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研究

2024-07-15

科技文化研究(通用12篇)

科技文化研究 篇1

摘要:科技银行是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科技金融服务的银行金融机构的统称。文章首先探讨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建立科技银行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科技银行科技贷款发展的现状,再次分析了科技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初创期帮扶不足、融资方式创新不够、整体推进缓慢、联动效应不明显等问题,最后从6个方面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科技贷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今金融服务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探索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为创新型经济注入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银行是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科技金融服务的银行金融机构的统称。我国的科技银行跟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尚处于试点阶段。我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于2000年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设立的。其后全国工商联在2007年向“两会”正式提交建议设立科技银行的提案。从2008年开始,科技部、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动科技银行的建设。各地纷纷给政策、想办法,形成了多种科技银行运作形式。国内科技银行不是单独的专业性银行,是兼营科技信贷业务的银行分支机构。此外,许多地区的科技银行还在筹建之中。因此,科技银行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其配套政策、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等还不完善。

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及融资现状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能仅依靠少数大型企业,更要倚重许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

企业成长活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创业期、成熟期和过熟期。成熟期和过熟期的企业可以依靠传统商业金融或现代金融进行融资。唯独处于创业期的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有强烈的融资需求,并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原始股东往往不愿意减少股权,加上税收等方面的考虑造成这类企业强烈需要信贷融资。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也决定了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还是需要采取信贷方式。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轻、风险高,即使前景再好(有技术、有市场),但拿不出传统模式的担保物,如土地、产权等,也很难从银行申请到贷款。很多中小科技企业只能从社会上的贷款公司贷款,但这种贷款公司的利率往往远高于银行,贷款风险很大。

2 科技银行内部流程优化及信贷业务模式

2.1 科技银行内部流程优化

科技银行首先要进行流程优化,建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创业企业的营销机构和营销团队,开发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业企业的信贷产品,创新抵押和担保方式;其次要有自己独特的资金政策、风险容忍政策、考核政策、专项拨备政策及风险定价政策;再次要密切政府、科技创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政策宣传,多组织银企对接活动、资金需求发布会等,形成紧密的银企合作关系。

2.2 科技银行信贷业务模式

2.2.1 科技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体制

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应采取独特的授权、考核、管理及资源配置的模式,放宽科技银行的授信审批权限并侧重于新增客户数量、新增贷款数量、客户成长性等考核指标。科技银行应配置独立的信贷资源,不受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等条件的限制。

2.2.2 科技银行信贷业务模式

科技银行应有优越的营销和风险分担模式。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发展、重创意”的特点,应打破传统看资产和销售额的贷款方式,侧重于技术、专利和人才,考察股东、管理层及信誉状况,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制定差别化的信用评价体系,淡化财务指标,关注创新能力及发展前景,发现无形资产价值,减少有形资产抵押贷款,提高审批效率。

2.2.3 科技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

科技银行的放款对象通常是处于轻资产、无抵押、尚未形成规模销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此客观风险水平决定了科技银行必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要与创投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开展合作,根据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量身定制的差别化金融产品;要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新的科技金融政策、行业信息、人才信息、项目信息等,力争把风险降到最低。

3 科技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科技银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对初创期企业帮扶不足、融资方式创新不够、整体发展不平衡、联动效应不明显等问题。

(1)初创期企业贷款较难。从信贷支持的企业规模来看,已处于明显成长阶段的企业容易获得银行贷款,而初创期企业由于资金有限、风险高、创业家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较难获取银行授信。另外,注册资本大的企业容易获得贷款,而启动资金较少的企业则难获取银行授信。

(2)传统的融资方式创新不足。虽然各家科技银行设计了很多新型的金融产品,在业务模式及考核指标等方面也做了各种尝试,但是担保和抵押依然是信贷的主要方式,订单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依然很少。

(3)科技银行整体发展不平衡。虽然各银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但是各家银行在推进力度上还是有较大差距。银行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

(4)科技贷款的联动效应不明显。虽然科技贷款不断深入推进,但是贷款速度依然不够快,有些与普通放贷相差无几。贷款后的金融服务不到位,未能提供全程化、多元化的资金链。科技银行在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推进股权融资、推动企业上市等层面没有有效合作。

4 加强科技银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彰显科技银行在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的优势,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对初创期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在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支持,有侧重地加大贴息比重和风险补偿,让企业在创业初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2)创新科技贷款模式。引导科技银行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服务水平。科技银行科技信贷业务应改变传统信贷模式,加快研发适合科技中小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制定既符合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又有利于科技企业的信贷标准,让更多的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享受到科技贷款的实惠。

(3)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步伐。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式,加大知识产权质押的贴息补贴,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全力保障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推进。

(4)消除银行间不平衡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深化银行间的奖励考核机制,建立科技银行业务增长激励机制,促进科技银行贷款业务的整体推进;二是建立科技银行的引进淘汰机制,通过动态的流动机制,促进科技贷款良性循环。

(5)加快制定和实施科技银行发展指引。政府相关部门应发布科技银行建设指引,为科技银行内控制建设提供统一标准,使科技银行具有清晰的组织架构,成为科技金融的中枢和核心;设置独特的考核机制,完全取消传统商业银行对存款的要求;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制度,使其适合于“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

(6)探索科技银行分享承担高风险的利益回报机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短、小、频、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风险的特征。因为其融资需要面临很大风险,且仅能获得较低的收益,所以科技银行信贷业务可探索债权转股权、利息转股权、信贷期权的模式,使科技银行分享承担高风险的回报。

参考文献

[1]段世德,徐璇.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

[2]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3]周昌发.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1(3).

[4]曹颢,尤建新,卢锐,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3).

[5]王宏起.徐玉莲.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6).

[6]樊星.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悖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3).

科技文化研究 篇2

首届海峡两岸金融科技文化

服务论坛

——科技&文化助力金融服务发展

一、论坛背景及目的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深入,两岸金融交流已是十分广泛和活跃,也得到了两岸同胞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人员往来也十分频繁。它反映的是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

为促进海峡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金融市场稳定发展,便利两岸经贸往来,由国台办、中华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指导举办首届海峡两岸金融服务论坛。

本次论坛由联合国世界艺术发展基金主办,海峡两岸逾千名金融行业专家成员参加。本次论坛论题涉及:科技在金融服务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机遇;如何协调加快推进、两岸三地金融合作与共赢;网络时代的金融新业态;金融服务业在中国企业中的机遇和作用;科技化趋势下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海峡两岸金融业的发展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是一次与部级领导、行业专家学者深层研讨、面对面交流的极好机会,为促进本行业宏观发展,课题深入研究提供原动力。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科技&文化助推金融服务远航”,将为我们提供一次海峡两岸金融发展历程并关注未来挑战的机会。论坛将邀请一批有影响力的发言嘉宾,与来自社会各界的金融行业人士、政府官员共同探讨两岸金融与科技服务如何影响两岸经济发展,并造福两岸人民。/

4二、论坛组织

首届海峡两岸金融服务论坛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联合国世界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

承办单位:苏州金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梦文化集团

支持单位:苏州威联豪生酒店

凯悦资本

博汇文化传媒股份《尚品生活》杂志

鹏元征信有限公司

人民日报

协办单位: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台湾演艺总工会、台湾创业投资协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华演艺总工会、苏州广电总台、上海卓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台湾台北演艺经纪人工会、台湾华一银行、香港兆丰银行

参会机构:

 全国30多家经济开发园区招商局

 上海金融硅谷金融专家考察团

 100多家银行机构、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 300 多家台商企业代表

三、论坛时间及会场安排

论坛时间:2013年5月10日——2013年5月11日

论坛地点:中国·苏州·苏州演艺中心

具体地址:苏州市金门路33号苏州市政府演艺中心

论坛议程安排请见于附属表格

四、部分参会名单

五、联系方式

客服热线:4008-853-918

电话:0512-***0

传真:0512-68832885

地址:苏州市广济南路19号西城永捷广场1108室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zjstz222

邮箱:admin@jinsuwang.com

网址:

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校园 科技文化 班组文化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85

南宁市北湖路小学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35人,教师52人。2013年以来,我们提出走“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普及为基础、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推手、以竞赛为促进、以教研为引领,形成了处处是科技、人人学科学的良好文化氛围。经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学校在南宁市逐步树立起了科技立校的特色教育品牌,成功举办了2013年、2014年南宁市青少年科学节,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全国“十佳”科技实践活动、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和谐单位、自治区绿色学校等各类荣誉称号120项。现笔者浅谈一下我校如何打造校园科技文化,以供读者参考。

一、以学生为本,积极打造校园科技文化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学校提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探究为核心理念。近几年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大力引进科技元素,目前已初步建成科技大道、科趣园、求知长廊、壁挂式科技馆、科技体验室、科技作品展示厅和科学体验班等多处科技教育文化景观。值得一提的是,本校的求知长廊和壁挂式科技馆的建立。这里原本只是一个静态的宣传长廊,后来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进了多套壁挂式科技展示板,增加了2个大型书柜,存放了4000多册科技教育类书籍,把单一的长廊改造成了一个开放式科技图书室和壁挂式科技体验馆的求知长廊。学生都说,学校给他们创造了一个乐趣无穷的科技校园。

