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及其研究

2024-11-08

探索及其研究(共10篇)

探索及其研究 篇1

摘要: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 因此, 新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成为具有创新思想和研究意识的新一代研究型教师。本文主要对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现实意义及其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现实意义,培养策略

一、引言

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发展步伐。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不断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 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教育在我国的意义更显得重要。对于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而言, 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思想, 并立足实践, 不断地研究教育规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情境等。因此, 培养新型的研究型教师对整个国家的教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现实意义

(一) 培养研究型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 知识化和信息化合为一体共同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与之相适应的必然是带来诸多挑战。面对挑战, 广大人民教师只有刻苦钻研, 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活化自身专业知识, 尤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更不能墨守成规, 只有做到与时俱进, 运用科学的方法, 才能培育出新一代学生。

(二) 培养研究型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教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 一个学校里师资力量是否雄厚决定了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 能否成功培养研究型教师成为这个学校能否继续高质量办学的关键。培养研究型教师, 不仅要求教师灵活掌握各类教育教学知识与教学理论, 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认真研究教育现象的自觉性和发现教育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并积极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当中, 这样才能使教育实践实现科学化和完善化发展。另外, 因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染, 现今我国学校的教育大都缺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然而伴随当今教育的快速发展, 这将迫使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不断更新原先的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 培养出一批科研能力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教师队伍, 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 培养研究型教师是国际竞争对教师的挑战。

新时期, 国际竞争形势严峻, 创新力在国家实力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成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所以国际竞争归实质上就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然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以此指导教育实践, 在实践中锤炼出新的理念, 检验、升华教育理论, 才能成为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 加大教育科学研究的力度。

在传统观念的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往往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这直接导致教师只注重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 忽视学生的实践教育, 使学生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这一次的课程改革, 明确指出教师要加大教学科学研究的力度, 培养创新精神。新时期, 教育科学研究目的是拓展教学科学知识和解决实际教育中的问题, 所以, 要想开展好教育科学研究, 必然要进行教育实践。对于广大教师而言, 自身处于教学具体实践之中, 这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无可比拟的优势, 教育专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因此,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 走出对教育科研的误区, 顺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 领会新教材、新课程的精髓, 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把握新的教学质量标准, 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教育科研, 切勿凭借自己的经验, 这样往往会故步自封。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 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

(二)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反映出反思的重要性, 尤其在当今物欲纵横、缺少理性的社会, 只有做到经常反思自己才能不随波逐流。正如一位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 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 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每天面对着朝气蓬勃的学生, 若不及时用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过程、行为、结果等, 那么将很难改变自己旧有的教学理念和不适当的行为, 故步自封, 教学水平面临长期裹足不前的困境, 甚至陷入机械性的、重复的教学实践中, 最后误导学生, 影响学生的成长。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更新教学理念, 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 对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倡导教育叙事。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学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教育叙事, 通俗讲就是讲关于教育教学的故事。提倡教师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教学事件, 并在叙述具体事件时加上自己的看法, 以叙事为主, 夹叙夹议, 使整个事件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 (也可称为“教学案例”) 。广大教师在撰写故事的过程中, 要积极反思自身教育生活经历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教育事件, 进入“研究型”教学境界, 这对培养出新型的研究型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出的, 强调以校为本, 因此开展教学研究必然要以学校为主要阵地, 引导教师从学校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 发现存在的问题, 全面分析问题,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另外, 校本教研指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是教师, 这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要求, 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业研究人员的职责, 这同样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更多的教师能够用钻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解决所遇到问题的能力时, 学校的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另外, 校本研究是一种教师集体的研究, 只有教师集体都参与研究, 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文化和范围及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互相探讨, 切磋技艺, 交流经验等, 这些是研究型教师学习成长的沃土。

(五)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走出课堂, 组织教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师之间多学习, 多沟通, 多交流, 在思想与思

WENJIAOZILIAO

想的碰触出可以产生新的教学思想, 从而有助于提高研究型教师教学能力。另外, 学校还应该鼓励每一位教师上观摩课、公开课, 不但让授课教师得到历练, 而且在评课时, 让授课者与听课者都参与进来, 鼓励他们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联系本校实情, 联系教学实际, 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彼此促进, 共同成长。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从中吸取宝贵经验, 如对整节课节奏的把握、对课堂气氛的拿捏、对教材的整理等, 采用这些举措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

(六) 专家与教师合作。

专家一般都来自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 他们身处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教师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学习, 必定能开阔视野, 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研究。借助专家的指导, 教师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的教育和教学问题。教师可通过在职研修、专题讲座及课题研究等方式与专家进行合作, 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四、结语

要培养出合格的研究型教师,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不仅需要学校拥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改善办学条件, 更需要处于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 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 把先进的教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敢于实践、多观察、勤思考, 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蒋云, 边玉芳.试论研究型教师的特征及其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08) .

[2]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8 (03) .

[3]杨萍萍, 黄利花.有效教学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途径[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4) .

[4]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发展趋势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5) .

探索及其研究 篇2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交流探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作为一门应用性相对比較强的学科,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小课题研究的含义

小课题研究就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研究或者是小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而且进行积极的探索。这里需要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二、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的策略分析

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这里应该指出的就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在概念的形成、数学定理或者是法则的使用中,能够全过程地参与到探讨当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和掌握所有的数学定义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已经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达到探究到相互交流到应用再到延伸和拓展的目的。

其次,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应该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进行,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研究数学学习,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运用数学的理念来分析和调查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问题。

最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进行小课题的研究。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数学概念、定义,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更乐意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白月红.小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今日教育,2011(Z2).

[2]姚灵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新探[J].山东教育,2001(Z4).

[3]金怀德.“小课题研究”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5(11).

职业探索理论及其结构的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职业探索,职业生涯,职业适应

职业探索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 它被看成是人类探索活动中的一种, 其目的在于职业目标的定位。在过去三四十多年里, 对职业探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探索的概念和结构等问题上。本文综述了先前的职业探索理论及职业探索结构的研究。

一、职业探索定义

D.Super认为, 职业探索是个人发现自己与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这种认定是个人透过工作或者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 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性向、价值、工作角色以及能力作澄清的活动。职业探索是个人对自我特质、职业、工作内涵以及个人与环境和资源关系的认知和行为, 以便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确立有更明确的导向。

二、职业探索理论研究

本文以Taveira对职业探索的分类为依据, 把职业探索的理论分为两大类:一是职业探索的社会认知理论, 二是职业探索的发展理论。

1.职业探索的社会认知理论

Gelatt等人认为, 职业探索是职业决策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对职业选择的认定、评估、验证和信息的收集。在这个阶段, 个体需借助丰富多样的探索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及职业世界, 并逐步建立一种个人与工作平衡统一的状态。

Krumboltz认为, 职业探索是一个信息收集或职业问题的解决行为, 这种行为是通过对专业能力、工作性质和环境等信息的收集来降低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

