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防护

2024-10-26

医疗防护(精选9篇)

医疗防护 篇1

摘要:自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发现X线后,这一新技术被广泛用于医学领域。X线属电离性质,其辐射性能在医学中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电离辐射具有两重性,既造福人类又损伤人类。在医疗工作中,既要合理使用电离辐射,又要正确防护电离辐射。如何正确地防护电离辐射,是我们要共同学习的内容。

关键词:电离辐射,医疗防护,X线辐射防护

电离辐射是指在辐射防护领域能在生物物质中产生离子对的辐射。它们是由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两大类兼容并包的概念集合。简单来说,电磁辐射都是由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的,这里所说的运动既包括振动运动,也包括电子在原子内轨道之间的迁移运动。

在电磁辐射产生的过程中,相关的带电粒子的运动状态变化或者粒子系统从高能态向低能态(稳定态)转变,它们就释放出来带有一定能量的光子。不同电磁辐射能量差异很大(因为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在衡量电磁波能量时,通常用不同频率的光子的能量),波长最短的γ射线光子能量高达百万电子伏,医疗用的X射线能量一般在数千到上万电子伏,紫外线的能量一般在数个到数十电子伏,可见光的能量在1.8(波长700nm的红色光)到3.1电子伏(波长400nm的蓝色光)之间,红外、微波和无线电的光子能量就小的多了。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电磁辐射都很危险。

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裂变是粒子辐射的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从原子核中会释放出α射线和β射线(还往往伴随着γ衰变,放出γ射线)。除了衰变,裂变过程也是辐射的重要来源,裂变过程中会释放出中子和原子核碎片(也伴随着γ衰变),这些具有极高能量的粒子有着更强的辐射能力。

1 医疗中使用电离辐射的范围与危害

1.1 电离辐射的使用范围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验和研究,对电离辐射的性质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并利用其性质造福于人类,在医疗领域使用电离辐射较广泛,主要用于医学诊断和医学治疗两大块,采用技术有利用射线装置产生的X射线和选择使用放射性药品(俗称:放射源、放射性物质、同位素)。

利用射线装置用于医疗诊断的有:普通X线机、牙科X线机、CT机、乳腺X线机、X线专用摄影装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等。

利用射线装置用于医疗治疗的有:放射治疗用X射线、电子束加速器、重离子治疗加速器、质子治疗装置、制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PET)用放射性药物的加速器、其他医用加速器、X射线深部治疗机、放射治疗模拟定位机等。

利用放射性药品用于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有:99m Tc、67Ca、201Tl、89Sr、153Sm、18F、131I、60Co等64种放射性药品。

1.2 电离辐射与人体的危害

人类的实验证明,利用放射性药品和射线装置产生的电离辐射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如果使用不当,或不注意防护也可以造成一定的危害。

当X射线照射人体时,与人体细胞、组织等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物质原子的激发和电离,可致破坏体内某些大分子的结构,如蛋白质分子链的断裂,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链的断裂。破坏某些物质对特质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等,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甚至于直接损伤细胞结构,此外,X射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扰乱和破坏抗体细胞和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甚至破坏细胞和组织的结构。

通俗地讲,不管是电磁辐射,还是粒子辐射,它们对人体的侵害都是通过“砸坏”人体内生物分子的化学键造成的。我们人体内的各种生物大分子都是碳、氢、氧等原子通过彼此之间的化学键形成的,当然这些化学键在通常状况下是稳定的,要拆开它们就需要一定的能量。显然高能辐射电磁波和粒子有足够的能量来“砸”开这些化学键,其结果是生物大分子结构和性质被改变,甚至是立即失去生理功能。

X射线作用于机体后,所引起的机体损伤直接与X射线的剂量有关,如表1所示。

2 电离辐射防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

2.1 国家对电离辐射的管理

(1)国家法律层面: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并于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我国首次将放射性污染防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明确了由国家环保部统一监督管理,并要求国家卫生部对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2)行政法规层面:2005年9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发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49号令),并于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将电离辐射领域内的生产、销售、使用、管理、监察等各方面工作纳入了法律法规的控制,并将许可和备案、安全和防护、事故应急处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工作落实了责任主体。

(3)部门规章层面:2006年1月1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周生贤签发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31号令),并于2006年3月1日实施。该办法将电离辐射领域内的生产、销售、使用、管理、监察等环节的活动进行了分类,并纳入了安全许可管理范畴。

以上三个层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颁布,使电离辐射防护与管理工作走向了合法、安全、有效的长效之路。

2.2 卫生部门对电离辐射的技术规范

卫生行政与技术部门在电离辐射防护领域做了大量的技术基础研究,并与有关方面合作编制了大量的技术规范,尤其是在医疗领域中,为医疗活动的电离辐射防护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如: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GB11806-2004《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GB14500-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Z112-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GBZ113-2002《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等几十篇技术规范。

2.3 管理机构的具体要求

涉及电离辐射防护管理方面的是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涉及放射性物质安全方面的还有公安部门;涉及放射性药物管理方面的还有药品监管部门。各部门管理内容不同,管理措施也不一样。下面介绍各部门管理的具体要求。

2.3.1 环境保护部门

当地环境保护局是电离辐射安全管理主体行政单位,以发放《辐射安全许可证》为标志性目标。具体管理要求如下:

(1)适应法律法规要求,领取《辐射安全许可证》:

(1)凡新建、扩建、改建射线装置及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单位,首先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环评报告,并取得环保部门的环评批文。(2)按环评批文要求,完成新建、扩建、改建射线装置及使用放射性物质的工程。(3)工程完成后,经环保部门指定或有资质的单位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4)根据合格的检测报告,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完成各项验收流程。(5)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后,向当地环保部门申请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

(2)使用单位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1)要求使用单位成立以法人(或主管领导)为组长的辐射安全管理组织,指导、监督本单位辐射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2)使用单位指定专职(或兼职)的辐射安全管理人员,具体执行辐射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3)从事辐射诊断、治疗的工作人员应到环保培训部门进行上岗前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并获取有效的辐射安全上岗证。(4)每年一次对所使用的防护机房和放射性物质使用场地,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并保持合格状态。(5)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并上墙公示;建立射线装置使用记录和设备档案;建立放射性物质流转及使用记录。(6)年底向当地环境保护局提交“辐射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评估报告”。

2.3.2 卫生监督部门

当地卫生监督部门是电离辐射安全技术管理单位,以发放《辐射诊疗许可证》为标志性目标。具体管理要求如下:

(1)适应法律法规要求,领取《辐射诊疗许可证》:

其重要内容与环保部门大致相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2)使用单位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卫生行政部门对安全管理的要求与环保部门大致相同,具体不同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从事辐射诊断、治疗的工作人员应到卫生培训部门进行上岗前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并获取有效的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2)从事辐射诊断、治疗的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要求每季度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并获取监测报告和建档。(3)从事辐射诊断、治疗的工作人员应每2年一次,去有资质的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获取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和建档。(4)每年一次对使用的射线装置和放射性物质储存装置的电离辐射泄漏情况,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并保持合格状态。

2.3.3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是放射性药品管理单位,以发放《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为标志性目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分为四类,按类别提出人员、硬件、软件等要求。同时,要求使用单位建立以分管领导和具体使用部门领导为核心的管理领导组织,负责本单位使用放射性药品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并建立以下制度:

(1)放射性药品采购、登记、使用、核对、保管及注销制度。(2)放射性药品配制、质控及记录制度。(3)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4)体内放射性药品使用、观察制度。(5)卫生防护和废物处理制度。(6)放射性药品不良反应、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处理及报告制度。(7)研制放射性制剂的申报制度(仅限第四类)。(8)其他制度。

2.3.4 公安部门

公安部门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两点:

(1)监督放射性物质的储存、运输、保管等流转领域是否安全。(2)立案查处丢失或被盗的放射性物质。

3 电离辐射防护的原则与技术措施

3.1 电离辐射防护原则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既要保护从事辐射工作者本人和后代以及广大公众的安全,保护好环境,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会产生辐射的必要实践以造福人类。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我国强制性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均提出了电离辐射防护三原则,非常重要。一是正当性原则:任何改变照射情况的决定都应当是利大于弊;二是防护最优化原则: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后,遭受照射的可能性、受照射人员数量,以及个人所受剂量大小,均需控制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三是剂量限值应用的原则;除患者的医疗照射之外,任何个人受到来自监管源的计划照射的剂量之和,不应该超过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我国强制性标准确定的相应限值。

3.2 防护的基本技术要求

3.2.1 外照射防护

(1)时间防护:工作人员照射的累积剂量和受照时间成正比,即受照时间越长,个人所受累积剂量也就越大。在一般情况下常通过对受照时间的控制来限制或减少人员所受的累积剂量。因此,在一切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时间为原则。工作中应力求熟练、迅速和正确。在某些场合下,例如抢修设备或排除事故,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强辐射场内进行工作,并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此时应采用轮流、替换的方法来限制每一个人的操作时间。

(2)距离防护:增大人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可降低工作人员的照射量率。对于点状放射源(图1),辐射剂量率水平与放射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二者关系见下式:

式中X1、X2分别为离放射源距离为R1、R2处的辐射剂量率。可见距离若增加一倍,人员的照射量率即可减少为原来的1/4。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尽可能采用长柄钳、远距离自动控制装置和机械手等。

(3)屏蔽防护:在实际工作中,单靠缩短受照时间和增大距离换不一定能达到安全操作的目的,通常需要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隔上一层屏蔽物质,以减弱射线照射。对于不同辐射类型,其屏蔽材料选择要求也不同,如对β射线屏蔽可选用低原子序数的材料(铝、有机玻璃或塑料),对X、γ射线屏蔽可采用高原子序数的材料(铅、铁或混凝土等),对中子则可采用含氢原子量较高的材料(如水、石蜡或含硼材料等)。总之,屏蔽材料的选择应力求经济和实用。

3.2.2 内照射防护

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经有:呼吸道进入,消化道进入,皮肤或粘膜(包括伤口)侵入。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以后,都会引起全身和组织照射。

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一般在操作中应加强个人防护。例如,穿戴工作服、袖套、手套、口罩、工作鞋等。

除了上述几项措施以外,在实际工作中,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活度小、能量低、容易防护的放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3.3 防护材料与器具的应用

3.3.1 常用建筑防护材料

辐射机房常用防护建筑屏蔽材料有铅、混凝土、红砖、重晶石、钡水泥等。从表3-3中可见铅、混凝土、红砖三种屏蔽材料的密度分别为11.3t/m3、2.35 t/m3、1.9 t/m3,它们是建设辐射机房的最普遍的材料。

以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为例(150k Vp条件),当计算防护屏蔽的透射比(B)为2.5×10-2时,选择铅当量相同的不同屏蔽材料厚度,我们计算:铅只需1mm;而混凝土需90mm;红砖则需110mm。这是屏蔽材料密度不同,也就是该屏蔽材料阻挡辐射射线能力不同,密度大的材料阻挡射线能力高;密度小的材料阻挡射线能力低。

最近又有一种新型的建筑用辐射防护材料,称为辐射防护涂料。该材料适合于X射线机房的屏蔽材料,主要应用于下列情况:

(1)新建X射线机房的墙壁,施工质量不佳,砌砖时砂浆不饱满,留有缝隙,其防护厚度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者;(2)改建的X射线机房,原房屋建筑质量较差,达不到防护要求者;(3)设置在楼上的X射线机房,其地板或天花板防护厚度不足者;(4)在X射线机房内改建隔室,要求占地面积小,余留空间大,砌12mm(半砖厚)隔墙,需要增加防护厚度者。

以江苏省无锡市鑫盾辐射防护器材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为例,简述该材料的使用与施工工艺。

GF-3辐射防护涂料(卫生部推荐,获国家专利)对X、γ射线具有良好的吸收作用,它可以取代铅板防护,可消除韧致辐射的产生,避免钡砂砼易龟裂、剥落的弊病。具有施涂简便、无毒、价廉等优点。可用于任何基本表面,可任意装饰美化等优点,是屏蔽X、γ射线理想的防护材料。其技术性能及施工要求如下:

(1)物理性见表2:

(2)抗拉强度见表3:

(3)施工要求:

(1)预涂墙面应去掉白灰、油漆层,抹成水泥砂浆毛面(不压光)。(2)如防护层较厚应分遍抹灰,每层厚度不超过6~8mm;间隔8~20h(以墙面呈七分干为宜)。(3)拌料时要求:每平方米加107胶1kg;乳白胶0.25kg;水泥以1:5的比例和适量水。先调合两种胶。而后再一起搅拌。

(4)施工时注意事项:

(1)施工现场要通风良好,温度不低于15℃环境中操作。(2)抹灰时应由下而上,用力压合,不要反复推拉,不要压光,保持平整、防止龟裂和脱落。(3)拌料的数量,应本着拌多少用多少,防止材料固化和浪费。

建筑用防护材料还有防护门、铅玻璃观察窗等,由于规格较多就不一一叙述。

3.3.2 常用防护器具的应用

常用的防护器具有铅衣、铅帽、铅围脖、铅眼睛、铅屏风、铅玻璃等。它们有许多规格型号,选择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和防护要求而定。

医用防护器具一般按工作性质区分为: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个人防护用品、医用诊断X射线受检者防护用品、核医学用防护器材三大类。

(1)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个人防护用品:

常用的有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帽、防护颈套、防护围裙、防护衣等。

(2)医用诊断X射线受检者防护用品:分为接触屏蔽与阴影屏蔽两类。

(1)接触屏蔽有牙科用防护围裙、性腺防护围裙、防护巾、防护三角、护颈防护帽、颈套、防护罩等。(2)阴影屏蔽有:活动式铅胶围裙、悬挂式投照防护屏、诊视床面活动屏蔽板、新生儿X射线摄影屏蔽板等。

(3)核医学用防护器材:分为工具类、屏蔽类、储存容器类、防污染类共四大类。

(1)工具类有长柄开瓶扳手、长柄卵园钳、长柄弯头钳、钓鱼式移液管、远控吸移器、放射性核素开瓶分装器、放射性核素输注器、放射性核素淋洗防护器、放射性核素弹丸注射器等。(2)屏蔽类有铅砖防护屏、铅玻璃防护屏、有机玻璃防护屏、开瓶分源防护屏、给药防护屏、发生器淋洗防护屏等。(3)储存容器类有贮源铅罐、运输铅罐、开瓶铅罐、翻转铅罐、沾污染储存箱、低放射性废物桶等。(4)防污染类有污染控制设备(污水处理系统)、个人防护用品等。

参考文献

[1]卢希庭.原子核物理(修订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

[2]《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岗位培训丛书》编写委员会.核安全综合知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2004.

