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2024-07-10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精选12篇)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篇1

1 感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1.1 感恩的概念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感恩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是受惠者在接受到施惠者的恩惠之后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它促使受惠者为已收到的恩惠做出回报[1]。

1.2 感恩的测量方法

1.2.1 国外感恩问卷和量表

国外的量表主要有以下四种:感恩形容词评定量表(GAC)、六项目感恩问卷(GQ-6)、GRAT和AS。GAC和GQ-6均由Mc Cullough等人(2002)编制,GAC由感激的,感谢的,欣赏的三个词构成。GQ-6从“强度、频度、密度和广度”四个方面对个体的感恩进行考察。GRAT由Watkins等人(2003)编制,问卷包括三个维度:丰富感、感恩他人和简单感激。AS由Adler和Fagley(2005)编制,该量表包括八个分量表:关注“拥有”、敬畏感、宗教仪式、当前时刻、自我/社会比较、致谢、失去/逆境和感激他人[2]。

1.2.2 国内感恩量表

目前,国内自己编制的量表有:马云献和扈岩(2004)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该量表将感恩分为四个维度:深度、频率、密度和广度;赵国祥和陈欣(2006)编制的初中生感恩量表,该量表按内容把感恩分为三个维度:人物取向、事物取向和道义取向。[2]

2 感恩的相关研究

2.1 感恩与人格

在此类研究中,感恩与John,Donahue和Kentle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的研究中结果表明,感恩与宜人性正相关。如Saucier和Goldberg(1998)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性与感恩低相关,宜人性与感恩高相关。Mc Cullough等(2002)的研究发现,情绪性与感恩负性相关,宜人性、外倾性与感恩正性相关[3,4]。

2.2 感恩与心理健康

Laird等(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习惯于感恩的个体对疾病的康复抱有更大的希望,较少的体验到抑郁、焦虑情绪。Emmons,Kneezel(2005)将感恩视为情绪和精神功能健康的表征[3]。国内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感恩水平与总体心理症状及各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焦虑、精神病性)都存在极其显著地负相关,说明感恩与心理健康是积极相关的[5]。

2.3 感恩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主观幸福感以快乐论为基石,认为幸福就是情绪愉快和生活满意[6]。Mc Cullough等人(2002)研究结果表明,感恩个体报告经历更多的生活满意度、乐观、活力、更少抑郁和妒忌[2]。Watkins等人(2003)研究表明感恩与幸福感两者可能是螺旋上升的关系[3]。国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感恩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及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这五个因子存在极其显著地正相关,与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并且,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线性关系,感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感做出预测[5]。初中生感恩与生活满意度及其分量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正性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7]。

心理幸福感(PWB)以实现论为基石,认为幸福是个人潜能的实现[6]。Ryff(1989)提出六因素模型,认为心理幸福感六种成分构成:自主、环境控制、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和自我接纳。研究表明感恩对于个体心理幸福感具有独特的贡献。Ryan和Deci(2001)提出自我决定理论(SDT),指出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研究表明感恩与个体三种基本需要显著正相关[2]。

2.4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

感恩作为一种正性情绪,文献回顾表明,感恩可以促使个体作出亲社会行为。如Graham(1988)的研究发现,被帮助后产生感恩情绪的个体,在以后的人际互动中,对帮助者或他人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可能性更大[3,4];Mc Cullough等人(2002)研究发现感恩倾向高的人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7];Bartlett&Desteno在感恩、中性、积极情绪三中条件下,结果显示感恩条件组被试在问卷上所花时间较其它两组多,表明对感恩的实验操纵能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8]。

3 未来研究的思考

3.1 当前感恩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感恩研究十分有限,因而非常有必要检验感恩的文化的普遍性和特异性。

3.2 当前感恩研究对象主要为成年人,青少年是感恩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青少年群体的感恩研究。

摘要:感恩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对感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相关研究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感恩,综述,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开封:河南大学.2005.

[2]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10-1121.

[3]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53-954.

[4]张慧影,董晶,范娟娟.关于感恩研究的综述[J].价值工程,2010,(5):226-227.

[5]董霞.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34-139.

[7]祝伟娜.初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953-954.

[8]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393-395.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篇2

通过整株法,观测1硅与2硅Larrea tridentata根系的生长分布状况.并通过地径建立根系生长状况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L.tridentata根系庞大,主根长,侧根发达,根型利于对水分的.吸收,具有典型沙漠植物的根系特征;地径与主要根参数(总根长、根总断面积、根干重)有极显著的指数函数相关关系,可用地径建立预测根系生长的模型.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地下部分生物量有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且随着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成幂函数递增.

作 者:崔令军 王保平孙向阳 张香凝 乔杰 戴凌峰 秦向民 CUI Ling-jun WANG Bao-ping SUN Xiang-yang ZHANG Xiang-ning QIAO Jie DAI Ling-feng QIN Xiang-min 作者单位:崔令军,王保平,乔杰,CUI Ling-jun,WANG Bao-ping,QIAO Jie(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河南,郑州,450003)

孙向阳,SUN Xiang-yang(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张香凝,ZHANG Xiang-ning(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戴凌峰,DAI Ling-feng(河南科技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秦向民,QIN Xiang-min(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管理处,河南,洛阳,471000)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篇3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高危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3月—2011年6月间在河南郑州、鹤壁两个地区中的三个市级医院收集62例妊娠中、晚期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经利凡诺尔引产的62例死胎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设60例对照,孕妇除HBsAg阴性外,其余条件与观察组相似。

1.2 标本采集 胎儿娩出后,立即清洗其胸腹部皮肤,经胸壁心脏穿刺采集心血5ml,并抽取孕妇静脉血5—10ml,分离血清,置—20℃保存。

同时,采集胎儿肝脏标本10—20g置液氮保存。

1.3 方法

1.3.1 血清学检测 孕妇血清HBsAg、HBeAg及胎儿血清HBsAg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以P/N值≥2.1判为阳性。

1.3.2 HBV DNA Southern印迹杂交 ①DNA制备:孕妇血清DNA及胎肝DNA的提取参照王申五等方法;②HBV DNA全基因探针的制备及标记:从含HBV全基因组的重组质粒中分离纯化制备探针,并用地高辛(Dig—11—dulP)标记(华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试剂盒);③DNA的酶解与Southern印迹杂交:10μgDNA样品加100μg EcoRI限制性内切酶37℃温育4—6h,将酶解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中电泳18—20h,电压1.5v/cm。分子量标志用λDNA/hindⅢ。用重组质粒PcplO酶切、分离纯化的HBV DNA(3.2kb)做阳性对照。

电泳完毕,凝胶经酸化、变性、中和处理,按王申五等方法将疑胶中的DNA真空转移到尼龙膜上。68℃预杂交lh,杂交(Dig—11—dUTP标记的探针)6h,室温洗膜两次,各15min,68℃洗膜两次,各15min。将膜于地高辛—抗体—碱性磷酸酶显色体系中进行显色反应,当出现带时,终止反应,观察结果,照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法。

2 结 果

2.1 孕妇血清与胎心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结果 观察组62例HbsAg出阳性母血中,HbeAg阳性26例,HBV DNA HbsAg阳性44例;在62例胎儿中,HbsAg阳性9例,HBV DNA阳性10例。

对照组60例HbsAg阴性母血中,HbeAg阳性4例,HBV DNA检测结果均阴性:在60例胎儿中,HbsAg阳性1例,HBV 的DNA检测结果均阴性。

2.2 HbsAg阳性胎儿与母亲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关系。

2.3 胎肝HBV DNA整合状态及其与母亲血清HBV标志物的关系 62例HBsAg阳性母亲的胎儿中,10例胎肝细胞DNA用EcoR 1酶解,再与地高辛标记的HBV DNA探针杂交后,出现大于3.2Kb的HBV DNA特异杂交带。由于HBV DNA在细胞基因组中没有固定的位点,故表现出HBV DNA整合基因序列不同。

62例HBsAg阳性母亲,有44例检测出不同序列的大于3.2Kb的HBV DNA特异杂交带。观察组其他样本及对照组全部样本均未检测出HBV DNA整合带。

观察组HBV DNA阳性母亲的胎儿较HBV DNA阴性母亲的胎儿更易发生宫内感染。

胎儿肝细胞HBV DNA整合状态与母血清标志物的关系。在10例胎肝HBV DNA阳性中,其HBsAg均为阳性。

3 讨 论

关于HBV能否经胎盘感染胎儿,曾长期存在着分歧。但有研究证明妊娠期间患有急性乙肝的母亲易发生母婴传播。通过检测HBsAg阳性孕妇流产或引产死胎的胎肝或胎心血测到HBV感染标记物,国内外资料报道乙型肝炎病毒发生宫内感染率达13%—44%。在我们的研究中,HBsAg阳性孕妇的胎儿HBV宫内感染率达14.5%,与对照组HBsAg陰性孕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证实了宫内感染的存在。

在决定母婴是否发生的母方因素中,母血HBeAg是否阳性是一个重要因素。HBeAg是HBV活跃的一个指标1。本研究结果也表明胎儿感染HBV与母亲HBeAg有一定关系(P<0.05)。

