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研究(共12篇)
上海文化研究 篇1
十八大报告提出, 建立和发展现代传播系统, 提升传播能力。拓展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欣赏国外优秀文化。在全球文化多样化、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背景下, 中外文化互相交流, 求同存异。作为国际大都市, 上海在频繁的对外交流活动中, 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上海是促进我国和其他国家了解的窗口。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 更加体现出我国整体形象。不同国家文化的相互融合交流, 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碰撞和共生, 产生了世博文化, 也丰富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一、上海对外文化开放的运行历程
在不断开放的现阶段, 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是紧密联系的。2009年7月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 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上海在文化引进来的同时, 也在逐步促进走出去文化战略。就像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所说的那样, 要大力增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力度, 不仅要向本国人民介绍其他国家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化, 而且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到国外。在文化交流活动的促进下, 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互相学习和交流, 从而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的彼此学习。
1.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对外文化开放
这个阶段, 通常是中央相关部门和其下属单位具有审批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权利。上海通常都是实施文化部颁布的政府间的文化交流项目以及协定, 负责接待不同国家文艺表演团体。采取全国轮流排队形式派出一些地方文艺表演团体, 安排他们到其他国家进行演出。我国改革开放后, 上海市成为首个在全国开启商业性演出的城市。主动联系, 再呈报给文化部进行审批的双向民间文化交流项目增多了。但从总体上看, 这一时期上海的对外开放文化基本上都是政府间的交流项目, 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接待外国团体。上海开始报文化部批准的一些由对方自负费用的演出, 上海的对外开放项目在这个时期是很有限的。
2.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上海对外文化开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新形势下党中央下放了部分对外文化开放的审批权, 形成了对外文化开放的多层次、多样性和多渠道。
这个时期上海对外文化参与的范围扩大了, 社会各界广泛积极地参与其中。上海木偶剧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昆曲团、上海芭蕾舞团都涌入到了对外开放的潮流中。上海的对外开放也延伸至了第三世界国家, 不再是仅仅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交流。随着范围的扩大, 对外开放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多样, 层次也有了较高的提升。例如, 时装服饰、旅游文化和饮食等生活类的对外交流也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不少展现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历程和民间习俗, 又表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优秀成果的传统项目。如京剧《水漫金山》和《三岔口》, 昆曲《血手印》, 越剧《追鱼》, 民族舞剧《大禹的传说》和《凤鸣岐山》等。也有展现我国现代社会生活, 赞扬社会主义优秀建设成果的现代以及外来艺术形式的各种节目, 比如芭蕾舞剧《雷雨》, 电视剧《秋海棠》和《上海画报》的英文版以及很多美术与摄影作业。在艺术质量和表现形式上也展现出上海的真实水平。
3. 当今上海的对外文化开放
上海是中国现代产业、现代城市文明的核心发源地, 有非常优越的近现代文化, 经济以及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使得海派文化大气包容、兼收并蓄的独特个性。2010年, 为向上海世博会献礼, 同时也把鲜活生动、迤逦多姿的海派文化呈现给世界, 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及上海文汇出版社联手, 通过5年努力, 推出了一套33本的中文版《海派文化丛书》。丛书内容覆盖了海派文化的林林总总,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3年7月19日至21日, 由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中亚和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表现出当今上海对外文化开放程度有了显著发展。
二、上海对外文化开放的运行机制
2011年11月18日中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上海落成, 该基地位于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内, 已集聚中国境内首个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上海文交所, 近80家文化企业和机构。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表示, 这个基地是在“部市合作”框架下, 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提升服务水平, 推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和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最新体现。
1. 走出去:通往世界的道路更宽广
上海外高桥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正在成为中国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前沿阵地。这块实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首块“试验田”, 在文化部引领下, 设立了国家文化贸易政策决策部门, 主要为文化单位提供免费咨询, 阐述“走出去”的相关政策, 讨论应对战略方案与实施对策。发挥外高桥保税区“先行先试”优势, 得到将文化“引进来”的相关制度支撑。同时, 拓展文化服务单位范围, 突破原有商业形态、体制机制、政策审批、经营模式, 满足文化单位实际需要, 解决我国文化进出口问题, 形成我国文化贸易政策测试基地。与这个机构相配套的是建立合理、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信息公布与统一研究系统。创建我国文化产业资源信息库, 利用期刊与网站将各个国际文化市场的实际动态、国际文化市场变动情况, 国际文化市场各种需求公布于众。设立对外文化贸易人员培训机构, 根据不同种类的文化企业的不同需求, 制定专项培训服务, 还可以为文化企业培育满足文化“走出去”要求, 同时具备文化、贸易、管理与金融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 引进来:文化企业成为重要推力
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2010年开播, 2012年除夕, 第三季完美收官, 同时刷新了近六年省级卫视同时段的最高收视率。《中国达人秀》第一季和第二季在上海及全国29个城市组收视率分别为32.6%和5.95%, 名列全国所有卫视同时段第1名, 收视率比第2位高出一倍。在电视领域内, 《中国达人秀》被当成国外电视节目本土化改造的典范。这并不是特例。观察上海电视节目可以看出, 从引进海外电视产品到引进节目方式, 再到后来的制作方法的引入, 上海电视领域经历了漫长的摸索、研究及发展历程。
东方卫视2010年引进《英国达人》版权。版权方不仅提供节目方式, 还将节目制作方法提供给东方卫视, 也就是制作不同节目的技巧, 同时还要培训和指导东方卫视的制作团队。虽然《中国达人秀》完全按海外方法制作, 它依然是纯粹的上海节目。节目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艺, 讲诉打动人心的故事, 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英国达人》的步骤是选手先展示自身才艺, 得到评委认可后, 到复赛时再讲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中国达人秀》与之有所区别。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导演组对比赛选手进行分析, 认为选手的个人故事十分精彩。在海选时的节目安排上, 每晚10点新闻档, 都会让选手讲一个感人故事, 效果非常好。参赛选手的故事能打动观众的, 都能进入到了复赛。菜花甜妈, 孔雀哥等人的经历更让观众为之动容, 他们都成了中国式达人。
《财经》杂志2011年11月发表了明叔亮记者编写的一篇报道:《梦工厂即将开始中国之旅与迪斯尼逐鹿上海》, 引起很多人关注。作为美国好莱坞动漫领域的佼佼者, 梦工厂要在上海建立东方梦工厂。梦工厂的入驻能促进我国动漫的成长和进步, 培养更多优秀动漫产业人才。这种合作方式肯定会提高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扩大产业规模。
三、上海对外文化开放的运行策略
未来在国际性文化大都市的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 上海将充分发挥资本竞争力、区位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开放竞争力, 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 依托长三角, 立足国内, 面向世界, 坚持走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在开放的市场机制下, 构建范围广、规模大、层次高、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开放新格局。使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的优秀文化和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可以在这里找到展示与交流的空间, 真正成为在国内外极具文化竞争力、汇聚效应和辐射能力的国际性文化交流中心城市。
1. 健全和完善上海对外文化开放的机制
(1) 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必须有法律制度作保障。只有健全法律制度, 才能保证整个市场环境与交流环境的公开公正。要形成这种国际性的开放格局, 首先必须遵循国际规范,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WTO的基本准则去指导、规范文化交流与贸易活动, 依法行政。当务之急, 必须尽快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一套有关市场准入、多元化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鼓励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要简化文化流通领域的审批手续, 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提供开放、自由、规范、有序的交流氛围, 以增强本地市场的吸引力和聚合力。
(2) 建立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畅通的交流渠道和快捷的信息服务, 可以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机会。尤其是在信息时代, 要抢占市场先机, 首先必须赢得信息优势。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 搭建一个以服务本地文化机构和实体为主、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文化交流信息咨询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 可以随时查阅各国有关文化事业、产业的政策、法规,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指数和结构, 文化贸易进出口的结构、实例和数据, 以及主要文化企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情况, 获得国内外文化投资、交流与贸易的最新信息。
2. 打造上海对外文化开放的个性化品牌
(1) 铸造名牌产品, 进行延伸开发。对具有上海特色、民族特色, 又具有核心竞争力、易于输出的强势文化产业和拳头产品, 如媒体、动漫系列产品、高科技电影、歌舞剧、杂技等, 应通过建立重奖制度, 扶植鼓励各种原创, 培植一批有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在品牌初步形成后, 要注重对其进行后续开发, 建立产业链接, 并不断加以宣传、指认, 扩大影响。
(2)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长江三角地区同属吴越文化圈,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文化背景都比较相似, 在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上也较为接近。目前, 该地区已初步形成彼此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交融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上海与该地区各主要城市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 不仅可以合理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 而且能够借助区域整体文化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聚合能力的增强, 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并逐渐向外扩散、辐射, 从区域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3. 注重上海对外文化开放的长效性
(1) 重视调研、统计工作, 制订科学的发展战略与规划。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 对文化交流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委、市府认识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提出了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 并通过一系列国际性交流项目的开展, 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必须充分重视行业调研工作, 设立专门机构, 配备专业人员, 对文化交流现状进行深入调查, 定时统计公报, 并加以科学分析、研究, 及时把握文化发展和交流动态。在此基础上, 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 充分利用本地优势, 形成综合竞争实力, 尽快实现预定目标。
(2) 倡导深层次学术交流, 建立上海国际文化论坛。文化交流, 不单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交流, 也包含不同文化思想、文化理念、文化信息、文化机制之间的交融和碰撞。设立上海国际文化论坛, 开通固定网站或创办专业期刊, 对文化交流开展理论研讨。并定期邀请国际著名文化学者和实业家来上海进行交流、探讨, 不断扩大影响, 使之发展成为与“财富论坛”“500强论坛”具有同样影响力的国际文化论坛。
摘要:对外开放在提升国家整体外交服务水平以及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中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建立和发展现代传播系统, 提升传播能力, 拓展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性, 提高文化竞争力和总体实力。这体现出党中央对现阶段发展的明确方向以及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正确把握, 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新背景下的高度文化自觉。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一直走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最前端。本文从运行历程, 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上海对外文化开放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上海,对外文化开放,机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张燕.从“上海周”看对外文化交流的作用[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09.
[3]胡锦涛.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7/20/content_11740850.htm, 2009/7/20.
[4]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并致辞[N].人民日报, 2004-5-21 (1) .
[5]黄坚.在探索中开创新格局:1979至1990年上海对外文化交流[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8, 11 (8) .
[6]影视制作编辑部.达人是怎样练成的:解密《中国达人秀》成功秘笈[EB/OL].影视制作, 2010 (10) .
[7]徐佳.《中国达人秀》诞生记[N].第一财经日报, 2010-10-22 (4) .
[8]明叔亮.梦工厂即将开始中国之旅与迪斯尼逐鹿上海[N].财经日报, 2011-11-21 (3) .
上海文化研究 篇2
2016年上海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有很多,那么在上海读在职研究生能不能落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攻读上海在职研究生能不能在当地落户?
是否能落户到上海,还是要看在职人员选的是哪一种研考方式,在职研究生考试有两种报考方式,一种是一月在职联考,一种是五月同等学力申硕。能拿到双证的在职研考试是可以落户到上海的,也就是一月在职联考,而同力统考则是不能落户到上海的。
一月联考的招收专业不多,有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虽然招收这些专业不多,但是这些专业的就业率都很高。这些专业的共同点就是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并且可以从事多种方向的工作,是众多在职人员的首选。
目前在上海招收双证在职研究生的院校有很多,报考这些院校的双证专业都能落户到上海。想通过报考在职研来提升个人能力,并想落户到上海的人员,可以报考上海招收双证专业的院校,从而达到拿到证书,又落户到上海的目的。
上海在职研究生热招院校推荐: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
上海在职研究生双证报考条件:
学员想要报考双证在职研究生,需要满足专科学历满五年、本科学历满三年、博士硕士学位满两年,学员符合以上条件就可以在在职研究生网登记报名。
小编总结:上海在职研究生也是可以分为单证和双证的,双证在职研究生就读期间大家可以把户口迁入学校。
文化支撑上海品牌复兴 篇3
——上海老品牌的情感流失与无奈选择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到今天的国际性大都市,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品牌蜂拥而入这个商机无限的大市场。而诞生于本地的众多老品牌逐渐被挤压着、边缘着、冲撞着,新兴的市场渐渐淡忘了它的深厚文化底蕴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而关于它的一切,却只能在人们的怀旧岁月中寻找更生动的回忆。这种情感流失让老品牌未来的选择很无奈,如果老品牌不想成为“大城小爱”中的主角,它们就必须要在无奈中作出选择。
——编者
文化支撑上海品牌复兴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要求绵羊,按照一定的路子往前走,但是现在需要豺狼,上海的企业,需要一点血腥,需要一点狼性,需要一点张牙舞爪的东西。相信狼性十足的企业,到一定程度以后,又会重新回到彬彬有礼上来。
和老品牌比较起来,在互联网时代涌现出来的品牌既幸也不幸。幸运的是,这个时代的品牌能速生,往往几年时间就大红大紫;不幸的是,这个时代的品牌有太多的后来者,后来者一样能够速生,那么,以往的成功者就可能在后来者的绽放中枯萎。在新品牌的层出不穷和强劲的爆发力的摧枯拉朽之下,老品牌如何重生与新品牌共同存在,在现代的商贸雨林中角逐一席之地呢。
老品牌今安在?
