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商的风险

2024-10-24

进口商的风险(通用11篇)

进口商的风险 篇1

摘要:信用证是现代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方式, 属于银行信用,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进出口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 大大降低了交易风险, 故在国际上得以广泛应用。但是, 信用证业务自身的复杂性以及银行审单时强调信用证的独立性加大了信用证风险防范的难度, 一旦出口商出现违约或者欺诈行为, 进口商将承担很大的风险。因此, 面对信用证结算的风险, 进口商认清欺诈行为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用证,风险,UCP,开证行,进口商

1 信用证的定义及特点

⒈1信用证的定义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2007年修订本) 》, 即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 (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 ntary Cre dits, 2007 Re vis ion, ICC Publication No.600, 简称UCP600) ) 对信用证所作的定义是:“信用证意指一项约定, 无论其如何命名或描述, 该约定不可撤销并因此构成开证行对于相符提示予以兑付的确定承诺。”

简言之,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这里所说的一定条件, 是受益人提交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单据。

1.2 信用证的特点信用证的特点表现为三方面:

1.2.1 开证行负第一性付款责任。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开证行以自己的信用做出付款保证, 负第一性付款责任。只要出口商递交的单据满足“单证相符、单单相符”, 开证行必须付款, 其付款不以进口商的付款为前提条件。

1.2.2 信用证是一项自足文件。

信用证的开立虽以买卖合同为基础, 但一经开立就成为独立的法律文件, 不受合同的约束。银行审单只审核单据与信用证一致, 不过问合同。如果开证申请人对合格单据付款后, 发现货物与单据不一致, 只能根据买卖合同和收到的相关单据与受益人和有关责任方交涉, 与银行无关。

1.2.3 信用证是纯单据业务。

UCP600规定:“银行处理的是单据, 而不是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其它行为。”

2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商的风险

信用证交易的特点使它经常成为被诈骗分子利用、从事诈骗活动的主要工具。

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 银行的付款责任同买卖双方合同项下的履约责任相分离, 银行无法对基础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银行履行付款责任的前提是出口商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的规定“表面”相符, 正如UCP600规定:“银行对任何单据的形式、充分性、准确性、内容真实性、虚假性或法律效力, 或对单据中规定或添加的一般或特殊条件, 概不负责;银行对任何单据所代表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履约行为的描述、数量、重量、品质、状况、包装、交付、价值或其存在与否, 或对发货人、承运人、货运代理人、收货人、货物的保险人或其他任何人的诚信与否, 作为或不作为、清偿能力、履约或资信状况, 也概不负责。”当开证申请人付款赎单后提货时才发现无货可提, 或货物与合同不符, 而此时出口商早已安全收汇。进口商已不能要求开证行退回货款或要求开证行向出口方追索, 只能依照货物买卖合同的规定向出口商追索货款, 而行骗者早已销声匿迹, 索赔很难成功。

进口商可能遭到的欺诈有以下几种:

2.1 伪造单据。

欺诈者利用信用证凭单付款独立于合同的性质, 通过伪造信用证项下所要求的全套单据, 骗取货款。其典型特征是无基础交易存在、“假买假卖”、“假单无货”, 旨在套取银行融资或不知情的第三方的定金或预付款。

信用证通常要求受益人提交商业发票、保险单和提单等运输单据。其中商业发票由出口商制作, 容易伪造;保险单据虽然由保险公司签发, 但是保险公司在签发时完全依赖于投保方的诚实告知, 不可能实地了解。因此, 如果卖方不作诚实说明, 保险单中的内容也不真实;承运人一般根据包装物上的说明和外表来签发运输单据, 托运人的不诚实陈述会导致运输单据内容的不真实, 例如出口商收到信用证后, 将残次品或废物载入假造的提单中, 却使提单表面上符合信用证的要求, 所以开证行必须付款, 其结果导致进口方遭受损失。

⒉2凭保函换取清洁提单。

UCP600规定银行只能接受清洁运输单据, 清洁运输单据是指未载有明确宣称货物或包装有缺陷的条款或批注的运输单据。如果货物存在瑕疵, 应该在提单上做出不清洁批注, 但有的出口商向承运人出具保函, 保证补偿承运人签发清洁提单可能造成的损失, 要求其不做出上述不良批注, 以便顺利收汇。从法律角度讲, 这是出口商与承运人串通共谋对收货人的欺诈行为。

2.3 倒签提单、顺签提单和预借提单

2.3.1 倒签提单、顺签提单和预借提单的概念

(1) 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都是承运人或代理人应托运人的要求, 以早于货物实际装船的日期作为提单签发日期的提单。倒签提单是在货物装船完毕后签发, 预借提单是在货物还未装船或未装船完毕的情况下签发。 (2) 顺签提单是指在货物装船完毕后, 承运人或代理人应托运人的要求, 以晚于货物实际装船完毕的日期作为提单签发日期的提单。

这些提单的签发方式都属于违法行为。

2.3.2 托运人换取倒签、顺签和预借提单的目的。

托运人要求承运人这样做, 是为了使提单上记载的签发日期符合信用证关于装运期的规定, 以便能结汇。承运人通过伪造装运日期以掩盖出口商违反信用证装运条件的行为。

2.3.3 倒签提单、顺签提单和预借提单对进口商造成的危害。

在订立合同时销路较好的货物, 由于到货期晚了, 在货物运抵后价格下跌, 造成进口商无利可图甚至有可能亏本;对于应节货物, 如果不能在进口商预计供货的节前运抵, 进口商的损失会很大, 除了金钱上的损失外, 进口商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来处理倒签提单所造成的货物补给不及时等情况。对于进口商来说, 提单的签发日期是装船时间的证明, 承运人应出口商的请求提供倒签提单, 进口商如果找不出证据证明此提单属于倒签, 就会失去向出口商提出索赔或取消合同的权利。可见, 倒签提单是对进口商的一种侵权行为。

2.4 倒填交单日期。

受益人应在信用证规定的期限内提示单据, 若受益人未能在此期限内提示单据, 则开证行有权拒绝支付信用证项下的货款。因此, 受益人可能要求出口地银行倒填付款、承兑或议付的日期。

这是利用了《UCP600》上所说的:“银行应有一个合理的工作时间, 即从收到单据的翌日起算五个工作日来审核单据”。例如, 某信用证规定“6月30日到期”, 但是受益人将单据送达银行议付的日期是7月4日, 该信用证已经逾期交单四天了。银行应在其面函上批注:“LATE PRESENTATION”或者“L/C EXPIRED”, (迟交单, 或信用证已逾期) , 但是这样做就造成了“单证不符”, 会对出口商安全收汇造成障碍。因而, 少数受益人就要求议付行倒填日期, 即在银行的面函上将受益人的“交单日期”仍写成6月30日, 而银行的“寄单日期”写成7月4日, 从而使单证的表面相符。这种作弊行为难免会使进口商受到损失。

2.5 短装或冒装货物。

UCP600规定:“载有诸如‘托运人装载和计数’或‘内容据托运人报称’条款的运输单据可以接受。”一些不法之徒便利用承运人不清点集装箱内货物之机, 以次货、假货、短装货行骗。其特点是有基础交易存在, “真买真卖”, 但“真单劣货”、卖方存在欺诈行为。而银行只管单据, 不管与单据有关的货物出现了问题, 买方的利益会受到损失。在这种欺诈行为中, 卖方往往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货物为诱饵, 骗取买方上当。

3 进口商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风险防范

我国的进口企业在使用信用证支付方式时, 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

3.1 慎重选择交易对象, 做好资信调查。

可以通过贸促会驻外机构、中国银行驻外办事处或外国合作银行、协作律师事务所和协作调查机构、出口商所在国的资信评估机构、商业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 对外商在当地注册情况、实际办公情况、通讯情况及银行信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 并建立完备的供方档案, 以供今后查询。

对开证行应有所选择, 以防止国际威望不高、国际结算水平较低的银行碰到问题缺乏处理能力。

3.2 严格审单。

进口商除应审核单证、单单是否相符外, 更应侧重单货是否相符、单据所填日期与货物到达时间是否合理, 如果发现提单有倒签的可能, 可以查询航海日记, 把握证据后向出口商和承运人索赔。

⒊3针对不同的客户, 申请开立不同条款的信用证。

签订大宗商品进口合同时, 在信用证中应对提单、保险单、商业发票、商检证书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例如, 要求出口商提供由权威的商检机构出具的商检证书, 以保证货物的质量。

对于不太了解的出口商, 合同金额不宜过大, 尽量采用远期支付方式, 即使欺诈情形暴露, 只要出口商尚未获得偿付, 进口商便有足够的时间取证以申请法院的止付令, 同时也令欺诈者心虚、知难而退。

3.4 选择适当的贸易术语, 力争己方对船公司的选择权。

在选择价格条件时尽量以F组贸易术语成交, 由己方租船订舱。这样, 进口商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且信誉良好的船公司送货, 防止出口方和船方相互勾结, 也可以派人到装货港检查货物是否符合合同的要求, 杜绝卖方的货物欺诈。

在非己方办理运输的情况下, 如对运输船只存有疑问, 应委托船公司、银行或国际组织协助调查船只情况。

3.5 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操作制度, 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应向业务人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 积极了解银行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规, 并提倡以电子提单进行交易。业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国际商会.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UCP600 () ICC600号出版物) .2007.

