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2024-09-18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精选12篇)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1

摘要:“社会导向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文章对此首先从社会角度对本专业及非专业社会人士展开调查采访;还要对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课程进行调研汇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调查研究的结果, 对目前本专业开设人才培养课程进行分析, 结合当前社会对工商管理方向人才的要求进行比较, 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所在。同时, 文章就如何应对社会人才需要, 对课程培训设计提出可行性意见, 使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社会导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一、调查情况

(一) 调查背景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 其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 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的专业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企业对专业工商管理人才越发显示出强劲的需求。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我们对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较为熟悉, 并密切关注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 由此产生了一些见解与看法, 随着各大高校相关专业的开设, 社会舆论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发现当代此专业的大学生存在自身素质与社会需要不相匹配的现象。

(二) 调查目的

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调查研究的结果, 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开设进行具体分析, 与当前社会对工商管理方向人才的要求进行比较, 找出两者的差距所在。同时探讨当前各大高校此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差异性, 得出理论与实践需密切联系的结论;因此就如何应对社会需要, 对大学里此专业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 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 调查对象

主要采访了不同培训学校本专业人才, 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以及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社会人士。有公司的职员及领导干部, 社会各阶层工作人员。

(四) 调查方法或工具

主要是人员采访以及数据收集等。

(五) 现状与问题分析

来自其他培训人员给我们的建议:口才要好, 多参加一些这方面的活动, 多多锻炼;人际交往不容忽视;具备良好的素质形象, 这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不仅要考一些英语方面的证书, 还要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口语。

园区的工作人员给我们的建议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前提, 同时要敢于尝试不同的事情, 培养自己不同场合下的应变能力;内在水平也很重要, 要在别人的面前展现自己良好的一面;管理才能从书本中是学不到的, 要在实践中多加锻炼, 如做志愿者、兼职就是很好的机会。

公司领导的观点是:总的来说工商管理这个专业还算不错, 关键是理论基础要扎实, 个人组织领导能力要强, 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大场合下的适应能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重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及一些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建议主要有:要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 不仅要拿好成绩单, 做好大学生涯规划, 还要做好实践。

导游管理人员的建议是:作为管理人员必须要了解员工, 要注意细节, 自己必须具备各种能力才能要求员工;建议多接触一些管理人士, 锻炼我们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能做到不卑不亢;同时做人最主要是真, 要有活力, 就算不会也要敢于尝试。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们还是有很多方面亟待提高的, 以我们目前的能力还远远不能胜任职场中自己理想的工作, 我们要着眼于细处, 善于观察, 切忌眼高手低, 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丰富自己的知识, 尽最大努力去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工厂领导的一些亲身体会是:人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 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 更事半功倍, 对别人提出的意见, 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 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 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 重要的是能力不比别人差, 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 有自信让人更有活力、更有精神。我们要学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 锻炼自己的才干, 培养自己的韧性, 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 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

(六) 解决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 深感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与社会的需求差距很大, 我们要认真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 拓展自己的视野, 不仅仅满足于专业课所学的知识, 多阅读相关专业书籍, 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性提出建议, 开展实践性课程, 加强我们与社会联系;同时, 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实践能力、英语水平以及自信心。相信通过我们自身和学校的努力, 一定能使自己争取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二、结束语

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们与社会各阶层工作人员的感情, 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 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 进一步明确了我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 还要进行社会实践。众所周知,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所需的人才。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培养独立思考, 独立工作, 独立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要利用在校的时间, 培养自己的创业和实践能力, 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2

课程考核说明

《管理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核算与分析方法。《管理会计》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开放教育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选修课。

一、考核对象

本考核大纲适用于开放教育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员。

二、考核方式

1、课程实践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该门课程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未达到60分或要求重做者,在该门课程期末终结性考试前允许重做一次。)

2、课程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以平时作业为主,占课程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80%。

三、考核依据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此考纲;

此考纲依据的是吴大军、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的《管理会计》。

四、考试形式、题型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形式 ;

考试题型:名词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业务题

五、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管理会计》文字教材范围之内。按照重分析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期末考试命题的覆盖面理应尽可能广一些,但要突出课程学习重点。

3、试卷将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10%左右,一般掌握30%左右,重点掌握60%左右。

4、试卷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六、考核内容

第一章总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熟悉管理会计的职能、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了解管理会计各阶段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一般了解管理会计假设、原则的具体内容和管理会计组织的工作内容。

本章重点与难点

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概念、构成内容、特征及其类型,重点掌握高低点法和回归直线法的应用技巧;熟悉成本性态和相关范围概念及其意义,明确成本性态分析与成本按性态分类的异同;了解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各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的特征及其适用范围;一般了解管理会计的成本概念及其主要分类标志、各种成本分类的意义。

本章重点与难点

成本性态及其分类

相关范围的意义

成本性态分析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和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熟练掌握与运用利润差额简算法;充分理解两种成本法分期营业利润差额的含义及变动规律;熟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了解变动成本法的概念;一般了解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和该法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本章重点与难点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导致营业利润差额的原因及该差额的变动规律

营业利润差额简算法的应用

第四章本量利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保本点、保利点和保净利点有关公式及其应用,掌握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加权平均法;熟悉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系式、企业经营安全程度评价指标,以及几种主要的本量利分析图的特点;了解本量利分析的概念、前提条件和内容,了解有关因素的变动对保本点和保利

点的影响;一般了解多品种条件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本章重点与难点

保本点的含义及其确定

保利点的含义及其计算

本量利关系图

多品种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

第五章预测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定性和定量两类预测分析方法的特征;熟练掌握平滑指数法和修正的时间序列回归法的应用;聿枣掌握目标利润的预测方法;熟悉成本预测和资金需用量预测的主要方法;了解预测分析的概念、特点、基本程序及其主要内容;一般了解销售预测的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本章重点与难点

销售的定量分析

目标利润及其预测分析

成本预测的方法

第六章短期决策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差别损益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和成本无差别点法在生产经营决策分析中的应用技巧;重点掌握不同生产经营决策方案条件下的增量成本、机会成本和专属成本的内容与计量方法;掌握成本加成定价法和利润无差别点法在定价决策中的应用;熟悉定价策略;了解决策分析的概念、原则和程序;一般了解短期经营决策的目标、决策方案的类型和相关因素。

