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感悟 创新

2024-12-31

理解 感悟 创新(精选9篇)

理解 感悟 创新 篇1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图像信息。它带有一定的讽刺性或幽默性, 题材紧贴社会, 多来源于生活的趣点、焦点或争议点。画家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借助这种融趣味性和生活性为一体的特性, 成为小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生从小就接触各种漫画, 对漫画有一种熟悉感。在作文教学中, 漫画往往能凭借其熟悉的图像形式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激起学生想说的冲动, 调动学生想写的欲望。小学语文教材中漫画作文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它独特的形式、浓浓的趣味、深刻的主题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感悟、创新的能力, 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一、漫画作文的现状与困惑

1. 阅读取向差距明显

客观而言,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使用的漫画与学生从小接触的漫画还是存在一定差异。虽然都以图像信息为主, 但学生从小习惯阅读的漫画大多是《七龙珠》《机器猫》等故事性较强的长篇儿童漫画, 其中的单幅漫画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少, 含义也比较浅显。长期阅读此类趣味较强、主题较浅的漫画, 会导致学生对教材中的漫画题材较难适应, 理解图意时往往习惯停留在表面上, 就图论图, 对于作者隐藏在画中的主题思想较难体察。

2. 生活阅历相对单一

小学生大多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 接触社会的机会少, 生活阅历相对单一, 思维比较简单。面对漫画中凝练的图像、含蓄的表达, 深刻甚至复杂的主题, 学生较难理出思路, 抽丝剥茧地提炼出画家真正想表达的观点。尤其是含有批判意味的漫画, 天真的学生往往会被图画表面直观浅显的“笑点”所迷惑, 而忽略了漫画中幽默的真正意义, 理解图意易出现偏差。

3. 习作描述缺乏感悟

漫画与生活密切联系, 题材多取自社会的热点或争议点, 而小学生习惯关注自己的小天地, 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普遍较少。因此, 对于以针砭时政、讽刺幽默为主的漫画题材, 小学生难以将视角从画投射到相关联的社会生活中去, 更难将画中的某一个瞬间或场景与社会中的某一种做法或现象联系起来感悟。习作容易局限于画面本身, 出现描述画面多、感悟少评议少的情况。

二、漫画作文的有效指导

1. 多视角观察

漫画由于其丰富的内涵, 在解读时应注重从不同角度切入, 这样才能充分感受漫画蕴涵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智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从画中不同事物的角度或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多方面理解漫画。

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中的漫画《假文盲》。虽然只是简洁的单幅漫画, 但漫画家华君武所要表达的意思却十分丰富。图中, 候车站特地设置的“母子上车处”通道里站着的既不是母亲也不是孩子, 而是四个高大冷漠的大男人, 他们视醒目的“母子上车处”五个字而不见, 心照不宣地共同成了“文盲”。此时, 一对弱小的母子, 却可怜兮兮地站在通道旁等车。

对于这样一幅颇有味道的漫画, 教师如果善于引导, 学生的作文则会打破单一模式, 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感悟。

A.从四个男人的角度去观察。他们既不是虚弱的母亲或年幼的孩子, 也不是老人或病人, 四个衣冠楚楚强壮有力的男人为了贪图一点方便就面无愧色地站在通道里, 故意视“母子上车处”这块标牌而不见。画家显然是想通过漫画谴责社会上那些令人不齿的“假文盲”, 他们在各种道德约定前装聋作哑, 置社会公德于不顾。B.从母子的角度去观察。那位母亲包着头巾, 在寒风中怀抱幼儿孤零零站在通道外。假设公交车此时驶来, 那对母子想必也是最后一个上车, 至于座位, 大约早被人抢占去了, 可此时, 既不见候车站的工作人员主持公道, 也不见其他乘客仗义执言。画家在某种程度上谴责了那些冷漠的旁观者。C.从两者的角度综合去观察, 又会产生新的感悟。个头上, 四个男人显得尤为高大强壮, 而一对母子则特别瘦小。本该被照顾的却站在通道外, 这对通道内的四个男人而言难道不是最好的嘲讽吗?再看神态, 四个男人一脸漠然, 明明理亏却毫不羞愧, 而那位母亲却只敢斜着眼窥视这四个不该出现在通道里的人, 仿佛理亏的是她。画家通过这颇有深意的对比揭示了一种社会的畸形现象———无公德者反倒不以为耻, 受害者却不敢据理力争。

