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1的相关研究

2025-01-18

MUC1的相关研究(精选7篇)

MUC1的相关研究 篇1

Mucin, 即黏蛋白, 由一条主干肽链和糖链构成, 其中50 % ~ 80 % 的成分由糖链构成。Mucin是由自身组织上皮细胞合成及分泌, 并在胃肠道、乳腺、胰腺等细胞表面广泛分布及表达的高分子量的糖蛋白[1,2]。研究显示, 它在上皮细胞的更新与分化、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和癌的发生与转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人黏蛋白的成功分离以及特异性抗体的研究, 发现了Mucin黏蛋白呈组织特异性表达, Mucin家族部分成员, 如MUC 1可作为肿瘤相关抗原已经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和肿瘤标志物。本文通过对黏蛋白MUC 1和MUC 2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旨在为提高胃癌患者的诊治效果及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1 Mucin黏蛋白的分类及其特征表现

目前, 已被确定的黏蛋白有19 种, 如MUC 1、2、3、4, MUC5AC, MUC 5B, MUC 6、8、9、12 等。Mucin黏蛋白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分泌型黏蛋白, 包括MUC 2、MUC 6, MUC 5AC, MUC5B等, 另一种为膜结合型黏蛋白, 有MUC 1、MUC 3A、MUC3B、MUC 4、MUC 12、MUC 17 等。前者主要以胶体形式表达于黏膜表面, 后者主要以跨膜形式在上皮细胞的表层存在并表现出来[3]。其共同表现为: ( 1) 由不同数量的重复序列构成; ( 2) 氮基酸重复序列中丝氨酸和羟丁氨酸密集; ( 3) 有RNA复合表达的存在[4]。

2 MUC 1与MUC 2黏蛋白的发现

MUC 1、MUC 2 黏蛋白是Mucin中最主要的两种蛋白, 目前已有较多相关报道。MUC 1黏蛋白是于妊娠患者18 周后在其结肠中克隆时发现的[5], 是一类最早被克隆的跨膜黏蛋白, 其表达产物可影响癌细胞的黏附力、免疫作用及预后发展。MUC 2黏蛋白是学者Gum于1989年克隆时发现的, MUC 2黏蛋白作为分泌型糖蛋白, 是正常杯状细胞均有的一种糖蛋白, 主要以分泌的形式存在并分布在腺细胞表面或腺腔里, 发挥其润滑及保护的功能。目前较多研究显示, Mucin在多种肿瘤中存在质和量的异常表达。

3 MUC 1与MUC 2黏蛋白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

3. 1 MUC 1 MUC 1 是一种I型跨膜型黏蛋白, 在正常胃黏膜中, 上皮细胞可特异性地表达MUC 1黏蛋白。它在乳腺、卵巢、胰腺、胃肠等上皮细胞中呈极性表达, 在正常组织中可以起到保护、黏附及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等作用。但在实体肿瘤中, 几乎90 % 以上的肿瘤均可表达MUC 1 黏蛋白, 并且在患者的外周血或肿瘤细胞中可检测到MUC 1, 它的表达水平与肿瘤负荷相关。有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中国重庆地区胃癌患者MUC 1黏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发现46 例胃癌患者MUC 1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 04 % , 胃癌前病变组织MUC 1黏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1. 35 % 。崔小强等[6]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MUC 1黏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 MUC 1黏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 33 % 、86. 67 % 、79. 17 % , 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结果不同, 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的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幽门螺旋菌感染及人群差异有关。Boltin等[7]利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MUC 1黏蛋白的mRNA表达, 结果显示MUC 1黏蛋白在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种高表达状态。可见, MUC 1黏蛋白在肿瘤组织中多出现异常表达, 它在炎症和肿瘤的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MUC 1黏蛋白已经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列为第二位最有应用价值的肿瘤相关抗原靶点[8,9]。

3. 2 MUC 2 MUC 2是一种分泌型黏蛋白, 由杯状细胞合成分泌, 对黏膜上皮起着保护和润滑作用。它主要分布在结肠黏膜的杯状细胞, 在正常胃黏膜中不表达, 但在肠化的胃黏膜中可见表达[10]。有学者根据黏蛋白的表达将胃癌分为胃型和肠型两类, 以进一步了解胃癌的组织学发生和胃癌的分化。研究指出, MUC 2黏蛋白可作为肠型胃癌的分子标志物, 研究MUC 2黏蛋白在胃癌演变中的变化, 对于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及胃癌病理分型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黄文斌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4 例胃癌组织中MUC 2 黏蛋白的表达, 结果显示MUC 2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 4 % , 阳性表达的癌细胞均以散在、灶状和弥漫的方式分布, 不同个体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明MUC 2黏蛋白和胃癌的发展相关。