HBeAg与HBV DNA是乙肝病毒的复制指标,任何一项阳性即可表示HBV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强2。因此,对HBsAg阳性孕妇检测HBeAg和HBV DNA,可估计其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性,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适当措施,以降低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我国调查资料表明,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约40%在出生后3—6个月成为HBsAg携带者,其中80%可变成慢性携带者。这些人群不但是社会上为数众多的HBV传染源,而且可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成为原发性肝癌。因此,认识和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控制HBV的流行,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病率等具有重要意义。朱启榕等对携带HBsAg的孕妇于产前多次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可减少宫内感染的发生,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董兆文,王文启,主编.母婴传播疾病诊断技术与防治.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

物联网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篇4

物联网的概念定义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实现物与物联接的网络,其基本定义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等相关技术,利用传感器等具体设备,按照相应的协议和标准,将物(广义的物,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与物、物与互联网相连接并进行信息交互的一项技术(1)。物联网是实现智能化生活、全球定位与跟踪等的必备技术之一。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根据国际上的标准,物联网大体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感知层主要运用无线传感器实现短距离的信息交互和数据采集,同时按照相应的算法实现身份识别。网络层采用了网络通讯系统,主要用于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与服务器进行通信,要求信息交互的速度快和距离远(甚至要全球范围)。应用层主要用于将感知层和网络层的信息汇总后进行分析和决策(2),这项功能对于跨行业、跨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交流有巨大意义。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根据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知道其核心技术也一定是为其体系结构服务的,所以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大方面:感知技术、数据处理和通讯安全。

1.感知技术

感知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采集和短距离传输数据的传感技术和实现认证的识别技术。

1.1无线传感技术。无线传感技术主要用到传感器,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决定着整个物联网的优劣,因为它是物联网的终端结构,所有的信息收集都要靠它来完成,如果收集到的信息并不准确,那么后期的识别和决策肯定也是失真的,所以传感器的技术指标一定要可靠、实时、抗干扰、短距离传输无差错。

1.2信息识别技术。信息识别技术主要以二维码识别和RFID等几种技术为基础,又包括声纹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以RFID为基础的识别技术(3),目前识别技术并未完全成熟,甚至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需要兼容各类传感器。

2.数据处理技术

物联网需要连接互联网并实现与外界信息的交互,因此客户的增加的使用必然导致信息处理和传输压力的暴增,所以必须要求物联网中有高效的针对于大数据的数据处理技术,目前,国内大多数采用是的“云计算”等技术,而国外研究的主要方面在于物理计算和认知设备以及互联网融合中涉及的数据处理技术。

3.数据安全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其中,因为识别技术的多样化,而且各类信息融合其中,病毒和木马的威胁也日益增加,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也特别受到关注。在数据的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一旦国家、企业、个人的敏感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得,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促进数据安全技术的同步提高,才能消除人们对于物联网安全的疑虑。

物联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当今,物联网正在国家的扶持下快速成长,并且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而且我国各项技术成熟较快,产品的优势也很明显,然而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我国目前的物联网产业主要集中于下游的产品生产和组装,而缺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转让,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快速成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不足美国,日本的1/10,而且国际标准已经逐步形成,我国只能被动地引进技术,拉高成本。

2.缺少健全的立法和标准支持

国内的物联网协会应该从顶层对于物联网进行政策的支撑,以保证国内企业的基本利益,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新产品的开发,避免不正当竞争和过剩产能的重复建设(4)。同时,物联网协会应该尽快统一技术指标,制定相关产品的标准,以保证多个区域的相关行业完美兼容,将国内的物联网零部件按照国家标准实现统一。

3.缺少网络安全的法律约束

国家应该从法律角度弥补物联网对于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漏洞。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入侵将会集中于物联网对于国家和个人隐私的保护,那么国家应该尽早入手起草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提早防范即将出现的问题,应该把新技术的安全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物联网技术必将取代现有的产业成为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它也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最大的智能化、自动化,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针对物联网产业与应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展研究,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魏凤.我国物联网发展及建设的思考[J].物联网世界,2010.1

2王志良.物联网现在与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23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篇5

幼儿的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通过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访谈、家庭情绪表露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评估问卷调查,考察了112名3~6岁幼儿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大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具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更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2)幼儿的表情调节知识与情绪表达的人际支持、工具支持的结果期望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幼儿掩饰消极情绪是因为预期情绪表达不会得到他人理解和帮助;(3)幼儿报告面对父母/同伴/教师不同在场者时具有不同的情绪体验,且幼儿的人际支持结果预期存在年龄和在场者的交互作用;(4)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的人际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工具支持的结果预期存在显著负相关;(5)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认为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不良结果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害羞-退缩行为.

作 者:何洁 徐琴美 王旭玲 HE Jie XU Qin-Mei WANG Xu-li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0521(3)分类号:B844.12关键词:幼儿 情绪表现规则知识 家庭情绪表露 社会行为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适应教育

心理学家妮特(P.Janet)认为每个人生阶段都是一个适应的过程。从高中向大学转变,大学新生面临全新的环境,随着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甚至出现适应障碍,这就是大学生适应(college adjust or adaptation)。国外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进行研究,Baker等编制了著名的大学生生活适应问卷(SACQ),将大学生适应分为学习适应、独立生活适应、社交适应以及归属感四个方面。[1]吴秀碧等编制了新生心声调查表。[2]从高校学生工作实践经验来看,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适应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水平就高。产生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大学生往往是低年级适应不良的学生。有人将新生适应不良称为“新生综合症”。[3]大学生适应问题已受到了国内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但多是在经验或理论上阐述新生适应问题及教育措施。[4]有些研究也只是应用人格问卷量表(UPI)或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本研究针对新生适应问题本身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旨在为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广州某综合高校文科、工科、理科和农科2008级各2个自然班的大学新生共212人,其中男生79人,年龄为16~22(18.82±0.96)岁,女生133人,年龄为17~21(18.70±0.78)岁。问卷有效率为87.60%。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1)自编新生个人信息表,包括被试的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宗教信仰、住校经历、专业满意度、入学时是否有陪同等与心理适应相关的信息。

(2)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用来评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该量表是在吴秀碧、贺孝铭编制的新生心声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5],该量表将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分为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职业目标、独立生活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困扰,共37道题,按4级评分。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适应的困扰越大。

(3)症状自陈量表(SCL-90)用来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分为躯体化、抑郁、人际敏感等10类有关精神状况的因子,共90道题,按5级评分。[6]量表总分或因子分越高,说明精神状况越差,健康水平越低。

(4)自我和谐量表(SCCS)用于评价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该量表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三个分量表,共35个项目,采用5等级评分。[7]将自我灵活性反向记分,还可以将三个分量表相加得到总分。量表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施测程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以上调查表采取记名的团体测试,完成时间大约30分钟。所得数据由SPSS13.0进行t检验、r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的测试结果

(1)大学新生适应量表因子均分及项目均分

从FARS的因子分来看,新生在资源利用和人际关系方面困扰较多,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困扰次之,学习方法困扰相对最低(见表1)。进一步分析,在FARS得分前10位的项目中,资源利用困扰有四个项目,人际关系困扰有三个项目,职业目标困扰有两个项目,而独立生活困扰有一个项目,学习方法困扰没有一个项目。

(2)不同大学新生群体适应量表得分的比较

从个体的基本特征来分析适应的影响因素,专业不满意度、独生子女、性别以及生源地等因素在FARS总分和因子得分上都有或者部分有显著性差异,而省内省外、有无宗教信仰、家庭关系亲疏、有无陪送(职业目标困扰因子除外)、经济状况优劣等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大学新生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1FARS与SCL-90、SCCS相关

除了职业目标困扰与敌意、偏执因子没有显著性相关(P>0.05)外,FARS总分及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及因子分都有显著性或者极显著性正相关(见表3)。

FARS总分与SCCS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有极显著性正相关(P<0.001),而与自我的灵活性有极显著性负相关(P<0.001)。除了职业目标、独立生活困扰与自我的刻板性没有显著性相关外(P>0.05),FARS因子得分与SCCS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自我的刻板性有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自我的刻板性有负相关(见表3)。

(2)影响心理适应因素的回归分析

為了进一步探讨影响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笔者将心理适应状况作为(以FARS总分为指标)因变量,以与其有着密切关系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SCCS总分、专业不满意度、恐怖等三个因素进入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一)新生心理适应困扰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适应可以概括为同化和顺应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从外部来看,心理适应是个体与不断运动变化的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从新生与环境的互动来看,FARS因子得分说明,资源利用、人际关系困扰最为明显,职业目标和独立生活困扰次之,学习方法困扰最低(见表1)。这可能与新生入学首先面对的是全新的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有关,而熟悉专业,适应大学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今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67.5%的调查对象有住校经历,独立生活困扰不是最突出的。有研究者也认为人际关系是新生适应中持续时间最长,出现问题最多,难度最大的困扰。[8]

(二)新生心理适应与健康的关系

从内部来看,心理适应是个人内在的心理和谐。FARS总分及因子得分与SCL-90总分及因子分几乎都有显著性正相关(见表3),这说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困扰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心理适应不良可以表现为广泛的精神症状,包括生理、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从FARS与SCCS的相关分析来看,FARS总分及因子得分与SCCS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有显著性正相关,多数与自我的刻板性有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自我的灵活性多数有极显著性负相关(见表3)。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是指个体自我观念与经验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引发的内心冲突与紧张。自我灵活性和刻板性反映着自我概念的灵活性与僵化程度。这说明新生适应的发展与个体的自我概念对经验的期望是否合理有关。当自我判断是理性评价时,会促进心理适应的发展,反之,则抑制心理适应的发展。同时,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否灵活和变通与心理适应有关,思维刻板僵化则阻碍心理适应的发展,反之亦然。本研究发现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这说明心理适应良好必然会在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和谐水平上表现出来。有人认为新生心理适应过程是人格发展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必然表现。[9]

