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财务绩效

2024-08-09

非财务绩效(共11篇)

非财务绩效 篇1

中国进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期。企业快速发展并在世界市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企业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并提高经济利润, 就需要做好企业绩效工作。企业绩效是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以及管理效果的体现, 充分反映了企业发展的各方面内容, 包括企业的运营情况、盈利、债务的偿还能力、企业的成长能力以及所获得的社会效益等。

由于处于资本市场环境中, 中国的企业更为关注绩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而企业绩效如何, 对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做出有效评价, 可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以预测。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中, 财务因素是长期以来被企业所关注的, 而处于资本市场环境下, 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从而使绩效评价有效, 对企业的良性发展发挥指导性作用。

1 企业绩效评价引入非财务因素的必要性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物化市场到资本市场, 中国的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要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绩效评价, 如果依然采用财务因素指标, 会面临诸多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发展态势, 企业的经营方式也要适应市场环境而发生改变。计划经济时期, 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中, 以成本的竞争和产品的质量竞争为主。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而稳定地发展, 就要做到高质量、低成本的同时, 还要以创新为动力, 推动企业发展。企业要提高竞争优势, 就要分析财务影响因素[1]。但是,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 由于竞争焦点由成本的竞争、质量的竞争, 转向了企业无形资产竞争, 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关注财务因素的同时, 还要对非财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2 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打破传统的业绩评价机制

市场竞争环境日渐复杂, 使得企业管理层都意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要实现有效创新, 仅仅依赖于财务影响因素的分析是不够的, 还需要收集各种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内容, 除了企业财务信息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之外, 还要关注非财务信息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信息, 以充分满足管理者对企业运行状况的分析和决策需求。

1.3 企业的财务影响因素存在着局限性

由于在企业管理中财务影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将非财务影响因素纳入到企业绩效分析当中。企业的财务指标存在着滞后性, 是对企业此前的发展情况以及经营情况的反映, 而关乎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将非财务影响因素引入其中, 就是为了弥补财务影响因素分析中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甚至会造成企业管理决策上的失误[2]。要改变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 就要引入非财务因素, 分析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就能够对企业绩效进行准确评价。

2 影响企业绩效的非财务因素

对企业的绩效分析, 仅仅对财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所以, 将财务影响因素作为企业绩效分析的重要因素, 很容易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将非财务引入到企业绩效管理机制当中, 就是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影响企业绩效的非财务因素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知识管理、企业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外部的各项利益, 同时还要分析各项非财务因素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

2.1 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要发展, 就要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的创新是渐进性的, 是知识和技术的量化积累, 通过举办各种创新活动而获得创新产物。比如, 企业要启动以改进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项目, 采用先进的技术, 与相关因素结合, 形成具有独立性的企业创新产权。技术的创新必然会带动产品的创新, 产品的质量以及所具备的性能也会有所创新。如果企业具有比较强的技术创新管理能力, 就可以将企业的管理纳入到创新机制中,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就可以实现技术的创新。

2.2 企业知识管理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 正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就要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通过知识管理, 企业可以将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待开发的潜力发挥出来。在现代企业的战略性管理中, 人力资源是知识管理方面的重要因素,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人力资源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 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技术创造性激发起来, 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3]。

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企业知识的吸收, 企业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以及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创新机制, 主要的目的是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得企业员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技术能力, 有助于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 可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企业的创新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特别是技术创新, 直接关乎到企业所投入的资金以及所获得的利润。因此, 企业技术创新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企业业务流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财务因素包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合格率、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企业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以及售后服务等。

2.3 企业外部的各项利益

与企业外部的各项利益相关的因素包括企业的资源供应商、企业的债权人、客户、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对与企业外部的各项利益相关的各项因素进行评价, 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到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客户价值的认可程度。企业在知识管理进程中, 与外部的各项利益相关的各项因素对企业的有效知识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企业工作人员而言, 更能够自觉自主地完善自己的知识内容, 并能够在工作中积极地应用新的知识。创新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新的成果,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 企业还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信誉度。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 还能够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使各方利益平衡[4]。

3 企业绩效管理中应用非财务因素的障碍

在企业绩效管理中, 虽然非财务因素与财务要素相结合, 进行综合考虑, 可以使企业绩效评价更为客观而全面, 但是, 在具体应用中, 非财务影响因素的应用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与财务因素相比, 非财务因素可以直接用于评价, 使得评价更具有既时性,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 企业绩效评价中, 非财务因素与财务绩效之间没有建立明确的联系。非财务因素作为企业的驱动因素, 并不会将企业活动所实现的效果体现出来, 而是以评价企业的未来发展为主。通常企业的收益都会从财务因素中体现出来, 非财务因素并不是企业绩效的最终评价[5]。因此, 要使非财务因素的评价发挥作用, 就要将非财务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建立相关性, 否则, 非财务因素评价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要将非财务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明确是很难的。以客户对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为例, 要将客户的满意程度这一非财务因素与企业的绩效评价之间建立必然关联, 就要进行市场调查。然而, 市场调查以抽查为主, 缺乏全面性, 而且行业领域不同, 用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程度与非财务绩效所建立的相关性也会有所不同, 甚至会存在负相关性。因此, 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对应用非财务因素中所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 对非财务因素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是缺乏可靠性的。量化分析需要量化指标和计量规则, 但是, 一些非财务因素无法指标化, 更没有规则可以遵循, 主观性很强, 这就必然会影响非财务因素评价的客观性。非财务因素的量化统计缺乏可靠性, 还在于所获得的数据来源于多种渠道, 甚至一些数据缺乏可验证性, 因而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其次, 非财务因素存在着缺乏可比性问题。非财务因素并没有设立被公认的计量方法, 而且非财务因素多用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因此很难用于对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较。非财务因素所存在着的可比性缺乏的问题, 说明非财务因素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使用存在着局限性。

再次, 企业绩效评价中非财务因素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很多的企业都已经认识到非财务因素在企业绩效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 并没有将所有的非财务因素指标化并实施系统化管理, 导致运用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存在失误[6]。为了满足企业绩效评价需求, 就要将非财务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构建起来, 但是, 要将这样的体系开发出来, 需要投入的资金是很多的。而且企业的财务影响因素多源自于企业的外部环境, 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 也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对非财务因素投入过高的成本, 考虑到财务因素也需要大量的投入, 就会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对非财务影响因素的运用产生心理排斥感。

最后, 非财务影响因素的选择存在着复杂性。非财务影响因素的运用会给企业绩效评价带来好处, 但是, 如果所选择的非财务影响因素过多, 就会影响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正常使用。这就需要对非财务因素进行选择, 还要避免非财务影响因素之间发生冲突, 以避免由此而导致的不同部门之间的绩效评价产生矛盾。可见, 非财务影响因素的选择是非常复杂的。

4 企业绩效评价中合理利用非财务因素的策略

4.1 注重企业主营业务的培养

注重企业主营业务的培养, 主要的目的是发挥主营业务在行业市场中的优势, 避免盲目竞争。目前的市场环境已经出现了“割据”的发展态势, 相关行业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 使市场发展空间狭窄, 相互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为了避免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盲目竞争, 就需要企业对非财务因素基于关注, 针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 制定出具有战略性的发展规划[7]。此外, 企业要基于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的综合分析, 对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以分析, 使企业在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提升扩张能力, 以使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 在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4.2 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企业要提高创新水平, 就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还体现在生产方式上, 做到订单化生产, 根据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以及产品的未来需求情况进行产品生产, 提高企业产品生产的合理性, 使得产品的库存积压状况得到缓解。针对企业绩效评价中的非财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有助于企业将适合于现行市场运行状况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起来, 对企业的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非常有利。随着企业绩效评价策略的出台, 就要实施企业管理创新, 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约束机制, 对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充分了解, 使得企业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 现代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如果对企业绩效的评价仅仅依赖于财务因素很显然是不够的, 很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 并因此而导致企业管理决策失误。将非财务因素引入到企业绩效管理机制中, 将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相结合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信息, 能够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所具备的市场竞争优势, 同时还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以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转型关键期, 企业纷纷进入世界经济发展的竞争轨道, 企业绩效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对企业绩效的评价, 长期以来都是针对财务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但是, 目前企业已经纷纷进入到资本市场, 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机制对其财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评价结果就会失真。这种产生弊端的原因在于, 在企业绩效评价的过程中, 在重视财务影响因素的同时, 没有考虑到非财务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绩效,绩效评价,非财务因素,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林.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财务与非财务视角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0) .

[2]唐芳芳.对企业业绩评价中的非财务指标的浅析[J].商业文化, 2011 (04) .

[3]杜龙波, 黄业德.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以鲁中地区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13, 14 (01) .

[4]蔡蕾.公司财务分析:框架与超越[J].商场现代化, 2012 (03) .

[5]顾秋琴.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J].科技资讯, 2013 (04) .

[6]徐国祥, 檀向球, 胡穗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12, 20 (05) .

[7]苗润生.财务分析支持系统的研究[J].网络财富, 2013 (03) .

