塔立模标高基础数据计算
考虑主梁和主塔施工过程中的累计位移值,现场挂篮变形量,施工临时荷载、不同塊段重量、人为调整值等。
④斜拉索初始张拉力、张拉后索力、后续调索力计算;
⑤主塔各节段施工完成后的数据计算;
⑥主梁各节段施工完成后的数据计算;
⑦边跨合龙前后结构应力、索力及线形数据计算;
⑧中跨合龙前后结构应力、索力及线形数据计算;
⑨铺装过程结构应力、索力及线形数据计算;
⑩施工过程中调索前后结构应力、索力及线形数据计算。
4.3、节段施工后计算
在节段施工完毕,需要根据实际的测试和测量结果,得出一组消除各种误差因素后结构的实际状态数据,并与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值,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
①对节段施工后反馈的施工信息分析,确定施工误差状态
②结构响应分析评估和结构状态评估
节段施工后根据当前施工状态下的边界、荷载对当前结构进行结构响应分析评估和结构状态评估。
③计算参数的识别与修正
根据节段施工后的各参数测量误差值识别模型中预定的计算参数,对预定的计算参数进行修正,调整计算模型。
④误差分析与调整
根据上一节段的施工误差,进行误差分析,根据误差分析结果对下一节段可能存在的施工误差的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
⑤实施计算调整控制目标
根据计算参数修正后的计算模型进行实时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调整下一块段的控制目标值。
⑥确定施工误差容许度指标和应力预警机制
混凝土应力监测结果平均应力误差小于±15%,当应力水平达到80%材料允许强度(包括拉应力)或超过上述误差范围时应提供预警,以确保大桥的安全施工。
4.4成桥阶段的计算复核
根据实际参数取值,考虑既有施工误差等影响,计算桥梁的成桥状态线形、应力和稳定性,并按照设计规范进行运营状态验算,得出运营阶段荷载组合内力情况,将计算结果与设计成桥内力和线形比较,做出成桥状态分析评估和施工监控成果评价,为桥梁运营阶段的监测养护管理等工作提供初始结构状态。
5. 监控主要内容
5.1线形监控
线形监控重点为主塔几何位置和主梁几何位置。主梁施工工序多,工艺复杂,主梁的设计线形、预拱度线形以及斜拉索的张拉吨位和次数均会对主梁结构受力和结构线形造成影响。施工监控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准确的结构分析,并采取合理有效的监控措施确保上述环节控制到位是保证线形的有效对策。对于平面线形控制,应准确计算平面坐标,采用高精度仪器进行放样和控制。
5.2 应力监控
应力控制包括主梁、主塔的应力监测,其中斜拉索的应力由索力控制,而主梁和主塔通过设置应力传感器进行应力监测。通过实际监测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时把握实际的局部区域应力状况。
5.3 施工索力的监控与调整
斜拉桥要经历分阶段施工的过程,结构的荷载在施工过程中逐级加载,每一个施工阶段都可能伴随着结构的变形。因此,要求施工控制理论分析必须准确模拟斜拉索,确定合理的斜拉索初张力及张拉顺序,保证施工过程中主塔柱间受力平衡,并结合理论计算和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各阶段斜拉索张拉力进行调整。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把握结构变形规律,进行误差分析和识别,准确预测初张力效果,是保证标高与索力双控效果的一个重要措施。
5.4 稳定性监控
根据桥梁施工的实际状况,对施工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结构稳定性分析,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计算分析主要包括:箱梁、索塔临时结构(或杆件)稳定性验算;施工中的结构(局部和整体)稳定性验算和控制;影响施工中结构(含临时)稳定的因素分析、监测与控制。此外,并对施工过程中桥面临时荷载进行严密调查和控制,严防主梁在施工过程中不对称荷载导致的扭转失稳。
5.5合龙控制
现场实际调查当地的气温、湿度等状况,考虑混凝土浇筑等影响因素,通过连续观测,包括合龙口的长度、宽度及温度监测,选择气温稳定的时间段作为合龙时机。对合龙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充分考虑到合龙前后结构内力变化,采用对主梁受力最有利的合龙方案,分析合龙误差的影响因素,并对温度效应等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确保高精度合龙。
6.施工监控分析报告说明
(1)几何误差分析报告,包括几何误差计算、误差形态分析、误差预测等;
(2)斜拉索索力误差分析报告,包括索力误差计算;
(3)应力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包括应力和温度场的测试结果、结构施工安全度评价或安全预警报告;