2.职业探索的发展理论

D.Super等人根据生涯模式的研究, 将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其中职业探索是职业发展一个重要阶段, 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不断加强对自己和外部环境的认识和了解的行为活动。在这个阶段, 虽然职业目标尚未确立, 但是职业选择的范围在不断的缩小。从时间上, 职业探索可分为三个时期:实验期、过渡期和尝试期。在实验期是个人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 开始进行考虑和并择业尝试, 常采用讨论、工种、选课等方式加以尝试。在过渡期大多数青年正式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培训机构, 试图补充对职业的自我概念的看法;尝试期已经选定了一个适合自己特点的工作, 并且已经开始在该领域进行工作, 把它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Ginsberg认为, 在职业探索的兴趣期, 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是模糊的;而在能力期, 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与职业的关系。两个时期都是通过探索行为来完成的。

1990年, Super修正了他的理论, 引入了循环和微循环概念。他认为, 从成长到衰退的5个阶段是一般性的规律, 而具体到某个人, 他在每个阶段内都可能存在从“成长”到“衰退”的循环。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 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 经过“成长”和“探索”, “建立”了较固定的适应模式, 但大学生活之后, 又开始面对另一个阶段——准备求职。原有适应的习惯会逐渐衰退, 继而对新阶段任务又要进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 如此周而复始。

社会认知理论从静态、微观的角度阐明职业探索是个体为了职业问题的解决或职业决策所进行的探索行为, 强调个体对信息的收集, 和对自己和外界环境的评估和验证, 达到人-职的平衡和同质, 最终确定职业目标。职业探索的发展理论从生命全程角度探讨生涯型态的建立, 把职业探索看成是一个发展、动态、循环和再循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职业探索既在人生的整个大循环中, 又在每个循环的微循环里。

三、职业探索结构与测量

在早期, Super把职业信息收集行为作为职业探索的测量维度。1963年, Super将职业探索的认知分为两个过程三个方面, 两个过程分别是对选择的细化和晶化。细化是寻求确认尽可能多的问题解决方案;晶化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选择方案。三个方面包括职业选择的一致性、职业选择的确定性和职业选择的信心。这为我们提供了职业探索的认知维度。

Jepsen认为, 职业探索结构的测量主要来自两个人观点:

一是Jorddan对职业探索多维度定义。职业探索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 也是一种应对行为, 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不断加强对自己和外界环境了解, 收集自我和环境的信息, 不断的对自我和环境进行验证的行为。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仅仅对环境探索或自我认知都不能囊括职业探索的内涵。

二是Krumboltz信息加工观点。他认为职业探索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认知要素结构, 包括对自己了解、对行业了解、对决策技能了解等, 其中自我了解和行业了解是决策技能和微认知建立的基础。第二部分是信息加工。第三部分是对职业行为的启动、协调、监控, 根据最好的方案设计行动方案。

Stumpt 提出了职业探索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并于1983年编制了职业探索问卷。职业探索的信念包括6个纬度:就业的前景, 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性, 外部探索的手段, 内部探索的手段, 获得信息的方法及其对理想职位重要性认识。职业探索过程包括七个纬度:对环境和自我探索, 系统探索, 探索频率, 获得信息数量, 可供选择的数量和探索的重点, 即探索什么, 如何探索, 探索目标的明确性。职业探索的情感包括三个纬度:信息的满意度、探索的压力和决策的压力。这个量表首年先被Blustein于1988用青少年身上进行测量。1997年Taveira所进行的因素分析基本支持了此理论的假设, 其信度和效度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该研究是职业探索维度研究中最系统的研究。1997年Taveira采用了CES新的版本测量葡萄牙人的职业探索, 进一步验证了这个量表的结构。

职业探索量表的发展归功于职业辅导理论和心理测量技术的发展, 此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前者的发展。研究者对职业探索量表进行了大量的修订, 但是这些研究仍然被限制在简单的职业探索的定义上。职业探索是在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心理和行为, 因此对职业探索维度的探讨仍然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总之, 职业探索是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是个体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行为, 有利于促进职业成熟和适应。职业探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能和态度使个体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尽管职业探索不是解决职业问题的万能钥匙, 但是探索技能和态度却是一种良好的适应机制。因此探讨大学生职业探索的特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职业探索的途径是职业探索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2]GELATT.Decision-making:a conceptual frame of reference forcoun-seling[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谈谈数学探索能力及其培养 篇4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尝试,它包括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

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给予指导。

(一)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三、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

四、鼓励学习创新,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一)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例如,己知点P(x,y)是圆(x-3)2+(y-4)2=1上的点,求y/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题如用参数方程或直接利用点在圆上的性质,则解决较繁琐,若能打破常规,作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设k=y/x,即求直线y=kx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求(y+1)/(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可把定点分圆上、圆内、圆外几种情况进行讨论,则对求y/x之类的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的几何意义有更深的了解。

探索及其研究 篇5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丰富,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开始了外交活动, 这也为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一定的外部环境。从1861年到1895年, 清政府的洋务派发动了洋务运动, 也就是自强运动, 该运动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当时英语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种是主要为了掌握英语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还有一种就是通过英语学习从而能够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洋务运动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英语专业方面的人才, 提高了当时国内的英语教育水平, 促进中西方英语文化的交流, 为中国近代英语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因为涉及到很多历史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 因此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包括资料的整理分析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虽然现在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和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 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 研究成果也不是非常的多, 我国现有的课程理论和国外相比几乎就没有, 相比国内, 现在国外有很多专业的课程理论用于教学工作, 但是国内却没有相关理论研究。

洋务运动时期英语课程的发展

1.教会学校英语课程研究

因为当时国内很多的通商口岸贸易往来的需要, 沿海城市很多的教会学校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以及和其相关的课程, 包括英文书信以及司账簿事等课程。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 国内的很多教会学校就有了英语教学, 可是当时教会学校提供英语教学并不是为了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 而是想借助英语教学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到教会学校中学习。鸦片战争过后, 我国外交开始走向世界, 英语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些通商口岸的城市为了贸易往来以及外交的需要通常都会在城市中设立英语教学机构, 向国人传授英语知识, 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包括:英文书信、算法等众多内容。虽然当时国内开设英语课程的教会学校并不是很多, 但是这些学校之间往往会针对一个英语问题进行争论。我国教会学校英语课程刚开设的时候并没有丰富的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往往是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在后来英语教学全面发展的阶段, 课程中开始加入了更多的英语专业方面的知识, 课程设置也变得尤为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以及常用语言知识之间的融合, 促进了今后教会英语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丰富。

在1952年的时候圣约翰大学被裁撤, 这所学校从创立到被裁撤一共经历了73年, 在这段时间里, 从1879年到1905年圣约翰大学成功地从书院转变为大学。在圣约翰大学中, 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采用英语教学的形式, 这也就体现了学校英语课程设立的目的。学校设置课程内容并不能注重课程本身, 仅仅是关注课程的具体内容, 并没有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和现实经验等因素。

2.官办学堂英语课程研究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设立时间最长的一个官办学堂, 其在当时国内的影响非常大。学堂中的学生在学堂前三年需要学习大量的外语知识以及外国历史和地理等知识, 详细地说就是第一年学习外语专业知识, 第二年能够实现对外语句子的翻译等, 第三年需要学习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第四年才开始学习一些外国的技术以及制造工艺等, 其中主要学习的就是数学和翻译公文;第五年继续学习数学, 同时还需要学习物理学;第六年开始学习机械原理以及航海知识;第七年开始学习化学以及测算等;最后一年开始学习地理以及天文等知识。在学堂中, 最重要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 但是更重要的是外语的学习以及翻译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的第五年中需要翻译外国书籍。

