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意愿

2024-10-30

创业意愿(精选11篇)

创业意愿 篇1

摘要:高校扩招以来, 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增加,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自主创业就是一条新的路, 那如何才能走好这条路呢?创业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本文通过研究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的桥梁作用, 探究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愿,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增加, 尤其是最近几年, 就业人员达到一个高峰,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是大学生在面临重重地困难的同时, 也会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但很多大学生最终都失败了, 比如1999年清华大学的鲁军, 他创立了“易得方舟”, 刚开始非常成功, 但不过两年时间就失败了。后来鲁军总结说:“大学生自己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实战经验不足, 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一个创业计划从计划的成功到真正市场意义上的成功,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实现这个过程, 学校的创业教育会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帮助, 对学生创业意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这些是目前高校、政府都在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理念来源于西方, 指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和活动的教育, 在教育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简言之, 就是培养创业者的教育。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创业意识。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主要是进行创业理念教育,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创业意识是产生这种创业行为的主要动力。

创业知识。大学生创业需要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企业经营、公共交际、专业等知识, 能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并将它用到我们的创业中。但同时又要有自己擅长的方面, 同时也要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这些先进的理念, 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具有很强社会实践、具有创造性的特征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

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业意志、创业人格等方面。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我们创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不同的形式的训练, 让大学生充满正能量, 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三、创业意愿

创业意愿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 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创立的企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创业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我们企业的成功与否。原因是创业意愿理论结构模型属于目标设置理论。他是理性的分析过程, 所以他有很多作用:第一, 创业者内心有很强的创业欲望;第二, 激励人坚持工作;第三, 把你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当前事业上。

四、探究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

在查阅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在大学中开展创业教育会促进大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应用, 并提高创业者的相关技能使之对创业有浓厚的兴趣, 这样就产生了创业意愿。马力煌发现, 随着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的不断推广普遍,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在不断提高。m ark也明确指出愿意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之努力学习的人对他们的创业意愿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也可以说明, 在高校推广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创业意愿的产生。

(一) 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

查阅关于感知期望和感知可行性与创业意愿关系时, 很多科学家、学者得出相同的结论:感知可行性和感知期望对创业意愿都有着正向的作用。

(二) 创业教育与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的关系

研究者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感知期望和可行性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需要我们的教育的支持和提供足够的资源, 这些条件具备后, 大学生创业者才会有很强的创业意愿, 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以前的学者大多停留在对他们感性的认知上, 并没有得出一定的结论。本文通过分析大学为创业者能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 比如有形的:给他们实践的地方;无形的:各位专家学者的背后支持, 当大学生创业遇到困难, 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这样就可以促使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在残酷的市场中, 拥有属于自己的资本,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并愿为之努力的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 创业者的能力得到锻炼, 最后是满满的收获。所以学校和大学老师可以去鼓励大学生将创业作为一个目标, 并为之储存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由此可以看出, 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感知期望起着正向作用。感知期望与感知可行性在中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大学生的教育背景间接影响着他们的创业意愿。但是, 当他们接受完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后, 教育背景的差别对他们的创业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综合以前的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结论:创业教育推动着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影响着他们的创业的行为。正是通过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创业教育, 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所应具备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创业的熟悉程度, 增加他们的感知期望与感知可行性, 反过来就达到了增强其创业意愿的目的。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上, 大学生的感知期望起着桥梁的作用。同时, 大学生感知可行性也起着桥梁的作用。

(三) 构建研究模型

我们以具体的创业事件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调查研究, 把创业教育引进来, 构建我们的创业意愿模型, 把创业教育作为先行变量, 创业意愿为结果变量。把感知期望和感知可行性看作桥梁变量, 研究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接受教育对后来的创业意愿的形成的作用原理。在我们的不断查阅资料, 不断研究中, 我们发现每个人的创业意愿都可以通过后来的学习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加强, 而在学校中接受创业教育可以极大推动大学生创业者产生创业意愿。我们在专家学者基础上, 把创业教育引入模型来研究创业教育、感知期望、感知可行性和创业意愿关系。

(四) 实地调查

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并收集和整理有用信息, 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个人背景信息、创业教育调查、感知期望调查、感知可行性调查和创业意愿。具体内容如下:个人背景信息:对调查的对象个人信息有一定了解, 主要是年龄、接受教育的程度、什么专业、有无实习经历及什么样的实习经历等内容。创业教育量:主要是通过有无氛围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这方面的课程与活动来展开我们的调查。

(五) 我们的结论

通过我们的调查及结合相关的研究分析我们有些发现。本文就针对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路径, 通过在学者和专家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研究, 并引入创业期望和感知可行性为桥梁建立起了模型, 对整个过程进行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他们的创业意愿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也就是说, 学校的创业教育引入的越早, 越成熟, 水平越高, 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就越能得到提升。我们发现, 教育的氛围和人格魅力与课程讲授和亲身实践一样重要, 说明氛围教育和人格教育对创业意愿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及用什么样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 不仅要整体把握, 不仅要有这方面课程的讲解和实际的演练操作, 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创业有关的人格教育和氛围教育等这些人文的内容。同时, 学校的也很重要, 支持学生组织和建立跨专业学习团队、为学生提供咨询两方面。如果只是要增强创业者的创业意愿时, 我们应该侧重某方面, 所以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色, 科学地构建属于自己学校的有特色教育体系、充实完善教育内容及创造可以促使大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的浓厚创业文化氛围, 通过不断完善自己学校的创业教育水平, 真正实现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本质提升。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他们的创业意愿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创业教育对创业可行性的感知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一个学校的创业教育的水平对大学生创业者创办企业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 学校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 具体的实践形式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开展等方面对创办企业可行性感知的提升尤为重要。让学生参加到实战演练中去, 亲身体验整个过程中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过程中的细节, 在这个过程中, 也会遇到很多困难, 通过解决这些困难, 不断提升自己创业能力和对创业的感知可行性。此外, 很重要是大学生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 有信心战胜遇到的困难, 时刻保持一颗坚定的信心。以此为基础,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我们需要开展很多东西, 了解创业环境, 国家的政策, 还有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什么样的平台, 同时大学生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学到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及人格教育方面知识, 通过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能力, 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创业心理品质, 在不断累积所需的创业技能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增强了自己对创业可行性的感知, 逐渐形成对整个创业的整体印象, 从而提升其创业意愿。

在探究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的关系中, 感知可行性起到桥梁的作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 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只是定性地研究创业教育的问题, 而不实际操作去研究,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发现有效的途径来把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教育成功的转化为大学生创业意愿。由于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状况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之间是跨层次的, 是很长的链条, 这就为研究增加了难度, 同时也说明了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作用原理并不是单一的直接影响, 而需要中间存在一个具有桥梁作用的变量来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就以感知可行性作为中介变量, 研究了感知可行性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关系中的桥梁作用。因此, 在进行创业教育中, 要不断去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 达到一定的作用, 可以增加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意愿,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探究去发现更好的方式把创业教育转化为创业意愿, 即如何利用好感知可行性这个中间桥梁的作用。

五、总结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中, 除了感知可行性和感知期望的桥梁作用外, 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 在实际操作中, 家庭、学校和政策这三方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共同采取措施, 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 进而增强他们的创业意愿, 通过不断进行创业实践教育, 提升大学生对创业可行性的感知, 通过不断探究我们发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同时创业意愿也会受到创业可行性和感知期望的影响, 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对创业可行性感知比较高的时候, 他的创业意愿也较强。所以, 我们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就要增强他们的感知可行性。通过不断实践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为此, 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在不断学习中进步:第一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在学校中, 有学校专门开展这样的课, 在我们的校园中也可以通过海报的形式让我们的大学生的周围时刻充斥这样氛围, 同时政府也可以出台许多政策, 鼓励大学之间组织这样或那样的活动, 政府和学校的重视及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创建使得创业对大学生有了很强的吸引力。第二强化创业实践教育, 提升大学生对创业可行性的感知。通过具体的活动, 让学生真正零距离接触我们的创业活动, 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升自己的能力, 进而增强他们对创业可行性的感知, 达到我们最终提升的目的。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人格。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我们从小就开始培养。

参考文献

[1]郭洪, 毛雨, 白璇.《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软科学》, 2009年第9卷期, 69-74页.