(三)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

新生心理适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表2可知,专业不满意度对适应的影响比较广泛和深刻,对专业不满意的新生适应起来的难度可能更大。而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比非独生子女的适应困扰更少,更容易适应。除学习方法困扰之外,男生比女生的适应能力更好。相对来自城市的新生,来自农村的新生人际关系困扰、资源利用困扰更大,这说明城市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和熟悉高校的文化,可能与大多数高校位于城市,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似有关。没有陪同入学的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困扰更多,这可能与缺乏更多有效的社会支持有关。

从心理适应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来看(见表4),SCCS总分、专业不满意度、恐怖等三个因素进入回归分析,说明这三个因素对新生心理适应尤为重要。自我和谐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的重要概念。根据C.Rogers的观点,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同时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与自我概念相一致。面对环境的改变,新生必定会遇到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从而打破自我的和谐状态,对自我概念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产生冲击。自我概念越固化、僵硬,与环境的冲突表现就越明显,就越使得个体难以适应新环境。因此,面对新的经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是一种适应良好的表现。专业的满意度实际上就是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考入满意的大学或者专业的新生,对自我能力评价的一致性往往会发生变化,在心理调适中需要对自我和专业重新审视,这必然要经历艰难的心理历程。恐怖是SCL-90的一个因子,主要反映被试对出门游行、人群、空旷场地、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以及社会交往的极度害怕的情绪体验。恐怖的体验保护当事人尽量回避恐怖情境,或者远离不熟悉情境,自然不利于新生适应未知的大学新环境。

(四)对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思考

从新生适应的困扰类型来看,不同类型困扰的适应状况有所不同,所以要根据特点,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新生适应教育。首先要对大学新生进行人际关系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教育,其中人际关系最受关注,通过班级建设来优化人际关系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思路。在目前高校班级功能不断弱化的状况下,出现一批游离于班级之外的“自由人”。这些“自由人”与同学缺乏交流,是容易出现心理困扰的群体。从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个体干预与团体辅导结合更有力。对专业不满意、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良的新生要加以重点关注。国内有研究针对新生群体采取了团体辅导加以引导[10],以发挥新生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功能,但大多关注维护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缺乏针对新生适应能力提升的系统辅导的研究。

从新生适应的角度出发,结合新生发展中的各项适应议题,如针对资源利用困扰、人际关系困扰、独立生活困扰、职业目标困扰和学习能力困扰等设计辅导方案,将会更有助于促进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的物理环境并熟悉各种资源、明确自己的爱好与努力方向、掌握一定的大学学习方法、学会独立和与人相处的艺术,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果将团体辅导的对象定位为自然班级就是班级团体辅导。班级团体辅导是在班级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班级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我们认为可以利用班级团体辅导,将新生适应能力和班级建设有机结合,即设计新生适应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班级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协助处理新生面临的适应课题,让他们创造机会共同解决适应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其适应能力,预防适应问题的发生,同时优化班级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班风。因此,新生适应的班级团体辅导是加强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手段和模式的创新,也符合心理教育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aker R.W.,Siryk B. SACQ(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Los Angeles,California: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89.

[2]吳秀碧,贺孝碧. 新生大学生活困扰之调查研究[J].(台)辅导学报,1991(14):175~206.

[3]宋斐.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8~173.

[4]刘红斌,钟向阳. 高校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04,69(3):63~64.

[5]王才康.大学新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J]. 应用心理学,2002(8):33~37.

[6]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42~46、314~317.

[7]赵富才,谢国栋. 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78.

[8]向守俊.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教育[J].人才开发,2004(9):26~28.

[9]叶玉清.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入学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4(34):43~44.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该院333例门诊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 一共发出333份调查问卷, 回收300份, 问卷回收率为90.09%, 300例患者中, 其中男158例, 女142例, 平均年龄为 (42.5±2.5) 岁。患者排除标准:不能配合调查者;有意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者;病情危重者。

1.2 方法

1.2.1 抽样方式

采用分层系统抽样的方式对该院各个科室进行问卷调查, 以其门诊挂号顺序为依据, 对患者进行分层系统抽样。

1.2.2 调查指标

患者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用药史、手术史、吸烟史、月收入、婚姻状况、职业、民族、年龄、性别以及就诊科室等。

主要指标包括:患者目前是否出现疼痛现象、患者是否主诉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价, 具体评分标准为:7~10分:出现剧烈疼痛感, 难以忍受, 对患者的睡眠以及饮食造成了影响;4~6分:出现疼痛感, 能够忍受, 对患者的睡眠造成了影响;低于3分:出现轻微疼痛感, 能够忍受, 对患者的睡眠不造成影响;0分:无痛。疼痛持续时间具体为:如果疼痛时间在3个月以上, 则为慢性疼痛个;如果疼痛时间在1~3个月之间, 则为亚急性疼痛;如果疼痛时间小于1个月, 则为急性疼痛。

1.2.3 调查管理与质控方案

在进行试验之前, 要对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临床工作人员进行招募, 统一对其进行培训, 使其对试验方案进行熟悉与了解, 并且对评定评定标准进行统一。选取一名中级职称临床医师进行指导, 演练资料收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开始调查研究之后, 要在组织机构各个层次的人员之间进行阶段性评估与定期反馈, 以此来对调查问卷中的缺陷进行及时发现。其次, 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 要对问询的态度、技巧以及方式进行合理把握, 最大程度上得到患者的支持与信任,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保问询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要对仔细询问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 确保不有所遗漏, 在完成整个问卷调查之后, 调查人员要一起和患者进行再次核对。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 问卷质控监察员要由已经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的检查人员担任,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如实记录, 并且质控检查人员要指导调查人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负责人在每天13:00~14:00以及19:00~20:00这两个期间, 要将全体调查人员召集起来召开会议, 对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调查具体进展情况进行通报, 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问卷调查过程中以及录入数据之前, 要由项目组的质量控制员对疼痛横断面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记录表进行发布。问卷数据采用双人录入的方式, 对出现的误差进行认真核对之后, 要再次从原始问卷开始进行核对, 并对相关错误进行纠正。数据录入之后, 要将其限期封存, 一旦封存, 就不能对其进行更改。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 19.9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现状分析

该研究回收的300份有效问卷中, 有138例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存在有疼痛现象, 所占比重为46%;82例患者以疼痛为主诉, 所占比重为27.33%。对患者疼痛的不同程度以及疼痛持续时间进行研究分析可知, 外科属于疼痛发病率最高的科室, 其次为骨科、血管外科等。详见表1。

2.2 门诊疼痛患病科室情况

对门诊疼痛患病科室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可知, 骨科与血管外科的患病率均在80%以上, 其次为中西医结合科以及胃肠外科等。详见表2。

2.3 门诊患者疼痛相关因素分析

对门诊患者疼痛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显示, 患者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龄、性别以及科室等因素均会对其疼痛程度造成影响。经济收入高、文化程度高、年轻的患者疼痛轻;离异、女性、就诊患者疼痛重。患者疼痛持续时间会受到既往手术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龄、性别以及科室的影响, 有手术史、离异、女性、就诊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长。其次, 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以及年龄的增高, 疼痛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相对于体检者而言, 就诊患者的疼痛人数较多, 收入越低、文化程度越低、年龄越大患者的疼痛患病率越高。

3 讨论

临床上, 疼痛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 属于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1,2]。现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人们对疼痛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3,4,5,6,7]。该研究结果显示, 回收的300份有效问卷中, 有138例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存在有疼痛现象, 所占比重为46%;82例患者以疼痛为主诉, 所占比重为27.33%;骨科与血管外科的患病率均在80%以上, 其次为中西医结合科以及胃肠外科等。外科属于疼痛发病率最高的科室, 其次为骨科、血管外科等。骨科主要是收治关节疾病以及外伤患者, 动脉硬化性闭塞以及静脉血栓形成等均属于主要的血管外科病种, 因此患者的疼痛发生率较高。其次, 结果还显示年龄与性别属于最主要的疼痛影响因素, 女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这可能和女性的社会心理、内源性镇痛的性别差异、性染色体以及女性激素等因素有关。其次, 患者年龄越大, 疼痛发生率越高, 疼痛时间越长, 这说明临床上要对老年患者进行高度重视, 确保能够及早发现患者的疾病, 降低疼痛发生率。这与张东[8]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学者在72 h内对该院871例门诊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该医疗机构门诊患者疼痛患病率为46.15%, 其中外科疼痛患病率为55.64%、内科为47.88%、体检中心为20.00%;女性为49.40%、男性为41.82%。75.66%的门诊患者一般不使用镇痛药, 68.43%的门诊患者在就诊中没有向医生寻求镇痛治疗。

综上所述, 要对门诊疼痛进行高度重视, 在疼痛诊疗过程中要对患者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龄以及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降低疼痛发生率。

摘要:目的 研究门诊患者疼痛现状, 并分析引发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 以此来为医院个体化疼痛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式对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门诊外科各科室、内科以及体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分析门诊患者出现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有138例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存在有疼痛现象, 所占比重为46%;82例患者以疼痛为主诉, 所占比重为27.33%。外科属于疼痛发病率最高的科室, 其次为骨科、血管外科;骨科与血管外科的患病率均在80%以上, 其次为中西医结合科以及胃肠外科;收入越低、文化程度越低、年龄越大患者的疼痛患病率越高。结论 门诊患者疼痛患病率较高, 在进行疼痛诊疗的过程中, 要对患者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龄以及性别等因素进行考虑, 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此来减缓患者疼痛。

关键词:门诊,疼痛现状,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魏博, 邵燕琪, 毛善英, 等.神经内科门诊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临床调查[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3 (1) :89-93.