二、以班级文化为载体,激发团队创造潜力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延伸,是学校文化的内涵式发展。我校以班级文化为载体,把科技教育融入班级的日常建设中。如学校推行每个班级确立一个科技主题,以历史上的科技名人或科技元素为班级命名,涌现出了航母班、神舟班和钱学森班等别具特色的科技主题班。同时,各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探究精神,提炼班级口号、理念、目标和精神,制定班级发展愿景,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学生以科技文化为班级精神,朝着班级目标和发展愿景努力奋斗,不仅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在浓厚的科学氛围中快乐创造、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三、研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科技教育内涵

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是学校推行科技特色文化的基础工程,为此,我们在校本课程上着力打造“三化”,即科技课程校本化、科学精神班本化、科学教法学科化。具体做法为:一是增加科技实践的时间。学校在执行国家规定的每周一节科学课外,还利用每周二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来增设科技实践课,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二是研发科技校本教材。为解决班主任非科学专业出身的授课困难问题,学校成立了科学学术专业委员会,由科学专业的教师研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每周出示一期PPT课件供全体教师下载、学习,为学校推行科技教育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三是把“手脑相长”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鼓励教师勇于突破常规。如语文学科学术委员会研究的“情境背诵法”“模型认字法”等,教师让学生在情境中背诵课文,使枯燥的认识生字的过程变得有趣;数学学科学术委员会研究的“学具辅助教学法”“树状条件分析法”,让数理更加形象,使得应用题的解题逻辑更加清晰;体艺学科学术委员会结合校园操编导了“兔子舞”,跳出了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

四、以活动为推手,打造师生的科技“盛典”

为进一步营造学校的科技文化氛围,我校还充分利用每年一度的科技节宣传日,积极承办南宁市级、城区级等各类科技节活动,依靠南宁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局的大力支持,精心组织科技节活动,把每一次科技活动打造成为师生的科技“盛典”和科技“狂欢节”。在科技节活动中,学校组织开展航模、快艇、赛车和自制飞行器等各类竞技比赛,并对各班的科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拿出代表性的科技获奖作品和天文望远镜等真实的科技物品给学生动手体验,通过开展活动把整个校园的科技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同时,我校还邀请市内各兄弟学校观摩、交流,逐步打响北湖路小学的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经过近年来的精心建设,北湖路小学的科技特色校园文化已逐步形成,并获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北湖路小学将继续拓展科技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让科技教育之花绽放校园,让科学在校园里流行起来。

科技文化研究 篇4

1、科技型企业的概念和特点

科技型企业是指那些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端的,能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的企业。

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第一,在科技型企业的人员构造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员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例很高,这些科研人员包括从事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等。

第二,在科技型企业的资金运用上,在这类企业中,企业从事的是科技研究开发,所以在R&D上的花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很高的。

第三,在科技型企业的组织特征上,大部分科技型企业都采取了扁平型的组织结构。

第四,科研型企业的主营方是以开发新的科研产品为主。

第五,科技型企业是高成长性的企业。

2、高端科技平台的概念和类型

高端科技平台是以通过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激活各科技资源,面向各科技型企业和社会提供研发试验服务的一种平台,其目的在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高端科技平台还将社会上零散的科技资源的科研单位纳入平台体系,整合资源向社会共享。

在高端科技平台的类型方面,主要有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创业为主的创业平台、以研发为主的研发平台和以信息等资源共享为内容的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六大类。

二、现状

目前,科技型企业参与高端科技平台建设主要有以下三个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在这一模式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人力、财力、大型科学设备和仪器,使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科技型企业参与创业平台、科研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上。

第二种模式是以企业主导参与科技平台的建设。在这一模式中,由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很高,科研人才素质普遍较高,科技型企业有能力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所以可以凭借市场的力量,按照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企业的需求来参与高端科技平台建设。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不成熟,在资金、人才方面缺乏,导致这种模式目前还不存在。

第三种模式就是科技型企业在参与高端科技平台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政府和企业双方面的因素,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模式并存的方式参与科技平台的建设。在这个模式中,虽然存在一定的优势,例如资金资源丰富等;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包括企业自主性发挥受到限制。科技型企业参与院士工作站、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普遍采用了这种方式。科技型企业参与高端科技平台建设分类情况见表1。

三、存在的问题

科技型企业参与不同科技平台建设存在不同的具体问题。一是政府主导模式下参与科技平台建设时,政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为科技型企业参与科技平台建设创造条件,但是仍然存在科技型企业对于科技平台提供的科研设备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和闲置的问题。二是科技型企业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模式参与科技平台建设时,既存在有利条件,包括资金充足和人才质量高等;也存在不利条件,包括科研设备和信息利用效率不高等。

1、专业性人才缺乏

科技型企业在参与科技平台建设时,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作支撑,但当前科技型企业参与科技平台建设时缺乏专业型的人才。由于许多企业的科研人员对科技平台建设的模式和制度等方面不熟悉,造成科技平台建设的障碍。以科技型企业参与创业子平台的建设为例,这些企业对参与创业子平台建设的创业机制不了解,造成企业参与平台建设时存在障碍。以科技型企业参与院士工作站建设为例,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包括学历不高、对知识研究不透彻,导致科技型企业无法与院士工作站的人员、技术对接。

2、资金供给不足

企业参与科技平台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许多企业在平台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资金的缺乏已经成为目前参与科技平台建设的突出问题,造成科技平台建设难以实施。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平台为例,现在许多企业希望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科技研发资金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而政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是有限的,这就造成政府资金分配不足。

3、企业与依托主体关系不合理

科技型企业在参与科技平台的建设时大多依赖政府以及一些社会组织的支持,包括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对于企业本身的需求考虑不足,盲目参与平台建设。以科技型企业参与院士工作站平台的建设为例,企业虽然可以得到政府资金和人才方面支持,利用社会组织提供的各项资源。但是,科技型企业参与院士工作站时,科技型企业的依托主体结构不合理,企业主要依靠高等院校、科研所等。然而,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依托自身需求建设平台的情况是非常少的,在科技型企业参与院士工作站时忽略了企业的自主性。以科技型企业参与地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工程技术中心大多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由于依托单位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定位不准,往往将其作为自身的技术中心进行管理,部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能理顺与依托单位的资产、人力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关系,导致企业参与平台建设时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四、策略

1、培养参与科技平台建设的专业化人才

科技型企业参与高端科技平台建设离不开高素质、懂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可以解决科技型企业参与高科技创业平台和地方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以企业需求为重点,采取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平台建设项目开发引进、高科技创业平台和地方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工作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引进制度,引进适应企业参与高科技创业平台和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的人才。

其次,在科技型企业内部加快形成创新主体,促进科技型人才参与高科技创业平台和地方工程科技研究中心的有效聚集,形成专业人才的充足供给。

最后,在科技型企业参与高科技创业平台和地方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建设的实践中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为科技型企业的科研人员与高科技创业平台和地方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在技术上的衔接提供平台和培训。

2、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企业进行资金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研发速度和创新水平。

其次,在科技型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时,企业内部应对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用、专项使用”原则,保证资金合理运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最后,科技型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时,要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抓好资金的流程能力管理,企业财务部门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集中调度,有偿使用,保证企业参与科技平台建设所需资金,为科技平台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3、合理化依托结构,发挥科技型企业主体性

合理化的依托结构需要发挥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力量,不能过分依赖政府,合理化的结构可以解决科技型企业参与院士工作站、工程科技研究院等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参与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时应认真选择合作项目,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并迅速与院士工作站、工程科技研究中心的专家对接。

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应形成长效合作协议,与院士积极沟通,应对企业研发合同的签订、对企业研究人才的培育、在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等方面进行多次对接,为企业量身打造发展计划,帮助企业在自主创新的投入主体性、决策主体性、研发主体性和应用主体性发挥上积极探索出途径和发展模式,提升科技型企业参与院士工作站、工程科技研究中心平台建设的自主科研能力,打造更好的依托主体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平:以科技服务平台支撑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J].群众,2011(6).

[2]王安德:论创新与企业孵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永谦: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圣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J].太原科技,2005(5).