[2]侯定凯.《创业教育一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年第5卷.

[3]楼尊.《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态度和信心的影响》.《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 69-71页.

[4]李成彦, 张坤.《我国创业教育的未来走向:自我效能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 2015年第6期, 105-108页.

[5]彭刚.《创业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年.

创业意愿 篇2

80后是创业主力军,90后整体创业意愿不高,收人高的人更愿意创业,收入越高创业成功的评价也越高。近日,《2015中国创业心态调研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等三家机构联合发布。报告显示,城市越小创业者比例越大,小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受访者未来三年内比一、二线城市的受访者更可能创业。

小城市创业者多

北上广深更受欢迎

该调研项目将受访者所在城市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小城市,调研发现,三线城市和小城市受访者中的创业人群比例高于一、二线城市,城市越小创业者比例越大。

不过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对创业者的吸引力还是稍大。当受访的创业者被问及理想的创业城市时,36.4%选择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35.5%的`支持率紧随其后,县级城市及农村则有28.1%。整体来看,各类城市在创业者中受欢迎程度相当。

报告显示,外地人比本地人创业意愿更高,也比本地人创业更成功,

农村人比城市人创业意愿更强,创业也更成功。

男性并不比女性更爱创业。男性受访者中有13.5%的人创业,女性中有12.4%的人创业,两者比例相当,男性略高于女性,在统计上差异并不显著。

创业人群的年龄集中在16-35岁,合计占比超八成。80后是现在中国创业的主力,占近四成,其次是90后。但根据对非创业群体创业意愿的调研结果,90后在各年龄段中意愿最低,最高的是60后。

博士创业意愿最高

创业更成功

在不同学历的受访者人群中,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比例接近,初中、本科学历中非创业者的比例略高,博士研究生中创业者的比例略高。当问及创业意愿,博士学历受访者的创业意愿最强,并且创业成功度也最高。

收入高的人更愿意创业,同样地,收入越高创业成功的评价也越高。报告显示,收入与创业成功可能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关系,收入高成为评价创业成功的标准。

对比创业群体和非创业群体的家庭收入,发现4000元是一个节点,低于4000元时非创业者的比例更高,高于4000元时创业者的比例更高。整体来看,创业者比非创业者更容易获得较高收入。

★ 青春派 作文

★ 青春派经典语录

★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

★ 90后青春演讲稿

★ 青春派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

★ 青春派麻辣教师经典台词参考

★ 90后创业励志句子

★ 90创业故事案例

★ 现代90后年轻人如何创业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篇3

摘 要:为有效梳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研究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机制,本研究选取江苏省17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着力从性别性格、家庭因素、知识结构、创业态度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运用统计学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并结合SPSS等多种统计分析软件,得出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家乡、家庭的支持、创业教育等方面,其中,家庭朋友的支持对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影响因素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创业行为越发推进经济的增长。国家经济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以及就业的提供都与新创小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有利于我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道路,同时也能够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因此学者们正在密切关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当前就业形式严峻,创业迫在眉睫,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有多强烈?影响他们创业的因素又有哪些呢?这些问题都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江苏省172名大学生为例,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个体视角出发,主要包含性别、性格、地区、户口、家庭支持度、资金来源、专业、年级和创业教育程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 理论背景

1.1 大学生创业意愿因素研究的必要性

《中国造》这部青春励志电视剧带我们走进了当代创业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体会到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他们不是沉浸在悠闲自在生活中的天之骄子,而是一群凭借智力和创新精神的白手起家并敢于挑战自我的新青年。这部电视剧的一度走红与现实就业状况不无关系,它的出现是社会和国家相关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让我们不得不追溯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条件。

1.2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截止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有关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该群体的心理特点上,并多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探讨该类群体的创业特点,缺乏实证研究;另外,基于创业意愿的个体心理的研究视角,目前有关个体心理变量对创业意愿的讨论结果仍然不一致,这些变量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也未得到完全证实;再则,针对大学生群体创业意愿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深化中国大学生群体创业意愿的相关调查研究。关于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基础理论的建构、研究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完善以及研究队伍的整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多学科的积极参与使未来中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当前,有关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个体特质角度研究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和个体背景;②从认知理论角度构建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创业模型并解释创业现象产生的原因;③从创业环境角度分析创业环境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并在如何构建创业环境框架的问题上展开研究。然而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在我国相对较少,大多是以我国为背景,对已有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

2 研究对象与调查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来自江苏南京、扬州等地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7月共发放17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2份,剔除无效问卷0份,其中男女生各为86人,各占调研总人数的50%。其中,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①性别性格(分为男生、女生;内向外向);②家庭因素(家乡、居住地、首批资金来源、家人是否支持);③知识结构(院校、年级、文科或理科、创业者具备哪些素质、创业最大困难、希望得到学校哪方面的帮助、创业优势、创业劣势)④创业意愿程度(是否感兴趣、是否考虑过、创业首要目的、认为创业成功率有多大、关注创业节目程度、创业形式、创业失败怎么办)。

2.2 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用问卷调查法来完成数据的收集工作。在问卷发放收集完成后,审核剔除无效问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数据分析包括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频数分析、回归分析、描述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

由于此次研究在样本选取中采用了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因此调查结果可能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仍对研究同类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在性别、性格、地区、户口、家庭支持度、资金来源、专业、年级和创业困难方面的差异。

3.1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关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尚未完全开展过,凭借自己的看法,本研究将按照统计学的分析原理,高创业意愿者即为平均创业意愿总分>=平均数+1个标准差的个体,低创业意愿者即为平均创业意愿总分<=平均数-1个标准差的个体,中等创业意愿者即为平均创业意愿总分介于高创业意愿者与低创业意愿者之间的个体。对本次调查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后,计算出该群体创业意愿的平均分为14.38,标准差为4.664,进而得出高创业意愿者的总分大于19.044,占有效调查问卷的15.62%;中等创业意愿者的总分介于

9.716与19.044之间,占有效调查问卷的70.44%;低创业意愿者的总分小于9.716,占有效调查问卷的13.94%。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创业意愿仍处于中等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为中等创业意愿者,处于高水平与低水平层次上的大学生人数都比较少。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低的,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应将鼓励大学生创业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3.2 大学生创业意愿分别在性别性格因素上的差异

首先,分别定义性别性格为自变量,同时定义创业意愿总分为因变量,然后进行独立样本t假设检验,结果显示,t=12.512,p<0.001,这表明性别上的不同会导致其在创业意愿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创业意愿明显比女生强烈。同时,性格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其在创业意愿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t=13.114,p<0.001),且外向性格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比内向性格大学生强烈。

本次调查显示性别因素上的差异表现为男生普遍比女生更愿意选择创业这条道路,与国内外其他类似研究的大多数相关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在文化和地域方面,性别差异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具有普遍性。由于女性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能力方面缺乏自信,因此她们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男性,特别是在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方面缺乏自信。

性格方面的研究结果与性格类似,结果表明,外向型的人比内向型的人更愿意选择创业这条道路,这与国内外其他类似研究的大多数相关结论也是一致的,说明了在文化和地域方面,性格差异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外向型的人更倾向于挑战,更加自信,承担风险后果的态度更加乐观。

3.3 大学生创业意愿在家庭因素上的差异

由于在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江苏地区可以划分为苏北、苏中和苏南三个区域。分别定义这三个区域为自变量,同时定义创业意愿总分为因变量,进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区域的大学生在创业意愿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显示,苏北地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最高,且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南地区的大学生。

