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2024-12-30

国学知识(精选7篇)

国学知识 篇1

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作为个体的人对自我、对自我与他人以及自我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认识与态度, 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品德课程的重要任务是人文素养的培育, 培养怎样的小公民, 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如何引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 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品德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利用国学在品德课程中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

当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 充满着互相冲突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教师尤其应注意培养学生形成价值判断和价值辨析的能力, 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动选择。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家庭的重心, 他们享受的是饱和了的爱。因为不缺少爱, 所以他们并不知道缺少爱是什么滋味。另一方面, 新课程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追求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学意境。

一、开辟经典诵读园地, 接受熏陶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个有修养的人。诵读经典, 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每节课开始, 我们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让国学经典走进思品课堂, 经典诵读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吗?答案是肯定的。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素养, 很难“教”成, 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 嘉言路行, 让学生熟诵于口, 濡染于心, 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 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诵读经典, 可以修养身心, 增加智慧, 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 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 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以教材为载体, 课堂上引入国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伤害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儿童的自尊心。”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我们要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见解, 宽容学生的错误, 创设宽松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做人的全部尊严, 一种心灵深处的自由, 一种前所未有的宽松感, 激起学生积极展示自我的欲望, 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 这样整个课堂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态情境。

教学六年级下册第2课《从世界看中国》, 我先请2位学生分别扮演迈克和袁小光, 各自介绍自己的国家所在的大洲位置。由迈克提出“中国在哪里”导入新课后, 指导学生看图。比较图得出结论:中国的面积很大, 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差无几,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各自介绍“我所知道的中国档案资料”。接下来, 我让学生根据中国地形图, 为迈克设计旅游路线, 并确定在各个地区能了解什么。最后, 学生各抒己见, 一边出示各地区风光景观图, 一边介绍我国各地的历代国学经典大师、各地风土人情、各地地名历史掌故, 以便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用国学精髓建立师生和谐的关系, 突出人文素养培育

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 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对于学生来说, 具有人文素养, 首先就是具有爱心:爱祖国、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爱自然、爱自己。其次要有责任心:班级荣誉感、个人荣誉感、家庭荣誉感, 能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 还要有勇气, 有勇气做事, 也有勇气承担责任。第三, 要有羞恶之心, 学会辨别真善美, 并能采取应有的行动, 能用所学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确。最后才是知识和能力, 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事。

在思品课堂中, 我们要以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铺设平坦的学习道路;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努力转变教学中心;坚决贯彻民主精神。

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里, 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和“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不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只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 学生才能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 学生的心情舒畅了, 求知欲望也就更强了, 思维也变得活跃、流畅了, 这样, 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 课堂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为此, 教师要力求做到态度亲切。

概而言之, 我们用国学精髓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个有修养的人, 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 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学知识 篇2

国学知识大赛初赛试题一

1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如何得名?

A.给农作物杀虫的时期 B.昆虫结束冬眠的时期 答案:B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春雷响动,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

2宣纸得名于它的:

A.用途 B.材质 C.产地 答案:C 得名于宣纸的产地——安徽宣城。

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 A人口数量 B政治地位 C随机排序 答案:B 《百家姓》编写于宋朝,当时的皇帝姓赵

4.下列哪项不是“五谷”中的作物: A.黍 B.稷 C.糠 D.麦 答案:C 关于“五谷”古代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公认为“稻,麦,豆,稷,黍”

5古人用什么方法保持口腔清洁?

A.口服某种药物 B.嚼杨柳枝擦牙刮舌 C.用清水漱口 答案:B 古人的洁齿习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国就已有了保护牙齿、清洁口腔的记载,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就说“鸡初鸣,咸盥漱。”除了漱口以外,古代还有咬杨枝清洁口腔的习惯。根据佛教经典记载,僧侣们“每日旦朝,须啮齿木,揩齿刮舌”。即依靠咬嚼一种叫做“齿木”的枝条,摩擦牙齿表面,同时还用它刮舌,确保祛除细菌,保持卫生。佛经《华严经》上还归纳了嚼杨枝的十大好处,如消宿食、除痰疾、解众毒、去齿垢、发口香等。

6.下列哪项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A.定窑 B.汝窑 C.官窑.D弟窑 答案:D 宋代五大官窑分别是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答案: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老’字是名词‘老人’、‘长辈’的意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幼’字是动词‘抚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幼’字是名词‘子女’、‘小辈’的意思;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请问张骞出使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答案:对抗匈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普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0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1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甲洗客袍?银字声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国学知识大赛初赛试题二