非财务绩效 篇2

非义务段教师绩效工资应尽早实施

2009年9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会议指出,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第一步从2009年1月1日起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第二步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

目前,继行政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已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一举措使义务阶段广大教师得到了实惠,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心爱护,又打破了原有的工资结构,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效”的分配原则,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不干都拿工资”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然而,时至今日,江汉区非义务教育段的幼儿园、高中、职业中学、进修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杳无音讯,不见下文。导致区域内同一个行业,出现了两种不同工资待遇的现象,引起许多教师心里不平衡,在工作中出现一些

不和谐的现象。

为此建议:

非利息收入对兴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篇3

关键词:非利息收入;多元回归;经营绩效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可以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是国外商业银行业在实践中所总结出的一个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与传统的利息收入相区分。非利息收入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是除了利息收入之外的一切营业收入,即: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利息收入。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讲,非利息收入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交易收入、咨询业务、其他营业收入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已经近十年,在这期间,大量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加剧,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外资银行凭借着其优越的管理水平、盈利模式及风险管控机制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传统信贷业务拓展难度日益增大,市场日趋饱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价格的定价权得到逐步放开,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以利息收入为主导的盈利结构严峻挑战,转型势在必行。因此,合理地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优化非利息收入业务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业务的产品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那么非利息收入究竟如何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呢?本文基于兴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非利息收入对兴业银行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以期发现非利息收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绩效的内在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数据来源

1、变量选择

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衡量标准有很多,不同的国家的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考核不尽相同,一般采用盈利性指标来综合反映成本和收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指标可量化性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

本文的变量选择为:ROA、ROE分别为模型一、模型二的被解释变量;非利息收入占比(NII)为解释变量;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TA)、营业费用率(COST)、GDP的自然对数(lnGDP)作为控制变量。如表1所示:

(三)回归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

1、对于模型1,非利息收入占比与总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0201323,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总资产收益率就会降低00201323个单位;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与总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0097904,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总资产收益率就会降低00097904个单位;GDP 的自然对数与总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0239186,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GDP的自然对数,总资产收益率就会提高00239186个单位。

2、对于模型2,非利息收入占比与净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5039754,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净资产收益率就会降低05039754个单位;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与净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0388489,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净资产收益率就会提高00388489个单位;营业费用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2948912,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营业费用率,净资产收益率就会提高02948912个单位。

三、结论

通过以上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于银行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GDP的增长能显著提高兴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这也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兴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需要一个稳定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

第二,营业费用率对兴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能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这说明营业费用率的增长能提高兴业银行整体的经营效益,盲目地以节约营业费用并不会提升其收益,因为营业费用提升能很大程度上带来服务质量的提升,而服务质量的提升才是银行收入的有力保障。

第三,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兴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即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并没有带动其经营绩效的提高,甚至对经营绩效有着明显的限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为:银行非利息收入结构还不合理,绝大多数是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主,而投资收益、交易净收入等比重普遍较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据了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绝大部分,而对于比较高级的咨询业务和投资收益,我国的各家商业银行参差不齐,其中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更加少,在非利息收入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文韵.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绩效关系研究[J]. 上海金融,2012,(12).

非财务绩效 篇4

关键词:绩效评价,战略管理,绩效评价系统

随着知识经济时期的来临, 企业进入战略管理时代, 企业的经营由原来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实现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传统绩效评价系统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因而建立一套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系统不仅能公正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 而且还可以作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

一、我国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绩效评价导向如何确立

首先, 长期以来, 我国绩效评价一直把财务效益作为评价的核心, 在评价体系中, 以利润为主导, 高权重、重复使用利润指标, 使企业利润指标越高, 评价的结果就越好, 这样必然导致企业盲目追求高财务目标, 更加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容易使企业经营产生短期行为。其次, 很多企业为了达到利润高的目的, 通过一些手段粉饰财务报表, 背离了企业绩效评价公正和客观的要求。最后, 企业绩效评价只重视绩效评价的结果。

2. 在财务指标中缺少现金流指标

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上的, 以会计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如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 往往强调企业用现有资产获得了多少的会计意义上利润, 而不考虑这些会计意义上的利润有多少是变现的利润, 也就是企业通过经营获得了多少净现金的流入。

3. 已设置的非财务指标不够完善

在现行的绩效评价方法中, 非财务指标都是评价指标, 没有给出计量方法, 主观随意性较强。另外, 现已设立的非财务指标还不够全面, 非财务指标中缺乏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方面的评价指标。目前世界经济已有工业经济转为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企业研究与发展 (R&D) 能力、科技进步水平、人力资源投资和分布状况等的运作能力日益取代实物资产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而我国企业只重视对有形资产的分析评价, 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分析评价几乎是空白。

二、构建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新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系统

1. 建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的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企业绩效评价系统

企业建立统一的战略性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一是全面考虑了企业各相关主体追求的目标, 关注各相关主体的利益, 比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更加科学合理;二是关注企业长远发展利益需要, 考察了企业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 强化企业偿债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引导企业注重可持续经营, 实施战略发展, 克服在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上的短期行为, 使企业明确眼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 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成长的影响更大;四是拓展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的内涵, 由仅为出资人服务拓展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 丰富了绩效评价的内容, 使绩效评价不局限于企业效益考核, 而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2. 在财务指标中引入现金流指标

如果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 那么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的能力就代表着企业自动造血的能力, 筹资和投资活动产生净现金流的能力就代表企业缺血时外界的输血能力。因此, 经营活动现金流是本, 通过对现金流量指标的考核可以使现金流管理和利润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见现金流量管理和企业的管理是密切相关的, 现金流量指标的引入能更好地促进两者的管理。引入现金流指标的主要优势:一是现金流量指标克服了易被操纵的缺陷, 同时反映了更多的会计信息;二是现金流指标的引入可以更好的衡量公司的业绩和实力;三是现金流指标的引入不仅能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反映企业的真实绩效, 起到正面的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功能, 而且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导向;四是现金流指标管理和利润指标管理更好的结合起来。

3.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体现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财务指标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它不能也无法涵盖业绩评价的全部内容。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只有从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入手建立指标体系, 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而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偏重于企业内部因素对经营业绩影响的评价, 忽视了对外部因素影响的评价。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财务指标本身的局限性, 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引入及加强非财务指标就显得非常重要, 尤其是战略性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比财务指标更能揭示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 有助于信息用户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活动性质和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把握企业发展方向, 是信息用户对企业未来做出预测的重要依据。设置非财务指标体系时还应注意以下方面内容:绩效评价指标必须定义明确且可衡量;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绩效评价指标应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指标体系应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结合, 尤其应注重设计反映长期效益的指标;当企业的竞争策略、经营环境改变时, 指标体系也应随之改变, 即注意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4. 将知识与智力资本纳入企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以体现无形资产在绩效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企业赖以求存和发展的核心利润源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从以实物型资产 (如土地、建筑物、制造设备、存货等) 为主, 演变为以实物型资产和金融与财务型资产 (现金、存款、应收款、信贷、投资、股东权益) 为主, 进而演变为以金融与财务型资产和无形资产为主。实物型资产和金融与财务型资产依然重要, 但管理及运作这些资产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变得更为重要。企业本质上是知识的集合体, 知识资源获得企业通过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制度化的知识共享、组织化的知识创新, 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知识与智力资本对当今在竞争激烈环境中的企业获得经营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 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 形成企业不断的竞争优势

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就是创新, 创新又以技术创新最重要。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 主要取决于其技术创新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范围和效益。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或组织所具有的, 其竞争对手不易模仿或超越的, 企业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它包括研究和开发能力、不断创新能力、将技术和发明成果转化为生产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组织协调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企业的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形成市场优势地位来看, 创新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可以让企业更迅速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或者改进生产工艺使产品成本下降, 使企业获得价格上的优势, 从而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从企业的发展看, 不断创新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此外, 创新还可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产生更好的整体效益, 降低企业受威胁的程度, 使企业在优势的基础上谋求更大发展, 从而进入良性循环。总之, 创新是企业核心争力形成与保持的关键因素,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其战略营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 创新业绩的评价应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韩春华.构建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系统[J].科技信息, 2007, (3) .

[2]彭习峰.构建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系统[J].经济师, 2007, (10) .

[3]刘彤.强华现金流在上市公司中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007, (7) .

[4]曹璞.现金流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8, (1) .

非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 篇5

(课程时间: 1天)

课程收益:

1.掌握基础的财务知识,读懂公司常用财务报表

2.理解各部门的经营活动如何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

3.各部门与财务人员在统一的平台上达成有效沟通

4.建立起清晰的成本及风险控制意识、强化现金流意识,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5.运用财务思维解读企业运作,并有效提升工作绩效 课程大纲:

一、像财务专家那样思考

1.财务专家思考问题的诀窍

2.财务专家思考问题的模型

3.实践环节:问题讨论

二、会计报表轻松读

1.轻松读的诀窍

2.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3.利润表的结构

4.实践环节:企业经营活动分析

5.现金流量和现金流量表阅读

6.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三、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1.以资产负债为基础的分析

2.以利润表为基础的分析

3.公司偿债、盈利能力评价

4.公司财务安全评价

5.公司经营效率评价

6.分析方法的运用

四、预算的编制、执行及控制

1.什么是预算

2.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

3.预算的组织

4.预算应包括的内容

5.预算编制的方法及各项预算的审核

6.案例讨论

7.预算的执行及差异分析

8.预算的考核

9.讨论与答疑

五、成本分析及控制

1.成本的定义及分类

2.本量利分析及保本点

3.成本和产品定价的关系

4.采购、制造和存货管理环节中降低成本的思路

5.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降低产品的成本

六、长期投资的分析及决策

1.长期投资的重要性及对公司的影响

2.长期投资的分类

3.长期投资分析的步骤

非财务绩效 篇6

【关键词】 杜邦分析法;非寿险业;经营绩效评价;股东回报率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公司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经典方法。随着财务分析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被越来越多的财务分析者所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综合财务分析方法。保险业也在试图将杜邦分析体系应用于保险公司财务分析的实务之中,但由于保险公司财务状况与其它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区别,杜邦分析体系必须经过修正才能适用于非寿险业,因而,在保险业实务中还未能很广泛地运用杜邦分析体系进行分析决策。本文探讨如何结合非寿险业特点改进杜邦分析体系,并利用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对我国非寿险的绩效予以分析评价,以期使其在非寿险公司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

