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探究(共7篇)
鼓励探究 篇1
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突出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它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向“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
一、合理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丰富学生的体验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最佳途径是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自主获得知识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寓于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中,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样,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他们参与的热情就会高涨。
例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历,让他们各自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在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一句时,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有的学生读时重音放在“满头大汗”,认为天真热,小蚂蚁们搬运粮食太热了,所以读时要强调“满头大汗”;有的学生重音放在“有的……有的……”,认为这样可以看出小蚂蚁们搬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个个”上,强调没有蚂蚁在偷懒;还有的学生读“有的背,有的拉”时,在语气上突出了吃力的感觉,认为粮食对于小蚂蚁们来说太沉了。这时,教师让学生们说出理由的同时做一做,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而后再让学生采用别的方式去读,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朗读中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把学生当作研究者,搭建平台,满足学生探究的心理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质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思考:书上的枫叶全被秋姑娘写了信,她还会给谁写信呢?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们积极讨论,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再设置问题:秋姑娘给我们小学生也写了一封信,会写什么呢?让学生猜测、想象。最后让学生表达对秋姑娘的感谢,进行“写回信”的口语表达活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其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如,在教学课文《雨点》这首诗时,利用多媒体演示雨点“睡觉”、“奔跑”、“跳跃”,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雨点的这些动作和我们的动作相同吗?之后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文章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哪些变化?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究的乐趣,提高了审美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正确引导学生探究实践,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鼓励探究 篇2
工作上的不如意是正常的,暂时的挫折会很快过去的,有我在支持着你,作你的后盾,还有我们深情伟大的爱,你还怕什么,一切困难都是可以觖决的。
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困难,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人总要活在希望里,哀莫大于心死,要在困境中奋起,在失望中充满希望。
生命只有一次,忘记过去把握未来。
生活中不断地有人离开和走来,敞开你的心扉,也许前方有你更心动的人等着走进你的生活,千万别错过了。
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我不可能像动物一样容易满足,我心中燃烧着代代相传的火焰,它激励我超越自己,我要使这团火燃得更旺,向世界宣布我的出类拔萃。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探究 篇3
一、语文教学让学生多探究需学生去自主学习
学生能否探究学习,其前提应当完全建立在学生能否去自主学习。在平时诸多教学课堂里,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地位是不能得以很好确立的。学生自主地位得不到落实,那探究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这应当也不是理想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课堂即使我们老师去大放异彩,对学生而言又有何效?最起码说是少,且也完全可以说是无。我们可以去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教师的教学缺失了自主性的设计和操作,一切任其领导的指使,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马虎应付,甚至就是消极怠工。所以,为了学生的多探究,笔者所崇尚的是朱永新先生所提倡的理想智育,即让课堂多多的充满着民主气氛,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无论是一般性的阅读感悟,还是较高层次的创新阅读感悟,都应当是学生的天下,绝不可能有点滴老师去越俎代庖的印记。
二、语文教学让学生多探究需学生去合作学习
