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及其对策(共12篇)
跨文化研究及其对策 篇1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颠覆从来没有片刻停息。而当时间的跨度进入到21世纪, 在网络媒体普及化和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 鉴于网络文化的受众面之广、影响力之大、信息之冗杂等特点, 我们就不能不改变以往局部防御的政策, 以科学有效的策略来维护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为人民群众的思想穿上“铠甲”“补足钙”。
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 由此得出结论, 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而基于这样的共同认识,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然不会违背世界大多数人民的意愿而悍然发动直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侵略战争, 他们只有以“你不知道的XX”作为吸引眼球的标题进行文化输出, 对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洗脑”, 力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战线上取得“胜利”、站住脚, 接下来就可以“不战而胜”, 在世界范围内统一思想, 心甘情愿地受其统治。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面对西方利用网络媒介对我国发起的“文化冷战”, 我们必须要在全民意识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充实中华儿女的头脑, 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起坚不可摧的“思想长城”。
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就是要人民群众了解党史、国史。没有马克思主义, 我们就不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带领人民取得胜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 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这就是说, 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也一定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调调”,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西方网络“文化冷战”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摧毁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和自己本国指导思想的崇高信仰。面对文化多元的今天, 我们必须要学会主动增强思想领域的主心骨、抓牢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把握中华文化的话语权, 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指导思想建言献策、壮骨强筋。
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焦点就在于我们共同的民族文化。提升全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识, 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宣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树立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热爱我们国家的文化, 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应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绝不能在西方文化面前得“软骨病”。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 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已闻名于世, 它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对世界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三个地方所属的古文明“或已夭折、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 至于今日岿然独存”。我们祖辈开创的文明震古烁今, 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恒河沙数, 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悠久文明特有的重要标识,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引以为豪、引以为傲, 华夏文明的殊荣绝不允许在我们手中断送。
三、维护国家文化稳定要传播好“中国声音”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仅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地解决西方的文化“骚扰”, 还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握有的话语权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革命史、改革开放史, 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都是我们可以言说的实事, 描绘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也是可供我们“文化走出去”的中国元素。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孔子学院的建立、文化年的开展、主流报纸和新闻网络语言的多样化等都是我们扩大文化交流的有益举措。我国的“文化出口”绝不像其他有不轨之心的西方国家那样为了搞“文化冷战”, 而是为了使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民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了解中华民族和人民热爱和平、珍视友谊, 愿意和世界人民一道共建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中国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不一样的历史背景、不相同的国情和条件, 倡导世界各国走符合本国特点的国家发展道路, 绝不把本国意志强加于其他国家进行所谓的“意志统一、道路统一”甚至“颜色革命”。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们党为了弘扬中华文明、为了世界文化多样性而采取的“化被动为主动”的积极策略。我们倡导和尊重世界文化、文明的多样性, 但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冷战”和“文化抹黑”我们向来是敢于争辩和敢于争论的, 在大是大非的历史事实面前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捍卫我们国家的“文化领土”, 最首要的是要把我们中华儿女精神变得充实, 面对西方文化等“进口商品”要有所甄别、学会审视, 决不能让头脑一热变成真空, 使错误思想趁虚而入。一旦发现西方国家对于我国文化、历史、领袖、英烈、榜样……的诽谤和侮辱, 我们必须及时拿出有依据的事实, 摆出有信服力的证据, 整理出详实的史料予以“还击”, 绝不能放任这种错误认识横流, 要让西方的“文化战略”无机可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27
[2]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44
[3]中国梦与儒家文化[M].山东:齐鲁出版社, 2014:1
[4]王相东.美国的“媒介帝国主义”战略与中国的文化安全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131-133
跨文化研究及其对策 篇2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初中 王新华
摘要: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当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的同时,对其身心健康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学校应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推进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关键词 :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对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学校,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探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平台,为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消除了传统交往中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层次等的差异,拓展了青少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往渠道,扩展了青少年的交流平台,为封闭在“象牙塔”中的青少年,迎接社会风浪的冲击,奠定了基础。
2、网络文化提高了青少年的主体能力。网络文化的双向交互机制激活了青少年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欲望,体现了青少年的自我价值。网络文化改革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式的教育场景,变革了传统的说教、灌输的信息传播方式,而是借助网络,提供了人机一体化的环境,开辟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创造了一个新的教育情景,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与个性的发展。网络文化利用多媒体营造出一种相互交流的全新操作环境,极大地扩展了人的智力和感官能力,把人的潜能发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3、网络文化充实了青少年的心理空间。在学习孤独感日益严重的今天,网络文化的隐秘性和虚拟性,给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青少年敢于在网络上 1 抒发情感,倾吐内心感受,反映自身思想,宣泄个人情绪,回归“本我”,使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以缓解。
4、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青少年观念多元化和现代化。网络文化覆盖面广,包罗万象,超越了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网络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道德的内涵,而且为大青少年提供了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5、网络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的生动化。网络使得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趋向超时空,从单一迈向多元,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选择性;这些不仅扩展了德育的时空,而且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烙印,在东西方网络文化的互动交流中,西方文化所体现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不可忽视。在文化国际主义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渗透,青年学生很容易被西化,被迷惑,认为只有西方的才是最好的,盲目信奉西方文化信仰、刻意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紧紧效仿西方社会现象。
1、浅尝辄止,不善思考。在频繁的上网过程中,青少年浏览到大量信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认知面,使他们在瞬时获取大量信息。然而,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如过眼云烟,在青少年的大脑里若隐若现,干扰其思考和价值取向,甚至造成认知麻痹现象,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网络以其超形象化、超综合性的特征使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
2、情感淡薄,虚拟交往。青少年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喜怒哀乐情感溢于言表。网络文化极大地拓展了交流空间,改变了青少年与他人交流的环境,改变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被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化”、“虚拟化”所取代。
3、游离现实,虚无人生。网络空间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亦幻亦真的虚幻世界。在网络世界徜徉的青少年都扮演着自己理想的角色,弥补现实中的不善与不美。他们带着理想的希冀上网,期望从网上得到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抛开社会生活原则和规范自由驰骋,在获得心理空虚和虚幻的满足后,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真实的自我,最终变成信仰的“虚无主义”者,甚至人格畸变或双重人格。
4、诱惑难挡,违法犯罪。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 息的万花筒,各种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电脑网络技术使色情内容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迅速,更易传播,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还是课堂教育、形势报告、组织青少年讨论学习、个别谈话等,内容单调,形式化的东西比较多,效果一般都不尽如人意。而网络不受时间、地点、地位的限制,能够及时传递信息、解答青少年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预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网络文化使老师能够了解到更为真实的青少年思想动态,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青少年不愿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青少年内心世界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而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匿名、自由的发表观点的环境,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适度的宽容环境,备受青少年欢迎,青少年乐于在网上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流露出来,老师可以据此分析,从而找出对策,网络交流成为观察青少年思想动态的最好“窗口”。
网络文化使得青少年与世界联系更加广泛,学校传统思想教育“制订目标——安排课程——课堂灌输——考试评价”模式显出滞后性,它忽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环境影响,内容枯燥抽象,手段机械单调,难以被青少年认同。而互联网却以其现代化的手段和声、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价值导向存在较大影响。如何建立学校思想教育有效工作机制和创新机制,加强网络化环境下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机制,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环境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工作机制。学校思想教育必须认清网络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不断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开辟思想教育的新天地。一是增加网络文化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规划和建设好学校网络文化主题网站,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文化,四是加强网络文化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五是积极利用 BBS 开辟网络文化教育新阵地,六是开辟网络文化专题论坛,七是开展网络文化心理咨询,八是“依网络做活动,以活动兴网络”,拓展网络文化思想教育空间。有计划地开展贴近青少年网络文化生活的有影响的各类活动,如绿色网络教育征文,开展“我与电脑”,“我与网络”,“我看INTERNET”等与之相关的系列征文,关心青少年的思想、学习、生活、交际、友谊、爱情、道德、理想、职业和未来等方面,把主旋律唱到网上,以达到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青少年拼博奋进的教育目的。(2)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创新机制。思想教育必须针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推进思想教育的改革,突破传统,善于创新。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把握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现代教育观念。二是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占领网络阵地。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体现网络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灵活开展思想教育。四是在工作格局上,建立以思想教育网站为主体的新型网络文化教育平台。
(3)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保障机制。在当前学校及社会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为思想教育赋予新的、现代化手段,保障网络的科学建设和健康发展。一是切实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硬件保障工作。二是加强建设、管理,切实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组织保障工作。三是培养网络思想教育者,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队伍保障工作。四是建立学校与政府的合作渠道,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环境保障工作。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五是争取社会力量加大对学校网络建设的支持,努力做好思想教育网络的资源保障工作。
(4)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功能机制。努力实现网络教育的引导功能,应积极引导青少年主动开展“网德”大讨论活动,强化网络上的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网络自我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生存方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开展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讨论活动。要堵疏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如果说靠监控和删除文章来控制不良网络文化是一种“堵流”手段,那么及时发布主流媒体信息,扶持正面理性信息,引导网上舆论方向则是一种“疏导”的手段。在网上关于一些话题的热烈讨论中,如果把所有涉及敏感问题的文章一味删除,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导致对立情绪。因此,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仅要“堵”,而且还要“疏”,坚持疏堵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当代青少年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都比较成熟、比较理性,我们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我们注重培养一批有独立思考能力、立场正确而坚定的青少年网友,依靠这些骨干带动更多的网友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就能够实现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可见,要“疏之有度、堵之及时”,才能牢牢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不论是堵还是疏,都要立足于帮助青少年提高对网络文化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抓住了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2、加强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
