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因素分析

2024-08-03

污染因素分析(精选12篇)

污染因素分析 篇1

常见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来源主要是农药残留, 有害因素包括重金属、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等超标。这些有害因素的存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风险, 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其的重视力度, 做好食品卫生检测工作, 对食品质量严格把关, 为人们食品食用创建安全的环境。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 加强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以及有害因素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常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实验

该文中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 在某地区各大超市、农贸市场中,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样品, 食品样品一共7大类, 一共230份。其中每份散装食品重量为500克;包装食品样品抽取统一生产日期的, 每份样品重量也都大于500克;对于每袋重量小于250克的包装食品, 需要采集2个包装作为一份样品。对于每一份样品, 都需要一式两份, 其中一份送到检测中心检测, 另一份备份。

该次检测的方法严格按照相关的监测工作手册规定进行, 检测的类型包括常规有害元素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生物毒素检测、农药残留检测、食品餐具检测以及违禁药物检测六大类, 检测的项目一共21项。

在检测过程中,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采用带标检测, 而采用加标回收等方式控制无标准物质检测质量。对于单一食品样品, 采用平行样方式实行检测, 检测结果取均值;批次的食品样品选取20%进行平行测定。对于初次检测结果呈超标或阳性的样品, 一般需要进行复测以及确证, 并保证将检测报告及时地送到当地相关部门进行确证, 对保留的另一半样品进行妥善的保管。

2 检测结果分析

经过有效的检测, 230分食品样品中, 合格的样品共185份, 检测的合格率为80.43%。其中蔬菜类食品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以及有害因素主要为汞、铅、砷、镉等重金属元素, 检测的合格率为88.12%;粮食类食品样品检测铝合格率为62.10%;食品加工过程中明胶检测中铬合格率81.63%;肉制品等检测中亚硝酸盐检测合格率为83.14%;牛奶中的黄曲霉素M1检测合格率为74.26%;食品中农药残留项目检测的合格率为100%;食品中违禁药品含量检测, 合格率为100%。

实验中, 检测项目共21项, 其中7个项目检测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33.33%。其中对大米、菠菜、韭菜、萝卜、大葱等蔬菜粮食类的食品进行铅、镉项目检测, 其中铅不合格率为1.89%, 镉检测不合格率为3.77%;对面包、油炸食品、凉粉等粮食制品等进行铝项目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高达60%以上;对太子奶、纯牛奶、酸牛奶、水牛奶等牛奶制品进行黄曲霉素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为25.00%;烧猪肉、火腿、烤鸭、鸡爪、香肠等肉制品中对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 食品检测不合格率为17.80%;对花生油等花生制品的黄曲霉素M1项目进行检测, 不合格率高达40.00%;对灌汤包、肉皮冻、水晶肘子、雪糕、棉花糖等可能使用明胶的食品, 进行铬项目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为20% (以上不合格率表示检测项目中含量超过标准上限值) 。

根据以上实验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还很严峻, 但检测过程中所有食品中均没有发现农药残留、违禁药品等, 说明我国食品生产者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更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样的,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造成这些危害因素存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食品生产经营者,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添加剂过量, 包括使用铝制添加剂作为膨松剂进行面食发酵, 从而导致食品中的铝含量超标。 (2) 在肉质食品中, 常常使用亚硝酸盐增加肉制品的鲜美感, 这是因为亚硝酸盐具有很强的防腐、抑菌、起色等作用, 如果添加的亚硝酸盐过量就会导致肉类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超标。 (3) 大豆以及花生制品中, 在温度达到28度以上后, 容易产生黄曲霉素。在花生制品生产过程中, 需要经过严格的脱毒处理, 如果在花生类食品生产、运输、储藏的各个环节中, 没有做好防霉处理, 都可能导致食品中黄曲霉素超标; (4) 牛奶制品中, 黄曲霉素M1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主要是在奶牛饲料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B1, 在奶牛的体内经过一系列的转换, 最后表现为黄曲霉素M 1。这就需要在奶牛饲养以及原奶加工过程中, 采用正确的方式, 严格检测奶制品的质量, 做好黄曲霉素污染物的处理工序。 (5) 一些食品中检测出铬超标, 这与食品加工过程使用工业明胶有很大的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 食品安全属于我国公共卫生问题, 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很大的影响。从食品的种植、生产, 到食品的加工、运输、储藏等各个环节, 都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污染, 对食品卫生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这还需要食品卫生监管部门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做好食品污染源的监测与控制, 同时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提升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另外, 对于违反食品安全的生产加工商, 需要加大打击力度, 严格遵守法律, 依法进行食品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罗朝礼.2011-2013年平南县常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 (2) :102-104.

[2]高平原.2010年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常规监测食品种类和项目[J].食品安全.2013, 35 (8) :99-100.

[3]冯建华.某地食品中重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现况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3, 23 (4) :147-148.

[4]蒋少辉, 董敏明.大豆制品中黄曲霉素实验检测分析[J].卫生事业.2012, 25 (1) :522-523.

[5]孙建英, 刘德民, 高奇琦, 等.食品添加剂使用限度以及标准检测技术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2013, 35 (12) :167-168.

污染因素分析 篇2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因素与防治

摘要:城市降水径流污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降水p城市地表和排水系统.根据武汉不透水区p透水区和森林覆盖区的不同区域的采样试验分析得出,降水径流污染除了受大气质量影响外,还受到降水强度p降水量p降水历时p降水间隔时间和汇水面等因素的影响;屋面径流污染物的.来源具有多样性p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除了大气湿沉降带来各种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外,还受到屋面材料p屋面年限p材料腐蚀p管道腐蚀和污染残留物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规律是降水径流初始污染物浓度高,随着降水历时的延长,降水径流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在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城市,有20%~60%的径流污染(SS、COD和 BOD5)来自排水系统.因此,改造排水系统p控制径流污染,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城市水环境.作 者:孟春红 赵冰 MENG Chun-hong ZHAO Bing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2期 刊:灌溉排水学报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年,卷(期):,26(3)分类号:X52关键词:降水径流 污染来源 径流污染 城市屋面径流 污染控制

污染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污染土壤;土壤污染;微生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79-2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农用化学物质用量和种类的增加,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污染土壤面积逐年扩大,土壤污染成了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

1 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导致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积累,破坏了土壤的自然生态平衡,使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发生恶化的现象。

1.1 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我国目前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土壤污染程度加剧、污染类型复杂多样以及对土壤污染认识和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依据及有关土壤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不完善,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等。

1.2 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有极大的不同,具备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和难治理性等特点,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则需要很长的治理周期和较高的投资成本,造成的危害也比其他污染更难消除,因此其造成的危害也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土壤污染后,有机、无机毒物在土壤中过多滞留,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盐碱化、板结,破坏土壤生态平衡,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的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就达200亿元。

1.2.2 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 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有些地区污灌已经使得蔬菜的味道变差,易烂,甚至出现难闻的异味;农产品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也不能满足深加工的要求。

1.2.3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后一方面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另一方面,污染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也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人的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1.2.4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1.2.5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2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微生物对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基础。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就是采用一定的工程技术,筛选能高效降解污染物的优良微生物菌种,人为创造有利于优良降解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结合工程技术,促进微生物对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使污染土壤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根据污染土壤类型的不同,主要介绍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

2.1 重金属污染土壤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固定、移动或生物转化,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从而达到生物修复的目的,主要包括生物富集和生物转化。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本身存在或人为加入一些对有毒重金属离子具有抗性的特殊微生物类群,这些特殊微生物类群能够把重金属进行生物转化,其主要转化机制包括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氧化、还原、甲基化、重金属的溶解和有机络合,从而改变其毒性,使重金属污染土壤得到修复。

2.2 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

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主要是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胞外或胞内降解、转化,降低其毒性或使其完全无害化。微生物对有机物的胞外降解主要是微生物能够分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胞外酶;微生物胞内降解主要是污染物能通过主动运输、被动扩散、促进扩散、基团转位及胞饮作用等进入微生物细胞内后,由微生物细胞分泌胞内酶降解。降解作用主要有氧化作用、还原作用、基团转移作用、水解作用以及酯化、缩合、氨化、乙酰化、双键断裂及卤原子移动等类型。

3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实质上是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过程。因此,在选择利用和实施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时,一定要考虑其影响因素,以保证微生物修复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3.1 微生物的种类和性质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中,对修复起核心作用的是微生物。选择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用作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微生物有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基因工程菌(GEM)三大类。土著微生物存在生长慢,代谢活性不高,但适应快,目前在大多数微生物修复工程中实际应用的都是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是指为了提高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人为接种的一些降解污染物的高效菌,采用外来微生物接种是会受到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因此要加大接种量;菌因工程菌是采用遗传工程手段将多种降解基因转入同一微生物中,从而获得更广谱的降解能力,但基因工程菌的实际应用在美、日等国,受立法控制。因此,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的选择,对修复效果起关键作用。

