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

2024-09-06

如何运用(精选12篇)

如何运用 篇1

在写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围绕论点列举了一定的论据,却因为不能合理地组织语言、叙述材料,使之不能充分发挥证明观点的作用,进而削弱文章的说服力。本文就如何恰当地使用论据提出一些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能为学生准确使用论据充分证明观点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叙述事例要概括,要有侧重。

议论文中的记叙要求具有针对性和概括性,有的学生因不会围绕论据展开分析论述,就“理不够、例来凑”,为把字数凑足,便不吝笔墨地叙写事例,不管所叙内容能不能为证明观点服务,更不懂得删掉与论点无关的细节。议论是为了“以理服人”, 所以议论中的叙述应为证明观点服务,语言要精炼、概括。

如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论点,文章 《诺贝尔》 中关于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有详细叙述,我们不能因为材料合适,就照抄全搬,而是要围绕论点,合理压缩剪裁、大胆取舍。因此可以将故事概括为: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的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二、叙述要有定向性。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观点的需要, 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 转述有关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 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如 《水浒传》 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作为小说,作者抓住人物语言、 动作、神态等方面的人物个性特点, 来刻画林冲“忍”的性格和“武艺高强”的人物形象。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1定向转述示例

如茅盾的 《谈 〈水浒〉 的人物和结构》 中,为了证明 《水浒》 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 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 (洪教头方面) 半假 (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茅盾只用了70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的三个波折点:不比、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 有力地证 明了 “ 摇曳多姿 ” “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2定向转述示例

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为了论证“战略退却”是 “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的观点, 也援引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 他是这样定向转述的:“《水浒传》 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 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毛泽东用了不足50个字定向转述了这个 故事 , 紧扣 “ 退让 ”, 突出 “退让 ” 后的胜利 , 有力地论 证了“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通过有指向性、针对性的叙述, 可以使论据有的放矢地为主题服务, 有力地证明观点,从而使中心突出、 观点鲜明。

三、围绕论据要合理分析。

如果写作中只是把事例罗列出 来,而不能结合论点将事实论据中的精髓内涵挖掘出来,使得事例总是游离于主题之外,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那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因此,我们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对事例的分析论述。

1.抓住根本,紧扣材料。

习作中一旦按照论点所限制的要素完成有侧重的叙述之后,恰当的分析论述就显得格外重要。有的同学在写完事例之后,马上就会写到“没有 ……就没有……”“就是因为……才有……”“这就是……的作用”,这是典型的不分析事例只下结论的表现。要克服这一弊端,就必须针对事例,认真分析其人其事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以使主题与事例之间相互照应。另外,一旦确定要用事例证明什么,就要围绕其根本来展开议论, 决不能拖泥带水。如在分析“秦朝的灭亡是由于施行暴政”时,只应侧重秦朝施行暴政的内容,至于“秦朝如何崛起,百姓力量如何强大”等内容就可完全忽略。

2.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习作中有些学生由于个人见解认识的局限性,有时分析问题总是显得片面、用绝对的眼光,或一味肯定或全盘否定,而忽略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状态,结果使所选事例缺乏说服力。我们必须牢记,针对事例要考虑到其具体的条件,并通过一定的语言加以表现,为自己的观点留一定的余地。

综上所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只有正确处理好叙述和分析论述的关系,充分发挥好论据服务于论点的支撑作用,才能使文章取得以事说理、 以理服人的效果。

如何运用 篇2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一是建立海淀乡团委QQ群。采用现代化的沟通方式为全乡广大团员青年交流思想、探讨问题、传递信息而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广大青年在QQ群内广开言论,传递心声,交流工作生活心得,增进了解,进一步增进青年职工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海淀乡团委还通过QQ群,及时地将团组织建设和团务工作内容进行发布,有效强化了团员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青年职工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

二是在海淀乡政府工作网站上开辟团委专栏,以“关注青年热点,服务青年成长”为宗旨,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及时反映团委开展的各项工作,展示团员风采。

三是设立海淀乡团委公共邮箱,供广大团员及时下载团委活动材料及通知,广泛征求对团委组织建设等各方面的意见,为及解决问题、改进团委工作搭建平台。为迎接建党90周年,海淀乡团委在乡机关开设青年团员图书角,制定每周读书进度表,要求团员青年写下读书笔记,各青年团员将看书后的心得体会发送到海淀乡团委公共邮箱,供青年团员阅读。

四是举办原创“红色”手机短信大赛,开展了手机短信征集传递活动,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和发展“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短信文化,探索利用手机引导青年的新途径。拓展共青团宣传途径,实现工作对象的全覆盖。采用无线多媒体传播技术通过移动通信手段搭建信息传播平台,以手机、网络等为媒介,通过手机报、网上新闻等形式按时定期发送,加强共青团宣传工作的及时性和大众性,并为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提供全面的在线服务,形成一个青年广泛参与的组织活动阵地,扩大共青团教育引导力度。

如何正确运用例证 篇3

例证如此重要,那么在议论文写作中,应该如何正确用例?正确运用例证,要求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下面结合学生考场作文作说明。

