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2024-06-15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共12篇)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1

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受托责任发展而对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与发展, 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审计形态。随着受托责任由财务责任发展到经济责任以及发展为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 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 我国审计模式从财务审计向经济责任审计、经营管理审计、法定责任、社会责任为对象的责任审计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实现这一方向的必经之路。

当前, 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面不断扩大, 地厅级经济责任审计正在逐步推开。总的来说, 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 审计的层次不断提高, 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以经济活动为主线, 围绕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开展审计监督, 创造了许多有特色的做法和经验。同时, 经济责任审计也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 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回答, 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以适应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及发展趋势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审计本身, 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本质是一种受托审计, 是采用审计手段解决审计能够解决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具有我国特色的对领导人员进行监督的手段, 并不是包揽干部考核的所有工作, 也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评价领导人员的惟一手段。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审计业务类型。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向财权运行机制检查评价方向发展, 审计的业务范围要向综合性审计方向发展, 审计的重点要向合法审计和效益审计并重的方向发展, 审计的形式要向事后、事中、事前审计并重的方向发展, 审计的对象要向县级以上全面的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 特别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在审计基础和评价范围上有了质的突破, 在工作定位上, 不仅是对领导人员管理和监督, 而且突出了促进领导人员提高效能的作用, 逐步实现了审计的范围由过去的财政、财务收支为主向以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并重转变, 审计评价目标由以评价管理效果和廉政情况为主向以评价管理效果、管理能力和廉政情况并重转变;通过检查和评价单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情况, 强化了对企业、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机制及其体现的领导能力的评价, 审计工作的定位由以加强廉政建设为主转变为加强廉政建设和促进领导人员提高效能并重, 审计的目的由监督制约权力运行转变为监督制约权力运行与促进权力有效运行并重, 审计的成果运用由以干部监督和管理部门运用为主转变为干部监督和管理部门与经营考核评价机构运用并重, 经济责任审计逐步由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发展为以内部控制审计为基础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这一发展趋势, 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要, 也是经济责任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问题

修订后的《审计法》确定了审计机关的执法范围, 定义宽泛, 涵盖了所有的财经领域, 减少了审计执法的盲区, 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 特别是全面评价被审者的经济责任起到了积极作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有别于其他常规审计, 需要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修订后的《审计法》增加了“可以提请公安、检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对经济责任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的落实做出了具体规定, 强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

从法理上讲, 修订后的《审计法》授权审计机关可以对所有国家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和所有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政策性比较强, 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 需要循序渐进地分步推行, 修订后的《审计法》区分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 为被审单位不服审计机关做出的审计决定设置了两种不同的救济途径。根据该规定, 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对审计机关做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 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应当特别注意的是, 被审计领导干部不能就审计机关做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主要是由于:审计机关是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不做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 而只是做出审计评价, 向委托部门提出审计结果报告。这种审计评价不具有行政强制力和执行力, 不具备要求被评价的领导干部必须履行某种义务的法律效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行为属于广义的行政机关内部的人事管理范畴。因此, 在我国干部管理体制下被审领导干部不能就审计机关做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机关做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异议的, 有权向审计机关和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诉。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问题

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不同, 审计的内容也不同。一个企业、事业或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对于其所在单位, 至少应当负担依法行政 (经营) 、规范管理、创造效益三个方面的经济责任。在这三个方面责任中, 依法行政 (经营) 是基础, 规范管理是手段, 创造效益是目的。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突出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即加强经济指标真实性审计, 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突出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和效果审计, 促进领导干部提高决策能力;加强经济管理的合法性与效益性审计, 促进领导干部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惩防并举、标本兼治, 促进领导干部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归纳为任职期间的经管责任履行情况以及个人奉公守法情况的审计, 是一个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管责任审计和舞弊审计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审计的主题包括信息和行为两项, 但主要部分是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行为的审计, 行为审计实质上是审计人员对当事人的行为优劣进行评价,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评价者个人的价值观的影响, 受制于当时当地的道德标准。而且, 因行为所处的前后关系不同, 因认识主体的视角和价值观不同, 对行为事实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反映。同时, 行为审计的问题主要是权限和伦理的问题, 而权限和伦理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这可以说是行为审计发展困难的原因所在, 也是发展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审计人员根据财经法规及查证事实对被审计领导人员任期内所在单位或所管辖范围内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的综合评定, 并对被审计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行为进行界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高准确性强的工作, 因此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注意从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倡导领导人员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审计评价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最为突出的难点包括:评价体系难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对“新官不理旧事”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环境因素对经济责任的影响程度如何界定, 审计还不能做出充分准确的判断;时间跨度大的长周期项目难以划分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和深度还不能真正满足高质量审计评价的要求;审计资源还难以满足审计评价科学、全面、准确、客观的要求。因此, 首先要逐步建立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坚持科学改进, 不断完善;其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科学划分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第三, 实行重大风险披露原则, 同时明确风险或责任。

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应历史地、全面地考察, 应把审计评价分成审计结果评价和审计综合评价两部分。其中, 审计结果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情况做出的职业判断行为。综合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根据领导干部历次接受审计, 所在单位历次接受审计、其他项目审计和审计整改的情况,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能情况分成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 提出评价意见, 联席会议研究审计后做出的结论。

五、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问题

审计结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审计结果只有得到应有的利用, 才能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结果得到充分、恰当的利用, 是体现审计职能的根本途径, 是审计价值的具体体现。近年来,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化发展, 在查处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 加强干部责任管理,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加强干部责任管理, 帮助政府和企业改进管理, 促进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效如何, 关键体现在审计结果的利用上。为了使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作用: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组织部门在干部管理教育中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提供一定的依据;三是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在查办渎职失职和经济案件上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为促进依法廉政、廉洁从政提供大量经济案件线索。

参考文献

[1]陈成昆.对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探讨[J].审计理论与研究, 2005 (1) .

[2]王德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J].当代审计, 2006 (4) .

[3]柏继民.坚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J].审计研究, 2006 (5) .

[4]周忠献.浅析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J].经济论坛, 2007 (9) .

