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

2024-05-15

水文化(共12篇)

水文化 篇1

水, 是一切生命之源。例如地球上没有了水, 那么就会像月球一样没有任何生物, 没有树木绿草和鲜花, 当然就没有人类了。

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以来, 都是讲究逐水而迁, 傍水而居, 面水而住。一个地方, 只要有了奔流的江河或湖泊, 就会多些灵气, 多一些娇媚。

水是生命之源, 也是人类文明之源。世界四大古代文明, 都发祥于古代的江河之滨。例如:古巴比伦文明发祥于古代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 (即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祥于恒河流域;而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 因之, 中国人自古至今称黄河、长江为“母亲河”。

水, 不仅是一切生命之源, 它还深含着一种智慧。孔子曾说:“仁者乐山, 知 (智) 者乐水。” (《论语·雍也》) 这几乎是中国人都耳熟的一句话, 但智者为何乐水?世人却多不能详。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对孔子的“智者乐水”做过如此解释:“智者达于事而周游无滞, 有似于水, 故乐水。” (《朱子集注》卷10, 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就是说, 明智的人为人处世很通达圆融, 很灵活变通, 与水性相似。此乃智者喜欢水的原因所在。水有深度而流动的特性, 因此智者经常寄意于水以深邃的理念、飞舞的思绪、浪漫的情怀。

水是山的灵魂。但人们往往崇拜高山。常言道: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认为群峰叠嶂, 山峦逶迤几千里, 何其壮观, 似乎山的境界高于水。岂不知, 水却是山的血脉和灵魂。如果一座高山缺少了水, 那么这座山也就不堪设想了:既没有山溪、飞泉和瀑布, 也没有花草树木和动物, 更谈不上花香鸟语、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这样的山就变成了没有生命、没有灵气的死山秃岭了。因此山和水是不可分离的, 我们常常把山和水并称, 如人们常说的山水画、山清水秀、山高水长、高山流水、山穷水尽、游山玩水等。

水, 拥有高境界的善德。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 (李耳, 字聃) 十分崇尚水, 他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乎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最高境界的善莫过于水。因为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争利, 它往往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沟渠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自然的道德标准。不言而喻:要想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就应效法水的这种滋润万物而不争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习水的甘居低处、低调做人的谦虚品格。

水, 拥有无穷的力量和坚韧执着的毅力。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七十八章中所说的那样:“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最柔弱的是水, 但水能以柔弱之躯攻克制胜最坚强者, 是其他无比的。例如水可将顽石击穿, 把铁溶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水的力量, 水的坚韧和执着。

水, 不仅能穿石溶铁, 它还可以排山倒海之势, 勇往直前, 从万丈悬崖之流而下, 形成浩大雄壮的瀑布, 从这里让我们看到水的勇敢和魄力。

水, 源于高山积雪的融化, 然后不舍涓涓细流, 或寻山谷而下, 形成流泉、溪水, 或绕过田野, 穿过城市, 经过百转千回, 汇纳百川, 而终入大海,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水的团结进取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宽广胸怀。

江河之水日夜奔流不息, 海洋之水朝来夕去, 从不违反大自然的规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水的勤奋、诚信和笃实。

自然界的云、雨、霜、露、雪、雹等, 均是水的灵魂和化身, 其变化无穷。水既可蒸发变成大气升腾九霄, 又可化气为云, 飞滚于宇宙天空;云又可变成雨雪降落大地。如果说云和雪是水魂的舞蹈, 那么雨雹则是水魂的吟唱或交响乐。

水,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能上能下, 但它时刻在观望着世间人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水的灵动和超然。

水, 还能以其特有的形态和姿态, 以其自身的深沉和蕴藉, 寄托着无穷无尽的寓意和哲理, 给人们以各种联想和启迪。自古至今, 用水作喻的古语名言、成语、俗语等, 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箴言警语。例如, 孔子看到流去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 用此语来感悟时间的易逝和宝贵。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说明运动常新不腐的道理。“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则是对人生行为的一种告诫。“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是对居官用权者的忠告。“水滴石穿, 木锯绳断”这个成语则启迪人们, 只要恒心持久坚持不懈, 就定能成功或达到目的。“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这句名言说明能宽容别人善于接纳不同的意见, 胸怀宽广的人, 才能像大海那深远广大。“江湖从来迎清泉, 大海终须纳细流”启示人们虚怀若谷, 从善如流的处世为人的道理。俗语说:“山无常势, 水无常形”, 说明客观事物在不断变化, 人们要审时度势去处理各种问题。从“水静则明”, “水静犹平”的俗语中, 可悟到做官廉明和处事公平的训示。从俗语“鱼得水游, 鸟乘风飞”中得到可借自然的条件达到生活的目的, 享受生活的乐趣。

水, 在诗人的眼中, 更是显得汩汩灵动, 溢溢才情。因此在中国的文学史上, 水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如果缺少了水, 那么一部中国文学史就会变得失血失魂。如果没有水, 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 则一大半不复存在。《诗经》的开篇则是“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楚辞中的《湘君》则有“令沅湘兮无波, 使江水兮安流”的诗句。至于被称为“诗歌王朝”的唐代, 在众多的骚客诗人中, 无论是放歌大浪滔天的黄河、长江, 还是吟咏洞庭、西子湖水, 无一不牵动着诗人们对水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的向往。在《全唐诗》集中, 描写水景观的佳句则比比皆是。我们仅从唐代著名的诗人作品中摘取一些有关“水”的诗句: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的“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王维的“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王湾的“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戴叔伦的“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钱起的“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柳宗元的“烟消日出不见人, 唉乃一声山水绿”。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李贺的“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张祐的“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淮河近酒家”,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李商隐的“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南水接天”, “飒飒车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等等。

以上所录含有“水”的诗句, 只不过是诗之瀚海之一滴而已, 但均是诗人对“水”景的赞歌, 水则是描绘绚丽诗篇的奇墨异彩。

水文化 篇2

摘 要:水文化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武汉市作为“江城”和“百湖之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水文化的研究,对武汉市水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武汉 水文化 江城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从水利的角度来讲,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各个时代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和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

从景观的角度来讲,城市特色景观的生成不外乎三种途径:一是美学途径,二是心理学途径,三是历史文化途径。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水文化就是指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文水资源,以水为载体,紧密联系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人的行为、历史水文化和创造城市特色景观综合协调考虑。

二、江城武汉的三镇风貌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从3500年前古“云梦泽”旁盘龙城的兴衰,到三国时期占据长江天险的武昌城的兴起,再到汉水改道后汉口的繁荣,以及近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快速发展而成的“大武汉”。水生态系统的演变不仅在武汉的各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还造就了武汉“两江三镇”的城市格局。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分别隔长江和汉江相望。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汉口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至明朝末年,汉口已经相当繁华,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武昌高校林立,文风盛行,成为了武汉市的文化区,与当年的“以武治国”相去甚远。“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是武汉三镇中最早成形的,被武汉人称为老城。

三、江城武汉的水文化优势

城市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武汉的文化特色与个性究竟是什么?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曾经说过:“城市风格首先依托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特色。武汉在这个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江城风格’。”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大河文明’,能称得上大的城市,只有大上海、大武汉、大重庆,武汉应立足自然生态,做足长江文章。”

其实,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中,就有不少名著名篇名家都是从水的角度来认识武汉、赞美武汉的。《尚书》记载:“江汉朝宗,其流汤汤。”《诗经》记载:“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崔灏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千古绝唱。诗仙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让武汉第一次有了江城的美誉。后来,南宋诗人袁说友在《游武昌东湖》中也写道:“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又一次奠定了武汉“第一江城”的地位。

水不仅是文人墨客关注武汉的重要方面,也是江城政治经济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在历史记载中也有体现。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一副楹联中高度概括了江城武汉在中国乃至世界中的地位。联云:“昔日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孙中山先生不仅把武汉三镇的情况熟记于心,而且几次要把武汉作为中国定都的最佳地方。他曾说“枢轴总揽水陆交通,西连北控,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毛泽东对武汉的水更是情有独钟,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不仅描写出了武汉的气势,更为武汉今后以水而兴指明了道路。当代中央领导人也非常看中武汉,把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纳入规划战略。在国务院批准的武汉总体规划首页中明确表述:“要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城市。”这些都肯定了武汉的江水特色,显示了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四、江城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汉是一座源水而发、因水而兴的城市,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龙王庙,江河交汇的南岸嘴,山拥水抱的东湖风景区,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江滩„„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但是目前武汉市的水文化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杭州、成都等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形成严密成熟的体系,而且对现有的水文化资源保护不够,致使水文化优势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举一个例子来说:武昌东湖与西湖相比,为什么一直只是湖北名湖,而不是中国名湖?究其原因,西湖是中国人文资源沉淀最为深厚的文化之湖,一直被人们认定为是活着的吴越文化的“博物馆”,而东湖的文化多流于表面,缺乏历史的品位。“水文化的沉淀与升华不够”才是东湖落后于西湖的根本症结所在。这也说明了我们现在的落后局面,只有加大水文化开发的力度,才能提升武汉的文化品质,创出城市特色。

本文仅对水文化之于武汉的建设提几点粗浅的意见:

1.把水文化贯穿于城市规划中,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规划中要注意水功能的合理分区,并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保障武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流域功能区划和武汉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

2.把水文化溶入到城市景观建设中,挖掘和突现其文化内涵。近几年来,武汉市重点实施了“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建设了一批美丽的亲水景观。今后在这个方还要继续面努力,争取早日把武汉建设成为“一步一景”,并且每个景观都是水文化象征的“有独特内涵”的江城。

3.把水文化展现在城市旅游经济的运行中,二者相互促进。亲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也是武汉独特的对外吸引力之一。因此,在发展武汉旅游业的时候,应注意开发水域旅游,使旅游者能在游览过程中能时刻感受到江城的水特色,这也是武汉旅游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4.适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市民知晓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水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促进武汉的水文化发展。

5.武汉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城市。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在进行武汉市水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运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浅议水文化分类结构大纲》.刘星原.《湖北水利水电》2005年第1期.