1在宫殿大门外一般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请问按建筑方位,古代宫殿大门前成

对的石狮一般都是(石狮子在大门两侧的摆放都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 A.左雄右雌 B.左雌右雄 答案:A 左雄右雌(石狮子在大门两侧的摆放都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也有雕成张着嘴的);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也有雕成闭着嘴的)。大家也可以从狮子爪下的东西来辨别:如果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是雌狮。

2小张即将大学毕业,整天为找工作而发愁,他父亲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他的意思是让小张:

A.坚持不懈 B.自我提高 C.自立门户 答案:B 自我提高。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要愁得不到职位,该愁自己拿什么来立在这位上。不要愁没人知道我,该求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

3以下说法时间最短的是: A.一须臾 B.一刹那 C.一弹指 答案:B “须臾”、“弹指”、“刹那”都是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僧只律》上解释说:“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所以,时间最短的应该是“一刹那”。

4“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描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 A.牛郎和织女 B.唐明皇和杨贵妃 C.七仙女和董永 答案:B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晚唐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诗是他有感于唐玄宗(即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5“干支纪日”发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它于哪个朝代成型: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答案:B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成,甲乙丙丁等十干和子丑寅卯等十二支相配,共60组,一直沿用至今。

6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引用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请问这是谁的名言? A.顾炎武 B.关天培 C.林则徐 D 严复 答案:C 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首诗作于1842年8月,林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诗中表明了林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意是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春秋时郑国子产受到诽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趋:迎受。“苟利”二句是林则徐最喜爱、经常吟咏的诗句。董仲舒向谁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汉文帝 B.汉武帝 C.汉景帝 D 汉高祖 答案:B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其他有宣扬君主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8下列判词中描写的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谁?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答案:秦可卿

详解:1.“情天”二句——太虚幻境宫门上有“孽海情天”的匾额,意思是借幻境说人世间风月情多。这是为了揭露封建大家族黑暗所用的托词。“幻情身”,幻化出一个象征着风月之情的女身,这暗示警幻仙姑称为“吾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那位仙姬,就是秦可卿所幻化的形象。程高本作“幻情深”,“深”是错字。“幻”在这里是动词,与“幻形入世”、“幻来亲就臭皮囊”用法相同。作者讳言秦可卿引诱宝玉,假托梦魂游仙,说这是两个多情的碰在一起的结果。

2.“漫言”句——不要说不肖子孙都出于荣国府(指宝玉)。3.“造衅”句——坏事的开端实在还在宁国府。《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前出塞》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11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轻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国学知识大赛初赛试题三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A《史记》 B 《左传》 C 《春秋》 答案:C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腊八节除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以下哪个教派的节日? A.佛教 B.印度教 C.道教 答案:A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3为什么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A.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B.把自己孩子都舍弃了,形容决心大 C.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

答案:A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古代“鞋子”谐音“孩子”,这种语言现象目前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方言中仍然存在。

4“盛筵必散”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A.秦可卿 B.妙玉 C.小红 答案:A 《红楼梦》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5以下哪位女性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外太空环形山? A.蔡文姬 B.王昭君 C.李清照 答案:C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环形山”通常指月球表面碗状凹坑结构的坑。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一琴一鹤”所形容的是:

A.生活贫困 B.平安长春 C.淡泊名利 D为政清简 答案:D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瘦金体”是以下哪位皇帝创立的字体: A 宋真宗 B 宋徽宗 C 宋神宗 D 宋钦宗 答案:B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创造的书法字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他早年师从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现代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即模仿瘦金体神韵而创。孟子提出:人性本善。历史上谁最先提出与孟子相悖的理论,人性本恶? 答案:荀子 荀子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9《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10《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1《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国学中的国学 篇3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出版过多种汉语音韵学和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学术专著和两种散文集。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是中文系(也叫汉语言文学系)的一个传统专业,主要基础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包括文字、语音、词汇、语法、方言等方面的内容。

经过一番思索,我选书目的标准是:原创性和系统性。所谓原创性,包括原典、创造两个方面,资料、方法都包括在内了;所谓系统性,指有限的几本书要基本覆盖一个学科领域,对本科学生而言,专业知识范围宜宽不宜窄。这里提供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本科学生必读书目”,基本上都是古书。对一般本科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些深奥,困难不小。而这,正是为了体现为学当“取法乎上”的意思。好在,学习者对于浅显明白、循序渐进、最新成果等方面的诉求,都有教科书予以提供,加以满足。所推荐的著作,同学们一时间难以完全读懂,不必着急。阅读这份书单的主要作用是,一窥门径。这些著作,就是专门研究它们的学者,也是活到老、读到老的,而且谁都不敢说自己彻底读懂了它们。

