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医学阶段(共7篇)
经验医学阶段 篇1
医学是与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相呼应的,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医学伴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并和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从远古的小亚西亚文化到公元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前,均属于经验医学阶段。早在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了一部法律,史称《汉漠拉比法典》,其中记载了许多医生的活动情况和在各种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公元前7世纪,出现了以楔形文字刻在陶瓷片上的各种各样的记述,其中同样包括许多与医学有关的事情。
医德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并且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1]。经验医学阶段的医德特点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带有明显的自然哲学的特色,是一种以尽义务为宗旨的行医美德。
1 古希腊的医德
古希腊作为西方医学的发源地,希波克拉底被尊为“西医之父”。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希腊人汲取埃及、巴比伦的文化长处,创新发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希腊医学是后来罗马以及全欧洲医学的基础。至今欧洲人所用的医学符号:手杖和蛇,即源出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古希腊医学在公元前6~4世纪形成。随着医学的产生,医德也伴随着出现。古希腊医德最早是由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提出来的,他既是西方医学的创始人,也是西方传统医德的奠基人。
希波克拉底生活的年代,医巫并存,医德也带有浓厚的僧侣医学和寺院医学的色彩。他的代表作是《希波克拉底全集》,这是一部经典的医德文献,其主要内容:第一,阐明了行医的宗旨,是“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第二,强调医生的品德修养,“无论至于何处,遇男遇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的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第三,要求尊重同道,“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如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第四,提出了为病家保密的道德要求:“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第五,也提出了行医的品质和作风:“我愿尽余之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这些医学伦理思想都曾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医学和医德的发展。至今仍然是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医学伦理道德的基本教材。但是,作为医学伦理学的古典文献,它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提到自己的医术和行医成绩是神授予的,传授医学存在家传和行会的特点,对人工流产采取绝对排斥等,这些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2 古罗马的医德
罗马时代的医学发展,与古代希腊时代的医学有继承性的联系。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占领了原来希腊的地区──巴尔干半岛南部,希腊医生到罗马来的很多,如罗马最著名的医生盖伦(Galen,公元129年~公元216年),原籍就是希腊,他对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很有研究,继承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发展了机体的解剖结构和器官生理概念,创立了医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打开了早期实验医学之路,使古希腊医学和罗马医学后来发展成为整个西方医学。盖仑不仅对医学做出了贡献,而且在推动古罗马医德发展方面也有不少建树。他曾愤怒地指责当时罗马的一些医生把目标全放在用医疗技术换取金钱上,指出:“作为医生,不可能一方面赚钱,一方面从事伟大的艺术———医学”,“我研究医学,抛弃娱乐,不求身外之物”。这些医德思想,对西方医德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盖伦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如他认为人体的每个部分的功能都是上帝精心安排的结果,因而被基督教神学所利用,致使在中世纪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医德深深涂上宗教的色彩,医学和医德的发展较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3 古印度的医德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公元前四世纪,印度人打败了希腊人的侵略,建立了孔雀王朝,佛教成为国教,医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根据史料记载,印度的外科很发达,大约在公元4世纪时就能做断肢术、眼科手术、鼻的形成术、胎足倒转术、剖腹产术等;印度人除应用植物药外,还采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由于毒蛇多,印度还有专门治蛇咬的医生。印度医学认为健康是机体的三种原质———气、黏液、胆汁正常配合的结果。以后希腊医学的“四肢液说”影响了印度,使原有的三体液说增加了血液,成为“四大”学说。同时,佛教“仁爱慈悲”的主张,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其医德最早主要表现在公元前5世纪名医、印度外科鼻祖妙闻(Sruta,约公元前5世纪)的《妙闻集》,和公元前1世纪印度名医、印度内科鼻祖阇罗迦(公元120~162年)的《阇罗迦集》的言论中。他们对医学本质、医师职业和医学伦理都有精辟的论述。妙闻在文集中指出:“医生要有一切必要的知识,要洁身自持,要使患者信仰,并尽一切力量为患者服务。”并说:“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聪明的知觉及对患者的同情,是为医者的四德。”
4 阿拉伯的医德
当西欧步入中世纪后,文明历史也随之进入一个相对停滞时期,人们的一切都在教会和《圣经》的统治下,科学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而阿拉伯人却异军突起,版图不断扩大,征服不少民族,也为他们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的医学伦理学虽有发展,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使医德成为以宗教观念为轴心的医德,但阿拉伯地区的医德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以来的医学和医德传统,成为医学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阿拉伯医德思想上有建树的突出代表人物是犹太人迈蒙尼提斯(Maimonides,公元1135~1208年),他著有《迈蒙尼提斯祷文》。《祷文》是古代医德史上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献。《祷文》中提出:要有“爱护医道之心”、“毋令贪欲、吝念、虚荣、名利侵扰于怀”,要集中精力“俾得学业日进、见闻日广;要诚心为病人服务”,“善视世人之生死”,“以此身许职”,“无分爱与憎,不问富与贫。凡诸疾病者,一视如同仁”。总之,《祷文》在行医动机态度和作风方面表现出了高尚的医德思想,它是在医德史上堪与西方医德中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相媲美的重要文献之一。尽管如此,《祷文》把行医的成绩都归功为神的功劳,仍可看到宗教神学的深刻影响。
在漫长的经验医学阶段,人类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救治患者的知识,但终究是医学发展史上的初级阶段,对疾病的认识还仅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此阶段的医德特点表现出与宗教密不可分的关系,始终摆脱不了“神”的控制。古代西方医德思想以希波克拉底誓言为基调,强调为患者谋福利的医德,近代西方提倡为患者省钱的医德。当代西方医德思想强调古代与近代的思想有机结合,追求伦理与医德品质的对应[2]。
摘要:本文介绍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经验医学阶段的医德的发生和发展,论述了经验医学阶段的医德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并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带有明显的自然哲学的特色,是一种以尽义务为宗旨的行医美德。
关键词:经验医学阶段,医德,思想
参考文献
[1]章爱先,赵志昌,宣邦东.中外医德思想的初步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3):30-31.