[2]夏煜.信用证欺诈及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

[3]方士华.国际结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

进口商的风险 篇2

朴丽

【摘要】在国际贸易中,结算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收汇的安全。托收程序简便,手续快捷,受到外贸人士的青睐。但由于基于商业信用,出口商承担很大风险,若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很容易使货款石沉大海。【关键词】托收 D/P 风险 防范措施

The Research about Risk and Prevention of Exporters under the Collection of D/P

Piao Li 【Abstract】Which payment term to choose make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safety of getting the payment for goods.Collection’s proceeding is sample and shortcut.So many merchants would like to.But it is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which is on the base of commercial credit and contains bigger risk for the exporters.Thus effectual preventio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ake back the payment.【Key words】Collection ; 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 ; Risk ; Prevention 在我国出口贸易中,信用证使用比率占80%-90%左右,而剩下的则是使用汇付、托收等方式。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使用汇付、托收等方式的比率高达80%,而使用信用证方式则不到20%。令我们不解的是,我国使用比较安全的信用证却使我国出口收汇中的应收未收账款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坏账率占出口总额的0.25%-0.5%,而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坏账率占出口额的5%。这是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出现这种反差是为什么呢?下面笔者对此进行探讨。(数据资源来自:张茂荣.<托收方式与风险防范>)

一、D/P的概念和程序

托收方式可以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两种,作为货款结算方式的主要是跟单托收。根据交单条件的不同,跟单托收可分为付款交单(D/P)和承兑交单(D/A)。

在托收业务中,一般有四个当事人,即委托托收收行收款的委托人(即卖方)、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向买方收款的托收行、接受托收行的委托向买方收款的代收行以及汇票上的付款人(即买方)。托收行和代收行按照授权行使各自的权利,同时承担各自的义务。两个银行在托收业务中,没有为买方付款的义务,它们提供的只是银行的服务,对卖方货款能否收回以及何时收回,没有任何责任,除非银行超越代理权限行事。

D/P(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称为“付款交单”,是指进口商付清货款后才能取得货运单据。

采用D/P托收结算方式的程序是:1.出口商按合同要求发货,委托一家出口地银行将汇票与单据一并向进口商提示请求付款;2.出口地银行(托收行)接受出口商的申请(委托人),委托进口地银行向进口商收款;3.进口地银行(代收行)受出口地银行的委托,向进口商(付款人)交单提示;4.进口商(付款人)审单以后根据单据向进口地银行付款;5.进口地银行收到进口商支付的货款付给托收行;6.出口地银行结汇

关业务流程图如下:

(图来自:韩淞、朱赛芳.< 我国出口托收商D/P项下的风险和防范浅析>)

二、出口商D/P项下的风险

由于托收是一种商业信用,出口商能否收回货款完全是基于进口商的信誉程度,所以出口商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常常是难以预测的。一旦进口商在签订贸易合同时的市场价格与最终货物到达进口国地时的市场行情由畅转滞,出现价格下跌,势必影响买方支付货款的积极性,进口商就借口货物规格不符、包装不良、品质不佳、数量短缺或要求降价等为借口,拒付单据。(观点摘自:赖茂琴.<托收业务中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2.进口商的信用风险

一种情况是进口商的企业因经营不善而破产,或者其企业虽然存在但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付,造成出口商的货款不能收回;另一种情况是进口商因市场发生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如发货后进口地的货价下跌)而借故毁约、拒付。(观点摘自:史亚荣.<托收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与防范研究>)3.因进口国政治原因造成的拒付。

进口商所处国家的政治风险通常也会影响进口商的对外支付。进口国的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进口国因战争、骚乱、罢工等原因造成进口商不能按时付款;进口商因未能取得进口许可证而不能付款;由于进口国加强外汇管制而造成进口商无法申请足够数量的外汇等等;海关管理的新规定等有可能使进口手续受到影响;由政治变化带来的影响,诸如新政府的新经济政策、针对出口国的敌对性新法案等等。(观点摘自:赖茂琴.<托收业务中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4.D/P远期(D/P After Sight)当作D/A处理

在银行家学会编写的“国际贸易融资”(Finance ofInternational Trade)第四版中已将D/P远期这种付款交单条件删除,致使目前欧洲多数国家,如英、法和卢森堡及瑞士等,均将D/P远期当作D/A来处理有了法律依据。再者,根据国际商会《托收统一规则》(Uniform Rules for Collection)第522号出版物(下称《URC522》)规定:托收业务若与一国,一州或地方必须遵守的法律和/或条款规定有抵触,则要受当地法律的制约。此外,《URC522》第7条a款规定:“带有凭付款交单的指示托收,不应包含远期付款的汇票。”可见,由于存在D/P远期处理的差异,国际商会(ICC)并不鼓励D/P远期这一托收方式,以避免一些银行按D/A处理,使受票人(进口商)轻易取得商业单据,违背付款交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本质与初衷。(观点摘自:张蓉.< 我国出口托收商D/P项下的风险和防范浅析>)

5.使用记名提单(Named Consignee B/L)的风险。

记名提单又称直交式提单(Straight B/L),即在提单的收贷人栏载明特定的收货人名称。记名提单存在万一进口商不赎单货物无法转让的风险,另外记名提单是否属于物权凭证,各国法律规定迥然不同,例如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认为记名提单是物权凭证,而美国、中国香港则认为记名提单不是一种货物凭证,承运人有权将货物直接交付给记名收货人,而无需出示记名提单。虽然我国学术界对记名提单是否是物权凭证还有争论,但从谨慎的观点出发,出口方应当把记名提单视为形式提单,而非实质上物权提单,它应属不可流转的收据和运输合同证明,仅限在买卖双方是两个协作公司或者子母公司之间或收货人是卖方的代理等情况下适用。

6.货物不是以到岸价(CIF)计价的风险。

在D/P条件下,出口商要保障货物所有权,最好以CIF价格条件签定贸易合同,因为CIF价格条件是由出口商投保并掌握保险单据,这样货物运输途中一旦发生损失,他可利用索赔权从保险公司获得货款赔偿。如果他报价用了FOB(离岸价)或CFR(成本加运费)价格条件,则由进口商来办理货物保险,那么出口商掌握的货物权益将是不完整的。此外,FOB贸易术语意味着买方负责订舱运输货物,控制运输全过程。倘若不法进口商早就心存叵测他就会委托一家与其关系“特殊”的境外货代公司充当承运人,后者此时并不具备运输货物的资质和能力,有些甚至是“皮包公司”。这就会出现出口商提交的运输行提单仍在代收行,但货代公司已把货物交给了进口商这种丧失物权的风险。

(观点摘自:韩淞、朱赛芳.< 我国出口托收商D/P项下的风险和防范浅析>)7.由于寄单的快递公司的失误,或银行的不规范操作或随便放单行为,也可能给出口商带来风险。这些现象在南美、中东、南欧等一些国家常存在。(自己的观点)

8.代收行的错误选择

代收行把握着的是否放单给进口商的关口。在D/P项下,在进口商付款后,才可以把单据交给进口商。若代收行擅自把单据给进口商,虽然理论上他应该承担责任,但他会就本国的一些惯例解释,则此时出口商将钱货两空。(自己的观点)

二.出口商D/P项下的风险防范措施

托收结算虽然对出口商有一定的风险,但在欧美国家却运作得很好,其坏帐率不足0.5%。这说明只要作好防范措施,托收风险是能被控制到最低线的。出口商可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一)交易前必须选择好可靠的合作伙伴

出口商在交易前要慎重调查合作伙伴的资质,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即使是多次打过交道的客户也应仔细调查和考察其资信状况和经营作风。对客户的调查范围主要应包括:经营范围、经营能力、产品的市场行情、以往的资信状况等等。调查途径可以通过国内外银行、国外的工商团体或征信机构、我国驻外商务机构、国外出版的厂商年鉴等渠道进行。(观点摘自:史亚荣.<托收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与防范研究>)

(二)了解进口国的有关贸易管制条例和法规

在和一个实行严格贸易管制的国家的进口商打交道时一定要倍加小心,因为各个进口国的贸易管制条例和法规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国家规定进口方在进口某种商品时必须事先获得进口许可证,因此出口商在装运货物之前必须收到进口商寄来的进口许可证副本或取得进口许可证的通知电报后再发货;有的国家规定进口要取得外汇许可,因而出口商也要了解对方是否申请到外汇,否则,出口商的收汇将无保证。(观点摘自:史亚荣.<托收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与防范研究>)

(三)掌握好交单条件

出口商应注意交条单条件的确定#如果可能的话,尽量采用即期付款交单方式。如果一定要采用远期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应对期限加以限制,付款期限不宜过长一般掌握在不超过从出口地到进口地的运输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远期付款交单方式的具体掌握方法在国际上尚无明确规定各国的处理方法不同。有些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不接受远期付款交单的跟单托收,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银行则把远期付款交单方式视为承兑交单方式。因此,出口商在采用远期付款交单方式跟单托收时,应注意合理使用。(观点摘自:徐伟川.<浅谈国际结算跟单托收方式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四)在托收业务中一定要慎选代收行

