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因素

2024-05-29

思想因素(共12篇)

思想因素 篇1

小学语文入选教材中, 古今中外的文学佳作, 每篇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是作者及作品中主人公各种情感世界的集中体现。语文课应该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特点, 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一、介绍时代背景, 沟通情感桥梁

小学阶段的许多语文课文, 都创作于一定的时代, 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现实意义。其中有不少是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以及老红军、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动人故事的文章。如:《金色的鱼钩》、《我的战友邱少云》、《十里长街送总理》等;也有不少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名人故事的。如:《爱迪生》、《李时珍》、《捞铁牛》、《赤壁之战》、《田忌赛马》等;还有那些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及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现实作品。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都与现实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左右着学生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体验, 有时处理不当, 还会适得其反。如何使学生能较准确地体验到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呢?讲读这类课文时,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以介绍时代背景为手段, 沟通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与读者情感交流的桥梁。

1. 读前介绍, 直接沟通。

这是长期运用的很有效的方法。它能把学生在接触课文之前, 先带进一个环境的氛围, 较快地走进作品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去, 这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沟通的桥梁。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 周总理与世长辞的时间是1976年1月8日, 现在的学生那时还未问世, 周总理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以及当时举国悲痛的场面, 学生又知道多少呢?读前作适当的介绍, 能使学生较快地与课文所描述得到“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们”的情感产生共鸣, 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直接沟通, 从而产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热爱的感情。

2. 读中渗透, 自然沟通。

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 有些可以把时代背景的介绍渗透于讲读之中, 使时代背景与事件交替或同时出现, 互相比照,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 达到自然沟通。如讲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可以读议小女孩第五次擦然火柴这部分时, 通过提问, 渗入时代背景的披露:“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越飞越高, 飞到那没有寒冷, 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她们俩真的能飞到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这时, 教师可以介绍背景为导, 逐步启发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及对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恶, 并产生推翻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 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

3. 读后追索, 反顾沟通。

有些文章的时代背景, 如果放到读后才追索, 会起到巨石激浪, 画龙点睛的作用, 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讲读《捞铁牛》一文, 读议最后一段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说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呢?假如今天遇到这样的情况, 你会用什么办法去捞这铁牛呢?“当时”是指哪时?如果课文删去了“当时”这个词, 你会觉得怎样呢?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激起了学生追索当时的背景条件与今天比较的欲望, 通过“追索反顾”和“比较”, 怀丙的“出色”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从而对怀丙产生崇敬之情。

二、强化品词品句, 渗透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离不开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 而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品味过程, 又是对学生渗透情感熏陶的有利时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 从以下方面强化品词尝句, 发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1. 联系中心品味, 渗透情感熏陶。

教材中的很多作品, 文中的某个关键词语或某个重点句子, 往往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决定的作用, 凝聚着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高尚情感。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些因素让学生在品味中受到感染。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可以通过抓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把学生的思绪聚集到“爱国”和“杰出”两词上, 以这两词发生议论:哪些地方表现詹天佑的“爱国”?哪些事例反映詹天佑的“杰出”?

2. 联系图文品味, 渗透情感熏陶。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 是作者对事物的语言描述, 而课文插图则是对文中语言描述未尽之笔的补充和说明。我们在教学中, 要注意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内涵, 探究人物的品质时, 更要图文联系, 利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启迪他们通过观察图画, 欣赏文字,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一节时, 可引导学生把图文联系在一起, 思考以下问题: (1) 插图中占主要画面的是谁?从哪里看出? (2)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具体插图的内容?班长还负伤坚持战斗, 这说明了什么? (3) “抢”、“夺”、“举”、“喊”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 (4) 插图中的其他战士表现怎样?课文有没有具体描写?“石头像雹子一样”是些谁?通过观察图画, 品味词句, 是学生对班长临危不惧、当机立断以及壮士们压倒敌人的大无畏气概感受具体, 印象深刻。

3. 反复诵读品味, 渗透情感熏陶。

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使学生直接进行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最能启动他们的情感闸门, 引起深沉的思考, 达到教育、感染目的。如《再见了, 亲人》一文, 是一篇感情十分丰富的抒情散文, 叙述完每一个动人场面后, 都以反问作总结, 以拨动读者的心弦, 一次比一次强烈, 三个反问句犹如三个一层比一层高涨的感情浪峰。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时, 可以借助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进行加深理解。

三、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让学生经历情感过程

人的情感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 人的情感是伴随人的认知活动而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课文中众多人物的英勇行为, 壮烈举措, 很多描写得生动、形象逼真, 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心灵的陶冶, 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 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更是人物美好品质的潜在驱动力。这些闪光点, 有的在文中直接披露, 有的却是暗含于言辞之中, 要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去揣摩、捕捉。引导学生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的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同时经历情感的过程, 达到教育的目的。

1. 在评价人物中, 经历情感过程。

这时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情感过程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评价 (认知) 人物的各种行为表现, 使他们明确什么东西是“闪光的”。这些做法学生感兴趣, 易于接受。如教学《穷人》一课, 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对桑娜这个人物进行评价: (1) 课文中哪些词句说明桑娜处处想着西蒙? (2) 那些词句说明桑娜与西蒙心心相印? (3) 桑娜觉得自己对西蒙一家所做的一切有没有错?哪些地方进行了说明? (4) 根据对上面的回答, 你觉得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讨论评价, 是学生对桑娜那种急西蒙所急, 忧西蒙所忧, 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救助别人的高尚品格, 有更深的体验。同时, 穷苦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真情实感, 也能对学生起到有益的熏陶作用。

2. 在再造形象中, 经历情感过程。

要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除了要弄清直接的语言、行为等描写, 既要知道他们“干什么”外, 还要了解他们“想什么”。因为“想什么”往往蕴含着人物最美好, 最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 可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描述, 把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造出来, 在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让学生经历主人公的情感过程。如《月光曲》一文的教学, 便可根据课文的语言描述, 让学生把贝多芬的形象再造出来, 探究他当时之所想: (1) 当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从茅屋里传出来时, 他会想些什么呢? (2) 他听到兄妹俩谈话后, 心情一定很激动, 他可能有哪些想法呢? (3) 当贝多芬弹完一曲, 听到了姑娘赞美的询问时。为什么“没有回答”呢?这时他的心情又会怎样?通过探究贝多芬所想, 体会到贝多芬敢于鄙视当时社会偏见的精神, 以及他对热爱音乐, 热爱生活, 懂事明理的兄妹俩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