本章重点与难点

短期经营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

亏损产品的决策’

新产品开发的品种决策

半产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

是否接受特殊价格追加订货的决策

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

定价策略

第七章长期投资决策要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计算其现金净流量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复利现值、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和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系数表的技巧;熟悉资金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的概念;一般了解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可行性研究关系;了解长期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各种主要

因素。

本章重点与难点

长期投资的构成内容

项目计算期的构成现金流量的内容

净现金流量的计算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复利现值、年金现值和递延年金现值的计算

货币时间价值系数表的使用

第八章长期投资决策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等主要的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技巧;掌握评价方案财务可行性的各项标准,并能作出投资决策;熟悉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分类;一般了解各种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优缺点。

本章重点与难点

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分类

投资回收期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净现值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内部收益率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单一方案财务可行性评价

多个互斥方案比较决策

第九章全面预算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传统的全面预算体系的具体构成内容;重点掌握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等具体方法的特征及操作技巧;熟悉预算编制程序;了解全面预算的概念和作用;一般了解固定预算、增量预算和定期预算的含义。

本章重点与难点

全面预算的含义

全面预算体系的内容

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各种预算的构成内容及编制方法

编制预算的具体方法及其特点

第十章成本控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构成内容、标准成本的概念及制定;重点掌握成本

差异的计算和采购经济批量控制模型;熟悉标准成本的帐务处理方法;了解成本控制的原则和最优生产批量的控制;一般了解成本控制的含义及分类。

本章重点难点:

成本控制的含义

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构成成本差异的计算方法及帐务处理

采购经济批量控制的模型及运用

第十二章不确定分析

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敏感性分析方法及应用;掌握概率分析法、大中取大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和折中决策法的原理;熟悉不确定分析的类型;一般了解不确定分析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

保本分析中的敏感性分析

利润预测中的敏感性分析

投资决策中的敏感性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由数量和规模向质量和内涵转变的诉求前所未有地强烈。如何创新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众多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一初步探讨。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我国大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公司的中层或基层,而非高层部门,再将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显然定位偏高。而且,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趋同化比较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难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课程和课时量偏高

在本科课程和课时的设置上,我国明显高于国外。部分高校设置了40多门课程,课时则达350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压缩,目前大多高校的课时总量已压缩到2600左右,这主要是通过减少各门课程的课时实现的,课程总量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左右的课时,英国、意大利甚至更少。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通识教育的全校公共课模块,“两课”、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所占学分、课时较多,尤其是外语,甚至还占据了学生四年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事实上留给学生选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课程的余地并不大。另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须。但是,很多高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因为学生不选的话,总学分将不够。在实践教学模块,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多强调验证性和演示性,以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对应,虽然方便了教学和管理,但是,造成了实验课程之间的分割;在实习方面,同样缺乏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

3.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

国外的管理专业教授,比较重视从事相关社会经济活动,丰富实战经历,学校也常常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上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却不管理论是否与实践脱节。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趋势,即本科阶段锻造“毛坯”,研究生教育雕琢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校尤其是众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由培养面向行业、部门经济发展的窄专业口径高级人才向培养面向社会各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通识型)人才转变,而且,应该考虑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提出某些个性化的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特色。

2.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形成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综合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1)突出通识教育课。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基本工具与技能系列、社会科学与行为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文化艺术系列等课程构成。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选修课程的比例。(2)强化专业基础课,提供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3)精选专业方向课。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很可能造成学生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4)扩展综合课。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学的经验,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如拓展课程、融通课程等。另外,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验教学安排上,应增加有利于相关专业知识融合的综合性实验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创新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方面要逐步形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实习体系。另外,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教学中。

4.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社团活动(各种文艺、体育团体和学术团体的活动)、文体活动(文化节、艺术节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展开的各种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是课堂外自我展示的舞台和提高素质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同时要鼓励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国家举行的针对大学生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各种竞赛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参与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综合性竞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沙盘比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专业比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协作精神等等。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启杰.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之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4] 曹景萍.浅谈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12).

[5] 史润玲.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4).

On the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l

of Professionals Major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 Bing 1, QIAO Jing 2

Abstract: New requirements from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models of professionals are demanded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ocial economies.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ultivation models of professionals major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based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 theory course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quality development system and so on,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of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l.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4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的基础之上, 对文献进行了总结, 结合了工商管理专业社会需要人才的实际情况, 找出了几方面急需改变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从而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求职和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处于不败之地。希望能以此给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目的不明确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如何培养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这一直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到底该如何培养, 这个问题回到本质上, 就是我们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将来在社会中需要他们致力于哪些方面的工作, 也就是培养的目标要明确, 而这也正是如今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2013年数十所高校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自身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从管理层面来学校认为学管理的学生, 就是要知道每个部门的大框, 作为企业领导人, 他们要了解各个部门是干什么的, 会给企业带来什么。但是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 是没有哪个企业会起用毫无经验的学生去做相关的管理工作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从基层做起。这个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信息不对称, 所需非所求的矛盾所在。

从管理的分层上来看, 现如今企业更加急需的人才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 这两类人才, 才更加符合企业近期的发展与需要。而学校的期望较高, 总是希望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级管理人才, 让他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 这样有的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是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从而不能较好的估计自身能力, 从而导致在就业的竞争之中, 无所适从, 处于依着被动挨打的地位。

(二) 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高校的调查中显示, 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整体考虑的是设置的课程理论上的是否连贯, 而没考虑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在课程的整体设计方面有些较重复, 在一些内容相近的课程上, 还是设计了几门学科, 这样不仅是浪费时间的, 而且作用也不大。还不如只涉及一门, 将其主要知识学的精一点, 学的精了, 理论自然也就融会贯通了, 更有利于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实践。