乐取于人以为善

黄兆辉

①雨后的空气只是借得草木的几缕芬芳,便让你嗅得一身清凉。夜空的明月只是借得太阳的几束光芒,便让万物镀上一层清辉。尼采说:“你的长处即是我飞翔的翅膀。”人无完人,唯杂取种种优点,合成一个自我,方能更进一步。此即为“乐取于人以为善”。

②所谓“取于人”,如蜜蜂采百花而成蜜,只有向他人学习,才能完善自己。取于人的关键在于谦虚。唯俯身才闻得到那一地花香。爱迪生自发明电灯后便傲气凌人,对另一家公司开发出的交流电灯嗤之以鼻。不想十几年后,交流电因其方便快捷大行其道,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因改进很少而被彻底淘汰,连历史恐怕也要为之扼腕叹息。自傲直接导致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样的人又怎能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方是取于人的正道。

③而“以为善”则更进一步。萨特说:“拉长你灵魂的消化道!”将优点从他人的变成我的,需要一个从模仿到接纳直至彻悟的过程。修养自身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当回事以致草草了事。石韫玉而生辉。石块为孕育一块光洁莹润的美玉需要上万年的积累,方能完成最终的质变。人,这大自然的精魂,又怎能不砥砺自我,在实践中将他人所长内化,弥补自己之短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攻玉”的过程就是“以为善”的过程。

④“乐”则是一种心态了。“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彻底地了解到自己的缺陷,才会主动地去向他人学习;才能放低姿态,摆正态度;也才有耐心与毅力完成量变的积累,实现自我的飞跃。

⑤所以,一个“乐”字看似简单,却是取于人以为善的基础啊!

⑥古人云:“闻过则喜。”唯有这样的宽广胸襟,这样的坦诚态度才能承认不足,正视不足,也才会乐于弥补不足。叔本华说:“除了缺点,我一无所有。”我们不正是需要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吗?这里的“乐”不是苦中作乐,确实,有时学习他人优点的过程是漫长甚至痛苦的,因为自己的缺点会顽固地存留,而个人的惰性又一次次地使人懈怠。然而当我们完成了痛苦的蜕变、“浴火重生”时,自我突破、自我战胜所带来的便是真正的“乐”,而且不是一时的快乐,而是恒久的幸福。

⑦“乐取于人以为善”,这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这篇习作,首先亮出中心论点“人无完人,唯杂取种种优点,合成一个自我,方能更进一步。此即为‘乐取于人以为善’”。然后论证为什么要“乐取于人以为善”,也就是论证“乐取于人以为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论证怎样才能做到“乐取于人以为善”。文章写得中规中矩,论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有严密的逻辑力量,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写得较为成功。究其原因,除了逻辑严密的推理、分析、归纳等说理论证,还有充分运用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其例证体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特点:

一、 选例全面、充分。

事例可分物例、事例、人例。一篇文章要说理充分有力,需要摆出大量有力的事实论据。清点一下,849字的一篇短文,大大小小的例证有11个,既做到了充分,也做到了全面,体现如下:

1. 物例。物例包括自然人文物体和自然现象。11个例证中,属于物例的有“雨后空气借草木芬芳增清凉”“夜空明月借太阳光芒得清辉”“蜜蜂采百花成蜜”“石韫玉生辉”“海纳百川”等五例。

2. 事例。“爱迪生不乐取他人之善而使自己发明的电灯很快被淘汰”是人例,也是事例。另外的事例还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浴火重生”等5个事例。

3. 人例。11个例证中,属于人例的就有“爱迪生不乐取他人之善而使自己发明的电灯很快被淘汰”。

二、 选例典型、经典。

这里先说一下两个词的联系与区别。“典型”不等于“经典”。以前“经典”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义项。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是指著作具有权威性的,如“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经典作家”等。近年来,“经典”的用法又有发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增加了一个新义项: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如“经典影片”。新增加的意义是原有意义的引申。很显然,“典型”不一定“经典”,“经典”一定“典型”。“典型”是转化成“经典”的前提和条件,要转化为“经典”就要影响力大,且有代表性,有深刻意义。

我们写议论文,事实论据越典型就越有力,做到经典就更有力。

这篇作文用例做到了典型、经典。“雨后空气借草木芬芳增清凉”“夜空明月借太阳光芒得清辉”“蜜蜂采百花成蜜”“石韫玉生辉”“海纳百川”“浴火重生”……人例、物例、事例都是人人熟知的自然人文物体或者自然现象,但都蕴含了很深的人文意义,很典型,也很经典,都能很好地支撑中心论点。

四个事例中,“爱迪生”例从反面论证了“乐取于人”重要性、必要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例从反面论证“乐取于人以为善”要有坚持的精神;“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两例说明必须要重视实践,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学习他人长处,做到“乐取”,实现“为善”目的。

