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后健康问题(共7篇)
出院后健康问题 篇1
健康管理近年来逐渐在临床开始应用,主要是通过针对个体和群体开展健康监测、分析、评估和干预的整体过程,在传统健康评价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改善计划,有效地促进并改善患者主动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目的,提升服务质量与运行效率[1,2]。产褥期属于女性一生中特殊的时期,既伴随着初为人母的喜悦,同时也是急需产后自我保健和育婴知识与技能需求时段。传统的医学模式中产褥期保健未得到产妇足够的重视,因此容易发生一些并发症,影响母婴健康。因此如何提升围产期保健质量、加强产后产妇身体调养、提升产后产妇母婴保健知识是产科护理面临的新难题[3,4]。我院采用健康管理模式应用在出院后产褥期女性中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在我院分娩的产妇3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70例)和对照组(170例),均为2015年3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观察组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68±1.35)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89±0.13)周,其中顺产122例,剖宫产48例;对照组年龄22~36 岁,平均年龄(27.98±1.29)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76±0.15)周,其中顺产118例,剖宫产5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产妇均为在我院分娩的足月分娩的初产妇,均无妊娠合并症或者分娩并发症,新生儿均为足月儿,所有产妇均自愿参加临床研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除外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产妇,除外合并有精神疾病产妇,除外不能配合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产妇。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产妇出院前开展出院评估,做好出院指导,登记产妇电话,同时告知产后需要复查的时间与咨询电话,有责任护士在产妇出院第1、6、24、40 天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母婴健康状况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观察组:开展健康管理模式应用在产褥期护理中,首先成立健康管理小组,由助产士、产科副主任医师、主管医师、儿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组成,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开展人员的健康管理、电子健康档案输入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在通过技能与理论考核合格后方上岗开展院外产褥期健康管理工作。其次,为产妇健康档案,产妇出院前1天健康管理员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同时根据产妇生理特点设定好电话随访提醒时间,设定每次随访交流和健康教育内容,要具有针对性,每次随访不得少于15min[5,6]。第三,开展院外产褥期随访,出院后第1天了解产妇居家环境,母婴饮食和尿布、脐部、眼耳鼻护理,指导产妇家庭手卫生护理;院外第6天了解产妇恶露、伤口愈合、盆底肌肉训练及喂养等情况,指导如何进行新生儿沐浴抚触;院外第12天了解产妇乳房是否有疼痛、新生儿黄疸、母婴体重增加等情况,了解产妇心理状态,做好健康教育;院外第24天指导产妇采取合适的避孕方法,进一步评估产妇心理状态做好疏导;院外第40天提醒复诊,告知复诊目的,对于需要上门访视保证两人一组,带好医疗卫生处置用品进行家访。对电话随访和家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询问产科和儿科、心理咨询师进行询问,确保护理服务质量,切实做好问题记录并解答。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急性乳腺炎、痔疮肛裂、子宫复旧不良、体重超重、产后便秘、切口不良情况发生率。记录两组新生儿健康状况,包括产褥期黄疸、新生儿湿疹、脐带脱落延迟、新生儿腹泻、臀红、鹅口疮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新生儿Apagar评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出院后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产妇护理满意度越好;采用问卷形式评价产妇遵医情况,满分为10分,得分越高提示产妇遵医情况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注: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8.458 2,aP=0.003 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注: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1.333 3,aP=0.000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护理情况对比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注:观察组新生儿Apagar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和产妇遵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t=20.869 2、31.335 5、24.040 6,aP=0.0000、0.0000、0.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现代人对健康需求的增加,产妇对于母婴健康需要日益突出,产妇、婴幼儿和老年人群已成为国内开展延伸护理的重要服务对象,主要的护理内容就是开展妇幼保健与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后访视能够督促产妇提升自我防护能力与信心,增强对新生儿的保健护理能力,降低产妇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7,8]。