[2]汪幼琴.西方医患伦理思想的演变[J].中国伦理学,2006,19(3):112.
经验医学阶段 篇2
摘 要: 本文以吉首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生毕业考OSCE为例,在当前医疗环境和医学教育背景下,探讨临床医学生实习阶段OSCE流程。对背景进行分析,对OSCE方案书写、前期筹备、正式启动及后期总结进行探讨,为OSCE运用于临床技能教学提供一定实践基础,有利于临床技能考核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OSCE 临床技能考核 教学创新
1.背景
科学带动医学飞速发展,然而,信息大爆炸的高科技时代也是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环境动荡不安、惰性弥漫的浮躁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需要长期探索和不断完善的教学革命。
OSCE即临床多站式考评,又称客观结构性标准化考试,最早由英国Dundee大学的Dr.R.M.Harden于1975年提出。OSCE和SP在现代医学模式下遵循医学伦理学原理,是考核临床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方法[1]。OSCE能够在临床技能评估中为医学生提供一个客观、有序、有组织的考核框架,已经逐渐被国内外的医学院校所采用[2]。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着质的促进作用,对医学教育改革创新有着高效推动作用。
传统技能考核,脱离了临床实践,犹如纸上谈兵,起不到实际作用。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动作要领,生硬记忆右手应如何放,胸腔穿刺前一定要提示患者“穿刺过程中不能咳嗽”,而不去理解体格检查的目的和临床意义,不深究右手为何如此操作,为何胸穿过程中患者不能咳嗽,传统考核模式下的高分不再能说明一个学生绝对优秀。
2.临床医学生实习阶段(毕业考)OSCE流程
吉首大学地处湘西,拥有独特的管理体制和办学理念。本中心自成立以来,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在有限的临床和教学资源下,不断探索适合的和具有自身特色的OSCE流程,取得不错成效。
2.1方案书写
教务中心为每年的毕业考OSCE制订入年度教学计划,由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于学期初提交实施方案。方案大致内容囊括:详细工作人员安排(主办方和承办方、主要责任领导、筹备组、评委组、SP组、青年志愿者组等)、OSCE时间安排(EXCEL清晰列出时间流程:协调会议时间、筹备时间、启动时间、各项目分配时间、各站轮转时间、读题时间、准备时间、答题时间、结束时间等)、轮转安排(EXCEL清晰呈现轮转方法,细化到每个学生的每个时间段)、OSCE参考成员分组安排(便于尽量保证按计划轮转)。方案中需将责任到人,细化至评委对应的考核项目。
2.2详细筹备
正式筹备前由责任院领导组织学院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议,将责任落实到人,提升OSCE规模,鼓舞士气,为圆满成功打下基础。由临床技能中心及相关学科教师按专业组成试题储备组和场地准备组,主要负责各专业考题设置、试卷制作和OSCE现场准备。
根据不同项目,采取不同考核方式。应用SP开展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考核,筹备阶段,从前期专业培训的SP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出优异代表参加OSCE,再次进行针对此次OSCE的专一训练,直至能胜任SP扮演和评分任务。应用计算机开展心电图和阅片,筹备阶段,准备大量考题,按难易程度组成几十套题,以供考生抽选,提高该项目考核的信度和效度。
以病例形式灵活考题,诊断技能、内外科技能及常用护理技能,皆尽量避免出现单一机械题干,设置考题时,旨在综合考查学生临床技能,公正评价学习成效,促进实践与理论结合,开拓临床思维。
各项目评委负责制卷及评分标准制定,保障考题保密性。纸质卷统一存放,文件柜需上锁并封印。技能中心各部门,准备仪器设备、相关耗材、考核环境,保障OSCE顺利运行。
2.3正式启动
所有工作人员到位,各项目评委与评委助理(低年级学生志愿者)准备就绪,全体考生统一持轮转表候场。轮转表以各站序列号显示,指导老师考前进行统一讲解。
评委助理从考生入场开始计时,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抽题干、读题、用物准备、操作、整理用物等。由于毕业考OSCE,项目综合,轮转站数多,各项目因性质不同导致的时间不均,易出现部分考核站拥堵,另一部分落空的情况。但值得肯定的是,周详的轮转表有利于保障OSCE有序进行,顺利开展。中后期,协调组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临时调整考生轮转,保证OSCE流畅。
评委及SP,在志愿者协助下,坚定公平公正原则,第一时间现场评分。考生结束所有轮转后,及时撤离考场,避免滞留和拥堵。协调组工作人员,随时监督OSCE所有现场,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2.4后期总结
各站评委在OSCE结束第一时间将所有纸质材料整理好并统一上交临床技能中心,本中心进行归档整理,以电子材料整理学生OSCE成绩并上交教务。学生通过教务查询系统查阅成绩,若成绩不合格,将由技能中心统一组织补考或延期毕业。
技能中心及各学科专业所有工作人员在OSCE结束三天内参加技能中心的总结会议,讨论不足及对策,不断完善。
3.结语
美国全国医学考试委员会(NBME)认为医学生应当具备下列临床能力:收集病史、体格检查、运用诊断性辅助检查、诊断能力、作出医疗决策能力、执行医疗决策能力、继续医疗决策能力、继续治疗护理能力、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职业态度。OSCE对于我国目前医疗环境下临床实践能力教育具有有效性和可实践性,因阶段不同可采取多阶段化OSCE;因管理体制和办学理念不同可实现适应性及独特性OSCE。可行性流程是OSCE可实践性和有效性的基础,需在学校、学院、临床学院及技能中心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亢,姜燕.OSCE和SP对提高临床医学生实践技能的探索[J].内江科技,2016,(3):100.
[2]周小强,赵小玲,等.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在医学生技能实践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718-720.
经验医学阶段 篇3
关键词:全科医学,课程,教学,体会
全科医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临床二级学科, 国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引入全科医学的概念, 随后逐步在各医学院校本科生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试点。重庆医科大学于2015年正式在临床医学本科生阶段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程。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特点是内容相对较多且较抽象, 教学安排的课时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并培养学生对全科医生的兴趣是各位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谈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1明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目标、性质及定位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 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1,2]。全科医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目前我校开设的全科医学概论属于全科医学总论的内容。在本课程中, 主要介绍全科医学学科特点及其在卫生保健体系中的作用、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预防为导向的服务, 人际关系与交流技巧等内容。在医学本科生中开设该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 使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则, 了解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的角色, 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 为在毕业后继续进行全科医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奠定理论基础。可以说本课程对医学生专业思想、专业理念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必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授课教师对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体会