[2] 《“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江苏水利》2005年第8期.

水文化性别色彩探源 篇3

关键词:水文化;性别;儒家;阴阳家;道家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132-04

根据符号学的观念,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超验的物质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秩序的象征。拉康甚至说,语言是我们一切思想的来源。作为一种能指符号,“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隐喻”。[1]

先秦诸子对水做了积极地探讨。儒家认为,水不仅是时间的形象隐喻,更是君子品格的完美表征。道家则认为,水在某种意义上是道性的本真体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阴阳五行家不苟同于此,他们把水作为宇宙生发的五种基本元素之一来看待。从以上这些学说来看,尽管理论出发点不一,但有一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水”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很强开放性结构的意指符号,它很早便超越了自身的物理属性,而被赋予强烈的道德维度和哲学色彩。

这一点与西方不太一样。在西方,人们基本上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眼光来看待水,从而对水作一种物理学的解释。而在中国,人们主要以一种伦理主义的眼光来看待水,把水更多地与伦理道德、哲学观念联系起来。本文仅从性别文化的角度尝试对水文化的性别色彩进行始源学意义上的分析,了解先秦儒家、阴阳家、道家对水文化的性别认知。

一、阴阳五行文化关于水的性别认知

阴阳五行文化主要从宇宙构成论和生成论的角度对水文化进行解读。阴阳五行文化认为:水和火、木、金、土一样,是构成宇宙的五大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彼此相生相胜,滋生万物。《尚书•洪范》曾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在这里,五行各自具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和功能。

但阴阳五行文化同时又是一种性别色彩非常强烈的文化,它喜欢以阴阳二分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赋予事物浓烈的性别色彩。阴阳文化坚持认为,事物要么具有阴性气质,要么具有阳性气质,不同的特质赋予事物以限定性的结构功能。

就水而言,水不仅和其他事物相生相胜,而且与空间、时间、色彩和伦理具有一种密切的内在关系。在性别上,水也具有自己相应的性别属性。在空间上,水处于北方;在时间上,水应属于冬季;在色彩上,水属于玄色;在阴阳上,水则属于阴性。对此,《白虎通》曾云:“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

由于水在文化属性中属于阴性,而阴性在阴阳文化中具有女性的某些特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水便和女性联系在了一起。

当然,阴阳最初的含义是关乎阳光向背的,并不直接和性别联系在一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学发现,至少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阴阳的性别属性就已经开始萌芽。因为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性角色差异向性别角色的过渡,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模式开始形成。这就为阴阳性别属性的出现奠定基本的思想基础。

总之,在阴阳五行文化中,人们更多地把水与女性联系在一起。

二、儒家赋予水文化的君子品格

儒家文化是一种持守伦理本位,专以修己安人为学问的文化。[2]这种文化基于以孝悌为本位的伦理观念的塑造。

但值得注意的是,儒家一切伦理观念的生发展开在根本上都基建于“男女有别”的文化信仰之上。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政治理念的实现不仅基于修身齐家、正心诚意,而且基于“男女有别”的性别差异。儒家把“男女有别”的性别差异作为社会一切伦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展开的基点。

《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礼记•哀公问》亦记载有孔子和鲁哀公之间的一段问答:“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礼记•郊特牲》则更直接说:“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成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礼记•昏义》也反复强调“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把性别差异作为一切社会关系建立的逻辑起点。

由于菲勒斯主义情结严重,儒家文化在建构自我的父权制文化时,积极寻找一种文化意指符号,以来表征和隐喻自我迥然不同的性别实体。与后世把水作为女性的意指符码不同,先秦儒家把水作为君子的文化喻象。他们认为水具有强烈的君子品格,明慧、勇毅、温润、百折不挠……。

孔子关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感喟,就是把水作为君子内在明锐品性的外在物质性表达。

孟子更进一步伦理化了水的道德意涵。《孟子•离娄下》曾记载孟子关于水的理解:“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把水的源源不竭和君子的浑厚渊雅联系起来,强调了君子内在德性和智性丰富的重要性。

《荀子•宥坐》亦间接表达了荀子关于水的认知:“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管子则认为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它是君子理解治世的关键。在《水地》篇中,他论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

总之,先秦儒家看到了水动态发扬的一面,它德惠、有道、公正、仁义、勇毅、明察、善化……,是君子人格的完美典范,因此儒家把水作为了男性特别是彬彬君子的文化意指符码。

承继先秦儒家以水比德的文化传统,汉代时期的扬雄和董仲舒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借水来隐喻君子的各种品德和能力。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篇云:“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障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既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由此看,至少在汉代,水文化还没有后世固定的性别意义,它尚更多地和男性联系在一起,是君子完美人格的形象表征。

三、道家赋予水文化的女性色彩

与儒家贵阳尊父、是一种以菲勒斯为中心的文化不同,道家则贵阴尊母,是一种母系制遗存文化。因此,与儒家把水作为君子理想人格的外在喻象不同,道家文化更多地把水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把水看成是阴性文化的表征符号。

道家文化的阴性气质非常浓厚,甚至有学者认为道家文化本身就是母性文化的典范。美国学者爱德华•赫伯特更认为“道”就是原始母神的一种隐喻表达。[3]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把道比附为玄牝、谷神等,突出其生养滋育的功能。并且,老子还多次要求人们专气致柔、致虚守静、知雄守雌、无为而治等……,这些,都是母性文化的根本特点。

老子不仅在道与玄牝(人类学意义上的始母神或推衍为女性)之间建立了一种内在关系,而且还在道与水之间建立了一种同一性关系。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8章)在《道德经》第78章,老子还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里老子用水来描写道体的状态和功能,把水作为了道的外在显象。

在道家文化典籍《太一生水》中,还有太一生水、水生万物的记述。“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这里,太一为道,道体生水。道水合一,生养万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女性、水之间,便自然地具有了一种同质化关系、一种同一性品格。也正是因为此,道与女性、道与水、女性与水之间,开始具有了一种隐喻与被隐喻的关系。所以,从历史的层面上说,女性与水之间的神秘隐喻关系也许最早应该肇始于春秋时代的道家文化。虽然这个时期,在女性与水之间并没有建立一种恒定的性别意指关系,但他们之间的隐喻关系无疑已经开始了。在后世的中国文化中,水直接就成了女性的文化表征符号。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曾由衷地慨叹道: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水和女性,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情的一种存在。正是二者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使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才在水和女性之间建立了一种间接的隐喻关系。

四、对“女人如水”的一点反思

通过以上对女人与水这个文化符码之间意指过程的分析,特别是在源始意义上对水文化性别色彩在先秦时期甚至汉代的流变呈示之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水文化虽然具有了强烈的性别色彩,但它与女性之间并未建立起一种恒一不变的意指关系。在儒家那里,水与男性联系在一起;而在阴阳五行文化和道家那里,水更多地与女性建立了一种同一性关系。

这说明,作为一个文化能指符号,“水”本身就是一个“漂浮的能指”(拉康语),它象一个流浪汉一样,漂泊游移在不同的性别文化空间。没有本质,骨子里什么也不表征,只是自由地无意义地漂浮滑动。[4]就这个意义上讲,“女人如水”,并非是一个固定的话语结构,并非是一个超验的能指。水文化特定性别色彩的生成只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内指性关系至少在汉代以后才形成。所以,作为一个开放的主体,女人也是一个不断生成延展的流动过程。

基于此,我们与其说“如水”是女人的本质特征,不如说它是后世男性文化话语建构的产物。通过把女人比作水,男性企图塑造一种独特的女性气质,建构一种脆弱、不真实的女性形象,以使女性附属于自我。在这个意义上说,把女人比作水,是男性控制和支配女性的一种性政治策略,是男性压抑女性的一种话语形式。作为男性性别想象的结果,“女人如水”典型反映了女性本身就是男性创造出来的一个文本。

当然,作为一个能指符号,水在后世能和女性保持一种密切的恒定关系,原因肯定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男性文化的建构作用以及道家文化的性别想象外,女性本身与水在性、质、形等方面的相似性也为这种同一性关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作用。在本质上,女性的淡泊、品性的素朴、形体的柔弱,都和水性的素淡有着神妙关系。素作为五色之质、淡作为五味之中,弱作为万物之存在本态,都代表了一种生命的境界。

再者,根据原型理论,水与女性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关系。在原型理论中,水、大地、容器等,都是女性生命的外在投射物。水由于它的创生作用、滋养作用而同女性的生命经验相类似。具体讲,水的生成作用与女性的哺育作用、水的润泽万物与女性贞洁的乳汁喂养之间,都天然地具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5]

对于将女性比作水西方女性主义是严厉反对的。因为根据她们的理解,把女人比作水,有进一步强化女性客体化地位的危险。西蒙娜•德•波伏瓦曾这样表达自己的意见:“女人常被比作水,除了别的理由之外,还因为她是一面镜子。那耳喀索斯(Narcissus)之流的男性,用这面镜子仔细端详自己:他诚心诚意地或虚情假意地俯向她。但不管怎样,他实际上是要她成为存在于他之外的、他心里所不能把握的一切,因为这个生存者的本性仅仅是虚无,也是他要实现自我就必须通过一个客体看到他自己。”[6]西方女性主义对于把女人比作水,其态度是严厉的。但对于把女人比作水,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历史思考。

把女人比作水,也许会在一个方面造成女性性别角色模式的固定化,造成女性生命的单质化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许会更深刻地体味到人类生命中轻盈妩媚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杨颉慧,刘明.论先秦“水”的哲学意蕴[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106.

