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力度(精选9篇)
实践力度 篇1
摘要:实践性教学是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高护理专业学员的操作技能, 以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是摆在护理专业教员面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从确立教学目标、强化、规范教学、制定完善的训练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对深化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护理人才
实践性教学是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高护理专业学员的操作技能, 以适应未来军事斗争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是摆在我们护理专业教员面前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经过近几年不懈地探讨、研究和实践, 在加大实践性教学改革力度, 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方面,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1 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
1.1 突出护理特点, 明确实践性教学目标
护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护理人员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直接关系着病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的利益, 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学员能否在护理实验室把基本功练好, 是培养和造就“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关键一环。不断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 满足学员毕业后的第一任职需要, 培养能够胜任部队和医院护理工作的高素质通科护士, 是我们进行实践性教学的目标。
1.2 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水平
一是理清教学内容。对教研室承担的22门课程, 分别明确授课的重点内容, 避免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发生, 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二是压缩理论教学, 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总教学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压缩、删除过时的、与现代化教学不相符的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和《护理操作技术》突出应用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了实践教学的份量。
1.3 调整讲练比例,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不断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 以满足学员毕业后第一任职需要为目标, 根据现有的实验场地、实验条件, 我们将《基础护理学》的讲授与实习比例由1∶0.8调整为1∶1;将《急救护理学》的讲授与实习比例由5.6∶1调整为4.75∶1;将《护理操作技术》的讲练比例由0.26∶1调整为0.12∶1, 做到精讲多练。
1.4 强化教员素质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
教员是教学改革的主力, 是加强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对担任本专业授课的教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其教学素质:一是要抓好教员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教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强化爱岗、敬业、奉献精神。二是加强教员的业务培训, 坚持每月听课四次, 进行集体备课, 以统一内容、统一操作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三是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熟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掌握教案书写要领和各种教学文书的书写, 并鼓励教员发表文章。
2 规范实践性教学, 制定完善的训练和考核标准
2.1 规范操作程序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学员护理专业素质的关键。我们以全军第四版《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兰州军区卫生部下发的《十五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为依据, 制定了46项护理操作技术的操作流程, 并依据规范化的原则, 分别将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和护理操作技术等的技能训练项目进行划分, 进一步充实、完善和设计出训练操作程序, 让教员以此为蓝本、统一备课、分组实施;让学员以此为教材、规范操作、统一训练。
2.2 制定完善训练和考核标准
专业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员掌握标准的护理技术, 从而保证临床护理质量。进行规范实践性教学, 必须以规范化标准为准绳, 这个标准不仅是衡量实践性教学效果, 更是检验专业技能训练质量的尺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修改、制定、完善了技能训练和考核标准, 并印刷成册, 下发教员、学员人手一册。使教员示教有标准, 学员练习有标准, 实习组织有标准, 考核验收有标准, 使技能训练达到了标准化的要求。
3 做好实践性教学组织管理, 确保教学效果
3.1 狠抓学员基本功训练的落实
为了确保实践性教学效果, 狠抓学员对基本功的训练和教学组织管理的质量, 是使学员达到技能训练要求和标准的关键。为了达到此目的, 必须狠抓基本功训练和对“四练”要求的落实, 即“课堂示教当堂练, 单元小结综合练, 课终验收系统练, 实习前夕强化练”[1]。尤其是学员在下实习点前, 利用一周的时间, 对所学过的最常用的、也是必须掌握的护理操作技术, 进行强化训练, 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实习的适应期, 更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培养了学员良好的专业素质。为了不断提高护理专业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我们将每名学员在基础护理操作的学习中, 必须完成61次的护理操作内容增加到127次。对最常用的、必须掌握的15项护理操作技术, 除增加9次课26个学时的操作练习, 还将一项操作在一次实验课上必须完成1次改为必须完成2次。另外, 还制定了护理操作达标登记表, 由任课教员逐人逐项地进行登记。课终对平时成绩进行汇总, 并和课终操作考试成绩挂钩。
3.2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开放实验室。为了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 每周利用2-3个晚自习时间开放实验室, 为学员提供训练场地, 供学员进行操作练习, 教员轮流进行指导。
开展知识竞赛。为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 并于每次课终时, 组织学员进行智力竟赛和护理操作技能比赛活动等。另外,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 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内科、外科等专科的模拟检查训练。
3.3 增加临床见习机会, 使学员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
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和《护理学基础》的授课中, 根据有关章节, 增加护生到临床见习的机会, 以促使护生理论联系实际, 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 不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4 固定实习医院, 定期检查指导