传统的护理模式应用在产科已显现出很大的劣势,护士在临床只注重医嘱的执行,对产妇的关心相对减少,特别是在出院后容易忽略产妇对于知识的需求;此外由于目前产后访视在临床开展受到了限制,由于社区保健人员的配备很少,保健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较为陈旧,虽然在产妇出院后进行随访,但是无法传递有效的护理技能,对于出现的问题产妇仍需要返院复诊,随访的质量并不高,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母婴保健深层次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展新型的临床护理模式在产褥期的母婴保健应用[9,10]。健康管理属于临床新兴的模式,根据健康管理学的特点与内容从护理服务的架构、布局、流程、标准、培训、延伸等方面,深入地探讨以健康管理作为指导新型的护理模式,提出了加强监控管理的理论学习,强化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改进了护理模式,提升了护理队伍建设水平,推进传统护理服务朝向多元化健康管理护理服务转型升级[11,12]。
我院对出院在产褥期的产妇开展了新型健康管理模式,通过系统、形式多样的卫生科普、妇幼保健等健康宣教,满足了产妇和家属对于预防保健与康复知识的需求,让产妇在饮食、生活起居、母乳喂养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习惯,全面地了解、评估并指导产妇进行健康管理,初步探索了家庭-社区-医院全过程健康管理的目标。健康管理能够改善产妇复查情况,提升产妇遵医行为,由于产妇一般出院忙于照顾新生儿,容易忽视自身健康,而院外的随访交流可以赢得产妇信任,让产妇认识到产后复查对自身的重要,提升了产妇的预防保健意识,提高了产后复查依从性,改善了护患关系[13]。此外,健康管理定期解决了产妇心中的疑惑,对产褥期存在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通过在不同随访时间了解产妇状况,如提升产妇关爱盆底的意义,鼓励产妇坚持进行凯格尔运动,提升了产妇自身保健意识,避免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为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14,15]。
出院后健康问题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从我院心理科出院患者120例, 其中男52例, 女性68例, 焦虑神经症34例, 强迫症9例, 恶劣心境25例, 躯体功能障碍12例, 社交恐怖症23例, 神经衰弱17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 经过系统治疗病情已基本稳定, 年龄在14~65岁, 排除脑器性疾病及重大躯体疾病,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 药物滥用史, 妊娠或哺乳妇女等, 对照组脱落2例, 研究组脱落1例, 2组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方法
1.1.2建立出院病人电话随访制度和建立随访登记本
2组患者出院时发放随访卡, 建立出院病人随访专册, 登记随访次数及基本情况。
1.2.2 患者出院当天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填写出院病人电话随访表, 出院后每周电话随访1次, 3、6个月分别来院随诊1次, 制定家庭作业计划, 由家属督促完成, 来院复诊时由护理部采用量表评定院外诊疗效果及社会功能恢复情况。
1.2.3 作业计划
研究组严格执行包括自理能力、社交能力、角色教育、加强社会支持、改善认知等方面的作业计划。
1.2.4 量表评定
于入组时及治疗出院后3个月, 6个月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 精神科病人护理观察量表 (NORS) 对2组患者进行测评。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精神症状共40项,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采用χ2检验, t检验。
2 结果 (表1)
从表1显示, 2组入组时NORS、SDSS评分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治疗3个月末与治疗6个月末NORS评分2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治疗3个月末SDSS评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6个月末SDSS评分2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6个月末研究。组无复发入院, 对照组有8例复发重新入院治疗, 2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总之, 通过健康教育, 心理干预作业计划给患者设定训练项目, 从简单的生活起居, 到较复杂的一般社会交往, 从对事物的认知到社会环境的适应, 处事方法的调整, 涉及诸多方面, 为逐渐培养患者的自信心,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应激阈值, 促进病情稳定, 减少复发, 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其它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
乳腺癌手术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行乳腺癌手术患者18例, 均为女性, 年龄25~54岁;干部5例, 工人8例, 农民5例;未婚1例, 已婚配偶健在15例, 丧偶2例;病情Ⅰ~Ⅳ期不等;行改良根治术8例, 根治术4例, 扩大根治术4例, 姑息手术2例。术后均配合放疗和化疗, 由医师根据病理类型制定相应化疗方案, 患者按时来院化疗。
1.2 方法
18例乳房切除术后出院患者予康复指导,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切口护理:
嘱患者拆线后1周内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勿淋浴, 避免污水流入针孔引起针孔感染, 必要时可在针孔处涂擦络合碘或乙醇, 用维生素E软膏轻轻按摩伤口及周围以促进伤口痊愈并润滑皮肤。