[2]惠静, 丘荣, 陈金武, 等.教练法在门诊结石病人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6, 30 (9) :1149-1150.

[3]乌云.减轻门诊换药疼痛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 (9) :250.

[4]王姣丽, 杨光喜, 李祖英, 等.认知和心理干预对妇科门诊手术患者不良情绪和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4) :129-130.

[5]任振宇.疼痛治疗药师的工作模式探讨与展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 21 (11) :859-861.

[6]马治军, 王琪娜, 崔玲, 等.个性化护理在外科门诊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 2016, 38 (3) :465-467.

[7]孙静.门诊换药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对其焦虑、疼痛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7下旬刊) :4015.

日本的PUS及其相关概念研究 篇8

公众理解科学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简称PUS) , 本是起源于英美的概念, 近年来, 随着“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这一概念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国科普界, 以及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SSK、STS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当中, 相应的, 国内关于这一概念本身的起源、发展、理论背景、实践活动、学术意义及影响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近两三年来, 国内学术界陆续引入、介绍了英美国家的情况, 但相比之下, 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我们依然了解甚少。公众理解科学, 是否也如同科学一样, 有着向东方文明的移植渗透过程?或者, 是否在别的国家, 也自发的产生了本土化的公众理解科学?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新生事物”, 进而更好的借鉴国外的经验以促进国内科普事业的发展, 我们需要对整个国际范围的“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当我们不再囿于西方国家, 而把视野扩大到整个国际范围, 便会很自然将焦距拉近, 关注和我们的文化有着更多联系的东方国家, 而这其中, 我们的邻国日本, 一个介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发达国家、一个领先于世界的科技强国, 是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忽视甚至应该首先关注的一个。

20世纪90年代, 日本从欧美引入了PUS这一特定概念, 但这一概念对日本来说, 只是一个舶来的词汇。有的日本学者认为, 日本的PUS可以看作日本原有的本土化概念的一个新的展开, 所代表的涵义从50年代以来一直在变化着。[1]

本文所指的PUS, 其实在最宽泛的意义上, 包括一切涉及到公众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二者的交互影响的一系列相关概念, 是对以PUS为代表的科学普及、科学传播等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

而在这个意义上, 纵观日本战后历史的演变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 相应的概念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概念之间, 既有继承延续, 也有变革突破, 其相互关系是微妙复杂的。对这些概念做一个系统的辨析和梳理, 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考察出日本战后公众和科学关系的演变史。

二 科学的公众接受 (科学の公衆認可)

在公众与科学的关系这一领域中, 日本最早的传统概念实际上是PAS (public acceptance of science) , 也即‘科学的公众接受”。这一概念产生于战后的五十年代, 当时, 日本第一次出现了科学在公众中的信任危机。政府努力想要改变这一现状, 从而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了一种以提高科学在公众中的接受程度为目的的活动。

在此活动中, 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核能发电的问题。50年代, 利用核能发电的技术开始发展起来, 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 但是公众对于核能的工业应用心存恐惧, 这也与二战当中, 日本国民亲身见证了原子弹爆炸所引起的巨大灾难有一定关系。日本的中央政府为了消除公民的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核能应用的阻力,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建核电站的时候, 一方面给周围的住民发放高额补偿金;另一方面, 开始派专门人员对住民进行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 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从而接受, 这就是早期的所谓PAS。

虽然PAS只是早期的一个概念, 但实际上, 在日本, PAS这一传统一直没有中断。日本学者金森修认为, 90年代以后, 日本从英国引入了PUS这一新的概念, 虽然PUS与PAS不可以完全等同, 但某种意义上, 二者的指向大体是一致的。也就是说, 今天日本的PUS, 依然有一部分保留了这种PAS的传统。[2]

这一传统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 中央政府为了获得公众对国家的科技政策的支持, 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这种科学普及是一种启蒙意义上的, 单方向的, 自上而下的传播。其前提假设是公众的科学理解水平很低, 所以要进行启蒙性的普及。虽然这在客观上为普及国民的科学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在主观上, 主要是为了消除国民的不安和恐惧, 从而进一步消除由不安和恐惧而产生的对国家科技政策的质疑和反对。金森修认为, 这种传统, 有一种发展成怀柔政策的危险。[2]

可以说, 这样一种PAS, 是处在政府的立场上, 让公众被动的接受科学技术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这与比较成熟的那种真正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前提立场和发展方向, 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三 科学的普及 (科学の普及)

在英语中, “普及” (popularize) 一词的基本含义是“使……通俗”, 它有两层意思, 一是“使……被喜欢或被羡慕”, 二是“用普遍可理解的或者有趣的形式描述出来”。在欧美国家, “普及”的后一种定义是“科学普及”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含义。

日语中“科学の普及”这个词汇, 跟英语中的popularization基本对应, 接近于汉语中的“科普”。传统的科学普及事业, 主要是指向大众特别是科学的弱势群体普及科学知识。这种普及, 侧重的是科学内容的传播, 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日本科普概况”中具体考察了日本科学普及的历史、发展及现状。日本的“科普”历史要更为久远, 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打破锁国主义开始,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100多年来的科普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治维新至二战, 属于启蒙阶段, 科普事业主要是正确翻译和向公众普及西方的科学术语;第二阶段为二战战败后, 日本在五十年代初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战略方针, 以迅速恢复国家经济;第三阶段是80年代初, 日本经济已名列西方世界第二, 于是日本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新口号, 其精髓是重视知识分子, 重视科技。日本80年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早在1985年在日本东京筑波科学城举办的规模巨大的万国科学博览会就是最好的证明。日本政府认为, 日本在科技与经济上的高速发展, 与其高度重视科学普及是分不开的。[3]

这种意义上的科普, 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立国论”的前提下, 以提高国民科学技术素质, 增强国家科学技术实力, 振兴科技为目标的。日本在这个意义上的“科学の普及”, 从规模、种类、多样化、活性化等各种角度来看, 都是世界领先的。而这种科学的普及, 主要是科学家、政府向公众的单向传播, 即由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群向没有掌握科学知识的人传播的过程。公众在这里是以缺乏科学知识的形象成为被动的传播对象, 没有公众的主动参与, 更没有二者的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同样是政府主导的、由科学家向公众的单向传播活动, “科学の普及”与PAS又有所不同。前者的出发点是“科学技术立国”, 通过发展科技富强国家, 即一种把科学技术视为主角的活动, 而后者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仅仅在形式上付诸于科学普及手段的活动。

四 普通市民的科学理解 (一般市民の科学理解)

这是具有鲜明日本风格的一个词汇, 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的市民运动”。此前, 日本参与科学事务与决策主要是三方面力量:即我们常说的产、学、官。进入60年代, 日本出现了一系列公害问题, 其中以水俣病为典型代表。这些事件导致公众对科学技术给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有了重新的认识, 公众对于科学及科学家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并且开始关注科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由此, 日本兴起了“科学的市民运动”, 公众参与科学事务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开始要求在科学决策中具有一定权力。随着这场“市民运动”的兴起, 在影响科学的三方力量中, 又加入了一大力量, 即“民”。而“市民”要想在科学事务中占据一定的话语权, 能够真正影响科学决策, 发挥“市民”的作用, 必须首先建立在“理解科学”的基础上, 由此就有了“一般市民の科学理解”运动, 从60年代以来, 日本一直在进行并发展着这项运动。这种意义上的“科学理解”, 更多的是对科学本性及其社会影响的认识、理解, 而弱化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关注。

对于在60年代科学和公众的关系当中市民所起到的作用, 在日本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东京工业大学的学者中岛秀人认为:日本的60年代, 是一个反科学的时代。当时的公害问题是科学家引起的, 最后也是由科学家来解决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这更多的是一种精英层面的活动。在那个时代, 相对来说, 政府对科学的影响要更重要一些, 当时精英分子努力地跟政府合作, 为科学普及做了一些工作, 在今天看来, 他们在历史上对科学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4]

无论这一场运动是精英主导的, 还是市民主导的, 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就是在这场运动当中, 公众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参与到了公共科学事务当中, 后来沿此方向, 又有了许多相应的活动和发展,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 “科学的市民理解”可以说是独具日本特色的, 日本本土化的“公众理解科学”。

五 公众理解科学 (科学の公衆的理解)

