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行为(通用7篇)
防护行为 篇1
化疗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手段之一, 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为细胞毒剂, 随着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其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也己被证实。抗肿瘤药物选择性不高, 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 无明显界限, 在杀伤或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 对正常组织细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国内外研究证实, 化疗药物的毒性也对配药和执行化疗的护士的健康造成威胁[1], 本文对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的职业防护行为进行调查与研究, 以期进一步加强护士在肿瘤化疗中的职业防护, 规范职业行为和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 提高职业安全, 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
1 研究对象
选择我市3家地级医院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医院内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的内科、外科、妇科、肿瘤科、门诊的158名护士, 调查的人员全部为女性在职护士, 护龄和接触抗肿瘤化疗药物年限在1年以上。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本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5位专家修改设计而成, 调查问卷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护士的自然情况;护士参加培训情况;护士对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护士药物接触与暴露情况;护士所在岗位的化疗防护条件;护士化疗防护的执行情况, 调查问卷还包括护士的健康情况, 问卷最后请护士提出化疗防护上需要改进的建议。由调查员统一发放调查问卷, 参与调查的护士各自独立填写, 统一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58份, 回收158份, 回收率为100%, 均为有效问卷。
2.2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都输入Excel, 建立数据库, 经SPSS 13.0软件包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部分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
3 结果
填写调查问卷的158名护士, 年龄25~47岁, 平均31.4年龄, 接触药物年限2~16年, 平均接触药物年限7.9年 (表1) 。
4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各级医院的防护条件评分都非常低。从各级医院的配药环境、防护用具、药物存放和防护指引评分来看, 调查选择率达50%以上的指标只有在普通治疗室进行、室内有洗手水龙头、有抽排风设备、一次性口罩帽子以及一层乳胶手套5个项目。尤其是化疗污染物处理和废弃物处理很低。调查结果显示化疗药物配制环境条件不符合职业卫生防护要求的普遍性现象。研究结果表明, 在配制抗肿瘤化疗药物过程中, 可形成肉眼看不到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 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2], 药物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吸收到人体。目前国际上配制化疗药物是集中在化疗药的配制中心、在生物安全操作柜内进行, 以避免药物的扩散和对环境的污染。医院基本上缺乏对化疗药物进行特别管理的意识, 大部分科室采取的是化疗药与其它药品同一药柜或冰箱混放的形式, 没有意识到药物包装破损或其它情况导致外漏时可能会造成周围环境污染而加以特别保护。改进护士化疗药物职业防护水平, 注重开发领导层, 引起领导对护理职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的重视和对护士群体健康影响的认识, 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开展职业健康促进[3], 降低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量, 提高护理职业卫生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雪梅, 张新萍, 郭海平.抗癌药物不良反应的职业防护[J].天津药学, 2002, 14 (6) :29~30.
[2]Sessink PJ.Bos RP Evaluation of methods for monitor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cytostatic drugs[J].Drug Saf, 1999, 20 (4) :347~359.
[3]贾晓燕, 于秀芳, 李荣香, 等.对护士职业接触化疗药物防护干预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 2004, 10 (4) :326~327.
防护行为 篇2
职业暴露[1]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被感染的可能。有研究报道,国内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率为62.8%~98.0%[2],远高于国外的22.5%~73.0%[3]。护士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群体,工作中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更大。目前研究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索职业防护的方法,正成为医学界普遍探讨的热点命题。作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正确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准确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是科学有效的进行职业防护的迫切需要。
1职业暴露存在的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不仅影响护士的身体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最常见的是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性传播疾病。
1.1.1呼吸道传染病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公共卫生问题,无论是SARS、甲型H1N1型流感还是近年卷±重来的结核病,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在2003年的SARA疫情中,全球共感染8 798例患者,其中医务人员约占21.08%,在我国5 317例患者中,医务人员968例,约占患者总数的19%[4]。而另一个呼吸道杀手——结核菌的感染率同样也是居高不下,那美玲等[5]的调查研究中显示,呼吸科护士感染结核菌的危险性是普通科室的4.46倍。由此可见,呼吸道传染作为职业暴露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1.2血源性传播疾病国外研究显示,在最具有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前位[6],因为助产士在待产、接生时经常能接触到产妇的血液、体液。另采血科护士在采血过程中,手部皮肤黏膜也会不同程度地被患者的血液污染,特别是手部皮肤黏膜出现破损时,极有可能被带有HBV、HCV、HIV的血液感染。
1.2物理因素
主要有噪音、电离辐射、锐器伤等。
1.2.1噪音污染因素ICU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测、治疗仪器设备,Hitton的研究发现,在一天内的任何时段ICU病房的噪音污染都高于国际标准,且大多时间都达到令人烦恼的水平[7]。
1.2.2辐射因素辐射常见与传染科的紫外线消毒、手术室骨科手术的摄片、X线下复位以及肿瘤科的放疗等,护士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孕不育、放射病、致癌、致畸等。