1.2.2 患侧上肢功能恢复锻炼:
通过功能锻炼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 减轻或防止患肢水肿、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并发症。许多患者在术后数日至数周可出现持续进行性加重的上肢水肿、肿胀、疼痛、沉重、活动不便等。术后将患侧上肢用弹力绷带包扎并注意适当抬高患侧上肢, 嘱患者多做前臂和手部运动, 如抬肩、梳头、脑后交叉抱头、压墙壁、摆臂、伸肘爬墙及吊绳运动等。在肢体发生高度水肿时, 要防止患肢皮肤损伤和感染, 早日应用抗生素以尽快控制感染, 加速伤口愈合。患侧上肢运动应恢复至术前状态, 其中手指、手腕、肘关节的运动, 在拆线后2周左右恢复, 拆线时恢复肩关节运动。
1.2.3 心理护理:
几乎90%癌症患者遭受抑郁症的长期折磨, 表现为压抑、焦虑、恐惧 (担心癌症复发、转移、疾病死亡) 、内疚、悲观及轻生情绪等。心理问题采用自设问句及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1]。特别是丈夫除在生活上对患者做到周密照顾外, 还要配合医师进行一部分心理治疗, 说服患者坚持完成各种治疗, 使其对治疗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后遗症能理解和接受, 使患者不致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 在患者心情抑郁、痛苦、态度粗暴、烦躁不安时, 家属可在精神上、思想上积极给予安慰和鼓励。另外, 推荐音乐疗法, 有研究表明音乐能减轻患者紧张造成的心理失衡[2]。
1.2.4 饮食及用药指导:
以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脂肪不宜过多, 碳水化合物宜与粗细粮结合, 食物种类宜丰富多样。对术后需放疗或化疗患者, 应定好疗程, 嘱患者按时来医院治疗, 并进行具体指导, 如每周查白细胞计数 (WBC) , 如WBC<4.0×109/L时应暂停用药, 恶心、食欲下降是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 护士有责任对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停药时间及方法作更多解释。
1.2.5 对家庭成员防癌知识的教育:
据估计5%~10%乳腺癌妇女有遗传因素[3]。护理人员有责任提醒家属:有乳腺癌家族史妇女患乳腺癌的患病率高, 是无乳腺癌家庭史妇女的3~4倍。70%乳腺癌并非由遗传而来, 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危险因素可避免, 如>30岁妊娠、未育、雌激素替代疗法、口服避孕药、饮酒、肥胖及久坐等, 但不应鼓励高危妇女做早期频繁的筛选试验, 应当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常规锻炼、低脂饮食、禁烟、戒酒等, >20岁妇女每月应自查乳房1次。
1.2.6 出院后的护理随访:
乳腺癌患者需终生随访, 内容包括患者的食欲、体力、切口、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心理和家属的防癌意识及家庭协助情况。出院前向患者及家属交待随访或复查的时间、地点、内容、目的、联系人等。无论是来院复查、电话随访还是答复随访信, 均能真正实现治疗、保健一体化, 还可为乳腺癌的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和数据, 有利于乳腺癌防治工作的开展。护理人员要以诚挚、温和的态度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感, 从而进行双向交流, 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或参与型的护患关系。
1.3 结果
18例乳腺癌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其中心理障碍 (焦虑/恐慌等) 16例 (88.89%) , 恶心、食欲减退15例 (83.33%) , 患肢功能未恢复13例 (72.22%) , 体力未恢复10例 (55.56%) , 切口不适6例 (33.33%) 。据不同的健康问题给予健康指导, 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2讨论
健康指导是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的手段之一, 是整体护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往仅着眼于院内患者健康需求的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只有以多种形式对院内、外患者实行全面、全程、整体的健康服务才能满足人类的健康需求。
整体护理集躯体护理、健康教育和院外指导为一体的新的护理模式。一份出院指导展示着一所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 只有了解乳腺癌疾病本身及术后存在的问题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出院指导, 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本组资料显示, 18例乳腺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经实施正确的健康指导, 促进了其术后康复和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通过电话、信件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式, 了解患者出院后的需求, 指导和解答患者的健康问题, 同时加强护患沟通, 密切了护患关系。在这种新型护理服务中, 护理人员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工作价值。
摘要:目的 了解乳腺癌术后患者健康指导的效果。方法 对住院行乳房切除术后出院患者18例进行健康指导效果调查。结果 18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经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 提高了其生活质量。结论 针对相应健康问题给予健康指导, 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其心理压力, 使患者逐步走上健康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309-312.