在日本, 对国际上比较通用的PUS概念的统一、公认的翻译名称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因而, PUS在日本是一个多义的、综合的概念, 其具体所指要根据语境及使用者而定。仅就public而言, 日语当中就没有一个合适的词汇能够直接与其对应, 公众 (public) 这一词汇在日本经过历史的演化, 现在较多使用的场合一般竟是公用厕所。所以日本学者在翻译这个概念的时候, 很是为难。

在日本, 最早翻译介绍PUS这一概念的人, 是岩波书店的若松征男。若松在80年代末向日本介绍这一概念的时候, 初衷是借助英国的经验, 改善日本的理工科教育, 也就是说不是要搞公众的科学运动, 而是要传播科学。

当时英国的情况是, 科学家们意识到民众对科学的兴趣不够, 于是采取措施加强改善理科教育、建立科学博物馆、奖励科普作者等一系列措施, 同时对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结果很快就出现问题, 政府及科学家们发现单向的普及是起不到作用的, 必须进行双向的交流。也就是说著名的英国学者杜兰特的缺失模型遭到了失败。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个表象的概念传到日本, 只是作为一个词被使用起来, 但是当时对于日本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日本的理科教育改革, 的确从与其他国家的经验模式比较借鉴当中收益, 但是几乎没有从PUS这一角度来进行。[4]

六 科学传播 (科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科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是英文的“science 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即科学传播, 这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都讨论较多的一个概念。国内有学者认为, 科学传播起源于传播学理论对科学活动的研究, 特点是多主体互动, 其对象不仅包括公众, 也包括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 强调的是传播过程及内在机制即如何传播的问题。[5]也有学者认为, science communication指一定社会条件下, 科技内容及其元层次分析和探讨在社会各主要行为主体 (如科学共同体、媒体、公众、政府及公司和非政府组织) 之间双向交流的复杂过程, 它指除了科技知识生产之外与科技信息交流、传达和评价有关的所有过程。[6]这些分析与定义, 和日本学者使用“科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的涵义基本一致。以渡边政隆为首的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第2调查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科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的活性化的调查分析, 从这些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 日本学者使用“科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时, 更多侧重的是科学知识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多元、平等、开放、互动;媒体、科学家等主体进行科学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传播主体的多样和丰富性。日本学者认为, 广义的科学传播主体, 应该包括一切“可以填补科学技术专家和普通公众之间鸿沟的人”, 例如: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中的科学技术宣传员,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的科学记者, 电视、广播的科学节目制作人, 科学著作、科学杂志的作者和编辑, 科学馆的工作人员, 学校里教授科学的老师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科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特别的包含了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互动, 强调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学家内部应该进行有效的交流。[7,8,9]

在日本, 开始广泛地使用“科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 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一个重要的背景是, 近年来, 日本出现了国民对科学的兴趣逐渐降低的问题, 这个问题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政府在讨论如何对应的时候, 使用的词汇不再是科学の普及或者PUS, 而是科学传播。[4]

目前, 在相关的概念当中, 不论是官方的报告, 还是学者的著述, 使用频率最高的都是科学传播。

七 增进科学技术理解 (科学技術理解増進)

20世纪90年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 在日本, 科学普及的概念、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应地, 日本人赋予它新的名称是“增进科学技术理解” (科学技術理解増進) , 在过去的单纯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更多的是增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 日本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研究。

关于增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1998年日本科技部召开研讨会, 主题是“传播者的重要性”, 指出今后必须形成一个任何人都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 科学不仅仅是专家的, 科学技术本来就应该属于所有人。日本政府认为, 无疑“科学技术”象征着20世纪, 然而“科学技术”有着极其复杂的含义。在19世纪末, 当问及对20世纪的期望, 许多人回答期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期望“3个小时就可以从东京到达大阪”, “可以和地球另一面的人对话”, “人类进入月球”, “在家里看电影”等等。这些在当时看来是天方夜谈的梦想, 在今天都实现了, 而且许多已成为家常便饭。但是, 在100年后的今天, 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宇宙、地球、生物, 要创造“21世纪型的科学技术”, 一种可以建立人人都能自由生活的社会的科学技术。21世纪科学技术面临转折, 新型科学技术必须和体育、音乐、艺术一样对所有人都具有魅力, 必须建立一个“人人关心科学技术, 并且能够以自身具备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知识判断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增进理解科学技术”的内涵不是有知识的专家以自己已有的知识教育、启蒙国民, 而是专家和国民积极互动, 形成全社会对科学技术负责的局面。对于专家和国民积极互动, 日本政府认为, 专家的责任是努力研究开发社会需要的科学技术, 并为此与全社会合作、交流;国民的责任是关心科学技术, 理解政府的科技计划并提出建议, 正确判断科学技术, 自如运用科学技术, 认识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经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调查、研究等。[3]

从日本政府的官方报告和学者的研究论文中都可以看出, “科学技術理解増進”, 是对“科学の普及”的发展和拓宽, 其对象既不是与专家相对的“公众”, 也不是由运动产生的“市民”, 而是“国民”, 即日本的所有公民, 这更多的是在国家战略意义上的一种活动。目前日本与PUS相关文献中, 很大一部分都在使用“科学技術理解増進”这一词汇, 有时日本学者把它直接对应成英语的“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事实上, “科学技術理解増進”与“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确实有很大的一致性, 二者都强调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强调专家与公众的互动, 强调全社会对科学事物的参与。可以说, 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 世界各国在对待科学、社会与公众问题上的一种不谋而合, 是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但是, 毕竟这两者是在不同的国家中各自产生出来的, 都根源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 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所以, 不能把这两个概念直接完全等同, 但我们可以在另一种意义上, 以国际化的视野, 对其进行对等的比较研究。

八 结语

从上文对在日本使用的6个相关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在日本, 这些在广泛意义上涉及到公众与科学的交互关系的系列概念, 有的是在日本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里诞生出来的本土化概念, 有的是直接从西方翻译引进的舶来品, 还有的是把外来名词与本国现状、特点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嫁接性概念;另一方面, 这些概念当中, 有的是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名词, 有的是在历史上的运动、实际工作以及对理论的实践活动过程当中渐渐形成的词汇。他们之间的明确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本身就很难说清, 加之日语语言中独有的“暧昧文化”, 更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尝试着对这些概念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应用的范围做一个梳理、分析和说明, 希望从这里面可以折射出日本公众与科学的关系这样一个更大领域里的理论和实践的演化过程。

摘要:近年来, 随着科学普及的发展, PUS (公众理解科学) 这一概念颇为流行。但在日本, 这一概念又在其特定的语境下与其他相关概念有着特殊的关系。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分析,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国际背景下理解科学普及的复杂性, 也有利于我国科学普及的发展。

关键词:公众理解科学,日本,科学普及

参考文献

[1] (日) 井山弘幸, 金森修.?代科学論[M].东京:新曜社2000.

[2]江洋, 刘兵.对金森修的访谈[Z].2005-07-26.

[3]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日本科普概况[R].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 2001.

[4]江洋.对中岛秀人访谈[Z].2005-09-04.

[5]刘兵, 侯强.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5) :80-85.

[6]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理解的科学传播[DB/OL].http://www.kepu.gov.cn/kpdt/file/0568.htm

[7] (日) 渡边正隆, 今井宽大.科学技術理解増進と科学コミュニケ?ションの活性化について[R].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術政策研究所调查资料-100.2003.

[8] (日) 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術政策研究所.科学館等における科学技術理解増進活動への参加が参加者に及ぼす影響について[R].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術政策研究所调查资料-99.2003.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运用护士工作倦怠量表 (MBI) 、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 (NJSI) 、工作心理控制问卷 (WLCS) 对宁乡县2所医院220名护士进行调查, 采用Person相关法分析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源、控制感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20份, 其中宁乡县人民医院160份, 宁乡县第二医院60份。共回收206份, 回收率93.6%, 剔除了其中9份因为多个项目未填写, 3份因绝大多数选项相同 (包括相反的问题) , 有效问卷194份, 有效率达94.2%。研究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的基本情况见表1。

2 结果

2.1 工作倦怠的基本情况统计

对得到的所有有效问卷中工作倦怠量表得分进行基本描述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 护士的情感衰竭程度较高, 在工作倦怠的3个方面, 情感衰竭是工作倦怠的核心, 这个说明护士的工作倦怠程度较高。

通过对本次调查所得的关于护士工作倦怠3个维度总得分频段的概率统计, 可知:

护士情感衰竭的程度较为严重, 得分在9分以上的达到83.5%。

护士去人格化的程度一般, 不如情感衰竭的程度严重。绝大多数的护士得分集中在18分以下, 有110人, 占到56.7%;其中高去人格化的有43人, 占到22.2%。

护士个人成就感得分较低, 得分在34分以下的占到61.3%。说明护士觉得从事工作获得的成就感较低。

2.2 变量的相关分析

把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的3个方面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作相关分析, 可知:年龄与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的3个方面不存在显著相关。护龄与去人格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学历与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职务与去人格化、工作压力存在显著负相关, 与个人成就感、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平均月收入与个人成就感、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工作压力存在显著负相关。

对不同年龄护士的工作倦怠进行单一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 不同年龄护士在工作倦怠的3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工作倦怠在各个年龄护士中具有普遍性。

对不同护龄护士的工作倦怠进行单一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 不同护龄护士在工作倦怠的3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说明工作倦怠在各个护龄段具有普遍性, 年龄跟护龄存在一定的共性, 一般年龄较大的护士其护龄也较大, 因此护龄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也类似于年龄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对不同学历护士的工作倦怠进行单一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5。

