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秸秆机械还田

2024-07-02

稻秸秆机械还田(精选8篇)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1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然而连年耕翻种植使用大量化肥, 致使耕地有机质持续下降, 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土壤板结, 肥力下降, 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秸秆机械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基础地力, 降低土壤密度, 增加孔隙度和通透性, 有利于根系生长,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增强土壤保肥供肥性能, 增加作物产量, 提高农产品品质。

扬辐麦4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高抗梭条花叶病、高抗穗发芽、中抗赤霉病、抗倒性强的小麦新品种。200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并列为江苏省淮南小麦主推品种, 大面积最高产量达689.9 kg/667 m[2,3]。本文通过总结扬州市江都、邗江区近年来的稻秸秆机械还田条件下扬辐麦4号高产栽培技术, 提出稻秸秆机械还田条件下扬辐麦4号高产栽培产量构成指标和群体动态控制指标, 旨在为大面积扬辐麦4号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1 高产指标

1.1 产量构成指标

扬辐麦4号高产稳产、单产潜力大, 适宜江淮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超高产种植。2011年省高产创建示范方大中农场最高产达689.9 kg/667 m2。高邮市小麦高产万亩示范片百亩攻关方平均产量617.9kg/667 m2, 2011-2012年江都区、邗江区扬辐麦4号万亩示范片中亦有不少百亩攻关方产量突破600kg/667 m2。根据百亩示范方产量构成因素调查结果, 产量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增加呈上升趋势。600 kg/667 m2的产量构成指标为:有效穗数35万~36万/667 m2, 每穗结实粒数41~42粒, 千粒重42 g以上。

1.2 群体动态控制指标

根据高产百亩示范方跟踪调查结果, 稻秸秆机械还田扬辐麦4号单产600 kg/667 m2的群体控制指标:基本苗12万~15万/667 m2, 越冬苗50万~54万/667 m2, 高峰苗70万~75万/667 m2, 茎蘖成穗率48%~50%。LAI动态为:越冬期1.4~1.5, 拔节期4.5~5, 孕穗期6.5~7, 开花期5~5.5。主要功能叶的叶长为倒2叶>倒3叶>倒l叶>倒4叶, 齐穗后20 d绿叶3~4张。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稻秸机械还田技术

麦秸秆机械还田技术已经成熟, 对带水旋耕还田方式群众基本接受。稻秸秆因草量大、韧性强、腐解难, 实施机械化全量还田的难度大, 农户也难接受。参照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制定发布DB32/T1155—2007《全量麦秸秆机械旋耕还田技术规程》的作业技术要求[4], 首先水稻收割时留茬10~12 cm, 用半喂入收割机械切碎分散稻秸秆, 切碎长度5~7 cm, 局部需人工撒匀稻草, 撒施基肥后, 选用大中型拖拉机 (44~59 k W) 悬挂秸秆还田机行走Ⅰ~Ⅱ挡作业, 耕深13~16㎝, 力求一次性完成旋耕埋草平作业, 平整度达到90%以上[5];田面露出碎草在100根/m2之内, 对田边四角用人工整平。

2.2 适期精量播种

扬辐麦4号在淮南麦区最佳播种期为10月23日至10月31日。根据播种期、播种方式、产量水平、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等因素确定适宜基本苗, 早播、土壤肥力高、播种质量高、施肥水平高的田块, 基本苗控制在12万/667 m2。适期播种、土壤肥力中等、播种质量较好的田块, 基本苗控制在15万~16万/667 m2。最好采用免 (少) 耕条播机精细播种, 适当扩大行距, 改常规每幅6行为5行, 行距25 cm左右;根据预定基本苗和种子质量、田间出苗率等因素确定用种量, 一般为10~12.5 kg/667 m2。

2.3 三沟配套

大力推广机械开沟, 确保内三沟和外沟高标准配套。稻草机械还田需减少竖沟畦面宽, 提高内三沟开沟密度和深度, 增加取土量覆盖畦面, 避免露籽现象。麦田内三沟顺长纵向每隔2.5~3.0 m开一条墒, 深度为25~30 cm, 横头墒和腰墒深35~40 cm;田外排水沟深达100 cm以上, 以主动防御旱、涝灾害。如近期无雨, 及时采取一次洇足水抗旱措施, 确保播后夺全苗。小麦生育期间, 如果遇到旱灾, 可抗旱2~3次。稻秸秆机械还田麦子播种盖籽后尽可能实行一次镇压, 使土壤、种子、稻草相融合, 达到洇水后保墒、全苗、匀苗的目的;对齐苗后耕作层仍较疏松的田块, 必须在越冬前再镇压一次, 促使耕层紧密, 保墒防冻。此外, 在小麦拔节前清理一次内外三沟, 确保在抽穗扬花前后特别是拔节孕穗期和籽粒灌浆期, 如遇到连续阴雨天气, 能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确保根系通气, 促进根系活力。

2.4 肥料运筹

推广高效配方施肥技术, 一是稳氮、增磷、补钾, 每667 m2氮肥用量控制在18~20 kg, N∶P2O5∶K2O的比例为1∶0.5∶0.5, 不同区域根据测土配方情况作适当调整。二是稻秸秆机械还田要坚持“促—控—促”的施肥原则, 氮肥的施用应适当前移, 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2∶2∶1。在肥料使用技术上, 基肥在旋耕埋草前施;分蘖肥在苗期3~5叶时普施一次, 在返青拔节前看苗情追施1~2次接力平衡肥, 施肥数量不宜过多, 以促平衡“捉黄塘”为主, 保证麦苗在拔节时叶色能自然褪淡;拔节肥在叶龄余数2.5左右时施用, 重施拔节孕穗肥, 为后期壮秆、减少小穗小花退化、攻大穗大粒打下充足的养分基础;孕穗肥在叶龄余数0.8~1时施用, 主攻大穗大粒。磷肥和钾肥用于基肥和追肥的比例为5∶5, 可结合用氮、磷、钾三元45% (15-15-15) 复合肥作拔节肥追施。

2.5 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病虫草害调查情况, 尽可能选用高效无公害药剂进行防治, 杂草防治依据杂草基数、草相, 可在播后芽前墒情适宜时, 选用50%异丙隆等药剂封闭化除;对未封闭化除田间杂草量达标田块, 充分利用气温较高、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 选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及时冬春化除;春除时掌握冷尾暖头天气, 避开寒潮来临前用药, 防止药害, 并兼治纹枯病。抽穗扬花期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 病虫防治策略要坚持“以防为主、药肥混喷、病虫兼治”的原则, 及早全程预防控制, 确保预防2次, 看情况需要可预防3次, 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杨密.水稻秸秆还田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2 (10) :49.

[2]何震夭, 陈秀兰, 张容, 等.高抗黄花叶病新品种扬辐麦4号的选育[J].核农学报, 2011, 25 (1) :75-78.

[3]陈秀兰, 何震天, 张容, 等.扬辐麦4号小麦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 2009 (3) :97.