(一)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并通过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将企业股本回报率(ROE)指标分解为三部分:

(二)Smith对杜邦分析体系的改进

1999年,美国学者Barry D. Smith提出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修改,以使其应用于财产保险业。Smith对传统的ROE指标进行调整,并给每个比率重新定义,推导过程如下 ①:

从公式(4)开始,将指标含义转为保险业特有称谓:

公式(7)中承保净利率是承保净利润与保费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保险公司在承保业务的盈利能力;投资收益率是指投资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它反映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盈利能力;总资产与保费收入的比率被定义为投资收益系数(investment returns multiplier),它反映企业潜在的投资规模大小,进而决定潜在的投资收益;肯尼系数,它是由保险新闻记者罗杰·肯尼(Roger Kenney)提出的,因此美国保险界称其为“肯尼系数”,也称为承保能力比率。肯尼系数是关于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具有放大效应。

从公式(7)看,Smith分析体系增加了投资收益指标,更符合保险业的特点。由于投资业务与承保业务是保险公司利润来源的“两个轮子”,投资业务对于保险公司的利润贡献同样重要,因此,Smith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可以更全面地分析、评价非寿险业的经营绩效。

(三)适应中国新会计准则对杜邦分析体系的进一步改进

2007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5项——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项——再保险合同》(以下将这两个准则统简称为“新保险准则”)是与保险业密切相关的。新保险准则不但影响保险业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还改变了保险业财务报表的列报格式,尤其是利润表的列报格式和项目,当然,这些改变对我国保险业财务分析的指标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保险业不仅仅只关注“保费收入”这个指标了,“已赚保费” ② 这一指标也同样受到关注和使用。在新保险准则实施前,我国非寿险业最为关心的是“保费收入”指标,这一指标代表了公司的业务规模,但由于保险业特殊的业务性质,在确认保费之初,非寿险公司并没有对全部保费收入承担保险责任,保险责任的承担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承担的,已承担保险责任部分称之为“已赚保费”,保险业新的利润表突出了对“已赚保费”项目的重视。因此,笔者结合“已赚保费”指标,参考Smith对杜邦分析体系改进的思路,对杜邦分析体系作进一步改进。

从公式(6)开始,

进一步修正的杜邦分析体系更适应新保险准则颁布之后我国非寿险业财务分析的习惯,可以令杜邦分析体系更好地在非寿险业得到应用。

二、利用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对非寿险业经营绩效评价

杜邦分析体系一直是企业综合评价业绩的重要分析评价工具,因此,笔者利用改进后的杜邦分析体系综合评价我国非寿险业的业绩。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与以往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③,笔者采用Smith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即上述公式(7)作为评价模型。

(一)文献回顾

Smith(2001)在扩展了杜邦分析体系并使其适用于非寿险业之后,利用其对美国非寿险业1970年至1999年的业绩进行了评价;桑强(2004)利用史密斯模型对我国非寿险公司2002年一年的业绩进行了评价,其文侧重于对行业中不同公司的业绩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拟用该模型对我国非寿险业2002年至2006年的业绩进行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 承保净利率的计算。

“承保利润”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损益表中“承保利润(亏损)”或“营业利润”项目 ④,以承保利润乘以(1-所得税率)得到承保净利润数据。

2.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收益系数的计算。

投资收益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损益表中“投资收益”项目,总资产取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当年年末“资产总额”项目,保费收入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保费收入项目。

3. 肯尼系数的计算。

保费收入数据取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保费收入项目,所有者权益数据来自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合计”项目。

变量的数据来源于2003-2007《中国保险年鉴》。为了能够考察我国非寿险业的较为稳定的业绩情况,本文选取了于2002年之前就已经成立的21家财产保险公司作为我国非寿险业业绩的代表。整个非寿险业数据来源于这21家公司相关数据的简单平均数。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 实证结果。

通过对这21家非寿险公司数据的计算,笔者得到如下实证结果(见下页表1,图1):

2.对我国非寿险业业绩的综合分析。

为综合评价我国非寿险业的业绩,笔者对杜邦分析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逐项进行分析:

(1)承保净利润。承保利润是非寿险业为投保人提供保险保障而获得的主要业务利润。从非寿险业总体业绩看,我国非寿险业承保利润较低,基本为无利润。从世界非寿险市场看,我国非寿险业与国际非寿险业承保利润基本保持相同水平,即,基本无法取得正的承保净利润 ⑤,例如,美国非寿险业2002-2006年综合成本率(见表2)一直是在100%附近,2002、2003和2005年是高于100%的,也就意味着美国非寿险业的承保利润在这几年为负的。从不同年份看,在观察期间,我国非寿险业于2002年取得了最高的承保利润1.01%,于2006年取得了最低的承保利润-1.14%。新保险会计准则的实施应该是我国非寿险业于2006年赚得最低的承保净利润重要原因之一。新保险会计准则要求非寿险公司按照精算结果计提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而此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按不超过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4%提取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 ⑥,以此种方法计提的准备金金额低于按精算要求计提的赔款责任准备金(张伟,2005)。

(2)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是非寿险业利润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从不同年份看,2006年取得了这5年中的最高投资收益2.59%,2004年最低为0.13%。保险业的投资收益受资本市场影响较大,中国2006年资本市场较好的业绩已经体现在非寿险业的投资收益之中了,使得非寿险业2006年的投资收益在观察期内最好。结合承保利润看,我国非寿险业的投资收益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承保利润较低的现状,这在2006年尤为明显,2006年非寿险业的投资收益完全弥补了行业承保利润的负值。因此,投资收益被誉为保险业利润来源的两个轮子之一一点都不为过。

(3)投资收益系数。我国非寿险业投资收益系数一直稳定在1-2之间,即总资产是保费收入1倍多。这一数字与国外非寿险公司数据相比略为低些,美国非寿险业1997年的投资收益系数为3.15 ⑦,这表明我国非寿险业可用于投资的资产规模还不是很大,对投资收益的放大作用也还有限。另外,一直比较稳定的投资收益系数说明我国非寿险业总资产与保费收入增长幅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4)肯尼系数。从国际非寿险业的经验看,肯尼系数一般应该在1-3之间。我国非寿险业2003年肯尼系数最低为3.15,2006年最高为4.6,且从2003年开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我国非寿险业肯尼系数普遍高于国际非寿险业水平,反映了我国非寿险业承保能力已经得到充分的释放,可挖掘的潜力已经有限,因此,如何扩大承保能力其实已经成为我国非寿险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5)股本回报率(ROE)。2002年,我国非寿险业ROE为4.96%,2003年为6.71%,2004年为0.95%,2005年为8.10%,2006年为11.95%,其中2004年最低,2006年最高。2006年较高的ROE的取得主要是由于非寿险业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另外,2006年较高的肯尼系数也起到了放大经营成果的作用。与国际非寿险业相比较而言,我国非寿险业的ROE水平要低于同期美国非寿险业的ROE水平(见表3)。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选取的样本是21家成立时间相对较长的公司,相对而言,这些公司经营较稳健,因为新公司在成立之初投入较多,回报可能于几年之后才能见效,因此,笔者计算得到的ROE水平会比采用非寿险业全部公司为样本的数据较高一些。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许多保险公司为扩大承保能力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中公开发行股票融资,但是由于保险业的特殊性,广大投资者对这一行业的了解还不够深刻。而杜邦分析体系通常能够提供许多其他分析方法无法给出的深刻理解,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价企业或行业经营绩效。因此,我们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改进,使其更加适应非寿险业的特点,希望这种改进能够促使杜邦分析体系在非寿险业得到进一步运用,也能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有力的财务分析工具,帮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这一行业。

注:

① 本文在对Smith对杜邦体系扩展过程中,主要是以Smith推导思路,在具体指标称呼时以我国财务分析的习惯予以阐释。

②已赚保费=保费收入+分入保费-分出保费-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

③在后面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国外非寿险业的数据做一些对比分析,因此,笔者这里选择了Smith的分析模型。

④保险年鉴中公司之间报表格式及项目名称略有差异,本文选取非寿险公司承保业务产生的利润或亏损。

⑤Smith的研究显示从1970年到1997年间,美国非寿险业连续21年发生承保亏损。

⑥未决赔款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

⑦数据来源于Smith, Barry D (2001) A Financial Analysis of the Property and Casualty Insurance Industry 1970-1999.CPCU Journal, Vol. 54 Issue 3.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应用指南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桑强.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分析[J].财经界,2004,(11).

[4] 张伟.论保险公司财务制度中IBNR准备金计提规定的合理性[J].2005.精算通讯第四卷第4期.