过去的50多年里,上海品牌曾经辉煌得无以复加。在“老三样”时代,自行车中的凤凰、永久,表业中的上海手表,以及蜜蜂牌缝纫机都是各自行业的翘楚。随后,上海生产的金星、飞跃、凯歌电视机,华生牌电扇,上菱、双鹿电冰箱,幸福牌摩托都是凭票供应的紧俏货色。但如今,摩托业转到了重庆,缝纫机转到了台州,而上海家电业中心的位置也早已不保。
上海老品牌一开始是鹤立鸡群,到如今却在整个中国品牌群落当中逐渐没落,许多上海老品牌都布满了厚厚的灰尘。1995年首批荣获“上海名牌”的152个产品,目前仅剩100个,12年里52个名牌悄然消失。对中国人特别是上海人来说,人们更多的是用一种回忆的姿态来讲述上海品牌。
美加净,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辉煌的化妆品老品牌,将准备重出江湖,据了解,上海家化集团已10年没有在央视黄金段位投放过广告。但是今年一投放,在A特段就中标5000万元。美加净开始在央视1套到6套节目频频亮相,似乎要找回上海家化当年的磅礴气势。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茁表示,“这只是我们整合营销预算的一小部分,我们将在央视黄金段位力推美加净和六神两个品牌。”如此打造美加净,显示了其在营销上的决心。
1999年,上海手表厂重组成立上海表业有限公司, 2006年,上海自主研发“手表制造技术皇冠上的明珠”——陀飞轮机芯,使“上海牌”手表这个老品牌再次打响。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推出10万元一只的上海牌手表,限量发行50只全部预售一空。2005年亮相瑞士钟表展时,当地手表商惊诧之余,对其“ 1万美元一块”的报价连称“不贵!”最近,不少世界知名品牌手表厂家找上门,开价上万元一个要请公司贴牌生产陀飞轮机芯,上海表业有限公司一公司负责人曾表示:卧薪尝胆这些年,是向世界打响“上海牌”的时候了。
新品牌逐鹿
在日本,有个叫孙正义的人,曾经是能和比尔·盖茨争夺世界首富地位的人。他创办的日本软银,正是按照他自己的规划,一手打造的新品牌。孙正义很早就意识到,要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要创办“变异怪兽”型企业。他认为IT、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让传统的企业形态发生变异,从而诞生体形巨大的怪兽。而品牌创设之路,也变得轻而易举了。的确,今天软银在日本已经是很知名的品牌了。
像“YAO”这样的个人品牌,几乎无须张扬个性,就变得非常知名,为什么,因为姚明太高了。而像分众、盛大这样的互联网品牌,为什么知名?因为它们被太多人接触到,而且它们的市值膨胀得太快了。
新品牌的涌现几乎是必然的,况且上海汇聚了高端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这里具备诞生上述新品牌的各种要素。关键是,这里是各种思潮交汇的要地。在这里,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可能给你提供灵感。但具体到每个个案时,却无不充满偶然。说到底,是市场选择了品牌。
上海是很多企业进行全国营销的高地,也是很多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能够在上海站住脚跟,全国市场也就不难。但是,这也许只适合于传统产业,对于新品牌来说,最终难道会真的形成上海新品牌、北京新品牌、廣州新品牌这样的分布吗?
业务分布一定会较地域分布更为重要。互联网会形成地域性的品牌,但地域性的品牌一定不会非常知名,也难以成为怪兽。所以我们看上海的新品牌,一定要首先看上海的新品牌们,如何规划好自己的业务分布。
从上海崛起的分众传媒正成为一个耀眼的新媒体品牌。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CEO江南春认为,分众传媒能够获得广告主青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几年所推行的发展策略。一方面追求覆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分众传媒追求更深入的细分。江南春说分众传媒将继续奉行开拓传播领域蓝海的策略。
中国新广告研究中心金定海教授是这样评价的,分众传媒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空间限度,致力于打造在生活与非生活、工作与非工作的过程空间或非自主滞留环境中的传播强效性,尤其注重拓展对消费者的不确定意识状态中的确定性传播。
文化支撑复兴之路
上海人有分老上海和新上海,但是如果我们说到上海的品牌,是不是也有老上海和新上海呢?或者说,那些曾经在历史记忆中间,或者深刻,或者浮现印象的那些品牌,是不是也能够随着市场和时代的发展,它能够不断地焕发出新的魅力呢?上海的老品牌能不能找到新的价值,新老品牌是不是可以把他们看作狼和羊在现代商业市场风雨中适者生存了。
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所所长余明阳曾这样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要求绵羊按照一定的路子往前走,但是现在需要豺狼,上海的企业有这么个特点,上海的产品质量非常好,但是呢,这个营销会显得非常斯文,上海的产品是非常注意它的品质,但是不会去炒作太多的概念。所以它在整个狼性十足的时代,显得非常的斯文,显得非常的格格不入。上海的企业,需要一点血腥,需要一点狼性,需要一点张牙舞爪的东西。相信狼性十足的企业,到一定程度以后,又会重新回到彬彬有礼上来。
上海发展新常态研究 篇4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 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 南濒杭州湾, 西与江苏、 浙江两省接壤, 上海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相融合, 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属吴越文化, 上海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上海市已成功举办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大型国际活动。
上海话是上海开埠以后吴方言区各地移民口音在松江方言基础上自然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方言, 是吴方言区的共通语言。语音受移民中占优势的宁波和苏州两地影响巨大。吴语上海话是上海文化及气质的载体, 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也和老洋房、弄堂、石库门、旗袍等一样, 成为上海风情的代表性符号。
老一辈上海人都非常有礼貌、讲传统, 扬名中外的名人也比较多。现在的年轻人中, 上海男人是有名的好男人, 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以脾气好、有礼貌、有见识、有能力闻名。很多人都知道, 日本男人和美国男人, 一个在家里脾气大, 一个非常张扬, 但上海好男人有苏州男人的温柔。上海女孩却截然相反, 可能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往往感性的东西比理性多, 显得自以为是, 不懂做家务。她们在学校可能显得好些, 但结婚后很多人对家庭不够重视, 真正甘心做贤妻良母的女性越来越少, 很多人期盼成为女强人。好的女孩更多地会接受江南文化的熏陶, 而不是崇洋媚外。现代上海女孩应更多接受人文教育、传统教育和礼仪教育, 甚至到一定年龄要学做和肯做家务。男孩的教育除以往传统教育外, 增加商业经济管理教育也是必须的。
上海人教育与择业首先考虑本地因素。上海是很多著名高校的聚集地, 来上海就学的学生非常多, 上海人以包容的心怀接纳这些莘莘学子。在上海的职业发展中, 外来人口主要以开拓市场为主, 而上海本地人则以在机构供职为主。上海人在求学和求职上有更多的优惠。进入高校的上海人综合素质, 比如体育、艺术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上海属于上海人, 也属于来沪工作的每一个人。它的建设需要由在上海工作的人共同完成。
上海外来人口日益增多, 很多矛盾和负面的不稳定因素, 特别是上海人与外地人因文化观念不同发生的冲突凸显出来。例如, 上海本地大学毕业生或符合择业标准的人多选择到机关和国有企业工作, 有些也会在一些单位做行政管理等办公室工作, 熬上几年, 在适当时候获得正规编制。政府或一些单位在选拔人才时, 大多注重是否有毕业证书或其他职业证书。有些单位认为本地人不太好管理, 也会聘用外地人, 以致造成很多上海人才因不被聘用或重用, 而对外地人产生厌恶感。有些外地人不崇尚上海文化, 不遵守上海人道德准则和上海地区制度, 或缺少文明礼貌教育的人随地吐痰、出口脏话更被上海人所厌恶。外国友人因语言差别和道德标准较高, 对上海人生活的直接影响比较少。外来人口到上海旅游、经商应自觉遵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礼仪, 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上海人与外地人友善相处, 大家共同努力, 才能建设好一个繁荣昌盛的大上海。
在世界城市人口密度排名中, 上海位居前10位。中国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上海市区人口密度是东京2.4倍、伦敦3.5倍、巴黎4.8倍。上海市政协近期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认为“十三五”期间, 必须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布局调控, 以保持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调研发现, 上海人口增长致使资源、环境等承载能力紧张。除人口规模本身带来的问题, 人口分布结构的缺陷也很明显。
二、关注上海未来发展的关节点
1.地铁
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共开通线路14条。2015-2020年规划中, 有5条线路延伸规划、4条线路新建计划。地铁在解决上海交通拥挤, 给市民和观光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地铁里乞丐、小商贩、非法分子造成乘客身体伤害时有发生。建设部门除定期对地铁和地铁环境进行检测, 排除危险隐患, 给乘客带来安全、舒适和便捷服务的同时, 保障地铁安全, 进行安全教育和宣传也是重要任务。
2.高楼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其中200米以上的建筑就有45栋之多。目前上海第一高楼是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总投入达148亿元, 2014年竣工交付使用。资料显示, 2013年4月, 上海中心大厦经过4年多建设已突破500米, 高度超过同处上海浦东陆家嘴区域另两座摩天高楼——高420.5米的金茂大厦和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 成为“上海第一高”、沪上游客乐于合影的新地标。上海浦东更是将这3座当今世界上排得上号的摩天高楼誉为“三柱高香”, 希望这道独特高楼风景线能保佑陆家嘴金融城繁荣昌盛。上海高楼前4排名:上海中心632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东方明珠467.9米;金茂大厦420.5米。当然高密度地铁建设和高楼建设的规划必须体现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3.污染
上海是工业城市。由于城市的发展、 人口密集、消费量上升、建设加快, 特别是工业发展给上海环境带来一定污染。上海除了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外, 工业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的污染也较严重。特别是近几年, 媒体上时有雾霾污染、PM2.5浓度升高、空气质量指数上升、空气严重污染的报道。雾霾显著加剧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 运动耐受力降低, 健康人群普遍出现多痰咳嗽症状, 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除加强宣传, 比如让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肺病患者减少户外运动外, 市政府应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 使上海城市环境更美好、更适宜居住。
4.环境
上海四季分明, 气候正常, 人文环境和社会气氛名列国内前茅。上海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 国际知名展览或文化活动首站往往在上海。上海社会治安好, 民主程度高。在上海居住的外国人较多, 使上海呈现出时尚时髦各领风骚的风情。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上, 上海医疗保健设施日趋完善。公园、健身、娱乐场所经过建设也比较到位。上海是中国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之一, 2014年GDP总量居中国城市第一, 亚洲第二。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 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 也是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地。上海与江苏、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5.水文化
上海的城市文明延续与河流息息相关, 孕育其中、繁荣其上。保护上海的水环境, 挖掘弘扬水文化, 是营造上海独特魅力的重要策略。上海所处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 漫长的历史造就了上海地域江、海、湖、河多种水系交汇的典型特征。江南水乡特有的泾、浜、浦、塘则使传统农业圩田渔耕文明的脉络显现, 组成了上海城市基本的水土格局。上海邻长江入海口, 具有显著的河海、陆海作用的地貌特征, 滩涂湿地、沙洲岛屿特色鲜明, 是世界级生态价值的地理要素。未来规划尤其需要重视保护并恢复沿海、滨江生态岸线, 系统性保护上海外围自然景观风貌。上海水系源于太湖。太湖及周边湖荡星罗棋布, 与传统村落、城镇空间融为一体, 具有典型的江南人文特色。未来规划应重视强化水系、绿网与地域文化交融的鱼米之乡的田园景观风貌。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 是上海城市文明的发祥地, 也是未来城市公共生活的核心场所。未来规划要重视城市整体水网梳理、保护与拓展, 水质系统改善和区域生态环境构建, 形成大上海城市与水土相和谐的自然环境。
6.教育
为适应国际大都市要求, 上海人不但学英语, 还学其他世界语言。在一味追求出国留洋条件下,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由于很多孩子从小学习外语, 不仅上海沪语, 就连中文水平也开始下降。教育和培养上海城市建设的管理者是一大任务, 上海需要更多新一代人才, 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在规划好12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 加强年轻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础教育, 为上海后续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7.智慧城市
2015上海国际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博览会11月4日至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并指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央经济会议更进一步指出, 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信息科技、物联网技术等) , 整合信息资源, 统筹业务应用系统,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的新模式, 是智慧地建设城市、智慧地管理和服务城市、智慧地推进城市可持续运行。
“十二五”期间, 上海市年均常住人口增长超过50万, 生活源、污染源排放量持续加大, 可能超过城市水体和大气环境能承受容量。
在调控人口分布方面, 要严格控制中心城区高强度、高密度住宅建设,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倡导集约式发展, 着力安排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同时要把郊区新城、重点新市镇建设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核心动力。以促进产城融合为突破口, 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向郊区新城延伸, 让新城成为 “反磁力”中心, 疏解和吸纳中心城人口。