地区与户口差异表现在苏北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水平显著高于苏中与苏南地区的大学生,农村户口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显著高于城镇户口的大学生。结合家庭支持程度及创业资金来源分析,我们发现,苏北地区大学生的家庭比苏中、苏南地区大学生的家庭更加支持自己的子女选择创业道路,乡村户口的家庭比城镇户口家庭更加支持自己的子女选择创业道路。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苏北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很多家庭条件不够好,靠家里给自己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性不太大,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或者创业来改变现在的生活。

3.4 大学生创业意愿在知识结构因素上的差异

首先,定义不同专业类别为自变量,同时定义创业意愿总分为因变量,进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其中文科类学生53人,理科类学生118人,艺术体育生1人)的创业意愿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显示,理科生创业意愿水平显著高于文科生及艺术体育生。

同时,定义四个年级为自变量,且定义创业意愿总分为因变量,进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段的大学生在创业意愿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显示,大二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各年级段的大学生。

年级因素上的差异表现为大二学生的创业意愿最强烈,其次是大三学生。究其原因,概括如下:大二学生相比大一学生而言,他们进入高校已有一段时间,对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也渐渐失去了兴趣,此时的他们更加渴望挑战,再加上他们对创业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与资源,因而对创业保持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和热情;同时,他们暂时也没有大三学生所面临的未来方向选择问题(考研、考公务员还是直接就业或者创业);另外他们暂无大四学生即将踏上社会要面临的生活和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压力,因此他们的创业意愿水平非常高。

3.5 大学生创业意愿在创业困难方面的差异

在本次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中,将创业困难分为“缺少好项目”、“缺少好的合作伙伴”、“缺乏资金”、“家庭不支持”、“人脉资源不足”、“管理经验缺乏”以及其他,定义创业困难为自变量,同时定义创业意愿总分为因变量,进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创业时所面临的困难不同,其在创业意愿上也会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显示,所面临的困难为资金或人脉资源不足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总分最低,且明显低于其他类别困难所对应的创业意愿程度。

创业困难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资金或人脉资源不足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类别困难的大学生。很多大学生不敢轻易选择创业这条道路,总觉得自己还太年轻,创业离自己还很遥远,并且不能解释一系列的创业程序问题,但是学校如果能给予他们相关困难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哪怕仅仅是让他们接触相关的知识或培训,给他们提供一个了解创业相关程序的平台,他们将会对创业产生新的认识,从而能够理性分析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最终决定自己是否适合创业这条道路。

4 结论与对策

针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现实问题,今后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且将实地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提高样本代表性,进一步修订大学生创业意愿量表和创业态度量表,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第二,本研究只讨论了创业意愿的众多前因变量之一,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前因变量,以及将意愿转化为行为的过程,构建更加完整的模型,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

第三,由于人脉资源的限制,大部分的调查对象集中于同级大二的学生,以后将会采用结合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三、大四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更加全面的调查。

第四,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以及人脉资源匮乏,没有调查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今后可以对此类群体进行调查与研究,从而将在校大学生和已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在创业意愿上的差异进行比较,以便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结构,进而对各高校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及教育产生很好的启示。

第五,由于此次调查是笔者的首次调查,因此只对选取的调查对象做了一次研究,今后尽量对这些已调查过的对象继续开展后续调查,追溯他们在一定期间内的创业情况,以此来了解大学生创业意愿在时间方面的稳定性以及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创业行为的真实实践,最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华锋,郑珠,牛晋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2010(10).

[2]齐昕,刘家树.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与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7(6).

创业意愿 篇4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 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 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面对这种不容乐观的情况和大学生对自身事业的一种追求, 以及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与支持, 促使许多大学生开始产生自主创业的想法。

二、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一)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学校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纽带, 对大学生多种技能的培养与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的时间较长, 所以学校的教育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及其今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学校这一创业环境的影响。学校通过教育、鼓励与支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以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创业思想, 形成良好的创业意愿。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开展科学的创业教育。

(二) 政府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政府提供的创业环境主要是指出台的扶持政策, 以鼓励与帮助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对企业的环境、税收、就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政策性的规定, 以降低创业门槛、有效缩减创业成本。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 大学生选取某座城市进行创业的主要依据就是当地政策的优惠程度。由此可见,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家庭环境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包含家庭住址、成员和收入状况的硬环境, 一种是包含家庭教育、氛围和家庭成员行为举止的软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 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 且家庭环境各方面都较为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创业意愿[1]。

三、基于创业环境,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方法

(一) 加强学校的创业教育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学校应对大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创业教育, 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 掌握相关创业知识理论与技能, 提高创业素质。同时, 还要帮助大学生依据自身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创业项目, 从而确保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同时, 避免大学生创业的盲目性。

加强创业教育, 学校应设置多种创业课程, 让大学生对创业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不同类型的创业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创业兴趣是形成创业意愿的基础, 而创业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创业课程的类型和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 设置多种类型的创业课程, 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创业意愿。此外, 学校还应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提高创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教育[2]。

(二)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由于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 无论是在创业经验方面还是创业资金方面都较为缺乏, 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并对现有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关扶持政策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对创业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 以切实发挥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作用[3]。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可以对大学生创业初期减少或免除税收, 帮助大学生贷款, 组织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鼓励资金机构, 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等。另外还要通过政策规定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成本, 为其提供更为方便的创业环境。

(三) 家庭给予足够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大学生的家人, 其应该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创业行为给予认可、鼓励和帮助, 既要对大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家长应时常鼓励大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跨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并改变自身传统的择业观, 以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四、总结

通过文章分析可知, 大学生自主创业不能仅仅依靠大学生自身, 也不能只依靠家庭或某个单位, 而是需要学校、政府、家庭三者的共同配合。只有这三者的配合工作达到相互协调、统一, 才能为大学生营造出优质的创业环境, 进而才能促进大学生容易形成创业意愿并付之行动。总而言之, 包括学校、政府和家庭在内的全社会要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支持与帮助, 以促进更多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梦想, 有效降低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进而推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摘要:近年来, 在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鼓励与政策支持推动作用下, 促使自主创业, 尤其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大学生产生就业意愿需要基于一定的创业环境, 而创业环境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思想和行为。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当中, 就需要为其提供或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基于此, 文章重点分析了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基于创业环境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段利民, 杜跃平.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兼对GEM模型的再检验[J].技术经济, 2012, 10:64-70+97.

[2]陈文娟, 姚冠新, 徐占东.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9:86-90.

创业意愿 篇5

?根据“麦可思2012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数据,毕业生呈现出学历层次越高,自主创业意愿越低的趋势,男性自主创业的意愿明显高于女性。

??? 本次调查以2012届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从2011年9月开始,直至毕业前夕,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和求学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仅代表被调查的2012届大学毕业生人群的状态。

?? ?调查研究发现,从2011年9月23日至10月13日,被调查的2012届高职高专、本科、硕士毕业生计划毕业后找工作的比例分别为86%、77%、90%,计划继续深造的比例分别为7%、18%、4%,计划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为4%、3%、2%,目前还没有具体打算的则分别为3%、2%、3%.? ??其中,高职高专与本科的男性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高职高专为5%,本科为15%)低于女性(高职高专为10%,本科为21%),但到硕士阶段以后,女性打算继续读博士的比例(4%)则略低于男性(5%)。

创业意愿 篇6

近几年来,吉林省大学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已创历史新高。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步入社会就业和创造财富的一种途径。然而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仍然选择就业,这又是为什么?本文通过以吉林省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就业意愿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就业;意愿

1 调查概况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对此我们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调查。针对这些情况做出调查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1.1 就业意愿分析

近年来,吉林省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2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

