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制度(共9篇)
见习制度 篇1
从1999年开始的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政策持续至今,所积累的种种力量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断加深,现如今已然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大的问题。特别是2008年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经济形势随之变得严峻起来,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各阶层就业和工作问题,这其中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所受影响更为巨大。早在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在具体措施安排上,除了确立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逐步实行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加大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力度等等之外,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要求地方政府要创造条件,在当地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在离校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情况下安排其进入就业见习单位进行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工作期间,并发放一定数量的见习补贴。这项制度的目的是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在实际运作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即现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确定一批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组织已进行失业登记并有见习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1]就业见习制度的主要特点就是将见习劳动与就业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为刚毕业的学生组织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全国逐步展开的就业见习制度发展至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且由于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数量的庞大,就业见习制度有进一步完善的需求和动力。不过,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我国就业见习制度运行的法律框架不够齐整、有效,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
一、就业见习制度的性质及其实施的效果
(一)就业见习制度的性质
就业见习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已进行失业登记并有见习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协调资源,与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参加见习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培训与劳动场所而构建的一种系统工程。在这样一种系统工程里面,政府不仅是参与者,也是有重大责任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政府作为参与者,平等地与企业进行合作,在没有获得高校毕业生同意之前不能强迫他们进入见习基地(单位)。政府作为有重大责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组织登记而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对有意愿成为见习基地(单位)的企业考察、遴选及其事中事后管理、监督而行使国家权力。成为了见习基地的单位,依法对毕业见习生进行劳动管理并为其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条件并按时发放生活补助,对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单位应予配合接受。高校毕业生在成为见习人员之后自当依法服从劳动管理,明确之所以选择一种短期而报酬较低的工作岗位就业,重点在于工作岗位所提供的职业技能学习与实践机会。进一步而言,就业见习是高校毕业生所拥有的一种权利,高校毕业生有公平分享就业见习信息资源的权利,有自愿选择见习单位和方式的权利,也有获得政府、见习单位就业见习权益保障的权利。[2]
(二)就业见习制度实施的效果
其实,早在2002年2月,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就在全国首创制度化青年职业培训项目,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主要针对本市户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职业见习计划。2004年,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也积极跟进,建立了以促进本地户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就业见习计划。应该说,近十年来,各地开展的就业见习制度配合其它促进就业的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工作能力和其它相关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提供了一条十分可行的途径。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由于积累了一定的职业经历,自身的就业能力大为提高,为其下一步的顺利就业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而相关企业通过建立见习基地招纳高校毕业生进行劳动,增进了其对相应的高校毕业生的了解,开辟了企业招聘人才的新途径。据上海市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数据,截至2007年上半年,上海市共建成青年职业见习基地800多家,参加见习的青年人数累计达7.2万人,见习结束后一次就业率达到59.4%。陕西省开始组织实施见习计划后于2005年建立了全省第一个见习基地,省财政厅又给予见习计划相应的资金支持,到2009年底全省共组织高校毕业生见习26695人。由此可见,各地政府实施职业见习最明显的社会效果就是拓展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完善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010年4月,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研究并发布了《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其中团干部问卷500份,见习基地负责人问卷937份,见习青年问卷2563份;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工作人员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周边资源对就业见习制度参与者进行了调查并发布数据。[3]通过对于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其它相关资料的考察,研究表明,就业见习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但是总体效果不太明显。这一点,从2009年初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之后,全国各级政府共有二十多个省、市陆续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文件和相关带薪见习的政策就可见一斑。
二、就业见习制度运行的法律框架之现状
在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的通知之后,2006年2月27日,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又联合颁布实施《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在开展青年职业见习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2009年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及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为此,2009年4月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遵照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计划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里,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拓展和规范一批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进一步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通过努力,提高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丰富工作经验,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相关部门也根据各地情况,陆续制订了一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规范就业见习制度的法规和规章。如2009年6月19日,江苏省人事厅、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颁布了《江苏省2009-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并配以2008年1月4日颁布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对管理机构与职责,就业见习基地(单位)的建立与调整、就业见习人员的招收与组织、见习期管理、经费管理、就业见习工作检查评估等相关事项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在地方性的有关就业见习的法律文件中,广东省成为第一个由省级立法机关颁布规范就业见习地方法规的地区。2010年1月22日,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这部地方法规的亮点在于它为就业见习制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规定了更为明确的职责,如建设信息平台(第三十二条规定了“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见习岗位,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报送见习岗位信息”等),公平对待非本地户口生源参见就业见习(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人才引进工作的需要,吸纳非本地常住户口的毕业生参加见习,改善本地人才队伍结构。非本地常住户口毕业生参加见习享受的优惠政策,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制定。”),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就业见习,在补贴、资金和项目支持、税费优惠等措施的引导下吸引、鼓励企业参与就业见习工作(第五十一条规定了“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农业等部门应当引导和鼓励建立实习基地、见习基地,对基地有关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优先予以扶持”等),承担见习人员的医疗保险等等。《条例》强调保障学生见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明确要求国家机关、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按照在职职工的一定比例接收学生见习,明确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为就业见习提供帮助和便利的义务和责任。该《条例》还有一个亮点,即它将在校学生的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放在同一部法规中提出,着眼于学生参加职业培训、获取职业经历的前后承接性,不再将就业见习当做一种应急性的临时措施。然而,有一些省市颁布相关就业见习的法律文件却失之粗陋,规定过于简单。
