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力度

2024-05-29

建设力度(精选12篇)

建设力度 篇1

为了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 加大执法力度, 巩固和发展执法成果, 完善执法程序, 配备执法装备, 建立一支关系协调、组织严密、运行有力的农业执法队伍, 为建设榆次“平安农业”、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全区农业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农的根本实现, 榆次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 狠抓规范化建设,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的危害, 净化农资市场, 防止有害病菌的侵入, 为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消除事故隐患、保护农民及消费者的利益较好地发挥了职能, 进一步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农业行政执法环境。

一、强化领导, 建立健全执法体系

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涉及农业部门职能转变和内部利益调整。榆次区农业局把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并注重加强领导, 做到了一把手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使榆次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人员、编制、经费很快得到落实, 于2007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大队确立编制12个, 通过在农业局内部各中心、种子站考核招聘了事业心强、专业素质高的工作人员, 建立起一支关系协调、组织严密、运行有力的农业执法队伍, 由一名副局长亲任大队长, 确保农业执法工作队伍不散、力度不凡、工作不乱, 为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使榆次农业执法大队真正成为一支能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农业卫队。同时向主管部门积极申请, 要求统筹安排, 解决了经费、车辆、办公场所等问题。目前, 全队共有专职执法人员11名, 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已配备, 并增设了听证室、档案室, 形成了有领导、有机构、有队伍的执法体系, 使榆次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实现了机构合法化、人员专职化、手段现代化。

二、加强培训, 充分提高执法力度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专业性和政策性很强, 涉及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等多方面问题, 而这就更需要有一支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态度端正、政治业务和法律学习加强、业务素质提高的过硬执法队伍。为此, 榆次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专门针对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开展教育, 明确提出“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的口号。同时, 从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技能着手, 先后多次参加省厅举办的各种法制、执法培训班, 并规定每周五为全体队员集中学习时间, 通过分析案件, 开展讨论, 从而激励执法人员增强学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办案水平, 真正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通过培训学习, 为提高执法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使广大执法人员真正做到执法先懂法, 办案法制化, 执法程序化。

三、加大宣传, 增强群众法律意识

群众的理解和参与是搞好依法治农的基础。3年来, 榆次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利用多种宣传形式, 大造舆论, 不断提高全区农民朋友依法兴农的法制观念。在宣传工作中, 他们做到了“三个面向”, 即:面向上级、面向群众和面向农资企业, 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格局。在面向上级上, 不但向分管领导宣传, 还主动向省市上级执法部门宣传;在面向群众上,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张贴标语等方式全方位开展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分发、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安全法》、《榆次区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部分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等宣传材料15000余份, 另一方面是利用集会, 以及抓住3·15、12·4等各个时机, 对全社会进行宣传;在面向农资企业上, 通过执法检查, 将有关宣传资料发放给农资经营户, 让他们守法经营, 并充当起宣传手。与此同时, 举办了农药经营人员上岗培训班, 共有110名农资经营户参加了培训, 提高了经营户识假辨伪和维护自身权益能力, 进一步掌握了农药经营之道。通过宣传, 群众依法治农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四、完善制度, 规范实施监督执法

执法必须有据, 制度必须健全, 执法行为才会规范。榆次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成立后, 结合大队实际, 专门制定了以大队工作职能、日常工作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财物管理制度、监督廉政制度和大队工作流程为主要内容的《榆次区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若干制度》。在此基础上, 该大队还专门制定了《岗位职责》、《行政许可制度》、《农资经营管理制度》、《各科室执法责任书》。为了便于执法人员掌握相关法律知识, 特别组织人员搜集精选刊印了《常用农业法律法规选编》一书。目前, 榆次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每个执法人员职责明确, 既分工又合作;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严格依法行政, 做到程序合法, 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定性准确, 处理恰当, 文书规范, 不越权不滥用职权, 执行公务时都能主动出示执法证件, 表明身份;讲究文明执法, 言行规范, 廉洁自律, 严格遵守不“吃请”、不收“红包”的“六不准”规定。截至目前, 在执法检查和案件处理中未出现冲突事件, 没有要求听证和行政复议, 没有发现错案, 没有发生上诉案件, 形成了“制度到位, 责任到人”的良好局面。

五、严格执法, 深入查处违法案件

榆次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成立后, 积极开展了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和执法检查, 督促和指导各企业经营户实施“两票两账一卡”制度, 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 完善台账记录, 实现农资质量全程跟踪和可追溯管理, 承诺不得购销或介绍使用国家明令禁售和使用的剧毒杀鼠剂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特别是全省蔬菜水果生产区剧毒高毒农药专项整治活动启动仪式在榆次东阳镇举行后, 为配合全省专项整治行动的要求, 以执法大队牵头, 联合工商、质监、蔬菜中心、农业中心等部门, 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问题比较突出的农资产品加强了检查。

共出动执法车530辆 (次) , 执法人员1390多人 (次) , 检查各类农资经营户102家, 立案32件, 其中查处违规经营高剧毒农药企业8家, 没收果菜区禁止销售和使用的农药甲拌磷、对硫磷、氧化乐果等85 kg。把源头治理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的切入点。2009年配合省农业厅对全区蔬菜基地和市场的2800余个样品进行了跟踪检测, 合格率达到98%;农业部在去年6—8月份来榆次随机采集蔬菜样品40个, 合格率达到97%。全年向全国各大中城市配送无公害蔬菜3300×104 kg, 未发生一例违规事例。

与此同时该大队还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 鼓励发动广大消费者和经营户共同参与监督, 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8起, 均一一进行了妥善处理。其中“榆次区东阳镇绿辉种子经销部经营劣质白二青白菜种子案”, 为农民争得赔偿款6万余元。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打击了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投机取巧、制假售假、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 解决了群众投诉无门的问题, 创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

榆次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目前已被列入全国44家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之一, 被评为2009年全国农业执法先进单位。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 榆次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将振奋精神, 努力工作, 积极推进农业行政规范化建设工作, 全面服务于榆次经济社会的推进, 从而开启榆次“三农”工作美好的明天,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榆次而创造优良的农业发展环境。