从年级和学校两个方面与就业形势认知交互分析,相关数据表明:不管是哪个年级,认为形势严峻,占总人数的绝大部分,认为形势正常的占较少一部分;对于学校的分类,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还是重点及其他的一些学校,基本认为形势严峻。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都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很担忧。在访谈中又了解到大学生们觉得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而且普遍反映就业跟学校有关,名校更好就业。

1.3 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

从年级和性别两个方面与就业态度交互分析,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这一选择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男性选择从创业人数普遍要多于女性,女性毕业之后更倾向于找工作一类风险相对较小的方向。对待就业问题,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以及硕士生普遍倾向于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博士生则倾向于继续寻找,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这选择。整体来看,与创业相比,大学生更希望在毕业之后能够就业,而非创业,这说明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之后创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1.4 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就业原因主要集中在家庭需要和早日适应社会,其中家庭经济需要人数最多,占69%,早日适应社会占22%;就业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同学、朋友意见和家长意见这两项,其中同学、朋友意见最多占62%,家长意见占25%。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更希望采取同龄人也可以说是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意见。另外,我们通过访谈发现,绝大多数选择就业原因是可以自食其力,不想依赖父母,希望减少家庭负担,还有一部分人则是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受父母,周围的同学,亲戚的影响较大。

2 就业人数创业人数对比分析

由调查数据可知,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人数占55.08%,创业的人数占9.04%,说明毕业后大部分人会选择就业。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大部分人毕业后会选择就业。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吉林省毕业生17.2万人, 有意从事自主创业的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而最终能选择自主创业的能占1%左右,能够创业成功并能健康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在当前经济状态下,社会的用人需求降低,创业已经发展成为解决就业的有效方式,归根结底,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形式。

3 创业的原因和不创业的原因的对比分析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创业是锻炼自己,挑战自己的好机会,也有部分觉得就业压力大,想躲开拥挤人群,而创业可以获得更多财富。还有部分是自己对创业有好想法,家人在心理和行为上比较支持,换句话说,家里有比较充足的资金条件,或者进行的项目有前途,对自身能力比较相信的会选择创业。在访谈中,被访谈对象,大部分人认为要是有充足的资金条件选择创业的可能性比较大,这说明资金确实是进行创业的一大难题。

而调查中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创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资金,如果能通过一些途径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相信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会有所增加。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他们较多是因为经验不足,资金不足,能力不足,怕失败了,心理承受不了,家里爸妈不支持,对这方面了解甚少等原因。

4 对策建议

4.1 对个人而言

学习好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兼顾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相关比赛,增加自己的实战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为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技能条件,摆正自己的心态,锻炼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提高风险意识,培养自己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为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心理条件。

积极创新,勇于创业。社会在发展,大学生更有义务与责任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创业大赛,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开拓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在寒暑假多参加公司的实习,提高自身的职场思维能力。让自己有机会真正的接触企业,明白企业运作的道理和流程,学习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4.2 对政府而言

加强经济宏观调控,增加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予以帮助。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以及对市场进行监督,减少“走后门”现象,让更多有才华和能力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质上也是一种就业形势,同时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第一,改善法律体制,加强市场监控,压制非法创业。第二,给予大学生创业经济支持。减免相关税收,给学校拨款专设创业奖学金,对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给予一定金额奖励。第三,设置创业服务组织。可为大学生创业免费提供咨询服务,定期开设免费创业公开课。第四,开通创业网站平台。便于大学生查询资料以及相互交流学习

4.3 对学校和家庭而言

加强管理,注重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素养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大学生在校能否真正学习到各种能力,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应改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学风校风,大力打击迟到逃课,考试作弊行为。多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给大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开设创业选修课程,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选修课程可包括实践环节和课堂讲座,为有创业兴趣和想法的大学生普及基础知识及锻炼平台,也可开展创业大赛,提供创业岗位等,旨在挖掘可塑性创业人才,鼓励其创业。

作者单位

创业意愿 篇7

一、创业技能教育的相关理论

1、创业技能教育的概念

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最初来自于欧美国家,根据相关理论可以将创业教育的概念作如下解释。创业技能教育主要是指对个人创业过程中必需具备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基本技能的教育,即指导个人如何进行创业,并进行指导性的培养。

2、创业教育的内容

从上述对创业技能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来看,创业技能教育作为一种专门性的教育,其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针对性。因此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心理素质。下面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创新能力,从众多成功创业者的经验来看,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在于创新。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发现更多的商机,为创业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因此创新能力对于创业的成败有着重要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充分地发挥创造里,进行大胆的科技创新,从而开拓新的领域。

2)管理能力,经验表明,企业的成功及良好的运营需要有效的管理,因此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对创业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管理能力主要是需要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对公司内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地处理内部事务,从而使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

3)学习能力,学习是不断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高速发展中,科技进步等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创业者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能力不仅能够使创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创业者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寻找新颖的创业机会。

4)合作能力,成功的创业者身后都有一个团结的创业团队,良好的合作能力能够使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纵观世界,没有一个人的企业、也没有一个人的创业公司,因此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具有凝聚力的创业团队。特别是在充满着复杂、困难的创业过程中,团队的力量能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创业技能教育培养创业的合作能力,使创业者拥有领导才能,团结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成员的个人能力,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里。

5)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创业的道路上没有永远的坦途。从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历程中可以看到,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经历了艰难困苦。因此,强大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素质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创业者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勇敢地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不断地做出改变,走向成功。

二、创业技能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创业技能教育主要是对创业者进行创业教育,使创业者具有基本的创业技能。创业技能对创业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创新能力是获得创业机会的开端,对创业意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很多学生都有着创业的梦想,但是大多数都是苦于没有新颖的创业方案。从成功者的经验可以看出,成功的创业者最开始都有着创新的创业机会。因此,创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创业意愿。

2、学习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儿,相反,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强弱一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学习能力能够使创业者在学习中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开阔眼界,从而能够使自己看清机遇、把握机遇。另外,学习能力也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创业信息,从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

3、心理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心理素质决定一个人面对挫折、困难时的状态,创业的起步阶段都是充满的未知、困难,也会有失败的风险。因此,心理素质差的人,一般不敢轻易地去进行创业,缺乏敢闯敢拼的精神,也缺乏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决心。因此,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抓住机遇,不畏艰难、不惧失败,在创业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关于开展创业技能教育的相关建议

1、在开展创业技能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创业理念教育

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在高等院校举办,受众者主要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就其目标宗旨而言,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学识去创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要积极开展创业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从而产生合理的创业意愿。

2、加强对创业知识的教育

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其同普通教育一样,主要是以传播知识为主。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以指导创业为目的的教育,主要内容也是以传播创业知识为主。创业是一项复杂、专业的活动,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来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拥有大量、专业的,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比如最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金融知识等,这些都是在创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关系创业成败的。因此,高校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满足在创业过程中的需要。

3、加强普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结合

创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分不开的,创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普通教育获得的。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是,课堂上的知识严重与社会脱节,很多知识处于落后状态,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创业作为一种前沿的就业模式,其需要先进的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要将普通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社会上同步,从而能够满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需要。

4、积极开展创业实践

理论必须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在进行创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定期开展创业大赛、模拟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使自己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另外,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魅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意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创业技能教育也是如此。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教育,高校应该改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把课堂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想结合。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

摘要: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引导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政府近年来一直加大力度来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因此,创业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创业技能则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创业技能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分析,来研究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从而对更好地发展创业技能教育提供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意愿

参考文献

[1]唐欣欣.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2]钱宗霞.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3):51-53.

[3]王柘君.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探究[J].时代金融,2016(8).