从上述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法律规定来看,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全面建立起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各项规定,但是总体上立法层次不够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衔接度不够,而且针对就业见习制度制订的各项法规和规章对就业见习的组织协调机构、见习基地的审核与监管等内容规定得仍然不够具体、有效。
三、就业见习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法律隐患
(一)就业见习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就业见习制度缺乏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
由于毕业生见习时并不是见习基地(单位)的正式员工,取得的报酬只是基本生活补贴,各地法规及规章均规定由地方政府和单位共同分担。然而该基本生活补贴多少,政府和单位又该如何分担,各地差异很大(这里也有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最低工资数额的差别等客观原因),缺乏一个明确的和可持续遵守的标准。如果见习生不能够按时取得报酬该如何?如果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该向哪个机构或组织求助,或者通过什么程序解决问题?此外,见习生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安排的或者见习基地(单位)承诺的工作岗位、工作条件时该如何救济?再者,见习生的医疗保障等基本福利水平也难以在各地的法规、规章中见到明确和严格的执行标准。
2. 对就业见习基地的管理亟待加强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无论基于何种原因,当见习基地落户企业单位时,它都要以最后追求营利为目标。如果该企业是合法地追求营利,法律都应该加以保护。但是目前由于就业见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一些见习基地(单位)仅仅为了追求补贴和其它优惠政策,没有实现对政府的承诺而接纳毕业生来本单位见习,为其提供合格的职业培训,反而对毕业生设置各种见习障碍或者对其弃之不顾。当然,在有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就业见习基地(单位)从审核到监管做得比较到位,毕业生见习效果取得比较明显,如江苏省要求省、市、县三级人事部门按各自权限对基地进行初审,经初审与试运作2个月合格后,方可成为省人事厅正式行文批准设立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并正式挂牌运行。而山东、重庆实行了走访制度,定期深入见习单位,了解情况并解决问题。
3. 毕业见习生相关权益没有可靠的法律途径加以保障
由于毕业见习生与使用其劳动力的见习基地(单位)之间不是劳动关系,当其合法权益遭受见习基地(单位)侵犯时,他们无法通过《劳动法》等相关劳动法律法规获得救济;对于医疗保障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维护自身权益的基本福利内容,在见习基地(单位)不予安排的情形之下,毕业见习生也往往求诉无门。更多的情况是,见习基地(单位)会充分利用各地法规、规章制订的关于见习制度期间为数月至一年的条款,为了达到节省人力资源成本的目的,不断辞退见习生,再不断招收见习生,之后又不断招收见习生,从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二)就业见习制度的法律隐患分析
1.就业见习期间毕业生与见习基地(单位)的法律关系模糊
高校毕业生与见习基地(单位)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法律关系?按照目前各类规范就业见习的法规和规章的内容,见习生与见习基地(单位)所签订的不是劳动合同,而是见习协议。所以,参加见习的毕业生与见习基地(单位)建立的并非劳动关系,也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并且已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自然人。可是,这里所谓的高校毕业生的说法是针对见习基地(单位)而言,实际上由于其已经毕业离校,见习生不具有在校大学生身份。这种意义上的见习生既不等同于在校期间出于勤工俭学或是增长经验等原因而在一些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也不同于应届毕业生进入单位适应业务及被单位考核的被招聘(录用)人员——此种见习制度适用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招收应届毕业生。所以,如果严格按照目前的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高校毕业生与见习基地(单位)不适用目前《劳动法》涵盖的劳动法律关系,只能依据相应的法律事实适用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然而,即使见习期不同于《劳动法》规定的试用期,见习协议内容也缺乏劳动合同的一些主要内容,作为已经毕业的原高校学生在为见习基地单位提供劳动力并接受单位管理和约束的情况下,若是完全将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民事法律规定加以解决的话,必然引发、遗留一些难以消除的不良后果。如见习协议被认定为民事合同时,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将被严格适用,处于弱势一方的毕业见习生在很多情况下只能任由见习基地(单位)“宰割”,与同在一个单位付出同样劳动的正式员工在遭受单位侵犯其劳动利益而能够理直气壮地拿起劳动法律武器相比,不公平之处大为明显。
在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中第四章“见习规范与管理”部分许多内容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部分相应规定较为相似,如见习协议的主要内容(条款)的列举、见习单位的主要职责、见习单位的禁止性行为,以及“见习人员应当遵守见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服从见习指导人员的管理,保守见习单位的秘密”等规定。《条例》还明确了用人单位在见习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可以看出,该项法规的立法者有意将就业见习制度向劳动法律法规靠近并注意它们的衔接性,至少立法者基于劳动者平等的思想将毕业见习生视为特别的劳动者,因为毕业见习生业已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而且没有处于休息和失业的状态,毕业见习生亦非与见习单位签订属于典型民事合同的雇佣合同。
依本文所见,今后各地规范就业见习的法规、规章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确定为一种非标准的劳动关系。所谓“非标准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为“非典型劳动关系”、“弹性劳动关系”、“灵活劳动关系”,这是指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所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固定用工形式和就业形式的特殊类型的劳动关系。非标准劳动关系包括非全日制就业、兼职就业、短期就业、承包就业派遣等。[4]正如前文所述,就业见习对政府来说是承担国家责任,对见习单位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接受政府监管就要担负对进行劳动管理的毕业见习生的各种劳动保障,高校毕业生拥有的权利已与一般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无甚实质差别,其与参加就业见习的见习单位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应属于劳动关系范畴,不过是一种非标准劳动关系。原因在于就业见习的高校毕业生与见习单位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其劳动关系中的人身依附性减弱,且就业见习期限较短,就业实习待遇只是补偿性的,不同于一般劳动者的工资等等。
2.就业见习制度中的见习期间、报酬等相关规定与《劳动法》等劳动法律法规有冲突或是权益保护留有空白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而各就业见习法规、规章规定毕业生见习期或为三个月,或为六个月,最长不得超过一年。那么,如果有见习基地(单位)使用毕业见习生达到最上限的一年之后正式聘用了该(部分)毕业见习生,此举就变成了直接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行为。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劳动者的合法的工资支付要求将会受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保障,而毕业见习生的生活补贴不仅数目较少,而且在见习基地(单位)因财务问题或者地方政府因财政问题而不能依法支付时该如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在《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中的第四部分“组织实施”的第三款“确保经费到位”规定了“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保障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的基本生活”,但是接着说明了“具体标准和操作办法由各地制定”。《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了“见习单位支付生活补贴后,见习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对见习单位给予补贴,补贴的具体数额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确定”,由此可见,该法规仍然没有规定具体可行的标准、措施来保障毕业见习生生活补贴的经费来源与发放。《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五条规定了“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补助按月发放,由见习基地和政府补贴分担。财政专项补贴先由见习基地垫付,见习人员见习期满,经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后将财政专项补贴划拨到见习基地,见习人员只能享受一次就业见习财政财政专项补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要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并及时调整”,该项规定只是明确了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补助发放的一些流程,也没有解决见习基地(单位)因财务问题或者地方政府因财政问题而不能依法支付时的问题。当面临上述问题时,毕业见习生只能依据见习协议寻求民事方式解决,或者通过行政方式由政府部门协商解决。这样索回生活补贴的方式的效率显然较慢且结果难以预料。
