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意愿

2024-07-30

利用意愿(共9篇)

利用意愿 篇1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等新技术应用 到教育 、 科研、商业、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并且提供了新的服务模式,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学术交流的方式和读者利用文献的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技术使得电子资源在高校师生中越来越受欢迎, 并日益发展成为高校图书馆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一个主要来源。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 学院自2009年成为骨 干院校立 项建设单位后,办学层次和条件有了显著提高。 根据近三年的电子资源使用量汇总情况的分析:伴随着电子资源的点击量不断上升,电子资源的采购经费逐年增加。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最大用户群体是大学生。 现状,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入到购置电子资源,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反映满意的电子资源少。 如何使拟购买和已购买的资源内容与读者的需求匹配度高, 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经费的绩效,满足读者需求。 另一方面学生读者使用电子资源中面临哪些问题,在实践中改进并推广电子资源的利用,提升学生读者利用意愿的满意度是当前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 为此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概况

问卷调查的概况:( 1) 调查方式;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 本次问卷调研共发放96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12份,回收问卷率为95%;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905份,有效问卷率为99.23%。( 2) 调查范围 ,定在学院2014级新生和经常来图书馆的学生读者。 ( 3) 调查目的:找寻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大学生利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并研究相应对策,以期望达到提升新生入馆教育的效果,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 4) 调查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设计了一套问卷。 问卷内容涉及读者信息、了解图书馆电子资源渠道、使用过哪些电子资源、喜欢哪一类电子资源、学习使用电子资源的途径等。( 5) 调查时间:2014年6月。( 6) 调查地点。 第一批调研对象为2014级新生。 由团委协助利用晚自修时间向2014级每个班发5份问卷 ,当场回收 。 共83个班共计415份 。 第二批调研对象为经常来图书馆的学生。 由读者协会集中周六晚上对图书馆3、4、5楼阅览室发放问卷,当场收回497份。 ( 7) 调查对象。 各年级学生参与调研的人数:各年级学生参与调查的情况:一年级学生606人占68%、二年级学生168人占19%、三年级学生75人占9%、四年级学生38人占4%。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 全日制大学一、 二年级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调研中的三、四年级学生为专接本的全日制学生。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以一二年级为主。 参与问卷调查的各系部人数与实际的各系部在校生人数成比例关系。 数据真实可靠,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

二、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大学生了解电子资源的渠道主要有4种, 其中图书馆网站起到了主渠道作用, 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介绍应在图书馆网站的页面设计和布局方面多下功夫。 另外同学间互相学习也是重要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从调查中发现,影响使用电子资源的原因投票多少依次为: 网络环境( 560票) 、校外访问电子资源( 230票) 、缺乏上网 设备 ( 226票) 、不知道有哪些资源( 218票) 、检索技巧( 206票) 。 调研中发现在图文楼虽然有信号,但是学生账号无法登陆使用。 经过现教中心技术攻关,解决了网络兼容性问题,校园网络环境有很大提升。 针对读者反映的校外访问电子资源受限的问题,图书馆推进了vpn调研,在2015年采购vpn系统服务广大师生,满足师生校外访问电子资源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开展起来了,但是讲座的内容、效果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校园网无线wifi的畅通访问, 学生也可以使用移动掌上设备 ( 大屏手机 、平板电脑等) 畅通的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 。

自引进试用以来, 移动图书馆点击率从2013年的201819次猛增至2014年的748593次。 移动图书馆迎合了现代生活时间碎片化的特征, 符合随时随地打开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阅读的时尚。 使用过的电子资源排在前三位的是移动图书馆、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起点自主考试学习网。

自2011年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作为特色资源引进以来,因新东方的品牌效应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程内容而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起点自主考试学习网是题库类的电子资源,迎合了学生自主学习并检验学习效果的需求,该题库主要有财经类、材料与能源类、制造类、艺术法律类、电子信息类,题库定期更新。 从 “ 学生读者希望增加哪些类型的数字资源 ”的投票统计可以看出 : 大学生对电子书( 506票) 还是非常欢迎的。 自2013年我院引进试用电子借阅机摆放在图文楼一楼大厅后,电子书的下载量一路飙升。 有55.9%的受访者希望增加的电子资源为电子书。 据本次统计,电子书点击率2014年( 92977次) 与2013年( 92189次) 相比增加有限。 其中wifi网络能否畅通使用是瓶颈问题。 从2014年底校园无线网络畅通后,2015年点击量有一个明显提升。

大学生乐意选择的电子资源课程类型依次为:职业认证类、 国际考试类、国内考试类、应用英语类。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也比较关注。 另外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 海外本科直通车) ,客观上有不少学生需要出国考试类的电子资源。 本馆目前尝试组织读者协会小范围试用拟引进的电子资源,将读者试用意见汇总反馈给决策领导, 使得引进的电子资源与读者需求的匹配度提高, 数字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受访者选择的学习电子资源使用方法的途径按投票多少依次为:图书馆举办的培训讲座、图书馆的宣传资料、文献检索选修课程、网络教程、询问图书馆员、询问同学 / 老师、自己摸索。现在90后的大学生比较喜欢和善于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上网搜索方法是比较便利的方式。 图书馆每年定期举办读书节,办电子资源宣传讲座、 发放宣传用品等推广电子资源也是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的。 受访者偏好的交流方式依次为:微信( 移动客户端) 、 qq( pc端) 、网站留言或电邮 、电话 。 图书馆将争取早日开通微信服务。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与读者随时随地零距离沟通,方便大学生读者咨询问题。

本文描述了大学生使用电子资源的现状, 同时也分析了原因。 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经费不断增加,原因有两点:一是已购买的电子资源服务费用逐年小幅上涨;二是在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中纸质资源所占比例在下降,电子资源占比在上升。 投入增加了,要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学历层次、专业方向、学习能力和方式) ;二是电子资源的内容与大学生需求热点的匹配;三是读者培训及电子资源推广;四是电子资源使用的便利性。 图书馆应借鉴同行的经验, 同时结合自身图书馆的特点探索通过调整入馆教育内容、改善网络环境、提高购买资源与读者需求的匹配度等措施,满足读者需求并提升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

