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保险

2024-10-25

利用保险(精选10篇)

利用保险 篇1

与国内贸易相比, 国际贸易由于其交易的复杂性而导致更高的风险。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 也是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出口国, 然而外贸繁荣的背后是由于各类风险所造成的高额损失。据统计, 我国因风险而导致的出口坏账率高达5%, 而欧美国家为0.25%~0.5%。可见, 在外贸不断发展的同时, 我们需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尤其是出口风险管理。

外贸出口过程中的风险, 既有各国的政治风险, 也有客户的信用风险, 还有交易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 包括货物风险、物流风险、货权风险、收汇风险等。外贸企业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对风险进行分类管理, 近几年, 随着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推广, 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成为管理外贸出口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与保险流程

(一) 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与保险类型

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主要包括收汇过程中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商业风险是指国外债务人 (在商业信用付款条件下国外付款方或在信用证付款条件下国外开证行或保兑行) 由于出现信用问题致使被保险人发生收汇损失。政治风险是指在买卖双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下, 国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动, 造成国外债务人不能按时支付货款。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风险和产业的差别, 涉及到企业货物出口的出口信用保险主要包括适合初级产品和消费型工业品且信用期不超过180天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 以及承保期在一年以上的适合大型机电设备、成套设备出口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

(二) 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流程

图1显示的是出口信用保险的基本投保流程, 企业在出货前投保出口信用险, 信用限额需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审批, 当出货量超过投保金额时可以向ECA申请提高信用额度, 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单还能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方便出口商进行出口融资。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状况

(一) 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不断扩大, 有效弥补了企业出口风险带来的损失

我国2001年成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负责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在2008年之前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发展比较缓慢, 金融危机之后, 由于出口持续低迷, 出口风险也随之增加,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的积极性也在提升, 出口信用保险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 2013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全年承保金额达3093亿美元, 增长13.3%, 增幅高于同期外贸出口5.4个百分点, 覆盖中国企业向219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已决赔款数额达9.3亿美元。在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方面, 中国信保全年共承保75个项目, 承保金额181亿美元。海外投资保险业务全年共承保项目259个, 承保金额304亿美元, 主要分布在能源、矿产、电力等行业。2013年, 中国信保支持机电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高新技术、纺织品、轻工产品、农产品和医药产品八大行业出口2498.4亿美元, 占全部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的76.3%。

随着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政策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渗透率大幅度提高。表1数据显示,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从2002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84%, 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17.6%, 已经超过世界10%左右的平均水平, 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更是高达34.7%。2014年一季度,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向近900家出口企业支付赔款1.8亿美元, 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超过650亿元人民币, 支持2.3万家小微企业实现出口共计69.3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及网络资料整理

(二) 企业自身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

2008年金融危机后, 企业自身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 参与投保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风险规避意识的增强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严峻的外贸形势与较高的风险损失

作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均陷入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一方面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 另一方面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导致企业出口风险和损失大幅提高。以浙江省为例, 2008年报损率最高的行业为汽车业、摩托车业整车及零部件, 报损率高达6.5%, 北美地区、亚洲地区、欧洲地区的报损率分别高达2.3%、2.1%、1.8% (王静, 2010) 。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与较高的风险损失, 企业主动积极规避出口风险的意识得以不断提高。

2.结算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出口企业众多,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品牌且产品附加值低, 这些问题导致出口企业竞争激烈, 在国际市场上的谈判地位较低, 议价能力较弱, 从而在实际出口业务中使用的收汇方式往往对我方不利。目前, 电汇 (T/T) 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结算方式。中国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出口货物总值中, 信用证结算约30%, 其余约70%为电汇, 托收只占少数, 并且非信用证结算比例还在继续扩大。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付款方式日趋简单化, 信用证结算只占10%左右。在T/T使用过程中, 包括前T/T、后T/T、部分前T/T与部分后T/T相结合三种方式, 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商业信用, 相比信用证和托收, 风险高很多。近几年的实际出口业务中, 还出现了许多企业频繁使用赊销 (O/A) 方式结汇的现象。对出口商而言这O/A是风险最高的结算方式, 但由于国内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出口竞争十分激烈, 全球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使得出口形势相对严峻, 为了争取订单, 不少出口商不得不采用O/A这种不利的结算方式。为了规避风险, 目前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投保各种类型的出口信用险。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竞争的加剧、实际业务的要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重要性, 有些较为大型的企业甚至对于信用证之外的所有业务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合理规避出口风险。

三、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管理出口风险的注意点

(一) 合理确定出口信用保险的投保范围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 应该确立“大统保”的意识, 全面覆盖贸易风险, 包括买方风险、银行风险、国家风险。合理的投保范围应当包括: (1) 对于除前T/T外的所有非信用证结算业务; (2) 对于信用证结算方式下,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也需要投保:1软条款信用证;2未保兑的高风险国家地区来证;3不能控制货权的;4改变银行信用的信用证;5条款不规范的银行保函等。

出口企业实行“大统保”, 一方面能全面应对风险, 另一方面也能获得较多的优惠和更好的服务。具体而言, 目前根据支付方式、信用期限和出口国别的不同, 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率从0.23%至2.81%不等, 平均为0.9%。外贸企业对于出卡口业务实行“大统保”后, 基于整体的业务量与业务金额, 能享受优惠的保费待遇, 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节约整体保费支出, 还能享受更高的信用额度;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在客户资信调查、信用风险评级、保险理赔等方面都能得到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更好的服务。另外, 各级各地政府对于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补贴政策, “大统保”在保证出口风险损失的同时还能享受政府更多的补贴, 提高企业收益。

(二) 加强对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管理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并不意味着风险消失, 处理不当会使得出口信用保险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在使用出口信用保险时, 出口企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提前申请和追加信用额度

出口信用额度是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根据具体的业务审批的, 企业原则上应当在合同 (订单) 签约前申请, 以便为资信调查预留应有的时间。在获得信用额度申请后, 不得超限额出运, 因为超限额出运而造成的损失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不予赔偿的。当发货金额超过信用额度时, 需要在出运前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申请追加信用额度, 同时合理控制发货节奏等待空出额度, 如超额部分金额较高则可以与客户协商是否能提前支付部分货款以释放额度空间。

2.规范管理贸易合同

无论是申请信用额度、追加信用额度或者遇险后理赔, 出口企业都需要向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书面的贸易正本合同或订单, 这是投保和理赔的重要凭证。因此, 企业必须确保出口合同条款高度规范且内容完整。目前部分企业为了争取订单, 很多合同订立时往往只采用一个统一的很简单的模板, 许多条款不够规范和细致, 尤其是质量条款没有按照具体的产品性质进行标准的界定, 有的甚至只有客户的订单, 连合同都不完整, 有的甚至订立口头合同, 这些都将导致出口信用保险无法有效办理。另外, 合同条款确立后企业不得擅自更改合同的约定条件。

3.合理处理各项索赔事宜

在发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 企业对买家不要擅自急于表态, 需要立即联系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报损, 以获得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协助, 同时努力自追损失。在自追损失的过程中, 任何涉及更改合同的事项必须得到信用险公司同意才能对外答复, 否则将会影响索赔。同时, 要根据出口信用保险理赔的流程及要求, 及时准备所有的索赔材料。

(三) 时刻加强风险防范的意识

出口信用保险并不能承保所有的风险, 即使发生保险范围的损失, 企业获得的赔偿金额也不是100%, 根据产品和险种差异, 赔付比率为90%~95%, 而且理赔的过程还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理赔过程相对比较复杂, 金额较高的案例可能需要好几个月的磋商。因此,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之后, 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仍然需要不断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 哪怕是投保了出口信用险, 也要把每一笔业务当作没有保险来做, 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毕竟出口信用保险只能作为一种事后弥补损失的方法而已。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J].国际经贸探索.2010, (2) .

