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素养

2024-07-21

设计师的素养(共12篇)

设计师的素养 篇1

服装是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形态, 几乎每个人在美化自己的同时又都在进行着服装设计。从这个角度出发, 说人人都需要服装设计师绝对没有夸张。然而, 要真正成为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服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需要掌握工程和艺术两方面的技术。同时, 还要面临着激烈市场竞争的考验, 需要经过系统地学习和不断地实践, 并要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服装设计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服装设计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 需要运用材料、工艺、人体工学以及管理、市场销售等各方面的知识。因而在具体工作中, 服装设计者常常要与有关的工程师、工艺师、管理人员、销售人员通力合作, 发挥集体的力量, 才能圆满地完成全部任务。同时, 作为设计者本人也应具备多方面的条件。

1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服装设计师必备的条件

正所谓“设计来源于生活, 生活影响着设计”。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是设计师在创作能力方面发展的一个基础。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让自己设计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实用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每个地区的人因为生活习惯和经济收入高低不等, 对服装的消费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服装设计师只有了解生活, 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对服装的需求有哪些不同, 才能设计出畅销的服装作品。

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 性格、体型、兴趣爱好、年龄阶段, 都会影响消费人群对于服装的喜好。设计师只有了解和深入生活, 才能从生活中领悟到各种各样的美, 才能把生活中呈现出来的美投射到自己的服装作品中。让设计的服装具有灵魂性, 富于美的内涵和定义。另外为了使自己的设计能够符合工厂的生产条件, 服装设计师应积极参加生产实践, 了解并熟悉服装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设计师在生活经验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直接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设计作品的价值。

2 必要的人体知识是服装设计师的基础

服装设计是以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为最终目的而进行设计。设计的最后呈现载体是人体, 设计出的服装能够符合人体的结构、方便人体进行各类活动是服装设计的首要条件。因此, 为了获得成功的设计, 设计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人体的相关知识, 要充分认识人体活动的规律以及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人体是服装的基础, 服装的一切变化, 首先都要受到人体的直接限制。人体结构、人体体型、人体活动规律以及人体生理现象都是制约服装的重要因素。

服装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必须以人体体型作为依据。由于发育、行为习惯等原因, 部分人的体型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状态。为特殊体型设计服装时, 除要求服装合体舒适外, 还要求服装具有掩饰人体异常状态的作用。由于男女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的沉积度不一样。因此, 男女体型, 特别是躯干部分的外观形态有较大的差异, 男女体型上的差异使男女服装的外观形态有明显的不同, 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 要针对男女体型上的不同进行相对应的设计。除了男女体型不同之外, 人体上还存在着各年龄阶段的体型差异, 人的一生要经历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 各阶段体型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各年龄阶段体型的特征, 从根本上决定了各年龄阶段服装的造型特征。

3 熟练的技能是设计师呈现理念的方式

在服装设计中当设计师自己的构思还没有形成轮廓的时候, 或者是自己设计出来的效果图或款式图还没有变成产品之前, 为了方便对于设计理念的修改和完善, 也为了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设计作品, 设计师采用一种很直观的二维方式将自己的设计意图表达出来, 这种形式称为服装效果图和服装结构图。用效果图的方式给设计师对于面料、色彩、造型以及最后效果的呈现一个想像的空间。用结构制图的形式表达服装设计师对于服装内部结构或细节部分的完善,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设计师要掌握这两种方式让它们成为一个整体。

服装最后呈现的效果是立体的、动态的, 服装的实际穿着效果不同于图纸上平面的、静止的绘画效果。为了进一步完善设计意图, 设计师应能自己动手制作, 使自己在制作过程中有机会不断调整并充实自己的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已进入服装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 大大提高了服装款式变化、放码、排料、试衣等工作效率。于是, 会使用计算机便成了现代服装设计人才的必要技能。

4 明确的经济观念是区分消费市场的前提

在现在的服装行业, 服装是工厂服务于市场并赢得利润的商品。除创意服装设计可以强调设计师的个人主观理念外, 依托于市场消费的服装设计作品必然要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制约。设计师不像艺术家那样可以凭个人灵感、兴趣去进行即兴的创作, 而应当尊重流行的市场趋势、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运用生产企业所提供的条件以及新面料、新工艺手法, 创作出合乎市场经济规律, 受消费者欢迎的服装设计作品。那些忽略客观条件不考虑市场本身的需求, 总是强调表现“自我”意识的设计师, 迟早要被淘汰的。服装市场在主张设计的过程中还要符合市场的需求, 市场的接受能力是检验服装设计是否产生效益的关键所在, 如果只是纯粹停留在服装的设计上而市场不能接受, 那就没有办法让设计的服装产生效益, 只会让服装企业失去其核心竞争力。

5 良好的艺术修养使设计作品能提升品位

服装设计是将技术与艺术的相结合的一个行业, 设计师本身应该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指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各种艺术方面的知识, 以及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的能力。如艺术美的特性、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学习并探讨这些艺术理论, 认识并把握艺术美的特征和创作规律, 对服装设计有极重要的意义。

服装的设计与其它艺术品一样, 也有一个认识美、表现美的过程。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如果面对自然的美、艺术作品的美而无动于衷, 就不可能产生表现它们的欲望, 更谈不上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中去。发现美、感受美是重要的, 但服装设计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还不够。设计师不仅是美的鉴赏者, 更应该是美的创造者, 应该有把美表现出来的能力, 并且使表现出来的美受到他人的承认和欢迎。设计师需要的各种艺术规律性知识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积累的。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美的表现能力是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同时, 设计师还应当广泛地接触相关艺术, 加深对各种艺术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 并借鉴相关艺术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手法, 增强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

6 优秀的创造能力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

新的流行服装不会是凭主观意识就产生的, 服装具有很明显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既表现在服装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之中, 也表现在各阶段服装流行的更替之中。因此, 每个设计师都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有关服装的历史和过去流行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费者对服装的各种功能和外观形式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各个服装厂提供的产品也使消费者拥有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因此, 现代的服装市场是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 设计师必须具有优秀的创造能力, 以争取竞争的优势。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 如果总是靠模仿和抄袭来完成设计任务, 将永远处于被动的状态。

7 结语

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就必须具备设计师应该有的素养, 它可以直接体现在服装设计师的作品中, 也可以从设计的作品方面反映出服装设计师的素养。设计师的素养不仅仅只是空谈, 只是停留在表面, 它可以直接体现服装设计师的实力水平和对作品的表现能力, 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晓刚.服装设计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元风.服装设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丁杏子.服装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设计师的素养 篇2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

1.了

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会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习内容分析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因此,这节课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了画家赖少其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另外,教材中(第2页)还选入了几幅植物的相关图片,如绿萝、仙人鞭等。第3页的一幅图片是箭兰,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及对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说明本节课可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其编写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学生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线条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说明

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

用语言组织教学。

计算机网络,音乐播放器

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欣赏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你觉得这些植物给你哪些美感?

PPT,多媒体设备

探究式学习活动

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美感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板书课题。

1.观察教室中的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

2.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情感。

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3.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上的几幅学生作业。

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

黑板,计算机网络,PPT,多媒体设备

学生动手实践

解决教学难点。

分析教材上学生作业,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它是怎样表现出叶子的前后关系的?