摘要:通过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问卷调查,调研大学生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使用和需求情况,从而探究大学生利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微信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移动阅读越来越受欢迎,同时现行图书馆电子资源管理模式滞后也导致了大学生在使用电子资源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图书馆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同时结合各馆不同特点探索建立新的电子资源管理、推广服务模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意愿,差异化,移动阅读

利用意愿 篇2

说明:此调查为无记名投票,仅为了解在校大学生(主要为大二学生)参军意愿以及为后续军事理论课学习所用。请如实选择,在所选项目的□打√。1 性别(164)男(178)女2 政治面貌(19)党员

(320)团员(3)群众户籍类别(160)城镇(182)农村4 是否为独生子女(165)是(177)否你喜欢军人职业吗?(68)非常喜欢(148)喜欢(108)一般(18)不喜欢 6 上大学前你愿意当兵吗?(49)非常愿意(92)愿意(106)没想好(95)不愿意 7 上大学期间或毕业后你愿意应征入伍吗?(105)愿意(224)不愿意(第七题选愿意的请做8-14题,选不愿意的请做15-16题)你若当兵父母会支持?(18)非常支持(58)支持(31)随我愿(33)不清楚

(14)反对你当兵的理由是?(可多选)(35)从小受的教育要保家卫国(85)希望在军队能锻炼自己,如学技术(52)军人是荣誉的象征(99)军人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崇拜他们(17)不用找工作(12)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你认为大学生当兵的最佳阶段是?(71)大学期间保留学籍去当兵(57)大学毕业后去当兵你希望去哪里当兵?(47)本省内(53)内地省份(29)边防地区你想去哪个军种部队当兵?(25)空军(25)海军(24)陆军(13)二炮(19)武警(37)都可以你希望能服役多久?(84)义务兵阶段(46)3-5年(1)6-8年(3)9-12年

(7)13年以上当兵后你希望实现?(43)考取士官(46)考军校提干(23)学技术(34)实现理想(57)锻炼自己其他___________你不想当兵的理由?(可多选)(124)军人太苦太累承受不了

情境内支付意愿与情境外支付意愿 篇3

一、意愿支付法及其存在的争议

由支付意愿产生的意愿支付法更多的应用于卫生经济领域, 该方法是一种用来评价对某种商品偏好的强度或某商品的价值的工具。

关于支付意愿一般的测量通常采用调查的方法, 询问被调查者在一定的假设情境下获得某一商品或劳务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该方法在体现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而准确的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测量。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争议:

( 一) 支付意愿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不同支付能力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支付意愿存在差异, 不具有可比性。因为消费者个人支付能力的差异, 因此支付意愿所包含的意义不仅仅包括消费者对消费商品或劳务的偏好强度, 也同时包含了消费者对货币边际大小的感知。因此有学者建议对不同收入人群赋予不同的权重, 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争议。

( 二) 在进行支付意愿调查时, 由于调查者需要向被调查者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 而这些假设性的问题是否可以反映被调查者个人真实的支付意愿则很难确定, 因此调查测量的有效性引起争议。一方面, 由于消费者的回答内容收到范畴效应的影响, 即当被问到的价格很大时, 由于被调查者对此大额交易不是很熟悉, 因此对价格的变化敏感度不强。另一方面, 由于被调查者个人原因, 可能存在调查者真实的支付意愿小于调查者回答结果的现象, 从而不能得到正真的支付意愿。

( 三) 由于该方法是在假定的条件下进行调查询问, 而这些假定的条件与真实的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而较难得到一个真实的支付意愿。而且被调查者可能会存在随着从假定条件向真实条件的转变, 支付意愿随环境变化发生变化。比如很多消费者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牙齿不疼的时候, 消费者可能对于止痛药的意愿支付体现在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上, 但是当真正牙疼来临的时候, 而身边又没有止痛药, 此时消费者对于该药品的支付意愿会有一个较高水平的上浮, 以此来缓解疼痛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现象也体现在其他商品的消费中, 比如很多消费者在购车之前会有一个心理价位, 即在这一心理价位下购买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车辆。但是在当消费者进入4S店进行车辆挑选时, 由于贷款优惠政策、产品偏好、消费者个人心理因素等原因导致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会有所上升, 而这一心理价位会随着挑选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加, 直至增加的金额效用降到最低为止。

二、情境内支付意愿与情境外支付意愿

针对上面第三个原因, 笔者认为应将意愿支付分为情境内支付意愿与情境外支付意愿两大类。所谓的情境内支付意愿指真实情境中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而情境外支付意愿则指的是假设情境下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通过对两者因果关系的描述, 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 当无法这是体现消费情境时, 可通过对情境外意愿支付的测量预测出情境内意愿支付的真实值, 从而为企业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生产计划及销售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三、情境内 ( 外) 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相关金融政策

情境内意愿支付会随着相关支持消费金融政策的实施而有多增加。如果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较少, 则该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而如果有较为便利的贷款政策等的支持, 则消费者会考虑增加意愿支付进行提前消费。

( 二) 需要的等级层次

如果该消费属于主要消费层次, 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会高于次要消费, 以此来增加消费者的效用值, 增强满意度。

( 三) 消费产品类别

一般而言, 生活必须品情境内支付意愿与情境外支付意愿的差额会小于奢侈品。这是因为生活必需品由于其商品属性, 购买次数较多, 购买数量较少, 购买价值较小, 这类商品对于消费者效用值的增加效果不是很明显。而奢侈品因为价值大, 购买次数较少, 购买量与价格呈反比例关系, 而且这类商品对消费者总体效用值的增加效果较为明显。

( 四) 年龄

年轻人奢侈品的情境内支付意愿与情境外支付意愿差额会比较大, 而老年人对于药品和保健品的差额会比较大。

本文仅从理论上对情境内 ( 外) 支付意愿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进行描述, 具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希望可以通过实证分析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 为真实有效支付意愿数据的获取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浦科学, 翁淳光.基于支付意愿的健康投资项目评估[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12) .