[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46.

[3] 李素平.老子对女性的尊崇[EB/OL].http://www.artx.cn/artx/guoxue/14409.html.

[4] 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2.

[5] 埃里希•诺依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李以洪,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47.

淮安水文化建设探析 篇4

关键词:水文化,淮安市,经验,对策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文化反映着不同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有学者认为:“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狭义的水文化是指:“河湖等水景观以及河湖等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对人的感官发生刺激, 人们对这种刺激会产生感受和联想, 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和活动。”[2]也有学者对水文化的定义再次进行了诠释:“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以水为载体, 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 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3]

二、淮安发展水文化的成功经验

淮安市最大的优势就是水多, 大运河、淮河、盐河、故黄河、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 水源丰饶。依托充沛的水资源, 淮安市做好如下四件事:

1. 优化产业结构, 提出“压粮、稳菜”的战略。

如今淮安的许多稻田不再是双季稻或者三季稻, 而是一季稻。这种仅施土杂肥的无公害稻米, 价高又旺销。这是当地农科所研制出的一种有机米, 已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证书。

2. 调整经营结构, 推动“公司+农户”经营方式。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目前, 淮安盱眙龙虾已名扬天下, 仅南京和上海, 对盱眙龙虾的需求量就达到每天28吨左右;洪泽的四季鹅, 年产100余万只仍供不应求;青浦区正大集团有五个大的蛋鸡场, 蛋鸡不是笼养, 而是散养, 不是喂添加剂, 而是用粮食饲养, 现在“正大”鸡蛋产销两旺。

3.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旅游产业。

目前淮安每个县区都利用水资源创出了特色产业。注重水文化旅游建设, 已开发的盱眙山水游、白马湖景点、涟水五岛公园、淮河风光带、洪泽湖大堤, 都是凭借水资源开发出的生态旅游景点,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来淮观光的游客每年已超过百万人次。

4. 依靠传统优势, 推广餐饮产业。

近几年来, 淮安餐饮业营业额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0%以上。在北京, 已有超过10家淮扬菜连锁店, 生意红火。淮安的10多所高等院校和培训中心开设了烹饪、食品专业, 在校培训人数达千人以上。“淮扬厨师”已成为一个叫得响的市场品牌, 厨师人才已遍及日本、东南亚和欧美。

三、推进淮安水文化建设的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同时提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水利建设。水文化作为文化建设和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为人类谋福祉, 推动现代文明科学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1. 加强淮安市水文化专项研究

淮安水文化研究已经开展了二十余年, 在这二十余年中本着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水文化发展相结合, 形成了开展淮安水文化研究和加强水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推动了淮安水文化事业的发展, 服务于水利事业, 对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淮安水文化已从理论研讨阶段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 迈上了新的台阶。新时期淮安应该进一步加强淮安水文化研究, 水利部门和水利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并大力推动水文化研究, 并在研究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各级领导和水利部门应该重视、支持淮安水文化的研究和水文化的建设。围绕淮安境内重大水事活动和水利工程建设, 组织水文化研究人员深入基层考察调研, 总结好的典型经验, 召开理论研讨会, 用研讨成果指导实践。开展水文化专项课题研究, 研究课题要从水文化建设实践中选择, 研究方法要做到贴近淮安水文化基层, 贴近水文化实际, 贴近水文化工作者, 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水文化建设项目上服务于水文化事业。要加强水文化研究就必须有专业的水文化研究人才与水文化研究机构。因此, 淮安必须大力培养水文化研究人才, 充分发挥水文化研究机构的组织、协调与服务作用。在开展水文化研究与进行水文化建设中培养研究人才队伍, 特别要在研究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在不断研讨交流中, 互相切磋, 提高水文化人才的理论研究水平, 定期开展水文化论文评比, 鼓励水文化研究人员努力学习文化艺术、历史、美术等社会科学和水利建筑等自然科学知识,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创造优秀研究成果, 造就出一批优秀的水文化研究人才。水文化研究机构是水文化研究最重要的平台, 对水文化研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因为它为水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人文环境与物质条件。

2. 注重淮安水文化设施建设与修缮

首先, 保护和维修淮安已有的水文化设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人类支配河流和地下水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水平, 但对水的健康发展也形成了严重的伤害, 对水文化设施造成了破坏, 从而影响了水文化的建设。历代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水文化遗产, 应该视其为水利之宝、民族之宝、国家之宝, 加以保护、维修, 作为向广大水利职工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其次, 兴建淮安新的水文化设施。随着水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已有的水文化设施已经不能承载目前淮安水文化。必须兴建新的水文化设施才能满足淮安水文化的发展要求。水文化设施是指繁荣水文化事业, 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如兴办报刊社、出版社、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开展文艺体育的设备、设施等。从广义上讲, 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应该是一件水文化作品。因为每一项水利工程都是水利职工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都有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都为当地增添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此, 在兴建新的文化设施时, 一定要把每一项水利工程视为一件文化作品来创作, 精心设计, 精心建设, 精心管理, 将其建设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工艺品, 把淮安每一处水利工程管理区建设成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旅游景区。

3. 积极举办各种水文化活动

水文化活动是指与水有关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水利行业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是水文化最主动、最现实、最直接的体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动, 是把各项水文化建设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位淮安人的根本措施。加强淮安水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包括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淮安水利职工;包括繁荣淮安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建设。只有蕴含水文化的实践活动才会丰富多彩,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水文化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水文化活动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教育类水文化活动。主要是水利行业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培训、学校教育、知识竞赛等;各种争创先进和创建文明活动, 如争创先进单位、先进集体, 学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 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职工等;各种学术活动, 如重大水利问题的研究、淮安水文化研究、水利科学技术讲座等。第二, 艺术类水文化活动。以水或水利为主题, 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演示活动, 如文艺演出、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赛诗会、摄影、美术、书法、金石展等。第三, 健身怡神类水文化活动。以水和水域为舞台开展的各种水文化活动, 如游泳、垂钓、龙舟赛、泼水节、皮划艇赛、溜冰、冲浪、水上旅游等。

参考文献

[1]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杰.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 2003, 27 (9) .

水文化 篇5

1、概念:校训是指学校提出的对学校全体人员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学校核心理念的具体写照,能概括出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独特气质,文化底蕴,蕴含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历史责任。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工作实效,所以被教师和学生持续、长久地传递下去,经过长时间的淘洗,就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校训。产生后的校训再经过整合、提炼和升华,更能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生,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培养目标,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培养教师和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曾指出:“要以校训为关键,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2、西杆庙小学的校训:春风化雨,播绿成荫。

3、阐释: 春风化雨,原出自于《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用以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绿,为自然,为春天,为万物生灵的颜色,绿色的教育孕育绿色的生命,播撒下绿色的种子,用爱的春风春雨去化生养育,收获一片冉冉遮天的绿荫。绿色的教育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期待,西杆庙小学的每一位孩子都彷如一颗颗幼小的种子,她的萌芽、成长需要肥沃土壤的滋养和雨水甘露的灌溉,西斋小学的绿色教育便是要求以慈爱的情感呵护每一个孩子、用关心的语言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用真挚的行动去启迪每一个孩子、用远大的目标去激励每一个孩子,犹如春风化雨,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做人,那么必会播绿成荫,今天的一点青葱,会是明天的森林。春风化雨蕊蕾绽,幼苗成萌会有时。“春风化雨,播绿成荫”的校训一以贯之了西杆庙小学“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的核心理念,也有了新的期许和训示意义,将具体行动和美好愿景融而为一。

二、校风

1、概念: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领导作风、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和管理特色,是师生员工行动的座右铭。校风是一个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校风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其要素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是学校品味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

2、西杆庙小学的校风:科学求真,人文向善。

3、阐释:

在2001年11月23日开幕的“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作了题为《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的主题发言。他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因此,把科学人文交融起来,才是绿色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综合考虑,仔细斟酌,将已有的先进的经典理念为我西杆庙小学所用,将“科学求真,人文向善”作为西杆庙小学的校风,力促广大师生养成这样的一种风气,再合适不过。科学与人文各有所长,科学为人文提供基础,人文为科学提供意义。从各个角度来分析,绿色教育的本质与时代趋势都是科学与人文相互交融的教育。科学体现工具理性,人文体现价值理性;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人文评价得失;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着眼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则更关心于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文化,确立为人之本,科学文化,奠定立世之基,科学与人文,实同源共生互通,互补而不可分割。科学是求真的,而人文是向善的,求真向善的也一定是美的,“科学求真,人文向善”作为西杆庙小学的校风,是绿色教育理念的所倡导的一种风气、一种体验、一种追求,它的根基是人文性,而发展方向则是科学性,其宗旨乃是使人朝着人性的方向发展,为广大师生的生命发展构筑绿色通道,达到人人、人物之间的和谐共进。