创业意愿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技能,战略研究

一、文献概述

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应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研究影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方面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1) 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这3个变量对创业没有显著性影响;性别、有无工作经历、是否接受过技术培训、政府政策和金融支持与创业行为呈现显著性正相关[1]。 (2) 学生的个人特质、在校经历对创业态度的影响显著, 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另外, 前瞻性人格也会影响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2]。 (3) 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影响, 而利益追逐对创业意向无显著影响;环境因素的引入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有增量效度, 能够在个体特质水平之外解释个体创业意向的变异;背景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创业大赛对创业意向没有显著影响[3]。 (4) 感知创业价值是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的直接前因, 创业态度通过影响感知创业价值而对创业意愿的形成产生影响[4]。 (5) 创业卷入、知识储备、竞争强度、资源需求和管理责任是大学生创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创业压力源对倦怠各维度有显著性预测作用;控制感在创业压力源与倦怠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5]。

二、数据收集及实证分析

(一)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本文以职业谋划理论和期望效应理论为基础来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基本信息及背景资料和创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两大模块, 其中创业倾向及其因素模块分为创业态度、创业倾向、对创业关键成功要素的认识和对国家经济形势及趋势以及社会创业环境的直观感觉五个部分。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100份, 共回收950份问卷, 有效问卷为902份, 回收率达86.3%, 有效回收率为82%。对于回收的问卷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审核, 对于含有缺失项的样本、雷同的样本进行剔除, 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的有效性。

(二) 被调查者的特征分析。从调研对象性别结构来看, 女同学占42.4%, 男同学所占比重为57.6%, 说明在性别结构均衡, 比较合理。样本有16.8%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83.2%的被调查者是非独生子女。收集的样本数据显现89.4%为学士学位, 3.1%的学生为普通硕士, 6.1%的学生为MBA学员, 1.4%的学生为工程硕士。调研样本主要分布在理工类、经管类。被调查的学生中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占11.6%, 参加过多次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占4.0%, 而未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占调查样本的84.3%, 说明大学生群体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计划的热情度不高, 参加创业活动的学生更是少数, 约88.5%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活动, 参与拥有知识产权的更少, 仅为2.1%, 见表1。

从成长环境和父母的工作类型来看, 被调查者从小生活在农村占56%;在小城镇生活的有15.0%, 在地市县级生活的占22.1%, 在省会城市或大都市生活的仅占6.8%。而其填写的父母工作在农村的占51.4%, 工作类型为城镇企业的有15%, 在政府工作的有8.9%, 在学校工作的占5.7%, 在科研院所工作有1.0%, 公检法军队工作者占1.1%, 经商者占16.0%, 被调查的大学生主要是来自于农村家庭。

从性别与参加创业竞赛活动交叉分析可知, 男性参加过一次创业竞赛的比例为12.8%, 参加过多次创业竞赛占6.5%, 而女性参加过一次创业竞赛为11.0%, 仅有2.10%的女性参加过多次创业竞赛。调查结果显示, 在校男同学参加创业活动的比例高于女学生, 男同学中参加过创业活动过程的占6.0%, 拥有部分产权的占3.9%, 参与过企业经营的学生占6.8%, 但是在被调查的女同学中参加过创业活动的仅占2.10%, 拥有部分产权的为0.8%, 参与企业经营的为6.2%, 男性参加创业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相对女性而言较多, 性别是影响创业倾向的一个因素, 使创业倾向呈现差异化, 男性的创业倾向高于女性的创业倾向。

从是否为独生子女和是否参加过创业活动进行交叉分析可知, 非独生子女参与创业活动的比例稍高于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在拥有部分产权的比例低于独生子女拥有部分产权的比例, 其余的创业活动如参加创业活动、参与企业经营等比例均比独生子女偏高, 但是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参加过创业的比例均偏低。说明是否为独生子女对是否参加各种创业活动的影响不明显, 并没有使各种创业活动呈现显著性差异。

由是否为独生子女与是否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交叉分析可知, 对独生子女来说, 约有8.10%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竞赛, 8.10%多次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 但是对非独生子女来说, 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为12.4%, 多次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仅为3.2%。从整体来看, 独生子女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的比例稍高于非独生子女, 参加创业计划的多次或一次创业计划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呈现显著性差异, 而未参加过创业计划的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变化。

从成长环境与参加创业计划竞赛交叉分析可知, 参加过一次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在农村、小城镇和省会大都市的比例较均衡, 而地市县级的比例稍微偏低;参加过多次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在农村和地市县级的比例基本相同, 而小城市和省会大都市的比例稍高于农村和地市县级市的比例。说明参加创业计划次数在来自同一生长环境的学生身上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参加相同次数创业计划在不同的环境中显著性变化, 选取参加何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选取直接参加创业活动的来自农村的比例较高, 而选择拥有部分产权的主要集中在小城镇, 对于参与过企业经营的小城镇、地市县级城市和省会大都市明显高于农村, 且小城镇和省会大都市的比例相当。

对创业倾向的平均值分析可知, 见表2, 大学生拥有详细创业规划的均值为3.4, 主动了解创业详细流程的均值为3.6, 为创业做好牺牲准备均值为3.3, 把创业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起点的均值为4.3, 选课时倾向于选择创业类课程的均值为4.1, 认为创业不仅仅靠老师教得均值为5.8, 对创业感兴趣的均值为4.9, 在校期间或毕业3年内创业的可能性非常大的均值为3.8, 有少部分测试题项均值较高为5.8和4.9, 但是大部分的均值较低。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创业技能的建议

(一) 高校需要采取的措施。学校作为学生和社会的中间桥梁, 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创业所需知识、创业思维、市场观察力以及对创业的认知均可以在学校内得以培养。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学生的创业观念教育。 (1)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传授专业知识体系之外, 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交际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创业实践活动能通过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达到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者综合素质, 因此要有目的的尽可能多的组织创业实践活动, 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2) 提高师资素质, 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我国多数大学的创业课程师资由非商科出身的学生辅导员经过简单培训担任, 缺少实际经验[6], 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兼职, 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 高校也可以从校外企业聘请具有实际经验的知识性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及咨询师等讲授大学的一些创业课程或兼任创业导师。这些措施结合起来能够使大学生对创业、及技能有直观的了解。 (3) 创立创业中心组织, 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 其宗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的基础上, 对学生进行创业实务的培训,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创业的各个环节, 掌握创业技能, 增长创业能力。

2.对国家创业政策宣传到位。高校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起着牵线架桥, 研究辅导的重要作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 各地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 大都公布在政府门户网上, 由于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焦点不同, 一些政策并没有引起大学生的注意, 甚至有些学生并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出台, 所以高校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和信息筛选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的团学部加强对就业和创业政策宣传, 并组织学生对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 同时在高校内部成立政策宣传小组和网络咨询团队进行多渠道的解疑答惑, 比如信息的甄别。

3.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大学生创业的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家庭积蓄、亲朋的借贷和银行贷款。虽然目前政府出台了垫款、税收、减免行政费用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但是现实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短缺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因此高校应该配合政府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运用技术、专利、知识和担保等融资渠道, 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融资困境。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专项小额信贷资助支持大学生创业。

4.培养学生的逆商能力。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投资活动, 创业者应该具备一定抗挫力。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和失败, 其承受能力不可知, 为增强学生的承受挫败的能力, 高校应加强学生的逆商训练, 减少学生因创业失败而出现意志消沉状况。在逆商训练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倾向与心理特征, 来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抗挫能力和良好的应急能力, 并将教育内容设置为撞击学生心扉的生活化情景, 使学生在“情境”的欣赏与评判中, 完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建构、升华和积淀。

(二) 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

1.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创业是一个主动地复杂的过程, 作为创业主体应该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流程, 提高自身的素质, 培养创业意识, 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 转变就业观念, 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 自筹资金。通过独立创业和团队创业的方式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 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进行创业;其次, 在加强学习、注重积累、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要研修大量的创业教育课程, 夯实创业的智能基础, 平时要注重养成独立的思维方式, 善于多维观察问题, 并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贯的敏感性, 特别要养成自己创业的勇气和敢于艰苦奋斗的意识, 加强对市场的分析与观察以及对市场机会的准确判断;再次, 要善于合作, 勇于实践, 自主创业不等于独立创业, 它需要团体合作, 需要多方面的扶持, 这就要求大学生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媒体等载体广交朋友, 积累有效的社会资源, 把所学运用到中去, 大胆地尝试, 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与反思。