建设力度 篇2

赤眉镇位于内乡县北部20公里处,因东汉末年赤眉起义军在此驻扎而得名。全镇辖21个行政村,312个村民小组,人口5万人,总耕地面积4.9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0.5万亩。S249线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新农村和集镇建设为切入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环境卫生、经营管理、交通秩序三项整治和广告牌规范工作,大大提高了集镇管理水平,镇容镇貌有了明显改观。近年来,该镇先后获得省“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镇”、“文明卫生村镇”以及省、市、县“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市“二星级集镇”等多项荣誉称号。主要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摆上位置

集镇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为了使集镇得到有效地管理,镇党委、政府首先加大了领导力度,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集镇管理领导小组,抽调5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为成员,具体负责协助集镇建设与管理工作。二是强化措施。制订了方案、下发了文件,专门制作了《集镇建设管理办法》版面悬挂于集镇醒目位置,倒排工期,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广泛动员。镇多次组织镇直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集镇所在村——赤眉村以及周边与集镇接壤的马营村、黄岗村的村组干部动员会,进行专题部署。明确职责任务,进行分工协调,首先在思想上进行统一,为集镇经营管理、开发建设铺平了道路。

二、科学规划,制订详规

集镇规划是集镇开发建设的前提。为避免先建后拆、低标准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该镇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是聘请南阳理工学院专业人员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集镇进行实地踏查勘测,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二是请省规划设计院结合本镇特点,制订了集镇建设详规,使集镇建设实现了有章可循。三是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先疏后堵、疏堵结合,即先搞基础设施建设,后治理占道经营、乱设摊点现象,减轻了工作阻力。

三、划行入市,加强监管

集镇划行规市管理是解决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的根本措施。在集镇管理上,一是抓好专业市场建设。建成肉禽蛋、瓜果蔬菜、日杂副食、服装、农产品五个个专业市场,要求所有商户全部入市经营,进行规范化管理,彻底杜绝了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现象。取得了“坐商归店、行商归市、车辆畅通、镇容整洁”的效果。二是对广告牌进行规范。投入5.5万元对商户门店广告牌统一进行治理,规定宽度统一为1米,长短不限制。并根据广告牌长度、面积大小适当予以补助。符合要求标准的广告牌每个补贴50——100元。三是加大保洁力度。整合市政管理队伍,狠抓卫生管理规范化。市政办、市政站、保洁工、垃圾清运队伍规范配备,做到从市政管理、卫生保洁、垃圾清运一条龙管理,不留卫生死角。四是加强教育,提高居民和商户整体素质,促使广大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集镇美好形象。五是是实行机关干部包路段责任制。所有街道按路段分包到每一个站所、每一个镇直部门,指标全部量化,每周五下午各站所人员到街道上集中进行大扫除、清理杂物,实现了全天保洁与长期保洁的有机结合。

四、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镇党委、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向外争取集镇建设资金100多万元,对集镇进行硬化;二是镇财政投入530万元用于原有街道加宽硬化、配套下水道清淤、栽植绿化树苗木进行美化;三是在外人员捐赠。发动赤眉籍在外人员支援家乡建设,其中祖籍赤眉王堂村的桂林高新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席国际先生出资10多万元对街南入口处垃圾堆进行清理,建成精美雕塑一个。四是各门店自筹资金对门前统一平整硬化、铺设彩砖进行美化。五是民营企业投入。我们与南阳明升置业有限公司合作搞油桃市场和商务楼建设,总投资达3000万元。社会各项资金的注入,使赤眉的集镇建设进度明显加快,质量大幅提升,集镇建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五、完善功能,打造特色 赤眉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强集镇功能建设,方便群众生活,发展地方经济。一是投资120万元的集镇文化广场建设,占地10000多平方米,计划建成游园、花池、喷泉,配套健身器材,做为集镇市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健身场所;二是在商贸小区建成商务用房150套,建成集休闲、娱乐、饮食、购物为一体的休闲服务中心。目前,商务房一期工程已完工。三是街南迎宾大道及高档住宅区建设,路灯、下水道、花带已全部配套。我们还引进广西柏宇有限公司对位于集镇中心的粮所进行搬迁开发,该项工程已报上级审批,正在办理用地手续。其次是与南阳久远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开发协议,投资3500万元的赤眉古寨及滨河新区开发项目。该项目运营成功以后,可使集镇面积扩大1倍以上,功能更趋完善,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集镇建设引资势头强劲,功能明显增强。

天津港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 篇3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张立异表示,2013年天津港将继续做好“海港”文章,重点提升港口规划水平,将现有港区规划成南、北、中三大组团,使港口空间布局更加舒展,产业布局更加合理,逐步形成商业港、工业港、渔港、邮船母港和休闲娱乐港等功能完备的综合性海港。

据悉,2013年天津港新开工项目124个,投资49.5亿元人民币;续建项目64个,投资78.5亿元人民币。从工程分布情况来看,东疆港区和南疆港区依然是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区域。

东疆港区的建设重点在于拓展空间和完善功能,主要项目包括东疆北防波堤工程(东疆二岛起步工程)、邮船母港二期工程等。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推进东疆保税港区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使港区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进一步完善。

南疆港区的建设重点是扩大能力,主要项目包括南疆26号铁矿石码头、神华煤炭码头二期工程、南疆液化天然气码头工程及其相关配套项目建设,推进南疆港区东部配套服务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南疆港区交通及配套环境。此外,天津港还将实施临港经济区南部区域配套项目,启动独流减河北岸区域开发,完善散货物流中心商贸区配套设施。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天津建设北方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重要载体,东疆二岛起步工程成为2013年重点投资项目。资料显示,东疆二岛规划面积为42 km2,由北部岛、中部岛、南部岛组成。按照功能定位,北部岛以海洋研发功能为主,中部岛以自由贸易港功能为主,南部岛以物流加工、对外贸易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等功能为主。

目前天津港陆域面积达121 km2,形成北疆港区、南疆港区、东疆港区、临港经济区等新的港区结构,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12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76亿t,集装箱吞吐量1 230万TEU,同比分别增长5.3%和6.2%,均创历史新高。据悉,2012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排名全球第四位,仅次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和新加坡港,稳居我国北方第一大港的地位;2012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鹿特丹港,首次跻身全球十大集装箱港之列。

加大节水力度 建设节约型学校 篇4

我们知道,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 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出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等现象。目前,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是非常低的。我们的建筑能耗也非常之高, 我们的采暖用能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倍等, 我国的资源已经难以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认清现状, 了解自我