三、 选例新颖、推陈出新。

对于政治名人、文化名人、历史名人等,诸如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鲁迅、司马迁、拿破仑……他们的事例,稍有点文化的人都耳熟能详,写文时也是信手拈来,但大家都写这些熟例必然相互撞车。尽管典型,但没有新意,想得高分仍不容易。本文“爱迪生不乐取他人之善而使自己发明的电灯很快被淘汰”这个人例用得典型而新颖。好就好在写爱迪生的反面,恰当地支撑了论点,又使人耳目一新,另外也使我们熟知的名人少了一点简单化、脸谱化、神秘感,多了一点真实感、亲切感、丰润感。

四、 写例简洁概括、不蔓不枝、灵活多变。

司马迁《史记》中有太多不蔓不枝、简洁概括的例证写法。如《报任安书》中就有一段精彩例证:“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不到一百字,用的例证就有八个,由点而面,用语精练,句式整饬严密而不呆板,选例非常有力地论证了“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这一论点。

黄兆辉《乐取于人以为善》选用的11个例子也写得异常精练简省,少则四五字一例,多也就七八字,常常一笔写出,达到能说明问题的目的即可。“爱迪生”例是要叙述事实的,但也写得异常简洁概括,例子本身只有两小句话,三十四个字,不作细节描摹,不蔓不枝,直接分析这样做的后果,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11个例子有长有短,有散有骈,写得灵活多变,随心所欲。这种高度概括事实的简省写法,与记叙文的细腻的描写、铺陈、渲染手法完全不同。这种因不同文体带来的区别需要特别加以注意。

五、 观察细致、博闻强记、积累深厚。

此篇《乐取于人以为善》是黄兆辉同学期中考试考场作文。文中所用例证就有11个,有的是司空见惯的自然人文物体或者自然现象,有的是看上去平凡普通的人、事、物、象,如果你对这些人、事、物、象熟视无睹,那么你怎么能从中悟得深刻的人文意义?本文除了11处例证,还有引用的若干经典名言警句,如果平时不作广泛地关注、积累和记忆,又怎么能在考场上信手拈来?我们当然也想写出非常好的文章,但这需要我们像本文作者一样,有一份敏慧易感的心,去感悟,去思考,去提取,并且去记忆法积累。这样才能聚沙成塔,积土成山,才能在考场上准确快速地抽取和概括各种人、事、物、象,作为强有力的例证来论证自己的中心论点,取得作文考试的最佳成绩。

希望通过以上的评点、总结,能给莘莘学子以确实有效的帮助。

教师如何运用即时评价 篇4

一、评价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则是遵循评价的平等性原则, 即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切忌只集中在尖子生等少数人身上, 防止“晕轮效应”“类群效应”的影响, 否则会使满腔热忱而得不到评价的学生产生失落感, 他们会认为教师偏向, 根本不重视自己, 从而产生消极情绪, 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抵制和敌对心理。什么是好学生, 不能“一刀切”的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我们应该用多把尺子, “不拘一格评价学生”。我们的目的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材。我们教师要看学生的实质, 看素质、看真才实学、重视品行、才能、个性和特长, 而不要看现象、表面和流于形式。凡是学有所长的学生, 都是好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课堂上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就感。所以我们教师对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付出的努力都得到公平的对待与评价, 感受到教师在关心和爱护着他们, 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 轻松愉快地融合到集体之中。

二、评价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有鲜奇生动之感

在个别教师的课堂上评价不少, 但只不过是“好”“很好”“错了”“不对”或简单地用成绩来说话评价。学生对这种单调乏味的评价司空见惯而漠然置之了,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评价就等于浪费时间的无评价。多重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重智力结构, 用同样方法去评价学生是不公平的, 效果也不会太明显。正确的评价应区别学生的性格特点与不同程度, 运用不同形式的评价。如对待比较外向性的学生, 在他成功的时候, 我们可以适当给点掌声、展示、谈体会等比较夸张的激励方法;对待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 在他们成功的时候, 我们可以给予一个微笑、点头、一个大拇指等比较沉稳的方式。用成功的体验作为前进的动力, 使他们成为自觉积极的学习主体参与者。

三、评价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

学生通过课堂即时评价明确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后, 就迫切希望教师能帮助解决, 所以教师要及时解决。对学生评价的同时, 必须配合相应问题解决的教学手段。如个性问题可以在课上多余的时间或课下、课余单独解决;如是共性的问题必须在课上共同解决等等。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所以我们评价时切忌只有评价而无相应的教学手段。

演讲如何运用手势 篇5

很多人对于发声有误区。有人通过提高音量的方法来表达演讲的高潮,所以“喊”在演讲中就用的非常多,其实适当提高音量不算错误,但是要区别“音量”与“音色”。不能只注重量的提高,而忽视音质的改善,如果这样只能伤害自己的嗓子,笔者起初也犯这样的错误。还有一些演讲者,特别是女性,为了追求声音的甜美而导致声音漂浮缺乏力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声才会使自己的声音更好听更有磁性呢?