[4]伊院淑.《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与监测技术及放射事故案例选评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1990年建议书[M].李德平,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7]朴承男.医疗放射辐射的防护[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24(10):3053-3054.C

医疗防护 篇2

1、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应掌握国家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2、严格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医院医

疗废物处理操作规范》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和操作程序,减少或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3、在执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时应做好职业防护,穿工作服、戴长橡

胶手套、穿长筒胶靴、戴口罩、帽子。医疗废物处理完成后立即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4、在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过程应当严防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

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一旦泄露应及时更换盛放容器,并对污染区域彻底消毒处理。

5、在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及处置过程中应注意预防被医疗废

物刺伤、擦伤,如不慎发生刺伤、擦伤等须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根据伤员情况进行预防接种。

6、发生医疗废物职业暴露后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预防性治疗前应留取

血样进行相关抗原、抗体的检查,并向感染管理科报告备案,感染管理科应做好详细的登记工作。

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的安全防护 篇3

1 重视医疗仪器设备的电气安全, 防止电击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良导体, 当人体成为仪器设备中电路的一部分时, 就会造成人体伤害, 而引起人体伤害的直接因素是电流而不是电压。电流通过人体时会产生热效应、刺激效应和化学效应等一系列后果, 如果人体与电源之间存在两个接触点形成回路, 就会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 发生电击。

1.1 发生电击的因素

1.1.1 仪器设备漏电

泄漏电流是仪器设备电源到其金属外壳之间流过的电流。所有的电子仪器设备都会有一定的电流泄漏, 其产生的原因包括:电容泄漏电流、绝缘材料失效、导线破损等。

1.1.2 仪器设备外壳未接地或接地不良

由于外壳未接地或接地不良, 就会在电源火线与仪器设备机壳之间形成电位差, 当人体同时接触到机壳和接地物时, 就会有泄漏电流通过人体, 产生电击。

1.1.3 非等电位接地

如果同时有多台仪器设备与人体接触时, 这就要求每台仪器设备的外壳电位必须相等, 否则就会产生电击。

1.2 预防电击的措施

1.2.1 必须设置有效的外壳接地

仪器设备的外壳接地是普遍使用的安全措施, 其要求接地电阻越小越好。各种不同的仪器设备生产商在使用说明中都标注有接地电阻的要求, 在安装使用时必须按要求设置。只要外壳接地良好、有效, 即使仪器设备发生漏电, 也可以保证人体不会遭受电击侵害。同处一室的多台仪器设备其地线应接到公共地线的同一点上, 称为测量的一点接地方式, 其也是安全接地的最好方式。

1.2.2 充分绝缘

为防止外壳漏电, 可用绝缘材料作仪器外壳或者用绝缘层将人体与金属机壳隔离;另外可将电源和整个电路系统用绝缘变压器进行隔离绝缘, 此方法可有效防止电击发生。

1.2.3 采用低压供电方式

由于人体电阻相对是一定的, 所以加在人体上的电压越高, 产生电流就越大, 这样产生电击的机会就越大, 因此医院所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采用低压供电应是比较好的方案。

1.2.4 防止人体接地

人体接地是造成电击侵害的重要原因, 因此取消人体接地是最根本的安全措施。方法一:改变仪器测量时的接地设置。方法二:做好绝缘防护, 防止人体与地接触。方法三:对某些特殊仪器, 如高频电刀、腔镜电极等, 应特别注意替代回路电烧伤, 一定要选用合适的回路负极板, 选择安全部位有效粘牢, 避免造成电烧伤。

2 从细处做起, 防止机械损伤

引起机械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仪器设备安装固定不牢固, 安装位置不尽合理, 日常维护保养不认真细致, 因此造成设备或部件脱落、断裂、倾倒、碰撞、羁绊所致的人员伤害。所以合理的安装使用, 认真细致的维护保养, 是防止机械损伤的重要前提。对于大型仪器设备, 要做到安装固定牢固, 地面垫层要符合安装要求, 布局合理, 基座稳固。对于悬吊设备一定要将底座焊于钢板或钢筋上, 并用穿钉螺丝固定, 避免滑脱。无论任何仪器设备在安装过程中, 都应考虑尽量减少裸露在外或穿行于空间的线路管道, 此举可减少线路缠绕和羁绊过往人员所造成的意外伤害。在日常的维护保养中, 一定要认真细致, 不放过任何疑问, 特别对悬吊部件、移动部件、钢丝绳、固定栓、轴承、销栓等, 要重点检查, 防止脱落、断裂、倾倒, 确保安全有效。

3 合理屏蔽, 保证电离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3.1 电离辐射损伤的因素

医学放射诊断技术与核辐射治疗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疗照射已成为人类受到电离辐射的最大来源。X射线、γ射线、核医学、放射诊断与治疗等技术在提供了有效诊疗的同时, 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样不可忽视, 防护和利用不好, 就会伤害工作人员和患者, 引起各种放射性疾病。因此, 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防护标准, 使用好电离辐射仪器设备及各种防护器材。

3.2 安全使用, 严格执行电离辐射防护措施

3.2.1 国家对X线机、CT机和放疗设备机房有着详细的

防护标准, 所以在机房建造中要严格按标准执行。在实际工作中, 也有相关的防护要求, 要根据实际结合使用, 以求得最佳的防护效果, 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性能检测, 发现不符合标准要求或存在隐患的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3.2.2 严格掌握工作人员个人剂量限值, 定期检测个人剂

量并进行体检, 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前提下, 合理使用剂量, 尽可能减少对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辐射伤害, 同时加强对放射源的管理, 防止丢失、被盗, 危害社会。

4 总结

医疗防护 篇4

(二甲评审相关条款:5.2.1.5 4.19.4.1 6.8.4.1

6.8.4.2)

科室: 姓名: 成绩: 日期: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

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院应对其暴露 和暴露源的 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3、医院应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 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 方案。

4、手卫生为医务人员、和 的总称。

5、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

6、利器盒整体颜色为 黄色,在盒体侧面注明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艾滋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只要手套没有破就不用担心有害微生物会污染到手。()

3、隔离衣每周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4、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5、手皮肤消毒方法: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手()。

6、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7、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先消毒,后洗手的原则()

8、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9、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属于损伤性废物。()

10、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三、单选题(每题5分,共40分)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

A 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 性接触 C 日常生活接触

D 母婴传播

3、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多长时间?()

A 6-8小时 B 4-6小时 C 8小时以上 D 10小时以上

4、、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洗手日为哪一天?()

A、10月5日 B、10月10日 C、10月15日 D、10月25日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手卫生范畴:()

A、洗手 B、戴手套 C、卫生手消毒 D、外科手消毒

6、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A、环境消毒 B、合理使用抗菌素 C、洗手 D、隔离传染病人

7、《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中规定,利器盒应是什 么颜色?()

A 红色 B 白色 C 黑色 D 黄色

8、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 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A 12小时 B 24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职业防护、职业暴露、手卫生、医疗废物试题

科室: 姓名: 成绩: 日期:

(二甲评审相关条款:5.2.1.5 4.19.4.1 6.8.4.1

6.8.4.2)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院应对其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3、医院应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用药)方案。