[4]谭长乐, 张洪熙, 戴正元, 等.DB32/T1156-2007全量麦秸秆旋耕还田机插稻生产技术规程[S].南京: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7.

[5]王和平, 谭长乐, 刘震林, 等.机械化麦草还田技术操作规范[J].农业装备技术, 2007 (2) :48-49.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整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3-0003-02

秸秆还田联合整地机械化技术是把农艺与农机相结合,集合秸秆或根茬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和联合整地机械化技术,建立适宜的机械化联合整地技术模式,将灭茬、旋耕、起垄、镇压等作业(如果动力足够也可以配上深松作业)融为一体,一次进地完成根茬粉碎还田、旋耕碎土、起垄、镇压多项工序的农机化技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联合整地机械化技术,对实现耕地提质增效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有裨益。

1 推广秸秆还田联合整地机械化技术的意义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人口膨胀和城市扩张的挤压,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和质量安全需求,对土地的产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掠夺式的农业生产和对有限耕地的无限索取,导致土地不堪重负。利用并保护好有限的农田土地,是维系辽宁省乃至我国粮食生产的百年大计。而要提高土地质量,就必须逐步摆脱对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依赖,从多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入手,着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尽量修复土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土地生产后劲;要增加土地产出效率,不仅需要优质的种子和肥料,更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的应用。

就辽宁而言,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玉米是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各地均有种植,尤以辽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最广,种植玉米已成为当地农民获得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十年九春旱”的农业环境,始终威胁着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长期以来主要采用的传统整地方式——翻、耙、起垄、镇压等项作业,需用不同机具分别进行,拖拉机多次重复进地,导致机具种类多、作业周期长、油料消耗高、容易误农时、整地效果差等问题的产生,影响土地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极不符合现代农业精准、高效、节能发展要求。而且,辽宁旱作农业地区普遍存在土壤沙漠化、有机质供给不足、土壤板结严重等现象,特别是近年来焚烧秸秆的现象屡禁不止,已成为许多农民的习惯,不仅严重浪费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严重污染大气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公害。

在当前地、水、肥等资源约束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改变传统耕作模式。通过秸秆还田联合整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改良土壤性状,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借此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进而提高土地质量与产出;通过高效率大中型联合整地机械的推广应用,可以减少对农田土地的压实扰动,提高农机作业效率,进而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提高辽宁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 秸秆还田联合整地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效果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良好的耕层构造应当具有一定的土壤容重保持和调节能力,能够协调并使土壤具有适宜的水肥气热条件。耕层结构直接关系到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整地作业就是利用机械对土壤进行翻耕、疏松、碎土等作业,以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土壤肥力,促进作物萌芽生长,为农作物播种、秧苗栽植以及农业稳产增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是最基本的农田作业机械化技术,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而联合整地机械化技术是将灭茬、旋耕、起垄、镇压等多项作业融为一体,一次进地即可完成根茬粉碎还田、起垄、镇压多项工序,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1) 培肥并恢复土壤地力。通过秸秆粉碎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 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0.05%~0.23%,并相应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缓解土壤肥力不足问题,节约肥料施用成本。

2) 实现用地与养地的自然结合。建立虚实并存的土壤耕层结构,使土壤潜在的营养得以充分释放和利用,形成良好的“土壤水库”,有效抵御旱灾,促进水肥最大限度的吸收。

3) 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通过创建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恢复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进而建立起以田养田的良性、节能、环保、高效作业模式,为农作物播种、秧苗栽植以及农业稳产增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可以实现玉米增产5%左右。

4) 对土壤修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大有裨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作物消耗的大部分营养元素再回归农田,并杜绝秸秆焚烧带来的雾霾污染、交通安全等问题。

5) 显著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多项作业一次完成,在配套动力不增加的情况下,联合整地作业效率比“老三样”作业方式提高50%以上,减少进地次数10次以上,比单一翻耙压整地节省燃油20%以上。联合整地机械化一个作业季节可完成200 hm2左右,比传统单项作业(翻、耙、起)平均增产600 kg/hm2以上,节省种植成本300元/hm2以上,节本增收2万元/hm2左右。

3 秸秆还田联合整地机械化技术的实施

3.1 作业时间

联合整地机械化作业分春秋两季进行。春季作业是在前一年秋季作物收割后,地表残留有根茬,春季利用联合整地机具进行灭茬、旋耕、起垄、镇压多项作业一次完成。秋季作业要求收获机带有秸秆粉碎还田装置,收获玉米时直接把秸秆粉碎铺在地表面,然后喷撒腐化剂处理,或直接留残茬,再利用1GZM120-210型系列联合整地机(宽度不同)整地。该机具设计独特,国内首创,其关键部件设计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旋耕机械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完成的,对各种土壤适应性更强,从根本上解决了刀轴早期断裂的行业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作业时的通过性能、使用的可靠性能,且作业质量更好、省刀片、省动力、省燃油。该机采用组合方式,可将灭茬机、旋耕机(也可配置深松机)、起垄机、镇压器任意组合起来进行各项作业,配套动力拥有量大,易于推广,广泛适用于东北三省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的整地作业,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实用、节能、高效整地机具,是秸秆还田构建土壤肥沃耕层的联合整地机械化作业实用机具。

nlc202309041051

3.2 技术要点

1) 选择适合的作业地块。秸秆还田联合整地应选择坡度6°以下的地块进行,面积应大于0.33 hm2,地里石块少(直径不超过2 cm),垄距在50~70 cm之间。

2) 整地条件。为保证机械整地的作业质量,作物留茬高度最好控制在15~18cm之间,秸秆还田每年一次,还田量约为单产的1/3即可,过多将直接影响下茬作物栽种及根系发育,破坏土壤结构,并导致作物减产。

3) 选择适宜的作业期。玉米留茬呈绿色时为最佳作业期, 这个时期根茬含糖分和水分较多,容易切碎。因此,最好选择秋季作业。

4) 土壤湿度应适宜。土壤含水率在18%~30%时作业为宜,用肉眼看,地表有1 cm左右干土层,过干、过湿都将影响作业质量。

5) 质量标准的检查。根茬或茎秆粉碎的长度应控制在5 cm以下,站立或漏切的根茬不超过根茬总数的1%。中小型秸秆还田联合整地机作业深度应达到13~15 cm,大型深松灭茬联合整地机作业深度应达到18~30 cm。碎土率应大于98%,直径大于2 cm的硬土块不超过5%,碎茬和土壤应均匀混合。起垄高度要达到15~18 cm。

6) 作业效率。中小型联合整地机械日作业时间8 h,作业量应达到2.00~3.34 hm2;大型作业机械日作业量不低于6.67 hm2。一个秋季作业时间不低于25 d,春季作业时间不低于15 d。

7) 作业机具。利用1GZM120-210型系列联合整地机(宽度不同)或当地现有联合整地机来实施,可一次完成根茬粉碎还田(土壤深松保墒)、旋耕碎土、起垄、镇压作业。

参考文献

[1] 杨维宇.机械化耕整地技术发展初探[J].现代农业装备,2011(1): 91-92.