三、教风

1、概念:教风就是教师在治学态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方面形成的良好的风气。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教风与学风也是双向与互动的。教风不立,学风何以树;教风不端,学风何以正。教师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有远大理想、崇高信念,以及高尚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完善师德、师仪、师艺。师德是教风之魂,缺乏师德,毫无责任感,就算水平再高,也达不到教书育人的基本目的。师仪是教风之形,良好的形象、文雅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就是树立在学生面前现实生动的参照榜样。师艺是教风之本,渊博的学识、独立的见解、丰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张扬。

2、西杆庙小学的教风:爱生善诱,寓教于乐。

3、阐释:

爱生: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爱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真正关爱学生的西杆庙小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有教无类,关爱全体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善诱:小学生年龄小,处于由蒙童到明慧的过渡阶段,培养兴趣、诱发感情,关键在一个“诱”字,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要要在此多下功夫,多挖潜力,根据小学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正确的诱导、启发。每堂课、每次活动、每次答问等,老师都可以以各种不同方式因材施“诱”,因此,西斋小学的老师们只要能善于对学生进行“诱导”、“启发”,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寓教于乐: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西斋小学的老师们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教是教学,教育,乐是乐趣,兴趣,意趣,情趣。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就要以情施教,情知交融,涉及到教师教学观、学生观、方法论等方面的根本转变,也需要学校指导思想的变革。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将兴趣、成功、审美、创造、理解、尊重和依赖贯穿于教育之中,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愉快体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与教学观念。

四、学风

1、概念:学风,顾名思义就是学习的风气,是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风又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的概念,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同时也是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对于小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和阶段,学风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优良的学风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治学态度,在学生成才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学风是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2、西杆庙小学的学风:乐学善思,自我焕发。

3、阐释: 乐学善思:寓教于乐是对于西杆庙小学教师所提出的要求,而乐学善思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兴趣开始,让乐趣充溢学习之中,真正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让自己爱上学习,乐于求知,拥有创新思维和鲜活的创造力。西斋小学只有倡导了乐学的良好氛围,学生们才能求实奋进,才能由学而思。思可使其由表面看到本质,由肤浅变得深邃,由一般总结出规律,作为学生,就要从小学时期善于思考书本中的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通过思考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使自己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自我焕发:人的大脑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所谓潜能,即潜在的能力和力量,是内在的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或能力。人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但这一潜力需要积极开发,才能使潜力变成实际的能力。对于西杆庙小学的孩子们而言,自我焕

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二) 篇6

中国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源于父系氏族,由父系家长制及相应的习俗、观念演变而成,其社会基础是父系血缘家族。宗法文化的出现早于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雅文化。它之所以在中国延续数千年而不衰。与中国的特殊政治社会结构有关。

自秦以来中国是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大一统国家。根据现代管理学的管理幅度理论,一个人平均最多只能直接管十个左右的人。中国过去人口经常达到几千万,如西汉末年就达六千万。这样,管理人员至少就需要近百万(不包括军队),而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负担不了。按管理层次理论,在几千万人口时要有五六个管理层次。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上传下达便发生困难。所以,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各王朝的实际统治大约都只到县级,县以下即使有几万、几十万人口,就要靠“民间自治”了。“民间自治”就要靠国法以外的“宗法”。当时只能如此,因为它能对中国社会起到一种整合作用。如果不靠“宗法”,就会象西方中世纪贵族领地,靠自立的规矩或“宗教法”,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却不是这种结构,也没有深入到下层的统一的宗教。“宗法”中的一些观念与儒学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在很多问题上甚至完全相反。

在中国古代城镇和部分乡村,随着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行业性或地域性的帮会,又叫行帮。明末及以后,全国常有几百至上千的行帮、帮会。为争夺、控制、把持资源、货源、市场、地盘、运输通道,以及对外垄断,对内消除竞争,保障帮会成员利益等。各种行帮均制定出成员必须遵守的一些“规矩”——帮规。帮规在伦理道德和组织观念上受宗法影响很大,在其它方面有些自己的特点。但总的来说,都有地域性、排他性、保守性。后来由于受流氓帮会影响和渗透,帮规中往往又有了大量流氓文化因素,包括内部的阴密性、领袖的独裁性、惩罚的残忍性等。很多行帮帮会最后都演变成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由于自然灾害、人口暴增、战争、政治腐败、权力斗争、错案冤狱等,中国历史上还不断出现大量失地、失业,甚至无业、无籍的游民、流民。他们或者单独,或者以群体(帮会)方式在社会上活动。主要靠盗、抢、赌、骗、诈、贩私、“铲事儿”、收取保护费等为生,基本手段是暴力打杀和阴谋欺诈。由此逐渐产生并形成了流氓文化和流氓帮会文化。流氓帮会至少在汉末时就有了。学者王学泰认为,游民性格具有天然的反社会性、主动进攻性、只讲利益不讲是非、野蛮、排斥文明。流氓好勇斗狠、泼痞刁赖,崇拜(崇尚并恐惧)暴力和阴谋。流氓帮会文化则是流氓文化和帮会文化的结合。

在秦以后大一统的中国,历朝人口中经常90%以上是文盲,无法知书达理。广大职业相对稳定的民间各阶层,主要是按宗法和帮规行事。他们中通行的是宗法和帮规文化,简称“宗帮文化”,而不是儒家文化或其它雅文化。游民、流民中通行的是流氓和流氓帮会文化,更不是儒家文化。其实,就是在帝王亲贵、文武百官和大部分读书人中也是一样。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脱离中国社会的大酱缸,没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更何况,很多帝王将相本来就是流氓或普通百姓,就是靠组成了流氓帮会,才打下了江山坐天下的。

俗文化中的宗帮文化(包括流氓帮会文化)具有很强的血缘性、私利性、专制性、封闭性、保守性、残忍性和排他性,尽管这种文化有时在表达中使用和儒家相同的术语。

例如儒家文化和宗帮文化都讲“忠”,但儒家的“忠”不是忠于个人。甚至不是忠君,而是忠“道”,忠儒学主张的一套“义理”,包括仁、义、礼、智、信以及廉、耻等。就连君也必须忠于这种“道”。不忠于“道”,不爱惜民力,横征暴敛,大修官室、亭台楼阁,荒淫无耻,不听忠告之君为“暴君”、“昏君”。“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甚至认为可以推翻昏君。孔子认为汤武推翻暴君夏桀、周文武取代暴君商纣,都是革命义举。而“明君”则是由于他合“道”:图强进取,政治清明,选贤任能。爱惜民力,节俭用度,听言纳谏。一味迎合君的意志,而不以“道”来规劝的臣不是“忠臣”,是“奸臣”。忠臣则要经常以“道”来规劝、纠正君的不合“道”的行为,冒杀头的危险也要在所不惜。这种忠于“道”的忠,与宗帮俗文化中忠于个人的“忠”不是一回事,后者是靠私恩私德或盲目的权威崇拜维系的:李逵赌输了钱,宋江给了他十两银子,从此跟定宋大哥。儒学的“忠”实际上是忠于自己的良知、良心,与西方现代文化主张知识分子的学术良心、批判精神、独立人格很接近,与忠于个人的“紧跟领袖”、什么“挥手我前进”完全是两码事。

儒家讲的“义”是正义、公正,“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与宗帮俗文化中的“江湖义气”、“哥们儿义气”、“为兄弟两肋插刀”、“拉帮结派”等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正相反。而正义、公正没有什么不好,就是现代法治社会也需要尊奉这种基本的道德准则。

可以注意到,宗帮俗文化中除“忠”、“义”以外,很少讲儒家常讲的仁、知(智)、信、廉、耻。

儒家说“人者仁也”。“仁者爱人”,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膏泽于民”。这些完全不在宗帮俗文化的视野之内,与宗帮俗文化的私利性、残忍性、排他性是相反的。

儒家的“知”主要是提倡知识和理性,认为它对人的品质和行为有重要意义;而宗帮俗文化不看重这一点,更看重血缘和私情,靠私人情感办事。流氓因素更多的下层宗帮文化还有明显的反智倾向。

儒家的“信”,主要是指守信用、讲信义,说话算数、办事负责。宗帮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讲信,但由于“信义”中的“义”含义不同了,所以其“信”更带私人拉拢的意思。

宗帮俗文化中很少讲“廉”,因为这对民间意义不大,但对官员并非不重要,因为廉俭才能心正。

宗帮俗文化中更少提及“耻”,不以“耻”作为内心和行为规范。但“耻”在儒家伦理道德中是个非常基本的重要范畴,它与“正心、诚意”是一致的。因为人若无耻感,便会背叛“良知”和“道”,会歪曲事实、虚伪欺诈、阿谀奉承、造谣污蔑、卖身投靠、胡搅蛮缠、死乞白赖、撒泼放刁,会不择手段地捞取名利。儒家坚决反对这样:孔子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湖北旅游与水文化 篇7

1 沧海桑田, 造就了湖北山水地貌的本质特征

对一方水土的追根寻源, 是众多旅游者的天性。远古遗存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远古时期的长江西部地区被地中海占据, 海水淹没西藏、青海、川西、黔西等大片地区, 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海湾。在距今一亿年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后, 留下云梦泽、滇池等几个大水域。这些水域所形成的水系, 由东向西流入地中海。在距今约三四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后, 地面被抬高, 逐步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 这就形成了今天向东流的长江形态。秦巴山脉大量的水土流失, 泥沙俱下, 冲击成了江汉平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赋予湖北神奇而独特的地质地貌, 既为荆楚生民铺就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又奠定了水文化的厚实平台, 山岳景观和湖泊水体景观, 使湖北成为富集旅游资源的大省。