上海市民为上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促使这个城市展翅高飞。城市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本文提到的问题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上海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更多地考虑居民们的意见, 加大力度建设和改善, 使上海以博大的胸怀, 引领世界潮流更快地向前发展。
摘要:上海被誉为远东大都市, 是国家中心城市, 也是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后, 经济建设得到飞跃发展。尤其是浦东新区的发展, 陆家嘴、自贸区的建设和世博会的举办都为它倾注了巨大的活力。上海要继续蓬勃发展, 需要找到具有先进性、地区性、灵活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问题的更多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上海文化,上海人,发展
参考文献
上海企业文化1 篇5
2009-09-23 10:46:00 来源: 解放网-解放日报(上海)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必须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组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对于推进上海银行业监管事业的科学发展,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这四个方面,贯穿着一条共同的主线,渗透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即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成为人类向往的美好社会形态,根本上在于这个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成为人类自觉遵循的科学真理,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因为该学说是建立在以人为本这一基点之上的。因此,“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原则。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本质地反映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取向。在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价值原则的统领地位,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道德基础和精神纽带。
上海银监局成立6年来,在银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探索实践银监会倡导的“四四六”监管理念。这一管理理念具体是指,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同时,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的共同发展;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业中的竞争力;对商业银行所作的限制要做到科学合理;鼓励公平竞争,反对无序竞争;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要实施严格、明确的问责制;高效、节约地使用一切监管资源。以创建“创新型、学习型、务实型、廉洁型、合作型”银监局为目标,抓住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环节,进一步优化监管组织架构和监管流程,有效利用并整合监管资源,不断更新监管技术和手段,切实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以“对消费
者负责、对被监管机构负责、对干部职工负责”的监管实践体现“人本”理念,促使上海银行业更好地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
“维护权益”与“知识教育”相结合:
对消费者负责
上海银监局成立之初,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来认识银监会“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利益”这一监管目标,通过做好产品风险提示、创新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以及推进公众金融知识教育等方法来落实,将其放入银行业监管全局去思考,放在银行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
一是做好银行产品风险提示工作。我们认为,风险提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步骤。在广大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电子银行产品、代销保险产品等有关银行产品时,应提醒其充分了解产品性质、本金安全、扣取费用等关键信息,并仔细阅读相关合同条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提出监管意见、双边会谈等,要求银行严格控制理财产品销售环节的风险,确保产品销售的各项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体现和符合客户最大利益的原则,并要求银行进一步改善售后服务机制,妥善处理客户纠纷。
二是创新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这主要包括,开通“金融消费者投诉热线”的电话和电子信箱,指定具有监管经验的人员专门从事投诉受理工作;将信访件的调查处理纳入监管工作范畴,并作为一项日常的监管任务;要求银行业机构重视投诉受理;建立信访信息定期反馈通报机制;出台《上海银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公约》,规范信访工作的操作程序,逐步完善银行机构、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三位一体”的投诉受理机制;积极稳妥处理突发群体性矛盾,等等。
三是积极推进公众金融知识教育。我们提倡公众金融知识教育是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行同业公会等的共同责任。近年来,通过组织开展大型公众理财投资教育活动、送金融知识下乡和进社区活动、开辟公众教育服务区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和信息披露,提高公众金融素质,增进公众对现代银行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及相应风险的识别,进一步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金融风险意识、理性的投资理念。
“行业发展”与“行业监管”相促进:
对被监管机构负责
从2008年开始,上海银监局在银监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提高监管有效性和银行业竞争力两个主线,坚持科学监管,加强创新监管,注重宏观监管,使“行业发展”与“行业监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有力支持上海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科学监管方法。上海银监局在监管实践中不断完善监管架构、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强化监管的成本效益意识,进一步加强有效监管能力建设。其措施主要包括:理顺监管职责,强化前、中、后台协作;分设监管职能,提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专业化水平;成立专题研究小组,提高监管实效和市场创新的研判能力;专设中外资法人银行监管部门,突出法人机构监管力度;实践联动监管,形成联动机制并凸显联动成效等。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监管使银行业活力进一步提升。上海银监局一向坚持在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银行业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创新活动。其措施主要包括:完善创新前提,强化银行公司治理;提供创新激励,发挥准入的正面导向作用;优化创新环境,提高监管信息透明度;培育创新土壤,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把握创新良机,即奥运金融与世博金融;优化监管组织架构,有效支持并推动金融创新等。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宏观监管贯彻国家调控政策。我们始终强调监管工作人员,特别是中高级监管人员,应具备宏观监管意识,关心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努力提高宏观分析判断能力和宏观政策水平。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窗口指导,促进信贷服务经济;快速反应,及时化解外资银行流动性困难;持续监控和防范房地产市场和集团关联企业贷款风险;分类指导,深入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等。
“整体”与“个体”相统一:
对干部职工负责
在提高监管成效,达成全局监管目标的同时,上海银监局也注重对干部职工的培养工作。通过机关文化建设、干部管理制度改革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等方式,倾听职工心声,关注职工发展,提升职工素质,实现“整体”和“个体”相统一。
一是开展和谐向上的机关文化建设。通过贯彻落实从“独唱”到“合唱”转变的总体党建工作思路,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通过下发调查提纲、个别了解情况等形式,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多次干部职工思想行为动态分析工作,关心职工生活,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思想。通过举办联合组织生活活动、机关党支部工作交流会等形式,加强各党支部之间、党支部与金融机构等兄弟单位基层党工团组织的共同学习、相互交流。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提升职工政治文化素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增强团队凝聚力。
二是推进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相关措施主要包括:树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本系统内部干部交流,主动加强与地方党政和有关金融机构的联系,为干部交流拓宽渠道;全面推进定岗定责,为履职问责打好基础;改进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调动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员配置进一步体现向监管倾斜、向前台倾斜的原则,充分整合全局资源。
三是推行职业生涯设计和配套培训。相关措施包括制定印发干部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下发调查问卷,了解掌握职工职业需求;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教育平台,努力实现干部教育制度化、差异化和信息化;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探索建立与职业生涯规划相配套的培训体系;鼓励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位学历学习,并完善相关配套奖励措施。
振奋精神,推动监管工作不断前行
上海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早较快,物质文明发展程度较高。作为银行业的监管者,在工作中面对各种诱惑和利益冲突的情况十分常见,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职业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塑造坚忍不拔、博采众长、敢为天下先的上海银监人形象。
一是倡导职业意识,勤钻研,爱奉献。职业意识要求我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想,在利益、信念、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形成高度自觉的职业纪律,努力提高职业能力。这就必然要求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发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作风,深入学习钻研专业知识,切实提高科学监管、有效监管的水平。
二是倡导合作意识,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作为上海银行业的监管者,我们要树立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合作意识,摒弃狭隘封闭观念,树立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想,积极推动与兄弟单位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做到既“请得进来”,也“走得出去”,立足上海、服务全国。
三是倡导创新意识,敢于先行,勇于尝试。金融创新是银行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创新意识则是决定这一推动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上海已具备金融机构多、金融市场体系完备等良好金融创新条件基础上,监管者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被监管机构合理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监管者自身也应积极创新监管的方式方法,优化监管流程,提高监管成效。
(作者系上海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上海文化研究 篇6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70-05
The Study about Influence Factor of Culture Consuming of Urban Dwellers in Shanghai
MENG Hua1, LI Yi-min2
(1.Women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2, China; 2.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f former theory about culture consuming,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concept and content of culture consuming. The author grafts stratum theory onto domestic condition with new paradigm application of culture consuming in foreign study, and uses vital statistics variables as the division standard of different culture consuming groups. Applying the urban dwellers of Shanghai, the article finds the generic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trend of culture consuming, and points out that some vital statistics variables including age, education, position and income would influence culture consuming of urban dwellers. This conclusion w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demonstrable support for the expansion of consuming economic field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ulture consuming.