非财务绩效 篇7

一、引论

非利息收入主要为银行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取得的费用和佣金收入。银行家们发现通过积极推广服务,可以开拓其他收入来源、增加利润表中净利润、带来收入多样化、降低利率变动对银行的冲击程度等益处,非利息收入呈上升趋势。

娄迎春(2008)利用12家国内主要商业银行2000~2005年的面板数据以及盛虎、王冰(2008)利用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本文试以工商银行2003至2008年数据为例对非利息收入与经营效益的关系作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二、非利息收入的定义与特征

(一)非利息收入概念的界定

非利息收入是银行在核心业务活动(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债券投资活动之外获得的收入,包括:信托收入,即银行信托业务部门获得的收入;存款账户服务费,即银行提供支票账户服务、出租保险箱及其他服务收取的费用;投资收益,即银行通过交易账户在证券市场上获得的佣金收入和证券买卖净损益;其他非利息收入。

(二)非利息收入的内在特征

1、非利息收入对利息收入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某项收入来源的变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其他收入来源的变动。

2、非利息收入对于银行盈利性具有稳定作用,非利息收入的增加有利于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

3、银行的规模与非利息收入的创造有正向的关系。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在近3年中,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非利息收入占比也出现了明显的提高,这充分显示出了银行规模在创造非利息收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非利息收入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与利息收入一样,非利息收入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会受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三、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盈利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非利息收入与经营效益的衡量标准

关于非利息收入的衡量标准,采用“非利息收入占比”指标,即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即非利息收入占比(NIIR)=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

经营效益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它是指企业运营管理的最终结果。本文主要采取营利性指标来衡量经营效益,盈利指标是衡量银行运用资金赚取收益和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能力,除了直接反映银行经营成果的利润指标之外,其核心的指标是资产收益率(ROA),其表达公式为:ROA=净利润/总资产

(二)样本选择、变量选取与数据整理

1、样本的选择。

样本的选择对实证研究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可的数据的质量以及分析的需要,本文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2003至2008年一共六年的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和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官方网站。

2、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整理。

如表1所示,本文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为总资产收益率,用ROA来表示,另外通过对银行营利性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的解释变量有非利息收入占比(NIIR)。

非利息收入占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变量,之所以采取相对指标,是因为在考察费利率收入变化时,单纯利用绝对数值不够全面,没有将产生利息收入的传统业务的增长速度考虑进去,利用非利息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将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加与银行整体业务的扩张速度结合起来,更加科学合理。

本文所得资产收益率(ROA)如表2所示,非利息收入占比(NIRR)如表3所示。

(三)回归分析与结论

1、建立模型。针对这些上面已选取的统计变量,作出以下假设:

一是银行的资产收益率ROA为研究指标,非利息收入占比(NIRR)、作为自变量。

二是ROA与自变量NIRR成线性函数关系。

2、计算结果。将上述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运算后得到表4的回归模型。

表6是方差分析表。

由表6可以看出模型1的F统计量值为1.766,其概率为0.255,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可以认为ROA与NIRR有线性关系。

(四)回归结果的解释

从非利息收入占比与银行利润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资产收益率与非利息收入占比呈现正向的线性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其资产收益率与非利息收入占比成正的线性相关关系。结合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以及手续费是主要的组成部分的现状分析,对商业银行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第一,利用传统业务的客户基础与营销网络等有利基础条件拓展非利息业务,以减少重新扩展非利息收入所带来的成本的大量的增加。为客户“量身定做”一些适合企业需求的特色服务,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效率,提高盈利水平,银行也可以从中探索出发展特色服务的模式,从根本上提升银行的非利息收入。

第二,推进产品创新,打造产品特色、业务特色与品牌特色。金融产品的升级换代、金融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新金融产品的设计、包装和推广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在以手续费与佣金收入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改善其来源构成。与交易收入与投资收益相比,手续费与佣金收入具有来源稳定、风险较低的特点。

第四,通过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拓展投资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资收益所占比重很低,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投资债券的收益,因此,在投资收益上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摘要: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所实现的非利息收入是否真正能够为其带来经营效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三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例选取2003年至2008年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进行一下研究:一是对非利息收入的衡量标准进行界定;二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三是实证检验非利息收入对经营效益的影响;四是得出研究结果,并根据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经营效益,SPSS

参考文献

[1]、周好文,王菁.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相关性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1).

[2]、庄疏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盛虎,王冰.非利息收入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J].金融论坛,2008(5).

[4]、徐守喜,王菁.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迁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8).

非财务绩效 篇8

本文以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百分比作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收入业务发展情况。将成本收入比Inf (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 、非利息收入占比Rni (非利息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 和不良资产比率Npl (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 考虑在内, 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 Proit为t年银行i的净利润, Salit为t年银行i的应付职工薪酬, Fasit为t年银行i的固定资产净值, Infit为t年银行i的成本收入比, Rniit为t年银行i的非利息收入占比, Nplit为t年银行i的不良贷款比率。

考虑到银行数据的可得性与商业银行发展阶段的要求, 本文选取的银行样本为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其中, 5家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8家股份制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3家城市性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笔者首先将这16家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 之后再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性银行三种不同性质银行分别回归, 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金融年鉴和各个银行年报, 考虑到2003年我国银行业进行改革, 选取数据时间跨度为2005年-2012年的年度数据。

首先, 把3种不同性质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回归, 其中, 截面数N=16, 时期数T=8, 解释变量数K=5。运用eviews7.0进行估计, 得到混合模型残差平方和S3=18.06782, 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2=13.75884, 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1=0.902558。由上述三种形式的残差平方和构造F统计量:F2=6.76>F0.05 (90, 32) =1.67, F1=6.07>F0.05 (75, 32) =1.69。

根据F检验结果, 模型选用变系数模型。又由于数据中包含的截面成员是所研究总体的所有单位时, 即截面成员单位之间的差异可以被看作回归系数的参数变动时, 固定影响模型是合理的。因此全部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因素模型应选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 如式 (2) 所示 (各解释变量系数见表1) :

模型的拟合优度R2=0.997064, F统计量=110.8220, 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且整体显著性较强。

国有银行和城市性银行在股权结构和经营机制上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而各股份制银行之间股权结构和运营机制差异较大。国有银行和城市性非利息收入占比Rni对银行盈利性的影响是负向的, 净利润Pro对非利息收入占比Rni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0、-0.30, 即国有银行和城市性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1%, 净利润分别下降0.40%、0.30%。股份制银行中, 中信、兴业、浦发非利息收入Rni对银行盈利性的影响是正向的, 净利润Pro对非利息收入占比Rni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5、0.12、1.45, 即中信、兴业、浦发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1%, 净利润分别上升0.25%、0.12%、1.45%;其余股份制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净利润影响不显著。

国有银行和城市性银行的非利息业务与其利润增长是呈负相关的, 其中原因是业务比例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依旧是以存贷差为主要盈利模式, 国有银行和城市性银行有社会资本优势与政府支持, 所以相比股份制银行, 存贷款业务是其主要竞争优势,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因此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反而导致盈利能力下降。股份制银行中, 除浦发银行净利润对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弹性系数为1.45外, 其他银行非利息业务对盈利性的促进作用 (中信、兴业银行净利润对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5、0.12, 其余股份制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净利润影响不显著) 并不明显。非利息业务需要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并经历长期市场培养和消费者认同的过程, 并且在前期非利息业务作为招揽客户存贷款的变相工具并没有发挥非利息业务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 因此非利息业务对股份制银行的利润增长作用不明显。

本文通过2005至2012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 先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整体回归, 从结果看, 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国有银行和城市性银行影响显著, 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导致盈利能力下降;而非利息收入占比对股份制银行盈利性影响作用并不明显。这说明以现阶段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很难成为支撑商业银行发展的下一个利润增站点,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过快增长还有可能会引发商业银行“乱收费”的质疑。我国商业银行需加大非利息收入业务产品开发和创新力度, 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 在提升业务质量的同时, 提高非利息收入业务竞争能力, 真正实现增长模式的成功转型。

摘要:基于20052012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研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 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国有银行和城市性银行影响显著, 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导致盈利能力下降;而非利息收入占比对股份制银行盈利性影响作用并不明显。现有的非利息收入业务无法成为支撑商业银行发展的下一增长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面板数据

参考文献

[1]赫国胜, 徐洁.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分析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12:86-92.

[2]朱卫东, 陈龙.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比较分析[J].金融论坛, 2013, 07:34-39.