3. 在“设身此地”的想象中, 经历情感过程。

这是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让学生经历情感过程, 使积极的情感因素得到锻炼和发展, 促使“情”和“理”达到最佳融合的最好手段。如《倔强的小红军》中, 小红军的形象多么倔强、可爱啊!如何使学生在掌握这个人物的特点时受到教育呢?读议时, 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设身此地”地想想:他这样做是为什么? (1) 小红军当时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当时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2) 当陈赓让小红军骑自己的马时, 小红军怎么说?怎么做? (3) 假如你是当时的小红军, 又会怎么说?怎么做? (4) 小红军所做说明了什么? (5) 又假如说你是当时的老红军陈赓, 你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通过读议, “设身此地”地把学生“摆进去”, 小红军那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 也不愿意拖累别人的熠熠生辉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强烈的碰撞,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因素 篇2

——盂县县委统战部 崔锦丽

近年来,随着民主政治建设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在领导下,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领域逐渐拓宽,内容不断充实,水平逐渐提高,影响日益扩大,在地方的政治生活、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衡量,民主党派的地方组织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方面还存在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党派成员结构单调,受到视野的限制进而制约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民主党派是人才库、智囊团,但具体到一个党派,再具体到党派的一级地方组织,往往有人才结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之处。成员大多集中在医疗卫生、工程技术、文化教育等界别,而懂法律、懂经济、懂管理的比较少,二者皆懂的就更少了,给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带来局限性,难以适应新时期赋予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

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缺少必要的专项活动经费,社情民意的收集渠道不畅。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各项工作的基础。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充分调动民主党派成员的积极性,可以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社情民意,作为参政议政素材。由于缺乏必要的专项活动经费,导致社情民意的收集渠道不畅,无法形成高质量的参政议政素材。

三、民主党派成员本职工作与党派工作存在矛盾,影响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随着一系列政治、经济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很多民主党派成员在本单位内同样要面对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企业转制、单位裁员、竞争上岗等问题,一些成员担心参加党派工作,会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会影响自己的“饭碗”。这些客观情况直接影响了参政党职能作用的发挥,使部分党派成员在开展参政议政活动时,总以工作忙为借口,对参政议政工作没兴趣,或者不愿意参加参政议政工作。

加之有些部门的行政领导对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理解不深,思想观念陈旧,对民主党派不愿多加接触了解,对民主党派的组织活动和参政议政工作有表面上客客气气的应付,实质上没有与民主党派同真诚合作共事的意愿;有些单位和少数同志对中央、省市党委有关民主党派文件政策不大重视,没有认真贯彻落实。

四、在参政议政工作中,民主党派“知情”渠道不畅,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难找突破口。

随着参政工作量逐步加大,大多数民主党派领导同志身兼数职,社会事务较多,减少了深入专题调查的机会,掌握基层第一手材料不足;民主党派成员中担任政府及相关部门实职的很少,担任正职的就更少,这严重影响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实效;民主党派成员多为业务型干部,政治把握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有待加强,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未雨绸缪,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大局出发,有针对性地为一些优秀的民主党派成员搭建历练平台。有关部门在同民主党派协商中,通报传达的时间多,真正听取意见的时间少,个别单位和部门对民主党派的调研工作不够支持,特别是对口联系制度,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热情与主动,从对口联系制度建立至今,一些相关对口联系的部门与民主党派主动联系不够,随意性很大,对口联系制度执行有待加强。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以及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水平的提高。要使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工作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和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做好如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民主党派成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共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关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其次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熟悉政策,特别是有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方针、政策。第三,要学习包括科技、经济、法律、历史等一切有用的知识。第四,要认真学习统一战线理论,特别是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履行好参政议政职能。

二、中共地方党委、统战部门要帮助和支持民主党派搞好自身建设、使其切实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并强调,要按照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支持民主党派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要在中共组织和干部中进行多党合作教育,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中存在的不正确认识;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活动,解决必要的经费,对民主党派成员参加组织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对民主党派成员组织培训学习,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提供各种机会和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全面深入地考察、了解、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广开思路,使其切实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

三、妥善解决党派成员的专项活动经费,拓宽社情民意收集渠道。

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经验交流上分析,成员比较集中、活动开展的较好、提案线索提供得较多、质量较高的基层组织,活动经费都得到同级(单位)党委部门的大力支持。中共地方(单位)党委及其统战部门要关心和支持,加强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力争民主党派成员的专项活动经费能列入同级党委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争取从制度上给予保证,根据许多调查资料表明:民主党派成员专项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和省市开始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党委、政府还可以从民主党派组织的特点出发,适当地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智力密集的优势,鼓励他们面向社会,发挥特长,适当的做一些社会服务工作,适当地收取一些合理的报酬,以弥补活动经费的不足。

四、加快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步伐。

思想因素 篇3

关键词:女权思想 影响 简爱 经济因素 夏洛蒂·勃朗特

一、作者生活的时代及其创作背景

夏洛蒂·勃朗特生活在19世纪的中前期,此时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国内的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使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日益紧张。使英国最终爆发了以争取平等权利为主要特征的宪章运动。宪章运动使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宪章运动文学。这个时期的小说家“直面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道德感和忧患意识,将笔触伸向社会的方方面面,描绘出一幅幅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生活画卷。”①

而作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的女作家之一,夏洛蒂以自己女性特有的视角,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即社会的经济文化发生变化对女性所产生的影响。夏洛蒂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巨变,因此她也了解它给女性带来的影响。她在作品中描述了这个时期妇女的追求,以及她们在追求自己的女权思想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并着重描写了妇女对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各种不公平现象进行抗争,要求得到公平对待,追求个人的自立自强。《简·爱》中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当时社会的变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对广大一般女性的影响。这些都通过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完美的表现出来。