在出口业务中会经常碰到这样的进口商,他们同意D/P支付方式,但提出由自己来选择代收行,这时一定不能贸然答应他们的要求。因为进口商既然特意指定代收行,就说明他与该行具有良好关系,在远期付款交单的情况下很可能凭借自己与代收行的特殊关系提前借出货运单据提货,货到手后再找借口拖延货款,这时,即使出口商想追究代收行的责任,也常常由于地域的问题不能取得理想结果。另外由进口商指定代收行,托收行在觉得不可靠的情况下会拒绝出口商的托收申请,这使出口商的收汇更无保障。

(五).应严格按出口合同规定装运货物,制作单据,以防止买方以单据不符而借口挑剔。单据内容应准确真实,和贸易条款规定相符。单单一致,如汇票发票金额一致,运输单和发票中装运数量,重量相同,保单生效日期不迟于运输单据上的日期等。还要注意单据的种类齐全份数完整。(观点摘自:赖茂琴.<托收业务中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六)在D/P托收业务中出口商最好选择CIF价格条件成交。

因为在CIF条件下,国际货物买卖涉及的三个合同(买卖合同、运输合同和保险合同)卖方都是主当事人,出口商此时完全控制着货物的装运及投保,这不仅可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损坏或灭失导致进口商拒付时索赔无着的风险,而且又可规避因不法进口商与货运代理合谋诈骗的风险。但要灵活运用,如果进口方坚持以FOB价成交,为不错过商机,出口商可采取以下措施规避风险:(1)争取采用船公司出具的提单取代货代公司出具的提单。船公司大多信誉良好,即便有时凭担保将货放给客户而出现问题,也会凭借其信誉与实力,予以妥善解决,其信誉度远非货代公司可比。

(2)如果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对方指定的货代公司并使用货代出具的提单,必须要对货代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查,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并且也未得到商务部批准的非法货代公司坚决不能委托其代为办理运输。(3)出口方还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申请投保卖方利益险的方式规避风险。投保卖方利益险是保险公司专为出口企业提供的以FOB或CFR价格条件成交出口时,为保障卖方利益而设置的独立险别。在此险别下,如被保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投保范围内风险造成损失,国外买方既不付款赎单,又拒绝支付货物受损部分损失时,保险公司对买方拒绝赔付受损或灭失部分的损失进行支付赔偿。(观点摘自:张蓉.< 我国出口托收商D/P项下的风险和防范浅析>)

(七)卖方预收一定的预付金

建议大家在要求收取预付金的比例时,以该批货物从起运地到目的港所需费用的两倍或者略高一点为佳,一般在合同值的25%-30%。(自己的观点,数据为参考)

(八)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以减少出口收汇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以鼓励本国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贸易,开拓国外市场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出口贸易收汇风险保障保险业务。以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为收汇方式的信用期不超过180天的出口合同可以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风险”,投保该险后,如果进口商破产无力偿还债务、不按期支付货款、违约拒收货物,或因进口国实行进口限制或禁止进口、外汇交易管制、发生战争和政治**等而给出口商造成损失,保险公司将予以赔偿,一般情况下,赔偿商业信用风险所致损失的80-90%,政治风险所致损失的90%。同时,保险机构进行的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也可帮助企业选择有利的贸易方式和条件,根据不同的客户情况采用不同的付款方式、放款额度和期限。(观点摘自:赖茂琴.<托收业务中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九)与其他方式结合。

如信托收据,或是银行保函,或是办理国际保理。这样都可以把风险转嫁给银行或是保理公司。把商业信用转变为了银行信用,对出口商收汇有很大的保障。(自己的观点)

(十)找好必要时的代理人

托收业务毕竟是一种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结算方式,出口商在采用这种方法回收货款时要作最坏打算,要考虑到因种种原因会导致进口商拒绝付款赎单,使已发运到目的地的货物将面临无人提取进而变质丧失效用的局面。这时如果出口商在托收合同中规定了国外的“必要时代理”,就可以由其去代收行取单、提货、存仓、保险甚至寻找新的买主,这样会使出口商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论文】

进口商的风险 篇3

关键词:信用证 单证相符 风险 防范措施

一、案情简介

2004年9月,大连一凡贸易公司向大连市A银行提出申请,开立了金额为106万美元、期限为提单后120天的远期信用证,合同的标的物为进口带鱼,运输方式为冷冻集装箱运输,受益人为日本光良贸易公司。该年10月,A银行收到了日本Y银行寄来的全套单据,A银行经审核发现单据没有问题,便将单据提示给一凡贸易公司要求承兑,此时,进口商一凡公司提货后发现该批货物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鱼内脏部分脱落,鱼身断裂较多,外观形体较差,遂向A银行提出书面申请,要求与受益人协商后再办理远期汇票承兑手续。A银行电洽Y银行并得到了Y银行的确认电。随后贸易双方围绕商品降价和补偿供货两方面进行了艰难的协商,最后达成了“降价至78万美元、2005年5月20日付款、4月底前补偿供货3000公吨”的新协议,A银行在得到各方确认后予以承兑。但光良贸易公司又一次拖延履约,4月底前并没有补偿供货,致使进口商一凡公司的内贸合同难以执行,陷入被国内数家买方索赔的困境。于是一凡公司向光良公司提出分期付款的要求(5月20日先付23万美元,余款56万美元待光良公司履行协议后再付)。A银行按期付出了第一期货款,但光良公司却一再拖延补货,并指示Y银行向A银行追付余款。显而易见,光良贸易公司是因为得到了银行的承兑和第一期付款想直接从银行收款了之,并不想承担补货的义务,一凡公司认为光良贸易公司的做法存在欺诈,便坚决不同意支付余款。遂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停止支付该信用证项下的56万美元。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2月向A银行下发了止付令,止付金额为56万美元,止付时间为6个月。 通常来说,此案下一步应进入司法程序。但光良贸易公司是日本的知名企业,在业界颇有地位,它利用关系找到了A银行北京总行和大连市人民银行,并通过人民银行要求A银行出示国内立法中关于止付令的法律依据,同时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递函,声称要全部撤回光良贸易公司在辽宁省的全部投资,中止在建项目。A银行受到各方压力,考虑到光良公司的影响以及银行已经承兑的事实,只好遵照总行的命令,同一凡贸易公司一起向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了止付令,并全额付出了56万美元的余款。一凡公司因为没有得到光良贸易公司3000公吨的补货,又支付了内贸合约中的违约款,损失高达400多万元人民币。

二、信用证支付方式的缺陷分析

这一则案例中进口商损失巨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出口商利用信用证结算的特点,在违约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货款。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年修订本)》,即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简称UCP600)对信用证所作的定义:“信用证意指一项约定,无论其如何命名或描述,该约定不可撤销并因此构成开证行对于相符提示予以兑付的确定承诺。”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开证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只要出口商递交的单据“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开证行必须付款;2、信用证是一项自足文件,独立于基础合同,不受合同的约束;3、信用证是纯单据业务,银行只负责单据,不过问货物。信用证存在的这些特点有利有弊,一方面,它极大地便利了国际贸易的进行,促进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也给参与交易的当事人提供了违约甚至违法的可能,影响了交易活动的正当进行。

从该则案例中归纳出信用证交易存在的主要缺陷有三点:

其一:在信用证支付中,银行的付款责任和贸易双方合约项下的履约责任是相分离的,交易中信用证的流程同贸易双方的贸易流程是两个不同的线路,银行无法也无需对基础交易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

其二:信用证交易本身业务的复杂性以及它在交易过程中具备的融资功能,使得诈骗分子常利用它从事诈骗活动。其典型特征是在无基础交易存在的情况下,通过“假买假卖”、“假单无货”的操作方式,套取银行融资或不知情的买家的定金或预付款。

其三:信用证机制本身的特性即“表面真实性”和“独立性”使得欺诈者有机可乘,信用证项下银行只过问单据,若单据与信用证条款表面一致即付款,而对与合同项下的货物、服务及其它方面出现的问题概不负责。这使得在多年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不时发生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卖方以次充好的欺诈案件,卖方“真单劣货”,而根据独立性原则银行仍需付款,而使买方遭受损失,违背了公平贸易原则。

三、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商面临的风险

(一)卖方(受益人)伪造单据

是指受益人或他人以受益人的名义,利用信用证支付方式“凭单付款”的性质,用伪造的单据进行诈骗,而实际上并没有交货或者以次充好,通过伪造与信用证相符的单据,达到表面上的“单证相符”来骗取货款。这是卖方诈骗中发生率最高的诈骗行为,对买方来讲风险很大。

例如,国内A公司与外商签订一笔价值400万美元的进口钢材的合同。在A公司依约开出信用证后,外商在装运期内发来传真,称货物已如期装运。不久开证行收到由议付行转来的全套单据,经审核单据无不符点,开证行即对外承兑。一个多月后,A公司仍未收到货,根据提单载明的信息(货物于某东欧港口装运,在西欧某港口转运至国内港口),于是向伦敦海事局进行查询,得到的消息是:在所述的装船日未有该属名船只在装运港装运钢材。由此断定这是一起典型的以伪造单据进行的信用证诈骗。但此时信用证项下单据已经开证行承兑,且据议付行反馈回的信息,该行已买断票据,将融资款支付给了受益人。开证行被迫在承兑到期日对外付款,A公司损失惨重。

(二)卖方(受益人)短装或“以次充好”