[2]朱郑敏, 李慧中, 史磊.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研究.2010, (6) .

[3]栾瑞.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信用保险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1, (17) .

[4]王佳.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对外贸发展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11, (6) .

利用保险 篇2

【发布日期】2006-12-20 【生效日期】2006-12-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商务部

商务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关于利用信用保险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各营业机构: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三农”经济的扶持力度,降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交易风险,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实现做强做大,现就利用信用保险促进农产品国内市场流通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各营业机构(以下简称中国信保)要建立国内贸易险业务协调和信息沟通机制。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向中国信保通报本地区农产品重点流通企业的基本情况,中国信保要定期向商务主管部门通报利用信用保险支持农产品流通的业务进展情况。

二、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积极利用国内贸易险这一金融工具,规范贸易行为,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解决融资瓶颈,规避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促进市场流通秩序好转。

三、中国信保要积极承保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国内贸易险业务,提供优惠灵活的费率,优先满足企业信用限额,安排理赔绿色通道,实施快速理赔制度。

四、中国信保要通过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制度安排,积极帮助资金紧张的农产品流通企业获得融资便利,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态,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发展业务。

五、中国信保要主动为农产品流通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帮助投保企业建立完善信用管理机制,逐步构建买家信用管理体系,掌握整个行业发展动态。

六、中国信保要根据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需求,研究市场发展动向,开发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为企业发展国内贸易提供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服务便利。

请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和中国信保(业务发展部)反映。

特此通知

商务部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利用保险 篇3

美国次贷危机正进一步影响着中国的出口企业,在浙江、广东等对美国出口的集中地,已经出现了部分出口企业因为美国客户丧失支付能力而使得欠款无法收回的情况。专家建议,外贸企业应密切关注全球经济走势,同时要加强和客户联系,多渠道跟踪海外客户的资信动态;对应收账款要跟踪催讨,尽早处理。此外,还可以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降低风险。

美国是中国的传统贸易市场,美国的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出口制造业领域投资规模的增长速度。美国经济的起伏,也必然牵动着中国对外经贸的神经。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07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幅呈现出很明显的下滑趋势,第一季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幅是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在2007年7月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第三季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幅仅为12.4%,第四季度则下降为10.8%。2008年1至2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大幅减速,增幅降低至0.4%,2月份当月甚至出现了负增长(-5.2%)。

不仅是次贷危机,原油价格飞涨和美元持续贬值等多重因素也共同影响着美国经济,使之增长疲软,通货膨胀率走高,房地产及相关行业颓势不减,且不断向其它行业蔓延。美国企业销售、经营状况均受到不同程度打击,对外支付能力下降,付款速度变慢,违约率提高,中国企业对美出口业务的收汇安全因而受到威胁。受其影响,美国周边地区包括欧盟在内的诸多行业、关联买家的信用风险亦持续上升,这些情况都应当得到中国外贸企业的重点关注。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除了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以外,主要波及建材、家装、零售和汽配四个行业。从中国信保的数据来看,2008年1至3月份,该公司承保的业务项下,中国企业对美贸易的报损金额达到470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30%,对全球贸易报损金额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3%,呈现出美国单一国别集中、大额出险的趋势。在报损案件个数较上年同期水平增幅不大的情况下,报损金额却翻倍激增,主要原因是百万美元以上大额案件的报损金额占比较大,且个案报损金额较高,涉及机电产品、日用消费品和汽车零配件等行业。

案例一:市场低迷,需求不足,进口商拖欠货款

2008年初,国内数家被保险人同时向中国信保报损,涉案买家为美国纽约州的A公司,涉案金额近500万美元,交易方式为D/P即期,出险原因为A公司拒收货物(服装鞋帽)。中国信保调查后发现,A公司主营运动品牌的服装鞋帽,客户群体主要集中于美国低端市场。A公司解释拒收原因时称,由于美国消费品市场低迷,导致其原定于圣诞节期间的销售计划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因此库存积压,无法按时付款提货。

中国信保在接到报损通知后,立即组成专案处理小组,一方面,召集全国各地的被保险人召开紧急会谈,共同研究减损方案;另一方面,中国信保积极与A公司沟通交涉,洽谈债务解决方案。经过中国信保的努力斡旋和相关被保险人的积极配合,最终迫使A公司接受了如下付款提货方案:A公司先行支付50%的货款后提取全部货物;剩余50%的货款,A公司书面承诺自2008年3月初开始分期清偿,每月初支付余款的25%,在4个月内清偿完毕。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中国信保在次贷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并非局限于企业出险后进行简单的损失补偿,而是充分利用了中国信保的海外追偿优势,迫使国外债务人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与中国出口商妥善解决债务问题,最大限度降低中国出口商的应收账款损失。

案例二:银根收紧,资金困难,进口商销售受阻

国内某水产品出口公司A多年来一直与美国买家B公司采取D/P即期方式进行贸易,每周定期向B公司出运。多年来,B公司付款总是很及时,从未出现过问题。但今年年初,A公司对B公司项下总共累计了近90萬美元的逾期未收汇货款,B公司无钱提货致使货物滞留港口。究其原因,是B公司的资金流转发生了严重问题:一方面,其下游买家资金困难,不能交易,造成其库存积压;另一方面,B公司所在国的银行贷款开始紧缩,B公司无法获得贷款解决资金难题。因此,8公司与A公司协商,要求暂将已到港货物存放在保税库,待B公司有现金流时分批次将货物提走。经中国信保帮助协调,买家B公司最终将货物全部提走,此案算是有惊无险地得到了圆满解决。

对此,中国信保向中国企业发出忠告: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风险是商业风险,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风险发生的诱因将会更加多样化,防范贸易风险已经成为企业实现长期稳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为了应对次贷危机,中国信保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是成立了次贷危机研究小组,加强信息收集和整合工作,强化风险监测和管控机制;二是加深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三是加强行业风险分析,对受较大影响的重点行业,如建材、家装、零售、汽配等加以密切关注和深入分析;四是强化对大限额买方的动态监控机制,随时掌握买方风险异动情、五是及时向企业发布风险动态、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等预警信息。