(1)创新理论教育,倡导健康上网。把辨别网上信息的能力、网络道德、网络自我规范意识以及网上的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热点问题讨论作为难点,积 极主动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说教和填鸭的方式,要发扬民主,尊重个体与个性,与学生展开讨论和沟通,耐心地把问题从根源、本质上分析透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思想上认识问题。
(2)以文明修身为载体,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应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网上大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古今、晓中外,接受先贤志士的教导和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分析和评判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自我防范辨别能力,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3)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健全学生心理。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或网上沟通,排解学生内心的积郁,调整学生的心态,引导他们重塑健康的心理,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使网络文化成为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心声的一个窗口,使学生拥有一片抒发自己情感、坦露自己心声的天地,让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同龄人内心的问题。使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能成为教育者。
(4)健全网络管理,加强综合治理。深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法规,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净化网络环境。例如制定“网络自律公约”,开通反垃圾邮件平台,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控制和过滤,使学生无法接触垃圾信息。
参考文献:
跨文化研究及其对策 篇3
【关键词】文化认同 文化身份焦虑 EFL 学习者
“文化认同 ”即 “文化身份认同 ”(cultural identi-ty),是指某个文化群体成员对自己的成员身份(文化归属)的认同感。
从宏观上讲,文化身份是指国家身份、民族身份;从微观上讲,文化身份代表着同一主流文化群体中因个体的职业、地域、受教育情况、经济收入等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同一文化群体使用同一文化符号,具有相同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但同时文化身份又具有动态性,即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个人的成长,文化身份可能会随之改变,得以重新建构。
“文化身份焦虑” 是由文化问题而产生的身份焦虑情绪,即对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焦虑,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问题。
这种焦虑情绪在跨文化交际中会造成文化信息的缺失、不对称,甚至情感的挫伤,弱化文化身份的归属感,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学习者的文化身份焦虑指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了外来文化,由此产生的心理上的身份焦慮。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文化过度欣赏和向往,对中国文化缺少认同和自信,产生迷茫、怀疑、排斥、甚至否定等心理。它反映了 EFL 学习者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迷失、模糊和不确定性。
如何保障 EFL 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对等,使他们不仅掌握目的语文化,还能学会如何使用目的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继承和传播中国文化,达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需要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双重文化的教学。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配合。
一、教育管理部门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纲中中国文化目标的缺失,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根本原因。建议教育部之后出台的《教学指南》,明确提出中国文化教育的目标,规定中国文化教育的内容,将表达中国文化特点的“中国英语”词汇列入大纲词汇表。
2.学校层面。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国文化类英语课程。增设《英语话中华》、《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文化掠影》 等关于中国文化类的英语课程,给学生系统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掌握更多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师
1.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往往是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有关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介绍少之又少。对此,教师在选用或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增加中国文化内容,补充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语表达方式,使学生能用英语恰当地表示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的信心。
2.课堂教学多渠道互动,增加中国文化体验。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更加自然、真实、有趣、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充分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可要求学生在给定的具体场景和大量语料中进行短剧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和演讲等,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翻译、写作等形式来培养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感受文化氛围,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身份焦虑,增强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
3.发挥测试的指挥棒作用,增加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
三、学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增强他们的自我文化意识,中国文化的输入才有保障。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多途径、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英语”,鼓励他们阅读英文原版或英汉对照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及中国文化读物,通过报纸(如《中国日报》、《21 世纪英文报》)、电视(CCTV 英语新闻频道)、互联网等渠道学习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表达方法,增大中国文化输入。同时利用各种与外国友人相处的机会,积极主动地沟通交流,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全球一体化衍生了跨文化交际,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的重要性也被过分强调。研究发现,EFL学习者接触了大量的目的语文化,增强了目的语文化身份的认同,同时削弱了母语文化身份的认同度,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产生了文化身份焦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输入并行,接受目的语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要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学会用英语流畅地表达中国文化,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2000,(1).
[2]韩海燕.中国语境下 EFL 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2).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外语学习者文化身份问题研究》(No.2015ZC050)阶段性成果。
跨文化研究及其对策 篇4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困境,对策
一、农村文化及其特殊性
农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 以农村生产交换方式为基础, 存在于农村范围内的文化。它是对农民价值观念、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的反映, 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 农村文化, 就是在农村经济条件下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农民是中国社会基层的代表, 农村文化则反映着中国社会基层最基本的文化形态, 是中国社会文化的基础发源。农村文化倡导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对农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发挥着强大的引导作用。同时, 农村文化对农民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起到了约束作用, 它以农民共同的价值观念为基础, 在农村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从而将一种特定的模式固化到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之中, 让农民群众自觉地服从这样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并以此约束农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我国农村文化形成于农村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因素, 其特殊性不言而喻。
首先, 农村文化具有封闭性与滞后性。封闭性是农村文化的顽疾,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农村文化都带有强烈的封闭性。在传统自然经济时期, 农民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可以说完全处于封闭的社会环境之中, 个体的封闭导致了村落的封闭, 而村落的封闭则导致相应的农村文化不能与外界其他文化交流。农村文化的这种封闭性也可以说是农村文化的区域性。在现代社会,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 各地联系日益紧密, 农村社会与过去自然经济时代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文化也开始渐渐走出封闭与外来文化进行互动, 但是就大多数农村来说, 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农耕状态, 受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影响而形成的农耕性使得农村文化对外来文化接纳和吸收的程度和效果依旧不是很理想。所以农村文化的封闭性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村文化的封闭性带来的结果便是农村文化的滞后性, 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和融合, 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惰性较大, 变化极慢。
其次, 农村文化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农村文化不是由人们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 它是在过去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中创造的, 中国农村文化是在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断的血肉联系。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 相互渗透, 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着, 同时农村文化也于此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与进步。
再次, 农村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兼容性。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与深远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 地理环境筑造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幅员辽阔的中国, 纷繁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是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这些纷繁多样的要素组合又形成了多样性的农村文化。另外,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的发展历史中都生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这也是促进我国农村文化多样性的原因。随着历史的推进, 经济的发展, 各地、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 各地的文化也相互融合、吸收, 这就形成了我国兼容性的农村文化。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农村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广泛推进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如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培育农村文化产业等, 使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但是,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 农村科学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近年来, 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九年义务教育已在农村基本普及。同时, 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实用性人才, 使得我国的农村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值得重视的是, 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一方面, 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的影响, 客观存在着农民及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教育水平低下、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长期存在;另一方面,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接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年轻农民纷纷进城务工, 这样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骨干的流失, 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失去了最重要的生力军。
此外, 农村的师资配置不科学, 乡村教师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水平与城市相比较低。同时义务教育无法在一些贫困山区真正普及, 很多家庭贫困的适龄学生仍不能接受到合理的教育。这使得农村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落后不仅制约了农民思想的解放, 还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2. 农村基层领导的思想认识与农民自身主体意识有待提高
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作为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众多, 只有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取得成效才能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一个实质性的飞跃。但是, 由于自身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且缺乏全面发展的意识, 许多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并未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而是一味将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农村整体发展好坏的标准, 认为只要把农村的经济搞上去了, 把物质水平提高了, 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就自然提高了。这一错误的理念与政绩观导致农村普遍出现重经济收益、轻文化建设的现象。长此以往, 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基层便处于说来重要, 做来次之的边缘化工作, 而农民自然而然地忽视了自身的文化学习, 造成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
同时, 农民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农民群众强大的主观创造作用无从发挥。只有当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觉醒, 将自身融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文化的繁荣。
3. 农村文化建设队伍配置不合理
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开展者, 肩负着建设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责任, 可以说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保障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目前,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 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积极性不高, 干劲不足, 人才流失, 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的现实状况。文化建设队伍配置状况存在很多不足, 农村文化专业干部队伍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步调不一致。一方面, 农村文化建设队伍配置老化。由于没有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 新鲜血液难以进入队伍, 使得相当一部分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文化工作人员仍然停留在工作岗位上, 导致农村文化建设队伍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凸显, 从而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活力, 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一方面, 农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 农村受过较高教育的青年都进城务工, 而缺乏人才引入机制的农村无法从城市引入人才, 导致农村的文化精英流失严重, 专业人才缺失, 使得当前我国农村文化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农村文化建设难以持续深入。尤其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山区人才引入更是空白。