2.把握好项目的定位。在项目定位方面, 大学生应该在政府或者高校建立的项目评估机构的指导下对其创业的项目进行有效、客观的评价, 使创业计划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大学生是具有高知识特殊的群体, 那么在其创业中应体现出来, 要扬长避短, 尽量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与科技优势。一般来说, 大学毕业生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意型企业、智力服务型企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业比较具有优势。但是有些项目有较好前景和市场, 但是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作为后盾,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 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项目在寻求合作者无效的情况下, 应及时转变思路, 寻找其他的创业机会。

3.善于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本。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少是缺乏社会资本的重要原因,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联系, 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老乡, 甚至同学的同学, 其实这些都能成为很好的社会资本, 交往是双向的, 这就涉及到社会资本的互惠性。因此发掘这些社会资本关键在于平时应该注重与他们的交往, 并注重交往的方式与质量, 这无疑对于信息量的增加是大有裨益的。因此, 大学生应加强与社会的交往接触, 参加兼职、打工、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是加强与社会交往、弥补自身社会关系单薄的重要途径, 并通过社会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 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 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关系网。H

参考文献

[1]赵恒平, 文亮.大学生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报, 2010 (8) :185-188.

[2]郭洪, 毛雨, 白璇, 等.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 2009 (9) :69-74.

[3]刘海鹰.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9) :154-156.

[4]吴凌菲.基于感知创业价值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 :200-204.

[5]何伏林, 韦雪艳.大学生创业压力源、控制感与倦怠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2010 (5) :7-11.

创业意愿 篇9

江苏各所高校大多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并且各高校根据学科优势的不同以及层级差异, 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创业教育。基本实现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格局。以江苏大学为例, 该校针对大学在校生、毕业生、在校创业大学生等不同学业阶段人群, 开展从创业理论、创业技能到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课程, 形成“塔式”立体人才培养体系。并积极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合作, 开展创业教育培训, 举办各类创业技能竞赛, 鼓励学生从校园开始了解创业, 学会创业。创建创业孵化基地, 鼓励创意、高科技创业者能把创业意愿付诸实践。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映看, 创业教育形式多样,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步增加, 教学效果也相应地获得了提升。然而学生在学习创业理论和创业技能的同时, 自身创业意识和对创业机会的把握仍然薄弱, 并且创业意愿并未随着创业技能的提升而得到相应的进步。而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忽略了对于学生创业意识和意愿的培养, 使得创业教育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二、创业意愿与现行创业教育关联性调查研究

通过对江苏省各高校的276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 92.8%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然而仅有31.9%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教育需要针对所有的大学生, 66%的人认为只有有创业教育意愿的人才有接受创业教育的必要。与此同时, 在针对2012年后毕业的84名高校创业者的调查中发现, 96.4%的创业者在校期间接受过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主要影响方面, 选择提升创业意识的占56%, 提升创业技能占21%, 发现创业机会占20%。

从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看, 其对创业意愿实际影响主要是通过提升创业技能和开展创业实践实现的。通过提升学生自身知识和技能来增强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达到提升创业意愿并引导其开展创业活动。然而在此过程中, 很多本身创业意愿较为薄弱的人群对于创业教育持消极态度, 因此很难对他们的创业意愿有实际的提升。并且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毕业就立即创业”的误区。然而学生在刚进社会并无某些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背景下创业往往会导致创业失败, 因此打击创业者的自信。

通过前述两项调查发现, 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创业意愿具有显著作用, 然而学生在对创业教育功能的认识方面有所偏颇。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教育仅是针对于有创业动机的人, 并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创业意识方面的作用。而从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调查可以发现, 提升创业意识正是创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通过对现行高校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多侧重于创业技能、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教育, 这些项目对于具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来说作用显著, 但是对于创业意愿模糊的大学生来说效果较差, 并且这部分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有明显的排斥情绪。

三、基于提升创业意愿的创业教育改进方案

(一) 明确创业教育的作用

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明确创业教育的作用, 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并非是接受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而是对创业机会把握的一种锻炼。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明确, 接受创业教育并非一定要毕业即创业, 而是为未来发现创业机会。

(二) 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 应该根据学生创业意愿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不同创业意愿的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创业意愿较为薄弱的学生, 课程设置应该着力培养其创业意识;对于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 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创业技能和发现创业内容上。

(三) 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观念

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愿的同时, 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通过案例、实践等多种途径, 使得学生明白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业基础、经济实力和创业技能, 并非是接受创业教育后便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合理的观念培养使得学生进入社会后有必备的创业素质的同时能理性的观察市场环境, 从而使其具备长久的创业意识和技能, 使创业成为其长久具备的素质。

结束语

在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 切实提升创业意愿是实现创业教育效果的必然途径。创业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对于创业意愿的培养, 使创业技能能被学生接受并可以长久的应用于实践。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面, 应该根据创业意愿的不同进行区分教育, 设立创业课程。在此过程中, 如何实现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动态监控和评估, 也将会成为以后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摘要:面对当今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承担者, 设计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创业教育体系,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成为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不同类型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总结和研究, 深入探索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联性, 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意愿

参考文献

[1]冯磊, 曹英, 王蕊.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企业经济, 2011, 03:75-80.

[2]雷国铨, 陈菁, 潘守彬, 刘敏.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版) , 2011, 02:83-87.

[3]何静.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及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5:190-192+198.

[4]王华锋, 郑珠, 牛晋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 2010, 10:73-76.

创业意愿 篇10

关键词:创业意愿,创业行为,黑箱,创业认知,创业决策,作用机理

1 问题的提出

创业作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 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创业经济的活跃度和贡献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预测指标。当代中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 个体创业意识和创业意愿在不断增强。但高创业意愿是否意味着高创业行为发生率?现实调查数据显示, 两者间存在背反现象。[1]以北京市为例, 2013年各类高校毕业生接近23万人, 其中有意向自主创业的比例接近10%, 而实际最终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2]在创业氛围非常浓厚的浙江省, 麦可思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6%, 已为历史最高水平。高创业意愿度与实际的低创业率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现实中的背反现象。

创业意愿的强度虽在感性上有预测创业行为发生率的作用, 但在理性上却存在两者的低相关度。本文旨在从理论研究角度, 通过梳理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 重构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 为更好打破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的机制黑箱提供理论依据。

2 现有研究综述

创业意愿和行为的产生之间关系一直是创业理论研究的焦点。[3]目前理论界通过心理学、行为认知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研究角度对创业意愿影响创业行为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但研究思路还未得到统一。本文将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思路归纳为以下三种。

2.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思路 (计划论)

计划行为理论的源于Fishbein (1963) 的多属性态度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愿, 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后来, Fishbein和Aj Zen进一步提出理性行为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意愿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 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的缺陷在于假定了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 这制约了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 (1991)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 (TPB) , 该理论认为外在因素通过态度影响意愿, 意愿对行为具有预测作用, 而不是决定作用。Krueger等 (1993) 认为, 创业活动是一项意向性和计划性很强的行为活动, 创业意愿是预测创业行为发生可能性的唯一指标。学者将这种关系解释为:“信念—态度—意愿—行为”。[4]计划行为理论为解释潜在创业者从产生意愿到采取具体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Krueger的研究也认为创业行为是意愿性和计划性行为, 个体创业意愿可以用来解释创业决策。[5]计划行为理论虽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分别得到大量支持和广泛运用, 但同时也存在着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其它中介变量和可能变量。

2.2 基于创业事件理论的解释思路 (激发论)