1.我们居住的城市北京, 是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资源节约意识也还比较薄弱, 尤其是在公用水电部分。

2.宋庄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校, 现有18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800人, 教职员工113人, 学校总占地面积56000平方米, 在农村中学里属于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这样的大校, 如何用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2005年, 学校一个月的用水量在1684.84吨, 每吨1.2元 (此价格为农村村民用水价格) , 一个月的用水费用为2021.81元。可一个月的办公经费不足5000元, 水费就占去了一个月经费支出的一半。后经后勤人员认真观察发现, 学校在校内用水问题上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例如:学生喝水时先将水龙头打开流一会儿之后再喝, 喝完水后有时不注意把水龙头拧紧造成滴漏;学生在值日涮墩布时, 也直接到水池前并把水龙头开到最大猛放一阵, 学生厕所里也经常传出便池一直冲水的声音, 造成水资源白白流失。面对这种用水量大, 浪费现象严重, 节水意识不强的实际问题, 学校领导干部在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学校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立即召开领导干部研究会议, 群策群力, 共同制定如何加大节水力度, 增强节水意识, 减少用水量, 建设节约型学校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三、加强组织与管理, 广泛开展教育与宣传

在学校节水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 由校政教处牵头, 校团委配合, 围绕“加大节水力度, 建设节约型学校”这一主题, 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学校橱窗、班级板报、张贴节水标语、旗下讲话、专题讲座和报告等手段, 加大教育与宣传活动的力度, 大力提倡“珍惜水资源, 从我做起”, 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 做到师生员工人人皆知开展建设节约型学校的意义与重要性, 使得厉行节约的观念深入人心。我校还充分利用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以及我国每年7月第一周的“水法宣传周”, 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学习活动并积极开展“珍爱生命的源泉——水”公益广告设计和演讲比赛活动以及节水“四个一”即写一句节水口号、一条节水短信、一种节水好方法、一篇节水文章活动, 以提高学生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增强全员节水意识。学校也积极鼓励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 组织学生开展节约水资源新技术的运用和研究活动, 以及环保教育等课程。

四、节水措施求实求新、大力推动节约型学校建设

为了使建设节约型学校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创出学校特色, 学校全体职工, 上下一心, 积极行动, 力争在节水方法上求实求新, 主要采取了以下整改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为学生厕所安装总节门

为了解决学生厕所冲水浪费问题, 2006年1月学校组织后勤工作人员, 在学生男女厕所的上水处各加装一个总节门, 控制厕所的用水量和用水时间。

此项措施对解决学生厕所冲水浪费问题非常有效。在没有安装节门前, 中午保洁人员下班了, 学生还没有放学, 学生用完厕所后, 经常出现不关水的现象, 有时一、两个便池都在开着水, 特别是女厕所, 学校中午执勤人员多为男同志, 不方便进去检查, 有时水一流就是一个中午。可想而知, 一个中午一个一寸管道流水量是多少吨。没有安装之前学生厕所冲水月用水量为600吨, 一个学期的用水量就是3000吨。自从安装上总节门后, 厕所月冲水量为300吨, 一个学期的用水量为1500吨。与没有安装总节门前相比减少了一半用水量。保洁人员下班时, 先把总节门水关闭, 下午上班时再开, 这样, 有效地解决了厕所冲水浪费问题也节省了不少水资源。有效的解决了厕所冲水浪费问题。

2.号召学生自带水杯、水瓶

2006年以前, 学生饮水前, 先打开水龙头放水, 等水流一会儿了再喝, 而且水龙头压力大, 这样既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利。根据这种情况, 开始学校把水龙头都换成节水龙头, 可是用了不足一个月, 节水龙头就坏了。有时, 中午或晚上放学坏了, 一跑水就是很长时间, 反而适得其反。为了有效解决学生课间在水龙头上饮水浪费水源问题, 我校向全校学生发出号召, 号召学生自带水杯、水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节约健康的饮水观念。经过测算结果对比, 采取让学生自带水杯、水瓶和水之后, 每月因学生饮水与采取此措施之前相比, 一个月节水74吨, 一学期节水370吨。这样算来, 一个学期节省下来的水可供学生再饮用3个学期之久。

3.学生教室地面卫生实行个人承包制

为了解决学生在值日涮墩布时造成的水资源严重浪费问题, 学校采取了学生教室地面卫生实行个人承包制的措施。要求学生教室内不再用墩布墩地, 改为座位左右卫生由学生自己负责管理, 包括清理地上的纸张和用抹布擦自己的卫生区。班内一天放置一盆水, 学生不用再到水池清洗抹布, 不用在放学后留在教室里专门做值日, 班内卫生区的卫生在课间学生自己就维护和处理了。

通过以上3种措施的实施, 使学校该三方面的月用水量由以前的716吨减少到了326.75吨, 每月节水389.25吨。再加上平时的花草浇灌, 水暖供给, 各专业教室用水和教师用水等, 现在学校月平均用水量不足500吨, 一年可节水上万吨, 以上这些措施为学校建设节约型学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本经验的创新之处

1.学生自带水杯、水瓶、水, 首先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直接到水龙头上饮水

浪费水源的问题, 为学校节省的大量的水源, 而且还减少了细菌疾病传播的概率,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次是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短 (尤其是夏天的时候) , 饮水学生人数多, 难免就会因为排队抢水起冲突, 实行了学生自带水杯、水瓶、水之后, 这些现象全部都消失了。

2.学生教室地面卫生实行个人承包制是我校最具创新特色、实践有效的节能方法, 一举多得效果显著出

首先它完全改变了以往的笤帚扫地、墩布墩地、学生放学后值日生要留在班内进行值日的传统方法。这样既节水, 又能减少学生在校停留的时间, 尤其是在冬天, 白天时间短, 学生不用因为做值日而匆忙回家, 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夜晚回家路上出现的交通安全事故。

