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物流

2024-10-08

苏北物流(共3篇)

苏北物流 篇1

摘要:随着全球贸易经济的发展,物流业也随之快速发展。作为物流运作平台的物流园区,为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载体平台。文章基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物流现状,分析了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影响因素及定位原则,从统筹规划和微观层面探讨苏北物流园区功能定位思路,以发挥其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的作用,疏通物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物流,物流园区,苏北

物流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与整个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这对促进江苏现代物流业发展有着长远的推动作用。从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交通资源条件看,今后一段时期,江苏物流业的发展必将呈现快速、健康的态势。物流园区的规划发展作为物流发展的重要依托,能够促进地区资源合理有序地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对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必须与物流园区辐射到的区域区位特点相适应。物流园区功能定位不明确,容易导致物流设施重复建设,物资流动方向紊乱,降低物流效率。江苏苏北地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等五个城市,目前大小已有几十个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功能定位问题。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物流园区这个载体平台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物流园区发挥应有的产业促进效应和物流业的集聚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1 苏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概况

苏北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及淮河以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苏南、苏中地区,成为江苏经济整体提升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苏北欲实现“洼地崛起”,必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物流水平的落后是苏北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障碍。然而苏北城市是重要的经济、交通枢纽,有物流发展的需求压力和有利的发展条件。

1.1 机遇:苏北地区物流总量稳步上升,物流需求旺盛

“十五”期间,包括苏北地区在内的全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态势平稳,促进了包括交通运输、邮电、仓储、包装、批发和零售等物流相关行业的发展[1]。苏北地区通过建立徐州—连云港、宿迁—连云港、淮安—连云港、盐城—连云港的贸易通道,既与苏南、苏中加强经济往来,又同沿边省份开展积极的经济活动,南联皖浙沪,北通鲁京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特色发展的苏北经济圈,共同规划建设区域综合物流园、物流配送中心,促进苏北地区贸易经济的发展。

1.2 优势:苏北地区区位独特,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北煤南运、南粮北调和新亚欧大陆桥的过境走廊,基本都集中于苏北地区。如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同时是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城市。盐城南接上海,北通连云港,东临黄海,具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拥有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和多个地区物流基地。淮安处于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位,是南北交通要地。宿迁是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城市群中新兴的中心城市,交通十分便捷。便利的区位优势为苏北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1.3 挑战:物流服务需求提高,城市之间物流竞争激烈

随着竞争的日趋加剧,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更高。因此,能否提高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就成为苏北物流行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渠道。同时,苏北城市之间的物流竞争日趋激烈,如徐州、连云港等城市普遍已经规划或正在建设支撑物流发展目标的重大建设项目,其中徐州确定为江苏省三大区域物流区域中心和五大物流枢纽城市之一,已经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物流园区招标和建设工作;连云港已初步提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城市和地区性物流枢纽城市的定位构想;淮安、盐城要建成现代化的区域物流中心将面临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

1.4 劣势:供需结构不合理,物流资源没有得到合理优化

苏北地区缺乏统一的物流发展规划,规划的滞后影响了苏北区域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物流企业核心业务不突出,功能单一,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难以实现物流信息相互联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仓储、车队等物流设施,存在能力闲置、过剩的现象。此外,苏北现有物流基地(园区、港口)的功能设置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错位发展不够,以代表港口发展水平的集装箱物流为例,苏北连云港、大丰港和射阳港等沿江港口集装箱码头星罗棋布,影响了集装箱物流业做强做大[2]。物流资源没有得到合理优化,导致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严重制约地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苏北地区正积极依托各市的区位优势,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2 苏北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必要性

作为物流运作平台的物流园区在苏北物流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园区与工业园、科技园一样,是具有产业一致性或相关性,且集中连片的物流用地空间。物流园区作为一类大型的物流设施平台,将服务、土地、劳动力资源聚集在一起,以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来推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使现代物流业成为苏北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物流园区的运作和发展目前限制着物流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国内物流园区的建设存在着追求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的现象,许多园区的空置率60%。苏北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准确,缺乏对客户需求的系统分析。因此对物流园区的建设,不应只顾规模,而应统筹规划,转向内部功能的提升。

