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等待》(共6篇)
《一天的等待》 篇1
《一天的等待》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九岁的男孩,因为发高烧请医生来测了体温,医生说他的体温是102度。由于不知道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区别,尼克误以为自己要死了。从早上九点开始他就一直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到来。直到父亲打猎归来给他解释了两种温度的区别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气。故事情节简单,然而经过海明威的描写,它成了一篇寓意了深刻的小说,把一个九岁的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及其个性刻画得活灵活现。
首先,文章用环境气氛烘托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故事一开始就描写主人公进他们房间关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看起来很痛苦,但当时他还没有把这病放在心里。医生来测量体温说是102度,确定发烧,主人公认为死亡即将来临,但他又不想死,把这种情感压抑住,这种心理活动作者用两句话来描述:“He lay still in the bed and seemed very detached from what was going on.It would have been natural for him to go to sleep,but when I looked up he was looking at the foot of the bed,looking very strangely.”接着作者描写窗外一个晴朗而又冰冷的世界: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就像树木、树枝、草坪和空气都用冰漆过似的。“我”带着一只红毛狗出去,路很难走,“我”和狗都摔倒,但“我们”爬起来继续行走。“我”还击落了两只鹌鹑。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还有一群鹌鹑,改日可以再去搜寻猎取。这样的一种环境,躺在家中小主人公苍白的脸就像这种雪白的世界,他的病症也许很难医治,他要面对疾病或死亡,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我”的坚强斜射出小主人公要勇敢面对死亡作好思想准备,而“我”的愉快心情和室内紧张的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后来主人公没有死表现出放松情怀做了铺垫。
其次,文章通过简短对话来体现主人公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主人公虽然只有九岁,但他个性坚强,心地纯洁善良。这些可以从文章父子的对话看得出来:
“You better go back to bed.”
“No,I’m all right.”
当“我”下楼后看到儿子确实病得不轻时,又说:
“You go up to bed,you are sick.”
但儿子仍然回答:“I’m all aright.”
这说明主人公有一种顽强的精神,病并不可怕。当医生来后,他知道体温是102度,他认为死亡即将来临,但他不惊慌,不睡觉,他要看死亡到底怎样降临:“I’d rather stay awake.”“我”散步回来后再次给他测体温,安慰他不用担心,他说:“I don’t worry.But I can’t keep from thinking.”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勇敢面对死亡。同时,作者还塑造一个品质高尚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病得很重,认为自己真的要死亡,此时,他还不想麻烦家人,他对“我”说:“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Papa,if it bothers.”,“No,I mean you don’t have to stay if it’s going to bother you.”可见,主人公心地多么善良,自己的病痛自己承受。当“我”散步回来后,家人告诉“我”,儿子拒绝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怕他们感染上他的病:“You can’t come in,you mustn’t get what I have.”简短的一句话,一个九岁男孩面对死亡的态度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
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就是通过坏境和对话的描写,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及坚强个性刻画出来。文章干净利落,多用短词、短句,语言口语化又极其精炼,达到一种“圣经般的简洁”。
以上就是我对《一天的等待》的一些粗浅看法,望今后能和同行们一起进一步探讨此文,得到更大收益。
摘要:《一天的等待》讲述了小主人公一整天等待死亡的故事,作者把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其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试着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的。
关键词:心理活动,个性
《一天的等待》 篇2
每天以最灿烂的微笑,面对每一个人。真的好累!我可以强忍着眼泪不掉下来,但是忍不住心会痛。我不高兴,但我可以笑着活下去。请别再挖苦我,别再挖藏在我心中的痛苦,别再寻找我心中的泪,我真的好累!好像像小木偶一样只会笑,没有伤心难过。我累了,我要休息,别让我一個再演小丑。
错了就错了别再回头。我要用我的实力证明比你们看!我比你想象中还要坚强,还要努力!