在教研室教学讨论会上, 授课教师就目前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形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 认为全科医学作为一门新的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已经得到认可。本科阶段是医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此时开展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对启发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引导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将来从事全科医疗服务意义重大。
就目前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授课教师的体会是: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尽管进行了认真备课, 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增加案例教学等内容, 仍难以避免内容枯燥之嫌。这与教材、师资以及社区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3关于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思考与探讨
通过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讲授, 探索全科医学概论的有效教学模式, 力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习模式等方面探讨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希望能够在完善全科医学教学体系、改革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3.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兴趣及教学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增加社区实践内容, 使医学生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为今后吸引更多医学生从事科医疗工作奠定基础[3,4,5]。
1) 病例讨论与角色扮演相结合。医学教育中, 病例讨论应用较为广泛, 效果远比仅按教材讲解要好, 特别是对全科医学来说, 涉及范围广, 以常见病、典型病例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 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处理现实情况和病例的知识应用[6]。讲解病例的同时, 也可以结合角色扮演的形式, 让学生身临其境, 主动参与其中, 让学生在角色中学会处理如何应对患者的各项常见问题。
2) PBL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将以问题为目标的教学 (PBL) 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应用于理论和辅导教学中。PBL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起始阶段、引导阶段、学习实践阶段及学习总结阶段。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员人人参与。
3) 现代化教育手段。全部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习的自主性。课前授课老师提出问题并提供有关参考书和全科医学相关网址, 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参考文献, 课上与教师相互沟通, 达到教学互动, 教学相长的目的。
4) 引导学生自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教材中较浅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 自学前应针对学习内容及目标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并可以准备一些测试题目, 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而不是放任自学。
3.2结合全科医学发展现状,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结合全科医学发展阶段和对全科医学的需要,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重点加强基础专业知识的教学, 打好全科医学的专业基础, 注重培养学生对康复医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知识, 因为全科医学的服务范围以社区为主, 服务对象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社区群众, 因此教学内容重点应落在社区群众的集中需求[7]。
社区实习或见习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全科医疗站参观或见习, 不仅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和环境,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全科医学的概念、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等理论课中学习的内容。
目前, 全科医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越来越凸显重要的比重, 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将急剧增大,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应该继续完善《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模式, 提高全科医学教学水平, 从而培养更加全面的全科医学人才, 满足社会对全科医生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吕兆丰, 郭爱民.全科医学概论[M].第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祝墡珠.全科医学概论[M].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刘小平, 杜娟, 赵亚利, 路孝琴.基础阶段医学生《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经验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2 (29) :49-51.