物流园区的功能指的是构成物流园区的各个子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具体业务功能及社会功能。具体业务功能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咨询、辅助功能等;社会功能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区域整合及产业提升等,这些能力通过有效整合而构成物流园区的总功能[3]。园区功能的实现首先取决于物流园区的合理规划和设计,即物流园区在设计规划之初的功能定位。

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是物流园区总体规划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决定园区经营的基本方向。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就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分析现有条件确定其主要服务对象和提供何种物流服务功能要素的过程。功能定位是物流园区系统规划工作中的首要环节,决定着物流园区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影响到其他工作,如选址和园区设施布置等,决定内部的设施要求和相应的规模。从一定程度上,功能定位直接关系到物流园区的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地加强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关键。

3 苏北现代物流园区功能定位

目前,苏北各城市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产业集群等优势,纷纷建设“综合型”物流园区,这导致城市之间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过密、服务圈重叠。为了使物流园区更好地为苏北物流业的发展服务,苏北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应该基于相关影响因素和原则,从宏观统筹规划和内部具体功能设定两方面着手。

3.1 苏北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影响因素

(1)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实践表明,经济增长,物流需求量也随着增长。因此,了解物流园区内或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才能准确确定园区的物流需求,进而使得功能定位符合需求特点,使园区起到整合区域经济的作用。

(2)物流需求分析是确定物流园区功能的重要依据。物流需求分析是将物流需求与产生需求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它涉及到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方面。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要根据苏北各城市或经济区域物流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结果来确定。

(3)交通区位条件是功能定位选择的基础,也是其制约。物流园区往往与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之间形成一种依托、补充和功能提升关系。处于不同区位特征下的苏北物流园区,其功能定位也各不相同,如物流园区最适合定位为交通枢纽型,因为这种交通条件最有能力提供大批量货物的吞吐、转运,实现规模运输;在邻江、靠海、机场和陆路口岸附近易发展成国际型物流园区;处于某一种或几种产业集聚度较高区域的园区适合定位为专业市场型物流园区,为其锁定的行业提供专业或整合物流服务。

(4)人才、技术条件是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在保障。物流园区的运作是以运输技术、仓储技术、信息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等支持的技术组合。因此,苏北现代物流园区进行功能定位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才与技术条件。

3.2 苏北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基本原则

(1)满足苏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物流园区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和地理布局相适应,显示出较强的专业化趋势。苏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是继续推动徐州经济商圈的发展,并选择条件优越的连云港作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这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会在东陇海沿线形成“徐州—连云港”发展轴,发挥出更大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将先进的生产要素回流到周围区域,从而形成第二条发展轴即“徐州—宿迁—淮阴—盐城”[4]。因此,苏北现代物流园区首先应在功能定位上符合这种需求特点,才能整合该区域的物流资源。

(2)与工业园区相结合形成产业链。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该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经济相关原理,任何产业板块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工业园区大量工业企业需要物流、仓储,而物流园区通过功能定位,能够提供工业园区各工业企业所需仓储场地,进行统一管理,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提高效率,解决工业企业的后顾之忧,更可提升各工业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因此,物流园区的合理定位能够真正实现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的联动发展,二者形成产业链,从而使物流园区得以长期发展。

(3)功能互补实现资源整合。苏北地区物流园区整体效率依赖于各物流园区的有机协调与配合。从周边相关产业领域着手,营造苏北物流产业发展的联动互补优势和链条延伸效应,包括加强城市内部物流园区合作,加强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物流园区的联动。功能定位需立足整个苏北地区的物流园区,不断拓宽新的业务领域,整合物流资源。

(4)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配合。物流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一系列区域社会发展条件问题,这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配合。主要体现在区域或城市园区规模总量的调控,从城市发展角度考虑园区的规模,设定园区土地投资指标、效益指标等,并在整个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指导及监督作用。

3.3 苏北现代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策略

(1)宏观统筹,加强区域协同,形成“链式”衔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苏北地区已经形成一个经济统一体,物流园区的区域协调布局和发展是实现区域内物流要素优化配置与整合的关键环节。所以在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苏北应上升到地区协同的层面,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5]。地区协同进一步要求苏北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打破行政壁垒,形成苏北城市间的“链式”衔接,物流园区专业化分工实现错位发展,合理划分物流园区的服务范围,园区之间通道建设与衔接,园区之间服务功能维系和联通是网络化区域布局协调的重点。