3.2 微生物营养盐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为使污染物达到完全降解或是降解更充分,必需供给处理微生物合理的营养。因为在污染土壤中,污染物过量积累,可能品种单一,营养元素严重失衡,因此,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添加营养盐。营养盐的添加,一定要通过可行性实验确定。

3.3 溶解氧

土壤具有团粒结构,是气、固、液三相体系。污染土壤因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不同,溶氧也有差别。良好土壤溶氧在5mg/L左右,污染土壤由于污染物而变低。为保证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对污染物的充分降解及有效转化,一定要保证氧的供给。在工程实际中,常采用鼓风机向地下鼓风以补充污染土壤中的氧。

3.4 共代谢基质

微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之所以有强大的降解与转化能力,除了因为它本身个体小,比表面积大,种类多,分布广,适应力强,代谢类型多样,代谢速率快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微生物具有共代谢作用。在污染土壤中添加化学结构与污染物类似的共代谢基质,一方面,可以富集共代谢微生物;另一方面共代谢基质能促使微生物对难降解污染物的分解。因此共代谢基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影响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效果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3.5 污染土壤的特性

污染土壤的特性影响修复过程中污染物和微生物的相对活性,最终影响修复速度和程度。土壤可分为气体、水分、无机固体和有机固体四个组分,有机固体能吸附阻留有机污染物,降低其在土壤中的运动性,同时这种固定化分延长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3.6 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污染土壤中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是影响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淋失与吸附、挥发、生物降解和化学反应四个方面的性质。了解污染土壤污染物的性质是判断能否采用微生物修复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强化微生物修复过程。

3.7 微生物的环境因子

影响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因素除了以上因素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度、pH、水分等,也是影响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效果的重要的环境因素。

4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耗资少,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我国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旨在研究和推动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已走出实验室,并在许多受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修复计划中得到应用,一些工程技术如原位处理、生物通风、挖掘堆置处理、反应器处理等已经比较成熟,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趋重视,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必将展现更广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群英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孔繁翔等.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陈剑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4] 梁慧星,陈欣.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6,(08).

作者介绍:李晓楼(1974-),男,四川遂宁人,工程硕士,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应用。

超滤工艺膜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篇4

关键词:超滤,膜污染,环保

1 概述

在应用传统工艺耦合超滤工艺处理净化抚顺大伙房原水的时候, 在原水中, 水体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复杂的物质, 这些物理化学性质复杂的污染物也使得超滤膜被污染的方式及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引起超滤膜污染的直接原因是原水中的污染物的物化性质, 但是一些特定的污染物对膜表面的接触堆积、“滤饼层”的干扰、一些污染物彼此接触的物化反应等均可影响膜污染的进程和状态。在超滤膜长期运行的过程中, 大量的污染物质随着原水通过超滤膜。有时候会使超滤膜产生不可逆的膜污染, 必须采用化学清洗才能将污染逆转[1]。

在超滤过程中, 由于原水中的污染物不断吸附在膜表面或堵塞膜孔, 而产生膜污染, 主要表现为膜通量不断衰减、膜两侧的跨膜压差逐渐增大, 最终造成膜的不可逆污染, 使超滤过滤出水效果变差。膜污染会增加制水成本, 降低膜的使用寿命。如何缓解膜污染成为膜技术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处理水量、过滤周期、反洗时间和反洗强度这些操作参数及水温对膜污染都有很大的影响。本章采用恒流过滤, 膜污染的主要表征是TMP (跨膜压差) 的上升, 通过研究跨TMP的变化来确定最佳的系统运行参数, 最终达到减轻膜污染并保证出水水质的目的[2,3,4]。

2 试验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处理水量的影响。

处理水量是指超滤膜单位时间内净化原水的能力, 较高的处理水量能够提高产水率和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意味着超滤膜要过滤更多的原水、截留更多的污染物, 长期高负荷运行容易使膜组件产生不可逆污染, 增加清洗难度, 同时也提高了制水成本。

中试采用全量过滤, 分别采用1m3/h、1.5 m3/h、2m3/h、2.5m3/h、3m3/h的处理水量进行了试验, 不做膜前预处理, 每个工况下累计产水150m3, 观察对比TMP的变化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采用1 m3/h运行时, 累计产水150m3时, TMP增长了13kpa, 采用1.5 m3/h时, 累计产水150m3时, TMP增长了16kpa, 当采用2 m3/h运行时, 累计产水150m3时, TMP增长了23kpa, 经过常规水力清洗 (物理清洗) 后, 超滤膜系统能够连续稳定运行120个小时以上;当采用2.5 m3/h运行时, 累计产水150m3时, TMP增长了26kpa, TMP增长较快, 污染物截留较多, 常规水力清洗后TMP能够接近初始状态, 但还是有所增长, 说明已经产生了不可逆污染;当采用3 m3/h运行时, 累计产水150m3时, TMP增长了86kpa, TMP增长很快, 不可逆污染增长迅速, 必须用Na Cl O溶液对膜组件进行维护性清洗才能使其恢复到初始状态。试验结果表明, 处理水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膜的透过性能, 不同的处理水量都会影响出水效果。因此, 根据TMP的增长情况, 可以认为超滤膜系统能稳定运行的处理水量为2 m3/h。

2.2 过滤周期的影响。

超滤膜在过滤一段时间后, 需要对其进行维护清洗, 以减少膜污染, 使超滤膜保持最佳状态。过滤周期越长, 产水率就越高, 但是反冲洗间隔时间就越长, 反冲洗效果就越差, 无限制地延长过滤周期势必会造成膜的不可逆污染;而过滤周期太短, 虽然能减轻膜污染, 但频繁的反冲洗会浪费大量的反洗水, 也会增加运行管理难度。所以, 过滤周期的长短应从缓解膜污染和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

中试分别采用过滤周期为30min、40min、50min进行了试验, 处理水量为2.0m3/h, 反冲方式为正冲+下反冲+上反冲+正冲。

从图2可以看出, 在不进行任何预处理的情况下, 膜组件在处理相同水量时, 过滤周期越长, TMP增长越快。当过滤周期为20min时, TMP增长较缓, 累计产水150m3时分别增长了5kpa, 说明在过滤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绝大部分为可逆污染, 经水力反洗后恢复的较好;当过滤周期为40min时, TMP增长较快, 累计产水150m3时, TMP增长了9kpa, 增长较快, 污染物积累较多;当过滤周期为50min, TMP增长很快, 累计产水150m3时, TMP分别增长了11kpa, 说明在长时间的过滤过程中, 污染物积累比较严重, 产生了不可逆污染。所以采用不同的过滤周期, 对出水效果都会产生影响。从缓解膜污染的角度, 过滤周期30min较适合。

3 结论

在采用传统工艺耦合超滤工艺处理原水时, 必然会导致膜污染的加剧。因此对膜污染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在相同的处理水量, 不同的过滤周期和不同的温度的情况下, 这些因素都会对超滤膜系统出水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水温越低, 超滤膜丝面积减小, 出水效果良好。但是跨膜压差增长较大, 膜污染较严重。为了使超滤膜出水效率最好, 因此采用超滤膜系统能稳定运行的处理水量为2 m3/h, 从缓解膜污染的角度, 采用过滤周期30min。在此操作下超滤膜系统的出水效果最为理想, 而且对超滤膜的污染影响最小。

参考文献

[1]张剑桥.PAC-UF系统中超滤膜的物理损伤及其工艺净水效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2]黎勐.不同膜组件处理北江原水的中试效果对比分析[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 2013.

[3]刘婷.三种预处理技术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4-5.