(4)施工监控建议,包括对总体施工误差和安全状态的评价、对容许施工误差度的调整等内容。
(5)全桥竣工后将对施工监控工作进行总结,提交施工监控的总结报告。
7. 结语
施工监控理想目标是主梁标高和斜拉索索长(或索力)同时满足精度要求(即所谓的“双控”),但由于存在主梁重量偏差、施工荷载、材料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同时达到上述两项目标。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保证现场索力测试时测控精度满足工程要求,确保索力测试的准确、可靠,使主梁、主塔、斜拉索处于合理受力状态,是斜拉桥监控的一个难点。
针对每段实际施工工序及施工监测获取的数据,对桥梁进行实时平差、分析和验算,并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施工监控指令,以确保结构逐段施工符合设计要求。
合龙控制是一个关键工序,合龙精度往往是评价监控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合龙过程是一个体系转换的过程、因此要求施工监控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为合龙确定出最佳方案和时机。
建筑工程施工监测 篇7
故而, 技术人员应掌握对该技术质量的监测方式, 以保证冻结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冻结法简述及其监测方案
(一) 冻结法
所谓冻结法, 指施工人员通过人工制冷的方式, 冻结开挖目标地下空间范围土体中的水, 使水凝固成冰, 进而同土体胶结为一体, 形成与设计轮廓相符合的冻土墙, 或是密闭状态的冻土体, 负责抵挡土体所施加的压力, 同时将地下水隔断, 在冻土墙或是冻土体的防护下, 施工人员实施凿井的施工方法便称为冻结法。
(二) 冻结法质量监测目的
为了确保矿井冻结工程的质量, 施工人员必须时刻对施工状态进行监测。监测人员需要在施工现场实施监测, 以便保证获取数据的有效性。借助现场监测, 能够得到制冷设备以及井筒冻结的实际情况, 检验施工设计方案的正确率, 进而使冻结效率有较大的提升。
此外还可以得到冻结墙壁的厚度以及强度等相关数据, 确认上述数据是否符合施工方案的要求。监测人员需及时监测的目标有盐水系统监测、冻结孔施工监测、冻结期各阶段工作状态以及工作面井帮各阶段的温度。
二、施工质量监测方案的分析
(一) 造孔施工过程监测
监测人员若通过对造孔过程进行监控以控制矿井冻结工程的质量, 则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1. 冻结孔的位置
施工人员应遵照施工方案的要求对矿井需要冻结的部分实施孔位布置作业。
实施布置过程中, 施工人员需使用钢尺以及经纬仪精确测量标记位置, 避免出现差错。
2. 冻结孔的深度
孔的深度应结合当地标准高度进行设定。并在成孔之后进行复测, 确保符合施工方案要求。
3. 冻结孔的斜度
部分施工地区, 地层较为复杂, 地层当中包含有砾石, 钻孔就容易发生偏斜。故而, 施工人员应采取措施控制孔偏斜程度, 在造孔过程中, 需定期测量孔的偏斜度, 以免孔位产生严重的偏离。
成孔的各项数据要满足施工方案要求, 之后按照绘制完毕的偏斜图实施分析。
(二) 冻结壁温度场监测
监测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若干个测点, 以便能够及时对冻结范围内土体的状态进行监测, 了解该区域内温度状态。本文以某煤矿副斜井冻结壁实际情况为例, 简述如何通过测点对冻结壁进行监测, 获取该冻结壁的状态。
以其中一个冻结段为例, 根据测温孔测温数据, 部分地层温度情况分析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1实际监测数据显示冻土发展速度26.1~33.2mm/d, 结合冻结孔偏斜图进行分析, 预计冻结壁厚度2.47m, 冻结壁厚度未达设计要求, 故应继续进行积极冻结。
根据表2实际监测数据显示冻土发展速度29.5~31.8mm/d, 结合冻结孔偏斜图进行分析, 预计最薄弱处冻结壁有效厚度有3.02m, 冻结壁厚度达到设计要求, 可以进行井筒的掘砌工作。
在挖掘过程中, 通过对施工现场所挖开的断面进行温度与位移的监测, 数据显示冻结效果良好, 冻结部分均匀稳定, 没有出现异常现象。
监测人员通过对各测点温度值的获取, 可以确定该阶段是否适合掘进施工。若温度降低速度较慢, 施工人员可添加一台冷冻机组加强冷冻, 以便使温度快速下降, 令掘进施工人员能够尽早施工。
三、结语
监测人员借助对冻结过程实施监测, 可以获取大量数据, 从而使矿井冻结工程的施工更为便捷, 也令冻结参数得到优化。故而, 监测人员应不断优化监测方案, 以便保证矿井冻结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更社, 奚家米.煤矿立井冻结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 03:627-635.