另有研究显示, 胃癌组织中MUC 2黏蛋白抗原的表达与癌细胞TNM分期关系密切, 在Lauren分型的肠型胃癌中呈强阳性表达, 相对而言, 它在弥漫型胃癌中无表达或表达过少, 提示MUC 2黏蛋白的表达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肠型胃癌患者的预后恢复, 且两者呈现一定的相关性。Shiratsu等[11]采用RT - PCR法检测T1 期胃癌患者淋巴结中的MUC 2黏蛋白的表达, 结果显示, MUC 2黏蛋白在T1 期胃癌患者中过多的表达, 而且MUC 2黏蛋白的阳性淋巴结表达有微转移现象, 提示MUC 2黏蛋白可作为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标志物。推测它可能发生的过程为: Mucin黏蛋白的性质是由自身可变的重复序列作用下的糖基化所决定的, 糖基化的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黏膜作用的正常发挥[12]。

4 小结与展望

胃癌的发生及发展是一个综合因素影响下的较为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遗传、组织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等多个领域[13]。已有研究证实胃癌的病理分型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时间及预后[14], 但由于个体差异及胃癌表现的多样性及差异性, 针对肿瘤的病理类型较难给出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近期对Mucin报道及相关资料为胃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参考[15]。整体上看, MUC 1黏蛋白表达率在腺上皮表现为不典型增生、在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下调趋势, MUC 2黏蛋白表现为上调趋势。

虽然Mucin差异表达可作为胃癌演变过程黏膜癌变的标志物, 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 完善胃癌患者组织病理的分级标准以及发现Mucin相关黏蛋白标记在胃癌分型中的作用, 对提高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及Mucin黏蛋白新兴的免疫疗法的意义重大。MUC 1和MUC 2作为肿瘤标志物, 诊断胃癌的潜力不可估量, 但具体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Mucin黏蛋白主要存在于胃肠道、乳腺、胰腺上皮细胞中, 是由杯状细胞合成分泌的大分子糖蛋白, 对自身组织上皮的更新分化、癌症的发生与转移等过程均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提示, 一些Mucin黏蛋白的变化可以反映胃上皮细胞病变的情况, 且Mucin黏蛋白标记物有助于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潜在的分子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就Mucin黏蛋白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阐述MUC 1、MUC 2黏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变化, 为提高胃癌患者的诊治效果及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MUC 1,MUC 2,胃癌,肿瘤标记

MUC1的相关研究 篇2

摘 要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广播电视作为其主要部分也对播音主持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其准确掌握社会的发展规律,又能敢于创新,促进播音主持艺术的持续发展。下面,本文以介绍播音主持艺术的概念作为切入点,阐述了艺术创新在播音主持中的重要性,并就播音主持艺术的三个创新要点作出了分析,旨在加强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水平,为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播音主持;艺术;研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5-0043-02

0 引言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播音与主持艺术虽然仍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但已经在广播电视系统当中占有举重若轻的地位,是连通广播电视节目与广大受众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1],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从理念、渠道、依据、工具及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发展方向也由此受到影响,要求播音主持不仅要加强自身学习,改进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在内容上突破传统,拓展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空间,从而为大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艺术概念

我国第一座无线电台于1922年问世,仅仅用于播报当地新闻报道与音乐,而在36年后,随着新中国第一座广播电视台的诞生,广播电视台正式成立,主持人、播音员等行业也迅速兴起并成为如今的就业热点。从根本上来说,播音主持是一门强调交流的艺术,其语言表达能力水平的优劣在播音主持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除去语言能力外,情感交流与形态美同样是播音主持必须注意的内容。首先,播音主持的声音不但要求咬字清晰,且强调音色的浑厚温润,能够体现语言韵律美感;其次,播音主持作为一座向受众传播节目的桥梁,重点在“传”字上,即除了要将节目中包含的信息元素完整连贯的传达给大众外,还要在其中添加情感因素,从而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其三,播音主持作为公众人物,需要将其自身的举止、形态、气质等表现也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出来,以提升大众对播音主持的印象,扩大节目传播效果。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朝向全面发展的道路前进,而在社会经济的提高、文明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促进之下,广播电视行业也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不仅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也同样发生了改变,在这种多样化的趋势下,广大观众的审美取向逐渐提高,单一的节目形式与内容已经无法充分满足他们的口味,观众们希望看到内容更丰富,更变化多端,形式更多样化的节目,且在深度上,大众对节目的认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了解,而是渴望得到更深层次的解读。这些种种的因素叠加起来,既要求播音主持拥有广博的知识含量,还要求其能根据观众需求,将节目内容由浅入深的展现给观众。由此可见,播音主持行业要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大对艺术创新的重视性。

艺术创新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即灵活性、独特性与流畅性[2]。因此,播音主持要实现艺术的创新,就必须能够将自身所具有知识、经验、经历等灵活运用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总而言之,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持续发展,播音主持势必要通过不断创新来满足观众的日渐增长的需求。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要点