三、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农村社会要实现全面发展, 就要统筹兼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文化作为农村社会发展中的“软力量”, 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建设,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1.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培养高素质农民
教育的普及关系到农民素质的提高, 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 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保障农村教育公平。通过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 把农民从文盲和愚昧中解放出来, 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2)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 提供教育基础设施的同时, 还要制定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方针, 使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素质共同提高, 培育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高素质农民。此外, 政府还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鼓励青年教师下乡任教, 为农村教育建设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 转变思想认识, 增强主体意识
农村基层领导应转变以往唯经济效益至上的错误观念, 从农村全面发展的视角去关注农村发展, 应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 从而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之中, 纳入领导政绩考核之中, 使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 政府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主体。政府的过度包办反而会打击农民群众发展农村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政府应该努力培养农民对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强化农民文化主体意识, 形成文化自觉。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也是农村文化实践和受益的主体, 更是农村文化创造的主体,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农民群众出发, 选择适合农民群众的学习方式和组织方式, 尊重农民, 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要想繁荣发展, 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使农民群众与农村文化建设互动, 从而得到双向提升。
3. 优化农村文化队伍配置
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 需要一支优秀的建设队伍来作保障。农村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 肩负着组织农村文化活动, 引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 他们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
一方面, 农村应该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不断从当地农民群众中挖掘热爱农村文化、了解本地特色文化、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作为当地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 对其进行培训, 提高其专业素质与管理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使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光发热。同时应根据当地实际, 制定人才引入政策, 从城市积极引入优秀文化人才, 这样可以开拓农村文化的发展视野, 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生机。
另一方面, 应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作用。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科学文化素质较高, 学习理解能力强, 对互联网技术运用自如, 懂得如何让农村建设与时代接轨, 这就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农村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缺陷。因此, 要积极吸收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去, 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这样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不落俗套、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85.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4.
[3]马仙玉.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党政干部论坛, 2011 (3) :20.
[4]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5]耿燕.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 (5) .
[6]张良.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 (7) .
[7]杜冬玲.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农村文化发展繁荣[J].价值工程, 2011 (34) .
[8]乔鸿翔.浅议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J].河南农业, 2011 (11) .
[9]王传荣, 石坚.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困局及影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4 (1) .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3 篇5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叶帆
摘要: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重视和投入不足、重形式忽略内涵、强调老板文化忽视职业化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失调等问题。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需要从民营企业领导者、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构建等角度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现状、问题、对策
一、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文化建设投入总量不足
从目前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程度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视程度比较,民营企业文化在几种类型的企业文化中是最弱的。国有企业向来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加上近年来中央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规模及其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而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因为母公司的管理模式较成熟,对企业文化建设相对也比较成熟,因此总体是比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更加重视。民营企业中除少数大型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视外,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能连企业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加不要说是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了。
2、片面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结果导致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例如,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入CI(企业形象)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协调一致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3、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的目标、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的,其方式多为员工对上司命令的执行和服从,其标志主要是即时的工作效率。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不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人与事的关系为职责,谋求人与事相宜为目标,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强调使用而轻视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4、过分强调老板文化,忽视职业化文化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有一个悖论,就是企业文化是不是等同于老板文化?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家精神主导一个企业文化的主要性格,但它不能简单等同于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个体概念,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算术问题。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关键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处于人治阶段,企业家
决定了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法治或者说是制度建设停留在原始阶段,因此出现个人精神等于集体精神的现状。例如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最初形成的就是老板文化或老板意识,老板意识的核心是成功感或成就感。这也是老板们普遍存在的心态。老板意识的最大局限,就是蕴含其中的霸气和土气。霸气者,就是唯我独尊的傲气。“我是老板,我怕谁!”一切都是老板说了算,这就势必失去对企业员工的亲和力,造成两者之间的思想屏障。所谓土气,主要是囿于本土观念,坐井观天,往往缺失科学的理性。
5、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失调
我国民营企业在由以前的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转变过程中,通常会有以下两大倾向:一是过度强调制度建设而导致机制疆化;二是过度强化人性管理而导致组织失控。过度强化制度建设的企业一般认为,西方的管理模式之所以成功,是他们什么都通过制度来管理,通过宠大的制度体系来管人,所以人的因素在管理当中占较少比例。因此单纯地复制西方管理模式,忽略了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平台与西方成熟企业管理平台之间的差距,过早将西方管理制度复制到企业管理中产生了管理不适应。而过度强化人性管理的企业则过分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而经常给自己找理由,认为中国式管理是以中庸文化为主,以灵活善变的中国人特性为基础,以老板驾驭人的权谋能力为荣,导致制度管理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公司政治主导的文化管理模式。
三、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1、民营企业领导者要转变观念,提升意识
首先,要转变观念。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人实体,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是市场经济基本要素,同时又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载体。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反映着企业的物质经济活动。企业经营活动和文化建设是一个矛盾体中不同的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促进,不可偏废,缺一不可。那种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建设的想法和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这样的企业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其次,要提升文化意识。企业领导者必须做到摈弃老板意识,强化责任意识,培育企业家精神。实现从老板意识、经理意识,到企业家意识、企业家精神的不断推进和提升。应该懂经营、善管理,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才能,有远见卓识、开拓创新,具有优秀品格和良好风范聚合而成的亲和力,并把自己的个性魅力、本企业独具的文化理念与氛围融入民族和国家意志,这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营企业走向成熟、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
2、以人为本,激发企业和谐发展的内动力
在民营企业员工中努力形成一个共同的目的,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和谐大家庭,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一是企业与员工的利益融为一体,员工的需要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一致,员工有归属感,主人翁意识强,关心企业的发展。二是和谐的干群关系,一方面领导不仅关心下属的工作,而且还关心下属的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并敢为下属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员工主动为领导分忧,创造性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三是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民营企业应不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对于员工提交的提案,企业管理层应认真研究讨论,对有条件解决的,及时解决;对目前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制定计划,逐步解决。不断增强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使员工深深感到企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公司的工作都以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员工的利益、企业的荣誉和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3、建设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要突出企业自身特点。一是企业所在的行业。行业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差异、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差异、消费领域的差异、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企业文化个性化建设的依据。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善于发现和抓住这种区别和它们的差异性,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二是企业的历史沿革。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史都存在不同的发展历程。因此,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蕴藏在企业中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精华的东西、有特点的东西,进行整合、塑造。三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在生产相同产品的主业中进行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建设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且这样的企业在企业的总数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容易雷同。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围绕自己的品牌进行,要发现自己品牌的特点和优势,找到与其他品牌的差异性。产品是品牌的核心,但不是品牌全部,所以,现在的产品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产品了,而是已经延伸到了包装和售后服务等要素的层面上。因此要善于找到自己在这些方面比别人有优势的地方,这是企业文化个性化建设的核心。
4、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到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去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给员工带来和谐、富有激情的工作生活环境,能使员工产生较强烈的内在需要,产生较高的期望目标,产生较大的动力,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工作行为,向自己的期望目标努力,这无论是对组织、还是对个人均是有益的。首先,要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在对本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计划,使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化、规范化、特色化,并保证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学习观念深入人心,并将这些观念付诸行动,如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使全员都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要予以奖励,并树立其模范形象。最后,还要围绕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值得赞扬的。同时,注意发挥舆论监督、人际关系等非正式规范的约束作用。逐步形成推崇学习的文化氛围。
5、加快向企业制度转变,形成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