重整意愿申请书 篇4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被申请人(债务人):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申请事项:

申请对债务人: 进行重整。

事实与理由:

被申请人成立于元整;企业经营范围:主管 兼营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系业务关系,截止 月 日,被申请人共计拖欠申请人货款 元,经申请人多次催收,至今未予清偿。该债权无财产担保。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目前的状况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仅鉴于该公司系新建企业,拥有生产场地、生产设备,具有生产能力,仅只是遇到全国经济形势不好,流动资金链断裂,仍有挽救希望与价值,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七条第二款和第七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向贵院提出对被申请人进行重整的申请,请予受理。

此致

老河口市人民法院

申请人:

利用意愿 篇5

一、研究点概况

绿水乡位于来凤县城西南, 地处东经109°23′至109°25′, 北纬29°31′至29°32′之间。全乡辖17个自然村和1个社区, 共104个村民小组, 现有人口2.3万多人。绿水乡林业资源丰富, 抓住武汉凯迪公司在来凤落户的历史机遇, 结合绿水乡的产业实际状况, 整合优质坡耕地、荒山荒坡等土地资源, 发展壮大油桐特色产业, 实现林地流转面积35678亩, 共计需兑付林地流转费用1035016元, 其中坡地575720元, 荒山114488元, 植苗151870元, 直播192938元。目前, 已经兑付林地流转费用328878元, 产业建设初惠村民。山林收入是村民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择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绿水乡作为调查点, 运用调查问卷和走访的方法调查了100户, 共收回有效问卷80户。

二、样本农户林地流转基本情况

样本农户总数为80户, 流转户总数为59户, 占73.75%, 其中流出户总数为49户 (包含2户流入流出户) , 占83.05%, 流入户总数为10户 (包含2户流入流出户) , 占16.95%。非流转户为21户, 占总数的26.25%。

三、样本农户林地流转意愿因素分析

以下是对调查地林地愿意流入户和愿意流出户调查意愿统计:

总的来看, 愿意流出户占63%, 愿意流入户所占比例40%, 说明调查地农户流转意愿以流出为主。在流入中愿意再流入的比例为70%, 要小于流出中愿意再流出的比例82%, 说明调查地流转户的意愿以流出为主, 对土地的依赖性呈现弱化形式。在非流转户中, 调查地愿意流出户的比例为48%, 要大于调查地愿意流入户的比例24%, 说明调查地非流转户的意愿以流出为主, 对土地的依赖性呈现弱化趋势。

四、样本农户流转动因分析

目前来看, 全国的林地流转水平一直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线上。即使在我国的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流转林地也仅占当地林地总面积的一小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 大量的农户开始从土地中摆脱出来, 从事二、三产业, 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土地包括林地的生产效率和农户对土地、林地的依赖程度大幅度下降。目前为止,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广大林农迫切需要加快林地流转步伐, 渴望通过林地流转获取经营林地带来的经济效益, 对于带动林业产业发展, 调动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将发挥积极作用。

下表是对调查地愿意流入户流转的动因分析:

上表反映了调查地愿意流入户流入林地的重要因素为增加收入, 占愿意流入户的83.33%, 另外, 林地规模效益高与投资、增值这两个选项被选择的频数也相对较高, 但是, 与增加收入相比, 存在很大差距。

下表是对调查地愿意流出户 (50户) 流转动因分析:

上表中反映了调查地中使得愿意流出户流出林地的最重要因素是经营林业太辛苦, 总共有25户, 其次, 缺乏劳动力和认为经营林业风险太大也是促进调查地愿意流出户流出林地的重要因素, 分别占到11户和10户。

五、样本农户参与林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绿水乡土地林地流转情况的调查发现, 尽管绿水乡的林地流转总体不错, 通过林地流转使部分林农增加了不少经济收入, 但是其整体上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农户对于流转出他们承包的林地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顾虑。一些林农因急于流转、被动流转、低价位流转而被蒙蔽、被受损, 严重伤害了林农利益和爱林、护林、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另外, 在整个林地流转过程中, 林地流出主体一般为分散经营的农户, 流入主体则多数为林业经营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显然, 两者在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与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相互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信息也很容易出现不称。所以, 农户行为在林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值得商讨的问题。

以下是对50户愿意流出户的调查:

以下是对12户愿意流入户的调查分析

由上表和相关走访得知, 农户在林地流转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流转对象不明, 信息沟通不畅

由上表可知, 愿意流出户 (50户) 中选择流转对象不明为制约林地流转因素的农户所占比重较大, 将近80%。14%的农户表明不清楚政策, 反映了在林地流转过程中, 林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宣传存在欠缺。由此使得在林地流转过程中, 存在流转对象不明, 疏于政策了解的问题, 导致农户之间, 农户与企业之间, 农户与集体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二) 急于流转, 缺乏长期规划

靠山吃山的山区林农, 把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寄托在林木林地流转, 认为山林反正是荒起的, 不如时间早点, 出手快点, 变成现钱。根据上表所知, 有近58%的流出户认为林地流转价格过低, 严重制约了林农收入的增加, 但是对于林地流入户来说, 又普遍认为流转价格过高, 不愿投入人力物力, 甚至个别林业产业开发业主抓住林农“尽快变现”心理, 以较少投入换来大面积林地, 供其经营发展, 增加经营收入。这种“扯皮”现象正是反映了林地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价格矛盾, 影响了林地流转的正常运行。

(三) 林地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

从上表中得知, 在愿意流出的50户中, 有60%的农户认为由于过程复杂影响了林地流转。从我国目前林地流转的现转来看, 流出主体形式分散, 流入主体多为经营大户, 两者在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与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相互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信息也很容易出现不称。虽然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林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几乎还没有, 造成林地流转主体之间的信息很不对称, 尤其是很多分散经营的农户根本就不愿意在这种复杂的程序下进行林地流转,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缺乏中介服务组织的信息服务而造成的。