4、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的总称。

5、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 性。

6、利器盒整体颜色为 黄色,在盒体侧面注明(损伤性废物)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艾滋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只要手套没有破就不用担心有害微生物会污染到手。(×)

3、隔离衣每周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4、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5、手皮肤消毒方法: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时间不少于10-15秒钟,流动水洗手(√)。

6、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7、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先消毒,后洗手的原则(×)

8、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9、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属于损伤性废物。(√)

10、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三、单选题(每题5分,共40分)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

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C)

A 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 性接触 C 日常生活接触

D 母婴传播

3、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多长时间?(A)

A 6-8小时 B 4-6小时 C 8小时以上 D 10小时以上

4、、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洗手日为哪一天?(C)

A、10月5日 B、10月10日 C、10月15日 D、10月25日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手卫生范畴:(B)

A、洗手 B、戴手套 C、卫生手消毒 D、外科手消毒

6、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C)A、环境消毒 B、合理使用抗菌素 C、洗手 D、隔离传染病人

7、《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中规定,利器盒应是什 么颜色?(D)

A 红色 B 白色 C 黑色 D 黄色

医疗防护 篇5

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较快。自海湾战争以来,其作为一种潜在的新概念武器,已经在集“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的空间立体式信息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它主要是通过对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施进行破坏,从而使整个武器系统功能失效,对战场上的雷达、通信、计算机、各种战术导弹、预警飞机、隐形飞机、车辆点火系统等电子电气设备和系统以及装备操作指挥人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

随着现代医疗电子仪器的发展,医疗卫生装备对电磁信号的敏感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检测人体生物电生理信号的仪器,其检测结果会受到干扰,严重时会产生强电击危及生命。如果是带有计算机系统的医学设备仪器,大幅度的共模干扰,还会引起计算机逻辑错误、信息丢失等。比如,在战场上常用气动式电控呼吸机急救设备,其工作原理是依靠中心供氧或气泵为气源,通过微机控制对患者进行控制呼吸与辅助呼吸及自主呼吸,一旦电子控制线路受到HPM攻击和破坏,泵送气源频率将紊乱,仪器将无法正常工作,给患者生命带来极大危险。

因此,在未来信息化HPM武器作战环境下,高功率微波对军用医疗装备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减小高功率微波对后方基地医疗急救设备的影响,加强和加固HPM防护是势不可挡又极其重要的。

2 HPM对军用电子设备的破坏

2.1 HPM作用效应

高功率微波主要通过微波的热效应对电子、电力系统、含有半导体器件的各种电子设备等所有依靠电信号工作的系统产生破坏。作用机理是通过微波的热效应进行破坏,以高速电子流烧坏电子系统中灵敏的半导体器件[3]。典型的HPM失效效应是电器组件的烧毁,使电气子系统的性能受到影响,以及使其工作状态改变的干扰和翻转。从物理机制来看,主要有以下2方面:

(1)电效应,是指在高功率微波下金属表面或金属导线上产生感应电流或电压并对此电子元器件产生的效应,如造成电路器件状态的翻转、器件性能的下降和半导体器件的击穿等。

(2)热效应,是指微波照射电介质材料时,该材料会吸热升温的现象。材料单位体积吸收的功率值与电场强度平方成正比,随着材料导电率的升高而增加,此外,还与介电常数和微波频率有关。这种热效应,会使目标瞬间被加热。轻者,医疗设备的电子系统遭破坏;重者,整个系统被烧毁乃至顷刻融化,化为乌有。

2.2 HPM破坏阈值

HPM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各种武器系统和作战平台中最关键而又最脆弱的电子设备,所以,在其作战区域内所有电子或电气设备都会受到威胁。微波源发射的功率密度足以对军用电子设备中未加防护的电气与电子产生翻转、干扰、退化或损坏的空域。

表1给出了高功率微波对目标的作用效果[4]。

表2给出了高功率微波对军用设备干扰破坏所需的功率密度[5]。

由此看出,HPM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和武器类型产生干扰和破坏的功率密度不同。军用医疗设备多为传感器电子产品,比如用于战场急救的监护仪,主要用于检测人体生理参数指标,包括脉搏、呼吸、血压等,而这些电生理信号是十分微弱的,极易受到干扰。若外界电磁波能量过大,就会对军用电子设备产生直接破坏,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2.3 HPM破坏机制

高功率微波进入电子设备的途径是多种的,主要是通过前门耦合和后门耦合2种途径。

所谓前门耦合,是指HPM能量通过天线或传感器等媒介耦合到其接收和发射系统内,以破坏其前端电子设备。如果入射的HPM能量的主要频谱分量在前门通道的通频带内,会很有很强的HPM能量耦合到内部系统的界面上。例如,弱微波能量通过前门耦合,冲击和触发电子系统产生假的干扰信号,干扰雷达、通信、导航等设备的正常工作,或使其过载而失效。能量稍大,可能烧毁微波检波二极管、混频器等。

后门耦合,是指HPM能量通过机盒的缝隙或小孔渗透到系统中。若耦合进入电子系统的微波能量较少时,可干扰其电子设备,使电路功能产生混乱,出现误码,信息传输中断,抹掉记忆信息等;当耦合进入电子系统的微波能量较大时,会造成电路系统和电子器件、计算机芯片等永久损伤或烧毁。

2.4 HPM破坏过程

HPM对电子设备或电气装置的破坏过程主要包括渗透、传输和破坏3个环节[6]。首先,电磁波由天线、电缆、各种端口部分或者飞机表面的媒介向内部渗透,其能量变成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大电流、大电压。然后,以电磁脉冲渗透的上述部分,作为能量中转站传输到内部脆弱的部位(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最后,进入空间结构的电磁脉冲作用于非常小的高密度的脆弱部位(电子元件、集成电路芯片及连接点等),由于能量密度极高而造成破坏。

3 军用医疗装备的HPM防护

军用急救医疗装备是军事装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战场作战环境而言,并且大多数急救设备都属于电子产品,如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输液泵等,其内部的元器件及集成电路在高功率微波环境下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理信号的监测、传输和处理也会受到电磁波的干扰,甚至失效或损坏,以至于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对这些后方医疗设备的HPM防护是十分重要的。

3.1 电磁防护

3.1.1 屏蔽

屏蔽是利用屏蔽体来阻挡或减少电磁能的传输,达到电磁防护的一种重要手段[6]。有效的加固方法是使所用医疗设备完全置于一种不让电磁场到达被保护的设备的箱体。但是,所有的设备都需要获得电力,并且与外界通信,虽然现在很多医疗设备的设计采用蓝牙无线通信,但难以避免检测人体生理参数的测试探头多数为有线连接,这些进入点为高功率微波的电气瞬态进入提供了机会。若改用光纤通信,在满足传送数据要求的同时,必须对所有进入箱体的导电通路加装电磁抑制器件。

3.1.2 接地处理

最基本的电磁屏蔽方法,通过适当的方法与大地连接,以提高电子设备电路系统工作的稳定性。机壳接地,可以有效地抑制外界电磁场的影响,避免机壳电荷累积过多导致放电而造成的干扰和破坏。

3.1.3 滤波

滤波器可以由电阻、电感、电容一类无源或有源器件组成选择性网络,以阻止有用频带之外的其他成分通过,完成滤波作用;也可以由铁氧体一类有损耗材料组成,由其把不希望的频率成分吸收掉,达到滤波作用。