通过上述的课程设置我们不难发现, 京师同文馆在注重英语教学的同时还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 但是圣约翰大学仅仅是将英语作为一种学习西方知识的工具, 京师同文馆能够将英语作为一种课程来重视, 但是两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他们都将课程作为一种教学的目标。纵观京师同文馆的教学设置, 可以看出其在课程设置等方面非常的严谨, 循序渐进, 按照客观实际进行教学, 可是过分地注重教学的目的, 仅仅是为了能够培养出政府所需要的人。

3.教会学校与官办学堂英语课程的比较

(1) 教材的选用

圣约翰大学和京师同文馆这两所学校选取的教材都是英文原版教材。虽然教材更加接近西方文化, 但是对于我国那些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适合他们学习。对比我国现在的英文教材, 也还是存在许多这样的情况, 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原版教材的作用, 因此忽略了英语是需要运用到实际当中的。

(2) 教学语言的选用

在教学选择上, 这两所学校都选择了英语教学, 这样选择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和当时这两所学校的师资情况有关。当时中国师资情况是, 中国教师不能胜任语言教学工作也不能胜任西方语言教学, 所以学校只能邀请西方人来做教师, 除了语言课之外, 大部分课程的开设都是在英语基础之上的, 以英语为基础进行教学。目前我国在英语教学实践上取得了长足进展, 已经有许多学校开始尝试使用英语为基础的语言来进行教学, 培养出更多能够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老师。

(3) 同时重视英语和专业课

这两所学校有个共同点都非常重视英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也注重西方教育目的, 这样英语就变成了专业课教学的手段。而圣约翰大学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也向同学介绍和传播西方文化。京师同文馆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会学习西方专业课程。目前, 许多学校注重英语学习和专业课同时进行, 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专业课学习。

洋务运动时期学校英语课程教学与教学方法借鉴

1.注重实践

在创办的洋务学堂里, 将英语教学和课外知识结合在一起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以前的作用是为总理衙门输送翻译人才, 所以京师同文馆身上肩负着为总理衙门翻译那些外国公文。因此, 为了更加高效的工作, 京师同文馆成立了专门的英语翻译班子, 专门为总理衙门翻译外国的公文电报等。和目前的教学模式相比, 以前的英语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互结合运用的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在现今的教学模式中, 很多教学都只注重课堂而忽视了课外的实践运用。也有一些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 这样学生在毕业以后就能非常迅速地适应工作, 从而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领域。

2.注重口语

在洋务运动时期, 英语教学更注重口语。而在一些官方创办的学校中, 比如京师同文馆更是将英语课堂教学和总理衙门的对外翻译联系在一起。在京师同文馆中有这样一个规定, 每个外语馆必须要组成口译班, 而且每天都要有人在馆住宿值班, 随时听取总理衙门的召唤。就我国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英语口语的使用一般都在英语课堂上。收到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英语氛围, 可以要求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与老师进行交谈的时候必须要使用英语, 这样才能提供学生的英语水平。

3.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对于官办的学校在学习英语上一般都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这些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在京师同文馆就有这样的规定, 如果有人能把西方书籍进行翻译, 那么就会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著名的改革家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改革, 取消原来每月的固定金额, 取而代之的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发放资金, 给予相应的物质鼓励。

参考文献

[1]魏兴才.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育探源[J].兰台世界, 2013, (07) :78-79

[2]蒲妍洁.京师同文馆外语教学特色及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4) :142-143

[3]王丹丹, 胡佳楠, 梁皓.洋务运动时期京师同文馆英语传播研究[J].兰台世界, 2013, (03) :30-31

[4]尹怡.试论英语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传播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19) :34-35

探索及其研究 篇6

1 我国健美操运动的技术水平现状

关于我国健美操运动的技术水平现状, 可以通过我国目前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编排水平情况和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情况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简要的分析。

1.1 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编排情况

对于难美项群类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言, 难度动作不但是日常运动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比赛过程中, 影响比赛成绩的关键之一。健美操运动作为难美项群类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亦是如此。在健美操比赛中, 所编排的难度动作, 不但要能够充分表达出健美操运动的运动风格, 还有能够充分体现运动员的自身技术水平的亮点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把运动员的实际运动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展现出来。因此, 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编排情况,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反映出了健美操运动的水平。

通过对我国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编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 目前在我国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编排过程中, 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特点:首先, 在难度动作的难度值选择数量上基本与世界领先水平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次, 在操化动作上肢的对称与非对称方面, 我国健美操运动员操化动作上肢的不对称动作情况要明显高于世界健美擦领先运动员的情况, 呈现出了一种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符合世界健美操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1.2 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情况

以下将从健美操难度动作的编排情况和实际完成值的情况、健美操集体项目中运动员完成动作的一致性情况以及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情况三个方面来对我国健美操运动员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情况进行研究。

首先, 健美操运动员难度动作的编排情况和实际完成值的情况。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 对于我国健美操运动员来说, 虽然很多难度动作已经编排进了成套动作之中, 但是运动员的完成情况却不甚理想, 很多动作在完成的过程中因没有达到比赛规则所规定的最低质量标准而没有获得难度分。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技术水平方面的问题, 即:我国健美操运动员在完成难度动作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偷转”、“触地”等较为严重的失误, 而且身体姿态不到位、腾空高度不够、精确程度不足等问题也影响到了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 从而使得我国健美操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不够理想。

其次, 健美操集体项目中运动员完成动作的一致性情况。对于健美操集体项目来说, 项目规则要求同一个团队的运动员之间动作要准确一致, 且应具有一定的、均衡的运动强度。而在运动过程中, 整个团队则要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统一的运动范围、动作幅度以及腾空高度来完成编排的技术动作, 并能够在时间和技巧等各个方面巧妙的实现相互之间的配合。但是通过对我国健美操运动选手进行调查和分析却发现, 目前, 我国健美操运动员在集体项目中的动作节奏一致性较差, 以致于影响到了集体项目动作完成的一致性, 也进一步反映出了我国健美操运动员在集体项目中动作完成的一致性仍有待提升的问题。

最后, 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情况。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 实际上指的就是健美操运动员在运动中, 通过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活力、热情、技巧等来吸引观众, 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能力。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通常是在成套动作的完成过程中, 通过眼睛、面部表情以及体态语言、技术水平等来进行传达的。而通过对一系列的健美操赛事进行观摩和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水平较好, 有一半以上的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展现出较好的表现力, 但是相较于健美操运动强国运动员的表现力水平来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 影响我国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主要因素

2.1 训练的长期性、系统性问题对我国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影响分析

针对健美操运动员而开展的训练活动, 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有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最为重要,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就是要发展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机能, 并不断提升其运动技术水平。而要实现这一训练目的, 与健美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系统连续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知, 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理想成绩的取得均要有长期的、系统的、连续的训练来做基础。

具体说来, 要确保健美操运动员日常训练的系统性问题, 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训练时间和训练年限的问题。