二、通过对小说的具体分析说明经济因素对女性追求女权思想的影响

夏洛蒂笔下的简·爱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的一般女性。她是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并且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追求的女性。体现了早期女性对女权思想的最初追求。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女性的这种追求变得异常的困难。

简从小父母双亡,被寄养在舅母家里。但是她的舅母以及表兄和表姐们对她并不好。她们时常虐待简。这激起简潜意识中的倔强心性,使她奋起抗争,不甘处于受人欺凌的现状。最为经典的抗争场面是简对其舅母的控诉。“我怎么敢,里德太太?我怎么敢?因为这是事实。你以为我没有感情,以为我得不到一点爱、得不到一点关心也能过活。可是我没法这样过下去。你没有一点怜悯心。…… 别人都以为你是个好女人,其实你坏透了,心肠毒得很。……”②这些话充分反映了简对舅母及其一家人给予她的不公正待遇的怨恨,以及渴望受到公平对待的心情。但简是被寄养在舅母家,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所以当她对舅母说完上述话,在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她马上就对自己的冲动感到后悔了。“经过半个小时的默默反省,我觉得自己的行为未免过于疯狂,深感我这种既遭人恨又恨人的处境,是多么可悲。”③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前后矛盾的心态,前者是因为简对自己的处境表示不满,想得到舅母一家人的公正对待。尽管此时简还是一个小孩子,但是生活的坎坷使简幼小的心灵有了对公平的要求。而后者,则是简对自己处境的担心。害怕被舅母赶出家门而失去生活来源。而简与医生的对话更是体现了简对自己经济状况的担心。“不,我可不愿做穷人。……我还没有足够的英雄气概,宁愿降低身份去换取自由。”④这些都充分表明,虽然简对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进行了抗争,想争取获得公平的对待,但是,她所面临的现实经济状况影响了她的行为。因为简是一个孤儿,没有经济能力养活自己,这就决定了她争取自由与公平的种种女权行为,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她的追求不可能成功。简不可能在经济独立之前就毫无顾忌的去追求她所渴望的自由与公平。

简最终还是被送到了洛伍德学校。在那里,勃洛克赫斯特先生当着所有师生的面说简是个说谎者,并且让简“在凳子上再站半个小时”,并且要求“今天剩下的时间里,谁也不许和她说话。”⑤以简的性格而言,她肯定受不了勃洛克赫斯特先生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行为。然而简此时却没有做出反抗的举动。为什么呢?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如果此时简作出象在舅母家一样的激烈反抗举措,那么简就很有可能被洛伍德学校的主人-勃洛克赫斯特先生赶出学校,而舅母家此时已不可能再回去了。那么简就只能流落街头做一个穷人了。而这种状况,简是不愿意面对的。这就是简面对羞辱沉默不语,没有奋起抗争的原因。此时此刻,在简的心中,想抗争,想争取公平的女权思想的念头已经被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真实经济现状所取代。换句话说,是简此时面临的经济现状决定了她此时的行为。

后来,简去了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師。在那里,她爱上了自己的男主人罗彻斯特。然而两人之间巨大的经济差异,使简只能把自己的爱藏在心底。当罗彻斯特谎称他即将与英格拉姆小姐结婚,而简必须为此而离开时,简心中感到万分难过。“……而使我最心寒的,是想起那更辽阔的海洋-阻隔在我和我无法避免、自然而然爱着的人中间的财产、地位和习俗。”⑥后来简又对罗彻斯特说到“……要是上帝赐给了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⑦因为两个人之间的经济地位相差太大,致使简不敢向罗彻斯特表明自己对他的爱情。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简的经济现状再一次成为她行为的决定因素,决定了她作出何种选择。这也证明,经济因素对女性追求女权思想所宣示的公平与自由有重要的影响。

当简获得叔叔的遗产之后,由于难以割舍对罗彻斯特的爱情,她决定回到他身边。此时的简,由于经济状况的改善,使得她在说话时充满自信,做事情时行动更加坚决。对追求自己的美好爱情满怀信心。这可以从她和罗彻斯特在芬丁庄园初次相间后的谈话当中看出来。“我对你说过,我不但有钱,先生,还是个独立自主的人。我自己的事由我自己做主。”⑨这与罗彻斯特刚向简求爱时,简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由于简经济状况的改善,因而使得简追求公平,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权思想的行为表现的比任何时候都要自信和坚定。如果说前面是从反面说明了经济因素对女权思想的影响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从正面证明了经济因素对女权思想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结论

从政治经济学可以知道,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因素是属于物质方面的,而女权思想则是属于意识方面的。夏洛蒂创作《简·爱》的时期,英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并且英国社会刚刚经历了十年之久的宪章运动,宪章运动所提倡的精神深入人心。经济的发展使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而宪章运动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的思想。尽管此时女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潮流还远未兴起,但是女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组成部分,宪章运动中所倡导的公平,自由的精神会对她们追求女性的自由与公平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夏洛蒂受这些社会变化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把这些影响反映出来。正如弗洛依德所说的“作家似乎是坐在他的头脑中,从外部观察其他人物。……结果就将他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冲突趋势表现在几个主角身上。”⑩因此,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当时的女性对女权思想的最初追求。

由于当时的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性还不能使她们自由追求自己的公平与幸福,她们对女权思想的追求在经济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得犹豫不决,没有足够的自信。这就说明,经济因素对女权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女权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运动出现,一般认为是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女性此时的经济地位,远非夏洛蒂时代的女性可比。女权思想的这种发展历史再一次表明,经济因素对女权思想的发展,即使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应该是有重大作用。

注释:

⑴ 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30

⑵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简爱[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35

⑶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简爱[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36

⑷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简爱[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23

⑸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简爱[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66

⑹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简爱[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263

⑺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简爱[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265

⑻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简爱[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282

⑼ 夏洛蒂·勃朗特著,宋兆霖译。简爱[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463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篇4

一、自然环境是首要因素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论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有深刻的影响,归结为三点:一是对生产方式、经济生活发生作用;二是对社会关系、政治制度;三是对民族性格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地理环境也有精辟的阐述,《管子·水地篇》中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可见,人类的生存生产与思想文化的产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的基础条件。壮族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为社会意识,自然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产生。