神奇的地质构造、肥沃的田野和广阔的水域, 成就了鱼米之乡的农耕文明, 使“湖广熟, 天下足”成为可能, 也使湖北成为具有高富集度旅游资源的资源大省。湖北省共有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 (湖北) 、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大别山 (黄冈) 国家地质公园等6处国家级地质公园, 14处省级地质公园。近30处国家森林公园, 以及如利川小河水杉森林沼泽湿地、神农架大九湖泥潭藓沼泽湿地等多类型湿地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弥足珍贵, 游人所至, 既可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又可追古抚今, 增长知识。

2 万山来朝, 造就了湖北旅游的灵秀特色

秦巴云雨潇湘水, 千山万壑向荆楚。西高东低、起伏连绵的地里走势, 使得山重水复, 江河纵横, 水网交错。境内西部山脉蜿蜒千里, 如龙走水。神奇神秘神农架, 层峦叠嶂, 一览众山小;幕阜山脉飞瀑名泉、苍翠欲滴;桐柏山“比华山高限, 与黄山竞秀”;大洪山峰俊林幽, 洞奇泉醇;大别山, 神州气象于此大别;“亘古无双胜景, 天下第一仙山”的武当山, 其建筑群被收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八百里清江, 使千山来朝, 万川来会的峡江激流戛然而止, 变成一碧万顷、仪态万方的湖光山色, 灵秀气韵油然而生。宏伟的三峡工程和面目一新的峡江集聚了秦巴山脉的雄峻神奇和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力量。当三峡大坝泄洪之时, 置身左右岸, 飞流如万马奔腾, 撼人心魄。你会感受到山的力量、水的力量、中国人民的力量。万山来朝的地理地貌, 使湖北具备修建这类蓄水工程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方面山高水长、万木竞秀, 另一方面山高水急、万峰争雄。由于具备这些条件, 湖北以50多座大型水库跻身国家水利风景旅游区。

江汉平原的秀美, 则是另一番韵味。千里沃野, 四季分明, 绿色常在。当金灿灿的黄花铺天盖地进入视野, 游人会陶醉在这广阔的色泽海洋;当万顷稻浪飘向远方, 会让习惯了城市生活中的游人心驰神往, 暂时忘却城市生活的千篇一律和压力重重, 享受身心的释放和丰收的喜悦。

3 人水和谐, 造就了湖北旅游的人文特色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于是逐水而居成为生活首选。逐水而居、以水相伴、以堤为命是江汉平原的生活写照。一片汪洋的云梦古泽, 由于水退人进, 被分而治之, 星罗棋布散落在两湖平原之上。4000多条中小河流, 近千处河流, 使这里的人居环境有一种“她在水中来”之感。包括三峡、丹江口水库在内的近6000座大中小型水库, 蓄积1200亿多立方米的水库, 使其成为世界上人工水景最富集的地区。丰沛的水资源, 为湖北提供灌溉之水、舟楫之便、发电之能、养殖之利、旅游之景。汉水拥抱长江, 成就了大武汉。大武汉做大了水文章。“六湖联通”工程使武汉成为湖中之城、城中之湖, 城内两江四岸的江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绿化休闲江滩。东湖沙湖联通, 再造了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南水北调水源地所在地丹江口市被冠以“中国水都”。汉江北去, 惠及京津华北地区, 造福中华子孙。湖北旅游最亮丽的名片, 如大三峡、神农架、武当、荆州古城、恩施大峡谷等等, 处处都是水景观, 处处渗透着山水文化, 处处秀色可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山清水秀的荆楚大地人才辈出。古往今来, 有屈原行吟泽畔、昭君大义出塞、李时珍本草济世、毕州胶泥铸字, 有诸葛亮运筹帷幄, 有辛亥志士血染武昌, 有共和国元首故里, 有将军之乡红安……一条母亲河, 多少赤字事。

一支“龙船调”, 平添几多人生快乐。一首“洪湖水”, 引来多少他乡客。“一库清水送北京”, 寄托湖北人民的海量纯真, 一条大江,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山川地貌与人文精神浑然一体, 湖北的山, 湖北的水, 湖北的水文化, 奠定了湖北在中国旅游和中国水文化中的重量级地位。

4 辉煌的治水成就, 助推湖北成为水利强省、旅游强省

湖北区域发展格局中,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全省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全力推进, 整合了社会各个方面力量, 旅游发展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而中央大兴水利决策, 今后十年年均投入200亿治水兴水, 这既是水利改革发展的千载良机, 也是湖北旅游发展的强劲支撑。其中生态水利的建设, 将使得湖北的山更青、水更绿。百湖生态修复的实施, 将再现千湖之省的江南水乡情韵;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建设, 将使湖北山区地区涌现更多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施, 将使全省绝大部分县市和乡镇的滨河、沿河生态得以改观, 河湖景观更加适合人居, 也更加适合旅游。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湖北省5-10年水利建设规划, 将建设“布局科学、功能完善, 工程配套、管理精细, 水旱无忧、排灌自如, 配置合理、节水高效;河清水畅、山川秀美, 碧水长流、人水和谐”的美好蓝图。汉江流域被国家列入第一个流域现代化建设试点, 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将沟通长江汉江, 重现2000多年前“扬夏水道”, 畅游湖北的旅游者, 既可欣赏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灵秀山水, 又如同进入世界上最大的水利露天陈列馆, 领略荆楚水利的宏伟壮丽风采和水文化的无限魅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之深厚的旅游文化, 两者有机结合, 将极大地提高湖北旅游的品味, 极大地丰富灵秀湖北的内涵, 给湖北旅游烙上具有个性的魅力标签, 将有力地助推湖北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

摘要:湖北是水资源大省, 其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条件, 既福祉荆楚大地, 也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水文化。以地质地貌的本质特征、万山来朝的灵秀特色、人水和谐的人文特色作为三条线索, 试论湖北旅游丰富的旅游资源精粹, 以及其中蕴涵的源远流长的水文化, 揭示了湖北旅游颇具亮点的水文化特征, 在青山绿水之间, 追寻湖北旅游与水文化的有机结合。分析了湖北水利政策为实现灵秀湖北向旅游强省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得出的结论是, 随着湖北旅游对水文化挖掘的深入, 以及湖北水利设施建设的完善, 以水文化为特色之一的湖北旅游势必有更加广阔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湖北旅游,水文化,旅游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淑玲.湖北湿地公园的建设[J].中国农村小康科, 2006, (10) .

[2]曹诗图, 陈晓亮, 张文雅.湖北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创新研究[J].理论月刊, 2010, (3) .

水文化 篇8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文化 篇9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在满足员工不断高涨的精神需要方式中, 一是通过生产过程中民主的、亲善的、合理的职权责分配、物质利益分配、荣誉分配等人本主义的管理实践来体现。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情感注入与情感沟通给员工创造个性价值实现的高雅氛围与环境。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职工文化, 是指企业为满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职工文明风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我国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文化的特性、内涵、外延。一是要体现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及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的本质属性。二是要体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三是要涵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基本内容, 突出以职工为本, 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思想。因此, 笔者认为, 所谓工会文化, 是指工会组织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为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牢固坚持以职工为本的理念, 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饱满热情而切实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开展的各种工会活动, 是工会组织运行的一种外在形式, 它涵盖了职工的民主管理、素质教育、帮困扶贫、技能创新、法律维权等内容。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

企业文化是形成于企业内部由企业组织创造的一种群体文化, 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它是一种亚文化。笔者认为, 所谓企业文化, 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并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以及反映企业文化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其表层文化为物质文化, 浅层文化为行为文化, 中层文化为制度文化, 核心层文化为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 强调对员工价值观的塑造。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是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建设, 达成企业员工必须做什么, 允许做什么, 希望做什么, 禁止做什么等等文化规范的共识, 从而产生企业合力与理想业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二、职工文化、工会文化、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

从职工文化、工会文化的内涵来看, 二者各有其侧重点。职工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的文化, 侧重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 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利益的文化, 要从维护职工的权益出发。职工文化、工会文化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职工的基本需要, 维护广大职工的基本权益, 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具有一致性。实际上, 就一个企业而言,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职工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 也有非工会组织如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以及职工社团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一方面, 工会的工作对象是以职工为主体的, 所以职工文化建设是企业工会工作和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有交叉的一面, 如职工的读书活动、文艺体育活动, 与工会文化中的职工素质工程有着重合性和同一性。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工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 职工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和主体化, 一些不从属于企业或工会组织的垂直性、指令性的文化活动运作模式有时也显现出特有的感召力。在非工会组织开展的或职工自发组织的职工文化活动中, 又往往显现了职工文化的广泛性和独立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综合性、福利性、自娱自教性和艺术性等特征。