3.2 HPM耦合通道防护

3.2.1 对从前门耦合进入电子设备的HPM防护

从前门耦合进人电子系统,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电子设备要工作,一些对外端口(如天线)是必须的。在强微波照射下,通常电子防御采取的技术措施,如在频率域采用新频段,扩展信号频谱;在功率上增大有效辐射功率,提高接收机的信噪比等,在此可能全部无效,因为HPM武器的功率更强,频谱更宽,即使不烧毁电子设备,也会形成压制性干扰。在弱微波能量辐射下,通常的医疗电子设备反干扰措施部分在此是可行的。

3.2.2 对从后门耦合进入电子设备的HPM防护

在电子设备机箱上的任何小孔、缝隙的作用都非常像一个微波腔体中的槽口,能让微波辐射直接激励或进人腔体。HPM进人电子设备腔体后就会对腔体内的集成电路和一些敏感器件直接作用产生干扰或破坏。所以,对于后门耦合的防护来说,首先考虑的应是阻止HPM侵人医疗设备的腔体中。

4 医疗装备HPM加固

4.1 HPM加固方法

HPM加固,是指在电子设备中,综合性能、成本、复杂程度,在极宽频率范围内发现电子系统中的薄弱环节,采用各种手段使系统免于HPM的损伤的工作过程。

对于军用医疗装备,一般加固战略分为2种:

(1)控制耦合,通过控制天线和后门进入点,或者通过系统设计,采用诸如吸收提、限幅器、滤波器和屏蔽等措施反射或衰减入射的HPM场;

(2)降低敏感度,设计足够坚固的子系统和组件,在遭遇HPM环境后仍能执行使命。

4.2 医用电子设备HPM加固

不同于一般电子设备,医疗设备是用于检测和监测人体生理弱信号,其对电磁的敏感度更高,防护和加固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从防护策略上考虑,可以采用分级防护的方法,即系统级防护、设备级防护、组件级防护、元器件防护[7]。根据医疗设备的HPM电磁加固技术,开展二极管等元器件的终端保护装置研究,计算机主板等的屏蔽技术研究,敏感元器件等的应用研究。加固方法和步骤如图1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HPM对军用电子医疗装备的破坏机制,针对作战环境下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军用急救设备进行了HPM防护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所提的方法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对军事战场上后方救治医疗卫生装备HPM防护研究是一个好的开始。随着HPM技术的进一步发展,HPM武器在电子通信战中的广泛使用,其对后方医疗卫生电子装备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关乎患者生命的急救医疗设备的防护,以确保未来信息化高功率微波作战条件下获取胜利并使己方损失最小。

参考文献

[1]何巨林.现代战争中的高能微波武器[J].现代电子技术,2003(12):1-4.

[2]Mats G Backstrom,Karl Gunnar Lovstrand.Susceptibility ofElectronic Systems to High-Power Microwaves:Summary of TestExperience[J].IEEE TRANSACTION ON ELECTROMAGENTICCOMPATIBILITY,2004,3(46):396-403.

[3]郭银景.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侯民胜,秦海潮.高功率微波(HPM)武器[J].空间电子技术,2008(2):17-22.

[5]龚金楦.电磁脉冲武器[C]//高功率微波武器文集.成都:电子对抗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998.

[6]霍元义.电磁干扰及电磁干扰对医疗仪器设备的影响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6):172-174.

医疗防护 篇6

1 临床资料

选择自2006年以来, 全院医护人员500人, 其中护士150人、医生254人、技师30人、卫生员20人、行政后勤人员46人进行医疗锐器伤防护管理, 包括锐器伤防护教育、处理流程、处理方法, 实施“医疗锐器伤登记表”, 跟踪观察4.5年。

2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锐器伤后的应急处理程序等应急预案及效果。

3 方法

针对护士、医生、技术员、卫生员的工作特点, 找出其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危险因素, 对医疗锐器伤者从“姓名、性别、工龄、工作科室、受伤日期、伤前是否接种过疫苗及接种时间、工作类别、伤害发生地、导致伤害的锐器物、伤害发生是由谁造成的、锐器物最初用途、伤害的发生是否操作不当、是否被血污染的锐器刺伤、受伤前是否知道病人有无血液传播疾病、锐器是否用于乙肝、丙肝、艾滋病病人、锐器伤后伤口处理情况、受伤部位及程度、治疗及护理干预”等进行登记, 对其治疗及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详细记录并跟踪观察。

4 危险因素

损伤的锐器主要有: (1) 注射器针头、输液器针头; (2) 各种玻璃制品、药瓶及安瓶; (3) 医用刀、剪; (4) 其他锐利器物。

5 防范对策

(1) 采取管理者重视, 各岗位人员配置合理; (2) 定期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 强化医疗锐器伤的安全意识; (3) 完善职业暴露的防护制度; (4) 制定医疗锐器伤应急处理程序并严格执行, 对医疗锐器伤者的登记、跟踪随访, 发现问题及时按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5) 加强锐器物废弃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监管力度; (6)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积极防范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侵袭; (7) 认真执行标准预防; (8) 使用安全、具有防护功能的医疗产品 (针头、输液器、刀具等) 遵守安全注射的原则; (9) 普及使用利器盒, 使用防刺破、防渗透的一次性塑料收集容器等措施。

6 结果

重视医疗锐器伤危险因素, 加强自我防范, 严格执行安全防护措施及锐器伤应急处理预案, 能降低医疗锐器伤的发生, 可有效减少医护人员因锐器伤致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对已发生的2例有传染性疾病的锐器伤经“应急预案”处理, 跟踪观察1.5~4年, 未致传染性疾病。

7 结语

锐器伤是一种职业性损伤, 是导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 目前已证明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刺伤传播疾病, 尤以乙肝、丙肝、艾滋病危害最大, 其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发生率较高, 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 树立安全管理理念, 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锐器伤的防范意识, 通过自我防护意识的加强, 充分认识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 发生医疗锐器伤方面存在的危险因素,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标准预防措施, 是预防医疗锐器伤及防止伤后致病的有效方法。

摘要:医疗锐器伤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 医护人员因此而感染并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率高且呈上升趋势, 也是医务人员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其中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最为常见与突出。针对护士、医生、技术员、卫生员的工作特点, 探讨医护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危险因素、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通过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降低锐器伤发生率, 减少传染性疾病感染几率, 是保证医护人员执业安全的最有效方法。

医疗防护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江阴市从事放射诊疗的50家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 方法

采用查阅相关资料、现场检查、询问防护情况、填写调查表、培训考试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

1.3 检查内容

放射诊疗许可证持有情况, 放射防护装置检测情况, 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情况, 放射培训情况, 放射工作场所辐射警示灯使用、标识等。

2 结果

2.1 我市医疗机构状况及拥有放射设备情况

我市有从事放射诊疗的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家, 从业人员262人, 用于放射治疗的设备80台, 其中一级医疗机构拥有放射设备28台, 社会卫生服务中心12台, 二级医疗机构拥有放射设备21台, 三级医疗机构拥有放射设备19台, 见表1。