[2]赵玉明, 李长忠.冻结监测中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 2012, 04:55-58.
油气田工程施工监测技术的发展 篇8
关键词:油气田,施工监测,现况,影响因素,发展前景
1 油气田施工监测技术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我国大中型城市的油气田工程施工监测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与此同时, 我国油气田地下工程越来越多, 其中我国油气田施工技术涉及方面颇多, 主要包括完井工程技术、分层注水技术、人工萃升工艺技术和稠油及超稠油开采技术。具体可以概述为以下几点: (1) 完井工程技术。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相对独立的工程, 是钻井工程的最后阶段。完井工程又包括裸眼完井、射孔完井和筛管完井。 (2) 分层注水技术。分层注水技术主要是通过提高注入油气田水的波和效率, 是我国目前多层藏注水开发中极为重要的技术。在石油气分层注水过程中所使用的注水配套设备有水质过滤器, 可以有效起到防腐注水管制和测试作用。 (3) 人工萃井工艺技术。人工萃井工艺技术在我国油田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侧重油气田注水的合理, 产水以及含水的效率。其中, 人工萃井工艺技术又包括抽油机有杆泵采油技术、水力活塞泵技术、电动潜油泵技术以及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技术。抽油机有杆泵采油技术是机械采油方式的核心, 目前我国抽油机泵相应配置技术已相对完善;水力活塞泵是作为我国石油气施工监测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具有效率高、扬程高、排量大的特点, 适用于斜井、直井、水平井以及丛式井等方面;电动潜油泵技术主要涉及井下、地面、电力传递三方面, 是我国石油气电动潜油泵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造成我国油气田施工监测发展现况的影响因素
从我国目前油气田施工监测的现况来看, 我们不难看出造成我国目前油气田施工监测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施工监测技术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石油气施工监测的需求, 堵水重复性大造成我国目前石油气施工监测现状愈演愈烈。另外, 石油气施工监测后期垢、磅现象严重严重阻碍我国石油气施工监测的进程。具体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施工监测技术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石油气施工监测的需求。目前石油气施工监测工艺不能满足开发技术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石油气大油泵技术难度颇大, 稠油系统冲程损失越来越严重, 石油气漏失量大, 泵的输送效率低等方面;另外, 斜井采油施工技术还不够完善, 泵挂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加深, 部分油井的抽油设备进入井内, 容易引起井下事故的产生;另外,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高温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潜泵应用的使用范围, 容易产生电热散热不良、烧坏设备、设备老化的现象。 (2) 堵水重复性大造成我国目前石油气施工监测现状愈演愈烈。重复堵水措施是我国目前大部分油田遵循的主要开发模式, 就我国目前重复堵水的现况来看, 主要问题存在于堵剂适应能力差, 成本偏高, 强度偏小, 堵剂酸碱性效果偏失, 堵剂进入地层范围小等方面。这种因素的产生严重影响着我国石油气施工监测技术的全面发展。 (3) 石油气施工监测后期垢、磅现象愈演愈烈。石油气施工监测技术开发后期垢和磅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平衡性遭到地层水压下降等因素的破坏。地层注入水后压力增大, 使垢物质析出, 进而造成流断面流体流速剧增, 产生铁锈悬浮于液体中形成卡泵。
3 面对我国油气田施工监测发展现况的具体解决因素和发展前景
近年来, 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腐蚀问题日益突出, 在越来越困难的工作环境下, 对油气田和管道施工监测技术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近年来, 现代化施工监测技术呈现出一个从成熟化科学化监测到自动化监测的过渡, 智能化施工监测技术的价值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近年来我国油气田事业已经颇有成绩, 但受一些环境条件的限制, 施工井的数量还不够多, 尤其是在油气田施工管理的规模和监管机制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根据我国石油气气候、地形、地质矿藏全方位的发展策略来看, 未来我国石油气施工监管发展方向将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策略, 通过加强施工监管装备来加快施工监管技术的发展步伐, 油田动态监测技术也将紧紧围绕油气田开发需求和油田生产,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技术攻关, 重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尽快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和瓶颈问题, 尽快形成配套应用能力, 全力满足油田生产需求, 为油田持续高效开发提供可靠技术保障。具体发展前景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复合式驱油技术将成为我国石油施工监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2) 混相法将成为我国石油施工监测技术的重要手段; (3) 热力采油法将会是我国石油施工监测技术发展的重要良剂; (4) 微生物法将成为我国石油施工监测的主观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易轶虎.在线腐蚀监测技术在炼油装置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12 (05) .
[2]沈群.腐蚀监测技术在气田地面生产系统的应用[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3 (02) .