[4]李迎春, 胡传来.医学生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与体会[J], 实用全科医学, 2006, 4 (2) :193-194.
[5]徐浩, 蒋静涵, 李倩.《全科医学概论》教学初探[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2) :776-777.
[6]赵淑英, 赵琳琳, 牟劲松.全科医学的教学与改革探讨[J].长沙医学院学报, 2011, 6 (15) :13-15.
经验医学阶段 篇4
1 医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21世纪的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而医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高达25%[1]。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障碍、抑郁、消极懈怠、偏执及极端个人主义。其发生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原因有关。
1.1 学业压力
医学专业学制长、课程多, 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单调而枯燥, 重复性的学习活动容易引发疲倦, 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 生活单调, 仿佛重新回到了高中时代“三点一线” (教室—食堂—宿舍) 的生活;众多的考试成为一大“隐形杀手”, 每学期平均考核4~5门课程甚至更多, 考核不及格需要重考甚至留级, 考试成为压在大部分学生心里的“石头”。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缺乏娱乐活动, 生活沉闷而失去活力, 常常感到茫然。
1.2 就业压力
考研失败, 就业前景不乐观, 不知出路何在。一方面, 医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 部分学生对就业形势缺乏正确认识, 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 因而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 极大的落差导致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面对逐年下降的就业率, 医学生的心情也随之跌到谷底, 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改行还是屈居偏远地区级别较低的医院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此外, 除了学业因素外, 还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 不公平的竞争也给毕业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2]。
1.3 社会适应压力
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学生常常因无法适应陌生的医疗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无法适应从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变, 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 缺乏与医护及患者沟通的技巧以及面对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 心理压力与日俱增。
1.4 情感压力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期, 对情感问题的处理尚不能游刃有余。恋爱的过程是美好而甜蜜的, 但往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因此, 失恋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诱因。
1.5 经济压力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贫困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据报道, 高校贫困生约占30%[3]。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地区, 与周围的同学相比, 会有强烈的自卑感, 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
1.6 性格因素
目前, 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90”后, 他们长期受到家庭的溺爱,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观念淡薄, 不论做人还是做事, 都是利己第一, 唯我独尊。另外, 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业成绩通常出类拔萃, 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进入大学后, 失去了众月捧星的优越感, 巨大的落差也使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大部分学生成长比较顺利, 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 会因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 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 甚至走向极端。
因此, 加强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2 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1) 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 无法正确处理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师生关系。 (2) 由被动地在课堂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个人学习。 (3) 不习惯这种双重身份, 在教师面前, 是一名学生, 必须认真谦虚、勤奋好学;在患者面前, 是一名医生, 必须自信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4) 会因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 无法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 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和责骂。 (5) 诊疗操作不熟练, 想做好却不知如何下手。 (6) 对一般单一的重复性操作感到厌倦, 觉得不被重视, 还需要看老师、患者“脸色”行事, 学不到东西,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懒散、厌倦情绪, 甚至敌视、偏执心理。因此, 如何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3 分“三步走”, 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实习阶段
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们之前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如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与实习生定期面谈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 在此基础上, 采取“三步走”的方法, 在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及实习后期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养。
3.1 实习初期———加快角色转变
3.1.1 实习前集中进行岗前培训 (1) 实习前, 教学院长、教学科及相关职能部门 (如总务科) 向实习医生介绍医院概况、各项规章制度及实习注意事项。
(2) 邀请医院名师名医、督导开设专题讲座, 如如何适应学生—医生的角色转变、怎样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实习医生、如何加强医患沟通等, 深入剖析学生—医生角色的转变历程, 探讨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 培养临床思维;并在人际关系和沟通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使他们学会与患者、教师沟通, 鼓励学生脚踏实地, 从日常看似小事、杂事的医疗工作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临床经验。
(3) 进入各科实习前, 教学主任、实习班主任进行入科前培训, 包括实习安排、病历书写要求、值班制度、考核制度、准假制度、交接班制度、与患者沟通技巧等, 使学生对本科日常工作有初步了解, 增加感性认识, 消除恐惧心理, 尽早适应临床工作。
3.1.2岗前座谈会 (1) 召开师生座谈会, 了解学生心情, 对其进入临床的期望值、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满分10分, 8分以上为有较严重的焦虑感, 6~8分为有中度焦虑感, 3~5分为有轻度焦虑感。根据调查结果, 掌握学生心理状况, 以便及早干预。
(2) 邀请毕业一两年的师兄师姐现身说法, 交流经验, 如“我进入临床的第一天”“第一次交班”“第一次值班”“第一次上手术”等, 消除学生焦虑、不安情绪。
3.1.3 发挥教学区长的作用 (1) 教研室明确教学区长及带教教师职责, 各科教学区长安排高年资、责任心强的本院医生作为带教教师。