此外,现在的人们喜欢谈国学。我所推荐的这几种著作,可说是国学的基础,国学中的国学。

《说文解字》,许慎

东汉许慎,生前有“五经无双”的名声,他是一位研究经学的权威。众所周知,从经典著作问世的先秦时期传到汉朝,汉语言文字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们阅读孔子等儒家学者留下的著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语言文字上加以注释,疏通。因此,在经学的名下衍生出了“小学”,研究文字的形音义,即语言文字之学。作为经学家,许慎撰写《说文解字》的目的,主要是为经学服务。换言之,《说文解字》是一部阅读经典著作的工具书,一部带有规范性质的字典。但是,由于许慎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说文解字》是一部思虑周详、体例完善的著作,加上其所处的时代去古未远,使得这一部字典成为我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具有集大成的水准和成就。直至今天,它仍是研究古文字学、甲骨学最重要的参考著作,一座无法绕过的桥梁。

《说文解字》行文极其简括,但用词古奥,阅读难度很大,也缺少趣味性。因此,作为初学者,不妨参阅若干专门研究《说文解字》的后人著作。最具系统性且容易读懂的,是当代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的《说文解字通论》。比较有难度的是清代几位学者的《说文》学著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这些著作,分别在形音义等方面各有擅长,或旁征博引,或深入浅出,各有特色。

关于《说文解字》,有个情况值得一提。大家都知道,现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人物鲁迅、周作人兄弟,都是有着深厚国学基础的作家。他们的国学修养,跟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有一定的关系。从保留至今的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等人的听课笔记看,章太炎当年讲《说文》,是一个字一个字往下讲的。

《切韵》,陆法言

如果说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研究汉字字形的著作,那么,《切韵》则是主要研究汉字读音的著作。正如《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切韵》则是音韵学的第一经典著作,二者在各自领域地位相埒。

《切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后,士大夫阶层的一些人对当时方言分歧、文字缺少明确的标准读音、前人和当时学者的音韵学著作语音标准纷乱等现象,感到不满。一次类似沙龙的家庭聚会上,八位有学问的官员,于夜永酒阑之际,随意地讨论起读音的问题来。讨论显然是认真而热烈的,最后也达成了许多一致的意见。因此,主人家的公子陆法言就在其中一位的提议下,笔录了他们讨论的纲要。几十年后,陆法言在退出官场之后,教授学生之余,根据当年八位长辈那次讨论的纲要,结合自己多年的访学、潜心研究,撰写出了《切韵》一书。

显然,陆法言撰写《切韵》,除了传播先人想法之外,他本人也有规范字音的愿望。书名中的“切”,意思是“正”,就是规范、正音的意思。

书的内容性质,《切韵》跟《说文解字》有相同之处,都是字典,都逐字解释。所不同者,《说文解字》按部首编排(把汉字分为540部),《切韵》按读音编排。先按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接着按韵部排列,一共分出193个韵部。每个韵部内部,再按声母的不同,分出小韵。每个小韵的第一个字下边,用反切的方法注出读音。这样的编排和反切注音,等于分析、归纳出了一种当时的标准语大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体系。

《切韵》成书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时当中古,因此被当成典型的中古音系。研究汉语音韵学的人,把《切韵》当做桥梁,当做出发点:上推上古音,发展出古音学;下绎近代音,发展出今音学;将其展示为图表形式,发展出等韵学。《切韵》在研究汉语语音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切韵》问世不久,即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官私增补、修订者络绎不绝,唐朝有孙愐的《唐韵》,宋代有官修的《广韵》、《集韵》,因为这些增补修订本的流传,原本《切韵》反而湮灭了,只有几种残缺不全的写本流传下来。因此,今天研究《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系,主要根据是保存完好的《广韵》。

跟《切韵》相关的几种著作,也不能不读。当年参加讨论并且起了重要作用的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其中专谈读音问题的《音辞篇》,跟陆法言《切韵序》有相通之处,是研究《切韵》音系及其性质的重要参考文献。当代著名音韵学家周祖谟先生的《广韵校本》,是诸多版本中校订较为精审的一种。清代音韵学家陈澧的《切韵考》,发现了利用《切韵》反切上下字研究《切韵》声母、韵母的系联法,这是中古音研究的重大发现。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系联法的价值远不止研究《切韵》,还可以应用于研究所有反切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制的《汉语方言调查字表》,虽然主要用于调查汉语方言语音系统,进行古今声韵调对比,但是,如果能用心阅读,它也是非常好的了解《切韵》音系具体情况的读本。

《尔雅》

《尔雅》著者是谁,自古以来,有周公、孔子门人、汉儒等不同说法。《尔雅》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堪称辞书的开山之作。