教师演示如何表现叶子的不同角度及前后穿插。

布置作业。

巡视辅导。

PPT,多媒体设备

小结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及观察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多媒体评价表,PPT

教学反思

设计师的素养 篇3

目前,国内已经有13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尽管每年都有将近30万名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被输送入社会,但是,能够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质量和数量还远未达到企业需求。根据2012年下半年本课题研究团队联合全国8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所进行的调查 ,超过半数的艺术设计相关企业对目前人才质量持不甚满意态度。企业认为,目前新入职员工亟待提高的方面依次是:职业意识(45.0%)、职业行为习惯(21.7%)、职业道德(18.3%)和职业技能(15.0%)。同时,企业表示,他们希望新员工能够在入职前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因为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实践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的提升,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意识的养成则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企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他们能力全面,能适应市场和生产所有环节的工作;二是希望他们能够按时按质完成任务,成为很好的执行者;三是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每一个艺术设计的项目都是独特的,都必须追求超越原有范式、达到个性化并与众不同的效果,这就决定了所有的知识和产出都存在于设计者的头脑中。因此,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快速的画面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未来人才入职艺术设计行业最起码的条件,很少有企业希望它的员工仅仅是一个熟练的操作员。设计企业的员工贡献给企业的,不应该仅仅是技术,而应该是智慧和“灵感”,这些能力都不是孤立和绝对的,而是可迁移和可持续的。

一、审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职业教育始于职业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参与职业活动的行为者获得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早期的职业教育主要关注实际的工作能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随着职业的细分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要求产生了变化,从开始对单纯的专业技能、专门知识有所要求,以便解决特定领域的特定问题,扩展到对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和技能“迁移”能力提出要求,也就是对未来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

艺术设计的特色是创新,艺术设计是一门尤其注重素养教育和可迁移能力培养的专业门类,对于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应该更高。此外,艺术设计门类众多,从二维的平面设计到三维的空间设计,从静态的产品造型到动态的动漫设计,从最传统的工艺美术到最时尚的数码设计,林林总总。根据教育部最新的专业目录,目前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方向多达53个。随着产业分化和技术演进的日渐频繁,可以想见,未来的设计专业和对应的职业岗位将更加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特定设计门类的职业技能也许有助于学生的初次就业,但真正支撑其未来职业发展、能够适应技术提升和产业推进的将是可迁移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课题组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院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调研,分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要素及其具体内涵和表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或革新课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实用教学资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方案和必要的资源支撑。

本课题目标设定的创新之处在于:1.更加全面地审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成才需求,摆脱“工具理性”思维,从强调技能培养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从教育教学的微观操作层面入手,探讨有助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案,而非仅仅停留在意义、理念的辨析上;3.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开发一系列可供借鉴和应用的实用教学资源,使成果得到有效的推广。

为此,课题组的研究探讨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2.如何改革教学(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等)以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3.应开发哪些资源(课程方案、新型教材、数字课程、师资配备方案、实训方案等)来支持这样的教学改革?

二、确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模型与要素

1.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Occupational quality)是指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这一概念中,普通的社会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仍然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唯一内容。一些在过去的职业评价中并不被重视的“软性”或长效因素如道德、社会伦理、合作精神、职业意识、可塑性等,在复杂而多元的后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职商”(CQ ,career quotient)可以视为尚不十分完备的职业素养的量化形式。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概念,其本质是参与职业活动主体先天的个性品质和后天习得能力的集合,其体现形式则是从业者对于其职业的胜任、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等。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并不表现为组合式的并列结构,而是递进式的层级结构,如图1所示。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四个要素中,职业道德是基石,是人才得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要素;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均建立在职业道德良好的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石,人才培养将无法稳定地向上发展。在其余三个要素中,职业意识的培养相对较为简单,学生应该在进入学校的最初阶段就受到职业意识方面的训练,带着这种意识进入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能是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占用最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得到强化。当所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自然的职业行为习惯,那么,我们认为,这名学生已经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真正的职业人。

nlc202309022107

2. 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Core Ability of Occupation)又称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它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与“职业能力”这一针对具体领域、具体岗位的概念相比,职业核心能力面向的职业领域或岗位群更为宽广,是指具有相通性、更为基础性的职业能力。职业活动种类繁多,即便是在同一专业领域,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职业领域都会有一部分最基本、最关键的职业能力,是从事该领域的大部分职业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不但作为独立的、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存在,同时还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职业能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生产性”价值和可持续性。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除具体操作能力外,还包括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

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炼可以多种渠道,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参考和借鉴设计企业工作流程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通过本次调研,就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①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即市场能力、创新意识、设计表达能力、设计执行能力、设计评价能力。

市场能力是解读设计项目的必要能力,设计企业员工在接手一个新的设计项目之初,必须通过必要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设计产品的市场信息,分析所得数据和实例将成为将来所有设计工作的出发点。

创新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有意识地创新却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显著特点。创新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只有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获得。因此,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具备市场能力和创新意识共同经验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此外,创新意识还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活跃的思维。

设计表达能力和设计执行能力是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企业实习获得的能力,前者的水平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个人才华,后者则更多地通过团队合作获得。

设计评价能力是新的社会条件下设计职业人需要掌握的一项新能力。现代社会,技术更新和社会需求变化迅速,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设计和时尚的潮流更替更为迅速。具备设计评价能力,有助于设计者不断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眼光,通过不间断地与市场对话,保持设计的新鲜感。

② 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关系方面,职业素养涉及的范围大于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技能的一部分(图2)。

如图所示,职业技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了职业核心能力和不同方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其中,内圆部分为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可迁移的专业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工作流程设立(图中箭头表示工作流程)。每种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3~5种比较具体的能力种类,在各部分能力之间有可能出现相互交叉的关系。内圆环部分所示的能力结构依然是职业核心能力,外环部分则是依照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所延展出来的各方向专业技术,如服装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等专业技术训练。单就这些训练内容本身而言,它们是适用于本专业的不可迁移的技能。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来实现。

三、探索适应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事实上,在最近几年,尽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尽管有着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学生入学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还是有不少高职院校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甚至深度的改革创新,例如“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等等。这些基于各校实际情况的、局部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在教学中和社会上取得了积极反响,同时也反映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深层次思考,将有助于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整体进程。

1. “训赛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

“训赛结合”或“训赛一体”是指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竞技性活动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其中“训”主要指在校内或合作企业中开展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培训;“赛”主要指设计竞赛或仿真性项目训练,包括行业协会组织的艺术设计技能比赛、展览及参与企业设计项目招投标等竞技性的职业活动。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这两所学校都在推进“训赛结合”、“训赛一体”的项目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尽管内容各异,但两所院校有一个共同点,即:教学方式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整个“训赛”项目分为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中蕴含职业技能训练、核心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容,教学设计时由合而分,教学过程中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两所院校的体会是:项目不在大小,项目的时间不在长短,关键是通过项目切实地与课程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到,“训赛结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角色作用,学习与同伴合作、研讨,与他人沟通交流,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于每一个项目的运作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还能根据不同的企业需要或竞赛要求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训赛结合”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融化为魂”的综合品质,使核心能力成为学生“内化于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未来职业岗位“外化于形”的职业技能。

2.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在进行着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所谓工作室化教学,是将传统的课堂打散,按照专业门类、导师特点或工作项目特点,仿照企业工作流程设置团队化的工作环境,在这一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因材施教、因项目施教,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借助其在传统工艺方面的优势设立的“大师工作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针对广告公司、传播公司、设计公司以及企业对广告专业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立的具有淘汰制度的“创意设计工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与“生产现场”型教学平台结合的校内专业工作室等,尽管各个学校的称谓和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但这类教学都是借助工作室这一载体,引入设计企业的工作流程乃至管理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由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性平台,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nlc202309022107

通过工作室机制,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能够在工作室工作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准职业人”的标准。以上几所学校的改革实践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又具有具备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范,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

3. 主题式教学模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

主题式教学模式与项目式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呼应关系,但更强调教学方面。事实上,“主题式教学”可以视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最早的项目式教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主题式教学模式最早的实践者,该校2000级服装设计专业就开始“实验性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其切入点就是“主题设计”的教学形式。有借鉴意义的是,主题式教学这一形式不但适用于专业课程,与若干年后出现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过渡,它还适用于基础课程的教学。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步入专业学习的第一道门槛,让学生在入学的最早阶段就树立围绕主题开展所有工作的职业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职业使命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开始重视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却忽视了基础课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因而,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四、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支撑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除上述种种院校针对各自实际情况所做的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外,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近年来,从国家层面推行的高职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不在少数,例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中对于教材开发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等,体现了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视。

1.艺术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正式启动,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是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方面而展开。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案、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自2011年起,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共有14所国内高职院校参与了艺术设计(产品方向)资源库的联合建设,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高职示范或骨干院校。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按照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依据艺术设计岗位人才需求,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设计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

2.艺术设计职业素养教材开发

在教材领域,高等教育出版社成为配合院校改革进行艺术设计职业素养教材开发的探索者。201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合多所艺术设计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教学改革,出版了一系列新型教材,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