Key words:culture consuming; culture product; culture activity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文化消费的兴起与发展是必然的结果;而关于此方面的理论研究,也遵循着理论为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映射与抽象的原则。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与繁荣,这也导致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主导性产业,并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中国城镇区域分布的广泛,以及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文化消费实践在理论上的抽象带来一定难度,并进而影响到相关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而上海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它的城镇生活形态及消费模式对其他城市会起着引领性的作用;因此,若以上海为例来研究居民的文化消费,并总结当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一般性特征及最新动态,既可以为消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以及国内文化消费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还可以为相关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2 关于文化消费研究的理论述评
关于国内文化消费研究的兴起,是与消费经济学密切相关的,其初始提法为“精神文化消费”,以相承于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力理论;也即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而消费文化产品的能力[1]。在具体的研究中,学者们注重于剖析此种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容及层次;研究的结论因对“文化“界定的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按照狭义“文化”论的理解,文化消费的内容是指以文学艺术为主体的音像、出版物及与此相关的文艺服务等内容;按照广义的文化论的理解,又可将文化消费理解为个体因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对物质和劳务的消费,该种文化生活的需要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娱乐休闲、文化艺术以及精神追求等内容[2,3]。但文化消费概念及内容的研究,仅是文化消费研究的表层部分;而关于文化消费动因及其演化路径的研究,才是文化消费研究的核心所在。在目前的研究中,国内学者虽然提出了文化消费与社会个体的价值观,审美观及兴趣爱好有关[4],但却未能深入探讨文化消费与以上相关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大小,并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5]。当然,该情况的出现,也可能与文化消费的研究主题有关;“文化”这一概念本身所承载的社会学意义,以及定量分析法在整体问题研究上的局限性,使得定性分析法成为国内学者的首选。但是,若能选择典型性的实证样本,并准确定位于文化消费现状的具体成因,将会有可能消除定量分析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以实现文化消费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3,6,7]。而关于该目标的实现,可以从国外社会学家提出的“消费文化”研究范式中借鉴。这是因为,“消费文化”的研究范式,是将消费现象同社会阶层结构、社会关系等社会事实并列考察,以最大程度地拓展“消费”的边界维度[8,9]。
其实,这种消费范式的研究思想,还可以看作是对Bourdieu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验证,将文化消费与社会分层相结合[10]。在相关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也取得了实证方面的支持:如Bihagen利用瑞典家庭支出数据分析不同收入阶层消费支出的不同,发现高收入阶层消费的目的多在于维系自己经济和社会地位[11];Katz利用结构等效的方法将以色列相近的家庭消费模式作为分层指标,并在与收入比较后,发现两者的结果可以互为验证[12];Aydin利用土耳其国家统计部分提供的数据,分析了经济社会因素对消费模式、品味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现了社会分层变量,如收入、教育、职业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模式以及生活方式[13]。同时,随着社会结构变迁、价值观改变、艺术审美变化等事实因素的引入,使得定量分析法在文化消费研究中的应用就成为可能。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按照Przeworski和Teune提出理论普适性标准,就意味着相同理论必须适应不同情境下评估[14];为此,应该注意到中国的政治及文化与西方的不同,这使得文化消费研究中“社会阶层结构”在国内研究的嫁接,更多表现于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划分,并不存在明显的政治性地位划分[15]。
3 本研究的理论设计及初步分析
3.1 本研究的调研方案及数据收集
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选取上海城镇文化消费的现状作为研究的对象,去比较不同社会结构特征下文化消费的差异及特征。其中,关于本研究方案的理论设计,在充分考虑到研究目的与数据分析的可操作性后,将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1)居民文化消费的界定;(2)社会事实的影响因素。前者主要包括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的消费,后者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职位、月可支配收入等人口统计的因素。在具体变量的统计上,首先是将文化消费的变量按照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变量分开统计。在考虑时效以及地域消费空间等因素条件下,文化产品的消费变量为:每月看杂志的数量、每月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数量、每月购买影碟的数量、每月由网络看电影的数量;文化活动的消费变量为:每年看戏剧的次数、每年看演唱会的次数、每年听音乐会的次数、每年看歌舞剧的次数[16]。
其中,在文化产品与文化活动消费变量的筛选上,主要是以消费范围和消费影响为选择的依据。如每年去旅游或看展览次数的选择上,由于旅游或展览的内容不是全部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能会是客观的自然风光或物质产品,这使得旅游或展览在文化消费范围内会存在一定的边界模糊,从而导致“每年去旅游或展览”变量会受到外在“非文化”消费内容的影响,因此将“每年去旅游或展览”排除在本次研究的范围之外;又如在每月读报数量的选择上,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这使得社会大众每天从移动媒体途径获取信息的被动可能性增加,从而导致“每月读报数量”变量会更多受外在技术因素的影响,因此将每月读报数量排除在本次研究的范围之外。
最后,本研究还选择5个人口统计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其中,设置的具体选项如下[7,17~19]:性别:男、女;年龄:青年(20~34岁)、中年(35~49岁)、老年(50岁以上);教育程度:高中程度(高中及以下、中专),大专程度(非全日制大专、大学、全日制大专),本科程度(全日制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职位:初级职位(机关或事业单位一般职员、企业/公司的一般职员、一般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位(机关或事业单位普通干部、企业/公司的部门经理或中层干部、个体从业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位(机关或事业单位司局级以上干部、企业/公司的厂长或总经理、私营企业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月可支配收入:低可支配收入(4000元以下)、较低可支配收入(4000~5999元)、中等可支配收入(6000~9999元)、较高可支配收入(10000~13999元)、高等可支配收入(14000以上)。
3.2 本研究初步的描述性分析
经过随机的抽样调研,本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620份,经过剔除答案不完全、不真实所造成的废卷外,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439份。同时,为了更好地观察样本的特征,本研究首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一般的描述性统计,主要的特征如下:男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92%和51.08%,双方的分布合理;年龄变量的分析中,青年群体所占的比例为50.93%,为样本中的主体;教育程度变量的分析中,大多数的调研对象受过大学教育,这也反映上海都市居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在职位及月收入的分析中,初级职位及低收入的样本人数占主体,这也能反映当前弱势群体的文化消费现状,以便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另外,高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仅为3.27%,不具有代表性,可考虑将其与较高收入群体相合并为新的“高等收入群体”进行研究。
4 实证分析结果
4.1 各因素类别下的主效应分析
对性别、年龄、教育、职位以及收入等因素类别下的主效应分析,本研究是通过方差分析以及Levene检验去完成。方差分析主要是发现各人口类别因素对上海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中各项活动的具体影响,Levene检验是验证方差分析结果的合理性,以保证本研究结论的有效性。结果可以发现,在不同性别特征下,上海城镇居民的文化产品消费与文化活动消费并不存在差异,因此性别因素不对文化消费产生明显的影响;而在不同的年龄、教育、职位以及收入等因素类别下,居民相关的文化产品消费与文化活动消费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还将进行事后的比较,具体的主效应分析结果如下:
(1)在不同年龄层次下,可发现青年群体与中老年群体相比在看杂志、看电影、看网络电影上的差异平均距离最大,青年人是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对年龄因素在文化产品消费差异贡献度的比较上,能够发现年龄对看网络电影的差异贡献度最大,对看电影和看杂志的贡献度较小,对购买影碟的数量并不产生影响,由此可知,文化产品的消费差异主要是由网络等技术因素所导致的。在文化活动的消费上,青年群体在看演唱会与歌舞剧方面是消费的主体,而戏剧得到了所有年龄群体的喜爱;同时,各个年龄层面下文化活动消费尚未形成集群示范效应,身为消费主力的青年群体集中于文化活动较浅层面上的“看演唱会”消费,中老年虽喜爱较高层面上的歌舞剧和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但实际消费力度却不足。
(2)将高中程度、大专程度、本科程度及研究生四种教育程度下文化产品消费的各项差异性进行比较,可发现教育程度与文化产品的消费呈正相关关系;而教育对看杂志和看电影的差异贡献度最大,对看网络电影的差异贡献度次之,对购买影碟不产生影响,这说明教育因素所造成的文化产品消费差异主要是消费品味上的差异,如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更偏爱去电影院而不是在网络上看电影。同样,教育程度与文化活动的消费也呈正相关关系,且该关系随着文化活动消费层次提升而表现得更为显著,也即教育对高端的文化活动消费,如听音乐会等活动存在着明显推动作用。另外,还能够看出上海市城镇居民教育程度较高,他们相关的文化活动消费主要集中于看戏剧和看歌舞剧上。
(3)不同职位等级下上海城镇居民的文化产品消费不存在差异,而在文化活动消费中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表现为:与中、低职位的群体相比,高级职位群体在看戏剧、听音乐会、看歌舞剧上的差异平均距离最大,职位与文化活动消费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在差异的变化上,职位等级与文化活动的差异变化也保持了一致,该现象可能与不同职位等级人群的社会交际范围相关。
(4)与其他收入群体相比,可发现中等收入群体在看电影、看网络电影上的差异平均距离最大,而高等收入在看杂志上的差异平均距离最大,这说明收入水平与文化产品消费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受其他因素如消费品味的外在影响;通过收入对文化产品差异的贡献度,也可以验证收入水平与文化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收入对看杂志的贡献度最大,对购买影碟不产生影响。中、高等收入群体在文化活动消费中的差异距离并不显著,其中,收入对看戏剧的差异贡献度最大,对看演唱会的差异贡献度最小,这表明收入并不是决定上海城镇居民文化活动消费的首要因素,并非收入越高,其文化活动的消费层次就越高,这也与教育因素下所得到的结论相对应。
4.2 文化消费的交互效应分析
在上海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可发现年龄、教育和收入对文化产品消费产生影响,年龄、教育、职位和收入对文化活动消费产生影响;而为了找出影响文化消费的关键性因素,还将利用General Line线性模型对以上文化产品消费和文化活动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不同水平下的交互效应分析,以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序列关系。在文化产品消费的交互效应分析中,可发现年龄、教育和收入三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仅存在主效应。与单类别下的主效应分析结果相比,该交互水平下的效应同样验证了年龄、教育和收入仅对看杂志、看电影、看网络电影产生影响,对购买影碟并不产生作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年龄对文化产品消费存在着正向效应,而教育和收入对文化产品消费存在着负向效应,但是该负向效应会随着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提升而降低。这表明,年龄是文化产品消费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教育和收入对文化产品消费的影响作用要次之。
在文化活动消费的交互效应分析中,可发现年龄、教育、职位和收入之间不仅存在着主效应,收入与其他三个影响因素之间还存在着交互效应。教育受到收入全部的交互效应影响,这使得不同教育程度下消费群体在看戏剧、看演唱会、听音乐会以及看歌舞剧等各项文化活动中都存在着不同;年龄和职位仅受到收入部分的交互效应影响,具体表现为:收入对青年群体的文化活动消费存在着显著制约因素,并导致年龄因素对高层次文化消费活动“听音乐会”不产生影响;收入对中级职位群体的文化活动消费存在着正向交互作用,并导致职位因素对低层次文化消费活动“看演唱会”不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交互作用存在,这导致文化活动的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先降低,再增长”的倒U型曲线关系。总体的分析结果可以归纳为,收入的交互效应对文化活动消费的影响最为显著。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根据上述结论,有关文化消费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可以归纳如下:(1)研究发现年龄、教育和收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存在着主效应,且各因素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并不存在着交互作用,这表明在为上海城镇居民提供文化消费产品时,可以仅考察单个因素序列下的实际消费现状,以提供相应线性的文化消费产品,因此文化产品的消费应以序列线性的消费模式为主。①对于杂志类的文化产品,应选取收入高和职位高的社会精英人士作为目标客户人群,以精美的排版和丰富的内容外延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用DM的高端直投作为杂志销售的主要方式;同时,依托于上海现有的城市资源,杂志类文化产品的运作还可以走资本运营的道路,以进行资源的整合营销,从“单一品种”到“组合发行”,将时尚和财经作为杂志品牌延伸的主要方向,并最终实现跨行业的后续产业价值链接。②在提供电影类音像产品时,考虑到各人口统计变量对购买影碟数不产生影响作用,可大力拓展该类产品的网络销售通路,并采取版权付费的销售模式,以开辟独立于电影音像产品外的盈利渠道;借助于网络资源,还应大力开设电影交流类论坛和电子期刊,最大化地吸纳受众群体,并可以形成明星与观众的良好互动,以免费的信息互动平台进一步凝聚人气,并最终通过正向的信息宣传去帮助消费者养成购买正版电影音像产品的消费习惯。③考虑到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更偏爱去电影院而不是在网络上看电影,而该类精英群体的意向往往又可以起到社会示范性的引领作用,这使得上海电影院线可以运用新建、改建、收购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影院和银幕的数量,积极适应供需变动趋势,力争院线保有的3D银幕数量可以实现较大的增长,并实现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连锁店”经营模式;在电影内容原创和制作水平上,还应加强导演、编剧等影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完成电影制作技术升级改造,以迎合上海城镇居民日益挑剔的消费眼光。
(2)在文化活动的消费中,研究发现年龄、教育、职位和收入各因素不仅存在着主效应作用,而且收入还与其他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这表明在为上海城镇居民提供文化消费活动时,需要在考虑收入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再结合年龄、教育、职位各因素下的实际消费现状,以提供相应差序的文化消费产品,因此文化活动的消费应以综合差序的消费模式为主。①看戏剧和看演唱会在收入水平上的差异距离相对较低,且该消费活动也多为年龄不大、教育程度较低、收入较少的居民群体所喜爱,在此类产品性质划分上应以准大众公共产品为主,上海的政府部门也有介入此类产业的必要性,一方面为戏剧表演产业的发展提出符合和谐健康时代观的指导思想,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应直接介入生产环节,通过公共媒介,打造公共的戏剧表演品牌,如南汇桃花节上的传统昆曲表演,上海东方卫视跨年演唱会的举办,这些都既宣传了进步向上的思想,又培育了相关的文化市场。②听音乐会和看歌舞剧多为职位高、教育程度高和收入高的居民群体所喜爱,在此类产品性质划分上应以商业产品为主,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差序性价格策略以提供高水平的文化消费活动,并可以看做是对公益性质文化活动的有效补充;对此,政府也应做好引导工作,特别是思想和内容的审查要跟得上,并维护相关文化活动的市场秩序,防止举办方为利益而降低相应的服务水准,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要避免经营者为利益而恶意的竞争,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可以依托上海音乐厅、上海大舞台等场馆,通过成功的商业运作,邀请海外知名的乐团、歌舞团来沪进行文艺演出,为上海市民呈上丰富的文化盛宴。
(3)在文化消费的自发效应分析中,发现除了年龄因素外,教育、职位和收入因素产生的效应都为负向,这说明从整体上而言,上海的文化消费产业仍处于较低的发展层面,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还需要大力的创新,并要着手构建符合上海形象的城市文化价值体系;在该文化价值体系中,应包含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当代潮流,以和谐幸福为核心的时代观念,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城市精神,以低碳减排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并在实践中通过文化消费产业的发展去具体落实;这代表着要将文化领域中可以产业化的部分直接纳入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去,从而更好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文化,以着实提高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最后,根据本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以及现有的研究条件,后續的研究还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展开:首先,将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与其他的消费变量进行交叉,对消费群体进行分层,以准确描述不同社会阶层文化消费的真实状态,如将人口统计变量与消费价值观中的生活形态变量进行交叉分析,以准确界定各社会阶层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其次,在人口统计变量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分析中,引入其他的社会性变量,以分析各因素对居民文化消费影响的成因,如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亲亲”或“亲尊”关系,以研究不同家庭结构特征下居民的文化消费情况。
参 考 文 献:
[1]施涛.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消费经济,1994,(2):9-12.
[2]王亚南.拉动内需之下的文化民生考量[J].学术探索,2009,(6):33-39.
[3]赵伟.使用数学模型研究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2-56.
