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成因分析

2024-09-09

污染成因分析(精选10篇)

污染成因分析 篇1

摘要:武江河是流经韶关市的一条主要河流,也是韶关市区和乐昌市目前唯一的饮用水源。近年来,武江河水环境质量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基础上,广泛收集了相关资料,就武江河水污染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改善浈江河水环境质量提出了综合整治的对策。

关键词:武江,水污染,对策

韶关市通过关于加强武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议案的决议,这对促进武江河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保护饮用水源、保障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综合整治武江河惠及沿岸及下游广大人民群众,是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省政府关于珠江水系综合整治的具体行动。

笔者全程参与了武江河水污染成因的专题调研,并综合各方面意见,提出综合整治浈江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

1 武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成因分析

1.1 武江河水环境质量现状与污染特征

武江河是北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全长260公里,集水面积7097平方公里,流经韶关市的乐昌市、乳源县,经韶关市区汇入北江河。

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粤府函[1999]553号文)规定,武江河湖南省界到坪石河段水质目标为Ⅲ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下同),坪石至乐昌城河段为Ⅱ类,乐昌城到曲江犁市镇河段为Ⅲ类,犁市镇至市区西河桥河段为Ⅱ类,西河桥至沙洲尾河段为Ⅲ类。

通过对2000~2005年武江河坪石、乐昌、武江桥3个水质监测断面22个监测项目进行分析,发现武江河水环境质量有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详见下表(2000~2005年武江韶关段水质变化情况表)。

从表1可以说明两个趋势性的问题:

(1)2000年~2005年武江河水质逐渐从工业型污染(以砷、铅、挥发酚、石油类等污染为特征)向生活型污染转变(以粪大肠菌群污染为特征),说明工业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2)武江上游的污染主要是工业与生活的复合型污染,而中下游则是生活污染为主。

1.2 影响武江河水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

经过实地调查、采样监测并综合各方面资料,影响武江河水环境质量的原因主要有七个方面:

1.2.1 跨省界的环境污染

韶关市位于粤、湘、赣交界地区,武江河发源地湖南省临武县香花岭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多年前,该地区出现过大规模的无序开采活动,开采过程中大量砷、铅等重金属物质排入武江河,使武江河下游河段多项指标严重超标。1998年至2000年间,由于香花岭矿区土法炼砒活动猖獗,多次造成了武江砷超标,直接威胁到乐昌和韶关市区饮用水源,广东省环保局和韶关市政府为此同湖南省有关方面进行过协商。近年来,湖南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非法采矿活动有所收敛。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非法采矿活动还会时有发生。

1.2.2 工业污染源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地属武江河流域的乐昌市、乳源县、韶关市浈江区、武江区等地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化工、纺织、造纸、机械等产业集群。据调查,乐昌市排入武江河的工业企业主要有乐昌市裕兴纸业有限公司、乐昌棉织厂等26家企业,废水年排放量约93万吨,COD年排放量110吨;乳源县排入武江河的企业主要有韶关市中顺纸业有限公司、乳源中兴建材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废水年排放量约为27万吨,COD年排放量18吨;韶关市武江区和浈江区排入武江河的工业企业主要有韶关市春燕纺织有限公司、韶关市长江工业有限公司、韶关市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废水年排放量为107万吨,COD年排放量27吨(数据来源于韶关市2006年环境统计数据)。尽管上述企业都建成了污染治理设施,但由于管理不善或人为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污染物超标排放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1.2.3 农业环境污染

武江流域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肥料和农药,以及畜牧业养殖中产生的禽畜粪便,都是造成武江河粪大肠菌群超标的原因,尤其是近年来逐步增加的畜牧业养殖。全市的禽畜养殖场大多没有形成规模化,普遍规模小,分布广,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统一管理。据统计,武江沿岸各县、市、区存栏数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有9个,存栏数3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鸡场和养鸽场各1个。由于大多数畜牧业养殖场没有形成规模化,难以规范管理,也没有比较完善的污染处理设施,所产生的禽畜粪便除部分用作肥料外,大部分都未经过处理排入武江河,每逢下雨废水直排的现象就更加严重[2]。

1.2.4 生活废水的污染

武江韶关段沿河主要有坪石、乐城、长来、桂头、犁市、十里亭以及市区等城镇人口稠密区(约30.5万人),估算日排放生活污水量超过10万吨。目前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的只有韶关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仅为1.5万吨/日,还有较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是导致武江河粪大肠菌群超标的另个一主要原因。韶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00年至2005年环境质量报告书有关数据显示,武江河上、中、下游交界断面主要污染项目为粪大肠菌群。

1.2.5 煤场、采砂场造成的污染

武江沿岸煤场原来主要分布在武江河东岸犁市镇一带,经过广东省近年来全面关闭煤矿后。原有的许多煤场已停止经营。但目前仍有一些的煤场仍继续经营煤炭转运业务。这些煤场废水处理设施简陋,沿河边堆煤处也没有挡煤墙,下雨时和装卸运煤时都有大量煤粉进入河流。

武江河市区河段西岸有1个采砂场、东岸有5家采砂场,这些采砂场没有任何环保设施。采砂场进行采砂作业时不停地搅拌沉积在河床的淤泥,造成河水浑浊。

1.2.6 饮食业对河流的污染

犁市镇武江河上有5条经营的饮食船只,这些饮食船只大多没有废水处理设施,经营时产生大量废水和菜渣等垃圾直接排入武江,由于没有及时清理,河面上经常漂浮着许多菜渣等垃圾。

1.2.7 水电站筑坝蓄水,降低水体自净能力

武江河包括其各级支流已建成了多个水电站,改变了整个流域河流的天然形态。由于电站蓄水发电,不仅影响了电站下游水域的需水量,而且也影响了水体的自由流动,一些污染物质在坝区内积聚,不能及时向下游扩散,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1]。

2 综合整治武江河的对策

武江河是韶关市的母亲河,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坪石镇都以其作为唯一的饮用水源。武江水环境安全关系到数十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沿江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武江河的功能要求和水环境现状,武江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突出规划先导作用,强化流域区域协调,控制工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染,保护自然生态,依法监督管理,实现武江河水环境的长治久安。根据武江河水环境质量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市政府将采取以下九方面措施综合整治武江河。

2.1 制定流域环境保护规划,引导社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

的轨道

编制流域环境保护规划纲要,根据武江流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要求,超越区域概念,实行全流域的工业布局和产业调整。建立联合审批制度,对可能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区域开发项目、重大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沿岸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参与综合决策,由市政府批准实施,使武江河沿岸的产业布局和社会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2.2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对江河水质的污染。支持乳源县创建绿色食品县工作,大力开展生态示范村、镇建设。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的管理工作,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引导畜牧业养殖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提高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使用沼气,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力争到2008年武江河流域8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