2. 多层面感悟

一幅优秀的漫画, 必然是画家眼光敏锐、思想深刻的佳作。画家通过特定的画面来揭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这些“思想”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而是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反复酝酿。阅历浅且理解力较弱的小学生, 迫切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层面地对漫画进行感悟。首先, 应该理解漫画最表层的意思, 也就是图像所描述的一个故事或一种现象。其次, 要在明白画意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画家通过图像表达的讽刺或表扬。最后, 要学会联系生活, 进行思考, 真正体会画外之意。而越是优秀的漫画作品, 越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表达上越是含蓄, 也越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利用联想多层次地触摸画家隐藏在画面下的真正意图。

如漫画《两只狗》。两条差不多的狗从不同的镜像中得出了相反的自我认识, 既而产生了相反的态度。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比较单一的角度去理解这幅漫画, 认为画家要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哈哈镜, 要选择合适的镜子。

这仅仅是画意中最浅显的内容, 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画家讽刺的目的, 仔细观察两条狗照镜子之后不同的态度。两条狗从哈哈镜中分别看到了自己不同的形象, 镜像为高大威猛的那只就自我感觉良好, 昂首挺胸, 叼着雪茄逛大街, 镜像为孱弱瘦小的那只就畏畏缩缩, 颤颤巍巍地匍匐前进。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 明白了作者其实是在嘲讽那些只信镜子不信自己的人。

至此, 对于画意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图像上, 教师应再启发学生从狗联想到生活, 联想到人, 从镜子联想到来自外界的评价———这幅漫画画的仅仅是狗照镜子吗?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 明白了画家的真正意图———讽刺那些凭借他人的几句评价就丧失了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一些没有清醒头脑的人。

3. 多元化评点

由于漫画特殊的题材、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 决定了对小学生漫画作文的评改必须走向多角度多主体的多元化评点。

一是评点角度要多元化。漫画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漫画中直观图像的描述, 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是否准确、生动进行评点。同时, 要根据学生的图像描述与画意解读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评点。画面的描述中应渗透学生的解读, 不能用白描的手法完全客观地来描摹画面, 这样会导致解读与漫画脱节。再次, 从学生在个性化解读时条理是否清晰、观点是否明确进行评判。最后, 还可以评点学生从漫画中感悟到的寓意是否深刻。但这一点要求不宜过高, 小学生阅历浅, 思维的深度不够, 对于寓意的体会必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评点时不宜过于重视主题的发掘。

二是评点主体要多元化。同一幅漫画, 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 必然会出现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教师作为评点主体, 固然能在高度、深度、广度上给予学生准确而有效的指导, 但学生成为评点主体时, 往往还能产生自我修改的新思路。学生在互相评点、修改等行为中会再次深入地感悟漫画的寓意, 而此时, 学生对漫画的解读也将趋于更准确、更深刻。

三、漫画作文教学的再思考

学生根据漫画写作文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画意的描述, 而在于解读容易出现偏差, 联想和感悟受阅历理解力等局限, 有时会趋于浅薄化和模式化。要真正帮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着眼点应不仅停留在课内指导上, 还要在课外进行恰当的引导。

1. 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信息

小学生习惯于用“好坏”“对错”的二元化判断来分析事物, 其实, 大千世界, 岂能用几个字一言概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 而不是拘泥于简单的角度。要积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 可以巧妙借助语文教材中一篇篇内涵丰富的课文, 有机结合孩子熟知的课外书里性格复杂的人物或灵活利用班级里临时突发的事件,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中聚焦的热点,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地看待事物。这样学生在阅读漫画时, 才会习惯地进行多角度创造性的解读, 发掘出作品的丰富寓意。

2. 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习惯

引导学生利用新闻积累大量信息, 紧跟社会潮流, 把握时代脉搏。漫画针砭时弊的特性, 决定了它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又怎能体察到漫画的深刻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每天读报听新闻的习惯, 时时刻刻关注生活, 积累信息, 紧跟时代。这样, 阅读漫画时, 才能从小小的几格画面中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事例, 甚至上升到看待社会现象的高度, 最终提升对漫画主题理解的深度。

3. 拓宽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

由于小学生生活简单, 阅历不够, 感悟漫画往往有局限性, 漫画作文教学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打开思考的大门, 迸发出创造性解读的火花。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拓宽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 引导学生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 思考社会, 丰富体验, 增加阅历。这样, 学生感悟漫画时就会从表面图意上进行突破, 自觉地联系社会生活, 深入领悟漫画的真正含义, 从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理解语言,感悟真情 篇2

教例一:《船长》

教师让学生朗读船长的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然后请学生说说用什么语气读。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用命令的语气。