让演讲发声有磁性首先,演讲者可以练习共鸣。演讲者可以通过一些特殊字母如:en、m、ang等的发音与鼻腔一起震动,这种方法可以使你的声音更加饱满,音色更亮。

让演讲发声有磁性其次,通过呼吸训练。

1、张嘴吐气:把嘴自然张开,张大一些,同时用意念使丹田自然鼓起。然后嘴微闭轻轻吐气。(注意:嘴张开的时候不要有意识吸气,当您把嘴张开,自然就有气了。)2、张嘴打嘟:把嘴自然张开,张大一些,同时用意念使丹田自然鼓起。然后嘴唇合闭,用气轻轻冲开嘴唇,发出嘟嘟嘟的声音。(注意:嘴张开的时候不要有意识吸气,当您把嘴张开,自然就有气了。)3、打哈欠:把嘴自然张开,张大一些,同时用意念使丹田自然鼓起。然后嘴继续张开,似打哈欠状态,轻轻吐气。(注意:嘴张开的时候不要有意识吸气,当您把嘴张开,自然就有气了。)4、一四二呼吸:轻轻地吸气一个节拍,吸入丹田;然后闭气四个节拍;最后轻轻吐气两个节拍。

5、慢吸快呼:慢慢地吸气,然后快速呼出。

6、慢吸慢呼:慢慢地吸气,然后慢慢呼出。

7、快吸慢呼:快速地吸气,然后慢慢呼出。

气息是发出声音的动力,更是各种声音技巧的“能源”。练习呼吸的方法很多,也可以自己摸索。像通过星光大道走向春晚的刘仁喜一样,摸索出用石头压在腹部来练习气息的方法。

让演讲发声有磁性最后,发声要有一个正确的站姿。双脚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脚分开60°,一脚略突出两一脚脚尖二分之一个脚掌,身体重心放于向前的脚上,两腿挺直,收腹,挺胸,抬头。

配音时如何运用气息? 篇6

首先,配音时要有正确的呼吸方式。配音员的呼气状态与日常的呼气状态有明显的区别,日常生活中吸气后随即自然呼出,而配音员在呼气时要求均匀、平稳,能够自如地控制,呼气时用上腹部往上提的感觉把气带上来,要感到胸部、两肋、上腹部都在柔韧有力地帮助推动气息。为了使气息有力度、有节制的慢慢呼出,原则是呼气时保持吸气的感觉,胸廓、两肋以及上腹部要轻轻地挺住,而不要使刚吸进来的气马上都撤出去。也就是说要有意识的控制已经处在收缩中的吸气肌肉群。两肋及横膈不要马上收缩,以便维持胸廓的扩大。注意两肋的扩张感,两肋一松,腹肌无力,气马上就呼尽了。同时后颈挺起,解放喉部,软腭用力提起,打开槽牙,下巴放松。要控制呼气量,呼气量过大,气息便保持不住,很快就会耗尽,且由于声带受到强气流的冲击易产生疲劳感,声音不能持久,播出的稿件生硬。

其次,配音员要有持久的气息控制能力。配音员的配音是一种要求独立创作的工作。播出的稿件多种多样,长短不一,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不等,最长的需要播一两个小时,播长篇的稿件时要求声音由始至终保持一定力度,不减不衰,从容不迫,这就要求对气息有持久的控制能力,要做到:气息下沉,喉部放松,不挤不僵,声音贯通;字音轻弹,如珠如流;气随情动,声随情走。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播起长篇稿件时势必是前半部分还从容,后半部分却越播越弱,到最后有气无力或是声嘶力竭,这显然是创作的失败。

配音员要能做到快吸慢呼,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补换气。配音语言,一般句子长度比口语长,结构比较复杂,间歇比口语少而短。要把每个句子播得完整而有层次,就需要按照句子结构用气,绝不能因气不够用而停下来吸气,这样就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影响了听众的收听。因此,要求配音员呼气的持续时间要尽量长,而且要掌握在句子进行中补换气的技巧。补换气可以通过偷气、抢气、就气三种方式来完成。比如:“在日常中所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示的面貌。”这句话中的并列成分要分组换气,不能一个顿号一换气,也不能一口气憋到底。

配音员能在相当幅度内对气息作细微的调整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对气息的控制达到收纵自如。要求对气息的强弱、徐疾能有相当幅度又细致入微的控制。配音员必须学会下意识的控制气息,要依情取气,即依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决定换气的位置、方式、进气量等等。

第三,配音时要求做到短时间无声吸气。要求配音员能作较长时间的呼气及保持一定的气息压力,吸气量就必须比平常大一些,吸气速度快一些,配音员依靠话筒传声,话筒灵敏度高,很容易混入吸气的杂音。而吸气杂音多,会给听众不从容的感觉,甚至会使听者厌烦。因而,配音员必须学会在短时间内吸气无声。

一般来讲,新闻、评论等信息性、事实性较强的节目,由于内容比较平和,气息也比较平稳,只要加强语言的逻辑性,从语法关系上找出换气的位置及时补气就可以了。情感比较昂扬或激愤的诗歌、散文、通讯等,气息控制要强,两肋要扩展开,小腹控制住,增加气息的压力和声带的张力,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结实饱满、明朗有力。内容比较轻松、愉快、娱乐性较强的文艺节目,如音乐、戏剧、电影剪辑等,气息就要托着点或提着点用,使声音和气息都比较柔和轻巧。