对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办理事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在《通知》中的第三部分“工作内容”的第一款“确定见习单位”规定了“见习单位应能够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提供部分基本生活补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但如果见习基地(单位)没有办理时该如何处置,该《通知》没有涉及。相比之下,《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省级见习基地管理办公室为每位见习人员办理见习生活补贴专用银行卡,指定保险公司为见习人员代办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规定进步了许多,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经办手续上直接绕开了见习基地(单位),对毕业见习生的人身权益保护显得更加可行。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2004年颁布的《关于规范本市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的实施意见》中规定了“市劳动保障局为参加职业见习计划的学员统一办理综合保险。经市劳动保障局相关管理部门对需办理综合保险的见习学员名单进行审核后,由市失业保险管理中心将见习综合保险费直接支付给保险公司”,与江苏省的相应规定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四条仅有简单的“……并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一句规定;《湖北省高校毕业生省级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却无任何关于为毕业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事项的规定;成都市《关于建立成都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第六部分“见习经费拨发程序”规定了“见习经费包括见习毕业生生活补贴、见习单位工作补贴和购买见习毕业生保险费用。见习经费由市财政按市人事部门分配的名额直接拨付给相关部门,然后由市及各区(市)县人才中心按月发放给见习单位、见习毕业生和购买保险”,相应措施等亦较为简单。
而《《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一款则规定“见习人员可以在见习基地所在地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和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当地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应标准执行,并享受相应待遇”特别为毕业见习生提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独树一帜。既便如此,在广东省参加毕业见习的高校毕业生也缺乏正式员工在单位享有的工伤保险的保护力度,遑论其他省市参加毕业见习的高校毕业生了。综上所述,各地就业见习制度对参与见习的高校毕业生的人身权益保障水平参差不一,空白之处较多,整体上不利于就业见习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就业见习制度目前急需以法律、法规这样高层次的立法加以专门规定。作为专门的劳动立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不会对工时、工资、保险福利等内容进行改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并契合、借鉴劳动法律法规,各省立法机关应尽快出台地方法规规范就业见习制度。法规中应借鉴劳动合同将见习协议规范化、固定化,将毕业见习生的补助(贴)标准提高并从政府财政资金方面加以保证支付,为毕业见习生提供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必需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
3.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不到位,对见习基地(单位)的监管缺失
如前所述,就业见习是政府代表国家承担责任,为社会成员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资源和平台而构建的一套体系。具体就政府方面来说,政府组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进行见习,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组织登记而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对有意愿成为见习基地(单位)的企业考察、遴选及其事中事后管理、监督而行使国家权力,在这些权力的背后就是各种责任。从目前出台的见习基地管理规定来看,各地政府对于见习基地的申请均制定了严格的审核标准,从源头上保证了见习基地的质量,但缺乏明确的监督和管理条款。如《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至第九条对见习基地的审核、确立规定较为详细,却只有第二十二条涉及对见习基地的评估,第二十三条与第二十四条只是说明见习基地建设成功之后将受到宣传与表彰而已。同样地,《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也仅有第十四条规定了“省级见习基地在挂牌期限内因自身原因或不可抗力因素,不再具备基地设立条件的,由单位提出申请或经省级见习基地管理办公室评估认定后中止协议,取消省级见习基地资格”以及第四十条规定了“建立就业见习工作检查评估机制。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加强对省级见习基地就业见习工作的检查。重点检查各地区就业见习工作组织和基地建设、岗位条件、制度执行、师资队伍、见习实效和经费管理等情况”,缺乏更进一步的监管措施与各部门责任分配,且对于见习基地(单位)违反规定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一旦企业申请成为见习基地后,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后续的实际运作情况跟踪管控相对松懈。[5实践中,各地很多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常态长效的考核管理办法,这就会让部分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抛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只为追求利润骗取补贴、利用高校毕业生的廉价劳动力或是兼而有之。
虽然从目前一些地方的就业见习制度规定中看到当地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对该项事务进行管理,然而由于行政事务的繁杂性,政府相关部门很可能就会疏于对见习基地(单位)的监管。因此,立法上应该就政府监管的原则、内容、方式等进行详尽的规定,并明确其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应地,对于见习基地(单位)也在赋予其劳动管理权、施以严格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规律规定一些措施避免其不当利用资源获取不法利益,如规定见习基地(单位)使用高校毕业生顶岗的人数不得超过本单位在职职工总人数的一定比例,以避免不良企业借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侵害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黎建飞.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2]张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法律规范及权益保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本文所指部分高校工作人员和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部门人员有贺玲(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陈岚君(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瞻(四川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傅琳琳、袁洁、凌金兰、张春兰等。
[4]张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法律规范及权益保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5]郑静.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施状况及对策研究[J].就业指导,2011,(8).
见习制度 篇2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见习生的管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素质,为用人单位输送“纪律严明,素质优良,品行端正”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有关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上班制度
1.高校见习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进出实习单位必须出示有关证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
2.高校见习生进入工作场地前按实习公司要求穿戴好服装、鞋帽等,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确保安全、文明生产。
3.高校见习生不准擅自离开实习岗位,有事离岗需经班组长或师傅批准,返回岗位应向班组或师傅报告,同意后方可上岗。4.高校见习生必须听从师傅指导,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爱护设备,不乱动设备,不得无故损坏。如发现故障或异常现象,立即报告值班领导和师傅,未经允许,不得任意拆卸或启动设备,确保人身、设备的安全。
5.爱护工具、量具,节约原材料、认真做好所在岗位的设备保养、做好高校见习生场地和工位的清洁卫生工作。
6.在工作场所内,不准嘻闹、奔跑和大声叫喊,上班不准串岗,不准打瞌睡、干私活、看小说或参加非企业组织的其它活动。7.尊重公司领导和师傅,听从安排,服从分配,安心本职工作,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操作技能,争取尽快达到顶岗作业的要求。
8.严格遵守实习公司的保密制度,不得将技术或商业情报泄露,维护实习公司利益。
二、考勤制度
1.学员请假,均应提前提交《请假申请单》
2、请假必须由本人亲自办理有关手续,电话请假或委托他人代理手续的视为无效。