利用保险 篇4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 是通过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建立一条专用连接从而达到在共享或者公共网络 (一般是指Internet) 上传输私有数据的目的, 即所谓的“化公为私”的这样一种技术。之所以称为虚拟网主要是因为整个VPN网络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 而是架构在公用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平台 (Internet、ATM、Frame Relay等) 之上的逻辑网络, 用户数据在逻辑链路中传输。通过采用相应的加密和认证技术来保证用内部网络数据在公网上安全传输, 从而真正实现网络数据的专用性。这样, 各个组织可以通过在Interne上建立私有的WAN, 来和自己的分支组织以及远程用户通信, 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业务。它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基于分布广泛、全球化的Internet, 并提供了一种快速、安全、廉价的建立通信链接的办法。具体而言, VPN具有以下显著的优点:降低成本, 容易扩展, 可随意与合作伙伴联网, 完全控制主动权, 便于兼容。

IPSEC-VPN技术保证了连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技术需要使用数据包隧道传输和加解密技术, 通常可理解为隧道、认证和密码加解密技术。最为通俗的形容就是好像在源端与目的端架设了一个坚固 (坚固的含义就是外界力量不能破坏) 的石油管道 (隧道) , 让石油 (信息) 丝毫不泄漏地从源端流到目的端。隧道是由隧道协议来完成建立的, 通常的隧道协议包括二层隧道协议 (比如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L2F——二层转发协议、L2TP――二层隧道协议) 和三层隧道协议 (比如GRE——通用路由封装协议、IPSec——IP安全协议) , 而最通用的则是IPSec协议。IPSec协议是一组开放协议的总称, 通过AH (Authentication Header——验证头) 和ESP (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封装安全载荷) 这两个安全协议在特定的通信方之间的IP层通过数据加密与数据源验证, 来保证数据包在Internet网上传输时的私有性、完整性和真实性。数字证书技术保证对进入企业的终端访问权限严格限制, 对用户采用严格的认证、授权、审计机制。通过公网入网的个人用户通过在中心使用CMS证书管理系统, 在末端节点使用身份证书IC卡, 应用系统的用户身份全部采用数字证书进行认证, 提高了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数字证书绑定了各自的身份信息, 证书存贮在IC卡中 (USB KEY) , IC卡采用用户PIN口令保护, 从而保证了证书和私钥的安全性, 并且IC卡还具有使用方便和灵活等特点。通过在信息中心与公共网络的接口处放置网络安全防火墙, 可以防止来自公共网络内的很多攻击。

VPN网络系统建设, 应按照系统工程的设计方法, 自顶向下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渐进获取、分布实施, 以建成一个安全的信息应用、共享、发布与交换平台。在实际施工中VPN网络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充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方案在设计和实现的全过程中有具体的措施来充分保证其安全性。可靠性原则。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对项目实施过程实现严格的技术管理和设备的冗余配置, 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先进性原则。具体技术和技术方案应保证整个系统具有技术领先性和持续发展性。可推广性原则。方案及其采用的技术应该支持系统规模的扩大和网点数量的增加, 易于广泛推广。可扩展性原则。IT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非常迅速, 方案采用的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充分保护当前的投资和利益。兼容性原则。要求系统的标准化程度高, 可以做到不同应用系统间的完全兼容, 同时, 也可以根据特殊的要求给出不兼容的设计。可管理性原则。所有安全系统都应具备在线式的安全监控和管理模式。

方案设计:设计拓扑。

方案以ineternet为基础, 利用IPSec协议在业务网点与总公司之间建立一个星形结构的网络拓扑结构。在业务网点—市公司—省公司之间的任何数据的传输都进行加密, 充分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不可篡改性等。上端可扩展到采用两个VPN设备作双机冗余备份, 不仅实现双机热备份, 业务网点也可以在建连之初就同时建立两条隧道, 任意隧道出现问题都可以无缝地切换到备份隧道上。移动用户也随时随地可以安全地接入网络, 配备USB Key保存密钥实现与银行储蓄卡类似的双因子认证, 充分保证了移动用户接入的安全性。并且在网络中引入CMS证书管理系统, 通过第三方认证的方法, 加大网络安全保密力度。根据具体应用方式不同, 对于下端的接入设备选用了不同性能层次的VPN网关设备, 保证网络按需设计的目的。方案一中, 采用省中心直接汇聚新网点的方式, 各新网点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小型SOHOVPN网关作为接入, 很小或者非常偏远的网点则使用软件+USBkey的方式, 这种方式同样非常适用于移动办公用户。方案二中, 采用省中心—市中心—业务网点的方式建立VPN, 这样相比于方案一, 其网络层次更加清晰, 网络访问控制更具有可控性。移动用户则直接接入省中心。

利用保险 篇5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是我国唯一一家负责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和投资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

中国信保的经营目标是依据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产品出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为企业提供收汇风险保障。

破解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发展瓶颈

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技术领域,缺少出口经验,不熟悉国际贸易操作规则,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担心交易风险,企业往往只采取预付款或信用证等比较谨慎的交易条件开展业务,丧失了诸多贸易机会。另外,高新技术企业往往难以提供符合银行贷款要求的担保条件,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又一大“瓶颈”。

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获得政府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中国信保正是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政策性工具履行其政策性使命。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收汇保障、资金融通等功能,出口企业可以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利润水平;通过强化事前风险控制和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确保了出口效益的真正实现;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获得收汇损失补偿,保障经营稳定;加强与银行机构的合作,通过保险项下赔款权益的转让,更加便利地获得银行资金融通,缓解资金紧张状况。

支持高科技企业“走出去”

2002~2006年,中国信保累计支持了351家北京出口企业,总出口金额145亿美元,年均增长66%。北京地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的比重达到17.5%,占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达到32.2%。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一直居全国首位,并大大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为了响应国家“科技兴贸”战略,商务部和中国信保多次联合发文,加大对重点行业、自主品牌等出口的支持力度。2007年,财政部、保监会、科技部先后联合发文,要求中国信保加大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为高科技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和便利的服务。

2006年,中国信保通过短期、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及海外投资保险,共计支持北京地区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56.81亿美元,支持率达到25.95%。2006年支持北京地区汽车及零配件出口1.23亿美元,支持率达到15.8%。

在中国信保的支持下,一批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顺利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速度。

金融动态

天元网络荣获2007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日前,第二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北京市天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联合提交的国际标准ITU-T X.781和M.3031项目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据悉,天元网络之所以获此殊荣,是由于该公司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研制的标准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在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大影响。

利用保险 篇6

为了规范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的会计核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保监会关于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财务列支办法的通知》 (财社[2013]36号) 的规定, 现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 (财会[2008]1号) 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 (财会字[1999]20号) 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

(一) 会计科目的设置。

在支出类会计科目中增设“5003购买大病保险支出”一级会计科目。

1. 本科目核算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支出。

2. 本科目应当按照商业保险机构进行明细核算。

3. 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时, 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 借记本科目, 贷记“现金”、“支出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等科目。

4. 期末, 应当将本科目借方余额全部转入“统筹基金”科目, 借记“统筹基金——一般统筹基金”科目, 贷记本科目。期末结转后, 本科目应无余额。

(二) 发生合同约定盈余或亏损时的账务处理。

1. 根据大病保险承办合同, 商业保险机构因承办大病保险出现超过合同约定盈余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到商业保险机构的盈余返还时, 按照实际返还的金额, 借记“现金”、“收入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等科目, 贷记“统筹基金——一般统筹基金”科目。