教材从策划到编写始终围绕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和核心能力培养展开。例如在设计基础类教材中,该系列教材重点规划了专门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型教学资源。设计基础教程分为实践类课程和理论性课程两个部分。实践类课程在广泛了解了目前高职院校实际开课时间、师资情况和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基础课进行了综合改良,例如将原有的素描、色彩、写生和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基础课内容进行整合,增加材料认识、空间构造等方面的内容,形成新的平面训练和立体训练教材;或者纳入新的、对提高职业素养和学生未来学习有利的课程内容,如“材质实验”、“主题创意与训练”等课程内容。在理论课程方面,则开发易读易学,趣味性较强、贴近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读本,如《设计职业素养——责任、安全、创新》、《设计概论——科技、社会、创业》、偏重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概论》和《现代设计史》等。在进行纸质教材开发的同时,出版社将通过学习卡、课程网站、资源库网站等平台,为每门课程配备相对应的课程方案、数字化教学课件、师资配备方案、实训方案、试题库、教学素材包等教学资源,以形成静态教学文本和动态电子资源互补的、可供持续发展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格局。

结语

课题组通过一年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以实证方法厘清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要素和相互关系,并借助多个院校的教学实践梳理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模式,以及着力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从长远来看,艺术设计行业的服务对象内容丰富而种类庞杂,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息息相关,艺术设计教育必然会根据行业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改革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有关职业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必将继续深入进行下去。我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同仁加入到这一研究队伍,因为事关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助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1——2012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教学课题研究一等奖,本文节选于其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素质教育研究会艺术设计协作委员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工学结合与艺术设计教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翔云,胡振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 职业技术教育,2010-01-10

[3]李霞. 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 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沈卓娅,刘境奇. 广告经济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教学体系的建立[J]. 创意与设计,2010-10-20.

[5]冉卫红. 当代设计大潮中的服装设计教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8.

[6]余克泉,彭泽立,李洁.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11.

设计师的素养 篇4

关键词:服装,设计师,创作灵感,文化底蕴,艺术素养,设计创新

一、服装与设计师

在我国服装业向着服装品牌国际化跨步前进的形势下, 服装企业却难以找到可以驾驭市场又能结合艺术风格和时尚品位进行创新的设计人才, 这暴露出中国设计师内在文化底蕴、艺术素养、技术功底、综合素质和设计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在鼓励和推崇设计创新的同时, 却忽略了服装设计在生活中必须以人为本的现实作用并对大众艺术审美和鉴赏力的提升与引导。有的设计一味追求艺术文化形态的服装创造, 而不顾服装的实用性和商业性;也有些设计缺少对时尚流行的把控和创新, 盲目模仿搬抄国外品牌或过气的旧款, 缺乏品牌设计的创新力。有的设计师以遵从感性和追求个性为由, 对服装设计进行不着边际的创造;也有些设计师艺术才气和个性风格缺失, 设计缺少艺术的创新力。国内服装设计的这种风气或倾向值得我们服装设计业界重视与警醒。

二、设计与艺术灵感

任何艺术的创造, 都离不开艺术家丰富而具有创新的艺术感悟, 对于艺术创造来说“灵感”是不可或缺的。灵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它是各种心理因素的高度综合。当创作灵感出现时, 艺术家能够将自己全身心的情感与全部的知识积累调动起来, 想象异常活跃, 各种记忆被迅速唤起, 思如泉涌, 笔若游峰, 往往创造出令人叫绝的艺术佳作。相反, 没有灵感勉强而为, 作品往往显得牵强附会, 平淡无奇。灵感的产生与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密不可分。时装设计和创作也不例外, 需要设计师灵感的闪耀与挥洒。

服装设计的创作灵感一般源自两种:一种是从艺术型的途径得来, 这类设计的灵感来源有时来自于突发奇想, 有时是从冥思苦想得来, 一旦有想法, 设计师就会将想法速写画出或结合构思直接将面料在人台上, 作多种方式的披挂、缠绕, 反复推敲以完成设计。这些突如其来的想法, 不仅是灵感瞬间的闪现, 也是设计师意识形态的不同思维方式或观念的习惯导致其智慧的碰发, 以致影响到设计风格和品位的差异。另一种是从经验型的途径得来的, 这类设计往往是先策划设计概念, 后在社会调查或学习传统、学习大师设计经验与风格的基础上形成设计理念和观点, 或根据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而确立设计风格及主题。在设计概念下, 设计款式、选择面料与配件, 按照系列化和一体化的要求完成设计。此途径的灵感需要对社会历史与环境的充分了解和对人文意识的准确把握, 才能对品牌风格与形象做出正确的设计定位, 才能形成独特的设计或引领人们消费方向。因此, 无论是艺术型的灵感还是经验型的设计, 都要求设计师具备较为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设计师深入设计的必要条件, 也可使设计师对时尚有更深入理解,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为时尚而时尚。

三、文化底蕴是设计的灵魂

时装设计与历史、社会、企业、市场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它要求设计师具有独创性的专业素质, 有预测或把控所处时代的时尚艺术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或方向, 引导大众审美消费的能力。既要求设计师能有不断创新的设计才能, 还要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 不能脱离社会和现实, 更不能忽视时装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导向作用。只有这样, 设计师的设计才能够经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他的设计理念和创造力也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经久不衰, 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这样的创意才是设计的灵魂, 是成功设计的基础, 它源于设计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素养和对生活的感悟而不是兴起一时或一现昙花。

今天的中国服装设计界、教育界, 对于培养设计师的文化底蕴, 建立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风格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 大多设计师虽然服装理论和专业技术受过不同培养, 但缺乏对社会、对大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点的全面了解。学生积累的专业知识, 如不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 一味闭门造车, 创制出的设计肯定没有时代感, 甚至其模式将有损于对设计正确的把握, 更无言设计让大众追随的时装。

从服装设计发展来看, 现代服装发祥于国外, 我国的服装设计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和系统思维方式。不少设计师借用外国的当代设计形式时生搬硬套, 或漠视本国丰富的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而一味追逐外国设计模式。这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系统地研究设计理论的结果, 因而会出现大量互相抄袭、形式雷同、设计品位低下的现象。

我国艺术发展处在落后于西方的状态, 以此模仿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 也由于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不成熟导致多数设计者并不能正确地把握住西方设计的文化内涵, 服装设计行业在艺术设计的范畴以内, 而不例外。人们热衷于学习西方的设计师也搞各种创新, 展示风格, 张扬个性。生活环境的差异, 人文历史的不同影响, 使得大多数设计者对于国际上流行的一些时装潮流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不甚了解, 盲目的模仿其表面风格、形式特点, 对来自西方艺术的设计灵感则是泛泛而用, 甚至对灵感由何而来不能理解, 而对于真正品牌风格、文化等这些独特的语言却是模仿不了的。所以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 不是发自设计师内心的真实情感, 经不起社会和历史的验证。

解决这种现象的办法, 首先要树立民族意识, 越是民族的越会得到世界的认可与接纳, 立足本国的国情和文化心理基础, 使设计作品更具设计师的个性与创造性。世界上有些民族很注重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 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比如日本民族虽然穿戴国际流行的西洋服饰, 但本民族的传统和服也穿戴至今, 并不断在用料、缝纫、色彩造型等方面用新的观念加以发展变化和美化, 使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更趋完善。再如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都注重民族服饰的研究和发展, 大搞时装竞争, 设计师们在民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创新, 创作设计出了既有本国民族特色, 又有时代感的时装。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提升设计人员的艺术设计理论水平, 多交流多实践, 更多地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吸取先进之道。我国的服装设计师要利用西方艺术文明的进步,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做深层次的研究, 更加完善和丰富我们特有的设计理论。

四、设计师与设计素养

设计师是时尚的弄潮儿, 而历史和文化更是具有意味的时尚。所以重视和学习民族文化与历史, 获取专业发展演变规律性的认识, 这是服装设计师必备的文化底蕴, 是重要的思想智库和学术资源与专业素养。一名设计师, 要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做