其次它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涮墩布浪费水源问题, 消除了上下楼班级之间因卫生区问题产生的矛盾, 还延长了教室多媒体的使用寿命。现在学校各班教室大部分都有多媒体, 多媒体使用时最怕灰尘, 以前学生放学后都用笤帚打扫卫生, 把教室弄得乌烟瘴气, 严重影响了多媒体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后学校决定各班教室内不要使用笤帚扫地, 可以用墩布墩地。虽避免了教室灰尘的产生但上下楼班级之间的矛盾又增加了, 值日生涮完墩布也不拧干紧接着就进教学楼, 墩布上的水自然就滴落在了其他班级的卫生区或溅落在楼道内的墙壁上, 弄得很脏。学生之间经常打嘴架, 班主任之间也有意见。自实行学生教室地面卫生个人承包制之后, 减少了落尘, 多媒体的使用寿命也可以得到延长, 直接减少了我校多媒体设备维修、更新经费的开支, 班级之间也没有了矛盾。

再次, 学生自己的卫生区有废纸出现不扔垃圾箱, 而是在班内开展废纸回收活动,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也为班级提供了增加活动经费的机会, 同样也减轻了学校排污负担, 还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提高, 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六、建设“节约型学校”, 同步发展的内容

我校在加大节水力度建设同时, 在节电、节纸张耗材、节油等其他方面工作也进一步加大了管理力度, 增加了对节能设备的资金投入。主要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各处室根据各部门实际开展节能情况, 进一步制定相关节能减排措施和活动方案并加以实施。教务处针对节约纸张耗材制定具体的节能减排措施。总务处针对节电、节纸、节油制定相关的节能减排措施。政教处以“节能减排”为主题, 制定了具体的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图1为宋庄中学学生减排签名活动。

2.依托我校的学科和技术优势, 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教学楼内安装感应式水龙头;在校内有重点地支持除节水以外的新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改造项目 (雨水收集) 等。

关于加强生态建设投入力度的意见 篇5

市人民政府、园林局、农牧局:

根据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生态是关键战略的实施。随着吴忠市市区城市发展的需要,生态治理以成为当前市委、市政府要办理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企业和农民、个体大户所关心的一件大事。

地处西北的吴忠干旱少雨,冬春季节风沙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特别是南部山区部分土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程度加快、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我市的经济发展,影响了群众奔小康的目标。

十七大把生态治理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我市企业、农民、个体大户认识到生态治理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显现的十分重要。纷纷用自己企业和做生意积累的资金投入到了生态治理的行动中。励精图治,努力拼搏,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还木还草,封山禁牧和防风治沙、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建设项目和市区绿化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96.2万亩,封山育林33.5万亩,草原围栏4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3年的6.7%提高到9%。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得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是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投入的资金大,目前只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草)政策以来,我市其他县区列入在其范围内,得到了财政补偿。唯

有利通区孙家滩地区、双吉沟项目区已退耕还林(草),荒山造林多年,没有纳入在其范围内,目前该地区已完成退耕还林(草)、荒山造林50万亩,使得这些搞生态治理的人在前期的治理中已经用尽了资金。后期的管护出现了资金困难,为了保住生态治理成果,他们千方百计想办法,有些人甚至债台高筑,影响家庭和睦,生活也出现了困难。

十七大的召开,胡总书记的讲话,都把生态治理工程提到了重要日程上。2007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生态治理资金的投入。但对荒山造林、防风固沙的投入力度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金不足有可能使得已治理好的生态环境毁于一旦,继续对环境和人类带来破坏。

随着治沙造林工作的深入,政府对其关注力度减弱,具体情况是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安排上没有一个长期计划,前期大力支持,后期不管不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治沙造林工作没有专项论述。如果长此下去,造林大户积极性受挫,治理陷入资金危机难以维持企业生存,更严重的是治沙造林因为资金缺乏造林成旱难以保持,导致生态环境重新恶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为了保护生态建设的成果,营造一个“全民为环境建设”的氛围,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实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治沙造林工作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它任重道远,建设意义重大,应该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建设力度亟待加强。

建议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1、生态项目治沙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也是国家和社会的一项重要工程。市人民政府应对生态治沙造林项目给予大量投资,使得生态项目工程能够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2、市人民政府在投入项目上,应对治沙造林给予倾斜,在上报项目时政府应大力支持。

建设力度 篇6

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人们可以望文生义,也可以随心遐想,但百闻不如一见。为使代表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更清晰的感性认识,会议首先安排了与会代表对在江西省境内乃至全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也颇有代表性的新农村样板村:兴国县龙口镇文院村、高兴镇长迳村、赣县南塘镇石院村、吉埠乡枧田村进行了参观考察。尽管是烈日炎炎,但挡不住代表们的考察热情似火,一路过来,看见他们整洁的村容村貌,文明的乡风民俗,科学的民主管理等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建设起来的新农村。感受颇深,认识更清,方向更明。特别是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参观了兴国县的将军馆后,更坚定了代表们一定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运行站好岗,放好哨的信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一次战略提升,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审计署对此有周密的安排,余先仕副厅长在会议上将7月20日~21日审计署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的主要精神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全体代表后,代表们对李金华审计长提出的:要求审计要敢于讲真话,敢于反映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敢于实事求是处理问题。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好审计工作的各项要求,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监督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用,但实践出真知。会议安排先后有赣州市审计局局长欧阳锋、省厅农业处处长伍金条、南昌市审计局副局长刘鹏、景德镇市审计局局长叶观荣、新余市审计局副局长李志坚、鹰潭市审计局局长卢越明、抚州市审计局局长黄德宪、九江星子县审计局局长余德林、萍乡上栗县审计局局长朱永成、宜春丰城市审计局局长喻德华、上饶鄱阳县审计局局长胡群华、吉安吉水县审计局局长叶晓鹰等分别将他们在多年来审计工作中摸爬滚打中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无私地奉献给全体代表,使大家深受启发。

代表们从省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秘书组苏昌平副组长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了解到,江西省委、省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十分重视,非常支持。不仅成立了以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副书记彭宏松、副省长熊盛文等为领导成员的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这样高规格、高层次的领导机构,全国并不多。同时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加大了投入,今年又集中资金整合投入了6.21个亿助推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让代表们充分感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农民建新村、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会议结束时,江西省审计厅伍自尧厅长作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审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就贯彻落实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精神,结合江西省审计工作实际,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做了周密部署。关于总结过去,他指出,江西省各级审计机关近几年来,在开展惠农政策项目审计、移民建镇资金审计、生态环境项目审计、农村社保资金审计、税费改革情况审计、任期述职评议审计等工作中成绩显著,卓有成效,深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好评。关于安排今后,他强调,涉农审计是当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工作,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一定要围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国家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为目标,以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为主线,整合审计资源,加大监督力度,全面提高涉农审计工作水平,这样一条工作思路去开展工作。关于具体工作布置,他指出,重点要摸清四种情况,即:一是政策情况,二是投入情况,三是项目情况,四是管理情况;突出三个重点,即:一是在审计对象选择上突出重点,二是在审计内容上突出重点,三是在审计查处上突出重点;做好四项结合,即:一是专项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二是农业审计部门与其他审计部门相结合,三是上级审计机关与基层审计机关相结合,四是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相结合,审计要注意摆正位子,不能有“包打天下”的思想,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密切联系,统筹安排,做好工作。