送科技文化下乡 篇5

---2007年“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方案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认真践行胡锦涛总书记“五四”青年节致中国青年群英会贺信精神和温家宝总理的“五四寄语”,在团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将继续深入而广泛地开展2007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活动主题

送科技下乡

服务现代农业

在奉献中成才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1、时间:2007年7月—2007年9月

2、地点:全国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地区

三、组织领导

主办:中国农业大学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

承办: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资源与环境学院分团委

四、活动目标

1、宣讲中央精神,送农业科技和先进文化下乡,在广大基层干部及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向农民宣传现代农业科技。

2、在实践中引导当代青年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以服务农民、奉献社会为己任,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3、宣传中化品牌、中化的企业文化,让更多农民了解中化,认识中化。

4、巩固以往社会实践成果,继续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扩大和建立新的社会实践基地。

6、利用下乡契机,广泛开展北京奥运宣传工作,在全国农村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中宣传奥运,通过实际行动传播奥运精神。

五、组织方式

在上级组织和学校团委的统一安排下,按照“统一要求、时间集中、自主组队,据队设项、双向受益”的原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项目化、招投标运作方式,采取社会实践课题制度;组织研发中心专题调研小分队,现代农业建设专题调研小分队,与其他农业院校合作组成服务“三农”专题小分队,支教兼调研小分队,其他专题小分队等。每支小分队队员人数在8人以下。实践天数支教兼调研小分队以15-20天(不得少于15天),其他小分队以8—10天。小分队采取队长负责制,团队人员实行公开招募。

六、活动内容

结合实际需要,本着发挥农业院校专业优势和学生个人特长的目的,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广泛动员全校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关注民生、成长奉献、献策建言”三个层次展开,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服务活动。

(一)、送科技文化下乡

1、科技服务。深入乡镇基层,各小分队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传播和推广实用技术。通过开设系列讲座、技术培训、播放科普录像、发放免费资料、上门指导等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传授农村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知识、技术问题。鼓励相关专业学生要主动走出去,组织农业科技服务队,送技术下乡。

2、其他信息服务:产业、市场、金融,以及法律,推动落后地区的产业、法制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当地的基础教育、脱贫致富献力献策

3、送教下乡。组织支教兼调研小分队,并重点以支教为内容,深入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活动。主要开展:

①文化课辅导:与当地学校任课老师做好交流协调,对学生做暑期作业辅导工作。

②艺术赏析: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安排相应的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电影、戏剧等作品的欣赏和讲解。

③组织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竞技类活动,提高小学生对百科知识的了解。④深入交流:围绕“八荣八耻”,在中小学中开展荣辱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⑤文体活动:课堂学习之余穿插适量的文艺表演、体育锻炼等活动,丰富暑期生活,寓教于乐。

⑥爱心募捐:将一些爱心物品,如图书、学习用品、文体用品等,带到一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尝试联系北京某小学校与当地小学联谊等工作,建立支教基地。

⑦奥运主题宣传:考虑与奥组委进行联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普及奥运知识,将北京2008奥运的精神传到祖国各地。

4、送法下乡

以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森林法、土地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为重点内容,向农民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推进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

(二)、宣讲中央政策

1、宣讲中央关于农村的相关政策。各小分队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结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及党和国家近几年的“一号文件”,通过发放资料、播放影片、口头宣讲等方式,把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农民政策,送到基层,使广大群众都能知道、理解并拥护这些正确措施,同时也能够以这些知识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策宣传。各小分队通过走访、聊天等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在广大基层干部、农民中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观念。了解基层政府贯彻和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情况,了解农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的认知程度,了解农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反应。

(三)、服务中化

1、宣传中化品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有小分队按照公司有关要求,通过分发宣传材料、播放影片、实际调查等方式,提高中化在农民中、以及化肥销售商中的知名度。宣传中化“ 全心全意为中国农民服务 ” 的经营理念。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的文化宣传和产品推介,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增强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2、各小分队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方式,按照中化公司“诚信、合作,互利、双赢”的企业精神,与经销商并肩携手,共同开发管理市场,共同打造中化品牌。

3、各小分队协助研发中心作相关调查,对主要地区建立档案,做好数据的回收和统计工作,切实保障在同学们受到锻炼的同时,为研发中心的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4、推进“中化化肥示范村”建设。研发中心组织专门小分队(由研究生、博士生带队),利用测土施肥技术在全国推广的热潮,做好区域施肥专项调研活动,开展测土、推荐施肥服务,同时有计划的进行田间试验示范工作,建立推荐施肥示范户,获取信息、推广技术,让长期关心支持中化公司的农民得到实惠,让没有用过中化产品的农民看到中化肥料的实际效果。

5、各小分队采取讲座、化肥识别演示等方式,传播化肥真伪识别技术,服务农民,协助公司保护中化企业品牌。

(四)、与兄弟院校合作,服务“三农”,扩大实践成果。

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实践成果,引导大学生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掀起大学生下乡服务的热潮,联系各地农业院校,组织以“服务,奉献”为主题的联合服务小分队,深入农村,通过宣讲中央政策,科技文化知识下乡等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服务农业,服务农民。

(六)、专题调研

1、各分队独立调研。鼓励各小分队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调查研究工作,针对当地情况和面临的“三农问题”,结合当地党政部门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设计调研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内容可以涉及农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和政策依据。

2、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调研、走访农户,了解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就农民负担、农村财政、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耕地保护、农村集体合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镇企业等内容深入调研。由此了解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实惠,存在哪些问题,农民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建设又有哪些期盼。

3、研发中心给定的专题调研任务。每个小分队需协助研发中心做好专题调研任务,写入目标责任书,各小分队必须完成各自任务,提交调查报告,切实反映问题。

(七)、实践基地建设

巩固原有实践基地建设,发展新的实践基地。建立专业的专题小队如土地流转、作物栽培、兽医培训等专题实践基地,每年定点做实践活动。既可保持联系,又可以给专业的学习带来实践的机会。

七、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

为更好进行预招标和后期总结表彰,按照“统一要求、时间集中、自主组队,据队设项、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 1.小分队预招标:

①团队负责人陈述:团队负责人首先做3分钟自述,全面陈述社会实践实施计划; ②评委提问:评委进行2分钟提问,并按照合格、良好、不合格三级标准进行评选:

实践基本条件:实践目的地人文、地理、自然环境等条件等有利于开展活动; 实践基本计划:实践内容思想明确、符合本次活动整体要求;课题重点突出、具时代特征;日程安排合理,路线安排具操作性;申请经费数额合理、符合规定;实践目标明确,具可行性,切合实际;有实践地点或接待单位的接收函;实践内容新颖,富创新性;小分队有详细计划安排,分工明确。2.实践评比表彰:

①团队负责人陈述:就活动内容、活动成果、活动影响进行全面汇报(5分钟); ②评委提问:评委进行2分钟提问,并按照合格、良好、不合格三级标准进行评选:

按时参加出发前各类会议及培训活动; 实践准备充分,按时出发,按时活动;

实践期间能够及时发回新闻报道,且报道质量较好;

实践过程有无违法违纪现象,能够很好的完成团体工作,处理问题表现突出; 展出一些实物,如照片、证明信、表扬信、发表文章、地方媒体报道等; 实践结束能够完成《目标责任书》所规定内容及本队预定计划,实践目的地反映良好;

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团队报告、个人报告、实践照片; 在规定时间内报销经费,经费使用合理,无违规现象; 认真填写《社会实践考核表》,实践地、指导老师做出鉴定

实践报告贴近社会,及个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强。

八、时间安排

1、筹备阶段

4月1日—4月30日

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协调办公室,拟定暑期社会实践详细实施方案,征询多方意见,形成草稿。

5月1日--5月20日

相关部门审核,作进一步修改 5月21日—5月30日

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并最终确定,联系赞助、筹集资源。联系媒体。做好前期服装、队旗方案,准备社会实践需要发放的物资,制作投标书、各项报名表等。2、宣传动员阶段

6月1日—6月15日

面向全校开展报名招标工作,解答同学有关问题咨询;

申报组织小分队的老师、同学下载并填写投标书,向社会实践协调办公室上交《项目投标书》;

报名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从研发中心或者资环学院主页公告上,下载中心下载并填写报名表。

3、审批阶段(6月15日至6月20日)

根据相关考核评估规定,确定是否对有关社会实践小分队立项并予以资助。确定小分队(及小分队负责人)并选拔小分队组成人员,确定各个小分队成员名单。

集中对参加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小分队活动内容进行修改。

4、签订目标责任书,发放部分经费等(6月30日前后)

各队队长代表小分队签订《社会实践目标责任书》;为队员购买团体保险;根据各小队预算发放所需经费的1/2;发放问卷、农业科技图书等资料,配发队旗、统一服装、药品等必需物品;

5、集中培训阶段(6月30日-7月9日)

对小分队成员进行系列培训,6、具体实施阶段(7月9日—9月9日)

各实践小分队根据自身既定计划独立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认真严谨,充分发挥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作好调查记录,撰写实践论文,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富有成效的做法注意总结宣传,及时发回新闻报导。

7、总结汇报阶段(9月9日—9月25日)

召开小分队负责人会议,部署2007年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工作。

8、表彰阶段(10月7日后)

领导小组根据暑期社会实践评奖办法进行评比表彰

中化化肥-农大研发中心

科技时代的文化传承 篇6

实践证明了中国人并非劣等人种、东亚病夫,邓小平总设计师30年前开拓的改革开放之路是无比正确的。

可是,我们还是要说说文化的话题。继今年3月号本刊做了一组《中关村核心区:科技与文化的交响曲》“封面故事”之后,本期“封面故事”仍以《科技时代的文化传承》为题。诚如宋春华、王鲁湘、张颐武、陈名杰、张宝章、刘迎建等专家、学者所说,文化和科技是一个手掌的两面。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都会孕育人类共享的科技成果。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科技文明是比较薄弱的。我们较早地发展了农业文明,并在达到一个高峰的时候停止了,没有继续向服务于工商文明的科技演化,或者说没有出现近代的科技文明。譬如,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农业文明孕育科技文明的高峰阶段,而那个阶段也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时期。惜乎后来封建时代对文化和思想的压制,中国科技与世界差距越来越大。今天的中关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百度、联想、新浪、搜狐、水晶石等科技企业能够做大做强,正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典范。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我们想到了当下一个社会焦点——中国现代国防,做了一组《中国现代国防建设进行时》的“特别报道”。钓鱼岛、南海风云告诫我们,没有居安思危的民族不是一个清醒的民族,国防现代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对外政策中,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和平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一方面也要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应一些不友善乃至挑衅的行为。因此,国防建设应该得到重视。作为中国科技高地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何用科技助力国防,是一个新的课题。

“经济”版《临汾:文化名城展现科技新貌》、“科技”版《“创办新企业”:孵化未来企业家》、“教育”版《当代大学生热衷研读“厚黑学”现象透视》、文化版《<稻香湖>畔的诗圣》等文章,其实都贯穿了科技时代文化传承的主线。文化是科技之源,科技是文化之翼。科技时代的文化传承,实在不是一篇文章一期杂志能够说清楚的问题。

高科技企业文化研究 篇7

一、文化:是资产还是负债?