魏晋风度下的顾恺之绘画美学

吉晨徐邠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士人美学产生和形成的第一大时期, 是对秦汉大一统的一种反思。玄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魏晋时代特有的魏晋风度。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自觉产生了如顾恺之这样的士人, 其传神论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关键字:魏晋风度;顾恺之;传神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士人美学产生和形成的第一大时期, 是对秦汉大一统的一种反思。魏晋南北朝产生的是具有独立形态的士人美学体系。士人美学基本上是把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来认识, 来表达, 来欣赏的。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定义上, 中国美学始于魏晋的说法才开始成立。

一、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学的来源

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学主要内容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哲学, 主要包括玄学和佛学。汉代独尊的儒术在这一时期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但是统治者还是愿意用利于自己统治的某些儒家理论, 比如“成教化, 助人论”。玄学和佛学的兴起为美学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深刻的基础。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要探究的内容, 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玄学清谈促使了这段时期“人的自觉”乃至“文的自觉”, 玄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魏晋时代特有的魏晋风度。继玄学之后, 佛学进一步促进绘画美的自觉的形成, 佛家思想里的神不灭以及对形的蔑视, 促使画家对“以形写神”“澄怀味象”等观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二是士人, 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 士人开始有了绘画审美的自觉, 重视自身意识的觉醒, 开始寻找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艺术形式, 以自己而不是大众的眼光去观察自然, 了解社会, 体会人生, 没有任何政治以及功利的附庸。士人放浪形骸, 寄情于山水, 寻求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尽可能达到精神心灵的豁达。三是士人与宫廷的结合, 士人自身的觉醒加上宫廷独特的审美意识, 产生了魏晋南北朝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四是民间的清新,

出中允的评价, 对时下潮流与趋势做出恰当的判断, 对五花八门的学说与理论加以评点, 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思想资料和学术资源, 能帮我们不但“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这就是“匠人”与“匠师”的差别。

学习了解历史知识, 接受更多文化与专业信息, 才能提高文化素养, 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 将理论和图像信息融合, 才会有更高更巧妙的创意, 才可成为既有艺术家的创造力, 又具市场意识的“商人”设计师。

许多大艺术家、大师的创作成就与他们曾经花大力气收集和贮存大量信息有密切联系。著名的服装大师一詹尼·范思哲 (Gianni Versace) 所设计的漂亮服装并非纯粹的个人创造。他在设计服装上采用的诸多形式美大多来源于他一生都非常迷恋的古希腊文化, 尤其是他收集的大量古希腊时期的雕刻有精美衣褶的雕塑残像。这位服装大师每次在推出新一季设计系列之前, 总要在书房里不停的翻阅。以致让书房管理员对他的痴迷产生了怀疑。他说过:“我的收藏跨越不同的艺术时期, 从新古典主义的雕塑到14世纪文艺复兴初期的饰物, 还有20世纪的装饰艺术, 这些藏品带给我很多创作‘能量’, 这些也是我对工作一直保持旺盛的精力”。范思哲所指的“能量”就是创作的灵感, 而正是他社会上的风气必然对人们的审美意识有客观的影响。也就是以上这四个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才构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

二、特殊的历史环境

这里主要从士人美学的角度出发, 以顾恺之为线索展开论述。首先来分析一下顾恺之所处的这个时代。东汉末年由于黄巾大起义的失败, 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饥肠辘辘, 没有心思再去过问农田, 土地荒芜, 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 百姓正常的生活已经难以得到保证, 地主豪强纷纷带着自己的家兵转徙四方。整个社会如此的动荡是必要引起政治上的变化。政治及其腐朽, 封建诸侯割据争雄, 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政治上推行“九品中正制”, 将人分为九个等级, 这种制度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人的品评。可是由于“党锢之祸”频频发生, 士人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不适感, 无力是从, 冷却了士人参政议政的热情, 不得不放弃对国家的责任感, 从而转向自己, 开始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魏晋风度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崇尚内心的豁达、向往精神的自由, 对美的追求与对功名利禄的超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魏晋风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一种超脱的艺术。伴随魏晋风度带来的玄学清谈和九品中正制的品评人物, 很快全国便形成了一股评论的风气。

人伦鉴识的风气开始于汉末, 当时重在品评人们的道德规范、忠孝廉耻、个人操守和为人的节气。可是这些品评人的规范到了曹操时代却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曹操曾经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 勿使天下人负我”, 从他身上丝毫看不出所谓的道德操守和节气风度, 满满展现出他的野心和霸气。如果此时社会上还是沿用儒家“成教化, 助人论”的风气, 势必和当权者的想法格格不入。所以, 品评人物的重点转为人本身, 开始注重人自身的觉醒, 转向人自身的才气、气质和形体、尤其注重人的内心。对自己心灵的精神追求, 成为最重要的标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魏晋风度也就是一种超脱自然, 放浪豁达的气度风貌便成为

对欧洲文化的热爱使他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 充满了对艺术的感悟和创新, 从而产生出源源不断的令人惊讶的灵感让他活跃在世界顶尖的服装舞台上。

五、结语

在今天这样一种设计大环境与服装大发展中, 服装设计师要想恰到好处的把握住设计创造的尺度, 就必须正确了解文化素养和灵感的关系, 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 不仅熟知专业知识, 还要知晓专业历史, 全面了解社会与市场环境, 使自己具备设计师应有的商人的头脑与心理素质, 把握住设计师的艺术品位和专业综合素质, 只有当每个设计师都形成了独特而有内涵的设计风格和底蕴, 我们的事业才会向前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敏舒云华:服装品牌风格形象传播初探[J].纺织导报.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变革的背景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教,关注教学效果。新课改以来,课堂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指导,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知识的生成以及探究、合作、创新等思想的渗透,课堂教学的生态大为改善。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教学设计的变革是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教学设计意图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渗透,注重板块教学和活动-生成,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流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节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1、情境感知、引入新课

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实际问题场景。恰当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情境可以是故事、新闻、视频等。好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情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感。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数据表,并介绍何为老龄化系数。接着展示本地区各县市老龄化系数表,重点突出公开课所在地的数据(重度老年人口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发表看法以激发共鸣,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再次设疑:我们该怎样应对?教师出示课堂教学目标,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该环节,课堂气氛显著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该环节中,教师是情境的营造者,学生是情境的体验者,激发疑问和再次设疑是亮点,甚至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之上再次生成新问题等。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该环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质疑问难、课堂小结等环节。自主学习部分一般在课前完成,也可以课堂上每个活动前的几分钟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将自主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带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的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分别为:

自主学习一:

(1)细胞衰老是细胞的和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和发生变化。

(2)衰老的细胞有哪些特征(图1),与个体衰老特征有何关联?

(3)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有关细胞衰老的原因的理论为和,尝试原理分析。

自主学习二:

(1)细胞凋亡是由所决定的细胞的过程。

(2)细胞凋亡的类型包括:

①个体发育中细胞的;

②成熟个体中的细胞;

③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

(3)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环节的内容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均需在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方能解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使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基础上,请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同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社会关爱等情怀。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知识后,这时能力提升和情感激发便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分块,并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关注知识内涵的挖掘及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的联系。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串:

问题串一:

(1)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角度分析,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年轻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你能举例吗?

(3)人体衰老有哪些特征?分别是由哪些细胞衰老引起的?

(4)你觉得我市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社会应怎样积极应对?我们应为此做些什么?

问题串二:

(1)细胞的死亡包括哪两个类型?蝌蚪尾部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吗?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人的股骨头坏死、早衰症属于何种类型的细胞死亡?