[5]王艳红.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10) .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2

企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探索分析论文【1】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强化企业经济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从战略的高度去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效应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激励效应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两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希望对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经济管理;激励效应;内部控制;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现代企业只有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强企业的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制定适合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策略,同时还要加强知识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力,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济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随着跨国企业对我国的强势入驻,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而,研究如何发挥经济管理的潜在效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强化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问题分析

1、创建违规问责与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确保企业经济运营风险的有效内控。

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 是企业经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

企业应基于管理需求与企业整体利益,由风险层面分析企业经济运营状况,并展开其内控系统风险的综合评价。

经济评价具体内容为,企业经济内控体系识别预测风险能力、已知风险内控体系创设防控措施良好适用性、以及控制风险程序切实有效性等。

基于设计企业经济内控制度受到企业效益成本原则的影响制约,因而无法实现面面俱到,我们只有准确明晰经济控制关键点,才可提升企业经济内控制度有效性。

经济控制关键点, 主要指企业经济活动与业务流程之中较易引发风险的各类环节,我们应对每一项控制关键点实施量化风险分析,对涉及关键环节人员实施全面培训,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经济管理风险理念,并意识到经济评价风险信息对企业产生的决策影响。

另外我们应明确企业经济管理风险流程中各主体承担的责任, 采用专业经济机构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方式,完善制定企业员工的奖惩措施,令各经济控制点始终保持对经济机遇与风险谨慎态度。

为杜绝企业的经营投机行为,我们应在企业内部引导员工正确树立业绩观念, 转变传统只依靠利润考核为单一依据的评价方式。

通过调整企业风险收益,结合考核企业非财务指标,从而良好抑制企业高风险的投机冲动。

再者,我们应强化企业员工的违规问责,提升企业全员防范经济风险意识,有效抵制机会主义的不良行为,全面提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与质量。

2、实施风险通报机制 ,强化企业的经济运营内控水平。

为了完善企业经济风险内控管理效果, 企业应优化建立企业内部环境,依据相关企业章程与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建立企业经济运营的议事规则与治理结构,明确执行、决策与监督各方的经济权限,创设制衡机制与职责分工体制,强化员工后续教育与在职培训投入,进而合理打造学习型企业组织,提升其经济运营风险管理的综合能力。

企业经济内审单位,应独具发展眼光,合理预测与充分了解国内国际行业形势与企业发展需求,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可行性、决策、预测统计、产出投入、流程图、因果分析,并准确预测企业目前与未来的经济风险危机,进而对其经济内控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实施客观评价。

监督企业经济内控管理进程中, 倘若企业内审机构发现内控制度欠缺对经济风险因素的有效制约,则应及时沟通联系企业管理层,通过全面通报,促进企业及时实施经济战略化调整,采取应对经济风险的科学措施,例如控制损失、风险分离、转移风险、保险方式等缓解与纠正企业经济内控缺陷及薄弱环节引发的不良后果, 进而强化企业内部经济风险内控管理的综合水平。

三、运用经济管理中薪酬体系激励制度,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持续发展

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制的制订,需要企业以公平、公正为前提基础。

据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对薪酬差异性的关心程度较薪酬本身的注重程度更高。

由此可见,薪酬管理体系的制订,要想科学发挥激励性,我们必须确保其公平性特征。

倘若员工产生分配报酬的不公平待遇之感,便会引发不满情绪,则薪酬激励正面效应便无从谈起。

企业要想提升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效果,还应努力提升人员薪酬水平。

这是由于较高的薪酬等级水平可对外形成显著的企业竞争优势,令员工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形成高涨的工作热情与努力拼搏积极性。

对于薪酬层次的管理,企业应将其适当拉开, 令其通过对比形成更为持久的内在动力, 激励后进人员、勉励与鞭策先进人员。

当然薪酬层次我们不应拉开过大,不然会对其公平性造成不良影响。

再者,在薪酬系统设计阶段中,我们应注重薪酬内容中客观固定的部分,确保其维持良好比例,进而令员工具备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并最大化提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管理的有效性。

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

在理念创新方面,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制要求不断地创新,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传统的、较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却阻碍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必须改变许多企业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

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进行更新,不断创新。

此外,还应该积极发展企业文化,特别是创新文化,把企业人员的创新意识融入企业的文化之中,让企业的每一位成员都培养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情趣,开发创新能力。

2.加强经济管理的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

在制度创新方面,由于目前许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不完善,人力资源流动性强等问题突出,迫切要求企业进行制度上的创新,不断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稳住企业的人力资源,重视对员工的情感管理,充分尊重员工,主动关心员工,与员工建立起良好的和谐关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五、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成熟,国民 GDP 的稳步攀升,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消费潜力和经济发展实力的亚洲最大经济体。

中国的崛起,使得嗅觉敏锐的国内外风投们,嗅到前所未有投资机遇,国外企业及投资机构的热钱大规模席卷我国, 使我国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的态势。

尽管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紧缩银根,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一些列救市措施,但是在高企的房价、物价面前,调控力度只能说是收效甚微。

GDP 的持续攀升,在拉高物价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

企业在经营成本与日俱增和用工慌不断来袭的双重夹击之下,只能通过压缩利润,提高薪酬,留住人才,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

然而,任何经济体系的生存与发展,都是要以风险评估和投资获益率的高低为前提的,因此,研究经济管理在企业工作中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玉庭.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万朝气.浅谈 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创新[J]. 中国电子商务,

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2】

摘要: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相对落后的企业管理。

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和激烈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依靠科学的经济管理,优化经济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控与审核,优化人力资源,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提高;创新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安全事故;企业管理;安全经济投资;最优安全水平

一、安全投资的合理性

(一)安全投资的意义

企业的经营目的是在最低的成本投入的前提下,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回报。而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给企业职工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因为安全事故造成的停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势必会带来企业安全成本的投入。

(二)安全投资的评价方法

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安全投资成本?当前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安全经济评价方法:

1.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即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进行安全成本的投入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或者潜在的经济效益。常见的企业安全投资包括安全劳保用品及劳保工具的购置、安全规章制度的拟定、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现场的安全防护装置的整改整顿等。这部分投资并不属于一次性投入,而是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并且随着企业投资的增加以及安全性要求增加而递增。安全投资从经济效益上来讲为负,即投资负效益。但是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工作环境的安全逐渐降低,安全投资就会产生投资正效益。但是如果过于增加安全投资,就会超过企业能够承受的限度,降低企业的综合效益。

2.评价系统在多高的安全度时投入的安全成本最低。系统的安全成本是指安全投资成本与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之和。当系统的安全度低时,安全投资就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以及造成的损失就会增加。随着系统的安全度不断上升,企业的安全投资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以及造成的损失相应降低。当系统安全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安全度,势必会进行大量的经济投资,这种投资往往伴随着安全技术的改进、安全防护措施的整改整顿等,而此时大量增加安全投资所带来的安全收益递增却是很小的。因此,从整体而言,当系统的安全度过高或者过低,系统的安全成本都会非常高,安全投资的经济性较差。因此,适当的安全度所对应的安全投资应当作为最佳安全投资。