1. 课程的实践性不强。

首先, 课程中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实践联系的不够紧密。工商管理这门学科对实践性有着很强的要求与标准, 工商管理所学内容也必须要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应该以现实应用性为指导原则。具体有以下两种原因, 第一, 由于受教材因素的影响, 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与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 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基本没有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因此, 所学理论得不到应用日渐生疏, 很难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 课程的内容赶不上经济发展所谓脚步。当今, 诸多高校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实践经验和一些具有前沿性的理论, 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环境相结合, 开设了部分课程, 对一些学科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改进, 这些教材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下,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迅速转型发展的条件下, 这些不足以满足我国需要。再次, 我国的教材大多数都是从国外借鉴的, 即使是通过我国高校资深教师的改写, 还是有大部分知识和国外的教材相似, 甚至有部分的知识和分析都极具相似性。我们确实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 但是国外所谓的先进知识和理论也未必能切实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且学科知识有的对理论有过多偏重, 更有甚者, 有些内容就是纯理论的知识, 虽然设置了相关实验课程, 但是教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课程安排的实在不多。

2. 课程间关联性不强。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所学课程比较杂乱无章, 是只要属于管理方面的学科都需要学习, 这就会产生学生学艺不精, 所学过于广泛等诸多问题。最后会让学生产生只学到了皮毛, 精髓完全不懂的情况。使之只知道其一, 不知其二。这样的话, 对学生未来以后的工作与学习当中, 其实作用并不明显, 还有可能使其造成知识结构混乱, 可能会适得其反, 不知道如何应用, 从而手足无措。

二、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问题的干预机制研究

(一) 明确定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熟悉企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惯例, 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或管理实践,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专业领域中的管理实际问题。本专业下设企业管理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企业管理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 系统化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

为了达到开拓专业能力的目的, 培养更高层次的学生,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规范应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建设:排在第一位的是能力型基础课程, 如物理、地理、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学科, 排在第二位的是实践型基础课程, 如数学、计算机、金融学等。排在第三位的是管理学的基本课程, 如管理学等。这三个方面的基础课程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知识的基础。工商管理类专业具备很高的实践性, 所以能够很好地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经过严谨的审查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所应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才能够能好的满足外部市场的发展。

学科的安排要与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相适应, 使学科规范能够依据外部需要及时进行改变;其次, 学科安排要符合差异化的脚步,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对自主研究产生足够的热情和向往, 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再次, 学科知识的安排也能更好地展现外部环境渴望得到的改变, 学科知识要能够说明工商管理类学科进步的前景;同时, 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与创新的能力。尽量安排一些联系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学习,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很好地串联起来, 这样学生就可以将现有的知识应用到以后学习的知识当中, 学科之间相互联系, 成为一个系统。

三、结论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5

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科)专业规则

一、培养方案概要

3备注:

1.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相关的课程称为双证课程

2.在本教学方案中,双证课程设计为5门,包含3门核心双证课程和2门辅助双证课程,其中“★”表示

4核心双证课程、“☆”表示辅助双证课程,在课程名称前面标出。

★资源与运营管理

★管理学基础 ★经济法律基础 ☆基础会计 ☆西方经济学

3.本模板中的“双证课程”是对核心双证课程和辅助双证课程的统称。

4.《资源与运营管理》和《个人与团队管理》的课程为获得通用管理能力资格证书的课程。

二、专业规则表(附后)

专业责任教师:梁霞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发展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提升我国“大众”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开设的门槛较低,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有该专业。研究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有特色的独立学院具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也在日趋扩大,但要想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正视其办学的科学定位问题。根据独立学院的招生批次和生源质量来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应该介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两者之间。独立学院学生在理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理论研究能力方面比普通本科生要差些,但实践综合能力方面又高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因此,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其劣势在于知识的广度、理论体系的完整、研究能力等方面,而在上手快、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独立学院与高职高专的区别属于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区别,在两者都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前者更具综合性,培养素质更全面,发展后劲更足。因此,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高层次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其培养方案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服务的着眼点要放到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

二、国外值得借鉴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推行对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双元制”中的“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职业教育高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引进‘双元制’的做法有三种模式:一是叠加式,即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继进行;二是一体式模式,即理论和实践培训平等进行;三是交叉模式,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突出特点,一是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二是有企业的广泛参与;三是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二)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英国为培养企业适用的工程技术人才,许多学校实行了“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此外,英国还实行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培养方式。

(三)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结果。教学工厂将实际的工厂环境纳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便促进学生对理论教学的了解;工业与科研项目是教学工厂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环境里;“教学工厂”是学院制的,而不是企业培训制的,它是在现有的教育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及项目等)的基础上建立的。教学工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完善及更有效的学习过程,鼓励及开发学生之群体精神及实际应用能力,确保有关的培训课程与工业界的需求挂钩,促进学校与工业界的联系。

(四)澳大利业的TAFE模式。TAFE是英文“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意思是“技术和继续教育”。该模式是一个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培训,充分体现以职业技能能力本位特点的职业培训模式,建立了“学校-工作-再学校-再工作”的多循环终身教育体系。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带有全面指导性的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针对该专业应用型、职业性人才的突出特征,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该目标下确立课程组,整合课程,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

(二)建立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为中心,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设置一些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新型课程,并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在工商管理专业平台下,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国际营销等,每个模块分设几门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真正达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前期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能力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要开设基础课,第三年主要開设专业课,第四年主要进行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企业十分渴求具有工商管理知识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留给毕业生的适应性时间越来越短。这就要求营销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符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在总学时和总学分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各部分教学任务的学时,即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积极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扎实开展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即要求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的毕业实习真正落到实处。

(四)开展实验室模拟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营销环境,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企业模拟运营管理的教学方式。实验室模拟教学必须在学生学完营销基础知识和相应专项营销知识后进行。实验室模拟教学主要运用工商管理模拟软件,通过软件模拟一个产业环境中多个企业的生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各个虚拟企业的营销小组,学生通过模拟软件,分析市场环境,制定营销策略,进行模拟对抗,充分体验从市场调查、竞争企业分析、营销战略制定到具体营销战术的决策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