我们知道, 企业本身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 它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经济活动。一方面, 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文化, 是企业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它的文化式样和内涵都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企业的经济和企业的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是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的。另一方面, 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管理文化。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秩序, 企业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 但无论怎样完善的规章制度也无法保证每个成员在任何时候都能遵守。企业文化是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 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职工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硬性的强制力量, 而是由硬性控制转向软性内化控制;由控制职工行为转向控制职工意识;由控制职工个人转向控制企业群体;由控制职工短期行为转向对其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控制。因此,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文化。这就是说, 企业文化, 属于经济文化和管理文化的范畴, 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是一个社会共同体, 企业里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合作者, 然后是利益分享者。但由于不同的价值追求, 企业明显地分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即企业主和员工, 由此派生出企业中不同的二元文化, 所以任何企业内部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鲜明的个性特点在于它要求在企业共性中伸张个性和实现员工价值, 特别是维护员工的利益。企业有企业的价值, 员工有员工的价值, 企业价值和职工价值是一对典型的矛盾统一体, 协调和处理好这一矛盾, 既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目标, 也是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 从概念上讲, 在一定的企业范围内, 企业文化往往涵盖着内部的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 但又不能代替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而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 工会文化又涵盖着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 同时职工文化又有其独立的部分。企业文化是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的文化, 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的价值利益最大化。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利益的文化, 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员工的权益。

三、加强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民主平等、保护员工权益的文化, 就是尊重员工劳动价值、激励员工的文化, 就是重视员工成长、塑造员工的文化, 这既是衡量优秀企业文化的标准, 也是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核心, 更是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此, 要着力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 积极开展企业民主管理, 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要非常重视和强调企业民主, 否定歧视和不平等, 尊重员工。要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 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维护员工的民主管理权利, 从而达到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 关心和团结员工, 培养员工良好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

第二, 关心员工的生活福利,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企业必须随着效益的增长, 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逐步实现“中国梦”。这就需要工会组织积极参与, 尤其是源头参与, 从而推动企业尊重员工的劳动价值, 公平合理地分享企业取得的经济利润, 让员工能充分享受企业成功发展在经济上所带来的好处, 才能产生归属感和敬业精神, 增强员工与企业共生共荣的整体意识和凝聚力。

第三, 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塑造员工。工会要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培训, 推动企业重视员工职业生涯成长, 重视对员工的技术和文化培训, 给员工提供发展个人特长的机会, 拓展事业成长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河西走廊水文化述论 篇10

《史记·河渠书》载:黄河在瓠子决口二十余年不治。后天子亲临决口,指挥堵塞,在那里筑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楚梁之地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1]水是生命之源。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且常因干旱而断流的三大内陆河,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是河西走廊灌溉农业的主要水源。敦煌遗书S5894《渠规残卷》中有“本地,水是人之血脉”之记载。

一、物质层面的河西水文化

1. 水利工程设施

“依靠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为发展河西农业的关键”。“如果没有一整套可供蓄水灌溉的水利工程,要发展河西农业只能是纸上谈兵”,[2]在河西走廊一带灌溉农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始于汉代。时有“仓库有蓄,民庶殷富”之说,主要原因是河西走廊有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它的修建与维护,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唐代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中仍说:“建武初年武威太守任延因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3]充分说明水利工程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重修肃州新志》载,明及明以前肃州所辖肃州、高台县、安西卫、沙州卫、柳沟卫、靖逆卫、赤金所等,共有水利、沟渠设施281条(处)。列表如下:

《重刊甘镇志·地理志·水利》中亦有同样的记载,甘州辖有“六卫一所”,即甘州左卫、甘州右卫、甘州中卫、甘州前卫、高台所、山丹卫和沙州后卫,各辖地在屯垦的同时,广开渠道共计约114条(处)列表如下:

方志中未列者还有天然渠,人们积极修缮、维护它以发挥灌溉作用,还有人工疏浚的河渠,如肃州东洞子、西洞子、滚坝儿三处,“俱系凿石崖为洞,引水灌田”,足见其修渠引水难度之大。这样,经主河道———主干渠———支渠———毛渠的密布式网状的灌溉工程,就把有限的季节性的冰雪融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溉粮田。至明代,河西走廊已形成了完备的河、渠、坝、沟、畦水利系统,使泉水、雪融水、雨水等利用的综合性得以极大提高,正如史家所说“田因水利,种无不收”。[3]

2. 水利促进了河西屯田的发展

河西走廊大规模屯田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书·西域传》记载:“元鼎六年,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汉书·平准书》记载:“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其时屯田规模最少为20万人。

在五凉时期,各政权垦荒造田,引渠灌溉,大兴水利之风;畜牧业与农业屯田并重。《晋书》:“轨以地方多难,阴图保据河西”。张轨“奉正朔”积极进行河西地方建设,一时“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为以后河西灌溉农业的发展打下基础。晋惠帝至晋愍帝时:“中州兵乱,秦陇倒悬”,然而河西却较为安定,有民谣曰:“中州兵乱,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大量的流民迁移河西,张轨给以“侨置”。《晋书·张轨传附张骏传》载:“置武卫、石门、侯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与(石)勒分境”。屯田得到了极大发展。《十六国春秋辑补·西凉录》载:“遂屯田玉门、阳关,广田积谷,为东伐之资。”前凉张轨政权重视屯田,促进了河西农业的发展;流民的合理安置,为河西社会安定奠定了基础。时“敦劝稼穑,郡僚以年谷频登,百姓乐业,请勒铭酒泉”,出现了“凉州之蓄,为天下饶”的繁荣景象。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水部侍郎,由工部领导。由中央统一管理屯田与水利开发。河西走廊自然在中央的统一安排之下进行开发建设,成就了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水事专门法典”的地位。至清道光五年,这1900多年间对河西的屯田开发有废有兴,但历代中央及河西地方都给以极大的重视。纵观历代对河西走廊的经营,先决条件应是有限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后才有屯田的兴盛。在水利的开发中屯田,在屯田生产中发展水利,使屯田建设和水利开发由无序性渐趋规范化、制度化;水资源的无形流失到综合灌溉利用,从而使河西走廊由游牧文明逐渐进入农耕文明,成为历代经营西陲的重要后方补给保障基地。

二、制度层面的河西水文化

1. 完整的水管制度

自汉武帝置河西四郡,加快了河西的农业生产发展,同时水利管理被提上议事日程。“开田官”、“戍田之”是建立在大力兴修水利,严厉管治基础之上的。居延汉简记载由河渠卒来专门负责水渠的疏通和使用。《居延汉简甲乙编》中有“谨案属丞始元二年戍田卒千五百人为骍马田官写泾渠乃正月已西淮阴郡”的记载。从其中可见对河渠的管理起初是由军队来完成的,已成为军事管理的一部分。建武初年的武威太守任延“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因此,水在管水官、卒的有效管理下得以合理施用。

至明清时期,水管制度便更加完备。行政地方官为总管,设有专门的河渠水利管理方面的管理组织,任农官、渠长、水佬、水利把总等职专司水利。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清代时瓜州“设水利把总一员,并派夫役,以供驱使,靖逆西渠,亦设开守闸,坝夫四名,巡渠夫十名,安家窝铺设看守夫十名,巡察及看守夫四十名”。[4]后来又确立了使水的水期、定额。例如对镇番各渠用水皆有严格的规定。在镇番县志中记载,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新定水利章程中,第四牌水的分配方案是这样的:“首四坝应分水三昼夜十时,润河水二昼夜四十四刻,籍田水二时,共水六昼夜四时四刻。次四坝应分水三昼夜三时,润河水十时,共水四[三]昼夜一[十一]时。小二坝应分水四昼夜十一时。更名坝应分水一昼夜六时,润河水一时六刻共水一昼夜七时六刻。大二坝应分水四昼夜七时,润河水一昼夜八时,共水六昼夜三时。宋寺沟应分水五时六刻,润河水一时,共水六时六刻。河东新沟应分水二时。大路坝应分水一昼夜三时二刻,前加润河水九时四刻,今又拨小二坝润河水一时二刻,红沙梁拨出秋水三时,共水二[一]昼夜五[三]时[十刻]。”可见,管水已形成为一个系统化、整体化并渐趋完备的制度。

2. 制定了系统的水法和均水制度

河西诸县志中专门开“水案”一章,以论用水纠纷。历史时期,河西的水法含于历代的渠规、均水制度之中,并在各水案发生以后,把其发生原因、过程以及解决结果或“备于文案”,或铭于碑刻,使以后用水、分水有所借鉴。

在明代,凉州的民间已有水账,并绘有河图、泉图,其目的是区分水权界限,明确用水责任,加强用水管理,各府县将各渠、坝、沟按序排列,进行灌溉管理。多用“按粮配水,点香计时”的办法来进行用水、度水。渠口大小,依受益农民缴纳田粮的多少来确定。从而建立了“渠口有丈尺,闸压有分寸,轮浇有时限,期限有时刻”的以红牌为断的用水制度。清时,陕甘总督年羹尧首创黑河均水制,其规定:“……每年芒种前十日寅时至芒种三日卯时止,十天内高台上游镇江渠以上十八渠一律封闭,所均之水前七天浇镇夷五堡地亩,后三天浇毛(目)、双(半)二地保地亩。”[5]并配以军事压力以有力执行。均水制度行而有效并防止了农田灌溉中争时抢水、用水不均等现象发生,同时形成了按粮出夫,水费由受益农民承担,征派治河者可代替服兵役的酬劳给负制度。如雍正时的《屯田条例》规定:“开渠费每人每天给工价银六分,面一斤八两,四合一勺五折,不愿要米而愿意要钱的,按时价折合计粮……”。[6]可见,当时已在水的度支上形成了合理的制度化,完成由用水向水制度文化的提升。