3.1 为实现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而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水平

广播电视节目在编制期间,既要从社会上数不胜数的生活素材中筛选出精华部分来创作出内容丰富精彩的节目内容,又要利用数字传输技术将这些内容传播到千家万户当中,因而从广播电视节目的角度而言,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即是要求播音主持人拥有信息的整体驾驭能力。不但需要会“传播”,同时还要懂得“采集”与“编辑”[3]。通过采编,一方面有利于播音主持人的现场发挥能力,尤其是在新闻采访中,完善新闻稿件编辑工作可使播音主持在播音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泰然自若;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提高播音主持的构思能力,在编采中,不论是何种题材都需要进行精炼与加工,而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构思的作用。构思能力可对稿件质量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对播音创作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可见,播音主持人要实现艺术的创新,就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质水平。

3.2 为形成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灵魂而创造个性主持风格

在播音主持行业当中,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主持风格既无法取得大众的喜爱,也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倦和乏味的心理,可见,播音主持能否实现艺术的创新,创造出个性独特的主持风格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顺利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风格包含两种对立统一的元素,即统一性与多样性。一方面,民族特征、时代特征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了播音主持人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另一方面,由于审美取向、思想感情、生活历程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播音主持对相同的事物将抱持着不同的理解与情感,而大众的审美需求与欣赏习惯又在另一方面促进了播音主持人各自风格的发展形成。以音色为例,当节目针对青少年受众时,一些主持人会采用清朗明快的音色,另一些则会采用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音色;而当针对中老年受众时,为切合老年受众的收听习惯,则大多会采用舒缓平平稳的音色。需注意的是,虽强调主持风格的独特性,但也不可过于个性化,而是应以稿件内容为基准,运用声音创造能衬托出节目内容的独特的播音风格,从而使受众产生深刻印象,增加节目关注度与支持率。

3.3 为奠定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基础构建坚实的知识结构

当前,随着受众对广播电视的要求愈加多样化,要求播音主持既要加强自身建设,又要掌握多项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为此,除了要打下牢固的播音知识以及熟练掌握语言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扩充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知识的掌握并非空穴来风,需要是需要反复的实践才可达到目的。比如在编采实践中,主持人对播音理论与实践进行多方位的思考,通过将提炼出的内容灵活运用到实际中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与经验,并在寻找编采与播音的规律中重新认识自我,为艺术创新开辟新的道路。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受众的口味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为了应对这一新的挑战,播音主持人只有抛弃陈旧观念,采用全新的视点与视角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跟上受众口味的变化,保持节目的活力与竞争性,进而吸引更多观众,推进广播电视的发展。

参考文献

MUC1的相关研究 篇3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55-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48 小时后所并发的肺部感染,属难治性肺炎。患者脱机困难,不得不承受经济上和身体上的莫大损失。因此,综合分析和研究VAP发生的诱发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二年时间内,40例我院实施人工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患者包括了机械通气前患有肺炎的、使用呼吸机前曾用过气管插管的、咽喉或者气管等外伤或手术的、机械通气72 小时内死亡的等等。40例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3岁。

1.2影响因素提取:

本研究选择与 VAP可能相关因素备研究选项,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情况前原发疾病、重症监护天数、机械通气时长、是否存活出院等。所有备研究资料以统一标准制作调查表、按统一方法发放、回收和分析,以确保调查数据的信度。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数据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原始数据处理先用F检验,再用q检验。配对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数据分析使用SPSS11.0专业统计软件,多因素方面用Logistic做回归分析,标准操作,客观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诊断标准:

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为标准。明确排除肺结核、肺不张、肺部肿瘤等肺部疾病。实施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小时,X线胸片肺部出现新的或进行性增大的肺部浸润性阴影,肺部实变体征、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血象变化,血白细胞升高并计数>10×109/L;②体温变化。患者发热并体温≥38.5°C;③分泌物变化。呼吸道产生大量肉眼可以判断的脓性分泌物;④病原学特征。连续2~3次以上病原学检查发现的是同一种菌种,且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

2结果

2.1 VAP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分析:40例患者中,18例发生VAP,发病率为45%,死亡10人,死亡率为25%。

2.2 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本研究应用单因素分析,在α=0.5水平初筛出4个与 VAP发生有关联的因素(见表1)。分别为:机械通气时间、误吸、H2-受体拮抗剂或酸剂、抗菌素联合应用≥2种。而性别、年龄等因素与VAP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0.05)。

表1、VAP发生的单因素分析[例(%)]

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抗菌素联合应用≥2种、机械通气时间≥3 d、误吸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说明抗菌素使用、机械通气时间、误吸对VAP发生有影响。见表2。