1.2.3锐器损伤锐器伤引起的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高,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HBV、HCV、HIV和梅毒。80%的采血护士有针刺伤的经历[8]。在产房对孕妇宫颈裂伤缝合或会阴缝合术时,由于伤口暴露不充分,助产士需摸着伤口底部缝合,或产妇因疼痛、疲劳等不合作时,她们也极易被针刺伤。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中或洗器械时频繁接触刀、剪、针等,也可造成针刺伤、刀割伤等机械损伤。
1.3化学因素
主要有化学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
1.3.1化学消毒剂医院内各科室都使用化学消毒剂,不同科室细菌的菌群不同,使用消毒剂的种类也不同,如醛类(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含氯制剂(84消毒液、氯己定)等,这些化学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对人体和环境均有一定程度的的影响。
1.3.2麻醉剂手术室使用麻醉剂最为频繁,护士每天在含低浓度麻醉气体和残余吸入性麻醉药的空气环境中工作,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对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护理人员,有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降低的危险。
1.3.3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本身大多也是致癌物质,并抑制细胞免疫功能,接触化疗药物若干年后有可能产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9]。在化疗药物的配制、使用过程中,护士可接触到外溢的药物和挥发的气体,同时患者化疗后的排泄物、呕吐物、汗液、尿液中含有低浓度的化疗药物,护士也可间接接触到。
1.4运动功能性因素
一些护理操作负重过度,如搬运病人及物品,护士由于用力不当、不正确的弯腰,易造成肌肉骨骼机损伤(0MSI)。手术室护士0MSI的发生率比内外科、妇产科、急诊科、ICU等均高[10]。另外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护士长时间的站立、走动,也会引起腿部静脉曲张。
1.5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长期面临生离死别的场面,频繁接受痛苦、死亡的刺激,加之患者和家属的愤怒、恐惧、悲伤等情绪变化,极易造成较大的负面精神刺激。另各医院普遍存在护士编制少、工作量大、工作的超负荷,都会给护士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2防护行为研究进展
2.1生物因素防护进展
2.1.1传染病区的布局按三区两带两线设置。除普通传染病区外,SARS后各地还建造负压病房收治烈性呼吸道传染病人,如地坛医院、309医院等。目前还研制出移动式危险传染病应急诊疗病房[11],它还可用于对其他传染病人的隔离与治疗。
2.1.2普通呼吸道传染病区一般要求佩戴12层以上的纱布口罩,SARS期间要求医护人员佩戴N95防护口罩,2008年收治甲型H1N1流感时,一些医院已佩戴上比N95防护效果更好的N99口罩。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NIOSH)资料显示,各种口罩对微生物的滤除率依次为:N99口罩>N95口罩>FFP2口罩>FFP1口罩>活性碳医用口罩>医用口罩>纱布口罩。
2.1.3上世纪(50~70)年代由于防护条件落后、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提倡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致使部分医护人员感染上完全可以通过自我防护手段可预防的血源性疾病。随着人们职业防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要求把来自任何患者的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自觉采取预防性的防护措施,如口罩,护目镜,防水裙及手套等。在没有戴手套情况下手与血液、体液接触后,尽可能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改善工作人员的洗手设备,备专用洗手池,改水龙头为触式、脚踏式或感应开关,用一次性纸巾或烘干机等。另外皮肤消毒剂的剂型也出现了以凝胶剂型和泡沫剂型代替液体剂型的局面,因为相对于液体剂型,凝胶剂型、泡沫剂型易涂抹均匀,不易滴落,可节省用量[12]。
2.2物理因素防护进展
2.2.1为减少病室噪音的危害,各医院都重视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修,有条件的医院还安装消声设施,保持病室的安静。护士加强巡视,也可减少监护仪器报警的发生率。
2.2.2对电离辐射的防护由单纯的着防护服演变为着铅衣,再用铅屏风遮挡,有条件还可在房间四周用铅水泥砌墙。对紫外线辐射的防护现各医院将紫外线灯的开关均安置在室外,并在开关上注明“紫外线”标示,在入院宣教中详细介绍紫外线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的医院还安装了电脑定时开关,自动控制紫外线消毒时间。
2.2.3在普通输液针的基础上,临床护士正在研究开发在输液针上安装滑动针头套,以切断针刺伤的可能性[13]。安全型密闭式套管针也在临床投入使用,其最大优点是带有自动收纳钢针的保护套,在退针芯时自动将钢质针芯全部收纳在保护套内,而且无法还原,可在输液各环节形成安全保护,是目前临床真正安全的套管针。此外各医院还配备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14]、毁型器和注射器安全装置,减少被锐器、针头的划伤或刺伤。对于使用后的手术器械提倡机洗,若必须涮洗也应着防水罩衣,佩戴口罩、帽子、专用手套、防护镜。
2.3化学因素防护进展
2.3.1对于经常使用麻醉剂的手术室仅靠通风换气和减少护士在污染环境中的滞留时间是不够的,应安装现代化的排风扇、空气净化装置或层流净化系统[15],保持手术室的空气洁净度,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对有害气体的吸入。取用熏箱内物品时,为减少消毒气体的外漏,尽量一次完成,有条件可装置有负压抽吸装置熏箱[16]。
2.3.2护士配制化疗药物的设备也在不断进步演变,从最初无任何防护设备,到使用手套、口罩和护目镜,到在水平气流超洁台内配制,再升级至在垂直气流生物安全柜内配制药物。采用垂直气流生物安全柜,损伤结果明显低于护士未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和使用非恰当的仪器设备(如水平气流超洁台),显示出安装垂直气流生物安全柜在抗肿瘤药物防护中的重要性[17]。
2.4绿色消毒方法的提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医护人员提出了消毒方法要绿色的口号,即在消毒灭菌工作中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同时对环境和人类影响小或无污染的消毒技术。
2.4.1物理消毒是最常用的消毒方法,除对干热灭菌、压力蒸汽灭菌、电离辐射灭菌、紫外线消毒等改进外,更发展了微波、等离子体和强光脉冲照射等消毒与灭菌技术。这种消毒方法简单方便,无需使用药剂,不会在畜禽体内蓄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消毒方法[18]。
2.4.2尽管至今没有一种化学消毒剂能够完全实现对环境无危害的目的,但近年来开发的一些产品已基本达到对环境无危害。它对传统消毒剂或某些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氧化处理等,使它们具有低毒、无味、无刺激性、抗菌效果更好[18]。
2.4.3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各种具有杀菌作用,且无刺激、无污染、不良反应小的生物抗菌物质出现在消毒制品中,从天然动植物资源中发掘新的对环境友好的消毒剂是消毒产品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18]。
2.5运动因素防护进展
2.5.1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伤[19],临床科室尤其是ICU、神经内外科都重点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翻身、搬运技巧的培训,掌握力学原理,运用省力的方法来搬运病人。
2.5.2对下肢静脉曲张的防治,可穿弹力袜,研究表明参加长时间手术者预防性穿弹力袜是缓解下肢不适的有效防治措施[20]。也可用家用型电动循序气压治疗仪进行下肢物理按摩治疗,对于减轻症状非常有效。
2.6心理因素防护进展
2.6.1为减轻护理人员心理伤害,可对护理人员进行行为干预。尹凤玲等的研究表明[21],护理人员行为干预后其心理健康水平接近常模,与正常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也有研究建议[22]成立一个由法律顾问、健康教育员、心理医生组成的专门为护士服务的部门,可以为护士提供法律、心理、专业知识等不同的帮助和支持。