三、意识层面的水文化

1. 水神崇拜中的水文化意识

由于干旱而激发的对水的渴求,进而转向人的潜意识——求神、求龙王,渐而形成了以水神崇拜为其意象的水文化。

在河西地方文献中的“艺文”一览中皆有对雪、祁连山、水的颂咏之词、崇拜之词,即四郡“八景”。“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适处咽候要道,历来商旅、骚客往来不绝,见河西之景,触而生情。题作多对各地“八景”而咏叹。其都有对祁连山或其一支积雪的咏歌。凉州“八景”中的“天梯古雪”、甘州“八景”中的“南山积雪”、肃州“八景”中的“南山积雪”、敦煌“八景”中的“三危雪霁”。据杨国学先生研究这四首歌咏雪景的诗歌,每首都极写祁连雪景之雄伟、壮丽,极表(各自的)作者对这座神山峻岭以及其上的积雪的崇敬之情。“龙在传说中乃管水的神灵”,[7]而在历史时期的河西居民的心目中,祁连山就是神山,是“神龙”,是母亲山,各题作无不对之尽情描述,充分地反映了当时河西人对水、水神的崇拜进而溯源至对水源的原始崇拜心理。

另据杨国学先生研究,题作中“被诗化、人化的以水为赞美对象的自然景观题咏,占自然景观题咏(18首)的近80%,占包括人文景观在内的全部景观题咏的35%”。对水的赞颂、美扬,达到了“人化”、“神化”的境界或地步,河西人在古时对水神的崇拜也就毫不惜留了。在无力与大自然抗衡的极低生产力水平下的河西,尤其是对于干旱更是无奈,在此情况下,他们便转向了拜求水神、雨神,以祈天福,这种唯心意识经久愈深,渐成当地风俗。具体表现便是民俗中的天旱时祈求天神降雨,祈求龙王发水;而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则大规模地祭祀天神,祭祀龙王。同样在地方志中,几乎都有有关河西走廊修筑、修葺龙王庙之记载甚或留有碑刻。据《甘州府志·卷五·坛庙》中,各辖地都有龙王庙的记载,且有重复设施的修建。像在“甘州府”一览中有“风云雷雨坛”、“甘泉庙”、“甘霖寺”、“上龙王庙”、“中龙王庙”、“下龙王庙”等建筑,且以碑文铭记修建之相关事,以永久流传。其目的便是“功德于民则祀之”的崇神心理诉求。从中足见被神化了的、让人赋以神性的水在河西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这些充分地展示了水神文化在河西走廊水文化中的作用与重要地位。

2. 地名中的水文化意蕴

河西文化源于水,历史时期的河西地名亦多与水有关。地名中往往带有河、泉、井、湖、坝、沟等字眼,有的甚至以数字加一水型或水设施而命名。从客观上显示了河西走廊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生命力。且今之地名大到县市,小至村镇多袭历代,少有变更。酒泉,就是以泉命名的郡市典型。以石羊河尾闾的民勤来说,其中有西渠镇、中渠乡、东湖镇、南湖乡、大坝乡等乡镇建制,或以所在地水渠方位或以邻近湖泊及方位来命名,其名称由历史时期延续到今,充分反映了历史时期石羊河下游绿洲的水系、水利的发达,同时也揭示了河西走廊水文化载体的多样性。富有生命力的地名并未因水的枯竭而消失,相反,它成了见证河西走廊水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为深入研究河西走廊人文、历史提供了客观资料。

另据杨国学研究,河西走廊地名中有清泉(三处)、水泉(两处)、上泉(两处)、下泉(两处)、大泉(两处)、小泉(两处)、蓼泉、双泉、黑泉、碱泉、新泉、马莲井(两处)、井泉、五个泉、公婆泉、甜水井(两处)、沙井子、双井子、周家井、吴家井、石板井、海子滩、新河、谢河、平山湖、嵩子湖、草湖、泉湖等近五十处。这些富有生机的名称是河西民众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河西走廊水文化动态发展的结果,是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写照:由起初的驻军屯田到后来的行政建制;由发达的内流河域水系到人们只能以带“水”地名而寻求精神慰藉。

总之,河西走廊水文化紧紧围绕“水”而发展并不断传承,在此历史过程中接受更适合河西走廊地域、人文的文化因子;同时,从横向上以其纷繁性给河西走廊包括政治、经济、风俗等在内的各社会因素以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河西走廊基于水而其他因子又综合作用、系统联系的独特的水文化。

摘要:河西走廊这片沙漠边缘的绿洲,因水而得以留存、发展,历史时期这一地区人们在用有限的内流河来发展农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留下了宝贵的水文化资源,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均水制度、水神崇拜等均是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河西走廊,绿洲,水文化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河渠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高荣.试论汉唐时期河西农业的局限发展及其原因[J].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6).

[3]李埏.论我国的封建土地国有制[J].历史研究,1956(8).

[4]肃州志编写组.重修肃州新志[K].酒泉县博物馆翻印,1984.

[5][清]钟赓起.甘州府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568.

[6][清]钟庚起.甘州府志·屯田条例[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水文化成就稻香村 篇11

定位水文化

在2008年中秋节的第二天,北京稻香村嘉园店内部发生了一起不被外人所知的“质量事件”。缘由是中秋节当天的熟食销量异常好,下午一点不到,所售扒鸡即将售罄。由于工作人员缺乏经验,又与物流联系紧急增加了份量较多的肉食,导致当天库存过大。而第二天又正常到货,不想当日销量与往常又发生偏差,最终结果是导致了10 0只扒鸡过期。

店经理焦乾程获悉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立即召集全店员工开会。会上有个新来的员工建议将过期扒鸡稍作处理后出售,焦乾程意味深长地说,“北京稻香村为什么这么红?逢年过节老百姓就算是排大队也要买咱们的产品?因为从来都不糊弄消费者!”接着,当众销毁了过期的100支扒鸡。

“ 销毁1 0 0只扒鸡也就损失了2 0 0 0多元钱,但是信誉和好名声却是无价的。”李幸存在讲述这起“质量事件”时表情严肃,看得出来,食品安全大于天、对消费者讲诚信的认知深深浸入到北京稻香村每一个人的骨髓里。

不难理解,这家自清光绪廿一年(189 5年)从水源丰富的南方辗转来到了全国经济最发达的京城的南货铺,能在商铺林立的前门外观音寺扎下了根,并生存了下来,还能红红火火一个多世纪,不无道理。

如今,形成了拥有1 3 0 家连锁店,600多个销售网点以及超一流的物流配送中心和国内传统食品行业内最大的生产基地,涵盖了糕点、肉食、速冻食品、元宵、粽子等600多个品种。

作为京城南味食品派系的创始者,其创始人从南到北的跨越,不仅带来了舌尖上的美味,还有南方的“水”。

“水”是北京稻香村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内核,构建了北京稻香村的根基——“诚信”。是北京稻香村自1895年成立以来,历经六代掌门人,经过了歇业与复业的坎坷与锤炼还能延续至今的秘诀。

“我们倡导的是水文化,是一代代北京稻香村人用智慧与行动凝练出来的。其利他、宁静、坚韧、低调、善变……特质,渗透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时至今日,以水为根基的诚信理念依旧在企业内部延续。“在企业里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食品安全要浸透到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各种时间、场合、形式的思想传播以及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嚴格的制度和管理,使每一位员工时刻牢记食品安全大于天的认知。”

“技术丢了可以再研究,经营模式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唯有企业的精神内核,不会随着岁月而蹉跎,随着空间的改变而丢弃。”如今,奔腾不息的水构建的诚信根基承载起了这个目前国内传统食品行业内最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始终坚持一个“诚”字和一个买卖人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货真价实,童臾无欺”的古训。

“自老子时代起,几千年来国人崇尚‘上善若水’的思想。北京稻香村人正是承载着这份‘上善之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品传统美食,一代代人以水的精神,润泽天下。”李幸存说。

携手共进

对于食品行业而言,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对供应商的管理机制不完善。一个小小的漏洞,一个人为的疏忽,有可能全军覆没。耕耘多年辛勤建立起来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也会瞬间支离破碎。

北京稻香村与上百个供应商共同编织了一个巨大的网,但又共同遵循一条主线。长期的合作,也让他们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近年来,北京稻香村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做原料质量的管控,而是旨在携同原料供应商一起提高。

“今年春节,供应商像往常一样拉了一车冬瓜蓉(做糕点使用的馅),但是我们在检测过程中就发现冬瓜蓉里面有结块的现象,结果我们把整车的冬瓜蓉给退了。”北京稻香村一员工告诉记者,其实供应商是好意把冬瓜蓉条做得很细,但是由于后期没有控制好,导致出现了结块。

但是,被退掉了整车的冬瓜蓉,该供应商也没有任何不满。问及缘由,李幸存说,“首先确实是产品有问题,其次,我们的技术研发部和品管部的员工,会协助供应商一起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整改后再次运送到食品厂的冬瓜蓉也顺利通过了工作人员的查验和化验。

作为供应商心里也明白,如果原材料出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此后就不是一家合作商退货了。而借助北京稻香村国家级的检测中心去解决问题,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供应商自己。

与行业内其他企业频繁更换供应商不同的是,北京稻香村到目前为止一直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部分供应商合作时间长达二十多年。但也有很多人认为,长期的合作关系容易丧失原材料竞争优势,一位内部人士表示,他们不这么认为。“我们目前的供应商是从行业内千挑万选选出来的佼佼者,并且,频繁更换原材料供应商容易出现产品质量和产量不稳定的情况。”