生:(严肃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特别是“打死他”学生读的是恶狠狠的)。

师:这句话只读出命令的口气够吗?联系哈尔威船长的为人及当时的情景想一想,哈尔威船长只关心妇女和儿童吗?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小小一问如石击水,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

生1:哈尔威船长既关心妇女和儿童,也关心船上其他的人,从前面“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可以看出。

生2:船上的男人们有的是船员,有的是乘客,他们并不是船长的敌人,所以读这句话既要有命令的口气又要有无奈、伤心的感情。

师:对,这句话中包含着命令和关心、无奈、伤心的复杂感情。就请你读一读。

生:(严肃而又关心、无奈、伤心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教师给予表扬,再范读,然后指名读,齐读。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这句话中复杂的感情)

教例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像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生1:(带着严肃、命令的口气读,声音很大)

学生齐读(是命令、怒吼的语气)

这时,一向爱插嘴的李杰站起来质疑:“老师,如果副官长不向大黑骡子开枪,彭德怀真枪毙他,那彭德怀不就像国民党的军官一样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笑了,有的脸上也带着疑惑。

我暗暗高兴,因为李杰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很显然,这位学生是从彭德怀的怒吼中产生疑问的。

但本文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崇高品质。这位学生的理解显然出现了偏差。于是,我积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遵从编者和文本以“扬善”为主旨的原则,及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全文,想一想:彭德怀命令副官长杀大黑骡子的目的是什么?

生1:(读后回答)彭德怀杀骡子是为了给战士们充饥,让战士们走出草地。

生2: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现在他命令副官长杀大黑骡子是不得以而为之,可看出彭德怀更爱战士。

生3:彭德怀爱战士,当然也包括副官长,即使副官长不杀大黑骡子,彭德怀也是不会枪毙副馆长的,这只不过是气话而已。彭德怀是爱国爱民的好将军。

刚才提出疑问的李杰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见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我趁机引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师:既然彭德怀更爱战士,这句话只读出命令的口气够吗?联系当时的情景想一想,这句话该怎么读?

生:彭德怀关心战士,所以读这句话既要有命令的口气,又要有感情。

师:对,这句话中包含着命令和爱战士的复杂感情,请你们将这种复杂的感情带进朗读中。

学生自读,齐读。

(这次的读不再是开始的那种怒吼的朗读了,而是包含着命令和对战士们的爱的复杂感情了 )

与“理解感悟”相生相长 篇3

一、运用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在研究理解感悟的板块中,每个单元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习一组课文,把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安排,并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认识,使其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与规律。这是一篇课文的教学所达不到的。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四篇文章,分别是《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这一组课文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采用找关键句、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品读句子的方法来组织同学们进行学习、理解课文。在第一节《触摸春天》的课堂上,老师就围绕着预习检测中的内容,让同学们找到有关描写了“奇迹”的句子,有的学生马上找到了“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接着在这个句子中,让学上找找能表现奇迹的关键词,学生很快能够找到“穿梭”“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针对这些关键词,采用解释、换词、比较词语理解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个盲女孩的生活,了解她的自信,了解她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了这个方法,然后很好地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学习、互相汇报,老师点拨。在接下来的三篇课文中,将这个阅读方法贯穿始终。两节课下来,学生对找关键句,抓关键词的阅读方法能够有一定的掌握,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继续深化这种方法的学习,循序渐进,对于关键句与关键词的寻找与领悟就会有一个新的高度。除了这种阅读方法,我们还有读文字想画面、批注式阅读等阅读方法,想想每个单元坚持学习一种阅读方法,一个学期可以学到八种,一个学年可以学到十六种,不说每个学期都有新的阅读方法,单单将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阅读方法在小学阶段很好掌握,然后在群文阅读课上将这些阅读方法加以练习、巩固,必然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必然让学生学有所获。我们经常说要将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我觉得这种方式就是。让他们掌握方法之后,自己阅读,自己理解,自己收获,自己成长。这也就是单元整合的魅力之一,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掌握表达方法,彰显言语生命

