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示范院校论文

2024-06-27

品牌示范院校论文(共7篇)

品牌示范院校论文 篇1

一、引言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不是强调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显示拥有的博士、硕士多少,也不是按照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来“迎接”国家验收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多少。示范性高职院校是要探索总结出一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发展可“示范”经验的历史重任,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促进高职教育机制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真正起到“示”与“范”的带动、辐射作用。

本文试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作用为切入点,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构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品牌战略进行研究与分析。

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高职发展时间短、办学基础相对薄弱,还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办学特色不鲜明、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因此,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达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 ,实施品牌战略,旨在通过2006-2008年连续三年遴选出100所立项院校,以点带面,以期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应,推进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推广到全国1000多所其他非示范性高职院校,从而建立一个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高职教育机制。

三、基于实践育人为本位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品牌战略构建思路

(一) 构建校园文化品牌是实践育人的环境基础

一所学校文化品牌的构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确的办学理念,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是实施品牌战略的环境基础。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厚生尚能”的校训来构建校园文化,实施培养名师工程,把“立德树人”的教风和“立身笃行”的学风相结合,建立校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优质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载体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形成“求实创新”的职业道德观念,用优质的校园文化来铸造高职学院品牌。

(二) 构建高职资源库共享平台品牌是实践育人的信息环境

更新教育观念,总结教学成果,围绕实践育人为核心,体现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品牌专业、品牌课程、品牌师资信息、品牌项目案例、实习实训虚拟多媒体演示、课件、测试题库、文献资料、品牌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资料、在线答疑等资源库共享平台。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资源库共享平台构建,形成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两个相互交叉融合体系,体现专业性、职业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等四个特征,使教师、学生能方便、及时、准确地检索所需信息,满足不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满足教师与教师之间、同类院校、校企之间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构建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公共资源平台品牌。

(三) 构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品牌是实践育人的实施条件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七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中指出:“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高职实训基地。”充分挖掘、利用、开发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一体化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按照“集成、共享、开放”的原则和“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要求,建成了融材料展示、功能表现、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文化熏陶为一体的建筑技术馆,被住建部领导评价为“建筑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标杆”。学校承担了第一批国家级高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来自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培养掌握专业领域新理论、专业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的骨干教师。

(四) 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品牌是实践育人的实施目标

示范性高职院校面向市场需求探求和构建自己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理念,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双向介入、资源共享,建立起系统的、开放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把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建立优质的高职教育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共享平台。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建设中以“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依托建筑、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着“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还与多家特、一级建筑企业合作共建“龙信学院”、“中南学院”、“常城学院”、“中技学院”等企业学院,走出了一条“双主体”育人的成功之路。

(五) 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素质教学团队品牌是实践育人的实施保障

构建教学团队品牌是高职教育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将其凝聚教学团队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通过培养名师工程,实施“企业技术人员、教师互派制度”,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教师到企业中担任培训讲师,为社会提供应用技术培训等服务。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参加实践 (职业) 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学团队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与教学能力,培养一支高职教育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探索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实践育人等方面的运行模式,为高职院校师资团队建设提供了可推广、借鉴的示范性经验。

四、结束语

以实践育人为本位的品牌战略构建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一个系统工程,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加快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3]教育部, 中宣部, 财政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

[4]黄乐览, 黄伟萍.论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发展定位[J].教育与职业, 2010, (24) :24-25.

[5]吴学敏.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1) :53-54.

品牌示范院校论文 篇2

“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是国家质检总局为开展知名品牌创建工作, 规范产业发展, 扩大品牌影响, 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在总结2012年“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基础上, 于2013年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一项工作。2012年, 30个省、市、自治区的124个园区申报开展创建工作, 其中14个园区获得命名授牌, 申报条件为“所在地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质检工作具备一定基础;主导产业符合政策规定、发展成熟, 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拥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产业具有较强成长潜力和发展前景。”

