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开发

2024-10-08

知识的开发(共12篇)

知识的开发 篇1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新科技领域新产品的开发变得越来越越复杂,所需要到的技术、知识变得越来越多。让人疯狂的苹果i Phone智能手机、令人着迷的法拉利跑车,都是企业经过无数年知识沉淀的技术结晶。Zucker等[1]认为组织知识存量越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发绩效就越高。而且多数研究结果也显示,只有当组织知识存量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知识,实现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的突破,即知识存量与产品创新开发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2,3,4]。由此可以看出,组织知识存量之于企业研发部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探讨知识存量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过程中,不能忽略知识隐藏( Knowledge Hiding) 这一普遍存在于组织的破坏行为现象[5]。Cerne等[6]认为,知识隐藏是指组织员工向被请教同事故意隐瞒或者保留知识的行为。企业研发团队要高效率地开发出新技术产品,常常需要储备大量的知识并促进知识在团队中的流通和转化,研发团队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存在会大大减缓团队所需知识的存储和流通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研发团队知识存量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作用,不利于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迅速推出新产品以应对竞争对手、满足消费需求。这是以往研究相对忽略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议题。因此,本文以我国珠三角地区的103个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作为研究对象,对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团队知识存量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了解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是否及如何对团队知识存量及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影响,为研发团队新产品开发管理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并完善相关理论的研究。

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 1 知识隐藏

组织中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现象的研究早在1997年便被Davenport等[7]学者们所关注,认为员工在分享知识过程中常常会存在有所保留或分享不充分等现象; 随后,学者们便以 “知识分享敌意”[8]、 “知识保留( Knowledge Withhold) ”[9]等概念对这种现象进行定义并展开研究。Connelly等[5]于2012 年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深入的探讨,首次明确并提出了知识隐藏( Knowledge Hiding) 概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认为知识隐藏是指组织员工在向同事请教与工作任务有关的信息( Information) 、观点( Ideas) 和专业经验( Expertise) 等知识的时候,被请教同事往往会出于某种目的而隐瞒( Conceal) 或保留( Withhold) 知识的行为,并把知识隐藏行为划分为3 种类型,包括: 装傻隐藏( Playing Dumb) ,指被请教员工假装对所请教问题一无所知而无法帮上忙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质; 推托隐藏( Evasive Hiding) ,指被请求员工为求教同事提供不正确的信息或口头虽答应但拖延不去履行承诺的行为,也有一定的欺骗性质; 合理隐藏( Rationalized Hiding) ,指被请求者以正当理由( 如第三方要求保密、权限不足等) 拒绝提供相关知识或信息的行为。过去研究表明,知识隐藏行为在组织的知识管理过程当中危害极大[10,11]。姜荣平等[12]以及Cerne等[6]的研究指出,知识隐藏会造成以下问题: ( 1) 员工间失去信任。装傻隐藏和推托隐藏具有带有一定的欺骗性,长期而言不利于员工之间信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容易造成员工之间对信息的恶意竞争。( 2) 个体创造力下降。员工创造力的持续提升需要源源不断地吸收新知识,而知识隐藏行为的被感知容易造成员工间的互相报复,加剧知识隐瞒现象的产生,最终导致员工创造力的下降。 ( 3) 组织绩效下滑。由于知识隐藏行为阻碍员工的知识共享,降低组织知识的流通速度,最终将导致组织生产率和利润率的下降。

1. 2 知识存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了左右经济系统发展的重要元素,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13]。Decarolis等[2]认为,知识资源其实是一个存量( Stocks) 的概念。由于知识存量直接反映了组织系统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潜力,体现了组织系统的竞争能力[14]。因此,为了有效地管理和评估知识存量,学术界对知识存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是在宏观层面,从知识对经济贡献的角度展开研究。如杨志锋等[15]认为,知识存量是某阶段内一个组织或经济系统对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的经验与技术所形成知识资源的占有总量; 并主要通过R&D经济增长贡献法对知识存量价值进行评估[16,17]。二是在微观层面,对企业知识价值进行计价研究。如Bohn[18]从组织拥有知识容量的角度,认为知识存量应当从组织拥有知识的深度( Depth)和广度( Breath) 进行测量,并发展出了企业对某知识认知从 “完全无知”到 “完全认知”的8 级知识深度评估模型和企业知识范围( Range) 八级广度评估模型。Prabhu等[19]在此基础上则增加了知识相关度( Similarity) 的衡量维度,认为存量知识应当与实际使用需求密切相关。Tzabbar等[4]则从组织拥有知识内容的角度认为知识存量是具体衡量企业知识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把知识存量构成内容划分为3 种类型:( 1) 智慧资本( Intellectual Capital) ,即企业拥有专利知识产权数量; ( 2 ) 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即企业拥有明星研发人员数量; 以及( 3) 协作资本( Collaborative Capital) ,即企业能够获得外部知识的研发联盟数量。曹兴等[20]认为知识存量内容构成应当从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以物为载体的知识存量及以组织结构为载体的知识存量和以市场为载体的知识存量进行衡量。

1. 3 知识隐藏、知识存量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

Connelly等[5]认为,组织员工知识隐藏行为普遍存在,但由于装傻、推托或合理隐藏行为很难被觉察,组织管理者往往对此无可奈何,而一旦被觉察,其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造成员工之间相互的不信任( Distrust ) 和知识隐藏报复( Reciprocated Knowledge Hiding)[6]。对于研发部门而言,研发成员之间知识隐藏容易导致知识在团队中的流通存在障碍,或至少会导致企业开发产品关键技术的知识获得速度被大大减缓。由于目前开发的高技术产品所需知识都较为庞大,知识存量需求较高,知识隐藏行为以及其可能导致的知识隐藏报复很容易导致研发团队知识存量未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新产品开发所需的要求,对团队积累新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存量,包括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相关度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欲加以验证:

假设1a: 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知识广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1b: 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知识深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1c: 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知识相关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Decarolis等[2]认为,知识存量对企业而言就是一种内部资源的运用,当企业拥有知识存量的数量和质量越高,其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就越好。Zucker等[1]也认为企业拥有的知识存量越丰富,其能够在组织内部流动的知识就越多,知识在组织流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地融合、运用,在提升个人和组织绩效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研发团队而言,当团队知识存量的广度、深度和相关度足够大时,团队成员所能应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知识就足够地多,能够快速提升新产品开发的时间效率、节省大量的钱财,并加快成品推出市场的速度,对企业持续稳固并扩大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此,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欲加以验证:

假设2a: 团队知识广度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b: 团队知识深度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c: 团队知识相关度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Connelly等[5]的研究表明,组织员工知识隐藏行为之所以会降低组织的绩效,主要是由于知识隐藏行为妨碍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通,使得组织知识无法被快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有效价值。这也就是说,当研发团队知识存量足够大,且能够轻易达到开发新产品关键技术所需知识要求时,研发团队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负面影响将会被大大地削弱。Reagans等[21]以及Cerne等[6]的研究也证明,知识隐藏行为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通过妨碍知识流通而对个人和组织产生负面影响,即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负面影响很可能是通过影响团队知识存量来实现的。因此,结合前面的讨论分析,本文拟提出以下假设欲加以验证:

假设3a: 团队知识广度在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

假设3b: 团队知识深度在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

假设3c: 团队知识相关度在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

2 研究方法

2. 1 研究框架

基于前面的研究综述和假设,本文研究框架如图1 所示。

2. 2 研究工具

为确保研究工具的效度和信度,本研究在团队知识隐藏行为、知识存量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等概念的衡量上主要采用国外学术文献经常被引用的测量量表,并根据研究目的和部分企业界人士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3 个概念测量量表均采用likert - 5 点评分方法进行测量。

本研究衡量团队知识隐藏行为的量表主要参考了Connelly等[5]的研究来设计问卷,包含推托隐藏、装傻隐藏和合理隐藏3 个维度共12 个题项指标,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 93 ( 高于0. 7 的标准) ,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团队知识存量的量表主要参考Prabhu等[19]、Wu等[22]的研究来设计问卷,包括知识广度、知识深度和知识相关度3 个衡量维度,各分别由3 个题项指标构成,其Cronbach’s α 值分别为0. 87、0. 88、0. 86,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量表主要参考Cooper等[23]、Sherman等[24]、周健明等[25]的研究来设计问卷,由4 个题项指标构成,包含技术、市场、财务和机会窗口等4 个方面的绩效,量表的Cronbach’ s α 值为0. 85,量表信度良好。 而在控制变量方面, Chen等[26]的研究表明,团队领导的背景变量( 如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 会对团队工作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将领导的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处理。