从表5可知, 不同学历的护士在工作倦怠的3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个人成就感程度上, 中专组护士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专组护士。

2.3 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2.3.1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的相关分析

情感衰竭与护理专业、时间分配、患者护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工作压力都存在显著正相关, 即护理专业、时间分配、患者护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越大, 护士的情感衰竭程度可能就越严重;去人格化与护理专业、时间分配、工作资源、患者护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护理专业、时间分配、工作资源、患者护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越大, 护士去人格化的程度也可能越高;个人成就感与护理专业、患者护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存在显著负相关, 即护理专业、患者护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越大, 护士个人成就感就可能越低。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 工作压力的各个方面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工作压力是工作倦怠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2.3.2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情感衰竭与工作满意度的5个方面都存在显著负相关, 即工作满意度越高, 情感衰竭的程度可能越低:去人格化与护理满意、同事满意、上级满意存在显著负相关, 即护理满意度、同事满意度、上级满意度越高, 去人格化程度可能越低:个人成就感与工作满意度的5个方面都存在显著正相关, 工作满意度越高, 可能护士的个人成就感就越高。这个结果可以看出, 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能对工作的倦怠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2.3.3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工作压力的5个方面与工作满意度的5个方面基本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其中护理专业压力与护理满意、上级满意、发展满意、报酬满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7、-0.169、-0.208、-0.307;时间分配方面的压力与护理满意、上级满意、发展满意、报酬满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19、-0.268、-0.270;工作资源方面的压力与上级满意、报酬满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9、-0.219;患者护理方面的压力与护理满意、报酬满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157;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与护理满意、同事满意、上级满意、发展满意的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316、-0.229、-0.272、-0.251。

3讨论

总结以上的统计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护士的工作压力水平普遍较高, 而工作满意度程度却一般, 工作倦怠中情感衰竭与个人成就感降低均为高度, 去人格化为中度。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都有显著影响。工作满意度对工作倦怠的3个维度也都有显著影响。综合多个变量的影响, 工作压力的人际关系、患者护理的压力, 工作满意度对工作倦怠的去人格化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即去人格化受到上述多个变量的综合影响[3,4,5]。

研究者建议, 卫生部门的主管领导应注意护士的工作压力对护理工作的不利影响, 设法消除引起护理工作压力的因素, 如适当的增加晋升及深造的机会, 改善工作环境等。医院的护理领导者及管理者应该对护士定期进行减轻压力的训练, 使护士能认识到压力对自己工作的影响, 尽可能的采取适当的方法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 训练内容应包括社会心理、行为、认知、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护士学校及护理系也应在其课程中增加有关减轻工作压力的内容, 以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保证良好的护理质量[6]。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与发展任务, 做好人员管理。本调查显示, 不同年龄、护龄对于压力承受也有不同, 所以管理者应分别对待。对于刚分配来的护士, 不能急于求成, 要帮助她们适应护理的工作环境, 不能怕她们出错误, 要给她们改正的机会;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年长护士, 要尊重, 适当地授权给她们。安排一些责任性强的工作, 并给她们提供学习以及晋升的机会。应充分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的提高, 对护士工作倦怠的产生具有较大的调解作用[7,8]。本次调查中, 护士对报酬的满意度最低, 她们认为自身涨工资的机会太少, 所发的工资比她们应得的要少, 所以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管理者要在护理群体中创造一种和谐文明、积极向上、团结进去的工作氛围, 理解、尊重护士, 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护士争取合理的薪酬待遇, 重视劳务价值。国外护理专家认为, 物质及精神的奖励对提高一个专业从业人员的自尊心以及专业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可以尝试采取按照责任大小、风险强弱、工作环境优劣等具体情况在报酬上拉开档次, 以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的工作倦怠状况及其与工作压力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运用护士工作倦怠量表 (MBI) 、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 (NJSI) 、工作心理控制感问卷 (WLCS) 对宁乡县2所医院220名护士进行调查, 研究工作倦怠状况及其与工作压力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220名护士工作倦怠量表测评中, 高度情绪枯竭者占45.5%, 高度去人格化倾向者占31.4%, 低度个人成就感者为38.6%。在个人成就感程度上, 中专组护士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专组护士;在去人格化倾向维度上, 手术室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科室组。结论分析表明, 护士情绪枯竭和去人格化维度得分与工作压力源5个方面因子、控制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个人成就感仅与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因子、控制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医院应通过降低护士工作压力源等措施, 缓解其工作倦怠的情况。

关键词:护士工作倦怠,高度情绪枯竭,高度去人格化倾向,低度个人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林妙芝, 刘英.国内护士工作倦怠的研究现状[J].天津护理, 2006, 14 (2) :119-120.

[2]董仙娜, 朱丽华, 施敏芳.护士工作倦怠和应对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 2008, 7 (4) :4-5.

[3]王君俏, 黄燕华.护士工作倦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2) :15-17.

[4]李永鑫, 李艺敏, 时金献.护士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4) :3-5.

[5]李艺敏, 李永鑫.护士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19 (4) :364-367.

[6]蔡好珂, 金瑞华.临床护士工作倦怠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8) :2172-2173.

[7]高洁, 王海云, 石文典.医院组织气氛与护士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 2008, 30 (8) :692-693.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篇10

良好的声誉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 它能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目前,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买方市场的出现,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产品同质性越来越大, 企业声誉这种独特资源的作用必然进一步凸显出来, 它对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正如Fombrum (2004) 所言, 良好的声誉就是一张非常好的名片, 它能打开大门、吸引追随者、带来投资者和消费者, 以及赢得人们的尊敬。而且, 企业声誉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其漫长的培育过程使它具有竞争企业难以模仿的特性, 势必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 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长期持续发展的企业而言, 加强企业声誉管理, 使企业声誉得到有效地培育、积累和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声誉理论文献的系统研究, 对企业声誉的起源与发展、概念与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等主要研究问题进行梳理, 以期明晰企业声誉理论的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声誉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趋势进行了初步探析。

二、企业声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对于声誉的研究, 最早可追溯到1763年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对声誉的分析和解释, 他认为声誉是一种保证契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机制, 是对个人的隐性激励。在经济学中, 一般认为声誉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动态博弈的过程。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 不能穷尽所有情况, 契约各方履行职责是基于相互信任, 而相互信任的基础是多次重复交易, 长期的信任就形成了声誉。

在企业声誉的研究领域, 目前国外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Charles Fombrun, 他也是最早对企业声誉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 在1997年创立了《企业声誉评论》 (Corporate Repuation Review) 期刊, 并且于2000年开发了一种测量声誉的新方法———声誉商数 (Reputation Quotient, RQ) 。此外, Mark Shanley, Harris和Manfred等人也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

目前中国专门对企业声誉进行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 但是鉴于声誉对企业组织的重要性, 近年来学者们对企业声誉的研究热情与日俱增。较早涉足声誉研究的国内学者有张维迎等人, 目前徐金发、白永秀和张四龙等学者在此领域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另外, 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进一步完善, 在20世纪80年代, 组织声誉理论开始兴起。中国学者余津津 (2003) 从经济学角度把组织声誉理论研究成果归纳为三部分:标准声誉理论、声誉交易理论和声誉信息理论[1]。李军林 (2004) 在总结前人文献基础上认为, 声誉理论是沿着个体声誉和组织声誉或群体声誉两条线索向前发展的。这些成果对于企业声誉研究在国内的推动和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2]。

三、企业声誉的概念辨析与演进

企业声誉的研究者往往结合自身的研究问题, 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企业声誉的概念, 因而对于企业声誉存在大量不同的表述。如Weigelt和Camerer (1988) 认为, 声誉是企业的一组特性, 源于企业过去的行为[3];Wartick (1992) 认为, 声誉是单个利益相关者感知到的组织反应对于众多组织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期望的满足程度的集合体[4];Herbig和Milewicz (1993) 认为, 声誉是各群体对企业过去行为的一种整体认知判断[5]。

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企业声誉的定义是Fombrun和Rindova (1996) 提出的:企业声誉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过去的行为以及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等能力所形成的看法的综合体现, 这些行为和结果反映了企业向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出的能力[6]。该定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被广泛接受和使用。Brown和Logsdom (1997) 归纳了该定义的三个关键点:强调结构的感知特性;它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感知;是对于某些标准的比较[7]。虽然Fombrun认为声誉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整体估计, 但是该定义仅考虑消费者、投资者、雇员和普通公众的情感反应, 而没有考虑认知要素。与Fombrun的概念相对应, Gray和Ballmer (1998) 认为, 企业声誉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特性的评价, 但他们没有考虑企业的情感要素[8]。