三、其他事宜:
1、见习生在实习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2、用人部门要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特别要加强保密教育。未经允许,实习生不得将接触到的公司内部信息、资料向外泄漏。
3、对违反公司有关规定、作风散漫、表现不好的实习生,部门可随时取消实习资格,并报行政部备案。
4、除上班时间在我公司实习外,其他时间一切活动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与本公司无关。
5、见习结束后,有关部门对见习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用书面形式做出评价,并报人力资源部备案。对在见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员工可考虑让其转为试用期员工。
四、条件 1.年龄在16~25岁、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
2.应届大专毕业生
见习制度 篇3
一、北京市某见习基地基本情况介绍
(一) 该见习基地概况
该见习基地为社会团体组织, 下设工作指导小组、基地办公室、各相关会员单位即见习企业。工作指导小组由朝阳区政府某职能部门的有关领导担任组长, 该见习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 各相关企业为成员单位, 指导小组下设见习基地办公室, 设置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各一名。
(二) 该见习基地发展现状分析
该见习基地2009年共设置23个岗位, 岗位种类涉及机关各职能科室、计算机管理、财务主管助理、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助理、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等十余种, 见习时间一般在3至6个月, 见习个人在上岗前经专人负责培训, 实现“传、帮、带”的管理培训模式, 首批招募的23名见习人员在经过严格岗前培训后, 于2009年7月1日正式走上见习岗位, 至2009年11月30日见习期结束后, 23人全部实现就业, 其中考入事业编制3人, 商联会录用3人, 社会单位招收17人, 就业率达到100%。
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 该见习基地共设置见习岗位138个, 已招募见习人员138人, 其中朝阳籍人员107人, 占总数的77.6%;在校大学生25人, 占总数的18%。见习时间及相关见习人数情况如下:见习2个月的有 6 人;见习3个月的有 24 人;见习4个月的有 10 人;见习5个月的有 61 人;见习6个月的有 37 人。岗位及人数分布统计如下:朝阳区机关各职能科室见习人员7人;朝阳区餐饮企业见习经理岗位25人;商务企业管理岗位31人;商务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见习人员25人;商务企业计算机管理岗位见习人员19人;商务企业宣传营销岗位见习人员14人;朝阳区第三部门组织见习人员17人。
二、该见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该见习基地在不足三年的时间里通过自身的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并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比较畅通的运行机制, 但从其实际操作过程来看, 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 见习基地的规模较小, 质量有待提高
该见习基地是一商业服务业领域的社团组织, 其设置的岗位主要来源于该团体的部分会员单位。根据相关研究, 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据有关研究显示:三大产业就业弹性中第三产业弹性系数由1978年的0.25下降为2003年的0.083, 同期三大产业就业增长份额中第三产业由1978年的28.8%上升至2003年的48.2%。①由于该见习基地为会员单位均是第三产业领域的企业, 所以其对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 但受会员单位数量的限制, 其见习岗位数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该见习基地正处于初创阶段, 在挖掘学校及企业资源方面的力度和程度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而影响了见习人员及见习岗位的数量, 导致该见习基地的规模较小。
对于已签约的企业, 由于其对见习基地的认识不够, 仅仅将其视为解决自身劳动力短缺的一种手段, 甚至是接受政府补贴的一种渠道, 所以提供的岗位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的甚至是有名无实, 与见习基地建立的初衷大相径庭,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见习基地质量的提高。
(二) 该见习基地对相关签约企业的培训不足
自2010年1月份, 该见习基地先后培训企业负责人和主管见习工作的负责人员5批, 涉及商业、餐饮、生活服务企业100余家, 培训人员150人。但从见习基地的长远发展来看, 无论是在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上都达不到相关的要求。另外在培训内容上只注重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 对于一些实际操作层面的东西诸如见习人员与见习企业法律权利的保障, 典型见习基地经验的推广及就业、创业典型经验的推广交流方面比较欠缺。
(三) 与签约企业的沟通机制尚待完善
受访企业中, 经常接到见习基地回访电话的为10%;偶有接到电话的占20%;很少接到电话的占30%;没有接到过电话的占40%。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渴望能与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经常性的沟通, 并协助企业做好青年学生的岗前培养等工作。
(四) 缺乏对签约企业的激励与引导机制
通过座谈发现, 90%以上的用人单位担心毕业生在单位见习结束后, 不愿留下来, 而造成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增加;毕业生在单位见习期间出现安全事故, 负责分担问题等等。由此, 用人单位因害怕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选择其他渠道招聘人员, 而不愿意签订“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的长期合作协定。
三、扎实有效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见习基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以期达到一定的效果:
(一) 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保障见习基地工作合理合法运行②
加强对政策的集成与创新, 推动地方性政策出台。一是集成现有的政策与意见的汇总与整合, 分别从就业和创业两个维度对现有政策进行分类与集成, 使之更加全面、系统。二是在集成的基础上、参照其他省市、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或意见, 结合自身特色加以创新, 实现政策意见方面的创新。三是在此基础上, 与相关社会保障、就业指导部门联合, 研究出台针对青年的就业政策或相关指导意见, 帮助青年从容就业。现阶段, 团市委将重点做好政策的整理、整合和研究工作, 并着力推动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针对青年的就业政策、指导意见。
(二) 注意行业和专业的针对性③, 做好供需对接
首先, 在引导设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时, 应该参照各地区 (产业、行业) 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来规划不同行业见习基地发展的优先顺序, 要在当地优势产业和行业中大力发展见习基地, 提高就业见习后的真实就业率。其次, 还应该根据见习人员自身的专业特色合理安排见习基地的行业取向, 力求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再次,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就业有着不同的需求结构以及吸纳能力, 应该及时更新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的把握, 力求青年就业创业的推进工作能够跟得上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
(三) 加大培训力度, 完善激励与引导机制
改变以往只注重政策宣传的模式, 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 注重对典型企业和典型见习人员的培养工作。强化签约企业对见习基地的认识, 使之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 解决好青年的见习工作。同时落实好政府补贴资金的按时发放工作, 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四) 加强与就业见习基地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 建立固定的双向交流机制
加强与签约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形成定期的回访制度, 为企业与青年学生搭建更多的亲密接触的渠道。例如建立定期召开例会制度、定期的实施电话回访制度、定期走访调研制度, 为及时了解青年见习情况, 了解见习企业的需求, 及时解决签约企业提出的问题, 为企业提供切实的服务。再比如, 可组织签约企业到学校举行见习期用人招聘会;也可以让企业负责到校园举行专场宣讲会, 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用人标准等。2009年一年该见习基地积极组织参加团区委召开的2次见习基地就业招聘会。第一次招聘会, 共有6家企业参加, 报名人员多达120人, 其中该见习基地向企业推荐了60人, 24人被企业招收并签订了见习合同;第二次招聘会有5家企业参加, 报名人员有110余人, 其中11人被企业录用并签订见习合同。下一步将认真总结相关的工作经验, 多措并举, 拓宽渠道。
总而言之,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其他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见习基地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思志.见习基地如何突破发展瓶颈[J].中国人才, 2010, (11) .
[2]滕飞.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的现状、规律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01) .
[3]张帆.桂林理工大学“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现状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10, (05) .
[4]符绳发.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的几点思考[J].职场研究, 2007.
[5]朱英.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增刊) .
[6]朱志敏.透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J].中国人才, 2007, (06) .
[7]张育广.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08) .