2. 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调整等政策性原因使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发生亏损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根据合同约定向商业保险机构进行补偿时, 按照实际补偿的金额, 借记“统筹基金——风险基金”科目 (适用于提取风险基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或“统筹基金——一般统筹基金” (适用于未计提风险基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 贷记“现金”、“支出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等科目。

(三) 会计报表的调整。

1. 在收支表 (会农合医02表) 中“二、基金支出”中增加“ (三) 购买大病保险支出”项目。

2. 本项目反映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支出。本项目应当根据“购买大病保险支出”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填列。

二、对参照执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会计核算的补充规定

(一) 会计科目的设置。

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类会计科目中增设“503购买大病保险支出”一级会计科目。

1. 本科目核算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支出。

2. 本科目应当按照商业保险机构进行明细核算。

3. 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时, 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 借记本科目, 贷记“现金”、“支出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等科目。

4. 期末, 应当将本科目借方余额转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科目, 借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科目, 贷记本科目。期末结转后, 本科目应无余额。

(二) 发生合同约定盈余或亏损时的账务处理。

1. 根据大病保险承办合同, 商业保险机构因承办大病保险出现超过合同约定盈余的,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到商业保险机构的盈余返还时, 按照实际收到的返还金额, 借记“现金”、“收入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等科目, 贷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科目。

2. 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调整等政策性原因使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发生亏损的,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根据合同约定向商业保险机构进行补偿时, 按照实际补偿的金额, 借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科目, 贷记“现金”、“支出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等科目。

(三) 会计报表的调整。

1. 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表 (会医疗02表) 项目中增加“五、购买大病保险支出”项目 (行次为27) , 原表中“五、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相应修改为“六、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

2. 本项目反映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支出。本项目应当根据“购买大病保险支出”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填列。

三、施行时间

本补充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利用保险 篇7

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迅速, 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但在实践中, 仍普遍存在融资难度大、政策扶持效果欠佳、生存能力较弱及自我发展能力欠缺等问题, 严重制约着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

小微企业由于其自身实力较弱、管理水平不高、企业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账目不规范、融资资信差、恶意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现象较突出等原因,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尽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意在鼓励满足小微型企业融资需求的政策, 但因种种原因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融资难依然是当前制约小微型企业发展的“瓶颈”。

2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优势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是保险公司保障出口商以信用证 (L/C) 、付款交单 (D/P) 、承兑交单 (D/A) 、赊销 (O/A) 方式从本国出口或转口的放账期为一年以内的收汇风险。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是指银行对已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贸易向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出口信用保险可为企业获得出口信贷融资提供便利:

(1) 出口贸易收汇有安全保障。出口信用保险使企业出口贸易损失发生时可以得到经济补偿, 维护出口企业和银行权益, 避免呆坏账发生, 保证出口企业和银行业务稳健运行。

(2) 有出口信用保险保障, 出口商可以放心地采用更灵活的结算方式, 开拓新市场, 扩大业务量, 从而使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更强, 开拓国际贸易市场更大胆。同时, 出口商可以提前办理外汇结汇, 规避汇率风险。

(3) 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为企业获得出口信贷融资提供便利。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 收汇风险显著降低, 融资银行愿意提供资金融通。同时, 还可以增加出口商当期的现金流入量, 从而改善财务状况, 提高融资能力, 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

(4) 得到更多的买家信息, 获得买方资信调查和其他相关服务。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出口商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事先避免和防范损失发生。

(5) 有助于企业自身信用评级和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

3 利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的风险及小微企业对策

3.1 存在的风险 (以信用证方式为例)

(1) 因单证不符、单单不符, 开证行拒绝承兑或者拒绝付款而造成的损失。在信用证实务中, 开证行通常的做法是象征性地找一两处不符点作为拒付货款的理由。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于这些“貌似有理”的依据不会再进行审核, 只能无条件接受。因此, 出口信用保险并不能有效解决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开证行拒付货款的问题。也就是说, 在开证行信用较差的情况下,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并未降低在此项下的融资风险。

(2) 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在递交或电讯过程中延迟或遗失或残缺不全而造成的损失。《UCP600》第三十五条规定:“当报文、信件或单据按照信用证的要求传输或发送时, 或当信用证未作指示, 银行自行选择传送服务时, 银行对报文传输或信件或单据的递送过程中发生的延误、中途遗失、残缺或其他错误产生的后果, 概不负责。”因而,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银行的态度是一致的“概不负责”。在这种情况下, 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并未对出口收汇多一重保护, 融资风险也并未降低。

(3) 在出口商提交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前发生的损失。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是银行对已投保的短期出口信用险的出口贸易, 凭出口企业提供的出口单据等提供的短期周转贷款, 它是属于类似押汇的“单后”融资, 在出口商交单前不可能介入, 因此, 出口商提交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前所发生的损失属于出口信用保险的“除外责任”。这种情况下, 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也难以降低风险。

3.2 小微企业的对策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小微企业应该抓住其优势, 尽量规避各种融资风险, 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小微企业可以有3种办法来解决风险问题。

(1) 尽可能地选择信用良好的开证行。开证行一般应选择贷款银行的代理行或业务往来频繁的友好银行。若开证行是贷款银行相互委托的代理银行, 则该家银行的信用额度较好, 且在长期的银行结算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是第一次合作的国家, 则应选择国有银行或者是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 避免与陌生国家的私有银行合作。

(2) 提高单证员制单审单技能水平。对于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及信用证的软条款等最基本的问题, 出口企业的单证员应非常谨慎。核对信用证的内容与买卖合同是否一致, 发现有出入的内容及无法执行的条款, 必须要求客户改正, 万万不可轻信客户的允诺, 且一定以收到修改的信用证为准。作为制单审单的单证员, 应在平时工作中加强练习, 培养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 不断提高制单审单技能水平。

(3) 及时申报可损义务和行使索赔权。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就是为了能在遇到风险的时候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 因此, 出口企业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及时申报可损义务, 充分行使索赔权。倘若因为出口企业自身的原因导致不能得到正常赔付, 就丧失了投保短期信用保险的意义, 同时也会白白损失那笔高额的保险费用。

摘要: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本文剖析了利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的优势及风险, 并为小微企业更好地运用这种方式提供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政政策措施[N/OL].中国新闻网, 2011-10-12.