表2多因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讨论

机械通气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手段组成部分,但由于机械通气,也为患者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发病率高达42%~75%,病死率为24%~76%,4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18例发生VAP,发病率为45%;死亡10人,死亡率为25%。符合目前文献资料结果。本文分析结果表明,机械通气中联合应用抗生素大于或者等于两种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应用抗菌药物会增加VAP的发生。是因为联合应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耐药菌产生,故而治疗困难,增加了病死率。

机械通气离开了患者鼻腔和口咽腔的正常生理防御屏障,建立了简单的人工气道,另外,气管导管气囊周围的分泌物很容易淤积和下漏,细菌进入支气管肺组织引起感染。机械通气和气道开放时间越长,病原菌就越容易侵入下呼吸道,VAP的发生率就愈高。本研究资料表明,呼吸机使用时间大于或者等于三天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73.7%)。按常规,插管时间多延长24小时,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就增加0.29倍。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机械通气时间大于或者等于三天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早拔管、少用机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结果显示,误吸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重要因素。该病的发生是存在于胃腔内的定植菌逆向定植于口咽部,再经误吸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部感染的內源性感染。正常情况下,由于胃酸的作用,胃内几乎无菌,但在重症监护病房内,由于经常使用H2-受体阻滞剂或抗酸剂以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可导致胃液pH值上升,某些病原菌得以在胃内寄生,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等。

小结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实施人工机械通气的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抗菌素联合应用、机械通气时间和误吸等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如果对这些危险因素合理控制,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就会降低。

参考文献

[1]Jordi R,Emili D. Pneumonia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riMed, 2003,31(12)

[2]Myrianthefs PM, Kalafati M, Samara I, et al. Nosocomial Pneumonia[J] .Crit Care Nurs Q, 2004, 27 (3

MUC1的相关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 40例来本院进行治疗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取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为研究材料, 40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36~62岁, 平均 (47.46±3.02) 岁。肝癌细胞株Smcc-7721, Hep-G2, MHCC97-H, 人正常肝细胞株LO2, 均来自本实验室保存。

1.2 组织切片和免疫荧光

(1) 将湿纸巾铺于载玻片盒底部做成加湿盒, 由冰冻切片仪中取出载有切片的载玻片, 放入玻片盒中 (每边放6片) , 或故湿盒中 (载玻片勿相互接触) ; (2) 待载玻片达室湿且未干时, 铺加PBS于切片上 (勿溢出玻片) ; (3) 稀释的第一抗体于4℃用微量离心机以13 500 g离心2 min, 每一载玻片上加40~50μL抗体, 应能盖住切片; (4) 用与泵相连的巴斯德吸管, 在切片的一端吸去玻片上的PBS, 并从另一端加上抗体, 盖上加湿盒, 室温温育1 h; (5) 以PBS冼玻片3次 (5 min/次) , 从切片一端加入新的PBS缓冲液, 由另一端吸去旧的缓冲液; (6) 稀释的第二抗体于4℃用微量离心机以13 500 g离心2 min, 每载玻片可加40~50μL抗体; (7) 将第二抗体加于切片上, 置加湿盒中室温温育1 h, 以PBS洗玻片3次 (5 min/次) ; (8) 将盖玻片放于纸巾上, 滴加1滴Gelvatol于盖玻片中央。翻过载玻片放于盖玻片上 (勿施压) , 将玻片置工作台上, 用铝箔覆盖避光放置30 min, 使Gelvatol凝结; (9) 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或置玻片盒中贮于4℃。

1.3 Western blot检测STAT及P-STAT3蛋白含量

(1) 裂解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 用蛋白质提取试剂盒提取总蛋白; (2) 蛋白在沸水浴中加热3~5 min, 使蛋白质充分变性, 冷却室温, 4℃保存待用; (3) 配饰SDS-PAGE凝胶, 将变性准备好的蛋白上样电泳, 使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分离; (4) 转膜, 将目的蛋白用硝酸纤维素膜进行水浴转膜;转膜完成后用Western洗涤液, 漂洗1~2 min, 洗去转膜液; (5) 封闭, 将洗涤液吸净后, 加入封闭液, 在摇床上缓慢摇动, 室温封闭1 h; (6) 抗体标记, 根据一抗和二抗的说明书, 先后进行一抗和二抗孵育, 对蛋白进行抗体标记; (7) 标记完成后, 进行显影与图像分析。

1.4 筛选细胞株

(1) 根据GENEBANK上提供STAT3序列, 在网站上筛选目标序列。 (2) 取相同目标序列作为潜在的si RNA靶位点, 经BLAST比对, 排除其他编码序列/EST同源的序列, 设计多个靶序列si RNA。 (3) 以荧光素标记, 体外转染Smcc-7721, Hep-G2, MHCC97-H三种肝癌细胞株和正常肝细胞株LO2, 筛选转染效率最佳si RNA序列。 (4) 收集24、48、72 h转染细胞系, 提取RNA, 逆转录为c DNA后, 通过荧光定量PCR (RT-PCR) 检测STAT3基因的表达量, 筛选出反应最优的肝癌细胞株。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c DNA;PCR扩增;PAGE分离c DNA产物, 用凝胶图象分析系统处理