(五)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应用经验的师资。独立学院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办学经费相对短缺,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许多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以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为主体,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比较完备,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就必须要建设一支适应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特点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不仅包括本校的专职教师,还包括校外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以及实习单位的实践导师。

(六)创新教材体系,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材的选用。教材建设应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体现因材施教,建设具有应用特色的、以应用分析与案例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应用型教材体系。另外,还要加强特色教材的编写,以体现办学特色,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对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工商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独立学院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编写针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的,强调实践和理论的应用的,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专门教材。

四、结语

独立学院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能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社会与市场需求。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使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与生产管理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从而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潘志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21-22

[2]吴海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8-20

[3]马晓芸,程云行独立学院“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文献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3-114

[4]趙鑫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1):137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煤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并且在未来的几十年仍将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据《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到2050年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例仍将高达50%以上。与煤炭产业重要的战略地位形成鲜明差距的是我国煤炭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水平落后,煤炭企业的竞争力大大低于国际上先进的煤炭企业。尤其是在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煤炭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创新已成为阻碍煤炭企业健康、高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矿业大学自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煤炭重点省份采用对口单招的形式,招收“三校生”和“煤炭企业优秀青年”,为煤炭企业定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本科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培养的人才是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进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在推动煤炭工业资源整合、大型煤炭集团建设、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煤炭开采行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相关一体化方向发展,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和并购,大中型煤炭集团将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煤炭企业集团规模扩张、跨地域资源开发、相关多元化产业经营、参与国际资源竞争,企业的治理结构、战略选择、产业定位、运营管理等问题都对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单招工商管理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专业立足于煤炭行业,培养具有煤炭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本科生,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煤炭企业从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经营管理等综合管理工作,至今已经培养了4届学生,而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学院面临的问题是所培养的学生返回煤炭企业后,能否胜任其所处的职位,能否适应煤炭企业发展的需要。

2 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构成

2.1 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内涵及特点

根据煤炭行业的特点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本文认为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国际化视野、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煤炭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具有市场研究能力、项目运作能力、管理方案设计及企业运作能力,富有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初步具备企业家潜质和职业经理人素养,具备从事煤炭企业管理综合能力等。

根据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内涵,其具有以下3个突出特点。

(1)应用性。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运用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煤炭企业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其“应用性”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还要创新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

(2)实践性。实践是实现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重要途径,在设置教学体系时要强调实践性,培养过程要注重实践性,强化各种专业技能训练,特别要深入煤炭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最重要,缺乏实践谈应用,等于空谈。

(3)社会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后要到煤炭企业工作,因此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广泛交际能力等。

2.2 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构成要素

胜任力素质又称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煤炭企业有行政、人事、劳资、财务、物资供应、煤炭销售、调度、安全、质量、机电、地测、技术等多个管理部门,根据煤炭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胜任力素质构成要素需包含基本素质、核心素质、拓展素质三大素质和6种能力(见表1)。

(1)基本素质。基本素质是个体本身的素质特征,包含基础能力和心理素质2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想能够顺利返回煤炭企业,达到人职匹配的要求,首先需要具备煤炭企业管理的基础能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基础能力主要反映为大学生顺利返回煤炭企业的基础素质,例如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专业思维等对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煤炭企业管理的基础。煤炭企业管理者需要应对大量的突发事件与各类安全事故,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面对各种压力和新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学生需要具备稳定的情绪、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特征。

(2)核心素质。核心素质是与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关键能力特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大能力要素,是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煤矿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有关行为。专业知识是职业胜任力形成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是职业胜任力形成的实践基础。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安全生产知识、煤炭行业特有的经营知识、资源保护知识、采矿和选矿专业知识,学习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技术,发展煤炭企业管理能力。

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生产是关系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目前各级政府和煤炭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普遍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大了事故责任追究力度,积极探索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并有创新的、可行的和见效快的安全生产管理新思路。

煤炭行业特有的经营知识:包括与大客户建立中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产量规模增加后的市场用户安排;对内强化煤质管理,优化品种结构;加强煤质计划管理,优化采场安排,合理配采,加大洗选力度。

资源环境保护:掌握循环经济理念,矿山生态经济管理,矿区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和矿区污水、废气的零排放,矿区的环境整治。

采矿和选矿专业知识:采矿和选矿技术或专业工作方法,并持续不断地获取专业技术新知识。

掌握市场调查研究的原理与方法,熟悉煤炭企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及相关的国际惯例和规则,熟悉市场运行规律,对全球市场和企业发展机遇具有较强的商机洞察力。

熟悉煤炭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知晓企业家精神培育的路径,能够进行创业战略分析、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品质、探索能力和实干精神、指挥才干和领袖胆识及善于研究的探析能力。

掌握项目评价与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分析技术和工具,熟悉项目全过程和分阶段的规范化管理体系,掌握项目运作的基本流程并能熟练地开展项目运作,具有较强的项目运作与管理能力。

掌握煤炭企业运营系统的设计(即设施选址、设施布置、工作设计和作业组织等)、生产运营系统的运行(即生产计划编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等)、生产运营系统的维护与改进(即设备综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准时与精细生产),具有较强的运营管理能力。

掌握企业绩效评价、咨询与决策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能针对煤炭企业及其所属实际和行业背景,分析、判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源和机理,熟悉企划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较强的咨询与战略决策、商务策划能力。

(3)拓展素质。包括团队合作和适应发展能力。所谓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促使团队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应与发展能力是指个体适应工作环境,不断开发和提高自己的潜能素质特征,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建立基于胜任力的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3.1 课程体系建设

3.1.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分布、职业胜任力的整体构成及对岗位核心能力的评价,本文认为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模块: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数学等必修课及人文类的公共选修课,该模块课程的设置以胜任力要素中的身心素质及职业基础能力为理论依据,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素质和能力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熟悉煤炭企业运营的基本内容,具备从事煤炭企业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生产运作能力及咨询与决策能力。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研究、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技能开发、企业管理咨询、电子商务、创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管理沟通、商业管理等课程,该模块设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运用为主要目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岗位核心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核心技能模块:围绕煤炭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该模块设置以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及掌握岗位核心知识为目标,主要包括开采方法、工程图学、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矿物加工概论、煤矿安全管理、煤炭企业生产管理、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以岗位工作项目或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