Shapero (1982) 的创业事件理论模型是另一种被理论界认可的解释创业行为发生的理论, 是公认的研究创业倾向的理论源头之一。[6]创业事件理论认为, 在探讨社会、文化、制度、伦理等因素对创业活动发展的影响时, 相比于研究创业者的出现, 应该先关注创业事件的产生, 这可避免陷入某些关于执行创业活动的人是不是创业者的争论。创业事件模型用以描述多种要素对创业活动发生的影响机制。促使创业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体自身和周围外部环境的一些变异, 其中包括负面因素、离开某处和正面鼓励等方面对个体关于创业行为的感知愿望及感知可行性产生影响, 最终影响创业行为。[7]创业事件理论运用个体的意愿强度和能力认知来解释创业行为的形成, 明确了创业过程中个体所拥有的素质、能力或资源等创业要素的客观水平并非是其决定创业的主要原因, 而是取决于个体对创业事件的主观感知和判断这样一个事实。就像现实中许多创业者, 决定其创业的最大动因并不是其拥有的资源的多少, 包括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而是其对自己创业效能感的感知。但除此之外, 是否还有其它中介变量在影响着创业行为的产生过程?这是现有创业事件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地方, 以达更强的解释力。

2.3 基于创业意愿形成过程的解释思路 (过程论)

意愿在社会心理学里被认为是预测行为发生的客观指标。创业意愿是意愿研究与创业研究相结合的产物。Bird (1988) 认为创业意愿是指将创业者的注意力和精力甚至行为引导至创办一个新企业或者在现存的企业中创造新的价值的一种心理状态。他把创业意愿分创业者自身的意愿和外部施加给创业者的意愿为两个维度:[8]Krueger (2000) 认为创业意愿是指创业者对于创办一个新企业的承诺程度, 承诺程度越高, 意愿越强。Douglas&Fitzsimmon (2002) 将创业意愿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创业所带来结果和自我效能感的看法以及基于此的行动。这一定义将首次将“行动”这一要素包含在意愿的范畴之内, 引起了后人的争议。国内学者简丹丹等 (2010) 指出创业意愿是指潜在创业者对创办新企业或者实施创业行为的一种多方面的主观心理准备状态及其程度。[9]以上专家和学者对创业意愿的概念界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创业意愿的产生是个过程, 甚至包含一部分创业行为的元素。再加上创业行为本身是变化多端的, 难以进行标准化的测量和比较, 导致很多文献将研究重点放在创业意愿的发生与形成机制上, 以意愿的产生来表征行为的发生, 在创业意愿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上, 将部分甚至全部的“行为”要素纳入其中, 这认知角度同样不利于解释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背离现象。

综上所述, 创业意愿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 两者间显然存在着一条导致背离的“界沟”。以上三种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发生的作用机理解释思路也只能在“预测”成份上解释, 而无法有效的、准确的解释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触发机制关系。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 进一步丰富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间的作用机理的内涵。

3 模型构建与理论研究结论

创业决策是创业者面对商业机会时, 所做出的取舍抉择。它具有常规决策的属性, 比如风险性、过程性和不可逆转性;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内隐性, 即决策的过程往往是难以表达的、复杂组合的、超前预测的, 有时甚至是令人费解的。[10]本文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出发, 认为主体行为可分为有意行为和无意行为。所谓有意行为是主体决策的结果, 而创业行为是典型的有意行为, 所以创业决策直接激发了创业行为的产生。创业行为建立在创业决策的基础之上, 是决策的结果与内容的体现。创业决策是创业意愿导致创业行为产生的中间变量, 通过创业意愿的感性激励和创业认知的理性激励, 促成创业决策的发生, 并最终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鉴于此, 本文提出了以下创业意愿触发创业行为产生的作用机理模型, 见图1。

3.1 创业意愿与创业决策、创业行为

创业意愿是指将创业者的注意力和精力甚至行为引导至创办一个新企业或者在现存的企业中创造新的价值的一种心理状态。[11]创业决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创业动机产生、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创业决策与行动。创业动机的产生源于创业意愿, 潜在创业者创业意愿越强, 越有利于产生创业动机, 就越有利于做出创业决策。此外, 创业决策本身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过程, 决定了很大程度上创业行为的产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但不能否认的是, 很多时候创业行为的产生是基于创业者本身创业欲望等感性方面的推动。[12]所以创业意愿的强度不仅影响创业决策的做出, 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创业行为的发生。

3.2 创业认知与创业意愿、创业决策

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思考、理解、记忆、判断等过程对知识获取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创业认知是个体通过分析、总结和评价各种信息资源, 进而在识别和开发机会中将创业认知思考、推理转化为创业决策的过程。[13]实践中有很多人虽有创业意愿, 但最终并未形成创业行动, 在两者的“界沟”间还存在着理性的中介因素, 这就是创业认知。创业认知是指通过创业学习行为, 感知并掌握内外部创业信息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持。同时, 创业认知也与意愿关联, 具有识别、分析和发展创业机会时所必须具备的认知属性, 创业认知与创业意愿间存在交互的促进影响。个体创业认知水平的提升主要是从准备认知和能力认知两个方面提升, 认知能力从个体拥有的创业资源、人际关系、知识储备以及创业机会识别等内容反映了。创业者在做出创业决策过程中, 将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及外部环境的高度复杂性, 这对决策者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此观点。[14,15]所以创业意愿的强度影响创业认知的主动性;创业认知的程度影响创业意愿的强度;创业认知的程度影响创业决策的做出。

3.3 创业决策与创业行为

创业决策的结果输出基本包括两大内容创业意向 (要不要创业) 和创业行为 (怎么创业) , 它们是后续是否会真正发生创业行为的两大支撑点。[16]对于创业行为的概念界定, 理论界有不同观点。Krueger和Brazeal (2000) 认为创业行为是一个发现、利用商业机会的过程;Carter等 (2003) 则认为创业行为本质上就是围绕创办一家新企业行为组合;Lazear (1998) 将创业行为视为一个围绕特定理念, 统筹人力、资本与信息等所有必要元素, 高效地创造新的产品或者降低原有产品生产成本的过程。Sternberg和Wennekers (2002) 则认为创业一种自主承担收益与风险的、拥有并运营一家企业的行为。但从共性上来看, 这些定义里都说明创业行为是一种有目的性、主动性、风险性和策略性的行为。行为过程中的行为意向性, 行为目的, 行为方式、行为对象和行为时间等都是行为决策的结果, 行为决策的结果已不是创业倾向度, 而是怎么行为的问题。所以创业决策直接决定了创业意向程度和创业行为的产生。

4 诱发创业行为的策略分析

上文理论模型认为, 个体创业意愿诱发创业行为发生的程度, 受创业认知和创业决策为中介调节变量的影响。创业意愿的理性程度、创业认知和学习的探究性程度以及创业决策的方式方法会最终影响创业行为发生的时间、方式和内容等。

4.1 提高创业意愿的理性度

创业意愿是一种将人们的注意力和行为引导向自我雇佣, 而非组织雇佣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创业活动都开始于某种创业意愿。创业意愿有助于理解创业活动和创业行为的发生, 但是这种诱发力主要来自于个体创业意愿的理性程度。本文提出的创业意愿理性度主要是为区分个体先天的特质 (如性格、智力类型和价值观等) 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创业活动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 需要更多理性的认识包括需要个体“耐挫力”等理性心理资本元素。宾幕容 (2015)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认为决定大学生创业意愿心理动机的因素可分为微观的个体因素和宏观的环境的因素两大类。微观因素包括个体异质性因素、实践经历因素、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因素、心理行为特征因素;宏观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社会规范与政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创业教育因素以及社会网络因素等。这说明创业意愿对诱发创业行为的有效性源自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基于理性的判断和认知上, 否则其诱发力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就会大打折扣。