(2)内部功能以发展专业物流,开展特色服务。苏北各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定位应针对物流园区的服务对象和范围,重点打造整体功能特色,突出市场针对性的差异化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规划主要是对服务功能的微观设计和定位,首先需要进行客户需求与系统分析,即根据目标需求,结合物流园区辐射区域的实际情况,细分市场,划分功能类型;其次是进行功能定位和功能区域规划,即通过把各个单一的服务功能向物流园区归并和整合后,来确定物流园区的功能区域数目和类型;再次是进行园区功能区域系统布置;最后是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6]。对于不同的物流节点,可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定位,以整个物流网络功能的优化为出发点,合理确定所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延伸服务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

每一个物流园区必须在经济区域范围内,按照区域物流需求与生产、消费能力相适应的原则,进行合理分工、科学定位、均衡分布,注意同周边城市的协调,尽量做到错位发展,保证相邻物流园区辐射和影响范围不相重复和交叉,不能功能雷同。

4 结束语

通过统筹规划苏北现代物流园区的功能,能够使区域物流园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吸引价值链各个环节企业在园区的集聚,从而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间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降低各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促进物资在区域内合理畅通,为苏北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小毅,王帅,谢守祥.江苏经济地域差异与苏北经济发展战略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57-60.

[2]王家明,王君.江苏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中国储运,2007(8):86-87.

[3]叶菁,张道臣.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初探[J].中国储运,2008(2):107-109.

[4]王思.浅析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以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旬),2009(1):231-232.

[5]惠英,舒慧琴.长三角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3):64-70.

[6]李翔.现代大型物流园区的战略理念、定位与组织结构和服务体系设计[J].生产力研究,2006(10):248-249.

苏北物流 篇2

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种植分布广泛, 但农村各乡镇蔬果种植品种相对较少, 蔬果既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商品, 同时又是农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费品。蔬果农副产品的流通模式虽然在不断改善,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蔬果物流的发展难以令人满意, 总体呈现效率低、损耗大、成本高的特点, 无法有效实现“物畅其流”, 对苏北农民的增收和农村居民的购买力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对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物流网络的分析与优化具有必要性。

二、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物流现状

随着农业与物流业的不断发展, 苏北蔬果物流有了较快的发展,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模式占主导地位。目前, 苏北蔬果产品的主要流通模式为: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次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综合超市) ——消费者。苏北地区蔬果品种繁多、种植分布广泛, 而农村各乡镇蔬果种植品种相对较少, 乡镇的部分综合超市或零售商贩仅采购所在乡镇种植的蔬果商品, 绝大多数蔬果商品的流通仍通过批发市场。

三、苏北农村蔬果物流现存问题

(一) 流通主体存在的问题

1. 蔬果农副产品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苏北地区农村蔬果合作组织成立的数量较少, 农民参与的比例不高, 组织化程度低下, 影响着蔬果农副产品的集中生产与销售。绝大多数蔬果农副产品的生产主体是分散的农户, 因他们的生产规模小、存储蔬果的能力差, 加之蔬果农副产品具有季节性、周期性、易腐易烂等特点, 导致与采购代理商的交易过程中, 议价能力较弱, 农民增收受到限制。

2. 经营主体——蔬果批发市场、乡镇农贸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善, 批发商经营条件艰苦。

批发市场缺少相应的存储设施, 很大一部分蔬果商品在运输车辆上进行交易, 商品一旦滞销, 将造成运输车辆停滞而产生大量费用。同时, 批发市场缺乏必要的冷藏设施, 造成蔬果损耗比例大大增加;批发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 一般占成交额的3%—4%, 导致批发商不得不抬高批发价格;批发商多在露天或简易市场交易, 对恶劣自然天气的抵御能力弱, 蔬果新鲜度大打折扣;多数批发市场无法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障, 导致经营者饮食住宿条件艰苦, 潜在成本增加。信息网络不健全, 批发商对及时有效采集市场信息缺乏重视, 造成供大于求, 赔本抛售, 供不应求, 错失商机。