潘新和教授说:语文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应需”,把学生“塑造”成符合成人社会的教育观念的统一的“人”,将他们“修理”成能根据外部世界的指令行动的机器人,甚至为此不惜专断地干预、窒息他们的言语禀赋,以求得毫无灵性的工具化的言语操作能力,而要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内存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天赋。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人的言语欲求、言语意识、言语才情、言语智慧、言语能力、言语抱负和言语信仰,是从每一个人的鲜活自由的内在生命中成长、绽放出来的花朵。除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在理解感悟板块中整合了一个单元的表达方法。同样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四篇文章,主题都是跟生命有关,这么沉重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要深入理解还是有困难。但是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们,面对这一组课文对表达方法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就是具体事例 + 感悟。无论是《触摸春天》还是《生命生命》,都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触摸春天》是用安静捉住蝴蝶的事例来说明作者的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三个小事例来说出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样的感悟。学习了这种表达方法然后在群文阅读和表达感悟这两个板块中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来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因为人是符号动物,是天生擅长言说、写作的动物,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无限的言语潜能;人是天生会言说的动物,都拥有不同的言语个性和才情。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视角下,只要创造适宜成长的环境,顺应并促成学生言语潜能和个性的最大发展,所有的孩子都应当可以成为言语天才。

如何理解和感悟问题 篇4

自从“课标”颁布以后,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就给人一种教学的陈旧感。这是有待商榷的。这里必须明确感悟和理解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人认识一件事物、一个定理、一个概念„„都要达到理解水平。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因为理解就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我们反对的是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总攻击一段中的“震动山谷”“千钧一发”“奋不顾身”这三个词语,正揭示了这段内容的三层意思。在结合上下文学习之前,先要把“千钧一发”这个成语的本义(“一根头发负担千钧,一钧30斤”)弄明白,千钧等于三万斤,一根头发上能担负三万斤吗?说明事情的危急性,再结合课文理解这个成语所比喻的“形势万分危急”的意义。如果对这个词的本义不懂,又怎么理解当时的形势险峻呢?所以学生学习文章是不能缺少理解的。

再说,对语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义,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2)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的要点,还要能综合地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的表述课文内容。(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从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维过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如何理解感悟一词呢?感悟一词,《辞海》上的解释:“受到感动而醒悟。”也就是说,有所感触之后有所领悟。由此可以看出,感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达到第三种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动,同时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还以《飞夺泸定桥》的第三段来讲,只有理解了夺桥时的危急情况,才能被红军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所感动,从而才能领悟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在情感上感受红军的伟大。所以理解和感悟应统一起来,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才能有所悟。学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个性化发展。

由积累理解到感悟运用 篇5

一、积累型

例1、由《岳阳楼记》牛的“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大连市)

例2、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事,西朝几济老人心”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及俗语等还有许多,请举三个(句、对)。(山西省)

[解析]本题型在于检测考生课内外古诗文的积累迁移能力和语言欣赏能力。只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要完成以上答案是不难的。例1涉及背诵课文《三峡》。例2虽涉及范围较宽,但题目只要求举三个(句、对),大大减轻了答题的难度。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成语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言警句如:“出师未捷身先死,千载谁堪伯仲间”;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均出自课文和一些名著名篇之中。

二、联系型

例3、《答东阳马生序》的作者认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请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从学习条件与学有所成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南通市)

例4、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样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文名篇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吉林省)

[解析]此题在于检测考生的思维境界和语言运用能力。考生要结合对原文内涵的深刻理解才能作出正确的答案。例3不设统一答案,诸如“良好的天资,优越的学习环境等条件,并不是学有所成的决定因素。” “人要有所成就,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等等均合乎要求。例4提供了三篇课文供考生选择,只要考生具备了作对偶句的能力,就能写出如“琅琊山蔚然深秀”、“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源和平宁静”这样的佳句来。

三、补充型

例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像唐雎那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黄冈市)

例6、《鱼我所欲也》结尾段中孟子的思想与《岳阳楼记》结尾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镇江市)

[解析]此题型检测考生的思维境界,迁移拓展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考生只要对题干涉及人物的事迹有所认识,对其思想内涵有所感悟,并有一定语言概括能力,就能作出合乎要求的答案。如例5的“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等和例6中“孟子舍生取义”、“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课本和课外阅读的名著中都不乏其例。考生在答案中只需写出人名事迹即可。

四、感悟型

例7、《为学》、《黄生借书说》说的都是读书求学方面的事,你读了之后有什么启示?(嘉兴市)

例8、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重庆市)

[解析]此题型是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只有对选文的思想内蕴(主旨)有所感受,才能作出正确答案。由于有文字限制,语言必须简洁,把握重点。例7如“事在人为,人应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主观努力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懂得读书机会难得,珍惜有利时机,勤奋学习。”例8如“获胜的根本原因是取信于民”,“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时机”,“统治者应善于采纳群众的意见”等,取其中之一均合乎答案要求。

五、评价型

例9、阅读《唐雎不辱使命》用自己的话回答: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黄冈市)

例10、从《出师表》(选段)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辽宁省)