利用保险 篇8

一、熟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 从利用者的角度出发, 明确提供人事档案服务工作的重点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时间界限是2014年10月1日, 这一时间节点的确立, 自然地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划分成3类人。老、中、新3类人在缴费义务与享受待遇上都有不同的执行办法, 与之对应的人事档案中关系到工作人员的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退休时间等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二) 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是与退休后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密切关联的两个重要概念。人事档案可以为单位确定具体的年限提供现实的依据。

(三)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个月按一定的工资基数缴费, 缴费基数是确定基础养老金的根本依据。人事档案记录的工资、待遇等内容是工作人员享受到相关的养老保险待遇的主要依据。

(四) 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配套以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险保障制度。这就意味着人事档案的收集管理范围要随之拓宽和完善, 以适应新常态下利用档案的需要。

二、充实人事档案内容, 为养老保险改革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

(一) 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收集的材料应该能够涵盖本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重点确认的有关信息。为了更好地度过本次改革的关键时期, 人事部门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查遗补缺, 检查档案中缺少材料的情况, 通过布置填写一些如《职工参加社会保险调查表》、《社会保险转移问卷》等方式来获得相应的材料, 以掌握有过工作调动、军人退役经历或者由企业职工及自由职业者转入编制管理的特殊人员的相关信息, 并及时将这些材料补充进干部档案。

(二) 疏通收集渠道。加强与负责人员调配工作、工资工作、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科室联系, 掌握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进度, 做好对材料归档工作的超前控制, 如职工个人的《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申请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变动呈报审核表》等材料的形成和办理情况。也可请业务部门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 做补充记录、补充证明, 以保证档案文件的完整。通过与有关业务科室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管理,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三) 重视档案的鉴别工作, 对于一些敏感的或者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更要保证档案的真实、完整。如对收集的材料中涉及职工参加工作时间、入编时间等信息前后记载不一致的, 要认真核对档案, 鉴别材料的真伪, 判定材料的保存价值, 严格按照政策规定进行重新确认;职工可以计算为连续工龄的时间, 可以计入视同缴费年限的时间, 与日后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直接挂钩, 档案工作人员要根据档案材料的内涵和特征来审查与之相关的每一份材料, 检查材料是否齐全、完整、真实, 能否起到凭证依据作用。

三、适应改革形势新需要, 探索人事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有政策敏感性, 关心国家大事, 注意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动向, 在政治上与干部人事工作保持一致性。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建立公平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单位人事管理机构的一员, 档案工作者要高度重视, 认真学习, 进一步提高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从本职工作出发, 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 确保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 适应时代变化, 探索档案提供利用服务的新特点、新规律。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的利用者类型, 不同目的利用者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内容有很大的区别, 档案工作人员要站在社会需求的高度, 把握方方面面利用档案信息的需要。如针对本次改革利用服务工作的重点, 档案工作人员可以未雨绸缪, 通过提前查档, 确认单位工作人员的参加工作时间、纳入编制管理时间、视同缴费年限、社会保险关系转入转出记录、缴费工资基数等信息, 将其进行公示, 及时处理有争议有举报的信息, 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事档案的不确定性, 提高利用价值。

(三) 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利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主题明确的提供利用服务。针对本次养老保险改革, 可以通过将档案数据库融入到单位网络办公的整体中去, 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增设“社会保险信息模块”,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负责职工基本信息的统一管理, 以及对各类用户的权限的管理。人事调配工作人员和工资管理工作人员以及社保业务经办人负责相关业务信息的维护, 职工本人也可以通过登录系统, 查询有关信息。这一模块的设立, 可以引导相关管理部门变被动交材料为主动维护档案信息, 实现高效、安全的档案保管查询工作。

参考文献

利用保险 篇9

21世纪的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民经济呈现出连续的高速增长, 社会财富不断积累,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由于保险业可以弥合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裂痕, 给社会生活筑起平静、温馨和幸福的保障, 并给社会稳定、秩序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给予保险业政策支持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这使保险业的发展质量、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也使全社会特别是大中型城市人民群众对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保险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都大大地加快了整个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和步伐。

国内各大保险公司为了获得自己的市场份额, 为了能分到自己的“蛋糕”, 也纷纷在重要的大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设机构、铺摊子, 营销网络可谓铺天盖地、覆盖全国。这无疑催生了更多新保险公司的成立。在这里我们把新成立的保险公司简称为新主体公司。虽然称新主体公司, 但仍然改变不了行业中已经形成的一些思维贯性和经营模式。因为其高管和骨干成员也大多是来自行业内或其它保险公司的人员, 也就是说其人员和管理模式仍属于“新瓶装旧洒”, 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同时新主体公司的高官及其骨干, 也仍延袭着原有的观念, 缺乏创新精神、战略思维能力和前瞻性意识, 很难对公司当下的状况及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进行科学筹划, 而常有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和表现。又由于保险行业普遍效仿西方的管理模式所出现的一个“通病”——“组织结构与技术管理”上都是唯“看得见”的保费、收入是尊, 致使其受制于一种由效益、功能理性和生产组织之类术语所表达的经济原则, 而把人降低为工具当成了物件。

上述的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在新主体公司的运行中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我们在保险工作的实践中发现, 当某一员工在调离岗位时, 与接替其岗位的另一员工的工作交接, 存在着十分重大的不畅与障碍, 这里特别是指涉及技术和方法性较强的工作以及手中掌握大量公司业务数据的人员。在工作交接中往往是没有完整的数据和资料, 而人为地造成员工之间在业务上的相互牵制, 信息上的相互封锁, 资源上的割裂和支离。这就给接替工作的员工带来诸多不便, 由于刚刚接替工作的员工大多对本岗位的业务不够熟悉, 如果没人指导和传授的话, 就必须重新自学、摸索此项业务, 废时费力不说, 关键是直接影响公司业务正常顺利的运行, 且极易出现业务接续的“断裂”。这种现象的弊端是, (1) 人为地割断了公司内部运转的有效衔接, 造成了公司的整体资源不能共享, 而产生时间、效率及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2) 容易使员工养成一种“自私”的品质, 把本来是应由全体员工共享的资源当成自己“个人”的财富而独“吞”。 (3) 甚至演变成公司发展中一切弊病的文化滥觞而产生恶性循环。

人员换岗出现公司业务接续“断裂”的现象, 表面上看是员工的个人问题, 而深入思考后发现隐藏其背后的是公司文化和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这使人力资本应用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究其更深层的原因, 我们发现其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因素。 (1) 计划经济时的集体主义原则作为一种遗产, 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 集体主义情怀对员工同样有一种激励作用, 它可以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对人际关系有很好的协调作用;又因为那时员工之间收入差距不大, 员工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小, 心态都比较平稳, 所以人际关系比较和谐管理成本不高。 (2) 引入市场机制后公司是以业绩论英雄, 在“谁拿保单谁受益”的原则支配下, 员工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员工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加大, 大多数人心理状态失衡;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竞争, 使员工抛弃了集体主义情怀, 而失去了、破坏了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造成人际关系极度紧张, 管理成本迅速增加。此外, 由于保险业人才短缺, 又造成收入和贡献之间的严重失衡, 新主体公司因无人可用, 只好高薪低聘, 用高薪也只能聘到三流人才。这进一步造成人才流失、资源丧失而成为整个保险业头痛的问题。

因此, 新主体公司大都摆脱不了“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发展模式。“三高一低”的具体表现是:高投入即在一些公司的业务增长主要依靠设机构、铺摊子, 主要通过加大投入谋求外延式扩张, 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的能力不强;高成本即在公司管理水平比较低, 经营成本特别是部分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不断攀升;高消耗即在公司依靠简单的费率和手续费竞争占领市场, 保费大量流失, 行业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低效率即在对保险资源的利用比较粗放, 部分公司追求短期利益, 对保险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 严重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进而会加剧损害整个保险业的利益。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根源, 在于保险业组织管理模式与人力资源利用之间产生了矛盾和悖论, 进而又造成人力资源利用与经济绩效的悖论, 但其核心却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早、尽快解决, 会对新主体公司今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危及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2 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利用的悖论