(作者单位: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地理图像 篇7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教会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呢?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是一些静止的画面, 教师既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的优点, 通过图、文、声、形等生动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又可在板书中穿插图示、在黑板上边讲边画, 以吸引学生, 刺激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对地理事物有一个直接的感知, 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地理教学的内容, 教师的教学方法显得极其重要。在近几年的地理教学中,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有限的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这里把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1. 读, 即阅读地图和图片。

七年级学生还很小, 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耐心细致、有步骤地一步步引导直至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和图片。

首先, 要教会学生看地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 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 图片大量增加, 分散到各章节中, 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 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其次, 要教会学生看地图的图例, 地图的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最后, 要教会学生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 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 教师再归纳、总结, 并适时板书, 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 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 在教学中国人口一节, 引导学生读《中国人口分布》图时, 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张分层设色图, 通过学习我们要了解掌握的是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并提出相关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先看分层设色图例, 了解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口密度, 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非常热情地讨论,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很顺利地总结得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南多, 西北少。

2. 绘, 即绘地图。

俗话说, “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课文中的一些地理事物, 地理现象的成因, 用文字表达很难讲清。如果在课堂教学边讲边画, 综合分析, 把复杂的文字叙述转化成简单的地理图像, 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另外, 有些图片显示的内容繁多, 对于单个知识点的显示不太清晰。如果运用绘图方法去教与学,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这样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边画, 学生边听边记,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而然的转移, 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 思维集中, 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学中国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分布时, 若单用《中国地形图》, 会因其色彩混杂而不易辨认, 这时教师应该在黑板上利用彩色粉笔, 边画边讲, 既可以形成形象的空间结构, 也便于显示知识的层次性, 给学生以直观的知识信息。同时, 能调整学生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有形有意,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 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填, 即填地图。

这是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功。在绘图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填写《地理填充图册》, 促使学生眼、脑、手并用, 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训练了读图、填图、绘图的基本技能,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例如, 在学习中国行政规划时, 学生既可以在《地理填充册》上填写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也可在空白纸上描绘出中国各个行政单位的轮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空间想象力, 又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事物的记忆。

4. 析, 即分析地图。

即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回答有关的读图分析题, 或设计类似的问题。这是地理教学的最高目标。

例如, 读“我国沿北纬36°纬线地形剖面图”, 回答出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其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并写出北纬36°穿过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地图立即能回答出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有利于海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使我国许多大河东流, 沟成了东西交通, 北纬36°纬线穿过地理事物名称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黄海;太行山。

5. 赛, 即在学生学会了读、绘、填、析的基础上每到一个小节或者一个单元, 都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比赛。

当教学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 老师可适当利用一些课堂时间, 组织学生举行一些小型的课堂比赛。这个比赛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 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可以是老师出题, 也可以是同学出题, 还可以是小组之间互相出题进行擂台PK。奖品可以是流动红旗或者“**比赛第*届金腰带”的称号, 这个红旗或者称号随比赛成绩随时流动, 这样一来, 既巩固复习了所学的地理知识, 又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堂生活, 极大地提高同学们学习地理图像的积极性。利用这种比赛, 一旦把学生学习地理图像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他们就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去。

作为比赛的指导者、组织者, 老师在比赛后要适当作一些适当的总结、点评。既要表扬先进, 又不能打击暂时没有进入状态的学生, 要以鼓励为主。对于落后的小组, 要采取一定的策略, 可以安排他们准备下一期的考题等等, 以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以免破坏全班的整体学习情绪。

如何运用“美”激活语文课堂 篇8

关键词:美,语文课堂,兴趣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在语文课堂中,语文老师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下学习到丰富的知识。

一、用“美”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上课时,教师要使学生产生兴趣,就要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不断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教师美的语言的感染下主动求学。如《月光启蒙》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读“柔和”“潇洒”等词语来想象夏夜月亮升起的情景,感受月色下的恬静和安详;通过读“搂着”“唱起”等词语来想象母亲忙碌了一天之后,搂着“我”坐在月光下唱起歌谣的情景,体会那份永远留在“我”童年记忆中幸福而美妙的感觉。在指导朗读歌谣时,我让学生注意节奏和押韵,通过读这些歌谣,为学生营造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学生浸润于母爱的情感体验中,表达的欲望油然而生,对母亲形象的体悟也日趋丰富、完善,一个勤劳、智慧、充满爱心的母亲形象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同时,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也实现了生生互动,于相互启发碰撞中生成新资源,扩大个体研读成果。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碰撞、情感交流,感受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师是以美的语言为手段来传授知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并引导他们迅速进行理性的思考,继而获得领悟。美的艺术化的教学语言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语言、语感的训练,因而美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示范。