在此基础上, 有学者不断对前人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Hall (1992) 认为, 企业声誉包含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所持有的理性认知和情感[9]。Williams (2000) 认为, 企业声誉的概念应该是形象、个性与声望的整合;Barnett (2000) 认为, 公司声誉是各种经验、印象、信仰、感情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它是一个社会的、集合的、关系的概念, 它的影响范围是广泛的, 它的功能效应是综合的, 它的作用方式是关系的;Whettne和Mackey (2002) 认为, 企业声誉是利益相关者以自己对企业的期望为评估标准来对企业的行为作出的判断[10];Davies (2003) 认为, 企业声誉就是身份 (identity) 和形象 (image) 的结合, 身份是指企业内部雇员如何看待企业, 形象是指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如何看待企业, 特别是顾客的看法。此后, Manfred等人 (2004)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企业声誉进行阐释, 提出企业声誉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 在评估企业声誉时, 不仅仅要评估对企业特征的主观理解 (如“成功企业”、“高质量的产品”) , 而且要评估这些特征对人的内在影响 (如“企业是不成功的, 但我就是喜欢它”) [11]。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企业声誉是企业的最广泛利益相关群体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企业的一种由情感反应和理性认知构成的态度, 这种态度能够使得利益相关者采取相应的行为。

四、企业声誉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成果, 这也为企业声誉管理提供了借鉴。

在企业管理方面, Rose&Thomsen (2004)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公司财务绩效能提高企业声誉[12];Brammer&Pavelin (2006) 利用大公司的样本数据, 发现财务绩效是企业声誉的决定因素之一[13]。Winfrey and Logan (1998) 发现, 经理的报酬和企业声誉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14];Tom Bell Jr (2001) 通过对众多的CEO、证券分析师、新闻媒体人员以及政府官员等访谈, 得出结论:CEO声誉占企业声誉的40%左右。Hill&Knowlton的研究发现, 管理者的声誉, 包括CEO、CFO和COO等作为整体的声誉, 比单位领导人、董事长、单独的董事对分析家的影响更大[15]。公司的战略和企业声誉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专业化经营公司比多元化经营公司的声誉高, 关联性多元化经营公司的声誉比非关联性多元化经营企业声誉高 (Williams, Schnake, Fredenberger, 2005) [16]。

管理的质量也是企业声誉的重要驱动力 (Ballen&Kate, 1992) [17]。Sylvia (2000) 从企业的关系能力、财务能力与运营能力三个方面对因素进行分离, 证明企业声誉影响因素分别是公司人格、社会效用、社会敏感性与消费者接触。Newen和Goldsmith (2001) 在多个行业进行了实证调研, 发现影响消费者感知的企业声誉影响因素主要是企业的专业技术性和可信赖度。Jin和Kim (2003) 在零售业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声誉的影响因素有服务便利性、购物便利性、购物环境、价格竞争力以及时尚商品丰富性等。行业也是影响企业声誉评价的重要因素, Don Porritt (2005) 通过研究得出:社会公众认为银行和通讯服务是为社会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公司, 应当首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应当是股东, “基础性服务公司”巨额收益的声明, 由于看起来是牺牲了消费者和公众的利益, 所以会降低企业的声誉[18]。

可以发现, 上述研究内容绝大多数将眼光聚焦于企业的内部, 从产品质量、管理水平、财务表现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也有少数学者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公益事业等企业参与的外部活动相关内容考虑在内, 尽管如此, 研究的视角仍稍显局限。企业的所有活动, 包括生产活动、销售活动等等, 都不是企业整体孤立而凭空地进行的, 它们的这些活动总是在和其他社会群体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企业在与其利益相关者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也肯定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 可以认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是企业声誉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企业利益相关者方面, 对待员工的公平性和公司声誉相关 (Daniel J Koys, 1997) [19]。Maathuis (1999) 从利益相关者需要理论出发, 结合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 确定企业声誉影响因素是一般质量、技术质量、能力、吸引力、信誉和社会责任, 此后又得出企业声誉影响因素分别为产品实情、产品评价、组织实情、组织绩效、组织人格、组织所属国家以及市场。Maignan和Ferren (2003) 着重强调了企业所应承担的各项社会责任, 确定影响企业声誉的影响因素分别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慈善责任、员工责任、客户责任、投资者责任与沟通责任。在现实中最能够影响企业声誉的因素是消费者对公平的感知, 以及企业的成功和领导者 (Graham&Helen, 2005) [20]。Stelios C Zyglidopoulos (2005) 根据相关的文献, 建立了两个假设并进行了检验, 研究发现裁员和企业声誉负相关[21]。

综上所述, 影响企业声誉的因素是多重的。学者们对企业声誉影响因素的研究, 有助于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影响企业的因素, 从而能够有的放矢, 更加有效地进行企业声誉管理。

五、进一步研究展望

目前, 国内企业声誉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现有研究还处于引进阶段, 缺乏系统性。因而, 国家一方面需要加大声誉领域的科研投入, 鼓励更多学者参与声誉理论研究;同时结合本国国情, 形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声誉理论体系, 进而实现对中国企业声誉管理的有效指导;另一方面应该加紧完善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 为企业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使得声誉价值得到真实体现, 从而促进企业对声誉管理的重视。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篇11

【关键词】 中药;相关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常见性疾病,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理论不断发展及深入研究,为恶性肿瘤的治疗积极寻找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及防治方法已是当今医学界中关注的课题及面临的难题。而中医药对于抗肿瘤的研究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在防止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复发和应用中药抗恶性肿瘤生长的方面,既能明显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命时间,显著增效减毒等,还能良好地配合放、化疗治疗,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由于运用西医中的化学合成药物来对抗肿瘤,会产生不同程度地毒副作用损伤人体器官及其功能,同时容易产生抗药与耐药性,不宜长期治疗,会降低疗效,而中药不但疗效确切,更是极少有不良反应,较少有遗传毒性,不會对人体的器官及其功能造成明显损害,相对安全可靠,另外,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西药治疗效果,降低其带来的毒副作用。中药在肿瘤治疗中也尤其局限性,中药无靶向性,无法区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因此需要用药的周期长,发挥药效较慢。本文通过对中药的抗肿瘤作用药理机制做相应的研究分析,探讨中药对抗肿瘤的有关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应用于临床中的相关参考依据,针对目前应用中药进行抗肿瘤的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指的是细胞受到某些病理及生理的信号刺激后,自主启动体内的生理机制,从而引起的细胞死亡的一种主动过程。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利用药物对肿瘤细胞自身及其生存的环境进行改变,维持其在特定的病理、生理条件下,进而诱导肿瘤细胞进行程序性的死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快速扩增,逐步起消除肿瘤的作用。研究显示,肿瘤细胞的凋亡是多种基因直接作用下的结果,如凋亡诱导和bcl-2,c-myc凋亡抑制基因家族,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转化阻滞的G1/S 期,使合成DNA得到抑制;人参皂苷Rh2具有的抗肿瘤效果是通过阻滞了细胞周期,起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也同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2]。

近年来的新药研究中,发现有部分中药也具有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除典型的人参皂苷的细菌代谢产物经处理后对抗人肝癌内的Hep G2细胞,引起细胞凋亡外;还发现紫杉醇能使尤文肉瘤对剐阻ES细胞系中有丝分裂的作用起明显抑制,也能诱导其凋亡,另外,通过Caspase途径能将人宫颈的癌细胞诱导凋亡。

2 抗肿瘤血管的生成

肿瘤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特征就是能无限增殖,有关体内外的研究证明,中药对于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是安全高效的,由于肿瘤的生长及其转移的过程需要依赖血管的生成,而中药治疗既不会抑制骨髓生长,也不会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同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肿瘤细胞是缺乏对端粒酶进行调节的机制的,也因此才保证其供养需要,使肿瘤能持续地快速地生长,并发生转移,若能抑制其血管生成,肿瘤的生长过程将明显受限甚至凋亡、坏死。淫羊藿单体淫羊藿苷具有使 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降低的作用[3],具有时效的关系,能强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阻断其无限增殖的能力。相关研究的结果中显示,莪术油也具有能明显使宫颈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抑制的作用,诱导肿瘤细胞走向凋亡。

3 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指的是肿瘤细胞对某种抗肿瘤的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同时,也对其他不同作用机理、化学结构及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也有耐药性,MDR已成为显著提高治疗肿瘤疗效中的巨大障碍。相关研究中指出,对11种具有对钙通道有拮抗作用的单体进行试验,发现多数细胞株对长春新碱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并会增加体外细胞的毒副作用,进一步地提高了细胞内药物的有效浓度,此机制也是导致长春新碱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分化

诱导肿瘤发生分化指的是通过中药的抗肿瘤机制在体内外进行分化诱导对磷脂酰肌醇通路、cAMP-PKA通路、钙及钙调蛋白通路等方面起作用,促使恶性肿瘤进行重新分化,转向为正常细胞,由于中药不管是单味还是复方的制剂,其成份皆复杂多样,因此对应的药理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能对肿瘤的防治起积极的作用,也是近年来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分化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剑.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8):114-117

[2] 李庆,范晓磊.中药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3):317-318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篇12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移动计算、网格计算以及普适计算平台的快速发展,要求分布式系统能够满足大规模、分散控制和动态改变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就要求分布式系统的各参与者之间能够采用一种具有动态性、松散耦合特性的,更为灵活的通信范型和交互机制。发布/订阅 (P/S) 通信范型与传统的通信范型 (如:消息传递、RPC/RMI和共享空间等) 相比,具有异步、匿名和多点通信的特点,使通信的参与者在空间、时间和控制流上完全解耦[1],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历史上的大多数发布/订阅标准,例如:CORBA Event Service, CORBA Notification Service和JMS等,以及大多数私有的解决方案都缺少对实时、任务和安全关键系统的必要的支持。这些解决方案的主要限制在于:对服务质量 (QoS) 不支持或支持很有限;缺少提升可信性和生存性的体系结构属性 (如:不支持单点失败) 。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对象管理组织 (OMG) 于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数据分布服务 (DDS) 规范1.0版,07年1月推出了V1.2[2]。该规范集中了在工业过程控制和防卫系统应用领域独立开发、私有的实时发布/订阅中间件解决方案的经验。作为结果发布的规范基于完全分散的结构和提供一个极端丰富的可配置的QoS, DDS提供了对基于内容的实时发布/订阅的支持。