首先, 训练时间。训练时间能否得到保证是影响健美操运动员训练系统性和训练成效的首要因素, 如果无法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 就很难确保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进而影响到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顺利提升。西班牙的男单世界冠军乔纳森就曾经针对健美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对于高水平的健美操运动选手来说, 每周的训练时间至少要达到15h。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 是很难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效, 并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而对于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的健美操运动员来说, 如果没有充足的运动训练时间来做保证, 其运动技术水平则极易出现下滑的现象。

其次, 训练年限。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表明, 对于健美操运动员来说, 训练年限在1~4年之间的运动员, 仍处于初级阶段;而训练年限在5~10年之间的运动员则大致处于中级阶段;具备了10年以上的训练年限才能够划入高级阶段。由此可知, 一个优秀的健美操运动员要具备高水平的运动技术, 必须要有长期的、科学的训练来做支持。

由以上分析可知, 多年的系统训练是确保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升的必由之路。只有遵循这一规律, 才能够让健美操运动员做好全面的身体准备, 并在技术水平方面不断实现质的飞跃, 以避免仓促上阵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促进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不断提升。

2.2 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对我国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影响分析

教练员作为健美操运动员日常训练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 其执教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训练工作的科学性问题, 并进而对健美操运动员的训练成效和运动成绩的提升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由此可知, 教练员在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没有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来组织开展训练, 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具体来说, 在对健美操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执教能力进行评价和衡量时, 可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健美操教练员的学历层次和职称情况。健美操运动员的学历层次, 不但代表着其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情况, 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练员的文化素质水平和学习能力。通常来说, 如果一名优秀的健美操教练员具有较高的学历, 那么与此相对应的, 其学习和研究能力也就会相对较高, 在针对健美操运动员开展运动训练的过程中, 其对健美操运动理论、健美操训练规律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也就会更为专业, 而训练的科学性问题也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其次, 健美操教练员的专项运动等级情况。健美操教练员的专项运动等级情况, 是决定一名教练员是否具备执教资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大多数健美操教练员来说, 其通常都亲身经历过多年的、系统性的专业训练, 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对于健美操运动训练有着更为科学和深刻的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的判定和衡量,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教练员的专项运动等级情况来进行。这是因为专项运动等级较高的教练员, 其通常也会具备良好的身体形态、技术水平以及实践经验。而通过相关的调查却发现, 由于健美操运动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 目前我国健美操教练员的专项运动水平情况并不理想, 甚至远远没有达到我国优秀教练员的平均水平, 所以教练员的专项运动水平较低的问题, 也成为了影响我国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提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2.3 基础保障对我国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影响

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 因此, 要开展长期的、系统的运动训练, 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投入来做基础保障, 这在健美操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亦是如此, 对于健美操运动来说, 其运动水平的发展与经济投入是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训练场地、训练器材、训练设施、运动员的日常供给、教练员的福利待遇等等均离不开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而且要不断研究、改进、创新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 没有这些基础保障做依持, 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除此之外, 如果资金投入不足, 还会制约和影响健美操运动员外出参加比赛的机会, 从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升产生消极的影响。而对我国健美操运动队进行的调查和统计也标明, 目前我国健美操运动训练器材设备的配备水平是很低的, 而这一点也进一步反映出了训练经费的不足的问题, 因此, 针对目前我国健美操运动的现状和发展来看, 经费投入不足、基础保障条件不够稳定, 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健美操运动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

2.4 科学选材对我国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影响

科学选材也是影响我国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 对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运动员在接受同样训练的情况下, 往往却不会取得同样的训练成效, 这就是由运动员自身的特点而决定的。因此, 要保障能够在现有的训练水平和训练条件下, 取得最佳的训练成效,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科学选择运动人才。

而针对我国目前的健美操运动员队伍进行了解和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的多数健美操运动员都是由其它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专项而来的, 在这其中, 由体操运动员转为健美操运动员的情况尤为多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分析认为, 健美操运动与体操运动, 均是属于难美技能类的体育运动项目, 两者在技术特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 而体操又是我国的优势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已经具备了较为系统、稳定的后备人才培养系统。而由于体操我国体操项目运动水平和难度的不断提升, 在训练和人才选拔的过程中, 淘汰率较高, 所以很多在体操人才培养系统的运动员很多就转而参加了健美操运动, 成为了健美操运动员。但是这种情况也是有利有弊的。具体来说, 这样的健美操运动员的优势在于, 他们通常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柔韧素质、平衡能力、支撑力量以及完成转体等高难度动作的技巧和经验, 这对于运动员继续进行健美操运动训练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的。但是与此同时, 由体操运动专项而来的健美操运动员, 也通常会面对两个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之间表现风格不同、专项技术不同等非常明显的问题, 而且从身体形态上来说, 体操运动员的身材较为矮小, 也同样是其继续从事健美操运动的不利因素之一。由此可知, 主要依靠目前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专项的方式来培养和选拔健美操运动员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这样的方式会影响到我国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顺利提升, 不利于我国健美操运动的长远发展。因此, 针对我国健美操运动人才的选拔问题, 应在合理利用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专项人才的同时, 尽快建立系统完善的健美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我国健美操技术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问题。从健美操成套动作的编排情况和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情况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我国健美操运动的技术水平现状, 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 进一步研究了影响我国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的几个主要因素, 即:训练的长期性、系统性问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训练的基础保障情况以及科学选材四个方面, 希望对我国健美操专项运动训练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健美操,技术水平,现状分析,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玲.国际健美操2009版规则变化特点及竞技性展望[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 .

[2]蔺雪莲, 李丹.从FIG竞技健美操规则的变化分析我国竞技健美操技术的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 .

[3]陆晶晶.论竞技健美操的创新与发展策略[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9 (2) .

[4]于长菊, 李凤梅.2009年新周期国际健美操规则导向下我国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难度与编排创新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 .

探索及其研究 篇7

关键词:公平感知,PPP项目,扎根理论,参照点理论

PPP(private-public-partnership)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而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1],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公共产品或(和)服务的供给效率[2],而达到这一目标则需依靠私人部门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由此可见,私人部门在PPP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加文献)。然而,实践中常常存在私人部门履行合同不积极[3],私人部门申请提前终止PPP项目[4],甚至私人部门基于机会主义的再谈判[5],公私双方因再谈判失败启动诉讼程序[4]等现象。究其原因,政府在PPP交易关系中处于绝对强势地位[6],加之,关于PPP的立法尚未完成,缺乏对公共部门的约束,使其容易置私人部门于不公平的境地,一旦私人部门感到不公平,将采取应对措施以保护自身利益,甚至通过机会主义行为获取利益以弥补损失,然而这两种行为不利于项目目标的实现。由此可知,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公共部门保证私人部门具有较高水平的公平感知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私人部门积极性的提高,而且对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形成乃至PPP项目的成功有着积极的影响。

工程领域中有对公平关切[7]、公平感[8]、公平偏好[9]的研究,甚至相关研究已提出承包商公平感知的构念、划分其结构维度以及开发测量量表[10]。然而,一般工程项目承发包关系中的公平感知与PPP项目中公私双方之间的截然不同:前者所签订的合同为短期契约,在交易过程中双方通过严格履行合同的规定来达成项目目标,因而研究承包商公平感知的关注点为承发包双方签订的合同[10];后者是一种长期契约,双方经过反复博弈签订的初始合同通常是被双方认可的,即是公平的,然而在成本和需求不可预测的情况下,合同执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旦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双方需通过再谈判对合同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可能引起初始合同公平感知状态的改变,因此,公私双方通过再谈判对合同的调整是研究私人部门公平感知的关注点。鉴于PPP项目中私人部门公平感知与一般工程项目中的差异,有必要对其构念、结构维度进行研究;由于有关PPP公平感知的理论尚未发现,而我国关于PPP项目的实践操作经验较为丰富,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在PPP特定关系背景下对私人部门的公平感知进行探索性研究。