污染因素分析 篇5

造成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难的四大因素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的重要支柱,成为劳动就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测算,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9%,国内生产总值50.5%、税收的43.2%、社会商品销售额的57.1%和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75%以上.但是,中小企业又是我国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污染负荷约占工业污染50%,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造成我国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难主要有以下四大因素.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企业活力  PKU英文刊名:ENTERPRISE VITALITY 年,卷(期):2006 “”(7) 分类号:X5 关键词: 

污染因素分析 篇6

随着医疗事故管理条例的出台,病案成了医院倒置举正的唯一的依据,病案是医院信息最大的载体永久保存,感染性疾病科是传染病人相对集中的病区,如果病案污染与否不但影响资料的保存年限,而且直接影响是医务人员和病案管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强病案的消毒措施和防感染意识,切断病案医院感染的环节和途径,应引起各级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1病案污染的因素

1.1医务人员对病案使用过程中污染

1.1.1办理入院手续过程中病案的污染:感染病人持门诊病历和入院证到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拿着病案首页至感染性疾病科住院。

1.1.2病案在病区的污染:感染性疾病科将病人携带的病案首页和住院证经消毒处理,病案在出科前的再次污染。将未经严格消毒病案直接归挡,使其成为“贮菌病案”。

1.1.2.1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医院感染大部分为接触性感染,医护人员的手为病原菌重要的传播媒介,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中,医护人员在患者实施一些操作及取放污染物品后,忽视及时洗手或手的消毒处理,又进行医嘱处理、病案的书写和归档等。

1.1.2.2部分医护人员防感染意识的缺乏,为患者接诊、体查、治疗后直接进行病案书写,甚至有个别医生进入污染病区查看病人时,常将病历夹带到床旁,甚至放在病床上或床头桌上,造成病案医源性交叉感染。

1.1.2.3物品污染病案:感染病人在留取标本及送检过程中,有可能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诊治和收取标本等机会,接触到患者的病案;标本回收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差,将检验单与其他血液和体液标本一同下送,污染的检验单贴在病案上,造成病案污染。

1.1.2.4病人出院后,未将病案经严格消毒处理直接归病案室。

1.2病案贮存过程中污染

1.2.1病案反修过程污染:病案室对有质量问题的病案反馈到科室进行修改,补贴各种特殊检查单和化验单,在往返整理病案过程中,也是病案污染不容忽视的一环节;

1.2.2病案管理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的病案时同样忽视了双手的清洁和消毒,造成病原菌在病历之间的交叉污染。

1.3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2002年4月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病人有权复印病历中的客观部分,病案的社会使用价值越来越高,接触病案的人群也不断扩大,除医务人员外,还有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如乙肝、结核)及其家属和社会不同团体及个人对病案查阅、复印利用量增加,另外感染病患者因为病情的变化及各种原因需要转诊、会诊、借阅病案等,病案流动大,不仅使病案管理人员受到威胁,同时也使病案受到污染。

2防范措施

2.1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将病案管理纳入医院管理指标中,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完善预防感染措施及效果的监测和评价,切实防止因病案污染而引起感染的发生。病案的消毒灭菌工作是病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且前作为病案搜集、整理、交流、传播的病案室,必须对病案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切断传播的途径及交叉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2.2增强消毒隔离意识:对感染性疾病科及病案管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培训,增强消毒隔离意识。重视病历档案的消毒工作,对病案实施预防性消毒,可采取电子臭氧消毒柜消毒;门诊病案、人院证及病案应经过消毒杀菌后方可使用;出院、转送、借阅的病案在出室前必须经消毒后才能交病案室工作人员归档保存,不得交病员或陪护人员传递。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调阅复印病案,应做好解释工作,尽量让其家属来调阅复印病案。病案室工作人员同时做好自身防护,每次接触病案处理后要及时洗手。保护病案不再受污染。

2.3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医院感染工作要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规范自已的医疗行为,通过严格的感染管理与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切实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要重视医院感染对自身及患者带来的危险性,加强消毒灭菌概念,重视消毒隔离。

2.4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病案感染的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洗手是解决医护人员手污染、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洗手及手的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最简便、有效的措施。认真执行2009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四川省卫生厅下发《关于做好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切实预防医院感染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落实手卫生制度,达不到手卫生规范的停止科室营业和个人执业的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要时刻遵守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坚持规范化操作,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操作后要及时洗手或手消毒,送标本时标本与检验单分开运送。避免医生将病案直接带人污染区,避免造成医源性污染机会。

2.5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病案做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可能会是病毒携带物或传播途径,因此,严格病案消毒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管理环节。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定期对库存档案进行消毒,减少带菌的衣物、工具、档案装具进入病案室。消毒措施和防护意识是控制病案医院感染的重点,要创造条件对病案实施预防性消毒,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地面采取湿式清扫,常用过氧乙酸擦地,室内安置紫外线,定时照射消毒、定时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每周对病案室的桌面用消毒液擦拭,确保病案室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2]医院消毒技术规范[S],广东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2000,5:115-205

污染因素分析 篇7

雾霾本应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 却频繁出现在去工业化的北京等大都市上空, 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及正常交通出行。

面对频繁的雾霾天气, 居民的交通出行行为也开始发生改变:为缩短在室外暴露的出行时间, 居民会选择出租车或私家车作为交通工具;另一方面, 环保观念的普及, 也会出现放弃污染较大的私家车, 转而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情况。

雾霾天气对交通参与者各种行为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此前, 学者更多的是从影响交通安全的角度进行研究, 缺少空气质量对交通方式选择方面的研究。为此, 本文通过在北京获取的调查数据, 分析雾霾天气对城市居民出行的影响。

2. 雾霾分级和数据调查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QI) 技术规定 (试行) 》 (HJ633—2012) 规定:空气污染指数划分为六档, 对应于空气质量的六个级别, 指数越大, 级别越高, 说明污染越严重,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

在预调查中发现, 普通人对这种专业的空气质量分级方式感受不明显, 因此, 按照AQI, 对区间进行扩大, 重新分为3级, 分别是:优良天气 (空气质量指数0—100) :空气质量令人满意, 基本无空气污染;轻中度污染天气 (空气质量指数101—300) :某些污染物可能对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严重污染天气 (空气质量指数>300) :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的症状显著加剧, 健康人群的心脏、呼吸系统有明显不适症状, 可能会出现某些疾病。

在对雾霾进行一定的分级之后, 对影响人们出行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基本包括出行属性和个人属性, 例如, 出行目的, 出行频率等。

3. 边际效应分析

边际效应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 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 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 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 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利用边际效应, 分析日常出行过程中各因素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 结果见表。

可以看出, 日常出行中影响城市公共交通选择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出行费用, 对公交和地铁的影响程度大致相同:出行费用增加, 地铁和公交的选择减少。年龄对公交和地铁的选择概率相反:年龄增加, 居民会倾向于选择公交出行;年龄较小的出行者则更倾向于选择地铁出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不同的交通方式来说, 不同的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和方向都有不同。

可以看出, 在私家车的出行过程中, 最大的影响因素为出行费用, 随着出行费用的增加, 居民选择私家车的概率减小;随着雾霾污染程度的增加, 出行费用对居民出行的影响程度不断的减小。所以, 随雾霾污染程度增加, 居民对私家车出行的费用和时间的在意程度不断降低。可以认为, 雾霾天气条件出现后, 居民对出行费用的在意程度降低, 且随雾霾污染程度增加, 居民对费用的在意程度越小。

结束语

雾霾是当下的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而现在对雾霾的成因, 治理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多, 可是对雾霾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分析污染天气下的交通方式选择因素的变化规律, 探究出污染对人们出行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为例, 通过交通调查, 对影响人们交通出行的方式进行调查, 同时利用边际效应对不同污染天气下的出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污染天气下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雾霾,城市居民,出行方式

参考文献

[1]朱顺应, 邓爽, 王红等.具有模糊特性变量的出行方式预测Logit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3, 13 (3) :71-78.

污染因素分析 篇8

含烟尘较多的空气进入棉纺织厂细纱车间后,就会使管纱粘上灰尘颗粒变成灰黑色,形成所谓的“煤灰纱”。它不但影响半成品成纱和坯布的外观质量,且不能用于漂白和浅色加工,严重影响纺织产品质量,给纺织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煤灰纱的形成与传统空调喷淋室不能有效去除细小颗粒,新、回风过滤效果不佳及车间通风调节不当,造成车间负压有关,尤其是环境空气污染的影响。

1 煤灰纱形成的影响因素

1.1 环境空气状况及车间卫生标准

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空气的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少数城市为煤烟型与汽车尾气污染并重。

我国现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所规定的工作地点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中,纺织车间空气最高容许浓度按“含10%以下游离SiO2的无毒性矿物性与动植物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10mg/m3)”执行。但近年来测试发现车间Si O2含量有的已达到20%~30%,远在10%以上。所以棉纺织厂空气含尘浓度应按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召开的除尘会议上建议采用的含尘浓度(老厂3.5mg/m3,新厂2.5mg/m3)执行。

1.2 室外气象条件的影响

煤灰纱一般产生于夜晚或早晨10点以前,或在某些气候条件变化时。从煤烟灰排放到降落,要经过大气的传输扩散。这种扩散与稀释能力主要与风和湍流有关,另外还与大气对流层出现逆温层有关。

1.2.1 风力输运与湍流作用

风对烟尘颗粒的输运作用主要是将与空气密度大体相近的烟尘输送到远方,风向决定了被煤烟灰污染的区域。若纺织厂的细纱车间在污染源的下风向,煤灰纱现象会更严重。风亦有对污染烟尘的冲淡、稀释作用,烟尘浓度与风速成反比。风向、风速变化形成大气湍流运动,造成流场各部分之间强烈的混合作用。风速愈大,湍流愈强,煤烟灰扩散的速度就越快,稀释就愈好,空气中的煤烟灰浓度也就愈低,煤灰纱现象也就越不明显。其它气象因子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间接影响空气污染。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加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烟尘的扩散稀释。