(一)文化的重要性。

1.文化是企业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包含两部分资产:有形资产和智力资本。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智力资本包括市场资产(如品牌、客户信赖、销售渠道、有利的合同等)、知识产权资产(如企业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各种设计专有权等)、人力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如企业文化、评估风险的方式、管理销售队伍的方法、财政结构、市场或客户数据库等)。在智力资本的构成中,企业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安全、有序、正确、高质量的运转,它还为企业职工提供了工作和交流的良好环境。

2.强势文化是中小企业成长的基石。

在企业实践中,常常有人抱怨中小企业长不大。他们没有看到有很多中小企业始终处于成长曲线的攀升期,成长力强劲,这说明中小企业不是长不大,而是很有成长潜力。长不大的中小企业真正病因在于没有掌握企业成长的规律。不断成长的中小企业成长方式各异,但几乎有一个共同点:用文化铸就企业。即企业领导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培育和上对下的教育中,就是层层领导都当教练,都当老师。不仅中小企业如此,大型跨国公司也始终不忘培育企业文化。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老总杰克·韦尔奇的成功秘诀就是定期为公司员工培训,亲自讲授,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3.文化的指数效应。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还突出地表现为: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不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而是指数关系。也就是说优良的企业文化可以加速地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不适合企业经营实际的文化会加速地促进企业的衰亡。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哲学的本质体现,它从根本上左右着企业的行为,有助于或者反作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进一步增强。在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文化的这种作用是其他企业要素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也是企业管理者无法忽视的。

(二)资产抑或负债的决定因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的体现,每个企业的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不论企业建立的文化多么与众不同,只要能够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反映出企业管理哲学的公司文化就是一种宝贵的资产,是经久不变的、无形的凝聚力,能使公司受益匪浅。这是因为作为公司资产的文化,就会对公司的目标实现起到数值大于1的指数的效用,加速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这正是资本雇佣劳动逻辑被打破的根本原因。相反,如果公司建立的文化与公司目标和管理哲学不相符,就会成为企业的负债,起到数值小于l的指数的效用,加速促进公司的衰败。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比不建立企业文化更加有害。

公司文化是公司的资产抑或负债,不是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结果,而是公司内部的发展目标、管理哲学等是否与之匹配的结果。让公司文化成为一项资产,就是要使公司文化与公司的目标、管理哲学相符。

二、适合高科技企业的文化

(一)参与型文化。

互连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趋势及各种规则限制的放松,使企业面对着一个瞬息万变的生存空间。企业要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对其中各种刺激、变化作出反映,在不断调整与学习中求得生存发展,这就是企业经营之道。而在企业中要做到适应性变革必须根植于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扶植的企业沃土之中。因此,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必须摒弃传统企业中占主导的行政型文化,培育一种全新的参与型文化。也就是摒弃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和多层管理,提倡分享、鼓励参与及决断,对个人的贡献予以肯定。具体地说,参与型文化的培育主要有以下要求:

1.层次简约化。

过去,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是多层次的直线职能制,等级森严,企业内部由此形成了一种文化:很多雇员都把不断地升迁奉为追求目标。这种文化氛围导致人员的流动性降低,工作资历而非工作业绩决定了提升的标准。虽然很多人得到了升迁,但并未变得对公司更有价值,而是变得更加昂贵。多层次的等级制的弊端日渐暴露,组织变革的要求日益迫切。当大多数公司遇到困难,必须从雇员的实际价值出发考虑时,不得不辞退很多中层管理人员,客观上导致了公司从行政指令型文化转为参与型的公司文化的变革。同时,多层次的等级制经过的信息传递链条和环节过长,增大了信息传递费用,也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经常发生损耗和扭曲。为避免以上情况,高科技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建立全新的组织结构,大幅度地减少组织的层次,降低中层经理的数目,使雇员的目标从晋升变为参与,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降低信息成本。

2.职务模糊化。

中间层次的减少必然带来原有部门的职能合并和削减,导致各个下层雇员的职务模糊化。特别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职务模糊化意味着原来按部门的职能分工趋于合一,一个雇员可能同时兼任多个部门的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职务。职务模糊化非常适合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可以贴切地照顾到客户的需求,同时节省了人力成本,有利于公司在忙闲不同时节中进行人员的合理调配。

3.责任感重于权力欲。

参与型文化中的参与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参与,而是雇员被赋予实实在在的权力。因为员工是最经常与客户见面并交流的人,与供应商并肩共事的人,以及亲手生产出公司产品的人,只有他们才最清楚企业问题所在。因此,适当给予员工自主权,让员工承担责任,可以使企业快速处理信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恰当的行动。但授权的过程不是经理对雇员授权的单向传递过程,同时还必须有雇员对经理赋权承担相应责任的回馈过程。赋予权利与承担责任同步,但树立员工的责任感更重于激发员工的权力欲。一些公司的通病就是很多雇员认为保证公司赢利、控制开支等只是某几个人的责任,不是自己的责任。鉴于这种情况,经理不能只赋予雇员权力,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被赋予权力的同时要承担责任,这样员工工作才有积极性。承担责任的劳动力是一种宝贵的资产,它意味着公司所有的地方都有人对决策和工作提出意见,使原来死气沉沉的公司产生新的活力。

4.能力永续化。

不审视和保持自己能力的雇员有跌入能力断层的危险,最终造成终身失业。所以,个人必须对自己的未来和安全作出规划,使自己的能力永续化。同时,高科技产业本身是一个变化异常迅速的行业,必须不断地跟踪技术发展的前沿才能获得长足的进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免于淘汰。这就要求企业塑造使雇员能力永续化的企业文化。具体地说,就是对雇员的能力进行终身投资和长远规划,使雇员与企业和谐发展。对于一些暂时未能干好工作的雇员,不能将其立即解雇,可以暂时将其调入其他部门,以观后效。这比立即解雇的成本要低得多,因为招聘新员工一般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使其吸收并融入公司的文化中。

(二)创新型文化。

基于高科技企业的特点,高科技中小型企业不仅需要培育参与型文化,还必须培育创新型文化。那么,如何创造一种推动和支持创新的公司文化呢?

1.终极事业感。

要使员工认识到企业提供的不再是以前的工作稳定、福利优厚的理想事业,而是充满竞争、没有职业保障和终身职位,但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终极事业。终极事业感的确立,迫使员工全力以赴地干好工作,提出新的想法、创意、构思,推动企业不断地创新。

2.四维创新组合。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巴萨德博士在《创新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四维创新的过程,包括:生发、构想、优化、实施。这四个过程就象一个变形的车轮一样由不同特性的人不断推动转动,以使公司具有旺盛的创造力。公司在进行创新组合时,应该考虑此理论,选择具有不同创新力特性的人,将他们组合在一起,以发挥最大的创新能力。

一是生发。生发是启动创新的过程。它通过亲身经历,判断设想机遇,发现新问题和新机会,从而收集信息。生发能力较强的人愿意找出多种选择或分解多种选择,而不是评价、确定或合成。他们不愿意和领导会面,而愿意让他人负责具体步骤。这一思考包括发现问题和发现事实。培养生发之人首先就是要求他们将自己发现的东西形成一种启示信息。其次,生发之人的培养需要耐心、时间和观察,要求尊重个人原有的禀赋,再在此基础上加以培养,这与企业的快速性商业投资和收获成果毫无相同之处。二是构想。构想使创新过程继续发展。但构想倾向于通过抽象思维来理解,而不是亲身经历。构想的结果是将新想法组织起来,发现问题的症结,建立理论模式来解释事物。构想能力较强的人愿意在清楚地了解情况、问题或想法以后再行动。他们不喜欢去判断或实施还未整理清楚的选择,喜欢多样性思考,但并不太关注行动。这一思考包括定义问题和提出想法。三是优化。优化使创新过程进一步发展。优化也是依赖抽象思维,但更愿意合成,而不愿意分解。优化思维将抽象的想法和选择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或计划,也就是加速抽象的具体化,使创新行为跃入一个更高的阶段,类似于滚雪球效应。喜欢优化风格的人愿意为一些定义清楚的问题查阅大量信息找出优化解决方案。他们常常对不确定性缺乏耐心,不喜欢“空想”更多的方法、观点或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一思考包括设想的评价与选择和为行动作计划。四是实施。实施最后完成创新过程。与优化一样,它喜欢合成,通过亲身经历,而不是抽象思维来学习,其结果是成就设想。这种风格的人依靠实地检验,而不是用思考来检验。实施能力强的人和公司喜欢面对自己必须要成就一些事物的形势。他们不需要彻底的理解就着手工作,能很快适应变化的形势。

三、关闭和重建:高科技企业文化的转型

高科技企业涉足高科技领域,市场前景和技术前景都很不明朗,在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技术开发项目失败,必须转向另一种新的技术产品的情况。因此,高科技企业的技术转型相对其他企业来说较为频繁,技术转型的频繁带动了管理转型,最主要地体现为公司战略目标的转变。