就算落泪也要流在心里,不能流在脸上。就算伪装也要伪装得没留破绽。
《一天的等待》 篇3
关键词:海明威;硬汉;冰山理论;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83—02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位写作特点十分鲜明的作家,一位英国作家甚至说过,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许多欧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迹。《一天的等待》(A Day’s Wait)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九岁的男孩尼克(Nick),因为发烧请医生来测了体温,医生说他的体温是102℃。由于不知道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区别,尼克误以为自己要死了。从早上九点开始他就一直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到来。直到父亲打猎归来给他解释了两种温度的区别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气。文章篇幅不长,全文只有一千字左右,但是海明威在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都在这篇短篇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人物塑造
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公通常都是一些“硬汉”,他们在充满紧张与冲突的世界里顽强地进行斗争,尽管生活本身充满着压力,但他们却能在压力下不失尊严。尤其是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一天的等待》这篇短篇小说当中的“硬汉”是一个年仅九岁的男孩,在面对死亡时,他表现地出奇的平静,不哭不闹,甚至支走家人,打算独自承担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痛苦,甚至宁愿醒着清醒地等待死亡时刻的到来。
在尼克误以为自己要死的时候,他表现地十分平静,他甚至还对父亲说:“如果这让你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陪我。”父亲出去打猎时,他不让别人进入他的房间,因为他不想让别人也得上他的病。尽管从他的动作和神态上可以看出,他面对死亡时仍然难免有些恐惧和紧张,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以及独自面对死亡表现出来的镇定和勇气仍然是“海明威式英雄”的最好的体现。
在塑造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海明威曾在《死在午后》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1/8露出水面上。”也就是说,小说家应该用最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最深刻的含义,为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小说中对于尼克这个小硬汉以及他的父亲形象的塑造正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完美体现。
小说的叙述以对话为主,对于尼克及父亲的心理描写几乎没有,只是用了很少的笔墨描写了孩子的一些神态。在告诉读者小男孩病了之后,作者并没有叙述他是如何费力地穿好衣服下楼以及“我”怎样快速地穿好衣服飞奔下楼,而是直接说“当我下楼时,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炉边。”在“我”到他的房间里试图读书给他听让他休息一下的时候,作者也没有直接描写小男孩内心对于死亡的思考和恐惧,而只是说他“眼睛望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在父亲外出打猎期间,作者没有对小男孩独处时内心的感受做一点描写,只是说在此期间,他不允许别人进他的房间,还告诉别人可不能染上他的病。然而,尽管如此,从小男孩的语言及他的神态和表现中,他对于死亡的思考和恐惧,他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尊严都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
对于父亲(也就是文章中的“我”)的形象塑造,海明威更是惜字如金。在文章当中,作者既没有对“我”的外貌进行描写,也几乎没有心理描写,然而,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者却能充分地感受到“我”的勇敢和乐观。文章一开头就交待说:“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这句话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晨,又表明我们是开窗睡觉的。最能表现“我”的勇敢和乐观的段落是对于“我”外出打猎的描写。儿子躺在病床上思考着、等待着死亡,而“我”却来到了一片冰天雪地当中,面对着大自然奇丽的风光,在一片自由天地间寻找猎物。湿滑的地面、冰封的灌木丛、陡峭的土坡和狡猾的鹌鹑都是“我”要征服的对象。尽管“我”摔了两跤,有一次猎枪都被甩出去很远,但“我”仍然打了几只鹌鹑,还留了一些等着过几天再打。通过这两段的描写,一个英勇无畏的硬汉、一个大自然征服者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雄浑昂扬的风格,高雅别致的情趣,让读者于隐约间看到了父子之间在性格上的共通之处:坚定,豪放,沉着,勇敢。
对于父亲形象的塑造,既能让读者看出父亲对于儿子性格的影响,同时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作者对于父亲外出打猎期间孩子的心理活动只字未提,但是,读者却能够想象出一个九岁的孩子躺在床上独自面对死亡
时内心的矛盾和恐惧,更加深了读者对于孩子的同情和怜悯。
二、语言特色
《一天的等待》这篇小说集中体现了海明威擅长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和“电报式”对话的语言特点。整篇小说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采用的是直接陈述的手法,作者的参与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然而,尽管作者如此惜墨如金,读者仍然可以从这些简单的对话中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很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例如:
“What’s the matter。Sehatz?”(怎么啦,宝贝?)