为了不断加强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 我们选择了带教力量强、带教规范的医院作为学员见习和实习的定点医院, 这样既可达到让学员多看、多学、多做, 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又便于实习的管理、检查指导和考核。教研室并定期组织教员利用15-20天的时间, 下到各实习点采用和护理部、护士长、病员分别召开座谈会, 跟班抽考的形式进行检查和指导实习。
4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试管理
4.1 学校内专业考试的管理
对《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和《基础护理学》三门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分别在期中和课终进行理论考试。《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和《护理操作技术》在课终分别进行护理操作技能考试, 其成绩单独计算, 不与相应的理论成绩折合。
4.2 实习期间考试的管理
教研室每年3月、10月利用教员下实习点, 检查实习的时间进行。采取综合理论考试 (内科护理学占30%、外科护理学占30%、基础护理学占40%) 和跟班抽考专业护理操作技能的形式进行。
4.3 毕业时考试的管理
建立护理专业毕业考试题库, 实现教考分离。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必考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和《护理学基础》的理论考试, 由过去分别考、分别记分, 改为出一份综合试卷 (内科护理学占30%、外科护理学占30%、护理学基础占40%) , 时间为100分钟。对护理操作技能考试在护理实验室进行, 采用每人必考1项 (静脉输液) 、抽考1项无菌操作或非无菌操作, 由护理教员和外聘专家共同评分, 外聘专家督考的方式进行。其具体考试内容和模拭, 逐年逐步得到了完善和规范。
参考文献
[1]武巍, 李亚洁, 瞿慧敏.护理学员专业素质及护理技能规范化训练的教学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5) :294-295.
实践力度 篇2
针对近期管道管护工作现状,为了进一步提升大队的整体管理水平,靠实各级人员的管护责任,提高工作落实的执行力度,增强各级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纪律性,发挥好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引导作用,按照大队领导要求专项加强管道管护工作刻不容缓,多方面齐抓共管,多层次深入监管,并及时下发《关于加强管道管护工作的公务通知》,多方位的专项考核,全方位的专项加强,全面提升管护责任落实成效。
近日大队积极组织人员开展对辖区内全线夜间巡护进行不定期、不定时的全面督察,采用大队领导突击督查、组室人员集中组织夜间突击督察、双休日值班领导沿线督察的多级督查模式,切实强化管道“四级管护责任”落实的力度,严格执行大队的“两分两包”和“三包一督察”制度,按照巡护“不留盲点、不留盲区”的原则,拓展巡护辐射面积,对所管辖管段必须巡护到位;提高巡护责任质量,重点防范区和环境敏感区实行中队干部带队巡护,强化管道巡护责任落实,确保输油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保安一大队
实践力度 篇3
一、制约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推广的三大因素
(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
创新,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是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跟踪、模仿以及低水平重复研究还较多。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农业生产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还比较缺乏。真正的高产优质品种不多,相应的配套技术组装不够。据统计,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总体落后于发达国家。此外,我国农业科研实行的是项目管理的方式,项目周期一般是3—5年,科研人员都愿意在高产田上继续创造更高产的纪录,而不愿在中低产田上下工夫,这样,千辛万苦培育出的高产品种是在高投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大面积推广几乎没有可能。
(二)推广人员动力不足。
科技推广的主战场在生产一线,所以需要推广人员多数时间在农村蹲点,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即使这样,几年下来,仍然是成果出不了,职称上不了,工资涨不了。在生活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制订切合实际的评定标准,保障推广人员的合理利益,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证推广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最终效益,是科研院所加强推广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仅凭一心为“三农”服务的满腔热血,很难使他们长久在农村开展工作。
(三)部门之间配合不够。
目前,不少科研单位科技推广工作难以顺利实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有些地方政府将主要的精力逐渐转移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上。少数干部由于对农业科技了解不深,认为其“经济效益”增长过慢过难。事实上,没有政府的组织与推动,科研部门搞推广很难有大的作为。其次,缺乏基层推广部门的有效配合。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任务的“主力军”应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目前,多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实行经费包干管理,从事新技术推广等纯“公益性”服务越多,开支就越大,自身的工资就越没有保障。所以不少基层农技干部缺乏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兴趣。其三,农民文化素质下降,也制约着新成果的推广。由于种田比较效益较低,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者以妇女、老人组成的“3860”部队居多,这些人多数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成果、新知识较慢,因而科技推广难度明显加大。
二、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推广的四项原则
(一)农户需求为导向原则。
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终目的是强农惠农富农,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农户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应用者和受益者,所以,“农户需求什么”应作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的核心思想。研究者、推广者应以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为方向,而不是以出论文、上职称、加工资为标准。要和各类农民交朋友,促膝谈心,掌握农民科技需求,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了解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汇总、整理、研究,开发相应的新技术、新产品,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有选择性地推广。科技推广人员要改“有什么推什么”为“要什么推什么”,以便有效指导农户的生产经营,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为现实生产力。
(二)和政府密切联系原则。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无论从事农业科研,还是从事农业推广,都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理应担负主要责任。同时,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经营的分散性以及经济的外部性,也决定了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应占主导地位。所以,农业科研院所在进行科技推广时,除了提供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组织强有力的科技队伍,还要积极与当地政府联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逐步改变少数地方政府“靠农业换不来GDP”的观念,使其提供科技推广的良好外部环境。事实证明,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等建立多元化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只有与地方政府联合,构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示范带动的运行机制,才可能实现量大面广的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系统控制原则。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中,科研单位需选择相应的推广人员及先进适用的技术,当地政府需营造适合推广的良好环境,基层推广部门需全力配合与支持,推广的受体———农户有迫切需要并且乐于接受。这样,多个主体共同努力,推广工作才可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效益。系统控制原则是指科技专家和地方政府要对农业推广过程的重要决策实行全面控制。比如:科技专家和政府官员根据农户需求,要决定选择哪些新技术进行推广,选择哪些目标对象,选用什么样的推广渠道,以及如何高效组织推广人员实施等。此外,在整个推广系统运行中,还必须对农户进行一定的控制和指导。