二、安全投资的经济分析

(一)财务分析

安全经济投资是企业成本的重要内容,其与其他生产经营要素投资存在共性也存在异性。安全经济投资贯穿于生产全过程,在生产中逐渐被消耗,并且转化为新的经济价值,这一价值最终反映在产品或者企业管理上。实际工作中安全投资并没有标准的数学模型或者计算公式,而是依靠经验以及历史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找到最佳的安全投资。采用该方法必须大范围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企业历年来的安全投资及其收益回报、同行业的相关数据等等,综合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出最低安全投资预算规划,以保证企业能够达成最低限度的安全度。同时还可以规划未来的安全投资方向、目标,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二)影子价格分析

安全对于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将安全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纳入费用效益分析,是对费用效益分析应用的发展。在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时不仅要考虑安全投资评价及其对企业产出的影响,同时还应该考虑其对社会、行业等其他诸多方面的营销。费用效益分析采用的是市场价格,囿于安全投资这一成本类型的特异性,可以采取影子价格作为市场价格的替代物进行分析。影子价格有时被称作最优价格,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安全投资的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追加效益,也就是说,影子价格等于安全经济投资投入的边际效益。

三、最优安全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只要安全成本投入小于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那么就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企业无限制的增加安全成本是不经济的行为。同时超过一定限度后,继续增加安全成本会加重企业的负担,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是很小的。当然在生产中想要做到零安全事故是不可能的,只能够尽可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将安全事故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内。最优安全水平不是最大安全度,而是在社会和个人能够接受的安全许可风险值的前提下,企业纯收益最大化的安全水平。

目前条件下,完全消除安全事故是不可能的,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安全事故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生产过程,还是在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安全事故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如果向杜绝因为生产带来的安全事故,就必须立即停止一切与生产相关的活动,而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安全技术并不代表绝对“安全”。安全技术的有限性具体表现在很多安全技术并不能够完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尽管采取新的安全技术或者是对安全技术进行革新,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安全事故隐患,甚至会带来一些新的安全风险。总之,任何安全技术都不是绝对的安全。

第三,做好安全保障,降低事故发生。在进行安全经济投资时不仅要考虑安全技术是否可行,同时也要满足经济性,只有充分协调安全性与经济性,才能够提升安全经济投资效果。经济性是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理念,经济学是研究成本与收益关系的科学,任何不考虑经济性的方案或者技术措施都过不了经济学这一关。如果对于某些安全事故的防治成本超过了安全事故本身造成的经济损失,那么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该项技术应该被否定。

第四,做好安全保障,降低事故发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尽管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存在多项目标时,人们常常将安全目标放在第一位。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人们更关注工作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经济”与安全投资是相互对立的,因为为了降低经济成本,人们势必会导致安全投资的降低。

参考文献

[1]王幼莉.企业安全投资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5).

[2]李祥,汪莉,贺耀荣,等.安全投资经济分析与效益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3).

[3]刘艳.安全投资经济效果指标体系浅析[J].安全,2002,23(5).

[4]李书全,吴秀宇,胡少培,等.施工企业安全投资、员工安全能力与安全绩效实证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3).

作者简介:胡欣宇(1989-),男,山东济宁人,就职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康驿镇人民政府。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犯罪,现状,成因,对策

一、市场经济下经济类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商品的生产、交易、流通和消费环节, 经济类犯罪案件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结构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 从而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旧的体制尚未被取代之前, 新的经济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市场经济的管理过程中, 存在大量的问题和漏洞, 使得犯罪分子抓住时机, 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最终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市场经济下经济类犯罪的特点

(一) 主观故意性

在经济类犯罪当中, 犯罪分子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形态。其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金钱和私欲而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而且在经济类犯罪当中, 有相当一部分犯罪主体具有身份特定性, 他们利用职务之便, 以权谋私、贪图钱财, 最终走上不归路。

(二) 技术性

经济类犯罪案件当中, 犯罪分子的行为大多侵犯的是国家、企业或者个人的财产利益, 并未对被害者进行人身方面的损害。而且在犯罪的过程中, 往往利用高科技为犯罪行为提供便利。比如犯罪分子作案的交通工具、手段、和方法, 大多甚至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用于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现。从而加大犯罪侦查的成本和时间。

(三) 团队性

由于经济类犯罪的复杂性, 大多数的犯罪分子为了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 往往采取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作案。走私毒品罪就是团队协作的一种典型经济犯罪。

三、市场经济下经济类犯罪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 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经济主体能够通过合法的行为获取最大利益。但是, 在市场经济允许下的自由竞争能够谋取到的巨大经济利益却容易导致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因此, 市场经济对于经济类犯罪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导致市场经济主体滥用职权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市场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的经营权, 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能力才能成为企业法人。而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由于经济的独立性, 使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弱化, 使得企业内部员工经不住金钱的诱惑萌发犯罪意图, 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

(二) 市场经济的营利性助长了犯罪意图

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 生产经营者生产商品并不是满足消费者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 而是在买卖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市场经济的营利性导致许多人趋之若鹜, 为了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 不惜铤而走险、采用非法的手段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从而构成犯罪。比如走私犯罪、毒品犯罪、信用卡诈骗罪等, 都是由于犯罪分子在市场经济营利性的驱动下, 萌生了犯罪的意图。

(三)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导致犯罪分子不法行为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 其允许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一定的自由当中展开公平竞争。竞争促使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能够不断的创新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争取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 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时刻威胁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根本, 一旦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便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一些企业就在竞争当中, 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 来换取自己的利益, 致使不法行为的产生。

四、预防和控制经济类犯罪的对策

(一) 加强舆论宣传,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由于社会舆论对于公民的行为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我们要通过报纸、电视、讲座和活动宣传的方式, 在思想上进行宣传教育, 向群众普及国家打击经济犯罪的决心和举措, 以及预防经济类犯罪的常识, 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鼓励公民举报经济类犯罪案件线索, 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相结合, 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 通过强化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 最终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减少经济类犯罪的发生。

(二) 不断完善经济立法,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当前, 经济类犯罪案件的层出不穷, 使得市场经济受到很大的波动。因此, 在经济立法的过程中, 应当适当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 把握经济类犯罪分子的心理, 努力调整立法规范, 争取让犯罪分子五可乘之机, 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在法律层面上, 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

(三) 强化司法执法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侦查水平

经济类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使得执法机关必须培养一批能够严厉打击经济类犯罪案件的队伍。因此, 必须重视执法司法队伍建设, 对其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 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 转变执法观念,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水平, 强化法学专业素质。专业的执法司法队伍的建设将对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深层上解决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现象。