[2]王新玲.音乐疗法在护理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6) :281.
出院后健康问题 篇4
1 一般资料
2007—01~2008—01我们共对215例患者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其中二尖瓣替换术117例, 主动脉瓣50例, 联合瓣膜替换术48例。年龄14~68岁, 女99例, 男116例。术后均用华法令抗凝, 因服用华法令不当而并发脑出血5例, 脑梗塞3例, 因劳累后诱发心衰的4例, 心内膜炎3例, 以上并发症均发生在出院后。
2 健康指导
2.1 伤口的护理
如果伤口已愈合, 可以开始洗澡, 在医生没有允许之前不要在浴缸、游泳池中直接浸泡伤口。不要使用过热的水, 那会感到头晕, 并且要避免直接用水喷洒在伤口上。不要摩擦伤口, 清洁伤口时要使用中性肥皂, 动作轻柔, 然后用干毛巾轻轻沾干伤口。这也是检查伤口变化的一个较好的时间, 如有红肿、渗出情况, 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
2.2 日常生活指导
告诉患者术后3个月内充分休息, 生活要有规律, 保证充足睡眠, 补充营养, 切忌暴饮暴食, 限制过咸食品。富含维生素k1的食物, 如深绿色蔬菜或动物肝脏等能降低华法令的药效, 尽量不吃。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 要强调量力而行, 避免劳累, 情绪紧张, 感染等增加心脏负荷, 诱发心衰的因素。若身体任何一部分出现炎症, 都要及时就医, 防止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功能较差者要限制钠盐的摄入;应用利尿剂的病人, 注意观察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保持摄入量与尿量的基本平衡。
2.3 用药的指导
2.3.1 强心利尿药物的指导
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较差的病人, 一般要服强心利尿药3 —6个月, 患者要严格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不得随意增加其他药物, 强调用洋地黄类药物时禁用钙剂, 用药期间如出现眼前黄视、绿视、心律减慢至60次/分以下, 是药物毒性反应, 应立即告诉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服用利尿剂的同时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 如香蕉、橘子等, 因低钾可导致心跳骤停。
2.3.2 抗凝药物的指导
瓣膜替换术后患者需口服抗凝药物, 替换生物瓣者需服用3~6个月, 替换机械瓣者则需终生抗凝。抗凝过渡可引起出血, 抗凝不足可引起栓塞。两者均可危及生命。为使抗凝药物不致过量或不足, 需要定期抽血查凝血酶原时间 (PT) , 要求为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 或INR为1.85~2.85根据化验结果调整用药剂量。药物剂量的调整及PT复查时间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期间要严密观察并及时发现有无出血、栓塞或其他药物副作用: (1) 出血或渗血: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 根据出血程度分为一般性出血和严重出血两种:一般性出血常见有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眼结膜出血、血尿、黑便、月经过多, 肢体深部出血表现为肢体局部肿胀、发青伴疼痛等;严重出血指脑出血、腹膜后出血, 肠壁内出血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表现为腹胀、腹痛、便血及呕 血 , 应立即抢救, 否则可危及生命; (2) 栓塞:脑动脉栓塞可引起头痛、呕吐、偏瘫、昏迷、口角偏斜等症状。四肢动脉栓塞可出现活动障碍、局部疼痛、感觉异常、末梢循环差、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 (3) 其他副作用:包括皮炎、荨麻疹、脱发、发热和胃肠道反应等。以上副作用一旦发生, 应立即停药, 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出院后复查PT的时间 出院后近期内应按时复查, 一般每周复查1次, 以后若多次化验结果稳定, 可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 每月一次, 最长间隔不超过3个月。但如有以下特殊情况, 应及时复查。 (1) 有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黑便、皮下瘀斑、月经过多等; (2) 突然晕厥, 发生一侧肢体瘫痪或肢体疼痛、发凉、苍白现象; (3) 因遗忘导致不规则服药时, 如漏服或多服。
3 健康指导的效果
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使患者了解了相关知识, 增强了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告知患者心脏瓣膜替换后, 并不是治疗的结束, 而是术后心脏功能维护及抗凝治疗的开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加强了护患交流, 密切了护患关系;使护士的自身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激发了她们的学习热情, 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为医院赢得了信誉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出院后健康问题 篇5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至2008年1月对治愈及好转的102例脑卒中出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 男60例, 女42例, 平均年龄60.5岁。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掌握其最关心的问题及心理需求, 根据其掌握的护理知识程度及照顾患者能力进行评估, 因人而异制定出院指导计划。