苏北地区各乡镇的农贸市场与综合超市是农村蔬果零售环节的终端, 主要以“个体经营, 一人一摊”的小规模零售为主。参与者数量庞大, 各摊位都提供有限的几种常规蔬菜、水果, 且单品供给量小。因采购量小、销量小, 从而造成采购价与销售价居高不下。销售时间受苏北集贸时间的限制, 平均营业时间仅占全天的1/4。苏北地区乡镇的绝大多数综合超市因缺乏专业的蔬果销售人员, 蔬果损耗比例难以控制, 多数超市在蔬果经营上呈现负盈利, 加之价格调整缺乏灵活, 蔬果商品最终成为超市招揽顾客的一种手段, 所提供的蔬果具有品种齐全、供给量小、质量差、价格低等特点。而对该地区消费者的调查结果表明, 消费者需要温馨舒适的购物环境;品种齐全、新鲜健康、质优价廉的蔬果商品;充足的供给量;自由的消费时间。消费者需求与零售商供给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一矛盾阻碍了蔬果在零售环节中的通畅。而该阻碍作用反馈到上游各个环节, 造成交易延迟, 而对于在时间上具有一定要求的蔬果商品, 将造成蔬果新鲜度大打折扣, 部分蔬果腐烂。

(二) 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流通环节过多。

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的流通模式通常为: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次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综合超市) ——消费者。每经过一个环节都要增加相应的流通成本和交易上的时间延迟, 造成蔬果新鲜度降低, 零售价格提高。同时, 流通环节过多, 需对蔬果进行反复的装卸与搬运, 由此受到的机械损伤, 进一步增加了蔬果的损耗比例。

2. 采购网络与配送网络不健全。

苏北地区蔬果基本上以单品种、大批量采购为主, 而蔬果零售终端的经营状况决定了蔬果配送的小批量、多品种。因采购网络与配送网络支离破碎, 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与控制, 采购与配送在商品种类与单品数量上的矛盾一直无法调和。蔬果由采购到零售终端的分流过程中, 参与运输与配送的车辆数量庞大, 彼此之间缺乏组织协调, 出现大量的无效、单程、重复、空载等运输现象。

在对徐州蔬果批发市场的统计调查中, 我们发现来自苏北农村地区的批发商与零售商的车辆之和, 约占蔬果批发市场运输车总数的六成, 主要服务于徐州区域内的乡镇农贸市场, 由于配送网络不完善, 苏北地区蔬果采购基本上是一个零售商配有一辆采购车。通过计算, 在有效组织和协同运输的情况下, 相同运量的车辆需求数将减少1/3, 采购、配送环节参与人员至少降低1/2。运输车辆与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 大大增加了蔬果配送成本。

四、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物流网络的优化策略

(一) 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要提高苏北地区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促使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使农村合作社从蔬果的种植到流通具有一定的规模, 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 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二) 整合苏北各乡镇蔬果零售市场, 建立强大的连锁销售网

由相关企业做引导, 凭借企业的强大实力和完善有效的分配模式, 吸引大量乡镇蔬果零售商, 整合零售市场, 走连锁经营路线。筛选诚信经营的连锁加盟商, 培训和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树立企业形象, 改善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 为顾客提供新鲜健康、质优价廉、品种齐全、供给量充足的蔬果商品。蔬果零售终端的有效整合既可解决顾客需求与零售商供给矛盾的问题, 又可加快蔬果的流通速度, 提高蔬果的新鲜度, 大幅度降低蔬果损耗比例。

(三) 建立并完善采购网与配送网

构建苏北地区蔬果物流信息系统, 将各产地的蔬果采购信息与零售前沿连锁店的蔬果订购信息共享与整合, 缩短流通环节, 完成蔬果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物流网络优化策略图

产地与销售终端的有效对接, 见上图所示。零售终端的整合, 增大了采购规模, 使跳出批发市场直接到产地采购成为可能, 由此缩减了过于冗杂的流通环节, 降低商品的采购价格, 减少了蔬果的机械损伤, 缩短了蔬果的采购与配送时间, 从而有效降低蔬果的采购成本与蔬果损耗比例, 降低蔬果物流总成本。