(2) 学生入科后, 教学区长就科室常规操作流程、实习生应掌握的重点内容等做详细介绍, 使其有的放矢地学习, 尽快适应常规医疗工作, 早日实现由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变。
(3) 教学区长督促带教教师增强带教意识, 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临床指导, 培养其自信心, 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态度和蔼可亲, 使学生对临床工作有一个正确认识, 尽快适应环境、熟悉临床各项工作, 缓解其心理压力, 疏导不良情绪, 并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指导他们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3.2 实习中期———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3.2.1 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比赛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 教研室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及小讲课等, 采用以TBL、PBL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 不定期组织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比赛, 促进教学相长。
3.2.2 深化专科学习
针对此阶段学生易出现的自满、懒散心理, 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先进诊疗技术介绍、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学习、全院大会诊等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医学是一门要求不断学习的学科, 迄今为止医学上仍有很多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医学生必须谦虚、脚踏实地地学习, 形成严谨、客观的工作态度, 才能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
3.2.3 定期座谈
教学科负责人、实习班主任、教学区长、带教教师定期举办学生座谈会或以某个主题, 如“我如何与带教教师相处”“我的实习收获”“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等为主题的讨论会,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以便尽早发现、解决问题。
3.2.4 加强考勤
医学的严谨不仅体现在它的一丝不苟, 更强调纪律性, 教学科、教研室及教学区长共同参与考勤, 做到有张有弛。
3.3 实习后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择业观、爱情观
实习后期学生面临着就业、考研、感情等问题,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部分医学院校就业率仅为40%, 于是很多学生选择考研。医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一般比较高, 但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 极大的落差容易导致巨大的心理压力。为减少这方面的不良影响,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3.3.1 开设考研、就业专题讲座
邀请不同工作年限的医生, 如工作10年以上、工作5年左右、工作2年以下的医生进行有关考研、就业的专题讲座, 如“我的考研经历”“第一次面试”“面试失败以后”“第一份工作”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择业观、创业观, 摆正心态, 放低姿态, 同时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先就业再择业。
3.3.2 提供就业信息学校、医院通过网络平台、广播站、校报、校刊、宣传栏等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3.3.3 提供心理辅导
对个别有情感困扰的学生, 及时向带教教师、实习组长、同学、室友了解情况, 帮助其成熟、冷静地解决问题,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 肩负着“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重任, 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因此, 重视并加强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从医疗技术、道德风尚和心理素质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是高等医学院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 是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摘要:当前医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重视并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高等医学院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针对医学生实习阶段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影响因素, 按“三步走”的方法, 在各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并将其贯穿整个实习阶段, 对于培养具备精湛医疗技术、高尚道德情操和过硬心理素质的医学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栗红侠.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医, 2011, 25 (3) :187-189.
[2]佟柏峰, 邹小明.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0 (12) :104-105.
经验医学阶段 篇5
1 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 医疗技术、医疗器械及医药都在不断更新, 由此导致了医学模式的变革,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医学生的医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对于培养新时期合格医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最佳时期。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 大量学生跨入了高等医学院校的大门, 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医学教育同样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日益增长, 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也将大量增加, 由此将有更多的医学人才进入各种医疗和卫生服务机构, 担负起救死扶伤和卫生保健的职责。医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观将直接影响医院医德医风建设, 而临床实习生正处于学校教育和医疗实践的过渡时期, 医学生的医德观还处于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 在校期间的价值观念和医疗实践之间的差异会使他们产生困惑。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 无论是从教育成本还是从教育效果来看, 都是最佳时机。
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医德教育是确保医学生将来适应现代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 多种经营形式的医疗机构将出现, 将有更多医院从公益事业向盈利事业转变, 医患关系也逐渐变为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病人的权利意识及在医患关系中的主体意识大大加强, 对医生的职责和义务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关注焦点不再仅仅停留在医生的技术水平上, 而且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医疗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 各种资本形式进入医疗机构, 必将加剧医疗行业的竞争, 如何赢得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尊重, 提高医院竞争力, 已成为无需争论的一个现实问题。在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 使其尽早了解社会, 了解行业规律及医患关系发展趋势,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调整价值观念并形成正确的医德观, 为毕业后走上医疗岗位履行救死扶伤职责, 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思想基础。