现代学者归纳《尔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是以雅言(古时候的标准语)解释方言和以今语解释古语两个方面。我们知道,《说文解字》、《切韵》都是字典,都有释义的内容。《尔雅》不同于它们的地方,主要是编排方法不同:《说文解字》按字形部首,《切韵》按读音,《尔雅》按事类和义类。显然,《尔雅》更像今天的百科全书。因此,阅读《尔雅》可以丰富我们古代语言、百科方面的知识。举例来说,《释亲》一篇,可以让我们知道,我国关于人伦的各种称呼。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关系,在《尔雅》中都有记载。

为了更好地理解《尔雅》,扩展有关知识,还可以阅读晋代郭璞的注、北宋邢昺的《尔雅疏》、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

《释名》,刘熙

东汉刘熙《释名》编排体例,类似《尔雅》,也是逐条训释。客观地说,释义本身无法跟《尔雅》相比,但是它自有特点:大量使用声训方法。具体地说,其声训条例分同音、双声、叠韵三种。《释名》中的声训,因为是前人及当时声训成果的汇总,对于我们了解古人关于词语声音跟意义的关系的认识、研究古代音韵,都是有用的材料。

《释名》历来传本,缺讹严重。清代王先谦将毕沅《释名疏证》、成蓉镜《补正》、吴翌寅《校议》、孙诒让《札迻》加以集萃,成为《释名疏证补》,是阅读《释名》不可或缺的辅助著作。

《方言》,杨雄

《方言》全名《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轩,一种轻便马车,古时候朝廷派出采风官,到各地了解风土民情,包括语言。口吃、有强烈的流芳百世思想的杨雄,搞过文学创作(写过《甘泉》《羽猎》《长杨》等赋),写过哲学著作(《太玄》《法言》等),喜欢研究古文奇字(写过《仓颉训纂》),也曾亲自调查方言。调查的方法是利用当时汉朝类似今天“两会”的机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限于财经统计方面的官吏)调查各地方言词语,然后整理,编排成文,类似今天的方言词典。这就是《方言》。

《方言》全部只有11900余字,词语675条,篇幅很有限,不像是完整的著作。但是,它作为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的意义相当重大。再者,它所记录的词语,也是我们研究当时方言、语音的重要资料。

晋朝的郭璞给《方言》作过精彩的注释。利用郭璞的注释,可以看出汉晋三百年间词语变化的一些情况。清代戴震的《方言疏证》和钱绎的《方言笺疏》,当代学者周祖谟先生的《方言校笺》,都是阅读《方言》的重要参考书。本人所著《秦汉方言》,曾利用杨雄《方言》等资料研究秦汉时期的汉语方言和音韵。

国学润心田——浅谈学校国学教育 篇4

一、经典诵读, 丰盈心灵

我们大家知道, 经典的国学是几千年来根植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最朴素、最自然的圣贤之道。如果一个人经常诵读经典, 他的心灵会越来越丰富, 我们的孩子更是如此, 从小培养孩子读圣贤书, 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丰富的营养, 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于是我们学校选择了一些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中的经典篇章让学生诵读。我们还把《弟子规》编辑成册, 发给学生, 人手一册, 让学生背诵并导行。我们知道奥运迎宾语中有五句话来自《论语》, 其中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我们也用这句话欢迎每年新升入初中的学生, 让学生们从入学第一天就高高兴兴地接触到古典文化的精萃。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我们坚持把经典文化和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传统文学篇目结合起来背诵。为让经典的语言天天渗入学生的心灵, 我们每天早读前五分钟、下午第一节课前五分钟、晚自习前五分钟, 都让学生进行疯狂诵读。全校学生同时起立, 昂首挺胸, 用自己最大的力气, 满怀自信地诵读, 朗朗的书声, 经典的话语回荡在校园中。这时你如果走在校园的小路上, 你会感觉这声音是最原始、最纯真、最朴素、最动听、最悦耳的声音。

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在诵读中孩子们知道了什么叫坚强;“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贵有恒, 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 一日曝十日寒”, 在背诵中孩子们学会了什么叫持之以恒;“德不孤, 必有邻”,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诵读中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叫团结协作;“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诵读中孩子们知晓了什么叫自信……在经典诵读中孩子们的心灵越来越充实。

二、师生共读, 提升自我

我们学校除了要求学生诵读经典, 同时也号召老师们与学生一起诵读, 共同成长。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 当老师的要想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言行, 必须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自己也要不断充电。于是我们倡议全校师生共同诵读《弟子规》, 并开展竞赛, 师生答一张试卷进行考试。除此之外, 我们还重视师生共读一本书, 写心得笔记, 在语文阅读课上, 我们师生读同一本书, 然后分别写读后感, 进行交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读书、思考、感悟中, 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还锻炼了写作能力。在无形中师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我们之所以叫这些国学经典为圣贤之道, 其实, 这些东西恰恰是根植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最朴素、最自然的、最现实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叫这些国学经典为圣贤之道, 其实就是因为“圣”是接通大地的像孔子、孟子、杜甫这一类的人。“哀民生之疾苦”他们的脚步是坚定地走在中华大地的, 是踏踏实实的, 是我们实实在在做到的东西, 一旦这些语言内化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我们的精神境界就会提升, 我们的素质就会提高。