这种情况在实际业务中也比较常见,其特征是存在基础交易,卖方也按期交货,交单也符合要求,但单货不符,卖方“以劣充优”或者短装,根据UCP600第26条b款规定,“载有诸如‘托运人装载和计数或‘内容据托运人报称条款的运输单据可以接受”。一些不讲诚信的出口商便利用这一点,在集装箱内装入次货、假货或者少装货。虽然直接违约了,但因为单据符合要求,银行会照常付款,最终受到损失的仍然是进口商。

(三)受益人与船东合谋,欺诈进口商

卖方所交单证中提单是最重要的物权单证,通常由船东或货代出具,出口商单独造假不易。因此实践中,往往和船东合谋,共同欺诈,而这显然加大了对进口商的危害性与危险性。具体来讲,这种方式表现为以下几点:

1、受益人在没有实际装运货物的情况下,与船东伪造提单及其他相关单据,凭以结汇,直接诈取款项。此种诈骗性质最为严重。

2、受益人凭保函换取清洁提单。根据UCP600的规定,银行只能接受清洁运输单据。如果货物存在瑕疵,船东应在提单上做出不清洁批注,这种做法也是对买方的保护,但出口商为了顺利收汇,往往会向承运人出具保函来换取清洁提单。这种做法直接损害了买方的利益,法律上可视作受益人和船东共同诈骗。

3、倒签提单、顺签提单和预借提单。信用证中通常都有装运期的规定,提单日期不符合该日期就无法正常结汇,而实践中往往因为各种情况,造成托运人晚交货物,为了顺利结汇,一些出口商会要求承运人于货物装船时预借提单,或装船后倒签提单以隐瞒延迟交货的行为,这些做法都属于违法行为。

四、 信用证方式下进口商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签约前做好资信调查

签约前,进口商可通过调查出口商的信息来审慎选择交易伙伴,调查可借助各种途径如政府或行业协会网站、贸促会驻外机构、中国银行驻外办事处或外国合作银行、协作律师事务所和协作调查机构、出口商所在国的资信评估机构、商业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来核实外商的注册登记情况、企业规模、实际办公地点、生产实力、行业声誉、银行信用等情况,并据此建立出口商档案,以供以后签约、履约使用。

(二)严格、全面审单

进口商在审核单据时,除应审核单证、单单是否相符外,对单货是否相符的情况也需关注,例如在远期信用证的情况下,买方已发现货物质量问题,走诉讼的途径解决问题往往费时费力,进口商这时应严格审核单据,对单据中任何微小瑕疵不要放过,尽量通过提示单据不符的方式拒付或少付货款,以保证自己的权益。另外对于出口商和船东共同造假的情况,进口商需仔细审核提单等货运单据所填日期与货物到达时间是否合理,或者通过网站了解船舶动态,如果发现提单有倒签的可能,可通过查询航海日志,取得证据后向承运人和出口商索赔。

(三)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

为防止出口商和船东或货代合谋,伪造提单或倒签提单等来侵害买方利益,在签约时,进口商可通过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来把握对船公司的选择权。例如尽量以F组价格条件成交,由买方来租船订舱,这样进口商可以选择自己熟悉信任的信誉良好的船公司和代理,从而杜绝此类诈骗的发生。如果没有按此签约的话,买方也可以委托代理装货前到装货港检查货物,了解实际装运货物的情况;若对运输船只不熟悉,也可以委托船公司、代理等协助调查船只情况。

(四)根据客户的不同,开立不同条款的信用证

进口商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主要依据是合同,但实际执行时,合同和信用证是分开的,因此进口商应注意信用证条款的开立,对不同的客户,开立不同的条款,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例如在签订大宗商品进口合同时,在信用证中应对提单、保险单、商业发票、商检证书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增加一些第三方的单证,例如要求出口商提供由权威的商检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以此来对出口商形成制约,防止其造假。

(五)合理利用“诈骗例外”原则

随着信用证诈骗的日益盛行,对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造成了障碍,2006年1月1日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保护受害方提供了一些依据,信用证申请人可根据其中的“欺诈例外”原则就信用证项下受益人的诈骗行为要求法院出具禁付令,“欺诈例外”原则是指银行在一般情况下需遵循信用证独立性交易的原则,但如果买方确有证据证明卖方实施了欺诈行为,买方可通过向法院申请颁发止付令的方式对银行的付款或承兑予以禁止。银行可拒付贷款,欺诈可以说是信用证下不必支付的唯一例外,这在使用远期信用证下往往有所帮助,即期信用证下因为付款时间往往在前,而买方验货在后,止付不太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①国际商会.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ICC600号出版物).2007

②武义海. 对一宗进口议付信用证终止支付一审判决案件的浅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7)

③周梦,王敏涛.进口商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的风险及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2010(8)

④王鹏. 关于信用证项下款项的中止支付问题[J]. 国际商务财会,2009(12)

⑤熊嘉忻. 浅谈信用证付款方式下的买方风险及其防范问题[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4)

国际货物进口贸易的风险防范研究 篇4

一、我国进口贸易风险因素分析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合同签署双方的诚信度, 以及银行和投资商的信用度。总的说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资金方面的风险, 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合同条例签署不明确、合同双方不按照合同要求履行任务、违约现象、银行贷款不稳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加大了进口贸易的风险等级, 从而不利于贸易企业的正常发展, 造成贸易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二) 合同风险

由于每个国家的贸易习惯不一样容易打乱贸易市场的稳定秩序, 所以外贸市场有严格的标准要求, 一切贸易行为都必须要有规范的制度作为依据, 于是贸易合同发挥了重要作用。合同作为贸易交流中既具经济性质又具法律性质的凭证, 所以在合同签署过程中必须要详细阅读核实合同内容, 并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履行任务, 对合同不明确、不具体、不科学、不严谨的地方要及时作出意见反馈, 避免造成贸易纠纷。还要特别注意因地域文化产生的差异而产生的价格和认知误区, 所以在合同中必须要对容易产生矛盾和歧义的地方进行详细的标明, 凡是做到细致入微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存在不可预测性, 所以没有标准的防范措施, 因此政策风险对贸易发展的有效较大。政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不稳定的政权控制、不稳定的关税税率等。例如:企业如果在进行货物贸易的过程中赶上贸易国出现政权危机, 从而上调关税税率等措施, 就会硬性的违背合同的签署内容, 从而造成贸易中断为贸易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政策风险是比较隐性的难以辨别的贸易风险之一。

(四) 价格风险

价格风险是指价格波动产生的经济损失, 通常情况下价格波动主要受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 并且伴有很强的潜在风险。贸易市场也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 微弱的市场变动不足以直接影响到价格, 除非出现严重的供求关系时才会导致价格产生较大的波动。并且一旦商品价格出现波动就会影响汇率、劳务资金、及生产资料的波动, 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贸易市场秩序出现不稳定现象。而且, 价格还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产生变化, 例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会严重影响到贸易的进口额。

二、我国进口贸易风险管理策略

(一) 合理选择供货商

降低贸易风险的前提要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 才能保证货物有基本稳定的供应链条。一旦供货商出现问题, 就会影响货物的供应渠道从而导致交易失败, 所以必须要对供应商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核实, 并根据供应商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供应渠道, 才能有效的规避贸易风险。因此选择供应商前要对供应商的发展状况、发展背景、供应来源、经验范围、经验能力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考察, 只有确保供应商的诚信可靠、质量安全、发展稳定才能为降低贸易风险奠定基础。

(二) 合同风险防范

合同具有法律保障, 所以贸易过程中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合同任务, 可以保证贸易双方受法律的保护, 从而有效的维护了贸易双方的合法利益。因此, 加强合同风险防范必须要细化合同的文本条例, 制定详细的合同起草文案, 并结合贸易双方的地域文化特征认真审议合同的内容, 组建专业法律顾问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的分析, 避免出现内容漏洞。还要对签署合同的法人代表进行身份确认, 确保其具有相应的签约资格才能提供合同资料, 防止因上当受骗为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 汇率风险防范

汇率风险是与政策风险和价格风险直接挂钩的破坏性较强的风险之一, 所以加强汇率风险的防范首先要了解贸易国的国家性质和政策发展状况, 才能与其达成贸易协议。并且, 导致汇率风险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不稳定的货币秩序造成的, 因此必须要观察贸易市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大致发展趋势, 才能准确的制定调节利率和稳定价格的措施。同时还要留意合同上的保值条款和结汇期限, 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有合同担保人, 才能确保贸易出现问题是能够有责可追, 有法可依。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的国际货物进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依然相对薄弱, 所以需要不断地完善贸易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 才能减少贸易企业由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扩大贸易市场的往来是未来企业的大致发展方向, 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管理条例、制定科学具体的风险规避措施、成立专业的风险防范小组, 才能更好地提高贸易企业迎接挑战的能力, 才能为贸易企业开拓更宽、更广、更安全的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勇.国际货物进口贸易的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商贸, 2013 (35) .