非财务绩效 篇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下降。银行业作为强顺周期行业,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进入“新常态”阶段。根据16家上市银行2015年第3季度业绩报告,四大国有银行的净利润增速进入了零时代,中小银行的业绩表现也颇为乏力。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商业银行该如何稳定增长、寻求创新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至2015年10月,我国存贷款利率已经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银行业依靠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已难以实现净利润的快速增长。近年来的银行年报显示,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快速提升,中国银行业正在将发展非利息收入作为应对利润下降、推动金融创新、探索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商业银行开始采取措施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是基于非利息收入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或者能够降低银行经营风险这一前提(段玉琴,2011)。但纵观国外相关文献,对于非利息收入能否提高商业银行绩效水平,一直存在争论。

早期的学者从资产组合理论出发,认为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使得业务多元化,有助于分散银行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绩效(Eisemann,1976;Diamond,1984;Kroszner,1999;Rosie,2003等)。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开始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De Young&Roland(2001)、Stiroh(2004)、Mercieca(2007),这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的发展会加大银行收益的波动性、提升银行的经营风险,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水平之间不具有正向关系。

由于中国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近年来才逐渐显现。但由于指标选取、数据选择的差异,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有所相悖。一部分学者(迟国泰,2006;盛虎,2008;赫国胜,2010)认为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非利息业务的发展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程度,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初始投入的获利空间;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中占比最多的是收入来源稳定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波动性较小。另一部分学者(周好文和王菁,2008;娄迎春,2008;魏世杰,2010)的研究结果则恰好相反,即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有负相关关系。在他们看来,由于我国非利息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受波动性和成本的影响,非利息收入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绩效的提升。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非利息收入具有较大波动性,无法对银行绩效产生稳定的影响,二是非利息收入的成本投入过高抵消了收入结构多元化产生的收益。

近年来,大部分学者将不同规模的银行进行了区分,研究非利息收入对中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在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中,大部分学者(李泉等,2014;孔丹凤等,2015)得出了正向的结论,即非利息收入的增长能够提高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而对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研究结果则相反,赵洋(2013)、李泉(2014)、刘萍(2015)等的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对股份制银行绩效水平具有抑制作用。

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国内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国有商业银行和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忽略了对众多非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由于研究文献较少,尚不能确定非利息收入发展对城市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影响。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资本实力较弱、经营范围较小、业务集中度较高等特点,使其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抗风险能力更低,更易受到存贷利差收窄的冲击,也更应该注重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因此,本文选择40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考察非利息收入发展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关系,并结合现有理论和我国银行业实际,探讨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

二、变量、模型与统计方法

(一)样本确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40家非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2007-2013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其中20家来自东部地区、10家来自中部地区、10家来自西部地区。研究数据手工摘录自各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上披露的年度报告,同时与wind数据库和Bankscope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比对,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个别缺失的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计算得到。GDP平减指数以2007年为基期,并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2013年GDP值计算得到。

(二)变量选择及其定义

1. 绩效衡量指标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常被用来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主要有银行价值、托宾Q值、总资产收益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前两种方法需要衡量银行的股票市场价值,而本文研究的对象为非上市的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无法获得该数据。由于净资产收益率可能为负值且易被人为篡改(段玉琴和王珊珊,2011),因此本文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NP为净利润、ASSET为总资产。

学术界在研究非利息收入时普遍将风险和收益分开研究。而非利息收入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包括对银行收入波动的风险和银行盈利的风险两大类(王苗,2013),因此在衡量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水平的影响时不能完全忽略风险因素,应当将风险和收益结合起来。

本文借鉴王珊珊(2011)和易志强(2012)的研究方法,除了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同时将风险与收益进行结合,使用经风险调整的单位风险资产收益率(RAROA)来衡量单位风险下的银行绩效,计算公式为:

其中,σROA为总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RAROA指标为夏普指数的变形,具有夏普指数衡量单位风险创造的收益的功能。RAROA是综合衡量商业银行绩效和控制风险的重要指标,使用这一指标可以使盈利性的比较更为公平。其值越大,代表风险越小。

2. 非利息收入衡量指标

国内目前对非利息收入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众多学者在分析非利息收入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薛鸿健(2006)、盛虎和王冰(2008)在研究非利息收入时将中间业务等同于非利息收入业务,张晓艳(2006)基于银行财务报表,认为手续费收入、汇兑收益、投资收益以及其他营业收入共同组成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随着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如今银行利润表均设有非利息收入一栏,与净利息收入共同组成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

本文从非利息收入的规模和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两个角度来衡量非利息收入发展状况。一是选取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NON)来衡量非利息收入规模,表示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水平。二是参考刘孟飞等(2012)的研究,借鉴赫芬达尔指数,构建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指数(DIV),以此来衡量收入多元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NET表示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COM表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TRAD表示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的比重。DVI值越大则意味着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越高。

3. 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研究文献,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本文同时考虑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因素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在微观层面,考虑到银行绩效可能受到银行规模大小的影响,选取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SET))来衡量银行规模水平,选取贷款总额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LOANS)来衡量银行贷款业务的规模,选取净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EQUITY)表示银行财务杠杆水平,以此反映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宏观层面,选取货币供应量M2占GDP的比重(MS)表示货币的流动性,以此代表影响银行绩效的宏观经济因素,MS越大,流动性越好。具体变量及其定义见表1。

(三)模型设定

由于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的面板数据模型能够通过各种估计方法来处理诸如异方差、序列相关以及自相关等在实证研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模型的建立上,本文参考Demirguc-Kunt(2010)、陆静(2013)的模型设定,选用动态面板模型来分析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值加入模型方程式中,用以反映绩效水平的持续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其中,control为控制变量,包括银行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Ln(ASSET))、贷款总额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LOANS)、净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EQUITY)、货币供应量M2占GDP的比重(MS)。

(四)统计方法

本文在选择衡量银行绩效水平的指标时,将风险与收益相结合,同时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以及经风险调整的资产收益率(RAROA)来衡量银行绩效。但当模型中加入风险因素时变量间容易出现内生性问题。此外,本文在模型设定中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值加入了模型方程式右侧,这种将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的方法会导致传统参数估计方法在估计时存在有偏性和非一致性(李群峰,2010),因而只能采取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广义矩估计方法又分为差分广义矩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考虑到差分广义矩估计由于不能利用有限信息,容易出现弱工具变量问题。为此,本文采用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同时,为确保研究结论的一致性,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方法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到,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平均值为0.1224,标准差为0.0170,最小值为0.0009,最大值为0.1702,这说明我国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间的绩效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经风险调整的单位资产收益率(RAROA)的均值为7.2769,标准差为7.1754,最大值为56.4583,最小值0.1442,这表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风险间存在显著性差距,两极分化严重;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相对比值(NON)的平均值为0.1398,标准差为0.1221,这说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发展水平较低,收入结构多元化指数(DIV)的均值为0.2240,最小值为-0.1120,最大值为0.8526,可见不同银行间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较低且差距较大。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3给出了实证分析的具体结果。表中,过度识别约束(Sargan)检验、自回归(AR)检验是用来检验动态非平衡面板模型中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当P-Sargan大于0.1时,不能拒绝工具变量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的原假设;当P-AR(1)、P-AR(2)大于0.1时,不能拒绝残差项不是AR(1)或AR(2)的原假设。

1. 非利息收入对ROA的影响

表3的模型(1)部分给出了衡量非利息收入的两个自变量对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影响的实证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ROAt-1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当期ROA与前一期显著正相关,动态面板模型运用具有合理性。同时,实证结果显示P-Sargan为0.2778,大于0.1,P-AR(2)为0.3580,也大于0.1,这说明工具变量在动态面板模型的使用上是有效的,整个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

(1)非利息收入规模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NON)对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表明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NON)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ROA)。

对于这一结果,本文认为是由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其资产规模、资金实力、网点数量等方面不如大型商业银行,所以在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时投入了较大的营业成本。与本文实证研究结果类似,娄迎春(2008)、姚文韵(2012)等将营业费用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单位非利息收入所承担的营业费用要高于单位利息收入所承担的营业费用,非利息收入所承担的营业费用的确是超过了其所带来的收益,因此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实际减少了银行当期的收益。王菁、周好文(2008)提出只有当非利息收入的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摊薄固定成本和营业费用,实现收益拐点。正是由于我国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处于多元化转型的初级阶段,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规模较小,发展非利息收入带来经营成本大幅增加,所以其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对银行绩效反而带来了负作用。

注:括号内数值为稳健标准误差调整后的t值,*、**、***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2)非利息收入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收入结构多元化指数(DIV)对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ROA)的正向作用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的加深能显著提高样本银行的绩效水平。这一结果与资产组合理论是一致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降低了净利息收入的比重,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能够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2. 非利息收入对RAROA的影响

表3的模型(2)部分给出了衡量非利息收入的两个自变量对城市商业银行单位风险下的资产收益率(RAROA)的影响的实证结果。实证结果显示RAROAt-1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当期与前一期显著正相关,动态面板模型运用具有合理性。实证结果显示,P-Sargan>0.1、P-AR(2)>0.1,说明工具变量在动态面板模型的使用上是有效的,整个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

(1)非利息收入规模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NON)对城市商业银行经风险调整的资产收益率(RAROA)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会显著地降低商业银行单位风险下的绩效水平,模型(2)的实证结果与模型(1)的结果一致。

本文认为这是由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造成的。非利息收入的构成主要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投资收益,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较为稳定,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受投资收益的影响较大。而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营实力相对较弱,专业型金融人才也较为缺乏,操作受限于自身能力,控制投资业务风险的能力较弱,使得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更大、风险更高,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反而使单位风险下的银行绩效显著下降。

(2)非利息收入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收入结构多元化指数(DIV)对城市商业银行经风险调整的资产收益率(RAROA)的正向作用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城市商业银行单位风险下的绩效水平,与模型(1)的实证结果相一致。发展非利息收入,使得多元化经营的协同效应和风险分散效应得以发挥,收入结构多元化带来的收益分散了银行经营风险,使单位风险下的银行绩效得到提升。

3. 控制变量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Ln(ASSET))、贷款规模(LOANS)和货币流动性(MS)均与绩效水平显著负相关,而银行财务杠杆水平(EQUITY)对总资产收益率(ROA)和经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RAROA)的影响均不显著。

银行资产规模(Ln(ASSET))对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对经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RAROA)的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可见,对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若单纯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反而会对绩效水平产生负向作用,无法带来绩效水平的提高。

银行贷款规模(LOANS)对总资产收益率(ROA)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对经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RAROA)的影响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贷款规模越高,会加大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强营业收入的波动性,带来银行绩效水平的下降。