1.2 出院健康指导方法
1.2.1 疾病相关知识
患者和家属普遍缺乏卒中的相关知识, 黄少兰[2]等调查显示, 高血压、吸烟、精神紧张抑郁与本病发病率有密切关系, 提示健康教育时要把危险因素放在重要方面。同时介绍此病的相关知识, 包括发生的原因、诱因、症状、治疗、锻炼方法、饮食、急救处理、并发症的预防及定期复查等, 为卒中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护理知识。
1.2.2 发放出院指导卡
在患者出院时, 发放出院指导卡。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 有针对性的记录治疗、护理、康复锻炼要点、复诊时间、注意事项、主管医生护士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随时提醒患者注意, 同时方便医患联系和咨询, 一旦发生意外, 可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
1.2.3 电话随访
定期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 同时提醒患者到医院复查、诊治。做好随访和指导记录, 以便重新评估病情, 有针对性的随机做出康复训练指导。
1.3 出院健康指导的内容
1.3.1 心理指导
国外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20%~75%[3],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指导家属关心、体贴、安慰、开导和尊重患者, 给予心理支持, 增强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4]。
1.3.2 饮食与营养指导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为原则, 钠盐每日5 g以下[5]。避免过饱, 少吃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同时戒烟酒, 粗细粮兼顾, 配以瓜果蔬菜以保证纤维素的含量。脑卒中患者常伴面瘫、呛咳、咽下困难, 应指导家属合理搭配喂食, 注重调整饮食结构。
1.3.2 康复训练指导
脑卒中患者病后多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 住院期间, 康复训练在医生护士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出院后, 在日常生活和康复过程中很大程度依赖家属的协助和监督, 因此, 需加强对家属康复知识的宣教和技能训练,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和模式。
2 结果
进行了健康指导后, 患者及家属增强了认知能力, 心态得到了调整, 减少了疾病的致残率和并发症, 提高了生活质量。
3 讨论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 患者健康指导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支持能促进患者更有效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本文通过对102例患者及家属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 除了强调与患者沟通外, 更强调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取得家属的支持与配合, 增加了家属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 提高了护理能力, 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 真正达到预防疾病, 保持健康, 促进康复, 建立健康行为,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 笔者认为健康教育不仅是医院的重要职能, 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同时也是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使得护理工作在家中得以继续, 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凌.脑卒中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6) :9-11.
[2]黄少兰, 郑国俊, 等.住院卒中患者流行病学研究对健康教育的启示.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4) :63-64.
[3]高政, 刘启贵, 姜潮.脑卒中后急性抑郁障碍相关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3) :1890.
[4]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0.