2.3 建立重大污染事故的防控体系

为了防止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对武江饮用水源构成的威胁,市政府制定污染事故紧急处理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在污染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污染事故造成的影响,确保市民饮用水安全。

建立跨省污染事故信息通报制度,当上游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通报,以便采取有效的监控和防治措施,减少或避免污染造成的损失。

2.4 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整治力度

通过对工业污染源的实行限期治理、整改以及在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使武江河沿岸所有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安装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实时动态监督。对限期内不能完成达标任务的企业,依法采取关停、搬迁等强硬措施。

2.5 加快治理生活污染

武江流域各县、市、区按照《韶关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和《韶关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专业规划》,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已建成的韶关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要尽快配套完善市区十里亭片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保证十里亭片所有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并逐步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机制,确保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促进乐昌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尽快完成调试投入运行,并尽快启动乐昌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乐昌市坪石镇以及乳源县桂头镇、浈江区犁市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工作,确保到2010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2.6 加强对河道采砂的管理,关闭沿岸煤场

加强河道管理,严格控制采挖船只,明确设定禁采区域,杜绝无证采挖作业。对因市政工程建设,确需要在各市区河段采砂作业的,只对少数单位核发1至3个月的临时采砂许可证。持证采砂单位必须配套完善治理设施,防止淤泥、砂石造成的污染。

武江沿岸煤场所处的位置属于我市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清理、关闭武江沿岸所有煤场。

2.7 清理水上经营的饮食船只

针对水上饮食船只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废水和饮食垃圾污染,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法责令所有饮食船只上岸经营,配套完善废水处理等环保设施。

2.8 建立水电站统一调度机制

孟洲坝水电站及武江河各梯级电站应建立起统一调度机制,密切关注水体水质变化情况,定期开闸排水,保证各电站下游河道的需水量,增强水体的流动性,避免各种污染物在坝区上游水域长时间积聚,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2.9 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要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等传媒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尤其要重视在农村地区开展环保宣传工作,市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划拨经费,由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作好计划安排,在农村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武江河是我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取水地,关系到沿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是改善武江河水环境质量唯一途径。因此,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切实履行韶关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议案,将武江河综合整治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保护好武江河这一重要的河流。

参考文献

[1]杨继荣,李红莲.阶梯小水电站开发对永定河水质影响及防治对策.四川环境,2006,25,04.

[2]陈文英,毛致伟,沈万斌,等.农业非点源污染环境影响及防治.北方环境,2005,(02).

污染成因分析 篇2

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成因分析

从农业发展政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业发展政策从制定,执行到监督的环节中影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效果的`因素;指出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政策成因是现有农业发展政策与农村环境保护体系的双轨制脱钩运行;建议构建一套把农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有效地协调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作 者:倪丹成 黄文芳 NI Dan-cheng HUANG Wen-fa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上海,33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年,卷(期):“”(11)分类号:X592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发展政策 政策成因

污染成因分析 篇3

关键词: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成因分析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们在活动中或自然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各种物质,并达到足够的浓度,积累一定的时间后,超过了自然环境所承受的能力,并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大气污染分为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大类。天然污染是指大自然中的天然地质现象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物质,比如发生地震或者火山爆发时排放的气体等。人为污染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向大气中排放的有毒有害的物质,包括生活污染、工业的污染、交通污染等。其中,废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严重,极大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本文以成都市2014年3月--2015年3月的气候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成都市大气的质量进行调查,并分析了成因,现报告如下。

1成都市大气污染的质量状况

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成都市气象局的协助下,本研究组完成了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在调查大气污染环境质量现状时,分别在成都市的东南西北以及城中心设立了5个监测点,对成都市的环境气象参数及相关气候因子进行监测和统计,对大气污染的空气质量和污染气象进行了测试,调查的污染物是大气中的有总悬浮颗粒物(TSP)、SO 2、NO2。

1.1大气污染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中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进行评价。

1小时平均:SO2 ≤0.5mg/ Nm3,NO2≤0.24mg/ Nm3

日平均:TSP≤0. 30mg/ Nm3 SO2 ≤0. 15mg/ Nm3 NO2≤0. 12mg/ Nm3

1.2 评价方法

采用单项因子质量Pi指数,Pi值与1相比较,表示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质量指数Pi <1,说明i污染物不超标,Pi >1,说明污染物超标。

计算公式为Pi =Ci/ Si

式中: Pi — i 污染物的大气质量指数;

Ci — i 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 mg/ Nm3);

Si — i 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 mg/ Nm3)。

1.3调查的结果如表1。

表1成都市2014年3月--2015年3月大气污染物的调查结果(mg/m3)

污染物TSPSO 2NO2

1小时平均0.140.380.13

日平均0.230.120.08

由上表可知,成都市区大气环境中日平均浓度值,SO 2为0.12mg/m3、NOX平均浓度值0.08mg/m3、TSP平均浓度值0.23mg/m3,总体环境空气质量低于国家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的要求值,说明空气质量还可以,但是,从大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P值)的结果显示,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是属于轻度污染的现状,按照污染大小的顺序,污染顺序排序为TSP>NO2>SO2。

2成都市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

2.1地形和气候因素形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的西部,是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东西海拔差异较大,出现东暖西凉的气候类型共同存在的现象。成都的冬天比较温暖、春天来的早、一年四季比较分明,年平均气温17.5摄氏度左右,无霜期达到340天左右。春冬两季雨量较少,夏季和秋季雨量充足,年平均降水量在1120毫米以上。

成都地处盆地之中,常年最多的风向是静风,风速较小,静风频率高,空气流动较慢,大气环境中的固体颗粒物,长时间扩散不走,造成局部的浓度很高,成为了环境污染主要的问题。城市的周边以及郊区的下垫面比较宽阔,风速比城区大,因此,导致城区的污染物由于风速小难以排走,因而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明显比城市周边及郊区的还要严重。另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改变了下垫面,很容易造成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城市风。

2.2城市中燃料的使用是是形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城市里的日常生活以及生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气体,虽然这些污染气体的排放量仅占大气污染量的20%左右,但是,由于成都的工矿企业比较集中在城市市区内,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较大,浓度也很高,导致部分区域的大气污染严重,由于成都地理条件的限制,在老城区还没有完全普及天然气,在老城区的小区里主要燃料是煤。而在燃煤市场上,还以含硫量比较高煤为主。由于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低收入人群不会选择去购买价格高、环保的含硫低的煤炭。这种不环保的煤燃烧后加大了空气中SO2的含量。另外,有个别山区的居民还停留在烧柴做饭,柴火燃烧后产生了大量有害气体,加重了大气污染。

2.3城镇生活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在城市的建设和国家的重点扶持的大部分工程都是化学工业或者重型领域的,而这些生产企业又是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这些企业直接将工业污染废气排放到大气中,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当然大气的质量就会遭到严重的损坏。

参考文献

[1]葛梅,王东,王进军.浅议轻雾与霾的区别[J].黑龙江气象,2010,27(3):30-31.