二、用“美”的画面激活学生想象,使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浓厚兴趣

现在的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加上现代教学手段———多煤体的应用,文中的“画面”逼真、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教师应抓住文中的中心词,引导学生看画说文,说文想画;让学生当“解说员”、“配音员”,使学生觉得好玩、好学,学得活、学得快、学得乐。如我在教学《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时,出示课文插图,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给学生。我问学生:“看到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者想说什么?”兴趣是学生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优美的音乐,美丽的景色,真实的场景,精美的图片,很快将学生吸引住,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用“矛盾”激活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就是,造出矛盾,形成冲突,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教学化处理时,有意避开教学过程的直指目标和一步到位,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足以刺激心智兴奋的矛盾性问题,使教学过程矛盾化处理的关键是“问”的设计:既要问得“刺激”(有挑战性),又要有难度(切近“最近发展区”),还要形成逻辑系列(环环相扣)。

四、用“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的自身特点使语文学科具有可参与、可挖掘、可发散、可创造的优越性,而学生又是聪明的,学生集体的智慧更是难以估量的,当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上的创造主体时,常会有非凡的表现,教学也将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在教学人教实验版第一册《要下雨了》导课时朗读儿歌:“乌云密布天气闷,天空一片阴沉沉,闪电婆婆不伸腰,雷声响起一阵阵。”提问:从儿歌中大家知道了什么?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出本课的课题。现实语文教学的取向在文章知识,多数教师依据现成材料设计教学,口径一致,内容统一。事实上语文学科目的丰富多彩性,就在于: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可以凭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对其做不同的理解和评介。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参考文献

[1]陈元德.小学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阅读与鉴赏 (教研版) , 2005.

[2]谭先科.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6, (05) .

如何最佳运用非言语行为 篇9

其实,无论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哪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和教学管理,其目的都在于能使师生的信息顺利地传递,情感及时地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要达到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自如的运用非言语行为,还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提高认识

非言语行为可以在不中断运用语言进行教学活动、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对个别思想不集中的学生进行调控,也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教师的语言,使教学语言的含义更加明确。还能配合语言传递,能增强语言的直观效应,使学生感染到教师的热情和兴奋,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对非言语行为的使用达到足够的重视,才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使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更加有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幻灯机,而应该是最新的多媒体,以动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精彩的互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还保留那种传统的站在讲台上单纯讲解的方法,即使语言规范得体,如果不发挥非言语行为的优势,课堂也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把语言讲解与非言语行为的完美及有机结合,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高效的学习气氛。

要想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分散现象,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借助非言语行为来控制。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性行为是一种暗示因素,它通过手势、表情或其他暗示等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情绪产生迅速的影响,从而实现课堂的调控,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

二、自觉领会

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中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沟通师生感情、增强师生联系的工具,教师必须自觉领会到教室里除了有一个言语交流的空间之外,还存在一个非言语交流的环境,教师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这两种不同的环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目光相交和举手投足,学生和学生间的目光相交及其他细小的动作都在进行着信息沟通和感情交流。老师必须领会到这种无声的语言的效果以形成这种交流的共鸣,如果教师领会不到这种交流的存在,或者不顾这种交流情况,就会很难继续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

事实上非言语行为往往和有声语言搭配着使用,这就必须考虑合理搭配和最佳的选择。如果同时使用多种非言语行为,还要考虑他们的最佳组合,最好是做到协调一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非言语行为方式的使用方法,对各种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内容中的相互关系要详细了解,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具体问题准确把握,从而对非言语行为具有准确选择的能力。

三、协调统一

非言语行为的表达要与语言表达协调一致,要符合语言表达的特定情景,切忌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它可以增进人与人间的和谐,且有鼓励、支持的效果,老师带着笑容和颜悦色的上课,也能带动学生快乐的情绪,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作为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师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和其他教学行为紧密配合,只有达成与其他教学行为的合理搭配和最佳选择,才能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在运用非言语交流时,必须做到与课堂气氛、教学情境和谐统一,周密部署每一个细节。当在教学中遇到某种突发事件时,如果熟练运用这一原则可使教师化被动为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熟悉对象

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对非言语交流的影响是很大,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非言语行为必须是学生能接受和领会,因此,教师要想理解和使用非言语行为,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和行为规范等,并要了解其社会心理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学生,知道教学对象籍贯、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年龄特征,对优秀学生与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对性格内向、拘谨与性格外向、开朗的学生,对与自己沟通较多或沟通较少的学生都要因人而异。根据课堂教学的教学情景,力求采取适宜的非言语行为表达教师的情感、意图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的非言语行为,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运用非言语行为时,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教师还要注意与教学内容气氛,课堂的具体教学情境形成最佳协调状态。也就是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喜怒哀乐气氛设计非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环节而设计运用、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人而异,采取适宜的非言语行为方式表达出教师的意图和要求,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五、把握标准

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标准的控制和分寸的把握又都以师生沟通效果最佳为取舍标准。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把握好度,对于不同的情况,不仅在使用的种类上要有所选择,在使用频率上也须有所控制,因为不同的使用方式有着不同的效果,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着不同的信息,教师必须能恰如其分的使用。一般情况下,要防止非言语行为在某一时间段运用过多,种类变化过于频繁,最值得注意的是更防止一种或多种非言语行为充斥课堂,让学生感觉到反感,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还要大方得体、时机恰当,注意不能矫揉造作,不注重使用非言语行为,会使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气,过分地使用非言语行为会让人生厌。只有恰当地将各种各样的非言语行为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氛围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选择。