六、解决制约农户参与林地流转的对策

(一) 加强政策宣传, 稳定完善制度

第一, 是加大政策法律宣传力度。需要在全社会全面推动林地流转的氛围, 扶正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对流转林地的正确认识, 突破干部思想障碍, 充分认识到林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一步明确它是家庭承包经营权体制的延续和完善,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第二, 必须稳定完善制度, 规范流转管理。一是稳定农村林地承包关系, 做好农村林地的勘界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让林地流转的主体与客体都吃下“定心丸”, 为稳定流转奠定基础。二是依法加强登记管理。规范林地流转合同, 提高合同签约率。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乡实际、反映本地特点的林地流转管理办法[4]。

(二) 要明确产权归属, 减少林地纠纷

减少林地纠纷, 明确农村林地的产权归属, 使其与农民日益增长的土地产权意识相适应, 避免大规模的林地权益纷争发生。以国家法的形式重新明确集体概念、行使集体权利的人格化主体及其权利, 明确农村林地归属, 赋予农民长期而又稳定的林地使用权, 明确农户承包林地的性质, 以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农户以林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权利。农村林地产权的物权化和股权化是今后改革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

(三) 调动各方力量, 推动流转形式多样化

一是政府主导型。就是对林地流转涉及多个行政村, 甚至是多个乡镇的, 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将林地集中流转后, 交给企业开发经营。二是村级组织型。就是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土地出租协议, 把林地使用权集中于村集体, 形成集中连片的待流转林地, 统一对外转包, 林业部门和乡镇 (街道) 党委政府主要起引导和指导作用[5]。

(四) 发展林地市场, 培育市场主体

加快农村林地流转市场的培育, 加大市场在农户流转林地时发挥的作用, 按市场定价, 保障农户流转林地所能得到必要合理的经济补偿。综合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模式, 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制度, 为需要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搭建信息沟通与组织服务的平台。村级组织应该发挥其了解民情的优势, 积极参与到中介服务组织中去。此外, 在局部地区可以尝试在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可以尝试成立一些专门从事经营土地林地使用权的企业。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扶持农业生产, 为该类组织提供政策扶持和专业指导, 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 增加对流入林地的需求量。

参考文献

[1]文彩云, 张蕾.集体林权改革制度背景下的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分析[J], 林业经济, 2008, (11) :9-11.

[2]刘璨.改革开放30年中国集体林发展趋势分析[J], 林业经济, 2009, (1) :41-54.

[3]李周, 许勤.林业改革30年的进展与评价[J], 林业经济, 2009, (1) :34-40.

[4]朱庆元.加快林地流转发展林业产业——对宁远县林地流转工作的调查与思考[EB/OL].http://www.hnfor-estry.gov.cn/listinfo.aspx?ID=212718

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浅析 篇6

一、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现状

(一) 生育数量

理想子女数有随年代更替而下降的趋势, 城乡居民理想子女数的变化不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居民的意愿生育子女数总体上都是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乡村, 居民的主要意愿子女数为2~3人, 在城市则为1~2人。

1. 乡村居民生育意愿。

在调查研究中, 乡村居民意愿生育孩子数是2个的占一半以上, 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居民是意愿生育1个, 还有极小部分有不生育的意愿, 这三部分合计起来, 生育2个孩子及以下的生育意愿是占绝大多数的, 因此, 在乡村, “孩子越多越好”的思想已经发生了转变。但也存在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乡村居民还是意愿生育三个及以上子女。

2. 城市居民生育意愿。

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也呈现出数量减少的趋势。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被调查群体是将生育两个孩子作为自己的生育意愿数量, 约五分之三的是生育一个孩子, 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则没有生孩子的意愿, 只有不足百分之一的被调查群体将三个及以上子女作为自己的意愿生育数量。人们的生育意愿已经随着观念的转变、生活成本的提高而发生了改变。

(二) 性别偏好的改变

在中国乡村, 居民对于男孩的生育偏好已经有所减弱。“1男1女”的生育意愿成为了最为普遍的选择。在中国城市, 居民的男孩偏好要弱于中国农民, 甚至在部分城市出现对女孩的偏好。有数据显示, 当代城市青年在性别偏好方面, 选择“男女都一样”的占80.62%, 选择“男孩”的占7.53%, 选择“女孩”的占11.85%。在城市居民2孩意愿中, 有“1男1女”的儿女双全思想的人则占大多数。

二、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

(一) 外出流动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外出流动会降低女性对于意愿生育子女的数量。往往流动的育龄妇女的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就会较小, 为了目前生活水平的保证和受集中精力培养好一个孩子的思想影响, 意愿生育的子女数会越少。

(二) 国家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生育意愿一定程度上受生育政策限制的, 而且生育政策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的控制效果是较为明显的, “单独二胎”政策对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 自身的就业、职业状况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自身的就业、职业状况会直接决定着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的高低, 也决定着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高低, 会更进一步影响着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效益。为了维持好家庭的消费水平和当期的生活质量, 会对意愿生育孩子数量进行控制。

调查表明, 不同就业、职业类型下的理想子女数存在着显著差异。行政机关人员、教育工作者、个体工商户、商业人员更希望生育两个孩子, 各职业中希望生育两个孩子所占比例分别为57.1%、51.9%、56%、97%, 希望生育一个孩子的比例分别为40%、48.1%、36%、3%。而企业人员、服务业人员、交通运输人员、医护人员、自由职业者更倾向于一个孩子, 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8.8%、60%、80%、53.8%、66.7%, 而希望生育两个孩子的比例为40%、39.4%、19.1%、45%、33%。可以看出, 除医护人员之外, 从职业来看, 生育意愿为1个孩子的比生育意愿为2个孩子的职业, 其收入水平和职业的稳定性相对稍差一些。在贫富差距较大的今天, 生育孩子所需要的成本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 生育意愿不仅仅是自己和家庭的真正意愿, 还要受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为避免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 尽量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 意愿生育子女数为一个孩子的更为普遍。

(四) 配偶、双方父母的态度与意见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调查表明, 城市80后独生子女的理想子女数与配偶、本人父母及配偶父母的态度与意见是显著相关的, 听从长辈意见、孝顺等传统思想在生育子女数量问题上有很大的影响, 生育子女的数量常常是配偶双方协商、与父母沟通之后达成一个共识。