“I’ve got a headache.”(头痛。)
“You better go back to bed.”(你最好回床上去睡。)
“No, I’m a11 right.”(不,我没啥病。)
在父子对话的过程中,小男孩的表现很奇怪,他说的话很少,这能够表明他在“等待死亡”时不情愿讲话的心情,使读者能够体会到男孩内心对于死亡的忧虑。文章还在对话中巧妙地运用父子对于“it”一词的误会来加强文章的悬念,让读者对于小男孩的心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中,一个对话是当父亲问儿子为什么不去睡觉,儿子的回答是“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如果这让你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陪我。) 儿子谈的是他即将死去,但并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而父亲却说:“It doesn’t bother me.”(这并没有让我心烦。)此时父亲所说的“It”的含意与儿子所说的大相径庭,父亲所说的“It”是指孩子的病。由于父亲不知道儿子当时的恐惧心情,很安然地外出打猎。九岁的孩子被一个人留在房间里等待死亡,这更加深了孩子对于死亡的忧虑,从而能使读者产生对孩子的极大的怜悯。
在另一场景中父亲在安慰儿子时说:“It’s nothing to worry about.”(这没什么好担心的。)父亲的主语“It”指的是“发烧”,而儿子一直满脑子都在想着“死亡”,使孩子误解父亲并不担心自己的死亡,因而回答说:“I am taking it easy.”(我没担心这个。)这些口语化的对话语言的运用让文章的含义简洁明了。“It”所引出的误解表现了两代人思想的隔膜与彼此间不能互相了解的隐痛,题材虽小,主题深远;落笔不多,含意隽永。
小说中除了对话之外,其它地方运用的也多是短句,或者是用常见的连接词联系起来的并列句。例如:
His face was very white and there were dark areas under his eyes. He lay still in the bed and seemed very detached from what was going on(他的脸色十分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默然置之) 。
句子结构简单,却突出了小男孩的病情,同时也渲染了他勇敢地等待着死亡到来的情形。当父亲狩猎回来,到房间去看他时,他说:“你们不能进来,你们千万不能染上我得的病”。这句话出自一个面对死亡的9岁孩子之口,具有千钧的分量。当父亲把华氏、摄氏两种温度计计量的不同解释清楚之后,孩子才明白华氏102℃只相当于摄氏39℃,人是不会死的。误解消除后,小男孩也只是简单地“噢”了一声,这无疑地反映了小男孩无所畏惧的品质。
尽管小说总体看来运用的都是口语化的、“电报式”的对话及结构简单的短句,但是在描写医生开药和父亲外出打猎的时候,作者的写作风格却发生了暂时的改变。在描写医生为尼克测量体温并开出药方的时候,作者不厌其烦的一一列举出了每种胶囊的不同用途和医生对于流感的熟悉程度。
作者抛弃一贯的写作风格来不厌其烦的对医生的诊断和父亲外出打猎的场景做出如此细致的描写,表面上看起来与文章的总体风格是矛盾的,而实际上,作者正是通过这种语言风格的变异来突出文章的主题。医生的诊断是文章矛盾的根源。正是由于医生的诊断,小男孩才误以为自己要死了。也正是因为医生说只是普通的流感,文章中才会出现父亲轻松地外出打猎的场景。而对于父亲外出打猎的场景的描写,不仅从语言上与前文构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于整个小说主题的烘托。屋外着重描写的是晴朗的天气以及父亲愉快兴奋的心情, 屋内被省略掉没有写的却是一位卧病在床的小男孩, 在孤独、无助、恐惧中勇敢地等待死亡。轻松愉快与凝重压抑、生命的美好与脆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正是这一张一弛、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强化。也正是由于这种语言风格上的变化,让整篇小说变得峰回路转,更耐人寻味。
在《一天的等待》这部短篇小说中,海明威的写作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硬汉式的主人公形象、他的冰山理论、他电报式的对话、善于运用短句和日常用语的口语化的写作风格都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有了很好的体现。就连语言风格上的变异都运用得十分合理,更加突出的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海明威不愧为文学大师,他的作品风格鲜明、意义深远,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
[2]傅景川.20世纪美国小说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海明威.死在午后[M].金绍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6]柯贤兵.A Day’s Wait会话中的“it”误解的关联解读[J].咸宁学院学报,2006,(5).