[3]张瑞东.油气田腐蚀监测技术应用[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3 (07) .
建筑工程施工监测 篇9
施工监测已经成为地铁车站基坑施工中重要环节之一,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目的主要有:
1)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2)作为设计与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
3)作为施工开挖方案修改的依据;
4)积累经验以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开展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现场监测设计与实践研究,尤其是复杂环境下关键部位的监测,对指导施工意义重大。
本文结合北京地铁15号线香江北路车站盾构始发井段的深基坑施工,充分利用监测数据指导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确保了基坑的安全。
1 工程概况
地铁15号线香江北路车站位于朝阳区香江北路与马泉营西路交叉路口,基坑东西长378.2 m、车站结构南北跨度32.1 m(盾构始发井段35.8 m),基坑标准段深度17.23 m。车站设车辆段,于站台中部设置出入段线,向西逐步抬升至地面车库。
盾构始发井段基坑上部7.5 m按1∶0.4放坡开挖,并采用土钉墙支护;下部采用3道ϕ630钢管支撑。基坑标准段10 m深度以上按1∶0.4放坡开挖,并采用土钉墙支护;下部采用钻孔灌注桩及预应力锚索支护。车辆出入段线采用钻孔灌注桩和钢支撑支护。钻孔灌注桩桩间土的支护形式采用土工格栅和喷射混凝土。
2 盾构始发井段监测方案
盾构始发井段为车辆段与车站交汇处,向东连接车站标准段,向西连接车辆出入段线,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
其中包括:围护桩水平位移测点:DS-1,DN-1(盾构始发井阳角);QN-1(出入段线)。钢支撑轴力ZL-DS1,ZL-DS2,ZL-DN1(盾构始发井段斜撑);ZL-QN1(出入段线支撑)。
3 监测结果分析及工程应用
3.1 DN-1,DS-1测点变形结果分析
盾构始发井围护桩水平位移测点DS-1,DN-1位于基坑平面阳角,此处属于受力集中区,且基坑较深。基坑围护桩的最大水平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分别见图2,图3。
从DN-1,DS-1的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
1)随着基坑的开挖,水平变形值呈现先增加,后逐步稳定的趋势。尤其在每一次大规模开挖之后,变形迅速增长。当围护结构变形出现增大趋势,立即要求架设钢支撑,随着钢支撑的架设,变形趋于稳定。
2)两个测点最大值均不超过10 mm,小于预警值(15 mm)。
3)从变化图可以看出,DN-1,DS-1两个测点的变化趋势基本同步,与两点基坑位置对称的情况符合。
与此同时,附近支撑轴力监测结果也比较稳定,没有突变的情况,最大值也在安全范围内。
3.2 QN-1测点变形结果分析
测点QN-1位于出入段线起点处,盾构始发井段西侧。出入段线原计划也是采用上部放坡开挖,下部钢管支撑的支护方式,但是由于现场条件限制等原因,出入段线起点段基坑冠梁以上约4 m部分土层未能放坡,仅采用一层砖墙支护。
基坑开挖后,测点QN-1水平位移一开始增加平缓,当开挖至冠梁以下4 m时,变形迅速增加至24 mm,超过控制值,而且呈加速趋势。与此同时,测点附近钢支撑轴力测点ZL-QN1结果显示,基坑第一道钢支撑轴力也迅速增加到100 kN,同样呈加速趋势。
监测数据上报后,经设计,施工与监理等共同研究决定,立即停止开挖,同时,在冠梁上砖墙部位紧急架设一道钢支撑,即出入段线起点部位共设四道钢支撑。抢险措施完成后,围护桩变形虽继续增加,但是速度已经明显减小。第二天,围护桩水平变形已基本稳定在28 mm。支撑轴力也稳定在100 kN左右。施工得以继续进行。
4 结语
1)本工程盾构井深基坑的监测实践表明: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加强对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和支撑体系受力的施工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基坑开挖与支护中去,这对于保障基坑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通过综合比较,认为基坑围护桩的水平变形可以直观及时的反映出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并且通过与钢支撑轴力、桩顶水平位移等辅助监测手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
摘要:以北京地铁15号线香江北路车站盾构始发井段的深基坑施工监测为背景,阐述了如何根据深基坑围护结构的水平变形及支撑轴力等监测数据来指导基坑开挖与支护,以确保基坑的安全。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监测,围护桩水平位移,支撑轴力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施工监测 篇10
1 深基坑工程监测的意义