前面谈到,强势文化要能够最有力地支持公司的战略和任务,并成为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资产。这意味着像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一样,公司文化应该服从战略,除非战略与文化完全一致,否则,战略的重大转变将伴随着组织文化的调整。因为公司文化的存在通常依赖于现有的固定关系和行为模式,有很强的抵御变革的倾向。如果不对文化进行调整,战略的转变就不可能成功。

因此,在实施管理转型的同时,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做好以下工作:(1)特定的公司战略目标的转变对于公司的文化意味着什么?(2)文化的调整是否需要?(3)调整文化的努力取得的价值是否能超过可能的成本。一般来说,战略目标的重大转变很可能使公司原来培育的强势文化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变为弱势文化,必须对文化进行调整,但是,尽管组织文化能够调整,通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很大的成本。 因此,对于原有的不适合企业的文化不必费心地改变,最好的方法是关闭它,再重建新的企业文化。

四、兼容与排斥:高科技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其他企业合作,高科技中小企业尤其突出。首先,高科技企业必然要注入大量的资金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随着风险投资公司经营理念的成熟,对风险企业不再在短期内帮助其上市,也不停留在炒作阶段,而是建立创业摇篮陪着自己的公司一同成长,即不仅为风险企业提供资金,而且帮助他们建立管理模式,提供技术设备和运营服务等。这意味着风险投资公司要介入公司的管理,风险投资公司的文化与风险企业的文化要相遇在一起。其次,高科技企业为实现有利的竞争地位,需要寻找战略性合作伙伴。合作企业的文化也会与本企业的文化交叉在一起。再次,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要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快速扩张,收购其他企业或与其他企业合并也遇到了文化交叉的问题。

科技文化研究 篇8

1 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机制分析

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都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绩效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两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一定区域范围内,既定的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之间存在理想的配置状态,即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张世晓 ( 2009) 对中国29个主要创新集聚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创新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区域金融结构变化的支配而协同演进。在一定制度、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下,通过科技与金融资源的动态调整可以逐步实现区域创新系统的理想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其次,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可以调节两者的供求均衡关系,改善科技金融绩效。科技金融组织为区域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发挥其对科技创新项目的筛选与事后监督管理作用,以保证资金配置与使用效果,满足区域科技创新的需求。而区域科技创新主体对科技金融会产生需求关联和正向激励效应,科技金融体制、科技金融回报率和创新能力是科技金融供给的决定因素。左志刚 ( 2012) 对32个国家10年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类权益性金融渠道的发展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银行信贷扩张则表现为负向影响。可见,金融结构优化对区域科技创新结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金融与科技供需结构匹配性的提高将减少科技金融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领域的失衡,改善科技金融结构和绩效。再次,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保障机制。区域金融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结合存在“市场失灵”的空间,法律制度、公共信息服务、政策性金融和引导政策、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改制上市等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周昌发 ( 2011)认为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还存在制度系统性差、层级较低、法律不完善等不足之处。如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是科技金融主体收益保障的重要前提。无形资产评估、信息披露、公共服务平台、金融招商等政策是建立科技金融主体间合作沟通的桥梁。肖泽磊 ( 2013) 根据苏州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从科技金融产品建设、科技金融信用建设、科技金融制度建设和科技金融市场建设等四个方面构建政府引导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最后,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面临的最大约束在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地方科技投入体制正从地方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转变,而区域金融体制才开始从中央强制型制度变迁向地方政府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转变,两者在制度变迁中存在不同步。范祚军 ( 2012) 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中存在市场化制度演进与地方行政干预方式调整之间存在梯度差异导致区域金融发展的内生机制难以形成。科技与金融结合体制机制构建有赖于两者制度变迁的适应性和协调性。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基层的制度创新之间存在亟待解决的冲突,如国家关于科技支行混业经营的规定和地方性中小银行制度创新的矛盾。科技体制与金融体制之间存在发展和创新的不协调将导致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阻碍难以从根本上消除。

2 湖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2. 1 在科技创新方面,湖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逐年提高,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湖南区位优势不明显,近年来社会研发投入力度也不强 ( 不足2% ) ,远低于北京的5. 88% 、深圳的3. 81% 和上海的3. 16% ,但创新投入力度增速较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聚集效应显著,创新投入产出效果较好。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湖南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10位、创新绩效排名全国第8位。2007年以来,湖南共取得4634项各类科技成果,115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五位,其中长株潭地区占全省70%以上,成为湖南最重要的创新极。长沙高新区企业累计授权专利8400多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综合创新能力分别名列全国高新区第2、第6位。目前湖南有5个国家高新区、1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居中部第一。从经济发展成效看,2008 2012年,湖南经济总量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前十,年均增长13% ,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由此可见,湖南走出了一条内驱型本土创新发展之路,科技创新绩效和聚集效应明显。

2. 2在科技金融方面,湖南初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引导和凝聚社会力量支持区域科技创新的局面

自2011年长沙高新区成为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园区以来,湖南出台《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南省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方案》、《关于促进湖南省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从科技金融结合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进企业股份改制、开展科技保险试点等方面积极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创新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随着创新产出能力提升、科技财富和增值效应增强,不断拓展的科技金融需求空间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目前长沙高新区有金融以及相关中介机构300多家,其中投资机构超过100家,注册资金达300多亿元。初步形成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保理、财务公司和服务外包等多元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区内科技支行已对园区内160多家小微企业贷款3. 8亿元,其中贷款额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60家。区内有32家上市公司和20多家拟上市企业,以到场外市场挂牌为目标进行股份改制的企业有72家,完成内核21家,完成股改31家,数量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株洲高新区目前有18家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担保公司,是全市金融最密集地区。株洲制定的“4215”计划将在5年内重点培育40家拟上市企业,帮助其中20家完成股改,10家通过券商内核,5家挂牌上市。湘潭高新区有金融机构9家,金融中介机构8家。其中2家创投机构注册资金达1. 8亿元,3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5. 2亿元。现园区列入重点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企业达到11家,4家完成股改。由此可见,湖南科技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金融聚集和扩散效应开始显现。

3 湖南科技与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3. 1 金融聚集滞后于区域创新聚集

近年来,湖南科技创新的聚集程度迅速提高,长株潭地区已经成为湖南科技创新聚集中心,但其科技金融的聚集程度还相对不足,科技金融需要的相关专业服务机构聚集程度不足,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会计和管理咨询机构、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多明显不足。长沙科技金融资源对株洲和湘潭等其他地区的辐射效应不强,区域科技金融资源的整合和市场的联动不足。根据徐玉莲 ( 2011) 的研究,我国各省市整体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程度较低,除少数富裕省份之外,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且东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明显,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金融资源的聚集与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程度存在差距。

3. 2 金融结构与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不相匹配

目前,湖南以银行主导的科技债权融资体系和股权投资偏弱的结构不适应湖南先进制造业、高性能金属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水平稳步提升,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与环保、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和生物医药、资源环境、航空航天、高技术服务业等两型潜力产业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的趋势。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股权投资对新兴业态的两型产业支持乏力,滞后的科技金融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如长沙市现有的4支风投基金对扩展期和即将上市的企业关注过多,而对处于初创期、现金流不足、急需资金的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长株潭地区内部科技金融资源聚集程度和科技金融生态环境存在非均衡发展不利于创新资源和知识的跨区域扩散。

3. 3 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适应特色产业和特色园区科技创新需要

目前,湖南特色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群发展较为迅速。如长沙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长沙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株洲高新区“动力之都”、湘潭“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长沙先进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群、浏阳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群、湘潭矿山装备产业群等都成为区域特色创新极。但与特色科技创新相比,科技金融的特色创新尤显不足,与园区和产业结合的特色金融产品不多,政府引导基金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商业银行垂直管理体制和科技小贷公司不合理管制严重影响本土化金融产品创新。区域产权市场发育不成熟、估值定价机制不合理等都制约股权投资者的积极性。

3. 4 科技金融人才队伍远落后于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目前湖南科技金融领域专业化资本运作水平高的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科技金融人才团队建设远滞后于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导致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和绩效整体水平不高。据统计,近5年来,湖南共引进各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3万余人,但金融类人才引进不足100人,难以满足科技金融发展需要。

4促进湖南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4. 1 实施科技金融聚集工程,走 “集约” 发展之路

首先,大力发展长株潭科技金融聚集区。将长株潭打造成辐射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的资源共享、功能齐全、良性互动、辐射和溢出效应显著的科技金融资源、服务和人才聚集区。其次,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银行、创业投资、私募基金、天使投资进入长株潭地区。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科技金融机构,建议设立麓谷科技银行,大力促进会计和管理咨询、知识产权咨询评估、信用评级等科技金融急需的相关专业服务机构聚集。最后,整合区域科技金融资源形成集约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长株潭科技金融快速增长和特色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以长沙先进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群、株洲“动力之都”建设和湘潭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为重点,加强园区科技金融互动,使长株潭高新区连片发展,形成长株潭科技金融的集约发展模式。