货币流动性(MS)对银行绩效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对总资产收益率(ROA)和经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RAROA)分别通过1%及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货币流动性较强时,杠杆投资增多,会刺激银行业大量放贷,使得经营风险加剧(黄隽,2010),不利于银行绩效水平的提高。

(三)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如前文所述,参考Yizhe Dong等(2014)对动态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处理方法,拟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OLS)对模型(1)(2)进行稳健性检验。但是,为了处理模型中可能出现的自相关和异方差问题,在这里我们直接采用了广义最小二乘方法(GLS)。稳健性检验结果除在显著性水平上稍有些差异外,主要结论与上文所述基本保持一致。限于篇幅,不再单独汇报。

四、研究结论

本文将收益与风险相结合,同时采用总资产收益率和经风险调整的资产收益来衡量银行绩效水平,利用40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2007-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采用两步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水平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以总资产收益率(ROA)还是以经风险调整的资产收益率(RAROA)为被解释变量,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DIV)的提高都能显著(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提升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NON)的增加反而会显著(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降低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

非财务绩效 篇10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受到关注,组织认同相关理论历经三十多年,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基础、内涵、维度等各个方面对组织认同进行了分析界定,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大量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定性的理论描述还是量化的实证分析都将组织认同视为组织公民行为、角色外绩效、关系绩效的前因变量,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Bergami&Bagozzi[3];Raymond[4];黎光明、周国华[5]等),即使结论不一致,关系强度或高或低,却是进行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关系问题元分析的前提条件和原始素材。

在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的相关关系上,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早在2005年,Riketta[6]就以96篇与组织认同理论相关的研究文献为样本进行了元分析方法处理,证明组织认同对工作满意度、角色外行为、工作参与等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元分析得出的结论为组织认同和角色外行为的相关系数达0.35(k=25,n=6644)。而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定性分析和研究假设阶段,且实证类的文献集中于组织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明确提出认同与关系绩效、周边绩效、角色外绩效的关系研究很少,或将其作为绩效的维度之一进行分析,遑论对已有成果进行元分析。Riketta的研究出于2005年,之后国内外均没有相关元分析成果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量进一步加大,对已有结论会产生一定影响,虽然研究样本总量达96篇,但用于组织认同与角色外绩效分析的样本只有25例,样本量较少,且只以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为保证原始文献的完整性,根据Jiwan Jyoti Maini和Bhawdeep Singh[7]的研究,将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绩效、角色外绩效/行为,周边绩效统称为非任务绩效,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中英文实证研究成果对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的关系进行元分析,探讨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解释预测作用,同时将员工个人特质、行业背景、文化背景纳入边界条件,深入分析上述边界条件对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1 研究综述与理论假设

1.1 研究综述

1.1.1 组织认同的概念及测量。

组织认同涵于社会认同理论框架体系,是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变量。关于组织认同的定义,目前没有一致的定论,结合已有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视角:一是基于认知视角,以Ashforth和Mael[8]为代表,其认为组织认同是员工根据自己的职位、责任等因素表现出与其相匹配的思维、行为方式,将自我归属于某个群体的一种知觉,一旦归类成功便产生认同感,且不一定有关于情感。这也是目前中外学者较为认可且引用频次较高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台湾学者徐玮伶和郑伯埙[9]这样定义:组织认同是对自我进行定义的过程和结果,个体在归属组织的过程中将自我概念和组织认定相结合,并形成分类效果。二是基于情感视角,代表学者0’Reilly和Chatman[10],他们认为个体对情感的需要是组织认同产生的基础,继而产生了与组织保持一致性关系的期望。三是基于社会学视角,提出综合性的定义。如Riketta建议从三个角度来定义,即组织认同是“个体把自己和组织视为一体的自我认定(社会学角度);个体认知并内化组织价值观的结果(认知角度);个体对组织在归属感、自豪感等方面的情感归依(情感角度)”,此外,王彦斌[11]也提出组织认同是指个体在行为与观念等方面与组织相一致,认为自己与组织间不仅是契约和责任关系,还有情感上的归属与依赖,并在此心理基础上产生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上述定义虽表述不一,但可以看出组织认同会影响成员对其与组织关系的界定,继而会出现不同效果的绩效行为表现。

基于组织认同的测量,国外主要有Mael的组织认同量表和Chenney的组织认同问卷,前者的量表是单维度的,共有包括“我非常关心别人如何看待我的组织”在内的6个题项,后者涵盖Patchen[12]提出的组织认同的三个维度,即成员资格、忠诚度和相似性,共25个题项。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是王彦斌[13]开发的量表,将组织认同划分为生存性、归属性和成功性组织认同三个维度,开发的量表共13个题项,如“总是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岗位技能培训”,因是在中国情境下开发出的,适用于国内研究。本文研究的是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间的解释作用,因而将组织认同和各项非任务绩效视为单维度变量,不再做进一步的子维度划分。

1.1.2 非任务绩效的内涵范畴。

1993年,Borman和Motowidlo[14]首次提出要将职务绩效划分为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和关系绩效/周边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任务绩效是指那些直接与工作效率相关的生产性或支持性活动,关系绩效的主要表现是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支持性行为,进一步可划分为人际促进(Interpersonal Facilitation)和工作奉献(Job Dedication)两个维度(赵红梅[15]。早期的非任务绩效(non-task performance)的概念指的就是关系绩效,它不直接作用于组织的核心生产活动,与职位的变更不存在强联系,以动机和非任务变量为主要诱发因素(Borman)[16]。可见,非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的内涵具有极大的重合和一致性,可以将二者相统一。

向前延伸到非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的理论基础,即组织公民行为(OCB),其最早由Organ[17]提出,并将其定义为职务外行为,主要表现为帮助同事和对组织的责任感,之后其认为他所定义的OCB与关系绩效有相同之处,在1997年对OCB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了组织认同维持并增强组织社会和心理环境的作用[18],将OCB和关系绩效的联系加以肯定。此外,与之相联系的又一概念为角色外绩效(ERB),这一变量源自Van Dyne等[19]人提出的两维度角色动态模型,该模型形成了四种具体的ERB,他们的定义是超出现有角色期望的,员工自发性的,做出有益于或期望有益于组织整体的行为,其中就包含了OCB变量。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本次研究来源文献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将关系绩效、周边绩效、组织公民行为、角色外绩效、非任务绩效这些提法不同但内涵极为相似的变量统归于非任务绩效的内涵范畴,作为单一结果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探讨。

1.2 理论假设

1.2.1 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影响的整体效应。

目前对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变量间关系进行探讨的文献成果较多,在假设提出、构建模型及实证研究类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认为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作用是正向的,高组织认同会带来相应的高绩效。早在1978年Tajfel[20]就提出高认同者将自己视为组织的一部分,并期望与组织的关系紧密化,加强内部合作,容易形成去个人化及内团体偏私行为。在此基础上,Jackson和Smith[21]认为当个体对组织产生高认同时,会将自我概念提升到群体水平,认为与组织相互依存,对组织产生积极主动地情感,而组织公民行为受个体想法和感受的影响。在近些年的实证研究中,Raymond的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度越高,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也会越多,进而提升绩效。Rachel E.Kane[22]研究了组织认同和社区认同分别对角色外行为和社会化行为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两者间的正向关系。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基本将将组织认同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处理,如李枫[23]将组织认同作为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变量,结果显示组织认同和OC间呈现强相关关系。张若勇和刘新梅[24]等人选取银行的一线人员为调查对象,将组织认同作为调节变量,分析服务氛围和角色外绩效的关系,得到的组织认同和ERB间的相关系数为正,且达到显著水平。近年直接研究组织认同和绩效关系的文献也出现不少,为进一步验证两者关系提供了依据,如王帮俊和杨东涛[25]就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对象专门研究了其组织认同对绩效的影响,其中关系绩效作为工作绩效的子维度,提出组织认同对绩效产生正向着作用的假设并得到验证。

在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的关系上,虽然大部分研究表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但也存在分歧。王彦斌[26]的研究表明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认同的各要素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Yan Liu和Raymond Loi的结果显示两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04,基本不存在相关[27],随后,Géraldine Marique[28]研究组织认同在组织支持感和工作绩效间的中介作用,所得到的组织认同和角色外绩效的相关系数同样为0.04,未达显著水平。造成分歧的原因可能在于样本特征、研究方法的适用性等各个方面,正因出现上述研究结果的差异,对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整合荟萃分析,探究样本特征要素这些边界条件是否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十分必要。

综合整体实证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员工具有高的组织认同代表其对组织有较深入的了解且评价较高,那么与组织间的情感联系就越密切,在日常中就会以组织利益为重,投入高度的工作热情,也就会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产生非任务绩效。因而提出假设1:整体上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1.2.2 边界条件对组织认同与工作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从样本特征差异因要素出发,本文将员工个人特质、行业背景、文化背景纳入边界条件,研究其对组织认同与工作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

(1)员工个人特质。员工个人特质涵盖性别、年龄、学历、任职年限、职位、教育背景等各个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员工的绩效认定(Boman)[29]。罗迪[30]认为工作时间的长短及任职年限对组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显著。泰国学者柳素莉[31]的结论是员工在学历、年龄、和教育背景上的差异会显著影响其组织公民行为。据此,提出假设2(a):基于不同性别的员工,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2(b):员工任职年限的长短会影响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的关系,工作时间长的员工其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预测效果更好。

2(c):员工的学历背景不同,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学历相对较高员工预测效果更好。