1.2.2 逆温层作用

在晴朗的白天,大气温度呈干绝热递减状态,而烟气内含有水汽,上升发生湿绝热膨胀,温降小于大气,故较周围大气温度高,烟气会继续膨胀上升,形成不稳定湍流流向高空。这样污染物扩散效果良好,附近纺织厂纺纱过程中形成煤灰纱的几率不大。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风速不大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较高气层温降慢,地表温度低于其上面空气的温度。出现离地高度愈高,温度亦愈高的现象,形成所谓逆温层,即辐射逆温。一旦逆温层高于烟囱排气口一定距离,逆温层阻碍着气流的垂直向上运动,则烟囱排出的烟气不能很好地扩散,温度较低的烟气发生下沉。加上未燃尽的炭粒和煤灰较空气重,亦向下沉,故烟囱附近空气污染严重,易发生煤灰纱。

另外,在气候恶劣时,如冷空气与热湿空气交锋时,热湿空气爬到上方亦会形成锋面逆温层。在这种情况下,也易形成煤灰纱。冬季中沿海地区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以及暖空气平流到低地、盆地内积聚的冷空气上面时,会形成平流逆温。

因此,要消除煤灰纱,在逆温层形成到消失的阶段是防治的重点时期。

实践证明,大雾天和室外气温在0~10℃,相对湿度在85%~100%的条件下,极易产生煤灰纱。北方干燥多风的天气,飞尘大量增加也易形成煤灰纱。简言之,气象条件对煤灰纱的影响是通过风和湍流作用的。自然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无法抗拒与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探索并掌握其规律加以防备,同时改善现有的生产条件,减轻和避免煤灰纱的产生。

1.3 工艺有害物的产生

纺织设备连续24h运转,很多零件处于高速旋转状态,摩擦所产生的高温,致使各种润滑、减磨、降温的油类挥发析出细小颗粒,如果温度过高还会产生炭黑,这些油烟颗粒的滋生造成室内环境恶化。应当注意的是,当锭子加油不当或钢铃回磨时不注意,也会形成一种类似的油污纱,较煤灰纱稍黑些,这是保全、保养工应注意的问题,不属于煤灰纱。

1.4 静电作用

被排放出来的煤烟灰,由于相互摩擦、碰撞、接触带电体等原因,几乎总带有一定的电荷。而纺织纤维均为不良导体,在牵伸、卷绕过程中,相互之间的摩擦极易产生静电,加上煤烟灰的粘附性,纱线极易吸附夹带在空气中的煤烟灰。尤其是化纤如涤纶电阻高,回潮率小,产生的静电更为严重。再则,纱线在细纱机上,由于加捻和缠绕的需要,线速度很高,与空气形成一对等值的反向摩擦力,它的荷电性和粘附性更强,因而煤灰纱现象也愈严重。

1.5 煤灰纱形成的规律

基于以上分析,煤灰纱产生有如下规律:周围有散发灰尘、油尘、飞尘的场所,如城市中心区、重工业区等,污染严重,极易产生煤灰纱;在整年度中,煤灰纱容易产生在夏秋之交或黄梅季节和深秋之季;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农民焚烧秸杆的不良习惯造成空气污染也是形成煤灰纱的一个污染源;每天夜晚及清晨10时之前为煤灰产生较多的时间段。

2 防治措施

2.1 工艺措施抑制煤灰纱

煤灰纱产生的条件之一是细纱机纺纱过程中产生静电而吸附上烟尘,用抗静电剂处理消除纱线上的静电,会减少甚至消除“煤灰纱”的产生。抗静电剂是通过减少静电的发生,加快静电的逸散,或通过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起到消电作用的。使用抗静电剂是消除纺织静电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虽然生产过程中一般都会用抗静电剂进行处理,但到细纱工序时抗静电剂的性能已经明显下降。因此,需研究在细纱工序前粗纱的抗静电剂处理及其剂量、针对不同纤维的结构特点选择阳(阴)离子型抗静电剂等问题,使这种投资少且处理方法较为简单的治理煤灰纱方法,能尽快在纺织厂推广使用。

减少静电产生的另一种方法就是要打破工艺上形成的气圈空气附面层。如引用外部气流或利于空调送、回风气流组织来干扰和破坏气圈。改变纱管周围空气附面层的气流运行规律,从纺织气流的研究入手,寻求减少静电产生的方法,破坏“煤灰纱”形成的条件。

此外,为了减少煤灰纱的产生,在纺织工艺上可采取如下措施:安装高压吹管,利用高压吹气的办法清洁煤灰纱;在细纱工序操作上,提高纱底高度,减轻纱底部污染程度;缩短细纱纺纱时间;根据细纱机实际情况,制作手推小车,推动小车利用上面装的两把毛刷把附在纱表面的少量油灰清除。

2.2 新(回)风的过滤净化措施

环境空气未经有效过滤即进入细纱车间,是形成“煤灰纱”的主要原因。新风口是防止烟尘颗粒入侵的关键部位,曾试过加设8mm厚过滤海绵窗或长毛绒过滤材料,以及滤油幕,但效果并不理想。

2.2.1 静电-纤维过滤法

双区静电除尘在纺织厂用于过滤新风,防治煤灰纱是可行的。但因纺织厂附近有较多的长纤维飞扬,为防止极板间发生搭桥短路,宜在前面加一初级过滤将长纤维滤去。有关资料提出静电-纤维过滤法,即让新风在高压电晕线和接地极板之间通过,使粉尘粒子荷电。荷电粒子随气流进入过滤段,在纤维过滤层发生粉尘沉积。在这种过滤器中,纤维滤料应当具有高比电阻和低吸湿性,以保持其中的电场,且气流通过滤料必须保持低速度,因为静电作用对速度比较敏感。但低气流速度,势必造成设备投资增加,空调室占地面积过大(这一点尤其不利于旧厂房的技术改造),同时加大了维修保养的难度。

2.2.2 驻极体滤料过滤法

降低过滤风速或使用高效常规滤料会使能耗增加或新风量减少,需研究适于煤灰纱的高效低阻的滤料。驻极体是指那些能够长期储存空间电荷和偶极电荷的电介质材料。驻极体空气过滤材料的纤维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使其扩散成网状孔洞,间隙尺寸远大于粉尘的尺寸,具有低阻高效的特点。可采用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布等以电晕放电法进行驻极。

此方法有不少优点:与同类效率的机械过滤器相比,压力损失小;与同类效率的静电过滤器相比,减少了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耗能少,操作简单;容尘量大,维修保养方便,只须定期更换滤料即可,尤其适于旧厂房改造;驻极体的强电场和微电流可以导致细菌死亡,强电场亦可抑制细菌的繁殖。

此外,室内空气污染也是形成煤灰纱的因素之一,在回风处应加设过滤装置。

2.3 空调喷淋室的改进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煤灰纱现象的粉尘粒度在2μm及以下,而中位径5μm以下,特别是lμm以下的尘埃,由于和水滴表面存在着一层气膜,很难被水润湿洗涤沉降,常规空调喷淋室无法将其洗涤除掉。

2.3.1 皂洗法

若在新风口只设置简单的过滤网而不是高效滤料,则可采用皂洗法与喷淋室联合使用,借助于水滴及溶解其中的洗涤剂的共同作用,增加粉尘与水之间的润湿性,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当含尘气流与水接触时,除惯性碰撞、扩散、凝聚之外,洗涤剂溶液亦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并发生润湿、乳化、分散、起泡等作用,有较强的去污能力,使细小尘粒得以去除。采用皂洗法对清除空气中的细小灰尘有较明显的效果,只要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在0.5‰~1‰浓度下即能较有效地防治“煤灰纱”。

但采用皂洗法会消耗大量的洗涤剂,增加清洁工作量,设备的使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且空调回水会污染环境。对空气的热湿处理是否有影响,未除净的泡沫对人体以及工艺设备是否有影响,还有待研究。

2.3.2 超声波法

为提高喷淋室除尘效率,须打破细粉尘表面的气膜。破坏气膜的方法有增加空气侧水蒸汽分压力和物理破坏。流体动力式超声波凝聚喷淋室综合运用超声波凝聚、蒸汽凝结凝聚、碰撞阻留作用来破坏细粉尘表面的气膜以增加粉尘与水滴之间的润湿性。该法不改变常规喷淋室结构,只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排蒸汽喷排,上装蒸汽源流体动力式超声波喷嘴。此法可利用纺织厂原有蒸汽源,改造方便。