由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于3月21-22日在佛山召开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作现场会上, 深圳南山区、成都青羊区政府负责人及上海、河南质监局负责人介绍了本地开展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的情况, 在他们的报告中, “标准和标准化”成为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市场准入制度是目前国际上各个国家及地区普遍采用的手机通信产品监管模式, 其中涉及大量的国际标准和国际法规问题。深圳市政府和南山区政府将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项目、建立标准化创新激励机制、推动采标、培育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培育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 帮助企业提供国际市场认可的产品”。深圳南山区副区长曹赛先在发言中, 把重点抓好标准化工作排在“争创全国手机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重点工作”中的第一位。

成都市青羊区副区长穆际平表示, 青羊区将推动建立文化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在学习借鉴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经验的基础上, 围绕建立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标准化服务和管理体系, 制定出台了《关于青羊文博旅游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力争用三年时间建立完善文博旅游区服务标准化体系。目前, 标准化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青羊区成为四川省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区, 金沙遗址博物馆等8家企业成为“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示范区产品标准的先进性和覆盖率直接关系到示范区对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河南省质监局副局长姜慧忠表示, 河南在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培育创建过程中, 大力实施标准引领战略, 努力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实行标准化关口前移, 对新上项目执行标准情况进行调研, 及时制定地方标准或帮助制定企业标准;二是积极引导培育示范区内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三是大力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工作, 强化企业对推行标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四是在示范区特色主导产业中选择龙头企业积极筹建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 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会上,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对我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历程作了详细阐述。2012年, 全国品牌价值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制定发布了四项品牌价值评价国家标准, 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国家标准体系。去年, 质检总局联合财政部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对418家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品牌开展价值评价, 今年上半年将发布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意味着我国品牌建设之路是从品牌示范区的培育开始的。目前我国正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成立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的申请, 已经与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进行积极的沟通, 联合巴西、南非等国家共同发起, 深入研究品牌质量评价和品牌管理, 以中国为主导补充完善品牌质量评价的内容, 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今年2月26日, 国务院批准筹建“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 由质检总局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中央电视台、中国贸促会有关部门共同筹备成立, 促进会将承担品牌建设有关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 研究品牌建设的规律, 发布品牌评价结果, 与国际加强交流合作, 指导我国广大企业提高品牌创建的能力, 宣传推广我国优秀品牌, 提升我国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质检总局近期将筹备召开成立大会。

用教育科研打造学校示范性品牌 篇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实施对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校长的继续教育;为本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提供指导和服务;承担本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和教法培训等, 成为本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强调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应成为本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和服务中心。很多地方的教师进修学校在建设“培训中心”和“服务中心”上, 下了大功夫, 花了大力气, 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 对“研究中心”建设, 却明显“着墨”不够, 导致培训缺少后劲, 服务难上档次。

邵东人深入透彻地理解了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他们深知, 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品位, 就必须研究中小学教育, 必须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其实, 教师培训及其研究是一体的。培训为研究提供对象和情景, 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反过来, 研究为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为培训发现问题, 寻找对策。对于教师培训机构来说, 服务是目的, 培训是手段, 科研是动力。培训要提质, 科研必先行。因为科研可以为培训注入生机, 为培训增强动力, 为培训把准脉搏。

20世纪80年代, 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就参与全国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师资培训研究”的协作攻关, 其科研成果在全国引人注目。1996年, 学校开始了以“师范性、研究型、现代化”为研究课题的县教师进修学校整体改革实验, 提出了“教育的师范性, 教学的研究型, 管理的现代化”应该成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发展的方向。此课题在邵阳市乃至湖南省备受瞩目。从此, 邵东人在继续教育课题研究上一发不可收拾。人人有课题, 年年有课题;培训什么, 研究什么;培训到哪里, 科研就到哪里。学校自上而下形成了一股“科研热”。

多年来, 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始终把教师继续教育作为重大课题研究, 用科研成果指导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其主体、对象、内容、方法、手段、模式、组织结构、保障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找出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用以指导实践。邵东县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工程”来研究, 将学校建设、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融为一体, 构建起“三名工程” (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 研究体系, 然后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建设, 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在该县, 名师队伍建设, 名校长队伍建设和名校建设三大跨世纪工程互为条件, 互相补充, 形成合力, 激励着全县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不断创新素质教育, 提升教育质量。