4.2 提高创业认知和学习的探究性

创业活动总体来说是创业机会发现、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创业认知理论认为, 创业者成功创业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拥有更加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 比如对商机、风险、资金和企业成长等关键的创业问题进行评估、判断与决策的知识结构。这种认知形成于个体对创业信息的知觉和解释, 最终形成了对创业机会的发现与开发这一结果。创业意愿的强度会影响个体创业认知和学习的主动性, 反过来, 创业认知的结果又会影响创业意愿的强度, 两者的相互作用构建了诱发创业行为坚实的心理和知识基础。创业认知和学习的模式又利用式和探究式两种。利用式创业认知和学习是指个体利用现有自己或他人的创业知识和经验来指导创业实践, 而探究式是指通过学习、消化和转换创业知识, 以创造新的知识来指导创业实践。探究式的创业认知和学习有利于提高创业的主动性和异质性, 从而坚定个体的创业信念。

4.3 提高创业决策方式的平衡性

影响创业决策的直接因素不是风险而是对风险的感知。在同样的风险情境下, 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应对方式。创业行为组合是创业决策逻辑的结果。不同创业者在决策方式、过程和逻辑等方面的的差异导致了行为组合的差异。与管理决策问题相比, 创业决策问题具有明显的高不确定性和无先验性。启发式加工和分析式加工是决策推理的重要两种方式。启发式加工是指当个体面临一个决策问题时会自动地对环特征进行再认知, 促进信息与原有先验知识同化, 从而快速地做出决策。它是一种感性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而对应的分析式加工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考过程会随争论的强度和新证据的出现而改变。对于创业者尤其是初创者来说, 能有效融合这两种决策推理方式, 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效益, 从而促进创业行为的发生。

5 总结与展望

创业意愿 篇11

有些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展开了探讨。徐小洲的研究表明, 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3]严建雯对浙江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具有中等创业意向水平;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创业行为倾向和创业可能性两个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学历和父母职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女生, 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文科生, 父母职业为企业家、私营主或个体户的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较高。[4]刘海鹰对687名济南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子的研究发现, 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影响, 环境因素有增量效度, 年龄、性别的影响不显著。[5]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分类考查北京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以便为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借鉴。

一、调查样本

2013年6月, 对北京18所高校大学毕业生展开了抽样调查, 回收问卷2, 263份, 创业部分有效问卷1, 898份, 有效率为83.9%。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别占2.5%、3%、4.4%和3.9%,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和北京建筑大学分别占4.2%、6.5%、7.6%、5%、6.6%、7.5%、5.2%, 中国农业大学占8.2%, 首都师范大学占3.3%, 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占1.5%、6.7%和1.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占18.9%, 中央民族大学占2.9%。覆盖了11个学科门类, 哲学占0.2%, 经济学占14.8%, 法学占9.4%, 教育学0.2%, 文学占6.7%, 历史学占0.3%, 理学占10.4%, 工学占38%, 农学占0.9%, 医学占0.2%, 管理学占18.3%。他们来自于我国31个省市区, 北京最多、占11.6%, 其次是山东、占5.7%, 再次是河北、占5.4%, 四川占5.1%, 其他省市比较分散。男生占54.2%, 女生占43.9%。

二、调查分析

学术界一般将大学生创业分为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两种类型。前者是指有一些录用单位、而大学生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选择创业, 后者是指没有接收单位、为了谋生而开展的创业活动。相应地, 我们大学生创业意愿分为机会型创业意愿和生存型创业意愿, 显然, 前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 而后者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选择。在问卷中, 我们设计了“A绝对不会创业”、“B找不到工作会创业”和“C会创业”三个选项, 如果选择C, 就界定为该生具有机会型创业意愿, 如果选择B, 就界定为该生具有生存型创业意愿。同时, 把机会型创业意愿和生存型创业意愿合并, 称为总体创业意愿。为细化分析, 我们把大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型, 并比较他们的创业意愿差异。

(一) 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图1显示了学习成绩居于前50%的大学生和成绩居于后50%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差异。第一, 成绩较好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 即机会型创业意愿和生存型创业意愿之和, 为72.4%, 成绩较差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72.9%, 前者稍低, 但差异较小。第二, 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分别占35.9%和37.5%, 前者低1.6%。第三, 两者的生存型创业意愿比分别占36.5%和35.4%, 前者高1.1%。这说明成绩较好的大学生主动创业的意愿不强, 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更可能创业, 但差距较小。

(二) 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如图2所示, 经济和管理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68.3%, 理学和工学、文学和法学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分别为74.7%、72.9%, 分别高6.4%、4.6%, 差异程度为较大和一般。经济和管理的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为33.1%, 理学和工学、文学和法学的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7.2%和39.7%, 分别高为4.1%和6.6%, 差异程度为一般和较大。经济和管理的大学生的生存型创业意愿为35.2%, 理学和工学的大学生的生存型创业意愿为37.5%, 高为2.3%, 文学和法学的大学生的生存型创业意愿为33.2%, 低2%, 差异较小。总体来看, 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 不同高校层次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如图3, 211高校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72%, 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73.6%, 前者低1.6%, 但差距较小。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比分别占33.3%和43.4%, 前者低10.1%, 差异很大。生存型创业比分别占38.7%和30.2%, 前者高8.5%, 差异较大。211高校大学生主动选择创业的概率较低, 而被动创业的概率较高。

(四) 不同地区生源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北京生源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74.2%, 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为72.2%, 前者高2%。北京生源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比和生存型创业意愿比均为37.1%, 非北京生源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比和生存型创业意愿比均为36.1%, 前者均高1%, 他们更可能选择创业, 但差距均较小。

(五) 不同城乡生源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分别占71.6%和73.7%, 前者低2.1%, 差异较小。机会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4.3%和39.5%, 前者低5.2%, 生存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7.3%和34.2%, 前者高3.1%, 差异均为一般。

(六) 不同收入水平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来自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分别占71.2%和73.8%, 前者低2.6%, 差异较小;机会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3.4%和39.2%, 前者低5.8%, 而生存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7.8%和34.6%, 前者高3.2%, 差异均为一般。

(七)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男生和女生的总体创业意愿分别占75.7%和68.6%, 前者高7.1%, 差异较大;机会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7.8%和34%, 前者高3.8%, 生存型创业意愿分别为37.9%和34.6%, 前者高3.3%, 差异均为一般。性别对于创业意愿有较强的影响, 男生更可能选择创业。

三、调查结论

(一) 大学生总体创业意愿较高。

除了经管类大学生、女生之外, 其他类型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均超过七成, 他们或者会主动选择或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创业。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不排斥创业, 具有最基本的创业精神。如果经过一定的创业教育, 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之后, 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业者。因而, 高校应创造条件, 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开设创业课程, 为潜在的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知识和技能储备。

(二) 机会型创业意愿和生存型创业意愿相当。

除了非211高校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意愿超过四成之外, 其他类型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均处于三成至四成之间, 差异不大;而且, 机会型创业意愿、生存型创业意愿有各占一半的态势, 表明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选择并不情愿, 而是比较消极和被动的。这需要政府广泛加强创业宣传, 营造认可创业、尊重创业、崇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让广大大学生切实认识到创业的重要价值。

(三) 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差异。

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的总体创业意愿、机会型创业意愿、生存型创业意愿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 211高校与非211高校的机会型创业意愿相差很大;211高校与非211高校的生存型创业意愿、男生与女生的总体创业意愿、文法类与经管类的机会型创业意愿、理工类与经管类的总体创业意愿, 相差较大;而不同学习成绩和地区生源的创业意愿差异最小。这意味着,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 要了解不同群体的创业意愿差异, 剖析其原因,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提高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敬宝.2008~2010年北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1:345

[2] .黄敬宝.如何认识创业型经济[N].人民日报 (理论版) , 2010-8-30

[3] .徐小洲, 叶映华.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与调整策略[J].教育研究, 2010, 6:83~88

[4] .严建雯, 叶贤.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 2009, 6:1471~1474

上一篇:颜面部手术下一篇:农村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