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其中以广西居多。广西位于我国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山地多,平原少,紧挨海洋,其地理环境可精辟地描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数亿年前,海底生成的石灰岩由于地壳变动,上升露出地面。在雨水的长期冲刷和地下水的漫长侵蚀下,逐渐形成了不计其数、深邃曲折的窑洞,这些天然的洞穴成为了壮族先民躲风避雨的理想栖息地。广西属于珠江流域范围,水系发达,拥有左江、右江、郁江、柳江、黔江、桂江等河流。

水源充足、动植物繁多、高温多雨、天然洞穴遍地,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对于远古时期的壮族先民来说是非常优越的。但是,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面对湿气重,毒蛇猛兽,尤其是水旱灾害,壮族先民的力量就显得十分微弱了。壮民所喝的水、吃的食物,一切一切都源于自然,因此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高,对大自然也充满了敬畏,认为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万物有灵”的生态伦理意识的萌芽。

二、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了壮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

壮族所处的地域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水稻生长。1993-1995年,在壮族的苍梧部故地,湘东南道县紧靠广西边境的寿雁镇玉蟾宫,“发掘出了四粒炭化稻壳,兼具野生稻和人工稻混合特征,说明为驯化不久的栽培稻”,后来“经国家文物局再次测定为18000-22000年”[1]由此可见壮族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先民在漫长的水稻耕耘过程中,对一种小动物极为熟悉,这就是蛙。青蛙在稻田中捕捉害虫,维护稻禾的生长,可以说是丰收的卫士。每当雷雨过后,青蛙都会“呱呱呱”地叫个不停。这不仅使人发现青蛙在稻田间的数量多少与稻谷收获高低有关,而且还发现青蛙的鸣叫与雷鸣大雨有联系。此外,人们还观察到蛙在雨后能够迅速繁殖,这种现象正好符合人们祈求人口繁衍的心理。因此,壮族相信青蛙是一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在《东林郎的故事》里面有这样人物化的描述:“姆六甲告诉人们说:蚂拐(即青蛙)是天女,雷婆是她妈。她到人间来,要和雷通话。不叫天就旱,一叫雨就下。你们伤害了她,就得给她赔情、赔礼。”[2]桂西地区也流传这样的《蚂拐歌》:“抬蚂拐出游,求雷婆下雨,保五谷丰收。”[3]从中不难发现“人—稻—蛙—雷”之间巧妙的生态逻辑关系,可见壮族对蛙这一小小的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其在壮族心中的地位之高。直至今天,在“广西上林、忻城等县壮族人民笃信谁若乱捉小青蛙,雷公就会发怒,就要劈死他”[4]。

壮族对蛙的保护与崇拜来自他们对蛙本身特性的观察,以及对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自身心理的需求。壮民进一步将蛙人格化,进而促使人蛙关系和谐发展,促进了壮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

三、原始宗教信仰是重要因素

原始宗教信仰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鬼魂崇拜三种形式。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有不少生态伦理思想。

壮族先民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的联系密不可分,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而人类也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自然观,是壮族自然崇拜的核心。如费尔巴哈所言:“人本来并不想把自然与自然分开,因此也不想把自然与自己分开;所以他把一个自然现象在他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觉,直接看成是对象本身的形态。”[5]

南方夏季多雷雨,电闪雷鸣不但使人感到恐惧颤栗,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的破坏性,这使壮族先民在惶惧惊恐之中对雷顶礼膜拜。在壮族的神话中,雷王是和始祖神布洛陀同在一个山洞里走出来的,而且雷王是老大,布洛陀是老四[6],可见壮民对雷的尊崇。对于在地面上的自然万物,壮族也是用一颗虔诚的心去膜拜。如,壮民崇拜树木,常以大树作为村里的神树,至今仍有不少村舍里种植有一棵大榕树,认为榕树有神力,能够保护他们。壮民还崇拜石头,因为石头在石器时代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壮族认为“在古代天地是一块巨石,后来始祖布洛陀把巨石分开,米洛甲从石头中出来”。[7]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也成为壮族崇拜的对象。如今,在广西十万大山的壮族每年除夕、正月初二、十五都要祭水神,相信经过祭祀的水具有神秘的力量,能使人健康,用于灌溉能够丰收。[8]

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制度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壮族是多图腾崇拜的民族,有铜鼓图腾、竹图腾、牛图腾等,流传最久远的是蛙图腾崇拜。在科学知识极度匮乏的时代下,人们希望借青蛙来判断晴雨,更希望拥有蛙一样强大的繁殖和生存能力。因而把青蛙当做保护神来膜拜,敬奉为图腾。当今壮族还流行举行蚂拐节,这是由古老的图腾祭祀仪式演变而来的。

从壮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中不难发现,壮族先民敬畏自然,敬畏万物,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又体现了壮族先民对自然的热爱,希望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主观认识中蕴含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四、儒家文化的融合

虽然壮族生活的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但壮族并没有孤立封闭的发展,而是与其他民族交流互动,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大致在西汉时期由儒生陆贾传入。尽管陆贾来岭南是带着政治任务与赵陀谈判的,但是他最终利用儒家的学说令赵陀臣服了。到东汉时期,岭南设置了学校,儒家思想得以传播。在晋朝、南朝,岭南的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受过儒家思想浸润的壮族文人,如养奋、申朔、顿猗。[9]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壮族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与发展。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第一点就是“畏天命”,也就是敬畏自然,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到孟子时,演变成“万物皆备于我”,再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体现出儒家生态伦理观念的递进,由最初的敬畏自然,提升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自然。在壮族的《麽经布洛陀》里面唱到水稻的种植过程,“二十五日王去扯秧,二十六日去插田,七月穗长,八月割稻谷”,从这些描述可知壮族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是按照自然规律,对自然不单只是消极的敬畏,而是主动合理的利用自然规律。这和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共性。

总的来说,壮族生态伦理思想是在自然环境、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原始宗教、儒家文化的融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形成的,具有独特性、丰富性,为我国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摘要:壮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这并非凭空产生。自然生态环境、传统的生产方式、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都是促使壮族生态伦理思想产生形成的因素。

关键词:壮族,生态伦理,产生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庭望.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2]丘振声.蛙·图腾·美[J].民族艺术,1987(3).