[2] 殷志辉.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应用[J].当代农机,2012(2):52-54.

[3] 宋秋梅.耕整地机械化技术[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5):65-66.

Abstract: To extend the technique of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combined tillage mechanization has big benefits to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ncreasing for cropland and raising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ability. In the article, it combined the practice in Liaoning, expounds the extension meaning and the technique advantage of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combined tillage mechanization,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n practice of the technique and its key points,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extension of the techniqu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combined tillage;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ique; effect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3

1稻秸秆粉碎埋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技术

1.1 技术线路

目前江苏北部地区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技术路线:

(1)稻秸秆粉碎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技术路线:机械收割水稻→秸秆粉碎→埋草作业→复式作业→机开沟→田间管理。

(2)稻秸秆埋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技术路线:机械收割水稻→秸秆还田耕整→复式作业→机开沟→田间管理。

1.2 技术要求

1.2.1 水稻收获及秸秆处理

(1)秸秆粉碎。收割水稻时应采取高留茬收割,收割后田面留茬高度在25 cm以上。秸秆粉碎后的秸秆长度小于10 cm。

(2)秸秆切碎均抛。要求水稻机收时留茬高度控制在15 cm以内;收割机开启秸秆切碎装置,切碎长度小于10 cm,秸秆全幅均匀抛铺,无起堆现象。

1.2.2 稻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复式作业

(1)秸秆还田及耕整地作业。目前江苏所采用的秸秆还田机主要有反旋灭茬机、秸秆还田耕整机和犁旋一体机等类型。反转旋耕比较适宜稻秸秆还田,特点是耕深稳定,碎土质量好,覆盖率高,运行稳定可靠,作业后田面平整。秸秆还田耕整机采用旋耕的方式进行还田作业,是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秸秆还田机具。犁旋一体机采用犁耕和旋耕同时进行的方式,对黏湿性较大的土壤,采用犁耕、破垡单项作业。犁体对土壤深耕深翻,加强了秸秆的深埋还田效果;旋耕使田块表面的耕作层松软、平整,利于后茬作物的播种。

秸秆还田作业要求土壤含水率小于30%,用80马力以上大拖拉机配套进行秸秆埋覆整地作业,旋耕深应达15 cm,犁耕深达20 cm,耕到边角,不漏耕(可适当重耕),秸秆覆盖率大于75%,碎土大小控制在4 cm以下,埋草率大于80%,耕深稳定性大于90%。

(2)小麦播种复式作业。秸秆还田后土壤含水率小于20%,可采用复式作业机一次性完成小麦种植的整地、播种、施肥、开沟、镇压等作业程序。机播行距为15~20 cm,播深2~4 cm,匀速作业,确保播种均匀,不漏播,不重播,不露种。开沟深度要超过耕作层深度,沟宽要符合农艺要求且均匀一致,沟底、沟壁要光滑,沟直利于排水。

2复式作业注意事项

2.1田间的作业线路

机具在田间作业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复耕路径及小角度转变次数。一般可按照图1线路进行作业。

2.2 作业注意事项

(1)播种机作业时尽量不要停车,以免种子堆积。

(2)作业中不得急转弯和倒退,地头空行和转弯时必须提起播种机。

(3)悬挂式播种机起步时应缓慢提速,轻轻落下播种机,以免损坏开沟器。

(4)注意观察种子箱,严防布条、绳头、石块、铁钉等杂物进入排种器。

(5)作业中应经常检查播种机开沟器、排种口、输种管等是否堵塞,并加以清理。

3复式作业后的田间管理

小麦需根据农时适期播种,播种后应及时进行开沟、窨水,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做好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植保、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确保小麦的茁壮成长。

3.1 适墒播种

作业时播种量应根据当地农艺要求进行调整。11月初播种的小麦采用半精量播种,每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株以内,用种量为10~12 kg;11月10日前后播种的每亩用种量为12~15 kg。迟播的田块每推迟1天增加用种量7.5 kg/hm2,最迟在11月20日结束播种,以保证麦苗带2~3个蘖越冬。播种时土壤墒情好的田块播后应镇压,紧实土壤,提高出苗率;播种时土壤墒情差的田块播后应镇压和窨水,促进早出苗和齐苗。遇连续阴雨天气播种应宁迟忽烂,避免烂耕烂种。

3.2 配套沟系

播后配套好田间沟系,做到沟沟相通、内外相接,确保能灌能排,促进麦苗健壮生长,增强抵御连阴雨、倒春寒等不良气候的能力。

3.3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攻促根、增蘖,力保苗壮、蘖足,争取有足够的穗数,为中后期壮秆大穗奠定基础。播种后,应及时灌齐苗水,保证出苗齐全。在幼苗一二叶期选择适当除草剂进行化除。如遇长期阴雨,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防止因秸秆腐烂产生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而毒害根系。

3.4 肥水管理

(1)基肥。旋耕整地前每亩施普通复合肥20~25 kg、尿素5 kg。

(2)苗肥。因秸秆前期腐烂时需吸收氮肥,因此在幼苗二三叶期时要早施苗肥,一般每亩用尿素7~8 kg。

(3)拔节、孕穗肥。在小麦主茎叶龄7~8张时,根据田间长势每亩追施普通复合肥15~20 kg或尿素5~8 kg。

3.5 病虫害防治

水稻秸秆还田机播小麦与常规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基本相同,主要是适时防治粘虫、蚜虫、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等病虫害。

4稻秸秆粉碎埋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效益

稻秸秆机械化粉碎埋覆还田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了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产量可提高6%~8%。

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避免了拖拉机对土壤的多次压实,减少了机械磨损和油耗,节省了撒种、施肥和秸秆离田等成本,作业效率提高了30%~40%。复式作业采用精量机械化条播技术,田间通风透光性好,用种量少,且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整齐,分蘖好,健壮苗比率高,产量可提高5%~7%。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4

新沂市是传统粮食种植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种植方式为小麦、玉米轮作及小麦、水稻轮作。为了解决水稻秸秆还田和小麦生长之间的矛盾,把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降到最低点,保证小麦丰产丰收,新沂市农机推广站申报实施了《稻秸秆还田与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技术模式集成推广》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选择了多种不同土质的地块和不同的机具,设定了不同的技术路线,获得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大量技术数据的分析,去劣存优, 探索整理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对项目合同书上的技术路线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项目实施期间,多次组织全市机手和项目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该项目的认识;同时,还组织了四次现场观摩会,加深农民对该项目的感性认识,引导机手进行社会化服务,促使该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运用。

2示范点的建立

根据该市水稻种植分布土壤性状特点以及项目合同书的要求,选择新安街道办李庄村(土壤性状为黏土)、马陵山镇湖东村(土壤性状为壤土)、草桥镇堰头村(土壤性状为轻壤土)为核心示范点,每个示范点面积为20 hm2。示范点道路通畅,交通便利。每个示范点旁边都有大面积常规种植的小麦,便于互相比较。