代理公司进口风险3解 篇5

这种代理业务模式决定了代理公司在操作中有较多的不可控和不规范的成份,如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不熟悉,对客户不了解,委托方指定仓库等。正是这些不可控或不规范的成份,给代理公司进口业务埋下了风险隐患。

市场风险:深入分析 相机而动

商品的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常有波动,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代理方就会面临货物贬值的风险。当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损失金额超过收取的保证金比例时,委托方有可能弃货而走,这时代理方则面临着变现货物的种种费用和损失。

例如:2005年5~9月间,进口钢材价格下跌幅度达到30%~50%,不少实力不强或信用不好的委托方由于无法承受巨额的市场跌价损失,往往选择放弃保证金,不履约,这时市场风险就需要代理方首先承担。

按代理合同约定,该损失可以要求通过诉讼等途径由委托方补偿,但实际上委托方能否补偿与其实力、信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实际操作中,代理方虽然有追偿的权利,代理公司也赢了官司,最后却无法得到补偿,只能自身承担损失。即使最终能够得到经济利益上的补偿,代理公司因此耗费的时间、精力,以及蒙受的其他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在受理代理业务前,外贸公司应该对产品做深入详细的市场分析,了解产品的波动规律,并且具备产品变现的能力,切不可盲目受理自己不熟悉、难以变现、价格脱离市场行情的商品。货物价格过高于或低于行情,都可能存在问题。

收取足够的保证金。保证金的比例取决于代理进口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商品变现能力。若代理进口的商品价格波动幅度大,则收取的保证金比例应该较高,以防范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

通用的原材料物质,由于变现能力较强,所以收取的保证金比例可以相对低一些。若商品的专用性强,如电梯等设备,变现能力差,则收取的保证金比例应该较高,以预防商品变现时价格大打折扣而遭受损失。

在代理进口合同中,要明确规定“追加保证金”条款。如:当市场价格下跌超过5%时,委托方在接到代理方通知3日内必须按跌价幅度相应补充履行保证金,并付至代理方账户。否则,代理方有权没收履行保证金,并自行处置货物。

货权风险:规范程序 常备不懈

在代理进口业务中,由于委托公司资金有限,常常并非在货物进口时一次性付款提货,而是货物进仓后,在一定期限内分批提货,按每次付款的金额提取相应数量的货物,所以代理合同履行时间长,代理方控制货权的风险敞口较长,容易发生风险和损失。

例如,A公司代理B公司进口40000t大麦,A公司收取10%的保证金,对外开立信用证。B公司付款提货,并应在信用证到期前付清贷款。货物到港后,B公司以公共仓库费用过高为由,要求将货物存入最终用户C厂的仓库中。A公司与C厂签订仓储保管协议,规定必须凭A公司开具的提货单办理货物出仓,C厂不得擅自移动、使用货物。

货物进仓后,C厂擅自提货用于生产。导致A公司高达600万元(RMB)的贷款无法回收。最终用户的地位决定了C厂不是独立的第三方,不宜作为仓库。尽管A公司派人驻厂监督货物的进出仓,却无法真正控制货权,缺乏对货物的实际控制能力。虽然在仓储合同的条款上无漏洞,但是在实际控制手段上却十分软弱无力。

仔细甄选存货仓库。选择仓库时既要考虑库容、费用、服务、地点又要兼顾其规范性、管理及资信等方面的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避免将货物存放在客户自己的仓库,或者是兼营同类商品加工、买卖的仓库,以防止监守自盗的发生。

定期查库,常备不懈。经常性的查库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如浙江某外贸公司采取查货员制度,定期与仓库核对存货,在2005年张家港石化仓库被盗案中是第一家发现缺仓的公司,并做出快速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

规范程序,紧抓货权。仓单是货权的基本证明,必须紧抓不放。即使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无法立即取得正本仓单,也应尽可能从速取得,以免夜长梦多。缺乏仓库出据的正本存货证明,仅存仓单传真件,在出现问题时很容易引起争议。

操作风险:紧抓流程 防患未然

在代理业务的具体操作环节,代理公司应该严格依照代理合同的责任和义务范围行事,同时,重要的事项和变更,要留有书面文件,不能仅凭口头确认。

例如:A外贸公司代理国内B公司进口木材,在开立信用证环节,外商通知A公司修改信用证的品名,A公司电话征得B公司同意后,照外商要求将信用证开出,到货后,市场价格大跌,B公司否认修改品名之事,拒不付款提货。乃认为A公司没有善尽代理义务,要求A公司返还保证金,并赔偿相应损失。正是由于A公司没有B公司指示修改信用证的书面文件,所以才被B公司反咬一口,处于被动。

建立科学严谨的代理进口业务操作流程。如:在签约环节,一定要先签订代理协议,收取保证金后,方可签订进口合同。如若先签订代理进口合同,当期间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委托方可能借故不承认双方的委托代理关系,代理方就可能被迫自行执行进口合同,代理变成了自营。

进口合同以及信用证申请书等重要文件,必须经委托公司盖章确认,当进口合同的卖方及主要条款由代理公司确定的时候,更要注意这点。

进口合同履行中需要与外商协调作出新的约定时,要征得委托公司的书面同意,否则,市场价格下跌,进口环节出现问题时,代理公司将陷入被动地位。

进口食品检验中的风险管理 篇6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在进口食品贸易的增涨速度不断加快,且随着现代化物流规范化管理的出现,给进口食品检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障进口食品安全及提高检验效率成为食品检验工作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借助科学化的风险管理手段,结合准确的风险分析,将有限资源放到“刀刃”上,能有效解决进口食品检验在业务能力及监管资源上的相对不足问题,从而提高进口食品在检验工作上的整体效率,做到“管得住,放得快”。

进口食品检验风险的基本概述

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往往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和期限内,从而产生费用损失或其他损害。我国检验机构对于进口食品的风险化管理主要是在实施进口食品检验过程中,受到主观与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国家技术方面的强制性要求和相关的国外要求无法得到彻底贯彻执行的潜在威胁。该风险一方面导致不合格食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伤害,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利用技术贸易手段来获得对外谈判的相关能力。

进口食品检验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进口食品检验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属于风险管理的基础性条件。合理化的风险识别需要相关人员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实施科学化的调查分析和归类整理等,从而为之后的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预警与提示,该工作也是食品检验风险管理的起点性工作。风险识别的途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进口食品检验风险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国家进出境食品检验法律及食品安全法等标准来执行,同时,这也是进出口食品检验机构对于相关进口食品进行检验的重要依据。其次,进口食品检测管理期间所得到的检测结果、执法结果和相关的分析报告等都会为食品风险管理提供可靠信息。再次,我国质检总局和国外官方所发布的食品安全通报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在食品检验中可进行直接借鉴。

进口食品检验的风险评估

不同种类的进口食品具有不同属性,所以,不同进口食品在污染方面所引起的风险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相同食品由于用途不同,其风险程度也存在差异,如进口食品原料的加工过程、食品的杀菌与消毒过程等。因此,进口食品的风险评估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必须要有制度体系的保障,应建立起安全可靠的进口食品评估与管理体系。如果一个企业非常重视自身的食品风险管理,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对自身产品和供应商有着相对严格的检验程序,则其生产的产品在风险程度上就相对较低,风险系数低。总之,进口食品在风险评估上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不同的标准对利害关系进行分析。从进口食品分类情况、用途情况以及生产企业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大限度降低其风险系数。

进口食品检验的执法队伍建设

进口食品安全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标准相对繁多,再考虑到食品品种的多样性,会涉及到更多新标准,这对于一线检验人员在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上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如果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则会为进口食品检验风险的管理造成非常大的漏洞。所以,进口食品检验的执法队伍要专业化,执法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品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风险管理的效果。

进口食品检验的风险监督

进口食品检验的风险管理属于动态化循环过程,在整个循环过程中,风险情况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风险管理各环节应随着不同新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反应,以加强风险监督。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监督根本目的在于检查风险管理每个环节是否有利于达到风险管理目标。当面对新的不同风险情况时,相关人员需要对风险实施分析与评估,及时调整风险的处理手段,达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预期目标。针对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及其企业,需要下调管理类别。若企业依然不服从,且不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的管理规定,则必须立即停止对其实施分类管理。

结语

进口商的风险 篇7

随着铁矿石进口量的持续增长, 码头设施也不断完善, 铁矿石的取样方式已由手工取样逐渐转变为更为先进的机械取样。机械取样设备的不断投入, 就促使我们的取样工作重点要从手工取样转换到机械取样。进口铁矿石机械取样风险控制的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机械取样整个过程的有效把控, 抓住机械取样每一个环节的重要节点, 保证机械取样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样品的有效性。本文根据进口铁矿石机械取样设备的取样流程, 从设备、工艺等方面对取样各个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步骤进行系统分析, 确定进口铁矿石机械取样过程中的风险点。根据所确定的机械取样过程的风险点, 再结合辖区码头现有的条件, 研究如何运用现场巡查等有效手段控制机械取样的风险。[1,2]

1 机械取样过程的风险点

一个正确的取样方案的基本要求是交货批中所有铁矿石部分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采取成为副样或大样的一部分。在机械取样过程中, 影响这个要求的因素有两个, 一个是铁矿石本身, 一个是设备的稳定性。当然, 这都是基于机械取样设备是经过有效地鉴定和校核。

1.1 铁矿石的水分和粒度

机械取样设备的使用范围往往不能适用所有粒度范围和水分含量的铁矿石。在机械取样设备建设和校核阶段, 我们就要了解这个设备可适用的铁矿石粒度范围和水分含量, 在每批进口铁矿石的取样前, 就要及时预先掌握粒度和水分, 以便准备判断该批铁矿石是否能适用机械取样。通常, 水分大粒度小的精粉往往因为容易堵料而不适用于机械取样。以福建华电储运有限公司码头为例, 设备适用的铁矿物料水份要≤10%, 粒度要≤50mm。