[3]丘振声.壮族图腾考[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1-54.

[4]曾杰丽.壮族民间信仰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刘达临.世界古代性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8:20-21.

[6]壮族百科辞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325.

[7]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等编.女神·歌仙·英雄——壮族民间故事新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13.

[8]李绍明等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壮族卷)[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10.

思想因素 篇5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高级中学 李美娜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德育为首更是不容置疑。

我们将尝试从教材、教师、教法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探讨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因素及转变的对策。

一、教材建设是影响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基础性因素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基本的载体。应该说,政治课教材在各个时期,对学生养成良好素质方面的成就是不容抹杀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与基础教育的其他学科相比,政治课教材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教材内容过于庞杂。现行政治课教学内容,涵盖了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社会发展史、经济学、市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其内容涵盖范围之广,为各学科之冠。

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虽有利于系统地进行教学,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缺乏学科间的整合,无法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再次,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也不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及难易程度的把握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注重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和认知承受能力。某些教材内容抽象、空洞、成人化严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缺乏现实意义,存在“难、繁、偏、旧”等问题。

二、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直接原因

由于历史和其他一些原因,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仍较低,这是直接影响教学方式的重要因素。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学历水平偏低,直接影响着以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水平,从而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原因之一就是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式:严肃、教条、缺乏生命活力。学生体会不到乐趣,学习行为的发生只是迫于压力和无奈。而教师缺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探索和研究,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单一,是导致现行教学方式必须要转变的直接原因。

三、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制约教学方式转变的关键

可以说,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用问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国家的内容和格式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 ‘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众所周知,当今教育面临的困境就是:今天的人(教师)用过去的方法教未来的人(学生)。据反映,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种只关注知识的授受,把学生视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非具体的有个性的生命主体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

正是在传统封闭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和应试教育驱动下,政治课堂一直是“教师权威”、“书本至上”,教学过程存在着严重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缺失。其具体表现便是教学过程中的“师本位”和“书本位”。综观政治课堂,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这种反客为主,主导变“主宰”已是司空见惯,这是“师本”教学的表现之一。另一表现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什么学什么,教多少学多少。最优秀的学生也就是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主动自主的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被忽略甚至被教师代替。

四、以分数为标准的教学评价制度是政治课教学方式转变的严重制肘

尽管在观念层面上,素质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然而,在操作层面上,应试教育却依旧大行其道。不少学校的做法是,课下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课上认认真真搞“应试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依然是基础教育的主旋律。原因很简单,考试成绩、升学率依然是评价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高、中考的指挥捧依然强劲有力。许多一线教师坦言:“只要高考指挥捧不变,我们便只能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唯分论”所导致的“教育缺失”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期连续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恶性犯罪和虐杀动物案,更令人再度审视现行教育评价制度对学生素质所造成的影响。毋容讳言,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自控力差,动手操作能力差,不善合作共事,缺乏抗挫折能力,缺乏危机意识等问题,归根到底都与现行评价制度有关。以竞争为本位的、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制度使人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现行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评制度已成为政治课教学方式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严重制肘。

五、学校教育缺乏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撑,是教学方式转变急需解决的问题

思想因素 篇6

一、社会消极思想文化因素

由于当代现实社会受到世界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形势和我国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影响,所以对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渐完善,使我国的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分配、社会经济成分和生活方式选择性增多,同时人对现实政策的评判、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差异性、多变性和选择性逐渐增大。极易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的大学生,他们对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分辨力较弱,他们的价值观念明显倾向于趋利性。二是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好奇心强和一定叛逆心理的大学生面对多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大,其价值观倾向于现实与功利;国内各种封建迷信的大肆宣传也使大学生的思想与灵魂收到毒害。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因素

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如何实施,其地位、内容和对象等一系列问题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理性思考的,并且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只有形成了正确的科学观,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且取得明显效果。如果开始形成的科学观是错误的,那么注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削弱,从而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下降。每一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丧失,总伴随着社会时代精神的低迷。观念意识是实践的第一步,准确掌握了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三、思想政治教师素质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实施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态度、能力、原则和方法,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这些素质直接决定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的投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尊重与关爱,对科学工作方法的运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承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掌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的正确认识。而这些条件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备因素。

四、大学生自身人生价值观念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过程。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教师所传授的正确的科学信息,或者学生通过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接受能力,即能够分辨信息的正误并且能自觉的拒绝错误的信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优化的结果,从而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合性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而对学生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例如心理咨询法、自我养成教育法、激励法、疏导法、灌输法等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法是由众多思想政治教师长期一起研究探索出来的。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没有对这些思想教育方法進行系统整合,所以造成在对一种方法进行肯定时,其对应的方法会得到简单的否定;在指出某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时,会造成对该方法的全盘否定。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坚持采用的方法有机系统的整合起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合性。

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确定因素

从存在方式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般表现为显性效果和潜在效果,直接性和间接性共存,并且间接、潜在的效果向显性效果方面转变,其之间的界限和时机不确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以不确定的方式存在;从产生方式看,思想政治的“教育”和“效果”并不能总是及时相互反映出来,它们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以不确定的方式发生;从有效性的程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以渐次递进的效果区间呈现出来,此区间的下限是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此区间的上限是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些思想政治观在自身行为上的实践性。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某大学生个体而言,是一个“效果区间”,而不是模拟以固定点,其有效是流动的,也是不确定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思想因素 篇7

一、课前导入, 激发兴趣

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 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 因此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导入的方法是比较多的, 我一般使用以下两种导入方法:

一是音乐导入法。课堂生活是枯燥的, 学生在这样周而复始的重复中会感到种种的压抑。因此, 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 给他们来一段轻松美妙的歌曲, 会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例如, 在讲第十二课《维护权利, 适应社会》这一课时, 我用事先准备好的MP3播放了《校园的早晨》这首歌。学生有的跟着书前的导言读, 有的小声吟唱……曲终之时, 我适时提出:“同学们, 当朗朗的读书声响起的时候, 你知道你正享受着国家赋予你的什么权利吗?”学生很自然地就回答出了受教育权, 从而在学生的兴趣中引入新课。