职业拓展模块:该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对学生在不同岗位上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深度和覆盖面不同而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并开拓知识、能力空间,包括管理品质提升训练、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设计等。

3.1.2 加强实践性教学

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极强,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可以在理论讲授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训练,例如在学习煤炭生产管理、煤炭经营管理、市场调研课程之后加入2~3周的训练,使学生对各课程模块的实际操作、业务技能、持续学习等产生直观印象,培养其相应的胜任力。对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实习,直接向煤炭企业各职能部门(战略管理、计划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学习各种相关的实践知识,获得在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3.2 教师队伍建设

3.2.1 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不了解煤炭企业实际的老师所教授的学习内容只能是空谈,专业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煤炭企业实践,诸如到企业中兼职、与企业合作实施项目、承担企业横向课题等,以此积累实践经验;学校实施的青年教师“力行计划”就是很好的方式,推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选派教师到郑煤集团挂职。而通过实践获得的第一手教学材料,也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提高专业胜任力。

3.2.2 改革教学方法

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其次,聘请煤炭企业中对煤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深刻认识的管理专业人员为学生作报告、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者聘请其担任学生校外导师,使学生接触煤炭企业管理中实际需要的技能、工具、方法等,加深学生对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认知;第三,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到煤炭企业开展调研,或到煤炭企业兼职,切实掌握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流程与现状。

3.3 实验室建设

3.3.1 建设校内实验室

通过建立煤炭企业管理仿真系统,利用沙盘模拟演练等方法,使学生对煤炭企业管理各个模块产生系统、全面的直观感受;建立专业技能实验室,通过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煤炭生产系统等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建立团队培训基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能力。

3.3.2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可与煤炭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办学形式,为煤炭企业定制培养管理专业人员,例如煤炭企业会计方向的专业人才。

只有建立基于胜任力的煤炭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体系,才能切实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胜任力,为煤炭企业提供合格的工商管理人员,同时提高学生返回煤炭企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静,杨力.煤炭企业经理人胜任力研究[J].管理观察,2009 (2).

[2]陈方□,白林.煤炭企业经理人胜任力模糊综合层次评判的构建与应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3]赵淑英.煤炭企业经理人胜任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8

我国高校持续扩招,院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符合社会企业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领域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实践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加强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现阶段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院校自身办学目标不断明确的背景下,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善,但总体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太适应,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不够明显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方法以及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较为广泛的基础,专业特色不像其他专业那么明显。这导致现阶段很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体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无差异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发生偏差,在就业过程中难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实践能力差也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1.2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职业化特征不够明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向着职业化培养方向进行,但是由于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明显的差异,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职业化特征不够明显。一方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计中,尚未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下职业化应用型的要求。大多数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都是千篇一律的知识结构,缺少专业性强、针对性高的实践教学,甚至一些院校没有安排实习环节。还有一些院校尽管具有实习环节,但大多数流于形式,造成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性差的现状;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够,导致教学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不能形成良好的体系,与职业化培养目标差之甚远。

同时,在教学总体安排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等,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学期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习等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教学安排不能有序进行。

1.3 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很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能够开拓创新。在专业教学中,课堂教学为主体,甚至是专业教学的全部,导致院校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作为唯一工具,课程中“照本散”现象较为严重,几乎不能给学生留下自习的时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在院校发展过程中,各个院校中都配置了专门的实验室,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往往以管理软件模拟为主,和企业真实的运营具有较大的差别。加上目前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材都是引用重点大学或国外教材,很多教学理论和地方院校教学存在差异性,这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造成严重的影响。

2 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构建

2.1 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院校本学的定位,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定位为培养特点鲜明、个性突出、专业性强、能够提升社会发生的人才培养基地。另外,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企业需求为依据,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2 不断优化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设置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体系,其中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选修课则由多个和工商管理系统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组成。设置公共基础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工商管理学内容;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工商管理学科领域中的基本知识,锻炼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主干课设计母带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而设置选修课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更新,及时补充新的专业知识,注重专业知识的相互配合,主义工商管理课程与其他专业的衔接问题。

2.3 建立有效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这对于促进职业化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职业化培养为基本导向,建立以专业课程实践、实训以及实习相结合的实践培养体系。在课程实践方面,应该保证实践教学在整体的教学阶段所占比例不少于30%,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堂实践的时间;在学校实训方面,应该充分运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采用模拟实验、调研考证、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综合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习方面,通过建立有效校外实习基地,或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校外实习提供有效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创业实践活动。

2.4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将大量的教学信息动态化、直观化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另外,在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也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采用开卷、闭卷考试、论文、课程设计、实习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

3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性,必须能够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满足企业发扎的需求。针对现阶段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课程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实践性,采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培养出职业化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邢淑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21(2):144-145.

[2]李福胜,韩东,孟向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6,21(2):99-100.

[3]牛晓萌.基于素质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92):52-53.

[4]宁庆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4,16(9):133-136.

[5]陈冲.浅析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J].科学导报.2014,21(2):78-79.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9

目前, 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 但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式中存在许多问题。 (1) 因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和实践课的比重偏小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实践教学大多包括军训、社会实践、专业课程实习等环节。对多数高校而言, 专业课程实习是通过授课教育过程中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参观、感受, 或者听企业家介绍等。这种传统的实训方式只能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了解, 无法让他们切身感受企业的运营。 (2) 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呈现出以教师为中心,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目前——————————————————————————对学生的考核办法单一, 以闭卷考试为主, 不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前对知识点死记硬背, 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系统掌握, 忽视归纳思维等是大多数学生的现状。

因此, 笔者认为, 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教育理念, 深入探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层面、教学过程层面、教学管理层面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终达到培养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突出、富有创新思想和能力、就业竞争力高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的目的。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历史要求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除了少数报考研究生可能走上研究型道路以外, 大部分将走上地方经济建设的管理岗位, 这些岗位群对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 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与市场需求错位, 尤其是在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培养体系, 导致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 学生通过此方式掌握了大量最新的专业知识。但此方法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大学生存在“理论上的巨人, 行动上的矮子”的现状, 特别是工商管理这个实践性强的专业, 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开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目前急需的实践能力。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工商管理创新班的培养方式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 到三年级时进行“大实习”, 即在企业实习一年, 四年级时再回校继续上课。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然后从实践中回到理论上, 使理论和实践接轨, 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3.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