[解析]本题型由命题者提出某名人、或名人的某种思想观点,或人们对某名人某思想观点的几种看法,要求考生就自己的看法作出评价,以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及辨证思维能力;上述二例都是要求考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这种题型是开放型的,答案不要求统一,考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对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当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好。

六、概括型

例11、读《五柳先生传》,请概括五柳先生是什么人? (河北省)

例12、《隆中对》(“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也”)、《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忠陛下之职分也”)中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山西省)

[解析]此题型是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驾御语言的能力。考生只有把握选文思想内蕴,并具备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才能作出合乎要求的答案。如例11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人”。例12中“恢复汉室,统一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都是合乎要求的答案。切忌对选文一知半解就作出丢主取末的答案。

七、欣赏型

例1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黄冈市)

例14、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字用得好?

(滨州市)

[解析]古诗文具有的感染力,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欣赏古诗文的文词之美,意境之幽。其中很多名句蕴涵着哲理美,包括人生真谛、万物奥秘、自然规律及语言丰富的表现力等。此题型主要检测考生的思维境界及其欣赏审美能力。考生需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细细品味古诗文的意境和语言的表达效果,才能作出正确的答案。例13中诗句展现的是: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诗句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例14中的“潜”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无声无息的特点。

八、运用型

此题型是从课本外选文,检测考生能否凭借注释理解浅易古诗文的大意,把握选文中心;能否组织文字,运用文中的思想观点,认识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它是对考生古诗文阅读基础、思维品质、思维境界的综合性测试。其内容与课本有紧密联系,考生只要认真阅读选文,结合课内知识,就能作出正确答案。

理解 感悟 创新 篇6

关键词:经历,理解,感悟

我来华南工作20个年头的时候,赶上了建筑学科的80年庆,实在荣幸!而编辑部嘱完成系主任回忆文章,令我犯难。在我的记忆里,2008年开始参与建筑学院管理的日子里,几乎没有从系主任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2008年1月开始,华南理工大学经历了最大规模的学科调整。建筑学院保留建筑系,土木系转入其他学院,随即成立规划系包含规划及景观两个专业。虽然建制上有建筑、规划两系,但匆匆成立的规划系实则是规划、景观两个教研室的规模,建筑系则包括了设计、历史、技术、美术乃至所有其他教师,两系人员比相差3倍,完全不具备平行运转的机制。学校对院属系也基本视为教研室,日常管理运行均不触及,连干部任命也完全由学院自行把握。作为同时分管教学的常务副院长,独特的分工要求我在工作中,必须从学院利益去平衡把握。提笔凝思,我更愿意回味20年华南建筑学科的经历。

回首20年在华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许多的东西还需要慢慢感悟。落户华南,缘于当年建筑系卢兆华书记的诚意邀请。卢书记作为曾经的华南工学院院级领导,在建筑系服务几十年,为了建筑系发展还去仔细调取查阅博士生档案,进而设法吸引一对年青博士落户华南,其中的不易,我是多年后才理解和体会的。

近年来,我有更多的机会回看学科久远的历史,我为丰厚密实的遗产而感叹。

1 教学相长看华南

1992年3月8日,27号楼5楼的三年级课室里,我开始了在华南的第一次设计课教学。那时的三年级汇聚了姜文艺、周剑云、肖毅强等一批青年教师。初到华南忐忑的心情迅速被大家不分门户、热心奋斗的氛围所感染。我们课堂上为教学热烈争辩,业余时间积极实践,"炒更"中大家的合作变成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重要的环节。伴随着改革开放最热烈的日子,教学与实践相长,年轻教师间的友谊也滴滴凝聚。1994年2月,建筑系迎接首次专业评估,我奉调主持四年级教学,离开三年级的依依不舍之情,至今难忘。而当年评估,听到评估组惊讶于华南教师在市场经济热潮中,坚守教学岗位,对华南教师孜孜传授技能的工作精神赞叹不已的时候,身处其中的我们欣喜中透着不以为然:这就是华南,教学与实践,一样的认真。

如今,评估已进行了几次,学院年轻的老师也换了几代,老师们融洽的相处关系依旧。20年来几乎没有人因为人际关系出现矛盾和离开,这确实是一般学校少有的。如今的学校条件比之90年代初好了,但对于社会风气与国内的管理模式对教学的干扰反而多了,相形之下心平气和的踏实教学难能可贵。最近几年来,我们在国家和学校许可的框架下,集有限资源着重对教学的支持,211、985的经费侧重于学院公共教学平台建设。使许多曾经难以跨越的难题得以纾解。恢复和增加许多教学内容与环节,这样的过程里,华南老师们的勤勉与和谐处处可见。从40多名一线设计课老师的国内调研、辛苦的建筑认识实习带队导引、与学生美术实习的同吃同住、炎热盛夏的教学培训、博导教授亲自主持设计教学,学院的老师做的如此平实而自然。