3技术路线的确定

根据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以及徐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对于秸秆还田的指导思想,结合该市前几年秸秆还田的具体情况,专家组成员经过反复磋商,确定了一条主推路线和三条辅助路线。

3.1主推路线

机械化收获(开启切碎匀抛装置)→撒施基肥→复式作业机械一次性完成破茬、埋草、播种、施肥、镇压→机械化开沟。

技术特点:减少机具进地次数,减少对土地的碾压,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同时还节约成本。

技术要求:水稻秸秆均匀抛洒于田间,水稻留茬高度≤10 cm,切碎长度≤10 cm,旋耕深度≥ 15 cm,埋草率≥80%,15%≤土壤含水率≤25%, 播种深度4~6 cm,每亩播量15 kg,配套动力55.13 k W以上。

3.2辅助路线

(1)辅助路线一:机械化收获(开启切碎匀抛装置)→撒施基肥→反转灭茬机破茬、埋草→ 小麦条播机播种、施肥、镇压→机械化开沟。

技术特点:田面平整干净,埋草效果好。

技术要求:水稻秸秆均匀抛洒于田间,水稻留茬高度≤10 cm,切碎长度≤10 cm,旋耕深度≥ 12 cm,埋草率≥80%,15%≤土壤含水率≤25%,播种深度4~6 cm,每亩播量15 kg,配套动力73.5 k W以上。

(2)辅助路线二:机械化收获(对割茬不作要求)→撒施基肥→犁旋一体机耕翻、碎土→小麦条播机播种、施肥、镇压→机械化开沟。

技术特点:对割茬高度、秸秆切碎程度、抛洒均匀程度都不作要求,田面平整干净,埋草效果好。

技术要求:15%≤土壤含水率≤25%,播种深度4~6 cm,每亩播量15 kg,配套动力80.85 k W以上。

(3)辅助路线三:机械化收获(高留茬)→ 撒施基肥→手扶拖拉机配撒肥机播撒种子和化肥 →盖籽机盖籽镇压→机械化开沟。

技术特点:不以埋草为主要目标,盖籽机仅盖麦、镇压,大量的秸秆较均匀地散落在田间, 覆盖还田。

技术要求:15%≤土壤含水率≤25%,播种深度4~6 cm,每亩播量20 kg。

从以上技术路线可以看出,只有主推路线机具进地次数少,动力消耗小,节本高效;辅助路线均存在机具进地次数多,动力消耗大或播种不够精准等缺点。

4机具的选配

根据工艺路线的要求,选用小麦复式播种机3台、撒肥机2台、犁旋一体机1台,并分别配套了相应的动力机械。

5主要技术措施

5.1深入宣传发动,提高农民认识

为了提高农民对《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模式集成推广》项目的认识,促进该项目的推广应用,该市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宣传该项目节能环保、省工节本的优势,激发农民的热情。自项目实施以来,共通过广播、电视宣传6次,在新沂农机网上宣传报道16次,发放宣传材料3 600份,挂宣传条幅20条,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为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5.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手的技术水平

为了使广大农机手尽快掌握这项新技术,该市大力开展技术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单独指导、理论培训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关键环节、重点技术,抓住实践操作这一核心,重点培训机具操作使用、维修保养、农艺要点等知识。 自项目实施以来,共举办技术培训班6次,培训机手和农民超过200人;召开现场观摩会4次,观摩人数超过200人。

5.3严格执行技术路线,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技术路线确定后,该市多次组织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学习、探讨,确定技术路线的每个环节, 把每个环节的重点注意事项一一列出来,要求操作人员熟记于心,严格按照要求办事。在具体作业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检查操作人员对技术路线的执行情况,并对作业效果负责,明确责任到人。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人员均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实施效果得到了有效保证。

5.4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为了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该市农机部门十分重视与农艺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聘请农艺人员为技术顾问,对项目技术路线的制定、技术培训活动的开展、机具作业质量等进行技术把关, 保证农机、农艺融合,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通过与农艺人员密切合作,使技术路线更趋合理,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切实有效地保障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6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6.1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焚烧和随意丢弃秸秆严重污染环境。该市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保护了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2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了土壤肥力

通过秸秆还田,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更加疏松透气,蓄水能力得到加强,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同时,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其它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肥源之一。秸秆还田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化肥投入,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6.3提高了小麦机播水平,实现了节本增效

近年来,小麦撒播有所回潮。撒播每亩播种量最高达35 kg,而机播每亩用种量仅15 kg左右,仅种子一项机播就可节约近百元。同时,机播地块小麦成条状分布, 有利于通风透光,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经过测产,项目实施地块与传统种植地块相比,产量持平或略高。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抑制了小麦撒播的回潮,提高了小麦的机播水平,实现了节本增效。

6.4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项目的实施,使社会各界对水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机条播技术有了更清晰直观的认识。该技术同时具有机具进地次数少、播种精准、节本高效等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项目实施以来,该市共增加小麦复式作业机械221台 (套),促进了秸秆还田和机条播水平的提高。 通过项目实施,培训了大量的农民机手,为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人才储备。

7结论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5

水稻超高产的要求是水稻个体充分发育、群体质量达标和技术措施调控精确, 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2]。头桥镇、李典镇2008-2011年大面积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平均产量628 kg/667 m2以上, 2011年在头桥镇麦秸机械还田扬粳4227抛秧稻超高产百亩示范方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组验收, 百亩实际平均产量达到793.5 kg/667 m2的超高产实践。因此, 本文提出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构成指标和群体指标以及配套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为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实现高产提供参考。

1 高产指标

1.1 产量构成指标

根据头桥镇、李典镇2008-2010年百亩示范方典型田块的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均表现为产量随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011年头桥镇超高产百亩示范方麦秸机械还田扬粳4227抛秧稻产量793.5 kg/667 m2的产量构成指标为:穗数为23万~24万穗/667 m2, 穗粒数为135~140粒, 结实率92%以上, 千粒重28 g以上。

1.2 群体控制指标

通过超高产百亩示范方典型田块的跟踪调查, 确定麦秸机械还田扬粳4227抛秧稻实现单产793.5kg/667 m2的群体控制指标:基本苗6万~7万/667m2, 单株成穗3.5~4个, 抛后5~6 d开始分蘖, 提前1个蘖位即10叶期达到预定的苗数23万~24万/667 m2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为1l~11.5) , 高峰苗控制在30万~32万/667 m2, 成穗率在70%以上;剑叶全部抽出时的叶面积指数达到7.5~7.8, 叶长序为倒2叶>倒3叶>倒l叶>倒4叶>倒5叶, 高效叶面积达到75%~80%;齐穗期单茎绿叶数6张, 齐穗后20 d仍有绿叶5张以上, 收获时仍有绿叶2~3张, 活熟到老。