2(d):相对于普通员工来说,管理者的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预测效果更好。

(2)行业背景。在组织层面,由于经营的产品和服务不同,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性质的岗位都会有各自相对侧重的企业文化和职能要求,在员工组织认同度高低方面的重视程度自然存在差别,这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能够帮助其进一步明确员工绩效的激励因素,从而针对性制定激发措施,达成共赢。从搜集到的元分析来源文献来看,涉及金融、教育、建筑等众多行业,在此将其划分为服务业和非服务业两类,而与其他行业特别是与制造行业相比,服务业经营的产品具有特殊性,其生产和消费是同步进行的,在生产的同时进行消费,要求员工发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顾客进行频繁的人际互动,提升其满意度(苏磊)[32]。在这样的情境下要想获取更好地非任务绩效表现,对员工主动性的发挥,对组织认同感的要求也许更高。由此,提出假设3:对从业于服务行业的员工而言,其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影响大于其他行业。

(3)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可以体现出某类群体的自我意识、价值观以及认知行为法则(张旭)[33]。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组织内部员工对自我属性的认定及与组织关系的认知呈现差异,进而对员工的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带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情感、讲仁义、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都被视为极其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而更加重视与组织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更愿意以组织成员的身份进行角色定位,对组织的归属感越强烈,就越能刺激其对组织的忠诚感,从而表现出更好的绩效行为。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讲求个性自由和个人的能力成就,较少强调情感,严格的制度协议、公平的报酬是其主要追求,在团体协作上也强调通过努力完成分内的事来保持与他人或部门的步调一致,因此组织认同对员工非任务绩效的影响应该较弱。据此,提出假设4: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影响受到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力更强。

2 研究方法

元分析的目的在于综合现有成果,对相同课题的多个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以扩大样本容量的方式来减少随机误差产生的差异,从而使检验效能增强(王家良)[34]。因此纳入样本的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元分析结果。为保证样本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制定严格的检索和纳入准则,力求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文献的检索分为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两部分。中文文献来源于CNKI数据库,首先在篇名或摘要或关键词搜索条件下以“组织认同”分别和“绩效”、“组织公民行为”“角色外行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423个结果。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提取:(1)筛选出以各类企业组织的员工为调查对象的文献,以自发性的社会组织、大学生为样本的文献不纳入研究,删除纯理论性质的如综述、会议纪要、案例分析等非实证类文献;(2)组织认同须是单一变量,进行了完整明确的测量,不包含类似变量或某一子维度的替代;(3)非任务绩效只能是员工个体层次的,不包含组织层次,且有完整的测量工具或作为绩效子维度出现,不包括只有非任务绩效下的某一维度(如利他行为、建言行为等);(4)本文以相关系数r作为效应值,因此研究中必须报告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用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系数分析等方法得到的系数不作为效应值纳入研究。结果得到符合标准的55篇中文文献纳入样本。英文文献数据来源于EBSCO、Web of Science、Emerald、Springer Link数据库,以“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或“group identity”分别和“non-task performance”、“contextual performance”、“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以及“extra-role behavior”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按照上述筛选原则,删除与中文重复文献、规范类文献和与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共得到42篇英文文献纳入研究样本。最终本文以97项中外研究产生的108个独立样本的效应值作为元分析依据,此次分析共包含了35344名被试人员,分布于金融、教育、医疗、建筑、制造等各个行业,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

2.2 文献的录入与编码

筛选出纳入研究的文献后要对文献信息进行整理,根据Hedges)等[35]人的研究,将统计信息分为效应值和样本描述两类进行编码。效应值类别包含样本容量和相关系数r,以独立样本为单位进行编码,某些研究会有多个独立样本则分别进行编码,在相关系数r方面,遵循整体相关优先的原则,若没有报告整体相关,只报告了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则取各维度相关的平均值作为效应值。样本描述类别涵盖作者、题目、样本个人特质(性别、任职年限、学历背景、职位)、组织行业类型及文化背景等信息,以便于分析这些边界条件的调节效应。在相关性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中,每个调节变量所需信息需进行重新编码,由于某些样本没有提到相关调节变量,有些样本又报告了不止一个相关,因而会出现调节效应的样本总数与整体样本数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2.3 统计分析

本文利用元分析统计软件Revman 5.0为分析工具,Revman可以自行计算每个研究的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和95%的置信区间以及所有研究的合并效应值。在导入效应值之前,一般用费雪公式Fisher Z=0.5*Log((1+r)/(1-r)),FisherZSE=1/(Sqr(n-3)),Corr SE=(1-r^2)*Fisher ZSE对初始效应值相关系数r进行Fisher's Z转换,计算相应的标准误,然后利用新的效应值和标准误进行相关合并统计分析和同质性检验(张辉华,2011)[36]。同质性检验即Q检验,服从自由度为k-1的卡方分布,其中k为效应值总数,如果Q检验结果显著则说明存在异质性,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Hedges)[37],以防止小样本权重估计过低或大样本权重估高的现象,从而使结论更为保守可信。此外,同质性检验还为是否需要进行调节变量效应分析提供了判断依据。

3 研究结果

3.1 效应值分布与同质性检验

图1是体现效应值分布情况的漏斗图,横轴是经转化过的效应值,纵轴是其相应的标准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效应值的分布较为集中,大多数聚集在漏斗图的顶部,且靠近平均效应值,只有少数个别研究较为偏离,因此,本次研究纳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出版偏倚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元分析结果可信。

为了检验样本是否存在异质性,对其进行Q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结果表明研究间存在异质性,且I2值为95%,说明异质性部分在效应值总变异中占得比重为95%,而随机误差部分只占5%,因此异质性水平显著(Higgins)[38]。Tau2值为0.06这说明用于权重计算的变异占6%。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且有对调节变量效应做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3.2 整体效应检验

表2反映的是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影响的整体效应,总体样本来自97项实证文献研究,共产生108个独立样本,被试人员总数为35344。由Q检验结果,为增加结果的可靠性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表2结果显示,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的整体相关为0.68,根据科恩的研究结论,效应值低于或等于0.2为相关性较弱,效应值在0.21到0.79之间为中等强度相关,高于0.8则属于强相关(Cohen)[39],因而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关系,且达显著水平,假设1得到验证。

3.3 边界条件调节效应检验

Q检验结果显示存在调节变量在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的关系上发挥作用,本文从员工个人特质、行业背景、文化背景三大边界条件入手,检验相关因素的调节效应,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3可知:(1)基于性别因素,男性员工和女性员工在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影响(0.68:0.67)上存在差异,假设2(a)得到验证,在男性员工群体中关系较强,但差异不明显。(2)任职年限的长短会影响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关系(0.77:0.76),但并不是任职年限越长,关系越强,假设2(b)得到部分验证。(3)学历背景会影响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预测效应,高学历下关系性更强(0.74:0.73),假设2(c)得到验证。(4)针对不同岗位性质的员工,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的关系相同(0.71:0.71),不存在差异,假设2(d)没有得到支持。(5)相对于其他性质的企业,服务业员工在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关系上的预测效应更好(0.74∶0.67),验证了假设3。(6)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影响力更强(0.73∶0.61),假设4获得验证。

4 总结与讨论

立足于中外研究结果,对组织内员工的组织认同与其非任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的综述性分析。本研究结果为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间存在中等强度相关关系(r=0.68,k=108,n=35344)。在排除中国背景样本之后,本研究得到的外国文化背景下的相关系数为0.61,明显高于Riketta 2005年r=0.35的元分析结果。原因可能在于样本因素和经济环境两方面,Riketta的研究较早,且样本量相对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研究成果增多,发展更为成熟,样本更具代表性;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愈加激烈的同时也造成竞争态势的转变,如更加重视组织的人力资本等文化软实力,因而更加强调组织认同对绩效的影响。从整体上看,虽然相关系数值存在差异,但都验证了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间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组织认同是提升非任务绩效的有效变量,这一结论可以为今后国内学术领域进一步完善相关方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组织层面也为其有效提升员工非任务绩效提供了一条相对有效的路径。

根据元分析结果,在员工个人特质这一边界条件下,组织认同与关系绩效的关系程度在某些特征(性别、学历、任职年限)要素下存在细微差异,但都不明显。在性别方面,男性员工在工作中受到的晋升、培训、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压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女性,往往注意力更加集中于能较快实现个人目标的任务绩效上,因此让他们表现出一定的非任务绩效需要更高程度的组织认同,因而导致在男性员工中,两者的关系略强。在学历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相对于教育水平较低的员工而言,在共同追求基本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可能还关注个人价值体现,企业文化氛围、与组织的融合度等各个方面,这些也较容易影响他们在组织内部的公民表现,因而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预测较强。在任职期限方面,任职年限较短的员工与组织的融合度、一致性还不够强,容易产生离职倾向,但对组织的新鲜感也较强,组织认同感会更容易激发其主动融入组织、发挥自主性的意愿,相对于老员工反而具有更强的预测性。本研究没有验证出在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类别下的差异,可能由于样本间的界限不明显,管理者在管束下属的同时也受上级监督,导致分析结果呈现无差异,也有可能确实不存在差异性。当然此结论针对的是研究中的大多数,不排除个例存在。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在样本的选择上基本上可以忽略个人特质异质性对二者关系造成的影响,而在样本的数量和代表性上加大投入力度,或在个人特质方面做更加严格细致的分类,进一步验证其对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看差异是否更加显著。在实践领域,对男性、学历较高、刚入职的员工而言,通过提升组织认同度来提高其非任务绩效的措施相对而言更有效。