(四) 加大科技手段的投入, 严厉打击经济犯罪

由于现代经济类犯罪大多依托高科技进行犯罪, 使得在实际操作中调查取证和侦查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 执法机关要主动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 主动适应新形势。在案件侦查和取证阶段, 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获取犯罪信息和线索, 积极探索打击经济犯罪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对经济类犯罪案件的严厉打击,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时期, 既存在经济类犯罪案件的经济基础, 也存在诱发经济犯罪案件的思想因素。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经济犯罪的客观条件, 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类犯罪案件的发生, 依据市场经济和经济犯罪的共生性原则, 充分认识到严厉打击经济类犯罪案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断加强经济犯罪知识的教育宣传, 强化执法司法队伍建设, 利用高科技手段严厉打击经济犯罪, 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减少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 从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扬春洗, 高格.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

[2]马克昌.经济犯罪新论破环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研究[J].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3]朱兴有魏赛娟新型经济犯罪研究[J].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

[4]任克勤.经济犯罪案件侦查[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5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会计模式和会计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更为有效的发挥会计对知识经济的反应和监督功能,而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基础上的会计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创新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创新 相关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国,同样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21世纪是一个“知识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的形式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是“知识经济一体化”,并且这种一体化是在“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双向转化中不断发展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会计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在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使不断扩大的生产经营时空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正在快速的消除管理时空上的差距。这样,未来的企业一方面所面对的将是全球规模的经济,他们必须确定全球性的经营与管理战略;而另一方面,企业又必须从始至终都是自己走在信息网络管理的前列。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使我们不得不对传统的会计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相对工业经济时代而言,知识经济时代所发生的变化不仅是全面而深入的,而且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本质性的变化。并且这些本质变化不仅反映在经济动力、产业内容、生产方式、劳动结构及其社会主体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分配方式、管理方式、计算考核方式,以及管理标准、管理重点的改革方面。这些改变不但向传统的经济理论发起了挑战,而且从具体的方面触及到会计、财务及审计理论的变革问题。

一、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在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

方法、会计政策规范等方面,都必须拜托旧的工业经济环境,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的会计模式。[1]在会计模式上,我们应该实现国际与国家化相结合,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以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对于工业经济下的会计体系知识经济的资本基础不再是实体资本,而是将人才智力资本确认为核心,主要原因是:在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所有者不但要比实体资本所有者承担的企业风险更大,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相对于其他资本形式,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度更大。在这种要求下,体现智力之本价值的新会计体系便应运而生。[2]而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在会计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人作为主体参与进去,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

但是最近几年内中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使得会计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4]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成功的历史经验证明,会计诚信原则客观存在并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正如2001年10月前国家总理朱镕基同志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破例为其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也体现出会计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因此要想进行会计的创新,就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解决会计诚信的问题。只有营造一个会计诚信的大环境,才会使得会计创新得以进行下去。

有以上可以看出在进行会计创新过程中,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会计诚信问题是亟待解决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如何进行会计创新来适应新的经济模式

21世纪,知识经济已经渗透到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毫无例外,会计所处的环境也因为受到其影响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已经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只有对传统的会计进行创新,变革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在我国,要想建立知识经济体制下的崭新会计体系,既具有普遍规范性的要求,也具有我国具体经济环境的特殊要求。[5]如何进行会计创新来适应新的经济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一项严峻的工作。

会计创新,指的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摆脱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建立起以知识和智力为中心、在社会大环境下反映和描绘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关系

和全貌,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一种知识会计体系。[6]

要想进行会计创新首先要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如基于低碳经济而提出的低碳会计[7]以及绿色会计[8]的提出等。现有的会计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它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己构成企业的资产,资产核算的范围得到了扩展,由知识创新而带来的企业价值增加和获得超利润的能力会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所以,创建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必须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对传统会计模式的组成要素赋予新的内容,建立起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将人力资本纳入企业产权主体的范围,以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对会计模式中的各个组成要素赋予新的涵义。

其次,就是要注重会计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现如今,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已经成为国家人才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随着会计行业人才规划的实施,一方面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形成基础有赖于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和形成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另一方面,高校在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从未来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会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把培养创新人才纳入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会计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6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问题;可持续发展

前言

房地产经济是城市和国家经济进步的标志,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房地产业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房地产业只有通过健康的发展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居住和生活中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环境等多方面,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鼓励经济不断发展;二是保证资源利用充分并可持续发展;三是保障社会的全面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既要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也要给后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二是房地产经济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跟其他行业协调共同发展。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对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不到位

对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不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发展过程中破坏和改变了生态环境。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看重的都是经济利益,对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置之不理或是完全没考虑到,导致房地产建筑密度增高、容积率也增高,最终出现了很多城市绿色空间被占据、市区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城市空气质量变差等多种生态问题;第二,严重忽视了文化环境的建设。随着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环境都面临着“褪色”的危险,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渐渐被忽视,建筑的精神内涵跟城市的原本面貌也随之被埋没,很多建筑理应有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等都失去了,文化环境的建设丝毫不被重视。

(二)资源的利用不够科学

就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来看,重心始终都在粗放的发展上面,对于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重视度不够,而且还存在着为了保证经济利益而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加之,我国本就是人口大国,地势也是复杂多变的,能够供我们利用的资源在某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锐减的趋势,甚至在一些资源本就缺乏的地区,可利用的资源空间已经没有了。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不科学,不单单影响自身的发展,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有影响。

(三)空置房地产压力增加

房地产空置压力增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跟外部客观环境不协调导致房地产空置。如一味追求高利益,不在意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房屋数量已经超过该地区人口数量等。二是,房地产企业内部原因导致房地产空置。如房地产开发商资质偏低;房地产存在质量问题、销售问题等;房地产的开发跟周围环境产生冲突等。

(四)缺乏完善的基础金融系统

就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情况而言,还缺乏完善的基础金融系统。住房消费信贷存在问题,给银行的资产造成了安全隐患;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贷款基本上都是开发贷款,对于资金的问题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贷款资金缺乏较强的流动性,金融二级市场缺位。

三、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一方面是指反映房地产自身的实物、区位以及权益等自然因素。房地产自身发展情况的好坏对房地产价格高低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国外,对房地产行业的解析有一句名言:“第一是位置,第二也是位置,第三还是位置。”由此可见,房地产要发展其位置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指环境因素。如水质环境、大气环境、视觉环境、卫生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对房地产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因素