2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2.1 培育适龄壮秧

2.1.1 整理秧田

按照秧田大田比例1∶35留足秧田。在秋耕、冬翻、春耖培肥的基础上, 在播种前20 d耖细整平, 开沟做板, 畦面宽1.4 m, 沟宽25 cm, 沟深15~20 cm, 畦面要达到“平、直、实”, 高差不超过2.5 cm。每667 m2苗床选择土壤肥沃、无杂草籽的菜园地或经秋耕、冬翻、春耖熟化的水稻田, 备足表层肥土用孔径5~7mm的筛子过筛细土2 500 kg, 并覆农膜使床土熟化;在落谷前7~10 d再按每100 kg床土拌入“育苗伴侣”1袋, 拌匀备用。选用451孔或434孔的塑盘, 塑盘质量应符合NY/T 390的规定, 按大田每667 m2的基本苗和每盘成苗数确定塑盘的数量, 一般为50~55盘。播种前在秧床的墒沟里灌入少量的水, 将塑盘摆在秧床。

2.1.2 确定播期、播量

播种前晒种2 d, 剔除空瘪粒。粳稻种子用16%恶线清 (杀螟丹·咪鲜胺) 300倍液, 浸种60 h后, 捞起用清水洗干净, 再浸种至吸足水分, 进行催芽, 种芽露白可播种。先在塑盘中撒入占盘孔深度2/3高度的营养土, 根据播种的盘数称量芽种, 均匀播种, 播后撒营养土盖种, 并用木板刮净盘面的土。每盘孔播种3~4粒, 每盘播露白芽种100 g。每667 m2大田用种3 kg左右, 5月下旬播种。

2.1.3 秧苗管理

播种后在盘面上铺撒少量无病的麦秸秆, 平铺薄膜覆盖, 在薄膜上面覆盖薄层草遮阴。1叶期及时揭膜, 揭膜后浇或灌一次透水。揭膜原则: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田面要保持湿润。土面发白或秧苗叶片卷曲时, 灌满沟水, 让水渗入秧盘中, 注意不能漫灌。秧苗2叶期, 每盘秧苗用8~10 g硫酸铵, 加0.4 kg水喷施, 然后喷洒清水洗苗。抛秧前2~3d不再灌水。秧龄为20 d左右, 叶龄3~4叶;苗高12~15 cm, 苗基部扁宽, 根系发达, 白根数多, 无病虫草害。

2.2 收麦整地

大田前茬麦子收割时, 用久保田系列能切碎麦秸的收割机留低茬10 cm收割, 并开动切碎装置, 切碎麦秸长度10 cm, 并均匀分散于田面, 一般每667m2秸秆还田量为300~400 kg。灌水浸泡1~3 d, 泡透土壤, 留薄层水 (田面水层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为准) , 再用上海50型拖拉机配套1ZSD型旋耕机深埋草起浆整平作业, 机械行走速度Ⅱ挡, 力求一次性完成旋耕埋草平作业, 整度达到90%以上[3];田面露出碎草在80根/m之内, 对田边四角人工整平后, 即可抛植秧苗。

2.3 抛秧技术

2.3.1 抛栽密度

按精确定量栽培的密度公式框算抛植基本茎蘖苗, 并结合品种特性、秧苗素质、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抛植密度。一般每667 m2抛栽塑盘秧苗50~55盘, 基本苗6万~8万;无盘旱育大苗抛栽1.8万~2万穴, 基本茎蘖苗6万~7万;中低等肥力的田块, 适当增加抛栽苗数。

2.3.2 抛栽方法

选择无大风大雨的天气抛秧, 抛秧时, 田面泥浆薄水层。高抛秧苗, 用手抓住秧苗上部的叶子, 用力向上迎风45°抛撒秧苗, 使秧苗根部重力向下, 均匀散落入田面。第1次抛栽总苗数的3/4, 第2次再将剩余1/4补抛到田间苗数少的地方, 消灭1 000cm2的无苗空白区[4]。

2.3.3 清理工作行

抛栽后, 按畦宽4~5 m在田面拉绳划畦, 相邻两畦间留一条35 cm宽的工作行。人站在工作行中, 将工作行中的秧苗捡起, 补抛在空或稀的地方, 同时将抛得密的秧苗移抛到稀的地方, 使全田秧苗分布均匀。

2.4 肥料运筹

本田期施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产量700kg/667 m2的粳稻一般施纯氮19~21 kg。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N∶P2O5∶K20一般为1∶0.4∶0.5。针对全量麦秸还田秸秆分解耗用水稻生长前期土壤中速效氮、后期再利用分解释放氮以及抛秧稻前期分蘖速度快、中期群体较大的特点, 肥料运筹策略上, 一般氮素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45∶25∶15∶15, 磷肥全部用作基肥, 钾肥基肥占60%、穗肥占40%。抛秧后6~7 d及时施用分蘖肥, 在抛秧后15 d左右根据田间苗情, 酌施分蘖平衡肥;在叶龄余数3.5~3、在叶色退淡群体下降快的田块, 施好促花肥, 对群体大、叶色深的田块要迟施、轻施或不施, 反之早施、重施;在叶龄余数1.5~1时施好保花肥。

2.5 水浆管理

抛秧时田间为浅水层, 抛秧后自然落干露田增氧、湿润管理, 促进秧苗扎根立苗, 抛后6~7 d立苗始蘖。抛秧后6~7 d灌浅水层, 进行化除和追施分蘖肥, 保持5~6 d内有水层, 随后自然落干, 沉实田土、通气促根, 整个分蘖期薄水层间歇灌溉促分蘖;当田间苗数达到预计穗数80%时, 开沟分次搁田, 控制无效分蘖, 促进根系下扎、壮秆健株, 防止倒伏, 抛后20~22 d发足穗数苗, 高峰苗控制在30万~32万苗/667 m2, 成穗率在70%以上。孕穗期至扬花期以浅水层为主;灌浆期间隙灌溉、干湿交替, 保持田面湿润;收获前7~10 d断水。

2.6 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病虫情报以及田间病虫草发生动态, 选准药剂, 用足药量, 适期打药, 综合防治。苗床播种盖土后喷施除草剂, 一般每667 m2秧池用噁草·丁草胺对水20~30 kg喷施。抛秧后6~7 d, 结合分蘖肥施用丁草胺或禾草丹防除杂草, 将除草剂拌细土闷1 h左右, 再拌入化肥中均匀撒施, 保持水层5~6 d, 确保防效。

病害防治是在秧苗1.1叶期防苗期立枯病, 每667 m2秧田喷施敌磺钠稀释液20~30 kg, 施药后淋清水洗秧苗。本田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加药剂防治控制发生。防治稻瘟病在稻叶初见少量病斑时 (株发病率3%~7%) 施药, 防治穗瘟可在孕穗期、始穗期施用, 最适宜施药时期是田间初见稻穗 (破口期) 用三环唑防治。纹枯病在分蘖期穴发病率在15%~20%、孕穗期穴发病率在30%以上时, 用井岗霉素防治1~2次。防治稻曲病:在孕穗中、后期用井岗霉素或多菌灵对穗部喷雾防治。