强化企业单位党政建设力度的途径 篇7

关键词:企业单位,党建,建设,创新

一、目前企业单位党政建设的问题

(一) 企业未能形成对党建的统一认知

我国在国企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 例如国有企业从以往的工厂运作模式转变为股份所有, 那么国企的根本形态也就逐渐改变, 从表面不断深入, 股东大会成为了企业内部的最高权力所有者。这种变化导致了如下问题:企业在运营和管理的过程中, 党组织的重要性逐渐削弱, 其政治核心地位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 因此在国企内部开展党建工作时, 也会出现各种负面效应, 最终影响到企业党建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 企业的党建工作未能充分联系群众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就坚持统一的群众路线, 以人民群众为工作重心, 只有坚持群众路线, 共产党在工作才能体现出号召力和凝聚力, 群众路线属于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首要路线和方针, 那么国企更要以这种路线和方针要求自己, 彻底执行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正确路线。然而在国有企业的运营过程中, 有部分企业对自身的利益过于看重, 希望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单方面提升企业利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没有过多关注企业中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这种行为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利益, 是有利的;但是另一方面, 企业众多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有所流失, 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直接导致国企的党建工作不好执行和开展, 带来的负面作用是无法回避的。

(三) 企业没有完全吸取多元化的工作方法

国企的改革步伐加快, 改革深度加深, 企业的工作环境、市场情况也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市场经济逐步推进, 那么国企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针对市场环境改善工作、运营、管理模式, 那么党建的要点、方法、措施等要素都必须创新、改革, 从工作实践入手, 确保企业的党建工作符合市场的要求, 从单一方向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通过研究实际工作可知, 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中的劳动者, 传统理念尚未改变, 依然认为企业的兴衰是由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等方面决定的, 然而这些因素只是外部的, 需要解决内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我国部分国企过分脱离实际, 没有依据自身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对党建工作进行调整和改善, 工作方法老旧, 那么这种问题就会直接导致党建与企业改革产生错位, 前者无法满足后者的相关要求, 那么党建工作本应具备的灵魂指导作用, 也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二、增强企业党建力度的途径

(一) 将经济方针与党建工作相结合

企业的党建工作应该围绕经济建设, 维护企业自身利益为基础, 此方针要坚决落实, 不能仅仅停留在空口白话上。企业创新工作不是片面的口号和形式上的创新, 而应该是将经济建设作为主要目标, 开展落实到实际的建设工作, 要求将企业经营战略、经济效益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

(二) 增强调研机制的作用

在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 要设立完善的调研机制。调研工作是党政建设的标准, 只有具备正确的调研结果, 才能在开展党建活动过程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循。并且进行调研工作, 能起到科学指导的作用。首先应该选择适当的试验点, 在工作中不断累积经验, 及时分析问题加以改正, 从而提高基层工作的效率。

(三) 利用工作难、重点开展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应该是目前企业的重点工作, 客观分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找寻突破口, 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 用勇于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并在工作实践中落实。

(四) 从整体开展党政建设创新工作

党政建设必须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 可以在企业各部门树立党建创新榜样, 进而由一个个的“点”上升到整体的“面”, 以推动党建工作的全面开展, 尤其要注意过程中的经验积累, 强化典型的影响力。在试点过程中整理所遇到的问题, 研究解决方式的规律, 后应用到全面党建工作中。

(五) 优化工作机制是党建的重要方式

高效的工作机制是党建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它能够弥补党建工作的漏洞, 确保党建工作的规范性, 也为党建创新思路提供了详细、完整的工作程序。

(六) 开展党建工作的原则

增强党建工作的质量需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 确保党组织对于党建工作的领导作用, 负责统筹全部的党建工作, 必须具备政治领导的职责;第二, 如果企业经营战略涉及到重大决策, 必须要求党组织参与, 进行监督, 这两点都是为了体现国企在党建过程中党组织的权威性以及领导性, 从而促进国有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想使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带来益处, 就需要抓好基础工作建设, 全方面的推进党建进程, 以经济建设为主轴, 贯穿党建工作全程。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企业党建工作的不足, 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加强企业单位党建建设的力度, 是企业长久良好发展的必要前提, 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指明灯。

参考文献

[1]李亚, 李菊.实现“中国梦”, “三型政党”建设是根本保证[J].科教导刊, 2013 (26) .

[2]刘巍.新形势下的党政建设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3 (21) .

[3]王迎.浅谈科学发展观在党政建设中的重要性[J].赤子, 2013 (15) .

加强执法力度对水利建设的意义 篇8

(一) 传统观念影响

我国的水利项目在建设问题上均由当地的水利管理部门进行管辖, 并且工作都是直属性质的, 水利局在长久以来,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都是由当地水利局所直接管辖的, 在项目的建设初始由水利局进行安排, 其同时负责水利项目建设的监督工作以及管理工作, 如此一来仅仅通过行政管理进行水利工程的管理, 而不会涉及到监督以及执法问题, 工程的质量保障完全依靠工程施工者的自觉性。由于当初的水利项目监督制度的管理并没有以法制化作为前提, 因此在法律条文的制定上存在相当大的漏洞。虽然随着水利的发展我国开始逐步的重视水利项目管理中的执法监督管理, 并逐步的完善司法制度, 但是, 目前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二) 没有明确的监督执法主体

法制管理的不完善导致了目前我国的树立工程管理到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执法监督主体, 虽然相关的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中针对监督部门的职责给予了一定的确认, 但是仅仅只是程序上的监督管理, 并没有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 这种权利规定的缺失使得针对违法违规处罚没有确定的主体去执行实施, 因此在水工建设的执法力度上也无法完全保障。