2.6.2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工作需要“弹性排班”、“护士排班需求本[23]”来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保证护理人员合理的休息,缓解和减轻工作期间的心理危害。同时瑜伽也可使护士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有显著改善[24]。
3研究方向和展望
防护行为 篇3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因素, 首先选取吉林省双阳、四平、德惠、榆树、公主岭等5个市;每市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个行政村,共抽取10个行政村。依据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耕地面积等因素,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60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70岁;2户籍为农民;3以耕种为主;4所居住地区的常住人口。
1.2问卷调查以电话访谈形式了解居民使用农药防护服的情况,根据访谈结果设计统一的问卷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参考林中王等[3]资料形成调查表,经过预调查,修改问卷,形成最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主要劳动力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配兑农药时使用防护服的情况、检修施药器械时的防护情况、喷施农药时的防护情况及清洗施药器械时的防护情况五部分。2014年7—10月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吉林省农村居民进行入户调查。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以描述性频率分析为主。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77份,回收率为96.2%;筛选掉一些不合格的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68份,回收率为94.7%。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2配兑农药时的防护情况见表2。
2.3检修施药器械时的安全防护情况见表3。
2.4清洗施药器械时的防护情况见表4。
2.5喷施农药时的防护情况见表5。
3讨论
农药作业用防护服最主要的功能是给农民提供优质的安全防护,辅助人体适应不同的农药作业环境和农药喷洒方式,防止和消除劳动环境中农药对人体生命安全的威胁,同时保证劳动人员的工作活动和生理舒适。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农药作业用防护服的使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农民劳动保护意识较薄弱。如果没有合适的农药作业用防护服,农业劳动者经常接触有毒有害的物质,将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次调查显示:吉林省农 村居民在 接触农药 时都会都会采取相 应的防护 措施,配兑农药 时穿长衣 裤的比率较高,戴手套、普通口罩 的比例适 中,与淮安市 、成都地区 等农村居 民使用防 护服情况 相当[2,3]。穿雨鞋、雨披或围 裙、手套、过滤口罩、防毒面罩及专业农 药防护服 的使用情 况低于淮 安市、成都地区[2],这可能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及安全防护宣教工作等情况有较大关系。欧泽兵等研究发现[5],农村地区 生产性农 药中毒事 件频频发生,杀虫剂、除草剂是 引起农药 中毒的主 要毒物,分别占总中毒例数的49.31%和36.08%。短时间接触高浓度农 药时容易 中毒,中毒的途 径主要以 皮肤、呼吸道吸收 为主。所以应制 定农药安 全防护教育方案 指导居民 配兑农药 时采取有 效的防护 措施,以减少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性。
本次调查对象在检修和清洗施药器械时配戴手套、帽子、雨鞋的比例 较高,其它防护 设备的使 用比例较低,低于李敏等对河北省、湖南省和陕西省的农村居民的调查 结果[4],这可能与 当地农村 居民的整 体文化素质偏低有 关系,所以应加 强安全防 护宣教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安全防护意识,使农村居民在检修和清洗施药器械时,增加长衣、长裤、安全眼镜、口罩的使用比例,这样可以 避免残留 在机器里 的农药危害人体健康。
本次调查对象在 喷施农药 时,穿长衣裤 的比例较高,高于李明川等对河北省、湖南省和陕西省的调查结果[1],低于林中 正等对淮 安市农民 的调查结 果[3]。喷施农药时戴 手套、帽子、普通口罩、围裙及雨鞋的频率偏低;应加强头部、手部和脚部的防护措施,避免农药从这些部位进入身体,危害健康。戴安全眼镜、过滤口罩和防毒面罩的比例较低,居民长时间在有毒环境里作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会出现不同程度 的中毒症 状。另外,部分农民 在喷施农药时有用 手察汗、接打电话、吸烟、进食及农 药溅到身上不及时 清理的行 为,相关部门 应加强对 当地居民的安全防护教育工作。
研究资料表明,长时间作业于有毒环境里,如果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可以防止或降低经皮肤吸收而导致的农药中毒[6]。针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现 阶段的防护状况,应制定相应安全防护教育方案,定期举办科学使用农药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居民建立科学的防护观念,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引导居民使用专业的防护设备,提高安全意识。
摘要:目的:调查吉林省农村居民使用农药防护服的行为现状,为今后在农村地区开展农药安全使用教育和安全防护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在吉林省选取了568名以耕种为主的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居民过去1年内使用农药防护服的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吉林省农村居民安全防护意识不够,接触农药时穿长衣裤、戴手套、戴帽子的比例相对较高,戴过滤口罩、防毒面具、安全眼镜及经常穿专业农药防护服的比例相对较低。结论:吉林省农村居民的农药防护服使用以穿长衣裤、戴帽子、手套为主,偶尔佩戴安全眼镜、口罩、雨鞋,几乎不穿专业农药防护服为主要问题,应针对性制定农药安全使用宣教方案,引导农村居民科学地使用农药防护服。
防护行为 篇4
电弧喷涂金属涂层技术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认可度,但不同金属喷涂涂层体系防腐蚀性能孰优孰劣一直争执不断:有研究认为喷Zn Al+封闭体系的保护性能更佳[1],有研究认为Al涂层耐蚀性能优于Zn+Al伪合金涂层[2],也有研究认为Zn+Al伪合金涂层耐蚀性能优于Zn Al15合金涂层并接近纯Al涂层[3],还有研究认为Zn+Al伪合金复合涂层技术防护性能优于喷Al,Zn Al15涂层[4];而最严重的分歧则是英国国家标准学会(BSI)早在BS 5493-1977中就优选热喷涂的Zn,Al及其合金涂层作为钢铁结构件20 a不需维护的首选方案,并得到工程应用证实,但是英国公路局(HA)却依据相关试验研究及工程调研结果于2009年公开发文认定喷Al涂层技术(AMS)并不适用于海洋环境下钢铁构件的长效防护,并实质上禁止了该技术在英国桥梁工程领域的应用[5,6]。由此可见,有必要对不同金属喷涂层的腐蚀防护行为进行更加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本工作采用电弧喷涂技术在钢铁表面制备了Al,Zn Al15,Zn+Al和Al Mg5涂层,并对其在3.5%Na Cl(质量分数)溶液中的浸泡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测试了4种喷涂层浸泡腐蚀不同时间后的电化学性能,剖析了各类金属喷涂层的腐蚀及防护机制,并提出应对措施,为金属长效防腐蚀技术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1 试验
1.1 基材前处理
基材为Q235钢板,尺寸为150 mm×75 mm×5mm,采用棱角钢砂进行喷丸处理:棱角钢砂由质量比为1∶1的1.0~1.2 mm G18钢砂与0.7~1.0 mm G25钢砂组成,主要参数为空气压力≥0.5 MPa,喷射角度60~90°。处理质量:清洁度≥Sa 2.5级(Al涂层试样清洁度应达到Sa3.0级),粗糙度Ra为25~100μm。