污染成因分析 篇4

1 在重度污染的城市中, 对内河水质断面的追踪监测

河流是城市生活的重要水源和排水系统, 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针对某个重度污染城市中的河流, 进行广泛的、全面的追踪监测。为了能够观察河流水质的变化趋势, 在干流与支流分别设置多个监测点, 每天定期、多次、全面地采集样本, 并且严格按照上游到下游的顺序进行。通过监测到的数据对河水污染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综合治理内河水质污染的对策。

2 在重度污染的城市中, 对内河水质污染成因的分析

2.1 对于排入城市河流的污水不能及时进行处理

近些年, 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 但是, 处理和净化城市污水的技术尚不成熟, 这就导致了处理城市污水的速度远远要慢于污水的排放速度, 使城市河流受到严重的污染。一方面影响了城市内河的水质, 另一方面又影响着城市环境, 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 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2.2 城市污水的排入, 是造成城市河水污染的原因之一

城市污水是各种生活废水的合称, 大多数是有机污染物, 基本上都来自厕所、浴室、厨房等设施。城市污水会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恶化, 使水生物绝迹, 使河水失去维持城市生态平衡、自我净化水质等功能。除了居民生活污水外, 城市污水还包括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污水的排放、因雨水冲刷管道而形成的污水的排放和小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三个方面。

2.3 大量工业废水的排入, 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

工业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工业废水, 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虽然在近几年中, 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并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进行了关闭、搬迁等处理, 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废水对河流产生污染的问题, 甚至出现了一些偷排、漏排等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出现的现象。

2.4 上游小城镇排入的污水, 对下游城市河流造成污染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小城镇的经济也越来越靠近城市, 因此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 种植业使用的化肥、农药, 养殖业产生的粪尿、废水, 都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原因。

3 治理重度污染城市中内河水质的污染问题

3.1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政府要重视城市内河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保证每年环保工作经费的正常划分, 确保相关部门制定的治理水污染工作计划能够顺利执行。充分利用传媒工具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增强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

3.2 制定合理的城市内河水污染的治理规划

根据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规律, 来制定合理的河水污染治理规划, 要实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在严格按照所制定的规划方案进行城市河水污染处理的时候, 还要结合每个污染源和污染流域的特点,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采取相对应的河水污染治理措施, 要灵活充分地发挥河水污染治理规划的总领作用。

3.3 加强对工业废水污染的治理和整改

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要进行关闭、搬迁等处理, 对污染相对较轻的工业企业要实行和推广清洁生产, 对工业污染源要求限期进行治理和整改, 使排入到城市河流中的工业废水达到相关部门所规定的标准。同时还要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以便实时在线监督工业企业排放工业废水的情况, 对限期内没有按要求整改的工业企业进行严肃处理。

3.4 加大对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理力度

完善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制度, 提高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水平, 保证其所在城区生活污水的排放处理达到相关标准。大力发展小城镇的绿色生态农业, 控制种植业中化肥农药的排放量, 加强对养殖业的管理, 使其向规模化经营方向转变。使生活污染物在经过处理以后再排入河水, 减少因生产生活对内河水质产生的污染。

3.5 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会严重影响到河水的水质

根据对城市河流的监测结果, 总结出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破坏程度, 然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 结合污水处理厂的净化技术, 使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得到修复。通过植被修复、河道补水等手段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使城市河流的污染逐渐减轻, 并最终达到无污染的理想状态。

4 结语

城市河水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 在使城市河流生态功能作用减弱的同时, 也对城市整体的环境生态平衡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目前我国的城市河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但是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 就可以使城市内河水质得到一定水平的治理和恢复。在对城市内河水质污染进行治理的时候, 我们要根据不同城市的河流生态特点, 选用适当的综合治理方案, 在保证城市河流的基本功能不被破坏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各项技术的优势, 全面地、有针对性地治理和整改我国各大城市的河流水质污染问题, 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 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各种城市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 因此而产生的城市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中随着城市对水资源需求和依赖度的不断增大, 城市的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这不仅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发展进程, 也关系到一城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 如何治理重度污染城市的内河水质问题,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重度污染,水质断面检测,水污染

参考文献

污染成因分析 篇5

摘要:泸西县是云南省重要农业区域,健康、持续、稳定的农业环境对农业长足发展至关重要。为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为基础,集中整治污染较重企业,把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作为根本,推进乡镇企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文章依据泸西县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简要分析成因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成因;对策

为达到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泸西县已建成遍及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沼气28819口,减少化肥74923吨,每年可节约柴薪72047吨,统一筹划、系统安排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无公害畜禽养殖24.5万头(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认定面积60.0689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2.3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5.5万亩。市场趋利现象的存在,使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度时期经济盲目追求效益的不理性发展模式横行,对环境破坏大、经济利益见效快的产业日益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情况。农业环境污染的成因及简要分析

1.1 直接原因

农业方面内部污染逐步扩大。以农户为单元的养殖越来越少,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的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下,集约化畜禽养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规模化养殖污染也越来越重,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剧农业环境污染,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土壤板结和盐渍化现象严重,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自然环境受到较大程度的污染。加之泸西县目前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超过发达国家设置上限,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影响土壤自净能力,此外,泸西县农用塑料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且大部分地膜残留于土壤中,极大影响了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功能,粮食减产、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1.2 环境原因

在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治污设施运行成本高的现实压力下,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势,再加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治污设施不配套,运行难以正常,难以稳定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有增无减,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垃圾向农村转移越来越多,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极度膨胀,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水,未作任何处理直接倾倒的垃圾对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建城、铁路公路高速、机场水库等各类工程建设行为加剧农业污染。工程建设中,土地占用面积不断加大,河道过度采掘沙石,挖掘山体、凿山打洞、侵占河道、乱挖乱采等破坏现象严重,流自净能力下降,破坏环境来换取GDP的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为完全改善。

1.3 客观原因

区域内河流保护软弱乏力,水中含有粪大肠菌群、氨氮和高锰酸盐,生活废水排量多,废水处理站少,集镇河流水环境安全严重受制。历史上长期大面积过度砍伐和现阶段保护不力造成的森林植被保护力下降,地表水分蒸发流失快,林木偷采现象严重,林木结构不优,致使森林结构单一,蓄养水源能力差。河流流量不断减少,水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现象严重。区域性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影响环境现象频发,治理成本高,难度大,水利、公共设施、农作物及人民财产等灾害性直接经济损失较重。泸西县农业环境污染对策