家族式管理具有权责统一、自主管理、运作灵活、效率较高的优点,是民营企业创业初期的最佳模式,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产生过极大的效率,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这种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在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主凭个人或家族成员的经验,企业反应迅速,能适应市场多变的需要,但当企业规模扩大后,由于企业主精力、能力所限,往往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尤其是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大中型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制度有着一极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属硬性管理,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管理,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地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对原有企业文化进行改造,使民营企业变家族管理为社会管理,变任人唯亲为任人唯贤,建立起层次更高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潘红梅.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J].企业经济,2010(1).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篇6
[关键词]汉英翻译 文化空缺 文化内涵词 中国英语
(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因为翻译的直接对象语言总是与文化密切相连。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产物。整个翻译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Mary Snell-Hornby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也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广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预设,而且要有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二)文化空缺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有学者(如王福祥、吴樱)将其分别称为“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意识、建立文化预设,从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的基础。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
(三)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这首先是文化平等意识决定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平等就意味着尊重。这种尊重既有对源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原作者艺术创造的尊重。仅从目标文化出发,置出发文化的实际于不顾,一味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方便,以至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这是一种不尊重出发文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因为这种译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这是翻译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其次,这也是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渗透、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文化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偶然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文化又是开放的,具有潜在的相互吸收和包容的能力。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文化之间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介绍出去。再次,“人们在社会文化系统和哲学思想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是十分强烈的。而语言符号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则是无止境的。”这种求新求异心理客观地促进了语言异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语言中新鲜血液的产生。
(四)翻译对策
1.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即属于完全空缺现象的,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过去的词很多已被英语接受,成为英语的外来词。Donnson Chen将英语中来自汉语的外来词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两百来个。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音译法的生命力。
2.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即属于部分空缺现象的,宜采用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法。在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事物宜通过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成中国英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哲学思想或佛教文化的特有的事物也宜通过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成中国英语。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汉英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问题,主张为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应本着文化平等态度,借助异化译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汉语文化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会失落;还有些汉语文化信息是通过汉字的语音或语义双关来实现的。这样的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可能要通过形象转换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跨文化研究及其对策 篇7
1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1.1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网络文化产业的结构角度来分类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 主要有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搜索引擎、网络出版等, 其中网络游戏所占的份额最大, 据相关部门权威统计数据显示, 在2014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额高达1144.8亿元。截止到2014年我国游戏市场用户数量约达到了5.17亿人, 同比增长4.6%。据调查统计显示, 在2014年我国对外出口的游戏产品中, 客户端类游戏占出口网络游戏总量的27.73%;网络游戏占我国对外出口网络游戏总量的30.88%;移动类游戏数量占总出口网络游戏数量的41.39%。2014年, 中国自主研发客户端网络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8.53亿美元, 同比增长4.15%。2014年, 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2.73亿美元, 同比增长366.39%。
此外,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2015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可以以新媒体的出现为契机不断拓宽经营领域, 不断开辟广告创收的新模式, 成功开辟了一条“T2O” (TV To Online电视到网络) 的多元盈利模式。中研网在《2014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点评》报告中指出, 2014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迎来较为高速的发展, 市场规模达到587.2亿元。而到2017年, 预计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将达到1160亿元。2014年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587亿元。网络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概况分析
就目前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其中网络游戏已经开始在网络文化领域占据上风, 其市场前景已成为商家追逐利润的动力。当前, 我国搜索引擎市场业已发展成熟, 并且在搜索引擎发展的过程中, 呈现出了明显的双寡头特征, 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仍然大部分被百度、谷歌垄断, 并且进入搜索引擎市场的门槛较高。这对于新进入引擎市场的企业而言, 打破现在市场格局就需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以及用户定位, 这对于激发我国搜索引擎服务商的创新意识具有推动作用。针对此, 未来我国搜索引擎市场的新产品、新战略以及新的竞争方式是可以预见的。网络广告业也逐步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和信赖。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收费下载影视音乐盈利模式也呈现不断改善、扩大和增长的趋势。搜索引擎市场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总的来说, 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 在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显著提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2 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主要阻碍因素
2.1 创新基础不平衡, 结构性和层次性的过剩和不足
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呈现出泛娱乐化现象, 针对我国目前主要的网络文化产业而言, 网络游戏在网络文化产品中所占的比值很大, 而其他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从网络文化品牌建设方面来看, 几个知名度比较大的公司对我国网络文化市场形成垄断, 这对于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竞争环境是极为不利的;从区域结构来说, 内陆网络文化产业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发展极不平衡。在产业内部, 传统的盈利模式仍占主流。就以网络游戏的行业生产来看, 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类型也有待丰富。表现在针对性失衡, 偏重城市人群, 农村人群考虑较少;针对年轻人的多, 针对老年人的少;倾向成年人的多, 针对儿童的少。忽略或者不重视弱势群体, 也是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的一个表现。
2.2 网络文化产品中民族文化内蕴亟待挖掘
网络文化产业由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内容产业”的特质, 也使得网络文化产业表现出了极强的原创性。但是, 随着我国网络用户的不断激增以及日渐增多的中文网站, 导致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了网络信息相对贫乏以及网络文化需求高速增长的矛盾。网络文学缺乏创新, 优秀原创作品凤毛麟角, 运用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创新的意识有待提高, 例如许多国外对我国输入的游戏产品都是以我国文化为背景进行开发的, 而我们的网络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运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很多是一味地迎合网络游戏刺激、暴力、血腥的另类需要, 结果往往导致网络文化产业内容生产陷入难以为继的局面。
2.3 缺乏核心技术, 创新盈利模式遇到瓶颈制约
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 在技术上与互联网强国比较, 有较大差距。不少技术受制于其他国家, 如在网络游戏开发涉及到的三维引擎技术、逻辑框架引擎、网络引擎技术等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原创网络游戏产品一直未能成为市场主导, 其竞争力由于技术原因很难与国外的产品相抗衡。而很多传统媒体即使建设了网站, 但仅仅是平面媒体的翻版, 寻求不到合适精准的盈利途径;手机报纸刚刚推出, 数字杂志难以见到, 要想形成一定的盈利模式还有待时日。
2.4 团队建设滞后, 创意人才缺乏
网络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人才缺口日益增大。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够, 创意缺乏, 复合型人才更是极为短缺, 后备力量不足。网络文化产业研发团队规模亟待扩大。目前, 我国网络游戏开发高素质人才几乎全部集中在少数几个有影响力的公司中, 例如网易、盛大等。这也导致了我国游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高素质人才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 而中西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较为薄弱, 这对于网络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极为不利。此外, 网络文化产业人才流失海外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3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思考
3.1 强化网络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 以调控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重视科学规划, 加快推动区域网络文化产业市场的融合。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为首的东部发达文化产业地区带动中西部文化产业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遴选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网络文化产业项目;实施网络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与投入力度。可以通过省部共建方式, 实现最佳资源配置, 快速推进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等新网络文化业态的跨越式发展;实施网络文化国际化战略。如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中国原创民族网络游戏海外推广计划,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网络游戏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实施资本多元化战略, 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和参与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网络项目投入, 吸引更多的创业投资机构进入网络文化产业, 支持网络文化产业企业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3.2 拓展渗透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化新业态, 借特色内容占领消费市场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所吸引全球目光的正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基于独特性而生成了不可替代性, 这正是体现了网络文化发展的创新优势所在。因此, 第一, 要把握网络文化产业是消费主导型产业的特点, 采取措施鼓励企业, 开发和推广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化产品。同时, 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内容应该尊重个性化消费, “与众不同”、富于创造性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第二, 内容开发上要积极创新与发挥民族特色并重。要大力促进中文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 拓展中国信息、中文信息的辐射空间, 强化“原生性”, 加大创意力度。第三, 基于网络文化具有多元并存的文化结构, 因此, 同时要吸取国外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 洋为中用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3.3 创新网络文化产业服务公共平台, 使市场需求转化为综合效益
首先, 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 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其次, 打造并完善多点支撑的网络文化产业立体产业链。利用网络、手机等不同类型媒体之间在传播内容方面的互补性, 构建资本链、产品链、渠道链和品牌链等多个微产业链, 使网络文化内容传播的范围、影响力不断延伸。同时, 使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传播、沟通、反馈过程畅通无阻。再次, 积极创新盈利模式。重点在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等方面形成效益。
3.4 更新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用优秀人才获得持续发展
建立完整的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科学体系。一方面, 改善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努力培养一支既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又擅长文化产业运作, 还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的复合型专业人员。并通过高等院校、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尽快建立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更加对口的相关专业。另一方面, 加强国内部分有条件的高校与国外网络技术开发能力强的高校进行共建工作, 利用国外高校先进的技术在我国高校内部建立现代化的网络文化产业专业实习基地, 同时, 要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前景集聚网络文化人才, 以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动漫、游戏、文化创意、软件开发和市场管理人才,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此保证和带动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一个生产和消费都非常活跃的巨大市场, 在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网络文化产业面临的竞争新态势着眼, 对我国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研究提升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寻求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创新发展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网络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强东.网络文化产业与网络消费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9 (4) .