[7]俞洪亮,秦旭.英语阅读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浅析《一天的等待》 篇4
《一天的等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 他是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它是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集《胜者一无所得》 (Winner TakeNothing, 1933) 。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这么一个故事:在冬天的一个清晨, 一位9岁的男孩得了流感, 男孩的父亲请来了医生为其测量体温, 结果测出来的体温为102°, 当这个男孩听到自己的体温那么高, 便认为自己是必死无疑了。然后在这天接下来的时间里, 他便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临。直到他的父亲打猎回来, 知道他的这个想法后, 告诉他102°是华氏温度, 不是摄氏温度, 它们的区别就好像英里和公里一样, 而他所得的不过是轻度的流感, 男孩这才从紧张的状态放松下来, 原来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误会。
这篇文章简洁明了, 在全文除了三个段落比较长之外, 其余都是短句, 这也体现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虽然这篇文章看过去很平淡, 甚至有点无趣, 只是写一个男孩不知道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区别, 而产生的误会, 直到最后, 误会被解除。海明威的写作主题都是很明了的, 他的主题范围比较小, 在这篇文章里面, 他的主题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活不了的时候, 是怎么面对死亡的。下面本文将浅要分析该文章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等方面。
一、从人物形象分析《一天的等待》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 可以提炼出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就是用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超凡的毅力来维护人的尊严。最后无论结果怎样, 只要他在面临死亡的时候, 能够勇敢的面对死亡, 这就是胜利[1]。在《一天的等待》中, 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硬汉形象, 这也是海明威作品的一个特点。在这篇文章中, 海明威通过精炼的语言, 和对比等的手法, 显示出一个九岁男孩的硬汉形象。海明威通过描写一个不起眼的、甚至觉得幼稚可笑的小男孩以及那种残存的自落和超凡的忍耐力来展示他所推崇的“硬汉形象”。虽然这个“硬汉形象”比起海明威其他作品中的正直, 勇敢、视死如归, 顽强拼搏的硬汉形象, 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无法比拟。
在《一天的等待》中, “硬汉形象”的具体表现是这样的, 男孩的父母还未起床, 他就进去了, 颤抖着, 面色发白。而他第一个动作则是关上窗子, 当父亲问他的时候, 他说, 头疼, 但又说, 不, 他没病。虽然他只是个九岁的男孩, 但是他却没有哭闹, 撤娇。海明威在文章的开头就通过这样简单的方式, 埋下硬汉形象的伏笔。当男孩误会了大人的102°时, 他的表现出超乎一般男孩的冷静, 他只是躺着并不说话, 眼睛仅仅地盯着床角, 还相当清醒, 还说:“我没心烦, 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 爸爸。” “不, 我是说如果叫你心烦的话, 就不用在这儿陪。”“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我不担心, 我不急”, 到最后这个男孩还非常平静地问他的父亲:“你看也许我什么时候会死”[2]这些语句就可以透露出小男子汉的气息,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换成成年男子, 也不会这么的平静的面临死亡, 所以海明威通过描写一个男孩平静、勇敢的面对死亡来体现硬汉的形象。
二、从表现手法分析《一天的等待》
(一) 采用对比的手法
在《一天的等待》中应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来烘托全文的主题。在文章中, 海明威对父亲外出打猎的场景进行了细腻的描绘, 向读者描绘了在一个生机盎然的冰雪世界, 一个猎人在打猎, 然后在该段中还对父亲在屋内给孩子服药的描写, 一个屋内一个屋外, 这两个描写应该分开才是。通过这两个场景的描写, 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加衬托了男孩在孤独、无助、恐惧中等待死亡, 与屋外一望无际的广阔天地相比, 男孩的活动天地是如此的狭小, 小到甚至无法离开他的床铺。屋外屋内的一动一静、轻松愉快与凝重压抑、生命的美好与脆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对比拉开了父与子间距离, 更加衬托出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