保险业中的新主体公司一般是以“开业即能展业、展业即上规模, 加速发展、做大做强”, 尽快尽早地成为区域内占有较大业绩份额和优势性企业作为自已的组织目标。为了使公司有效地运转起来, 新主体公司根据市场原则与利益追求, 制定的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是, 将薪酬与市场水平和行业发展挂钩, 建立以岗位评估为基础, 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的制度, 严格体现以业绩为驱动的原则, 强调岗位价值贡献度。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又放宽要求, 只要能使公司开业、展业就先算大功告成。至于如何上规模?怎样加速发展?只好“摸着石头过河”, 走一步看一步。而问题却恰恰出在这里, 薪酬差距的拉大并没有达到调动激励的作用和目的, 反而使多数员工心态不平衡, 虽然在薪酬上的投入力度加大了, 也增加了经营成本, 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亦即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利用之间出现了悖论。

究其根源, 笔者认为组织管理的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的人力资源利用, 非但没有提高效率和效益反而造成了“三高一低”, 其元凶是收入差距拉大的管理制度与不合理、急功近利的用人制度所形成的收入“金字塔”造成的。所谓收入“金字塔”指涉的是, 在保险业中等级越高的人收入越高, 塔顶之人与塔基下面的人收入差距巨大, 塔顶人数与塔基人数之比越来越小, 而呈现出分子极小值与分母极大值的“两极”效应;其结果是绝大多数等级低的人在创造财富、做“蛋糕”, 而极少数等级高的人来分“蛋糕”, 并拿走了更多的共有财富, 于是塔顶之人变成了即得利益者而享有众人所创造的财富。笔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尚不够发达的中国, 保险业正处在生长发展期, 上述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不符合国情, 或者说制度太“超前”。因为, 整个中国的保险业整体竞争、服务、抗风险水平都不高, 行业内人员普遍来讲素质还相对较低, 高素质、高水平的保险人才很少, 高管人才更是奇缺, 保险业的人力资源无法正常接续, 尚未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成熟度。

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利用悖论最明显的现实例证就是“高薪低聘”。高薪低聘扭曲了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本利用的关系, 造成了“高管”人才并不高, 很多“高管”人才都是各公司靠高薪相互挖墙角弄来的“三流人才”。这从3个方面发生了扭曲效应, 一方面使管理上的激励作用下降, 也使通过激励机制而实现效率的目的落空或减弱, 进而使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失去了预期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三流人才”的人力资本已几乎到了尽头, 很难再有更大的做为或脱颖而出了, 进而阻碍了人力资源正常培养的路径, 无法实现人才的自我接续, 只能靠“挖墙角”的恶性竞争来弥补, 造成的恶性循环使人力资源严重“枯竭”的现状进一步加剧;再一方面又使那些承担了大量基础工作的广大基层人员, 不得不接受待遇低、薪酬低、劳动强度大、晋升难等制度的限制, 人力资本的发展受到了强烈的抑制, 而使他们失去了进一步向上的动力基础。上述3个扭曲使整个行业的人力资源总是徘徊在低层次上, 无法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发生质的飞跃。

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利用悖论的问题, 又进一步生发出与人力资本利用率高度相关的“原子”效应。所谓“原子” 效应指涉的是, 在市场原则下的保险业从业人员, 其薪酬与业绩挂钩, 以岗位评估为基础, 以绩效考核为依据, 体现的是以业绩为驱动原则的管理和分配制度;在利益驱动下从个体角度而言, 其业绩可能十分突出, 个人收益也可能十分可观;但从群体、组织的整体角度来说, 每个个体却变成了不能相互协作的“原子”, 个体之间相互隔离、戒备, 组织和群体实际上被肢解了。这样便出现了就个体来讲可能是条“龙”, 放在一起可能还不如“虫”的怪现像。这使组织、群体的功能失效, 造成人才机制及整体的人力资源失效, 出现整体相加反而小于个体的悖论。因而, 员工之间很难相互协调帮助, 因为帮助别人使其获利自已却得不到任何好处和利益, 别人获得奖励自己也得不到, 群体和组织的人力资本呈孤立的“原子”状态, 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化学反应”, 群体或团队的作用并未真正体现出来, 所以没有团队精神。由此更进一步锁定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组织之间由于利益所造成相互不合作、不配合的矛盾。

从新主体公司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和企业来讲, 上述状况也与科斯定理相悖。科斯定理简单来讲就是交易费用问题, 可以把其理解为企业的作用或企业存在的根据是通过行政手段把不同的经济主体组织在一起, 而大大节约了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当企业的行政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 企业存在与运行就是稳定的, 反之, 企业将面临危机直至解体。按照科斯定理来讲, 就新主体公司如果不能改变或减少企业内交易费用的问题, 其将面临危机直至解体。

3 克服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利用悖论的对策

与薪酬挂钩的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利用制度的根本缺陷是, 只重硬件、不重软件, 只重收入、效益的多寡, 而忽视影响收入和效益的其他因素, 是缺少系统、整体思维和理念的表现;只追求收入和效率而忽视个人才能的发展, 只靠物质激励而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只重视个体能力而忽视组织中的群体作用, 特别是缺乏联系的观念而忽视了个体在群体中的影响和作用, 是缺乏人道主义的表现, 进而把组织中最能动的要素人降为工具。正是由于这样的缺陷才使新主体公司体现人与人关系和本质的群体或组织行为发生了转向, 变成了一切根据追逐物质利益、攫取经济效益的原则去展开的各种“非人”的行为。这就撕破了组织中一切非经济利益的关系, 而转向了经济利益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由经济利益来支配。因此, 就总是解决或处理不好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3.1 转变观念从重视物转向重视人

人的本质是一个目的性和社会性的过程, 人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是一种孤立的、脱离群体的个体行动, 必然是与他人组成的追求某种共同利益的群体、组织, 其本质是一种组织活动。所以, 个体离不开组织, 其行动都是与组织休戚相关、相互交织在一起而难以分割的。“组织是我们的社会与经济存在的主要事实, 我们大部分人在组织中谋生。当我们加入组织中时, 存在着想要一致又想要不同的多重自我的两种方式。我们的行为得到强化的同时又与他人保持非常有限的差异。[1]”通常情况下, 无论人们在一起从事任何活动都必定在有一定结构的组织内、有目标、有系统、有规则地进行。因此, 也可以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由组织结构、参与者 (包括个体或群体) 、目标、技术和环境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体系, 进而凸显了组织内的要素体系对参与者的行动有着强烈的影响和作用。