苏北各乡镇设立的蔬果连锁店, 可及时有效获取蔬果产地的市场与商品信息, 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优质商品, 缩短议价和采购时间, 降低采购成本;此外, 配送车辆按照配送中心的要求完成配送作业后, 可将在当地组织采购的商品运回配送中心, 在配送中心按照各门店的订购要求, 对采购回来的蔬果商品进行分拣与装车, 然后执行下一次配送任务, 依次循环。采购网与配送网的有效整合,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车辆在采购与配送环节中的运输效率, 减少参与的车辆与人员;同时, 蔬果运输真正达到“物畅其流”, 装卸搬运次数减少, 流通时间缩短, 蔬果损耗量得到有效控制。蔬果物流总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为零售环节创造低价优势。

五、结论

苏北地区蔬果在流通各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着该地区蔬果物流业的发展。通过蔬果零售终端的有效整合、蔬果采购网与配送网的建立与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方面, 对蔬果物流网络的有效优化, 将引导蔬果物流业走向良性循环, 即确保农民增收, 又通过降低零售终端的销售价格来增强农村居民的购买力, 充分满足居民对蔬果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金廷芳.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蔬菜物流发展模式分析[J].改革与开发, 2011 (12)

[2]刘庞芳, 石剑英, 等.农贸市场与超市农产品价格形成特征的比较分析[J].北京农业, 2008 (15)

[3]吴晓斌, 胡振虎, 等.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的若干思考[J].财经政法资讯, 2007 (1)

[4]王杜春.如何构建黑龙江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J].商业时代, 2007 (8)

[5]张赞, 张亚军.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终端变革路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1 (5)

[6]李学工, 任伟, 辛玉颉“.公司+农户”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优化[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4)

苏北物流 篇3

农产品物流产业是连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性服务产业, 是农民收入的直接来源, 也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基本途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存在许多劣势, 如基础设施不完备、物流主体分散、物流成本较高、物流系统各环节沟通不畅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资料显示, 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接近40%,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仅占10%。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苏北地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区域,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方面发展较为迅速, 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区向工业区转型的关键时间节点, 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给苏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产业带来的影响, 对苏北地区现有的农产品物流产业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土地流转及其对苏北地区的影响分析

(一) 土地流转主要形式

长期以来苏北地区的农业人口占据较高比例,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当地城镇以及邻近县市。以淮安市为例, 该市不仅是传统的农业大市, 同时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市。统计资料显示, 最近10年来淮安市每年净流出人口达到近59万人。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人口逐渐减少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契机。苏北地区常见的土地流转方式包括以下几类。

1. 土地互换

互换土地, 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之间对各自拥有的土地使用权进行的简单交换。土地互换的流转方式最为简单, 也最为普遍。通常情况下是农村现有常驻农业人口之间的流转。由于资金、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 土地互换对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的影响有限。

2. 土地出租

在政府支持下, 农民将其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出租给他人, 定期获取财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苏北地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往往选择进城务工, 不再从事农业活动。同时留下来的老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无力从事农业劳动, 所以很多人愿意在获得一定收益的情况下将自己拥有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村里的大户。这种流转方式在苏北地区的农村中比较常见。

3. 合作社

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 从而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这一流转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 不仅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统计资料显示, 苏北地区的淮安市的合作社数量高达7000多家, 覆盖农业人口达到100多万人, 占该市农业人口的接近1/3。

土地流转政策使传统的农业从以家庭为主的分散化经营模式向集中化的适度规模经济转变, 不仅可以大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解放多余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也可以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规模经济, 节约物流成本, 提高农产品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传统观念难以转变。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也是农民群众收入的直接来源和晚年的生活保障。留在农村的中老年人往往不愿轻易放弃土地使用权, 更愿意给外出打工的子女留一条退路。

2. 补偿制度不合理。农民群众转让土地所获得的补偿与自己经营土地所获得的收入存在差距, 当地的其他产业不足以消化多余的劳动力资源, 不能通过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弥补与自己原来收入的差距。经验的匮乏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制约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3. 基层政府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和执行能力不足。农民群众观念的转变以及需求是否得到合理的满足取决于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宣传工作是否到位。土地流转政策的解读、流转合同的规范以及合同双方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也同样要离不开基层政府的监督管理。现实中往往存在基层政府不作为的现象, 甚至有可能滋生腐败问题。

(三) 土地流转对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影响

1. 土地流转制度可以将分散化的土地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促进农村适度规模经济的发展。从而根据市场的需求, 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利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方式, 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变传统的分散化物流组织形式, 优化农产品物流供应环节, 降低物流成本。