2.2 卫生监测结果

2.2.1 全市医疗机构总体检查情况

2011—2012年我所对全市80台放射防护设施进行了监测, 监测率100%, 监测合格率93.8%;全市50家放射诊疗单位中, 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共45家, 占放射诊疗单位总数的90%;2011—2012年, 共有240人进行了健康检查, 占总人数的91.6%。我所2011—2012年共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法规培训2次, 共培训520人次;考试合格514人次, 合格率98.8%。全市从业人员有245人进了个人剂量监测, 占93.5%;发现2人个人剂量超标。80台放射诊疗设备均有电离辐射警示标识和辐射警示灯, 但有4台辐射标识灯常年处于损害状态, 无法开启。经检查, 正在从事诊疗操作的仪器48台, 有5台未开启警示灯;从业人员中, 有233人有放射人员工作证, 持证率88.9%。见表2。一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情况较差, 三级医院放射防护措施最好。

2.2.2 一级医疗机构检查情况

全市共有一级医疗机构28家, 持有放射诊疗许可证25家, 全市一级医疗机构拥有放射诊疗仪器28台, 检验合格26台, 检验合格率为92.9%;从业人员89人,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率为89.9%;参与放射防护培训173人次, 培训合格率为97.2%;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的比例为94.4%, 个人剂量超标率为1.1%;防护警示标识率为92.9%, 警示灯使用率为85.7%;从业人员持证率为85.4%。

2.2.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查情况

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 持有放射诊疗许可证10家, 持证率为83.3%;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放射诊疗仪器12台, 检验合格83.3%;从业人员31人,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率为80.6%;参与放射防护培训59人次, 培训合格率为95.2%;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的比例为90.3%, 个人剂量超标率为3.2%;防护警示标识率为91.2%, 警示灯使用率为75%;从业人员持证率为74.2%。

2.2.4 二级医疗机构检查情况

全市共有二级医疗机构8家, 持有放射诊疗许可证8家, 持证率为100%;;二级医疗机构拥有放射诊疗仪器21台, 检验合格95.2%;从业人员52人,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率为94.2%;参与放射防护培训103人次, 培训合格率为99%;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的比例为92.3%;个人剂量超标率为零;防护警示标识率为95.2%;警示灯使用率为92.3%;从业人员持证率为88.5%。

2.2.5 三级医疗机构检查情况

全市共有三级医疗机构2家, 持有放射诊疗许可证2家, 持证率为100%;三级医疗机构拥有放射诊疗仪器19台, 检验合格100%;从业人员90人,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率为95.6%;参与放射防护培训179人次, 培训合格率为99.4%;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的比例为94.4%, 个人剂量超标率为零;防护警示标识率为100%, 警示灯使用率为92.9%;从业人员持证率为97.8%。

3 讨论

最近5年, 我市非常重视基础医疗卫生的建设, 大多数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新的办公大楼, 增添了新的医疗设备, 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2011—2012年我所的检查情况来看, 无论是医疗机构的防护设备、医护人员的健康检查及培训情况、防护意识等均较5年前有明显提高。但通过我们的监察, 仍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尤其是一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问题较多。

部分乡镇卫生院仪器设备老化, 有些仪器设备超年份使用, 部分放射设备和配件未及时维修, 缺乏调试和更换;少数医疗单位由于资金缺乏不能及时维修及更换设备;有些基础医疗单位部分正在使用的设备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放射防护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医疗单位的射线设备实际应该报废但却仍在使用, 使放射治疗工作不能满足现实防护需求;部分单位领导不重视放射防护[3], 由于某市目前缺乏有资质进行放射防护监测的专门服务机构, 使得不能及时对医疗机构的新建、改建、扩建的放射项目进行放射防护性能监测, 给放射防护安全留下了隐患。

放射辐射警告标识的目的是使公众注意到可能的放射危害, 并远离放射辐射源, 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4]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5], 从事放射诊疗的工作场所, 必须在其入口显著位置设置放射辐射标识, 我们监测了50家医疗机构的80台放射诊疗设备中有4台辐射标识灯常年处于损害状态, 无法开启。

注: () 内数字为实际数/应有数。

一些医疗单位放射从业人员防护意识淡薄, 在开展放射检查时, 经常未开启放射防护警示灯;在进行放射检查时, 未对患者及陪检家属进行相应的防护, 尤其是当患者病情较轻时, 患者家属完全可以远离放射源。一些医疗单位的领导忽视放射防护工作, 有的放射工作人员对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检查了50家医疗单位的262名放射防护人员, 有10人无个人剂量监测仪, 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时未佩戴个人剂量监测仪。

一些医疗机构对患者的防护不够, 虽然绝大多数医院配备患者陪护人员及患者非检查部位的防护设备, 但工作人员很少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防护。重点抽查了2家从事介入治疗的三级医院及从事肿瘤治疗的1家二甲医院, 在从事肿瘤放射治疗时, 医护人员均对患者非治疗部位进行了防护, 但在进行心脑血管介入治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时, 由于担心患者穿戴防护设备后影响成像质量, 大多数时候未给患者穿戴防护设备, 某些单位缺乏对敏感人群 (如孕妇、儿童) 的保护意识。

针对上述等问题, 我们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加强对放射防护设施及实际操作的监管。敦促一些医疗机构增加放射防护设备投入, 要求医疗机构制定完善的放射设备操作流程, 对各种放射性事件制定好应急处置预案[6], 有放射性核素的医疗单位要规范放射性核素的使用制度和保管制度, 制定放射从业人员使用个人剂量监测仪的制度, 加强对放射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用制度来保障患者及放射从业人员的健康[7]。

对从业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法制教育, 增强安全防护意识。从业者法制观念的增强与防护意识的提高是搞好医疗机构放射管理的基础[8]。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可以使其在工作中做到最有效的自身防护[9], 同时使医务人员知晓如何对受检查者进行有效的防护, 保障放射诊疗活动中医患双方的安全。卫生监督部门每年定期对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放射防护安全知识培训, 隔年邀请上级单位的专家对从业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法律法规及变化等进行培训, 并进行现场考核, 考核合格者可继续从事原放射诊疗工作;若考试不合格, 则组织其继续学习, 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原工作。对从事放射治疗的医务人员反复进行培训、考核, 可以使其充分认识到加强防护对自身和患者健康的重要性[10]。

每一二年对从事放射性诊疗的医务人员进行1次健康检查。卫生监督部门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检查合格的医务人员继续从事原放射性工作, 若检查发现某几项指标不合格者, 卫生监督部门将要求医院进行复查或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对复查合格者, 可以继续在原岗位上工作, 复查仍不合格者, 卫生监督部门将对医疗机构的防护设施进行检查, 对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复查, 确定为普遍现象或个别现象, 若为个别现象将要求医疗机构将其调离放射性工作岗位;确定为普遍现象, 则进一步查明原因, 并责令医疗机构对防护设备进行更新, 更新不及时者将进行处罚甚至取消放射从业许可证。

要求医疗机构为每位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配备个人剂量监测仪, 每3个月对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检测, 若检查显示辐射剂量超标, 将积极查找原因, 确定其为个别现象或为普遍现象, 若个人剂量超标, 查找原因证实确为受到大剂量的X射线辐射者, 将责令医疗机构对防护设施进行安全检查, 查找原因, 加强从业者的防护, 将个人剂量超标者安排在非接触射线工作岗位, 并立即进行系统的健康检查。依法要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配备合格的防护用品, 对从事介入手术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专门的现场放射知识的培训, 使每一名医务人员均能正确佩戴铅眼镜、铅围脖、铅衣、铅围裙, 在手术过程中正确使用铅屏风, 使其在手术过程中做到自身及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最小。卫生监督部门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测, 对不合格的及超时使用的防护用品将要求医疗机构立即更换。

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与考核机制。要求医疗机构为每位从事放射性诊疗的工作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内容包括健康检查报告、安全知识培训考核记录、每月个人剂量检测报告等, 以便于对从业者的保护及健康管理。

总之, 现阶段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放射安全检查非常重要, 尤其要严格执行放射卫生有关法律法规, 对医疗机构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引进的放射项目要积极介入, 做好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 定期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检测, 加强对放射防护不合格项目的整改, 确保医疗机构在保障放射从业人员、患者及公众安全与健康的情况下开展放射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郑钧正, 李述唐, 岳保荣, 等.我国“九五”期间临床核医学和医疗照射频率水平[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 20 (增刊) :21-23.