1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1.1 研究方法

经检索尚未发现有关PPP公平感知的文献,而我国实践中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采用PPP模式,实践经验较为丰富,针对此类问题,管理科学领域内通常采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分析。扎根理论即在没有任何理论假设的情况下,通过处理详实的文本资料提炼概念与范畴,从而自下而上的建立实质性理论[11]。该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编码两个阶段,其中资料可通过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民族志等多种渠道获取,其渠道的多样性有益于提高资料的完整程度;编码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通过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可构建理论模型。本研究通过收集与分析文本资料以及访谈实践工作者两种途径获取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依次编码,从而构建PPP项目中私人部门公平感知的构念及划分其维度。

人工编码的程序较为繁琐且其结果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为了实现文本资料处理过程的系统化、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提高编码的效率,本研究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0以辅助完成文本资料的编码工作。该软件提供了两种编码思路:(1)“自下而上”,当研究者对所研究的概念相对模糊时,可先通过浏览文本资料对其进行编码和创建节点,而后逐步合并所创建的节点直至理论饱和;(2)“自上而下”,当研究者已掌握研究框架且所研究的概念较为明确时,可依据其概念建立节点系统,再将文本资料中相关内容提取到对应节点下。扎根理论是从初始文本资料中抽象出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因此采用第一种编码思路。此外,为了提高编码的准确性,可使用该软件中“查询”功能对文本资料进行复查以避免遗漏重要的概念和节点;为了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使用该软件中的“聚类分析”功能对文本资料和节点进行自动分组,并通过研究小组讨论与分析最终确定分组结果。

1.2 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通过文本资料收集与分析和深度访谈两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其中文本资料收集与分析有利于全面、客观地对待所研究的问题,而深度访谈是具有指向性的谈话,有利于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1.2.1 文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案例及合同条款的分析以确定PPP项目执行过程中启动再谈判的事由,其主要获取途径及分析原则如下:(1)在中国知网中以“PPP”且“再谈判”为主题检索2010-2015年间的文献,通过阅读与分析上述文献提炼出公私双方再谈判的具体内容;(2)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国知网以及济帮咨询公司、北京大岳咨询公司、北京金准咨询公司的官方网站中搜索涉及再谈判过程的PPP案例,通过对其解析来寻找公私双方再谈判的具体内容;(3)由于工程领域中多将公平划分为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两个维度,分配公平是当事人在交易关系中所涉及的利益、风险、权利的配置情况,程序公平是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程序履行以及尊重彼此知情权、质疑权的程度,通过阅读“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财金[2014]156号)附件中PPP项目合同指南,摘录其中涉及分配与程序的段落(或条款)。将上述三部分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形成关于PPP项目执行过程中可启动再谈判事由的文本资料。

1.2.2 深度访谈。

鉴于质性分析需要受访者对PPP项目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将访谈对象锁定为PPP项目咨询公司的项目总监及其以上职位的管理人员、专门从事PPP研究且承担过PPP工程咨询的科研工作者,通过联系多家咨询公司及科研单位,最终确定为PPP专业咨询公司总经理1人、项目总监1人、高等院校大学教师2人。本研究采用的是一对一深度访谈,在正式访谈前一周将访谈提纲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受访者。正式开始访谈时,研究者先介绍其研究背景,而后请受访者以参与过的PPP项目为例,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针对不同事由引起的再谈判,其过程中双方争论的焦点;(2)针对争论焦点提出的解决方案,私人部门对此的感受。为了保证访谈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研究者在征求受访者同意后对其进行录音,并在访谈结束后对录音内容逐字逐句记录,最终形成关于访谈内容的文本资料,与文本分析所形成的资料一起导入Nvivo 10中进行编码工作。

2 范畴挖掘与提炼

2.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将所收集的资料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即首先对原始文本资料进行概念化并赋予标签,而后通过持续分析与比较对概念进行重新整合,使其构成更为抽象的范畴[12]。本过程借助NVivo 10进行编码,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仔细阅读文本资料,逐字逐行进行分析,提炼其中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并建立一级节点(即概念);(2)通过持续比较与分析,将出现频率较高且相关联的一级节点合并到相应二级节点下(即副范畴);(3)应用软件的“查询”模块中的“复合”功能对文本资料进行复查,下面以二级节点“损害赔偿”为例进行说明:以“赔偿or补偿”为关键词,选择与此二级节点的关系为“与非”(即带有关键词且不属于此二级节点的内容)并运行结果,结果中有2个符合条件的参考点,分别涉及“连接设施的建设”、“调价原则”相关内容,其中“连接设施的建设”是指如果由政府负责建设的项目连接设施无法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完工,应给予项目公司一定的损害赔偿,故将其编码到此节点下,而“调价原则”系156号文附件中第四章第一节,指的是使用者所获得的效益与付出成本的关系,故与本节点无关,属于“定价和调价机制”节点。通过开放性编码,最终得到88个概念和19个副范畴,见表1,其中囿于篇幅限制,没有将概念一一列出,仅列出其来源;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副范畴所包含的内容,对其进行逐一解释,其实均可概括为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如果实际情况与初始合同保持一致,则私人部门公平感知的程度较高,否则,会使其感知到不公平。

2.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深入剖析副范畴之间潜在的联结关系,对副范畴进行逐步合并与提炼,最终将其整合为内涵更为丰富的主范畴,从而可更精准地、深入地解释现象[13]。其具体步骤如下:(1)应用NVivo 10软件中的“聚类分析”功能对副范畴进行归类,即依据单词相似性对所有二级节点进行聚类,其中选择“Jaccard系数”度量其间的相似性;(2)研究小组对运行出的结果进行讨论,即通过分析副范畴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对其进行调整,最终将19个副范畴整合为7个主范畴,其结果见表2第3列。其中私人部门所获得的利益、承担的风险与初始合同中允诺的一致这两个主范畴与杜亚灵[10]对分配公平维度划分的观点相吻合,公共部门履行职责的合理性、充分尊重私人部门的知情权、私人部门拥有质疑权这三个主范畴以及相互对待和信息交换这两个主范畴分别与LUO[14]对程序公平、互动公平维度划分的观点相吻合。

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范畴中挖掘一个具有统领性的核心范畴,将其系统地与其他范畴进行联结,验证其间关系,从而发展出系统的理论框架[15]。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研究小组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工程领域中多将公平划分为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2个维度,战略联盟中多将其划分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与互动公平3个维度,鉴于PPP是一种长期契约,且本研究的关注点为再谈判过程中的公平感知,因此参照战略联盟中划分方式对主范畴进行合并,最终将7个主范畴合并为3个副核心范畴,其结果见表2第2列;(2)通过对概念、副范畴、主范畴、副核心范畴的不断比较、修正,寻找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PPP项目中私人部门的公平感知”这一核心范畴,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PPP项目中私人部门公平感知的概念模型。