(四)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结合原则。
面对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参差不一的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是技术推广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工作。通过培训,开阔农民的科技视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从而加速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要做到针对性强,切合实际;要做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技术培训形式多样,既可现场讲解,实地指导;也可课堂讲授,面对面交流;还可录像播放、专家辅导。此外,还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建立农家科技书屋,使农民更直观、更实在地看到学到操作方法和科技知识。也可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三、山西省农科院科技推广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山西省农科院不断探索科技推广模式,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成绩斐然。
(一)实施项目型推广。
2009年,围绕山西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立足于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了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紧抓“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这条主线,围绕核心示范上水平,推广辐射上规模这个中心,做到了三个结合:即高产、高效和节本增效相结合;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相结合;技术进村入户和农民相结合,全面提升示范行动服务全省农业的质量和水平。全院500名科技人员在全省50个县实施50个农技推广项目,推广新品种230个,集成258项先进适用技术,配套30项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累计示范0.59万公顷,累计推广18万公顷。类似于“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山西省农科院近几年累计实施国家及省市推广项目70余个,在全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效带动全省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二)基地示范型推广。
山西省农科院以服务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农业科技成果的先进性、示范性、带动性、辐射性为重点,建立创新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创新性示范基地建设任务:试验、引进、筛选、转化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新品种,集成配套一批高产高效农业新技术,转化和推广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建设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网络,辐射带动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示范村,进而促进大范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各研究所整合项目和资源,发挥综合优势,目前已建成28个创新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试验达到预期目的:如经作所贾家庄示范基地,通过对40余个大豆品种、30余个芝麻品种的全面综合分析,选出了适合当地推广的大豆、芝麻主导品种,高粱所太谷闫村示范基地通过对高粱的不同种植密度的对比试验,总结出了当地高粱高产栽培的最佳密度。二是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由于基地建设比较规范,效果明显,玉米所定襄示范基地、大丰公司文水示范基地等共接待农技人员及周围的农户万余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玉米生产,定襄神山乡、文水南安镇玉米面积达到4.3万亩,亩平均增产20%以上,当地行政部门都以基地所建的玉米区为主观区。
(三)专家大院型推广。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集科研、试验、示范、培训等为一体的技术服务中心。对专家而言,是科研、试验中心和新成果推广中心;对农民来说,是培训和信息中心。近几年,山西省农科院旱农中心、蔬菜研究所、小麦研究所等在田间建立起平房“小”院,就其面积看,是“小”院,就其作用看,是“大”院。院内设有实验室、培训屋、资料房、起居间、办公室等。专家进了大院可进行科研和技术培训,出了大院则可实施现场指导和大田示范。旱农中心“院”内研制并展示了第三代玉米精量多功能播种机、甘蓝起垄施肥机、马铃薯起垄播种机等,不定期开展农机操作技术培训,“院”外建立了科技示范园,通过艺机一体化作业,使农民实实在在看到了简约化技术的成效,促进了当地旱作农业的发展。专家大院为专家搞科研提供了方便,为新成果示范提供了方便,更为农民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提供了方便。另外,有权威、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顾问作指导,更使农民增加了学习科学技术的信心。
(四)技术培训型推广。
农业科研机构是培养科研人才、技术应用人才和成果推广人才的重要基地。山西省农科院现有高级技术职务人员487人,初中级技术职务人员780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4人;有博士生29人,硕士生149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2人,山西省优秀专家28人。依托这种优势,山西省农科院加大培训推广力度。一方面,围绕主导产业,针对关键技术和急需技术,采取现场培训,实地操作等形式对科技示范户和部分辐射带动户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基层农技干部的需求情况,进行农技人员的培训。2011年,全院500名科技人员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226次,组织观摩活动96次,发放技术资料126万余份,制作版面600多块,培训农民106万人次。同时,创新了培训方式方法,如蔬菜研究所科技人员除了认真搞好技术指导外,还在壶关县示范乡镇建立2所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培训活动5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通过大型活动促推广
一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促进科技推广。近年来,山西省农科院把高产示范田的创建当作重中之重,精心组织。一是由各研究所开展高产示范片创建活动,面积不少于3.33公顷;二是由示范户开展高产创建典型田块,面积不少于0.13公顷,对前三名进行重点奖励与宣传。冬春季节,科技人员以主推技术、主导品种为主,进村入户进行培训;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科技人员深入田间进行指导。一系列举措打造出一批在全省引起很大反响的高产典型。小麦高产典型:亩产达719.6公斤,刷新山西省水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玉米高产典型:平均亩产1181.6公斤,创全省20公顷以上连片高产纪录;盐碱地青贮玉米高产典型:平均亩产5767.2公斤,创全省盐碱地青贮玉米产量最高纪录;大豆高产典型:平均亩产253.3公斤,创全省干旱区旱地大豆高产纪录;红芸豆高产典型:平均亩产227.51公斤,较对照增产54.8%,创高寒冷凉旱作区红芸豆高产纪录。