(五) 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当今社会, 各个家庭将孩子的教育奉为头等大事, 为了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环境, 集中精力和金钱去更好的培养孩子, 生育一个子女的意愿数量比意愿生育两个子女的更为广泛和普遍。当然也有被调查者认为, 生育两个子女可以相互帮助, 不会让孩子感觉孤独, 因此, 更意愿生育两个孩子。由此可见, 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会对家庭生育意愿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逐渐开放, 一定程度上生育意愿会发生改变, 但不会变化特别明显, 因此无需担心会发生人口激增等状况, 对生育意愿改变的影响总体来说还是相对较小的。

摘要:从国家开放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 即可生二胎 (如果前一胎为多胞胎, 则不适于此政策) 的政策后, 对于生育意愿是否会发生明显改变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基于此, 通过对80后、90后群体的调查来研究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生育意愿, 研究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及生育意愿在未来是否会有明显改变。

关键词: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单独二胎”政策

参考文献

[1]曾毅.试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社会科学, 2006 (6) .

[2]陈友华.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J].人口与发展, 2008 (9) .

[3]莫丽霞.当前中国乡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性别偏好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2) .

[4]风笑天, 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 (5) .

[5]风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04 (4) .

[6]仲长远.当代城市青年生育意愿初探—对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社区两代人生育意愿的对比调查[J].青年研究, 2011 (5) .

[7]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4 (5) .

我国农民培训意愿调查分析 篇7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民培训,培训意愿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整体不高,这与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需求极不相称。要提高农民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我国农民进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效果。本文根据2009年全国3404份农民培训的调查问卷,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对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进行分析,对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因素展开深入研究,将促进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进而全面提高农村人才素质。

一、农民参加培训意愿的经济学分析

理性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将其运用于小农,认为小农也是理性的,它会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作出有利于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同时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脊或资本存量的多寡”。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更明确地指出:“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①。而参加农民培训本身就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过程。因此,只有当参加农民培训可以给农民带来利益最大化时他才愿意为培训付费。应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可以设定农民参加培训行为决策的数学表达式为:D(R)=P{(E-C)>R},其中,E为农民参加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C为农民参加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R为农民当前的收益,D(R)为农民参加培训的决策函数。该模型表明,作为理性的小农只有当预期收益减去成本大于当前收益的情况下才愿意参加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在该模型中,农民的参与成本和当前收益相对容易确定,而预期收益由于农民自身的内在因素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原因较难确定。目前农民参与培训存在异质性,农民参加培训意愿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主观因素和非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具有复杂性、多因素关联性、区域差异性和特殊性等特征。本研究采取规范分析方法系统构建农民培训意愿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揭示农民参加培训行为决策的影响机理。

二、农民参加培训意愿的二元选择模型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现状,掌握农民对培训的供给评价和真实需求,深入探究农民培训的供给特点及规律,2009年7月课题组对全国农民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员进行入户访问并填答问卷和入户访谈等形式进行。样本覆盖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按照东北部、东部、中部、西部四个经济发展区域进行抽样。调查对象中县(区市)的选择主要以调查员所属地区确定,村庄和农民的选择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600份,回收3507份,其中有效问卷3404份,有效率为97.06%。

(一)变量设定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将340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被解释变量或解释变量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剔除,然后对剩余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如对被解释变量“是否愿意参加农民培训(Y)”进行赋值,如果农户回答“愿意”,赋值为1;如果农户回答“不愿意”,赋值为0。同时对10个解释变量:年龄(X1)、性别(X2)、文化程度(X3)、是否务农为主(X4)、家庭收入(X5)、可接受的培训时间(X6)、可接受的培训费用(X7)、认为培训内容对自己的帮助程度(X8)、培训内容与农民期望的符合程度(X9)、对培训的满意度(X10)分别进行赋值。

(二)模型选择

Logistic回归根据因变量取值类别的不同可以分为Binary Logistic回归和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前者因变量只能取两个值1和0(虚拟因变量),而后者因变量可以取多个值。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农民只有愿意或不愿意两种培训意愿,所以本文中应用的是二分类逻辑回归,称为二元选择模型。设为随机误差项,则建立如下二元选择模型:②

(三)运行结果

在回归时,采用的回归方法是后筛选(Backward Conditional)方式。在处理过程中,首先将所有影响因变量的自变量都代入模型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将对因变量影响并不显著的自变量X2、X3、X5、X7、X9剔出,然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直到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检验结果基本显著为止,最终结果参见表1。

得出农民是否愿意参加培训的二元选择模型为:

三、结果分析

(一)年龄

年龄是影响农民是否愿意参加培训的重要因素。影响系数为负值,且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模型表明:当农民年龄每增加1岁时,参加农民培训的概率就会减少大约1%(0.03906/4)。说明年龄越小,接受能力越强,接纳新鲜事物的意识越强,通过培训增加技能的愿望也越强。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我国农民呈现出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现状,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求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减少,直接导致参加农民培训的愿望逐步降低。因此,在选择培训对象时应以青年农民为主。

(二)是否务农为主

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与是否务农为主呈正相关,且在5%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模型显示,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要强于以非农行业为主的农民。农民希望通过培训增加对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产量和质量来实现增收。目前,农民获得农业科技方面信息的渠道不够合理。调查显示,主要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获取农业科技方面信息的占68.23%。通过这一渠道获取的信息,距离掌握一项技术的差距还很大,而通过参加培训效果就会很明显,而目前我国的农民培训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针对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如国家实施的阳光培训工程,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提供非农方面的技能培训,而我国农民的绝大部分仍以务农为主,而且这一群体对参加培训的意愿也最强烈,因此国家实施的培训应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向农业或相关技术转变,提供的培训补助应面向广大以务农为主的农民群体。