1.2 电弧喷涂
喷涂材料为99.99%Zn丝、99.60%Al丝、Zn Al15丝、Al Mg5丝,3 mm,符合GB/T 12608“热喷涂火焰和电弧喷涂用线材、棒材和芯材分类和供货技术条件”要求。
采用大功率二次雾化电弧喷涂系统进行电弧喷涂:喷涂电流100~300 A,喷涂气压≥0.5 MPa;喷涂距离200~300 mm,喷涂角度60°~80°。制备了4种金属涂层,各金属涂层的涂层厚度依据现有标准及设计文件确定如下:Zn Al15合金喷涂层、Zn+Al双丝伪合金喷涂层(Zn∶Al=1∶1,体积比)厚120~140μm,Al喷涂层及Al Mg5合金喷涂层厚160~200μm。电弧喷涂环境及工序间控制等因素符合GB/T 9793“热喷涂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锌、铝及其合金”要求。
1.3 测试分析
(1)浸泡腐蚀
腐蚀介质为3.5%Na Cl溶液(质量分数),温度为室温,总时间为30 d,每隔一段时间取出试样进行电化学分析、形貌观察及相结构分析。
(2)电化学性能
将喷涂试样线切割成20 mm×10 mm×5 mm,在其背面焊接引线后密封处理,预留工作面积1 cm2。采用IM6EX/PP210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测试,浸泡腐蚀不同时间的涂层电极为工作电极,铂片为辅助电极,Ag/Ag Cl为参比电极;测试介质为3.5%Na Cl溶液(质量分数),温度为室温;开路电位测试时,先在测试溶液中静置10 min,测试时间为1 min,取平均值;强极化测试范围为相对开路电位±500 m V,扫描速率为2 m V/s;弱极化测试范围为相对开路电位±50 m V,扫描速率为5 m V/s。
(3)形貌、成分及相结构
采用QuantaTM250扫描电镜(SEM)观察涂层的表面形貌,并采用其自带的能谱仪(EDS)分析其成分;采用D8 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涂层腐蚀产物的成分及相结构:阳极靶材为Cu靶,Kа衍射,辐射波长λ=0.154 157 nm,工作管电压40 k V,工作电流30 m A,扫描速度为0.1sec/step,采样间隔为0.02°/s。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金属涂层的表面形貌及成分
图1为Zn+Al双丝喷涂层不同微区的形貌及能谱。由图1可知,喷涂层表面既有单质Zn和Al,也有Zn-Al金属间化合物,且分布不均匀,说明喷涂过程中,2种金属熔滴没有发生均匀混合,在交界处生成了金属间化合物,最终涂层中有多相生成,不同微区的元素分布不均匀;在喷涂中形成微观上较明显的Zn,Al等分区,是由于两者的电化学电位不同,其界面间极易形成微电池,导致Zn+Al喷涂层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表现出较大波动,尤其在反应腐蚀初始阶段,波动更加明显。
图2为Al Mg5喷涂层的表面形貌及能谱。由图2可知,合金元素除了在孔洞和缝隙处峰值较弱之外,其他区域基本均匀分布。研究表明,Al喷涂层表面状态与Al Mg5喷涂层的类似。
图3为Zn Al15喷涂层形貌及微区元素分析。由图3可知,喷涂层表面为Zn-Al复合成分,分布均匀,各成分含量只有极微量的差别,没有纯Zn或纯Al区域。
综上可知,Al,Zn Al15,Al Mg5喷涂层中各成分分布均匀,而Zn+Al双丝伪合金喷涂层中有纯Zn,纯Al和Zn-Al合金等微区,且各微区的成分也很不均匀,更容易发生选择性腐蚀或形成微电池而加速某一相的腐蚀。
2.2 喷涂层的腐蚀性能
2.2.1 电化学行为
(1)开路电位
图4为4种喷涂层在3.5%Na Cl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后的开路电位。由图4可知:Al喷涂层的开路电位稳定在-820~-860 m V,Zn Al15的开路电位稳定在-940~-1 000 m V,Al Mg5的开路电位稳定在-950 m V左右,Zn+Al的开路电位为-960~-1 020 m V;4种喷涂层中的开路电位由低到高的依次为Zn+Al,Zn Al15,Al Mg5,Al,这也反映了涂层阴极保护能力的强弱。Zn Al15涂层的自腐蚀电位为-1.09 V(vs SCE),Zn喷涂层的自腐蚀电位为-1.04V(vs SCE),Zn Al15喷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为5.08×10-3m A/cm2,Zn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为3.91×10-2m A/cm2,表明Zn Al15涂层不仅比Zn具有更活泼的腐蚀倾向,能提供更好的阴极保护,同时还具有更好的耐蚀性能[7]。
(2)强极化曲线
图5为4种喷涂层浸泡腐蚀不同时间后的强极化曲线。由图5可知:各喷涂层极化曲线阳极区域均出现一定的钝化平台,其中Zn Al15,Al Mg5喷涂层的较为显著,Zn+Al喷涂层在测试后期钝化平台消失。各喷涂层耐蚀性优劣为Zn Al15>Al Mg5>Al>Zn+Al。
(3)弱极化曲线
图6为由4种喷涂层浸泡不同时间的弱极化曲线计算而来的电流密度随浸泡时间的变化曲线。由图6可知,Zn Al15,Zn+Al喷涂层自腐蚀电流密度为2.5~5.0μA/cm2,而Al喷涂层的约为2.5μA/cm2,Al Mg5喷涂层则表现出较好的耐腐蚀性,其自腐蚀电流稳定在3μA/cm2以下,200 h后进一步下降到2μA/cm2以下。
综上可知,虽然富含Al喷涂层的腐蚀速率明显低于Zn类喷涂层,但由于其阴极保护作用较弱,当腐蚀介质渗透过金属涂层而抵达Fe基体时,Al喷涂层必然不能像Zn,Zn Al喷涂层一样具有较强的阴极保护作用,此时Fe基体表面必然会发生腐蚀并蔓延。各金属涂层阴极保护作用由高到低依次为Zn Al15>Zn+Al>Al Mg5>Al。
2.2.2 浸泡腐蚀
图7为4种喷涂层在3.5%Na Cl溶液中浸泡10 d后腐蚀产物的XRD谱,图8~11分别为4种喷涂层浸泡不同时间后腐蚀表面的形貌及能谱。
图7显示:各喷涂层初期腐蚀产物主要为阳极金属氧化物,没有Fe元素,说明浸泡早期发生的主要是阳极金属的溶解反应。结合图8~11可以看出,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各喷涂层表面腐蚀产物中均出现Cl-并快速增加,随着Cl-等腐蚀介质的侵渗,金属喷涂层的腐蚀进一步加速。
图8显示:Zn+Al喷涂层在表面微区中纯Zn的地方最先腐蚀,形成疏松的腐蚀产物,随着反应的进行,其他微区也逐渐形成氧化物,由于表面氧化物层不致密且成分各异,有利于渗透能力较强的Cl-进入涂层参与去极化,加快了腐蚀速率;另外,随着腐蚀的进行,喷涂层表面堆积的腐蚀产物也呈不均匀分布,由Al层片和Zn层片堆叠而成的喷涂层正好构成电偶,而且Zn的溶解及腐蚀产物的生成导致涂层疏松,促进Al的腐蚀反应,反之,Al溶解后也促进Zn的腐蚀反应,导致涂层不耐蚀,富Al微区与其周围有明显的腐蚀边界。由于电弧喷涂时双丝进料,导致微区成分不均,部分自腐蚀电位低的微区优先腐蚀,有利于Cl-的传输,并先形成腐蚀盐。这说明Zn+Al伪合金涂层主要依靠牺牲自身阻止腐蚀介质的渗透,因此此类涂层体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金属涂层的厚度,另外还要尽可能避免其微区之间因成分差别而形成微电池。
图9、图10比较类似,Al或Al Mg5喷涂层在粒子完全铺展区的腐蚀开始很缓慢,只有少数的腐蚀产物生成,在层片堆叠的裂隙处开始出现氧化物,边界和孔隙处开始堆积腐蚀产物,其余地方的腐蚀产物数量少;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喷涂层表面的氧化层均匀生长,形成的氧化物膜较为致密,能够使得整个防护体系有较低的腐蚀扩散速率。这说明在Al,Al Mg5喷涂层等耐蚀性金属涂层中,腐蚀介质主要从层间结合部位或孔隙向钢铁基体渗透,由于Al,Al Mg5喷涂层耐蚀性好,其不能快速消耗腐蚀介质中的活性因子,抵达钢铁基体表面的腐蚀介质浓度较高,导致钢铁基体表面的腐蚀及蔓延。这是Al,Al Mg5类涂层体系缺陷部位易出现腐蚀失效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Al,Al Mg5类金属涂层的喷涂施工中应特别重视金属喷涂层致密性、附着力的测控。
由图11可知,Zn Al15浸泡10 d后在喷涂粒子铺展区边界的地方开始有腐蚀产物的出现,有针状的腐蚀产物在表面生成,经XRD分析针状物质为Zn类尖金石;随着腐蚀产物的形成,表面金属喷涂层对基体的阳极保护作用将逐渐减弱,而氧化物层的屏蔽作用增强,腐蚀速度降低,腐蚀电流密度减小;浸泡30 d后,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层增厚,并且伴随有开裂,为金属喷涂层与腐蚀介质提供新的通道。上述结果表明Zn Al15涂层具有较好的屏蔽性以及良好的阴极保护性能,兼具Al,Al Mg5及Zn+Al的优点而去其不足,可以作为金属复合涂层体系的优先选择。
3 结论
(1)Al,Zn Al15,Al Mg5喷涂层中各成分分布较均匀,其金属熔滴及其结合部位具有相同的合金成分及分布,腐蚀时首先从金属熔滴结合部位开始。
(2)Zn+Al双丝伪合金涂层中有纯Zn,纯Al和Zn-Al合金微区,各微区成分不均匀易导致选择性腐蚀或形成微电池而加速某一相的腐蚀;腐蚀首先发生在纯Zn部位,而Zn与Al各自的腐蚀会导致相互加速腐蚀。
(3)4种阳极金属涂层阴极保护作用由高到低依次为Zn Al15>Zn+Al>Al Mg5>Al。耐蚀性优劣依次为Zn Al15>Al Mg5>Al>Zn+Al。