深基坑工程师近几年城市发展进程加快的产物, 因此在以往的建筑过程中很难找出构建高层建筑打造深基坑的注意事项及经验教训, 普通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对于深基坑建筑也不是很适用。因此在进行软土工程深基坑围护工程的预测施工中一定要有专也人员进行各个程序的监测, 及时更加监测结果预测基坑开挖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 由此可以很好的控制工程成本并及时的将数据反馈给工程设计部门, 以免因为盲目建筑造成工期延误和经济损失问题的出现。除了要有专业人员即时的进行监测外在深基坑土方开挖时, 对于工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要有记录, 这样可以在日后施工过程中问题出现时可以有追溯性。另外就要一定要严格的按照设计步骤要求进行施工,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安全和经济损失。由此可见深基坑围护工程的预测是保证后期建筑安全稳定的基础保证, 同时也是节约成本节约人力的重要举措。
2 工程实例分析
某工程地下2层地上4层, 主楼11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600om Z。基坑开挖面积约2600om Z总土方开挖量近28万m3。基坑呈不规则四边形, 基坑自然地坪标高为-0.750m, 基坑底标高为-11.000m开挖计算深度为11.05~12.35m。
3 监测内容及数量
(1) 深层基坑土体位移的监测点:该监测点共计有17个点, 此点的深度都是以基层岩面到角砾层为限, 深度约为14~18m。 (2) 支撑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共31点; (3) 支撑围护结构竖向位移监测:冠梁上共31点, 立柱上共10点; (4) 锚杆轴向拉力监测:共9点; (5) 支撑轴力监测:共14点; (6) 周边环境监测:东侧道路沉降监测共5点, 其余管线监测点数量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布置。
4 基坑监测及注意事项
根据具体的项目工程实例而言, 要结合项目施工的周边环境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有针对的监测, 其中主要监测内容包括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支撑轴力监测、坑外地下水位监测、坑外土体沉降监测等, 具体监测方案如下:
(1)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监测此处时一定要保证好监测点之间的间距, 通常在20~25m, 且测斜孔深度要与地下连续墙钢筋笼等长, 基坑的两侧一定要对称布置好测斜口, 孔内需埋设测斜管, 将测斜管绑扎在钢筋笼主筋上, 浇筑时一起成型。等冠梁浇筑并且护坡施工完成, 就可以进行钻孔工序, 钻孔主要是为了放置斜坡上的测斜管, 测斜管的材质是PVC塑料管或铝合金管, 直径规定在45~90mm, 测斜管斜度也是有规定的要控制在1°范围之内, 孔深度要比管长多0.5~1.5m。斜管埋设时间最好在开挖前10天前进行。斜管埋设好一切准备就绪后, 一定要注意将现场的孔位进行列表, 以便数据测量后的数据记录, 这样会是的数据更准确。任何一个数据的取值最好都要测量3此以上, 然后得到一个最最准确的平均值, 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测量的意义。
(2) 支撑轴力:进行支撑轴力监测的时候, 一定要挑选轴力较大的比较突出的内支撑轴力进行。且尤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记住每道支撑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 且支撑点要设立在你所要监测支撑点长度的1/3处。但是如果你所监测的支撑轴力的材质是钢质的话, 其监测点应该布置在所监测点的端头位置, 需要采用的事钢筋应力计进行测量, 这样能更好的掌握和准确的得出开挖过程中支撑轴力的变化, 再根据相应的公式得出作用在钢筋上的压力以及钢筋与混凝土同步变形所受的应力。
(3) 土体沉降监测:该监测主要就是为了监测到再进行开挖深基坑的时候, 周围环境会对基坑造成何种影响。该监测点通常情况下会在地下深埋300~500mm的螺纹钢筋地上直径达16mm后用水泥砂浆进行加固, 起到固定的作用, 可以使得数据分析更加的准确。在进行土体沉降监测的时候, 我们通常会采用环状闭合导线, 这样对数据的准确采集都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悬殊比较的的数据, 我们应该采取的事查找原因, 重新测量。对于竖向位移, 我们一般是采用相对的标高, 然后由每个监测点相对标高的变化来累计竖向位移量, 经过比较, 得出位移速率, 取3此的平均值, 作为最终的监测点标高数值。
(4) 基坑地下水位监测:在深基坑开挖地区的周围, 我们通常都会布置一些水帷幕, 为了更好的监测到基坑水位对建筑的影响, 我们在进行监测时通常会在帷幕外围选择基坑外的水坑进行监测, 在这些地区布置些水位观测孔, 其间的间距需要保持在20~50m, 深度通常在6~8m, 这个也是根据周围的地理环境而定的, 如果遇到地理条件相对复杂, 我们就要根据需要适时的对间距进行调节。如遇特殊情况, 需要降低承压水或水位的时候在设立监测点的时候救要在相邻的降压井附近的中间部位两边需至少增加1个监测点。
5 结束语
深基坑工程是一项严谨性极高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深基坑软土工程在开挖的时候由于受地质复杂条件的影响, 针对各监测点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和周边环境对沉降的影响因素的测量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靠的数据来源可以使我们在进行工程施工时有效的保证周边的环境和围护体的安全。因此加强和做好深基坑围护施工工程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监测工作做的疏而不漏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从而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余志成.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7) .