2.4 编码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信度检验,即通过比较不同研究者对同一资料编码结果的一致性来检验[16]。研究小组中两名成员利用Nvivo 10软件分别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其中节点名称是预先给定的,而后利用该软件的“查询”模块中的“编码比较”功能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分配公平(0.871)、程序公平(0.792)、互动公平(0.853)的kappa系数均大于0.7,其说明研究者对文本资料的编码结果的确认程度是可以接受的。

3 模型构建与阐释

3.1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得出PPP项目中私人部门公平感知的结构维度,将其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并通过与实践工作者讨论挖掘出其深层原因,下文首先对初始合同的公平性进行讨论,再分别从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

3.1.1 初始合同的公平性分析。

Hart等认为契约为交易关系提供了一个参照点,是交易主体权利感受的参照点,在他们的模型中,一方交易当事人的履约行为是其从契约承诺中获得的权利感受的函数[17]。契约经济学将契约分为一系列短期契约、长期契约与垂直一体化[18],Hart这一观点是针对长期契约提出的,而PPP项目的建设与运营期限较长,是典型的长期契约,因此适用本观点。由此可以认为,私人部门出于长期利益的考虑通常签订较为公平的合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以及因外界发生变化进行再谈判时均应以初始合同为参照点,如果实际情况或调整结果与初始合同一致,则私人部门会感知到公平。然而,通过与实践工作者讨论发现实践中存在与此相悖的现象,致使目前中国PPP市场中存在部分不公平的初始合同,究其原因:(1)公共部门更倾向于将风险转移出去[19],且由于财政预算的约束,其期望签订风险较小且价格较低的合同,加之,我国政府在PPP项目中相对强势[6],因此所签订的合同很大程度上将满足公共部门的需求,而使私人部门处于不利地位;(2)在我国不严格按照合同履行的现象相对较多[4],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势必会出现漏洞,以至于增加了私人部门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基于此,私人部门愿意在谈判时做出让步而签订公平性较低的合同,由此导致了“赢者诅咒”现象,而最终由公共部门为此现象“埋单”。通过上述两种原因可以发现中国PPP市场的成熟与规范程度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为在我国大力推广PPP的过程中,政府官员对其认识不深入,相关人才、咨询机构的储备相对匮乏,然而,这是一个短暂的、不稳定的现象,随着PPP项目愈来愈多,实践工作者对其运作情况更加了解与熟悉,上述不公平现象会逐渐减少而趋近于相对公平的状态,因此,本研究将基于成熟的PPP市场,以公平的初始合同为参照点展开讨论。

3.1.2 分配公平。

研究结果显示PPP项目中私人部门的分配公平包括获得的收益与初始合同中允诺的一致、承担的风险与初始合同中允诺的一致,其与分配公平本源含义相同,即当事人在交易关系中所获得的回报(即收益)与其贡献(即风险)对等即会感知到公平[20]。然而,由于私人部门所获得的收益在整个合同执行期内分布不均衡,例如:项目升级改造时需投入大量资金致使私人部门承担巨大的风险(如市场需求风险),此时其收益不会即刻改变,而是随着项目运营与管理的实际情况的改善(或恶化)逐步提高(或降低),因此,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某一时点比较回报与贡献的对等程度显然是不合理的,在此种情况下,考虑到初始合同是公私双方经过长时间谈判而签订的,是双方均为认可的,因此以初始合同为参照点较为恰当[17]。本研究通过分析156号文与2724号文附件中的PPP项目合同指南得出分配公平包括收益与风险两部分:(1)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可使私人部门的收益发生变化的事项包括损害赔偿、定价和调价机制两种,前者是当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或者第三方违约时应给予受害方一定的损害赔偿,当其赔偿额度与损失程度对等,使得私人部门的利益分配状态与初始合同一致,即会感知到公平,后者是PPP项目中至关重要的利益调整机制,当价格调整后私人部门可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与初始合同约定的一致,会使其感知到公平;(2)政府应全部或部分承担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对应法律变更、审批获得/延误)、市场收益风险(对应市场需求变化、市场竞争/唯一性)、建造风险(对应公共设备服务的提供、场地可及性/准备)以及经营风险,显然,其与柯永建等[21]的观点相吻合,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公共部门认真管理上述风险,而不是将其推诿给私人部门,会使其感知到公平。

3.1.3 程序公平。

本研究中程序公平包括公共部门履行职责的合理性、私人部门知情权的有效性、私人部门质疑权的有效性3个维度,实践中私人部门对程序公平的敏感程度较弱,主要原因为:(1)中国PPP市场中程序上不合规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当私人部门受到政府干预时,会将自己的境遇与其他PPP项目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市场中大多PPP项目均存在此现象,则其感知到的不公平程度会减弱;(2)公共部门履行合同的随意程度较高,但并不全部会使私人部门的利益受到损失,例如:从访谈中了解到部分政府付费的PPP项目中,当财政预算紧张时,公共部门会拖延支付服务费,而当财政预算盈余时,公共部门不仅补足已拖欠的费用而且会预先支付未来的服务费,故当公共部门拖延支付时,私人部门出于均衡的考虑,所感知到的不公平程度会稍弱。由此可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公私双方不严格按照合同履行的现象普遍存在[4],在此情况下,私人部门对程序公平的感知会受到其所处市场环境的影响。然而,在较为成熟的PPP市场中程序公平应该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PPP合同分别赋予了公私双方不同的职责,其中公共部门的职责为监督[22]与救济[23],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公共部门的行为超出其职责范围(即政府干预)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易使私人部门感知到不公平,事实上,相关研究也表明政府干预是导致中国PPP项目失败的首要原因[24];(2)私人部门是PPP项目的直接执行者,故PPP合同中对公共部门的知情权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相对而言,私人部门的知情权则容易被忽视,例如:合同中缺乏相关规定,或即使合同中有明确规定,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严格按照合同履行,而由此导致的不利后果却由私人部门承担,因而使其感知到不公平;(3)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私人部门的质疑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果公共部门对私人部门的质疑缺乏积极地响应将使其感知到不公平,例如:合同中明确规定公共部门出入场地时不得影响项目正常建设和运营,若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其出入场地而阻碍PPP项目的正常开展,私人部门有权对其提出质疑,此时公共部门应当立即撤出场地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相反的,公共部门对私人部门提出的质疑置之不理且由此引起的不利后果由对方承担,将使其感知到不公平。

3.1.4 互动公平。

研究结果显示互动公平包括相互对待和信息交换两个维度,相较于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与具体交易内容密切相关,互动公平更强调交易过程中的社会性[25]。PPP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其实现仍需依靠“社会人”完成,因而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并且交易双方之间的互动遵循社会交换理论[26],即当公共部门满足私人部门社会性需求时,私人部门会以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响应作为报答。通过与实践工作者讨论得知,实践中公私双方之间的互动情况与研究结果一致,即表现为尊重、相互理解、及时反馈以及注重双向交流等,然而,继续深究则发现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应用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事实上,在我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为:(1)与中国特有的为人处世方式相关,由于中国社会是一种“人情”社会,在一般交易中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对项目执行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27],因而公私双方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有利于PPP项目顺利执行;(2)实践中公共部门为了推诿责任,通常会邀请私人部门参加相关会议进行决策,一方面是因为公共部门缺乏专业优势而需私人部门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承担其决策带来的不利后果。然而,上述现象与理论分析不一致的根源为中国PPP市场还不够成熟,致使对公私双方行为的约束较为欠缺,进而影响PPP项目的实施效果。