浅析如何运用色彩设计鞋店 篇10

关键词:鞋店,色彩设计,色彩运用

在鞋店里要卖出鞋子, 首先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要吸引眼球, 就必须注意店铺的色彩设计。色彩无疑是店铺吸引眼球, 获取商机的第一利器。据研究, 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 最初20秒内, 色彩感觉占80%;五分钟后, 色彩感觉占到了50%;随后色彩的印象在人的视觉记忆中继续保持。然而, 鞋店色彩运用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卖掉鞋子。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有句名言:“色彩是给环境增添魔幻感的至关重要的成分。”色彩设计得当可以增大空间、与光结合体现空间个性、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让顾客对鞋子感兴趣。

那么, 我们在鞋店设计中如何运用色彩才能打动消费者, 使其产生购买欲呢?笔者在长期的观察中得出一个结论, 在鞋店里, 色彩运用应该到达三种目的。

1 和谐

著名的画家梵高曾经说过:“没有不好的颜色, 只有不好的搭配。”赤橙黄绿青蓝紫, 现实生活中充满着色彩。对于鞋店来讲, 色彩在有限的空间中, 便是一种情感语言, 它所表达的是一种鞋品诉求的真实情感。

吉尔达专卖店的基色为红、黑、白、绿, 其红色代表了热情、奔放、喜悦, 能引起肌肉的兴奋, 让消费者联想到火、阳光、刺激、爱;其黑色代表了高贵、严肃、庄重, 吉尔达极其大胆地将黑色用于装饰的主色调, 给予了吉尔达鞋品丰富和神秘的色彩, 从而也呈现出吉尔达鞋品现代的魅力;其白色代表了纯洁、简单、洁净, 吉尔达鞋店那柔和的象牙白, 睿智的米白, 将一种鞋品内涵简单地表达了出来, 没有给人累赘的感觉, 反而能够让人一眼穿透品牌的灵魂;其绿色代表了生命、生机、环保、健康, 与吉尔达打造环保、健康第一品牌的理念相呼应, 召示了吉尔达品牌在“光合作用”下的勃勃生命力。

经验告诉我们, 在专卖店的色彩运用中, 不管品牌用什么颜色, 都需坚守一个原则, 那就是务必实现专卖店色彩的和谐。大红大紫虽然能吸引人的注意, 但并非都能表达品牌的诉求, 抑或拉开了消费者和品牌的距离。其实, 专卖店色彩是消费者和鞋品沟通的情感语言, 色彩的和谐能够实现消费者和品牌零距离的情感交流。

一般来讲, 著名品牌的专卖店的色彩是其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标志, 一般是不会更改的。英国大牌柏博丽的店面色彩几乎都是一种精致的米色。香奈尔的店面都是精巧的黑色。刘家强在香港的店是镇静的红色, 张路路的店面往往是中性色。吉尔达营销总助余贤贵称“著名的时尚鞋品都有自己的色调, 其和谐的主色调, 在形象用色上也随性了一些。”

2 明亮

亮度、颜色的透明度在鞋店设计中很重要。暖色和明亮的色彩给人以前进的感觉;冷色和暗色给人以后退的感觉。通常, 鞋店的明亮度决定了品牌的个性。陈列运动鞋、童鞋的店铺, 需要较明亮的色彩;陈列时尚鞋、女鞋的店铺需要稍明亮的色彩, 陈列商务鞋的店铺, 色彩明亮度稍低。

其实, 亮度最高的颜色是白色, 最低的颜色为黑色。它们之间的安排, 根据品牌的亮度不同确定店内装饰的亮度。明亮的色彩饱和度高, 浑浊的色彩饱和度低。凡明度高、纯度高的色调又属偏红、橙的暖色系, 均有兴奋感。凡明度低、纯度低, 又属偏蓝、青的冷色系, 均具有沉静感。

一般来说, 店铺的色彩明度高的, 看起来面积大些, 有膨胀的感觉。而明度低的色彩会使得店铺看起来面积小些, 有收缩的感觉。我们在运用店铺色彩时, 都喜欢让明亮度高点。其实, 店铺色彩明亮度太高会让人烦躁不安。在过于明亮、鲜艳的色彩环境中, 消费者也就感受不到放松温馨的感觉, 这并不利于卖鞋;店铺色彩明亮度太低, 会给消费者压抑的感觉, 也不利于卖鞋。因此, 鞋店色彩运用要根据鞋品牌的个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巧妙合理地运用色彩亮度。

3 平衡

消费者对色彩知觉是客观认识对象与主观认识主体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复杂心理过程。店铺只有科学地运用色彩, 才能让品牌的性格趋近消费者的心理, 只有平衡店铺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强弱感、华丽朴素感、明快忧郁感、兴奋沉静感, 才能实现色彩为消费服务的原则。

店铺就是一个卖场, 为了塑造优质的购物环境, 就得运用很多色彩因素的平衡, 在消费者停留的时间内, 以平衡的色彩沟通方式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达成销售。