(三) 没有完善的法制体系

当前国家的法律法规虽然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并且近年来我国对于水利工程的规定做出了一些完善。不过同目前水工建设管理执法需求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并且由于制定周期问题, 使得一部分法律无法得到适用, 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式, 甚至会同实际的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冲突, 这在水工建设的执法上极为不利。另外, 很多法律的制定都是在全国基础上制定的, 所以一些具有地域特征的区域往往不能够适用, 所以实际的执法掌控较为困难。

(四) 人员素质低

目前我国的水工建设的执法才刚步入轨道, 一些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无法适应工作需要, 尤其一些重要的监督岗位, 由于专业素养的缺乏使得很多工作的开展遇到了瓶颈。

二、执法力度的加强措施

在目前的水工建设执法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并且亟须得到解决, 而执法力度的加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 法治观念的树立

执法观念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障, 因此水工建设的法制提高需要首先将执法法制化, 真正将水工建设的执法编入法律范畴, 规范当前的水工建设执法工作。水工建设的管理中必然需要执法管理作为基础保障。若是管理体系不科学不合理, 那么水工建设的施工管理必然会大打折扣, 无论是建设工作的开展还是工程进度、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二) 立法质量的提高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 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许多法律法规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法规之间的冲突、一些概念方面规定的不够准确等。当然, 在一些相关的国家法律还没有修改的情况下, 地方的立法机制可以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对相关的地方法规进行修订, 细致化, 明确相关的执法权以及执法主体, 并针对地方水利建设的特点制定来制定出适用的法律法规, 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执法有法可依, 提升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三) 执法机构的明确

水利建设执法管理的主体不明确一直以来也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在水利建设中主要涉及三个机构:水利建设管理机构、质量监督机构以及水政监察队伍。要想提高水利建设执法力度, 科学的对三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划分便是不了忽视的。

(四) 执法机制的创新

仅仅对上面几点问题进行解决还是不能够完全对水工建设的执法力度予以加强, 除了上述问题外执法机制的创新也是关键。首先针对当前水工建设所遇到的问题而言, 最应当予以解决的便是如何及时有效的发现案源, 即发现水工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传统的案源发现都是靠群众在水工建设中发现问题并进行举报, 或者在常规的检查管理中予以确认。但是我们都知道一般的工程违法违规都是暗箱操作, 因此隐蔽性较高, 仅仅依赖于举报的方式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所以, 执法力度的加强最主要的是通过日常检查管理的加强, 推进检查制度的建设, 加大工程日常检查的力度。

(五) 法责任制的规定

水工建设的法制管理虽然难度较大, 但是不能因为工作上遇到苦难而放弃制度的建立。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水工建设的执法管理, 需要以水工建设的工程质量以及施工安全作为出发点, 为了提高工程资金的利用率, 执法建设工作应当迎难而上。在执法队伍的建设中应当以水政检查管理作为参照, 建立起完善的执法责任制度。由于执法责任制度较为广泛, 所以水利建设执法内容的确定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应当在执法建立中多多的确定激励制度, 并将执法可和制度予以完善, 确定执法程序, 保证执法监督具有法律规范的予以保障。若是能够将水工建设的执法队伍作为水政监察的一个分支执法机构或者直接成立综合性的执法队伍, 那么在进行执法工作的开展中会直接适用于执法力度的加强。

结语

水工建设法制管理需要的是不仅是制度, 由于其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 只有在法制力度的加强下, 水工建设的工程质量才具有更加坚实的保障基础, 在不断的发展中, 将水工建设工程规范、法制化, 使得我国水工建设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得法律法规制度能够同工程建设中各个项目的开展相适应。虽然执法工作是项目管理的重点, 但是同时日常的管理监督工作同样重要, 只有在这样的状态喜下, 我国的水利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摘要:水利工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 而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 水利的建设项目种类也变的繁多而复杂。而在建设管理中执法力度问题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执法力度对树立建设的影响。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水利项目以及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的执法状态进行了论述, 并着重对执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执法力度,水利建设,监督执法

参考文献

[1]陈晓龙.政府主导下的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 2007.

[2]张礼建, 张迎燕.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责任[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

建设力度 篇9

一、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信用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根据2010年10月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福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并于2013年8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福州市人社局及市医保中心还陆续出台了《福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资格认定考核办法》《福州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违法处理办法》《福州市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违反协议记分处罚管理办法》《福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审定办法》及《定点医疗机构违规处理办法》等管理办法。二是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福州市根据制定出台的《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福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资格认定考核办法》等, 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建设, 对违规失信机构不予准入, 对在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中不合格的“两定”单位予以清退。三是建立联合查处机制。根据人社部相关文件精神, 福州市人社局与市公安局签订《医保基金反欺诈合作备忘录》,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加大对医疗保险基金欺诈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二、健全信用档案, 完善诚信记录。

一是建立健全参保人员的信用档案。根据人社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 (试行) 》要求, 福州市医保中心建立健全参保人员信用档案管理, 严格按照规定对参保人员的信用档案进行立卷、归档、整理、入库等, 截至目前, 装订历年参保人员档案约40000册、财务档案约16000册。二是建立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福州市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医师库, 制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医师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将定点医疗机构分为无级别、A、AA、AAA等级别,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 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黑名单”制度, 完善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记录。

三、加大稽核力度, 打击失信行为。

建设力度 篇10

关键词:三农,金融信贷,新农村建设

一、“十五”期间金融有力地支持了“三农”的发展

“十五”期间, 酒泉市辖区金融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调整信贷结构, 不断加大对农村发展投入力度信贷投放是酒泉市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三农”投入资金最多、增长速度最快、投入涉及面最广的时期。2005年末, 全市金融机构支农贷款余额为23.85亿元, 比2000年末增加12.38亿元, 增长107.93%, 年均增长15.77%。从贷款支持对象上看:农业贷款余额19.49亿元, 比2000年末增长108.67%;乡镇企业贷款4.36亿元, 比2000年末增长104.69%。从贷款机构看:农业银行5.26亿元, 比2000年末增长7.79%;农村信用社16.26亿元, 比2000年末增长146.74%;建设银行2.33亿元, 比2000年增长4.3%。全市共创建信用乡 (镇) 13个, 信用村152个, 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户达7.92万户, 贷款余额达2.1亿元;农村联保贷款的农户达2.5万户, 贷款余额达19亿元。2005年末, 得益于农村信贷投放力度的加大, 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9.5亿元,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4%, 增幅比“九五”期间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农民纯收入达4465元,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1%, 较“九五”末增加1149元。