强化监管加大力度 篇4
加大力度
提高全市卫生监督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全市卫生监督工作会议暨卫生监督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市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
曾宪勇
2012年7月1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举办这次全市卫生监督工作会议暨卫生监督员培训班,是中队监督员重新调整、监督职能进一步理顺后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也是卫生局决心推动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开创卫生监督工作新局面的动员会。
今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卫生监督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镇两级卫生监督机构是卫生行政部门行使卫生监督执法职能,贯彻各项卫生法规的执行机构。医改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是否落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卫生监督工作力度的大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卫生监督工作简要回顾
我市卫生监督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增强力度”的工作思路,积极加强队伍建设,认真履行各项卫生监督职责,开展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及
医疗机构监督等执法监督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卫生监督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我市各卫生监督中队2007年就已经成立,在潍坊是成立监督中队比较早的县市区之一。今年重新作了调整,设立中队14处,聘任中队监督员124人。卫生监督大队于2009年12月从防疫站独立,现有编制26人。食品监管职能移交后,卫生监督工作的重心从原先的食品监管转向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监管等工作领域,我们根据工作需求对监督大队的科室重新设臵,明确职责分工,设立了综合科和三个监督科室,采取专业分工和片区综合监管相结合的模式,主动适应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提高了监督的工作质量和力度。近年来,在全市卫生监督员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下,各项卫生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队伍管理更加规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卫生监督已经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及其权益、维护公共卫生、医疗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监督大队及各中队,带领广大卫生监督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卫生监督任务。在此,我向多年来在卫生监督工作战线上做出巨大奉献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是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最近,我局出台了《关于加强镇(街道)卫生监督中队建设的意见》、《青州市镇(街道)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等6个关于中队和村级协管的文件,明确了监督中队的职责范围、监管区域和监管责任,聘任了中队监督员和604
名村(居)卫生监督协管员。至此,我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卫生监督大队为主体,镇(街道)卫生监督中队为支撑,村居卫生监督协管员为补充的三级卫生监督网络。
三是各项卫生监督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着6部法律,25部行政法规,200多个部门规章的行政执法任务,监督范围面广量大,任务繁重。去年以来,我们在公共场所监管方面,完善了各项卫生制度和消毒设施、消毒记录及索证台账,城区公共场所持证率达到100%,量化分级达到了100%,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持有率均超过98%,去年在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复审工作中,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生活饮用水监管方面,根据潍坊市政府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工程水质普查工作的要求,对全市858处农村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工程进行了水质检测,累计采样1914份,为每个行政村建立了生活饮用水档案。学校卫生监督方面,上半年检查学校35家,重点检查传染病管理,生活用水,学习环境及其公共场所,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序开展,提高了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水平。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方面,认真开展医疗机构专放射诊疗专项监督检查,28家放射诊疗单位均办理了《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率100%,帮助放射诊疗单位健全了职业卫生监护档案。举办了放射防护知识培训班,培训放射人员170人。去年下半年对全市300余家有毒有害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传染病防治和消毒卫生监督方面,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管理、疫情处理及日常依法执业情况进行了检查,并规范了全市的医疗废物管理,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了集中处臵。加强医疗机构监督检查工作,始终保持打击非法行医的高压态势,有效地净化了医疗市场。做好了全市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工作。
二、认清形势和任务,做好当前各项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虽然,我市卫生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卫生监督员业务能力不强,三是部分卫生院重医疗轻监督,四是执法车辆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空白。下半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扎实地贯彻潍坊市卫生监督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推行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建立以发现和纠正违法问题为核心的监管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卫生监督三级网格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加强卫生监督中队的能力建设和管理,加大专职监督人员在监督中队中的比例,从人员组成上保证实际工作的需要;各中队卫生监督员要通过积极参加卫生监督员培训、自学等办法,尽快提高执法办案能力。各中队还要组织村(居)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培训,让所有协管员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培训率要达到100%。从去年开始,所有的许可、监督信息全部开始录入卫生部的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根据职责分工,各监督中队要迅速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并按卫生部信息上报的要求及时录入监督信息系统。
(二)继续开展生活饮用水安全工程。这是省卫生厅确定的三项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我们要全面落实本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方案,准确掌握辖区内各类供水单位基本信息情况,包括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含市政供水、单位自建设施供水)、二次供水单位、农村公共供水单位、学校(城市、农村)自备井等,日常卫生监督重点检查“七有一规范”落实情况,供水单位和涉水产品生产企业建档率、监督覆盖率要达到100%。