4. 2 调整区域科技金融结构,走 “两型” 驱动之路

通过两型产品政府采购 ( 政府租赁南车时代的新能源汽车) 、两型产业优惠信贷、设立长株潭两型产业投资基金、两型科技创新园区基金等方式引导两型驱动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一要根据湖南科技创新动态发展灵活调整区域科技金融结构。在发展初期,要稳步引导科技银行加大对两型产业和两型园区科技创新主体的授信规模。在快速发展期,要适当扩大两型科技金融市场规模,积极促进有利于引导长线投资和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试和工业化阶段的创新活动进行支持的两型产业基金等多样化融资工具的发展 ( 如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湘电集团风能设备融资租赁模式) 。二要加大对两型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支持两型优惠信贷和两型股权投资政策。通过促进银行转型提高科技信贷对区域两型产业群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强化金融产业链与两型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入合作,带动区域两型产业产学研金各环节开展更为紧密的衔接和合作。三要大力发展两型产权交易市场。依托湖南现代生态农业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建立中部生态农产品交易中心。鼓励碳交易所、排污权交易市场等两型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4. 3 推进特色科技金融产品和组织体系建设,走特色 “创新”之路

一是设计和推出适应地方特色产业和园区科技创新需要的金融产品。通过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联合建立风险池基金、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推出“科技领军人才信用贷款”, “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贷款”、“科技创新链在线融资产品”等创新产品。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特色产业基金。如湖南湘江产业投资基金、湘潭两型社会产业投资基金等。二是建议省科技厅、发改委和财政厅联合制定鼓励“产学研金介”联盟创新模式的政策。优先支持创新联盟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以及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构建“产学研金介” 联盟创新网络平台,通过各种科技创新论坛、投资论坛和合作论坛增加创新主体和金融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交叉学习。三是建立区域科技金融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控机制。建议由省科技厅牵头成立科技金融绩效评估办公室,通过构建与区域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区域科技金融协调发展预警监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4. 4 夯实区域科技金融发展的制度和人才基础,走“软实力”提升之路

首先,建立湖南科技金融统筹协调委员会,加强政策协调。由湖南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强化制度保障。其次,打造“信用长株潭”品牌,逐步完善湖南科技金融信用管理体系。建议成立“长株潭信用建设委员会”,构建长株潭科技金融信用服务平台,提供科技金融信用咨询和信用监督服务,打造“信用长株潭”品牌。引入国家级信用征信评价机构和法律、财务、审计、认证等中介机构,同时建立科技企业的信用资源库,整合信用资源,实现长株潭地区科技金融信用资源共享。再次,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依托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省内高校理工和经济管理等专业教育资源,加大对本土化科技金融创新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组织科技金融培训班,开展科技金融人才交流,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和政策支持。再次,提高科技金融公共服务效能。要建立学习机制,提高政策制定者的人力资本,加强科技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引入科技金融专家咨询,民主协商机制,保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高效性。最后,加强区域创新文化培育。在长沙创业之都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湖南文化产业优势,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借助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加大对区域科技金融创新的宣传和交流。

摘要:通过对湖南科技与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提出促进湖南科技与金融协同创新要走集约发展、两型驱动、特色创新和软实力提升之路,以期实现区域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文化研究 篇9

1 关于研究科技研究不端的专题论文情况评析

笔者于2009年7月6日以不同的篇名在中国期刊网检索全部数据库中1980年以来研究科技研究不端的专题论文, 其中, “科研不端”名下检索到98篇 (1998、1996年度各一篇, 其余全部为2000年以来所写) 、“学术不端”名下检索到141篇 (全部为2002年以来所写) 、“学术腐败”名下检索到339篇 (97年度1篇, 98年度4篇, 99年度2篇, 其余全部为2000年以来所写) 、 “学术失范”名下检索到62篇 (98年度1篇, 99年度1篇, 其余全部为2000年以来所写) 、“科学不端”名下检索到25篇 (89年度1篇, 93年度1篇, 其余为2000年以来所写) 。

资料情况显示: (1) 我国最早关于科研不端研究的文章是1989年发表的;之后, 90年代陆续有研究成果发表, 现有的文章绝大多数发表于2000年之后。也就是说, 虽然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社会现实中的科研不端现象存在, 但当时还没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也未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自2000年以后, 科研不端现象愈发突出, 理论界才逐步对科研不端行为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2) 对于科研不端问题的研究, 低水平的重复现象普遍, 不少论文全文的长度不到两个页码, 真正是有思想有内容而值得研读的论文很有限。

(3)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研究, 居于宏观层面的多, 而且多是采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分析现象、剖析原因和设计对策。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揭示科研不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强调治理的必要性;在对策设计方面, 多限于宏观层面, 而很少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展开研究。实证的研究和定量的研究是薄弱环节。好在有几篇文章利用了经济分析或者数学模型建构等方法来研究问题, 值得提倡。所以, 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性已经不是下一步理论研究的重点。

2 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称谓、内涵与外延

2.1 研究状况

2.1.1 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称谓。

资料显示, “科研不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科学不端”、“学术失范”和“学者腐败”等术语都曾不同程度地有过使用。现在, 科技部、教育部以及一些高校的有关规范性文件有的使用了“学术不端行为”, 有的使用了“科研不端行为”;同时, “学术腐败”一词也很受公众的偏爱而被广泛适用。

2.1.2 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内涵, 人们认识不一。

有学者认为, 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研究计划、经费申请、研究行为、研究评审和研究报告等学术和研究活动过程中伪造、篡改、剽窃及其他严重背离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学术规范、公认道德以及滥用和骗取学术科研资源、严重背离社会公德、社会规则的行为。但是, 不应该包括学术科研活动中诚实性过错和不同意见争鸣的行为。”有学者认为, 学术不端行为应定义为:在学术研究计划制定、经费申请、研究行为、研究评审和研究报告等学术和研究活动过程中伪造、篡改、剽窃及其他严重背离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学术规范、公认道德以及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严重背离社会公德与社会规则的行为。

《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则规定:“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中南大学科研道德与诚信规范 (征求意见稿) 》第六条规定, “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研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惯例的行为”。

2.1.3 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外延。

无论是学者, 学术团体的规章制度, 还是官方的规范性文件, 对科研不端行为外延的界定不一。

有的学者主张, 科研不端行为包括: (1) 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 (2) 抄袭、剽窃、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 (3) 请人代写论文、伪注 (伪注主要是指虚假或不真实的引注, 主要表现为伪引、胡乱编造参考文献、转引却未说明等情形) ; (4) 论文发表过程中由作者和出版者忽视论文质量而结成利益联盟; (5) 伪造、篡改实验数据; (6) 重复发表论文或用一篇完整的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 (7) 在课题申报、课题评审中所出现的腐败行为; (8) 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 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 (9) 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 (10) 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中南大学科研道德与诚信规范 (征求意见稿) 》所指的科研不端行为包括以下情形: (一) 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结题验收等科研活动中做虚假的陈述, 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伪造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等证明材料;未经允许冒签、代签他人姓名等; (二) 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抄袭他人作品, 剽窃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或科研实验数据、调查结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等; (三) 在研究结果中, 故意捏造事实、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记录、图片、结果和引用的资料等; (四) 未参加实际研究或者论著写作, 而在别人发表的作品上署名;未经被署名人同意而署名等; (五) 滥用学术地位或利用工作之便, 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 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 以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 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的审查设置障碍;或应经而未经同行专家评议的研究成果, 向媒体公布时夸大成果价值; (六) 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科研劣迹, 包括参与他人的科研造假, 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 对投诉人打击报复; (七) 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 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或间接联系, 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 (八) 违背学术界公认的科研道德规范的其他行为等。

科技部2006年11月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试行) 》规定的科研不端行为包括: (1) 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 (2) 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3) 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 (4) 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 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 (5) 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 (6) 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2009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规定, 高等学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 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一) 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二) 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三) 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捏造事实; (四) 伪造注释; (五) 未参加创作, 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六) 未经他人许可, 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七) 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2.2 评析

“名不正, 则言不顺”, 不同的称谓就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的概括。而且, 即使是在“科研不端行为”这一称谓之下, 学者们的见解、政府规范性文件、单位的规章制度所列举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具体行为样态也不完全相同。因此, 进一步研究这些词语内涵与外延的差异, 并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术”, 其本意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不端行为”一词注重从学者个体的角度指出学者的学习研究过程中的非诚信行为。然而, 在现实社会中, 这些科研不端现象, 显然不完全是个人的问题, 也不完全是政府与个体的关系问题, 还涉及到个体与社会方面、单位组织、学术团体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因此, “学术不端行为”的称谓似乎不利于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应对措施之设计。“腐败”一词的本意是 “腐烂、堕落”, “学术腐败”, 按照人们的惯常理解, 是指在学术领域中, 与权力、金钱、物质、社会关系等非学术性的因素有关的不端行为。它突出的是公共权力、物质利益、色情等非学术因素在科研立项、结项、评审、评奖等活动中的不当影响。因此, “学术腐败”一词很难全面概括所有的学术不端行为。

“科研”本意是指 “科学研究”, “科研不端行为”的提法, 则注重指“科研领域”中出现的不端行为。但随着科学与技术的日益融合, “科学技术”逾来愈成为一个复合词在各种场合高频次地出现。因此, 不仅“科学研究”领域, 而且“技术开发”领域, 同样地会产生不端行为而需要治理。于是, 客观上就需要, 或者对 “科研不端行为”做扩大解释, 使其包括“技术开发不端行为”, 或者将“科研不端行为”直接改成“科技研究不端行为”。显然, “科技研究不端行为”的提法是最好的选择。