2 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由此可见, 国家把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目前医生收受红包回扣、医患关系紧张等不和谐现象仍然存在, 其原因除了体制因素外, 医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 不仅要加强政治思想, 更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育, 强化他们的医德, 深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然而在医学教育中, 临床实习阶段往往是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薄弱环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教学主体认识不够。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 实习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医德教育方面, 两个主体在认识上都有偏颇。教师对医学技能的传授较为重视, 常常忽略对学生的医德教育, 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实习带队老师负责, 带队老师大多不是医学专业人才, 只是对学生进行教条式的医德教育, 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单一。目前医学生医德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 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学低年级阶段, 通常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 内容大多是高等学校通用教材规定的内容, 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在教学环节上, 在医学专业高年级主要是专业课程和临床操作技能课程, 实习阶段则只注重专业实践和操作实习, 而很少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修养课程。
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医学生在学校期间, 对社会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 对现实社会和医疗行业的实际情况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而现实中, 医疗机构在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使得传统的医德课难以自圆其说,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困惑感;加之学生原本就对简单的理论说教缺乏兴趣, 与医疗实践脱节甚至相悖的说教往往会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3 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
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课, 开设已有近20年的历史, 对医学生医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及专业素质的提高,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临床实习阶段中, 尽量选择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优秀医师担任带教老师,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伦理学知识, 做到言传身教。要让学生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原则, 帮助学生树立“无德不从医”的思想, 学会用伦理学的理论分析医疗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教学应以问题、专题和实践操作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实践, 真正领悟一名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
开展灵活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医务工作者具有奉献精神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而这种无私精神是通过言传身教, 日积月累锤炼塑造而成。可以利用学生实习的业余时间, 鼓励学生多参加实习医院组织的义务献血、植树、科技宣传等公益劳动, 督促他们自觉塑造无私的心灵;通过实习医院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 培养他们关心病人, 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利用休息日打扫医院病房、陪护住院病人、慈善捐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培养他们的同情感, 为今后向患者奉献爱心打下牢固的基础;加强实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管理, 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 进一步培养努力进取、实事求是的学风, 为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打牢基础。
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 为医学生医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条件。从医学生的培养过程看,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学校、实习医院有关部门应全力以赴强化这一时期的医德教育。首先, 各实习医院应该派出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实习生, 认真负责实习生医德教育、业务及日常生活管理。其次, 各实习医院应选派医德医风良好和医学技术精湛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 使带教老师的品行对实习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再次, 学校实习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各实习医院临床第一线, 了解实习生的思想动态,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解决德育方面的问题。
良好的医德是每一个医学生必备的品质, 医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临床实习阶段应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医学生医德教育, 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和批判能力, 能够正确区分医疗、科研实践中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 坚持正确科学的道德观, 选择正确的医德行为, 一言一行按医德要求办事, 努力捍卫医德原则和医德规范, 为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为人类解除病痛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分析了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并进一步探讨了临床实习阶段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为在临床实习阶段应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德教育活动, 让学生参与实习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 促进良好医德医风的养成。
关键词:临床实习阶段,医德教育,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宏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若干问题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00, 8 (4) :46-48.
[2]聂精葆.科学主义笼罩下的20世纪中医[J].医学与哲学, 1995 (2) :62-66.
[3]张广臻, 王晓燮.医学伦理教育与医学生[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 6 (2) :42.
经验医学阶段 篇6
1 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阶段医患矛盾存在的原因及特点
医院是救治患者的场所, 也是培养下一代医学人才的基地。进入医院实习是医学研究生培养最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 直接参与临床, 直接接触患者, 才能够锻炼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战能力。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存在两对矛盾体:医患矛盾和学患矛盾, 与一般的医患矛盾来说, 患者对于医学研究生的信任危机除了医德医风的信任危机以外, 更存在对其业务能力的信任危机, 一些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证书的研究生甚至被误解为“非法行医”而被推向医患纠纷的风口浪尖。由于教学的需要, 患者无形中成为了学生临床学习的教具或者标本, 这让本来因患病心情抑郁的患者心理压力更大。由于医学研究生尚处于学生阶段, 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和扎实, 从而导致患者质疑其权威性。另外医学研究生缺乏临床沟通技巧, 在处理医患问题时不能游刃有余, 交流过程中易让患者及家属感到不满, 从而引起患者的抵触情绪, 甚至引发医患纠纷。