(三)继续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推进工程。我市是职业卫生“四个一”工程第三批试点单位,在职业卫生监督职能尚未交接之前,继续履行职责,职业卫生“四个一”工程企业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要达到100%,企业接害职工(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物体的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率90%以上。继续开展职业卫生“六进”宣传活动,重点对交通站点、职业技术学校、劳务市场等劳动力密集场所及社区、农村等劳动者居住区域的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和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四)继续开展医疗市场规范工程。一是要不断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确保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二是要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要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医疗服务市场为重点区域,以打击无证行医、超范围执业、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等行为为重点内容,尤其是卫生监督体系尚不完善的地方更要加强监督,必要时可以抽调力量采取拉网式检查,坚决消除监管空白。三是要加大执法力度。要高度重视群众举报投诉的受理和查处工作,切实做到有案必接、有接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对发现的无证行医案件,要依法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对大案要案,要按照卫生部、公安部《关于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中加强衔接配合的暂行规定》要求,邀请公安机关及时介入,共同调查、严肃处理。
(五)强化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深化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美发美容、住宿、洗浴、人工游泳池等四类场所实现100%量化管理,关键项有一项不合格即不予发证,将量化分级管理纳入卫生行政许可的前臵条件。
(六)扎实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监督。组织开展常见传染病防控为主题的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督促相关单位完善防治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医院污水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监督检查和宣传指导,督促学校和托幼机构进一步规范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完善学校卫生监督档案,并拓展到对全市托幼机构进行建档,开展学校卫生日常监督和专项监测,并对监测不合格的学校依法作出处理。
三、创新举措和思路,推动我市卫生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就如何做好上述卫生监督工作,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要在重点监督工作上做文章。大队、中队职能理顺后,大队将安排下发今年的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各中队要根据工作计划来调整监管重点。各中队要在抓好常态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大
队下达的监督工作重点,认真抓好落实,确保上下保持一致,保证工作不走样,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市卫生监督工作重点任务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要在监督工作亮点上动脑筋。卫生监督工作的内容几乎涉及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各中队长和卫生监督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要善于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形成一两个亮点。所谓亮点,我的理解就是,大家都会做、都在做的事情,你比别人做得更好、更有特点、更到位,能够引起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能够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能够变成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榜样,这就是亮点。我们要善于发现、总结亮点,要将亮点报上来、推出去,以此扩大我们卫生监督的社会影响力。
三是要在创新监督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是工作实践中实实在在的需要。经常听到一些同志议论,认为卫生监督执法的职责是法定的,职权也是法定的,不能随意创新。其实这是对创新要求的一种误解。我们要求的创新,不是要你去改变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范,而是要你在执法过程中,在方法上不断改善,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善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会使我们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我们不但要善于总结发现,还要善于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利用群众的智慧不断改善和促进我们的工作。
四要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各监督中队承担了新的监管职能,要在院长的领导下,监督大队的业务指导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落实监管责任,提高行政效能,推进依法行政。要查办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卫生行业的违法行为,将各项卫生法规落到实处。
五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今天,卫生部门的执法队伍,卫生监督机构肩负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作为执法者本身,学法就是第一要务,只有学法、懂法,才能执好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卫生部前些年陆续下发了《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这些都是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卫生监督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各位从事卫生监督工作的同志,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模式,做到敢办案、能办案、会办案,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更加出色地完成所肩负的各项任务。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即要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又要防止工作中“缺位”和“错位”。
六要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服务意识。卫生监督工作不只是板起面孔、监督检查,还需要热情服务,主动开展宣传教育,帮助受监管的企业和个人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因此,要通过努力,不断改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广大卫生监督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
心、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履行好应尽的职责,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