但新主体公司只重视物不重视人的制度, 人为地影响了群体的凝聚力。在这样的制度下, 公司中的成员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并带来了一种人格贬损和“利益损害”。所谓“利益损害”是对A或B个体来讲他们从某种制度中获得可观的利益, 这是一种激励机制或好的制度;对公司来讲这是一种提高效率鼓励奋斗的管理模式, 也应是好的制度;但对其他个体或群体来讲, 这使他们的人格遭受贬损、利益受到“损害”, 就不是个好制度了。亦即制度是在“蛋糕”有限或根本没做大的情况下, 只是改变了分“蛋糕”的方法, 这只能使少数人获益。这对大多数成员或群体来讲这是一个没有动力和效率的制度, 这也会对他们的生活动力包括心理都造成极大的刺激和影响而加大各种感压力, 并失去安全感在不确定中度日。因此, 这大量增加了公司内的沟通成本、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 并进一步使每个成员都只顾自已而不顾别人, 突显出极端的“自私”而难于协调、合作的行为, 很难再把公司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而迸发出整体的力量。

新世纪的经济组织, 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并日益成为主要的资本形式。对于新主体公司来说, 如何处理好企业内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组织的关系, 如何破解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利用制度之间的悖论?并充分调动和发挥组织的整体功能, 使人力资源在组织中发挥出整体效应,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及关键。正如马歇尔所指出的:“资本大部分由知识和组织所构成。知识是生产的最有力的引擎。……在某些方面, 它比在物质事物方面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区别更为重要。[2]”而知识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涵。因此, 贝克尔 (Becker, G.) 也指出:一切形式的资本包括物质的和人力的, 归根结底都是知识积累和蕴存方式[3]。这样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即经济组织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 经济组织发展的力量和动因是人, 最稀缺的高级经济资本还是人, 最有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增长价值的也是人。

所以, 人应当是价值取向和发展的中心, 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这样新主体公司就绝不能以损害人的价值、尊严和平等为代价来发展。发展中人的代价应当是有限度的, 人的自身发展应当成为公司发展的中心。公司全面发展的内容应当以人为中心, 而合理、恰当的制度建设是上述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公司所有成员的主体地位, 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 切实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及其他正当权益。不反对恰当地收入差距, 但必须整合好公司内的人际关系, 恰当有效地均衡财富和利益分配的流向, 使公司的发展成果能更多地惠及那些占绝大多数的基层员工, 让全体员工都能共享公司发展的成果, 以树立起广大基层员工工作的动力和信心。

3.2 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氛围

新主体公司之所以会发生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本利用的矛盾和悖论, 其根本原因是公司内人际关系紧张, 不和谐造成的。笔者认为, 新主体公司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谋划, 尚缺乏精细的思考和设计, 公司的实际运转显得粗糙而缺乏强大的后劲和效率, 再加之急功近利, 人、财、物等缺少必要的磨合、改进, 组织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尚不能发生有效的联合及互动, 在缺少一个必要的“养生”过程的前提下, 就匆忙开业而无法发挥组织的整体效用。而其所制定的组织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 又人为地出现了个体之间的分割, 使公司成员所处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差异和冲突。

因此, 在新主体公司中除了强调权力、规章制度与组织成员的关系外, 还必须高度重视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公司作为经济组织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工作和人, 而人又是完成工作的主体, 同时组织还是由人与人组成的群体。在群体中, 情感无疑给成员提供了生活方向、生活意义和生活感觉, 因为人的行动都包含有感情因素。故人际关系是影响公司成员思想意识和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际关系与公司的管理是分不开的, 公司中的成员如何相处, 各种人际关系怎样协调, 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管理组织成员, 都会对组织的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亦即组织领导机构的人际关系、上层与下层的人际关系、普通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都会对组织自身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如果新主体公司的领导机构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平稳和谐, 就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易于动员和组织现有的资源并使组织上下成员的行动保持一致而焕发出强大的集体力量, 完成或达到个人或一般的群体无法完成或达到的目标。反之, 一个组织就有可能出现多个核心而没有核心, 无法统一思想和行动并造成组织成员的行为混乱, 而分崩离析, 甚至迅速崩盘。

如果新主体公司上层与下层的人际关系平稳和谐, 就能上通下达而使所有的指令和信息快速到位, 并形成良好顺畅的反馈回路, 就可以使公司成员的行为保持既定和可预判的状态。反之, 就有可能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信息和指令被人为地截断造成信息不对称, 无法组织起或整合好现有的资源, 使公司的有效性降低、效率下降、纪律和道德发生混乱, 而发生诸如道德冒险、搭便车、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的行为, 给公司的正常运行或组织的生存带来危害。

如果新主体公司的成员之间能保持平稳和谐的人际关系, 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微观氛围, 增强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而提高小群体的团结能力, 释放他们集体行动的影响力和现实效力, 而易于形成日常工作中适合的、恰当的行动模式, 并逐渐演进发展成为公司认同的规则或制度。反之, 就有可能出现成员之间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和漠视、互不合作、甚至相互仇视、相互侵害或攻击的现象, 而陷入人人自危、难以协调、无法组织起来而形成合力的恶性循环之中, 并不能自拔而最终失去集体优势, 淹没了公司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人际关系是公司中的人文要素, 也是一种企业文化, 体现了公司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和社会特性。马约 (E.Mayo) 的霍桑实验早就向我们揭示了,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 说明了人是社会动物, 是由多重人性组成的。而马斯洛 (Abraham H.Maslow) 的需求层次理论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亦即人不只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或财富, 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即使在组织内人们还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相互认同、需要相互依赖而获得安全和尊重。这些因素时刻都在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思维、心理和行动。相互需要构成了组织管理的核心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同样, 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和人际关系而制定的奖惩机制, 特别是激励机制也会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正如诺思 (D.North) 所说的:“人类任何一个个体或群落行为。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 不可能预知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相反, 由于群落都面临着类似的决策, 因此, 从为生存而斗争的角度看, 面对新情况所做出的一些探索性反应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这就是说, 这些决策会使该群落的物质状况变好, 从而和其他群落相比会增加生存的机会。选择‘正确’方案的群落, 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偶然的巧合, 他们都会从自然选择过程中受益。[4]”所以, 只有把个体成员有效地组织起来, 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个体优势的同时, 又能充分协调、整合个体优势而实现个体相加大于整体的群体优势, 来改变之前的“原子”状态, 最终实现公司人力资源自我接续、自我培养、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 这是有生命力的企业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刘璨, 吴水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78

[2].[美]舒尔茨.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70

[3].Becker, G.and Murphy, K.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CV3 (4) :1137~60

利用保险 篇10

医疗改革是关系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核心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亦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改革目标。但从我国实际来看,虽然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农村医疗费用和医疗支出上涨速度高于城镇、卫生服务可及性呈现东中西部和城乡失衡的差异与不公平现象[1]。公平的保险可以通过公平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带来相对公平的健康机会,进而提升每个人的福利水平,最终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2]。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农业部(USDA)就指出,美国农村和城市人群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并不平等。Aday,Lairson,Dolan P和Doorslaer等学者进一步论证了不同收入人群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发现低收入人群对医疗服务系统的使用更为频繁,富人的住院服务利用率远高于穷人[3,4,5,6]。Gao et al和Akin John S则认为,中国贫困地区农村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弱于其他地区,城镇不同人群间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存在不公平[7,8]。侯天慧等和井珊珊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慢性病人、残疾人及贫困山区居民等弱势群体是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主要盲区人群,不公平现象较突出[9,10,11]。