3 关于科技研究不端行为的成因

3.1 研究现状

研究发现, 科技研究不端行为成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其中有科研人员道德的缺失、有单位和社会团体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有国家法律法规的阙如;有社会其他领域因素的渗透等等。

但是, 现有理论对哪些因素是科技研究不端产生的主要原因, 哪些因素是条件, 认识不一。熊万胜从组织认可和组织权威的影响力着手, 分析了作为职业机构的实体性科学组织对科研活动中不端行为的产生的影响;刘爱玲认为, 权威功能的不恰当运用和奖励制度的不完善为我国科技奖励活动发生不端行为提供可能机会;李真真则置于社会转型中分析科研不端行为的诱因, 认为原因在于体制的 (包括 “单位制度”和 “官本位”现象) 、制度的 (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 以及由此形成的科学的功利化和科学作为工具化的极端倾向等社会文化;吕东锋、单宝龙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形成从利益、道德、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强调缺乏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因素的原因力;王雅芬认为组织权威影响力无限扩大是导致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最为根本的原因;平丽的研究结果是不公正的评审和软弱的监督。

3.2 评析

笔者认为, 科技研究不端行为的具体样态不同, 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就会不同。而且, 同样的某一种类的科技研究不端行为, 其具体的产生原因也会有所差异。所以, 关于原因和条件的研究, 只能是宏观的一般性的概括以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而且, 对于原因的一般意义上的解释也不应成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然而, 有学的学者结合科研立项、科研实施、成果发表成果申报和评议等具体环节, 分析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则有助于问题研究的深化。

4 关于科技研究不端行为的应对措施

4.1 研究现状

与前述的原因分析相对应, 科技研究不端行为的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科研人员学术道德培养、健全单位和社会团体规章制度、强化国家法律对科技研究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等, 这已经成为共识。如有人认为, 要减少这种行为需要从法律的规制、科研评审机制、监督机制和科学工作者自身做好自我约束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 才能防范和控制科研不端行为。

分歧在于究竟那一种路径更加有效。由于各自所主张的原因的不同而有不同侧重。张立认为诚信教育是关键的路径;江新华认为, 维护科研诚信关键在于科研制度建设;谢旭成也认为科研诚信的架构——制度比道德更加重要。平丽的研究结果是公正的评审和审计力度越大, 越有利于遏制“科研的不端行为”的发生, 同时创新成果也随之增加。

尽管多数学者认为科研制度建设很重要, 但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惩治理论研究却十分薄弱。截止目前, 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政治与法律”类中, 分别以“学术不端”和“科研不端” 来检索, 检索到的从法律制度构建的角度设计对策的文章只有6篇。这些学者做了有益的探索。其中, 郭薇指出, 学术腐败的法律规制的立法现状是:学术行为规范缺失、知识产权法的规定不足、学术惩戒制度缺乏、刑事制裁力度不够且涉及面过窄;其完善建议包括强化行政立法, 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强化刑事立法, 以刑事制裁严厉打击学术犯罪。董兴佩在研究了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其基本分类之后, 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三个方面主体要件、行为要件、主观要件;学术不端行为惩戒组织机构和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程序。徐英军主张, 我国科研不端行为需要进一步犯罪化;在“入罪”问题上, 要实行“严而不厉, 宽严适度”的刑事政策, 重要的是要通过刑事法律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国家与社会对付犯罪的意志倾向。

4.2 评析

应该肯定, 科技研究不端行为的治理需要从科研道德的培养、科研单位和科研团体的规章制度的规范、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等方面, 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但是, 鉴于各个学者成长的过程不同、具体的不端行为产生的时空条件不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也不同, 因而就很难笼统地说, 诚信教育、单位 (社团) 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或者社会良好环境, 哪一方面最重要。基于“真理是特定时间和空间的真理”, 我们只能说在一个具体的时空中哪一个措施最关键, 也只能在一个具体的条件下来设计一组对策:包括长远的战略规划 (如从科研诚信教育做起) 和短期的应对措施 (如目前急需的是强化法律的治理) 。

前文已述, 目前很少人真正从法律制度层面设计对策。正是理论研究的不到位, 2007年2月修订的《科技进步法》第70条规定的违反科研诚信的法律责任是很粗疏的。该条规定, “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 或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的, 由科学技术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责令改正,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获得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财政性资金或者有违法所得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追回财政性资金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 由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向社会公布其违法行为, 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国家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和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此外, 国家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如教育部2009年3月颁发《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法律后果之规定也是粗线条的。所以, 未来理论研究应加强法律制度设计, 研究各种科技研究不端行为的民事违法类型、行政违法类型和刑事违法类型, 研究不同违法类型科技研究不端行为的具体构成要件, 以及相应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以便法律治理措施具体化、合理化和完备化。

5 结语

自2000年来我国理论界加强了对于科技研究不端行为的现象描述、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的设计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国治理科技研究不端行为实践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理论的研究现状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未来的理论研究的重点应由讨论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性转向应对科技研究不端行为具体操作规范的设计。笔者认为, 至少以下三方面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1) 进一步研究“科技研究不端”与“科研不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内涵与外延的异同; (2) 加强从不同的学科、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科技研究不端问题的定量研究; (3) 加强治理科技研究不端行为规范化治理研究, 包括单位 (社团) 规章制度的设计和法律法规的立法建议等。

摘要:未来理论研究的重点将由讨论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性转向应对科技不端行为的具体操作规范层面。与“科研不端”、“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等称谓相比, “科技研究不端”一词更为恰当;对科技不端研究行为的治理需要从科技道德的培养、科研单位和科研团体的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但目前急需强化法律的规制。未来理论研究的重点有:进一步研究“科技研究不端”与“科研不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内涵与外延的异同;加强在不同的领域、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科技研究不端问题的量化研究;加强科技研究不端行为规范化治理的具体制度设计研究。

科技文化研究 篇10

公司之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自主研制了 “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及勒圆模的上钉座、磷化程序加温箱等加工工艺”,使用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中用于冲压设备的连续模具,材料利用率提高25% ,成本降低25% ,该项技术于1999 年向国家专利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002 年成功研发数控精密辗锻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并第一次将该工艺应用于汽车同步器齿套的生产中。此项技术可以使材料利用率提高35% ~ 40% ,加工成本节省10% ,而且实现了少切削或无切削,减少了工序,缩短了加工时间,减少了加工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密度和精度,提升了产品质量,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2005年,公司研发的自动化链条配件生产线,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及产能,并获得杭州东华链条集团优秀供方荣誉,且对小小科技生产的链条配件产品实行全线免检。

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凸显,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公司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产品转型、自动化改造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公司快速发展再添动力,并且积极做好上市的准备工作,争取于2018 年在创业板上市,为公司的未来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1 小小科技创新之路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1. 1 企业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

小小科技董事长许道益始终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亲自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发,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因为许道益先生深知小小科技本身规模小、资金少,要想在企业发展上有所突破,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上做好、做活文章。自主研制了 “卷制链条套筒系列模具及勒圆模的上钉座、磷化程序加温箱等加工工艺”,这使得小小科技生产的产品在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在企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候,许道益董事长仍坚守科技兴企的信念,鼓励大家继续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成功研发出了数控精密辗锻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并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正是由于徐道益董事长的高度重视,起到良好的表率和督促作用,公司的科研人员也倍加努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也源源不断地从研发中心流出。

1. 2 稳定的科研投入是有效保障

小小科技早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专业型的研发车间,并且多年来一直以产值的6% ~ 7% 致力于研发的投入。即使在企业发展的困难时期仍前后投入600 多万元到科研工作中。2006 年,公司建设新厂区,又专门建立了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目前,公司拥有大量的研发人员和先进设备。其中研发人员共49 人,占到公司总人数的20% ; 公司采购众多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高投入带来了高回报,小小科技找到了特色的专业制造技术,目标产品生产过程节能节材,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公司的材料成型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的技术在全球同类行业中达到一流水平,在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1. 3 产学研平台构建不遗余力是制胜之道

小小科技成立之时就设立了研发车间,在2008 年迁入公司新址时,又扩大了原来的研发部门,增添了许多新的研发设备,扩展研发人员至49 人。小小人一直秉承 “以产促研,以研促产”的先进理念,在生产中研究,用生产所得资金支持研发,利用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促进生产,可以说小小科技的发展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同时小小科技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紧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这些都为小小科技进行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4 用好用活政策是必要之举

这些年来,国家和省一级都设立了企业创新基金,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专门进行奖励,这本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如,小小科技公司生产精密锻件,由于在精密锻件生产技术工艺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申报的空心轴辗制技术项目2010 年被安徽省科技部门破格纳入上报的全省18 家国家创新基金重大项目之一。除此之外,小小科技还多次成功申报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由于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小小科技的科技创新之路再添动力。

1. 5 培育创新文化是永恒主题

小小科技十分注重创新文化的培养,董事长带头创新,积极鼓励创新,为员工提供资金和各项技术支持,同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取得重大技术创新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小小科技有着宽松、宽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允许失败,允许冒险,因为小小科技明白每一次的科技创新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但是只要有一次成功就能为公司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小小科技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小小科技的创新是自由、平等的,每个员工都有自由、平等的创新机会,公司为每位员工都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在小小科技,创新已经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事,它也是小小科技全体员工共同的事业,创新的血液在小小科技每位员工的身体内激情地流淌着。

2 结论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低端和竞争力不强的困扰。如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提升产品结构和产业链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历史课题。绩溪县的小小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始终践行 “科创引领”战略,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链结构水平,成功化解了许多企业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企业作为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责无旁贷地肩负着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同时,在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趋缓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状况下,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驱动力,走科技创新之路。安徽绩溪的小小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走的就是一条典型的科技创新之路。

关键词:小小科技,发展,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Z].2006.