1.5 细胞培养和si RNA干扰

(1) 37℃, 5%CO2及饱和湿度下, 培养筛选出来的反应最优的肝癌细胞株和正常肝细胞株LO2细胞。 (2) 转入24孔板, 继续培养24 h, 到对数生长期。 (3) 别用空白对照, 脂质体转染试剂组, si RNA-STAT3, STAT3错配si RNA转染LO2和筛选出的肝癌细胞株。 (4) 转染24、48、72 h, 收集细胞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增值率, 加入MTT孵育3~4 h后, 弃去各孔液体, 加入200μL DMSO震摇10 min, 于550 nm处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值。 (5) 转染24、48、72 h, 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术 (FCM) 分析细胞周期, 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检测细胞的凋亡率, 收集的细胞用PBS漂洗后, 按照Annexin V-FITC/PI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染色, 然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并计算细胞的凋亡率。 (6) 用Transwel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首先将聚碳酸酯膜用Matrigel胶进行包被;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 L, 在Transwell的上室中加入100μL的细胞混悬液, 在下室中加入600μL含有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细胞培养箱中孵育24 h, 取出滤膜, 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 胎盘兰染色;显微镜下计数穿透的滤膜下层的细胞数, 随机选取8个视野求平均数。 (7) 转染24、48、72 h, 收集细胞si RNA-STAT3转染LO2和筛选出的肝癌细胞株, 提取RNA, 逆转录为c DNA后, 用RT-PCR分析caspase3、muc1、cyclin D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单因素变量方差分析法 (ANOVA) 分析样品间基因表达量差异, 利用Dunnettt-Test (2-sided) 进行多重比对。利用Graph Pad.Prism.v5.0软件进行作图。

2 结果

2.1 STAT3和P-STAT3在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

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正常中STAT3和P-STAT3蛋白的表达量发现, 肝癌组织中的STAT3和P-STAT3蛋白的表达量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高, 见图1。

2.2 Si RNA-STAT3转染效率的检测

Si RNA-STAT3转染四种细胞Smcc-7721、Hep-G2、MHCC97-H、LO2的结果, 见图2, 其中肝癌细胞中Hep-G2细胞的转染效果最佳。

注:1、2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STAT3蛋白;3、4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STAT3蛋白

注:1、2、3、4分别为Si RNA-STAT3转染Smcc-7721、MHCC97-H、Hep-G2、LO2细胞

2.3 MTT法检测细胞增值率

细胞增值率用MTT法检测, si RNA-STAT3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后24、48、72 h的细胞增殖率比同时间点其他组和空白对照组低, 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4 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

细胞凋亡率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 si RNA-STAT3转染正常肝细胞LO2和肝癌细胞株Hep-G2后24、48、72 h的细胞增殖率均比同时间点空白对照组高,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

*与空白对照Hep-G2相比, P<0.05

%

*与空白对照Hep-G2及空白对照LO2相比, P<0.05

2.5 Transwel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用Transwel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细胞培养箱中孵育24 h, 取出滤膜, 用4%多聚甲醛固定, 胎盘兰染色;在显微镜下计数穿透的滤膜下层的细胞数, 随机选取8个视野求平均数。统计结果如下:空白对照LO2细胞 (93.2±7.2) 个, 空白对照Hep-G2细胞 (98.5±8.5) 个, 脂质体转染LO2细胞 (94.4±8.2) 个, si RNA-STAT3转染LO2细胞 (83.4±5.7) 个, STAT3错配si RNA转染LO2细胞 (88.6±8.4) 个, 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 (99.1±9.1) 个, si RNA-STAT3转染Hep-G2细胞 (38.5±6.2) 个, STAT3错配si RNA转染Hep-G2细胞 (95.7±9.12) 个, 由此可见si RNA-STAT3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后24 h后穿膜细胞数目明显低于其他组和空白对照组, 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因此可见沉默STAT3可以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侵袭能力。