邵东人树立科研为培训服务的理念, 将科研成果运用于继续教育课堂, 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实用性和有效性。尤其在培训模式研究上, 他们可谓匠心独运, 成绩卓著。在实践中, 他们对各种培训类型的模式都进行了反复研究, 建立了各种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有“请进来, 带出去, 大练兵”的学科培训模式;有“理论主导、实践主体、科研引线、评价考核”的“四结合”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也有“宏观部署, 具体指导—理论导向, 方法导行—网络服务, 资源共享—全员学习, 主体实践—督导考核, 规范认定—总结交流, 推广提高”的“六环节”县级培训模式。这些模式从实践中产生, 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既符合邵东教师培训的实际, 又促进了邵东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

校本培训在邵东开展得如火如荼, 也是邵东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抓得最好的一项工作。为了确保校本培训的质量, 为中小学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无穷的动力, 邵东教师进修学校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他们组织骨干力量同时参与校本培训的两个省级规划课题研究, 在立项研究的同时, 根据城区、乡镇、山区的不同特点, 选定了7所小学, 5所初中, 2所高中, 共14所中小学作为实验校, 有的探索乡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有的探索城区初中校本培训模式, 有的研究构建自学反思式校本培训模式, 有的研究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培训模式, 有的研究农村高中教师远程教育校本培训模式。各实验校开展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为全县400余所学校7000余名在岗教师校本培训提供了示范性研究。通过研究, 邵东县创新了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模式和方法, 探索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提高了整个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示范院校 篇4

学院先后荣获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2006年学院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组评为优秀院校, 2007年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名校、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 是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的窗口学校。学院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 独著、合编教材520部, 发表论文2800余篇, 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88项, 并有15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一、彰显优势:广招天下学子

学院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丘市, 多条重要的铁路、公路在这里交会, 独特的区位优势, 使学院成为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

一流的基础设施。学院占地1450亩, 建筑面积4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55亿元, 有教学楼6栋, 校内实验实训室 (车间) 156个, 校外实训基地76个, 图书馆2栋 (藏书50余万册) , 大型文体馆和大型餐厅各1个, 学生公寓10栋。整个校园布局合理, 环境优雅。

一流的师资力量。近年来, 学院相继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学习班, 每年设立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青年教师的在职培训。学院现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212人, 博士、硕士研究生等166人, 双师素质教师281人, 全国劳动模范2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及省管优秀专家6人, 河南省高校名师2人。

一流的教学管理。学院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出台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二、面向未来:培养一流高职人才

学院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要求, 始终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前列。学院及时转变和调整办学思路, 积极围绕市场办学。学院目前有10个教学系 (院) 、1个教学部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 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会计电算化、金融保险、旅游管理等40多个专业。

一是专业设置市场化。学院以详尽的市场调查为基础,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 按照“市场需求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市场需求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 不断优化学科结构, 合理设置专业。

二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学院打破原来的办学模式, 根据社会实际需求, 在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实用人才、通过对口升学和专升本向高校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同时, 走联合办学之路, 采取“短平快”的培训方式, 多层次、多渠道为社会培养人才。

三是专业技能标准化。学院始终把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 以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和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使学生练就了一手过硬的专业技术, 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真情独钟:把学生就业高高举过头顶

“上学等于上班, 入学等于就业。”这是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郑重承诺。学院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常年负责社会用工情况的摸底调查, 广泛搜集用人信息。学院立足国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 坚持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 制定了四个“四分之一”的安置目标, 即毕业生的就业四分之一在本市、四分之一在市外省内、四分之一到沿海发达城市、四分之一升入高等院校深造, 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比例均衡、分布合理、走向明确、渠道畅通。

学院还利用高科技手段, 大量搜集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信息,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海南、郑州等地建立起稳定的就业基地。多年来,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07年, 学院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质量50强院校。

四、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一枝独秀

为了学院的长足发展, 学院不断探索创新, 采取“学校+军队+企业+家庭”的管理模式:既要有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 又要有军队严明的纪律约束;既要有企业激烈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 又要有家庭的温馨、舒心与和谐, 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以班级管理为核心, 对课程的开设进行全方位管理, 成立了由任课教师参与的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定中层以上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班级的制度, 开展一名党员帮扶两名特困生活动。在全省率先实行“专业部主任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学生单科结业制”“教考分离制”等, 促进了教学相长, 更好地帮助每一名学生成才。