08幼师见习制度要求 篇4
见习制度要求
1、见习生要明确实习目的,做好实习计划,端正实践态度、尊敬老师,虚心学习指导老师的保育和教育经验。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完善充实自己掌握不扎实的专业知识、实习也是对自己考验的一个好机会。
2、在见习期间要对工作要积极主动、尽全力去做好。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麻烦。
3、每天认真写好见习日记,做好见习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工作。
4、严格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到达和离开幼儿园,带班期间不得会客或用手机聊天。
5、严格遵守见习请假制度。见习期间原则上不准请假,极特殊情况需请假者,一天以内向班主任请假,两天以上必须报教学部审批(由班主任通知幼儿园)。
6、热爱幼儿、对幼儿全面负责,认真组织各项活动,重视对幼儿的生活照顾,严禁对幼儿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7、正确处理指导老师和她人的关系、不发生矛盾、必须以实习为主。
8、言行举止要为人师表,注意文明礼貌,衣着大方,不能化
妆和穿高跟鞋。
见习任务
1.学习观察和组织幼儿游戏。写一份你所在班级幼儿游戏活动的整个流程。注意语言组织和过程的完整性。
2.每人写两到三份的课程活动安排表,或课程表。注意表明课程表的班级,活动主题以及相应的时间安排。
3.写一个案例,可以对此案例做相应的访谈(老师、学生、家长),并作简单的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每天写一篇见习日记。见习结束交。
注意事项:
1、每位带队老师需负责关注学生在参观学习与见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并全程陪同至参观学习结束。
2、每位学生在外参观学习及见习期间,应严格遵守学校及幼儿园的管理规章制度,服从幼儿园的管理。
3、每位学生每次必须跟随学校安排的车辆统一往返,未经班主任及带队老师许可不得私自行动。
08级学生在见习期间,每天必须返校晚修,未经班主任批准不得随意外出或回家。
中医临床见习教学问题的思考 篇5
(一)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中医临床见习的重要任务
中医临床见习是中医从理论走向实践应用的开端, 是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往临床实践的重要转变。在课堂理论学习中, 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中医临床前的各个理论知识点, 从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空白变成了初步了解和基本掌握到中医理论思维的层次上的提高, 为进入临床打下了比较好的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 如何引导学生从中医理论思维度入到中医临床思维将是中医临床见习的重要任务之一。顺着学生对理论向临床转变, 渴望着能尽快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具体的验证的思维冲动, 在中医临床见习中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成为了中医临床见习的重要任务。在中医临床见习中, 要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将与临床见习中所分析、讨论的病例结合进行, 对所涉及到的中医理论中的各个知识点, 进行综合分析, 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要引导学生从临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直至解决问题,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培养联系、全面的中医临床逻辑思维能力, 要让他们克服理论学习中的单一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思维在中医临床中引用一个理论去思考问题而可能导致的临床失误。
(二) 创新中医临床见习方法是提高中医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根本
尽管多年来对于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很多的改革和措施, 然后由于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且和教师的个体素质差异相关性比较大, 相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 一样的班级, 但不同的教师授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最直接的结果是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特别是对于中医临床见习来说更具有独特性。因此, 要使学生在中医临床见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提高中医临床教学效果, 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使学生走入到临床实习后能尽快进行角色, 那么创新中医临床带教方法是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1. 采取灵活多样的中医临床见习方法。
临床见习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理解、巩固理论学习的重要一环, 是学生从理论转向临床过渡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多地进行临床见习机会, 提高中医临床见习的效果, 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临床见习方法。然而,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一个班级每次见习的病种是固定的, 而固定的见习病种在现实中很难保证学生都能进行见习。为了增加学生中医临床实际见习时间和机会, 在中医临床见习具体内容安排上, 带教老师不一定根据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多发病、常见病的渐进性见习, 而是打破内容章节来安排中医临床见习, 采取灵活多样的临床见习方法, 不必拘束于大纲内容中的同一病例内容的见习, 以相对增加学生见习的机会, 从而提高中医临床见习的效果。
2. 模拟病例讨论法开展中医临床见习教学。
模拟病例讨论将成为中医临床见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原因一是选取典型病例难度大, 二是见习的学生数多, 每组都对同一个病人进行四诊合参的不容易, 次数多了容易让病人烦, 病人主动配合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医院为了维护病人的利益, 对过多的学生临床见习并不都很欢迎, 导致了中医临床见习病例缺乏, 难度也增加。因此, 选取病种相近的病例, 由学生根据中医的望、闻、问、切等收集病史, 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病史, 并汇报讨论的情况, 带教教师根据病例情况和学生代表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回答学生的提问。通过模拟病例讨论, 提高学生中医临床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3. 传统师承式见习法。
传统师承式见习法主要是学生与带教老师坐诊跟班学习, 这种见习方法与病房见习带教的方法有一定的区别, 主要是由于坐诊的带教老师为了照顾到门诊病人排队的时间比较长, 病人的时间有限, 带教老师无法按照四诊合参的前因后果一一向学生进行讲解, 对于一些阳性体征没有办法让每位学生都能亲手检查加以体会, 或者每位学生对于比较典型的脉象进行切诊。然而这种见习方法, 却能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带教老师对不同病例的四诊全过程, 加深对四诊的理解, 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下转第95页) (上接第205页)
(三) 解决中医临床见习病例不足的主要路径
1. 建立典型病例音像数据库是解决中医临床见习病例不足的重要途径。
在中医临床见习过程中, 有时候要碰到很典型的病例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需要带教老师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典型病例的收集工作。凡是遇到典型的病例, 不仅要积极调整教学进度, 及时开展中医临床的见习带教工作, 而且要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进行典型病例的收集, 建立典型病例音像数据库, 将典型病例的学生见习完整过程通过数据处理后保存下来, 以供今后学生进行见习时观看, 这是解决典型病例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加强与多个医院相关科室进行联系。
外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体会 篇6
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科学制定见习计划
课前准备包括了学生的准备、病患的准备和见习计划的制定三个方面。
1.1 学生的准备
临床见习往往安排在理论大课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将要见习的疾病有些还没有学习, 因此见习前认真预习, 对提高见习效果非常重要。作为带教教师, 最好提前至少1天把将要见习病种通知学生, 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 并指导其作好见习前的准备。学生在见习前充分预习, 才能认识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欠缺, 以及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 才能带着问题看病人, 把理论知识由感性认识逐步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才能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1.2 病患的准备
第一, 要根据见习的内容, 选择典型的病例:在选择示范病例时, 要考虑所选择的病人病情是否稳定, 能否配合, 以免引起病人不必要的病情波动, 增加危险因素;同时也要考虑所选病例的典型性, 能够具有该病种特有的症状、体征, 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选择病例的同时, 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选择几个不同性质、不同临床表现的病例作为见习对象, 这样既能够保证临床见习病例的生动, 又能保证学生们能多方面的了解疾病的各种表现[1], 以及通过见习的病例, 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更好的结合、巩固在一起。第二, 要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尊重病人的隐私, 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带教教师在课前要先向病人说明带教的目的, 让病人充分理解, 以取得病人的合作。例如有些恶性肿瘤患者对自己病情及预后并不了解, 因此尽量避免带教时涉及相关方面的内容。同时, 也要让患者知道其有选择是否配合的权利, 如若不愿意或有事不能予以配合, 也不要感到为难, 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有家属在场时, 还应征求家属的意见, 以取得配合[1]。第三, 在没有典型病例可供见习的情况下, 甚至可以借助SP病人 (可以由科室的实习生扮演) , 将积累的典型病例很好地在见习生面前演绎。SP病人的好处是依从性高, 而且能根据病例设计的需要, 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各种表现的病患, 这样一来, 更加深了学生对该病例的理解。