2. 3 研究样本

本文研究数据采集自中国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研发团队,问卷调查对象限定于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的主管和直接下属员工。为避免数据产生严重的同源偏差( Common Method Variance) ,本研究采用产品研发团队主管问卷和直属员工问卷分别在不同时段进行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得到了所在开发区管委会和相关公司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本研究先后进行了2 次问卷调研,前后间隔6 个月: ( 1) 第一次调研( T1) 的对象是研发团队主管,调研的内容包括主管的背景信息、团队知识存量以及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通过取得企业人事部门电话联系,然后进行上门调研或把问卷邮寄给研发团队主管等方法,共发出调查问卷500 份。历时3 个月,共回收问卷215份,回收率为43% ,其中完整填答者161 份,有效回收率为32% 。( 2) 第二次调研( T2) 的对象为研发团队主管的直接下属员工,调研的内容为员工知识隐藏行为。通过上门调研或问卷邮寄的方法,对161 名完整填答问卷主管的直属员工发放员工问卷,每名主管匹配3 ~ 5 名直属员工,共发放问卷683份。历时3 个月,共回收问卷453 份,回收率为66% ,其中完整填答者412 份,有效回收率60. 3% 。

通过两次调研问卷的匹配,剔除团队成员少于3 人的58 个团队,共获得符合匹配的103 个团队( 包含103 名主管和351 名团队成员) 样本用于假设验证。本研究的样本结构方面,103 个团队所属企业有9 家计算机硬件生产企业、17 家软件企业、21家网络信息企业、24 家精密机械企业、4 家生物医药企业、20 家光电通讯企业以及8 家其他产业企业,上述企业团队研发产品均具有技术密集且产品生命周期短的特征,76% 的企业为100 人以上企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额5% 的最多( 达47% ) 。在这103 名研发主管样本中,男性占75% ,样本的平均年龄为36. 85 岁( 标准差= 6. 27) ; 教育背景方面,大专及以下占5. 8% ,学士学位拥有者占5. 8% ,硕士学位占40. 8% ,博士( 后) 学位占47. 6% 。

江明修[27]认为,过低的问卷回收率会影响抽取样本对总体样本的代表性,因此样本回收率应以70% 以上为宜。尽管本研究在进行样本抽取过程中,企业研发主管以项目研究繁忙、邮寄不便利等原因使得两次问卷回收率较低( 分别为43% 和66% ) ,但由于90% 的问卷主要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符合陶永明[28]认为邮寄问卷的回收率约为30 ~ 60% 的规律; 此外,回收样本行业结构特征和研发主管样本特征符合李志等[29]、路变玲等[30]所描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主管总体特征要求。说明本研究所使用研究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使得本实证研究结果具有普适性。

3 数据分析

3. 1 数据汇聚性分析

本研究中,知识隐藏行为变量信息是由成员个体进行评价的,而本文研究的是团队层次变量关系,因此,在操作方面,本文需将成员个体评价数据信息汇聚到团队层次上。根据James等[31]的建议和计算方法,本研究对团队层次数据汇聚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使用ICC和Rwg指标进行衡量。结果显示:知识隐藏行为的ICC1 和ICC2 分别为0. 26 ( 大于0. 05 的要求) 和0. 55 ( 大于0. 5 的要求) ; 此外,知识隐藏行为的Rwg为0. 94 大于0. 7 的标准。表明本研究数据可以从个体层次向团队层次进行汇集。而以下的假设检验分析均基于团队层次进行。

3. 2 变量间区分效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使用AMOS17. 0 对 “知识隐藏”、 “知识广度”、“知识深度”、“知识相关度”和 “新产品开发绩效”等关键变量的区分效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简称CFA) 。表1结果显示,在五因子模型、四因子模型和单因子模型之间对比中,五因子模型吻合结果最好,χ2( 265) =384. 843,p < 0. 01; RMSEA = 0. 067, TLI = 0. 925,CFI = 0. 934,显著性地优于其他四因子模型和单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表明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表1 中,a将知识隐藏行为和知识广度合并为一个潜在因子,b将知识隐藏行为和知识深度合并为一个潜在因子,c将知识隐藏行为和知识相关度合并为一个潜在因子,d将知识广度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合并为一个潜在因子,e将知识深度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合并为一个潜在因子,f将知识相关度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合并为一个潜在因子,g将所有项目归属于同一个潜在因子。

注: 1) n = 103; 2) **p < 0. 01,*p < 0. 05

3. 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对各变量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进行了总结。表2 统计数据显示,知识隐藏行为与知识深度( r = - 0. 24,p < 0. 05) 、知识相关度( r =- 0. 21,p < 0. 05) 及新产品开发绩效( r = - 0. 25,p < 0. 01) 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同时,知识广度( r = 0. 41,p < 0. 01) 、知识深度( r = 0. 44,p <0. 01) 及知识相关度( r = 0. 47,p < 0. 01 ) 均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研发团队领导的年龄( r =0) 、性别( r = - 0. 05) 以及教育程度( r = - 0. 14)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知识隐藏行为在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的领导和团队中差异不大。

注: 1) n = 103; 2) **p < 0. 01,*p < 0. 05; 3) a性别: ( 0) 男,( 1) 女; 4) b教育程度: ( 1) 大专及以下,( 2) 本科,( 3) 硕士,( 4) 博士( 后)

3. 4 假设验证

对本研究假设的验证,主要采用层级回归方法(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进行。

假设1a、假设1b和假设1c提出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知识广度、知识深度和知识相关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2a、假设2b和假设2c提出团队知识广度、知识深度和知识相关度均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表3 中的模型2、模型4 和模型6 结果可以看出,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的知识深度( M4,β =- 0. 25,p < 0. 05) 和知识相关度( M6,β = - 0. 22,p < 0. 05) 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团队的知识广度( M2,β = - 0. 18,p > 0. 05) 则没有影响,因此,假设1b和假设1c得到了数据的支持,而假设1a则不成立; 而从表3 中的模型9 结果可以看出,研发团队的知识广度( M9,β = 0. 16,p < 0. 05) 、知识深度( M9,β = 0. 27,p < 0. 01) 和知识相关度( M9,β = 0. 30,p < 0. 01) 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了假设2a、假设2b和假设2c。

注: 1) n = 103; 2) **p < 0. 01,*p < 0. 05

关于团队知识存量的中介效应验证,根据Baron等[32]的建议,中介效应满足条件包括: ( 1) 自变量分别对中介变量和因变量均有显著影响; ( 2) 中介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以及( 3) 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代入回归方程解释因变量时,中介变量效应显著而自变量效应减弱或消失。从表3 中的模型8 可以看出,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 M8,β = - 0. 29,p < 0. 01) 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而当中介变量团队知识广度、知识深度和知识相关度加入回归方程后,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 M10,β = - 0. 14,p >0. 05) 的影响系数明显被削弱且变为不显著。而且,模型9 数据显示,研发团队的知识广度( M9,β =0. 16,p < 0. 05 ) 、 知识深度( M9,β = 0. 27,p <0. 01) 和知识相关度( M9,β = 0. 30,p < 0. 01) 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上面假设1a—2c的结果可知,团队知识深度和知识相关度在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假设3b和假设3c得到数据上的支持; 团队知识广度则没能在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假设3a不获支持。

尽管Baron等[32]的中介效应检验标准被广泛运用,然而却有着中介效应显著性无法被检验的缺点,为此,本文进一步运用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分析[33]。分析结果表明,团队知识广度、知识深度和知识相关度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 0. 094、 - 0. 144 和- 0. 131,其所处的95% 置信区间分别为[- 0. 27,0. 02]、 [- 0. 41, - 0. 01]、[- 0. 31, - 0. 01],其中,知识深度和知识相关度置信区间没有包括零,而知识广度置信区间则包括零。因此,团队知识深度和知识相关度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3b和假设3c得到了数据的进一步支持。