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执法实践。随着职能发生了变化,卫生监督员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能力也要随之变化,要尽快适应新的工作职责,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律法规、执法程序、执法文书写作、专业知识、现场监督等方面的学习,适应工作要求,胜任本职工作。
同志们,卫生监督工作事关人民身体健康,我们要求广大卫生监督人员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以保障全市公共卫生安全为己任,少说多干,狠抓落实,创先争优,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实践力度 篇5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特点
对于实践教学来讲它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知识, 而是实践操作,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结合得好, 教学会如虎添翼, 而且使学生拉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把理论知识和实践一体化, 易于突出所学专业的重点便于学习。[5—6]下面从以下几点来阐述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它应具有的特点
1. 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 既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
2.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 在实践教学中具有能动性, 对实验加以理解和体验, 都成为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 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 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知识面窄,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关键, 所以实践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7]
4. 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达到了统一性和实用性。
5. 推动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树立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
(二) 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所学理论与方法, 采用相应手段, 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 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教学活动。[8—9]为了使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常规管理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 对违反实践操作的行为不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教育, 而是要求学生认识到错误, 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 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与素质教育接轨。[10]
2. 通过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获取或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运用观察和实践的手段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1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品质, 端正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树立学生不懈的求知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价值观。[12]
3. 根据实践的内容, 确定假设与研究的因素。确定分析指标、分析方法, 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及能动性, 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采取通过书写或讨论的形式, 对比分析写出实验报告。通过撰写实验报告,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 去建构知识, 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的资源, 学生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来获取知识, 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1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践环节实际上有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校外的, 另一方面是校内的。校外部分需要学校努力联系实习单位,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但同时也受到实习单位种种因素的限制。校内部分则给了学校很大的自主权, 校内部分最大的限制就在硬件。
如图所示, 在校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主要在于实习时间较短、实习效果不明显, 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和实习单位限制较多、实习内容较少等。其中, 实习时间长短虽然受到学校教学计划的约束, 但是只要学校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就可以有效保障实习时间。然而企业对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及安排给学生的实习内容, 虽然学校可以努力协调, 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企业。
二、改善实践教学的措施
可见, 要想安排出更科学有效的实习实践教学, 校外部分必不可少, 也需要学校大力做好校内实习实践工作。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需从以下措施着手。
(一) 学生转变实习观念是前提
大学生应当转变实习观念, 端正实习态度。首先在校学习期间, 思想上要引起重视, 自大学一年级开始大学生就要培养“生存危机”意识, 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自觉将实习作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检验和强化技能的机会, 为将来的工作积累经验与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加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大学生应大胆地走向社会, 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 以便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 寻找实习机会时, 大学生不要依赖学校、老师, 而应该主动与合适地用人单位联系, 努力争取实习机会。最后, 在实习过程中, 把心态放平, 调整对实习的看法。[14]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够扎实, 没有能力完成比较复杂和高难度的工作, 坚持从琐碎简单的事情做起。
(二) 学校提供扶持是途径
首先, 高等学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学习、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将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课程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技能培训。其次, 高等学校应当鼓励大学生组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如建立创业俱乐部、电脑小组、行业委员会、就业中心等, 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和活动能力。再次, 高等学校要为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建立信用档案, 将相关数据载入数据库, 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双向导师制度, 院系和实习单位都应当指派专门导师为学生指导, 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应当有数量限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实习信息反馈制度, 实习单位和院系及其导师之间应当经常沟通, 互通实习信息, 使学生实习步入健康的轨道。最后, 高校应当提供一定的经费, 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大学生实习培训基地,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网络上开设的实习基地, 利用网络的平台提供人才资源储备库。