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可知公平感知并不是一种客观评价,而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会因主体所属的情景不同而有所差异,即公平感知也可以理解为满意程度,鉴此,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将PPP项目中私人部门的公平感知界定为:私人部门对PPP项目执行过程中利益与风险实际落实情况与合同约定的一致性的满意程度、对决策制定程序以及影响此程序的权限落实情况的满意程度、对双方之间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换方面的满意程度。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合同的本质即对当事人的权利、责任、利益进行配置,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再谈判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配置进行调整,由于PPP合同是公私双方经长时间谈判而达成的合意,因而当所得到结果与初始合同中约定的保持一致时,私人部门即会感到满足;(2)PPP合同分别赋予了公私双方不同的职责,对于私人部门而言,作为PPP项目的执行者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需对诸多事情进行决策,而在此期间如果公共部门认真履行己方职责而不对其进行干预,私人部门即会感到满意;(3)PPP虽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此交易过程仍是由“社会人”实现的,因而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基于此,公私双方在交易过程中需满足彼此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包括尊重、礼貌、诚实、相互理解、公开透明、及时反馈、双向交流,当私人部门的这些需求被满足时即会感到满意。综上所述,PPP项目中私人部门的公平感知是一个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的3维度构念体系,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4 研究管理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提出PPP项目中私人部门的公平感知这一构念,其包含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三个维度,并对每一结构维度进行详细解析。基于质性分析结果,对我国PPP项目中政府部门提供以下管理启示:

(1)政府部门在PPP项目中应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程序履行,以避免行政干预与责任推诿。实践中政府部门对于应切实有力执行的职责缺乏实质性的执行,而对于应放手的事务又没有彻底放手[24]。(1)实践中部分PPP项目只追求“形似”(即形式上的符合)而忽略了其内在本质,例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财金113号)中规定在项目决策阶段应用物有所值评价与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识别项目是否适合采用PPP模式,虽然目前我国财政部门为了追求PPP项目程序上的合法性均实施了上述两种评价,但通过访谈得知其仅流于形式而没有起到真正的决策作用,致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实际上,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同样有此种情况发生,例如:从访谈中了解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政府部门并没有按照国家发布的操作指南对PPP项目进行中期评估,即使部分项目实施了评估,也仅流于形式而非细致有效的评价。(2)由于采用PPP模式的主要目的为借助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的创新与竞争优势改善公共产品或(和)服务的供给效率,若政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具体执行内容强加干预则易使私人部门受到束缚,进而妨碍PPP项目供给效率的提高[28]。上述两种现象共同导致了双方不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程序履行这一反常现象。针对此种情况,政府部门应从微观事务中剥离出来,给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松绑”,转而在宏观层面给予间接引导、沟通以使其商业利益得到维护,同时,相关部门应建立与完善PPP相关法律体系,包括对PPP进行专门立法以保证其规范性、针对性与权威性,以及针对PPP各环节制定相应规范性指引或指南以保证其操作性。

(2)在程序公平实现的情况下,保证初始合同的公平性以及在再谈判过程中初始合同的参照效应。程序公平的实现可减少私人部门基于机会主义的再谈判,使其必然签订公平性较强的合同,在此基础上,双方应致力于签订贡献(风险)与回报(收益)对等的合同。(1)实践中部分从业人员错误地将PPP模式当作一种转移风险的手段,事实上,政府部门采用PPP模式是为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将过多的风险转移给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反而会使其效率下降[21],因此,政府部门需要主动承担对方难以掌控的风险(例如法律变更风险、审批延误风险)[29],即在合同中将相应的风险分配给己方,并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其加强管理。(2)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参与PPP项目主要目的为获取利润,然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我国PPP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普遍偏低,因此,为了保证其所承担的风险或提供的服务与收益相匹配,政府部门应适当提高PPP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在财政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拓展盈利模式进行提高[30];在投资回报率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所提供的服务质量高于合同中约定的绩效标准,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超额利润,相反的则应扣减相应的政府付费。(3)在初始合同公平的情况下,再谈判过程中任何利益调整的结果应与初始合同保持一致,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履行,例如:初始合同对调价的触发条件、程序以及方法规定的较为细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公私双方只要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即可;此外,政府部门对于由己方承担的风险应该积极地管理,而不能推诿责任,否则不利于PPP项目运作率的提高。

(3)政府应强化契约精神、转变传统观念,与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建立平等伙伴关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公私双方履行合同的随意性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情”[31]而往往忽视合同的必要性,由此易导致公私双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因而不利于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对程序公平的感知。事实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已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顶层规划,这客观上对PPP法治化程度较低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迫切要求[32],因此,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以及提高公私双方的合作效率应增强政府的契约精神。在此基础上,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作为PPP合同的当事人应均以平等民事主体身份参与项目[6],但由于实施机构作为公权力代表,实践中其可能出于政治、经济、社会压力等原因单方面改变合同状态。实际上,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国办42号文)中提及到政府与社会资本法律地位平等是PPP模式基本原则之一,因此,政府部门应转变传统观念,与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建立平等交易关系。

数学自主探索能力及其培养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探索能力,培养学习

高中数学教师生硬灌输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课本知识和解题思路. 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购买相应辅导书,且抄袭现象比较严重. 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再发生,须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建立起,让学生自己更多地参与学习当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度,从而达到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师教学应以长远计划做好安排,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自主探索.

一、培养教师创新思维,带动学生积极参与

在传统的高中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陈旧,没有具体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科目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对此下很大的功夫去学习和理解. 创新思维的带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更多的参与思考,引导自主探索,从而在不刻意之间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也能够很好地带动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高中一年级“数学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从而很好地将本节知识点传授给大家. 在上课之前,通知学生自己制作纸质立体模型,并由此开始本节课的引导,带领学生学习观察立体模型中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模型,掌握空间图形的有关概念和有关定理. 由于是自己制作的模型,对模型中的点线面关系和制作方式都有一定的熟悉,所以在讲授的时候,就能够很好地运用手中的模型,不断去学习其中的关系,培养和发展空间的想象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再通过典型例子的讲解和自主探索活动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节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在一定程度能够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从而对学生学习起到推进作用. 课堂学习不再需要沉闷枯燥,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后能够进行自主探索相应数学问题.

二、成立学习互动小组,调动学生自主探索

在以往的学习当中,缺少了集体合作和与他人沟通. 成立学习互动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团结在一起,方便讨论和相互监督. 教师提出问题,先是在组内进行讨论,再在课堂上展示讨论的结果,各组并对此问题进行辩解,再由教师作出正确的解释,由此调动学生积极探索.