[2]2014年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细分市场数据分析[EB/OL].中商情报网, 2015-07-29.
跨文化研究及其对策 篇8
1 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与一般的英语表达相比, 商务英语有着自己专业领域的特点和规律。而掌握好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才能够更好对其进行理解和翻译。除了一般英语语言的语法、句型等共同特征, 商务英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商务英语语言词汇的专业化。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相结合是商务英语的显著特点。大量的专业术语的存在使得商务英语的准确理解离不开一定商务专业知识的积累。2) 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规范行是商务英语的另一大特点。商务文书要求语言的表达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特别是法律文书的表述上更要如此。在语言应用的规范性方面, 商务英语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文本的格式和专业术语的应用方面, 一定要符合行业和国际规范, 并为普通大众所理解, 但又不能过于口语化和随意化。3) 商务语言的礼貌性和经济性。礼貌是为了表示对客户的尊重和营造友好的合作关系;经济性是商务活动本身的高效性所要求的, 这表现在商务用语要简明达意, 直接明了。4) 商务英语的高文化负载性。商务英语表达中包含了很多英美文化信息, 这对商务英语的理解和译文质量的保障都带来不少的难度。而对文化的透彻理解是做好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保障。
2 商务英语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英不同民族间的多样化差异是导致商务英语中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是多个方面的, 中英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事物认识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可谓大相径庭, 这一点从下面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dragon (龙) 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动物, 是权力和神圣的象征;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是一种邪恶怪物形象, 是灾难和罪恶的象征。这一点在中世纪的英语中就可以得到验证。圣经故事中所记载的恶魔撒旦 (Satan) 就被描述为“the great dragon”, 由此可见西方世界对dragon恶魔形象的定位如此深刻。此外, 在英语中, dragon还暗含有“泼妇”的意思, 而这对我们中国来讲根本是“牛马不相及之事”。由此可知, 中国与西方国家对dragon (龙) 的认识是完全不同, 所以, 在翻译到与“龙”或dragon相关的事物时, 我们要谨慎对待。有的翻译者提倡将中国的“龙”翻译成英语中的“tiger”, 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文化信息处理方式。因为tiger在西方人心中则是一种强悍而有力量、正义的动物, 它具有与我们中国“龙”的类似的寓意。再如, 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 如果采用直译法, 则被翻译成White Elephant。这一翻译虽然在表层信息上是对等了, 但其深层文化内涵去相去甚远。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具有“没用而又累赘的东西”这样的含义。如果中国产的电池“没用而又累赘”, 英语国家的人为什么还要买呢?因此, 考虑到西方人心中动物形象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lion来代替“white elephant”, 这样处理才能更好的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2.2 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在各自长远的历史发展中对形成了各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一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 在对颜色象征意义的问题上, 中美就有大不相同的风俗习惯差异。西方国家常认为蓝色在是忧郁之意, 并把星期一成为“blue Monday”, 因为这一天是他们度过一个轻松的周末后去上班的第一天, 通常心情都非常的不好。相反, 中国人常常将蓝色看作晴朗清新之意, 因此“蓝天白云”常用来形容天气晴好。又如, 在红颜色所表征意义的理解上, 中西方民族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西方国家通常将红色视为血腥的暴力和不吉利的象征。而中国人则将红色视为喜庆的颜色, 中国人过年过节喜欢穿红色衣服、挂红色灯笼等。鉴于“red”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不祥形象, 他们是绝不会在其产品上用红色做商标的, 他们对红色是忌讳的。因此, 很不奇怪的是David Hawks在翻译红楼梦时就将其中不少的“红”字翻成了“绿”字, 比如, “怡红院”就被翻译成了“怡绿院” (Green Delights) (杨真洪, 2003) 。因此, 将我国带有“红”字的商品名称翻译成英文时, 我们都应该做“归化”方式处理, 从而避免引起西方国家人民的不满。
2.3 地理位置上的差异
世界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有千差万别, 在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地理环境对各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 我国处于太平洋西海岸, 从太平洋向我国吹来的风是东风, 其风温暖湿润, 具有春天的特征, 是生机活力的表现, 因此, 东风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美好的象征。我国的一汽就以“东风”为其汽车商标, 可见国人对东风之喜爱。相反, 对于面临大西洋的英国来说, 西风才是他们所处地理环境中的温暖和煦的方向风, 他们心目中的西风正如我们所说的东风。因此, 不奇怪的是英国以“西风” (Zephyr) 作为汽车商标。地理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 进而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比如, 英国是一个岛国, 而我国则是以大陆生活为主。因此, 对于多面临海的英国, 他们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来形容花钱速度之快、数量之大之意;而在中国, 我们则用“挥金如土”来表示 (关世杰, 1995) 。这些相似语言意义上用词的不同都是与不同民族所处地理位置密切联系的。
2.4 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不同民族由于其所生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大不相同, 其民族在心里特点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比如, 在西方国家, 人们对年龄问题非常敏感, 尤其是对女性来讲, 询问或谈论她们的年龄问题是一大忌讳。然而, 在我国, 对大多数人来说, 年龄并不怎么令人讨厌的话题。相反, 关切的问老人的年龄还能表示一种友好的关心之意。因此,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时候, 类似这样的差异应该得到十分的重视, 以减少商务翻译中的失误。例如, 在汉语广告中, 厂家常常强调产品“老少皆宜”来表明产品的广泛群体适应性。而很多时候, 其就被翻译成为“suitable for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 殊不知, 把中国广告语中的“老”字简单的翻译成“old”在西方语言文化中是犯了大忌的。民族心理特点上的差异也应该成为我们考虑商务英语翻译用词得体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3 商务英语翻译的对策
针对中西方民族中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 在我国对外商务英语翻译中, 我们就要采取有力针对性对策, 避免因翻译不当对商务活动和民族声誉带来的巨大损失。这些对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充分的理解商务词汇的文化内涵
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过程是接触、了解和转换外国文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文化冲突和文化缺位现象。因此, 要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质量, 翻译人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译文表层信息的理解上, 而应该去深入探寻原文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并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到合适的表达。面对商务英文中的诸多文化差异, 译者应当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中的契合点, 力求不同语码转换时实现表层和深层意义上的对等, 避免对文化信息进行简单概括, 掩盖多数的文化内涵。如果两种文化的碰撞具有一个交融点, 那当然是理想的。如果找不到两者的理想契合点, 译者也采用语境推测法来判定其文化意义。因为语境与词义的应用密切相关。在此基础通过创新性应用来实现灵活对译。除此之外, 商务英语翻译人员还应具备搜寻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通过更为权威的途径来确定商务词汇的文化内涵, 实现准确理解原文信息。
3.2 大量增加本族语和目标语言文化常识输入
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而成的, 因此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多样性。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 其涉及到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 要准确的理解不同国家的大量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敏感性, 我们就要在更大范围上去理解本族文化和目标语文化, 并大量增加中西方文化常识的输入, 这是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冲突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应该自觉的去搜寻和理解中西文化方面的异同, 提高自身文化常识的储备量。这一方面的准备就要像对待英语语言本身的学习一样, 保持经常性和持久性。唯有如此才能为实现跨文化翻译能力上的质的飞跃做好准备。
3.3 综合应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
除了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外, 在跨文化商务翻译中掌握和应用好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也是提高译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商务英语翻译中, 有些词汇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译入语, 采取直译肯定是行不通的。这时候就要采取意译法来进行变通。“意译法是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常用的方法, 即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 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 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 (王恩科, 2007) 。比如, 在汉语中, 我们通常用“三角债”来表示存在多种关联或难以捋清的债务关系, 因此, 它就不能直接译为“triangle debt”, 而应该翻译为“chain debt”。另外, 当一些词汇仅用意译法还难以保留其原文的文化特色时, 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加意译或直译加音译的方法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语要表达的意思, 并使译文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对等。比如, 在Goldlion商标名称的中文翻译中, 译者采用直译法将gold一词保留其原义, 而对lion这一词缀则采取音译手法, 从而传神地将原商标名翻译为“金利来”。这一名称不但很好保留了原名的信息, 而且寓意符合商品特征, 并具吉祥之意。
4 结束语
商务英语翻译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不同语言间的语码转换, 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它要求翻译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更要具备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化知识。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大量的增加自身的中西文化常识储备, 更需要学会灵活的应用多种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王恩科.“文化转向”:视角转换还是视角拓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
[3]杨真洪.英汉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3 (1) .