2003年8月, 商丘市委、市政府结合该市教育现状, 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决定将商丘市6所中专学校———商丘农业学校、商丘商业学校、商丘财税学校、商丘文化艺术学校、商丘体育运动学校、商丘工业学校进行实质性整合后, 交由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统一管理, 再加上学院原有的广播电视大学和财经学校, 从而实现了九校合一, 一艘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正在商丘劈风斩浪, 飞速前行。

关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思考 篇5

2006年我国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至今已经走过近3年的历程。3年的示范建设实践不仅使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也使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对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战略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兴办高职教育以来, 就有许多问题困扰着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 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办什么样的高职院校”和“怎样建设这样的高职院校”这样两个根本的问题上。围绕这样两个根本问题, 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了“三个提升”和“一个实践”问题。所谓“三个提升”主要是解决高职院校班子领导能力提升问题, 培养一批能站在世界职业教育前沿的领军人物;解决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提升问题, 真正实现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高职院校教学条件提升问题, 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不仅办学理念先进, 而且办学条件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三个提升”的过程中, 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

在解决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提升问题方面, 建设单位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省情、市情、校情以及高职院校所服务的地区、行业的具体实际情况, 在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课程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 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层次推进”产学结合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宁波北仑高职教育模式等, 就是正在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我国高职教育工作者们深化改革、提升理念,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方面的成功探索。

在解决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提升方面, 通过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 由中央引导、地方配套向高职院校注入建设资金, 使这些院校在原来国家和省市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称号和好评的基础上, 其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有了更大程度的改善和提升。据不完全统计,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启动至今, 中央已向各省市示范院校建设单位投入资金24.3亿元, 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 结合本地区财力情况, 以不同的比例配套注入建设资金至少达到50亿元。

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普遍提升了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 并通过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探索实践, 借助国家示范院校协作委员会等平台交流、研讨、合作, 涌现了一批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专家型的院校长和领导班子。同时, 按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宗旨和目的要求, 各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和高职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专家学者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实践, 在探索具有我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一个完全不同于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F”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国外高职教育模式, 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吸收了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 总结了我国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成果, 最大限度地把行业、产业、企业、职业和实践5个要素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 同时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强调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既姓“职”又姓“高”的特殊定位, 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就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 实施对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核心内容的全方位培养, 并通过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来保证培养目标。

二、目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建设工程实施的重要问题, 已成为掣肘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 应该引起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1. 特色问题。

国家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主导思想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按照这个主导思想, 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就应该强调姓“中”而不姓“外”, 求“土”而不求“洋”。所谓姓“中”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 所谓求“土”就是结合国情、省情、市情、院情, 将高职教育理念本土化, 办学模式本土化,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土化。一百所国家示范性院校, 应该是一百朵花, 百花齐放, 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现在一些院校确实存在着单纯照搬德国、英国或澳大利亚等某些国家职业教育模式, 较少考虑自己的国情、省情和校情。也有一些院校不能全面理解专家指导意见, 简单片面地按照一位或几位专家提出的思路和模式去套做方案, 生搬硬套地进行所谓“示范建设”。如果这样下去就可能出现一百所院校都长一张“脸”, 或只长几张“脸”, 这就失去了国家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的和意义。

2.“两个积极性”问题。

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和省市地方的“两个积极性”问题,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其他主管部门的“两个积极性”问题。

国家和省市地方的“两个积极性”问题是, 国家中央部委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积极性比较高, 但地方政府这方面的工作热情与之相比尚有差距;有些省市在申办国家示范院校立项时积极性较高, 但立项建设以后, 对立项建设单位的工作指导、检查、督导、督察等方面工作不到位, 特别是在资金配套、政策扶持等方面工作力度严重不够。在一些省市,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成了教育部和建设学校的“垂直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根本看不到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影子, 更谈不到指导、督察和相应资金配套。

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其他主管部门的“两个积极性”问题是, 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教育厅局的积极性比较高, 但政府其他主管部门热情不足, 支持力度不够,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挚肘的现象。如一些示范院校在建设过程中都遇到了地方资金配套受阻问题以及从企业引进人才的机制障碍问题, 基本建设免税退费过程中一些部门的制约问题, 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税费减免政策不能真正落实的问题。在一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热情高涨, 其他一些政府部门无动于衷;教育行政部门和建设单位热火朝天, 其他一些主管部门袖手旁观的现象。