[4]张弘,田晋芳.文化消费欲求的理论宣泄[J].学术月刊,2009,(6):93-99.
[5]田丰.消费、生活方式和社会分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10):88-97.
[6]曾咏梅.文化消费环境模糊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2):66-68.
[7]孟华.上海80后文化消费现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3):109-111.
[8]Mayer R N.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deriving new social indicator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78, 5(2): 151-167.
[9]李路路.论社会分层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1):101-109.
[10]许荣.中国中间阶层文化品位与地位恐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11]Bihagen E. How do classes make use of their incomes? A test of two hypotheses concerning class and consumption on a Swedish data-set from 1992[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9, 47(2): 119-151.
[12]Katz T G, Talmud I.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consumption-based stratification indicator: relational proximity of household expenditure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5, 73(1): 109-132.
[13]Aydin K.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turkey[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6, 75(3): 463-501.
[14]Przeworski A, Teune H. The logic of comparative social inquiry[M]. New York: Wiley, 1969. 21-22.
[15]邓安球.论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J].消费经济,2007,(1):16-19.
[16]叶中强.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1):16-19.
[1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8]吴垠.关于中国消费者分群范式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2):9-15.
上海电子竞技现状研究 篇7
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将体育与其相结合也不再只是纸上谈兵的事情。体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从而诞生出的新的体育项目———电子竞技。该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不同, 它需要的仅仅是一台高性能的电脑和一根高速的网线。这为现代体育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在2003年11月18日, 国家体育总局把电子竞技运动列为我国第99个体育竞赛项目。从此, 电子竞技项目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项目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同时作为一种朝阳项目, 电子竞技也开始走上了职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可以看出电子竞技具有广阔的发展未来。
1 关于电子竞技运动
1.1 电子竞技运动特征与定义
电子竞技运动有两个基本的元素:电子、竞技。在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中, “电子”是其方式和手段, 指这项运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以及由其营造的环境来进行, 这相当于传统体育项目所说的场馆和器材。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是需要在一定的场地之中举行的, 传统的体育项目我们可以看到的有篮球馆足球场等等, 对于电子竞技来说, 它的比赛场馆就是“电子”。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电脑和网络。
作为一项体育运动, 还有一个基本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竞技”。作为一个比赛项目, 对抗性是基本特征。这也是电子竞技有别于网络游戏的一个主要特征。电子竞技作为一种比赛的统称, 自然有着不同的分类和项目。但是其共同的核心一定是对抗、比赛。
电子竞技运动是一个体育项目, 那么必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 那就是统一的竞赛规则, 以及在这样的规则保障下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比赛。因此可以试着将电子竞技的概念定义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在同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
1.2 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不同
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所依托的载体不同。网络游戏是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上的, 离开了互联网, 网络游戏便不复存在。而电子竞技运动是建立在局域网的环境下。互联网只是电子竞技运动用来训练或者娱乐的一种手段。
2 国外电子竞技现状
电子竞技运动作为韩国三大运动之一, 在当地具有极高的人气。因此韩国职业电竞选手收入非常可观, 以职业或者半职业选手的身份加入职业俱乐部之后, 就算是参加联赛的新人也能到一定的报酬。在韩国E-sports协会注册的职业选手将近200人, 其中有50人的年收入在15万元到25万元人民币。
除了收入方面, 韩国职业电竞选手的社会地位也很高, 半职业的电竞选手可以凭借运动成绩在进入大学时获得相应加分, 甚至于可以免试入学。打个比方, 电子竞技选手在韩国的社会地位就相当于乒乓球运动员在我们国家的地位一样受人尊敬。
在选拔机制方面, 高校的半职业电竞选手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比赛被职业电竞俱乐部相中并且签约成为旗下正式运动员。这样成熟的选拔体系很好地完成了不断将优秀的新鲜的血液输送到该项运动之中去。保证这项运动的不断蓬勃发展不会枯萎。
除了韩国比较有典型之外, 电子竞技在法国、瑞典、美国等国起步较早, 发展速度比较快, 并且建立了规范的职业化体系, 在全球也已形成产业化规模。一些国际的重大赛事如ESWC (Electronic Sports World Cup, 电子竞技世界杯) 是欧美一项著名的世界性电子竞技赛事。该项赛事于2003年在法国创立, 每年夏天都会有50多个国家的数十万名爱好者前往法国, 进行为期一周的比赛, 最终的优胜者会获得价值20万欧元的奖金。
3 上海电子竞技运动现状
3.1 赛事现状
近几年在上海举办的电子竞赛虽然大大小小的也有不少, 但是由上海地方发起的有官方参与或发起的赛事则少之又少。2005年7月份举办的上海市徐汇区第二届电子竞技大赛和11月份举办的上海市“张江”杯电子竞技大赛, 其他的比赛大多数是游戏爱好者的自发举动。其赛事的质量和效果比起正规的有官方参与的比赛要差得多。虽然近几年在上海也有类似于WCG这样的国际赛事举办, 但是在宣传推广方面做得却差强人意, 只是喜爱这类电竞的爱好者们之间的口耳相传, 最后真正参与其中的还是这群爱好者。很难将赛事的规模做得更大。
现在大部分比赛所需要的资金都是依靠报名费或者是赞助商提供, 在奖金方面除非是类似于WCG这样的国际性大赛, 其他一些规模中等的比赛很难提供一份可观吸引人的奖金。
有些中小型的赛事甚至于是要玩家自掏车旅费;组织混乱;没有专门的比赛场地。这类型的赛事大多数都会在网吧举行, 导致作弊及暗箱操作等不好现象。
3.2 运动员现状
第一, 由于传统观点对于网络游戏和电子竞技的误区而造成的看似很多人爱好于网络游戏, 但是真正从事于电子竞技的职业运动员人数却过少。除了像魔兽争霸这类比较让人熟悉的项目有固定选手之外, 其他一些相对于冷门的项目参与的选手就更少了。其实电子竞技项目虽说是新兴的体育项目, 但是它和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一样的, 参与的人数是必不可少。正选队伍是否能组起已经是个问号了, 那对于替补队员的配备就更是奢望了。然后没有替补队员的配备势必会影响整支队伍的实力和应变能力, 也无法在平时提高队伍的高质量对战训练。
第二, 和传统体育项目一样, 没有教练员的指导运动员无法在原本的水平上再有所提高。和传统体育项目不同的是, 由于是依靠局域网和电脑进行比赛和训练的, 专业的电脑技术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保守估计, 这样的电脑技术人员在正常的一个俱乐部里至少是需要两名。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子竞技项目起步较晚, 在这些后勤人员往往储备不够, 不能很好地支撑整个队伍的运作, 而造成了电子竞技水平的整体不高。
第三, 由于硬件设施还没跟上电子竞技的发展脚步, 能够提供给运动员训练的场所非常有限。选手平时训练和起居都在一间100平方米左右的民房进行。无论从训练场地的面积还是从设施配置上都无法满足整个队伍的发展需求。
3.3 舆论现状
传统观念认为玩游戏耽误学习、以玩游戏为生不是正经职业、从事电子竞技运动就是浪费时间, 加之在2004年4月广电总局对游戏的禁播令也殃及了电子竞技, 从此电子竞技缺少了一个强大的电视传播途径。虽然说通过网络媒体传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电视媒体的被动性传播, 以及受众年龄层级的多样性, 是其他媒体资源所无法替代的。
禁播令实施之后造成了电子竞技项目、职业电子竞技选手不能被社会正确认识。将大众与关心爱好电子竞技的人隔离开来, 导致了职业电竞选手无法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与认可, 甚至被歧视。不能像其他职业工作者一样享受社会福利。
4 推动上海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4.1 加大政府对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支持力度
上文中笔者也有提到由于舆论导向而造成了大众对于电子竞技运动认识的偏差, 这之中与政府并未出台支持电子竞技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 电子竞技运动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赛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 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相关调查得知, 现在电子竞技比赛 (不分规模大小) 平均近一星期才有一次比赛, 这样的频率对职业电子竞技运动员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因此, 增加更多的电子竞技比赛是电子竞技发展的一个迫切要求。但是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比赛对于一个新兴的运动赛事而言只有反作用。因此在初期阶段由政府牵头打造品牌赛事, 联合私营企业去举办比赛, 提高比赛的档次、规模、吸引力, 这样有利于提高我国电子竞技水平和电子竞技业的知名度。
4.2 电子竞技的人才培养
要改善电子竞技的人才缺失首先就需要解决的是当下电子竞技运动员的困境。虽然职业选手的收入主要由行业所决定, 但政府应该以法律形式保证职业电子竞技选手享受到与其他职业工作者同样的社会福利, 比如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传统媒体对电子竞技正面宣传, 可以使大众对于电子竞技运动有所改观。一旦电子竞技业能被正确认识, 更多的人便回加入到这个行业中, 职业选手的社会地方也会大大提高。这样对于电子竞技的人才培养更有利。
4.2.1 职业运动员的培养
对于每一项体育运动来说, 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电子竞技运动职业选拔体系很不健全, 这直接导致了电子竞技运动难以发现人才, 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国家现在已经选拔了两支电子竞技队伍, 电子竞技职业选拔方式也比较成功, 因此上海组建自己的电子竞技队伍可以参考国家队的选拔模式。
在上海从事电子竞技运动的运动员整体数量来说还是非常少的, 要组织队伍内部的训练都无法独立完成。因此, 第一, 队伍人员人数有待增加, 以保证竞赛的需要;第二, 要设置队伍队员的晋级制度, 这样可以促进竞争, 有了竞争才能打出好成绩;第三, 通过一系列的比赛从社会上选拔优秀选手, 可以使得社会上那些成绩不错的队伍或者个人选手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职业电子竞技运动员。给原本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活力, 同时也能解决一部分的就业压力。第四, 通过改善运动员的收入待遇, 提高这一职业的吸引力, 吸引更多选手加入。
4.2.2 教练员的培养
每个运动都需要专业的教练对其进行指导, 电子竞技运动也不例外。目前电子竞技教练这个职业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职业。就上海现有电子竞技队伍而言, 在教练员的配置上更是少得可怜。大量的竞赛训练仍旧是选手自己组织, 训练也多是选手自己总结经验, 技术技巧也是选手自我摸索。缺少专业的教练员是现在上海各个战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教练员的雇佣和培养是当前上海电子竞技运动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需要有经验丰富和对电子竞技比赛的战略技巧熟悉的人来担当。可以通过高薪聘请, 或是引进外国人才等一系列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优秀的教练员辅导选手参与比赛, 从而提高这项比赛的水准, 进而使电子竞技推向大众。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下来, 整个电子竞技运动将会逐渐被大众接受, 从而使这个运动项目更为大众所熟知, 整个运动项目更加蓬勃发展。
4.3 尽快建立健全的比赛规则, 优化管理制度
除了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性质的大型电子竞技比赛之外, 一些本土化的比赛由于没有健全的赛事规则以及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 经常会在比赛的中途出现意外事件而导致比赛选手忙脚乱, 如果轻易地采取措施又会导致判决不公。因此, 对于一项成熟的赛事而言, 健全的赛制、赛事规则、管理模式这都是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 上海电子竞技运动应该学习其他国家在这项比赛项目上成功经验, 取长补短, 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 使得这项比赛真正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彦.韩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2) .
[2]何步文.第99个体育竞赛项目[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5) :16-17.
[3]赵进.对电子竞技的理性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2) :81-96.
[4]赵子健, 任重.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化发展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23-26.