4 结论与管理启示

本文通过文献探讨构建了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知识存量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选择中国珠三角地区103 个高新科技企业产品研发团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 1) 产品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知识存量的深度和相关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团队知识存量的广度影响不大; ( 2) 团队知识存量的广度、深度和相关度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团队知识存量的深度和相关度在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对企业研发团队知识隐藏行为、知识存量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研究证实了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是一个具有显著预测力的变量,它会显著性地降低团队开发新产品所需知识存量中的知识深度和知识相关度,使得团队无法或需较长时间完成新产品开发所需知识的收集和存储,降低了团队吸收和转化知识的效率,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也就是说,尽管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可能会对个人带来强化个人团队地位、增加个人工作绩效等好处[5],但是对整个团队而言,它是一种较为恶劣的负面行为。因此,组织应当制定相应政策,促使研发人员放弃知识隐藏行为,从而毫无保留地与团队其他成员分享其所具有的独特隐性知识,对团队知识分享与贡献活跃分子进行制度褒奖; 应当大力进行知识隐藏行为的危害宣传,帮助团队成员意识到知识隐藏对拖慢团队新产品开发进度和效率对团队及个人所造成损害( 如职涯声誉、部门绩效奖金等) ; 最终,通过制度的规范、团队领导的示范作用和个人意识的提高,逐渐使知识分享规范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企业文化建设也已被证实为组织知识分享的重要手段之一[34]。

其次,本研究证实团队知识存量中的广度、深度和相关度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又以团队知识相关度( β = 0. 30,p <0. 01) 最为重要,而团队知识深度和广度则次之。因此,企业研发团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新产品开发的任务,则需要对团队知识的收集和储备遵循以下顺序原则: 先应当大量收集与新产品开发相关的知识,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瀚海的知识海洋中找到“有用” 的知识; 然后在完成找准相关知识储备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度收集,使得新产品开发所需理论和实践知识在广度与深度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实现目的的要求; 最终扩大新产品开发所需知识的广度,因为有时候一些看似不相干的知识很有可能在多学科交叉和联想的过程中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新产品开发的绩效具有催化作用。

最后,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团队知识深度和相关度在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且两者的中介作用大致相同( 分别为- 0. 144 和- 0. 131) 。这一研究结果揭开了知识隐藏行为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 “黑箱”,表明知识隐藏行为是通过负面影响团队知识存量中的知识深度和相关度进而影响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具体而言,研发团队成员由于个人目的产生知识隐藏行为,会使得原先能快速获得的知识在团队内发生延迟或不发生流动,从而造成团队开发新产品所需的知识存量在深度和相关度上都达不到新产品开发的要求,从而对新产品开发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这使企业面对新产品迭出的市场时很容易丢掉已有市场份额。该结论对我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知识隐藏行为的负面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新科技企业要想快速开发出所需的产品应对市场竞争对手的阻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则必须建立有效的研发团队管理机制和高效的团队运作模式,以保障研发团队成员能够毫无顾忌地分享隐性知识,推动知识在团队内部快速地流转、吸收和消化,从而快速使团队知识存量在广度、深度和相关度上都达到新产品开发的要求。

此外,除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外,知识隐藏行为还可能会对其他团队后果变量如团队创新能力、团队知识沟通文化、团队满意度等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建议未来可进一步对上述团队后果变量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揭示知识隐藏行为对研发团队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摘要:以我国珠三角地区103个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知识存量和新产品开发绩效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品研发团队成员知识隐藏行为对团队知识深度和相关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团队知识广度影响不大;(2)团队知识广度、深度和相关度对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团队知识深度和相关度在研发人员知识隐藏行为与团队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知识隐藏,知识存量,新产品开发绩效,负向影响

知识的开发 篇2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

阐述了隐性知识的内涵及意叉,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中隐性知识的.运用,研究了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作 者:来晓玲 LAI Xiao-ling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2009 19(23) 分类号:G258.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隐性知识   开发利用  

知识的开发 篇3

关键词:个体知识;开发管理;知识活动;知识开发

一、个体知识的分类

按照知识拥有的主体,可分为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OECD(1996)在年度报告中对个体知识分为四种:一是know-what的知识,是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know-why的知识,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know-how的知识,指完成某种过程或实现某种目标的技能和能力;四是know-who的知识,知道是谁的知识。其中,第一、第四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可以通过阅读、视听和检索来获得。而第二、第三种知识则属于“缄默知识”,主要靠在实践中“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而获得。按照知识的可编码性可以把个体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根据抽象程度把个体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二、个体知识的开发管理

1.个体知识开发的过程

知识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从隐性知识的产生到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过程。

一方面,隐性知识是一种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是任何知识创造都不可缺少的。从知识的起源看,没有隐性知识,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显性知识。一项知识一旦从隐性形态转化成显性形态,它就会成为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某种确定性的知识。

从这种意义上看,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衍生物。另一方面,隐性知识对于个人来说虽然也是一种收获或资源,但从知识经济的意义上,我们尚不能称其为成果,因为对于它的存在,人们尚无法确切地把握。只有当它转化为显性知识时,才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确定的产出。同时,在知识开发过程中,显性知识有时还具有启发人们思考,从而引致新的隐性知识产生的功能,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显性知识的积累和发展,隐性知识也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就一项知识的产生而言,隐性知识是基础,显性知识是成果。就知识整体的发展而言,知识累积发展阶梯上的每一个台阶则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轮流交替构成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发展是知识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外,无论是从承担知识开发的主体看,还是从知识开发活动的规模看,知识开发客观上分为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它包括个人的知识开发、组织(包括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 的知识开发和国家的知识开发三个不同的层次。个人层次的知识开发是整个社会知识开发活动的核心和基础。

新知识的开发首先是隐性知识的产生及其外化的过程。开发者要有效地进行创造,他就必须努力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包括超越自我的尝试性实践、包括隐性知识的形成以及隱性知识发掘和显性化,最终形成显性知识。其中每一项都离不开开发者的自我超越。

2.个体知识开发的阶段

从新知识产生的正常过程看,我们可以把个人的知识开发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新的隐性知识的形成;新的隐性知识向显性形态转化并形成新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实现客体化并被验证、补充和修改。

一是创造者形成隐性知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创造者运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新的知识雏形即新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产生是知识生产的首要环节,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新的隐性知识出现,那么也就不会有后续的知识生产过程。隐性知识是难以把握的,因此,这个过程通常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是,新的知识成果毕竟首先是以隐性形态出现的。另一种是渐进式的,新的隐性知识产生于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所经历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隐性知识可以被看成是长期反复进行的某种物质产品生产的一种副产品。

二是使新产生的隐性知识明晰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生产者发现新的知识雏形的存在,及时地把握它,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提炼,使险性知识在头脑中明确地呈现出来,变得较为清楚和确定,而不至于丢失。第二阶段的工作就是使这些尚不清晰或尚不确定的知识变得清晰和明确,并进行辨别、加工和整理,使它在头脑中变得越来越清楚,成为能够口头表述的知识,即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显性知识。不过这时的显性知识还是存在于创造者头脑中的,还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

三是对新的知识进行整理、补充和加工,确定它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某种形式加以记录或记载,使它们成为客观知识,即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体之外的知识。此后,这种新形成的知识还要用更多的事实和实际经验加以验证和修改,并在交流、传播和应用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3.个体知识开发的管理策略

个体知识开发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有关,更与适当的技术和工具有关,还与个体所处的知识开发环境、氛围有关。为了做好个体知识的开发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塑造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作为个人来讲,认识、态度、思维习惯、工作作风、沟通交流能力、职业精神或追求科学的精神等,均是需要培养、塑造和不断修炼的。常言道,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作风或工作状态,作风或工作状态决定工作业绩,要想取得良好业绩,就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和知识的创新过程一样,好的习惯和作风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培养的螺旋式发展上升过程。对于个人来讲,可能比已经沉淀的知识、资产更加重要。因为,真正决定未来个人智力资产价值的东西,就是个人的作风、习惯或基本素质。

二是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和工具。个体在把某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困难过程中,需要采用恰当的表达方法和工具。隐喻性文字、象征性语言、演绎、推论、模型和头脑风暴会议等是用来表达人们经验、技巧、直觉和灵感等的有力工具;图片、视像、多媒体等也是隐性知识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部分可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应尽量模块化。