比如在语文活动课上, 我们学校初一的经典诗文比赛。不仅要背诵经典诗文, 而且还要“现场直播”自己的心灵感悟, 当一句句诗文从孩子口中流淌出来, 你能看到那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的是智慧是灵气, 当师生共同谈“经”论“道”时你能看到什么叫“长江后浪推前浪”, 什么叫“青出于蓝胜于蓝”,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和思考的共同进行中, 孩子们也渐渐养成了很好的学习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在读书, 思考协作的过程中, 我们学校的师生在悄悄地成长着。

正所谓“去良莠正以植嘉禾, 沃枝叶不如培根本, 世路之芜当剔, 人心之茅塞须开”。我们在学生们自我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 把嘉禾植在孩子们心灵的沃野上, 让杂草不生, 让孩子们心灵丰满, 学习动力十足, 虽然我们在国学教育上刚刚起步, 我们相信:“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让经典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经典导航指导学生的人生方向, 我们的效果会越来越凸显。

摘要:沿着圣人的航标, 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让经典的人生信条逐渐走入心灵, 培养学生们为人之根本, 为学之原始动力。

国学知识题库 篇5

2.《广陵散》根据《晋书 嵇康传》讲的是什么故事?(聂政刺韩王)

3.唐朝的宫廷乐舞是?(燕乐)

4.七国象棋的发明者是?(司马光)

5.中国最古老的围棋棋谱专著是?(忘忧清乐集)6.《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7.《楚辞》中有“兰膏照烛”一句。这里点灯用的“膏”是一种?(动物油)

8.《春秋》是按什么记事的?(年)

9.《繁星》、《春水》是谁的作品?(冰心)

10.《格萨尔王》史诗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优秀作品?(藏族)

11.《嘎达梅林》是哪个民族的叙事歌曲?(蒙古族)

12.成都某著名古迹门口有这样一副名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它说的是:(诸葛亮)。

13.《镜花缘》的作者是?(李汝珍)

14.《洛神赋图》是谁的作品?(顾恺之)

15《霓裳羽衣》是我国哪个朝代的宫廷乐舞?(唐)

16.《千家诗》收录的是?(唐宋诗歌)

17.《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社会风俗画)

18.《全唐诗》收录的是唐代多少首诗?(4万8千多首诗)

19.《三国演义》中的“凤雏”是谁?(庞统)

20.《清明上河图》作于?(宋代)

21.《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西汉)

22.《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诸侯王)

23.《十面埋伏》是什么类型的曲子?(琵琶曲)

24.《史记》是以什么类型编写的?(纪传史通体)

25.《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笔记小说集)

2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27.《水浒传》中貌似关羽,胡子长一尺五,人称“美髯公”的是?(朱仝)

28.《水浒传》中阮氏三兄弟人称阮氏三雄,其中绰号“立地天岁”的是(阮小二)

29.《水浒传》中绰号“玉麒麟”的是?(卢俊义)

30.《水浒传》中人称“浪里白条”的是?(张顺)

31.《四季歌》起源于?(魏.晋时期)

32.《孙子兵法》共有多少篇?(13篇)

33.《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是谁?(纪晓岚)

34.《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

35.《藤王阁序》的作者是?(王勃)

36.《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莆)

37.《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新疆)

38.《阳关三叠》是甚么时候的琴曲?(隋唐)

39.《周易》是哪家的经典之一?(儒家)

40.《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

41.阿诗玛是我国云南哪个民族塑造的艺术形象?(彝族)

4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语最早见于谁的文章?(鲁迅)

43.按风俗,“腊八粥”应在阴历哪一天喝?(12月初八)44.按图索骥中的“骥”本意指的是?(马)

45.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

46.巴金的作品有?(家)

47.把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并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世界观的译著是?(《天演论》)

48.“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

49.”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赵普)

50.帮助商鞅在秦国人民中树立威信的是?(一根木秆)

51.“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我国古代落第著书终成大器的是:(蒲松龄)

52.被称为荷月的月份是?(六月)

53.被称为“三苏”的北宋文学家父子中的父亲是 ?(苏洵)

54.被称为菊月的月份是?(九月)