2.6 RT-PCR检测caspase3、muc1及cyclin D1基因的表达量

用荧光定量PCR检测caspase3、muc1及cyclin D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 见图3。转染24、48、72 h后, caspase3、muc1及cyclin D1均有下调, 且caspase3在24 h, muc1在72 h, cyclin D1在48 h时, 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RNA干扰 (RNAi) 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设计一段微小的RNA分子, 与需要干扰的基因的某个片段吻合, 使之无法正常传递遗传信息, 使致病的基因“沉默”下来, RNAi的机制可能是细胞内双链RNA在Dicer酶的作用下, 可形成22 bp大小的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 si RNAs) [9], si RNAs可进一步掺入多部分核酸酶 (multicomponent nuclease, RISC) 并使其激活, 从而精确降解与si RNAs序列相同的m RNA, 完全抑制了该基因在细胞内的翻译和表达。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用RNA干扰使活体动物的致病基因“沉默”[10], 已经成功地利用这种核糖核酸干扰技术治愈了实验鼠的肝炎, 如果进一步证实这种技术在人体内有效, 将为包括肝癌在内的众多疾病提供新疗法。而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RNA干扰靶基因的选择尤为重要, STAT3的激活对于细胞的生长与凋亡, 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STAT3自身又是EGFR、IL-6/JAK、Src等多个致癌性酪氨酸激酶信号通道汇聚的焦点, 因此STAT3是肿瘤基因沉默靶向治疗的优良分子靶点[11,12]。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国, 相对于欧美国家,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机理存在明显差异, 肝癌患者往往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 肝脏细胞处于缺血缺氧微环境, 同时由于长期肝炎病毒感染刺激, 体内各类炎性反应因子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 其中包括gp130亚基受体家族配体的IL-6、IL-12等[13,14]。Cascio等[2]在研究结肠癌细胞系HT-29时发现STAT3可以上调细胞内瘦素表达, 牛丽文等研究瘦素诱导的肝星状细胞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时提出, 瘦素可以刺激定植在肝脏内的KUPPER细胞合成分泌IL-6, 由此可以做出假设, 在肝炎肝硬化背景下, 细胞处于缺氧和病毒感染微环境下, 使体内IL-6水平升高, 进一步与肝脏肿瘤细胞表面的含有gp130亚基受体结合, 在JAK2的作用下, 使STAT3磷酸化处于激活状态, 相应的下游分子表达发生变化[15,16]。同时细胞瘦素表达水平提高, 刺激KUPPER细胞分泌IL-6, 如此反复, 使得肿瘤细胞内STAT3磷酸化水平不但升高而且持久, 最终促进肝脏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免疫逃逸等演进行为[17,18,19,20]。

国有企业相关研究的中文摘要 篇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及经济多元化的潮流趋势,我国国有企业大幅度减少,但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基于基层员工,通过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探讨应对方式、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度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出适合于中国国有企业员工的应对方式。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基层员工发放问卷,并回收了184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本研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1、性别因素在消极应对平均值、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这三个因素上具有显著差异而在其他变量上差异并不显著。

2、年龄和学历在应对方式、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3、工作部门因素对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度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第二,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1、应对方式和总体满意度的相关结果显示,两者是显著相关的。

2、积极应对方式和工作投入成正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与工作投入总分相关不显著。

3、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度之间的各个维度之间都有显著正相关。

第三,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1、应对方式中只有积极应对方式和工作满意度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消极应对方式则没有进入模型。

2、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都和工作投入度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积极应对方式对工作投入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消极应对方式对工作投入度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于篆刻临摹的相关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篆刻临摹;相关问题

中图分类号:J2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864X(2015)01-0114-02

篆刻艺术产生到目前为止,流派很多,有名人无数,好多好多的名辈已经通过渐进的方式为后来的接班人提供了学习的方式,首先从临摹开始,然后再创作。它可以说是基础,创新是创举。绿叶鲜花将根深深,所以临摹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临摹,实则包括摹写和临刻两个步骤。摹写:在选定的范本上覆以拷贝纸,硫酸纸之类的透明纸,为了防止墨迹污损范本,在两者间可以垫玻璃纸,然后以双钩法将范印的线条描摹下来,所摹写的线条要精细,且与范印越是重合越好。临摹有三个好处:第一它可以描绘在一个模板上,训练手指技术,然后有助于提升以后对控制刀的感觉。第二,这样可以使学习者逐步可以熟悉,直观地了解微妙线。在临摹一些派朱文印时,可以通过复制将范印放大教一些,更多的时候在临摹篆书,第三是为将来自己创作养成优良的写印稿的好习惯。资深的前辈十分重视摹写印稿,正如江成之前辈曾先后临摹了数以千计的印刷版。无论大小,朱白印刷,全部用细线条是准确的双钩临界刻:也可以用方法水渡,将在蜡纸空白(现在被称为篆刻碳纸)上打印稿件通过描绘到印石上,然后刻,熟练的可以直接写在印石上刻出来的。在经过一个阶段的临摹后,可以尝试通过仿刻来进行创作训练,而作为一种从临摹向创作过渡的方法,换字法简单而有效。换字法,即取前人的某一方印作,换其中某一字来进行创作,仿作与原作亦务求神形俱似。