从相关意义上讲,阅读教学中的不少阅读感悟,赖于学生的自主是完全可以去解决问题的。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去感悟得出,这里包含着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是全部学生感悟,一是学生所感悟的全部。怎样去解决这不是所有学生所感悟得出的问题?窃以为比较理想的策略是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合作探究不等于就完全是建立合作学习的小组,也不等于就完全需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只要大家能够在课堂上纷纷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那感悟则有好多能够起着启迪他人思维的具体作用,进而也就有着好多学生在他人的启迪下,荡起自己美好的思维涟漪,提升着思维的水准和质量。譬如和大家一起学习阿累的《一面》,这是一篇以特写镜头较好地表现鲁迅先生的作品,以“一面”表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那伟大的人格和战斗的精神。作者在一面中比较好地对鲁迅进行了三次的外貌描写,课文的探究练习要求学生说说对这外貌描写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还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了哪些东西。以往的教学,都没有对此进行较好的处理,或者就是说处理得不是很好。对这届学生教学时,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其学生探究的效果就比较好。学生在具体的表述中,所说出的印象都对别人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尤其在学生说出自己所体会出的东西时,都能够选准角度去进行表达,所自由发表的意见均可给人以言之成理的感觉。
三、语文教学让学生多探究需学生去成功学习
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平时阅读教学的学生感悟一个个学生也都有渴望成功的欲望,只不过是渴望成功欲望的强烈与否。应当可以比较充分地肯定,阅读感悟成功几率高的学生往往其渴望成功的欲望就越高。那些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功几率的学生,他们也往往不去渴望其成功了,多半是那样的破罐子破摔的。对于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根本达不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的,也是语文教学我们所不能去长此以往的。比较现实和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让大家都去获取到成功,当一些相当名不见经传的学生能够获取到成功,课堂教学的气氛肯定是不一样的,是大面积的喜逐颜开。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那课堂将会永远地充满活力。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现代作家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这篇散文比较理想地通过叙事和描写抒发了魏巍和蔡芸芝老师之间的真挚师生情感。文后的探究练习,应当说并不太难,告诉学生阅读精美散文,需要反复品味涵泳。于是,笔者就让学生首先去品味涵泳文后所选的两段话,尤其是让大家去品味第一个片段,让过多的学生都能够获取感悟的成功。“我”的“狡猾”表现在什么地方?“我”又凭什么认为“她爱我们,并不存心要打的意思”呢?大家都从“我用石板一迎”感到了“我”的“狡猾”,也都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感到“她爱我们,并不存心要打的意思”。当一个个学生都从这探究中获取成功时,继续探究之心油然而生,大家都从文中找出另外一些片段和句子,和大家一起品味鉴赏。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探究 篇4
一、语文教学让学生多探究需学生去自主学习
学生能否探究学习,其前提应当完全建立在学生能否去自主学习。在平时诸多教学课堂里,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地位是不能得以很好确立的。学生自主地位得不到落实,那探究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这应当也不是理想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课堂即使我们老师去大放异彩,对学生而言又有何效?最起码说是少,且也完全可以说是无。我们可以去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教师的教学缺失了自主性的设计和操作,一切任其领导的指使,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马虎应付,甚至就是消极怠工。所以,为了学生的多探究,笔者所崇尚的是朱永新先生所提倡的理想智育,即让课堂多多的充满着民主气氛,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无论是一般性的阅读感悟,还是较高层次的创新阅读感悟,都应当是学生的天下,绝不可能有点滴老师去越俎代庖的印记。
二、语文教学让学生多探究需学生去合作学习
从相关意义上讲,阅读教学中的不少阅读感悟,赖于学生的自主是完全可以去解决问题的。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去感悟得出,这里包含着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是全部学生感悟,一是学生所感悟的全部。怎样去解决这不是所有学生所感悟得出的问题?窃以为比较理想的策略是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合作探究不等于就完全是建立合作学习的小组,也不等于就完全需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只要大家能够在课堂上纷纷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那感悟则有好多能够起着启迪他人思维的具体作用,进而也就有着好多学生在他人的启迪下,荡起自己美好的思维涟漪,提升着思维的水准和质量。譬如和大家一起学习阿累的 《一面》,这是一篇以特写镜头较好地表现鲁迅先生的作品,以“一面”表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那伟大的人格和战斗的精神。作者在一面中比较好地对鲁迅进行了三次的外貌描写,课文的探究练习要求学生说说对这外貌描写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还从外貌描写中体会到了哪些东西。以往的教学,都没有对此进行较好的处理,或者就是说处理得不是很好。对这届学生教学时,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其学生探究的效果就比较好。学生在具体的表述中,所说出的印象都对别人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尤其在学生说出自己所体会出的东西时,都能够选准角度去进行表达,所自由发表的意见均可给人以言之成理的感觉。
三、语文教学让学生多探究需学生去成功学习
鼓励坚强的句子 鼓励坚强的短信 篇5
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
教育是人才的娘家,社会是人才的婆家。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
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风雨过后,一定能看到彩虹!