医疗服务利用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也做出了有益尝试。在中国,由于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居民仍然需要依赖基本医疗保险获得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险的直接功能在于一定程度上保障人们患病时对医疗服务利用的财务可及性[12],因此医疗服务利用作为基本医疗保险作用发挥的载体,其公平性直接体现了医疗保险的公平性。而以医疗服务利用为视角去检验基本医疗保险公平的文献现阶段较为缺乏,本文以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出发点,以成都市为例,从公平的维度探讨其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笔者依据成都市各区县2009-2012年GDP的平均值及各县人均GDP平均值,选取金堂(320份)、温江(264份)、双流(603份)和都江堰(588份)为调查地,于2013年暑假随机对1775位居民进行抽样,抽样比例为0.0174%,超过0.01%的国家抽样调查标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调查问卷分别制作、同时进行,涵盖家庭基本情况、财产与收支、居民健康状况、门诊和住院服务情况以及医疗保险运行5大类。

(二)研究方法

1. 泰尔指数(Theil Index)[13]。

又称为熵指数,主要用来衡量个人或地区间收入差距或不平等程度,该值越小,表示地区间差异或不均衡程度越小。应用泰尔指数对成都区域间门诊(住院)服务利用差距进行分析计算,将调查的城乡数据看作是总体,将城镇和农村分别作为低一级的区域单位,于是总体区域的差距可以表示为:

其中,Tpi为i区域内的县际差距系数,可表示为:

总体差距系数Yp为区域内差距Twt和区域间差Tbr的总和。其中,Yij为i区域内j县的门诊(住院)服务利用水平,Yi为i区域内的门诊(住院)服务利用水平,Y为城乡居民整体的门诊(住院)服务利用水平,Nij为i区域内j县的被调查人口,Ni为i区域总人口,为城乡被调查总人口。

2.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和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14]。

洛伦兹曲线是德国统计学家Lorenz根据人口比例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设计的收入一分配曲线。假定按照个人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和保障水平指标升序排列,洛伦兹曲线的横轴表示累计人口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的医疗服务利用和保障水平情况,将各地区的数据进行描点绘制出医疗服务利用和保障水平按人口配置的洛伦兹曲线。实际分配曲线越接近45度对角线,表示医疗服务利用与保障水平的分配越平等,反之亦然。基尼系数则是根据洛伦兹曲线计算出来的公平程度指标,介于0和1之间,该值越大,表明越不均等,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假定,被调查的全部人口数量为n,缴费数量或补偿水平在n个人中分配,此时洛伦兹曲线可以定义为:

其中,p为人口比例,代表坐标横轴;L代表从原始数据估计的洛伦兹曲线的纵坐标,L(0)=0,L(1)=1;xk为第k个人的缴费数量或补偿水平μ、μj分别表示总体和j区域人均缴费数量或补偿水平。与洛伦兹曲线对应的基尼系数表示绝对平均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对绝对平均线下方三角形面积的比率。其计算形式表述如下:

其中,xi表示累计人口百分比,yi为累计缴费水平或补偿水平。

三、成都市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分析

(一)城乡居民门诊服务利用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居民门诊两周就诊率和两周就诊次数均高于城镇居民;参保1档和2档(2013年,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只涉及两个缴费档次,分别是340元和440元)的农村居民门诊就诊率高于同档次的城镇居民,女性门诊就诊率显著高于男性居民;未参保人群的门诊就诊费用大幅度低于参保人群,女性门诊就诊费用稍高于男性。T检验和F检验表明上述差异是显著的。见表1~3。

(二)城乡居民住院服务利用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住院率整体高于城镇居民,女性住院率整体高于男性,在未参保的前提下上述情况相反;农村居民的住院比例和频次高于城镇居民,而一年中未住过院的比例则是城镇略高于农村;参保1档的城镇居民住院费用高于农村居民,女性人均住院费用高于男性、次均住院费用则低于男性;参保2档的城镇居民住院费用低于农村居民,女性仍然是人均住院费用高过男性而次均住院费用低于男性;农村居民出现1次、2次和3次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分别高于、低于和等于城镇居民。T检验和F检验仍然表明上述差异是显著的,见表4~7。

(三)医疗服务利用的泰尔指数

本文将被调查的城乡居民作为总体,城镇及农村地区分别作为低一级的区域间单位,被调查的都江堰、金堂、温江、双流4县(市)城镇及农村居民两周就诊次数作为计算区域内医疗服务利用差距的指标,计算出成都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泰尔指数。

测算结果显示:(1)城乡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的区域内差距系数大于区域间差距系数;农村地区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的差距系数是城镇地区居民门诊服务利用差距系数的3倍,总泰尔指数衡量的差距系数为0.033;(2)城乡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的区域内差距系数大于区域间差距系数;农村地区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的差距系数是城镇地区居民住院服务利用差距系数的1.37倍,总泰尔指数衡量的差距系数为0.0151。

(四)医疗服务利用的基尼系数及洛伦兹曲线

本文按照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将被调查人群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计算门诊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2012年,城乡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的基尼系数为0.332。根据基尼系数可以认为,当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框架下的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程度属中度不平等。住院服务利用比例则集中在第5等级,基尼系数为0.249,略低于门诊服务利用的基尼系数。而住院服务利用的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公平曲线之间围成的面积明显小于门诊服务利用洛伦兹曲线图中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公平线之间围成的面积,洛伦兹曲线也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住院服务利用的公平程度好于门诊服务。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之后,虽然医疗服务利用逐渐趋于公平,但是在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差距构成中,区域内差距的贡献要大于区域间差距,即区域内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差距是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又是造成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水平区域内差距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结果与解垩[15]和葛凌[16]等的研究结论一致。但与上述学者测算出的门诊服务利用泰尔指数(0.083-0.164)和住院服务利用泰尔指数(0.0886)存在较大差异。得益于一系列大病保险的实施,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之后住院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状况明显好转,且好于门诊服务利用的公平性。而本文测算出的基尼系数则与杨红燕[17]测算出的门诊服务利用基尼系数(0.3-0.5)和解垩[11]测算出的住院服务利用基尼系数(0.26)差别不大,但低于谭晓婷等[18]赠算出的苏皖两省住院服务利用的基尼系数(0.33~0.47)。说明当前成都城乡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的公平状况较好。与全国相比,在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之下,成都门诊服务的公平性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城镇地区特别是城镇低收入人群的门诊医疗服务可及性持续恶化。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1)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通过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而使得具有价格弹性的门诊服务利用增加,但门诊就诊费用在城乡居民间仍然存在中度不平等;(2)就整个参保者来说,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基本公平,且明显好于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但城乡居民间的住院率和住院医疗费用差异显著;(3)参保档次成为影响医疗费用的最主要原因,说明存在严重的供方诱导需求和道德风险。

【利用保险】推荐阅读:

再生利用07-15

大众利用07-16

正确利用10-14

分析利用10-17

风能利用05-09

捕捉利用05-09

错误利用05-10

项目利用05-11

利用留白05-20

吸收利用05-20

上一篇:造型构图下一篇:实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