房地产(尤其是居住型房地产)的最终服务主体是人,人的素质、规模、构成等因素,都会影响房地产的价格。就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说,受到房地产二级市场发展不成熟、房价收入比例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房地产市场需求过高时却难以迅速满足其需求。除去人口因素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外,某些社会因素也会对房地产的价格造成影响,如社会的治安、国家政治、房地产投机等。

(三)经济因素

经济的发展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贫困情况的改善、各种疾病以及过早死亡情况的改善等,尤其是对经济收入低和困难的人群来说。通常而言,经济发展如果出现周期性浮动对房地产经济行业的影响是很大的,会造成房地产波动跟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同向发展。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还有物价指数以及通货膨胀率。从长时间的发展来说,房地产价格的增长百分比要比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百分比以及普通物价的增长百分比都要高;而且居民经济收入的高低也会影响房地产的价格,居民经济收入的提升,就表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提升,对居住和活动的空间要求也就更广,会加大对房地产的需求,最终使得房地产价格提升。

四、我国房地产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强化房屋建设的同时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

房地产开发商应该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重点项目,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房屋建设的始终,实现房地产经济跟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科学利用各种资源保证房地产业长远稳定发展

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身长远稳定发展的计划,限制以往的粗放发展,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价值体现;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限制房地产的粗放发展,保证房地产跟其他行业的协调稳定发展。

(三)强化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管理,确保房屋质量

国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落实对房屋的质量审核,确保房屋质量过关,减少甚至避免空置房屋的出现。就政府而言,一是要落实并加强房地产建设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杜绝一切偷工减料、违法操作、影响环境等情况的出现;二是要确保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人口、环境、资源相吻合,避免出现房屋空置现象。

(四)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准则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经济、信息、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科技的创新。因此,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必须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准则。运用创新的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生产条件、城市环境等;促进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断开发出新能源,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可以促进信息、交通等跟房地产经济的协调发展,拉近人们跟大自然的距离。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在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上还能有所突破,最终使得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跟人类的发展都步入新的台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且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认真分析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不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房地产经济与生态环境以及其他行业的协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斌.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科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

[2]张飞飞.探讨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3(06)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7

(一)只有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国化石能源需求不断增大的压力才能得以缓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二)只有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国诸多产业的层次才能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增强,才能跨越种种国际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三)只有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得以转变,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得以化解。

二、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结合我国实际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要特别注重结合国家的实际来解决。因此,我国的法治建设,特别需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而不是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经验。

(二)保护国家核心利益

核心利益主要是指各国强调的国家环境安全的利益。国家环境安全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防止因为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社会动荡,而碳循环异常导致的水循环异常进而导致的旱涝灾害及水土流失问题是与气候变化关联最紧密的自然灾害,因此要特别关注。

(三)注意法制构建的协调完善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各种法律法规的协调,而这些法律法规的协调统一使法制统一,这不仅方便适用、提高效率、节省法律资源,更能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低碳经济法制构建的经济法思考

我们应当不断完善原有相关的经济立法体系。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与经济法中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与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完善原有的经济法体系也是对低碳经济的法制构建的发展。经济法包含的法律部门广阔,涉及低碳经济的法律部门有自然资源法、能源法、环境法、税法、公司法等。

(一)自然资源法

所谓自然资源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自然资源法尚不完善。为了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低碳,自然资源法律的完善势在必行。只有完善了自然资源法,我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趋于合理和科学,低碳经济的道路才能走的更远。

(二)能源法

能源法是调整能源开发、利用、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它是调整能源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低碳经济理念下,能源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能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或能源安全原则;节能高效综合利用原则;能源清洁利用原则或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能源国际合作原则。制定并完善能源法将大大推动我国能源的保护和合理配置,推动低碳经济的开展和稳步前进。

(三)环境法

环境法的完善对于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至关重要。为了实现保护资源防止污染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我国政府运用包括经济经济的各种手段进行境保护的重大作用日益彰显,我国将征税和收费排污结合在一起,这构成了大气污染经济防治手段的主要内容。环境法德完善将从宏观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指导,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备原则性的保护而不至于偏离“轨道”。

(四)税法

众所周知,税收政策的合理运用,不仅仅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对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促进科技进步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税收我们应在协调社会经济与大气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适时开征碳税,建立一个以大气环境保护为目标,各种税种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税收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税收政策。

(五)公司法

在公司法方面,应提高高碳企业市场准入的要求。比如,提高高碳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限制高碳企业的上市。而对低碳企业给予各项优惠政策。放宽低碳企业的市场准入要求,降低其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降低对低碳企业上市的要求,鼓励低碳企业优先上市。

近代以来,各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大规模开发常规能源已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在这一背景之下,低碳经济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推崇。我国当前倡导节能,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节约型社会等政策措施都是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尚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法律,许多法律法规仍处于空白。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的经济法规范,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辛章平, 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

[2]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

[3]潘家华.英国低碳发展的激励措施及其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4]赵娜, 何瑞.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J].王伟, 译.现代电力, 2005.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对外贸易,问题研究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自我国入世以来,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得以迅速提高,开始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贸易。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正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的同时也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多。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如何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重要挑战。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来看,其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本文主要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经济一体化趋势为背景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加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招商引资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所有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机遇不断增大,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创造了更好的平台,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能够更容易的从国外进行招商引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我国,希望与我国进行更多的贸易活动。经济一体化还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越来越密切,跨国企业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中谋求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也使得我国企业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也颇具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使得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实力显得较为欠缺。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进入我国,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国家,我国逐渐成为外资关注的焦点,外资的大量流入对我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2.为我国经济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整个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实力不断得到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实力不断增强,进而使得我国经济不断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经济一体化趋势还使得我国能够更好的实现资金的调配和流动,将限制的资金投资于国外市场,从中获得所需的利益。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外贸收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民收入来源之一,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当前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优越条件。

(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

1.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密切了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波动都会迅速波及全球,进而严重影响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清晰的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能从金融危机中幸免。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虽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就,但是整体的竞争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进而使得我国整体经济结构显得相对较为薄弱,我国内地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难以全面消除,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使得金融危机的影响的难以消除。经济一体化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是其带来的重要不利影响之一。

2.对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业都纷纷走出国门,进行对外贸易,在全球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国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产业发展方面显得十分被动。同时,在经济一体化之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很多产业及企业,但是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之前的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很多国外的产业纷纷进驻我国, 并以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对我国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我国原有的产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受到一定的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必须要通过完善的产业政策实现进一步发展。