2 设计实践看华南

2003年8月末,暑期刚刚结束,遵照校常委会不同寻常的决定,我从建筑系调入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副院长。说它不同寻常是因为设计院与系平级,干部任命原本属学院范畴,系主任的任命就是完全由学院决定的,越俎代庖的任命,可见学校对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特别之处。顾不得细想,我匆匆投入对设计院的学习与适应中。经过陈开庆院长的开拓与谋划、何院长的调理与引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形成了自己高效、积极的运作模式。2004年初工作室条例发布,何镜堂、陶郅、孙一民、方小丹等7个个人工作室相继成立,建筑设计院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时期。几乎在工作室成立的同时,我们的奥运工程投标开始了,师从哈工大梅季魁先生6年多的体育建筑积累,在设计院独特的工作室机制下,迅速被焕发。记得是2003年10月,刚进设计院的我带研究生小组参加佛山体育中心国际投标,一等奖空缺,我们获得与德国gmp公司并列二等奖的成绩,最终业主采用德国方案,我们成为国内合作方,合作完成的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获得了国际体育建筑银奖。2012年,还是10月,我们与gmp公司再度在江门体育中心国际招标中相遇,这次我们获得了唯一的头名!而2011年我们获得的两项国际体育建筑奖都是自己的原创作品。

建筑教师的建筑实践是华南建筑孜孜以求、坚持多年而形成的传统。早在50年代,陈伯齐、夏昌世先生就十分重视。陈先生曾专门著文论述实践的重要性。50、60年代的国家政治现实多变,建筑系多次成立设计机构,几经动荡,直到1979年最终由教育部批准立院,终于实现几代人的努力,而首任院长,居然是1932年华南建筑学科的首任系主任林克明先生,巧合还是轮回,令人感叹。如今的华工设计院已经是几百人的规模化运行,但服务教师贴近学科的立院宗旨是不能改变的。我的设计院经历告诉我: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华南建筑绚丽的奇葩,其运行机制中潜藏着“协同创新”的规律,是难得而需要细心维护的。蔡建中先生意味深长的:“问渠哪得清如许”的据典,实则启发我们重视院系发展对设计院的“源头活水”之效!

3 科学研究看华南

2005年8月的一个下午,何镜堂院长急匆匆的电话召唤,一个工作悄然启动:筹备建设国家级建筑科学实验平台。起源于科技部领导与校长书记的讨论,开始于学院部处的协作努力,更有众多老师的一起熬夜奋战,我们的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从教育部成长为科技部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讨论、争执,凝炼研究方向、明确科学问题成了规划、设计教师讨论的话题,而正是经历这样的痛苦,才有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那脱茧化蝶的超越!

回顾80年的学科发展,1958年陈伯齐、夏昌世先生创立亚热带建筑研究所,1970年代林其标先生等一批老师在亚热带建筑研究的坚守,1981年龙庆忠先生获得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资格并迅速建设博士点与防灾研究室,公共建筑、风景园林、民居研究,华南建筑群体科学研究的传统脉络清晰,历经坎坷而精神珍贵。1983年何镜堂调回华南,1998年吴硕贤加入华南,2007年夏,吴硕贤院士出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镜堂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国家开始对重点实验室拨款资助,华南建筑的科学研究机制进入制度化轨道。这其中,学校的支持与关心至关重要。至今还记得2007年夏,筹建实验室之初,校长、书记耐心鼓励的电话。

近两年参加过多个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论证与评审,对比中可以发现,许多著名高校对建筑科学研究其实没有真正理解,所谓重视也是“见人行,己随动”,而建筑学科自身又缺乏凝炼与融合,实验室方向大多存在问题。华南建筑科学研究的今天,得益于亚热带特色的历史积累,相对完善的体系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阅读历史留给我们的唯有激励与努力。

近5年,就个人而言,有精疲力竭、有无可奈何;也有团结奋斗、更有理解坚持。现有管理体制下虽然问题多多,也存在许多空间。需要的是清晰分辨与坚持执着,教学中,我们坚持务实踏实,低年级:努力寻回传统、关注基本功的培养;高年级:导向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想。学科建设不随时尚起舞、夯实基础。科学研究强化特色,贴近实际。国际合作已我为主,注重实效。