(4)Al,Al Mg5类耐蚀性金属涂层应加强涂层致密性与附着力的测控;Zn,Zn+Al类阴极活性高的涂层应加强厚度设计控制;Zn Al15合金涂层兼具Al类及Zn类涂层的优点而去其不足,可作为金属复合涂层体系的优先选择。
摘要:电弧喷涂Zn,Al及其合金涂层应用广泛,但不同喷涂层体系防腐蚀性能的优劣一直争议不断,有必要对各喷涂层的防腐蚀性能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采用电弧喷涂技术在Q235钢表面喷涂了Al,ZnAl15,AlMg5及Zn+Al双丝涂层。研究了4种喷涂层在3.5%NaCl(质量分数)溶液中的耐浸泡腐蚀性能及电化学行为,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喷涂层表面组织形貌及腐蚀产物的形貌及相结构。结果表明:Al,ZnAl15,AlMg5喷涂层中各成分分布较均匀;Zn+Al双丝伪合金喷涂层中有纯Zn、纯Al和Zn-Al合金微区,各微区成分不均匀易导致选择性腐蚀或形成微电池;阳极金属涂层阴极保护作用由高到低依次为ZnAl15>Zn+Al>AlMg5>Al,耐蚀性优劣依次为ZnAl15>AlMg5>Al>Zn+Al。
防护行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62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 (35.6±4.8) 岁, 学历:中专22例, 大专35例, 本科5例, 职称:护士40例, 护师20例, 主管护师2例。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培训。
1.2 方法
1.2.1 培训方式主要是“板书”共用, 紧扣职业危害知识
首先, 培训的版面简约明快, 色彩控制在三种之内;其次, 遵循“7行11个字”的原则, 即每页上最多7行, 每行最多11个字, 宁简勿多, 突出“精”字, 具体内容以讲述为主。结合PPT, 坚持能用符号的就不用文字 (如用 (+) 代替阳性) , 能用缩写、简写的就不用全称 (如用BUS代表B超) , 对疾病的演进过程, 一律采用“箭头+文字”的形式, 尽可能省略文字。再次, 能用图片的一定用照片或者高质量的示意图, 既节省文字, 视觉效果也属最佳。
1.2.2 培训内容“平战”结合, 适当深入
主要讲职业危害知识的理念进行简单的介绍, 将其供应室工作范围、方式及职能进行讲解, 其次使其掌握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和操作规程, 能够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针对供应室特殊工作环境的综合职业危害评估, 对常见健康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加强防护行为熟练的掌握。
1.3 观察指标
观察62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对于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情况。62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知识、对职业危害态度、对职业危害防护行为、职业危害环境等进行评价, 每项指标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 提示62名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建立数据库, 62名护理人员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P<0.05, 62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研究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2名护理人员培训前后对于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情况见表1。
3 讨论
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等, 现对其危害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如下[2]。生物学因素:供应室常会回收已经受到污染的医疗器械, 其中很多都沾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临床虽然做了初步的处理, 但是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等仍然残留在医疗器械上, 供应室在处理这些污染的医疗器械时, 可能因工作量过大、个人的马虎大意, 意外的被刀片刮伤, 针头刺伤, 或者有的工作人员手套破了, 和污染品直接接触[3]。上述因素是供应室工作人员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概率明显增高。生物学因素防护行为:工作人员要严格的执行各项工作规章制度, 在回收和清洗受到污染的手术器械和物品时, 注意衣帽整洁, 戴口罩和橡胶手套, 如果有必要带防护面具。一旦在操作过程中被枕头和锐利的手术器械伤害, 要立即挤压伤口, 让病原菌随着血液流出, 用肥皂水初步清洗伤口, 然后再用流水冲洗, 最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4]。化学因素:供应室经常和化学消毒剂打交道, 用高效的消毒剂擦拭地面、台面, 器械需要消毒剂直接浸泡, 空气需要进行消毒, 化学消毒机在整个供应室到处都可以见到和用到, 工作人员如果防护做的不好, 可能因皮肤接触造成过敏性皮炎和烧灼伤, 同时空气中的化学消毒剂还可能引起工作人员出现鼻炎、头痛、咽喉肿痛及哮喘等呼吸系统症状。化学因素防护行为:供应室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成分、特性及毒副作用和各项注意事项。在制备和使用化学试剂的过程中, 注意做好自身防护, 戴手套、口罩及防护性面具。尽可能避免和化学消毒剂的直接接触, 一旦化学消毒剂进入眼睛, 通过流动清水反复的进行冲洗。所有的化学消毒剂在不使用时, 应做好保存和加盖处理, 防止化学消毒剂的挥发, 用完化学消毒剂, 工作人员注意洗手。物理因素:高温烫伤:灭菌锅在进行消毒灭菌时, 因温度过高, 在开启舱门和卸载物品时, 蒸汽或者灭菌锅盖子的温度过高, 操作不慎引起烫伤。噪音污染:供应室有大量的灭菌的真空泵、空气压缩机、超声清洗系统、烘干机等, 大量仪器共同作业, 造成供应室工作人员听力严重受损, 更加严重者可能造成中枢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的损害。环境温度和湿度:蒸汽灭菌和干燥灭菌等是供应室两种常见的灭菌方式。水汽促使供应室的湿度明显升高, 长期处于过高湿度的环境中, 患者容易出湿疹, 同时供应的过高温度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因大量出汗出现水电解质失衡或者感冒等不良症状, 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健康隐患。物理因素防护行为:保证消毒间宽敞, 尽可能安装消音设备, 加强各项消毒仪器的保养和维护, 减少因年久失修引起的噪音污染。工作人员在操作机器时, 注意带上防护耳塞, 减少噪音和超声波对机体的伤害。生理和心理性因素:供应室工作繁重, 工作内容琐碎, 工作人员因长期面对污染品和各项高危仪器, 注意力高度集中, 大多数需要进行站立式劳动, 患者身体上容易出现下肢静脉曲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 工作人员长期的高负荷工作, 可能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 影响整个身心健康。生理和心理性因素防护行为:供应室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的学习和加强行为干预, 养成良好的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和周围同事多交流, 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降低生理和心理疲劳出现, 提高工作效率。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 一旦被污染的手术器械刺伤, 注意进行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检查和免疫接种, 做好各项防护工作。综上所述, 供应室工作具有高风险性, 应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对策,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知识培训、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供应室操作程序, 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62名护理人员资料, 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职业危害知识和防护行为培训。结果 培训后62名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认知能力情况明显优于培训前,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供应室工作具有高风险性, 应充分重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护对策,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知识培训、建立并遵守规范化的供应室操作程序, 以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管理人员,职业危害知识,防护行为