3.进一步危及我国经济安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为了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充分打开国门,主动与其他国家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以顺应国际市场的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他国家的产业及企业纷纷进入我国,使得我国现有产业和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经济一体化趋势下, 各国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化,国内实力较弱的产业会在国际竞争中被迅速淘汰,使得我国的经济收入增速缓慢,甚至可能出现下滑。另外,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很多重要的经济部门很可能会受到国外企业及外资的限制和影响, 很多企业随时可能会被淘汰。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会受到很大的威胁,甚至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必须要增强抵御世界经济发展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4.对我国外贸引资带来不利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的对外招商引资,但同时也使得我国外贸引资的风险不断加大。东南亚金融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国也未能在这些危机幸免,很多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任度不断降低,很多国家为了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将大量的资金投入本国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不断减小。同时,很多新兴国家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不断从国际市场吸收大量的资金,这也对我国对外贸易引资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使得我国外贸引资的总量出现下降。欧美国家逐渐放宽的贸易政策使得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使得我国经济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引资会受到一定的威胁。

三、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国内产业升级步伐

实现国内产业升级,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是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然之路之一。因此,必须要从全球视角出发,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逐步淘汰低产能的落后产业,大力发展朝阳产业,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实力才能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保持甚至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以此为基础谋求更为长期的发展。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对外贸易离不开相互合作与交流,我国自入世以来不断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经济交流,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高速进展。因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不管是政府还是跨国企业,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以此实现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长期发展。

(三)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及安全隐患,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因此,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要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意识,加强对市场变动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现有的或者潜在的国际市场风险,以此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增强跨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跨国企业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进行贸易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着国家整个对外贸易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要着力提升我国现有的跨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对部分跨国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通过国际谈判等形式为其拓宽发展道路,以此支撑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要严格规范跨国企业的行为,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淘汰落后企业,实现跨国企业的兼并重组,最大程度上提高我国跨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四、总结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企业经济价值,财务报表,财务分析

一、财务报表与企业经济价值的关系

企业经济价值是对企业创造财富能力的度量, 综合评价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成长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经营绩效和资产质量等。通过将企业所有净资产和未来的预期盈利贴现, 可以得到企业的经济价值。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反映。财务报告始终是企业经济价值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 通过财务报告给企业经济价值评估提供各种资产的价值、企业整体资产的收益等重要数据。所以说, 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经济价值的反映过程。

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缺陷

现行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是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环境下的,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经济价值所依赖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 非财务指标、人力资源等已经成为评估企业经济价值的必然趋势, 企业经济价值评估的框架也发生了改变。

(一)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始终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 财务报表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各种资产的价值数据、企业整体资产的收益能力资料、企业权益资本的未来现金流量能力等重要资料。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建立在工业环境下的传统财务报表在满足评估企业价值的需要方面, 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了。

1.传统财务报表货币计量原则的局限性

在知识经济下, 以货币为载体反映的企业财务信息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决策者的要求, 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不仅要求看到企业现实的盈利能力、营运方面的资料, 更希望得到反映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信息。因此, 披露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潜力、对未来预测的非货币性信息, 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现行财务报表采用的货币计量却忽略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2.传统财务报表权责发生制的局限性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会计只能确认企业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但是现行会计中, 对于这些无形资产 (品牌、商誉、人力资源等) , 因为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 所以在会计报表中是不体现出来的。

3.传统财务报表历史成本原则的局限性

历史成本原则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指企业所取得的各项资产、所发生的各种负债等都应当按其取得或发生时实际成本计价。而历史成本原则所说的货币计量假设使得其只能用来计量和反映用货币表现的信息, 而对发生于企业、与信息使用者关系紧密的大量非财务信息, 历史成本原则却不能表现出来。因此,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有必要对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进行相应地改善, 以使更完整和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

(二)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财务报表分析的常用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法。而这些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基本上都是以财务信息的定量分析为主, 通过一个指标与理想标准的差别来判断某一方面情况的好坏, 是一种单一和线性的分析, 然而, 企业的价值是个综合性, 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仅从一个方面是无法准确的判断。所以财务报表分析方法需要做出一定改进。

(三)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中, 财务指标是分析和决策的主要依据。但是现有财务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现有的财务指标体系不完整, 主要是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诸如人力资源、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等对企业价值评估有重要影响的非财务指标没有包括在内。

三, 企业经济价值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改进

(一) 企业财务报表的改进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 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在人力资源的披露方面存在不足, 需要从计量属性、财务报表结构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对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 就是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 即增加相应账户, 并在会计报表中增加披露人力资源的信息的指标。

(二)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改进

比率分析法可以判断一项指标对比某一标准的好坏, 但是双因素或者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一项指标, 不是简单的比率分析就能判断的。企业价值就是这种多属性体系结构, 我们需要对企业价值做出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评价。可以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 将企业价值设为目标层, 下分一级指标层, 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风险水平, 再在一级指标层下分二级指标, 包括现有盈利能力、潜在盈利能力、持续盈利能力、财务风险、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最后一层次是具体指标, 构成具有递阶结构评价体系。

(三)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改进

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 单纯的财务指标已经难以涵盖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 而非财务指标可以弥补财务指标的这些缺陷。

首先是人力资源的财务指标改进。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 对人力资源的评价是企业价值综合评价的重要方面。基于上文提到的人力资源会计改进所提供的有关数据及非货币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 设立一些人力资源财务指标, 以使投资者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源绩效进行评估, 以更好地评价企业的价值。

其次是盈利能力指标的改进。企业的盈利能力评估分为现有盈利能力、潜在盈利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分析。

最后是企业的风险指标的改进。企业的风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生损失甚至完全丧失的可能性。我们将企业风险分为财务风险、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由企业外部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 包括宏观经济风险, 主要是宏观经济变动的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分为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两类,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经营杠杆、流动比率、财务杠杆以及速动比率等。企业的内部风险是由企业内部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 包括文化风险、管理能力欠缺风险、运营风险和信息风险。

参考文献

[1]李亚敏.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研究[J].当代经济, 2010, (8) .

[2]邬晓红.基于企业价值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及改进措施探讨[J].财会研究, 2011, (9) .

[3]吴正杰.初谈财务报告分析的四个视角[J].财会月刊, 2004, (A9) .