理解 感悟 创新 篇7

一、借助情境, 引导参与, 唤醒阅读理解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这一“主人”主动介入, 介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注意引导。怎样引导?对此,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创设一定情境, 营造一定氛围, 引导学生参与, 不断强化活用, 使教与学双边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提高。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创造情境, 让学生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进入情境, 唤醒学生阅读文本的意识。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是一首好诗, 犹如一幅优美的画, 恰似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是这样引导的:①闭眼听读并想象画面。即叫学生闭上眼睛, 听课文的配乐朗读, 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 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 想象着母亲与自己离得越来越远了, 只有一只一只地折着纸船, 把它们抛向一望无际的太平洋, 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②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画面的内容。结果, 全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有的同学想象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 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与自己的父母亲人每一次离别的场景, 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③听歌。欣赏完了画面, 我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给学生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仿佛和歌声融为一体, 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 我发现有的学生眼眶都红了, 有的还掉下了眼泪……我知道同学们已经被老师所创设的情境所打动了, 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二、引用比较, 对照鉴赏, 促进阅读理解感悟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内容, 进行对照、比较, 通过对照比较进行鉴别, 发现问题, 找出异同, 把握特点, 提高辨别能力、鉴赏能力。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同中求异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在表面看似乎相同的内容, 仔细寻找细微差别, 从而会有所收获。比如, 在《孔乙己》一文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读读上面这些文字, 领会语句含义, 明白理解孔乙己“死鸭子硬嘴巴”, 其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后面那句说明孔乙己无法辩而不得辩, 遭打了, 还谎说“跌断”, 真是自欺欺人。这种自欺欺人是孔乙己自己愿意的吗?非也, 纯属无可奈何呀。通过这样一对比分析解读, 一个弱者的可怜的悲剧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让人可笑又让人心酸。

二是异中求同比较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中找出相同, 进行比较。例如, 《故乡》中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抓住文章中对少年闰土及中年闰土描写的有关语句进行比较、分析, 理解闰土的变化, 体会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辛。

三、抓住细节, 品读评说, 加深理解感悟

很多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细节, 尤其是叙事类或小说类的文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是能抓住文章中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进行品读, 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思想内涵, 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比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 除此之外, 就是刻画了比较丰满的人物形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语句或语段去读去品去分析, 是了解人物、理解人物、感受人物形象的最好方法。《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最精彩的地方表现在哪里?那就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即骂于勒这部分。对此, 我采用下列步骤:一是读。请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 朗读课文第38、46片段。读38段使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 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 怒火如同火山爆发, 他们从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46段让学生理解母亲卑劣自私的灵魂。二是评。抓住那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如第25段的“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 让学生读句分析, 评说人物形象, 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一个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 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情不如钱”的形象。

理解 感悟 创新 篇8

所谓“先学”, 就是先让学生自学探究, 即引导学生依据学习内容, 围绕目标, 自学思考题, 独立、认真地读书、看书、操作、思考, 从而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所谓“后教”, 就是同学们合作探究, 就相关疑难问题进行“兵教兵”, 即相互启发, 相互研讨, 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 思维快的同学帮助思维慢的同学, 通过互动, 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所谓“当堂训练”, 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让学生运用上课所获得的知识, 解决类似的或更深一步的问题, 也就是通过再实践, 再探究, 巩固、深化认识, 形成能力。一句话,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实质, 就是全过程让学生学, 全过程让学生读, 全过程让学生思, 全过程让学生去实践,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因学生学习情况而制定、调整教学策略。其每一步都是让学生去学, 去探, 去实践, 去体验, 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任务驱动性的特点, 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变接受为探究地去学习新知, 形成能力, 全面提高素质。

物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实验多, 每节课的知识点较零碎,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机械地运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而要根据学科特点、课型特点灵活运用。

曾听过一位教师的洋思模式课, 授课内容为“温度计”一节。该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 给每位学生分发一份随堂练习, 引入新课后, 先让学生看课本所有内容, 五分钟后做随堂练习, 学生看书没两分钟就迫不及待地练习, 概念填空题边看边抄。约十分钟, 规定的练习做完了, 教师开始检测, 由学生报答案, 遇到该做实验得结论的题目就进行实验验证一下, 最后作业。对于这节课, 我确实不敢恭维。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块化, 只注重了形式, 整个课堂气氛沉闷, 体现不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 更感觉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激情。