2.4 其它措施

以往的做法是大量使用回风,尽量少用新风。但由于滤尘系统的部分排风导致车间内呈负压,仍有许多室外含尘空气进入车间,也会产生煤灰纱,只是程度有所减轻。有条件的纺织厂可考虑另设新风进风道,并加装防煤灰过滤装置,以供0~10点时段或气候恶劣时使用。这样既不影响空调室正常供风,又可降低日常运行费用。

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值班人员应勤巡回、巡察,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当天气条件不利,有可能产生煤灰纱时,空调室要少用新风,所进新风要通过过滤,同时车间必须保持正压。待天气转变为不易产生煤灰纱的条件时,空调室使用新风即可不经过过滤器而直接进入空调室,以延长过滤器的使用寿命。还要与气象部门挂钩,提供产生煤灰纱天气的有关资料,与气象台提供历年气象资料综合分析,摸索大环境与企业小气候对煤灰纱出现的影响,积极做好“煤灰纱”的预报防灰工作。

3 结语

防范煤灰纱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整体生产背景恶化的产物。煤灰纱的发生具有时间长、影响面积大(有时只能落半纱甚至更少)、产生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特点,由于不能有效预见煤灰纱的出现,故如今尚无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

从社会角度来说,要改善能源结构,对排放煤烟灰的工厂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卫生及排放标准的执行。从纺织工艺上讲,要加强纺织静电及纺织气流的研究。从过滤净化技术上讲,必须采用多种除尘机理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细纱车间空气流的微正压,提高新风净化设备的过滤效率,同时降低系统的阻力,是有效地治理“煤灰纱”的重要途径。因此,研发高效低阻的过滤材料并采用合理的正压净化设备是非常必要的。驻极体空气过滤材料等多机理空气滤料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空调喷淋室能实现多种热、湿处理,并能洗涤净化空气,在纺织厂大量采用。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加强喷淋室在治理煤灰纱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公利等.纺纱车间防治煤灰纱空调改造[J].山东纺织科技, 2000, (5) .

[2]黄翔.纺织空调除尘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3]郝吉明, 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呼云汉.棉纺生产中煤灰纱的成因及其治理[J].陕西纺织, 1995, (3) .

[5]马峰, 杨定君.纺织静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6]黄翔.“煤灰纱”治理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棉纺织技术, 2002, (9) .

[7]陈柳等.治理“煤灰纱”现象的新思路[J].北京纺织, 2001, (1) .

[8]赵登育, 董惠民.煤灰纱与驻极体[J].四川纺织科技, 2003, (5) .

[9]董惠民等.采用皂洗法净化空气的研究——“煤灰纱”防治初探[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 1996, (2) .

污染因素分析 篇9

1 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

1.1 河流水功能区评价指标

p 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粪大肠菌群。

1.2 湖库型水功能区评价指标

p 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粪大肠菌群、总磷、总氮、透明度、叶绿素a。

1.3 水功能区水质现状

根据吉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四平分中心2014年监测成果, 对四平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全市14个地表水功能区中 (水功能一级区7个, 其中保护区2个、缓冲区5个;水功能二级区7个, 其中饮用水源区3个、农业用水区3个、排污控制区1个) , 全指标评价有2个功能区达标, 有12个水功能区不达标, 其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和总氮。双指标评价, 全年有6个水功能区达标, 有8个水功能区不达标, 其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从评价结果看, 四平市水功能区受污染严重, 详见表1。

1.4 全市县级行政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统计

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县级行政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双指标) 从高到低依次为四平市区、伊通县、梨树县、双辽市。全市全指标评价达标率为14.3%, 双指标评价达标率为42.8%, 达标率较低, 详见表2。

2 影响水功能区达标因素分析

2.1 水功能范围内的河流水质较差, 均受到不同程序污染

四平市境内总河长为655.9 km, 由于西辽河巴彦塔拉镇至省界段23.0 km常年无水, 故评价河长为632.9km。评价结果表明达标河段60.0 km, 占总河长9.15%, 其余河段水质均不达标, 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的河长60.0 km, 占总河长9.15%;水质类别为Ⅳ类的河长67.8km, 占总河长的10.3%;水质类别为Ⅴ类的河长102.0km, 占总河长的15.6%;水质类别为劣Ⅴ类的河长418.1km, 占总河长的63.7%。评价结果见图2。

2.2 点污染源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四平市仅2014年废污水入河总量为2975.6万t, COD入河总量为3750.6t, 氨氮入河总量为650.3t。其中工业废污水入河量为534.6万t, 占入河总量的18.0%, COD入河量为855.4t, 占入河总量的22.8%, 氨氮入河量为43.6t, 占入河总量的6.70%, 混合废污水入河量为2441.0万t, 占入河总量的82.0%, COD入河量为2895.2t, 占入河总量的77.2%, 氨氮入河量为606.7t, 占入河总量的93.3%, 详见表3。

其中梨树县污水处理厂和双辽市污水处理厂自2012年以来, 一直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 大量污染物未实现达标排放, 直接进入境内河流中, 对当地河流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3 水功能区污染防治措施

3.1 入河排污口的整治

入河排污口的整治主要包括排污口的规范化建设工程、生态净化工程、排污口合并与调整工程、污水经处理后回用、入河排污口关闭等整治措施。

严格限制设置入河排污口水域:对于污染物入河量已经削减到纳污能力范围内或者现状污染物入河量小于纳污能力的水域, 在不新增污染物入河量的控制目标前提下, 采取“以新带老、削老增新”等手段, 严格限制设置新的入河排污口。在现状污染物入河量未削减到水域纳污能力范围内之前, 该水域不得新建、扩建入河排污口。

对于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它涉水类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内水功能区划定为禁止区;对省界缓冲区及现状水质不达标或排污量超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区域划定为严格限制区;其余划定为一般限制区。

3.2 污水处理回用

回用方案包括农田灌溉、绿化用水等, 但农田灌溉、绿化等回用水不应回流入原水域。对于未按有关要求建设再生水处理回用系统、再生水回用率达不到要求的城市区域, 提出限制新设入河排污口等措施。

对于排污量大、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影响突出的排污污企企业业, , 若若采采取取上上述述整整治治措措施施仍仍无无法法满满足足水水功功能能区区水水质质目目标标要要求求, , 则则关关闭闭或或搬搬迁迁排排污污企企业业。。

3.3控制污染源

点源污染的控制:四平市及周边城镇直接向河流水库排污, 导致水功能受到污染, 使其水质超标的根本原因。因此, 严格控制点源污染, 大幅度消减污染物排放量, 做到达标排放, 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面源污染的控制:包括农田建设、水土保持、合理施肥、村落综合整治、鱼塘改造、推广绿色农业等多方面, 是一项系统工程, 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全社会多个管理部门综合协调。

4结束语

水功能区污染的防治除上述列举的几种方法外, 还有深层曝气、机械清淤、超声波除藻等多种方法, 具体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 不能一概而论, 还要进行大量实验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而定。由于导致水功能区污染的原因比较复杂, 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 因而还需要水行政主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并建立健全控制管理、指标考核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 切实保护好水资源, 保证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为四平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摘要:通过对四平市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资料分析, 评价了水功能区现状, 并找出其未达标原因, 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 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污染因素分析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济南市113辆家用汽车, 密闭时间在2小时~8小时, 检测时间在买车后3个月至36个月。

1.2 方法

1.2.1 采样方法及仪器

甲醛和苯系物分别按照GB/T16129-1995和GB/T11737-1989方法进行采样, 检测前关闭家用汽车门窗2小时~8小时, 每辆家用汽车进行平行样采集, 结果取平均值。检测仪器:使用双气路大气采样器qcd-3000型 (北京产) 。

1.2.2 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样品检测根据GB/T18204.26-2000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检测;评价根据GB/T 18883-2002中甲醛浓度≤0.10 mg/m3进行评价。苯系物根据GB/T11737-1989气相色谱法检测;评价根据GB/T 18883-2002苯≤0.11 mg/m3、甲苯≤0.2mg/m3、二甲苯≤0.2mg/m3进行评价。

1.2.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采用χ2检验, 室内甲醛浓度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济南市家用汽车内甲醛和苯系物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113辆家用汽车甲醛和苯系物全部合格的为72辆, 合格率为63.7%。检测的113辆汽车其中41个甲醛浓度超标, 合格率为63.7%, 中位数为0.08 mg/m3, 甲醛检测范围0.01 mg/m3~0.38 mg/m3。有10辆家用汽车的苯浓度超标, 合格率为91.2%, 中位数为0.05mg/m3, 甲醛检测范围0.01 mg/m3~0.17 mg/m3;甲苯和二甲苯合格率均为100%。见表1。