二是谈话导入法。在上课之前, 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一般控制在两分钟左右, 让学生围绕教师事先设置好的问题展开发言, 或讲一段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例如, 在讲《竞争合作谋发展》这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身边有关竞争与合作的人或事。由于所给的材料、范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所以学生一上台就能讲得真实、生动, 启示也说得非常深刻,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为导入新课成功地进行了铺垫。

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像表演小品、成语接龙赛等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置问题, 合作探究

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指导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例如, 在讲《提高竞争意识, 培养合作品质》时, 我首先用幻灯把《保护带来柔弱》这一个故事给学生展示出来。在学生看完后, 我紧跟着提出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美洲虎以前是懒洋洋的, 而当引入美洲豹后却活力四射呢?2.我们从该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这样,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设置的问题, 一步一步地回答, 最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有些问题比较简单,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思考完成题目, 但对于个别有较深层次的题目, 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

所谓的课堂小组合作探究, 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程度较均匀地安排分组, 每4个或6个学生为一组, 就一个或几个能够引发不同意见的问题, 启动思维发表各自的见解。例如, 在讲解受教育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时, 我采用了学生表演小品的方式, 将只想享受受教育权利而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吴涛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引发了“受教育权能不能放弃”这一个问题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 光靠单个学生的思维显然不能够较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 就需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然后教师再适时地进行引导, 最终得出了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结论, 这也是对上一学期所学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的进一步的复习。

三、师生互动, 情贯始终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与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课标、教材、内容、方法和环境的有机结合;精心设计适时、适量的师生互动, 学生间的互动以及怎样动等一系列问题。

上课时, 教师应带着激情、微笑与期待走进课堂, 将激发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放首位, 让他们喜欢学。课上教师应多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 启动学生的思维, 因为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 便能为课堂互动打下基础。在互动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 热情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促进学生互动, 使课堂活跃有序, 这样整个课堂就很好地动起来了。

课后教师要反思目标达成情况, 查找成功与不足, 寻求改进措施。布置的课后作业形式应多样, 但必须做到作业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难易程度和数量应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使学生乐于去做, 期望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在课堂互动的基础上被激活思维, 获得成功感, 教师再鼓励、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后互动, 学生便会自觉地动起来。

四、巧用电教, 乐教其中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进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 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 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就越深刻, 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 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 学生置身其中, 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 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 唤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地主动探究的过程。

例如, 我在上“可持续发展”时, 展示漫画“垃圾包地球”, 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问题, 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整节课, 学生都踊跃发言, 激烈讨论, 学习的热情高涨。

思想因素 篇8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 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 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思想得到教育, 感情得到熏陶, 能力得到提高。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 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 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可以说, 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 深钻教材, 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项链》一课时, 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时, 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路瓦栽夫人?”通过讨论, 大家统一了认识, 路瓦栽夫人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为“借项链出风头”, 一时的欢乐换来了“失项链赔项链”的十年的辛酸, 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 她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 也是受害者。她有错误, 我们既要批评她的爱虚荣的庸俗的作风, 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遇, 让学生懂得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真正的爱美之心的区别, 从而受到教育。

我们知道课文中有许多古今名人, 他们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 他们的业绩彪炳千秋, 永垂史册。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那种忧国忧民, 为国家衰亡而疾心疾首的爱国情怀, 博学多才, 刚直不阿的气质, 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嫉俗的凛然正气, 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这样的英雄, 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学这些课文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 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 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 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 照亮学生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 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 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如品味“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 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 教学中如能善于引导学生赏析诗词, 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受到细雨滋润、春风沐浴的教育, 收到良好的陶冶效果。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 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 再者,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 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 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 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自然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奋发向上, 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

文为心声, 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 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 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 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

我曾设计一些作文题, 如有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 说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 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 赚了钱娶媳妇, 娶了媳妇生小孩, 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 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 这样的作文课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 人生应该要活的有意义。

三、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 并内化为思想行动, 为学生作出榜样, 这样, 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作为老师, 如果说的是一套, 做的又是另一套, 就会失信, 这样的老师, 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 因此我在教学中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 热爱学生, 严于律己, 严谨治学, 积极工作, 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 认真教学, 从未旷课, 从未说谎, 要求学生做的, 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 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 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思想因素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着力创新方式方法, 着力提高队伍素质, 着力健全长效机制, 着力优化育人环境, 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但是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遇到比较多的难题,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发自内心地接受教育。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影响因素

1. 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影响因素之一, 是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我们常常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此, 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 这是学生接受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教师为人师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都是教师被学生认可的关键形象。学生只有对教师建立一定的认可度, 相信自己的老师, 才会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需把握住两点:一方面, 一定要把握住学生们的需求, 学生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 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学生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 我们应引起注意, 如个人发展的问题, 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 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等。把握住了学生的需求, 就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方面, 一定要照顾到青年学生的特点。这几年我有一个最大的感觉, 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 学生们一届和一届之间的变化、差别也非常大。所以, 一定要照顾到学生们的特点, 采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比如, 当前的社会实践、军训, 一些原创音乐的比赛、素质拓展训练, 等等。

2.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同感

应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教育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学生理论社团的作用, 支持、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 到社区、村镇宣传科学发展观, 在实践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学校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切实抓好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学习和培训。通过教师培训和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 深化教师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评价、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 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在每年暑期要集中一定时间对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一次专题培训。

3.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用的认可度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针对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应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生活实际和就业实际等, 努力做到教育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进行, 更多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以浙江大学为例, 2010年, 该校圆满完成了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 班级开始设立心理委员, 举办多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 切实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广泛宣传就业政策, 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并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为毕业生举办就业招聘洽谈会, 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毕业生;鼓励学生“扎根西部, 服务社会”,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基层选调”等方面的就业, 拓宽了就业渠道。建立了完善的就业评估体系、责任考评机制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评估机制, 做好毕业生就业回访工作, 为招生计划的制定, 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就业反馈信息, 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在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中, 通过现场心理常识解答、心理图片展、专家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电影赏析、音乐心理放松训练和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并用于实践中,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 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三进”方案, 有计划地推进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 并取得实效。