浅谈对信仰理解和感悟 篇9

一、信仰来自于心灵的深处

信仰,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

信仰是自己心里的一盏明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如何做到不迷失自我,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来到青海,当看到塔尔寺里信奉者磕长头时的虔诚让我为之动容,而更多的是惊叹和崇敬,这一磕就是将是十万个,十万意味着什么,绝不仅仅是一个计数单位,他代表着一种坚韧,一种执着,一种追求和一种向往,而这一切汇聚成就了那永恒的信仰。这信仰是神圣的,是不可诋毁的,他们甚至认为比生命更重要。此刻我也深刻明白了信仰是心灵产物的内在含义。它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同样,如果宗教和政党仅仅从形式上对人们的行为加以控制以实现其统治目的的话,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只有一个人从心灵上产生对一个事物的相信与尊重才能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党在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引导的同时,重视人们心灵的感化与教育,发挥信仰的作用团结起来、众志成城,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进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要进步,需要凝聚全体人员的力量,一群没有对心灵坚强信仰的人,是不会形成一股坚强的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就是我们学习研究信仰的生动教材,我们应当从中找到心灵上的共鸣,形成自己对心灵的坚实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忠实于自己的心灵,突破传统和制度的束缚,唤醒内心的勇气,开发自己思维的潜能。做到对问题的独到思考,对勇气和美好的始终追求,服务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信仰需要理解和沟通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是不尽相同的。当你幼小熏陶于伊斯兰教的教化中,那么你的信仰可能就是真主了;当你幼小受教于基督教的感化里,那么,你的信仰可能就是上帝了;当你幼小受感化于共产主义理想中,那么你的信仰可能就是共产主义了。也正是因为人的信仰不同,所以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就不尽相同,那么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就不尽相同,所以社会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是不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因。在塔尔寺期间我被僧人的学识渊博所震撼,曾以为僧人只是一心参禅,苦读经书,不成想过他们是竟然精通天文地理、藏医药学。更让我惊叹的是,当我在和一名僧人交谈时政时,发现他对当今政坛的建树和对国际局势的分析是如此透彻深入,用一个僧人的眼光去洞察整个社会,其理论水平绝不亚于当今的论坛专家。当谈到信仰差异时,他说藏族和藏传佛教是古老而神奇的,但是每一个藏传佛教信徒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朴实与爱,其目的是发展。他说现在有一少部分人对我们怀有偏见,认为我们孤立蛮横,但实际上我们却充满爱,我们爱我们的家人,爱这个地方,我们爱这个国家,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而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应当是缺少交流和沟通。信仰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人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每一个正确的信仰都可以指引人们前进,给人们带来生命的动力,每一位信仰者对自己的信仰都认定是最神圣的,具有独特性。所以信仰无优劣之分,我们在坚定自己信仰的同时,更要尊重和理解其他信仰,加强交流与沟通、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我国几大宗教信仰群众都是向善、爱国、拥护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因此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在东大清真寺期间,寺中主管告诉我,在国家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国各级政府仍投入巨额资金,创造和改善藏族的宗教信仰条件,使藏族地区拥有数千座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无数十分珍贵的宗教用品,从而为藏族宗教信仰自由给予了充分的物质保障。现在的穆斯林信教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正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努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这深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宗教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理解与信任,希望与机会。当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信教群众的行为,就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当我们信任信教群众时,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将新生活打开在信教群众面前时,就给了他们希望,再帮助他们抓住机会,就能让他们拥有力量。

三、信仰是永恒的话题

坚定地共产主义信仰,为我们创造一篇又一篇的神话,因此信仰成为我们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当看到信仰者们虔诚的跪拜在为之感叹的同时,更多的却是反思和自我内心我拷问。革命烈士方志敏曾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对真理的矢志不渝就是信仰,而信仰是给这样两种人准备的,一种是理论自觉的人,比如瞿秋白、夏明翰、李达之伦,就算敌人的屠刀已经架在脖子上,他们依然慷慨赴死、毫无惧色,只不过把赴难当做回家。一种是理论不自觉的人,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被前者所坚持并宣传的真理所引领,认准了跟共产党走这个死理,这就是广大的工农群众。正因为有着如此崇高的信仰,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使共和国的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如今我们已经远离了硝烟火炮,和平宁静的环境也许淡化了我们对信仰的追求,对生命的执着。但是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传承了共产主义信仰生生不息。

回顾过去,想想为共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而牺牲的先烈们,我们总是热泪盈眶,正是有了共产主义信仰,我们才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我们应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担负起共和国未来交付各项任务和使命。

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只有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才会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之势;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才会有不惜舍去自己的双脚,也要让美玉展现它的光彩,让真理得到公认;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才会有红岩精神放射万丈光芒!

上一篇:安全卫星传输系统下一篇:交互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