[2]李继业.试述建筑基坑支护工程安全性影响因素[J].中国西部科技, 2007 (8) .
隧道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技术探讨 篇11
关键词:工程测量;隧道施工测量;拱顶下沉测量;隧道收敛监测
变形监测在工程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隧道施工不仅要重视工程运行期间的监测,也要重视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同时还不能忽略临时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施工期间变形监测的目的之一是监测永久性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安全。临时监测是为突发变形异常而提出的快速反应。由于受岩石结构和岩土情况以及施工中的放炮震动带来的影响,为了确保施工安全,为施工提供准确及时的隧道变化情况信息,便于修正施工参数和施工技术工艺,确保工程质量,隧道开挖过程中必须进行变形监测。
施工期间变形监测的基本要求是:及时埋设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及时观测、整理分析资料。拱顶监测和隧道收敛监测就是通过测量手段,来解决拱顶的平面位移和拱顶下沉情况,是隧道施工测量中的重要环节。
隧道施工期间变形监测的精度、观测仪器和观测周期变形监测的精度测量等级及精度取决于变形观测的目的、变形观测体的级别以及预计变形量的“必要精度”。隧道施工期要求拱顶下沉的监测精度为1mm(相对于水准工作基点)收敛监测精度为2mm(一对监测点的相对精度)。为了保证监测精度,整个作业期间不宜更换观测人员和主要观测的仪器,每次观测次序和行进路线也应尽相同。
1.测量仪器设备
测量仪器设备的选择要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先进和经济实用,要尽可能的采用快速高效的作业方法。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拱顶下沉监测采用NA型精密水准仪观测和用徕卡TPS402全站仪进行测距、三角高程观测;隧道收敛监测用收敛监测仪器和三维位移观测相结合。三维位移观测又可以分为绝对坐标观测法和相对位移观测法。
2.变形监测的周期
变形监测周期应以能系统的反应观测变形体的变形过程且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应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当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根据工地实际情况,结合业主、监理的意见,在稳定地区,首次观测在每次放炮后距离掌子面25m处设点观测;获得基础数据后25~50m处隔天监测一次,距离掌子面50m后的点每周监测一次,连续四周,然后改为每月一次。当位移量较小、变形趋于稳定时,观测间隔适当放宽,当变形值较大或出现异常数据时,应加大观测频率,并及时向业主和监理单位报告。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监测点都是每周监测一次。监测资料应及时给予洞挖部门和地质部,洞挖部门应及时按合同报送监理工程师。
A.隧道内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的建立
拱顶下沉监测点和收敛监测的基准点应尽量利用控制点,但由于隧道的本身条件的限制,隧道开挖过程中工作面是逐步向前推进的,导线也是逐步向前延伸的。隧道贯通前,导线无法闭合或附和因而导线控制网采用复测支导线的形式布设,按规范要求进行作业。隧道开挖过程中所做导线点容易破坏,复测支导线每周进行一次重测和延伸。
B.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应按照监测点的分布选在观测断面附近
基准点应定期与洞外的水准点联测。由于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更重视相对变形,联测成果仅作为检查工作基点是否变形的参考。洞内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应设定在岩体稳定、方便测量而且受交通影响小的区域。同时注意避开爆破影响区域。洞内观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采用特制托架,强制对中。由于拱顶较高,测量是不便放置棱镜,监测点应事先用锚钉打入岩体,然后用仪器的免棱镜条件下测距,为方便水准仪作业,方便悬挂钢尺,锚钉端部还应事先设计吊钩,两种标志可分别布设。为了反映纵向和横向不同部位的位移变化情况,沿隧道横向布设多个监测断面,在每个断面起拱线和边墙底面以上2m和10m处两个部位各埋设一组测点。各个测量点的安装埋设,必须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确保质量,现场测量点应严格保护措施,一旦发生损坏或失效现象,应及时恢复。
3.拱底下沉监测
对拱顶下沉监测,可采用精密水准,按二等水准的精度要求进行作业。由于隧道内拱顶不便于水准作业,可以用特制的长挂杆把钢尺倒挂在拱顶的侧点上。实际作业时,监测基准点布设在基岩上,每次监测时,用水准仪读取钢尺的读数和后视水准尺的读数,根据水准测量原理即可求出测点的相对高程和绝对高程。
4.隧道收敛监测
A.相对位移观测法