3.“动态管理”问题。

“动态管理”问题目前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示范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动态管理”问题。示范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是“动态”的, 不仅要看立项单位申办和制订方案时的承诺, 更要看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的实际作为, 不符合条件或不具备条件的应该做出相应处理;不仅要看示范建设单位本身的工作态度和进程, 也要看其上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态度和履行承诺情况。另一个问题是目前示范院校建设单位所面临的更重要的问题, 即示范院校建设方案的“动态管理”问题。示范建设方案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是“动态”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 产业、行业和企业技术、工艺、设备的发展变化, 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也应允许而且必须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三、对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工作的有关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

这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灵魂。这项重大工程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我们所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否真正具有中国特色, 是否能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国外模式且真正本土化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建议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和引导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实事求是, 从自己的国情、省情、市情、院情出发, 大胆创新, 探索自己的办学模式, 探索自己的建设思路, 探索具备自身特色的高职教育道路。当前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评审等工作中, 更加重视特色内涵, 引导高等职业院校走特色发展之路。

2.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政府主管部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中的职能作用。

教育部、财政部不仅要抓这些建设单位的示范建设工作, 更要抓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在示范建设工作中所应承担的指导、检查、督察以及政策支持和资金配套工作。有关部门不仅要召开示范建设院校院校长工作会议, 每年也应召开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会议, 及时总结和交流各省市开展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国家和省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检查和督察工作。特别是建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必要的时候成立督察组或派出督察员, 对省市地方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在履行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承诺和责任方面进行督察, 重点检查考核各省市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工作指导及资金到位情况, 并协调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 基本建设免税退费, 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税费减免政策落实等问题。各省市教育、财政等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从地方行政管理方面加强对本省市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领导、指导及协调力度。

3. 加强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动态管理工作。

建议在加强建设单位的指导和检查, 保证建设单位能按照“两部”要求和承诺, 按要求完成示范建设任务的同时, 有关管理部门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 在符合示范院校建设总体要求的条件下, 允许原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做适当的调整, 特别是对方案中拟定的设备采购等建设项目在资金、品种、时间等方面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使得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能符合经济形势发展、产品结构调整变化、技术工艺设备更新提高的要求,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科学发展, 真正达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目的, 保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质量。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至今已经走过近3年的历程, 为又好又快建设高职院校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进行了思考, 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示范,高职,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篇6

示范项目建设以内涵为重, “创”字当先

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 高职院校无时不在艰难中探索。因为这是一项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工作, 具有开创性, 需要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作为建设者, 笔者也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探索过程。开始编制方案时, 我们按一般项目运作, 编制了一本花钱的账单, 诸如需要建多少实验实训室、买多少仪器设备, 等等。进入建设阶段, 我们把成果虚化为可视化的教材、实验实训基地、课程等, 以为量化的任务就是成果的显性标志。到真正实施时才发现, 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是一个既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 思想解放不到位, 观念更新不到位, 最新的高职教育理论掌握不到位等等, 都会成为项目运作举步维艰的障碍, 越是原来长期积淀的办学优势或特色, 越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教师既是项目实施的执行者, 也是项目实施最大的障碍源, 教师水平高则会推动项目按设计者的意愿顺利实施, 否则就会出偏差或执行走样。

通过两年的不断摸索, 笔者认为:示范院校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建设过程而并不在于结果。从表面上看, 有时效性, 三年为期限, 但应该把它看成是提高院校办学综合水平, 特别是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水平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人才的长效工程, 以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形式上看, 示范院校建设有量化的显性目标, 但只能将其看成阶段性目标, 要把实现目标的过程、目标完成的质量、目标带来的效益等放在首位, 而不应过分关注目标本身。从主次上看, 应先从内涵入手, 以质量求数量, 否则很容易本末倒置。所以, 示范建设应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以内涵建设为灵魂, 而内涵建设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团队建设、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等。要搞好内涵建设, 教师是核心, 教师观念转变是关键, 校企合作是唯一可行的办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是能力培养的根本。从成效上看, 示范建设的效果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与其他院校的横向比较仅可作为参考, 与自身的纵向比较才是关键。认识提高了, 观念更新了, 学校发展了, 这才是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诠释, 也是启动实施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初衷。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改革为重, “特”字当先