参考文献
[1]陈文莉.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9) :3240-3241.
[2]李玉芳, 赵金荣, 张林红.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0) :34.
[3]任芳.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386-387.
防护行为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对徐州市3家传染病院共110名在岗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制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受访者一般资料、自我防护行为现状、防护知识掌握情况、相关检查与疫苗接种情况等。
1.2.2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10份, 回收106份, 回收率96.36%。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 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 对照后转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护士一般资料
调查者均为女性, 年龄22岁~47岁 (29.00岁±0.25岁) ;中专2人, 大专63人, 成人本科1人, 本科40人;职称:护士35人, 护师50人, 主管护师15人, 其他6人;工龄1年~5年48人, 6年~10年35人, >10年23人。
2.2 护士自我防护行为现状
人 (%)
2.3护士受伤及伤后处理情况
传染病院护士每周被刺伤次数≥1次者占9 7.0 0%, 刺伤后处理措施为“不理会”者占8.49%, 能够完整做到按照程序上报、注射疫苗并且定期检查肝功能者仅占11.32%, 而80.19%的护士只能做到部分措施;手上有伤口时只有37.74%的护士会用胶布包扎并且戴双重乳胶手套;56.60%的护士知道全部的防护用具及其用法, 其余43.40%的护士不能说出完整正确答案。
2.4医院支持系统状况
徐州市3家传染病院, 其中1家平均每年组织员工体检1.01次, 每月开展护理职业安全防护、安全使用医疗器具等活动1.87次;其余2家平均每年组织体检均小于1.00次, 亦不能保证每月开展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活动;3家传染病院在编护士数量均严重不足, 均不能满足国家对传染病院临床护士床护比的要求。
3讨论
护士是医嘱的执行人, 是绝大部分临床治疗的实践者。护士在一线工作中较易被传染性疾病波及或被锐器所伤, 严重影响了护士的生命安全。传染病院是各类传染病高度集中的单位, 因此传染病院护士医源性损伤、感染的几率较其他医院更高。本研究结果显示, 徐州市传染病院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自我防护应对存在严重不足, 工作环境堪忧, 现对其原因进行细致分析。
3.1 导致职业损伤的原因
3.1.1 个人原因
3.1.1. 1 自我防护意识差
绝大多数护士认识到工作中损伤皮肤最严重的后果是各种血源性传染病, 但是对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注射相关疫苗、检查血液的意识还是很薄弱。此外, 对非体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缺乏了解, 没有正确佩戴各种防护用具的意识。
3.1.1. 2 不良的工作习惯
有部分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 比如输液中间重新穿刺时未及时更换针头或摆放位置不安全, 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 徒手分离注射器和输液器上的针头。因觉得不方便或没有必要与病人接触时不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具。遇到不合作的病人治疗时缺少必要的帮助等。
3.1.1.3对标准预防的认识不够
2004年6月1日我国卫生部制定了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2], 其中突显了标准预防的概念, 即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被视为具有传染的病源物质, 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隔离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 很少有护士能正确认识标准预防的概念。
3.1.2 医院原因
3.1.2. 1 医院护士严重缺编
护理工作繁忙甚至超负荷工作致使护士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导致身心疲惫, 精力不集中, 增加了操作中职业暴露的可能性。
3.1.2. 2 不良工作环境
科室布局不合理, 工作环境狭小凌乱, 没有必需的防护条件。传递针头、刀片等锐器时医务人员在避让时相互碰撞, 做各种操作时光线不理想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护士损伤。
3.2 预防操作中职业损伤的各种措施
3.2.1 个人方面
3.2.1. 1 重视皮肤和黏膜的防护, 实施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最有效防护措施[3]。每个护士都应该了解洗手的指证, 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 正确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护士在给病人做护理操作时强调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及尖锐物的习惯, 尽量减少损伤皮肤的机会。凡是有可能接触或进行有可能被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操作时均要戴20层以上口罩手套、穿隔离衣, 对高危人群应用双层手套。且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时必须立即正确洗手并消毒工作服[4,5]。
3.2.1. 2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有资料表明, 医务人员感染传染病50%是工作行为欠规范所致[6]。这就要求护士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手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医疗废物分类处理规定, 各护理单元配备充足的快速手消毒剂。医疗垃圾要分类放置, 减少二次分类。使用过的针头立即丢进耐刺防水的锐器收集盒, 不要人工分离针头以防刺伤, 锐器盒至3/4满时停止使用, 由专人收集清理,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非一次性用品用后进行消毒—清洁—再消毒流程处理。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1次, 床单位、门把手、墙、地面每天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消毒1次,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7]。
3.2.2 医院方面
3.2.2. 1 改善医疗环境、合理编制人员
医院领导、医院感染科、护理部应高度重视职业暴露对护士的危害, 为一线在职护士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及先进的医疗设备。此外, 增加人员编制, 避免因超负荷工作导致较多的医院感染发生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3.2.2. 2 建立健全职业报告系统
制定相关职业防护规范制度,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以便医护人员受到伤害时主动及时地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处理, 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作用。