二、如何有效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 坚持与时俱进, 与学生同心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需求、贴近校园生活作为工作基础, 要有有效的实现形式, 让学生容易接受。具体来说要从七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要重视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课内教学环节要在教学计划中确立地位, 课程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教材、师资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二是要深入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并把它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校园文化的阵地建设、内容建设, 打造一些精品。四是要把校园网络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网络的兴起是时代的进步, 学校要做好网络的管理工作, 积极倡导主流文化, 引导非主流文化, 对于不健康的内容要及时清理和制止。五是要抓好社团建设。社团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种非常好的平台和载体, 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六是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效地开展教育。七是努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针对学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加大资助贫困学生的力度, 力争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降低就业期望值, 以更加理性的心态选择用人单位。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把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

2.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要特别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和择业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有力措施, 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正视困难, 走出困境, 勇敢面对人生。

以厦门大学为例, 该校完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通过设立奖学金, 引导贫困家庭学生奋发向上。贫困学生除可以争取国家奖学金以及学校设立的100项左右的优秀学生奖助学金外, 还可以争取“建行爱心基金”等24项专门面向贫困生的奖学金。通过设立贷学金, 使之成为解决贫困家庭学生问题的主要方式。对于入学新生, 学校从2010年9月下旬开始和中国银行一起受理国家助学贷款申请, 11月初发放所有贷款。学校2009~2010学年的国家助学贷款额度为2640万元。学生还可以向学校申请校内贷学金。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岗位, 让贫困家庭学生积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学校在开学后公布勤工助学岗位, 面向全校学生招聘勤工助学人员, 优先考虑贫困家庭学生。同时, 还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和本校各院自付劳动报酬的助学岗位。通过补助金, 使学校与社会共同关爱贫困家庭学生的成长。学校设有专项生活困难补助和临时困难补助, 补助面占本专科学生数30%。研究生新生入学后可按有关规定申请研究生助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此外, 学校还设立社会助学金近20项, 资助贫困学生上千人。尽学校所能, 减免特别困难学生的学费。学校对来自西藏的学生、受“西部助学工程”资助的学生和烈士子女的学费予以减免。

3.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以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该校通过定期制作独特新颖的宣传专栏, 定期编写发行《心理健康教育报》和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同时, 创建“心理在线”网页, 设“心海导航”“心闻播报”“心理辞典”“心语点滴”“心心对话”“心理沙龙”“心理协会”“心理文件”等8个栏目, 充分利用网络的及时性、信息量大、隐密性强和互动性强等特点, 真正发挥了网络在该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平台作用。2008年5月启动该院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 并成功举办该院第一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会议, 出台了相关文件。与此同时, 还确定每年的5月、10月为心理健康活动月, 以“关注心理健康, 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 针对不同层面、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相关活动, 效果显著。利用院广播站心理栏目、校园橱窗、院团委、青豆社刊等各种媒介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营造了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多场次、多层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讲座、心理拓展训练、心理剧表演, 以及心理征文大赛、心理漫画比赛等, 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 并全面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蓉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J].求实, 2007 (6) :156—158.

[2]李桂霞, 葛丹丹.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传承, 2008 (14) :162—165.

[3]唐海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 2009 (11) :174—176.

[4]朱卫卫, 曲洪志.自我观念的确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中的作用[J].沧桑, 2005 (6) :108—110.

[5]易文翰.探究人格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青年文学家, 2009 (23) :123—126.

思想因素 篇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定义和内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指:在高等院校中, 教育者在运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 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时, 所有能够将教育对象的注意、兴趣、情感等吸引至这个教育活动中并帮助提高教育效果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有体性因素、介体性因素和环体性因素等, 因此, 本文从影响因素的三个方面:主体性因素、介体性因素和环体性因素进行探析。

一 主体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

1 教育实践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

从本质上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实践活动, 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首要构成要素便是这一活动的参与者———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首先, 教育实践主体的教学水平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 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 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受教育者, 既丰富了自己教学内容, 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其次, 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之一。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够在大学生中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感觉到教育者强烈的人格魅力, 会不由自主的“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 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品德共进, 促进高校德育的吸引力。

2 教育发展主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发展主体就是教育客体, 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即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之一就是对知识求新、求快, 易于接受新事物, 同时求易, 对知识的追求易趋于表面, 不能够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因素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另外, 随着时代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模式已然被打破, 教育对象能够借助自身认知自主选择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的接受与否、自主决定自身学习的目的与态度, 这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都有着影响。

3 主客体关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社会性交往的过程。在这个“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 交际双方的关系, 影响着交往结果的好坏;主客体关系的定位, 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从交往理论出发, 课堂的实质是教师为了达成特定的教学目的而建构的教学交际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和方式不断丰富的今天, 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所引起的情感共鸣是任何教育技术都取代不了的, 所产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 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 “介体”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介体性因素, 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中目标居于首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评估反馈体系等要素的确定都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导向。因此, 在分析介体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时,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标要素也考虑其内。

1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根本目的

列宁说过:“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1]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性极大, 主要通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体现出来。首先教育者的行为和思想以及其价值实现都影响着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通过教育对象对其目标的实现体现。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引导, 不断塑造、提升自我, 进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对象也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 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播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体现, 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环节。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内容体系。高校德育教师应该根据时下突出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吸引教育对象, 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有着密切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将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中, 积极开展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活动, 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从而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实现, 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来体现, 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是靠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保证,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互相联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阶段, 能否使教育对象自觉地选择、消化、接受教育内容取决思想政治教育者选择的教育方法。外化阶段是教育对象将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转为个体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在此阶段,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采取, 将大力促进教育对象将思想动机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不断强化行为形成习惯。如果不能对方法进行科学选择, 就会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更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三 “环体”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相互影响的。首先, 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舆论、制度、榜样等途径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特别是榜样的示范引导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教育对象进行价值选择, 起到良好的导向功能。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通过情绪、形象、群体等感染受教育者, 易于被人接受,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相互影响的。

1 校园周边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

校园周边环境是指在校园周围的外部环境, 主要包括校园周边的商业情况、交通治安状况、人员素质, 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点是吸引学生了解和接受科学的思想行为观念, 复杂的校园周边环境, 极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带来消极影响。如高校周围的服务场所往往为追求盈利, 开设一些娱乐场所、网吧、酒吧等, 而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管理, 容易沉溺其中, 影响到大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的形成,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2 校园内部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

校园内部环境分为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物质环境主要通过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设施环境两个方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感官上得到愉悦,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 在心灵上受到陶冶启发, 使他们建立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 这无形中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校园精神环境指渗透在校内的精神氛围, 包括教风、学风、校风、文化氛围、校园活动等。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形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思想、行为准则, 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 校园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

大众传媒所构成的媒介环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高校在提供了网络设置和平台的基础上, 网络资源与信息、网络舆论文化随之发展起来。网络的信息环境、舆论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起着很大的影响。网络的信息环境、舆论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起着很大的影响。如博客、QQ聊天软件、网游、论坛和社区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一些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八卦信息或是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等信息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缺乏甄选、辨别能力, 不良信息可能引起他们的误解和模仿, 而一些低俗、庸俗的文化观念可能模糊价值判断标准。校园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影响。因此, 利用校园网络环境,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395.