2、实时发布订阅系统的相关技术

一个典型的实时发布/订阅系统包括拓扑结构、事件模型、订阅模型、匹配算法、实时调度算法、路由算法和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的设施。在P/S系统中,信息的生产者 (发布者) 和消费者 (订阅者) 之间所交互的信息被称为事件。如图l所示,发布者将事件发送给P/S系统;订阅者则向P/S系统发出一个订阅条件,表示对系统中的哪些事件感兴趣 (如果不再感兴趣,也可以取消订阅) ;而P/S系统则保证将发布者发布的事件及时、可靠地传送给所有对之感兴趣的订阅者。匹配算法负责高效地找到与给定的事件相匹配的所有订阅条件;而路由算法则负责选择适当的路径,将一个事件从发布者传送到订阅者[3]。

事件模型定义了事件的数据结构;订阅模型定义了系统能够支持的订阅条件,指明了订阅者如何表达对事件子集的兴趣。事件模型和订阅模型共同决定了P/S系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越强则可以越精确地描述订阅者的兴趣,可以对事件进行更精细地分类和过滤。P/S系统按照事件模型和订阅模型可以分为基于通道、基于主题、基于内容、基于类型和混合型等几类,其中基于内容的系统又分为基于Map系统的和基于XML的系统[3]。

拓扑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可扩展性,为了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大规模的P/S系统通常采用分布式的系统结构,其中分布着多个事件代理,每个事件代理为一定数量的本地客户端服务。这些事件代理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组织,负责事件在各节点之间的转发。P/S系统的拓扑结构对其性能和扩展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比较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星形 (集中式) 、总线形、层次、环形、无环图、一般图和P2P模式等[4]。

P/S系统的匹配算法高效地找到给定事件匹配的所有订阅,其设计目标主要包括:匹配的时间效率、匹配的空间效率和订阅维护的效率。P/S系统的匹配算法总是依赖于特定的数据模型。为了高效地查找某个到达的事件匹配哪些订阅,需要对所有订阅的全部约束进行搜索和判断,根据对约束空间搜索策略的不同,匹配算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匹配树和计数算法。匹配算法一般要结合相应的事件和订阅模型进行优化。

P/S系统的路由算法就是要解决如何在事件代理网络中寻找一条恰当的路径,使事件低成本、高效和可靠地到达各相关的订阅者的问题。其追求的设计目标有:事件转发的网络效率、订阅维护的网络效率、容错能力、负载平衡和每个节点的资源消耗。其中,事件转发的网络效率是最主要的设计目标。P/S系统现有的路由算法大致可以两类:洪泛法 (或基于组播的方法) 和基于过滤器的方法。路由算法一般要根据相应的事件代理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优化。

实时系统的正确性不仅仅依赖于计算的逻辑结果而且依赖于结果产生的时间。调度的实质是对资源的分配,而实时任务的调度强调的是任务的时间约束。实时系统的基本问题就是要保证系统中的任务满足其时间要求从而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实时调度算法是实时系统的关键技术,实时调度算法的目的是为了将事件在其时间约束内转发给匹配的订阅者,因此实时调度算法往往也要同事件路由策略相结合以加快调度的进程。如:实时调度算法在发现某一事件已经超过其邻居方向的订阅时限要求后就不必向该邻居方向转发该事件。实时调度算法可分为固定优先级的调度算法和动态优先级的调度算法。实时调度算法主要包括单调速率算法 (RM) 、截止期最早最优先算法 (EDF) 和空闲时间最短最优先算法 (LSF) 、价值最高最优先算法 (HVF) 、价值密度最大最优先算 (HVDF) 等等[5]。在这些算法中,任务的优先级都是基于任务的某些特征参数,如截止期、空闲时间或关键性 (即任务的重要程度或者价值) 等计算而得。此外最近几年一种运行于开放和不可预测环境的,基于反馈控制的实时调度方法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

P/S系统的表达能力、效率、可扩展性和服务质量是其主要目标,但这些目标往往是相互矛盾的,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权衡利弊,找到合理的均衡点。

3、DDS概述

OMG DDS是一个 (实时) 发布/订阅数据分发系统的中间件规范,规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能清晰地定义数据分布服务的公用的应用级接口,方便在分布式系统中有效地分发数据。规范使用UML描述服务,提供一个平台无关模型,该模型能够被映像到各种具体的平台和编程语言。DDS规范分为两层接口[2]:低层的数据中心发布/订阅 (DCPS) 层的目标是有效的传递适当的信息到适当的接收者;可选的高层是数据本地重构 (DLRL) 层允许将服务和应用层进行简单的集成。

DCPS模型基于"全局数据空间 (GSD) "的概念 (图2) ,所有对该空间中的数据感兴趣的应用程序都可以接入。想要向这个数据空间提供信息的应用程序声明意图并成为"发布者",同样,想从数据空间中获取数据的应用程序成为"订阅者"。每当发布者将新数据发送到这个全局数据空间,中间件就会把信息传播给所有感兴趣的订阅者[6]。

参与者使用DDS能够有效、自然地用一个有类型的接口"读"和"写"数据。在下层的DDS中间件将分发数据,以便每一个读参与者能够访问"最近"的值。事实上,服务建立了一个任何参与者都能读和写的"全局数据空间",服务也建立了一个允许参与者发现和共享对象的命名空间。

DDS善于处理复杂的数据流,通过对QoS参数的控制,可以把对更新速率、可靠性和带宽控制有不同要求的模块很好地集成到同一个系统中。在对速度有较高要求的场合,由于DDS不需要有中心的服务器,可以使用直接P2P的传输方式,因此消除了由于网络中转而引起的时延。DDS还允许应用程序通过降低可靠性来进一步缩短时延,例如:需要尽快获得最新数据的应用可以使用"best-effort"方式来获得最短的时延。另外,利用DDS进行多点传送,可以把单个网络分组同时发送给多个分布式节点,这极大地增加了大型网络的吞吐量。而且P2P连接是在订阅时确立的,当数据准备完毕后,每个节点都已经知道数据将发往何处,因此实际的数据发布过程效率很高。另外,DDS作为一个高性能、支持容错的数据分发服务,也适于需要高可靠性的系统。DDS中没有任何特殊的节点,如果某个节点发生故障,其他部分能照常继续工作;同样,如果有新的节点加入,也不会对原有的系统造成任何影响 (这同时也反应了可扩展性) 。DDS网络能够进行自愈,即使网络被劈成两半,每一半都能独立地工作;如果网络被修复,将会自动重新连接,继续提供全部服务。

4、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要构造一个大型的实时发布/订阅系统,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工作。如,(1)事务支持,它用来把成组的消息合并成一个原子单元,要么发送或者接收这个消息序列,要么一个都不做。(2)安全需求,包括发布者和订阅者应用所要求的需求和发布/订阅基础架构的需求。从 (发布者和订阅者) 应用角度看,发布者和订阅者之间可能互相不信任,它们也可能不信任P/S基础架构。从P/S基础架构角度看,它们可能对发布者和订阅者不信任,P/S基础架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也可能没有必要互相信任。实时发布订阅系统的安全问题还要求系统要有尽可能小的开销和延时。(3)支持移动计算,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计算正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近年来, 很多人开始研究将P/S系统扩展到移动环境中,以支持移动环境下的应用。

实时发布/订阅系统技术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方向,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何在表达能力、可扩展性、实时性、安全性及其他服务质量之间进行权衡,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将刺激对实时发布/订阅系统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将在这个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发布/订阅系统具有异步、松耦合和多对多通信的特点,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实时发布/订阅系统的研究现状, 然后分别就其关键技术从拓扑结构、事件模型、订阅模型、匹配算法、实时调度算法、路由算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对 (实时) 发布订阅系统中间件标准"数据分发服务"进行简单的介绍。最后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发布/订阅,事件模型,匹配算法,实时调度算法,路由算法

参考文献

[1]Eugster PT, Felber PA, Guerraoui R, Kcrmarrcc AM.The many faces ofpublish/subscribe.ACM Computing Surveys, 2003, 35 (2) :ll4_131.

[2]Object Management Group.Data Distribution Service for Real-timeSystems Specification Version 1.2, formal/07-01-01.

[3]马建刚, 黄涛, 汪锦岭, 等.面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发布订阅系统核心技术[J].软件学报, 2006, 17 (1) :134-147.

[4]Carzaniga A, Rosenblum DS, Wolf AL.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wide-area event notification service.ACM Trans.on Computer Systems, 2001, 19 (3) :332?383.

[5]Liu C, Layland J.Scheduling algorithms for multiprogramming in real-time environment.Journal of ACM, 1973, 20 (1) :46.

上一篇:灌输式下一篇:宽带光纤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