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创新研究 篇4

软件开发团队是软件研发企业中最常见的项目团队, 一个软件从构想到真正出现在市场上, 需要大量的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共同努力, 因此, 软件研发企业目前的产品生产管理主要是以“项目”为主而进行运作。软件开发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的智力劳动, 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团队内部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挖掘与利用, 从而不断产生新的知识, 才能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开发任务。同时, 软件开发团队是以特定客户为中心的任务导向团队, 开发任务目标完全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开发任务的约束条件以客户要求为准, 不能完全参考以往的任何模式, 因此软件开发团队对知识创新的需求十分明显。本文对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创新进行分析, 提出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二、基于SE CI模型的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1991年提出了经典的知识创造模型——SE CI模型, 描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本文运用SE CI模型, 对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创新分析如下:

1. 软件开发团队在社会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软件开发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隐性知识, 而这些知识需要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观察、感觉才能进行分享。由此, 社会化模式通常是从设立一个互动的“范围”开始, 在这个范围内促进成员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分享。在软件开发团队中, 社会化主要通过团队领导者积极的示范和指导、合理调整团队的结构, 以及交叉培训等方式进行, 以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

2. 软件开发团队在外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外化 (E xternalization) 过程是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群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由于外化从隐性知识创造出新的显性知识, 所以它对知识创新至关重要。在软件开发团队中, 外化过程一般由“对话或集体思考”开始,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将团队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并融入到团队显性知识库中, 以供整个团队利用。

3. 软件开发团队在联结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联结化 (Combination) 是从分离的显性知识到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软件开发团队中的管理者经常会收集不同来源的显性知识, 并使用这些经过编辑的显性知识来创造新概念, 另外, 在开发工作中, 也贯穿着知识的联结化活动。这个过程要求对团队内部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 在团队内部建立独特的知识系统, 以便更好地整理团队内部的显性知识。

4. 软件开发团队在内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内化 (Internalization) 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到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软件开发团队中, 项目计划, 以及开发过程中的错误、经验, 都记录在各种各样的文档中, 这些构成了团队的显性知识, 但要想让团队成员合理地利用这些知识, 只有成员们真正地消化、吸收, 使其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组织培训, 使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各种手册、文件, 以及他人的经验, 扩充自己的隐性知识, 促进知识创新。

三、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软件开发团队可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知识创新:

1. 构建学习型的软件开发团队

其中首先是要建设有利于知识分享与创新的团队文化, 其次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团队成员学习提供便利。文化从意识形态层面对知识型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组织中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和共享知识的氛围, 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无形的拉力。一方面, 要保证团队内部畅通的沟通渠道, 另一方面, 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 促使作为知识发送方的团队成员在已形成的“Ba”中自愿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这样就达到全体成员都乐于参与知识共享, 最终发展成知识共享型组织文化 (即学习型团队) 的目的, 从而促进了团队知识社会化及外化活动。

2. 建立团队知识库系统

这涉及到知识的外化和联结化活动, 并且为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主要可以借助以下信息技术: (1) 文档管理技术。利用文档管理技术, 坚强团队知识分享, 促进团队知识创新。 (2)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将团队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并融入到团队显性知识库中, 为团队内部成员提供更多显性知识。

3. 构建实践社区

在团队中构建实践社区, 使团队成员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相互影响, 交流经验, 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共同解决问题, 以便更好地挖掘隐性知识的价值。可借助信息技术, 如知识协作技术, 进行协同管理, 通过建立内部网络, 提供知识积累、交流的基本平台, 其中对软件开发团队影响最大的是基于因特网这样的协作技术, 包括电子邮件、短信服务、即时通信等网络交流工具, 使各层级的成员都可以及时、方便地交流。

摘要:本文分析了软件开发团队在社会化知识活动、外化知识活动、联结化知识活动, 以及内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提出了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知识创新,SECI模型,软件开发团队

参考文献

[1]Ikujiro Nonaka, Ryoko Toyama, Noboru Konno.SECI, 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34

[2]魏国华:企业知识创新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4:1-55

农业综合开发知识题库 篇5

1、我国的国体是什么?

答: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

2、什么是党的根本宗旨?答: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费的使用对象有哪些? 农业科研院,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科技推广示范农户。

选人的公示期时间为多久?

答:公示期不得少于3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答: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费的使用对象有农业院校、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问:招标人应当在县级(含县级)以上公共信息平台公示中标候

3、问: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什么?答:民主集中制原则。

4、问:什么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5、问: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6、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什么? 答:依宪治国。

7、问: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 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问: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城乡发展一体化。

9、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什么时间新修订的? 答:2014年1月。

10、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必须坚持什么方针? 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11、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12、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什么?答:为民、务实、清廉。

13、问: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问:新时代沂蒙精神是指?

答: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15、问:临沂中心城区总体发展框架是? 答:以河为轴,北扩东进,一河六片,组团发展。

16、问:法治山东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目标是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

1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时间是?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

18、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问: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的“四项纪律”是指什么? 答: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20、问: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是指哪五个方面?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日。

3、问:某县2014年某项目财政资金为1000万元,则其可以提取的管理费额度最高为多少?

答:25万元。

4、问:农业综合开发县级农发机构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支出?

答:具体支出包括:项目实地考察、检查验收等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生的交通费、差旅费,检查验收或招标时发生的会议费,管理培训费,招标费,公示费,可研报告和一般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费。

5、我国自哪年起实现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并轨,名称叫什么?答:2014年,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6、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按照工程建设合同控制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投资和工程安全;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

7、问:土地治理项目公示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设立公示牌、公示栏、公示墙等。

8、问:《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规定经市级农发机构审批后,可实行邀请招标的内容有哪些? 答:农田林网项目工程、沟渠开挖项目工程、电力设施项目工程、招标结余项目工程、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项目。

9、问:《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规定自招标文件开始发出之日起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止,最短不得少于多少天? 答:20天。

10、问:土地治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答:前期准备、申报审批、组织实施、竣工项目验收和运行管护等。

11、问:评标委员会的人数为多少?其中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比例为多少?

答:人数为五人以上的单数,其中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人数占三分之二。

12、问: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应当向多少个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或其他组织发出招标邀请书? 答:三个(含)以上。

13、问:项目实施计划调整工程及结余资金增建工程分别须于何时完成?

答:项目实施计划调整工程应在项目立项次年4月底前完成;结余资金增建工程须在项目立项次年8月底前完成。

14、问:招标人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在哪里发布招标公告,且不得少于多少天?

答:应当在县级(含)以上媒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招标公告发布网站)上发布招标公告,且不得少于5日。

15、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费的取费标准、来源、以及质量保证金的预留额度分别是什么?

答:按照纳入监理范围的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的财政投资总额的2%以内(不低于1.8%)控制使用,从财政配套资金中安排,按监理费总额的20%预留质量保证金。

16、问:根据《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土地治理项目标牌标志的要求是哪8个字? 答:永久、固定、醒目、规范。

17、问:土地治理项目间接费用包括哪些?

答:包括工程监理费、勘测设计费、工程预决算审计费、材料损耗等。

18、问:《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中对灌排系统的总要求是?

答:项目区灌排系统规划科学,配套水系统布局合理;灌溉保证率不低于75%,除涝标准不低于10年一遇。

19、问:土地治理项目工程施工招标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

1、项目实施方案已经批准;

2、项目已经立项,计划已经批复下达;

3、监理单位已经确定;

4、具有能满足招标要求的设计文件;

5、招标计划已经市级农发机构核准。

20、问:2015年滚动计划编制文件中要求单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多少亩?

答:2015年滚动计划编制文件中要求单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平原地区不低于5000亩,丘陵地区不低于3000亩,由新兴经营主体申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不低于1000亩。

21、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2004年以前中低产田提质改造项目财政资金亩投资标准分别为多少元?

答: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财政资金亩投资标准一般为1100元,2004年以前中低产田提质改造项目财政资金亩投资标准不高于1000元。

22、问:我国于哪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答:我国于1988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23、问: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报账采取什么制度? 答:县级报账制。

24、问:农业综合开发实行什么样的投入机制?

答: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25、问: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规定扶持哪几类项目? 答: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分为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

26、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项目的财政投入资金与自筹资金的比例是多少?

答: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的财政投入资金与自筹资金的比例是龙头企业项目1:1,合作社项目1:0.5。

27、问: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有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

28、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分几大类?

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土地治理项目,一类为产业化经营项目。

29、问: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对象有哪些?