上海公共交通票制票价研究 篇8
关键词:上海,公共交通,票制票价
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 经济发达, 人口众多, 每日产生庞大的交通流量且交通构成复杂, 包括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私人小汽车、公共汽车等, 导致交通拥堵日益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 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以“公交优先”为政策导向,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发展轨道交通, 积极提倡居民出行使用公共交通方式, 至今上海已初步形成立体化的交通体系。然而根据调查显示, 上海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低于30%, 没有达到住房建设部要求的30%的标准, 与国外发达城市40%~50%的分担率相比, 差距明显。消费者出行成本对交通出行行为选择的影响至关重要, 公交票制票价的变化会影响乘客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和出行路径等选择行为。因此票价政策能在调节出行需求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成为对交通需求进行调控管理的一种手段。鉴于此, 本文对上海市公共交通票制票价进行研究,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上海政府在制定合理的公共交通票制票价中所应起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1. 上海公共交通体系
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以“公交优先”为政策导向, 发展轨道交通, 90年代中期以来又把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作为贯彻“公交优先”的方针。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建设, 上海已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 地面公交为重要支撑, 辅以出租车, 轮渡等交通方式的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上海现有运营轨道交通线路8条, 分别为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8号线一期二期、9号线一期。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已达325万人次以上 (2008年10月) , 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4%左右。预计2009年底开通7号线一期、9号线2期, 轨道交通网络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覆盖更多的居民区, 客运分担量进一步提升。
至2007年底, 上海市公交行业运营企业43家, 线路991条。公交线路长度22375公里, 全市日均运营里程312.23万公里, 营运车辆16944辆, 按车型分类:大客车11455辆, 中型客车4517辆, 轻型客车817辆, 双层车155辆, 其中空调车11873辆。公交行业日均客运量约726.5万人次, 承担着58.7%的市域公共交通客运量。
至2007年底, 上海市拥有出租汽车企业231家, 出租汽车48614辆。行业日均总运营里程1662万公里, 服务158.3万车次, 日均客运量288万人次, 占全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23%。
上海的立体交通体系已初步成型, 轮渡渐渐由十年前的主要交通工具降格至现在的辅助性地位, 现主要承担上海市浦江两岸采用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或步行方式的居民。在黄浦江东起吴淞口, 西至米市渡的沿江81公里区域内设有客渡航线20条, 现日均客运量30余万人次。
2. 上海公共交通票制票价
上海现有建成轨道交通线路8条 (不含磁浮线) , 已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按乘客乘坐距离收费, 按照递远递减的原则, 采取多级票价制度。具体为起价3元, 起乘里程6公里, 之后按10公里进级, 每段进级1元, 对远距离的乘客来说较为有利。
上海全市现有公交线路近1000条, 分别为常规线路和专线线路。在营公交车辆近20000辆, 车型分为普通车与空调车两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交优先”的政策, 政府加大对公交设施的投入, 加速对公交车辆的更新, 上海市区内公交线路全部采用空调车, 郊区线路空调车比例逐年上升, 大部分线路也改为由空调车运营。对于常规公交线路, 市区内运行的空调车单一票价2.00元/人次;行驶在郊区的公共汽车, 都采用多级票价, 普通车每公里按0.12元/人次计价, 起价为1.00元, 以0.50元进级, 空调车每公里按0.24元/人次计价, 起价为1.00元, 以1.00元进级。对于专线线路, 普通大客车、双层车每公里按0.12~0.15元/人次计价, 起价为1.00元, 以0.50元进级, 空调车每公里按0.20~0.25元/人次计价, 起价市区线路2.00元, 郊区线路1.00元, 以1.00元进级。
轮渡票价制度为按载用船型及乘客类型收费, 对于普通客渡船, 单次过江费用为步行0.5元, 自行车1.3元, 电动车1.6元。少数渡口开设有空调客渡船, 单次过江费用为步行2元, 自行车2.8元, 电动车3元。
上海市出租车市内起步价为11元 (3公里) , 超出部分2.1元/公里, 郊区县9元3公里, 超出部分2.1元/公里。
对于持有交通“一卡通”的乘客, 持卡乘坐公共交通时, 在城市轨道交通内部可以实施优惠换乘;公交线路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在一定时间段内互换可优惠一元每次;公交线路在两小时内互换每次优惠一元。持有交通卡乘客月轨道交通费用满70元时, 月内可以享受九折的优惠。此外, 持有上海市社保卡的70岁以上老人在节假日及非高峰期可免费乘坐绝大部分公共交通方式。
3. 上海公共交通票制票价存在的问题
上海公共交通票制简单, 缺乏足够的优惠措施, 公益性不强。根据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8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5元, 人均交通支出2332元, 交通支出占上海市民人均收入的8.7%, 而有研究显示, 居民所能承受的较合理的比例为5%左右。
上海优惠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优惠方式单一, 除去针对70岁以上老人的优惠外, 普通居民只有换乘时享受每次一元的优惠, 与北京市优惠措施相比, 上海的优惠与自身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不相符合。
国外发达城市私人汽车保有量远高于上海, 但是使用量却很低, 因为这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达, 且票价合理, 优惠措施较多, 居民出行大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汉堡为例, 汉堡市为固定上班族提供职业卡, 其价格相当优惠。对于学生, 则提供学生卡, 若某一家庭有两位子女上学, 则还可另外办理学生副卡供另一名子女使用, 且优惠力度比主卡更大。针对非高峰时间出行的居民, 汉堡还推出了限时票提供给非高峰时段出行的居民, 使用此卡乘坐公共交通, 虽有时间限制, 但可享受很低的票价, 且不用时可借予他人使用。此外到汉堡来短期旅游的游客还有比较实惠的“汉堡卡”可供选择, 使用这种票不仅可以乘坐日常公共交通工具, 在一些旅游景点凭该票还可以得到优惠。
2010年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行, 预期将会有超过7000万人次前来参观, 届时上海市将面临巨大的交通压力。上海应在这一盛会之前推出更多的优惠措施, 完善票制票价, 吸引更多的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方式, 解决道路拥堵问题, 以服务世博会, 服务市民, 服务游客。
4. 政府主导, 制定合理的票制票价
公共交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依靠公交行业本身的力量来发展公交, 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 合理优惠的票制票价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 上海应该向北京及国外发达城市学习, 加大对公共交通财政补贴的力度:2007年, 北京市财政安排49.76亿元支持公共交通事业发展, 比上年增加13.04亿元。其中, 仅公交IC卡刷卡打折优惠政策这一项, 就安排补贴34亿元。未来5年内, 北京市政府将向公共交通投入715亿元。
国外一些发达城市规定公共交通企业是不以盈利为目的, 亏损的部分由政府补贴。例如法国巴黎, 国家不允许作为公益性企业的公交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每3年由公交企业制定一次3年规划, 实际上是收支平衡的计划, 计划中包含企业的各项收支, 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根据公交企业提出的计划, 由巴黎交通管委会审核客运收入。交通税以外的收支差额, 全部由财政补贴补齐。财政补贴由国家承担70%, 巴黎大区各地方政府承担30% (其中巴黎市承担62%, 标准是固定的) 。
对于上海, 要做到北京、巴黎的投入力度, 可能有一定难度, 因为北京有奥运会的原因, 而巴黎的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历史长久。上海应借鉴其在财政补贴方面的经验, 结合上海本身实际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补贴政策及额度, 降低居民出行成本, 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文情怀, 真正体现公共交通的公益性。
民国时期上海“中法药房”研究 篇9
一、“药业巨子”许晓初的开拓经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华商药厂得到发展, 国产药品投放市场开始增多。战后, 华商药房亦迅速增加。大型药房停止制售变相毒品“戒烟药”, 开始转向生产利润优厚的自制本牌成药, 将制药间扩建为与药房同名的制药厂。制药工业从西药行业中脱颖而出。国内一些大的华商药房不仅直接向国外厂商订货或向洋行进货, 而且自己设厂制造本牌药品, 以市内外中小药房和西药行为主要批发对象, 也向全国各大医院、军队单位、市内烟纸店批售。以中法药房为代表的回族制药亦开始从药房制药逐步向工厂制药发展。回族商人许晓初在接管中法药房有限公司后, 承袭、改进并发展了公司以往以制造销售本牌产品为主的经营方针。1933年中法药房编印出版《卫生要旨》, 列有成药及化妆品408种 (实际上已超500种) 。本牌产品以九一四药水及艾罗补脑汁等“十大良药”为主要品种, 其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70%左右。本牌产品花色品种之多, 为同业之冠[1]178。中法药房的发展坚持扎根本土, 随着许晓初对中法药房有限公司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其发展呈现出迅猛的态势。据记载:“本药厂, 在国内成立最早, 所制药品种类最多, 行销区域亦称最广。”[2]161“本厂出品向占国内各药厂销货之首位, 故最为注重参照抗战以前本公司在英属及荷属, 南洋各埠每年销货数额以现在币值估计即应在三十亿元以上。”[2]166不难看出, 民国时期的中法药房已处于国内西药业的领先地位。无论是成立年代之久远, 还是销售数额之巨大, 以及行销区域之广泛, 无不体现了中法药房雄厚的实力。
民国时期上海西药行业还实行领牌联号制度。1936年, 全国21个省中有112个县镇的商人向上海中法、中西、五洲、华美等药房领牌。许晓初先后在全国各地发展领牌或联号的代销店达51家, 在台湾省台中市以及香港、新加坡、曼谷、三宝龙、泗水、庇能等7处开设特约经销处。1935年中法药房有限公司营业额较1934年增长24%左右。据1947年统计, 中法药房本埠、外埠分支机构, 分别为6处。本埠厂、店职工共有350人。1949年总公司资本为法币10.8亿元[1]179。中法药房对领牌联号制度的切实利用及推广, 不仅网罗了国内市场, 而且为国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 中法药厂添置机器设备54部, 改进原来的手工操作为半机械化生产。之后, 中法药房的硬件设施日趋完备, “厂房占地十二亩, 设有制丸间、打光上衣间、磨粉间、轧片间、节粉间、乳化间、胶囊间、搅拌间。建有三层钢骨水泥工厂一所, 砖造化学工厂一所, 办事处及职工宿舍一所, 仓库四处”[2]2。许晓初为了增加生产、发展新品种, 也是不断地加大资金投入, 以壮大公司的规模。中法药房股份有限公司于1946年5月8日的调查报告中, 有这样的描述:“民国元年, 合伙组织时, 资本为六万八千元, 四年改为公司组织, 增资至十万元。十八年又增至五十万元……三十二年七月现金增至四千五百万元。”[2]2资金的不断注入为中法药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许晓初经营的中法药房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其他事业甚广, 包括陆续向本行业之外的领域投资办企业。除化工制药外, 还有金融、保险、地产、五金、交电、橡胶、器械、玻璃、纺织、印刷、出版、文具等行业。其中, 报刊发行业:镇江江苏省报、市民日报、永祥印画报、新新报业公司、华美晚报、上海商报、正言报;印刷出版业:越光印刷公司、大成出版公司、中华文化出版公司、大象出版公司、中国联合出版公司、世界广告公司、福利营业公司;传媒业:大陆电台;制药业:中华制药公司、天平药厂、丙康药厂、中南药房、正德药厂、公益瓶厂、中法油脂厂、中法血清厂、中国保安厂;医药业:罗威公司;电力业:中国电化厂、上海电力公司;化工业:科学化工厂、双龙橡胶厂;金融保险业:富华银行、浙江典业银行、富华保险公司、通易信记公司;金融业:中兴振业公司;农副产品业:中兴振业农事蜂厂;农业:嘉禾蓄植公司;食品业:上海乳品厂、慎源茶叶公司;日用品业:公信会计用品社;纺织业:裕皇织造厂;销售业:中国国货联营公司、爪哇大世界;运输业:中南兴业公司等[2]118。中法药房有限公司在1945年前, 计拥有主要投资企业11家, 一般投资企业31家, 合计42家, 投资总额达伪中储劵23000万元以上。其中, 许晓初还将增资所得的2/3资金拨给1943年成立的中兴振兴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股票活动资本, 中法药房股票上市, 由该公司专营。此外, 中法药房对天平药厂、公益瓶厂、中国保安厂、中国电化厂、富华银行、富华保险公司、中兴振业公司、中兴振业农事蜂厂等多家公司都有证券投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前, 许晓初担任的董事长有6处, 总经理14处, 成为后期的“药业巨子”之一[1]179。在许晓初具有开拓性的经营下, 中法药房成为了当时涉业广泛的综合性投资公司。
许晓初还曾担任全国新药业同业公会主席, 工部局华董委员, 上海市商会候补执行委员, 上海市新药业同业公会常委, 上海急救时疫医院院董, 公益玻璃瓶厂常务董事, 化妆品业同业公会执委, 图书教育委员会主席委员, 商务委员会商标法规划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许晓初作为中法药房的领导者和决策者, 由于他个人杰出的领导才干及开拓性的举措, 一方面壮大了中法药房的商业规模, 增强了其综合实力。另一方面, 为其他回族西药企业作出了表率作用, 使之成为民国时期回族西药业的卓越代表。可以说, 中法药房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上海回族西药业的兴盛。
二、动荡中前行的中法药房
“民间用药, 有助于健康生活者至大, 其不容忽视, 实不亚于一般日用品。”[2]161自中法药房创设以后, 一直以维护国民健康为企业的发展宗旨。刚开始, “制品多数为民间用药, 深入内地由来已久, 复以内地人民对于英文既罕谙习而于复杂之, 服用方法亦感不便, 故对本厂制品夙所欢迎、信任”[2]161。但是后来, “美货倾销, 所有专供医师应用之制剂及注射药, 因国人崇尚洋货心理之驱使, 致受影响甚大”[2]161。殖民列强的物资倾销严重侵害了华商药房的商业利益, 破坏了国内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据记载:“过去抗战八年间, 国际交通遭受封锁, 医疗药品进口困难, 民需军需, 同感匮乏。其间, 受伤及患病军民辗转呻吟, 无药救济, 凄惨状有不忍卒观者。”[2]161抗日战争的爆发, 破坏和阻滞了刚刚兴起的中国西药业的发展。中法药房也是深受其害, “战前所处各种药品, 行销于国内各地及南洋一带。嗣受战事影响, 销路限于国内。”[2]3中法药房等民族工商企业在抗战时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抗战胜利以后, 西药业国际贸易市场开始复苏, “盘古、西贡、仰光、新加坡、庇能、八打威、泗水、岷尼剌等埠, 均已纷纷前来要求发货”[2]166。中法药房亦是志在恢复东南亚及国际市场, 公司决定“于可能范围中力谋推广外, 对于抗战期间被迫放弃之南洋羣岛与安南、缅甸、暹罗、菲律宾, 以及国内台湾、东北、华北各省原有之市场, 亦在力图恢复中。其中, 尤以南洋羣岛各埠”[2]166。战乱的破坏和影响, 让蓄势待发的许晓初和他的中法药房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经济强大了, 个人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商业发展的空间。“尤以鉴于抗战期间所受教训之重大, 深以职责所在, 无论为本身业务打算, 或为国家经济建设着想, 均应就环境之所许, 力求生产量之增加。其行销于国外南洋羣岛一带, 尤能吸收外汇。其于今日之国内经济, 更未可等闲视之。”[2]161中法药房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以加强对外贸易、创汇等方式建设国家经济。
作为回族商人, 许晓初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带动了回族商人群体在西药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 “制药工业不仅为民族工业, 更为国防工业”[2]161。又是许晓初和他的中法药房在经历了战乱洗礼后国家认同感的上升。中法药房作为民国时期中国西药业的杰出代表, 见证了那个时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衰和曲折。与此同时, 开拓性的经营和本土性的发展也体现了民族资本家实业兴国的爱国情愫。
参考文献
[1]《上海民族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民族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6) .