2.1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

泸西县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要立足于农业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拉长产业链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优质农作物的产业化,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保障农产品安全,施肥用药讲环保,种养走向标准化,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为工业化造就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农药、农膜的使用,积极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工作,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农民的环保教育和无公害生产培训,积极开展咨询、培训、示范与推广工作,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在土地承载能力范围内还田,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落实在粪污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施畜禽粪污能源利用工程的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要防止土壤污染。

2.2 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

积极宣传农业环境安全知识,明确环保就是保自己,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标语、宣传车等加强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建成长期、持续、普及的宣传活动,深入田间地头、百姓人家。建立健全长效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落实环保责任,整合监督资源,建立权责明确的目标考核和协调,着力开展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把环境看作是价值的中心,避免某些领导牺牲其他地区的环境谋求本地区的利益,肆意排放污水,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这就需要领导责任的落实,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责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3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建成

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法制化建设是从源头上的重要制度保障措施。法律监督机关要常态化监督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相关法律规定的严格执行,着力从政策源头上把好关,改变过去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及时修订完善农村生态环保有关法规,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开展地方建设与生态环境损坏、绿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损耗的评价,建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控制住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大产出效益、利用资源利用、培植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划生产示范区,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农业环保监测机构要抓好农业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检测对农业造成污染的其他因素,全方位多角度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覃主明;青海高原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逆转战略[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2]冯晔;陈仁忠;谢晓丽;骆伟尧;张文志;;广州市蔬菜产区环境质量评价与开展无公害生产对策[A];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与管理论文集[C];2000年

[3]杜守建;王启田;水资源优化调度方法浅析[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淮北市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 篇6

1 方法

2009—2010年对安徽淮北市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污染途径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淮北市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分布状况及污染现状,进而对淮北市地下水污染成因作简要分析。

2 结果

2.1 主要污染物及分布

人类活动导致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引起水质恶化的溶解物或悬浮物无论其浓度是否达到水质明显恶化的程度,均称为地下水污染物。由于缺乏本地地下水天然背景值监测资料,本次地下水现状评价参照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见表1。

确定地下水Ⅲ类水标准上限值为控制标准,把地下水监测浓度超过控制标准的项目确定为污染物[1]。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河道,渗入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所以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及分布基本与地表水相同。①氯化物:主要分布于黄里、旁汪村、宋疃、浍河两岸一带。②硫酸盐:主要分布于濉河一带。③氨氮:主要分布于濉河南段一带。④总硬度:污染区主要位于城区南部及东部、郊区西部一带,⑤矿化度:超标主要位于临涣小湖孜地区,面积很小。其他污染物污染范围较小。

总之,污染物生成及其分布受工矿企业的类型、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控制,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如受煤矿开采影响导致硫酸盐含量高的地区,总硬度相应偏高,水泥厂和大面积施用化肥产生有机污染,相应氨氮污染物分布范围相对较广。

2.2 结果分析

①地下水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与城镇生活排放的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以及由农业活动及采矿活动引起的地下水水质恶化。2009—2010年地下水3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总面积达到817 km2。②地下水污染主要通过田间面状渗漏、地表水入渗、淋滤下渗以及通过局部点状渗漏弥散污染地下水。③污染物生成及其分布受工矿企业的类型、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控制,相对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如受煤矿开采影响导致硫酸盐含量高的地区,总硬度相应偏高,大面积施用化肥产生有机污染,相应氨氮污染物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可见各项污染物均与当地污染源有密切关系。

3 讨论

3.1 主要污染途径

根据污染特征及淮北市的经济结构,地下水污染途径可分为以下4种情况:①通过田间地面状渗漏污染地下水,在农田区,由于引用废污水灌溉农田,以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污染物随水面下渗,导致松散孔隙水水质恶化,进而形成对中深层地下水污染。②通过地表水下渗污染地下水和岩溶泉水;各类工矿、水泥企业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料、废水等各种污染物排入河道后,变成纬状污染源,在灰岩河道大量下渗,导致地下水污染。③通过淋滤下渗污染地下水。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煤矿堆放的煤矸石及污水处理厂积聚的污泥等各种固体堆积物中含有较多的硫酸盐、氨、总大肠菌群、混杂物和腐烂的有机物,当生物降解和雨水淋滤后,可产生高含量的SO-2、Cl-、NH+4、生物需氧量(BOD)等淋滤液,随水下渗,形成对地下水的污染。④通过局部点状渗漏弥散污染地下水,含有大量细菌、各种污染物和有害物的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通过排污渠道、渗坑、渗井及地质构造破碎带渗漏进入含水层,加上地下水的弥散作用,导致地下水含水层水体污染。

3.2 地下水污染成因

①浅层地下水污染区主要位于市区下游地区,污染物主要随地下水补给源,降水入渗、灌溉入渗、废污入渗进人地下水,由于侧向补给源水质较好,不能形成对地下水的污染。垂向补给主要是浅层地下水,侧向补给地下水埋深相对较深,根据野外调查,农村打井时,如果将20~30 m以上封闭,大多数情况地下水质要比不封闭的水质好。平原区受污染的地下水主要是垂向补给的浅层地下水,其埋深在3~20 m之间,大于20 m的埋深地下水,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低。②深层地下水属于线状污染,受污染的主要是城镇—些上游河流,浅层松散岩类孔隙水,污染深度—般在松散层厚度之内,根据水质情况分析,目前淮北地区深层地下水污染较轻,但从地下水污染特点看,污水排入河道首先形成对地表水的污染,通过地表水入渗再形成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然后通过断裂带或灰岩漏水形成对深层地下水的污染[2]。

虽然在废污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的转化过程中,污染物浓度通过稀释自净,介质的吸附等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在不断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导致深层地下水的污染,由于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和难以逆转性,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便很难治理和恢复,从而形成对深层地下水的污染,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应该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吴东升.煤矿井下水处理与资源化[J].山西焦煤科技杂志,2009(总170):27-29.

污染成因分析 篇7

近年来, 由于上游地区养殖、造纸等废水排放, 已经对韩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产生影响, 部分断面严重恶化。通过对主要省界河流水质进行现状和历史评价, 找出主要超标因子;结合污染源调查, 便可以分析出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措施。

1 基本情况

韩江流域跨省的主要河流有:石窟河、松源河、汀江和梅潭河。这4条支流都发源于福建省, 主要集中在韩江中上游。基本情况见表1, 省界监测断面具体分布见图1。

2 省界断面水质评价

2.1 现状水质评价

从监测的情况来看, 石窟河和松源河省界断面水质较差, 主要超标项目为有机污染的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和总磷、总氮等营养盐指标, 具体评价结果见表2。

2.2 历史资料评价

对2007~2009年三年省界断面的历史资料进行评价, 具体结果见表3。从多年的监测的资料评价结果来看, 各省界断面的历年水质类别和超标项目总体与2010年差别不大, 表明污染源和水质状况总体没有太大变化。