1.3 见习计划的制定
认真阅读教学大纲, 明确见习目标。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 只有明确目标, 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 带教教师要认真阅读《外科学临床见习大纲》, 了解见习目标和要求, 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 然后结合病例提出问题。
了解学生理论大课的进度。参加临床见习带教的医生最好是承担有理论大课的教学任务或进行了理论课随堂听课, 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在掌握教学重点的同时根据病房病患具体病情展开备课, 尤其是侧重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另外带教前备课应适当扩充, 特别注意针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在鉴别诊断上多下工夫, 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 准确定位学习环节
外科学临床见习课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课, 也不是临床实习课。见习课故名思议就是看病人进行学习,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通过看病人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以及通过见习了解临床诊疗常规等。学生总认为见习课就是让自己单纯看一看病人就完了, 忽视外科手术、临床操作见习, 忽视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忽视教师在带见习课中的重要性, 起不到见习课的作用, 其实这需要一种正确的定位, 否则就调动不了学习的积极性, 产生厌学情绪, 影响学习[2]。
3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当学生对见习病种的相关症状特点有所了解后, 围绕典型病例, 组织学生分析病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 使学生处于一种“临诊状态”, 以训练学生的临床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在讲解典型病例过程中, 强调运用“以问题为中心, 以症状为主线, 以病例为切入点”的教学方式, 通过病例提出问题, 再利用问题导出内容。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带着问题见习,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地学习,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同时, 注重联系前后各章节内容, 如在讲解消化道大出血时, 可将溃疡病穿孔、肝癌破裂出血、肠梗阻等与继发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结合起来讲解, 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真实的病例, 使各学科相互渗透, 培养学生“以症状为主线”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
4 重视培养学生与病患沟通的技巧
培养学生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 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 以医方为主导, 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 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伤病, 可以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 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见习学生刚刚接触临床, 面对病人时常常显得信心不足, 这时带教教师就应给见习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信心, 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 与病人沟通。对出现的问题不可当着病人面前一味批评, 事后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解决方法, 为其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5 讨论, 见习课小结
通常, 在病房看完病人之后, 把学生再集中到示教室, 先把学生分组, 讨论对看过的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 再予以适当的引导, 这样, 临床的思维便可逐步形成。在所有学生发言之后, 由带教教师做点评。内容包括学生的问诊、查体、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爱伤观念、诊断、治疗计划等方面的点评,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最好是逐一点评, 但要注重先鼓励再提出改进意见, 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讨论, 学生能感受到参与的乐趣, 并且可以在讨论过程中,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见习的兴趣。而讨论后带教教师的点评, 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达到更好的见习效果。
6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人们通过反思发现,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相应的幸福, 而且还产生了许多新的灾难和麻烦, 只有重构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 社会、经济乃至医学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科学的进步呼唤重视人文精神。人除了具有生物学特性外, 还有社会属性。无论从保健到对疾病的治疗、从人类基因克隆的伦理到保护爱滋病患者的隐私, 无不需要有以体现人类价值、人格尊严的人文思想作指导。若将医学看作纯自然科学显然是片面的。因此, 临床医师除了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该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在医学生的临床见习过程中,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提高医师的服务能力, 建立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和现代的医学模式, 把它渗透到每一个医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调整、情操陶冶和智慧启迪之中, 以此激发青年医师的职业尊严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在临床教学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成为学生在日后行医生涯中的标榜, 因此在临床上教师要处处以礼相遇、关爱患者、善待病人, 在医疗实践中做到言行举止犹如和风细雨,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与病人交往的技巧。如采集病史时要仔细聆听、记住其表述的内容、不要频繁打断谈话;对已经询问过、并已得到了明确回答的问题, 如病人的年龄、发病多长时间等, 切忌因忽视而再三提问;对约定的检查、治疗要按时履行;在给手术伤口更换敷料时, 要体现良好的爱伤观念, 要轻轻揭开纱布, 镊子、剪刀轻拿轻放, 尽量不发出声音, 换药动作要轻柔缓慢, 犹如正在接触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这一切不仅能感染学生, 当病人及其家属看在眼里时, 他们会坚信, 那未曾看到的手术一定是尽善尽美的。
总之, 临床见习课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一个桥梁, 要求掌握的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的原则, 逐步形成临床思维的过程, 并在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爱伤观念及良好的医德医风。真正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尚需进一步思考、探索。只有在临床带教实践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断研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钢.肝胆外科见习带教体会与心得[J].医学信息, 2010 (5) :1273.
[2]李清龙, 雷三林.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思考[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5) :326.
外科见习考核成绩的分析及其意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4级本科见习生,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学基地共93人, 于2007年11月到2008年7月分5批次进行外科见习。每批次见习时间6周, 教学评估于第6周末进行, 分理论考核 (占总成绩40%) 及临床操作考核 (占总成绩60%) 。
1.2 理论考核试卷组成
试卷试题内容覆盖外科学教科书各部分。知识重要程度分为掌握、熟悉、了解及超纲;试题层次包括记忆、理解和分析应用;题型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病例分析题。题型分布见表1。各批次试题均由题库中按上述题型分布比例随机抽选组合而成。采用闭卷形式进行, 考试时间120 min。
1.3 临床操作考核组成
临床操作考核包括动手操作能力 (缝合及包扎、无菌操作等, 占30%) 、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 (占20%) 和病历书写 (占10%) 。
1.4 评分方法
理论考核试卷中, 客观题采用标准答题卡答卷;主观题评分采用流水作业方式, 并设独立评阅人复查及分数统计。临床操作考核设考官3名, 独立评分后取平均值计算。
1.5 数据分析指标
因各见习教学批次理论考核试题均由题库中按上述题型分布比例随机抽选组合而成, 试题难易程度及涵盖知识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 每批次临床操作考核设考官人员不变, 评分标准恒定, 所以对每批次学生能力的评估有可比性。
评估中除对考核的得分分布进行分析外, 还引入难度 (P) 和区分度 (D) 作统计分析[1,2,3]。难度 (P) 用全体考生作出正确回答/操作的百分比表示, 计算公式为P=1-平均分/满分值, P值越高显示组内学生总体对知识水平掌握程度越低。区分度 (D) 采用“两端法”计算, 即将全体考生成绩按高低顺序进行排列, 从高、低两段各取27%的试卷, 分别计算出难度P (高分段) 和P (低分段) , 区分度D=P (高分段) -P (低分段) 。本研究中, 以此来评估各见习组内学生间对知识水平掌握的差异。D值越高显示学生间知识掌握程度差异大, 反之则说明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较一致。
2 结果
此学年学生理论考核最高分98分, 最低分60分, 全距为38分, 峰值在75~90分之间。各批次间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见图1。