首先在监测横断面上预先埋设若干监测锚杆A、B、C等,并在锚杆端部做成平面,贴上反光片。然后在距离隧道监测点断面30米或更远的地方安置全站仪O,以全站仪的任意坐标系作为假定坐标系,用坐标测量法测出监测点的任意坐标系三维坐标A(XA,YA,ZA),B(XB,YB,ZB),C(XC,YC,ZC)。(任意设站,无需测站坐标和已知定向方位)。最后进行如下计算:
SAB=[(XB-XA)2+(YB-YA)2+(ZB-ZA)2]1/2
SBC=[(XC-XB)2+(YC-YB)2+(ZC-ZB)2]1/2
SCA=[(XA-XC)2+(YA-YC)2+(ZA-ZC)2]1/2
该方法就能直接测出相对距离值,既减少了放置棱镜不便带来的麻烦,又减少了因放置棱镜的微小变化而带来的误差。
B.绝度三维位移观测法
相对位移观测法,如果把仪器架于已知点上或与已知基准点联测,即可完成绝对三维位移监测。其优点是:变形表现为三维坐标量的绝对变化,可以客观而全面反映出测点的变化情况,变形监测和施工测量可共用一套测量设备。
5.变形监测数据整理
变形监测外业结束,应尽快进行数据处理。专业的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变形值的一半变化规律是:隧道开挖初期,曲线变化较陡,随着时间及开挖面的推进,曲线逐渐变缓,最后趋于稳定。所以在变形观测初期,数据处理越及时越好。编写变形观测监测工作报告,其内容包括:
施工说明(施工方法、施测时间、地点等);基准点、监测点位示意图;基准点监测成果表;隧道竖向位移量统计图表;横向水平位移量统计图表;变形观测成果分析意见;结论与建议。
通过时间证明,采用传统水准测量的方法来监测对到拱顶下沉,可以达到€?.5~1mm,采用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可以达到1~2mm的相对精度,在特殊大断面的隧道拱顶下沉监测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宋 冶.自由设站法三维变形观测精度的检测【J】工程勘测.1999.01
建筑工程施工监测 篇12
1 工程施工中环境污染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1.1 噪声污染
随着当前城市建设的不同发展, 建筑施工给环境带来的噪声污染问题成为当前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城市和大型城市, 该问题则显得更加的突出, 其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的生活, 更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因此, 加强对城市建筑施工的噪声监测与防治, 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首要的问题。而通过对当前城市噪声污染的总结分析, 可以将其噪声污染分为交通噪声、社会噪声、工业噪声和施工方面的噪声。而其中因为施工所引起的噪声污染成为最为主要和敏感的类型。该噪声其最为典型的特点则为时间比较集中, 位置多和危害的程度比较严重, 让周围的居民受到严重的困扰。如施工中的打桩机、搅拌机、运料机和推土机到呢个, 其分贝基本都在90分以上。而通过对施工噪声污染的分析, 产生如此高分贝的原因在于施工设备陈旧;缺少相应的降噪的手段;夜间进行施工等。
1.2 光污染及其影响
光污染在城市建设的污染中是一项很容易受到忽视的项目。在夜间的建筑施工中, 往往为满足施工的要求, 采取探照灯彻夜进行照明的方式, 并对施工的每个角落进行, 从而在施工的周围形成巨大的光源往周围开始扩散。另外, 在施工中大型运输车辆的行进会不断的给居民的室内进行照射, 严重的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的休息。同时在施工中采用一些大功率的电焊机, 其闪烁的灯光会不断的刺伤居民的眼睛, 以此让人产生一种非常焦虑和急躁的情绪。
1.3 空气污染及其影响
建筑施工当中堆放着很多的石子、石灰粉和水泥等建筑材料, 这些建筑物质的堆放则很容易产生粉尘或者是灰尘, 特别是在大风的情况之下, 更是产生大量的尘土, 夹带着非常刺激的气味。
1.4 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建筑中固体废弃物是主要的建筑污染源, 其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在于对水质的影响。在建筑垃圾当中, 通常会堆放大量的建筑的垃圾, 这些垃圾其通过自然的发酵, 雨水对其的冲洗, 从而产生渗滤液或淋滤液, 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2 环境监测措施在工程施工当中的应用
2.1 对噪声污染监测处理措施
针对当前产生的噪声污染, 笔者提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从而做好对造成污染的监测与处理。
第一, 对原有的施工设备进行降噪的处理。当前, 在建筑施工中, 应严格的按照国家的要求制定相关的噪声标准, 并积极的采取相应的防噪的措施, 如在进行打桩的时候, 则尽量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和静压桩等低噪音新工艺, 在距离整个施工现场三十米的地方, 并在分贝不超过75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第二, 加强对现场噪声管理与监测的力度。对此, 无论是施工单位, 还是建筑监督部门, 都要严格的制定相关的监督与管理措施, 严格控制城市中的夜间施工, 并严格按照相关噪声要求。第三, 对现在的高噪声设备进行改进, 如引进一些更加先进的设备, 从而使得其具备良好的降噪的功能。第四, 在做好上述措施的同时, 还需要做好对相关噪声防治的宣传, 确保从思想上认识到噪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2.2 对固体废弃物排放管理措施