2 研究生医患矛盾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对某医院在读临床专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150份 (一、二、三年级研究生各50份) , 回收150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98%。
研究表明就目前的医患关系, 22%的研究生认为较为和谐, 33%的认为一般, 而有45%认为目前医患关系存在不和谐, 尤其随着研究生年级的增加, 对于医患关系存在的不和谐见闻更多, 甚至亲身遭遇过医患纠纷事件。调查发现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期望过高、医患沟通不力、医生医治不当以及社会舆论是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40%的研究生认为医患沟通不力是导致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 而且随着研究生年级的增加, 比例越高。说明随着研究生在临床工作的时间越长, 接触病人越多, 越发发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以及现有医患沟通技能不足的缺陷。医患沟通作为缓解医患矛盾的最快速、最经济、最直接的方法, 越来越受到研究生的重视。
研究发现研究生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 沟通能力欠佳, 自信心不足等原因, 在与患者沟通时会觉得紧张, 比例为一年级78%, 二年级为53%, 三年级为12%, 说明了研究生临床实习阶段是研究生培养重要阶段, 不仅使其丰富了专业知识和提升了临床技能, 更使其掌握了与患者沟通的技能。然而我们也看出目前研究生临床实习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和谐的医患关系。调查中发现90%的研究生在和患者沟通前会进行自我介绍, 但是只有30%的研究生会主动告知自己是研究生, 有50%的研究生只有患者问及的情况下才会告知, 这是因为患者得知面对的是一名实习研究生时, 会表现出不理解, 不支持, 不配合, 甚至怀疑诊治结果, 这给医患沟通带来了极大阻碍。
在研究生沟通技巧调查中发现, 78%研究生能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述, 偏移话题时会礼貌进行引导。但是也有一部分研究生认为医患沟通主要是获得患者与疾病有关的信息, 对于患者提供的其他信息表现出不关心甚至是不耐烦, 甚至会打断患者。研究生获得医患沟通技巧的途径为60%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 30%通过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领悟与总结, 10%通过书刊、媒体等形式。大部分研究生表示自己缺乏对医患沟通技巧的系统理论。
3 缓解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阶段医患矛盾的对策建议
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阶段引发的医患矛盾已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而要处理好研究生临床实习阶段的医患关系需要学生、导师、医院、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3.1 学生因素
医学生面对的是具有复杂生理和心理活动的患者。他们不仅身体上有疾患, 而且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医生具有精谌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服务技巧[2]。医学研究生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 具备广博医学理论知识、 敏捷思辨能力和优良职业素养和医德风尚、精湛临床医技水平, 在可能的情况下取得执业医师证书, 这样才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与支持[3]。另外医学研究生在工作中必须重视自身的沟通方式方法, 给予患者更多的耐心、关心、细心、贴心以及爱心, 做到态度谦和、用语礼貌、表达通俗、语速缓慢、仪态得当, 只有有“医生样”的研究生才能被患者所接受。
3.2 导师因素
临床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临床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其敬业精神、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 这种示范作用对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性的医患沟通将产生深远影响[4]。按照相关法律, 医学研究生作为学生身份在临床过程中, 必须有导师或者上级医师的指导。在研究生带教过程中, 导师应严格管理, 避免因研究生操作不当引发的医疗纠纷。另外导师在带教过程中应多肯定、多鼓励, 在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的同时, 也可以增强患者对于医学研究生的信任感, 从而主动配合研究生的工作。
3.3 医院因素
医院应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确立追求人类文明和科学真理, 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医院文化, 营造优美和谐的人文环境, 使医院具有巨大凝聚力和朝气, 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紧张情绪得到放松, 医生在工作过程中心情愉悦[5]。另外, 医院应更加重视研究生教育, 将研究生视为医院成员, 提供固定办公设备, 发放与其他大夫一样的服装, 制作学生胸卡, 从而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学校因素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院校不单要进行医学科学教育, 也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和培养临床技能, 也要培养医德医风和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医学院校应开设沟通技巧课、法律法规课、医学人文课等, 把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 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身边服务典型、医疗标兵做经验交流, 现身说法分析医患关系的处理技巧和方法。此外应建立考评体制, 将研究生临床实习阶段医患关系处理纳入教学管理范畴。
3.5 传媒因素
客观、公正、真实、平衡, 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原则。而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过度关注医疗行业的负面新闻, 无形中放大了医患矛盾, 加深了双方的猜疑和误解, 助长了患者及家属的过激行为和嚣张气焰[6]。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媒体应该尽量为公众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 媒体应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职责, 以负责、公正、客观的态度做好报道。
3.6 社会因素
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 是医学研究生向医生转变角色的关键时期。对于医学研究生来说, 这个阶段不仅是专业知识充实的阶段, 也是临床经验积累的阶段, 更是医患沟通能力学习的阶段, 社会应该对于临床实习中的医学生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如果为了规避风险, 不让学生接触病人, 那怎样锻炼医学生的临床能力, 卓越医师培养又从何说起呢?
只有经过临床实习才能够培养出技术过硬的医学人才, 才能够保障老百姓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才可能保障我国医学事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学生、导师、医院、学校、传媒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过程中涉及的医患关系必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患关系的恶化, 医患矛盾逐渐成为影响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要处理好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阶段的医患矛盾需要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潘慧, 陈卓, 李乃适, 等.临床学习阶段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0:77-79.
[2]欧阳小琳, 林正, 韦春凌.加强临床医学实习生医患关系技能培养之浅见[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139-141.
[3]李正关.医学生和谐医患关系意识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10:700-701.
[4]寿红艳.从“医闹”现象谈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院管理论坛, 2007, 4:57-59.
[5]李永生.医院制度文化建设与医学职业精神[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 (10) :24-27.