[4]陈敏.财务报表在企业价值分析中的局限性[J].财务天地, 2010, (8) .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10

关键词:经济改革,城市收入,不平等,影响

中国近来高速的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在上世纪末,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出现的是收入不平等的显著增大,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继续增长的趋势。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困扰着中国人民,并被中国政府视为一个严重问题。

改革优先考虑宏观经济的增长,尽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收入分配和机会的均等。但在同一国家内收入差距过大会加重低收入人群心理上的失衡,甚至可能引发政治上的不稳定。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城市收入不平等的结构特征

以下我们将采用新回归解析法对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期的城市职工的收入不平等结构进行分析。分析中所研究的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潜在因素分为两大类:职工的个体特征以及工作的性质。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政治面貌。对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研究被用来考察人口或个人的具体特征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它们通常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政治面貌则被用来考察政治影响的重要性,这是中国社会的特点之一。工作性质包含企业所有制、所在行业以及从事的职业这几个方面。所有制反映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性质。

对行业的考察则为了探究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报酬差异。同样,研究职业是否对收入不平等有重大影响也在考察范围之内,因为它代表着某一工作的地位或职责。

1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因素

让我们还是以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期为背景。可以从当时的收入函数中可以看出,(以1993年和2000年为例)在影响1993年和2000年收入不平等的因素中,年龄是导致整个不平等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所有制形式。在大部分省份,性别是影响最小的因素。除此之外,通过对各个省份进行测量而得出的结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1993年的调查结果所显示出来的各省份的不平等结构非常相似,导致不平等的决定性因素也大致相同,主要是年龄因素。到2000年,这一特点已经转变了,导致各省份不平等的决定性因素已趋于多样化。性别因素的影响在2000年有所增强,而在1993年它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经济改革以前,工作分配由政府(根据统一的工作分配制度)进行调控,工资标准也由中央在统一的工资标准等级基础上制定。工资等级主要由年龄决定,与劳动生产力不挂钩。因此,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年龄对收入起着决定性影响似乎是其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劳动力市场”一词在中国经常被提及,但它仅限于帮助人们找工作。直到90年代以后,政府明确设立了旨在创造和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目标。因此,尽管工资和用工制度方面的某些改革已经开始,1993年的收入分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此前一元化体制的影响。在1993年,导致不平等的决定因素的一致性与以年龄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特征。到2000年,年龄对不平等的影响降低了,而教育的影响则上升了。从1993年到2000年的变化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化的结果。

2导致当时不平等性发生变化的因素分析

我们对这段时期内各种因素对不平等程度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其结果显示,在城市以及绝大多数省份里,年龄对不平等的影响减少,性别对不平等的影响加大。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各个省份间的这些特征相似。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果是:在这一时期,教育对不平等程度的加大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作为经济改革先锋的南方沿海省份,教育是导致不平等程度加大的突出因素。总的来说,随着基于年龄的分配体制的稳步改进,年龄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逐渐减少。然而,教育因素却在这一时期不平等程度的加大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二、教育是导致不平等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自从中国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以来,教育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流动中扮演的功能越来越明显。这种作用的本质体现是,教育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得以发展的动力,是其向上流动的前提。在这种状况下,为了寻求和落实个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发展权,并促进最终的社会平等,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教育的平等无疑应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首选目标,也是政府理应遵循的道德律令。

我们将探讨一下教育因素的影响,因为教育因素对不平等程度的变化起着重大作用。在不同的受教育人群在总人口中所占的份额及其相对收入,以及同一受教育人群内部的不平等程度。

首先,我们考察受教育程度在组成结构上的变化。在1993年和2000年,具有高中学历和具有初中学历的人的总和都占到了全部受教育人口的一半,但具有初中学历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在2000年有所下降。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民办学院或职业学院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历的人口在全部受教育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在2000年有所上升。所有省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其拥有级别高于民办学院或职业学院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历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增加了,而其学历在初中以下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减少了,这就意味着中国城市职工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升了。

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在受教育程度的等级与不平等程度的等级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这种关系在2000年变得更为明显。1993年,在大部分省份,在那些受教育水平高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群体中,其不平等程度比整个不平等的水平要低,而在那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及小学或小学以下的群体中,其不平等程度比整个不平等程度要高。在2000年,这两个群体中存在的不平等的情况与1993年一致。这一结果表明,一个受过平均水平教育的人的收入会相对较高且分配平均,而受教育水平低于这一级别的人获得的相对收入较少且分配不均。

然而,就此得出中国城市收入差距是由精英阶层造成的结论未免显得过于草率。尽管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每个人在教育方面的投资额是个人所作的理性决定,然而在中国人们能否自由并理性地自主选择教育投资额是一个问题。这就引起了对中国受教育机会问题的关注。在中国,各地区以及各社会阶层在受教育机会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特别是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其有限且分配不均,而高等教育的背景则更有可能带来高收入。这些结果表明,在中国,收入分配随着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而日益变得不平等。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三、我国城市收入不平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快速增加意味着中国人民正被划分成一大部分的低收入人群和一小部分的高收入人群。

低收入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倾向注重平等分配的政策。从他们自身利益来考虑,这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实际政策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四、进一步的分析和启示

大量的经验事实和学术研究表明,当中国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时,教育的不平等也在一道增长或扩张。且不论偏远和并不偏远的农村地区的棚户学校或露天学校,单看北京城区耗资数亿元的超现代化豪华小学及其城郊散布的备受打压的民工子弟学校,这种极端对立的现实图景所展现的教育不平等状况,就足以让那些尚未麻木的公民哭泣或者愤怒。它也意味着,在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急剧扩大的过程中,教育并没有发挥缩小这种不平等的作用,反而因为其自身的不平等而成为扩大整个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动力机制。

考虑到这些问题,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有必要像20世纪的许多国家那样,确立一种再分配政策,并且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重建社会保障体制,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机会均等。

参考文献

[1]赵人伟等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

[2]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 《管理世界》, 1998年第1期

[3]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库兹涅茨假说——兼论中国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 《管理世界》, 2002年第3期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11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工业化进程己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化工行业己经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

2004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石油加工工业和化学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2506.5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4.19%,占全国工业产品总销售收入的11.98%,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17761个,资产总额18875.87亿元。

在长足进步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严重制约着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一)能耗巨大。2005年我国化工行业能耗为19308.07万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11.29%。

(二)污染严重。化工行业废物排放量大。以污水为例:我国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2002年废水排放量为376285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的18. 2%。

化工行业的污染不仅表现为污染排放量大,还表现为排放物毒性强。根据美国排放毒性化学品目录(Toxics Release Inventory)在1994年发表的统计结果,世界排放废弃物最多的10类企业中,化学工业名列榜首,而且,其(包括冶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是其余9个工业行业的总和。

(三)行业集中度不高。我国化工业一个突出的不足是行业集中度不高、布局分散,生产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可以看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燃料及化学制品业集中化程度并不高,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化学纤维制造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基本实现规模化。

二、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化和生态化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环境问题对化工这一传统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新技术化和生态化。