同时, 文中还描写了父亲在回家途中在房子附近看到一群鹤鹑而感到非常高兴, 而小男孩只能在房间里面一个人静静的看着床脚, 等待这死亡的来临, 死亡是自然界任何生物都无法逃脱的, 当父亲的枪声响起时, 几只鹤鹑纷纷被击落, 还有几只侥幸逃走的鹤鹑, 只能“钻进灌木丛”躲藏起来。通过对比, 这也体现出人应该勇敢、积极的面对死亡, 而不是消极的等待死亡的来临。
(二) 采用象征的手法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普遍应用象征的手法, 他几乎在所有的作品中都运用了象征, 因此, 有许多评论家竟称他为象征主义作家, 但是他在作品中并不滥用象征手法, 而是有节制、有用意地使用这一手法[3]。
在《一天的等待》中, 海明威将“床脚”这种很平常的词语, 却赋予了特别的含义, 把硬汉的主题得到体现淋漓尽致。在文章中, 男孩眼睛始终看着“床脚”, 直到误会解除, 他“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才逐渐松弛下来。用心的读者很容易就注意到“床脚”一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
在这里, “床脚”象征了恐惧, 表现了男孩心理是多么的紧张和恐惧, 而且也体现出室内令人窒息的气氛。同时, 这“床脚”也是男孩克服恐惧、勇敢面对死亡的侧面体现。
三、从语言角度分析《一天的等待》
在文章中, 人物的对话一种是交流型, 即通过闲聊、辩论等方式达到人物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对故事、世界的逐步认识;另一种为含混型, 即任务的话语包含着多重意义或可作各种各样的理解, 人物在对话中未达到真正的交流[4]。
在《一天的等待》中, 全文才105行, 而对话就占了50行。这是海明威的一个特色, 对话在他的小说中有主导地位, 一般约占1/3, 有的甚至达到2/3, 尤其在短篇小说中, 往往连续几页都是对话。
在《一天的等待》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基本都是含混型的。当父亲看到病中的儿子并没有认真听他讲海盗的故事时, 便询间孩子的身体状况:“How do you feel, Schatz ”Just the same, so far.”父亲问儿子生病身体感觉有没有不舒服, 儿子误认为父亲是在问他对面临死亡的感受, 而这句话却被父亲忽略了。服完药后, 父亲发现儿子本来很容易入睡的, 可现在没有睡觉, 而是神情十分古怪望着床脚, 于是再次发问:
“Why don’t you try to sleepI’ll wake you up for the medicine.” “I’d rather stay awake.”After a while he said to me, “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It doesn’t bother me.”“No, I mean you don’t have to stay if it’s going to bother you.”[5]
这个对白表面上说父亲问男孩怎么不去睡觉, 他会叫醒男孩去吃药, 而男孩却说要醒着吃药。父亲觉得男孩的行为比较奇怪, 但男孩却不想因为自己而连累父亲, 但父亲却不理解儿子话中的用意。因为父子之间不同的理解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 导致了双方不能理解交流。海明威充分发挥对话的展示功能, 对话的话语自然感人, 达到非常逼真的效果, 好象就是故事中的人在说话, 而不是作者在叙述, 换句话说, 是让人物自己来展示而不是叙述者介人叙事。对话这种叙事方式其效果更为直接, 所传达的叙事信息也显得更加细致。人物之间的直接对话可以看出未能达成真正意义的交流, 而间接引语的使用又进一步强化了外部世界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距离感。
结论
通过浅要分析《一天的等待》, 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一生就是只有相信自己, 勇敢的面对困难, 甚至要积极、主动与死亡做斗争。文章中的小男孩没有借助外力, 完全凭借自身的力量与疾病做斗争, 独自一人克制着恐惧, 勇敢地直面死亡。后来证明这不过是一个误会, 但这个男孩面对死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笔者。
摘要:本文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先通过前言讲述了《一天的等待》的故事内容, 第二部分从人物形象来分析《一天的等待》, 第三部分从表现手法来分析《一天的等待》, 第四部分是从语言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 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海明威,主题,表现手法,语言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循环[M]汤潮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23.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91.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休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92.