3 污染源调查

对各省界断面上游污染源进行调查, 具体各断面污染源及主要相关信息汇总结果见表4。

具体各断面污染情况分述如下:

松源河 (多宝水库) 省界断面的主要污染源是水库上游象洞乡大量养猪场。不少污染企业设在多宝水库库尾附近, 其废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多宝水库。而该河流水量较小, 自净能力有限, 因此造成了多宝水库水质严重恶化, 主要表现为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指标严重超标 (唐兆民, 陈伟, 吴海斌, 2008) 。

长潭水库水质断面污染源是位于福建中山镇的养殖场。这些污染源距离省界水质断面约20公里。虽然部分养殖场配置了简易的污水处理设备, 但从处理后排出的废水监测情况来看 (表5) , 效果极其有限。虽然主要污染物氨氮排放量较大, 但由于污染源距离省界较远, 加之长潭水库来水量较大, 自净能力较强, 因此主要表现为氨氮的氧化产物硝酸盐氮, 这是构成水体总氮超标的主要因子。

溪口水质断面由于汀江的水量较大, 水体自净能力较强, 水质总体较好。但该断面5到9月份的溶解氧长年偏低。通过调查分析, 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成因是水库季节性分层导致水库出水溶解氧偏低, 而下游电站的梯级开发又使得水体复氧缓慢。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汀江溪口段溶解氧长年偏低 (吴海斌, 2011) 。

联丰水质断面主要受到上游造纸废水污染。因环保部门的监管, 曾停产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不过, 由于地处偏僻, 难以长期有效监管。随着造纸厂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又偷排偷放, 很可能导致联丰断面水质恶化。

4 省界水质问题成因分析

4.1 省界地区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发展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 而且企业污染对下游影响较大, 而对本地影响很小, 因此上游地区环境保护的监管动力不足;

4.2 缺乏统一有效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 导致省市县交界处的水污染防治边缘化, 成为水资源保护的薄弱环节;

(1) 我国目前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是垂直型科层结构, 其基本特征是按政府层级构成垂直领导, 按行政区域划分管理权限。而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修复要求以流域为整体综合治理, 这就使现行管理体制不适应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客观要求 (虞锡君, 2008) 。

(2) 缺乏统一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战略规划和监督执法部门。

(3) 各地、各部门有关水质监测、污染源治理、突发性水事件等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导致无法及时全面的掌握上、下游水资源保护信息。

4.3 缺乏必要的水生态补偿机制

省界水生态补偿机制, 是指以地方政府作为该机制中行为主体代表:当省界上游呈现水环境正外部性时, 应由下游补偿上游省市;当省界上游呈现负外部性时, 应由上游补偿下游省市。由于缺乏必要的水生态补偿机制, 地方政府对治理跨省污染积极性不高, 执法力度偏弱 (虞锡君, 2 0 0 8) 。

5 对策

5.1 推进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加强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的科学考量和奖惩机制

偏远地区大多经济、交通等基础差, 可选择的发展模式并不多, 建议要兼顾当地群众谋发展的心愿和水环境治理的工作。上、下游有关部门应该协同努力, 为实现当地经济模式转型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提供支持, 逐步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 实现上、下游双赢。另外,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的科学考量和奖惩机制, 逐步减少污染排放。

5.2 构建统一有效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

构建由省市政府、环保部门、水利部门领导组成专门委员会, 负责综合各地各部门的相关水资源保护信息;制定统一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战略规划;设立省界水污染治理联合监督执法部门 (蒋英姿, 江溢, 成新, 2006) 。

5.3 加强跨省水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推广, 增加上游地区污染排放成本, 提高地方政府在水污染治理中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缓解跨界水污染。

摘要:韩江流域是广东省第二大流域, 跨越江西、福建、广东3省, 省界断面较多, 结合多年监测成果对省界水质进行评价, 找出超标项目;结合污染源调查, 分析污染成因;并提出水资源保护对策。

关键词:韩江,省界水质,污染成因及对策

参考文献

[1]卜扬威.韩江流域水资源状况及潮州供水枢纽供水调度[J].科技信息.2010, (23)

[2]吴海斌.汀江溪口段溶解氧长年偏低成因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1, (1)

污染成因分析 篇8

1 研究方法

1.1 监测点位设置

在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和葫芦岛11个地级市进行降水监测, 除大连市设4个测点外, 其他城市按照城市人口总量选点原则布设3个点位, 每个城市设2个市区测点, 1个郊区对照测点, 全省共设置34个测点。

1.2 采样和分析方法

根据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 (HJ/T165-2004) 规定, 采用自动湿沉降采样器对大气降水样品进行采集, 采样时间和频次:降水时, 每24h采样一次, 若一天中有几次降水, 合并为一个样品测定;若连续几天降水, 则将上午9:00至次日上午9:00的降水视为一个样品。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大气降水样品进行分析, 分析项目包括p H、降水量, 分析方法均为电极法,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GB13580.4-92。

1.3 遥感监测介绍

遥感监测就是用仪器对一段距离以外的目标物或现象进行观测, 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目标物或现象而能收集信息, 对其进行识别、分析、判断的更高自动化程度的监测手段。与传统大气监测方法相比, 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连续等优势。本研究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http://eosweb.larc.nasa.gov/) 提供的OMI_L2_NO2和OMI_L2_SO2的数据产品, 申请下载的原始数据格式为HDF-EOS格式, 在使用前通过matlab编写代码提取经纬度、时间及浓度等信息, 并将经纬度和浓度信息匹配, 转化为更适合于空间分析的shapefile (point) 格式输出, 然后利用Arc GIS的地统计插值, 将数据转化为2000m×2000m的栅格数据, 以便于后期的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 采用地图代数语言计算NO2和SO2的月均值和年均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降水酸度与酸雨频率

2007年, 全省酸雨频率为9.7%, 降水p H年均值为5.05, 低于5.6的酸雨限值。与其他省市的比较结果来看, 辽宁省酸雨污染年均水平与临近的河北省接近[1], 远低于浙江、江西、广西、广东、湖南、川渝[2,3,4,5,6,7]等我国南方酸雨污染重的地区。

2.2 空间污染特征

辽宁省酸雨污染虽然总体较轻, 但空间污染特征突出。图1为辽宁省主要城市降水p H年均值与酸雨频率分析结果。14个地级市中, 7个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酸性降水, 其中, 位于东南部的大连和丹东两市污染格外突出, 降水p H年均值分别为4.62、4.21, 酸雨频率分别为51.6%和78.6%, 降水酸度与重庆、湖南、江西、四川等我国重酸雨省市接近[7,8,9]。位于中西部的葫芦岛、锦州、沈阳、抚顺和铁岭5市污染较轻, 酸雨频率在1.6%~13.6%之间, 除葫芦岛市因仅有2场酸性降水且p H值较低而拉低全年均值外, 其他4个城市降水p H年均值接近或高于5.6。