1.2 设备的稳定性

一套机械化取样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除了控制系统外, 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初级取样器、给料机、破碎机、筛分机、样品收集器和皮带运输机。

取样设备关系到贸易双方的利益, 取样设备若出现故障就会对样品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取样设备虽然机械结构简单而且自动化程度较高, 但设备本身可能出现问题, 所以不仅要严格按照通常设备管理如正常的巡视、小修、大修等按部就班的维护好设备, 而且还必须根据取样设备的特点来维护, 有预见性的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防止在取样过程中发生故障, 以免设备的稳定性影响取样的可靠性。

2 有效地风险控制是机械取样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

2.1 准确判断铁矿石的水分和粒度

进口铁矿石在抽样检测前我们只能根据国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判断其水分和粒度。因此, 外方的检测结果将决定我们判断的准确性。我们在接到进口铁矿石资料时就要判断其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权威性和检测结果的合理性。还要在机械取样开始前登轮开舱检视每个船舱的货物, 初步判断其粒度和水分与外方结果有无大的出入, 并与船方和代理确认铁矿石与其资料的一致性。最终要结合外方的粒度和水分检测结果和我们现场的判断来决定是否使用机械取样设备来进行样品的取得。

2.2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设备只有建立完善的维护和保养制度并认真贯彻实施才能使其保持设计要求的稳定性。

1) 在机械取样过程要全天候设立专门的巡查人员, 定时巡视机械取样设备的运行状况。

2) 巡查人员要熟悉设备的操作, 准确地发现问题。

3) 巡查人员主要查看初级采样头是否正常工作, 取样的各个流程是否有堵料情况, 检查各个流程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转。

4) 巡查人员要及时了解卸货进度, 实时确保取到样品的数量和质量满足标准的要求。

5) 在发现机械取样发生故障或者取得的样品数量和质量达不到要求时, 要第一时间通知码头停止卸货, 并向上级汇报。

2.3 取样设备的机械结构特点及其维护

1) 初级采样头是机械取样设施的最主要的设备, 必须定期检查其运行速度, 并对其运行速度作准确测量和记录。还要检查其开口是否受到矿石的冲击而变形, 如有损坏应及时更换。

2) 检查整个皮带系统的皮带罩有无漏点, 防止外来水分污染样品, 也防止样品水分的损失。还要检查皮带是否跑偏。

3) 定时检查各缩分机和破碎机是否运行良好, 保证样品无损失和样品的粒度等级。

4) 样品收集器要密封良好, 防止样品受到污染和水分流失[3]。

2.4 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操作和巡查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机械取样设备正常有效运作的保证。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取得上岗证。每年还要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工作, 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继续上岗工作。考核工作主要包括理论和现场操作两个部分。

3 结语

自动取样设备的投入使用往往使人相信只要机械取样设备经过了正规验收就能保证取得样品的有效性和代表性, 而忽视了对整个机械化取样过程的风险控制。我们只有抓住机械取样过程的各个风险点, 有效的把控机械化取样过程才能保证机械取样系统的正常进行, 保证取到样品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林伟, 黄见超, 陈启昕, 陈翔宇, 陈宁.进口铁铁矿石简易自动取样设施的研究应用[J].机电技术, 2013, 87 (2) :138-143.

[2]贺存君, 杨东彪, 沈逸.全自动取制样工艺在铁铁矿石检测系统中的应用[J].宁波化工, 2006 (3) :37-40.

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 篇8

当下风险管理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 仅仅停留在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算、金融方面的投资、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 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属于国际贸易之间的进出口能源的风险管理还在少数, 大多数国际当中的进出口公司, 在对待风险管理这一问题上, 依然还在摸索探求阶段, 只有很少数大的企业集团, 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之后, 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论, 所以在这一方面, 我们可以说是刚刚起步, 虽然技术还不成熟, 但是风险却每天都在发生, 对于所有的进出口公司来说, 当务之急是找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于企业运行的风险管理方式, 从而解决现有的危机, 从而提高公司的生存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 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就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探讨方向, 从现状、类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入手, 为大家细致的分析一下。

一、化工品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 化工品贸易形势良好, 进出口高速增长

化工品贸易快速增长, 2003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 之后逐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 化工品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 保持贸易逆差

化工进口规模继续扩大, 进口数量增长是引起进口进口贸易用汇增加的主要原因。化工品出口额仍靠数量拉动, 使得占半数以上化工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 同时一部分化工品进口价格下降, 减少进口用汇, 两相抵消, 实际进口用汇净增长, 进口产品仍集中在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上, 这部分产品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需大力发展。

(三) 国有企业在化工品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在化工品进出口贸易中, 国有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力量, 其出口额与进口额都占总额的一半, 三资企业是进出口贸易的另一个主要力量, 比重仅次于国有企业。从发展速度看, 私人企业化工贸易增速成倍增长, 独占鳌头, 在出口方面, 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增速高于国有企业, 进口方面, 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居第二位。但目前化工品的进出口额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

(四) 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化工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的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60%左右, 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30%左右, 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进料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二、化工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贸易自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以来, 产生了巨大的发展, 风险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增多。贸易企业化工品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现状呈现除了四种特征:第一, 贸易经营企业数量大, 情况多变。其中国有大中企业、私营企业、集体所有制等不同经营模式企业, 无法在管理上统一。第二, 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没有专业机构做出规范和管理, 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贸易中的工作重点都投放在贸易发展上, 疏于风险管理问题, 一直都没有法规、意见做出明确规范。第三, 现阶段贸易企业的分析、控制、管理还都是由企业自身完成的, 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 运用的方式也不同, 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统一规范。第四, 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观性较大, 科学性较低。在大部分的贸易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部门、人员等都没有形成专业化, 在进出口贸易业务时, 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防范、规避、转嫁、管理上就存在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 规则和制度不能够统一。

三、化工品进口贸易主要风险类型

我国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 外贸企业贸易业务不断扩大, 经营模式主要由合资经营、对外投资等组成, 外贸企业就面临许多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在化工品进口贸易中风险主要有五种:1、由于外方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 国际贸易双方处在两个国家中, 交易中交货与付款就不能同时进行, 贸易中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造成信用风险。2、卖方供货不及时、无货等情况造成市场风险, 贸易环境对交易的限制, 卖方由于种种原因延迟或不交货, 就会给国内的企业造成损失。3、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代理商造成经营风险, 外贸企业在没进行资质审查时就进行交易, 通常第一单贸易都很顺利, 建立了信用之后就会进行骗取, 然后逃跑。给贸易企业带来风险, 近年来时常发生。4、在贸易中多种付款方式带来的商业信用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一般为即期、远期、托收、信用证、预付、后附等多种形式, 每种方式都存在风险。5、作为化工品来说, 其自身的易燃易爆属性限定了其运输当中的风险性, 同时也加大了仓储的风险性。

四、化工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化工品进口中风险管理不符合规范, 每年的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 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合同签订时, 条款不清晰明确, 给履行时带来隐患。国际贸易中遵循的通则, 在实际的贸易中不同国家的贸易买卖合同就会出现差异, 矛盾主要是各国法律及对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贸易中我国企业对外国法律体系不熟悉使得合同纠纷解决带来了风险。

2、进口贸易中另外两方的资信调查不清晰, 将会增大信用风险。进口企业不但与外国的客户贸易进行国际买卖合同的签订, 还同国内企业签销售合同, 明确两家企业的资信情况就十分重要, 然而外国的中小企业调查就十分困难。

3、国际市场的多变, 化工品市场行情情况的把握就相对困难。自2008年石油化工品价格大起大落, 即使资深专业人士也无法准确判断。判断时不仅要了解化工品本身, 还有对整个产业链及有关因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4、在运输物流中控制有限, 使得产品在运输中出现灭失风险。贸易中流通环节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过程中风险较多, 不好控制。流通中的准备货源、确认货物发货情况、货物运送接收、整理储藏这些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执行。当下外贸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或保险转嫁, 通常情况下会严格控制进口贸易当中的风险因素, 做好对其流程当中的全方面控制, 防备其在输送过程当中因认为火天灾等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失。

5、缺乏对货控制权, 经常在货权转移的过程当中发生风险。在现有的进出口贸易当中, 货物的所属全, 也就是货权是非常重要的事项, 所以这一问题也是进出口贸易当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 掌握货权的一方在进出口贸易当中占主动权的比重值较大, 掌握好了货权, 就可以在通常贸易当中无限的缩小风险。一般来说, 为了保障货权的主动权以及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性, 国际间的贸易网来通常会采取款到发货这一原则, 而并非是通常情况下的货到付款, 这就牢牢把握住了控制权利, 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6、报关、商检这些规定的检查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问题。当进出口贸易成功抵达货港后, 就面临着申报以及规定商检等必要流程。这时管理方如果申报不及时, 就会造成货物停滞、违规处罚、附加货物港口管理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 不仅耽误了货物出港运输的时间, 也造成了一定的现金损失。

7、在国际贸易当中, 并非仅仅在细微处造成贸易风险, 有时一些大的宏观控制环节也经常会出现风险, 比如反倾销与汇率问题等。由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国与国的交易, 这时就会出现货币兑换的问题, 而货币兑换往往会伴随着汇率风险。我国的贸易一般面对非欧洲国家时, 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美元报价, 面对欧洲时则直接采用欧元报价, 但在外币兑换的过程当中, 常常由于拖沓、繁琐, 经常会造成“等待”风险, 即外汇结算值的变化。这一风险随着近期来人民币的不稳定增长, 显得越发严重。