一、范本选择的问题

古代学习印章技术,在一般情况下会通过将原印的真迹作为范本,进而使得摹本的内容更为真实可信,同时,也能够使得需要进行临摹的内容显得一目了然,但这种印谱式的范本到如今已是很难找到,因此,许多印章的图片其内容的真实性以及临摹图片的表达效果都显得差强人意,其主要体现即为对于字体笔画线条的粗细程度表现于原印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使得效果失真。这对于进行相关学习的人来说,意味着所学知识缺乏真实性,进而使得其学习缺乏意义,甚至可能造成文化传播的谬误。

二、师宗取法的问题

进行篆刻技术的练习,需要明确是将哪一家的风格作为练习的目标,进而对学习方向有一个明确。对篆刻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朱文印和白文印两大类。其中,朱文印取法应当以古玺为主,这是由于古玺的保存数量较多且其中的精品数量也尤为可观,进而可以实现对朱文印取法的直接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于对两汉与明清时期的朱文印进行格外的关注。白文印取法应以秦、汉印和魏晋印为主,同时,也要对白文封泥印和明清各家白文印的作品进行参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的即为秦汉印,这是由于秦汉印的形质特征最易观察体悟临摹,使得初学者能够更好地进行观察与学习。在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之后,学习者的技能与理解程度都会有所上升,进而对其创作风格进行明确以此来实现进一步地学习。

三、基本技法的问题

篆刻基本技法包括刀法、字法和章法。刀法分为冲刀法、切刀法和冲切结合法三种,字法指的是古人在进行印章制作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不同字体的写法,章法指的即为对其空间布局的明确,其中,刀法是基础,更是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对这三法进行临摹需要结合具体的原印作品,在对其的特征进行明确后,进而在对选择材质的特性了解后,有针对地选择制作方式。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重于对经典印章的分析,实现对自身的“三法”练习方向的明确。

临摹印章的状态可以采取笔临、刀临和心临三种方法:一以笔,即用透明纸复在范印上摹写,此法易位置架构,理解范印的艺术处置;二以刀,即将原印用墨复印石上,用刀刻出,刻时牢记刀即是笔,宜稳准狠,少修为佳。此法易得篆、章、刀法的融会贯通;三以心,即在不摹、不临刻印章时,把好的范本当书来读和研究,此法如能长久坚持,对印章的精气神和创作的自运有特殊的功效。

实际上这“三法”需要在实践中兼顾使用,经过从技术到审美、从局部到整体的反复体悟,举一反三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原印的全部艺术效果。

四、字法求证的问题

在临摹古代印章的时候,字法准确无误是个原则性的问题,“篆非不有本体,乃文武惟其所用,须错综斟酌,合成一个格局,应着一套腔版,才信停当”。那些年代久远的古印,多有残缺模糊不清,很多笔画难以轻易判定其形态,给字法的确定带来很大的难度。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查找字法工具书,有时候需要查找同类的多个版本的工具书,以求彻底确定其正确字法,而不至于张冠李戴、误识误用,特别是盲目想当然地、草率做出判断,为今后的篆刻创作造成重大的错误和负面影响。对于工具书,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和现代各种专门用于篆刻创作的篆刻大字典,都应该成为篆刻学习者身边必备的工具书。

正确的字法需要在临摹阶段就建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字法被反复识别和使用,记忆会非常深刻,在脑海里根深蒂固,不易忘记;同理,错误的字法如果不被及时发现和纠正,时间久了再要改正就会非常困难,这会给自身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困扰。因此,初学者必须引以为戒,严谨对待,保证不放过任何疑点,能证则证,不证则留,不可乱用,这是治印者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五、结语

篆刻家们是篆刻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是艺术家心性的表现,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呈现,篆刻家们作为艺术家必须发挥沟通自我和时代精神的桥梁,通过表现自我性情展现时代精神是艺术家作品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

[1]董惠宁.论篆刻创作中之“心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5):76-79.

[2]刘春雨.也谈当代篆刻的创新困境[J].美术观察,2014,(7):22-23.

[3]白锐.略论当前篆刻创作中的几个问题[J].美术观察,2014,(7):20-21.