2.2 不同车龄车内甲醛和苯系物检测结果

对不同车龄家用汽车的甲醛和苯系物状况进行分析, 甲醛和苯的合格率的高低顺序:0~6月<6~12月<12~24月<24~36月, 家用汽车不同车龄甲醛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66, P<0.05) 。家用汽车内甲醛和苯浓度随着车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甲醛和苯的检测结果的中位数同样随着合格率的升高而降低。见表2。

2.3 不同温度下甲醛和苯系物检测结果

在不同温度下对家用汽车内甲醛和苯系物状况进行分析, 甲醛和苯的合格率的高低顺序:31℃以上<26~30℃月<20~25℃<20℃以下, 家用汽车不同温度下甲醛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1, P<0.05) 。家用汽车内甲醛和苯浓度随着车内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甲醛检测结果的中位数同样随着合格率的升高而降低。见表3。

2.4 不同密闭时间车内甲醛和苯系物检测结果

对不同密闭时间的汽车内甲醛和苯系物状况进行分析, 甲醛和苯的合格率的高低顺序:8h以上<4~8h<2~4h<1h以下, 家用汽车不同密闭时间甲醛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7, P<0.05) 。济南市家用汽车甲醛和苯系物浓度随着密闭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 甲醛检测结果的中位数同样随着合格率的升高而降低。见表4。

2.5 车内甲醛浓度不同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影响家用轿车甲醛浓度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汽车内装饰物有无 (有和无) 、不同温度 (>25℃和<25℃) 、车龄 (>12月和<12月) 和汽车密闭时间 (>4h和<4h) 车内空气甲醛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0.006、χ2=0.043、χ2=0.045和χ2=0.039, P<0.05) 。温度<25℃、车内无装饰、车龄>12个月和密闭时间<4h对车内甲醛浓度有明显影响, 是车内甲醛超标的保护因素, 与国内有关报道基本一致[3,4,5]。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济南市家用汽车内空气甲醛和苯系物状况不容乐观。113辆家用汽车甲醛和苯系物全部合格的为72辆, 合格率为63.7%。有41辆轿家用汽车甲醛浓度超标, 合格率为63.7%, 有10辆家用汽车的苯浓度超标, 合格率为91.2%, 甲苯和二甲苯全部合格。造成车内甲醛和苯系物超标主要是因为车内各种装饰和装修材料造成。车内甲醛和苯系物浓度随着购买时间增长呈下降趋势, 0~6月甲醛和苯系物合格率最低, 分别为37.8%和78.4%, 尤其是刚刚购买的新车, 由于各种装饰和装修材料在最初的几个月释放速度最快造成的;家用汽车甲醛和苯系物浓度随车内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31℃以上甲醛和苯系物浓度最高, 合格率最低为46.2%和82.1%, 车内温度升高使甲醛和苯系物等污染物分子活跃, 甲醛和苯系物等污染物浓度随即成倍增加;车内甲醛和苯系物浓度随着封闭时间的增加而升高, 8h以上甲醛和苯系物浓度最高, 合格率最低为45.7%和82.9%, 可能因车内长时间通风不足, 甲醛和苯系物在车内的累积不断增加。

家用汽车内甲醛和苯系物污染物的危害不亚于室内空气的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由于车内环境密闭、空间狭小, 通过累积效应, 更容易增加甲醛和苯系物浓度, 加剧甲醛和苯系物污染的危害。甲醛和苯系物浓度高低主要与车内各种装饰装修材料等污染源有关, 受购车时间、室内温度和通风等因素影响。为了减少汽车内空气中甲醛和苯系物的浓度, 应减少车内地胶、地垫、真皮座椅和座套垫装饰等, 如需购买应选用材料优良, 质量合格的产品以减轻车内污染。同时应减少空调使用, 保持车内通风, 避免长时间关闭车窗, 降低车内甲醛和苯系物污染物的浓度, 尤其是新车;采取净化车内空气的措施, 如国外流行的光触媒和纳米技术等。还应避免暴晒, 因为高温会导致甲醛等其他车内污染物的大量挥发。甲醛和苯系物等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 只有采取综合措施, 才能有效的降低家用汽车内甲醛和苯系物浓度, 把其对人体的危害遏制在源头[6,7,8]。

摘要:目的 了解家用汽车内甲醛和苯系物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 为科学控制家用汽车空气甲醛和苯系物污染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1-10月对济南市113辆家用汽车内空气进行甲醛和苯系物浓度检测。结果 113辆家用汽车甲醛和苯系物全部合格的为72辆, 合格率为63.7%。有41辆轿家用汽车甲醛浓度超标, 合格率为63.7%;甲醛浓度随着家用汽车内装饰物减少、车龄增加、汽车内温度降低、汽车密闭时间减少而减少。结论 家用汽车内甲醛和苯系物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采取综合措施, 才能有效的降低家用汽车内甲醛和苯系物浓度, 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关键词:家用汽车,甲醛,苯系物,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刘金玲, 崔毅, 贾崇奇, 等.甲醛的职业暴露与肿瘤死亡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1998, 14 (12) :712-713.

[2]YE X L, YAN W S, XIE H, et aI.Cytogenetic anaIysis of nasaI mucosa ceIIs and Iymphocytes from high-IeveI Iong-term formaIdehyde exposed workers and Iow-IeveI short-term exposed waiters[J].Mutat.Res., 2005, 588 (1) :22-27.

[3]王颖, 佟俊旺, 李君, 等.唐山市家用车车厢内空气苯系物及甲醛污染状况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1, 28 (1) :39-42.

[4]熊缨1, 梁鸿2, 付冬梅.家用轿车内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0, 7 (3) :156-158.

[5]曲蛟, 丛俏, 徐荣.乘用车内空气中甲醛的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7, 24 (4) :243-245.

[6]贺小凤, 王国胜, 李拓.汽车车内空气污染状况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 2009, 26 (4) :341-343.

[7]张广山, 刘兆荣, 李, 等.汽车内微环境空气污染的初步探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28 (12) :308-311.

污染因素分析 篇11

关键词 农用地土壤;环境资源保护;工业污染源;农业生产环境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农村周围土地遭受污染的问题频频见报,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并对农业生产与发展形成了严重阻碍。目前,尽管现行法律对于农用地土壤国土地污染防治有所规制,但其所涉范围狭隘,执行力度缺失等,加剧了农用地土壤污染情况的恶化[1]。所以,构建健全、完备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是目前法学界及政府亟待商榷与解决的议题,其形成对于人类生存及自然生态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2]。

1 农用地土壤污染的主要特征

1.1 隐蔽性

人们并不能像发现固体废物污染或是水污染一样,在污染初期就能单凭嗅觉和视觉直观发现深藏与土壤中的污染存在,而是需要经历长期污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对异象的察觉,加上化学仪器的分析,才能判断其中存留的可能造成隐患风险的物质对种植物的危害程度。实践中,受累于这种长期潜伏的隐蔽性,农用地土壤的污染多数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这种衍生的滞后性导致其治理效果难有突破[3]。

1.2 累积性

土壤的环境构成中无时无刻都是在和其他的环境要素进行能量、物质交替的,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污染物会不断在土壤中累积,使农用地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来越高、污染面积越来越大,危害人畜的健康和安全[4]。污染物质在经过土壤对其一系列的化学沉淀、物理吸附以及生物吸收等程序后,在土壤中与日累积,直到达到一定峰值即形成污染,造成危害后果。

2 我国农用地土壤当前受污染情况

我国农用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现象最为严重,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发布的《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显示,中国境内受到工业排放或其他途径产生的重金属渗入的耕作用地高达20%,其范围更是蔓延至多个区域。耕作用地土质破坏程度及趋势不断扩增,作物出产质量与数量都在逐年呈现下降趋势[5]。慢慢积累的土质中的污染物,随着时间推移及土层种植物的交易,人类还是难逃将其吸收到体内的厄运。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先生在2011年10月召开的广东科协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有数千万公顷耕地正不断遭遇各类工业废弃排放的重金属的污染,并有逐步上升趋势。可见,这一态势的严重程度已然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存繁衍,并将导致各类慢性疾病,甚至是影响人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 造成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的主要源头

3.1 农业生产

农业耕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化肥农药的大量滥施是造成农用地地质土层的侵入性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肥料使用结构不合理,化肥使用量不断上升,有机肥用量逐渐减少使用。现实中,每年因不合理的应用,导致数吨氮素流失到农田外面,氮肥的挥发,对临近地表的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2 工业生产