[2]唐玉霞, 邵其, 程波.某区放射诊疗机构受检者防护用品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 (3) :283-284.

[3]黄涛, 胡晓龙, 王乔.洪雅县医疗单位放射卫生现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03, 19 (9) :14.

[4]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2007-06-03.

[5]卫生部令第46号.放射诊疗管理规定[S].2006-01-24.

[6]庄丽, 高琴, 赵瑞林.贯彻《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加强医用X射线受检者防护[J].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 (2) :241.

[7]李华军, 刘士敏, 刘燕梁.某地区医疗卫生单位医用诊断X射线装置质控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07, 16 (1) :66.

[8]葛建云, 胡书芳, 王风云, 等.从事放射介入工作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及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30-31.

[9]张雷, 哈维超, 柴大夏.医疗机构放射卫生工作管理实践探索[J].现代医院管理, 2008, 24 (3) :1-3.

医疗防护 篇8

1 电磁污染的基本知识

1.1 电磁波污染

电磁波污染是指医疗器械(CT、MR、X射线机、直线加速器、微波治疗仪等)和各种电子生活产品(计算机、空调机、移动电话、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卡拉OK机、电热毯等)在正常工作时所产生的各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

1.2 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可分为天然和人为两种[4]。天然电磁辐射是某些自然现象引起的,包括雷电、火山喷发、地震、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新星爆发、宇宙射线等。人为电磁辐射指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电气和电子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电磁场、射频电磁辐射等。

2 辐射方式

2.1 电磁脉冲

雷电及核爆炸产生的是最典型的电磁脉冲,而大型医疗设备,如CT、MRI、直线加速器、激光发生器等因都有大的瞬时电流通过,从而伴有电磁脉冲的产生。

2.2 电磁泄漏

现代医疗器械所采用的宽频带数字信号经连接导线、键盘、打印机或经所控主机件,如CT的扫描架、MRI的梯度射频柜等部件产生辐射泄漏。

2.3 电磁噪声

电磁噪声它主要包括动力配电输电线电晕噪声,接触器线圈加电时的自身噪声及触点开合时放电引起的噪声,磁共振射频噪声和准分子激光噪声等。

2.4 工频电场干扰

大型医疗设备功率大、电压高,尤其是X射线机类型设备,预备态和激发态功率相差很大,导致供电线路电流瞬间切换,产生工频电磁干扰。

2.5 X射线的损伤机理

当X线照射人体与机体细胞、组织、体液等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因而可以直接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如使蛋白分子链断裂,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的断裂,破坏一些对物质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等,甚至可直接损伤细胞结构。

3 对人体的危害

电磁场对人体的危害分为高频和低频电磁波危害两种。其中高频电磁波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具有很高的能量,是一种电离子辐射现象,其效应会对各种生命组织和遗传物质造成严重伤害,严重者会导致灼伤和肿瘤的形成[6]。例如:MRI的射频、梯度系统,CT及X射线机中的高压发生器,医用加速器中的微波系统等。

低频电磁波是一种非离子化辐射。例如:MRI等频率低于3k Hz的电磁场,可以深入到人体器官内部,通过吸收各组织的能量而产生热量,从而导致对电磁性过敏的人产生心悸、失眠、出汗、疲乏等不良反应。

3.1 伤害眼睛

对于人的眼睛,当微波的功率度大于10m W·cm-2,小于300m W·cm-2时,产生不可恢复性损害。在500MHz以上,白内障形成的最小功率密度约150m W·cm-2,100min。低于500MHz的频率引起眼损害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3.2 影响生殖功能

电磁辐射强度大于5~10m W·cm-2时可以使睾丸染色体出现畸变和有丝分裂异常。长期接触超短波发生器和接受微波照射的人,男性性功能下降,阳痿。当微波辐射使睾丸温升超过35℃时,精子的产量会明显减少或停止而影响生育;女性则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卵细胞出现变性,破坏排卵过程而失去生育能力;妊娠妇女在早期或在妊娠前,接受了短波透热疗法,会使子女出现先天性缺陷。

3.3 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在电磁辐射低强度反复作用后,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发生改变,会出现神经衰弱症候群。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疲劳无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嗜睡,白天打瞌睡,易激动,多汗,心悸,胸闷,脱发等。其中入睡困难,无力,多汗和记忆力减退更为突出。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并造成脑损伤。

3.4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易患心血管疾病

高强度电磁辐射连续照射全身,可使体温升高产生高温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加快、喘息、出汗等。严重时还会出现抽搐、呼吸障碍和直至心跳变慢,最后停跳。长期辐射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升高,多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红细胞可能增多或减少。但合理的微波照射可使动、静脉扩张,缓解痉挛、促进血管张力的恢复、改善供血有明显作用。

3.5 对消化、呼吸系统的影响

高强度的微波辐射,会使肝脏出现剧烈充血,肝细胞肿胀、变性并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可出现胃充血,甚至溃疡,也可引起盲肠粘膜糜烂和充血;大剂量的微波辐射可引起肺泡上皮脱落并有血液经毛细血管涌入肺泡腔,造成出血水肿而致死。但小剂量的微波对肺的炎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6 对内分泌系统、代谢过程的影响

一定剂量的微波照射可促进激素的产生、增加血液的激素含量,刺激代谢过程,影响生物氧化反应和组织的氧消耗,可抑制自由基的氧化,从而降低细胞中毒性产物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浓度。

3.7 对皮肤和肌肉的影响

大剂量微波反复辐射皮出现凝固性坏死,肌纤维与横纹模糊不清。皮肤、肌肉在小剂量微波的辐射下,没有明显的组织学变化。微波治疗机就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来抑制肿瘤生长,减低肿瘤细胞的代谢而使其损伤,并能提高癌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3.8 使癌症发病率增高

电磁辐射会促使人体内的(遗传基因)微粒细胞染色体发生突变和有丝分裂异常,而使某些组织出现病理性增生过程,使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

4 如何预防电磁辐射

4.1 场源屏蔽

为了有效地抑制电磁辐射,常采取的措施是屏蔽。具体有电场、磁场、电磁场屏蔽3种。屏蔽材料要选用铜、铝等金属材料,利用金属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使操作地点的电磁场强度减低。屏蔽罩应有良好的接地,以免成为二次辐射源。