对每批次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作统计分析, 显示每批次成绩中位数多分布于75~85分段。第一批学生考核成绩较其他批次好, 高分段人数较多, 从第2批开始成绩有下降趋势, 最后一批学生成绩有所回升。成绩均数及分布离散度情况见图2。
对每批次学生临床操作考核成绩汇总后, 按所占比例换算为百分制表示。统计分析显示, 每批次成绩较平均, 均达到90分以上的优良区间。由表2可见, 学生对临床操作方面掌握较好, 且水平较平均, 成绩的离散度不大。
通过对难度 (P) 和区分度 (D) 的计算, 在理论考核及临床操作考核方面情况未见一致。由表3可见, 就临床操作方面, P值较低, 显示组内学生总体对知识水平掌握程度较高;D值较低, 说明各组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较一致。在理论知识方面, 除第1批次见习生外, 第2到第4批次学生, P值有上升趋势, 显示后接的见习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下降;另外, D值也显示后接的见习组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出现参差, 以第4批次学生为明显, 但到了学年末段, 通过调整教学模式, 这一情况得以纠正。第5批次学生成绩的D值控制到较低的水平。
3 讨论
3.1 考核评估成绩的分析
外科学是一门理论与临床实际操作结合紧密的科目。见习教学是学生进入临床的第一阶段, 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的有效渠道, 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深远[4]。在这一阶段, 一方面既要巩固以往理论知识的记忆, 另一方面又要将临床实际应用与之相结合, 达到真正融会贯通的目的。限于见习课程时间的限制, 教学老师往往着重于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 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外科基本操作等。学生动手机会的增多, 也确实激发了其兴趣而偏重操作练习, 但此过程中常出现学生疏于课本内容的复习, 没能结合临床巩固以往理论知识的记忆。
根据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课程安排, 医学生完成临床科目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见习阶段。对于先行外科见习的学生, 因为刚结束理论课, 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犹新, 对见习阶段的培训不无裨益。笔者对学生见习的考核成绩分析, 第1批次者得分水平较高, 也反应了这一特点。但本研究中所示, 后续批次学生理论考核成绩的下降趋势, 估计与学生先前理论课学习所获知识的记忆淡忘有关。而见习阶段课堂环境的改变, 床边操作示教的形象性及实验课动手机会的出现 (见习阶段设有动物实验课, 进行常规手术的练习) , 则使学生较专注于操作技能的训练。数据统计也显示, 各批次在操作考核上成绩均较满意。基于上述特点的存在, 在临床见习过程中, 除十分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后续批次学生存在的理论知识薄弱情况更应加强纠正, 以进一步结合临床, 把基础理论知识打扎实。
3.2 考核评估成绩的指导性意义
教学中考试的目的是督促学生系统复习, 使其更牢固地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和检测学习效果。通过对考核情况的分析, 可及早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纠正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2007~2008教学年度各批次见习生考核成绩的分析, 发现后续批次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有下降趋势, 在新一批次学生的教学中加强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 使得理论考核的成绩有所回升, 及时纠正了学生中所出现的“重操作、轻理论”情况。
同时, 除成绩的标准差外, 区分度 (D) 的测算也可应用于评估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参差。通过数据的反馈, 当发现第1及第4批次学生成绩有两级分化情况后, 能够向后续其他科目的见习带教老师及时通报情况, 注意针对性的加强个别辅导。
再者, 临床见习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摸索的过程, 以适应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及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教学[5]使见习内容更加生动, 同时解决了当前教学病例短缺的实际问题;床旁教学[6]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示范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 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而案例教学[7]则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学生视野。多媒体教学、床旁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 应灵活结合并因材施教。要做到这点, 对考核成绩进行评估,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 见习是医学生首次由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的阶段[8],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临床, 因此见习教学就更加重要。此时学生就像一张白纸, 如何勾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唯有高度重视和尽心尽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见习中不同批次学生考核成绩的分析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方法对该校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外科见习阶段考核成绩进行分析, 并及时反馈而调整教学方法。结果在理论考核方面, 第1批学生考核成绩较其他批次好, 从第2批开始成绩有下降趋势;后接的见习组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出现参差。及时调整教学后, 这一情况得以纠正。在技能考核方面, 学生对临床操作掌握较好, 且水平较平均。结论考核成绩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对外科教学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由考核成绩的分析发现, 在临床见习过程中, 除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后续批次学生存在的理论知识薄弱情况应注意纠正。
关键词:外科学,试卷分析,见习教学
参考文献
[1]田考聪, 彭斌.试卷质量定量分析统计中的几个参数及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4, 3 (4) :52-54.[1]TIAN KC, PENG B.Several parameters and their usages in soft-ware system for paper quality analysis[J].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2004, 3 (4) :52-54.Chinese
[2]饶国辉, 李洁明, 胡平.核医学考试成绩分析与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12) :1124-1125.[2]RAO GL, LI JM, HU P, et al.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nuclear medicine examination scores[J].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2007, 6 (12) :1124-1125.Chinese
[3]李凯丽.人体解剖学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7) :679-681.[3]LI KL.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human anatomy examina-tion paper[J].Researches in Medical Education, 2008, 7 (7) :679-681.Chinese
[4]黄穰浪, 黄飞舟, 尹光明, 等.外科见习中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10) :1599-1600.[4]HUANG RL, HUANG FL, YIN GM, et al.Reform in probation teaching of surgery[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5, 15 (10) :1599-1600.Chinese
[5]陈宪永, 刘君华.多媒体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 2005, 7 (7) :93-95.[5]CHEN XY, LIU JH.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clinical teach-ing[J].China Journal of Comprehensive Clinical Medicine, 2005, 7 (7) :93-95.Chinese
[6]王六一.谈外科临床见习带教[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2, 23 (1) :51.[6]WANG LY.Teaching in clinical surgical probation[J].Journal of Qinghai Medical College, 2002, 23 (1) :51.Chinese
[7]孙士锦, 李英才, 张连阳, 等.创伤外科临床见习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16) :2424-2426.[7]SUN SJ, LI YC, ZHANG LY, et al.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in probation teaching of traumatology[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8, 18 (16) :2424-2426.Chinese
浅析煤矿毕业生的见习管理 篇8
毕业生从基层实习做起,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 是合乎人才发展规律, 新员工只有在基层积累了实践经验, 逐步发展, 才能更好地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际工作中, 应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保证实习效果, 若疏于管理, 则有可能使实习流于形式。下面我们通过分析集团公司新进职工到基层单位实习锻炼的现状及其原因, 来探究保证实习锻炼效果的对策。
1 目前煤矿企业见习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集团公司八对矿井的逐渐建成, 人员需求量大。虽然煤矿职工素质不断提高, 而作为主力军的毕业生, 工作能力还有欠缺。如何提高煤矿的技术力量, 保证企业快速发展。个人认为目前矿业集团见习生的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见习管理方式思想保守在实习期间, 往往放松对实习生的日常管理, 实习单位一般也不以单位职工身份进行管理, 对实习人员没有严格的纪律管制。实习的过度自由很容易导致实习新职工把实习锻炼当成正式工作前的放松时期。煤矿对见习生存在管理不严, 要求不高。存在只要他们在矿上班不出问题, 就万事大吉的思想。不敢把他们派上用场, 尤其是深入工作现场。因此见习生的见习只是形式上的, 对工作经验的积累无实际意义。