作为工业污染源头的“三废”,其排放行为特质有二。其一,乡镇各大企业“合力”造成耕作土质受到侵害与破坏。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建设中独特的经济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了地质土层的侵入性破坏问题。其二,农村农用地土壤受到城市内的工业污染转移“迫害”。部分地方政府“顶风作案”,将国家三令五申强制关闭的重污染工业企业,比如化工厂、造纸厂等转移至农村,让这些重污染工业企业产出的“三废”统一转向农村土壤排放,不断有新的农用地被污染,种植物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屡见不鲜。

3.3 矿业开采

开采与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土地进行破坏与占用,且通常所占用面积相当大,参照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显示,因不合理、不科学的开采挖掘行为,导致高达150 km2以上的土地被直接破坏,且该数据并以4万km2/a的速度逐年攀升。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有色金属矿区和煤矿区。

4 导致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的根源所在

基于上述可知,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程度严重,发展形势严峻,究其主因,笔者认为主要可归结为如下几项。

一是土地开发利用的技术落后,耕作农活的方式与时代脱轨。长期以来,农民耕种都是靠沿袭历史与传统交付的所谓经验,根本不知道所谓“农业清洁生产”的先进产业理念,也没有接受相关的现代技术生产指导。为求农作物高产和经济效益高创收,开展大规模的投入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等掠夺式耕作法,对化学物品的投放和技术的实践应用并没统一标准,欠缺规范与科学。

二是关于农用地土壤的预防治理立法相关方面尚存缺失。现行的法律只有在土地的权属、经济利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及问题上有所“交代”,关于整体农用地地质土层的侵入性破坏的预防和治理,相关立法上还是留有太多的空白,缺乏独立的、特设的法律出台将其作为一门专项来保护。现行多数针对地质土层的侵入性破坏防治的立法都只是站在了引导角度,以“义务”的形式来指引污染加害人与环境利益人防治污染,至于如何追究对农用地土壤实施了污染后果的责任所言甚少。

三是相关污染加害者及受害者整体对于生态环境意识过于淡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低,缺乏预防和遏制农田污染的主观能动性,既没有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正在受到污染,也没有把土地视作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要素来保护,向农用地投入大量超过了农用地的自净能力的有毒有害外源,导致土壤“中毒”,农用地土壤污染始源陷入恶性循环。

5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中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更是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维持生态平衡核心因素,保护环境即是保护与自身相关的生存要件。因此,健全与完善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给予社会民众与国家在环境权益上保障,也能够对违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行为人予以威慑。

参考文献

[1]毛春梅,吴东娟.我国土壤污染预防机制建立构想[J].湖南农业科学,2012(21).

[2]周春祥,刘桂英.自然农业对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33).

[3]李蔷薇.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7.

[4]卿漪.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5]李建三,吴祖煜,陈彬,等.工业废弃场地再开发的环境评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6).

污染因素分析 篇12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大量工业企业陆续迁出主城区,腾出的工厂用地由于多年进行工业生产,存在着潜在的环境风险,有些场地被专家鉴定为污染土地。污染土地的治理开发成为当务之急,而当地居民是污染土地开发治理的直接承受者,他们对污染土地的认知态度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治理、运作现有或未来受污染土地开发治理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赵沁娜(2010)认为,当地社区和居民作为城市环境治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环境治理最基本的主体要素。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对环境治理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参与愿望。因而,有关当地居民对受污染土地开发治理的认知态度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受污染土地的社会影响,减少当地居民与开发商、政府的冲突,并进行合理规划,已获得居民对受污染土地管理工作的支持。

污染土地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这样的土地在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是“brownfield”———棕地,即废弃的、已经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仅在美国就有500000到1000000块棕地。诸多研究污染土地的文献试图通过一系列定性定量化的研究,来测量出污染土地开发带来的影响(De Pass,2006;Gareth et al,2007;Kaufman et al,2006),特别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而Nancey(2002)认为虽然污染土地开发带来了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棕地开发投资决策的唯一判断标准,棕地周边居民的健康也是评判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尽管Keith(2004)也发现棕地对周边地价及居民健康存在负外部性,但是其危害性即负外部性对周边小区居民造成的心理恐慌远高于实际程度。因此部分学者对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和态度进行了研究。Eiser et al(2007)通过调查英格兰两个不同地区居民对棕地开发的态度,发现他们的个人特征、所处区位对于居民对棕地开发的风险感知、对当地委员会的信任程度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风险感知、居民态度以及政府信任三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Margherita et al(2008)通过对意大利Porto Marghera这个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附近的40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将污染土地和闲置土地两种土地类型归类建模分析,该研究表明,居民的个人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对棕地问题的态度与认知。谢剑、李发生(2010)通过对中国工业污染土地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治理是涉及多个利益相关群体的复杂过程,其中,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非常重要。

综观以上研究看出,国外相关文献对污染土地开发的态度、认知已有颇深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武汉市古田化工区周边居民进行深入调查访谈,探讨发现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状况,以便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企业进行相关决策提供借鉴。

2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变量描述

2.1 样本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诱发力—期望理论代表弗洛姆认为,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活动的力是一切成果的诱发力,以及由于完成这些成果而同时产生的期望强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居民对受污染土地的认知影响着其对受污染土地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对受污染土地采取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效果。本文将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定义为:居民主观上对污染土地形成和消失各历程的认识和感知,包括对土地污染形成特征的认识,污染土地风险感知、污染土地防治认知以及污染土地开发的认同等,其中,风险感知包括污染土地对居民身体健康风险的感知和土地价值的风险感知;开发认同包括对污染土地开发效益的认同和开发类型的预期选择等。

根据勒温的行为模型理论,行为主体的行为受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影响居民对受污染土地认知的因素分为居民个人特征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就居民的个人特征因素而言,引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月收入、户籍、婚姻状况等8个变量;外部环境因素则归纳为居住地到污染土地距离、住房情况、在当地居住时长等3个变量来表示。

武汉硚口区的古田化工企业搬迁遗留污染场地问题情况非常复杂,其搬迁遗留的场地中部分经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初步评估,认定地块土壤环境污染严重,且主要是汞、铅、砷、铬等重金属污染。

据武汉市环境保护局对该地区5大地块进行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初步估计污染土壤面积为1260亩,占总面积的30.6%。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笔者2011年5月至6月对武汉硚口古田化工区周边312位居民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34份,剔除缺失关键数据的问卷22份,得到有效问卷312份,回收有效率86.1%。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古田化工区为圆心,在其周边2公里内选取样本数163个,在化工区外围2公里至5公里内选取样本数149个。调查对象基本能够反映当地居民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对象基本特征的具体分布见表1。

2.2 研究方法

本文以武汉古田化工区周边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收集定性资料,问卷调查收集定量资料。首先,定量资料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并结合所获取的定性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本文就居民对受污染土地认知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最后,由于所选取变量较多,为寻找对居民认知最显著的变量,建立多元逐步回归分析(Multiple Step Wise Regression)模型对影响居民对受污染土地认知的相关变量进行分析,逐步剔除不需要的解释变量,从而消除共线性可能带来的影响。

2.3 变量描述

本文将居民对污染土地认知的4种表现:居民对土地污染特征认知情况、居民对污染土地防治认知情况、居民对污染土地风险感知情况、居民对污染土地开发认同情况作为因变量,居民的个人特征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作为自变量。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情况

3.1.1 居民对土地污染特征及表现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受访居民普遍认识到土地污染问题,但是对污染土地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污染现象。63.46%的受访者不约而同将大气污染排在了首位,其次是噪声污染,而把土地污染放在了最后,即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治安>水污染>土地污染,只有约7.69%的受访者认为土地污染严重于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堵和治安。

3.1.2 居民对污染土地防治的认知情况

在访谈过程中,受访居民都持“谁治理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人治理”的观点。调查表明:大多数居民对污染土地修复技术并不了解。同时,大多数居民表示“肯定有相应的法规”,但是高达86.53%的受访居民不知道具体的土地污染防治相关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和武汉市居民普法意识不强有关。居民普遍缺乏污染土地治理的相关专业知识。仅有10.9%的居民听说过如“换土”和“植物提取”这样的污染土地修复技术。

3.1.3 居民对污染土地的风险感知情况

居民对污染土地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和造成的污染土地价值风险的感知度较高。从调查结果看出,受访的居民均能够意识到污染土地会危害健康,75.48%的受访者认为土壤中有害气体逸出被人体吸入后,会危害身体健康;69.52%的受访者认为长期暴露于污染场地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高达75.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武汉化工区开发成为住房的话,其售价低于房地产正常市场价格的20%以下会考虑购买,仅有11.5%的受访者可以接受低于市价的10%~20%,但是,也有5.2%的居民表示会考虑到其经过了复杂高成本的修复,愿意以高于房地产正常市场价格的房价购买。