4.2 远距离操作

增加辐射源与劳动者间的防护距离,能降低劳动者受电磁辐射的影响。在屏蔽辐射源有困难时,可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的远距离操作,在场源周围设置标志,禁止靠近。根据微波发射有方向性的特点,工作地点应置于辐射强度最小的部位,避免在辐射流的正前方工作。

4.3 自我防护

在难以采取其它措施短时间作业时应穿戴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护帽和防护手套,严禁裸眼看强光、激光束、紫外线光。生产中应戴绿色玻璃防护镜,镜片中需含有氧化亚铁或其它他过滤红外线的有效成分;降低所应用X线强度,尽量避免照射敏感部位,减少检查时间,检查频率;术中操作的累计曝光时间应<30min;老年人以及体弱患者应避免过量的X线照射;孕妇应尽量避免,放射性检查,工作人员除采取防护外,还要注意营养、休息,定期体检。一般人群应远离超短波治疗机、高频电刀、X线机、CT、MRI、微波治疗仪等医疗设备和超高压线经过的辐射区内。

4.4 注意饮食

为了提高机体抵抗电磁辐射能力,应多吃含维生素A、C、E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鱼类、海产品、蛋类、奶油、鱼肝油、牛奶等富含维生素A;甜薯、胡萝卜、南瓜、柿子椒、西红柿、苜蓿、韭菜、雪里红、空心菜等富含胡萝卜素A,芒果、柿子、杏等水果含较多维生素A;新鲜蔬,菜如油菜、青菜、荠莱、西红柿、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新鲜水果柑桔、柚子、山楂、柠檬、红枣、木瓜、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麦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豆类、粗粮、核桃仁、瘦肉、乳类、蛋类、鱼类、莴苣、卷心菜等富含维生素E。

总之,医疗器械的电磁辐射的危害客观上是存在的,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但也不必过于恐慌。本文提出此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它、研究它,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合理防护。

参考文献

[1]雷元义.电磁干扰及电磁干扰对医疗仪器设备的影响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4,26(6):172-175.

[2]雷元义.中外心电图机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5.

[3]雷元义.浅谈电磁场及其电磁场对人体的伤害[EB/OL].(2004.10)[2011.1.25]http://www.studa.net/yixue/060125/08474883.html.

[4]张颖,陈福来,张鉴颖,等.医疗放射辐射的现状及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3):183.

[5]鄢立刚,寇庆河,仝玉社,等.沈阳军区医疗辐射安全的调查研究[J].沈阳部队医药,2010,23(5):289-291.

[6]陈军军,苟于强,吴敏,等.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防护验收[J].职业与健康,2010,26(15):1698-1701.

医疗防护 篇9

关键词:实习护生,医疗锐器伤,教育现状

护理工作的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高危锐器中。

医疗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 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途径。实习护生是临床上一个特殊群体, 因其高频的锐器接触率和缺乏相应的防护知识而使她们成为高危人群。本文就2006~2009年在我院实习的125名护生医疗锐器伤的情况进行调查, 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本文对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实习的10所大中专学校125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其中女性120人, 男性5人, 大专生87人, 中专生38人, 年龄18~23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125名实习护生在过去一年实习期间进行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括:医疗锐器伤防护教育状况, 医疗锐器伤的发生率及种类, 医疗锐器伤发生时的情况 (工作环境, 情绪等) , 受伤后的处理及上报情况。

2 结果

2.1

10所大中专学校均未开设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 也没有相应的教材。护生在实习期间也没接受过系统, 规范的防护指导, 只是分散地间接了解一些防护技能 (如上课时老师举例说明, 实习时带教老师在操作过程中针对性地给予一些指导) 。

2.2 锐器伤的发生率及种类

被调查的125名实习护生几乎均发生过锐器伤事件。调查中, 被玻璃安瓿碎片刺伤的占70.6%, 注射及输液过程中和处理废弃针头时被刺伤的占19.8%。其他的还包括缝针、刀、剪等锐器刺伤情况。

2.3 锐器伤发生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在实习早期、对环境和操作不熟悉、在工作繁忙紧张的科室、在精神疲劳、上晚夜班精神不集中的时候, 锐器伤的发生率较高。

2.4 锐器伤后伤口的处理情况

告诉带教老师按锐器伤应急预案处理的约占10%, 用清水冲洗后碘伏消毒的约占80%, 基本不处理的约占10%。

3 讨论

3.1 缺乏职业防护教育

教育干预是减少医疗锐器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现教育机构对医疗锐器伤标准防护知识的普及重视不足, 实习护生的防护知识知晓率较低。近年来世界各地报道医务人员工作中受医疗锐器伤伤害的事件逐年增加。 (据报道, 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高达80%, 有20余种血源性疾病可经针刺伤传播, 其中最常见, 危害最大的为乙肝、丙肝及艾滋病, 医疗锐器伤是医护人员感染这些疾病的重要途径) 。为了维护临床医护人员的健康, 保障实习护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教育工作者应从完善学科体系的角度出发, 开设职业防护课程, 加强防护指导, 在学校时就开始教育护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流程, 掌握防护技能。

3.2 带教老师对实习护生缺乏锐器防护知识的指导意识

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护生理论知识得以在实践中运用, 巩固和发展的启蒙老师。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前, 医院应组织实习护生参加系统, 规范的有关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能方法的专门培训, 再次强化实习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并发放相应的资料。

带教老师应根据各科室操作的特点规范实习护生的操作流程及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教育, 使学生懂得自己的专业特点, 养成良好的职业安全行为, 从而确保在以后工作中尽量不发生或少发生医疗锐器伤。

3.3 工作中防护意识淡薄是造成实习护生发生锐器伤的重要原因

严格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行为是防止锐器伤的有效途径。例如:目前临床工作时是集中操作, 集中整理锐器, 为了节省利器盒的空间, 针头要分离后再投入利器盒, 双手回套针帽, 注射器毁形, 徒手掰安瓿等, 这些都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3.4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有利于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在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 (实习护生) 一般都实行三班轮班制, 生活缺乏规律性, 社会对医疗系统的冲击, 使医护人员 (实习护生) 普遍存在工作紧张, 精神压力大的问题。科室护长在安排工作时应符合卫生学要求, 采用科学的弹性排班、轮班方法。并要加强带教老师的责任心, 多与实习护生沟通, 在工作上要严格要求护生, 在生活上要关心爱护护生, 避免护生因害怕受到老师批评, 发生了锐器伤不敢上报, 而不能执行锐器伤后的紧急预案,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作为医院管理者应在院内适当安排一些减压讲座, 为有需要的医护人员 (实习护生) 提供一个能舒缓压力的方法和途径, 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3.4 医院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成立独立的感染管理部门, 建立医护人员 (包括实习护生) 的健康档案, 普及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并有专职人员负责全院的感控工作,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专职人员详细记录职业暴露的方式, 暴露源的严重程度, 处理措施, 跟踪检查情况, 最终结果。抓好制度, 落实工作, 从环节上控制危险因素。工作中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措施, 确保医护人员 (实习护生) 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郭美宜.实习护生医疗锐器伤教育现状分析[J].现代护理, 2007, 13 (21) :1988~1989.

[2]毛秀英, 金得燕, 于荔梅, 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2) :110~112.

[3]周雪梅.实习护生职业性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 2008, 38 (1) :29~30.

[4]毛秀英, 吴欣娟, 于荔梅, 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22~425.

上一篇:节点移动下一篇:交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