出院后健康问题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65例, 男236例, 女29例, 年龄60~91岁, 平均 (70.12±6.62) , 其中斜疝188例, 直疝56例, 嵌顿性疝21例;同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133例, 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37例, 轻度前列腺增生36例, 慢性便秘44例, Ⅱ型糖尿病48例, 肝硬化2例, 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98例。
1.2 方法
将26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132例) 和对照组 (133例) , 两组在疾病种类、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进行出院指导和定期电话随访, 对照组只做出院指导。
1.2.1 随访安排
建立出院患者随访登记本和电话随访制度, 由主管护士负责, 在患者出院后一周内进行电话随访, 以后每两周随访一次, 根据患者的反馈信息进行评估分析, 有针对性的给予健康教育。
1.2.2 随访内容
主管护士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订随访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康复期自我护理, 遵医嘱正确服药, 并发症预防, 门诊复诊提示, 饮食调理, 活动与休息, 戒烟戒酒, 情绪控制, 睡眠及排便指导。
1.2.3 评价方法
开展电话随访两年后, 对两组患者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能否正确用药, 能否合理饮食, 能否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有无复诊, 有无疝复发。两组共发出调查表265份, 回收265份, 回收率为100%。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电话随访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在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行为表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两组患者出院后复诊率与疝复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
注:P<0.01
(%)
注:P<0.01
3 讨论
3.1 随着年龄的老化, 机体各系统功能减退, 疝环薄弱区的肌肉和肌膜的张力减退和松弛, 使疝的发生率增高[2]。同时, 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 如: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便秘等疾病,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腹股沟疝的康复, 甚至有复发的危险, 因此, 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实施出院后电话随访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观察组实施出院后的强化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反复强化相关知识, 提高认知水平[3], 结果显示, 观察组在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正确用药、合理饮食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方面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的复诊率 (85.6%) 显著高于对照组 (42.9%) , 疝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提示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出院后实施电话随访健康教育, 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2 电话随访是患者及时获得健康保健指导与咨询的最佳途径[4], 通过护士经常性的提醒, 告知患者及家属尽量减少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如:积极治疗原发病, 控制血压、血糖变化, 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引起咳嗽;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应劝其戒烟, 控制感染;对慢性便秘患者, 要保持大便通畅, 嘱患者多喝水、多食高纤维饮食,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防止便秘发生, 引起复发等等。当患者出院离开病房以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医生护士的嘱咐逐渐淡忘, 依从性降低[4], 不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甚至导致疾病复发。实施电话随访加强了护患双方的交流, 护士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 患者也能及时得到疾病知识指导, 将健康教育延伸到社区,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摘要:目的:提高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对疾病康复和日常保健知识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方法:将265例老年腹股沟疝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出院指导和电话随访健康教育;对照组只做出院指导。结果:观察组在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行为表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复诊率为85.6%, 两年内无疝复发, 对照组复诊率42.9%, 疝复发率为5.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出院后进行定期电话随访, 将健康教育延伸到社区,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降低疝复发率。
关键词:腹股沟疝,电话随访,健康教育,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唐健雄, 陈革, 黄磊, 等.上海地区腹股沟疝发病情况的初步流行病学调查[C].上海: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1:70-71.
[2]黄益琼, 王丹丹.腹腔镜治疗高龄腹股沟疝患者的护理.现代临床护理杂志[J].2006, 5 (3) :34-35.
[3]吴医学, 辛娣, 肖雪英.阶段性健康教育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配合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4) :56-57.