2. 土地流转政策可以消除农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 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有助于发展乡镇企业, 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同时也为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储备。

3. 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广可以集中农村群众的集体资源, 组织起村集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创办第三方物流企业, 解决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二、苏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农产品物流产业现状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 实现农产品的交易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包含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销售、信息交流等环节。农产品物流主体包括广大农户、农产品收购商、物流运营商、加工商、销售商、消费者等。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消费需求, 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 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和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国存在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以农业合作社为中心、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物流园区为中心和以连锁超市为中心等。苏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产业中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物流模式最为普遍, 以合作社为中心的物流模式逐渐发展, 总体来说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如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过高、物流主体分散、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等。

(二) 土地流转背景下农产品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1. 基础设施薄弱, 运输储藏能力不足。苏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基础设施问题。从宏观角度缺乏合理的物流系统布局规划, 物流运输主要依赖于以中小型卡车和小型农用车为主的公路运输, 能耗大, 容量小, 从各乡镇的主要农业区域到主要消费市场之间运输成本较高。同时缺乏科学的仓储设施, 分散储藏甚至露天储藏的现象较多, 导致农产品贬值。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不足以满足土地流转背景下适度规模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2. 传统观念转变困难。苏北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比较滞后, 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为主, 外出务工人员中有部分人年老时选择返乡从事农业工作。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农业人口老龄化发展, 普通群众对于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往往存在顾虑。由于乡镇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 出租方所获得的土地补偿金额不足以弥补与之前的收入差距。由于自身经验技术的匮乏和地方上产销渠道的单一, 承租方在支付土地转让金之后, 获得的利润空间有限, 对于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持消极态度。

3. 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农产品物流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 专门从事第三方农产品物流的企业较少。各乡镇之间普遍采用小规模生产运输的方式, 农产品经营主体分散。市场管理秩序的欠缺使得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面临困难, 地方保护主义问题较为严重, 缺乏良性竞争, 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 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产销渠道的限制, 农产品市场存在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农民对于市场需求信息了解有限, 农产品种类比较单一, 缺少加工环节, 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农户对于农产品价格缺乏话语权, 往往只能被迫接受给定的收购价格, 或者在消耗更多的物流成本的情况下将农产品运送到附近的其他市场, 否则只能导致农产品积压和贬值。

4. 物流人才的匮乏。苏北的农村地区一直以来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人才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农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相对偏低, 掌握的农产品种植技术、市场营销理念以及现代物流知识较少, 限制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

5.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环节之间沟通不畅, 农产品物流产业服务人员由于年龄和教育背景的限制, 对于信息科技和互联网交流使用技术掌握有限, 不能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市场需求, 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土地流转背景下苏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是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布局当地物流系统, 提高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通过建设物流园区、批发市场、修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各乡镇主要农业区域与城镇等主要消费市场连接起来, 增加就业, 减少物流成本。为土地流转大户或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提供便捷的运输渠道, 解除后顾之忧。

二是基层政府应对于土地流转大户或合作社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 并且积极提供农业技术指导以及市场拓展等政策对农村适度规模经济进行扶持, 发挥地域优势, 鼓励适度规模的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 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从而提高土地转让补偿金额或者合作社入股分红, 提高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三是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促进物流主体多元化发展。在传统的农户、供销社、批发商之外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运营商, 对于第三方物流运输和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进行政策扶持,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加强市场监督职能,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减少物流成本的同时可以消化吸收多余的人力资源成本, 增进就业。

四是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加强物流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公益讲座和发放免费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于本地的农民群众的职业技能的宣传培训工作, 定期组织有意愿从事物流行业的人才参加职业培训。提供政策支持, 鼓励本地外出就业的人才返乡创业。

五是构建地方物流信息平台, 将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物流节点有效的连接起来。为当地的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物流企业、加工商、销售商等提供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农产品物流资源配置信息, 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物流成本和资源浪费。

四、结语

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广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产品物流产业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促进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发展农村经济。本文以苏北地区为例, 分析了现有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孟凡胜, 对优化我国农副产品物流系统的思考[J], 商业研究, 2008 (07) .

[2]包忠顺, 徐志明, 高珊, 周春芳.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04) .

[3]陈超, 李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05) .

上一篇:知识的开发下一篇:产业化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