(2)比较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串。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在问题串一的问题3回答基础之上渗透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意识;问题串一的问题4是课堂亮点,是开放性的问题,抛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学生在相互启迪中升华情感,如老龄化原因谈到了计划生育和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等,社会的积极应对谈到了放开二胎以及延迟退休等,我们能做什么谈到了慰问老人和好好学习等方面,通过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环节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如在问题串一的基础之上,抛出:细胞衰老与细胞本身有关,还是与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细胞衰老与细胞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为设计验证实验,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如核移植技术、年轻细胞与年老细胞混合培养等实验设计方案,将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在问题串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害还是有利的辩证分析,分析了帕金森综合症和癌症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的习题训练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针对性地编制原创试题,少用陈题,应注重习题的质量,要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角度命题,要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讲解和互评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1、哺乳动物衰老的红细胞不具有的特征是()

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B、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D、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

2、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细胞坏死一般无上述流程,是被动死亡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细胞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婴儿体内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染色质固缩

C、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细胞衰老即代表了个体衰老

4、(多选)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是头发基部细胞内()

A、物质转运加速

B、新陈代谢变缓

C、呼吸速率加快

D、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酶活性降低

5、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2。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3。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1)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细胞核。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等。

参考答案:1、C2、C3、D4、BD5、(1)实验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实验Ⅱ: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Ⅲ: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物种、年龄、细胞核等

这几道原创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小组合作探讨,教师讲解。如果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或产生了新的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补充练习,进行二次训练。

在习题巩固后,教师抛出: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同时让学生提出心中新产生的疑惑与大家分享。如,有学生提出:我近期也出现了白头发,我是不是也衰老了?我最近老是记不住知识,是衰老特征吗?课堂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知识更加巩固。

三、教学反思

1、找准“核心素养”培养点是成功的前提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教师在知识夯实的前提下找准实际问题,并找到情感的切入点,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很重要。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就知识而言是很少的,但如果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如老龄化问题、二胎放开问题、延迟退休问题、劳保体系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渗透使课堂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2、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让课堂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前行。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伙伴式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思绪,真正产生创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观察每位学生,发现每个闪光点,及时解决每一个困难和困惑,对于课堂的偏差要及时引导,使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舞台。

3、展示与合作是保障

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自主要和教师鼓励相结合,如果课堂中一味地自主,课堂展示将变为几位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及时观察,及时鼓励,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但要防止过分依赖团队而导致个人奋斗精神的减弱。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合作的同时强调竞争,使学生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同时要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和“旁观者”现象,不能让团队合作?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根本

过于随意和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将自评与互评结合,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评价要日常化,注重过程化,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和培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打造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如何实现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这些是课题组目前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实践仍在继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如“阀”同“伐”“筏”比较,注意丶和要写全。“剧”字可以用旧字换部首的方法去记。如用“据”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如“袍”字同衣服有关所以用“衤”旁。“押”字用手按住、抓住对方,所以是“扌”。“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娱”和“宪”字,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它。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阀”字为例:“阀”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军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阀”作为带点字,查字典,找出“军阀”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凭借权势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军阀”一词的句子读读。军阀指张作霖,有势力有权力投靠日本人的卖国头子。

(2)以“娱”字为例,找出新词“娱乐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娱乐场”的意思是使儿童得到快乐的活动场所。

(3)以“剧”字为例,找出新词“剧烈”,直观演示。老师猛烈地摇桌子表示桌子剧烈地晃动。

2.出示重点词语,讨论学习。

书籍:书的总称。

慈祥:和蔼、安祥。

僻静:偏僻、安静。

勉强:使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严峻:严厉、严肃。

一拥而入:(人群)挤着走进去。文中指许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

幼稚: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是知识见解浅薄,缺乏经验的意思。学生查字典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喻义。

轻易: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恐怖:惊慌、害怕。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

2.小组二人讨论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变化。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班齐读,达到会背诵。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接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设计师的素养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音乐素养;设计作用

0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感、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对人的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升其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音乐素养主要指的是音乐素质与修养,具体包括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水平、音樂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由于音乐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但能够促使人身心愉快,而且对自我修养与品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变得尤为重要。就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 音乐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音乐素养对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其贯穿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们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影响。一方面,音乐欣赏与创造是具有个性化的再创造,偏于感性与综合性,它是一种灵感的发生,同时也是一种顿悟对世界的把握;另一方面,良好的音乐素养可以激发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其更具创新精神。音乐中的作曲、欣赏等都融入了创造的过程。最具原创性的作曲是作者运用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对其独特思想情感的表达模式,是对自我独特生命体验的诠释。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最为看重的。此外,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心灵起放松作用,能够为其心灵提供一定的自由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与疲劳感得以缓解,这能促使艺术设计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所以,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音乐教育作为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高校虽然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并且忽视音乐素养的现象仍较为严重。从客观条件来看,由于一些偏远地区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器材、经费等有限,因此也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2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缺失原因

2.1 生源多样化,良莠不齐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素质较高,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虽然其艺术专业知识掌握较少,但是学习意识强;第二类是单招生,该类学生不属于艺术特长生,是高校单独考试所招的学生,其文化素质不高,对艺术知识也没有较多的了解,这类学生严重缺失音乐素养;第三类是艺术生,该类学生专业水平较高,但文化素质偏低,该类学生只注重绘画技能的练习,对音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造成其音乐素养低下。

2.2 音乐素养的客观缺失

当前,大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虽然对音乐教育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与期待,但是对自身音乐素养不满的学生占80%以上。并且其对音乐的了解也仅停留在流行音乐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表示对“古典音乐”较感兴趣。这种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偏离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和、空灵等精神内核,也偏离了欧洲古典音乐雄浑、壮阔、深刻的思想内核。很多学生仅将音乐作为发泄内心情绪的渠道,这也就体现了其对音乐浅薄而单一的理解。由此看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缺失严重。

2.3 课程设置单一

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不但能磨砺其意志,净化其心灵,而且还可以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但是就目前各职业院校现状来看,其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呈现出较为单一的模式。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轻视素质培养。这种陈旧的教育机制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不再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使安排了音乐课程,也是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并未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不顾及学生音乐水平的差异。学生如此被动地接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厌烦心理,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

3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音乐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作用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对人情感陶冶与艺术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古时对音乐就有正音与邪音之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更是主张“放郑声”,推崇音乐“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韶》乐。由此看来选择高雅的音乐,对人音乐素养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若能将其培养成知乐、懂乐的人,对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会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了探索。

3.1 由浅入深、由俗渐雅

在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深刻,体现作曲家高雅情怀的严肃音乐曲目,对通俗乐则很少涉及。其实,具有很强传播面的大众通俗音乐,歌词曲风更贴近学生,更受学生欢迎。虽然其与严肃音乐相比,没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却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习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音乐素养较欠缺的学生来说,更应从基础开始进行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不能起步就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对他们,应采取由浅入深、由俗渐雅的步骤进行。此外,由于一些通俗歌曲有部分音乐也是采用的高雅音乐的部分旋律,所以教师若将这部分歌曲与高雅音乐结合起来,将其传授给学生,就会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印象,让音乐教学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3.2 融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在全球化、国际化竞相发展的浪潮中,多元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无法回避的热点。那么对于音乐而言,也不会例外。于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世界音乐”“种族音乐”等都成了音乐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对多元文化的借鉴与引进,实质是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平等地发展,这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资源。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可以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中丰富其审美感受。在此之中,教师没必要过分关注音乐作品或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的优劣。因为处于同时期成熟的音乐艺术家,其作品无法用一个正式的标准衡量优劣,并且对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较以高低也无意义。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的是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过程中,促使其从多元化、世界性的思维出发,学会认识音乐的本质,懂得尊重本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3.3 达到“亲历之知”与“学理之知”相结合

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并非是完整的教育,现代社会迫切需求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才,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尽快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引起高度重视。艺术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一门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其通过听觉抵达人的内心。音乐的魅力蕴藏在多种声音组合中,并在时间流逝中不断地演奏,有着严整的形式、间架与结构,因此其也被称为“流动着的建筑”。而要听懂音乐,就应全面、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如果要享受完美艺术的话,就应引导学生构建起有关和声、节奏、旋律等这座“流动着的建筑”的“学理之知”,并且要与“亲历之知”结合起来。

“亲历之知”就是指学生体验感悟之知。对其最为高妙的运用是俞伯牙的教师连成。连成看到自己的学生俞伯牙的琴技无法突破难关,便告诉伯牙,要其师方子春来教授他。于是师徒临别,但就在连成乘舟一去不复返时,面向苍茫大海,伯牙突然顿悟,操琴一曲,终于成就了自己的琴技。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可以采取大自然情感陶冶法来点化学生。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法来使学生获得体验,最终理解与体悟音乐艺术。

3.4 促使音乐成为“看得见的音乐”

其实,任何艺术门类都是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应将具有同样审美效应的音乐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契合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绘画特长,而且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印象派的音乐与印象派的绘画,中国画与中国民乐等,将其结合在一起,会使本身不具有视觉形象的描述性的音乐,为学生带来一种视觉体验。著名的美国音乐心理学者莫塞尔曾说:“视听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即使是音乐家也与普通人一样由此表现。”因此,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们应考虑视觉的审美功能,甚至将其成为统治音乐欣赏活动的因素。这样一来,不仅能调动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部心智,而且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对音乐形象性与色彩性的认识,从而达到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审美水平。

4 结语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它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种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强调综合性与多样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对该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由内而外的塑造,促使其发挥潜能,最终使其达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应注重对其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标准的设计人才。这也是每位艺术设计教育者长期要履行的一项责任与义务,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艳,郑淇元,赵文英.关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创新的构想[J].职教论坛,2012(02):89-90.