国内的许多高校都有开设工商管理这一专业, 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提高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开设工商管理创新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创新班安排学生三年级的“大实习”课程便增加了学生各方面的工作经验积累。如今企业要培养一个完全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 这导致企业对于这类毕业生望而却步, 而工商管理的创新人才则解决了这一难题, 由于有一年的工作经验, 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减少了企业的成本, 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方法和手段与社会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然而目前的培养模式却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主动学习能力不足, 缺乏提出独到见解、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 虽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并用, 但受多种因素制约,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还未真正转变;专业课教材内容陈旧, 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 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并以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准, 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 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 因此,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 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 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广东工业大学首次开创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班培养模式, 选拔综合素质较强的80名学生进行培养。进行改革后的综合素质教育, 工商管理创新班的课程安排、学分设置和培养模式都有了相应的改变。

1.课程安排合理化, 追求知识传授的精益求精

其中, 课程分四大模块, 包括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高级专业课程模块、实习与实践课程模块、学术与科研模块。 (1) 基础课程模块。包含科学与人文课程、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2) 专业课程模块。包含专业主干课程, 结合专业综合改革思路和质量工程要求, 结合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对管理人才的新要求设计本模块。 (3) 高级专业课程模块。围绕学生专业实习的问题, 结合专业教师学术研究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 采用案例教学和研讨的方式, 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 实验、实习课程模块。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目标, 企业 (组织) 职能管理实践锻炼为基本特色, 校内专业课程实验+第二课堂竞赛+参与导师研究课题, 校外实战型专业实习锻炼。

这种合理化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可以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初就将专业实验系统导入进来, 以教师的讲授演示为主, 同时让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实践操作, 对企业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 从而做到即学即用,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同时, 兼顾学习导向与学习目的的统一。

2.培养模式创新化, 追求塑造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第一、二年级在校内完成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教育课等课程的学习, 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三年安排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 采取边实习、边授课的形式, 把与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部分专业课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 把课堂教学移到企业现场去, 采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授课的方式, 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学好专业理论课程, 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这一阶段由校内导师负责, 确定实习单位, 如汽车、电子、家电、IT、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企业进行实习, 实习过程强调对学生进行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等职能管理领域的实践能力锻炼,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管理决策等能力。

第四年上半学期, 结合学生实习过程经历、收集的数据资料和问题, 采用案例教学和专业竞赛等形式, 开设高级专业课程, 对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回炉”, 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决策、创新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能够具备较强的管理实践技能。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安排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 要求按理论和实践、国际化和本土化、管理学科和理工学科结合, 体现复合型、创新型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四结束语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机遇的同时又带来了挑战。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培养应用型兼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系统研究、整体推进, 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摘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从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班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出发, 通过实行独立编班、独立授课、专门培养方案、专职导师制、与企业兼职导师共同负责等教育活动, 实行全过程的指导与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10

一、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 制定人才的培养目标, 就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 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管理人才, 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并且结合各种的社会资源等制定出一个符合学校自身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目标则应该是为地方和国家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型人才, 所有的高校都应该本着这条准则去制定自己学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并且应该通过调查和追踪, 面向社会、面向企业, 培养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 要培养出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占有主导地位, 所以我国的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 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就要对工商管理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和教学, 但是在培养过程中, 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 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从教学体系来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主要是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课堂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但是学生没有一个相对宽泛的知识面, 也没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 并且缺乏创新精神,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中并没有太多针对性的实习以及实践环节的课程, 学生不能够过多地接触社会中真正的工商管理模式和环境。

从高校的教学内容方面, 学校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 但是这些理论知识都是脱离了当前工作实际的理论知识, 缺乏比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人才的需求市场上, 这种情况体现得尤为明显, 往往用人单位的要求都是非常具体的职能和岗位, 例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 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重视的都是基础并且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全面, 这种模式非常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侧重点, 成了“全而不精”的人, 这些从我国的一些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就可以看出来, 其十一门专业课程就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物流管理等多方面的工商管理项目, 这样不仅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也让学生不能够成为真正实用型的人才。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 必须要对各个方向都作出等量的投入, 虽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但是学生不能够在专业的纵深方向做出发展, 只能了解皮毛, 从而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 没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从学校的教学安排方面来说, 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课程都没有很大量的安排, 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本来就是与社会经济实际以及市场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 如果不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学生就等于在学校之内闭门造车, 严重与社会实际隔离。 所以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 然而在现行的教材和培养方案之中, 虽然有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些实践环节, 但是这些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 并且没有合理的资源, 让实践流于形式, 远远不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以上这些都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 高校应该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 根据现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定位, 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改革。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高校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就要以我国的市场为导向, 构建出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体系, 并且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

(一) 改进教学内容和体系

学校的教学内容, 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 所以学校应该以我国的市场经济为导向构建出一套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专业应用型的教学内容体系。 学校要针对以往的学生知识结构不能够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 采用T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让学生能够各有所长, 各有专精。 学校在招收学生入学时可以不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 而是按照经济类、管理类、美术类、机械类等大类招收学生。 在学生入校的前两年学校可以开始本大类的基础学科供学生们进行学习, 而在后两年学校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选定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具体专业模块, 例如市场营销模块、电子商务模块等, 并制定各个模块的核心专业课程。 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串联, 并且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 从而为学生的综合技能构建提供基础原理和理论, 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二) 加强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很强的专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工商管理的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 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 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各个高校要从我国的社会实际出发, 加强对校内的模拟课堂和实验设施的建设, 争取在院校之内拥有应用实践性的实验室以及专项资金。 并且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外资源与相应的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 和校外的企业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 同时各学校还需要积极地联合校外企业加大对学校的投资, 联合建设学校内的模拟工商管理实验室。

(三) 加强素质教育

学校除了要加强学生的专业专精知识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之外, 还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要让学生综合性地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 还包括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 例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 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和教学, 帮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于工商管理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是我国的人才培养系统却跟不上我国的人才需求的发展, 并且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我国当前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所以, 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对教育体系的改革, 并且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我国的经济市场输送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鑫, 陆奇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西部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 2014 (1) :36-38.