3.2.2. 3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有资料表明, 定期的在职安全教育培训可防止>30%针刺伤发生[8], 这就要求感染管理人员把职业教育放在首位。对临床一线在职的护士尤其是资历较浅的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和职业安全教育强化, 可明显提高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意识。
3.2.2. 4 进行心理咨询, 减轻心理压力
对有心理焦虑、存在掩蔽性心理的护士应给予心理干预, 帮助其找出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可以鼓励有心理压力的护士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交活动, 增强与周围人的相互支持, 以减轻职业暴露后的负性心理反应。
综上所述, 徐州地区传染病院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职业防护行为现状较差, 可能与个人对职业危险重视不够及医院未建立相关防护制度、措施有关。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使相关部门和个人引起足够重视, 针对不足制定相关法规制度, 完善各种软、硬件设施, 切实降低传染病院护士职业损伤风险,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摘要:[目的]了解徐州市传染病院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行为现状以及传染性疾病防护知识掌握情况。[方法]在徐州市3家传染病院随机抽取110名护士进行传染性疾病防护知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传染病院护士每周被刺伤的次数≥1.00者占97.00%, 刺伤后的处理措施为“不理会”者占8.49%, 能够完整做到按照程序上报、注射疫苗并且定期检查肝功能者仅占11.32%;手上有伤口时37.74%的护士会用胶布包扎并且戴双重乳胶手套;56.60%的护士知道全部的防护用具及其用法;徐州市3家传染病院在编护士数量均不能满足国家对传染病院床护比的要求;其中1家医院平均每年组织员工体检1.01次, 每月开展护理职业安全防护、安全使用医疗器具等活动1.87次, 其余2家平均每年组织体检均<1.00次, 亦不能保证每月开展护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活动。[结论]徐州市传染病院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不足, 传染病院领导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建立健全的健康支持系统, 真正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能力, 减少医源性损伤。
关键词:护士,传染病院,自我防护,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Puro V, Calri GD, Petrosilo N, et al.Risk of exposure to bloodborne infection for Italian healthcare workers, by job category and work area.Studio Italiano Rischio Occupazionale da HIV Group[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1, 22 (4) :206-210.
[2]李薛红, 段梅欣.感染疾病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23) :409-410.
[3]姚源, 穆丽焕.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对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3) :3185-3187.
[4]刘红霞.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现代护理, 2012, 6 (11) :467.
[5]王洁.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的调查分析及防护[J].当代护士, 2011 (9) :138-140.
[6]陈华, 杨雪英, 庞伟鸿.预防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2) :187-189.
[7]王真理, 陈士新, 孙勤.传染病院护士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8 (6) :185-186.
防护行为 篇7
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CFRCMCs)由于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腐蚀、耐高温、低密度等优良特性,特别是拥有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成为航空航天领域非常理想的热结构材料[1,2,3,4]。但是,在氧化气氛下,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中碳质材料在400℃左右发生氧化,使其优异性能难以在高温下长时间保持。而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许多应用环境都是具有氧化气氛的。因此,它们在氧化气氛中的表现(包括氧化失重、机械性能的持久性等)及氧化气氛中的氧化保护一直是科研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1 CFRCMCs的氧化行为
目前研究的CFRCMCs主要包括C/C和C/SiC两种复合材料。
C/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合材料的等温氧化动力学、氧化结构特征和氧化行为的影响因素上。C/C复合材料的氧化机理虽已经有十几年的研究,但目前仍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一般认为,C/C复合材料中的杂质、晶格缺陷以及碳化、石墨化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使得碳材料中存在许多活性点, 这些活性点不仅反应活性较高,且极易吸附氧气, 因而在400℃左右就可发生氧化反应。在氧化动力学方面,目前虽没有完全统一的结论,但基本上都认为:C/C复合材料的氧化失重曲线可用线性识别的方法将曲线分为数个部分,每个部分受不同的动力学因素所控制。在低温下氧化速率受C和O的化学反应控制,在高温下氧化速率受气体的扩散控制。通过对曲线不同部分的动力学分析,直线部分的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
undefined
式中:m0是试样的原始质量,t为氧化时间,Δmt表示试样在0~t内的质量变化,k代表氧化速率常数。
非线性部分的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5,6,7,8,9,10,11]:
undefined
从影响因素来说,碳纤维的类型、纤维产品的质量、基体先驱体的种类和基体的组织结构都对C/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有影响[12,13,14,15,16,17]。
C/SiC的氧化失重曲线也可分为多个部分。在低温区域,氧化受化学反应控制,氧化失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中温区域,氧化受气体在微裂纹中的扩散控制,由于微裂纹宽度因热膨胀不断减小,氧化失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高温区域,由于热膨胀和因基体氧化所生成的SiO2对裂纹的封堵作用,基体裂纹完全闭合,因此氧化仅受氧气在SiC基体中扩散所控制。图1是典型的C/SiC氧化失重曲线[18]。由于碳纤维和SiC基体的热膨胀不匹配以及受化学气相浸渗工艺和预制体制备技术的限制,复合材料中会存在大量的微裂纹和孔洞,这些微裂纹和孔洞会成为氧化性气体扩散的通道。在氧化过程中,氧化性气体通过微裂纹和孔洞不断进入材料内部,造成碳纤维和碳界面层的氧化。碳纤维和碳界面层的氧化是导致C/SiC力学性能降低的根本原因[19,20,21]。
2 CFRCMCs的氧化防护
CFRCMCs的氧化保护是近年来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CFRCMCs的氧化防护研究主要从4个方面展开:(1) 从碳纤维方面考虑,对碳纤维改性,提高纤维自身的抗氧化能力;(2) 从基体方面考虑,采用抗氧化的基体材料或通过在基体中添加适当的添加剂制备裂纹可自愈合的基体;(3) 从界面层考虑,为复合材料研制抗氧化界面层;(4) 从材料表面着手,为CFRCMCs设计合适的抗氧化涂层。
2.1 碳纤维改性