立足自身专业特色,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示范建设的核心任务。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采用学科型课程体系, 其基本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重点, 实用性知识较少涉及, 实践性环节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理论课学时较多。这种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及教学体系越来越显现出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脱离工作实际, 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理论, 轻实践, 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 甚至可有可无;学校不重视实践教学, 学生忽视实践环节, 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踪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一些反映科技发展的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学到。

要解决上述问题, 高职教育必须贯彻两个原则:一是按需施教的原则, 二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按需施教就是实事求是, 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职业需要实施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及接受能力实施教育。所以, 应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 以能力为中心,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 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所谓能力, 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包括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技能、“知”和“做”有效结合的、能胜任某领域工作任务的综合条件, 这种能力不但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工作水平, 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更要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以职业为重, “能”字当先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职业导向性, 应以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也要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 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 教学方法强调行动导向, 课程目标强调就业导向, 教学环境强调职业的真实性。高职教育从根本上说“职”是属性, “高”是特色, “必需、够用”是原则, 不能以偏概全, 将其等同于短期培训。要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能力观、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及技术应用的层次观, 搭建职业基础学历平台、职业通用学历平台及职业专业学历平台, 依此打破原“三段式”教学模式,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推进课程改革。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校企深度合作不够、课程建设滞后、教材工学结合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借鉴德国、香港等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与陕西建工集团等12家大型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归纳典型目标任务、整理完成任务所需能力, 形成19个学习领域, 设定99个学习情境, 构建428个学习单元等六个工作环节, 对旧课程体系加以解构与重构, 据此构建形成了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新课程体系, 开发了14种课程标准和14种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形成了4个多功能、综合型校内综合实训中心和12个校外综合实习基地, 通过试点班运行, 取得了满意的成果。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双师”为重, “培”字当先

教学团队是以人才培养为愿景, 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组成的团队。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 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 建设高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才能推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才能不断扩大社会服务的质量与层次, 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流的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才能真正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

教学团队建设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团队带头人。教学团队要有领军人物, 由于师资来源和培养方式的影响, 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在能力与素质方面有明显的不足, 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 致使教学团队松散, 阻碍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进是一种途径, 但更重要的在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培养。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师资来源单一、教师专业素质欠缺、企业的能工巧匠很难招聘来校等原因, 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课程解构、重组的需要, 成为教学改革中的“短板”。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能是强化基层锻炼, 加强对校内教师的职业技能测评与培训。三是团队整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团队意识淡薄, 缺乏整体观念, 只顾个体教学, 缺少沟通协作, 忽视专业教学分工, 使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能得到有效推广, 削弱了教学团队的凝聚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是加强培训, 其次是建立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生产性为重, “仿”字当先

传统学科体系下构建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生产性严重不足, 学生不能感受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氛围, 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加上投入不足, 导致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物质基础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校外实习基地是完成顶岗实习教学的必要环节, 由于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直观层面, 深度合作不够, 企业缺乏投入的机制和兴趣, 致使真实的生产性实训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环节的“瓶颈”。笔者认为, 示范建设应将强化实践环节的重点放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软件、硬件条件建设上, 使校内基地兼具生产性、模拟性和综合性, 具备真实的职业氛围, 融合理论与实践环节, 对实践教学加以整体设计, 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要内外结合, 以内为主, 使实践教学在内涵上实现“八个结合”, 即学校与工厂结合、教室与车间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品与产品结合、招生与招工结合、育人与增效结合。