二、当前酒泉市金融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十五”时期酒泉市金融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情况看, 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 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进入2000年以来, 农村金融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 农村资金城市化问题突出, 造成农村资金供应紧张。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农村大部分都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 并以种植业、养殖业、个体运输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为主, 缺少大项目、大企业, 对资金的吸引力不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利益机制驱动下, 大量资金通过金融部门主渠道转移到了城市, 致使农村资金供应不足, 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个体经营户、农村小型企业, 经常难以得到各类贷款的支持而不能快速发展, 新农村建设发展资金得不到有效的支持。2006年末,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5.89亿元, 比年初增加6.62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76.32亿元, 比年初减少0.28亿元, 总体存贷比仅为29.83%, 存差高达179.57亿元。支农投入总量结构呈“双降”趋势。

(二) 商业银行机构撤并, 政策性银行受业务功能的限制, 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单一, 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 县域及以下金融网点不断收缩, 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单一, 除吸收储蓄存款的邮政储蓄机构外, 真正服务的只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家。全市2005年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网点数为180家, 比2000年减少了26家, 下降了12.62%, 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机构撤并所剩无几, 有的县支行甚至也被全部撤消。虽然农业发展银行在县设有支行, 但其主要肩负着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 龙头化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刚刚起步, 救灾扶贫、农业基础设施等政策性贷款仍未开办。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民居住集中, 社区公益性投入和农民生活医疗保障等多方面都有大量的资金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的单一化, 资金短缺势成必然。

(三) 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条框限制过多、贷款门槛过高等内部因素, 造成基层银行在贷款投放上都持谨慎态度。

如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贷款权上收、不切实际的贷款审批程序、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缺少对信贷人员的激励, 以及对上存资金实行优惠利率等, 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四) 制度约束阻碍了农业信贷的投入, 限制了对农村小企业、小项目的扶持。

一是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 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由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场所、产品和经营周期有其特殊性, 银行不允许作抵押, 致使涉农融资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 因而制约了信贷的获取。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对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偏好, 主观上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二是农业风险保障制度发展滞后。由于目前酒泉市农业经济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的脆弱经济, 受国家财力限制, 以及农业保险制度跟不上等影响, 会进一步加大农村资金的供求缺口。三是农村土地制度的约束。我国《担保法》规定, 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抵押, 《农村土地承包法》也没有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设定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疑是农村比较有价值的财产, 而目前的法律规定却禁止用于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导致了更多的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借贷。

(五) 机构单一, 缺乏有效竞争, 形成了基本上由农村信用社独家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利局面。

主要表现:一是信用社没有真正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 业务经营趋利化、贷款投放非农化、资金转移城市化问题相对比较突出。二是对“三农”贷款没有实行优惠利率, 大部分农户贷款利率都是“一浮到顶”, 既增加了农民负担, 又影响了农民借款的积极性。三是一些信用社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习俗仍然存在, 不能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引导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 客观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 农村金融产品的单一与农户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日益显现。

目前, 城市中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而广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依旧单一, 大部分乡镇金融产品只限于存款、贷款和一般的汇兑。交易通常以现金方式进行, 信用卡和票据业务在农村难以开展, 投资顾问、项目理财、网上银行服务等新兴金融业务, 更是难以推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不少农民把目光投向收益较高的养殖业、加工业等, 资金需求量较大。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额度小、期限短, 很难满足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体大户的实际需要。因此, 增加新的贷款种类, 提高贷款额度, 拓展新的金融产品, 以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三、对金融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重点在城镇, 难点在农村, 但最终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何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职能作用,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也是一项难点工作, 更是一项关键性工作, 对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和整体推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 积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投放机制。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建立健全金融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支农资金稳定增长。要切实调整金融资金的投向和结构, 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 多渠道、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总量。

(二) 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首先, 大力配合争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补助资金, 通过补助、贴息、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扶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要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和重点农业科技成果及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三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及生态环境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综合改造治理,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四是支持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村劳动力输转技术培训, 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发展劳务经济, 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三) 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和长效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应采取更为灵活的市场化手段和经济手段, 引导推动金融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通过建立奖励机制, 鼓励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村, 通过财政资金的注入有针对性地引导各方面资金增加农村的投入。另外可将某些向农业的补贴转移为金融部门的贷款贴息或贷款风险准备金, 通过市场化调节, 引导推动银行服务“三农”。

(四) 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大窗口指导力度, 协调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增加支农贷款的投入。

结合实际制定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 明确要求有关金融机构要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改革为重点, 加大农业信贷投入, 力促农村经济发展。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发挥支农再贷款作用, 增加贷款额度, 降低贷款条件, 简化贷款手续, 延长使用期限, 提高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率。银行业监管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差别监管政策, 允许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区域内资金的余缺调剂, 使有限资金充分发挥作用。

(五)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金融要通过体制创新, 形成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为基础、农村合作金融和地方金融为主体、民间金融为补充的新的农村金融体制。通过机构创新, 形成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金融机构, 如成立村镇 (社区) 银行和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同治理结构的小额信贷公司, 满足多种资金需求。通过业务创新, 形成以存贷汇传统业务为依托, 以银行卡、商业票据、投资理财等一系列新业务为效益增长点, 较为完备的农村金融业务体系。同时, 应积极开办进城打工农民技术培训贷款、农民创业贷款等新业务, 支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进程。

(六)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在有效防范风险的情况下, 简化贷款手续, 方便农民借贷。对小额农户贷款要针对不同需要扩大授信额度, 合理确定期限, 发挥小额信贷应有的作用。同时要跳出纯农业的小圈子, 积极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积极支持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支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生产, 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同时, 还应大力支持农民扩大消费, 支持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宅、改圈、改灶, 改善农民文化生活。

(七) 建立多种形式的抵押担保机制,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总结现有奶牛保险试点的运作模式、配套政策和管理经验, 扩大试点范围, 增加投保量。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制种、蔬菜、塑料大堋等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八) 规范引导民间信贷, 发挥其积极作用。

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 引导和规范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为其提供法规规范和政策扶持。由于私有资本、外资具有制度安排的灵活性与高效性的最大特征, 因此, 农村金融组织一旦吸收了外资与民资的血液, 就能使农村金融的资金来源更加充足, 农村金融市场化步伐更加加快, 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酒泉金融统计年报[M].酒泉市.