跨文化研究及其对策 篇9
关键词:网络文化,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工作
网络作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也融入了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 网络也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多元化文化交错碰撞的氛围中, 一种新的文化应运而生, 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 人们在使用和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信息文化。在网络文化下, 内地西藏班 (校) 的学生毫无例外的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方便地获取世界各地错综复杂的信息, 也可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 给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 给内地西藏班 (校) 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1 网络文化对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的负面影响
1.1 对学生政治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冲击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工作
目前, 互联网已成为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而网络信息中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并主导全球信息传播体系, 对其他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渗透。西方国家始终把我国当作意识形态上的现实敌人和地缘政治上的潜在对手, 千方百计遏制中国, 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未改变, 互联网已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型武器”。同时, 国内外敌对势力也通过互联网相互勾结、颠倒是非、散布流言、恶意攻击, 进行煽动性政治宣传。由于目前在内地西藏班 (校) 就读的学生年龄偏小, 缺乏独立分析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政治价值观正处在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 长期接触网络文化, 很易受到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使之在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和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显得摇摆、盲从甚至错位。
1.2 影响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交际能力, 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网络使用的是人机对话方式, E_mail、QQ、MSN、聊天室等方式成为了特别是80、90后的主要交际方式, 同样导致西藏班 (校) 学生与外界交往正在向以网络为中介的方向转化。在虚拟网络环境下, 西藏班 (校) 学生将更加习惯运用“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 使得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与其他人之间面对面的机会大为减少, 容易加剧他们的自我封闭, 导致人情疏远, 破坏正常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使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失去了一种有效手段。
1.3 使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行为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等, 阻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网络文化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多彩, 但又鱼目混珠, 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有益信息, 又有消极、淫秽的腐朽内容。据有关调查表明, 在网络非学术性信息中, 47%与色情有关。许多人还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盗窃、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 手段隐蔽等特性, 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始料不及, 成为干扰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 在长期潜移默化中, 使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进而产生心理障碍、行为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等, 影响了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2 内地西藏班 (校) 传统的德育模式受到网络文化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 特别是网络上多媒体信息急速剧增, 内地西藏班 (校) 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德育教育模式, 甚至在网络文化的感染下, 对于教师的说教变得逆反。
古人云:“亲其师, 则信其道!”在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 教师通过其渊博的知识受到学生的信服。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得信息具有及时性、多元化的特点, 同时触及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学生可以轻易地从网上获取大量信息, 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不得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如果我们的知识不能够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们的德育教育自然就无法有效开展。因此, 在今天网络文化背景下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的课题, 迎接网络文化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3 网络文化下我校西藏班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结合我们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结合对部分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跟踪教育调查发现, 要解决目前网络文化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给德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减少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晌, 我们认为网络文化下加强对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应采取如下对策。
3.1 德育工作者一定要解放思想, 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德育工作者, 如何让学生“信其道”。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 能够站在一定得理论高度, 通晓网络文化的特点, 能够熟练应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元化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我校每两年一次的班主任德育培训会,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该领域专家讲座, 使德育工作者学习新观念, 适应新变化, 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树立现代科技意识, 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势, 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思考、选择, 能够使学生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其次, 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使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刃剑”性质, 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不文明的关系。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 如网络知识竞赛、网络知识讲座等, 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 倡导学生文明上网, 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 营造一种文明、健康、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3.2 建立网络德育教育体系, 建立新型德育教育阵地
在利用好课堂教育主阵地的前提下, 积极分层次建立新型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
积极加强校园网建设。首先, 必须有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懂得德育教育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几年来, 我们重视学校德育教师的培训, 提高驾驭网络工具的能力, 占领网络阵地, 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设计了校园网网页, 制作了网络德育教育专题网站、德育室, 做到了图文并茂、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丰富多彩, 以增加吸引力;努力做到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 引导西藏班 (校) 学生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意识形态等敏感问题, 以及社会上和校园中影响稳定大局的热门话题, 开展时事政治教育。同时建立了“红色”网民、“红色”网点、“红色”网站三位一体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网体系。结合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 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可组织网上专题讨论, 让学生相互交流, 自我教育, 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教授、校友谈自己的经历、体会, 用动人的事迹感召青年学生,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网络在先进典型宣传、调查研究、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 达到了育人的目的。通过校园网BBS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改变单纯说教的教育方式。
德育教师要增强时代意识, 积极利用班级博客、个人博客、QQ、Msn等手段, 与学生进行网上双向交流, 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解决学生思想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目前我院把辅导员 (班主任) 教师建立个人博客、班级博客作为一项重点的要求,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3 注重德育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 把握热点、难点问题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 德育工作又体现出新的特点, 那就是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作为在民族院校工作的德育工作者, 要切实跟上时代的步伐, 让我们的德育教育内容能够做到时效性、针对性, 紧跟新问题, 确定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把握热点、难点问题, 及时疏导影响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的不利因素, 目前已成为开展内地西藏班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关键。
3.4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强化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
网络时代的到来淡化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如果西藏班学生能够在现实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找到学习、生活的乐趣, 网络对于他们的诱惑力会大大减弱。因此, 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参观学习, 增强现实生活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同时注重在活动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 成为德育教育的关键途径。我们学院近几年在河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校内结合奥运会、建国60周年等开展了西藏班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利用暑假、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假期组织藏族学生到北京、秦皇岛、西柏坡、白洋淀、冉庄地道战遗址、一二九师遗址等地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学生在丰富的活动感受到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找到了学习、生活的源动力, 丰富强化了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和途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5 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相结合, 健全网络德育教育机制
网络环境下的违规、违法现象仅仅依靠技术上的“防火墙”是远远不够的。网络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 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向学生普及网络知识和宣传法制教育同步。让学生知道即使是在虚拟世界, 人类社会的法律也是有效的。
总之,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还会依然存在发展, 作为内地西藏班 (校) 德育工作者, 必须肩负起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重任, 不断探索网络德育教学的规律, 才能应对目前网络文化对内地西藏班 (校) 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魏明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
[2]曾艳.让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J].经济师, 2008 (2) .
[3]赵立波.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成才的挑战及对策[J].兰州学刊, 2008 (2) .
[4]库来惜.阿不都拉.网络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7) .