[2]陈发祥, 魏梅, 程国财, 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徽文化嵌入模式研究——以安徽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2) :31-32.

[3]谢雅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 2015 (4) :38-39.

[4]林艳辉, 张大庆.创新驱动战略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平台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4, 23 (4) :88-90.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11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环境之中。一面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不断分化,民办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面是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企业竞争加剧。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检验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载体,素质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诟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都促使高等教育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即由仅仅为少数精英服务并以学术为准绳的传统大学结构形式,向多样化的,由不同规模、层次、学科结构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构成的系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基于信息革命的兴起,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首先形成了一类本科层次以上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性高等教育。受西方新的高等教育思潮影响,基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的实际情况,为培养生产建设急需人才,我国许多高校启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如北京联合大学的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改革、广东商学院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南京工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等。

目前关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并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的陈艺副教授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高中文化(或同等学历)基础上进行的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特点是应知+应会、专业+专长、特色+特长。南京工程学院的陈小虎教授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

以上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针对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即工程师的培养,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少见研究及实践。

二、工商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被作为一级学科对待。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专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会遇到“工商管理无专业课,工商管理学生毕业无岗位”的尴尬局面。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从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工作从基层开始,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而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对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的结果显示: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高校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缺乏专业实习,忽视个性培养,人才“趋同化”现象日趋严重。

笔者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借鉴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改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实脱节的状况。

(二)“3+1”人才培养模式

CDIO和“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两种主要模式。目前我国CDIO模式第一批试点的有18所学校。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三年以专业理论为主、专业实践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四学年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集中进行以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知识学习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是学制上的“3+1”,而且与传统的“3.5+0.5”学制相比,教学内容上也会做相应的设计与调整。

三、工商管理专业“3+1”课程体系的构建

“3+1”人才培养模式中,“3”课程是“1”实践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3”课程设置,学生没有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思路、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技术以及基本的操作实践,“1”阶段实践便难以开展,学生在实习乃至工作当中便会感到诸多问题,“所学的”和“所用的”脱节,不能有效匹配。如果没有好的“1”阶段的设计,“3+1”人才模式就失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因此,围绕“3+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这一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的探索成为有效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课题组围绕“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实习基地、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广东地区的部分高校以及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访谈。在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现行的课程体系,提出了“3+1”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按照“市场导向、能力本位、面向一线、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打好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培养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创新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归纳为:“平台+方向+拓展+综合实习”。

(二)“3”阶段课程体系构建

三年的校内教育教学,主要完成“平台+方向+拓展”的教学内容。其中“平台”包括通识平台和学科平台,通识平台课强调学生道德素质和基础文化素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采集处理等工具性技能。学科平台课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基本技能。“方向”指的是专业方向,为避免工商管理专业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困局,设置学生与社会对接的专业方向课程。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另设专业拓展课程,增加工科类课程模块和职业教育模块,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就业适应面。课程体系具体见下图所示。

图1 校内教育教学模块

校内教育教学模块要在3年时间内完成传统3.5年时间的教学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压缩,而是在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设置的课程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尽量避免课程间的交叉、重复,根据实践工作的需要,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与实践工作相符合的课程逻辑与体系。

(三)“1”阶段课程体系构建

“1”阶段是校外教育教学阶段,体现为“综合实习”模块。“综合实习”是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到企业实习,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前三年相衔接的第四年的综合实习项目与内容,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就业能力,以适应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

“1”阶段课程体系可从企业认识、岗位工作技能、专业综合管理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见图2所示。

图2 “1”阶段课程体系

“企业认识”包括企业、行业、岗位环境及规章制度的基本认识和了解,主要通过企业导师完成教学任务,可与企业的岗前培训结合起来。

“岗位工作技能”指实习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管理者的层次不同,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不同。“岗位工作技能”阶段的实习,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将一些校内教学难以完成的知识点、技能点在工作中融合,由学校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专业综合管理能力”实习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实习的基础上,拓宽工作面,培养学生决策与组织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升华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力求做到真题真做,主要由专业导师完成教学任务。

“创新创业实践”实习阶段,旨在培养创新、创业型精品本科人才。经过前三阶段的实习及教育教学,学生了解了行业、企业环境,基本体验了基层和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及相关的技能要求。面向部分具有较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较高综合素质,以及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阶段的校外教学,穿插在学生实习之中,与校内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校外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教学内容,鲜见现成的教材。因此,可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入手构建校外教学课题,具体见图3。

图3 “1”阶段校外教学课题的来源

四、“3+1”课程体系运行应注意的问题

“3+1”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具有“厚基础、精内容、重实践、倡应用”的特点。要体现出以上特点,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课程体系运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优化课程设置

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配合“3”阶段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应尽量压缩原理性理论课程,突出基础性课程,做到“厚基础、精内容”。支撑实践体系的基础课程要够,同时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按照内在逻辑设置课程序列及内容。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导向,需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课程实践或实验学时,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所需的共同知识和技能,又要有某一专业或某一专业方向特定的知识和技能。

(二)整合教学内容

按照“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尽量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以技能要求为依据构建知识模块。

(三)完善校外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校外教学与实习紧密结合在一起,涉及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作为企业,在接受实习生时,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活动必然要冲击到正常的工作秩序,比较难得到企业的支持与配合。要完成校外教学任务,必须建立起一支“3+1”的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要监控专业导师的教学任务落实过程,确保教师尽到职责。要探索校外学生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确保学生实践环节中学和做结合,落到实处。科学评估实践教学质量,建立起相关的考评制度。