(三) 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制度是根本
实习单位作为实习制度的主要承载者, 需要真正认识到接收大学生实习不仅是义务, 更是一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习单位应针对实习大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的实习制度。例如, 实习单位应对实习生给予针对性培训, 由人力资源部或相关部门的经理为实习生讲解一个职业人士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如商务礼仪、各种注意事项等。[15—16]这些工作便于大学生迅速了解和适应企业特有的行为模式, 融入企业文化中。[17]实习单位应定期向社会发布实习岗位信息, 制定明确的实习生报酬待遇和工作纪律。[18]另外, 实习单位应当多与学校加强联系, 设立相应的大学生实习管理小组, 提高管理的规范性, 并适时与学校指导教师沟通, 以保障企业生产运作与大学生实习的正常、有效进行。
(四) 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是主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世界进入了弹性劳动与经济不稳定、工作不稳定时代, 而劳动关系出现弹性化趋势, 多种灵活就业方式应运而生, 如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承包就业、派遣就业、兼职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等, 非标准劳动关系已成为当代劳动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19]政府管理部门应当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实习政策, 服务于学生、学校、家庭和实习单位。一方面, 政府管理部门应为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搭建平台, 促使学校和实习单位加强沟通和合作, 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 政府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接纳大学生实习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例如, 把接纳大学生实习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接纳大学生实习纳入优秀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反之如拒不接纳大学生实习的企业予以必要的社会责任及管理方面的警戒等。
通过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 积极完成项目设计, 为大学生的创新和知识应用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以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创新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实验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 增加学生自主与合作实验项目, 积极推行专业实践和专业创作,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 全面开放实验室, 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以企校合作培养人才为契机, 创新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加大与本地明星企业的联系, 尤其要加强与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基地的联系, 以基地为基础, 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面主要以生物物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明显的区域研究优势为依托, 初步形成为德州资源生物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平台, 逐步建成聚集和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 建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的辐射中心, 积极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 深化“产学研”一体化, 完善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和实验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应用性攻关项目合作。
德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立足德州, 面向生物行业, 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总体要求, 围绕德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德州市“10+3”产业体系, 以“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优化专业知识结构, 强化工学交替, 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 巩固理论基础, 推动实践创新, 大力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加大力度去产能 篇6
加大力度去产能在认识上要有新高度。今年1月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 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指出, 化解过剩产能, 要继续坚持壮士断腕精神, 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 并提出了五条具体措施。1月22日,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进一步强调了去产能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坚持用法治和市场化手段, 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 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李克强要求在近几年淘汰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的基础上, 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 严控新增产能。 当前, 我国钢铁业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利用率低下, 恶性竞争加剧, 钢材价格持续下行, 整个行业面临着一场 “钢铁危机”。 产能过剩这一严重问题对于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持续的阻力, 所以目前形势下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成为钢铁行业宏观政策引导的主基调, 有必要理清行业现状, 为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提供支持依据。
加大力度去产能在措施上要多措并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抓好去产能工作提出“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 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 因地制宜, 分类有序处置, 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将去产能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作为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行业, 要通过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摸清家底, 协助地方政府动员和组织企业按照国家提出的淘汰落后产能的数量指标和进度表抓好落实。