[2]刘耀,金恩焘.企业模式的发展及创新型企业模式述评[J].深圳大学学报,2008,25(2):86-91.

[3]刘耀.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企业经济,2008(6):20-22.

[4]马永红,赵凌晨,刘拓.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技术经济,2007(10):1-3.

[5]果洪迟.现代企业管理新趋势[J].北京商学院学报,2012,2(15):1647-1648.

[6]杨丽霞.科技创新要求优化创新环境[J].沧桑,2013,6(37):985-986.

[7]巫英,向刚.企业持续发展创新过程的重大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8-89.

[8]张丽娜.加快我国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科学,2014(6):245.

科技与文化的对接 篇11

文化与科技,似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领域,但如何实现他们的对接和融合,已经成为时下中关村的一个热点问题。

事实上,我们现在消费的文化,基本上都是高新技术服务渗透或者支撑的文化,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创意产品的营销和制作,以及高科技的演示制作服务等等,都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结果。

在中关村这块科技创新的文化圣地上,科技与文化有效对接的案例其实早已有之,而且不胜枚举。

本期“封面故事”《秦升益:舞动热情的“砂”漠》,讲述的是一个从安徽大别山区走出来的企业家秦升益,通过科技的力量征服沙漠的创新故事。针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六大难题,秦升益以沙漠中的沙子为研究切入点,原创性发明了280多项发明成果,并自主产业化,创造性地形成了“以砂精铸、以砂兴水、以砂增油、以砂治沙、以砂建筑、以砂兴农”为代表的问题解决方案。作为“砂产业”的开拓者,秦升益坦言仁创科技创新的源头正是中国文化,这在文中有详细介绍。

在当今世界主权债务危机加重,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新的科技革命可能形成的大背景下,中关村选择“创新驱动”,探讨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的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特别报道”《与世界科技潮流同行》一组文章汇集了众多中外嘉宾对云计算、生物医药、科技金融等话题的真知灼见。中关村和中国科技的明天会怎样?世界科技的明天是个什么样子?且听智者如何说。

“经济”版《萧灼基:走自己的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文,介绍了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独到观点。面对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发出的“经济危机让马克思主义复兴”、“马克思准确预言资本主义命运”、“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声音,萧灼基认为现在没有包打天下的通用法则,各国总要根据各自国情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乔布斯走了,他把一颗“金苹果”留给了世界。《史蒂夫·乔布斯:魔术师谢幕》等一组文章,回顾了乔布斯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坏蛋”用科技改变世界的故事。久盛不衰的iPhone,2012年销量有望达到7830万部。不仅如此,苹果手中还握有761亿美元的现金及有价证券,其零负债的现金储备让全球所有商界巨头自愧弗如。2010年5月,“苹果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乔布斯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短处”,可以给中国创业者深刻启迪。

“科技”版《768:独树一帜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一文,为我们发掘了一朵文化创意产业奇葩“768创意产业园”。这所名字和798艺术园区相像的园区,也是承接了一家不太景气的国营工厂的遗产,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园区方预计“十三五”末,园区年设计创意产业收入500—700亿元,创造地方税收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5万个。如果就产值和税收来说,应该比798更看好。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文化”版《寻访纳兰踪迹感受海淀文脉》一文,为我们介绍了纳兰性德这一文化遗迹。如何打造纳兰性德文化名片,实施文化产业开发,建立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相得益彰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格局,在当下尤显得有意义。中国是一个5000年的多民族文明大国,我们还有多少历史文化宝藏需要发掘呢?

科技文化研究 篇12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 提高在校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 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平台,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动手能力, 检验学习成效, 明确发展方向, 极大地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成为学风建设新的途径, 也是重要的途径。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 科技实践锻炼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式校园科技文化体系, 是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以大学生科技锻炼为抓手, 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推动优良学风建设为宗旨, 以全学程贯穿为指导, 以年级特色为依据, 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 逐步形成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1. 科学分析, 建设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每二三课堂的优势, 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 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 以教学科研的强势支撑人才培养, 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

在合理安排课程、科学配置的前提下, 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充分学习各种理论基础知识, 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在老师指导下, 将创新性思维转化为学术类竞赛作品和学术论文等人文素质、科研成果。以社会实践的形式, 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查找自身不足, 做好人生定位。

2. 明确定位, 设计适应年级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

围绕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结合学科特点, 制定具有年级特色的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方案, 积极探索文化教育模式, 努力做好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实践动手、创新发展、修身养性、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八项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科技意识, 主动参与创新活动, 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兴趣, 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低年级要重视自我认知、自主学习、修身养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 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了解专业前沿和发展前景, 稳定专业思想, 激发学习热情;二年级:以培养兴趣为主, 开展专业竞赛、社团活动, 实施启航计划, 吸引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 开始科学探索之路。高年级注重组织协调、创新发展、团队协作、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 开展技能比赛、科技创新竞赛, 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启发科技思维;四年级:以科研实践为主, 利用创业平台、实习平台检验科技创新成果, 查找自身不足, 做好个人发展定位。

3. 合理交叉, 构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网络结构。

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为纵线, 建立起校园科技文化体系的纬线, 以贯穿全学程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为横线, 搭建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经线, 编制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网络结构, 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覆盖到大学四年学生生涯的方方面面, 真正使学生在体系中受教育、长才干、得实惠。在整个建设体系中, 根据各学业阶段的学业目标差异, 不同年级贯穿的“度”各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是通过专业学习和教育, 进行学科认知和了解, 奠定科技文化基础;大二学生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系统学习, 通过开放实验室、学术性社团了解所学专业, 初步参与基础科研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大三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 开始接触科技前沿, 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专业竞赛、技能比赛等, 吸引学生进入教师科研, 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服务, 在第三课堂中验证所学;大四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进入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未踏入社会先积累经验。

二、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 整合资源、深入挖掘, 搭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平台

1. 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开展科研, 吸引优秀学子主动学习, 构建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平台。

充分挖掘学科资源, 向低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 观摩实验, 了解专家师资和学科发展动态, 近距离接触科研, 激发科研热情。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 大多凭兴趣填报志愿和专业, 对实际的专业、学什么、干什么不了解, 造成专业稳定性较弱。实验室的向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 让他们全方位了解、认识所学专业, 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培养科研兴趣。实施大学生开放性科研训练计划, 鼓励主修专业学有余力、在科研方面有爱好和特长的优秀学生尽早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 激发学习热情, 带动广大学子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校级SRT项目, 为他们专业指导队伍, 一对一指导, 夯实能力。

2. 完善科技学术类社团建设, 分类指导, 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 学术性社团更是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成长性团体, 加强这类团体的建设, 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又一主要平台。在社团建设中, 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 按兴趣划分小组, 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 明确发展定位, 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社团科技研究中, 鼓励低年级学生开展基础实验, 培养动手能力;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 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在社团发展上, 以争创优秀社团为目标, 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社团发展方向, 提升社团生命力。

3. 依托专业竞赛、技能大赛, 构建科技创新交流沟通平台。

以专业竞赛、技能大赛为依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将所学知识创新性的加以利用, 在交流沟通中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水平。专业竞赛和技能大赛作为第二课堂中检验所学的重要平台, 一直以来吸引着广大学子的参与热情, 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鼓励学生个人、集体参赛, 进行横向交流, 做到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使学生个体和群体能力得到提升。

4. 拓宽实践领域, 构建大学生技能培训与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通过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践平台, 深化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利用教学资源, 接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教辅工作, 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自主完成实验操作, 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创造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二是利用大学生创业平台, 将学生科研成果进行生产转化, 通过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 从而提高科研热情。

5.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平台。

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考核制度, 对其各项科技活动进行考核记录, 明确奖惩, 完善第二课堂的学分测算,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聘请专业教师对各科技文化活动进行量化评分, 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热情;完善激励机制体, 一是要建立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二是建立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奖励制度, 将竞赛成绩与学生的学分测算、推荐免试、先优评比有机结合, 树榜样、立典型, 使广大学生学有所比、学有目标。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加强领导, 科学统筹, 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打造校园科技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辱观。在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中, 一要把握方向,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要明确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 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

2. 积极倡导校企合作, 共建平台, 推进校院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 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色。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的合作, 让学生受益匪浅。积极引进企业, 实行定岗实习, 让学生到基层锻炼, 在生产实践中巩固所学, 激发求知欲望;与企业合作, 开设企业专题班, 引进企业文化, 为学生补充专业学习之外的生存技能和社会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适应社会需求。

3. 充分挖掘学科资源优势, 营造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氛围。

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学科资源, 立足学校实际, 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 发挥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站的优势, 吸引学生深入科研, 以兴趣驱动学习, 营造优秀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施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5) .

[2]刘静.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 2011, (04) .

[3]洪晓林.大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 2010, (21) .

上一篇:年轻的守望者下一篇:小学低年级的识谱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