建设力度 篇11

1.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参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县人参、西洋参栽培面积384万平方米,总产量340万公斤;以北五味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北五味子栽培面积达到1.9万亩,各种中药材面积达到5200亩。红松果林、食用菌、山野菜、蓝莓等绿色山珍食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发展红松果林7.5万亩、食用菌500万棒、蓝莓1100亩,发展“一村一品”项目44个,建设牧业小区4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6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3061元提高到2009年的5133元,增长了67.7%。

2.民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农村泥草房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改造农村泥草房30多万平方米,受益农户5026户,有6个村进行了整村改造;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7%;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6%,农村信息网络实现全覆盖。

3.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脏乱差状况得到有效治理 大力开展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和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路的“四清四改”活动。共绿化植树11.6万株,绿化、美化面积15万平方米;建垃圾站点458个;安装路灯1256盏;修砌围墙和景观墙3.9万米;改厨282户,推广标准化卫生厕所400个,建室内卫生间813户,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治理。

4.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趋完善 共完成“村村通”水泥路200公里,农村道路硬化率达到92%;完成饮水改造工程43项,解决了1.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安全饮水率达到87%;建设乡镇文化站4个、村图书室49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28个;安装太阳能及电热水器813户,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454个,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几年来,长白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省市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帮助,从加强领导入手,不断强化五项保障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1.不断强化领导措施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由编委核定6个编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保证了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镇、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2.不断强化政策措施 为保证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先后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部门责任分工意见》、《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以奖代补暂行办法》、《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部门包村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考评办法》等政策措施;县政府每年都与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签订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到乡镇和部门整体工作中进行考核,保证了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3.不断强化帮扶措施 全县共安排91个部门包77行政村、31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包保重点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部门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目标。同时,把包村工作纳入到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责任制,做到责任、目标落实到部门、到人头,帮扶部门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物资)达1500多万元。

4.不断强化监督措施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乡镇村屯开展调研,及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定期开展工作督导,利用《新农村建设简报》、广播电视等媒体,及时通报情况、发布信息;通过召开设流动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交流工作经验,激发和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5.不断强化资金保障措施 从2007年起,县财政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并制定《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以奖代补,累计发放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1000万元;县林业局每年拿出5000立方米集体林采伐指标,专项用于农村泥草房改造,累计拨付泥草房改造用材采伐指标15000立方米。

2010年,是全省启动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第一年,长白县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强村示范、村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在省市试点村的基础上,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辐射带动作用大的37个强村作为示范村,全面实施“强村示范、村村提升”工程。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参、菌、药、林、牧、绿六大产业为基础,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机人参和野山参,积极开展北五味子GAP认证工作,稳定种植面积;新增红松果林11000亩、大果榛子1000亩、蓝莓500亩、文冠果20000亩,发展食用菌200万棒,新建牧业小区15个;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8个;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

2.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实施建设抓好江河堤防工程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10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5000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48公里农村公路,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1050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个。

3.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进一步加大“四清、四改、三化”工作力度,利用春秋各一个月的时间为环境整治月,集中进行整治,建设标准化卫生厕所2400座;為鸭绿江沿线的37个村每个村安排一名公益性岗位卫生保洁员,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要不断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乡村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图书室、文化室等文化事业建设;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基础,以各类专项救助相配套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加快农家乐旅游业发展,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园,打造农户型、民俗型、精品型三大类乡村游示范品牌。

建设力度 篇12

一、提高认识, 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设

推进四川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难点在危房改造。长期以来, 农村危房改造存在“两头热, 中间散”的局面, 中央和省里高度重视, 基层和群众愿望强烈, 但有的地方重视不够, 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和真抓实干;有的地方工作流于一般性号召, 工作力度不大, 措施落实不到位;有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密切, 未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因此, 要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职责。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 各级政府应加强领导, 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 各部门参与的协调推进机构, 建设、发改、财政、国土、民政、环保、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卫生、扶贫、残联、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应发挥职能, 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目标, 密切配合, 共同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二是要制定相关政策, 做出工作进度安排。要结合四川省实际和试点情况, 学习借鉴其它省的试点经验, 制定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的相关政策, 并与相关惠农支农政策相衔接;要扩大改造范围, 提高资金补助标准;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扶贫安居工程等项目, 科学合理地编制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要加强规划引导, 突出地方特色, 帮助贫困危房户建设最基本的安全、经济、适用、节能、节地、卫生的农房。三是要强化督促检查。各地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层层签订责任书, 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 及时进行督促检查, 随时跟踪项目工程进展情况, 确保农村危房改造有序高效推进;要实行问责制, 对工作开展好的通报表扬, 对工作推进不力、违规违纪的将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整合资源, 加大保障资金的投入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难点在资金的筹措。按照中央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要求, 结合四川试点情况, 按每户最低40平方米, 每平方米工程造价约需700-800元计算, 每户农村危房改造投入约需3万元左右。据西部各省试点的资料, 每户除了中央补助5000元外, 各级财政补贴资金最低为6000元, 最高为2万元, 基本保证了资金的投入。据调研了解, 四川省试点资金除中央补贴1.7亿外, 省、市县仅配套2.3亿, 资金缺口较大。筹措资金有三难, 一是低保户、困难户自筹建房资金困难, 有一定的等、靠、要情况。二是省内农村危房大都处于欠发达地区,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困难。三是省内农村危房大都处于地质自然条件较差地区, 为满足抵御地质灾害、抗震防灾、防寒保暖等要求, 改造成本偏高。因此, 要保障资金的投入。一是要充分调动贫困农民群众改造危房的积极性, 教育危房户树立主人翁意识, 发挥建房的主体作用, 积极筹资、投工、投劳。二是要切实搞好地方配套;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危房资金纳入年度预算计划, 调整支出结构, 增加农村危房改造所需配套资金。要整合资源, 统筹规划, 将抗震安居、牧民定居、三房改造、沼气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扶贫工程、林业工程、生态移民工程、金土地工程等项目有机衔接, 提高政策效应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更多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 提供捐赠和资助。并通过制定贴息、担保等政策措施, 促进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贷款。

三、因地制宜, 建立实施保障体系

上一篇:仁爱下一篇:型钢混凝土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