答: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对象包括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经济效益好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30、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指项目正式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31、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实行哪“三专”管理? 答: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

32、问: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贷款贴息项目最高贴息贷款额度为多少?

答:最高为6000万元。

33、问国家现行政策中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是否可以提取项目管理费?

答:不可以。

34、国家哪年开始实行的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试点项目? 答、2013年。

35、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扶持,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6、问:对截留、挪用农发财政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应如何进行处理和处罚?

答:对截留、挪用农发财政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及相关责任人,应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财发„2011‟7号)进行处理。

37、问: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什么?

答: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38、问:解释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答: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39、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应遵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原则;集中投入,不留缺口原则和奖优罚劣,激励竞争原则。

40、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应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原则;规模开发,产业化经营原则;依靠科技,注重效益原则和公平竞争,择优立项原则。

知识的开发 篇6

关键词:微课程 知识分类 开发 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受终身学习需求影响及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学习资源应运而生,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查阅文献可知,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可以看出: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区别于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微课程的开发及应用,由于制作方法较简单,很多学者、教师都参与其中,然而,部分一线教师对其认知不足,导致只注重数量的建设,质量却参差不齐,学习者要找到适合自已需求的课程并不容易。

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进行了深刻思考:不拘泥于开发工具,怎样使微课程将知识点体现得更清晰有条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心理特征呢?微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内容,那么是否有可借鉴的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开发的策略呢?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学习理论、知识分类理论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先将知识细化,分为一系列知识点,再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和认知特点研究,进而对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内容根据其认知特点进行开发。

一、基于知识分类的微课程开发策略的提出

“分类开发”策略的提出主要受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奥苏泊尔根据知识类型,将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创造的学习。学与知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研究知识分类必然涉及到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按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的学习。安德森在其基础上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除了陈述性、程序性知识,还有一种策略性知识。

对上述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几种代表性知识分类理论在认知领域的比较如表1所示。

二、微课程的类型及基于知识分类的开发策略

微课程设计流程与传统课程类似,只是教学设计部分是由教学内容的类别、媒体选择和开发策略选择三方面作用的结果,微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笔者通过对前面几个代表性知识分类理论的分析,将微课程按教学内容分为五类:主题讲授型微课程、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实验操作型微课程、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

1.主题讲授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主题讲授型微课程是关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一般需借助适当的认知工具,如概念图、动画、图像等,帮助学习者记忆。较复杂的陈述性知识教学还需运用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类比分析前后学习内容,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解决冲突,以初中生物课学习“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微课程为例:

(1)展示多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哺乳动物,明确学习目标。

(2)详细解释概念,使学生掌握“哺乳”、“胎生”等本质特征。

(3)用猪、狗、兔、老鼠等动物进一步说明。

(4)概括性总结“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步骤(1)引发认知冲突,由于每种动物名称不同,学生质疑为什么它们都是哺乳动物。步骤(2)详细解释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对“哺乳动物”这一概念有抽象的认知。步骤(3)用常见动物对概念作进一步举例说明,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系统,把原来感知为不一致的东西加以同化,从而使平衡得以在某一较高水平上重新确定,认知结构得以发展。步骤(4)概括总结,突出本课重点,加深记忆。综上,其开发策略有:认知冲突策略、概念形成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概念图或视频等表征策略。

2.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解题答疑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对典型例题的讲解、演算和逻辑推理等,属于程序性知识,一般是以电子白板、手写板演示。解题算法是抽象的,是描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特别是关键性解题技巧,很多学生较难掌握,导致学习成绩很难脱颖而出,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一一指导,把难题的解题步骤制作成微课程,学生可随时访问并反复练习、揣摩,直至学懂为止,掌握式教学成为可能。理论上讲,程序性知识表现为产生式规则(即if条件then行为)。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冒泡排序算法的微课程教学为例:

首先是对冒泡排序算法的认知,然后是对条件和步骤设计的展示。首先将Rn和Rn-1比较,若逆序,则交换,逐遍进行,若相邻元素逆序,则交换,直到最后R2和R1进行比较。每个步骤的讲解都要慢且详细,从而让学习者不仅获取知识结论,还可掌握知识产生时的逻辑推理过程。

在实际研究中发现,此类微课程着重于对解题条件的理解和解题步骤的设计,所以在呈现画面方面应尽量简洁,以防增加认知负荷。综上,其开发策略有:手写板产生式演算,关键步骤处着重强调、适当做标记、保证文字和图片等相关元素在空间上的接近性高、界面简洁。

3.实验操作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实验操作型微课程主要是演示实验过程,学生观看微课程中操作一定的设备和材料,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此类微课程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实际课堂中,如物理、化学等都会涉及实验,对此类微课程来说,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是授课难点,尤其是化学,某些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微课程可借助视频、动画等模拟实验,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及相关结果一一模拟出来,且可供学生课下反复观看。综上,其开发策略有:手写板演示、难点步骤处着重强调、实验操作的现场视频、网络虚拟实验动画加教师旁白。

4.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开发策略

现象反思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呈现当前社会存在的现象或自然现象等,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中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公德建设的微课程开发为例:

在课程开始时放一段新闻“彭宇案”,抛出问题“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就能激发其思考热情,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来,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讲解此现象反映的问题及我们应如何应对,最后引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

此类微课程的开发要注意阐明现象,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同,巧设疑点,引入思考,最后作总结、提期望。通过多媒体方式,可降低上课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将不同处事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可能出现的后果,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综上,其开发策略有:运用动画或视频再现情境,巧设疑点和难点,类比分析,善于提问、引导、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等。

5.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开发策略

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是用能反映人们如何调控自己的学习、思维和记忆的方式来支配学习者的学习、记忆与思维等认知活动。元认知型知识需在陈述性知识和智慧技能的基础上教学,学习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的运用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元认知型知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成分。例如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微课程设计:

首先介绍本课学习目标,展示题目:“1÷11,2÷11,3÷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根据规律可以算出200÷11等于几吗?”留一段时间鼓励学生思考、找规律。然后分析题干,展示找规律的过程,1÷11=0.090909,2÷11=0.181818,3÷11=

0.272727,实际上,每个式子的得数都是循环小数,且结果都是被除数的0.090909(循环小数)倍,很显然,200÷11=200×0.090909=18.1818(循环小数)。经检验,所找到的规律是正确的。最后,总结找规律时需注意观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此类微课程教学需设计应用策略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其开发策略有:借助视频、图片、动画或实物展现情境、巧设疑点、对比分析、善于利用有效信息激发学生情感以产生共鸣。

应当指出的是,任何开发策略都有其适用性,但并非普遍适用,在具体的微课程开发过程中,基于知识分类的开发策略根据具体微课程而具体化,由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特征等因素决定。一线教师往往是微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探究通过对微课程教学内容的剖析及其分类研究,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高微课程开发质量和教师教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 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13(4).

[4] 皮连生.知识的分类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2(6).

[5]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8] 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25(1).

[作者:刘晶晶(1990-),女,安徽安庆人,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范太华(1962-),男,四川成都人,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面向过程的勘探开发知识管理系统 篇7

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是被人们理解和认识并经过大脑思维重新组织和序列化的部分信息,是经验、技能的总结[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资源,不断增强知识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与特定的业务流程紧密相连,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业务流程是企业中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的组合,通过业务流程的管理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促进各部门协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业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包括勘探、测井、钻井、录井、试油、井下作业等二十多个专业,这些专业相互协同,构成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全部业务流程。井位部署是油气勘探的重要业务流程,直接决定着勘探的成败和效益。每个环节需要不同专业部门按照井位部署的业务流程相互协调完成,前面环节得出的结论和数据对后面环节的操作都有支撑作用。然而,面对严峻的勘探形式和日益加快的勘探节奏,传统的井位部署工作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井位部署业务流程的管理问题。在执行井位部署业务流程的时候,不同的环节需要不同的专业部门来完成,但是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协同管理平台,决策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各个环节的进展情况,各个环节的产生的成果资料无法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共享。二是经验知识的存储和共享问题。业务专家通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过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存储在专家意识中,缺乏一个有效的知识表征工具,实现对隐性知识存储、表示和管理。随着时间推移,人员变动,经验知识逐渐遗失,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集数据、知识、业务过程为一体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业务流程的控制、经验知识的存储和管理,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为了实现业务过程与知识管理的结合,首先要对业务过程进行建模。目前,有很多的技术和软件产品支持业务过程建模[2,3],例如UML、BPML、Petri-nets、Rational Rose、JBPM等。虽然这些工具让用户更好地了解业务过程,但是大部分工具仅支持数学和图形建模[4],而对业务过程的表示缺乏语义层次的描述。工作流技术是业务过程建模、重组和执行的重要技术,但是工作流技术的主体是业务过程,它在实现对显式的业务过程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工作流过程定义)的同时并不支持对普遍意义上的知识进行灵活管理[5]。在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本体、业务过程的结合有一些研究[6,7,8],为实现基于过程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1)采用本体描述元信息,但是大部分本体都是手动构建的;(2)采用UML、OWL-S等描述业务过程,但是这些过程是预先定义好的,用户无法个性化地对业务流程进行组合和配置;(3)部分研究提到了KM与BPM的集成,但是只是提出了一些理论性的研究方法。