虫害防治是在秧田揭膜后及时用氟虫腈防治灰飞虱, 隔10~15 d再防治一次。在抛秧前2~3 d用三环唑加杀虫双喷雾, 防止苗稻瘟和稻蓟马等病虫带入大田。在螟虫卵孵化前一周用苏云金杆菌或在卵孵高峰至幼虫为害初期用杀虫双防治。防治稻飞虱:当百穴稻飞虱虫量达1 500~2 000头时, 用吡虫啉对稻株中下部喷雾防治。防治稻蓟马:受稻蓟马为害的稻苗叶尖卷曲率在10%以上、百株虫量300~500头以上时, 用杀虫双或三唑磷或吡虫啉喷雾防治, 把病虫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摘要: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在广陵区沿江具有明显的产量和效益优势, 2011年采用扬粳4227麦秸机械还田抛秧技术, 实现了793.5 kg/667 m2的超高产栽培产量构成指标和群体控制指标, 并集成了配套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麦秸机械还田,抛秧稻,群体指标,精确定量栽培

参考文献

[1]陆瑞平, 葛胜, 陈长铭, 等.全量麦草旋耕还田窗纱旱育苗抛秧稻栽培技术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 2009 (2) :21-23.

[2]凌启鸿, 张洪程, 戴其根, 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05 (12) :1-10.

[3]王和平, 谭长乐, 刘震林, 等.机械化麦草还田技术操作规范[J].农业装备技术, 2007 (2) :48-49.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6

一、试验目的

为验证麦秸还田全程机械化稻作技术在赣榆区麦稻轮作条件下应用效果, 在项目区赣榆区城头镇旺河村进行麦秸还田全程机械化稻作效果试验, 为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二、试验设计

1.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圃园”牌有机废物发酵菌曲, 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供试水稻品种:徐稻3 号。

2.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城头镇旺河村南, 试验田地块平坦、整齐、地力中等, 具有代表性。土壤类型:湖黑土, 土壤理化性状:有机质19.8‰, 全氮1.54‰, 有效磷16.27 毫升/千克, 速效钾95.48 毫升/千克, p H6.9。

3.试验设计

试验设3 个处理, 处理1:无秸秆还田+机插稻;处理2: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机插稻;处理3: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圃园”牌微生物腐熟剂2 千克/亩+机插稻。

试验重复3 次,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30 平方米, 小区间筑埂相隔。 试验秸秆含水量基本一致, 于6 月26 日施用腐熟剂后, 机插秧。 主要防治病虫害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

4.试验过程

(1) 小麦秸秆收割粉碎后平铺地面, 腐熟剂均匀撒施, 再进行翻耕整田。

(2) 放水保持浅水层1~2 天, 以利腐熟剂的微生物生长和秸秆腐熟。

(3) 基肥与腐熟剂施用方法:6 月24 日施基肥复混肥 (15-15-15) 50 千克/亩+尿素10 千克/亩, 6 月26 日施用腐熟剂, 机插秧, 规格30 厘米×12 厘米。7 月27 日施分蘖肥尿素10 千克/亩, 8 月3 日施穗肥尿素10 千克/亩。

(4) 其他管理措施同常规。 本试验小区是按当地高产栽培措施进行管理, 各处理区施肥时间及施用量都相同。

三、田间观测与分析内容

在试验过程中, 区域站技术人员全程定期进行观察记载, 并对土样、产量等进行试验前后对比分析。

1.土样采集

试验前采集试验田块耕作层土壤样品, 水稻收割后采集各小区耕作层土壤样品, 重复处理土样混合, 检测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p H值、CEC值。

2.田间观测与记载

使用腐熟剂后, 从秸秆颜色、气味和柔软度方面, 在田间通过肉眼、手感、鼻闻等人体感观进行观察记录, 并通过失重率测定, 比较3 个处理10 天、20 天、30 天后的秸秆腐熟变化情况, 同时考察记载各生育期水稻性状和病虫害发生情况。作物成熟后进行田间经济性状考察和测产, 并分小区单打、单收, 测产计算。

四、试验结果分析

1.秸秆腐熟剂催腐效果

从秸秆颜色、气味和柔软度方面, 在田间通过肉眼、手感、鼻闻等人体感观进行观察记录, 并通过失重率测定, 比较3 个处理的秸秆腐熟变化情况, 10 天、20 天、30 天后经腐熟剂处理的秸秆腐熟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腐熟剂处理的较未处理的腐熟快, 根据失重率可以看出经过腐熟剂处理的较未处理的腐熟, 腐熟效果明显。

2.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在水稻栽插前和收获后, 对试验小区各处理土壤进行取样化验, 测定土壤理化性状见表3 (第一季还田) , 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有所改善, 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所提高, 容重降低明显。

3.对水稻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

水稻单产是由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四要素构成, 四要素协调发展才能获得高产。 分析机插稻各处理产量构成因素发现, 不同处理间结实率与千粒重几乎一致地处于稳定水平上增减幅度均较小, 产量与群体颖花量成正比。机插徐稻3 号秸秆全量还田亩颖花量增加12.97%, 产量提高13.56%;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较秸秆全量还田, 亩颖花量增加1.26%, 产量提高3.50%。 群体总颖花量取决于亩穗数与每穗粒数的优化组合, 因此, 针对徐稻3 号, 应该增加穗数为主, 并兼顾协调增大穗型来提高群体总颖花量。

水稻收获前, 对各处理小区进行测产 (见表4) , 测产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秸秆全量还田亩均增产80 千克左右, 增产率13% 以上; 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 亩均增产100千克左右, 增产率17%以上。

对不同处理小区产量进行比较并方差分析, 结果见 (表5、表6、) 表明:秸秆全量还田较无还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秸秆全量还田+“圃园”腐熟剂较秸秆全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五、结论

在水稻机插秧生产中实行秸秆全量还田, 同时结合使用秸秆腐熟剂2 千克/亩效果显著。 一方面秸秆还田腐解快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性状, 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操作方便, 保护环境, 减少有机资源的浪费, 应用效果好, 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同时处理了大量的秸秆, 保护了农村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洪程.水稻机械化精简化高产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2]周燕, 管邦超.水稻机械化插秧的生育特性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 2008 (4) :46-47.

[3]李万光.浅谈水稻超高产栽培途径[J].吉林农业, 2009 (7) :56-57.