(一)高新技术化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为其提供资金、原料和设备。因此在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还应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技术化改造。

1999年8月20日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要市政管理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大力开发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国产技术装备水平。要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化工行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实现高新技术化,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有利于化工行业实现生产的连续化、自动化、大型化,获取规模经济。

(二)生态化

化工行业的生态化主要表现为绿色化学的兴起。绿色化学是指利用一系列原理来降低或消除在化工产品的设计、生产及应用中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以原子经济性取代米制体系中的产率作为衡量一个合成方法的标准。绿色化学坚持以下十三项原理:防止污染优于污染治理;提高原子经济性;无害化学合成;采用安全的觉得和助剂;提高能源经济性;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化学品;减少衍生物;采用高选择性的催化剂;设计可降解化学品;预防污染的现场实时分析;防止生产事故的安全工艺。

高新技术化和生态化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环境技术日益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环境领域。

三、我国化工产业政策取向

我国当前产业政策的方向和重点是: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支持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重点突破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生态化。继续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作为产业政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清洁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产生,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

由此可见,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技术创新。

(一)发展规划和目标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其中都涉及到促进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另外,还有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如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发展规划能不能有效促进循环技术的发展,有何理论依据,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理论证明。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式,是人类考虑自身长远利益的结果。企业也追求自身长远利益。因此,从根本上说,发展循环经济是符合企业自身利益需要的。企业考虑长远利益的同时还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行为是受其它企业行为影响的,一个企业做出决策行为时需要将其它企业的行为纳入它的决策因素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通常其它企业的行为相对本企业来说也是不确定的。

(二)直接资助和补贴

虽然公共产品和服务不一定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基础研究也不一定都由政府来资助,但是从公共品原则出发,政府财政科技资助资金就主要用来支持基础研究和部分公共品所需技术的研究开发。

(三)化学奖项与专利

为了促进绿色化学的科技研究,多个国家高设立了化学科技奖项。

美国于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该奖项分学术奖、新合成路线奖、新工艺奖、安全化学品设计奖和中小企业奖五项,覆盖化工基础研究到产品设计技术应用的全过程。英国设立了名为“Jerwood. Salters环境奖”的绿色化学奖,并于2000年开始颁发。主要奖励与工业界密切合作而卓有成就的年轻学者。日本2002年起设立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奖。

四、结论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统筹各方面的发展。同时,我们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必须与产业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相融合。这是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的,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有高度化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基础。因此,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更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技术起着引领和支撑作用,没有相关技术支撑,循环经济就只能是一句口号。

经济人相关问题研究 篇12

关键词:标准化,低碳经济,互动关系

当今世界, 全球气候急剧变化, 能源危机加剧, 这一背景下全世界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压力, 也背负着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发展的主流。简而言之, 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多方系统的综合问题,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标准化也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标准化是指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最佳秩序而制定通用规则的活动。标准化与低碳经济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下面对二者关系进行详细介绍。

1 低碳经济有利于标准化的实现

对中国而言, 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技术和制度的全面创新, 低碳的发展方式促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 减少碳排放的强度, 同时优化能源结构,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提升产品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与外国之间的国际合作, 帮助我国更好的参与国际间的“游戏规则”, 掌握高新技术, 参与乃至改变国际规则的制定。总而言之, 低碳经济为我国更好地实现标准化的产业模式提供了可能。

2 标准化发展对低碳经济具有推动作用

2.1 标准化有利于低碳技术的创新

标准是科研与实践实现连接的桥梁, 而标准化则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是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对于低碳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具有不可估量和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 标准化的规则是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条件。标准化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工作机制, 其发挥作用虽然周期较长而见效慢, 却更为稳定和持久, 且相对平和。对于社会生产来说, 标准规则能够帮助简化种类, 尤其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 可以实现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 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基础之上, 能够形成专业的分工和规模经济, 最终实现专业化生产。

另一方面, 标准化是技术竞争、创新和扩散的平台。利用标准化的市场规则, 促进技术创新的标准化, 有利于标准化的技术创新公平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而符合社会统一标准的生产技术能够广泛运用到各项生产活动中, 更快实现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 反过来更进一步推动科技的进步。

2.2 标准化有利于减少浪费, 抑制过度消费和生产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未能实现粗放式向集约式的彻底转变, 市场上一直存在不必要的浪费和过度的消费与生产, 而标准化则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标准化可帮助减少浪费, 抑制过度生产。标准化能够帮助避免重复性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对建筑工程实行标准化的管理能够避免“零效益”的生产性碳排放与资源浪费, 抑制过度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另一方面, 标准化能够衡量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更好更高效的组织生产。标准化的作用能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统一可观的反映, 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实现最佳的社会效果。而标准化的管理和工作能够简化工作的流程, 强化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 更高效的组织生产, 降低管理与工作成本, 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2.3 标准化有利于消除壁垒, 优化资源配置, 减少资源浪费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强化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个区域之间的竞争。标准化能够打破技术性的贸易壁垒, 实现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公平竞争。目前在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 发达国家往往设置大量的“绿色技术壁垒”, 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 是对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的人为破坏和压制。而标准化有利于统一的规则的建立, 在短时间内实现新技术与新发明的扩散传递, 合理配置资源, 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2.4 标准化能够帮助实现碳管理和碳排放管制

标准化具有约束和激励两大功能, 标准化能够通过约束帮助实现约束碳排放、实现碳管理的最终目的, 同时可通过激励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竞争和管理体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约束碳排放量高的企业和生产行为, 限制高排放行业的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 帮助转变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进行市场引导, 帮助企业和行业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实现整个社会的技术升级。而在发生纠纷和矛盾时, 统一的标准能够提供公正客观地依据和评判准绳, 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2.5 地方标准化政策能帮助平衡碳减排与区域发展的矛盾

我国幅员辽阔,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程度不平衡, 因此碳减排也应与当地现实环境相结合, 制定有差异的减排政策, 既不能盲目一刀切, 也不能继续容忍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大力扩张。地方标准化体系是国家标准化管理体制的一个部分, 各地区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 以碳排放的减少为目标, 发挥本地的资源与技术优势, 结合地方的标准化体系, 实现区域间的低碳发展, 缓和碳减排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3 结语

标准化和低碳经济发展一样, 都需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本前提,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低碳经济有利于标准化的发展, 而标准化则对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能够显著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金乐琴, 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1) :84-87.

[2]冯之浚, 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9 (8) :13~19.

[3]曾东渝, 郭亮, 袁祖凤.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探究[J].商场现代化, 2012 (2) :76-77.

上一篇:招生培养机制下一篇:太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