目前, 许多店铺运用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色彩, 企图与灰暗的色调区分开来, 有效地吸引消费者, 但是因为颜色的明亮度与品牌定位存在差异, 这些鞋店的销售并不理想。

色彩依附于空间、物体的表面, 能给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 因此, 实现表面色彩的平衡是为了利用色彩特征来调节空间感, 营造气氛, 加强商品的展示销售。

店面犹如舞台, 商品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 要有一台成功的演出, 整个舞台色彩首先要给人以协调平衡的感觉。色彩具有轻重感, 店内的色彩也要做到平衡, 如房顶的颜色一般来说要比地板的颜色浅、轻, 不然会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 令人压抑。平衡色彩给消费者舒适的感觉, 消费者会为之赏心悦目。倾斜而凌乱的色彩只能令人烦躁、眼花, 在这样的空间里, 消费者唯一选择的是快快离开鞋店。

在鞋店的四周选色上必须考虑色彩对色彩的影响, 选用恰当的颜色会使商品增色, 才能使色彩达到平衡, 色彩用得不当, 会毁坏商品的形象。在商品陈列时, 色彩的排列要合理。我们可以从亮到暗的顺序摆放商品, 也可以按同一种色调捆绑在一起摆放商品, 也可将浅色调和深色调的产品摆放在不同区域, 以求达到色彩的平衡。

当眼睛看到色彩时, 自然会产生具象的联想和抽象的想象, 例如, 看到白色, 可以让人联白雪、白糖、新娘的婚纱;看见橙色可联想到热、夕阳;看见蓝色可联想到天空、大海……我们在运用色彩时必须实事求是, 针对鞋品的个性而设计, 切不可跟风抄袭。鞋店的色彩运用须达到以上三个目的, 鞋店色彩才会有利益鞋品销售。

必须注意的是, 鞋店的色彩运用没有绝对的定式, 只有根据具体情况, 和谐、明亮、平衡地应用色彩, 才会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鞋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品牌服装网.

[2]鞋的色彩应用与鞋样绘图.制鞋科技, 1994.

如何有效的运用学具 篇11

关键词:数学概念;主体意识;思想渗透;合作意识

学具运用,不是简单的摆一摆,不是简单讲一讲。学具运用,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

一、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二、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時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学具能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四、注重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个苹果(模型)分成两份,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两个人各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具运用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学具运用中,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找出有规律的现象,学会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概念和知识。学具操作是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2][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3][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时勘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如何运用 篇12

(一) 充分利用学科语言, 发挥学科的磁力效应———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磁力, 就是重视教学中的趣味性、启发性, 即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一句话, 就是在授课中, 必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对本学科的兴趣。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对陌生事物求知欲望的一种反应。兴趣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直接推动力, 对感兴趣的事物, 学生总会主动、愉快地去了解、探究。从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 保护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入手, 可在学生的心灵中, 播下求知的种子,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特点是:思想性比较高、内容枯燥再加上教材文字浅显易懂, 学生一看就会, 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 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 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语言表达, 尤其是在每节课的导入语和结束语上下功夫,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 使学生听得懂, 喜欢听。具体来讲, 就是用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能用生动恰当的词汇, 简洁、明晰的语句, 抑扬顿挫的语调, 疾徐有致的语速, 此间再赋予自然大方的体态语言, 把枯燥的内容恰当地表达出来, 创造一种育人的意境和氛围, 从而牵动学生的思绪, 调节学生的情感, 使其产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其次, 掌握的知识要是“活水”。初中生对课外的事情容易产生浓厚兴趣, 一位成功的教师不能仅仅用课本的知识来吸引学生, 而要用多方面的知识来让学生喜欢你。如讲“严也是一种爱”中的代沟现象:我引用了电视广告“中西结合”的售药广告, 分析婆熄二人在同样的目的下, 为什么各自坚持“中药好”“西药快”的原因。又如, 讲孝敬父母时, 我引用“给妈妈洗脚”的广告。这些内容的引用既增添了课堂的乐趣,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在学生中的个人魅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兴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一旦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信他就绝不会放弃。

(二) 根据课时内容, 强化学科的渗透力———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渗透力, 即在使学生听课听得入耳、入脑、动心的基础上, 能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把学习变成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是现在教学的核心, 也是有效课堂的精髓所在, 更是体现教学以生为本的有效途径。

有人说:科学的进步从发展开始。同样, 学生的学习也应从问题开始, 学习的进步也就在于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从洋思中学到杜郎口中学, 无不体现了这一思路。学生在“做”中学, 教师在学生“做”的基础上给予点拨。这样既可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可以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学与教的关系。因此我们政治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问题教学”,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在亲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探索新知识、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把学习的过程变为“解疑”“释疑”“找疑”, 也就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三) 密切联系实际, 发挥学科的推动力———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动力。推动力, 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推动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创新, 并解决生活中的事情。对于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来说, 紧密联系实际是其生命所系, 关注重大主题、热点是其生命所在, 突出地方特色是其活力之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回归生活、回归品德”的要求, 贯彻“考试即生活”的命题观念,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生活观念。

上一篇:B型利钠肽的研究近态下一篇:经尿道电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