55.被称为我国最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的石窟是哪一个?(甘肃敦煌莫高窟)

56.被称为“书圣”的古代书法家为(王羲之)

57.被称为我国“瓷都”的是指哪一城市?(景德镇)

58.被称为杏月的月份是?(二月)

59.被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是谁创作的?(宋应星)

60.被称作东方威尼斯的是?(苏州)

61.被国内外人士誉为“中国三大国粹”的是?(京剧、国画、中医)

62.被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王维)

63.“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语出?(《西厢记》)

6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了多少年?(400)

65.鞭炮和爆竹哪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爆竹)

66."变脸”是哪个剧种的绝活?(川剧)

67.九宫格”的创始人是:(欧阳洵)

68.旧时我国的老百姓称什么动物为“仓神”:(鼠)

69.就体裁而言,正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70.康熙皇帝的庙号是:(圣祖)

71.科举考试中把考生的姓名糊没称“弥封”,它初始于:(武则天)

72.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元”,其分别是在什么考试中取得的?:(乡试、会试、殿试)

73.“孔”姓的来源是:(祖先的字)

74.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何时?:(隋朝)

75.孔子曾说过:“微管仲,吾被发左衽”,这的“左衽”是指:(少数民族)

76.昆剧因何地而得名?:(江苏昆山)

77.腊八粥”最早起源于:(佛教)

78.“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风水勘探)

79.“兰桂齐芳”的“兰桂”指:(子孙)

80.“狼毫”的原料取自:(黄鼠狼)

8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8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嵇康)

8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8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李清照)

85、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86、“豆蔻”是指(十三 岁)87、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自言帖)

88、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指(史记)89、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诗中的李先生指的是:(李白)

90、“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商)

91、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永济)

92、“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荀子)93、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三只脚)

94、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阮瑀)95、“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陈情表》)

96、“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由谁提出的:(范缜)97、什么时期,国家设立五经博士。(汉武帝)

9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慧能)

99、宋朝著名的女词人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李清照外,还有一位朱淑真。前者的词集叫做《漱玉词》,请问后者词集是:(《断肠词》)100、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强调什么相结合:(法、术、势)

101、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美术形式,我国存世最早最完整的国画作品是下列的哪件作品?(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102、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出处(孟子)

103、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出处(孔子)

10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出处(庄子)

105、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出处(老子)

106、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是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汉元帝)107、“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甘肃)108、我国第一所创办国学研究机构的大学是:(北京大学)

109、“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名言是我国哪一部著名古典小说的开头?(《三国演义》)

11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白居易)

111、“甲骨学”在近代语言文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学史上,有四位学者做出过重大贡献,被钱玄同誉为“甲骨四堂”。四位之中,号“雪堂”的是下列哪位学者:(罗振玉)112、十三经是历史上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南宋)113、中书令是唐代的重要的中央官员,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安史之乱后,谁曾经担任过中书令:(郭子仪)114、“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人:(孔子)

115、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礼记》)116、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在我国古代是哪家的丧礼?(儒家)

117、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也时有倒写“福”字的舞台背景。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明)

118、曾在厦大任教的史学家顾颉刚,不但是“疑古派”的代表,在其它方面也多有建树。他曾于30年代创立了:(禹贡学会)119、”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20、将《孟子》由子部入经部的人物是谁?(朱熹)12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道德经)122、唐代著作《五经正义》出自:(孔颖达)123、濠梁之辩的主人公是:(庄子与慧施)

124、“桑之未落,其叶若沃。”出自:

(《卫风 ·氓》)125、《登高》是唐代哪位诗人所写:

(杜甫)

126、中华民族是最善于发现、发扬“美”的民族,音乐美和文字美都是很深的学问。而音乐和文字两者也是常结合,创造出美丽结晶。与高雅音乐有关的成语是:(阳春白雪)127、中国文学史上有“魏晋人物晚唐诗”的说法,魏晋人物的风度一直为后世人企慕。魏晋是士大夫的时代,士大夫们崇尚清谈,清谈便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清谈又立足于三部著作,它们被称为“三玄”,请问“三玄”是指:(《老子》 《庄子》 《周易》)128、出色的文人总是得到盛誉,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欧阳修为“文圣”,那么请问,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

129、提倡在教育中积累丰富的知识,熟练运用方法后获得能力的提升,并求得心灵的飞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屈伸自如的古代教育学家是:(庄子)

130、关于《诗经》有“四始”之说,《关雎》为《风》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那么请问,《小雅》之始为哪一项:(《鹿鸣》)

131、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那么它是由谁提出的:(董仲舒)132、下面哪个文学家被称为“太康之英”:(陆机)

13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请问,鹳雀楼在哪个省?(山西)