加大力度去产能在政策上要打出“组合拳”。 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差别化手段, 打出政策“组合拳”。 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因为去产能是需要一定成本的, 意味着有的钢铁厂要关闭, 人员需要安置, 历史欠账问题需要解决, 这些问题都需要资金。 所以, 李克强总理提出, 中央要设立专项资金, 对地方和企业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进行资金补贴。 二是加强金融扶持: 完善债务处置、不良资产核销等政策, 对主动退出产能的企业给予支持, 对违法经营企业和“僵尸企业”要停止续贷, 同时要防止企业逃避债务和僵尸企业僵而不死, 防止化解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三是合理安置职工:多渠道、多方式安置去产能企业职工, 通过转岗就业、扶持创业、内部退养、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 合理安排分流职工, 维持其合法权益,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四是加强监督考核: 由省级政府对本地区化解产能过剩负总责。
加大力度去产能还需要坚持培育新动能和改造传统动能相结合, 实行双轮驱动, 这是治本之策。 我国钢铁工业所以会出现产能严重, 过剩原因是多方面的, 特别是在21世纪初的前几年, 钢铁工业一直处于高需求、高利润、高速发展时期。 发展钢铁工业成了各地区争相上马的香饽饽。 不仅钢铁业本身大干快上, 盲目扩能, 就连地方政府、国内外巨商大贾、民间团体等都投巨资发展钢铁。 八年间, 不仅使钢产量一直是两位数增长, 而且基建项目呈“井喷式”上升。 由于钢铁企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十一五”期间开建的项目往往到“十二五”集中释放。 伴随产能增速过快带来从业人员过度膨胀。
陕西加大节水减排力度 篇7
今年, 陕西省宝鸡市开展了以“加大节水减排力度, 迎接绿色奥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该市城市节水办要求各计划用水单位将城市节约用水作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节水促减污, 以限排促节水。在宣传活动内容上突出“城市再生水利用”、“节水器具普及”等。各单位组织开展了节水技术、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加快技术改造, 依法淘汰耗水量大、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同时, 还加大了《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陕西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宝鸡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
澄城加大医疗救助力度 篇8
澄城县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就医难问题,紧抓社会救助的制度短板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制定完善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全面提高住院救助标准,明确救助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的合规费用,特困供养人员住院实行全额救助,对低保对象按70%比例救助,年度累计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4.5万元;取消低收入家庭救助门槛,按50%比例救助,年度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3.2万元;降低因病致贫家庭救助门槛,按30%比例救助,年度封顶线为2万元。新政策的出台落地,有力推动医疗救助提质增效,目前已兑付医疗救助资金470余万元,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
我区加大“城乡清洁工程”力度 篇9
年内投入8.09亿各项工作指标顺利完成
2009年, 全区各地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已有成果, 深化和拓展工作领域, 整体提高“城乡清洁工程”的层次和成效的决策部署, 不断加大力度, 强化工作措施, 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指标任务。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各地抓住国家拉动内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时机, 进一步加大了对城乡市政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 城市的服务功能得到完善和增强。2009年1~11月, 各级政府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中财政总投入达8.09亿元, 新建和改造垃圾中转站444座, 新增环卫人力车2071辆, 新增泊车位1.7万个, 改造小街小巷1307条, 改造和建设排水管道280公里, 新建和改造公共厕所4339座, 硬化道路294.4万平方米, 安装及维修路灯17万盏, 新增果皮箱2.9万个。
——城市绿化美化进程加快。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全区各地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工作, 致力于打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市容靓丽的宜居生态城市环境, 城市品位和生态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09年1~11月, 全区城市美化绿化1774.8万平方米, 种植风景树木1147.3万株, “穿衣戴帽”工程255.2万平方米。
——“五乱”整治行动强化。全区各地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积极探索新机制体制, 不间断地开展集中整治“五乱”行动, 促使城市整体环境和谐美观, 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2009年1~11月, 全区新增环卫员工3656人, 开展专项整治活动1.9万次, 出动人员299万人次, 组织开展督察9480次, 整治车辆乱停31.1万起, 整治占道经营46.1万处, 清理违章搭盖建 (构) 筑物167.4万平方米, 清理非法小广告216.8万条, 清理工地乱象1.3万处。
——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09年11月底, “十一五”后3年累计建成和在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151项, 其中, 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成21项, 在建76项;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成9项, 在建45项。
持续督察有效促进长效管理
据了解, 2009年以来, “城乡清洁工程”牵头单位——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督察, 抓好专项调研, 持续深入推动“城乡清洁工程”的巩固提升和深化拓展。2009年, 该厅先后召开“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会议4次, 组织机关处室及厅属单位对全区14个地级市开展督察行动44次, 发出督办函28份, 同时组织各市城建监察支队组成14个督察小组对获得2007年度“城乡清洁工程”星级城市单元进行专项交叉督察。此外, 先后开展市政环卫改革试点、南宁市6城区农贸市场、南宁市典型“城中村”、部分地级城市“数字城管”建设情况以及部分城市公共厕所建设管理情况等5次专题调研, 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路子。
“五乱”反弹仍是突出难题
据自治区“城乡清洁工程”督察队有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以来到各地督察时发现, 仍有个别乡镇、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五乱”现象反弹严重, 卫生死角未能有效根除。这背后有多方面原因, 其中亟待解决的是, 个别市县区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市县“城乡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经费保障不到位;个别市县长效管理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尚未建立健全, 由“突击型”向“常规型”还没有转变;一些乡镇、城中村的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大多数没有配置垃圾桶、垃圾收集站和转运站等;月报制度落实不到位;群众宣传工作有所弱化。
逐步推进乡镇和村屯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