图2为辽宁省酸雨污染空间分布图, 辽宁省酸雨空间污染具有以下3个特征:

空间分布极不平衡。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东南部及中西部地区。2007年全省出现酸雨的7个城市中, 大连、丹东位于东南部沿海地区, 沈阳、抚顺、铁岭、锦州、葫芦岛位于中西部。由图2可以看出, 辽宁省酸雨污染空间格局呈现为两条近乎平行的西南—东北走向的带状分布:覆盖大连—丹东地区的东南部酸雨带;从西至东贯穿葫芦岛—锦州—沈阳—抚顺—铁岭中西部酸雨带。这种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性与我国南方许多酸雨区省份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均一的特征不同。

2条酸雨带污染特征不同。东南部酸雨带呈现区域性污染特征, 主要表现在:酸雨带内大连、丹东全部点位均有酸性降水出现, 绝大多数点位酸雨频率相近, 如图3所示;区域降水过程中, 是否为酸性降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007年大连、丹东两市同时发生降水的场次为19场, 其中14场2市均有酸性样品出现, 3场2市均无酸性样品出现, 即有17场降水具有同步必, 酸雨同步性达90%。

中西部酸雨带呈现局部污染特征, 各点位酸雨出现不同步, 且频次差异较大。此酸雨带内各城市均布设了3个降水监测点位, 有部分点位未出现酸雨。由图4可以看出, 出现酸雨的各点位酸性降水发生的时间比较分散, 同步性差;各点位酸雨频率高低不等, 最高的超过30%。

2条酸雨带污染程度差异较大。东南部酸雨带污染较重, 主要表现在:降水p H值小于4.5的样品主要集中在此酸雨带。2007年全省共计67个降水p H值小于4.5的样品中, 丹东和大连分别为45个和19个, 2市p H小于4.5的酸雨样品之和占全省的95.5%, 即几乎所有的污染严重的酸雨均发生在东南区域;酸雨频率较高, 大连、丹东全年酸雨频率均在50%以上, 75%的点位酸雨频率在40%以上;2007年丹东、大连2市全年酸雨样品最多, 分别为78个和48个, 2市酸雨样品之和占全省酸雨样品总数的84%, 即全省80%以上的酸雨发生在大连和丹东2市。如果不计丹东、大连2市的降水样品, 2007年辽宁省酸雨频率仅为1.6%。

中西部酸雨带污染较轻。主要表现在:此酸雨带内的5个城市酸雨频率较低, 均低于15%, 3个城市降水p H年均值在5.6以上;此酸雨带内的酸雨样品比东南部酸雨带样品少, 2007年共24个, 占全省酸雨样品总数的1.6%。

2.3 时间污染特征

图5为辽宁省降水p H均值与酸雨频率月变化曲线。2007年各月辽宁省均有酸雨出现, 且有9个月全省降水p H月均值低于5.6, 而5月~10月的5个月期间全省共有117个酸雨样品, 占全省酸雨样品总数的78%, 也就是说, 近80%的酸雨出现在5月~10月的降水量较大、温度较高的月份, 其中8月份的酸雨频率最多, 为一年中酸雨频率最高月份。这种酸雨时间污染特征同与吉林省隔渤海相望的山东省、天津市[10,11,12]具有高度一致性。

图6为全省降水p H均值、酸性降水p H均值和酸雨频率季节曲线。酸雨污染的季节变化规律:夏、秋季污染较重, 春、冬季较轻。与我国河南、山西及南方的酸雨区秋冬季较强、春夏稍弱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不同。

图7为全省各季节酸性样品降水p H均值分布情况。由图可见, 夏季酸性降水样品的p H值出现在低值区最多, 52.5%的降水样品p H≤4.5, 由此造成夏季为辽宁省酸雨污染最重的季节。

2.4 遥感反演分析

图8为2007年辽宁省及周边地区对流层SO2与NO2柱浓度的分布图。从辽宁省内来看, 全省SO2与NO2的高浓度区在沈阳、本溪等中部地区;而最小值则出现在东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从辽宁省外的形势来看, 东南部的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SO2浓度明显高于辽宁地区。

图9是辽宁省及周边地区2007年各月对流层SO2与NO2月均浓度的分布态势。从图上可以看出, 1月~4月及10月~12月在辽宁省中部SO2浓度相对较高, 而5月~7月相对较低。从辽宁省外的形势来看, 在省外西南和南部地区, 全年各月始终存在远高于省内SO2浓度的高值区, 而省外西南方向的NO2浓度也始终高于省内, 尤其1月~4月及10月~12月。因此, 在西南风向下, 省外周边高浓度的致酸物质可能会输送到辽宁省内, 形成酸性降水[13]。尤其会影响辽宁省东南沿海地区, 如丹东和大连, 这也是辽宁省东南酸雨带丹东和大连酸雨污染具有同步性的原因。从时间上看, 从3月到9月, 辽宁省的气候特征是处于西南风为主导风向的控制下, 这更有利于省外东南部的高值区致酸物质的输送, 也就是为什么夏秋季节辽宁省酸雨污染更严重的可能原因。

3 结论

辽宁省酸雨污染虽然总体较轻, 但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呈现为2条近乎平行的西南—东北走向的带状分布:覆盖大连—丹东地区的东南部酸雨带;从西至东贯穿葫芦岛—锦州—沈阳—抚顺—铁岭中西部酸雨带;东南部酸雨带污染较重, 且呈现区域性污染特征, 中西部酸雨带污染较轻, 且呈现局部污染特征。

酸雨污染的季节变化规律:夏、秋季污染较重, 春、冬季较轻, 且夏季中的8月份酸雨频率最高, 强酸性降水样品出现最多。

遥感监测结果显示, 辽宁省始终处于省外西南和南部致酸物质高于省内的形势中, 在西南和南风为主导风向的夏秋季节, 省外高浓度的致酸物质可能输送至省内, 尤其辽宁省东南酸雨带受影响最大。

摘要:以辽宁省酸雨污染较重的2007年为例, 分析了辽宁省酸雨污染特征。并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 (NAQPMS) , 分析了其污染成因。结果表明:辽宁省酸雨污染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呈现2条近乎平行的西南—东北走向的带状分布;覆盖大连—丹东地区的东南部酸雨带;从西至东贯穿葫芦岛—锦州—沈阳—抚顺—铁岭中西部酸雨带;东南部酸雨带污染较重, 且呈现区域性污染特征;中西部酸雨带污染较轻, 且呈现局部污染特征。辽宁省酸雨污染在季节变化上, 夏、秋季污染较重, 春、冬季较轻, 且夏季中的8月份酸雨频率最高。利用遥感监测反演技术, 初步分析了辽宁省酸雨污染的可能成因。