134、我们所谓的“小康”社会,这个“小康”,在哪部典籍之中出现过?(《礼记》)135、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流派纷呈,其中有个影响特别大的诗派叫做“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请问是哪一祖?(杜甫)

136、柳永的词作虽然一直很受欢迎,但是却不为士大夫所看重,甚至为他们所不耻,因为在他们看来,柳永的词很是俚俗。苏轼也对柳永持贬斥态度,但是柳永有一首词却受到苏轼的推崇,以为“高处不减唐人”,这首词是(《八声甘州》)

137、古龙小说《圆月弯刀》中的青青的那柄魔刀上刻着一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请问这是哪个诗人的哪首诗?(陆游《临安春雨初霁》)138、被世人称为“梅妻鹤子”的诗人是哪一位?(林逋)139、“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

140、我国最早的蕴涵丰富军事思想的著作是哪一部?(《周易》)141、我们通常所说的“韩孟诗派”中的孟是指:(孟郊)

142、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请问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临江仙》)

143、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一本词话著作名叫:(《人间词话》)144、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诗中的顶峰”的诗歌作品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45、我们通常将男女新婚之夜说成“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实这句诗是劝人们及时学习的。请问,这句诗出自何人之手?(苏轼)

146、朱熹的学派被称为考亭学派,其学被称为:(闽学)

147、“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两个古代神话,在下列哪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淮南子》)

148、北宋五子是指:(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149、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那么道教三宝是:(道、经、师)

150、唐三彩是指唐代铅釉陶器,唐三彩中最常见的三种颜色是:(黄、绿、白)

151、《天论》是荀子阐述其宇宙观的重要论文,在这篇文章中,荀子提出了什么杰出命题:(天行有常)

15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管子》)

153、黄老学派集大成著作:《淮南子》是以谁为首的一批黄老学派作者集体撰著的:(刘安)

154、《南华经》是(《庄子》)的别称。15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名言。156、中国书法史上,有诸多不朽的佳作足以彪炳千秋,其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王羲之《兰亭序》)

157、我国古代最早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董仲舒)

158、诗人获罪遭贬,在途中作诗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中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二句,其中“吾”是指:(韩愈)

159、《论语·为政》中,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160、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阴阳八卦”的理论,这一理论出自(《周易》)。161、传统节日中,()来源于二十四节气。(清明)

162、平常体育报道中经常用到“收官之战”一词,其中“收官”二字最初是什么里的术语(围棋)16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这句话出自:(《孟子》)164、《诗经》中的诗歌,共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属于民间歌谣的是:(国风)。

国学知识 篇6

一、“国学”的三重含义

(一) “国学”的第一层含义:中国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绝大多数学人的共视, 国学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树的根系, 从这个根系中不断汲取养分, 民族文化之树才会屹立和长青。在西学东渐的“五四”时期,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出现过矫枉过正的现象, 后来的学者对这一历史进行过冷静的反思。在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局面下, 在科技与商业飞速发展的趋势中, 国内学人对国学的重视无疑包含着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深刻理解, 有着经世致用的目的。

在上述思想见解的陈述中, “国学”一词显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意义上被使用的, 国学就是我们文化的根本, 在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中, 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进行继承和革新。

(二) “国学”的第二层含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如果把“国学”一词强行定义为单纯的“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就应该以“国学学”这一概念来指称。但是, “国学学”这一概念在汉语表达上略显别扭, 所以没有被使用 (正如人们用“文艺学”来代替“文学学”这一概念一样) 。这样, “国学学”也就用“国学”这一概念来指称了。

我们将王国维等一代杰出学者称为“国学大师”, 这里“国学”这一概念实际上就是“国学学”, 也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说他们是“国学大师”, 是指他们对国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卓越的贡献。从来没有人说孔子是“国学大师”, 这是因为“国学大师”中的“国学”这一概念是指后人对国学的研究, 即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这里, “国学”实际上就是一门学科, 如同历史学是一门学科一样。

(三) “国学”的第三层含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弊端已经日渐明显和加重, 在这样的新情况下, 许多学者倡导“弘扬国学”。这里, “国学”这一概念很明显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仲伟民先生在《宏扬国学从重温原典开始》一文中说:“照我个人的理解……国学是中国学术文化的精华和灵性, 这些精华和灵性不仅在过去塑造了中国的文化, 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 而且在今天和未来都将持续地产生影响, 国学是那种使中国人之为中国人、使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的那种基因, 那种永远割舍不去的东西。”这里, 实际上仲先生就正是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这一意义来给“国学”定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 “弘扬国学”的倡导, 当然是指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综上所述, “国学”一词按以上三个意义被最广泛地使用着。比如, 我们说:当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一点国学, 意即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 这里“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再比如, 我们说:今天和明天, 我们仍然需要国学大师的出现, 意即我们需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师级的学者, 这里“国学”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正如上文指出, “弘扬国学”这一观点中的“国学”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国学”一词的正确辨析和规范使用具有学术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所以还需要诸学者对“国学”这一概念从不同思路和角度作更深入更细致的探究。