CFRCMCs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的氧化损伤实质上是由碳纤维的氧化所引起,因此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碳纤维自身的抗氧化能力,是提高CFRCMCs抗氧化性能的根本途径。提高碳纤维的质量、采用石墨纤维、对碳纤维表面进行处理等都可以改善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对碳纤维进行高温热处理,可以提高纤维的石墨化程度,降低纤维中杂质的含量,减少杂质的氧化催化作用,从而提高纤维的抗氧化能力[17,22]。在碳纤维中引入B、H3PO4、P或硼酸等氧化抑制剂,可有效提高碳纤维的抗氧化性能。B原子进入碳纤维后,可改变π电子的分布,抑制CO和CO2的解吸附过程,降低碳纤维表面活性点的化学活性,从而提高碳纤维的低温抗氧化性能。在高温下,硼发生氧化生成氧化硼,氧化硼可阻止氧化性气体向碳纤维内部进一步扩散,并封堵纤维表面的活性点,也可使碳纤维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提高[23,24,25]。用磷酸对碳纤维进行处理后,可在碳纤维表面形成C-O-P键,封堵碳纤维表面的活性点,同时磷酸根也可抑制杂质元素的氧化催化作用,从而提高碳纤维的抗氧化能力[26,27]。虽然在碳纤维中渗入特定的元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氧化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使纤维力学性能下降。
2.2 基体抗氧化技术
目前研究的基体抗氧化技术主要有4类:(1) 对基体进行热处理。对于C/C复合材料,与碳纤维的改性相类似,对碳基体进行热处理,以提高C/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28]。(2)向基体中添加抑制剂。通过一些方法向基体中添加磷酸、硼、硼化物及硅化物等抑制剂,封闭基体材料中的活性点,以达到提高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针对C/C复合材料。磷酸和硼在碳基体中的作用机理与改性碳纤维的机理相同,即与碳原子成键,降低碳的化学活性;与杂质元素反应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抑制Na、K等杂质元素的氧化催化作用;硼在高温下发生氧化生成氧化硼,封闭基体表面的活性点,并阻止氧化性气体向碳基体内部扩散[27,28,29]。硼化物(如ZrB2、BC)和硅化物(如SiO2、Si-O-C、MoSi2)在高温下可氧化生成B2O3和SiO2薄膜,将碳基体与氧化性气体隔离,阻碍氧气向碳基体表面扩散并发生反应,从而使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提高[28,30,31,32]。抑制剂的加入并不能阻止氧化的发生,只是可提高氧化开始的温度[32]。(3)向基体中添加密封剂。在基体中添加含硼或含硅材料, 如B2O3、B、SiC 和B4C等,这些材料在高温下氧化生成玻璃态物质, 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保护膜, 并将基体上的裂纹和孔隙弥合,阻止氧气向材料内部扩散,从而实现复合材料抗氧化的目的[33,34,35]。(4)制备多层功能陶瓷基体。这种基体由多个陶瓷材料层和厚度特别薄的易熔材料层交替复合而成,它一方面可以允许裂纹发生多次偏转,使气体沿裂纹扩散的路径延长,避免氧化性气体直接到达碳纤维表面;另一方面,易熔材料层在高温下可以有效地封堵基体微裂纹,阻止氧气沿基体裂纹扩散,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此外,由于封堵区可以起脱粘区的作用,因此,相比于单层基体,这种多层基体复合材料在氧化气氛下对承载过程中产生的裂纹不敏感[36]。基体抗氧化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CFRCMCs抗氧化能力低的问题,但其他物质的引入不可避免地引起基体性能的变化,使CFRCMCs的力学性能降低。
2.3 界面层抗氧化技术
Labruquère 等[37]曾选用B-C、 Si-B-C和Si-C作为界面层材料来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选用适当的界面层材料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G.F. Lu等[3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采用莫来石界面层可明显提高Cf/Si-C-N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莫来石界面层抗氧化的机理在于:莫来石本身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在高温下不会受到氧化性气体的侵蚀;莫来石界面的引入可减少基体中的裂纹。根据Lu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要想通过界面层来提高CFRCMCs的抗氧化性能,理想的界面层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②具有较大的热膨胀系数;③具有适当的厚度;④材料自身与碳纤维间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以免对纤维造成损伤。利用界面层来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可避免涂层技术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如界面处理不当,则会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出现严重下降[39]。
2.4 表面涂层技术
在CFRCMCs表面涂覆涂层可以使复合材料和氧化环境隔离, 阻止复合材料发生氧化,从而大幅度升高复合材料在氧化环境中的使用温度。目前根据涂层的形式来分主要有单层涂覆、双层涂覆及多层涂覆。
2.4.1 单层涂覆
单层涂覆就是在CFRCMCs表面仅制备一层陶瓷材料涂层。由于SiC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及与C/C、C/SiC复合材料良好的相容性,而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涂层材料[40,41,42],因此目前所研究的单层涂层多数都是SiC涂层或SiC基复相陶瓷涂层。但是SiC与C/C、C/SiC复合材料之间毕竟还存在一定的热膨胀失配问题,长时间使用后单层SiC涂层极易出现龟裂甚至脱落,造成涂层失效。研究表明,在SiC涂层中加入SiC纳米颗粒、SiC晶须或SiC纳米丝等[43,44,45]第二相物质可明显降低SiC涂层开裂和脱落的倾向,大幅提高CFRCMCs的抗氧化性能。另外,细化陶瓷涂层内部的晶粒也可降低涂层开裂的趋势[46]。
2.4.2 双层涂覆
解决单层涂覆开裂失效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双层涂覆,即在单层硅化物涂层的基础上再涂覆一层涂层。可作为外涂层的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玻璃,主要为硼硅酸盐玻璃,如SiO2-Al2O3-B2O3-MgO[47]、SiO2-Al2O3-MgO[48]、SiO2-Al2O3-B2O3-BaO[49]等。玻璃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高温自愈合性能,因而可愈合内层涂层中的裂纹,阻止氧气通过裂纹扩散到碳材料表面,避免涂层因开裂而失效。玻璃类外涂层主要用于900~1300℃的低温区的氧化防护。另一类材料则一般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良好的抗氧化性能,氧扩散系数低或与内涂层物理相容性好,如Si-W-Mo[50]、MoSiundefined、Si-MoSiundefined等。这类材料在高温下虽然也能通过氧化产生流动性好的玻璃态物质来封闭涂层内的裂纹,但其主要作用是作为阻挡层阻止氧的扩散。这类涂层在1500~1600℃的高温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为进一步提高双层涂层的抗热震性能,可在内涂层中再加入SiC晶须[53]。
2.4.3 多层涂覆
在更为苛刻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常采用多层涂层来保护CFRCMCs免受氧化。由于SiC与C/C、C/Si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故多层涂层一般也是以SiC作为内层,起过渡层的作用。而外层涂层根据主要的使用目的不同,可有多种组合方式。它们可以是多层同种材质的涂层[54],也可以是功能梯度涂层[55,56],也可以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涂层组成[57,58]。
表面涂层技术可以在不影响材料力学性能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氧化能力,工艺相对也较为简单,因此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并且部分技术已在多个领域获得成功应用,是目前最为实用的一种抗氧化技术。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