上海文化研究 篇10
关键词:上海迪士尼乐园,动漫产业,机遇和挑战
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 背景
作为中国内地首座迪士尼主题乐园, 上海迪士尼乐园于2011年4月破土动工, 投资约55亿美元, 至2015年底, 乐园已经完工, 将于2016年6月16日正式开园。迪士尼公司是美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公司, 它将动画和电影形成了产业链, 不断衍生副产品, 提升产业结构, 从最开始的动画电影业拓展到娱乐业进而到学习领域, 其中娱乐领域最成功的就是建立了迪士尼乐园, 是世界上最具有知名度和人气最旺盛的主题乐园。
1.2 意义
动漫产业是政府近年来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 同时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正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 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动漫产业的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迪士尼的开园即将给上海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迪士尼的到来在初期会给本土动漫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但从长期效应来看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助于中国动漫产业的全面升级, 帮助本土企业在困境中壮大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迪士尼的落户上海对上海动漫产业的影响以及本土动漫企业如何应对迪士尼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升上海个动漫产业的整体水平。
2 迪士尼落户上海对上海动漫产业的影响
2.1 迪士尼落户上海给上海动漫产业带来的短期负面影响
(一) 市场占有率的影响
作为享誉全世界最成功的动漫娱乐大型跨国公司, 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自1923年创立以来, 制作了大量经典的动画影片以及众多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 对美国乃至全世界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影响力都非同凡响。自上海迪士尼项目获得审批开始, 中国内地在万众期待中迎来了全球第六个迪士尼乐园的到来。上海迪士尼作为中国的第二个迪士尼乐园, 相较于香港迪士尼乐园来说, 辐射范围更广, 长三角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区, 人们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 而毫无疑问迪士尼的整个动漫产业远远地超越本土了动漫产业, 因此迪士尼对于本土动漫产业的市场占有将会产生极大的冲击, 在初期将会给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二) 上海中小型动漫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迪士尼落户上海后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 迪士尼将会利用自身的庞大的资本去吸引中小型动漫企业进行融合, 通过获取本土动漫产业的有利经验以及对当地的市场需求的分析, 迪士尼能够生产更加迎合中国众多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获取巨大的利润和占领广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另一方面, 没有与迪士尼进行合作的中小型动漫产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市场份额被侵占, 同时又无法拥有力挽狂澜的市场竞争力, 这些很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危机。
2.2 迪士尼落户上海给上海动漫产业带来的长期积极影响
(一) 扩大上海动漫市场的规模
上海迪士尼开园后将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到上海, 大量的游客以及他们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能够扩大上海动漫市场的规模。官方预测上海迪士尼每年能够吸引1000万的游客, 并且他们普遍有意愿在动漫产品上消费, 经过大量的问卷调查, 85%的人们都表示将会来上海迪士尼游玩。根据已建迪士尼乐园的经验, 不管哪个地区的迪士尼乐园都大大促进了当地动漫产业的发展。上海迪士尼乐园通过在上海创造动漫氛围以及引导动漫产业的消费行为将会间接的扩大上海动漫产业的规模,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关于迪士尼各种各样的广告在无形中加强了消费者对于迪士尼的认同感以及喜爱程度, 从而促进人们对相关产品的消费。
(二) 给本地动漫市场提供有利的经验借鉴
在与迪士尼进行激烈竞争的条件下, 上海动漫公司能够通过学习迪士尼的现有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从而取得很大的发展。迪士尼将会与当地动漫公司进行项目上以及人才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在合作与交流的进程中, 上海动漫公司能够直接学习迪士尼的成功经验来提升自身的管理和产品。迪士尼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动漫产业, 它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创意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的, 特别是在它的副产品商业上, 它创造了经典的迪士尼模式:首先构建可爱又迷人的卡通人物, 然后发展相关卡通人物的周边产品从而获取巨大的利润。
3 推动上海动漫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打造中国动漫品牌
要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提升观众对于作品故事题材的认同感,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至今, 例如美国的动漫电影《花木兰》就是取材于我国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上海动漫企业可以将动画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创造出能够彰显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不仅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感, 同时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品牌, 虽然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但是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们精神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对于动漫产业的需求量也逐步上升, 动漫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代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2 提升动漫产业的原创性, 加强动漫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在动漫的研发过程中, 我国动漫产业普遍缺少原创性, 主要停留在动漫形象的基础应用层面, 偏重于对成功模式的模仿, 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和形式创新。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 没有创新的产品, 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因此要促进上海动漫产业的发展, 首要内容就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重点是创新人才的培育。而我国高校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动漫市场严重脱节, 专注于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而对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缺失。所以动漫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要依靠教育机构, 其次是要依靠企业自身。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创意人才的培养, 鼓励他们的原创性, 不要一味注重技术方面的培养。企业要为创意人才提供适合的工作激励以及完善的福利制度, 提升创作人才的激情以及活力。
参考文献
[1]吴平.中国动漫市场与上海迪斯尼项目为本止企业带来何种机遇?[D].复旦大学, 2013.
[2]令狐克睿.迪士尼品牌延伸模式对本土动漫的启示[J].广播电影与电视, 2015 (02) :38-42.
[3]黄静.从“喜羊羊”授权迪士尼看国内本土动漫产业的生存及发展之路[J].影像动漫, 2013 (1) :99-102.
上海城市品格的文化基因 篇11
移民促成上海多元文化
开埠以前,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沿海城市。按照人口规模,1843年开埠时的上海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十二,位居排北京、苏州、广州等城市之后。到了1900年,上海城市人口超过100万,跃居全国第一。自那以后,上海一直是中国人口第一大城市。
在世界大城市序列中,上海在1934年排名第六,前五名是伦敦、纽约、东京、柏林、芝加哥。1935年,上海人口超过了芝加哥,排名第五。因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习惯称上海是国际第五或第六大城市、远东第二大城市。
从1843年到1949年,上海城市人口增加了20多倍,而同时期中国总人口增长为20%,换句话说,近代上海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是全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百倍以上。
上海超常增长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国内外移民。国内移民来源地最多的是江苏、浙江,其次为广东、安徽、山东、湖北、福建等省。国际移民来自英、法、美、日、德、俄、意、葡、波兰、捷克、印度等50多个国家与地区,最多时超过15万人。
这样高比例、多来源的移民人口,使得上海社会主客矛盾基本不存在。因为本地人口很少,外来人口很多,使得本地文化对由移民带来的外地文化的同化力不够,这为外地文化在上海立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土壤。于是,文化多元成为近代上海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
文化多元程度世界罕见
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存在文化多元现象,但多元到上海这样的程度,实在罕见,令人难以想象。
最突出的是市政管理机构多元。近代上海一市三治,就是一个城市有三个管理机构,即中国地方政府、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由此多元就派生出法律多元与各种制度多元。这里有三个司法体系、三个警察系统、三个公共交通系统、三个水厂、三个发电厂。门牌号码各排各的,没有统一的规则。电压在法租界是115伏,在公共租界与华界是220伏。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不相同。黄包车夫没有三个城区的执照,就不能顺利穿越所有城区,而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能有钱办齐三个执照,因此,乘客不得不在城区边界换车。
公共交通亦各自为政。假如有人想从南京路乘电车去南市县城的某个地方,他必须先乘英国电车到租界边的爱多亚路(即今延安东路),穿过马路进入法租界,乘法国电车到县城边上,然后穿过民国路(今人民路),再乘中国电车继续前行。在这趟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上,首先看到的是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英国人和印度锡克族人,然后是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后看到的是中国警察。
这里宗教多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与东正教都很兴盛。佛教寺院有上千处,道院、道房有百余所,清真寺20座,基督教教堂200多处,天主教堂400多座,东正教堂10座。
近代上海市面上流通的,除了金条、银圆等硬通货,还有各种各样的纸币。外国银行在上海发行纸币的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荷兰、比利时等至少18家。各种文字、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纸币,英国女王头像、孙中山头像、自由女神像、赵公元帅像,同时出现在上海货币市场上,真正光怪陆离,莫此为甚!