[4]秦德荣, 樊继伟.苏北地区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6) :41-42.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篇7

1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1.1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概念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是采用机械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粉碎翻埋或整秆编压还田。它包括秸秆粉碎还田, 根茬粉碎还田, 整秆翻埋还田, 整秆编压还田等多种形式。可一次完成多道工序, 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 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优势。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 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 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粘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 是大量废弃的秸秆直接变废为宝。

1.2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分类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其技术体系包括;小麦秸秆还田;玉米秸秆还田;玉米根茬还田;水稻秸秆还田等。

按秸秆是否事先粉碎可分为粉碎还田和整秆还田两大类。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就是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玉米、高粱、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就地粉碎, 均匀地抛撒在地表, 随即耕翻入土, 使之腐烂, 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它是施肥方式的一次革命, 较传统的沤制还田省去了割、捆、运、铡、沤、翻、送、撒等多道工序。大大提高了工效, 减轻劳动强度, 争抢农时, 而且将农作物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多种养分和有机质及时直接翻埋还田, 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理性性质, 增加有机质含量, 从而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

整秆还田技术是近年来农机工作人员经过多次试验而推广的一种秸秆还田新法, 就是把摘穗后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秸秆, 利用专用的根茬粉碎还田机, 水田埋草机, 埋草驱动耙, 反旋灭茬机等农具进行直接还田, 整秆还田与粉碎还田相比, 减少了机具购置费用和机具进田地作业次数, 降低了作业成本, 同时可避免秸秆漂浮不易入泥中的弊端。

下面以南方机械化水田秸秆还田技术为例, 谈谈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2 南方机械化水田秸秆还田技术

南方机械化水田秸秆还田技术是采用机械作业, 可将稻麦的整秸秆、高留茬、绿肥等农作物秸秆一次性直接埋覆还田。是“三夏”大忙季节抢农时, 提高工效, 改良土壤, 增强土壤肥力, 实现水田稻麦秸秆还田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 适用于南方麦稻产区和双季稻, 三季稻产区。

2.1 南方水田秸秆还田作业工艺路线

机械或人工收获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将农作物秸秆整秆 (或粉碎或留高茬) 均匀抛撒在田间→补施与秸秆等量的畜肥→灌水泡田→水田埋草旋耕机第一遍慢速作业→施氮、磷肥→水田埋草旋耕机第二遍作业→栽稻水稻秧苗或播种水稻。

2.2 技术规范

1) 适宜水田泥脚深度在10~20㎝的田块采用。

2) 未耕的旱地应先灌水12h, 待土壤松软后再作业;若是已翻耕的地, 泡水后便可作业。

3) 水田浸水深度以3~5㎝为宜, 灌水过浅达不到理想的整地质量;灌水过深, 则影响埋草和覆盖效果。

4) 秸秆还田数量以4500kg/hm2为宜, 一般情况下, 秸秆较细, 易分解的秸秆, 可全部还田, 秸秆量大不易分解的秸秆, 可按50~60%还田。

5) 机具作业速度, 应根据土壤条件和秸秆还田量合理选定。一般作业两遍, 第一遍宜慢, 第二遍速度可稍快, 两遍作业应纵横交叉作业。

2.3 相关配套技术

1) 在秸秆还田的同时, 应一次性地施入水稻全生育所需化肥量80%的氮肥和全量的磷肥, 用做底肥以平衡养分, 调节碳氮比, 加倍秸秆腐解速度, 提高肥效。

2) 秸秆还田与厩肥合理混用, 秸秆还田的同时合理混用厩肥, 两者在养分上既能形成互补, 释放时形成互助, 其增产效果更加显著, 鲜秸秆与厩肥混用比例一般为1:1效果较好。

3) 栽插水稻秧苗后, 水深不宜超过5㎝。秧苗返青后立即采用浅水勤灌的湿润灌溉法, 使后水不见前水, 以便土壤气体交换和释放有害气体。

2.4 机械注意事项

为在秸秆还田作业中实现安全、高效、低耗的目标, 必须对秸秆还田机进行正确检查调整, 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 熟悉秸秆还田机技术性能及安全操作要领。

2) 检查安装的正确性;调整纵横水平程度及耕作深度。

3) 检查各零件的润滑油是否充足, 达到要求。

4) 启动发动机, 试验检查在提升或工作位置时万向节方轴, 套管及叉夹是否达到既不顶死, 又有足够配合长度。

5) 检查完毕后, 进行空负荷运转, 若无异常现象, 并可下田作业。

6) 严禁用高档或倒档作业, 田间地头转弯时, 应将机具略微提升, 以减少转弯阻力, 避免损坏工作部件。

7) 转移地块时, 要切断工作部件动力。

8) 要经常或定时检查, 工作中若有异响时应停车检查, 并重点检查工作部件, 及时排除故障。

9) 严禁还田机运转时检查, 保养和排除故障。

10) 作业过程中, 若旋耕刀轴缠草较多, 应及时清除;若旋耕刀片折断, 丢失应及时补齐, 以免影响作业质量和损坏机具。

2.5 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1) 改良土壤, 增强地力, 使秸秆资源得到合理应用。秸秆中含有提高土壤肥力所需的丰富养分, 据测定若还田100kg干稻草, 相对施用了2.43kg硫酸铵, 0.8kg钙镁磷肥, 4.5kg氯化钾;还田100kg干麦秸秆, 相当于施用3.05kg硫酸铵, 1.9kg钙镁磷肥和1.78kg氯化钾。若连续三年每公顷每季还田鲜秸秆6000kg, 可以使土壤通气孔隙增加2.67%, 抗压强度下降1.31kg、㎝², 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在正常水平2.1%以上。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已为各地的生产实践证实;江苏省测定小麦秸秆还田2250~3000kg/hm2, 当季水稻增产6~9%, 下茬小麦增产10%;天津市静海县示范点, 每公顷耕地还田秸秆15000kg, 每四年粮食增产30%;山东博兴县连续三年秸秆还田, 小麦每公顷增产900kg以上, 玉米增产1500kg以上;河北石家庄市连续三年秸秆还田, 水稻增产6~9%, 小麦增产7~10%等。

2) 禁止焚烧秸秆, 减少空气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水田秸秆还田有效地利用和处理田间残留秸秆, 杜绝田间地头集中焚烧秸秆造成的烟尘污染和秸秆资源浪费, 同时也避免了秸秆随水漂流造成堵塞沟渠和污染水质;此外, 还有效地消除了随处堆放秸秆造成的火灾隐患等, 净化了城乡生产生活环境。

3)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水田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比采用人工堆沤省力、省时、节省费用;同人工铡草、传统翻、旋耕方法比较, 机械还田仅为人工还田成本的1/4, 而工效可提高40~120倍, 既节约成本和劳力, 还能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3 现阶段秸秆机械化还田存在的问题及推广前景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不仅有利于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交通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还可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粮食产量, 也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但是也必须看到“三秋”期间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现象仍热相对严重, 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工作还较为严峻:农村经济欠发达, 农民承受能力有限, 农民法制观念和环境意识淡薄;农业机械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动力机械少, 秸秆还田机械及其配套作业的旋耕机, 深耕犁少, 导致秸秆还田面积少, 作业不配套, 还田效果不理想;秸秆还田机械分布不均匀, 不平衡;农村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 不利于大中型机械作业;农业机械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机作业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导致了这项技术推广有一定的困难。