“用我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管理思维,从源头帮助供应商提高,为他们提供先进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思路,管理到位了才可实现原材料质量的长期保障。”但是另一方面,即便是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北京稻香村也会对每一批次的原材料进行检测。只要发现问题,一定退货,要求整改。

共同成长的原则也体现在原料原产地及相关产业。正是因为坚守这一原则,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人心惶惶的当下形成的反差是,北京稻香村各门店却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不过由于“稻香村”品牌的混乱,质量投诉案件也时有发生。

及时的道歉

“今年除夕下午5点左右,总部突然接到顾客的投诉电话,说是在超市购买的‘京八件’有一股汽油味”。李幸存说起了不久前发生的质量投诉事件,“正准备去核实情况,却接到对方的道歉电话,前后相差不过五分钟。”

后来查明了该客户购买的是香村园的产品,并非北京稻香村的“京八件”。“我们和香村园没有任何关系。”

由于市场上有多家“稻香村”并存的现象,各种假冒北京稻香村的产品充斥市场,容易造成客户对品牌概念的模糊。并且,客户向售货员核实产品信息时,大多数售货员为了增加销量,态度模棱两可,部分甚至干脆指驴为马,承认这就是北京稻香村的产品。

“这种情况太多了,每逢节假日,市面上凭空出现很多“稻香村”,打着我们的招牌卖产品,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对于多家“稻香村”并存造成的市场混乱,近年来,北京稻香村一直在实施品牌区隔战略规划捍卫自身的利益:1994年注册“三禾”作为企业商标;今年年初,发布了新的防伪标识。

因企业自身品牌捍卫力度不够而造成的信誉危机案例时有发生,尤其是备受消费者信赖的老字号。食品安全的防范也不仅仅只涵盖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是从生产到销售,直到消费者手中的整条产业链。

北京稻香村选择在购物体验上、产品品质与包装上形成差异化,坚持走品牌区隔路线,跳出品牌混乱的泥沼,让消费者能真正享受到老字号的价值与魅力。

这家在1984年复业时家底只剩下8万元现金和100多平方米的厂房的糕点铺,用了仅仅29年的时间,成功打造了国内传统食品行业内最大的生产基地,门店覆盖全北京城13个区5个县。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在外人看来是顺风顺水。但是他们不这么认为,即便是有如此大的体量,依旧很有压力。

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很多机会,同时也附带了诸多压力。“我们面临的压力之一是希望尽量恢复历史上的老产品”,李幸存说,“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使很多好的东西丢失,好的产品也是如此。我们肩负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食品文化之使命,希望能以创新的手段、新的形象尽量恢复历史上的好产品,让现代人感受到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企业的管理也是北京稻香村在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压力。社会和企业同步伐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的巨变,企业的机制也要跟上变化。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管理现代的人,是北京稻香村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自我革新难题。

浙江水文化研究与实践分析 篇12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纵观浙江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江河孕育了灿烂的浙江文明,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显然是浙江文明的摇篮,流淌在浙江的两条江河—运河与钱塘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浙江文化。在浙江的人类历史中,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是逐水草而居,以后“择水而栖,择江而居”,与水紧密相联。从运河、东钱湖、鉴湖的沿河河岸诞生了杭州、宁波、绍兴。至今,浙江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偎依着一条河流。

在浙江水文化产生的渊源中,“跨湖桥文化”是继“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后,又一个新石器时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人类的文明从来都是和水纠缠在一起的,河姆渡文化中所饱含的丰富“水文化”就是人类文明史的一段缩影。纵观浙江文化源流,流淌在浙江大地的运河钱塘江,滋润了深厚的浙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水文化。回顾浙江的历史,水正是浙江文化产生的渊源。

2 水文化的内涵

水文化是人们在治理、开发、利用、配置、管理、保护以及认知、美化、欣赏、表现水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集合。其特征一是人的劳动实践性,劳动创造了水文化,没有人的长期劳动实践,水只能是自然的水;二是创造水文化的劳动形式的多样性,既有对水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又有对水的认知理解、欣赏表现;三是水文化内容的广博性,包含了人类创造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且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

3 水文化的内容

3.1水制度文化

水制度是一种在水事方面调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整合社会结构、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文化现象。水制度文化包括水经济制度、水政治制度、水法律制度、水行政制度、水教育制度、水管理制度等,以及实行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个体的参与形式。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制度文化有其一致性,也有其差异性,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文明程度。

从古到今,钱塘江海塘管理有规范、严格的制度。从清代开始,设立各段海塘专银,供岁修之用。建立了一种“海塘保固制度”。在保固期内,海塘如有损坏,承修官员必须赔修,就是官员本人去世了,也须由家属赔修。沿塘设立禁碑(可考虑禁碑镜头),以防人为破坏。民间还有些传说,一旦海塘建不好,或者海塘一旦出事,负责的官员要杀头的,传说就这样杀了37个当官的。

正是因为在组织上、制度上、经费上得到保障,海塘才能维持到今日,二、三百年来,一直捍卫着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2水工程文化

浙江水利工程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自然之水就打上了人文的烙印;从大禹治水起,人类就开始了与自然之水的工程博弈。《史记·夏本记》记载,禹“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水,定高山大川”,即他带着测量工具,到各处勘察地形,测量水势。带领百姓“疏川导滞”,排除洪水和积涝,使水回归河槽,流入大海。水工程文化内容如下:

(1)为了防止洪水灾害,保护人类生存而建造的防洪工程。

(2)为了保证农业用水需求的灌溉工程。

(3)为了满足运输和交通需求的水运工程。

(4)为了保证城市用水的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工程。

(5)为了改善环境而设置的池塘、渠系工程、河道。

上述五个方面,是浙江水文化在物质方面的主要内容。这些物质形态的文明成果,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区域间的交通和经济交流状况,还不同程度地决定了社会其他物质形态的文明进步状况,比如浙江的蜀锦业、酿酒业以及后来的造纸业,都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休戚相关。

3.3水利景观文化

浙江省是水利大省,也是旅游文化大省。吴越人自古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江海湖泊中往来,“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构成了与中原文化不同的水文化。

3.4水利科技文化

与我省水利建设历史一样悠久的水利科技,在历史时期中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5水利风俗

水利风俗,是水利历史文化在民间生活层面上的反映,它虽然是民俗文化,但却深刻地反映了浙江文化中有关水和水利的思想、价值观念及由水而形成的行为习惯,甚至是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水利实践活动的浓缩与映射。浙江水民俗文化十分丰富,水风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心态。

3.6水文学、水艺术文化

浙江的历史,是治水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水文物古迹众多。水文物古迹本身就是一本刻画着岁月的书,在它身上记载着许多水的历史故事。现存的古堰、古闸、古堤、古河、古井、古桥、古河埠、古船等,是水文化中最凝重的实体物,也是水文化的历史见证物,是浙江不可多得的水文化遗产。

浙江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有关水的作品层出不穷,面广量大,形式多样。如诗词歌赋、格言警句、故事传说、绘画摄影、篆刻书法、铭文楹联、碑文石刻、瀑布喷泉、建筑雕塑等,体现了对水的人文性、包容性、伦理性、和谐性和务实性,反映了浙江人对水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思想传统和文化精神。

3.7水利人物

浙江的治水历史源远流长,涌现出许多彪炳史册的治水英雄人物。

4 水文化的功能

水实际上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尽管科学技术对于了解水循环和利用水资源至关重要,但是,科技的发展需要适应具体环境,并且反映人民的需求和期盼,而这又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人类有责任建立起符合伦理的、完善的水资源治理系统。水资源管理本身应该被视为一种文化进程。

水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人”的功能。

第二,传承水利文明的功能。

第三,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第四,提高水工程文化品位的功能。

第五,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功能。

5 对策与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省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是贯彻和实践可持续水利发展观。随着可持续水利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人们对水资源性质、水资源开发治理、水资源利用保护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了新的治水理念、治水方略、治水制度、治水手段、治水精神的诞生。反过来,这些新的理念、方略、制度、手段、精神等,又将对我省水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是建立研究机构,定期举办水文化论坛。重视水文化研究,培养形成高素质的水文化研究队伍,联合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上一切有志于水文化研究的人士,形成较为完备的水文化研究机构。定期举办以“水文化”为主题的论坛或研讨会,形成水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有效平台。

二是建立水文化资料库。搜集、整理档案、书籍、实物等水文化研究资料,建立水文化资料库,为广大水文化研究专家和爱好者提供方便。建设水文化网站集中展示广大劳动者治水、用水、管水、护水、乐水的历史、业绩以及治水人物、科学技术、治水理念、治水手段、工器具变化、与水有关的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

三是开展水文化普查,抢救保护水文化遗产。我省水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有些水文化的文物古迹,建筑遗址,工器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已经面临破坏与消失。我们应该组织力量进行水文化的调研与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水文化名录,开展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四是采取多种措施,传播普及水文化。采取参观考察,召开讨论会、研讨会,书法、绘画、摄影展览,文学艺术创作,拍摄专题片、影视剧,印制标语图片,编印水文化手册等多种形式进行水文化宣传,普及水文化知识,以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更好地了解水文化,理解水文化,把握水文化,弘扬水文化。

五是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建立水文化考察、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摄影等多种兴趣或创作小组,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使广大职工共享水文化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雷.弘扬和发展先进水文化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J].中国水利, 2009, (22) :17-22.

[2]李宗新.试论良好水文化环境的营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2, (02) .

上一篇:看图说话下一篇:德国的银行和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