至于饮食服饰、戏曲曲艺之各从所好,语言之南腔北调,建筑之形形色色,已为人们所熟知,兹不赘述。
文化差异促进各族群了解,学习与竞争
生活在上海的许多外国人,将上海视为自己的家园。他们将欧美的物质文明、市政管理、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带到这里,使租界变成东方世界中的一块西方文化“飞地”。在全国范围里,上海租界设立得最早、面积最大、居住的外国人最多,因此,反映西方文明的许多事物都首先在上海出现,构成难计其数的近代中国第一。
诸如:机器印书馆、新式旅馆、银行、跑马场、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教会中学、消防队、照相馆、公共运动场、邮局、中文报纸、缝纫机、城市交通规则、高尔夫球场、室内菜场、汽水厂、煤气灯、欧式剧场、博物馆、自行车、公园、有线电报通讯、通讯社、气象台、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外国魔术、画报、洒水车、垃圾车、火车、邮票、教会大学等等。
在整个中国,上海是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各种先进事物的引进,如电灯、电话、自来水等,不但远比内陆城市早,比其他通商口岸也早得多。以上海与天津相比,上海的煤气使用早19年,电灯早6年,自来水早14年。晚清人称赞天津城市建设比较先进,便说“俨如一小沪渎”,意思是像个小上海。
四面八方的移民来到上海,并没有统一的机构管理他们。维系他们生活的重要纽带是同乡组织,包括会馆公所与同乡会。从晚清到民国,上海会馆公所的数量,少的时候有五六十个,多的时候有二三百个,为各地移民安排住宿、介绍工作、排解纠纷、防病治病、购置棺材、联络乡谊,有的还提供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
广大移民,依托着会馆公所这一平台,将其原籍文化搬到上海,祭祀原籍神明,遵循家乡风俗。比如徽州人供奉紫阳公朱熹,福建人供奉天后娘娘,江西人供奉许真君,山东人供奉孔夫子,山西人供奉关公,粤菜、川菜、徽菜、淮扬菜各领风骚,粤剧、锡剧、淮剧、越剧、黄梅戏各擅胜场。
多元文化共存,从整体上说是海纳百川、气度宽容;从每一种地域文化来说,是提供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场所;从各种地域文化之间来说,是提供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机会和场所。
任何大城市都是人类智慧激发与聚合的加速器,都是思想创新与文明演进的温床。在同样的空间,人口异质程度越高,文化差异越大,相互影响、启发、促进的可能性也越大。上海正是这样的城市,于是,重视学习、崇尚竞争、追求卓越成为上海人性格中的显著特点。近代上海之所以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其外贸额在全国通常占40%左右,工业产值通常占全国60%以上,金融业占全国80%左右,新闻业、出版业占全国半壁江山以上,归国留学生大半在这里创业,其重要原因也在于此。
上海人对文化身份的双重认同
上海移民传统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进入中国改革开放前列。上海对全国的人才需求空前加大,移民的闸门又逐渐放开,先是蓝印户口,然后是按需引进。截至2012年底,上海常住人口已接近2400万,其中约800万是新时期从各地引进的。与此同时,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也日益增多。到2012年底,上海市常住外国人口共17.3万余人,占全国四分之一。
移民来源高度多元,给上海人性格带来一个重要特点,即对移入地与移出地的双重认同,在家里说家乡话,到街上说上海话。去外地他会觉得自己是上海人,而在上海他却自认是外地人。上海文化由此形成了自我批判的机制。很多上海人都有这种经历,他与外地人相处,假如表现得比较慷慨、大方、直率,得到对方最高的评价竟是:“你真不像个上海人!”上海人对这种总体否定、个别肯定的赞扬,也心安理得,这在人口单一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
上海铁路服务城市客运交通研究 篇12
另一方面, 上海轨道交通制式单一, 大部分郊区线路与中心城区线路采用同一模式, 导致郊区轨道交通旅行速度低、客流效益差。郊区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如果通过重新规划建设新的轨道交通快线模式, 不仅建设成本高, 而且客流效益低, 是不经济的, 上海郊区新城与中心城之间需要探索新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研究利用既有及规划铁路服务上海城市客运交通, 构建城市铁路客运网络是十分必要的, 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铁路服务城市客运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1. 轨道交通既有规划已不适应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需要
根据预测分析, 与上海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时预测的人口总量相比, 未来上海城市总人口将突破3 000万, 比原规划增长20%以上;中心城人口总量突破1 000万并仍然有增长的态势, 人口规模又将增长25%左右。人口总量的增长将带来大量的出行增长, 尤其是郊区进出中心城的出行增长将加快。同时,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也突破了早期的城市总体规划, 主城区突破外环线向外扩展为中心城拓展区, 外环以外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引发了大量的出行增长。郊区新城、新市镇人口和规划范围均出现了重大变化, 松江、嘉定、青浦、南桥等新城新一轮规划人口规模与用地范围均增长了1倍以上。现状及规划的轨道交通线网已不适应未来大型居住社区、郊区新城、新市镇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需求增长的需要。
2. 单一制式的轨道交通造成郊区线路旅行速度低、客流效益差
现状上海轨道交通城区线和市郊线平均旅行时速趋同, 基本为30~40公里, 郊区新城轨道交通出行时耗大多超过1小时。已建成运营的轨道交通9号、11号线全程平均旅行速度约40公里/小时, 嘉定、松江等至市中心的通勤出行时耗大多超过1小时, 有的甚至超过90分钟。与此同时, 与中心城区相比, 郊区人口和岗位密度相对较低, 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流强度远小于中心城区, 导致郊区段的客流效益低, 郊区段运营资源浪费, 如2号线东段及11号线郊区段客流强度均不到3 000乘次/公里。与此同时, 通过建设类似16号线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来提高郊区轨道交通旅行速度的建设投资成本很大, 客流也不一定能够支撑。因此, 郊区轨道交通在常规城市轨道之外, 还需要探索新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3. 城市用地布局优化调整需要铁路货运线路实现功能转型
中心城北部地区的铁路货运场站与周边以居住和商务转型为主的用地形成矛盾, 铁路货运对周边居住、商务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从长远来看, 中心城区现有的工业、仓储等用地将会逐渐向居住、商业、商务及其他现代服务业转型, 中心城区内部的铁路货运场站未来需要外迁或进行功能转型。
随着虹桥商务区的发展规划, 外环以外的西郊地区未来将形成上海的一个新城区。原沪杭铁路外环线将形成穿越新城区的铁路货运线路, 对商务区的道路交通规划与交通组织、交通环境等将带来影响, 货运功能与周边用地规划也将产生矛盾, 需要调整转换其运输功能。同样, 随着郊区新城、新市镇的发展规划, 原有铁路货运站周边用地规划已被调整。这些车站所在位置未来将成为新城或新市镇的中心区, 其货运功能也需要进行调整转换, 如松江新城内部的松江站、金山新城内的金山卫站等。
4. 完善道路网络、解决城市交通瓶颈需要城区铁路功能调整
中心城区铁路支线导致了路网“破碎”, 断头路多, 场中路至北中环间南北向道路大多被铁路阻断, 路网通达性很差, 铁路沿线17个平交道口对道路交通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 上海中心城区南北向道路交通因受铁路的阻隔高峰时段拥堵严重, 同时也导致周边地区交通可达性差, 对周边居民出行带来很大影响。
二、上海铁路具备了为城市客运服务的条件
1. 覆盖全市域的铁路网络
上海铁路枢纽拥有京沪、沪杭两大干线, 并有南何、何杨、北杨、新闵、吴泾、金山、浦东、芦潮港等8条铁路支线, 共有各类车站41个, 设有上海、上海南、上海虹桥3个主客运站。上海市域范围既有铁路干线里程长度122公里, 支线里程长度197.5公里, 线网规模总长超过300公里。
从线网分布来看, 除了中心城的货运线路外, 嘉定、松江、金山等郊区都有铁路直接连接中心城区。根据铁路枢纽总图规划, 还将建设沪通铁路。沪通铁路上海段经过嘉定、穿越宝山城区和浦东郊区, 连接了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沪通铁路建成后, 上海地区铁路运营里程将超过450公里。覆盖全市域的铁路网络将为铁路服务城市客运创造条件。
2. 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及城市用地的转型使既有铁路运能出现富余
高铁开通后, 原沪宁、沪杭铁路因客运列车大量减少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运能富余。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的成网运行, 未来上海对外客流主要由高速铁路通道承担。京沪高铁、沪昆高铁 (沪杭段) 将承担上海主要对外铁路客运, 沪宁城际铁路将主要承担长三角城际客运, 原有的京沪铁路沪宁段、沪昆铁路沪杭段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能富余。
与此同时, 城区铁路货运支线因货运量下降, 导致这些城区货运铁路支线利用率低, 运能资源浪费。如南何支线能力利用率约为2/3, 北杨铁路支线则不到50%, 部分区段甚至不到20%。
3.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拥有良好的衔接条件
上海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通过对外枢纽形成了衔接换乘 (图1) 。如虹桥火车站有轨道交通2号、10号、17号线和规划20号线, 上海
站已有3/4号、1号线, 上海南站已有1号、3号线和规划15号线, 上海西站已有11号和规划15号、原16号线, 松江站和松江南站有建设中的9号线延伸段。同时, 9号线浦东终点站规划延伸至沪通铁路曹路站, 沪通铁路惠南站 (原规划浦东站) 与建设中16号线衔接。
除了火车站枢纽的换乘衔接外, 上海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也具备网络连通的条件。如沪杭铁路与轨道交通1号、3号线之间线路可以互通, 为未来列车实现互通运营, 或者铁路实现城市轨道化联网运营创造条件。
三、铁路服务城市客运的运营组织规划建议
1. 铁路服务城市客运的功能实现
铁路服务城市客运是利用国家铁路的路网资源, 组织开行为城市客运服务的市郊旅客列车的一种运营模式。从广义上看, 城市客运铁路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形式, 是主要为城市郊区提供至市中心通勤出行的一种快速轨道系统。
上海城市客运铁路是利用既有或规划铁路, 为郊区新城、新市镇、长三角毗邻城镇至上海中心城及其之间提供快速、舒适的出行服务, 同时为对外交通枢纽提供快速集散服务的一种公共交通方式。城市客运铁路通过多样化运营组织模式, 可以实现旅行时速60~120公里, 弥补了普通轨道交通速度上的劣势, 能够为长距离出行提供快速、舒适 (拥挤度低) 的高水准服务。由于其是利用既有和规划铁路, 建设投资成本低, 同时有助于提高铁路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
2. 上海城市客运铁路的规划原则
(1) 尽量利用既有及规划铁路实现城市客运功能。与常规轨道交通相比, 城市客运铁路最大的优势是直接利用铁路资源为城市客运提供服务, 其线网规划主要是在既有及已规划确定的铁路网络上进行, 投资建设成本低。这些铁路包括对外普通铁路、市域范围内的铁路支线, 以及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确定的新规划线路。
(2) 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三网融合并弥补城市轨交线网覆盖及功能的不足。城市客运铁路线网规划应体现系统的综合性, 必须与城际铁路、常规城市轨道交通共同形成城市的轨交客运系统, 以提高其网络运营效率。城市客运铁路运营线网规划要与常规城市轨道交通形成互补, 包括速度、服务区域的互补。
(3) 站点设置与城市用地布局、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相结合。站点设置要与城市重点发展地区、大型居住社区、郊区新城、新市镇、产业园区等规划布局相吻合。传统的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偏重于对外铁路客货运场站规划, 郊区的铁路车站主要考虑货运功能和铁路技术作业功能等而设置。为城市客运服务的市郊铁路本身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 因此, 与城市用地布局、城镇体系布局应紧密结合。要调整既有车站周边的用地功能, 根据郊区城镇体系发展规划适当增设市郊铁路车站。
(4) 运营组织模式要多样化。结合不同线路周边的客流特征、区位特征、运能富余量大小等, 可以开行全日线路 (市郊客运专线) 、通勤线路、定班线路, 也可开行站站停线路、大站快线、直达线等。
(5) 与铁路对外客货运输组织相协调。城市客运铁路的开行要在保障上海正常的对外铁路客货运输需求的前提下进行, 要统筹城市客运与对外客货运。
3. 上海铁路服务城市的运营网络规划方案
(1) 规划思路。以铁路主、辅客站形成的对外交通枢纽为起点, 既有及规划的铁路网络为基础, 在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比较薄弱、缺乏城市轨交快线服务的区域或走廊开辟城市铁路列车运营线路, 形成连接上海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和新市镇、长三角毗邻城市和城镇, 以及郊区新城之间的快速铁路客运网络。
(2) 线网规划建议 (表1) 。以现有的虹桥站、上海站、上海南站为城市客运铁路主枢纽, 规划沪通铁路杨行站升级为城际和城市客运铁路上海北站并作为城市客运铁路辅助枢纽, 浦东地区规划新的城际和城市客运铁路上海东站并作为城市铁路辅助枢纽。以上述5个枢纽站为终点, 形成包括7条线路的城市客运铁路运营网络。线网总长约450公里, 其中既有线改建利用约280公里 (金山线56公里已改建) , 规划线 (沪通铁路) 利用约130公里, 规划新增40余公里 (上海东站联络线) 。
四、铁路服务城市客运的配套政策建议
(1) 运营管理模式。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 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渠道集资、社会化参与、公司化经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 对既有铁路参与城市公交系统的改建工程筹资、建设。
(2) 政策支持建议。城市客运铁路改建引起的土建投资、机车车辆购置费或租赁费由上海市政府出资, 运营管理由合资公司或上海铁路局负责, 列车运转管理委托上海铁路局代管, 运营成本由合资公司或上海铁路局承担。按“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 票价收入和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商铺租赁费收入由上海市政府或合资公司收益。同时, 城市客运铁路提供了公共交通运营服务, 因此, 政府应该对其运营提供一定补贴。
五、结束语
未来上海郊区新城、新市镇、中心城拓展区与中心城的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然而常规轨道交通速度低, 市区段运能受限、高峰拥挤, 已不适应长距离出行的交通需求。传统轨道交通建设成本高, 而且需要一定规模的客流支撑, 因此, 郊区新城与中心城之间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轨道运输服务, 充分利用铁路系统为城市客运服务, 既省投资又见效快。
【上海文化研究】推荐阅读:
上海张江文化科技08-10
上海青浦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介绍07-02
上海步月文化艺术策划咨询有限公司09-02
上海发展新常态研究06-30
上海公园植物造景研究07-13
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研究07-26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10-29
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07-18
体验经济下上海会展传播策略研究09-11
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简介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