云和酸雨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篇9

关键词:酸雨,污染特征,成因分析

20世纪60, 70年代, 酸雨先后在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工业地区被发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 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 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本文研究的云和站正处于第三大污染区内。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 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物质, 主要是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 在大气中被氧化成不易挥发的硫酸和硝酸, 并溶于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2]。酸雨不仅危害农作物、森林和草场, 降低土壤肥力, 酸化河流、湖泊,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而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科学分析云和酸雨污染特征及其成因, 对农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降水监测实况

酸雨采样点设置在云和地面观测场 (位于主城区南部) 东南角, 降水采样桶为上口径0.40m、深0.45m的塑料桶, 安置在距地面1.2m处。逢雨采样, 每天08时到次日08时为一个酸雨采样日, 雨量采用全样混合, 所用仪器为中外合资江苏江环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江环990行酸雨测定仪、电导电极, 分别测定降水pH值和电导率, 酸雨观测的实质在于观测降水的pH值。

2 资料来源和方法

资料来源于云和地面观测站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酸雨观测资料, 观测的数据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 测站严格按照中国气象局制定颁发的《酸雨观测业务规范》进行采样和测量。本文主要对云和县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降水的PH值及酸雨频率进行分析, 并将酸雨分为弱酸雨4.5≤pH<5.6和强酸雨pH<4.5两个等级, 通过雨量加权平均计算得到降水pH月变化以及月酸雨频率。

3 云和酸雨污染特征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进行雨观测201次, 其中2007年酸雨观测次数为104次, 年降水pH平均值为5.59, 其中50次pH值<5.60, 年弱酸雨出现频率为48.1%, pH值<4.50为8次, 本年强酸雨频率为7.7%, 2008酸雨观测次数97次, 年降水pH平均值为6.02, 其中27次pH值<5.60, 年弱酸雨频率为27.8%, pH值<4.50仅为2次, 由此可得强酸雨频率为2.0%。

对两年的降水p H进行雨量加权平均得出降水pH值月变化折线图 (如图1) 。由图1可见:云和夏秋两季降水酸度较弱, 冬春两季降水酸度较强, 2007年降水pH值月均值大部分小于5.6, 均值最大值出现在8月为6.21, 均值最小值出现在11月为4.73;2008年降水pH值月均值都在5.6以上, 酸雨污染相对较轻, 均值最大值出现在12月为6.92, 均值最小值出现在1月为5.67。

通过统计月酸雨频率得出月酸雨频率柱形图 (如图2) 。由图2可见:云和县总体出现酸雨的概率不高, 且冬春两季明显多于夏秋两季。2007年酸雨频率相对较高, 其中1、3、7、11、12各月均在70%以上。2008年酸雨出现率很低仅10月份较高为75%其余各月份均在50%以下。整体变化上来看, 结合pH变化图和酸雨频率图, 可以看出降水PH值大小变化与酸雨频率变化大致呈反相关关系 (如图3) 。

4 酸雨污染成因分析

4.1 降水量与酸雨的关系

根据两年的地面数据统计分析, 雨量多的季节主要出现在3月份、4月份、6至9月份。从两年的酸雨观测资料中选取连续降水过程进行分析, 得出连续性降水过程中均出现酸雨, 可能由于连续性降水过程水滴密度大, 有利于雨水的冲刷, 促进酸性污染气体的溶解作用, 使空气中的污染物进入雨中即被洗刷下来。

4.2 雷电引起的酸雨

雷电具有很强的能量, 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氮氧化物, 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NO2, NOx与水滴结合生成H N Ox溶于雨水落至地面形成酸雨。分析2007年6月2日、18日, 7月16日、9月22日、23日、2008年6月10日、25日, 8月2日、23日9个强酸雨日的同期气象资料, 发现9次降水均为强对流天气, 在降水时或降水前均有雷电出现。尤其是9月22日, 强烈的雷电加速了空气中的化合反应, 致使降水的pH值为3.61, 达到了强酸雨等级;23日雷暴减弱, 加之HNOx已被雨滴稀释, 酸性减弱, pH值升为6.75。表明酸雨的产生与雷电有密切的关系。

4.3 气候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温度高、湿度大, 酸雨容易形成, 这是因为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有利于SO2和NOx转化为H2SO4、HNO3。夏季6、7月份虽然温度高、湿度大, 但大气层结不稳定, 对流运动较强烈, 污染物能够迅速扩散, 使其浓度降低, 酸雨就减弱;9月份温度湿度相对不是太低, 大气层结相对比较稳定, 容易出现逆温现象, 污染物难以扩散, 积聚在低层大气中, 浓度增高, 导致酸雨污染加重。

4.4 其他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燃烧、工业过程 (如金属冶炼、化工生产、石油炼制等) 、交通运输如汽车尾气、氮肥挥发等致使酸性物质SOx, NOx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特别是促成大气中酸碱物质转化的物质 (如CO和O3等) 排放量不断增加, 这些物质经过扩散、迁移、转化后, 在雨水冲刷过程中相互作用和彼此中和, 最终形成了具有酸碱性的降水。

5 结语

通过对降水pH值变化分析得出, 冬春两季是云和酸雨污染严重的季节, 夏秋两季是一年中酸雨污染较轻的季节, 从两年来的酸雨污染现状可以得出云和的酸雨污染正在逐渐减弱。

通过对酸雨观测数据的分析, 我们认为目前的酸雨观测在观测方法及观测设备上有待改进。目前的酸雨观测是以一次完整的降水时段的水样作为测量水样, 所测得的数据实际是一次降水过程的平均值, 而非实时数据, 而降水的酸碱性在降水过程中是不断改变的, 只有获取到实时的观测数据, 才能够了解整个降水过程中大气中酸碱物质的变化情况。而目前所采用的观测方法及观测设备, 还不能满足提高酸雨观测时间密度的需要。因此, 开发酸雨自动观测设备成为当前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牛彧文,顾骏强,康丽莉.浙江省酸雨污染特征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 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

[2]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业务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

[3]吴丹, 王式功, 尚可政.中国酸雨研究综述[J].干旱气象, 2006, 24 (2) .

[4]韩毓, 天津地区酸雨现状及污染特征分析[J].环境前线, 2008, 1.