[2]范伟.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策略的几点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6):71-73.

[3]宋新娟.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2011(01):34-37.

[4]杨万春.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音乐素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1(12):23-25.

[5]高丽凤.重视音乐基本素养教育[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03):105-107.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作业优化设计 篇7

一、优化作业设计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多考虑作业本身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能否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学生能自主地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精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倡布置分层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得。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上下学途中或外出游玩时,用记录本记录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且可以用英文去描述这些事物。这种生活中的英语作业能够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积极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因为他们在实践中无时无刻都可以用到所学的英语知识,他们获得了从学习到使用英语的成就感。

二、优化作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积极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条件,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从而使他们在兴趣中探索。疑问是创新的来源,在设计作业时,应创设带有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找出隐含的疑点。冲破教材有限的资源,不断向课外延伸,和生活接轨。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打破师生间的时空分离,将作业变成互相探讨与交流的对话过程。把作业的呈现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由单一的机械式训练过渡到自主研究创造的过程,将传统的“温故”型作业过渡到研究创新型的作业。充分地将各个学生的自身特点、生活状态等结合到英语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使学生在独有的背景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出对英语的感知。例如,假设外国友人将要到你家乡游玩,作为本地人,我们该怎样带领外国友人去领略家乡的特色呢?接下来可以由学生自己思索家乡的特色,用已学的词和句子写出家乡的介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可以由一部分学生充当游客,进行提问或者补充。此类型作业覆盖了听、说、读、写,学生在查找资料和思索探究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英语语言的积累,又体验到了教材之外精彩的世界,复习并使用了已学的表达方式;同时也锻炼了思维的条理性,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对家乡进行描绘;通过在课堂的呈现,锻炼了学生“说”英语的胆量,并且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也进行了训练;而且同学间的互动与交流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如此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涉及的地点是学生熟悉的成长环境,因此学生在进行作业时也会更得心应手,在完成作业后也将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三、优化作业设计,进而拓展学生的文化内涵

现在是全球化信息时代,在“地球村”的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与合作和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紧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因为英语是使用最多的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而作为语言也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凝聚了英语国家的民族思想,文化底蕴和生活情感,其中有许多先进的思想可供我们学习,借鉴。因此,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丰富的思想美,道德美,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找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体会它所传递的友爱和包容。然后结合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体现的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的意义,提高同学们对奥运知识和内涵的理解,坚定同学们热爱体育运动,热爱祖国的信念。同时可以开展“西方饮食文化节”,组织中西方教育差异的辩论赛等等,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和个性,教师不能机械地把知识内容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其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只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应该只强调答案的准确性,唯一性,而不给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否则学生就会慢慢地懒于用脑了。因此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对学生的策略指导。例如:1.要求学生对作业首先要认真思索,看清要求,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采取与自己相适应的解题办法,并要求他们尽可能独立完成。同时要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2.加强合作学习。在单独完成后,通过生生、师生、学生和家长的协同合作,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作业资源无时无刻地播撒生活的点滴教育,把一个个真实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积极探寻所需的新知识。使学生们逐渐学会在自主学习中感受英语的魅力,体验生活的真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凸显素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想方设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全方位人才为目标,充分挖掘英语学习的闪光点,紧密联系生活实践,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摘要: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指出,新课改要突出“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建构。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更加重视改变学生的心智和生活,从培养“全人”的角度来考量。英语作业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延续与反馈,能显现出学生英语学习的思维和语言感知过程。注重优化的作业体验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好英语。

平面设计应掌握的科技素养 篇8

首先要掌握理论知识, 对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 种类、设计方法、创意过程等有所了解和掌握。其次, 就如何表现平面设计作品, 应用摄影、绘画或计算机制作, 来表达作品最终设计效果。

在此主要对平面设计应该掌握的科技手段, 阐述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一、数码摄影技术的掌握

现代平面设计很多的作品是通过摄影手段来表达的, 对摄影技术的掌握关系到设计作品的品位高下。

金特·凯泽, 德国著名设计家。他运用高度写实的摄影照片来进行设计, 在形、色、质、比例、构图等方面独具匠心, 使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他为法兰克福爵士乐音乐会设计的招贴, 以长满青叶的古老树干弯曲成小号的形式来代表爵士音乐的特点和常青的寓意, 具有超现实的象征意义。

摄影作品的特点:

1. 效果逼真:

摄影照片能够准确入微地再现表现对象的外貌与细节, 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纪实性, 对人们的视觉能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 真实可信:

摄影照片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对象。照片是技术性的产物, 因而容易从情理上取得人们的信赖, 增强广告诉求的可信性, 使广告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3.印象深刻:摄影照片是运用精湛的拍摄技巧与电脑技术制作出来的照片, 画面形象真实生动, 富于美的感染力, 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数码摄影和平面设计的关系是很难分离的。它们是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平面设计的诸多因素中, 除文字、图形之外, 影象便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 数码影像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媒, 为平面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掌握数码摄影技术已经是非常必要的一项技能。随着数码摄影设备和数码图像处理系统的日益完善与普及, 数码摄影的表现与制作手法将会愈来愈多地应用到平面设计中。

二、电脑平面设计软件技术的掌握

现代平面设计作品最后的出图都要经过电脑的合成编辑制作来完成, 电脑的应用已经成为平面设计非常必要的手段。

陈幼坚设计的北京申奥的招贴, 画面将古老的天坛用电脑进行模糊处理, 使古老的北京具有了现代气息的新意。这种象征的表现手法, 画面很简洁, 只用了两个元素—天坛和五环。并且对这两种元素进行了概念化和理想化的处理, 有人文的感受—-古老的北京, 也有现代科学的意向—-五环, 像电波一样扩散开来。充满了新意视觉效果不同凡响。其设计采用的就是电脑平面软件来完成的, 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艺术性。

应用电脑设计平面作品, 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它在艺术领域展示出的无穷的拓展魅力, 改变了传统的视觉语言, 引发了艺术观念与视觉形式的革命。

(一) 电脑设计的特点:

1.用电脑代替传统设计工具:现代平面设计以电脑作为主要创作工具, 既结合了各种传统绘画工具的特点, 又能体现多种新的艺术风格, 使创作技法不断推陈出新。

2. 信息处理能力强大:

电脑在文字录入、图像扫描、图像存储、图像编辑、特效处理等方面具有超强的处理能力, 在图文混排、图像输出等方面的操作也更加方便快捷。

3. 使平面设计走向产业化:

电脑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平面设计的作业环境, 使艺术创作逐步走向标准化、工业化、产业化。

4. 促进设计创意:

电脑革新了设计师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 同时促进了创意的萌发机制与深化过程, 许多以往想得到做不到的事现在都能通过电脑轻易实现了。

(二) 平面设计常用的软件的掌握

(1) Illustrator绘图软件, 该软件为向量图形, 除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外, 同时还具有图像处理功能、排版功能, 网页设计功能。 (2) coreldraw软件, 该软件为向量绘图软件, 所占档案空间较小, 也有与网页设计软件结合的多功能特点。是广大设计者乐于应用的现代绘图工具软件。 (3) Photo Shop图像处理软件, 是目前处理图像功能非常强大的软件, 无论是从事平面印刷的设计、动画及多媒体、网页设计以及单纯的图像扫描处理工作, 几乎都离它。

因此, 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师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很多, 要具有良好的科技素养, 就掌握的硬件而言, 我认为必须掌握以上两大方面的内容, 才能更好的为平面设计服务, 设计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黄炯青《现代平面设计系列讲座》.中国设计之窗http://www.333cn.com/