贺州工业文化精神及其弘扬对策 篇10
关键词:贺州,工业文明,传承
一、曾经辉煌的贺州工业
贺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早在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为巩固南疆在这里设置了临贺县。公元226年, 孙权始置临贺郡, 隋朝改置贺州, 2002年11月, 地级贺州市成立。其之所以取“贺”为名, 是因为这一带盛产优质锡。明代《天工开物》载:“古书名锡为贺者, 以临贺产锡最盛而得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称:“贺, 锡也。方术家谓锡为贺, 盖锡以临贺出者为美也。”种种史实表明:贺州的城市发展史与贺州工业发展密不可分。
贺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等60多种, 储量大、品种优、易于开采加工。所以, 自古以来, 贺州的矿业一直十分发达。贺州所产的精锡被誉为“八步响锡”并被列为朝廷贡品。1954年10月, 采自贺州市钟山县红花镇的中国第一块铀矿石被命名为核工业的“开业之石”。
丰富的自然资源, 精湛的冶炼技术, 为贺州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 广西政府在现贺州市市区附近设官矿局, 为原平桂矿务局的前身。1938年, 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与广西省政府合资组建平桂矿务局, 广西现代工业由此而萌芽。贺州可谓是广西现代工业的“摇篮”。
贺州还拥有丰富的电力资源。建于1938年原平桂矿务局下属的西湾电厂是当时广西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也是广西第一家现代化的发电厂。始建于1943年的光明水电站是广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1995年, 贺州经国家验收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地区。目前, 贺州建成了以合面狮电厂、昭平电厂、龟石电厂和中胜火电厂等骨干电厂和100多个小水电站构成的地方电网, 是广西地级市唯一的独立电网, 拥有上市电力企业———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贺州市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 土地肥沃, 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原属贺州的曾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脂松香生产企业———梧州松脂厂, 建于1946年, 是中国第一家蒸汽法脂松香生产企业, 是我国第一家出口松香的松脂厂, 其产量曾占世界总产量的8%。
尽管贺州工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贺州的工业增长速度相对减缓, 经济综合实力长期徘徊在广西的末端。为改变这一现状, 贺州市委提出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为重点, 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努力探索出一条贺州崛起的新路子。
二、推动贺州工业再创辉煌的贺州工业精神
工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工业文明的传承。但由于种种原因, 人们对贺州工业发展的历史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加上不少工业企业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消失, 贺州工业发展历程慢慢地被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为加速贺州工业化进程, 必须深入挖掘贺州工业文化底蕴, 传承贺州工业精神, 弘扬贺州工业文化, 使工业文化真正成为贺州工业发展的精神黏合剂, 成为贺州工业发展的强大思想能源和精神动力。
(一) 挖掘贺州工业文化底蕴
纵观贺州历史, 我们发现:贺州自古就因盛产锡矿而得名, 因工业发达而被设为古代郡县所在地。贺州的锡产量曾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原平桂矿务局是建国后广西工业的支柱, 曾为全广西工矿、冶炼、化工、煤炭、机械制造等工业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被誉为“广西工业的摇篮”。贺州发展的历史和贺州工业的发展起伏浑然不可分割。
一个地区, 同一个民族一样, 若忘记自己的过去, 忽略自己的特色, 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尽管贺州曾有过辉煌的工业文明, 但在近代, 由于种种原因, 贺州的工业发展出现了停滞, 贺州的工业文化出现了断层。
当今社会,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发举足轻重。面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现状, 我们必须按照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 在加快推进贺州工业发展的同时, 深入研究贺州工业发展史, 深刻挖掘贺州工业文化底蕴, 以工业文化的发展壮大来推动贺州工业再上新台阶。
(二) 传承贺州工业精神
贺州工业发展史凝结着贺州人民艰苦卓绝、勇于创造的工业精神。这种精神将为贺州工业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 贺州的各个企业曾先后涌现大批劳动模范, 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推动贺州在国家贫弱的时代挺起了钢筋铁骨的胸膛。这些精神共同凝聚成贺州工业文化的精髓, 铸起贺州工业辉煌的脊梁。这种精神更是今天贺州打造广西新兴工业城市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使贺州工业文化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是贺州工业文化形成的人文基础。
要传承贺州工业文化, 就要充分挖掘贺州各个不同时期的劳动者的工业精神。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 但是, 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对真理的渴求、对理想的执着都集中表现为“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 执着进取的创新精神”, 不仅支撑起贺州人民的人生信念和生命价值, 也滋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这种精神, 孕育出贺州工业文化的灵魂。
因此, 我们在打造“贺州精神”时, 必须把贺州的工业精神融入其中。通过对贺州工业精神进行深度挖掘与传承, 用简洁精炼的语言来概括, 把工业精神凝聚在城市工业文化之中, 成为贺州精神中最富于生命力的音符, 成为贺州振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三、弘扬贺州工业文化的对策
(一) 筹建贺州工业文化展区展馆
为弘扬贺州工业文化, 可以在城市中心景观地带建设雕塑群, 展示《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贺州古代先进的锡矿开采、冶炼技术, 各种文献所记录的关于贺州地名的由来, 让世人了解贺州, 重新认识贺州的工业发展历史。
在贺州规划展览馆建成后, 可设一个工业展厅, 全面系统地介绍贺州古代先进的锡矿开采、冶炼技术, 贺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所涌现的劳动模范, 贺州当前的工业成就, 贺州工业的发展方向, 全面展示贺州工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为使展览馆内展品更为全面丰富、更具时代特征, 可面向社会征集有关贺州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物品, 内容可包括各个时期的老式工作服、安全帽、工作证、工资单、票证、获奖证书以及各种文件、书籍和照片、唱片等声像资料, 原汁原味、真实全面地再现贺州工业发展的原貌, 还原贺州工人生产生活场景。
建于1938年原平桂矿务局下属的西湾电厂是当时广西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也是广西第一家现代化的发电厂。其生产机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1938年生产的发电机虽然已失去生产价值, 但可作为贺州工业发展的见证, 存放在展览馆中。类似的生产设备也可保护挖掘。
(二) 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贺州工业文化遗产
目前, 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正在逐步成为公众和政府关注的话题, 寻找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已成为衡量政府眼光的又一条标准。国内外不少 (下转第5页) (上接第7页) 地区已开始加快对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步伐。如:无锡市利用茂新面粉厂建立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沈阳铁西区把原铸造厂车间改建成为沈阳铸造博物馆。
贺州有2123年的建城史, 也有105年的近现代工业发展史。贺州20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留下了不少内涵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这些工业文化遗产不但具有历史、科研等方面的价值, 而且具有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意义。它们记录着贺州的时代变迁, 是贺州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见证, 是镌刻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名片。其贮存的贺州曾经繁华的记忆, 使得它们不再是冷冰冰的钢铁机器、单调厂房、高炉, 也不再是非人格化的技术, 而是一部反映贺州近代工业的活教科书。这些机器、厂房已经具有了历史、文化、技术的生命特征, 扎根在我们城市的某一处空间, 慢慢变成贺州的人文肌理。它们记录了贺州人民工作和生活的点滴, 凝聚了人们对过去的集体回忆, 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认同感。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成为贺州人民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生活的一部分, 可触可感。
跨文化研究及其对策 篇11
[关键词] 汉英翻译;文化空缺;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77-1
翻译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翻译之所以有难度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所以解决文化间的差异对语言之间的转换具有重大意义,汉语和英语所反映的东西方文化是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历史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文化空缺是很常见的,面对这些文化差异要及时解决,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从而确保文化间的正常交流。通过本文对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的分析,旨在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便利。
一、产生词汇空缺的因素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某些语言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这就形成了文化的空缺。造成空缺的主要原因有:
(一)不同生活经验及环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些事物的名称往往会受到人们生活经验及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活地域的不同在物质文化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我国特有的事物在英语中会出现没有对等词的现象,这给汉英翻译带来了阻碍。例如“醋”这一词,在我国的理解不仅是调味品也是形容男女谈恋爱中的嫉妒心态,类似“醋劲儿”、“吃醋”等说法。西方人是不会存在这样的理解的。
(二)不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对欧美国家的影响深远,但是我国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深受道教及佛教的影响。时间久了,这种宗教信仰也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佛教中的“哪吒”、“二郎神”、“嫦娥”等名称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对于欧美人来说却是一片空白。
(三)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体制,封建事物还有保留。与此相对的欧美国家资本主义时期较长,汉语文化中的封建事物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
(四)不同文化以及价值观。在我国的文化中心,人们崇尚群体主义,在世界中寻求人与自然见得和谐发展。与之对应的欧美文化崇尚个人主义。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人们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因此在某些词汇上会出现许多词汇空洞,进而造成文化空洞。
二、文化空缺对文化翻译的影响
(一)造成词汇空缺。所谓的词汇空缺一般是指民族文化在另一个民族中没有其对应词汇的现象。因此跨文化的翻译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汇是文化交流的难题。例如中国的“24节气”是中国特有的计时方法,在英语翻译中就有很大问题。除此之外,中国的历史人物、食物、节日等有很多在英语中都没有对等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空缺。
(二)造成文化现象流失。在现在文化中,有许多文化空缺的产生都是因为其伴随着文化现象。每一种文化都有着文化现象,这对文化现象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很多英语词汇的用法是伴随着故事、风俗、谚语等事物出现的。词汇的空缺对语言或是文化都有重大影响,造成了文化的流失。
三、怎样在文化空缺的情况下进行翻译
(一)进行异化翻译。对于异化空缺词的翻译,在翻译界一直是饱受争论的。直译或是意译都有不同的主张。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要想表现出原文意图以及异域感就可以选择异化的翻译方式;相反的如果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就可以采用归化的方法。所以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方式应根据其目的来选择。异化的翻译方法一般有以下方式:
1.音译。在汉英中的翻译中的音译就是指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对汉语中的人名、商标等音译是其首选翻译方式。由于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的借用在英语中十分明显,很多词语都采用音译的方式。例如:脱口秀(talk show)沙发(sofa) 粉丝(fans)提拉米苏(tiramisu)因特网(internet)阴阳(yin yang)、麻将(mahjong)。但是在音译时要把握好,不能太过广泛。对于读者没有听过或是见过的空缺词,应当采用加注的形式,多次在文中提到的目的语,才能保留其音译看,以不产生误解为原则。
2.直译。词汇的负荷是对民族文化及心理习惯的反映,采用直译的方法可以对文化特征有所保留,从而对中西方的交流提供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译文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四大发明(Four Great Inventions)、中国谚语(Chinese proverb)、金玉满堂(Treasures fill the home)、金无足赤人无完人(Gold can gather nobody's perfect)。
3.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在原文中的一些成语、典故、谚语都极具民族内涵,这些词语在文中的运用无疑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原作增添了民族色彩,在做到这一点时,应当采取意译与直译并用的方法,或者是采取加注变通手法。
(二)进行归化翻译。1.采取借用的方法.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英语跟汉语中的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在其对应的目标语里可以找到与其指示意义相近或是相同的词语,也就是所说的部分空缺,像这种现象就可以采用借译的方法。例如超人(superman)、热线(hot line)、冷战(cold war)、超级明星(superstar);2.采取代换的方法.现在所说的代换法就是要求保留原文的意义,在译文中用意义相近但概念不一样的词语代替原文中的词语,例如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翻译,都应保持语言环境的一直,不能显得太文绉绉。
总结:同过上述了解到,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对文化有重大影响,不能忽视词汇空缺对文化现象带来的问题,要建立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完善因文化空缺对翻译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全,陈传礼.中国英语与汉语文化词语的异化翻译[J].红河学院学报,2004,(01).