8、不可逆因素带来的风险, 防范这一风险的最为有效途径就是产品货物投保。

五、应对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化工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 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一) 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 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 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 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二) 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 建立客户档案, 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 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 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 将风险转移或分散。特别在化工品进口代理业务中, 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2、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3、如用户逾期付款, 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4、如是远期信用证, 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

(三) 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 为化工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 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 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

(四)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 对逾期付款的用户, 都应对其亮起黄灯, 以提醒业务人员, 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五) 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 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这种作法弊端甚多。

六、结束语

从国际角度看, 所有的进口贸易风险管理制度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还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以及共同研究。从国内角度来看, 我们当务之急是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口贸易与国际接轨的风险管理政策。所以在这里笔者呼吁, 在面对进口贸易风险管理这一问题时, 我们一定要从其根本的现状入手, 分析其当下所处于的时期以及将要面对的问题, 针对问题认真仔细的划分出风险类型, 善于总结经验以及归纳风险处理方式, 并最终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 并将这些方式归类成型, 形成一套适用于发展适用于生产的风险管理制度。

摘要:本文对化工品的进口贸易当中的风险管理措施做了详细的阐述, 以化工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为具体楔入点, 为大家细致的讲解了其中的关键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大家能对其又一个系统的了解。

关键词:化工品,贸易,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韩家平.国际拖欠类型分析[J].国际贸易, 1997, (3) :4

[2]胡石麟.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讲解[M].天津:中国银行天津出版社, 1994:10

[3]杨立平.对外经济贸易实用大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50

[4]唐若昕.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 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J].保险研究, 2005年1月

进口甲醇制烯烃存在三大风险 篇9

他说, 不少企业和专家认为, 采用进口甲醇制烯烃不仅生产成本低 (因为进口甲醇价格便宜) 、投资省 (无须建设甲醇生产装置) , 而且能减少国内能源消耗, 并将生产甲醇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废水留给国外, 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应鼓励在沿海地区多建几套进口甲醇制烯烃项目, 以便充分利用国外甲醇资源, 生产国内短缺的烯烃产品, 减少国内石油消耗。但这种美好的想法显然有点一厢情愿。事实上, 采用进口甲醇制烯烃的前景远没有想象的光明, 甚至比国内煤经甲醇制烯烃的风险还要大。

风险一:可能“无米之炊”2008年以来, 受金融危机影响, 全球甲醇需求量增长放缓, 加之中国甲醇产能扩张迅猛, 中东地区几套大型甲醇装置又集中投产, 导致全球甲醇产能过剩。中国甲醇产能虽然也过剩, 但依然是全球甲醇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 急于找到买家并打开市场的中东甲醇生产商, 自然会紧盯中国市场, 以较低的价格向中国大量销售甲醇, 导致国内进口甲醇量连年增加, 甚至一度超过总消费量的1/3。但如果我们以此为由建设众多甲醇制烯烃装置, 并依赖进口甲醇作原料。那么, 一旦装置全部建成, 需要大量甲醇时, 原料供应将很难保障。

一方面,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 对甲醇的需求必然增加, 中东地区甲醇的销售渠道将更加顺畅和广阔, 势必会减少对中国的甲醇出口。另一方面, 中东地区甲醇价格之所以低廉, 有其低价销售以便尽快打开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考虑, 更与其采用丰富而价格低廉的油田伴生气作原料有关。但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减少并趋于枯竭, 油田伴生气将成为一种宝贵的油气资源, 用于生产烯烃、烷烃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而非用于生产附加值较低的基础化工原料甲醇。加之随着甲醇制烯烃、甲醇制丙烯工业化技术的成熟和完善, 中东等地拥有大量甲醇装置的企业, 也将采用这些技术, 生产烯烃和聚丙烯产品。从而大幅减少甲醇出口, 使众多依靠进口甲醇作原料的甲醇制烯烃装置面临“无米下炊”的风险。不久前, 石化联合会及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有关专家与中东几家大型甲醇生产商进行交流, 对方曾明确表示:不能承诺向中国企业提供足够的甲醇。

风险二:价格波动传导不易虽然2009年, 进口甲醇到岸价一度跌破1500元/吨。但在2008年7~8月间, 也一度冲高至4600元/吨。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甲醇装置, 而是依赖外购甚至全部依赖进口甲醇作原料, 甲醇价格若再出现上述剧烈波动, 而企业自身由于议价能力差 (目前还主要控制在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手中) , 无法将原料价格变动引发的成本变动及时传导出去, 势必要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 一些企业甚至会因此而破产倒闭。

风险三:财务成本高企甲醇制烯烃的经济规模为60万吨/年以上, 按3吨甲醇生产1吨烯烃计算, 1套60万吨/年的甲醇制烯烃装置, 日消耗甲醇达2000吨。按企业原料最低7天库存计算, 通常需库存1.4万吨甲醇。若考虑到进口甲醇装货、出港、海运、入港、报关、卸载及输运等环节的不确定性, 为确保烯烃装置长周期运行, 企业应有15天的甲醇库存, 也就是3万吨。即便按2500元/吨计算, 所需资金也将达7500万元。再按60万吨烯烃装置产品正常库存1万~2万吨计算, 占用资金至少达1.5亿元。加上企业日常所需资金, 则一套60万吨/年的进口甲醇制烯烃工厂, 企业正常运营的流动资金将高达3亿元, 直接推高企业财务成本。如此大的资金占用, 一旦产品滞销或因其他原因导致资金链断裂, 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甚至是致命的经营风险。

另外,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 作为目前最佳石油替代品的甲醇, 在应用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推动下, 其用途将越来越广泛, 甚至可能像石油一样成为一些国家的能源和战略物资, 引起高度关注并开始争夺。届时, 进口甲醇的难度会更大、成本会更高, 同样会增加进口甲醇制烯烃的风险。

进口商的风险 篇10

本文拟就进口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以及远期信用证项下进口货物的物权监管操作(又称“存量控制”)作以分析和介绍。

一、进口远期信用证业务的操作方式及银行风险

进口贸易的远期信用证业务,从进口合同的条款表面看,似乎是买方获得了卖方的资金融通,但由于合同采用了远期信用证的支付条件,就充分的保障了卖方最终取得货款的基本利益。而倘若买方信用风险发生时,却是由开证银行首先承担风险损失。

通常,开证申请人(买方)以30%合同金额的货款作为保证金向银行申请对外开出100% 合同金额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所谓“差额开证”),这里就有70%合同金额的货款事实上是由银行代开证申请人向受益人(卖方)做出了有条件支付的承诺,即一旦受益人所交货物单据被开证申请人接受,信用证到期时,银行则有责任对受益人无条件支付所承诺金额。按照开证申请人与银行的开证合同约定,上述70%合同金额的货款应由开证申请人在远期信用证付款到期之前交付银行。此时若开证申请人不能按期支付或是拒绝支付,则信用证第一付款人的地位就将使银行必须先行垫款对外支付,而此时货物却已被开证申请人完全掌握、处置。银行从而陷入与开证申请人的经济纠纷中。若进口货物是机器设备,根据与申请人的物权质押合同,银行可采取对货物进行封存、拍卖等做法来争取和补偿自己的利益损失;然若货物是原材料等一般商品时,则由于开证申请人将货物直接销售或加工销售后将款项挪作他用,则银行对外垫付后面对与申请人纠纷的解决则十分困难。

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的开证手续费约为开证金额的0.15%,而一旦风险发生,银行的损失则在70%。显然,其所得利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是不成比例的。因此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控制对银行尤为重要。

二、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防范的一般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1.要求申请人交付开证保证金

银行根据开证申请人的信用及进口商品的可变现性,确定保证金的比例。对于每一项开证申请,银行都要进行审查核准,其标准主要是开证申请人的信用水平。银行可根据信用评估的结果,向开证申请人提供20%到80%的短期贸易融资,开证保证金的收取从20%-30%不等。以此来控制银行风险的大小。但多数情况下,大额进口贸易中,进口商提交比例为信用证金额30%保证金者居多。

如果保证金比例过低,银行的风险高;保证金过低,则开证申请人获取的融资支持下降,贸易成本大,制约了其进口业务的发展。进口信用证业务的开展因此而受制约。

2.物权质押

银行与开证申请人签订物权质押合同,双方在质押合同中约定:在开证申请人交清应付货款之前,合同货物的所有权归开证银行所有。这样,在开证申请人违约拒绝付款时,银行有权对进口货物进行处置,以弥补自己的风险损失。

当进口货物为通用机器设备时,物权质押有较大的意义,一旦风险损失发生,催收无效时,银行有权将货物收回,拍卖转让,用以补偿自己的损失,因为银行垫付信用证金额通常为设备款的70%以下,故拍卖所得能够弥补银行的大部分损失。但对于专用设备,因为大多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设计和制造的,拍卖转让成功的可能性较小,银行的损失就无法得到根本补偿。

3.第三方担保

银行要求开证申请人提供第三方(担保人)对信用证项下的贸易融资提供担保书,即要求担保人以书面文件的形式承诺:若开证申请人违约拒绝支付担保书所指定进口货款时,担保人将承担此项付款责任。通常,银行还会对担保人的资信进行审查评估和提出要求,做到担保真实、有效。代理进口业务中,自然是由委托人(最终用户)为代理商(开证申请人)提供担保。