本文提出基于本体面向过程的方法,解决了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业务流程的控制和经验知识的管理问题。首先,本文第一次基于POSC的Epicentre本体模型建立了勘探开发领域井位部署的本体模型。POSC发布的Epicentre本体模型定义了勘探开发领域所有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全球性的石油工业标准。其次本文建立了基于本体的过程模型。在业务建模过程中,采用本体描述业务流程中各个活动所需要的对象,例如活动的输入输出对象。基于Epicentre建立的本体为该领域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共同的公共数据解释,解决了业务流程执行过程中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的问题。同时,业务过程各个环节所需要的知识、产生的知识都采用本体进行表示。通过本体将不同业务过程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过程知识网络。在业务过程执行的时候,可以主动推送与该业务相关的知识。最后,本文实现了面向过程的知识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勘探开发领域的井位部署过程。该平台主要包括本体管理、过程管理和知识检索三大模块。本体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维护基于Epicentre构建的本体。过程管理模块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不仅可以对专家的经验知识进行存储和管理,而且可以对业务过程进行个性化的配置和组合。知识检索模块向用户提供本体知识和过程知识。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在井位部署业务中的应用,实现了勘探开发已有工作成果的回溯和知识重用,对于指导新一轮的油气勘探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本体构建

本体是描述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是知识表示的一种重要方式。构建本体可以形式化地描述领域知识结构,为知识获取和表示奠定了基础,避免重复的领域知识分析;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得知识共享成为可能。目前,不同领域信息化程度不同,有些领域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不但有大量的科学数据资源还具有领域标准规范。如基因本体GO(Gene Ontology)、开放生物学本体OBO(Open Biological Ontologies)等。有些领域还不具有领域内通用的本体,需要进行人工构建。而通过人工方法构建本体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过程,不仅需要系统化、工程化的方法论提供支持,而且需要领域专家的参与,开发效率非常低,质量更难保证。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者正在积极探索支持本体(半)自动化构建的学习方法。利用知识获取技术从已有的数据源中获取期望的本体备受关注,数据源可是关系数据库、Web页面、机器可读的词典、纯文本等。企业或者互联网中的大部分数据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关系数据库到本体的映射采用的主要技术有:逆向工程、模式映射和数据挖掘。通过关系数据库到本体的映射可以快速地构建领域本体[9,10],国内外关于此项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本体的构建依赖于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本体的质量。大部分关系数据库是基于不同的业务需求而建立的,表的重复、属性的重复、元组的重复、属性值的重复等数据冗余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映射技术建立的本体是粗糙的,需要领域专家不断地进行调整和维护,增加了本体构建的成本。因此,一个标准化、规范化、能够被领域认可的数据模型是构建领域本体的关键。

POSC是BP Exploration等五大石油公司为了解决不同公司之间信息共享和各专业的协同工作而建立的石油技术开放联盟,其技术目标是为石油勘探开发应用软件提供一套标准规范。为了解决应用程序之间协同工作的问题,给所有的应用程序提供共同的公共数据解释,POSC发布了Epicentre数据模型。Epicentre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定义了油田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涉及的活动、对象及特性,并采用国际标准信息描述语言Express对模型进行定义,是一个结构化的文本文件。Epicentre将勘探开发数据中的一些共同特性抽象地表示出来,并将他们归为activity、property、object_of_interest、association、geological_process、ref_data等。图1描述了Epicentre顶级本体的继承关系。

随着本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POSC建立了Express与OWL DL 1.0之间的映射规则,提供了OWL格式的数据模型规范。Epicentre数据模型的OWL文件可以导入本体编辑工具protégé中,并通过内置组件Onto Graf实现本体可视化。Epicentre是一个全球性的石油工业数据模型,基于Epicentre数据模型建立的勘探开发领域本体是标准的、规范的、被领域认可的。本文基于已有的Epicentre本体,从中抽取出勘探开发领域的核心概念集、属性集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交由领域专家进行确认、修改和完善。勘探开发领域本体的构建确认了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为实现知识的共享和重用奠定了基础。

1.2 基于本体的过程建模

知识和数据不是孤立存在的,伴随着业务活动的执行而产生或者再造,数据、知识应该和业务过程相联系。在本文中,将本体应用于过程模型,为过程模型的活动结点提供标准的规范化的输入对象和输出对象。基于本体的过程模型框架如图2所示,实现了业务流、数据流和知识流的融合。

业务流程表示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按序执行的一系列活动的集合。业务流程可以不断进行分解细化,分解出的流程称之为二级流程、三级流程等。业务流程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单元,称之为活动节点。活动节点包括输入、输出、角色和操作集合。在活动节点执行过程中,需要从各种专业数据库中获取活动节点所需的业务数据。由于数据源的异构性,数据模型的不一致,导致数据很难统一地映射到活动节点中。为了实现活动节点输入输出的通用性和普适性,必须建立一个标准的规范化的逻辑模型,实现数据源由多样性到统一性的转换。本体作为一个领域认可的规范化的概念模型,独立于任何应用程序和物理存储实现,可以将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数据集成到一起,解决了异构数据源之间的互操作性。过程模型表示的是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系、活动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本体模型表述的是对象之间的关系,将本体应用与过程模型,实现了活动节点输入输出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本体不依赖于过程模型,过程模型的修改不影响领域本体的稳定。采用BNF给出流程和活动节点的形式化概括:

活动节点的输入输出对象主要由两种:数据对象和文档对象。活动的输入输出对象采用本体进行表示,这样保证了同一个活动不同实例的输入输出在逻辑模型上的一致性。定义活动节点输入输出对象的时候,直接从本体库中选择需要的本体。当业务流程执行,活动节点被实例化的时候,通过本体和关系数据库的映射,数据转换为本体实例,为活动节点提供所需的数据。本体是与活动相关的,同一个本体可以被不同的活动使用,为区分同一个本体在不同活动中的实例,在本体定义中添加了一个属性字段活动id,记录了该本体实例所关联的活动。

活动节点的操作集合是一系列服务的集合。在本文中,采用基于SOA架构的将领域内一些固化的算法(例如数据挖掘算法等)、图版或者经验图版封装成服务。通过服务名和操作名用户可以直接调用该服务完成特定的功能。

角色指明了该活动执行者的类别,例如分析家、评价家或者分析家等。当业务流程实例化的时候,角色被指派给具体的业务人员,同时该活动会出现在指派用户的代办任务列表中。当活动执行完毕的时候,用户将输出结果上传到系统中,并发送消息通知流程引擎,控制业务流程继续运行。角色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使得数据流和知识流在不同的活动节点中进行传递和共享。

2 系统实现

基于如上所提的知识模型,开发了POKMS(Process-oriented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知识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勘探开发的井位部署领域。系统采用J2EE架构,并使用开源框架spring和hibernate实现事务管理。开发环境细节如下所示:

Web Server:Apache Tomcat 6.0

Programming Language:Java,Flex

Development Platform:Eclipse 3.5,Adobe Flash builder 4

RPC Service:Blaze DS

Database:Oracle 10g

Library:RDF,Jena

Graph Visualization Software:Prefuse,Bird Eye

业务流程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活动、参数、端口、执行单元等。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流程进行建模和表示,如图3所示。

POKMS主要包括本体管理、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三部分,还有一些通用的模块例如权限控制、服务管理、人员管理等。