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及对策 篇10

一、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受到一定的关注, 并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得到一定的成效, 这样不仅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农村的发展模式也相应改变, 从而改变了农村的村容村貌。但是, 由于村民长时间缺乏环保意识等原因,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继续污染着农村环境。

(一) 农村水资源污染严重, 安全程度低。

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工业的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原因造成了农村居民饮水的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问题。农村人民的饮水问题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把农村饮水问题放在主要的高度, 切实保障农村人民的饮水安全, 并且从源头上开始保护农村水资源。

(二) 农村土地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土壤由于化肥农药的不科学使用, 不可降解农膜的利用, 污水灌溉, 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而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使土地受到污染而不可耕作, 失去生产能力和利用价值。全国每年因为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就达到1, 200万吨, 造成近200亿元的经济损失。

(三) 农村空气污染严重。

由于农村工厂的发展与农村人民的不良习惯, 农村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特别是在农村工厂周围, 工业废气已严重污染到周边的空气质量。并且农村村民长期以来的不良习惯, 对于垃圾的处理是直接进行焚烧, 而农村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塑料制品, 塑料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 直接污染农村空气, 并且垃圾的直接燃烧会造成二次污染。长期处于这样的空气环境中, 就会直接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二、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一)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农民缺乏环保意识, 加之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合理规划, 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农村的环境污染。在农村, 随处可见成堆的垃圾。传统农村生活产生的垃圾是可以就地降解、循环利用的, 近年来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制造量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是, 由于农村对垃圾的处理缺乏意识, 村内未设有垃圾集中处理设施, 村民习惯将垃圾随意堆放, 导致大量的生活垃圾堆放于村头、公路边、田边以及沟渠里。并且, 新农村在建设中的规划不合理。新建房屋的整体配套措施还处于滞后阶段。未设有垃圾处理中心, 使得垃圾只能随意丢弃, 未建设污水排泄系统, 生活废水随意排放, 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

(二) 种植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利用化肥来耕作已经成为农民的耕作习惯。化肥已是农作物的主要肥料。而过度的和不科学的使用化肥, 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的大面积污染, 给农村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由于农田所施用的任何化肥都不可能被植物完全吸收利用, 流失的化肥会随水向土壤渗透, 被转移到植物根系以下或冲入江河湖泊, 造成水体污染。

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 特别是饲料中的氨基酸配比不科学、可利用养分低的情况下, 氮磷化合物的含量更高。氮磷化合物进入土壤后, 会转化成硝酸盐和磷酸盐, 含量过高会使土地失去利用价值, 并且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 危害人畜健康, 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农业的日渐发展, 种植养殖废弃物也越来越多, 大多数的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利用。只是将废弃物随意堆放或任意燃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 而且任意燃烧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随意堆放废弃物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恶臭味污染空气。对农村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 农村二三产业优先增长忽略环境保护。

随着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的不断调整, 众多高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来说是不推崇高污染企业向农村发展的。因为其必将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并且使环境破坏的代价大于经济增长。伴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 一些淘汰的机器与技术被农村企业沿用, 那些淘汰的机器与技术通常都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导致环境出现一系列污染问题, 对农村地区人口的健康造成威胁。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过程违反了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 主要是农村旅游业的崛起和农家乐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这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 生活污水排放量呈直线上升, 导致不少景区、景点周边的水库受到污染。并且产生的旅游垃圾、餐饮垃圾已经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虽然工业与服务业带来的收入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四) 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匮乏。

农村环保投入不足, 并且缺乏有效的政府扶持, 导致农村关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难以建立;大多数农村并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 也并没有开展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环保资金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的改善与环保事业的发展。

(五)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很少涉及农村环境保护, 对农村规划保护不力。我国现行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与农村发展的情况不适应,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对农村环境的治理没有出台相应政策, 并且由于农村对于法律意识相对较低, 环境执法也相对困难。

三、解决农村环境污染若干对策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要注重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方式,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督促他们自觉遵守垃圾集中处理等要求, 为此我们不仅要少制造垃圾, 更要注意垃圾的分类, 并且提倡使用那些可降解“垃圾”, 减少“白色污染”, 提高垃圾使用率。要对建设垃圾集中处理系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同时应组织相关专家到农村进行垃圾处理重要性的宣传。

(二) 发展绿色农业

首先, 调整农业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农业经济循环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将温室、养殖、沼气、蔬菜种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者构成一个能源相互循环利用系统, 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 提高养殖废弃物的利用率。沼气池可以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 将沼气用于日常生活的照明、做饭, 沼气发酵的剩余物可用于蔬菜种植, 提高土壤肥力。沼液、沼渣可以直接用于温室内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 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据测算, 一个10立方米左右的沼气池, 可满足一家4~5口人生活燃料的需要, 相当于使用12~14瓶液化气, 每户每年可节约生活能源开支近千元。沼气池只要管理得当, 便可常年使用。不仅为农户节省开支, 也能减少资源浪费, 控制环境污染。这种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 在同一块土地上形成能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其中, 建设沼气工程就是改善农村环境的一个重要枢纽。建设沼气池可以节约能源, 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提高农作物产量等诸多好处。

其次, 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 应该从生产化肥农药和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的源头入手, 并且政府应该取消对化肥农药的经济补贴, 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在化肥农药的生产过程中, 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中的有害成分。大力推广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 在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这需要国家政府、科研单位和农户共同参与完成。

此外, 政府应该从经济手段上采取某些措施来控制农药化肥的用量。例如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征收一定的费用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危害。

(三) 对农村二三产业进行治污调整

首先, 对我国农村工业污染情况进行专项调查, 了解农村污染现状与特点。对于污染十分严重的农村企业进行停业整顿。对于以前沿用城市工业淘汰的机器与技术的农村工业进行升级, 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硬件设施。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放在一个主要的位置, 建立污染防控系统。对于农村环保手段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工业产生的污水要进行实时监控, 使其达标后再排放。

其次, 对于农村企业产生的污水, 应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的融资渠道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民间筹资。提倡农村企业做到污水循环利用, 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并且通过经济手段, 对排污企业征收费用, 将征收的排污费用再投入环保事业。同时, 对农村服务业产生的污水也可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来处理。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与农业相结合, 不仅可以降低污水处理费用, 又可以增强土壤肥力。根据农村自身条件合理安排工业布局, 尽可能形成生态工业园区, 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成为可能。

(四) 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对于分布在城镇周边的农村, 可以考虑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对于有条件的农村, 应鼓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进行循环使用。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可用于灌溉农田, 同时应设置一个蓄水装置。当地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经济负担能力来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污水处理模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村卫生所污水须自行经过消毒处理后, 方可纳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五) 完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与环保法律法规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尽快完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对于环境出现的问题要未雨绸缪, 加大环境监督力度, 对于出现的环境问题要及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对于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还极少的涉及农村环境保护, 所以要不断地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建设, 制定匹配农村当前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对于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问题也要制定专门的法律进行综合治理。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 但并未把环保问题放在主要位置, 并未考虑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如若脱离了良好的环境, 经济再发达也违背了新农村的定义。所以, 政府应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放在一个首要位置, 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张丹红.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 2012.6.

[2]何鹏, 王慧, 姚世斌, 陈彩冬.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建设规划[J].企业导报, 2013.20.

[3]冷菁, 张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湖南农机, 2014.5.

[4]张红霞.农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4.19.

[5]杨建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思考[J].民营科技, 2013.1.

上一篇:合理点评下一篇:教学理念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