而此条件下,被担保人拒付风险发生时,担保人能否自觉地履行担保付款责任往往又成为问题。

三、进口远期信用证业务中的物权监管操作模式

进口物权监管的做法在国内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至今,银行与物流仓储机构已探索出多种仓单及货物质押监管模式,广泛用于大宗货物及一般消费品进口业务中。

进口物权监管操作的实质是在物权质押的基础上,通过物流仓储监管方的协助,实施银行有效控制信用证项下进口货物的发放,通过对进口货物存量的全程控制,将远期信用证的操作风险降到最低。

物权监管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银行在审批开证申请人提交的远期信用证开证申请文件时,确立银行对进口货物的监管权,监管权具体包括四方面的要求:

(1)进口单据到达开证行并由申请人承兑付款后,海关查验及提货过程必须在第三方监管事先指定的监管仓库进行,以保证货物得到有效监管。

(2)开证申请人提取部分货物进行销售、加工,分几批提货及每批提取的数量比例由申请人和银行结合开证保证金比例及商品销售特点具体商定。

(3)开证申请人必须将已销待提货物的款项交付银行,银行才向监管方出具释放对应金额的货物通知书及新的库存货物最低价值通知书。

(4)各方关注存货的市场及价格走势,监管方必须保持与银行的密切联系,严格按货物质押监管协议和银行通知,办理存货出库事宜。

物权监管做法下,银行在开证申请人完全归还信用证项下融资款之前,始终控制一定数量货物的实际处置权,这就使得开证申请人违约发生时,银行有可能通过对剩余货物的处置收益来有效补偿自己的风险损失。

四、物权监管的优点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进口商而言,物权监管利于进口商贸易融资的开展,远期信用证开证申请人的融资目的是扩大业务量,以赚取更大的市场利益,故远期信用证的付款期限通常也就是开证申请人销售货物的周期。因此进口商理应能够接受银行对于物权监管的要求,顺利地取得贸易融资,推动其进口业务的发展。对银行而言,物权监管的做法使得其能对第一还款来源——货物的销售回款进行全程控制,保证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稳健发展。

进口商及银行在采用物权监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进口物权监管的做法主要是用于矿产品、有色金属、钢材等建材、汽车、纸及纸浆、化工产品及粮食等大宗交易商品

其二,银行物权监管,是通过仓储公司配合下的放货权力来实现的,而提货人是进口商,因此银行须与进口商、仓储部门协议约定:每批货物的提取须经银行审批(即放货通知上须有约定好的银行主管人员的签章)。

其三,各方应考察选用商业信用好,公平、公正的物流、仓储公司,以保证货物监管的有效性。

其四,只要将已销待提货物的款项交付银行,银行才向监管方出具释放对应金额的货物通知书及新的库存货物最低价值通知书。

代理进口方式下,买方是由进口代理商和委托人组成,委托人为利用专业进出口公司的信用融资便利以及专业贸易操作的高质量服务,将进口业务委托给进口代理商。在委托进口业务中,代理商是开证申请人,这时委托人的违约则将导致代理商对银行的付款承诺无法履行成为又一风险,对此,代理商与银行共同对进口货物进行物权监管,可有效防止代理商的上述风险发生。例如,约定银行须将货物首先释放给作为开证申请人的代理商,再由代理商交付委托人;或者约定由银行和代理商共同签署放货通知。如此种种,都可有效的防止由于委托人违约而造成代理商钱货两空的风险。

从风险角度看进口汽车召回 篇11

(一) 风险定义。

综合各家观点, 风险是一个系统失败的可能性和由这种失败而带来的损失和后果, 其本质是一种消极的不良后果, 是活动或事件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二) 进口汽车召回

1、内涵。

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笔者将进口汽车召回 (以下简称召回) 定义为:进口汽车的制造或销售商在已知进口汽车存在缺陷或问题而有可能伤害使用者的人身或财产安全时, 依法向职能部门及消费者通告, 并及时从市场或消费者手中回收缺陷汽车, 并免费修理、维护、更换的过程。

2、召回主体。

(1) 政府部门。在召回监管过程中, 检验检疫担任管理者, 职能主要为:制定规范;对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召回信息系统等; (2) 进口汽车生产商、销售商。召回的实施主体包括生产商和销售商。制造商发现缺陷时, 主动向检验检疫部门报告备案并提出申请。经批准后, 生产和销售商书面通知用户, 在召回后对存在缺陷的汽车采取修理、更换或收回等措施, 消除事故隐患。

二、我国进口汽车召回现状及风险

(一) 我国召回现状。

由图1可知, 我国召回数量年均增长率近100%, 已经受到生产商和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生产商角度看, 召回是自身信誉的一种体现;而从消费者角度出发, 召回更是对自身和社会安全的保障。 (图1) 目前, 我国进口召回多于国产汽车。2009年, 中国召回汽车56次, 进口汽车为54次;2010年, 国内共有95起汽车召回事件, 其中进口占94起 (63次召回) ;2011年, 国内生产商召回70次, 仅一次是自主品牌, 其余均是进口;2012年上半年, 国内召回37起, 涉及海内外22个品牌, 召回数量超百万, 但自主品牌仅两起, 只召回12, 390辆汽车;2013年124次的召回中, 进口75次, 占60.48%;2014年涉召车企中涉及31个进口品牌, 合资品牌20个, 自主品牌仅11个。

(二) 我国召回制度中的风险

风险一:法律体系不完善。第一, 缺乏召回基本法, 现有法规立法层级低;第二, 配套法规不健全;第三, 《条例》内容还存在问题。首先, 《条例》中的范围规定窄, 召回范围小;其次, 应对《条例》中罚款数额及其依据作更详细规定;最后, 在对召回程序的规定中仍存在缺陷。

风险二:管理体制不健全。现有召回的法律法规中, 国务院未对各质量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给出详细界定,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风险三:《条例》中未对环保问题作出规定。在召回制度较完善的国家, 环保标准是认定缺陷并召回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在我国的《条例》全文中未见“环保”二字。

风险四:配套措施不完善。首先, 我国缺少权威且独立的第三方汽车质量检测机构;其次, 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再次, 我国缺乏成熟的召回保险制度, 很难保障车企利益。

三、规避进口汽车召回风险标准化建设

(一) 国家主体

1、完善召回法律体系, 规避法律风险。

我国召回法律体系尚存在缺少基本法律、配套法规以及现有法规内容存在缺陷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 通过专门立法, 可提高召回制度的法律维权, 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2、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 规避质量认定风险。

召回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质量缺陷的认定, 而我国缺少权威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专业鉴定。我国应建立独立的鉴定检测机构, 并经总局认可与批准, 同时检测机构应购买先进设备, 引进高质素、高技术人才, 为检验检疫部门提供权威报告。

(二) 政府主体

1、专职专员, 规避职责风险。

在我国, 由于召回过程涉及到诸多部门, 因此监管效率较低。笔者认为, 在召回管理体制中, 应明确分工与权限, 并由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召回监管工作, 保障消费者权益。

2、完善《条例》, 规避监督、环保风险。

第一, 完善消费者对召回监督的规定。《条例》的第6条规定了消费者的投诉权, 但笔者认为, 还要保证消费者申请权、知情权以及反馈权等;第二, 将环保纳入召回依据范围, 使召回法律制度更健全。

3、完善信息系统, 规避信息缺失风险。

为了扩大信息收集能力,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召回信息系统。其基本功能包括:确定进口缺陷汽车分布信息;收集整理各类缺陷投诉;收集整理信息从而预警;收集分析技术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发布信息;各政府管理信息交换。

(三) 生产商及销售商主体

1、建立模型, 规避召回认定风险。

消费者、政府部门与生产商最容易在缺陷认定上产生争议。笔者认为, 有必要从故障发生所造成的后果、故障车辆的数量、故障车辆在市场中的分布情况、故障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哪些部分的故障涉及到汽车安全等方面着手, 建立认定风险分析模型, 规避缺陷认定风险。

2、建立制度, 规避召回过程风险。

进口汽车生产商是召回损失的最终承担者, 其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 做我国的外汽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根据我国《条例》, 从整体利益出发, 建立召回标准制度, 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能, 组织协调小组, 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 以降低召回风险。

3、建立信息系统, 规避召回追溯风险

(1) 质量信息预警系统。质量信息预警系统主要负责质量信息的收集、过滤等, 实现问题的识别、评估监控、处理等功能;多渠道收集信息, 及时通知检验检疫部门, 并根据风险类型和程度, 对质量信息过滤分级控制降低风险。

(2) 产品追溯系统。产品追溯系统负责缺陷车辆范围的确定。该系统一方面可提供有效的追溯信息, 判断缺陷范畴;另一方面可快速准确定位范围, 预防或减少缺陷产品流入市场。完整的追溯系统必须完成追溯体系的建立和追溯能力的建设。

(3) 客户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负责客户信息的收集、更新以及对客户的有效通知等, 该系统完成对服务流程的自动化和优化, 加强服务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实现标准化服务, 从而增加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冯永忠.2013中国召回汽车统计报告[J].焦点关注, 2014.6.

上一篇:创新灵感下一篇:告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