出院后健康问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65例, 患者无心、脑、肝等严重并发症或其他慢性病, 能进行正常沟通并独立或配合完成问卷调查。所有患者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 65例患者中男12例, 女53例, 年龄15~55岁, 平均 (27.64±7.85) 岁;文化程度:小学42例, 中学15例, 中专及以上学历8例;职业:在家务农21例, 外出务工16例, 学生15例, 干部6例, 从商7例;婚姻状况:已婚37例, 未婚28例;初诊46例, 复诊19例, 病程1个月~3年。
1.2 方法
住院期间对入选患者的病情、家庭状况及社会支持、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与态度、生活方式、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全面评估, 给予常规性宣教, 出院后由具备专科护理经验、沟通能力强、经过统一培训的护理人员, 每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当患者来院复诊时给予一对一的健康指导。每3个月举办一次病友座谈会, 由专家就患者常见问题进行讲解并现场答疑, 安排治疗效果满意的患者分享就诊体会。告知主管医师及负责护士联系方法, 随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所提治疗及护理方面的问题。健康教育前对患者行生存质量测评, 患者出院后6个月再次进行测评。
1.2.1 健康教育内容
住院期间常规告知患者防治常识。出院后则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按医嘱服药及定期复诊, 心理调整情况及能否正确应对日常生活事件, 监测SLE活动与否, 发现并纠正一些治疗康复误区, 对患者异常的心理状态予以疏导。
1.2.2 健康档案
将患者住院期间的检查、治疗概况, 包括检查阳性体征及所用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等, 结合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整理成档案。随访前复习患者资料, 并及时将随访中发现并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 以利于健康教育的推进。
1.2.3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法SF-36 (The 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 SF-36) [2]进行生存质量测量, SF-36量表共36个项目, 。每个条目选择均按由差到好赋以由小到大的初始得分, 对8个维度的初始得分标准化转换成终得分, 终得分在0~100分, 得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患者总体健康、情绪角色功能、活力、心理健康等因子得分明显低, 经干预后6个月评分, 上述条目得分提高, 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躯体健康及角色功能、疼痛、社会功能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分
3 讨论
3.1 出院后健康教育有效提高患者遵医依从性
住院期间患者求医心切, 遵医行为良好, 但出院后由于缺少医务人员的指导及提醒, 其服药及活动、饮食等方面依从性下降, 常致病情复发或加重。出院后为患者提供定期、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使住院期间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得以保持, 对疾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护理人员作为患者住院期间接触最为密切的工作人员, 与患者有较好的交流基础, 使出院后健康教育易于推进。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健康教育,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 了解影响病情的因素, 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 支持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 有效阻止患者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等行为, 明确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 避免病情反复而增加患者痛苦及提高医疗成本。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可增强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促进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3]。
3.2 出院后健康教育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运用全程护理干预模式, 即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健康教育、评价。充分了解影响SLE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采取有的放矢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确保健康教育效果。由表1可知, 患者干预前总体健康、活力、情绪角色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与林奕等[4]所测正常人生存质量比较严重低下。经出院后健康教育, 患者8个维度得分均有增加, 生存质量得以提高, 但与正常人相比, 患者各方面状况还有待改善。李谦等[5]也认为, 对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有利于控制病情, 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 降低各种危险因素, 预防并发症。笔者认为, 为使SLE这一类慢性病患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使其获得良好的生存质量, 医务人员应尽可能为其提供6个月~1年的随访。李建云等[6]的研究也表明, 患者出院后经过半年的干预, 生活态度明显改善, 自我护理和服药依从性提高,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3 出院后健康教育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医治伤痛, 生存质量问题逐日受到关注, 尤其慢性病患者, 如何在长期的带病生存期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 亟待解决。但由于国内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不足, 更因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普遍性短缺, 大多数地区对患者的服务仅限于住院期间的治疗与护理, 无暇顾及出院后患者的遵医行为。王芸[7]通过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 降低疾病复发率, 提高患者生活存量。笔者通过观察, 发现对出院后患者实施延伸性护理干预, 不仅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指导, 更让其感受到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从而更有信心面对疾病的困扰, 作出积极的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院后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为6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院后提供6个月的针对性健康教育, 并将干预前后测评的患者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健康教育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出院后健康教育明显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出院后,健康教育,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元武, 陈俊智, 张磊.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6, 9 (4) :255-256.
[2]李春波, 何燕玲.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介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2, 29 (2) :116-119.
[3]李雪梅.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主观幸福感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4) :123-124.
[4]林奕, 李劲, 徐岩, 等.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效应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 2007, 5 (7) :480-482.
[5]李谦, 卢凤艳, 何黎, 等.健康教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 31 (5) :64-67.
[6]李建云, 沈美玲, 李友瑾, 等.家庭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2)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