二、国学继承与发展的三个层面

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变革,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人类历史上的最精彩的时代。我们有幸目睹并参与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繁荣并逐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荣历程。在这个崭新的时代, 对丰厚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革新, 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建设的使命。面对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 以及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中各方面因素的错综复杂的交织与变动, 我们必须做出抉择, 寻找中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最优策略。国学, 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在科技文化日新月异地加速发展的今天, 国学的发展, 需要整体性的长远发展策略。

国学的继承和弘扬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三个层面的发展尤为重要:国学文化层面, 国学学术层面, 国学教育层面, 这三个层面分别与前述的国学的三重含义相对应。

(一) 国学文化层面。

这是一个涵盖范围最广泛、与大众群体的联系也最直接最普遍的层面。这个层面的建设要靠全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和努力, 在弘扬国学的渐进过程中, 将国学精神文而化之。文化的濡化作用在这里显得极为重要, 这个濡化的过程是渐进的, 是长期积累的, 是从量变到质变的。

(二) 国学学术层面。

国学学术的发展, 最主要地是要靠学者, 包括与国学相关的许多学科范围内的学者, 包括哲学、文化、历史、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方面的学者, 也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的学者。这个层面的发展特点是纯学术的研究, 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 也包括与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国学学术层面的发展也要将学者队伍的建设与学术人格的提升作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师的出现当然是令人欣喜的, 但我们同样需要许许多多甘于寂寞、脚踏实地的学者, 要靠他们来从不同的点上将国学研究向着纵深的层面不断开掘。

(三) 国学教育层面。

国学教育层面应成为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按照各个年龄段和教育层次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 最重要的是要把国学精华作为一种精神内化到学习者的人格中, 将求知与做人统一起来, 这在当今这个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文化产品浮沫泛滥的环境下, 显得极为重要, 做起来也十分困难。

以上三个层面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没有国学学术的良好发展, 国学就会成为尘封的历史, 在当今世界对东方文化的重视的局面下, 我们自身对国学的学术研究就会反而落在后面;没有学术上的迈进, 没有优秀学者的感召和影响力, 国学教育和国学文化就会缺少推动力;没有国学教育层面的全面推进, 国学就会渐渐变成学者圈子里的纯理论问题, 而不会从教育这个通道走向大众;没有国学文而化之的这个层面, 国学就难以起到提升民族精神的作用, 就很难将国学文化的濡化作用延伸到大众的层面。

国学知识 篇7

在中国,战争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无数的谋伐决断构成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最高政治智慧与艺术智慧。在中国战争史上,有一部非常重要的军事著作,它就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肇始以来,巍巍5000年,留下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时间掩不去其魅力。读它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兵,狭义说就是战争,广义包含政治军事等等。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战术、战役、战略3大层次。毛主席说:“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的胜利,也许能扭转一时的局势,但是,战略上的失误,却往往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古来有迦太基对罗马,项羽对刘邦,都是战无不胜,一战而身死国灭,图为古人扼腕!比较近现代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加感性的认识到《孙子兵法》里的智慧。抛开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不论,单纯的从“为兵”角度评论二战时的德日两国,都是战术上不无可取之处,但是战略上的短视却导致了它们的彻底失败。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科学发展观。我们说“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已丧失其生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又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多以不用。就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伟大英名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也都有不合时宜的论断、观点等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扩展其思路,发扬其内核,扬弃其道理,发展其内涵。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记得阿奎那曾经提出“人包容于宇宙之中,因此人的理性也包容与宇宙的理性之中”,就是这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中从统一“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退。商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智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而不是靠拼价格、拼成本取胜的恶性竞争。因此,要想取的竞争的胜利,就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智慧,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才是企业最高的战略目标。许多企业还常常会利用广告效应,为产品制造一种声势,赋予商品一种商业以外的意义,从而使商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消费者认同,顺利的打入市场。我们利用《孙子兵法》中孕育的不变的真理内核,往往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只要一个组织,无论公司、甚或班级,就有斗争,就有竞争,就有管理,《孙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难道不是么?无论我们在商业竞争里,无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这都是必须的。不了解情况,就像缘木求鱼一样,难。中国最伟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每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爱好,引导学生的需求,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最好阐释。

总之,《孙子兵法》既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不可抹杀的价值。

上一篇:模式组合下一篇:童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