3.1.4 居民对污染土地开发的认同情况

居民普遍认同污染土地开发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表4显示了居民对污染土地开发的认同情况。持肯定态度的居民仅有64.8%认为可以缓解目前土地利用紧张的现象;有82.3%的居民认为可以更加有效利用被污染的土地,地尽其用;有82.1%的受访居民认为可以为当地社会增加就业机会,为没有工作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但是仅有30.7%的居民认为可以活跃当地房地产市场,提升周边房价;有高达90.7%的居民认为可以改善周边环境;66.1%的居民认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93.6%的居民认为可以减少土壤和水质污染;89.2%的居民认为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而在持否定态度的受访居民中,70.39%的居民认为开发并不能解决污染的问题。

3.2 影响居民对污染土地认知的因素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本文对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情况进行检验后发现,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进一步估计逐步回归模型。逐步回归中设置的显著性F校验概率进入概率为5%,输出校验概率为10%。即如果一个变量的F校验概率小于5%(越小代表越显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拟合程度越高),一个变量的F校验概率大于10%时,将该变量从回归方程中删除,不计入自变量。表5为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通过计算得到相应的检验值F=12.376,如果p>2一般(k-n-1)>10,查F分布分位数表,在0.05显著概率下,F(6,10)=3.22,F(3,10)=3.71,F(4,10)=3.48,F(5,10)=3.33,F(8,10)=3.07。而12.376>3.22;24.165>3.71,6.421>3.48,5.520>3.33,4.270>3.07。故否定假定H0,即回归方程是线性回归显著的。

3.2.1 居民个人特征因素的影响

(1)性别、年龄、户籍和受教育程度等对居民的土地污染认知程度有显著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而职业、家庭人口数、月收入状况对居民土地污染认知情况影响不显著。性别对于居民对土地污染特征的认知和污染土地的防治认知两个方面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是年龄、户籍和受教育程度。性别不同使得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上特别是在特征获取和防治认知上存在较显著差异。本文对此的解释是这一显著性差异的产生与男性更关注事物的源头和新奇性存在一定的联系。调查中女性比例稍大于男性,但是从关注度与认知度来看,男性的关注度与认知度明显高于女性。同时,污染土地相关信息获取上,男性的欲望要强于女性,在污染土地防治认知上,虽然居民普遍缺乏治理专业知识,但男性掌握和了解的信息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不同在风险感知以及开发认同这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从均值变化可以发现,30~50岁的居民对开发的认同度要远远高于30岁以下的年轻居民。本文对此的解释是,这一显著差异的产生是由于中老年人对当地的污染状况更了解,希望环境能够改善的愿望更强烈。

(2)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居民对土地污染的认知、污染土地防治认知呈逐步减弱性;而对污染土地开发治理阻碍因素、污染土地价值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污染土地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的风险等风险感知方面、污染土地开发效益等则并没有明显差异。

3.2.2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1)住房情况中,租房和集体性质住房的居民,在对污染土地治理上的认知差异不明显。但是有自住房的居民,对周边土地的污染状况认知程度较高。三种住房情况的受访居民大都认同污染土地开发的效益,但是在开发类型的预期选择上,发现受访者除了排斥污染土地开发成住宅外,更多的是从该地块可能对其生活造成的影响方面考虑,来对其进行心理规划,因调查区域偏郊区,故大多数受访者特别是女性受访者,倾向于希望其能开发成公园、娱乐场所、商场,以解决附近无大商场购物及带孩童到公园游玩的问题。

(2)居住地距离污染土地越近,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越高。居住地距离污染土地距离这一变量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对污染土地防治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住地距离污染土地越近,居民对污染土地的防治认知的程度越高,希望得到更多的防治知识。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居住地距离污染土地距离为2公里以内居民中,有65%的人普遍关注污染土地防治新闻,而在居民住到污染土地距离为2公里至5公里居民中,这一比例降至45%。原因可能在于,土地区域性较强,距离污染土地越近,居民接近它的机会越多,了解到的污染相关信息越多,而距离越远,更多是对长期化工生产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的感知。

(3)在当地居住时间越长,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程度越高。当地居住时长这一变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调查中发现,居住时长在5年以上的居民中,有87.65%的人对污染土地的认知显著,而在居住时长在1年以下的居民中,这一比例降至56.73%。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在周边居住时间越长的人,年龄也越大,对工厂和场地的历史以及对当地生活造成的影响了解越多;另一方面,调查发现,居住时间短的人,年龄均在30岁以下,户籍则外地居多,而且表现出对当地的土地状况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更多是关心当地的房价和市场。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以对武汉市古田化工区312位周边居民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分析了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状况,并通过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居民对污染土地问题普遍关注,并认同污染土地开发以及开发效益;居民对污染土地的风险感知度普遍较高,但是居民对土地污染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污染,且普遍缺乏土地污染防治的相关专业知识。因此,提高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程度,有利于居民像认识空气污染那样正确认识污染土地,并对当地造成土地污染的工厂进行监督。

第二,居民个人特征因素中,性别、户籍、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特别是性别和年龄因素,显著影响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而对污染土地开发治理阻碍因素、污染土地价值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污染土地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的风险等风险感知方面、污染土地开发效益等则并没有明显差异。在外部环境因素中,居住地到污染土地的距离、住房情况、在当地居住时间则显著影响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调查表明,土地的污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像空气污染那样可以即时表现出来被人们立即感知到。因此,科学认识居民污染土地认知影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提高居民认知水平,从而为污染土地合理利用、科学开发治理提供支持。

4.2 政策建议

4.2.1 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普及污染土地专业知识

虽然居民对污染土地的问题普遍关注,但是大多缺乏污染土地治理和污染土地特征的相关专业知识,居民对污染土地治理开发认识非常缺乏,特别是在分析对居民认知的影响因素中,距离污染土地越远、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水平越差,同时进一步决定了其较差的信息判断能力,而居民对污染土地的态度和认知又直接关系到该地块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当地居民大力普及污染土地的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公众对污染土地的认识水平和信息鉴别能力,有效防范土地污染,这对于我国污染土地未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2.2 居民对周边土地状况的知情权要高度重视

居民是其周边土地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更是污染土地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尽管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土壤污染可能对国家带来的危害,并开始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治理,但是在开发治理污染土地的同时,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居民对周边的土地状况特别是污染土地状况的知情权,而不只是关注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的影响。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民众的知情权,实事求是地行告知义务。

4.2.3 媒体宣传要坚守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媒体的宣传和对社会舆论的监督会显著地影响消费者对污染土地开发的态度。在调查中,很多居民都反映得知该区域地块要进行修复治理都是从湖北卫视上看到的新闻。因此,在对污染土地治理开发的报道宣传上,媒体应时刻保持一种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任何不严谨的宣传和舆论炒作都可能使公众产生恐慌心理,甚至发生公共事件。

摘要:本文以对武汉市古田化工区312位周边居民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状况,并通过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对污染土地问题普遍关注;认同污染土地开发以及开发效益;对污染土地的风险感知度普遍较高;普遍缺乏土地污染防治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研究发现居民对土地污染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污染。2.居民个人特征因素中,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而家庭成员数、收入状况等因素则影响不显著;在外部环境因素中,到污染土地的距离、在当地居住时间和住房状况等显著影响居民对污染土地的认知。

关键词:武汉古田化工区,污染土地,居民,认知,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赵沁娜范利军.多元利益视角下的城市“棕色土地”再开发管理.城市发展研究.2010.17

[2].US EPA.Small Business Liability Relief and Brownfields Revitalization act[DB/OL].http://www.epa.gov/brownfields/sblrbra.htm.

[3].De Pass M.,Brownfields as a Tool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Land and Community.Local Environment.2006.11

[4].Gareth Thorntona,Martin Franzb,David Edwardscetal.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Incentives for Brownfield Regeneration in Europe.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2007.10

[5].Kaufman D.A.,Cloutier N.R.The Impact of Small Brownfields and Greenspaces on Residential Property Values.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6.33

[6].Nancey Green Leigh.Modeling the Brownfield Relationship to Property Values and Community Revitalization.Prepared for the 5th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Association.Oxford,England.September(last modified January30,2002)

[7].Keith R.Ihlanfeldt and Laura O.Taylor,Externality Effects of Small-scale Hazardous Waste Sites:Evidence from Urban Commercial Property Market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4.47

[8].Eiser J.R.,Stafford T.,Henneberry J.,Catney P.Risk Perception and Trus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Brownfields.Environmental Hazards.2007.7

[9].Margherita Turvani,Vania Paccagnan,and Stefania Tonin,Population Preferences towards Risk and Alternative Reuse Policies for Derelict and Contaminated Sites:Results from a Survey of the Italian Public.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8.33

[10].谢剑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上).世界环境.2011.3

上一篇:CSS布局下一篇:自律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