经验医学阶段 篇7
1 医学职业精神内涵
关于医学 职业精神 , 有学者认为,医生职业精神是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1]。另有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精神是职业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精彩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全人类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2]。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加入推行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单位倡议,并获得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医学组织认可的“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活动,将医师职业精神概括为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置病人利益于首位、尊重病人自主性和社会公正,是医师职业精神崇尚的三项基本原则。
无论学者 们观点如 何 , 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考究必须与职业本质和职业目的结合起来 , 职业目的 是职业精 神的前提和 基础。人 类自医学 诞生以来 , 就以救死扶伤、服务健康为目的,重视生命、保存生命、挽救生命几千年来也一直被视为医生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衡量标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医乃仁术”、“医者父母心”之说,西方职业精神的奠基之作《希波克拉底誓言》也始终要求医生要以“为病人谋幸福”为基本要求。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人的生命至高无上、不可侵犯,救死扶伤是无尚崇高的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 圣职责。 ”因此 , 无论何时,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忠诚于人类健康事业都应该是医师职业精神的核心,这是由医学职业本质所决定。
2 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砥砺学生思想,规范、熏陶学生行为
加强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就在于通过营造一定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制度环境,使身处其中的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其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职业精神的各项建设活动,紧紧围绕班风学风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拓展,集中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素质,为学生提供行为参照,能够引导他们明确职业目标、培养职业信念、养成职业习惯、遵守职业纪律。同时在寻找自身成长与成才、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结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2.2 有助于提升医学生品行素养
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直接关系着社会进步和医学事业的发展。他们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医学职业精神是在医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一旦形成,又具有能动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本职工作,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强化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使之内化于心、外塑于行,促进其自身品行与素养的全面提升。
2.3 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
近年来,医疗纠纷多发并呈明显上升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患者法律意识、消费者意识、医疗效果期望值日益增高,以及医疗意外、疑难杂症等因素外,医务人员职业操守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有调查显示,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占比不到20%,80%医疗纠纷源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的直接来源和主体,同时也在临床接触各种各样病人,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能够促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恪守医德规范,改善服务态度,加强交流沟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3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实践探索
医学职业精神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患者、对待社会的态度,其实质是责任感、使命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优秀品质。它们通过教育形成,在实践中逐步加强并养成自然。
3.1 发挥德育课堂主阵地作用,实行“三化”、“四阶段”教育
医学职业 精神的培 育从课堂 开始,其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因此,我们坚持以职业精神教育为核心、以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为依托,积极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如积极推进德育学科建设,整合临床医学院资源,主编出版《医德修养》,撰写教学大纲,开展集体备课,形成了适用长学制、本专科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规范教材,使医德教育更加系统规范。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做到德育目标“层次化”,将德育总目标分解到各年级,并提出不 同要求和 标准 ; 德育内容“专题化”,将职业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沟通技巧等学生重点关注的内容以专题形式进行系统深入讲解;德育工作“规范化”,医院党委 书记、教 学院长、 教育处长、 党总支书 记等为教 研室主要 成员,形成整套工作制度规范管理。同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实行“四阶段”教育。入学开始进行入院教育,上好德育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精神;实习前,进行入科教育,使学生了解实习医生的责任和任务,为在实践中学习奠定思想基础;选导师前教育,教育学生了解自身性格、能力和专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好导师;毕业教育抒发同学情、师生情、母校情,使其感受毕业喜悦的同时,激发工作热情,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医学生学习生涯始终。
3.2 发挥带教老师主导作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培养并重
任何教育 制度 , 无论设计 得如何规范巧妙,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临床医学院拥有一批既有丰富临床经验 又有较强 理论水平 的学科带头人 , 同时还有 一批学风 扎实、严谨求实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为带教教师,他们本身就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因此,我院充分发挥师资队伍优势,认真挑选专业精湛、个人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带教工作,鼓励和要求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引导功能,努力将专业教育与医德教育相结合,贯穿医学生临床实践始终。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着力点,开展“走近临床一线扣击成才心灵”等主题教育活动,请年轻医 师分别讲 述参加抗 震、援外、援疆的亲身经历,踏寻他们如何从一名医学生成为合格医生的成长足迹,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走进宣医‘名医堂’”活动,向同学们介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老专家事迹,使其领略大家风范,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3.3 发挥环境育人隐性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医院环境 是医学生 职业精神 培养的最重要外部环境,我院把建立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作为推动学生职业精神的 重要手段 。因地制 宜 , 挖掘德育资 源 , 一方面建 设良好的 物质环境,通过创设情景和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定期开展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提供温馨的教育环境;建立文化墙,悬挂师德高尚的教学名师相片,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利用橱窗、宣传栏等及时展出各种文化活动有关情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利用医院文化建设活动,引导学生融入开放性德育大课堂。如为了引领、塑造学生的价值 取向和精 神风貌 , 开展了“名师引领学医路职业精神助我行”主题系列活动,由党委书记结合宣医发展及医生成长,讲述医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利用医院院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等大型活动契机,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校、爱院的责任意识;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多种活动,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青年才艺大赛”等,也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对其中榜样加以宣传。
3.4 发挥党、团、学生会组织引领作用,将职业精神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党、团支部和学生会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级重要组织,在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我院始终注重将职业精神培养与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活动相结合,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板报制作评比等各种活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各学生支部还结合自己特点围绕社会实践展才华、如何就业谈感想、高雅艺术赏析等内容开展活动,以座谈、参观、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满足了他们多方面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学生道德品质、身心素质、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3.5 发挥社会实践载体作用,培养医学生职业责任感
【经验医学阶段】推荐阅读:
经验医学09-25
「经验」医学论文写作的开题报告格式09-20
基础阶段医学生07-29
临床前阶段医学本科生08-23
创业起步阶段的经验11-28
高三阶段学习经验总结08-21
考研英语二:三大阶段复习备考经验06-14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经验交流09-10
医学实习指导动物医学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