思想因素 篇11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程功能;教学方式;学额;教学氛围

G633.2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该时期是基础教育工作的核心阶段,学生结束小学时代的生活升入初中,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心智及意识形态等均在此阶段定性。初中时期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基础教育的核心阶段是初中生至关重要的“灵魂发育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价值归宿是注重初中生感性心灵丰富与细腻和理性思维自主与开放的培育,其最大功能是:一、建构学生思想品德意识形态领域; 二、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让学生初步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权;三、了解我国国情,了解我国根据国情制定的基本国策和战略、各种具体制度,培养学生的国情意识。但是农村中学现有的教学条件、环境和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严重阻碍了这些功能的完全实现。主要表现为:

一、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难度大

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观念,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而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困难严重束缚了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育内容狭隘,基本局限于书本,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死气沉沉;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尊重和发挥,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听从教师的说教。例如,课前收集资料环节基本不能落实,原因是网络不普及,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学校又数量不够,即使数量够,也没有学生查资料的时间,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搜集资料成难题,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激发和调动,甚至被压抑。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常常成为一句口号,同时也限制了教师的视野,教师创造性的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也受到了制约。

二、教学资源开发难度大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并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围绕教材知识点,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的课外教学资源,主要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充分挖掘课外资源。

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接受课本知识,有利于化解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德修养,消除学生“做”与“不做”的困惑,符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需要,符合地区、学校的实际的新闻报道和新闻图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报道的国内外重大时事都可以开发为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农村思品教学资源却主要来源于书本。其症因则是缘于:

1.信息封闭。思品的许多课堂活动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开展的,尤其是每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而学生自身就是很好的资源。并且,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资源更是要利用好。作为思品教师,我认为,须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哪些活动需要什么样性格什么能力水平的学生来参加,思品老师要心中有数。农村中学的学生居住分散,除了学校所在地的学生外,其余的全部来自于离学校较远的村庄,因此,住宿生多,住宿生接触不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封闭。而本地学生除了电视外,报刊、广播、网络同样接触不到,还是封闭。只有星期天才能看到电视,极少数能接触到网络。这样的客观条件造成学生闭目塞听,能力低下,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个别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让人担忧,这种现状逼迫教师放弃了一部分探究活动,更加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恶性循环”。

2.网络不普及。网络资源的利用很重要,初中思品的内容,看上去薄薄的一页甚至某些课只有半页,但却要求老师去丰富它,实现课堂教学的饱满。怎么做才能使课堂饱满?只有有效利用网络上相应的教学资源,才能尽量的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我所在学校只有一台电脑,二十几名教师争抢一台电脑查询资料,其结果可想而知。很多时候教师在无奈中放弃了教学资源的开发,重新回到书本中。

三、理論与实践脱节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的重要教学原则,可是农村思品教育严重缺乏实践的机会。严重束缚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感情的升华。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是实践状况怎样呢?各种各样的习题代替了实践活动。所以在初三的思品教学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场面:让学生为宣传某某国策设计活动形式时,学生居然设计不出来,为某事提合理化建议,学生是天马行空不知所以,让教师真是哭笑不得,只得为学生代劳。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 篇12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 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 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期改变人们的思想, 进而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助于形成讲求公正与法制的校园环境

学生是校园建设的主体, 讲求公正与法制的校园环境的构建, 绝不能脱离广大的学生群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只有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才能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才能保证其以主人翁的态度, 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中来;才能让其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必要的手段依法维权。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推动公正与法制校园环境的构建。

(二) 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根本的, 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人才素质的高低。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 促进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专业技能、保持其身心健康, 提高个人素质与自身修养。学生的素质提高了, 才会敢于思考, 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为保持校园的活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有助于形成宽松体恤和兼容并包的校园氛围

宽松体恤和兼容并包是大学校园不断追求的精神理念, 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大学校园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有利保证。高校是各种思想碰撞较为激烈的一个场所,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校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倾向, 出现不同思想相互“争鸣”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能够保证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不同的思想, 以民主的理念去对待不同的学说, 从而形成一种良好而宽松的学术探讨环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

新全球化时代价值观超越单一中心论, 强调差异化、多样化与多元化,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不足

同当前庞大的在校大学生数字和复杂的大学生个体和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相比较, 这支队伍的力量仍显得十分单薄, 在这种情况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队伍 (辅导员和班主任) 往往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学生事务, 而无暇深入掌握新知识, 研究新情况, 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客体缺少参与热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采用何种手段, 最终目标是要被学生充分接受。然而,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教育方式落后、手段单一等不足, 在实践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人性特征也经常被忽视。这对于追求流行与时尚的大学生而言, 很难使其产生参与的热情, 甚至会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误解, 同时还引发逆反心理, 无疑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几近功亏一篑,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介体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更新过慢, 脱离实际。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然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多还停留在几年、十几年, 甚至几十年前的阶段, 内容刻板教条, 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缺乏具有时代意义、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生动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滞后, 在理论体系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对社会现实尤其是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带而过甚至回避的态度, 分析力度不够, 缺乏对学生的说服力和教育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007.10.15.[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007.10.15.

[2]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2]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 2004.10.[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 2004.10.

[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 思想.理论.教育, 2003.[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 思想.理论.教育, 2003.

[6]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6]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之要义下一篇:艺术的审美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