1.2 见习生缺少工作热情常言:“工作狂是70后的, 缺少工作热情的是80后的, 不愿上班的90后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独生子女的增多,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过着养尊处优, 不愁吃穿的生活。意识不到工作的重要性。因此, 他们到工作现场只是走马观花、应付一下而已, 缺少对工作问题的思索, 缺乏对工作热情的培养。还有些见习生眼高手低, 没有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区别, 不愿意亲自去干。这些都不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1.3 见习与学习联系不密切由于新入职毕业生到每个业务部门的安排时间短暂, 实习部门从自身角度出发, 认为毕业生不能为本单位或部门带来效益或价值而缺乏配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实习单位或部门认为只要不影响自身利益, 没必要对实习人员严格要求, 特别是上级单位派下来的实习人员。这些导致了对实习人员管理松懈、听之任之。
以上这些情况很容易致使毕业生对实习锻炼兴趣不足, 对实习安排不满, 思想和行动上不能及时由一名高校学生向一名合格的企业职工转轨, 会使实习锻炼的效果大打折扣。见习生大都是在所有课程结束后才去见习的。而见习期间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不了了之。存在课程学习与见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的现象。造成学习不深刻, 见习不实际, 学与干的脱节。
2 加强见习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明确实习目标, 严格考核制度通过实习动员大会、部门座谈会等形式, 使每位新进职工理解实习要求, 提高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实习目标, 增强新员工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使大家意识到这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人力资源部门或新员工所在部门可以把一些具有一定层次性和争议性的问题引入新员工的实习内容之中, 调动新员工实习的动机和积极性, 增强他们运用专业知识, 探索专业新领域的信心和勇气。
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实习顺利进行并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实习考核制度和考核内容的完善, 考核内容应包括遵守劳动纪律情况、工作态度、实习单位鉴定、测试成绩和实习报告等方面。通过考核内容的完善, 不仅可以考核出新员工的业务素质、能力和水平, 还可以考核出新员工实习期间的工作业绩。
2.2 推行目标管理, 调动实习积极性运用目标管理, 可以提高实习的总体质量, 确定出目标后, 通过事先的计划和事后的考核来引导和约束新员工。目标管理的优点之一在于能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人支配的管理, 激发人们的潜能把事情做好。通过引导可以使新员工参与制定实习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实习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这样, 就可以通过成果考核评定实习质量, 根据评定实习目标完成程度, 对每位实习人员评定最终的实习等级。常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若要提高见习质量, 就要遵守章法。按照见习目的及标准, 根据具体情况完善规章制度。使见习生在思想上要严格要求自己。见习管理人员要本着对矿负责, 对见习生本人也有高度的责任心。使自己一方面干好自己的工作, 另一方面也敢于把重担落到见习生的肩上, 在他们对工作充满好奇心就引导他们进入工作状态, 有利于工作, 也有利于见习效果。
2.3 加强见习管理力度, 提高见习管理质量培养见习生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干在其中, 乐在其中”。让他们对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有充足的干劲。当出现问题时他们就会主动向师傅请教学习。对于少数懒散者, 要奖罚分明, 或延长见习期等措施, 保证见习质量。
见习制度 篇9
1 合作内容
1.1 签订合作协议
我校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反复协商, 共同签订见习教学协议。与医院护理部联合成立见习合作协调小组, 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以及见习合作的形式与内容。
1.2 合作构建具体明确的见习目标及见习任务
经院校见习合作小组成员多次研讨, 最后确定基础护理集中见习初步、重点培养护生的“本土化”能力和素质, 如环境适应能力、观察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意识、职业情感、团队意识、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等。
职业能力及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1], 为此, 院校见习合作小组围绕能力目标, 结合护生认知现状、基础护理课程内容, 兼顾护生的“最近发展区”, 构建与临床护理真实情景相关的, 以过程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为主, 引领、激发护生进行体验、反思、感悟的21项任务[2]。把任务具体内容装订成册, 命名为“基础护理见习学习工作页”, 作为反思日记本, 根据见习具体情况, 护生每天有选择地加以记录, 同时规定必须完成的题量。“基础护理见习学习工作页”提前1周发放给护生, 让护生熟悉见习任务的内容, 根据任务初步查找、收集相关资料, 做好心理及知识方面的准备。部分见习目标、任务见表1。
1.3 合作召开见习动员大会
1.3.1 见习前一天校内动员大会
请上届优秀见习生代表就见习现身说法, 谈见习感悟, 请本届见习生代表表决心;基础护理教师向护生阐述见习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对见习进行评价的方法, 强调主动、探究、反思、合作性的“做中学”, 要求护生通过完成任务培养自身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1.3.2 医院护理部动员大会
见习当天上午由医院护理部组织召开护理部动员大会, 除强调注意事项外, 用真实的事例说明护士的价值所在、护士职业的崇高及获得的荣誉。
1.4 合作指导见习
学校教师与带教教师认真分析研究见习任务, 明确双方的责任范围, 加强联系, 协商解决护生在见习中遇到的困难, 确保见习质量。
(1) 按照异质原则分组, 每组2~3名护生。以组为单位进入病区, 以见习任务为载体, 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教师的引导、帮助、鼓励下, 积极主动地在做、观察中探究、反思、领悟, 书写见习日记。
(2) 临床带教教师竭力为护生创造完成任务的条件, 主要采取示教及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 放手不放眼让护生亲历实践的“跟班”带教方式, 鼓励护生多观察, 并及时解答疑惑, 适时提示“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3) 学校基础护理教师在当天见习结束时或晚自修时间深入护生, 引导护生采取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同宿舍交流、全班讨论等方式, 敞开心扉谈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教师及时推广护生成功的经验, 对护生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思路, 鼓励他们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和借鉴同学成功的经验。根据当天具体情况, 留出思考题, 要求通过见习体验、上网查阅、向带教教师请教、查阅教材等方式解答, 作为第二天交流的内容。
1.5 合作进行评价
院校合作制定《集中见习考评体系细则》, 本着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原则。评价主体包括基础护理教师、临床带教教师、见习护生、其他人 (如医生、病人等) 。基础护理教师主要就“基础护理见习学习工作页” (反思日记本) 的书写、讨论会的表现两方面, 参照《见习日记评价细则》、《讨论会评价细则》进行评分, 分值占总分的40%;临床带教教师对护生见习过程进行观察, 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案, 参照“临床教师对护生见习情况评价表”进行评分, 分值占40%;见习结束, 护生参照“见习护生自评表”进行自评, 分值占15%;其余占5%。
基础护理集中见习两周已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技能课程, 列入学期教学进程表。将见习成绩作为奖学金评定标准之一, 以促进护生在见习中认真实践、积极观察、主动思考, 从而提高护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1.6 合作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阅读护生的“基础护理见习学习工作页”后, 院校见习合作小组讨论决定, 由医院、学校、护生共同开发基于护生自身感受的《反思见习案例集》[3], 作为辅助基础护理情感教学案例、素质教育主题班会素材和护生课外读物, 以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2 合作的主要成效
2.1 促进护生全面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核心, 而能力、素质的培养基于工作任务的完成。院校合作小组将提升护生能力及素质的任务置于以临床护理过程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为主的见习之中, 实现见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护生的观察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操作技能、评判性思维能力等得以提升, 反思意识、职业情感、团队意识、进取精神等综合素质得以培养, 最终使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2.2 带动实践课程建设
院校合作基础护理见习教学具有示范性, 为我校专科护理、社区保健集中见习提供了借鉴与指导依据。院校合作全面带动、促进了我校见习教学方式、内容、评价等改革, 获得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颁发的教学成果三等奖。院校合作促进了实践课程校本教材 (辅助资源) 建设, 如学校与医院合作构建的“基础护理见习学习工作页”、“专科护理见习学习工作页”、《反思见习案例集》, 这些校本教材 (辅助资源) 的开发填补了我校长期以来见习课程校本教材 (辅助资源) 的空白, 《反思见习案例集》的开发获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颁发的教学成果、教材成果三等奖。
关键词:院校合作,基础护理,见习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基于并行课程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7) :7-9.
[2]张美娟, 陈露露.高职基础护理临床见习能力目标及见习任务的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 2012 (4)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