元分析结果还显示,就行业类别而言,服务业员工与非服务业员工在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关系程度上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这是由行业的特殊性造成的,对服务业员工而言,非任务绩效的多数内涵是与任务绩效重叠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绩效总评价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服务性行业组织,其内部对非任务绩效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非任务绩效的实现基本意味着员工要有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高的情绪智力、对组织十分认可及具有较高的组织认同。而其他非服务性行业,重复性、明确性的岗位要求相对较多,对组织认同和非任务绩效的关注也相对较低。从已有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都以服务行业为背景,如医院护士(S H Chen)[40]、电话中心接线员(Jurgen)[41]、教师(Oliver)[42]等,因而在今后的实证分析中,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要充分考虑到行业背景要素,这对研究结论会有较大影响。

元分析结果同样表明,组织认同与非任务绩效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文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关系性更强,说明在国内企业组织内部,组织认同对非任务绩效的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就目前相关研究成熟度而言,其成果丰富性与研究重要性没有达到同一个高度,原因在于起步较晚,理论创新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充分利用中国情境背景优势,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等方面拓宽广度。此外,为检验出版偏倚问题,漏斗图结果也较好的证明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来自97项研究共108个独立样本同样达到元分析要求,本次研究结论在学术领域和组织实践领域都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非财务绩效 篇11

1弹性预算

弹性预算又被称作变动预算。企业在不能够进行准确的预测业务量的前提下,为了保持预算在实际情况下的合理性,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根据实际生产活动、收益、费用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于预期业务量和业务水平之间制定的具有弹性的预算。

弹性预算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制造费用的弹性预算、销售费用的弹性预算、管理费用的弹性预算和利润的弹性预算。弹性预算基本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预算周期内某个范围的可以预见的各种业务水平中确定不同预算,这样就会使预算的范围扩大。其次,按照成本之间的不同及类别进行不同状态的排列,这样在计划时间结束的时候便可以对计算中实际的业务完成预算,便于以后在预算的过程中评价和考核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 使得预算的执行更加科学合理,还会更符合实际情况。最后,在企业的预算中要考虑企业生产规模和业务之间的不断变化情况。预算必须能够与业务量之间的变化做到实时调整和及时同步,确保弹性预算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预算对于实际业务和预计业务之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弹性预算的合理控制就会使预算与实际的业务相适应。这样弹性预算就能够使预算指标和实际效益进行比较,有利于对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在弹性预算的条件下,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责任去承担,所以管理人员对预算数量和结果不具备任何的控制能力,弹性预算可作为管理人员的业绩指标进行具体的考量。这样就会减少相应人员的风险承担。

据统计,美国219家上市公司之中,有48% 的公司对生产成本采用了弹性预算的预算方法。其中27% 的公司在分销、市场营销、管理费用等方面进行了弹性预算的方法。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企业预算中,弹性预算的实施情况却并不理想,弹性预算没有得到广泛的利用,这在一程度上,弹性预算对于控制和指导方面的作用就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主要在业务量的变化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由于理财环境的原因,弹性预算的业务量变化十分明显,而且还会随着业务量之外的其他条件变化,比如市场的占有率、外汇储备的波动、通货膨胀、 成本变动、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和利润等构成要素不断进行变化。甚至和政治、战争等不可控的因素之间的影响也十分密切。

2弹性预算的制定

在制定弹性预算之间的构成时,不仅要考虑到弹性预算之间的各个构成要素使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发生改变, 还要注意弹性预算的编制必须与业务量之间紧密的联系。企业理财系统之间不确定的环境因素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量之间的数值进行不同的预测,使得在各种不确定条件下都能够对业务量的水平之间依存关系得到相应的预算值。从而使弹性预算更加富有弹性和应变的能力。然而,弹性预算的编制必须要以提高企业理财系统的能力为己任,以企业理财系统中不确定的因素为基础,综合运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定。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立企业理财中的不确定的构成要素,根据不确定要素对弹性预算做出当不确定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企业理财系统造成的影响和作用,再根据预测的结果进行成本、费用、效益之间的合理分析。其次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对业务水平进行预测。 最后通过综合的企业理财系统之间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对企业理财活动造成的理财影响进行弹性编制,包括理财活动的成本、理财活动的费用和理财收益。

弹性预算不仅可以应用在企业理财活动中的所有方面, 还可以根据编制对弹性预算、投资弹性预算和运营资金的预算、利润分配的预算。如果所有预算能够合理的统一起来, 就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整体效应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实现提高企业理财系统弹性目标。为了使企业能够适应实际运行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情况的变化,预算必须有可以合理变化的空间,弹性预算的制定也必须控制在合理的预算范围中,否则会失去预算的意义。

3弹性预算的编制

弹性预算通常使用多水平法、公式法和图示法。

3.1多水平法

多水平法通常是根据作业量的变化范围划分成若干的水平区间,根据不同的水平区间确定出预算金额,最后统一的成完整的表格,是不同的水平区间汇总在一张表格中。这种方法也称为列表法。这种方法重要的优点在于,在实际预算控制的过程中,我们不必对业务量进行计算就可以快速找到相似的业务量。这样可以便捷地进行阅读和比较。

3.2公式法

公式法主要指业务量和预算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公式进行表述。公式的基本形式是业务量与弹性预算之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实际业务量之间可以利用该模型计算出相应的预算资金,这样就会进行快速比较。

3.3图示法

通过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不同状况运用图示表现出来,形成直观的弹性预算,就是图示法。图示法具有直观、完整的优点,可以清晰地表现出各个环境下业务量之间的变化。

4弹性预算的考核分析与实例

在弹性预算过程中,固定成本不会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动成本则随着业务量的增减成正比例进行变动,而总成本随着业务量变化而变化,但是变动的比例要低于业务量变化的比例。预算的基础应该认真的分析各项要素中对于预算的影响程度,从而建立预算指标体系,达到真正的弹性考核目标。在实践中往往会忽视不同的产销量下单位成本的不同,因此单位产品盈利也会不同的情况,从而影响了预测的准确性,最终导致绩效导向与目标不符。单位成本的弹性预算和依据单位成本的弹性预算编制的利润弹性联系的销量可以科学的进行预测并规划利润成为了可能。为了不同的产销量下的单位成本水平提供准则不仅利于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还能在单位成本预算在执行标准成本下形成企业的标准成本。容易出现问题的标准成本多采用固定预算编制法进行编制,并且通常情况下只强调或者在达到生产技术水平和有效管理的条件下达到单位产量成本,忽视了不同销量下标准的成本也有所不同的实施。

弹性预算为不同的产销量下成本的分析提供了正确的弹性预算对比标准,能够提高企业成本分析的准确性。对企业报告成本进行分析,要注意单位成本与产销量的配比问题。 例如,进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的情况分析时计算单位成本变动影响值、单位销售成本分析时预算与实际的差异、所采用的预算单位成本与实际单位成本必须是同属于一个产销量的水平,否则就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单位成本预算为产销量与成本的配比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为产品利润分析提高了准确性。

例如,某企业报告原计划销售预期为4800万元,其中销售成本为3432万元,实际的销售额为3600万元,销售成本在2610元之间,其中,固定成本1000万元,在进行销售利润分析时,实际销售利润 = 3600 - 2610 = 990; 计划销售利润 = 4800 - 3432 = 1368,销售收入完成75% ,成本完成76% ,利润完成72% ,利润完成率低于收入完成率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成本计划完成率高于收入完成造成的。在本例中对成本升高降低销售利润的评价中销量是3600万元, 而单位成本有两个,第一个是4800元十预算成本,第二个则是3600万元时的实际成本,因此争议不同销量基础上的成本对比,可以得出实际销量3600万元时,由于成本升高造成利润减少3370元,这样的分析结果很难使人信服,必将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鉴于此,企业可利用单位成本弹性预算补充分析如下:

预算收入成本比率: 3432 /4800 × 100% = 71. 5%

实际实现收入成本比率: 2610 /3600 × 100% = 72. 5%

变动成本收入 比率: ( 3432 - 1000 ) /4800 × 100% = 50. 66%

按照实际完成 情况计算 的实际单 位变动成 本比率:( 2610 - 1000) /3600 × 100% = 44. 72%

这样做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实际单位变动成本比率是44. 72,并与同期销量,所以实际单位成本比率升高,导致固定成本影响升高,所以是经营者控制较弱的影响因素。第二,实现销售利润下降完全是因为销量下降所引起的,按照实际销量的变动比率销售利润应该是776. 24万元,而由于实际变动成本比例低于目标同期销量下变动的成本,使得企业的实际销售利润额增加了213. 76万元,这属于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应该予以肯定评价。第三,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通过量本利模型进行盈亏平衡点的分析,计算出保本销售量为,[4800 - ( 3432 - 1000) 〕 /4800 = 49. 33% ,按照预定的收入毛利率贡献率,在收入达到2027. 16万元时,企业才能够找到平衡点弥补固定成本的支出。

综上所述,财政预算的应用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以及绩效的考评,应该纳入企业的考核体系中,企业通过弹性预算综合反映出企业预算期内全部经济活动,以及结果的综合预算,目标会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采用弹性预算能够科学地评价管理者与各责任单位之间的业绩,使得经营者、管理者以及各责任单位之间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加强企业整体目标之间的联系,能够激发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的效率。通过弹性预算的编制体系,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不仅能够动态客观地评价经营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观努力,还能够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提高企业预算期的综合效益。

5结论

上一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下一篇:生活是摄影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