本体管理子系统:本体维护、本体可视化和本体查询等模块。系统提供了本体的维护界面,实现本体以及本体实例的查看、修改和删除。本体可视化方式有三种:树形结构、网状结构和OWL形式。其中树形结构和网状结构使用了开源的Adobe Flex图表制作组件Bird Eye,如图4所示。在业务流程的活动节点被实例化的时候,对应的输入端本体、输出端本体亦被实例化。本体查询模块可以查看单个本体的所有实例、与实例关联的活动、与活动关联的流程等,实现了对业务数据生命周期的监控和追溯。

流程管理子系统:流程管理子系统包括业务过程建模、存储、管理和可视化、过程知识管理等。本体库是该子系统的基础,活动节点输入输出对象的定义、核心算法的参数对象的定义等都是基于本体进行的,这样保证了活动定义的普适性和通用性,以及不同活动节点之间数据传输的一致性。该模块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专家可以将自己的经验知识以过程模型的形式录入到系统中,实现了对经验知识的存储、管理和回溯,如图5所示。

知识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知识检索和知识可视化,如图6所示。基于本体面向过程的知识模型,实现了数据、知识和业务的一体化管理,提高了知识检索的查全率和准确率。用户输入检索关键词,系统向用户提供本体知识、数据知识和过程知识。

3 结语

知识的创造、共享和再利用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知识的收集和再利用只有与特定的业务流程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为了解决企业业务流程控制和经验知识的管理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本体面向过程的知识模型。本体模型为业务模型的输入输出提供了规范化的概念模型,过程模型定义了主题业务的具体流程、资源以及输入输出对象。POKMS的建立,实现了数据流、知识流和业务流的融合,实现了专家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存储、管理和回溯。基于流程化的管理,将引导企业的经营方式由以职能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促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知识共享,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该系统在胜利油田井位部署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已有成果和经验知识的作用,对于新区块的勘探和老区块的二次调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要: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井位部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流程,直接决定着勘探的成败和效益。因此,提出基于本体面向过程的知识模型,基于该模型,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基于Web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了可视化的过程建模工具,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控制以及经验知识的管理。该平台在胜利油田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已有成果和经验知识的作用,实现了知识的叠加效应,对于新区块的勘探和老区块的二次调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本体,过程建模,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晰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3,21(4):381-384.

[2]张树玲,孙波,田艳琴.过程建模技术研究综述[C]//Proceedings of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7).2010.

[3]Laguna M,Marklund J.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simulation and design[J].CRC Press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Boca Raton Florida Usa,2005.

[4]Vergidis K,Tiwari A,Majeed B.Business process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beyond reengineering[J].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C:Applications and Reviews,IEEE Transactions on,2008,38(1):69-82.

[5]张晓刚,李明树.基于工作流的知识流建模与控制[J].软件学报,2005,16(2):184-193.

[6]Li D,Kang L,Cheng X,et al.An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implement method for crop cultivation standard[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58(3):466-473.

[7]Hai R,Theiβen M,Marquardt W.An ontology based approach for operational process modeling[J].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11,25(4):748-759.

[8]Garcia Crespo A,Ruiz Mezcua B,Lopez Cuadrado J L,et al.Semantic model for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e-business[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1,24(2):282-296.

[9]Santoso H A,Haw S C,Abdul-Mehdi Z T.Ontology extraction from relational database:Concept hierarchy as background knowledge[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1,24(3):457-464.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8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设计,开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随着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的逐步形成, 社会对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个人广泛的知识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方法来管理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采用计算机管理已成为实现个人知识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的转变过程中, 顺应网络的发展而诞生的新的管理模式, 是对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捕获过程, 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 实现最佳决策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原则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 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 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个人知识管理, 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 从而最终利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 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追求, 因此, 个人知识管理实施应基于以下原则:

1. 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根据自己拟定的学习目标, 对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取舍, 并时刻保持心思的敏捷, 快速地吸收有用的知识。

2. 知识存储与积累。

包括知识分类和编目方法、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隐性知识的积累。

3. 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个人要增长知识, 就必须与他人共享。

4. 知识的使用与创新。

在综合的基础上创造信息和知识,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

1.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分析。

本系统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 对个人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等过程进行合理管理, 最终提高个人对知识的发掘和利用的效率。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所管理的知识主要涉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形成、发现的各种知识及学习资源。本系统对这些知识不是简单的复制、集合, 而是要在提取之后进一步对它们加以发掘、提炼, 通过它们之间的关联而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 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由于ASP具有几乎完美的面向对象语言技术、完善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对标准技术的完整支持等优点, 本系统选用ASP作为开发工具。基于个人知识的存储量较小, 以及对资料处理速度的要求不是特别高等因素的考虑, Access以其操作简单方便、兼容性好、提供口令支持等优点, 我们选择ASP+Access组合来开发本系统。

2.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

(1) 知识获取功能。

此过程是将个人需求的信息收集、保存、积累起来, 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它包括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如电子文档资源、纸介文档资源 (通过扫描) 、语音资源、图片资料、数据库记录等的采集、编辑, 然后收集到知识数据库内进行分类整合。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取知识, 一是对现有的一些显性知识的采集, 如通过收集学校、教育界、学术界现有的研究资料、课题资料、学习资料及其他资料, 并创建电子文档输人到知识库。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知识的过程能学习和强化知识。另一方面, 来自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捕获, 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经验、学习创新、学习心得、研究启发等的分类、分析和提炼, 形成有价值的知识并录入到知识库, 这是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 若不能有效地管理起来, 极有可能产生部分遗失。

(2) 知识利用功能。

知识利用是整个知识管理过程的目的。由于知识信息数据有时是很难剥离开的, 数据通过和其他数据联系和组织起来变成信息, 当信息被分析、与其他的信息相联系、比较时而变成知识。因此, 可根据自己的需求, 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可反复查阅相关内容, 把它们联系起来, 加以分析比较, 变成新的知识, 吸收利用, 并通过实践加以创新。因为,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知识才能不断更新, 创造价值。而知识的更新又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进程, 从而体现出知识的无穷价值。

(3) 知识共享功能。

知识共享是将个人知识同外界, 包括学校、学术界等进行知识交流、共享。通过共享交流, 使个人知识得以积累、更新, 也使学校、学生之间得以共同积累, 并共享知识。此功能通过将知识以多种公用文档格式的导人导出来实现。

(4) 知识创新功能。

知识创新是施行知识管理应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应当来说, 个人知识的创新主要是在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的, 知识创新是发掘个人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 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从根本上说主要是针对个人的管理,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也只是一种辅助工具, 因此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系统才能提供知识文档管理、知识获取、知识搜索、知识共享,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巩固, 强化知识, 创新知识。

3.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块。

笔者所开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块如图1所示, 系统遵从B/S、多用户并发模式, 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整理和积累, 而且还可以成为一个知识交流、共享的平台, 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

三、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

1. 操作流程。

笔者开发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首先需要使用在本系统注册的用户名、密码登录, 通过后即可进行相关的操作, 操作完毕之后, 退出即可。

2. 个人模块。

个人模块里面主要分三部分:内部通知、网络记事本、个人记事本。网络记事本对内容进行了分类, 便于浏览, 任何用户都可以在里面发贴;内部通知实际是一个公告栏的作用, 一般由管理者定期更新通知;个人记事本, 相当于自己的电子日记本, 当然, 在这一模块里, 还可以上传视频, 特别有利于英语的学习。

3. 公共信息。

公共信息模块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模块, 主要有对常用电话、网址、手机号码等整理, 同时可以实现对全国各地区的邮政编码、手机号区域、I P地址、日历的查询。

4. 交流中心。

交流中心包括BBS、讨论中心、软件下载等。交流中心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 另一方面也提供一个和别人交流的平台。讨论中心是一个虚拟的会议室, 这个虚拟会议室可以由任何用户发起会议, 发起一个会议主题后即可开通会议室, 然后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你认为可以的时候就可以结束会议, 不受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 就可以轻松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5. 个人助理。

个人助理包括个人通讯录、日程安排、修改资料、个人档案等。个人助理虽说是一个私人空间, 但有很大的用途, 相当于秘书的作用, 它集通讯录、备忘录、档案袋于一体, 让你有计划、有目的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6. 个人信箱。