[2]晏小花,刘祥清.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02,(01).
企业文化的刚性特征及其变革对策 篇12
一、厘清刚性特征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通过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通常企业连续存在一定时间后, 企业的行为方式所包含的价值观念, 就会被企业内部大多数人当作共有的思维方式, 以此来认知企业所发生的事, 这就形成了企业这个小社会所共有的思维程序, 即企业文化。但是, 正如Meyerson和Martin所说:一个团体文化的本质就是持久的、有惯性的, 会对企业的战略调整等产生阻碍作用。“刚性”在物理学中是指材料的一种力学性能, 描述物体不易被改变的程度。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文化中所具有的不易被改变的特性, 我们将其归纳为企业文化的刚性特征。
第一, 难以改变性。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说, 个体的心智模式必须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去, 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而个人的心智模式是由一系列认知判断和决策规则组成, 并且经过长期积累和修改而成, 因此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它决定了哪些行为将受到惩罚, 哪些行为将受到容忍或鼓励, 在这种强势文化的支配下, 企业内部便形成了好的东西继续发扬, 甚至比以前做得更好, 由此, 导致了文化难以改变的刚性特征。
第二, 惰性。随着组织年龄增长和成熟, 企业一部分认知会囿于如何行事的共有期望之中。这些期望表现在长期形成的非正式规范、价值观、群体网络以及传记和英雄人物之中, 一个组织的过去越是成功, 这种认知便会越习惯化和根深蒂固, 并反过来助长企业文化的惰性和自满。
第三, 抗性。任何一家企业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 企业试图保护自己以防御新生事物及其他转变企图的总体交流模式便构成了企业的文化。研究发现, 企业系统也有些类似于生物系统, 其文化所具有的上述功能类似于生物体内的抗体。企业系统会竭力阻止外部文化的进入, 如果某种文化已经进入, 他就会设法杀死它;如果不能杀死, 他就会寻找办法压制, 企业文化的这种性质即是抗性。
二、创造变革氛围
1. 高层领导及企业家的倡导和重视。
只有通过变革, 才能克服企业文化的惰性。而获得领导层对变革的支持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这是因为, 企业经营群体在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的文化。没有他们的高度重视, 没有他们的身体力行与表率作用, 复杂的变革工程是很难推进的。另外, 高层领导是企业战略的制订者, 在形成和实施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企业的共同愿景, 领导者应通过自己及别人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描绘公司的愿景, 挑选、训练能够实现这一愿景的员工, 并激励他们对其认可。
2. 将企业文化变革贯穿企业各层次, 倡导全员参与意识。
由于文化的难以改变性, 企业中的每个人必须认识到文化变革的必要性, 并采取必要行动全身心投入到变革中。首席执行官和最高领导层的全力付出是必不可少的, 但只有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重视他们的主体作用, 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企业必须创造一种气氛, 鼓励管理者对现行做法提出挑战, 不必担心被打击报复, 激励人们去思考、改进和实施新概念、新想法。
3. 构架良好的组织保障。
让多数管理者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企业文化并非易事, 现有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存在多年, 拒绝变革是非常自然的, 为此, 企业应下决心并采取行动, 实现自我转变。在实施变革前, 可设立一个专门委员会, 由高层人员组成, 并考虑到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来源的多样性, 以实现评估结果的客观、准确和完整。该机构应拥有独立的身份和权利, 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变革的计划、实施和持续的支持, 为企业文化变革经理 (CIM) 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建议。
三、进行文化诊断
在改变企业文化之前, 必须对现行企业文化进行评估, 了解员工对企业的真实态度、看法及态度的由来, 明确现存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对生产率、产品和服务质量、员工士气、企业整体效率造成了多大影响。目前, 企业文化诊断评估的方法有多种, 如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常规方法, 还有一些专用的工具, 如战略分析法、人际行为法、集体行为法、价值链分析法、帕累托原则、头脑风暴法等, 每种方法分析评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 企业核磁共振成像法 (O—MRI) 的特点就是, 它像医生深入观察身体内部一样, 通过各个角度集中关注有问题的区域, 不但可以检查企业的特定方面, 而且通过刨根问底的方式, 对情况进行层层分析, 直到最后找出深层次的原因。
四、选择评估体系
企业文化的内容丰富, 辐射面广, 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要由四个层次九个要素构成。因此, 要做到对企业文化的整体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就要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考察, 选取一些能从各个侧面反映企业文化主要特征的要素。
1. 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对其他要素起着主导和支持作用。评估时应着重考虑: (1) 对管理人员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员工利益、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 (2) 对投资者合法权益、消费者需求的重视程度; (3) 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程度; (4) 员工和企业的冒险精神、革新意识及创造力的发挥程度。
2. 企业行为规范。
企业行为规范是指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员工所特有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 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折射和反映, 在现实中真正起规范作用。对其评估可从企业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员工纪律、工作态度、领导方式、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 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 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和看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厂容厂貌、技术装备、领导形象、员工的精神风貌、企业信誉等。
4. 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显著影响, 包括内外部环境两大要素。对文化变革时的文化评估, 主要应侧重于内部环境, 如组织环境、心理环境、物质人文环境和经营环境等, 以此考察企业文化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和能随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革的程度。
5. 企业文化网络。
企业文化网络是企业内部一种非正式的沟通手段, 是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和渠道。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传播和沟通。因此对企业文化网络进行评估, 可以从“硬性””和“软性”组成手段的具体条目来进行考察, 前者包括企业的广播、电视、报刊、文件、会议、员工培训等, 后者有文体活动、演讲比赛、节日联欢会、运动会等。
五、理顺变革流程
【跨文化研究及其对策】推荐阅读:
福建高考文化经典试题的演变及对策研究09-20
石化企业消防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05-30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05-30
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原因及其对策研究10-29
跨文化敏感研究回顾07-11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05-14
跨文化领导力研究述评07-20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09-07
文化审美研究10-20
文化对比研究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