以苏教版《数学》高中二年级“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教师现提出问题: 利用什么图形来理解三角函数? 为什么? 由此展开本节课的序幕,先让各组自主学习和探讨,再进行陈述,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将知识点贯穿在本节课中. 在此基础上,有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更加深度的讨论,使其了解如何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并能够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再由同学相互给出不同角来分别进行计算,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授课要求,也使学生更能有效掌握知识点,能够推导相关公式原理.

合理探讨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在组内和班级中的讨论中,学生进行了两次不同程度上的学习,加之最后教师的点评和加深,进一步将知识点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熟练地掌握知识点.

三、运用多媒体讲授,活跃学生思维模式

如今教学模式比较生硬,缺乏生动活泼的例子,使学生专注力降低,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倦感.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播放国内外比较优秀的教学视频,对其中比较好的例子加以解析,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通过ppt、Flash和视频的播放,将知识点充分展现在学生眼前. 有趣的卡通效果能够很好地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迎合学生的心态.

以苏教版《数学》高中三年级“等比数列”的课程为例,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应该积极准备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或也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找相关联的知识背景,从而达到双向学习. 为了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问题,教师需要引用一些经典例题,多加讲解 和推导通 项公式,推广:,并结合优秀多m媒体的介入,在一定程度能够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能使学生积极探索更加深度的知识.

多媒体走进课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课乏味、知识点难以阐述和材料准备不充足的困境. 高中期间的学生对知识渴望还是比较高的,通过自主探索和教师丰富讲解,带动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很好地使学生融入到学习当中,摆脱枯燥,从而在学习中找到愉悦,在愉悦中去探索.

浅谈数学探索能力及其培养 篇9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尝试,它包括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4.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二、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1.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2.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三、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

教学中,对这样的新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能激起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而且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鼓励学习创新,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1.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其发展探索 篇10

1 民生新闻概述

1.1 民生新闻的涵义

民生新闻是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具备强烈的本土化和人文化色彩,对百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民生新闻通过采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深入百姓生活,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对“民生新闻”的定义大致分为三种。其一,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电视节目的一种类型;其二,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类型,与传统的新闻有相似之处;其三,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其传递着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1.2 民生新闻发展的时代背景

电视民生新闻是新型的新闻传播现象,其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家“以人文本”的方针政策为民生新闻的发展做好铺垫。有专家指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有助于人们对民生新闻的理解。”随着传媒市场的不断发展,政府工作的重点开始向民生倾斜。电视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生新闻是推进社会民主政治进程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文观念开始向着“人本”回归。在市场和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媒体新闻从高高在上的状态逐渐朝着关注百姓生活的方向转变。

2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民生新闻背离新闻特性又回归新闻特性。民生新闻的取材内容不当,丧失了新闻的内涵。民生新闻对事件本质反映不到位,新闻工作者在素材选取时无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由于“娱乐化”思想的不断深入,人们经常看到作秀似的表演,会造成民生新闻偏离事物的本质,对人文情怀造成破坏,对民生新闻的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民生新闻过分追求时效性,新闻缺乏内涵。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是民生新闻的素材。新闻工作者在对这些小事进行报道时要明确报道的意义,要对事件的背景做详细的了解和分析,确保新闻的价值。

对负面新闻情有独钟。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制造离奇、古怪、骇人听闻的新闻,让人们看到一个邪恶的、歪曲的世界。

投诉热线形同虚设。百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部门之间将责任“抛绣球”,投诉热线很多情况下无法接通,解决不了百姓的实际困难。

采访过于随意,对后期编辑工作不够重视。新闻采访工作者对采访对象不明确,镜头的取舍随意性过强,后期编辑工作不认真,从业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阶段

电视民生新闻分为四个阶段,即反复酝酿阶段、悄然兴起阶段、蓬勃发展阶段和深刻反思阶段。

3.1 反复酝酿阶段

上个世纪末,新闻工作者开始探索如何反映百姓生活。改革内容中明确提出要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的日常生活着手,从群众关心的视角出发进行报道工作。改革内容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反映群众的期盼。彻底摒弃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报道形式,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基本要求。新闻的播报工作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要为百姓播放其关心的消息提供平台。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逐步开展《背后的故事》《访谈录》等新闻节目,切实增加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

3.2 悄然兴起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有明显民生新闻特色的栏目,如《第七日》《现场》等栏目,在观众中受到很好的反响,引起了其他地方台的效仿,类似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视民生新闻悄然兴起。

3.3 蓬勃发展阶段

《南京零距离》首次明确提出“民生新闻”的概念,对民生新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栏目播出后,受到一致好评。一时间,电视民生新闻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类似节目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民生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议。一些民生新闻栏目受到了质疑,其播报内容过于琐碎,不仅浪费了观众的时间,也严重浪费了新闻资源,电视民生新闻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3.4 深刻反思阶段

电视民生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后产生了诸多问题,有关工作者应当深刻反思。因此,要明确“民生新闻”的内涵,清楚知道“民生新闻”的位置,放慢发展的脚步,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打牢基础。

4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新闻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倡导“大民生”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民生”与“小民生”的概念相对。“小民生”是从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小事出发,提供有效信息。“大民生”将目光集中在了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上,对国际问题深入民心打下坚实的基础。“小民生”关注的是新闻的内涵,“大民生”关注的是新闻的视角。“大民生”的影响力更广,关注社会养老保险、教育、环境等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5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建议

5.1 要有大局意识

只有真正将民生的大事通过民生视觉予以表现,才能改善新闻报道内容过于琐碎的状况。由于时政新闻对百姓缺乏吸引力,所以应将时政新闻民生化,从大局出发,把握时政新闻的内涵,改变民生新闻“说小事”的现状;把握时政新闻和老百姓生活的关联点,采用民生新闻的报道方法,将时政新闻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从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走进庆丰包子铺,强调要将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报道中,可以感受到主席的平易近人,感受到时政新闻中蕴含的人情味。

5.2 民生新闻要学会讲故事

全球电视新闻的一个趋势就是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学会巧妙设置问题,展现故事的情节,要将国家政策与民生紧密相连,充分彰显出人文情怀,形成自身的特色。

5.3 民生新闻应注重审美

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百姓的目光,努力展现生活中的丑陋,并进行渲染。民生新闻的价值还是应当注重审美,多展现生活的美好,要将民生新闻的“美”与“真”结合起来。电视新闻美感是以新闻的真实性为依托的。为迎合观众的口味,当代电视民生新闻过分关注小事、奇事等,对社会生活的原貌进行歪曲。新闻媒介是百姓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民生新闻应当尽量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不能片面追求黑暗,也要向百姓传递正能量,选取生活中百姓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报道。

6 结语

总之,未来民生新闻仍在电视新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公共话语的表达提供了平台,我国当下尤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就是民生问题。事实表明,民生新闻工作的完善离不开良好的传媒环境,同时要保证电视新闻研究工作向着更深的层面迈进,最大限度的实现民生新闻的价值。

摘要:民生新闻在电视广播行业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新闻的模式,以其独特的视角开辟了传媒领域的新天地。本文从民生新闻的定义和发展背景着手,通过对民生新闻现状和发展过程进行描述,指明未来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生新闻,传播,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萍.“人的现代化”指向——论日常生活批判视阈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J].新闻大学,2013,10(3):16-17.

[2]张斌.试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症结及对策[J].大观周刊,2012,11(43):12-13.

上一篇:掘进作业下一篇: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