校企合作以“双赢”为重, “做”字当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目前, 校企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和“缝隙”。其主要表现, 一是合作层面浅, 只是学校定向“帮”企业培养人才, 企业承担毕业生实习等任务;二是“合”多“作”少, 形式上热闹而内涵不深;三是缺乏合作的有效机制, 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现象。要想实现突破, 笔者认为, 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和全新的理念重构校企合作的途径。不但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 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规约, 而且要从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新视角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转变观念, 创新合作路径。更重要的是构架合作的长效机制, 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汲取现实动力, 通过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训实习等方面的有效合作, 真正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我院的校企合作是通过搭建对接平台实现的。在示范项目实施时, 我院策划并启动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学院与省内外36个县 (区) 、668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并与31个县、285个企业签订了紧密合作协议, 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15个, 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技术服务型、技能培训型、实验实训型、顶岗实习型、就业基地型等多种互惠合作模式, 形成了具有学院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即“专业为纽带, 系部抓实施, 县乡做协调, 需求为基础, 学校、企业、政府、学生四方受益”的互惠合作良性机制, 走出了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具有前瞻性、开创性和鲜活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而言, 就是以专业为桥梁, 寻求联系企业;由各个系部具体操作, 实施合作项目;考虑涉农专业面对农户的松散性与差异性, 由县级或乡级政府协调组织, 以双方在科技服务、技术攻关、员工 (农民) 培训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前提, 广泛开展协作, 最终实现四方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 使双向合作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示范院校建设是高职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 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大胆探索, 在探索与追求中提高, 在不断提高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福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 .

品牌示范院校论文 篇7

1 领导重视, 团队开发

首先领导转变观念。开发优质课件, 一是教学改革成果的标签;二是能有力地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能提升整个教师队伍开发能力。其次领导高度重视。一是广泛的宣传CAI课件, 大力推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冲击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更好地引领大家走进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天地。二是可以集合各个方面最优秀的教师组建开发团队, 优势互补。三是提供一定的物力 (专用开发室、高档次计算机设备等) 、财力支持。一支在领导组织下, 集合了高水平人才, 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的开发团队是开发示范课件的最根本基础。

2 加强学习, 统一认识

现在CAI课件多数人用PPT开发。用PPT开发比较简单的课件仅凭一己之力还是可行的, 但要开发出优质课件非常难, 甚至不太现实。开发优质课件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系统工程, 机构组织、人员调动、设备配置、经费保障等等, 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与支持。对此,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 甚至还可能发出质疑声——这样“兴师动众”有必要、值吗?影响开发工作。要想得到人们理解和支持, 需要通过专门学习统一认识。譬如: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目前课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等一系列专题研讨会, 通过探讨与学习, 逐步引导人们认识开发优质课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清楚、统一了, 人们才能撇开个人得失为开发优质课件献计献策。群众力量是无穷的, 有了大家的支持, 开发示范课件就成功了一半。

3 循序渐进, 逐步完善

开发示范课件也同样要遵循循序渐进, 逐步完善的原则。开发课程中不同的章节或单元其侧重点不尽相同, 有的侧重理论, 有的侧重技能, 有的二者并重。以章节或单元为开发子课题, 第一开发时间短, 可以迅速投入教学, 通过教学运用及时地收集建议和意见, 迅速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第二有利于总结不同类型课题课件的特点, 便于向同类课题辐射。循序渐进, 逐步完善可以让开发工作少走一些弯路, 提高开发的效率。

4 选好课题, 提高价值

课题选准选好, 才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才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的课程很多, 选择哪些课程作为示范课件开发是需要认真考究一番的。选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 开发难度大

课程开发难度小, 开发团队的水平难以体现, 价值削弱, 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课程开发难度大, 一己之力无能为力, 方能显示出团队的力量和水平, 才凸显示范。它能告诉人们团队建设以及人才的重要性, 能激活更多的人寻找差距、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当人们开发课件时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借鉴示范课件, 示范课件的怍用开始体现出来了。

4.2 应用范围广

示范课件选择应用范围广的课程, 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等具有公共属性的课程。开发公共课程能受益的教师和学生多, 会产生更大、更多、更深刻的教育意义。运用教师越多, 就会有更多的教师直接体会到示范课件教学的益处, 将有力地促进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研讨与开发;受益学生越多, 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有新的认识。学生普遍认为, 专家是计算机应用的开发者, 学生是计算机应用的使用者, 现在老师们能够开发出优质课件我们也就能够开发出优质作品。转变学生传统观念, 改变学生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示范课件的另一重要的教育作用。