注:“*”、“**”、“***”表示统计检验分别达到10%、5%和1%显著性水平。

(三)可接受的培训时间

可接受培训时间的长短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且在5%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与笔者最初的预期以及前面的分析基本一致。模型表明:当培训时间每增加10天时,参加农民培训的概率就会减少大约3%(0.01155/4×10)。说明培训时间的长短要符合农民的实际,时间越长,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即农民要放弃现有的工作接受培训不但得不到报酬,而且其未来的收益也是一个未知数。根据调查问卷计算,农民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平均是18.9天,回答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在1个月以内的累积百分比为88.12%。如果培训时间超过30天,农民愿意接受培训的比例急剧下降。时间特别短且缺乏连续性的培训,也并不能被农民所接受。因此政府部门应多提供一些系统的农民培训,如针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培训,即使每次的时间较短,多安排几次培训并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农民同样愿意参加。

(四)认为培训内容对自己的帮助程度

农民认为培训内容对自己的帮助程度与是否愿意参加培训呈正相关,且在10%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模型显示,农民认为培训内容对自己的帮助程度越大,参加培训的意愿就越强。农民选择培训内容主要看与所从事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否密切相关,例如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的农民更愿意参加大田种植技术方面的培训,调查显示,在3404位被调查者中有45.30%的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种粮收入,在回答期望种植业哪些方面的培训时,选择粮食的占到44.57%,二者基本一致。可见,农民是有目的地选择对自己生产经营有帮助的培训内容来参加培训,因此政府部门在组织培训时应立足农民的需求,不能是什么内容好培训就组织什么培训,而是农民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就组织什么培训,因此在培训前征求农民意见显得十分必要。

(五)对培训的满意度

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与参加培训的意愿呈正相关,且在5%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户对以往培训的满意度越高,那么农民再次参加培训的意愿就会越高,调查显示,2008年农民参加培训感到满意以上的比例达到68.80%,而2009年愿意参加农民培训的比例为81.12%,充分验证了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与参加培训意愿的一致性。因此,政府部门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农民的满意度提高,就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培训的队伍中来,才能防止一些部门组织的培训招不到生源,培训经费花不出育培训的队伍中来,促进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去的尴尬局面出现。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训对象应首先从青年农民且以务农为主的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进行选择。政府部门在组织培训时应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的长短,多安排一些系统性的培训并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培训内容要切合农民实际,对农民有一定帮助,必要时可先征求农民意见。增强为农民着想的意识,提高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逐步加入到接受教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员工选择海外外派意愿解析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经济与国际化接轨的发展进程的加大,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逐步壮大和发展。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重要的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一环:外派人员管理, 在现阶段成为企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外派人员 (Expatriates) 是跨国公司从母国选聘的、并派往海外任职的高级管理者或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在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子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工作状况的好坏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和子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发展和全球化的步伐, 中国企业从母国选派的外派人员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 西方跨国企业的外派人员管理实践中, 所面临的难题主要体现在:外派失败率高、外派人员的绩效水平低以及归国人员的流失。J.Stewart.Black和Ha1.B.Gregersen (1999) 研究发现, 10%-20%的外派经理由于无法胜任工作、工作不满或无法适应跨文化的新环境而提前归国。在完成任期的人员中, 近1/3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那些能够胜任海外工作的员工在外派结束后的一年内有1/4离开了公司。于此同时, 跨国企业还面临着越来越难以找到有意愿接受外派的员工的困境。

在对外派管理的研究中, 如何提高外派的有效性上, 研究的重点集中跨文化适应性、家庭影响因素、相关培训以及归国安置等方面。但是, 从员工的个人意愿方面, 是否接受外派的主观动机及原因, 也是需要企业关注并加以调适的工作方向。Tung (1987) 在对如何提高外派的成功率, 降低失败率的研究中, 对美国企业的员工外派管理进行了总结, 认为企业面临的外派管理的问题中, 外派经理人缺乏海外工作的动机是关系到企业外派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 关注员工的外派意愿能够帮助企业有针对性的调整外派管理举措, 以提高员工海外派遣的成功率。

二、对某中国跨国企业员工是否接受外派的意愿调查

某中国通讯设备公司近年在海外市场拓展迅猛, 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已经超过国内市场。由于在海外100余代表处的扩张和发展需要, 企业对国内的外派员工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中国员工的海外派遣人数每年递增, 仍不能满足海外的外派员工的需求。

为了解员工对海外派遣的意愿, 在向公司万余名员工发放网上匿名调查问卷后, 共收回有效问卷8266份。

调查结果显示:

(1) 回复问卷的员工中60%愿意接受外派, 40%不愿意或暂时不考虑接受外派。

(2) 在愿意接受外派的员工中, 希望外派的原因88.4%为个人发展需要, 是主要的外派意愿因素;有3.36%的员工对外派的期限比较关注, 而关注公司所提供的激励措施的不到1%。

(3) 在不愿意接受外派的员工中, 主要的原因是家庭原因57.74%, 其次是考虑到自己的个人发展20.97% (认为在国内的发展更优于外派, 以及担心外派后归国的发展) , 认为组织保障不力的占5.82%;认为外派期限过长不能接受的占4.55%。

(4) 员工在考虑海外派遣时, 对公司所提供的支持方面的需求, 员工的回复情况如下:

a) 家属陪同方面:允许海外人员家属 (父母、子女、配偶) 探亲, 并给予生活上的支持, 如住房、一定的补贴、往返机票等支持, 77.4%的回复认为非常有价值;19.21%的回复认为有一定价值。

b) 建立海外回国人员的岗位安排机制:66.69%的员工认为非常有价值, 27.78%的回复认为有一定价值;6.37%的回复认为不确定、价值不大或完全没有价值。

c) 在外派前及外派服务期间提供适应性培训, 如生活适应、业务技能、海外知识、外语水平等:72.11%的回复认为非常有价值;24.08%的回复认为有一定价值;4.59%的回复认为不确定、价值不大或完全没有价值。

d) 增加海外人员回国休假时间的频度和长度:60.26%的回复认为非常有价值;31.64%的回复认为有一定价值;9%的回复认为不确定、价值不大或完全没有价值。

总结此次对员工外派意愿的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如下:

(一) 员工对个人的发展的考虑是最主要的接受海外派遣的原因, 也是主要的员工拒绝海外派遣的因素。

(二) 家庭因素是员工拒绝海外派遣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 公司提供的各项激励举措, 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员工接受海外派遣, 但对员工的是否接受海外派遣的意愿来说, 已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四) 对外派期限的长短设计, 也会影响到员工接受或者拒绝海外派遣。

三、企业在选择员工海外派遣时, 从个人意愿角度需考虑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中, 如果企业从员工的个人意愿角度出发, 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员工的外派意愿, 适时调整企业的外派管理措施, 从而尽可能提高员工的外派意愿,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有意愿接受海外派遣的员工的资源库, 进而使企业在员工海外派遣管理能够更具有主动权。

第一, 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的引导, 增强员工自主对个人发展的职业发展设计。建立国际化为导向的职业发展轨道, 在企业内部的晋升、待遇提升等方面向海外派遣的员工群体倾斜。除了员工在企业内部的发展, 企业应加强员工与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双赢”的意识培养。只有使员工对其发展的不确定性的顾虑降低, 才能使员工增强对外派的发展信心。

另一方面, 特别关注外派员工的其职业发展以及技能提升。对外派员工的归国职业发展道路的保障, 解除员工对海外派遣到期后的归国发展的后顾之忧。

第二, 员工家庭因素的调适和引导。家庭因素是导致员工拒绝海外派遣的最重要的因素。家庭因素包括了员工对家庭照顾的顾虑、家庭稳定性和子女成长环境等方面。尤其是在家庭照顾责任比较重大的员工, 这方面的影响力可能更大。因此, 如何降低家庭因素的影响对企业外派管理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Tung (1987) 的研究中, 分析了日本跨国企业相对于欧洲和美国跨国企业在提升外派的成功率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于家庭的因素---家庭配偶的顺从和依赖。而对于欧美企业来说, 家庭因素则是这些企业外派失败的重要的原因。这些原因, 也同样是中国企业员工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 家庭因素来自于配偶、父母的反对的声音也会对员工在作出是否接受海外派遣的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目前在80后的员工, 独生子女的群体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倒三角形, 对家庭双方父母的照顾的责任, 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海外派遣的担忧, 越来越成为影响80后员工是否接收海外派遣的因素。

因此, 增强员工家庭对员工海外派遣的支持, 以及缓解员工对家庭因素的后顾之忧, 是目前在企业需要大批外派人员需求时的必要工作。

第三, 设计适合的外派期限。调查中显示, 外派期限的长短与灵活性是对员工外派意愿的影响的重要因素。从企业角度, 外派期限长短是与企业国际化战略和对员工职业发展导向息息相关。例如, 在Tung (1987) 的研究中表明, 美国的外派企业倾向于短期的外派计划, 但是日本和欧洲企业则倾向于采用相对长期的外派计划。相对长期的外派期限, 例如在3-5年的外派计划, 员工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者长期的职业发展, 企业也从长期外派计划中获得比短期外派更大效益。同时, 研究表明, 相对长期的外派时间, 外派员工在东道国的适应性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但是, 从员工调查的角度发现, 员工倾向于更短的期限的, 或更加灵活的外派期限。因此, 在外派期限设计上, 需要综合考虑企业与员工不同的要求, 设置合适企业发展及员工接受意愿的外派期限计划。同时, 企业对于长期外派的员工提供倾斜性的奖励政策, 例如, 随外派期限的增加, 调整提高外派津贴、奖金系数、提高探亲时间和频次以及对长期外派员工的晋升保障等。

第四, 设计灵活的外派薪酬福利体系, 提高外派人员的外派收益。虽然调查显示在是否选择外派的意愿上, 员工对于薪酬福利并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但作为“保健因素”, 薪酬福利体系的合理和吸引力是保障员工外派成功的基本条件。

外派薪酬福利体系, 包括了企业内部奖励倾斜政策;对外派的各类津贴的设计, 如外派生活补贴、伙食补贴、地区补贴等;家属陪同或探亲的费用;优先调薪;外派期限的奖励和长期激励方式等。以保障外派员工的薪酬内外部竞争力。

综上所述, 关注外派员工的外派意愿, 并有针对性的对企业的外派政策及措施进行调整, 增强员工外派意愿, 为企业外派员工选拔储备更多的人才资源。

摘要:本文分析了从中国某跨国通讯设备制造公司对内部员工的接受海外外派意愿调查情况, 分析了影响员工外派意愿选择的因素, 并提出了企业可以采用的方法, 以提高员工对海外外派的意愿, 为企业外派员工选拔储备更多的人才资源。

关键词:海外外派,员工意愿,职业发展,家庭因素,外派期限,薪酬

参考文献

[1]、邱立成, 成泽宇:《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管理》, 载《南开管理评论》, 1999年第5期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调查分析 篇9

1 现状分析

1.1 调查地点

以南通市通州区为调查样本地。通州位于江苏中部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优于苏北, 次于苏南。全区总面积1 351平方公里, 人口124万多人, 其中农业人口82万多人, 土地承包总户数39万多户, 承包总面积6.47万hm2。在调查中, 分别选取了南部的兴仁, 中部的四安和北部的东社三镇作为抽样调查点。选择该地区开展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调查工作, 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代表性。

1.2 调查方法

在走访有关主管部门、咨询有关农村干部的基础上, 主要通过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获得被访者自发性的回答, 然后进行问卷调查, 在以上三镇各发放问卷40份, 有效问卷共100份, 再采取定量为主的分析方法, 利用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1.3 农地流转情况

1.3.1 基本特点

从调查的数据统计, 有23%的人希望转出土地, 有15%的人希望转入土地。在有效问卷的100户中, 有46户以不同形式参与流转, 占46%;未参与流转的, 占54%。流转方式以出租、委托、转包为主, 流转规模以业主大面积包租土地, 适度规模经营种植、养殖业为主, 流转的期限以5年以下和10年以上为主。在流转过程中呈现出三大趋势:

(1) 从无偿流转向有偿流转转变。2002年以前, 种地税费较高, 农民负担较重, 农民流转的土地大多无偿交由自己的亲属代耕代种, 有的还要倒贴税费。近几年农业税费免除, 种地负担减轻, 特别是工商资本等“三资”进入农业领域, 农业效益逐步提高, 农民更愿意把土地租给外来业主, 既保证了承包权不变, 还可获得转让费。

(2) 从在经济发达地区流转向其他地区推开转变。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能获取较高的收益, 土地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 在大部分地区, 土地流转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3) 从自发性流转向组织化流转转变。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 已相继出台了规范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1.3.2 主要形式

农户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委托等十多种, 其中出租、委托、转包是当前土地流转的三种主要方式。

(1) 出租。即农民作为出租人将土地经营权短期租赁给承租人使用, 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参与流转的农户中, 采用出租方式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5户, 占32.6%。

(2) 委托。即承包农户直接将承包期内无力经营的全部或部分土地的经营权, 委托给本村农户、种养能手或业主代耕,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在参与流转的农户中, 采用委托方式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1户, 占23.9%。

(3) 转包。即承包方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经营权转包给第三方, 土地流出方的原承包关系不变。在参与流转的农户中有10户, 占21.7%。

农民确定土地流转关系, 主要有口头协议和签订合同两种形式。

(1) 口头协议。即对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采用口头商议的方式予以明确。流转双方主要是邻居、亲朋好友。在参与流转的农户中, 通过口头协议短期流转土地的农户有16户, 占土地流转户的34.8%。

(2) 签订合同。即以书面合同的形式明确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一些时期较长的土地流转, 一般都采用合同方式。在参与流转的农户中, 通过签订合同流转土地的农户有30户, 占65.2%。

2 推断分析

2.1 变量选择

影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众多, 既有经济因素、地理因素, 又有政策因素、历史因素, 这些因素对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又迥然不同, 要准确把握所有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是很难的。

借鉴有关文献研究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选择了七个变量, 分别是户主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从事非农劳务时间、家庭劳动力人数、人均耕地面积, 得出样本的基本情况 (见表1) 。

2.2 相关分析

对假设的影响因素按照流转与否做相关分析, 从而确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该因素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程度。

2.2.1 户主年龄与流转的关系

由户主不同年龄段的土地流转情况 (见表2) 可知, 户主年龄较小的, 土地流转的就多;年龄大一点的流转的就少;而当年龄更大以后, 由于体力不支, 通过流转土地以获取收入的也较多。所以户主的年龄与该户土地流转与否有密切关系。

2.2.2 农民的性别、文化程度与流转的关系

不同性别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的土地、流转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 户主性别对土地流转与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而文化程度对土地流转与否的影响就相当明显, 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流转土地较多, 一方面, 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决策行为更理性;另一方面, 发展高效农业的成功率更高, 或者更有机会和能力从事非农产业。

2.2.3 职业、从事非农劳务时间与流转的关系

从调查数据看, 职业对土地流转与否有一定的影响, 与农业关联度越高的农户土地流转越少, 尤其是转出土地的很少。非农劳务时间的长短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也很明显。从事非农劳务时间较短的农户其土地流转的少, 而从事非农劳务时间较长的农户其土地流转的意愿较强, 流转土地的也较多。

3 对策思路

3.1 以人为本, 尊重农民的主体性

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 必须尊重农村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 尊重土地流转的内在规律,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尊重农民的意愿, 坚持“明确所有权, 稳定承包权, 搞活经营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从各地的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稳妥推进,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强迫命令, 一刀切、刮风式地强制推进农地流转。

3.2 宣传引导,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土地流转的初期, 尤其要加大对农民宣传引导的力度, 帮助他们解放思想, 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一是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宣传农地流转的法律法规, 使农民明白土地承包经营的政策不会变, 明白流转的是经营权, 农民有长期而稳定的承包权, 不会因流转而失去土地。二是要讲清土地流转的意义, 使农民明白土地流转可以有效提高农村资源配置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对促进农业机械化, 实现经营 (适度) 规模化、集约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等有重大作用。三是要帮助农民算好土地流转的经济账, 使农民明白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效益低, 土地转出既能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收入, 有相对稳定的收益, 不会因流转而贫困, 又可以腾出手从事二、三产业或者外出打工, 获得新的收入。土地转入方可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生产效率, 成倍地获得土地收益和有关补贴收入。

3.3 多措并举, 提高农民的自觉性

3.3.1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的素质技能

文化程度与土地流转有正相关性。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 流转农地的愿望越强。因此, 要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 千方百计优化教育布局,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师资水平, 强化素质教育, 确保农家子弟享有和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 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有了较高的文化基础, 再加上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自身努力, 掌握一技之长, 农村外出劳动力将从“兼业农民”变为“专业工人”, 成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 或通过自主创业, 成为二、三产业的企业主。在家经营农地的, 将因为土地流转, 提高适度经营规模, 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农民、创业农民, 成为农业经济的市场主体和领军人物。

3.3.2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能否找到获取更高收益并且较为稳定的非农就业岗位, 是农民能否流转土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解决流转农地供给不足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 在继续向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稳定输送农村劳动力的同时,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 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 进一步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 全方位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从而实现“人走在先, 转地在后”的目标。

3.3.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要建立健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配合、覆盖全部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 满足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等最基本需求, 从而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的安全支持。

3.3.4 建立土地流转市场, 形成土地流转的合理价格机制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有形市场 (交易平台) , 是土地流转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的重要标志。目前, 根据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公益性、公平性、服务性的要求, 一般依托乡镇农经管理部门, 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然后形成省、县、镇、村四级农地流转市场网络, 在政府主导下, 规范、有序、合理地做好农地流转工作。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合理价格形成机制, 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 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土地流转双方利益相兼顾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区位条件和市场供求、经营状况等因素, 双方协商议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

3.3.5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利用意愿】推荐阅读:

生育意愿06-08

参与意愿06-11

消费意愿08-02

居民意愿09-29

意愿支付10-12

创业意愿10-30

生产意愿11-10

服务意愿11-11

意愿07-10

毕业意愿论文07-14

上一篇:分析和使用下一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