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彩云飘在空中,自然得意洋洋,但最多只能换取几声赞美;唯有化作甜雨并扎根于沃壤之中,才能给世界创造芳菲。
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向前吧,荡起生命之舟,不必依恋和信泊,破浪的船自会一路开放常新的花朵。
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
生活呆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
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迹。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鼓励个性 鼓励体验 鼓励表现 篇6
一、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有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凡·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哪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三、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把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以“亲亲密密一家子”为主题创作一幅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思考并感受家庭之间的爱。上课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爱的感受也大不一样。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地体现了亲亲密密的一家子这个主题。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鼓励探究 篇7
我任教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均衡, 但根据开学初的调查显示, 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语文, 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在语文学习上也就很不主动。针对这种状况, 我时时思考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鼓励学生们广泛阅读, 大胆质疑, 积极探究, 提高语文能力, 初见成效。
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国宝———大熊猫》一课时, 我先让同学们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出手抄报并交流展示, 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 同学们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说起来头头是道。这时, 我班一位同学突然举手问道:“老师, 书上说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貘, 黑白斑, 性柔顺, 喜食竹。’这就是说貘就是大熊猫, 可我查了词典, 词典解释为:貘, 哺乳动物, 尾短, 鼻子能自由伸缩, 皮厚毛少, ……产于热带地区。从解释中对貘的鼻子、皮毛、产地的说明, 我觉得貘不是大熊猫,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问题在页下注及文本本身并没有说明清楚, 我与其他老师也忽略了这个问题, 这位同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抓住了文本的可疑之处, 大胆质疑。我首先表扬了他的怀疑精神, 同时, 我也意识到这是一次极好的探究学习的机会, 对提高同学们的思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时已临近下课, 作为老师, 我不想主观臆断猜测问题的答案, 于是我布置同学们就这个问题搜集资料, 作为当天的语文作业, 第二天上课交流探索解决。学生的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 让我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1教师的探究过程
我首先从网上找到了这样一则资料:《什么是貘?———就是这种东西!》。这则资料图文并茂, 图中的貘好象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怪物:似象而略短的鼻子;似猪的嘴脸;似牛的蹄子;前半身全黑, 后半身全白, 脚又是黑的。只是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此所谓“貘”决非大熊猫。却很符合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附文曰:“中国古文中的貘是产自古代西域崇山荒岭中的怪兽, 此兽能够嚼食五金, 视刀枪弓矢为无物, 且天生一身绒毛, 可以抵挡任何兵刃伤害。”那么它是现代动物还是古代动物甚至是传说中的动物?课文难道真的错了吗?带着疑问, 我又搜集了一些资料, 心里终于有了底。
2学生的探究过程
次日, 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 我并不急于展示我搜集的资料, 也不想把我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我想让同学们一起体会一下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我用这样一段话导入这节探究课:“学则须疑, 疑则须究!貘与大熊猫究竟有何渊源呢?请大家根据我们搜集的资料一起来分析探究。”搜集了资料的同学已跃跃欲试, 我让学生们分组交流资料, 并讨论研究。话音刚落, 有的小组已激烈地争论起来, 有的小组则在认真浏览资料。15分钟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表研究结果, 其他人补充。
生一:我组认为貘根本不是大熊猫。我组搜集的每份资料都显示这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大家请看图片。 (展示图片, 其他组有人表示赞同)
生二:我组也认为貘不是大熊猫。但他们也有相似之处:身体都有黑有白;都吃竹子。所以人们才把它们混淆在一起, 我们还推测它们是亲戚。
(同学们都笑了, 并说“有可能”)
生三:貘在我国古代记载中是一种嚼食铁铜等金属, 刀枪不入的动物, 我们认为现代不存在这样的动物, 可能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
师:那么是否可以认定书上说貘是大熊猫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生四:我组搜集到的资料显示我国古代确有貘这种动物。女皇武则天一次就送了十张貘皮给日本天皇。证明我国古代是有貘这种动物的, 只不过人们把它神化了。
生五:现代的貘有马来貘、非洲貘和美洲貘, 马来貘是马来西亚的国宝, 我国香江公园的马来貘就是马来西亚政府赠送的。另外有资料显示我国境内发现巨貘化石, 巨貘生活在200万年以前, 和大熊猫生活在同一时代, 一万年前绝迹。可见我国远古时代曾有过貘, 不过有文字以来才5000年, 貘早就灭绝了。
师:那么唐朝以及我国古代对貘的记载究竟是马来貘还是大熊猫呢?
生六:我们认为我国古代所记载的貘可能是指大熊猫, 而现代的貘指的是另外一种动物。
师:大胆的假设是探究的重要步骤, 还需小心求证。有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这个你们的假设? (学生议论纷纷)
生七:我们组搜集到一份《古代熊猫名考》, 资料显示大熊猫在古代不但被称为“貘”, 还有许多称呼, 如庄子称它为文罴, 陆玑称它为白豹等。
师: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史籍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化, 名称不断演变, 直到近代才正式定名“大熊猫”。那么大熊猫和貘到底有何渊源呢?
生: (七嘴八舌) :我国古代称大熊猫为“貘”, 现代的“貘”是另一种哺乳动物的名称。
教师总结:此貘非彼貘, 这个问题在大家的探究下水落石出, 大家要做到大胆质疑, 主动探究, 搜集资料, 随时筛选, 多方求证, 防止浅尝辄止, 得出错误的结论。
教学效果自评: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探究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 老师只是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收获与反思:在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好探究学习的情境,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非常方便, 但不能浅尝辄止, 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探究学习中, 老师的指导仍然很重要, 语文教师自己也要搜集资料, 做到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这次探究中的教材并无错误, 但教材解决得比较模糊, 容易导致学生的误解。教师抓住这个契机开展了一次成功的探究性学习。教材不是不可更移的权威的化身, 学习并怀疑, 怀疑则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中深化教材、完善教材、丰富教材, 提升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郭进喜.浅谈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考试 (教研版) .
[5]吴蝶霜.感悟新教材活用新教材[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