[2]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王天平《当代广告摄影》[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设计师的素养 篇9

一、课程设计的背景

1. 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 是指学生对以英语形式存在的网络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此类信息的获取、分析、传递、加工、评价、应用、创新等方面的能力[1]。核心问题是学生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将信息处理技能运用于英语专业信息问题解决和思维创新的综合能力。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姚中平[2]、张利[3]、王燕[4]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5]等国内许多高校都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过调查分析;调研结果反映了几个共同问题: (1) 虽然大学生信息意识较强, 喜欢主动地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料的意识薄弱。 (2) 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较差, 不了解馆藏信息, 不懂数据库检索方法。 (3) 大学生对电子阅览室的功能缺乏了解, 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信息知识缺乏。 (4) 大学生的信息吸收能力较强, 但抵制信息污染和克制自身行为的能力较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抄袭网络资料, 信息利用创新能力不高[6]。

3. 英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

虽然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只在浙江海洋学院展开, 但该校是二本院校, 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发现除了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外, 英语专业学生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意识薄弱。理论上, 许多学生表示对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概念感到陌生。实践操作上, 不少学生表示知道图书馆有丰富的资源, 但利用率较低, 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获取和搜集所需信息, 更谈不上对其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价、筛选以及应用。 (2) 获取信息渠道有限。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获得资料不但有限而且科学性不高。学校图书馆花巨资引入的电子资料库 (如万方数据库等) 利用率不容乐观, 更不用提获取信息的其他渠道。 (3) 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同多数高校一样, 我校也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由于课程教学时间短 (8周共16课时) , 教学出发点较低 (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制作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做准备, 而没把信息素质培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来设定教学目) , 教师学生重视程度低, 教学内容上只重视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等原因, 课程收效甚微。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现状, 我们进行了一次“在UTA辅助下的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设计”。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提升对信息特别是英语信息的辨别、收集和处理能力, 增加他们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 有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同时,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能力, 它的获得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此外, 本次课程设计一大亮点在于整个设计是在UTA辅助下进行的。我们给实验班级配备10名本专业高年级优秀学生作为助教。有助于将大班小班化, 班中的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心和及时的帮助, 有助于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

三、课程设计的展开

本次课程设计以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09级B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 A班的学生为参照对象。B班同学共被分为10个小组, 每个小组配备一个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助教, 帮助小组成员完成指定任务并组织每一次的小组讨论活动。课程设计的展开是以《英语国家概况》这门课程为载体的。通过对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传统的上课之余, 每周布置一个话题, 先由学生独立搜寻相关信息, 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整合形成自己对话题的理解, 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交流意见及搜寻信息的方式, 最后以辩论、演说或小论文等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成果,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课程设计的开展时间为一个学期, 期间每个小组共进行10次小组讨论会议。小组会议过程中,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会就话题和信息处理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给出意见和建议, 并由助教做补充点评, 最后由大家一起讨论得出本次话题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总结。根据每周话题内容不同, 每次小组会议也会采取不同的形式, 迄今为止, 我们采用过演讲、辩论、演示、小组内部再分小组报告等形式。小组会议前, 助教会对每位组员的搜集的信息进行评价, 在小组会议时给予及时的反馈, 并在每次作业后对每位组员的培养情况进行记录, 建立学生电子档案。

四、课程设计的阶段性结果

为了解课程设计的开展成效, 便于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我们进行了一次阶段性的成果检测。课程设计的阶段性结果是通过一次对比实验获得的。

1. 实验设计:

(1) 开展形式:以个人为单位, 独立完成一篇给定主题的小论文。 (2) 论文题目:关于中英两国教育阶段的对比 (自取一个教育阶段进行对比分析) 。 (3) 开展对象: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09级AB班全体同学。 (4) 论文要求:根据题目, 写篇250字左右的小论文 (要求英文表述) ;可运用各种途径搜索相关资料, 引用时需注明相关出处;完成时间:一周。 (5) 实验目的:了解信息素养状况, 检测课程设计的开展效果。 (6) 评价标准:从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评价。

2. 实验的直观结果。

优秀:A班8人, 13%;B班 (课程设计实施对象) 18人, 30%。良好:A班18人, 30%;B班5人, 42%。合格:A班24人, 40%;B班15人, 25%。不合格:A班10人, 17%;B班2人, 3%。

3. 实验结果。

(1) 信息搜集能力, 从信息搜集的渠道看:A班同学搜集的信息基本来源于搜索网站, 有部分同学的资料来源于网友的文章, 权威性不强。另外, 搜索的资料多数为中文文章, 后经翻译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中。B班同学搜集的信息来源较为宽广, 除了常规性网站外, 还利用图书馆的外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搜索相关论文资料, 还有对书籍资料的运用。从信息内容的丰富程度看:从最终形成的论文稿中不难发现, 对于中英教育阶段的对比, A班的多数同学只罗列1~2点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分析, 只有极个别同学列出3点以上;而B班同学平均能罗列出4点差异性, 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分析了中英教育的相同性。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丰富性的最直观的体现。从资料的相关度看:两个班级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按照中英教育阶段的对比这一主题进行资料的搜寻, 资料相关度较高, AB两班的相差度不大, 唯一明显的差别在于A班的部分同学由于审题的偏失, 没有对某一教育阶段进行对比, 而对两国整体的教育进行系统的对比, 造成了对比点比较分散。 (2) 信息分析整合能力, 通过分析论文, 不难发现, 在对信息的分析、删选、重新组合为自己所用的能力上, 没有经过训练的A班同学显得较为薄弱。 (3) 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AB两班为平行班级, 两班同学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不应存在太大的差异。但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 两者在这一点上存在一定差异, 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内容三个方面。如A班高级词汇出现频率相对较低, 用词错误的较多语法错误, 这点反映了配备助教的实验对象的个体受到了充分的重视, 因而学习态度也更为认真。

五、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毫无疑问,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以后高校教学中势在必行。通过本次课程设计, 我们总结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希望能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所帮助。 (1) 学校应努力配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可以开展一些讲座等活动, 通过宣传、教育及培训, 帮助学生更深地了解什么是信息素养及其重要性, 提升学生信息意识。此外, 学校要加强自身的硬件设施的建设, 拓宽信息渠道和来源, 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2) 学校应合理安排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多数高校都企图通过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文献检索》这门选修课来完成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然而, 列为选修课会降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 而在大二、大三选修这门课又延迟了培养时间。在教学方式上, 机械的传授理论知识或单纯的由教师演示操作并不利于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发展。因此, 我们建议学校可以将《文献检索》与专业课相结合作为必修课, 在学生一进大学就进行学习, 并将学习培养过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 并注重实践操作, 定能让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切实的发展[5]。

当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决不是仅仅取决于以上两点意见和建议, 还需要我们对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深刻思考和研究。同时, 越来越多的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研究也反映出在中国整个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探索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和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张慧欣.从“信息素养”角度探索应用写作教学的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4) .

[2]姚中平, 盛雯静.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4)

[3]王燕.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4]张利, 等.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其培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2) .

[5]海永雯.电子阅览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5) .

设计师的素养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素养,形象设计

作为一名新进教师,除了要巩固和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素养以及在课堂上的形象,以提升授课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

一、教师素养

1. 什么是教师素养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健康的身心状况、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思维方法、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艺术的教学方法等。

2. 如何获得教师素养

( 1) 传承。人类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是教师素养养成过程中的核心历史文化资源,学习和思考我国古代文化, 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有关价值取向、师德修养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自身素养的提高。价值是人们行为的内驱力,价值选择是行为模式的呈现和素养的外显。教师价值取向需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才能够正确和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成长。

( 2) 主动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本民族文化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与认知,才能感染、教育学生。此外,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作手段,读一点经典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对所教授的课程表述更清晰,让我们的语言更优美丰富。

( 3) 努力积极地去接受和使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手段。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素,与技术有着十分具体的联系[1]。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批新兴的教学模式在逐步颠覆人们对于教学的理解和认知,比如翻转课堂、微课、 慕课等。这些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形象设计

1. 什么是教师形象和形象设计

教师形象作为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角色的外化与表征,是一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社会职能、职业特点和角色行为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固而概括的总体评价与整体印象[2]。教师是学生最为直接、最容易模仿的榜样,其仪表形象将自己全部的学识修养、人格品质及心灵世界自然体现。教师的衣着打扮、举止风度、品质情趣对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形象设计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给予人们一种系统、综合、由内至外的感性印象设计,通过容貌、体态、表情、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等中介,传播有益于个人、社会、人类的友善信息,以此促成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力推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教师的形象设计

教师公共礼仪形象是教师在公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 是内在气质、外在特征、行为规范、审美等要素的综合。教师形象设计,不单是服饰装扮的技术性问题,也不仅是对时尚美的追求问题,更实质的是对人生独有的一种体验、积淀和升华,是生活态度、生存方式的问题。教师的仪表形象是教师精神面貌最直观的反映,是学生认识教师的最先感知,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一走进课堂,就成为学生注目的中心,通过整洁得体的服饰、和蔼可亲的举止、 亲切热情的神情,使学生产生愉快感。 多元化的教师形象,不断张扬一种内涵丰富的时代精神,树立一个丰富而高层次的榜样群体。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礼仪合乎规范,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叶文梓.觉者为师:数字化时代的教师素养要求[J].江苏教育,2015(01):17—19.