[4]张筱. (海明成小说的叙述声音》,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5.
一天的诗歌 篇5
是借助酒精的升腾
俱怕:赫住脚的冒失……
你的匆忙——
亲和着月的柔情的初荷
醉——是意识死亡的资格
意志着,不断重复的觉悟
潜质?
何尝是……
风生……云涌……
索要:饥饿的充饥
你?抓住了它——禾苗
不可复制的诗歌前景?
是——日落忙碌的慌张
一念之间,你会游走?
宁缺毋滥的惶恐?
恻隐:显藏湿润的泓思
突然,降临在一声不吭的忧郁上
补充:那一段浪漫的牵挂
相互愈合,我们……
彼此:大致相同的生活侧面
五月的粽子——交换
汨罗江上的生动?
紧握——救赎时间的雄黄
我们……
谁——也没有假装?
谁——也没有例外?
屈原——因为你的存在?
冲破了——因为你今天的存在?
遗长你足够的愤世嫉俗
谁有能力去安慰这辽阔的尘世?
我们——
第一天的“淑女”计划 篇6
一进家门, 我不管三七二十一, 蹬掉鞋子, 甩掉书包, 往沙发上一躺, 扯着嗓门喊:“外婆, 我回来了!”这气势, 足以震得“山崩地裂”。外婆连忙走过来, 说:“我的小祖宗, 轻点声, 怎么一点都不像女孩子。”“声音大些又没关系。”我嘴上是这么说的, 可心里却不这么想, 是啊, 我哪里像女孩子呀。
今天刚放暑假, 我就下定决心, 从现在开始, 一定当一个“正牌淑女”。
早上起床, 我开始提醒自己:手脚一定要轻。于是, 我轻手轻脚地下床, 轻轻地叠被子, 而不像平时那样, 一掀被子就“蹬蹬蹬”地跑去刷牙。
吃饭时, 也不像平时那样狼吞虎咽, 而是细嚼慢咽, 慢慢吃完, 我温柔地放下筷子, 轻声细语地对外婆说:“外婆, 我吃完了。”外婆不解, 平时像狮子一样的我今晚怎么那么安静呢?当然外婆只是想想罢了, 没多说就去洗碗了。
平时做完作业, 我爱看点武侠片或枪战片, 但为了淑女一点, 我只好换台看那些迪士尼公主什么的。“真恶心”“太难看”, 这些话我平时从来不在看电视时说, 此时却不由自主地说了。看得浑身都不舒服, 只一会儿就不想看了。我对着镜子扮了个鬼脸, 想:如果你天生不是淑女的话, 你怎么也扮不成的。看来我的淑女计划失败了。
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习作, 小作者把自己想变淑女并尝试做淑女的种种表现刻画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最后几句话, 充分体现了做回自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