病人术后疼痛护理的相关研究 篇7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对策;途径

【中图分类号】R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85-01

当今,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病人术后疼痛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改善,许多有关术后疼痛的研究开始进行,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如此,有关病人术后疼痛的问题,仍然是医学界和护理领域的一个重要临床問题。1976年,第一台病人自控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泵)的问世,标志着术后疼痛治疗有了一个暂新的起点。随着医学疼痛治疗学的发展,目前术后疼痛常用的镇痛方法主要是肌注度冷丁和病人自控镇痛。为了更好地在术后护理中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对这些方法的镇痛效果、影响因素和主要区别等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1 术后疼痛的表现及镇痛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1.1 术后疼痛的表现。病人手术后始终会存在一些手术的并发症,比如疼痛、器官功能不全和病人恢复期延长等。其中,疼痛是术后最常遇见的一种临床情况,它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容易延缓手术后的恢复,甚至诱发一些术后的并发症。同时,疼痛引发的对传入神经核自主神经的刺激以及其他的反射,可能导致各种器官功能衰竭的内分泌代写反映机制的启动。在病人中,常把疼痛描述为绞痛、分裂痛、剧痛等。而这些语言描述,只是患者个人主观的感觉,但作为医学方法,则必须通过一种客观的工具来对其疼痛进行测量和评估,来了解病人的疼痛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缓解疼痛和止痛效果。这些方法有目前主要包括语言评定量表、数字评定量表、视觉模拟评分等。这些方法为病人的疼痛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1.2 镇痛对手术效果的影响。镇痛是一种改变手术应激反应的强有力手段和技术,足够的镇痛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技能提高手术效果,又能促进其术后的恢复。不同的镇痛方法对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目前,有研究认为,在大多数常用的镇痛方法中,硬膜外局麻、局麻药和阿片类药物对手术后机械性疼痛的缓解最有效。其中,硬膜外应用阿片类药物与全身应用相比,对应激反应的抑制效果差。病人自控镇痛(PCA)舒适度增高,护理时间短,但它和间断性给予阿片类药物相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改善。同时,PCA对术后应激反应和脏器功能不全的预防效果都较差。也有研究认为,局麻药硬膜外镇痛是最有效的减少术后应激反应的技术,但也有研究发现,这种镇痛方法在大的骨科手术中,效果比较明显,而在胸腹部或泌尿外科手术中效果不明显。由此可见,镇痛方法虽多,但如何最佳地实施术后镇痛和护理,则需要继续关注和研究,而疼痛治疗护理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2 术后疼痛常用的镇痛方法

2.1 肌注度冷丁镇痛。在术后,疼痛爆发的原因主要有手术引起的自发疼痛、病人咳嗽、活动、治疗和护理等。而影响护士采取止痛措施的因素主要有医生嘱不用药、无医嘱、护士担心病人呼吸抑制和成瘾、护士认为病人疼痛程度不重、病人拒绝用药及病人未要求等。其中,医生嘱不用药、无医嘱是护士未给病人用药绝对权威的因素,而护士自动评估用药是最次要的因素。这说明,护士在术后病人镇痛中的被动性。

病人术后肌肉注射度冷丁临床效果较差,既有医护人员的因素,也有病人自身的因素。肌肉注射度冷丁镇痛处方一般情况下是常规医嘱,且医嘱往往是在病人有严重疼痛时才执行。美国疼痛协会建议,度冷丁用量为50kg以上的病人,肠道外给药剂量为100mg,每3小时一次。而在我国,由于惧怕止痛药所引起患者的成瘾性和可能发生的呼吸抑制,对麻醉药在用量上较为保守,临床上用足量病人较少、次数少且间隔时间太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疼痛的高发生率与这些因素不足有关。同时,护士往往认为,术后20-21点左右给病人肌注一次度冷丁,此时注射利于病人入睡。但这违背了镇痛药的应用24h有一定规律性的要求。同时,病人及其家属的错误观念,导致其镇痛效果差。比如,绝大多数病人往往尽量控制疼痛,当他们达到难以忍受的时候才需要进行止痛。这些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止痛药容易成瘾,而家人也存在同样的错误观念,往往全病人要克服疼痛,能忍则忍。于是,护士往往是在病人要求止痛时才,才给予止痛。

2.2 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简称PCA)。目前,PCA被广发用于临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该镇痛方法在部分病人中效果不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有病人对PCA泵缺乏正确的使用方法、PCA静脉通路障碍、PCA装置故障、内脏痛致镇痛不全、副反应重、药物依赖、导管阻塞、导管脱出、硬膜外阻滞效果欠佳等。其中PCA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下肢麻木、感觉障碍等。同时PCA可能掩盖病人术后并发症,比如尿潴留、筋膜间隙综合症、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症状。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影响因素和副作用反应,这对护士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对病人进行PCA教育,加强病人的认知;第二,对镇痛效果较差的病人须认真检查原因,及时解除不可控制的现象;第三,对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应加强局部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第四,对性格焦虑的病人,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除此之外,要求医护人员对麻醉止痛及PCA泵的性能、使用和手术期的病理生理进行全面掌握,并在麻醉医师、医生的医嘱下实施有效的护理工作。

3 小结

病人术后疼痛和镇痛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问题,实施良好的镇痛措施,无疑给手术效果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目前,肌注度冷丁和PCA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都分别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部分病人中容易出现一些副作用。因此,这就要求疼痛治疗护理工作必须进一步高度认真负责。

参考文献:

[1] Kehlet H.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on surgical outcome. Br J Anaessh 2001,87:46:61.

上一篇:组培快繁育苗下一篇:套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