(四)加强校企合作

“3+1”课程体系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企业的支持和合作。因此,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外教学基地的管理制度,是“3+1”课程体系运行的保障。“3+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运行。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应首先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1]陈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张正堂.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课程群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李红英.对“2+1”人才培养模式校外教学内容体系的几点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论文 篇12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 因而会根据自己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平, 制定客观而清醒的发展战略, 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国家的重点高校因为其雄厚的实力一般定位于研究型大学, 普通高校, 尤其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高校, 大多定位于教学型大学, 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这样的定位下, 面对就业难的形势, 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有明确的发展定位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是招收了没有工作经验的高中学生, 课堂灌输的管理理论, 很难成为切身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深层次的管理思考, 学生因此可能记住了管理知识, 但是仍然不会管理, 不懂得管理, 甚至没有形成必要的管理意识, 因此很难成为真正的管理者。笔者认为未来的工商管理专业不是提供本科生的教育, 而是管理精英的教育, 应该成为其他技术门类专业之后的后续教育课程, 也就是说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后, 基本掌握了专业的知识后, 需要提升管理知识、管理技能水平, 才来学工商管理, 也就是MBA教育。因此我们的工管本科专业应该向专业的技术层面的管理学科倾斜, 比如说管理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培养的学生不是定位于管理者, 而是定位在技术层面的专才。培养的目标是工程师型的管理专才, 而不是管理者, 这个问题的提出细化了学校培养应用性管理人才的思路, 这个问题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学科专业的发展。

这个提法和目前的主流观点相悖, 主流的观点认为本科教育要博, 定位要模糊, 研究生教育则要专, 就是所谓的倒三角结构。笔者认为, 这个观点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我们不应该照抄照搬。在上个世纪, 尤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 经常有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的说法, 原因是高校教育专业过细, 特别是工科专业。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原来的铁道车辆和铁道机车专业, 在大学的前6个学期的课程是一样的, 后续的课程也有很多的近似, 后来两个专业合并了, 融合了相近专业的特点, 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拓展, 就业也具有了更大的弹性。

但是对工商管理教育来说有其自己的特点。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涵盖了市场营销、物流、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的专业课程, 不可谓不博, 而这些专业课程, 每一个都代表一个学科专业, 实际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学到了这些专业皮毛, 那么毕业后, 没有管理经验, 也没有深厚专业基础的学生将如何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市场, 将如何面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呢?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现实情况不是不博, 是过于博, 这样的“博”导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会成为“墙上芦苇”, 由此得出结论, 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细化专业方向。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平衡课程比重, 突出管理专业的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前几年的专业教育大多是基础课, 到了第六学期才开始真正接触管理的专业课, 而第七学期则只有很短的专业课教育时间, 之后是毕业论文和实习期间, 这个时候学生大多开始找工作了。专业教育时间很短, 而且很匆忙。这样短的时间内, 学生只能接受管理的专业知识, 很难学到管理的真谛, 也很难突出特色。还有些很重要的管理课程如组织设计、管理沟通、技术创新学等实践性很强的特色专业课程没有很好的涉及。如果开办ISO9000认证实务、物流师培养等实践性很强的管理课程, 则不但对掌握管理热点有利, 还可以让学生多一个择业的方向。

三、 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和管理的艺术性教育

现在的管理学教育, 更多地体现管理的科学性, 极少体现管理的艺术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过多, 而专业课显得过于散, 缺少实践性, 更缺少管理的文化底蕴培养, 至于管理的艺术性则很少涉及, 而管理的艺术性恰恰是衡量管理者实际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管理的艺术性?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处理决策就体现了管理的艺术性。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问题, 例如:“刘备摔孩子”、“摘缨会”等都充满了智慧, 蕴含着高超的管理艺术, 管理专业教育要有意识的将民族的璀璨文化和教学结合在一起, 既提升了教学品位, 也有效进行了素质教育。

四、教师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管理理论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

学生需要尊重, 尤其对从事管理教育的教师来说, 我们对学生的人性假设基础应该是遵从Y理论的。进行管理学教育的教师是学生的示范, 需要给学生展示的应该是敬业、进取、宽容和平等的精神面貌, 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课堂教育注意每一个细节都要尊重学生, 甚至擦黑板都要郑重地说声“谢谢”, 将他们作为一个大人、一个自尊的人来看待, 用这样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自尊意识、自律意识。教师的良好道德激励着诚信良好品质的学生, 同样学生的诚信态度也在激励着教师, 这样的相互尊重中, 示范地培养了学生的管理素质。

五、工商管理教育要密切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系统的管理思维方式

工商管理教育实践环节很薄弱, 学生对现场实践不知道、不了解, 这个是成才的瓶颈。比如管理学里面有“领导特质理论”和“权变理论”, 作为管理理论来说 “领导特质理论”和“权变理论”并没有优劣之分, 只不过不同的环境某一种理论会有更好的适应性而已;学生的毕业论文很多都试图论述家族企业的问题, 认为家族企业是落后的, 希望通过引进现代管理机制来解决问题。殊不知家族企业有自己的独特规律, 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力帆集团的伊明善等都是家族企业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特殊本领和家族在创业时代成功的无私支持才创造了行业帝国。你说这个企业不好么?而且改造家族企业, 引进先进管理机制的前提需要成熟的、诚信的经理人市场, 目前中国还没有为家族企业储备好足够的资源, 这样的管理问题要考虑自身的时代和背景, 也在这个阶段, 家族企业往往是最适应现状的。因此应用管理理论一定要结合实际, 并且解释实践, 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作为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有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学生经常在考试后同老师说这里没答好、那里没有算对, 觉得很惋惜。我们稍微动一下脑筋, 不禁反问除了没有考好的, 别的部分又怎么样?就是要提示学生, 要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 管理的决策理论说的只能选择满意决策, 而不是最优的决策, 就是这个道理。人生不如意, 十之八九, 考试只要自己满意, 发挥了最高水平即可, 因此要全面地系统地看待自己的考试成绩, 也要有取舍的观念, 这样的思路才有利于做大事, 才能成为管理人才。

“管理科学, 兴国之道”, 作为培养管理人才的工商管理专业来说也需要不断的提高, 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阅读题型设计下一篇:整体性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