虽然存在以上困难和问题, 但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 已具备大面积推广的前景和条件。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 不仅可增加6~15%以上的产量, 而且由于逐步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改善了土壤结构, 为发展“两高一优”产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一定基础。由于机械化秸秆还田不但具有快速、简便、突击处理大批量秸秆能力, 而且作业成本仅为人工的1/4, 而工效却是人工的40~120倍, 这样既节约成本和劳力, 又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我国现行的是‘“化学农业”, 化肥用量已超过发达国家化肥用量的3倍多。并且具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这样导致了土壤板结, 有机质含量下降, 作物品质营养下降, 有关专家们报告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让当前的化学农业发展下去, 今日的万亩良田在下世纪将变为无法开垦的荒地!”可喜的是党和国家对秸秆焚烧予以高度重视, 下了禁烧令, 农机工作者也做了大量工作, 积累了一些经验,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并把“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利用技术”列为农业部“十五”期间重点推广的十项农机化技术之一, 在政策方面得到有力支持。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8

关键词:秸秆还田,应用,要点,注意事项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 就是利用秸秆切碎机将摘穗后的农作物秸秆粉碎后均匀地抛撒于田间, 不经翻耕直接进行覆盖播种, 使秸秆直接还田, 或用犁将秸秆翻埋入土还田的一项机械化技术。它省去了刨、捆、运、铡、沤、送、施等耗费人工的多道工序,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 降低了作业成本, 而且秸秆还田后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 为提高粮食产量打下坚实基础, 是一项应用广泛、增产效果较好的农机技术。

1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

1.1 有利于培肥地力

试验表明, 实施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秸秆还田1年后的土壤, 其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0.05%~0.23%, 全磷提高0.03%, 速效钾增加468×10-6, 土壤的质量体积比下降0.03~0.16 g/cm3。连续多年秸秆还田的耕地, 不仅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 地力亦可提高0.5~1个等级, 秸秆还田后, 平均增产幅度达10%~15%。据测定, 新鲜玉米秸秆含氮0.48%、磷0.38%、钾1.67%, 同时含有硅、钙、镁等微量元素。直接粉碎还田后, 相当于施标准氮肥320~450kg/hm2、标准磷肥180~225 kg/hm2、钾肥450~700 kg/hm2。粉碎的秸秆腐烂分解后, 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1%左右, 明显提高土壤肥力。

1.2 有利于作物增产

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蓄水抗旱能力, 减少水分地面蒸发和地表径流的形成, 保持耕层蓄水量,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抗旱减灾。实施秸秆还田的土壤, 含水量可提高2%~4%, 渗水率达到40%~50%, 而且肥效全, 肥力作用时间长。试验表明, 旱地玉米和小麦可分别增产1 050 kg/hm2和450 kg/hm2,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1.3 有利于农民增收

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 可以增加农机户和用机户的经济效益。目前, 农机户购买1台秸秆还田机需投资6 000元, 作业收费225元/hm2, 作业1季即可收回机具成本并净赚4 000元。对用机户而言, 人工作业按80个工日/hm2计算, 折劳务费1 080元, 而用机械作业只需付225元的作业费, 可节省855元/hm2。

1.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 我国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仅有40%~60%, 大量的秸秆资源被当成烧柴或焚烧浪费掉。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农民图省时省力, 就地焚烧秸秆, 造成环境污染, 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1.4 有利于改善生产条件

采用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 可代替人工作业, 一次完成直立秸秆的均匀粉碎并抛撒还田, 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减轻农民体力劳动,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 秸秆还田技术实施要点

机械化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实施, 必须与农艺措施密切配合, 才能发挥最大的增产、增收、增效潜力。

2.1 掌握最佳作业时机

摘穗后, 新鲜秸秆容易粉碎, 含有较多的水分和糖分, 易腐烂分解。因此, 要趁青对玉米进行及时收获, 即秆青80%的穗皮黄而不干, 掰棒后立即进行粉碎, 以提高粉碎质量, 保证秸秆残体短、碎、散布均匀。趁青粉碎, 还可以减少秸秆内糖分损失, 有助于秸秆腐解和增加土壤养分。

2.2 注意提高粉碎质量

目前我国推广应用的秸秆还田机都能在割倒秸秆的同时将玉米秆打碎, 不论哪种还田机, 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小于10 cm, 并且要撒匀。对还田地块一定要用悬耕机作业一遍, 使秸秆和土壤充分混合拌匀。此外, 还要用铧式犁将秸秆连同化肥、农家肥翻入10 cm以下的土壤内, 以利播种。

2.3 加施少量氮磷肥

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过程, 也就是微生物生命的活动过程。玉米秸秆腐解过程需要碳、氮、磷的比例为100∶4∶1左右, 而玉米秸秆中这3种元素的比例是100∶2∶0.3左右, 因此, 当底肥不足时, 就会出现秸秆腐解时与作物争水争肥的问题, 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在翻耕前, 要施入适量的化肥, 一般施碳铵450~750 kg/hm2。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秸秆的腐烂分解, 而且解决了作物生长初期所需的养分。加施化肥后, 要立即旋耕或耙地灭茬, 使秸秆残体分散均匀, 与土壤混合, 并进入0~100 mm的土层中, 同时, 要把玉米根茬切开, 以利于腐解。

2.4 及时耕耙减少损失

耕深一般要求在27 cm以上, 秸秆残体要覆盖严密, 耕后要及时耙实, 以利保墒。要深耕翻压, 耕深在20~25 cm, 使秸秆残体掩埋保留在整个耕层中, 促使秸秆腐解, 充分发挥肥效。

2.5 注意浇足塌墒水

秸秆还田地块的土壤容易架空, 这对秸秆的腐解、小麦种子的发芽和麦苗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因此, 耕翻后必须浇足塌墒水, 否则会影响秋播作物的正常生长。如果怕影响秋播作物的适期播种, 也需在播后及时浇水。使用玉米秸秆还田机把玉米秸秆就地粉碎直接还田用作小麦底肥, 是一项省工、省力、增产和提高地力的有效措施。

2.6 耙好地表再播种

播种前要精细整地, 保证土碎地平, 使秸秆残体碎片与土壤充分混合, 以加快腐解, 使土壤上虚下实。

3 秸秆还田的注意事项

3.1 作业前应认真检查各零部件与紧固件联接是否可靠转动件是否灵活

对刀座及刀片逐一检查, 发现损坏或短缺, 要及时修复或更换。调整好三角带的张紧度, 加注好润滑油和润滑脂。挂接后要空运转3~5 min, 待运转正常后, 方可投入作业。

3.2 机组进地后应调整拖拉机悬挂杆件调整限深轮高度严防刀片入土

要根据作物的密度、长势、土壤含水率等不同情况, 匹配不同的作业速度。挂接动力输出轴时要低速空负荷, 待发动机加速到额定转速后, 机组才能缓慢起步, 投入负荷作业。严禁负载起动, 以防损坏机件;严禁带负荷转弯或倒退, 转移地块时应切断动力;严禁非操作人员靠近作业机组, 保证人身安全。

3.3 作业后要及时清除转动部位的积物及护板内壁沾集的泥土并对各转动部件加以检查及时调整与更换

上一篇:战略性业绩评价下一篇:企业物流管理期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