设计师的素养 篇11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确立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设想与实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为例:

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1)从历史时间来看,如何掌握希腊的“古代”?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公元前8~前6世纪”“公元前6世纪初”“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也就是说,“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距今大约2300~2700年前,联系所学中国历史的有关知识,可知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大体处在同一时代。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发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2)从地理条件来看,如何掌握“希腊”的地理位置?课文中“在这种地理环境下”“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纵横),必然引起我们的疑问:“地理环境”的“这种”是什么?“特殊”又是什么?通过阅读课文不难发现:“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观察到“巴尔干半岛”(“希腊半岛”)、“地中海”“爱琴海”,我们还可以观察到“雅典”“斯巴达”“奥林匹斯山”“奥林匹亚”“马拉松”“温泉关”“伯罗奔尼撒半岛”等耳熟能详的名词,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到古代希腊的一些强大的邻邦——东方的波斯帝国、北方的色雷斯帝国和马其顿王国。由此得出的结论:之一——“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之二——古希腊“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之三——“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之四——“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就显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它们决定了希腊文明有别于人类早期的大河文明。

【例1】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

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

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古希腊人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

【答案】 C

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

(1)从历史时间来看,时间的划分一般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即公历,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公元常以A.D.(拉丁文Anno 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B.C.(英文Before Christ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一个世纪代表100年,“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6世纪”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前者表示公元前500多年,后者表示公元500多年。历史时间的划分还有早期、中期与晚期,前期与后期等划分方法。

(2)从历史空间来看,古代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即奴隶制国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基本特征。这就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行提供了政治条件。城邦的居民分为平原派(贵族)、山地派(平民)和海岸派(新兴工商业者),城邦之间战争频繁,为了打胜仗,必须凝聚人心,工商业的发展必须体现社会公平和平等,重视人的作用。城邦中贵族与平民、工商业者以及奴隶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都为雅典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条件。

(3)运用时空观念描述过去,如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战争)、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的马其顿王国灭亡希腊的战争等都涉及历史时空观念。

【例2】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 D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例3】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答案】 C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由表格可知,这三次改革发生在雅典,但时间不同,执政者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变化”“多样”“局部”的特征,但从古代希腊政治文明的角度来审视,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延续”“统一”“整体”的特征。

【例4】 “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顺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

A.体现了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答案】 A

(2)希腊城邦民主制度衰落的原因

【例5】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答案】 D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雅典民主政治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例6】 18世纪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

A.希腊人创造出的法学体系沿用至今 B.近代西方文明复原了古希腊文化

C.希腊文化完全涵盖了近代西方文明 D.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设计师的素养 篇12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对训练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目前程序语言类教学中, 大多是按知识体系和结构进行组织教学内容的, 一方面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软件工程思想, 跟实际工作应用相脱节, 体现不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存在知识点枯燥、知识跨度大等问题, 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语法规则和格式等,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情绪。而目前通常采用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 将职业素养的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体系, 让学生顺利走入工作岗位, 并能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表现和发挥出来。

二、软件专业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或完成某种特定职责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 是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等。

软件开发岗位重视员工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软件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分别是学习能力、自信心、自控力、内在学习动力、敬业态度等。加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是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更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

三、提高职业素养的几个途径

1、职业素养贯穿学生在校的每个阶段

入学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道德教育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礼仪教育要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团队合作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职业规划设计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理想, 就业指导要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培养踏实工作、吃苦耐劳的品质[1]。

2、公共基础学科和专业基础课主导

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都是将各个学科的本质、内涵、规律进行构建, 从理论出发到进行实践验证再回到理论提升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而提高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应当从岗位、岗位群以及能力需求着手, 先进行能力分析, 然后设计出对应课程体系, 以构建能力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来开发课程体系[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首先是考虑岗位需求什么样的人才, 在运行上要强化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岗位群所要求承担的任务来制定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就业岗位群来设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

3、仿真项目实战

通过校企合作, 从企业中获得各类真实的项目, 建立项目实战模拟工厂。在仿真项目实战中, 由老师扮演客户的角色, 提出需求, 学生则分成小组作为软件公司的成员进行项目的招投标, 小组内则有项目经理、代码编写员、软件测试人员等[3]。在中标以后, 由项目经理进行任务分配和部署, 提交项目进度计划表, 提出项目预算。在整个的项目实战中, 学生们要通力合作,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项目需求, 严格按照软件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4]。学生们通过完整的项目开发, 提交各种软件文档, 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可以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如今软件行业强调团队合作, 以往的“软件英雄”已经不能适应行业需求了, “协同作战型”人才越来被越需要。在一个好的团队中, 沟通能力是员工必备的素质, 沟通能力的好坏决定了整个团队的行动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来提高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可以扮演着各种角色, 如节目主持、活动组织、广告策划宣传等, 而且社团活动常常需要和校内的老师、学生以及校外的赞助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一起组织活动, 同时要和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 各种事情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此外, 还要学会随时灵活应付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 并且加以解决。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 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5、引入软件工程思想与软件测试技术, 灌输学生软件工程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发项目, 让学生按步骤提交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文档、详细设计文档、软件测试方案和测试报告, 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开发软件过程中出现软件危机的情况?如何开发出让用户满意的软件?如何以较低成本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如何让开发的软件易于维护, 延长软件的使用时间?在哪个阶段进行软件测试可以规避风险?让学生多问自己, 多问同学, 多思考, 在整个的开发软件过程中遵循着软件工程的理念, 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当成个职业人, 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研究开发项目教学案例

程序设计课程软件技术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学生计算机编程基本思想、编程基本技能及逻辑思维能力, 掌握运用计算机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和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 积极的搜集实际工作中的经典案例, 包括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火车订票管理系统、通讯录管理系统、个人消费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员工管理系统、商品管理系统和网络通信编程。以“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为教学的主要模式, 结合分层教学的特点, 将案例按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就业方向和岗位, 细致的整理和划分。

通过研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标准, 分层次, 分难度的将一些实用的, 典型的, 有代表性的事务型案例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梳理和整合, 形成一套符合软件技术专业特点的教学案例库, 其意义在于:

1、研究和开发软件技术专业《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案例库是积极贯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需要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软件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能够面向软件生产、信息服务第一线, 从事程序设计、程序文档编写、软件销售和服务、软件二次开发项目的技术管理等工作。因此, 我们的教学就必须围绕这一职业目标, 在教学中融入实际工作中的案例, 让学生尽早的认识和熟悉软件行业的工作需求。

2、研究和开发软件技术专业《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案例库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面对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 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当跟上新的形势, 因此,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等手段, 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 探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研究和开发软件技术专业《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案例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能人才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而现代教育技术, 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对于培养出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软件专业毕业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总结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不能适应, 能不能合理的做出职业规划并且付之于行动, 也是衡量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主要以通过软件专业语言类教学如何进行职业素养的提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软件行业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徐洪祥,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 2007年09期.

[2]王红岩, 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年02期.

[3]陈莲君, 培养能力为主线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研[J], 计算机教育, 2011年07期.

上一篇:医药营销高职下一篇:重估一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