4.3 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

计算机的优势是智能化。示范课件在制作上一定要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这一优势。如:时间的缩短和延长, 空间的放大和缩小, 不可视到可视, 不可动到可动等。形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 色声光电交融的多媒体课件。

5 课件优质, 提升功能

示范课件一定要做成优质课件。什么是优质课件, 优质课件的标准有哪些, 目前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准确的量度标准, 但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参考点。如:遵循教学原则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具备实用性、高效性、交互性、美观性、等特点。优质课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5.1 巧妙的组织

优质课件内容丰富, 素材多样, 有文字的、图形图像的、动画的、音频的、视频的等等。众多资料离不开精心设计、巧妙组织。首先导航图做到层次清楚, 图标简洁, 表达清楚, 链接准确;其次内容组织做到结构合理, 媒材巧配、跳转灵活、连接可靠。

5.2 漂亮的界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常言道:人靠衣服, 马靠鞍。漂亮的外表是一见钟情的影子。现在网络很发达, 网页制作也较漂亮, 优质课件也需要在美丽外表的烘托下, 吸引更多学生的目光, 方能形成争睹芳容, 先睹为快的场境。界面漂亮除了体现在优质课件封面外, 尤其要重视优质课件内部界面的美化, 它包括背景图案、文字搭配、图形颜色、按钮形状、展示方式等等进行统一的整体美化。

5.3 逼真的图形图像

图形图像是优质课件中基本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它能体现开发者们的创造性、个性性;另一方面它能直观地反映教学对象, 变抽象为形象, 变不可见为可见, 大小之间的转换, 是特殊教学内容非常好的一种的表达方式。图形、图像尤其是针对实体对象要做到外观逼真, 内部结构表达清晰、准确, 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4 流畅的动画

动画是优质课件中最出彩的部分。一幅幅美仑美奂的动画尤其是3D动画一定会令学生目不转睛, 百看不厌, 赞叹不已。实体制作3D动画要做到外观逼真、质地实感, 运动流畅、连贯、准确。这是3D动画的魅力所在。

5.5 多媒体交融

在优质课件中还需要适宜地搭配视频、音频等媒材。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去接受教学信息,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高度去认识同一事物, 才会更加完整、深刻。

5.6 师生的互动

交互是优质课件最重要基本功能之一, 是人机对话解惑答疑的交流平台和窗口。师生对话做到交互方便、响应及时最为重要。交互要做到问有所答, 疑有所解, 学有所获。

5.7 适时的更新

优质课件最重要的特点是及时反映最新科技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成果。能尽早地学习到最新科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源, 让学生了解最新信息, 又能提高他们今后工作的适应度。及时更新是优质课件保持优质的关键。

5.8 新旧手段融合

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不是万能的。各个手段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项。如:传统教学中的实物教具就非常的简便与真实, 用课件表现反而生硬、疏远, 劳民伤财;但实物教具其内部结构或运行状况又不便甚至无法展现, 而用课件却能活灵活现的表达。优质课件要在兼容传统教学手段长处的同时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即能用实物的用实物, 能用录像的用录像, 能用电子黑板的用电子黑板等等。能兼顾多种教学手段形成优势互补是优质课件的又一主要特征。

6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要高度重视交流学习。一方面要及时通过多种渠道认真总结示范课件教学后的信息反馈。以个别交流、专题座谈会等形式, 听取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不断丰富、完善示范课件;另一方面走出学校参加有关的研讨会、培训班等, 加深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开发课件的技术能力。

7 结束语

高职院校应重视并大力开发示范课件。开发示范课件不仅是高职院校对外宣传教学成果的平台, 还是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助推器。在开发示范课件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现代化手段的开发能力。要通过示范课件的示范和引领, 让更多的教师既能走进现代化教学的天地, 还能品尝到现代化教学的成果。当优质课件成为高职院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模式时,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并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大力开发CAI课件是高职院校近年来热门课题之一, 随着课程的迅速开发其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课件几乎是教案的翻版或简化版, 既影响课件教学的质量, 也影响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本文重点就开发示范CAI课件进行了探讨, 旨在为开发示范课件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示范课件

参考文献

[1]郭创.浅议多媒体教学[J].科技信息, 2009. (22) .

上一篇:数据流存储下一篇:实训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