废弃物作为施工污染中的重点, 对其进行监测处理也是解决污染的重要的环节。结合对环境监测的总结,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 要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如通过预采购的方式, 减少对相关建筑来及的用量, 从而减少其中的废料;第二, 通过加强对施工组织的优化, 降低在施工阶段建筑材料的浪费, 并减少其中的建筑垃圾;第三, 派遣相关的管理人员加强对建筑企业的巡逻, 并督促企业制定详细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从而让垃圾能够运进来, 并能够很快的运出去。
同时, 针对固体废弃物导致的水污染问题,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凡是在施工场地需要使用到混凝土、砂浆等搅拌作业的, 敦促企业设置相应的沉淀池。被排放到沉淀池当中的废水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沉淀, 待监测合格之后, 方可将其中的水排放到污水管线, 或者是回收用于洒水降尘, 而其中没有处理的泥浆, 则严禁企业将其直接排放到相关的管道和河流当中, 从而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二则是在施工中一些专用的油漆、油库地面等特殊处理的, 安排专门的人对其进行负责, 从而防止这些高污染物排放到城市下水道中;三则为在施工当中的集水池、沉砂池、排水沟等水处理构筑物, 对施工期废污水应分类收集, 按其不同的性质, 作相应的处理后排放。
2.3 空气污染的具体防治措施
环境监测中空气作为监测的重要对象, 其好坏将直接决定城市居民的水平。对于建筑造成的空气污染, 其一方面要及时对现场的垃圾进行清运、洒水等, 从而减少相关的尘土。对于高层或者是多层施工所产生的垃圾, 则必须搭设封闭临时专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运, 严禁随意凌空抛洒造成扬尘。同时, 对场地容易起尘的原材料进行遮盖。经过采取措施后, 可以有效地减少70%的起尘量, 从而大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对搅拌的设备也需要搭设封闭的装置, 防治粉尘;其三则为要尽量的见少运料车沿途的抛洒, 并适当的对运料车进行科学的封闭, 减少尘土。最后则是要选择合适的混凝土, 在进行搅拌砂浆的时候, 尽量做到不剩、不洒、不倒等, 并将这些搅拌设备全部放置在封闭的屋子内。
2.4 光污染控制
针对施工中存在的光污染问题,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从而做好对环境的监测:第一, 对施工场地直射的光线和电焊眩光进行一定的有效的控制或者是采用遮挡的方式, 从而避免光问题给周围环境带来的污染;第二, 在进行电焊作业的时候, 尽量的采用一定的遮挡的措施, 以此避免因为电焊弧光给人带来的眩光或者外泄的问题;第三, 大型的施工当中要做好对光污染的监测, 需要安装有一定俯射角度的大灯, 并设置挡光板从而控制照明灯俯射的角度问题;第四, 在夜间使用照明灯的时候, 采取遮光的措施, 避免光线外溢, 对周围住户造成影响。
3 结语
减少建筑施工带来的污染, 是当前建筑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而相关的建设单位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告诉重视建筑施工给环境带来的破坏的严重性, 并制定相关行之有效的监测措施, 才能最终为建筑的可持续与人们的高水平生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保利, 杨林.从环境监理角度看项目施工设计与环评文件的差异[J].环境科技, 2010, 23 (2) :42-43.
[2]张茹松, 耿峰.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2∶230.
[3]刘达尤.建筑工程施工中对环境污染的防范措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04∶210.
【建筑工程施工监测】推荐阅读:
工程施工管理建筑工程05-29
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06-27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06-08
建筑工程施工建议06-14
建筑工程模板施工06-30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08-0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09-25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11-03
建筑工程施工案例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