个人信箱包括公共信件、写邮件、收邮件、发邮件、回收站等内容。笔者在设计这一模块时参照了Out Look和Fox Mail的两个邮件接收系统的功能, 使用者就可以任何地方任何时刻接受自己的邮件, 而不需要受网络邮箱性能的干扰, 还有效的避免了垃圾邮件的散播。

7. 超级管理。

超级管理实现了对数据源的管理, 包括有网络记事本管理、个人记事本管理、用户管理、视频管理等内容, 它起到的是一个总指挥官的作用, 是对前面模块的一个系统的管理, 还可以在这里根据实际需要填加相应的模块。

8.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广告管理、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压缩、技术支持五个内容。系统管理相当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 有了它的支持和保障, 我们的系统才可以健健康康的“长大”。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 逐步建立与完善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 整合与补充自己的信息资源, 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与竞争力。个人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 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个人知识管理对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成功是极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杜明李向东:个人知识管理及应用初探[J].商业现代化, 2005 (4)

知识的开发 篇9

物流服务产品是一种为有形产品———“物”, 实现空间上的物理性位移和时间上的前置而创造商品实体价值的集技术、信息、管理于一体的劳务产品。从时间角度考察, 伴随着商品实体的运动, 实现了“前置时间”, 通过其消除“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的职能, 以决定“物”流动的顺畅程度和节奏、速度;从空间角度考察, 通过其“整合优化物流资源和配置”的职能, 从而实现物流成本和费用的最小化。因此, 便于引用产品开发的方法, 我们将物流服务产品统称为物流产品, 且是一种创造时间和空间价值的活动, 通过节省成本费用为供应链提供增值利益。其增值性直接体现了物流产品作为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果, 反映了物流产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和服务价值的增值作用。

鲍尔索克斯 (2006) 认为现代物流贯穿整个制造过程, 全球业务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物流运作规模, 同时也使物流活动变得更加复杂, 并涉及到在产品和服务市场中除了制造与消费环节以外的所有环节。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 物流产品价值创造的范围还在不断的拓展和延伸。为了帮助物流企业增加其物流产品的创新与开发能力, 我们将从物流企业角度出发, 提出物流企业服务产品开发的知识地图构建及流程设计。

1 文献综述

在物流服务的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JukkaKorpela (1996) 等利用层次分析法, 提出了一种对物流服务进行战略管理的方法。MartinChristopher (1998) 认为理想的物流系统设计应该分为三个阶段:识别客户服务需求、定义客户服务目标、物流系统设计。JohnT.Mentzer (2004) 等人提出了对物流服务客户进行市场细分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Kee-hungLai (2004) 根据服务能力的不同将物流服务提供方分为四种:traditionalfreightforwarders传统货物运输商、transformers转换商、fullserviceproviders全面服务提供商和Nichers机会识别商。QilanZhao等人 (2005) 基于大量化定制概念的基础, 提出了物流服务流程再造的方法。

对物流企业及其服务产品开发而言, 由于没有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来全面描述与企业组织的知识资源、清晰展示知识资源的全貌、揭示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 以及共享知识资源、方便检索与调用知识, 知识孤岛现象较为严重。企业知识类型多样, 要将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统一用知识地图表现出来, 就需要提取设计人员感兴趣的知识特征、背景属性, 用通用的格式进行描述存储, 目的在于以一种通用、直观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组织与呈现知识, 进行知识的快速检索, 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使用。潘旭伟等人提出了面向知识管理的知识建模技术, 对知识载体、知识内容信息和知识情境进行建模。冯毅雄等人提出了基于联结语义的概念结构建模方法, 采用联结语义关联图给出了面向概念设计的零件结构模型。Eppler给出了5种知识地图 (Knowledgemap, 简称KM) 的概念, 提出了在协同局域网中实现知识地图的5个步骤。Gomez等人论证了知识地图对概念化的重要作用。Gordon采用知识从属关系的方法构建知识地图。苏海等人建立了产品开发的知识地图。这些文章研究了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与步骤, 但是产品开发设计的知识“浩如烟海”, 如何快速、准确、全面检索所需的知识需要进一步研究。张玉峰等人提出了基于概念网络的知识检索模型和启发式动态搜索算法, 从概念的网络关系上给出了检索算法, 但并不针对产品设计过程, 只是一个孤立的检索活动, 而没有从知识支持的产品设计过程的内在属性与规律上进行知识求解。

2 知识地图和物流产品开发的知识管理

2.1 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 (KnowledgeMap) 是一种用来描绘组织知识拥有及分布情况、帮助组织有效开发及利用知识的方法和工具。GartnerGroup认为知识地图 (Knowledgemap) 是一组概念及其相关联关系的表述, 并能帮助用户快速找到需要的概念, 提供通向相关知识源 (信息或人) 的链接。知识地图最初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出现的, 它有不同种类, 如概念图 (Conceptmap) 、脑图 (Mind map) 、语义图 (Semantic net2work) 、组织图 (Graphicorganizer) 、推理图 (Reasoningmap, Argumentmap) 等。知识地图能够以比较直观的方式说明知识结构和关联, 通常作为教育和学习工具。它可将企业各种知识资源库的集成为逻辑视图, 其所显示的知识来源可能是部门、小组、专家、相关人员、文件的名称, 也可能是参考书目、事件代号、专利号码、知识库索引等, 但不包含知识内容本身, 在知识实际存储位置和形式不做改变的前提下,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来自企业内部各方面对知识的不同需求。

2.2 物流产品开发中知识地图的表示类型

GartnerGroup将知识地图划分为3种类型:概念性知识地图 (ConceptualKM) 、流程知识地图 (ProcessKM) 、能力知识地图 (CompetencyKM) 。通过选择不同的知识属性进行可视化, 可以展现出不同的知识视图, 而知识地图的主要功能随之改变。通过知识地图可以发现: (1) 所需知识和信息的类型; (2) 知识源头和位置; (3) 获取知识的方法; (4) 组织内的知识流; (5) 连接知识孤岛; (6) 发现影响知识流动的约束。如果将知识节点中的位置属性作为视图的主要元素, 可以发现知识密集的部门和知识专家, 帮助组织进行学习和组织能力评估;如果强调知识关联, 可以生成知识概念图, 辅助个人学习和能力培养;带有时序性的知识关联则生成知识流程图, 帮助管理知识演化进程;如果将知识链接中的专家信息提取出来, 可以生成知识能力图, 帮助进行任务分配和项目管理。

物流产品的知识地图可以图表层、描述层和资源层等来表达, 为便于识别, 物流产品知识地图由四大基本要素组成: (1) 知识节点, 代表从业务过程中提炼出的知识对象。一个知识节点可分解为多个子节点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一组被连接的知识节点代表一个领域知识集合或一个知识流程。例如, 运输, 可分解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个子节点。 (2) 知识关联, 节点之间的连线说明知识节点之间的联系。物流产品开发设计人员可通过知识关联了解知识领域的结构或知识传递的演化情况。 (3) 知识链接, 提供知识的详细信息或位置。以了解知识的内容、类型和使用方法后, 可通过知识链接直接找到知识本身位置, 或与知识提供者进行进一步交流。 (4) 知识描述, 提供知识节点更详细的信息。通过图表层了解整个知识领域的结构和应用背景后, 可通过知识描述来了解单个知识节点的内容、结构、使用条件等信息。 (见图1)

3 物流服务产品的属性及其开发的流程

3.1 物流服务产品的属性

(1) 附属性:物流服务是附属于商流而产生的;

(2) 非物质性:存在于物流活动的一种同时产生于生产、销售、消费三个环节中的即时服务;

(3) 动态性:物流服务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物流需求者的要求提供动态的、个性化的产品, 可做到实时调整;

(4) 专业性:在物流设计、物流操作过程、物流技术工具、物流设施到物流管理都要体现出专业化的水准;

(5) 增值性:通过物流服务可使货物的价值或使用价值得以增加;

(6) 可替代性:从供给方面来看, 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具有一定的被自营物流所取代的可替代性;

(7) 对信息的依附性:即任何物流服务需要物流相关信息的支持以确保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从上述来看, 物流服务产品的开发对企业自身知识地图的依赖性很强, 换言之, 物流服务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其技术和信息含量极高, 这就决定了物流服务产品开发必须拥有强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库为支撑, 并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进行开发设计, 以保证物流产品的针对性和服务提供的有的放矢。

3.2 物流服务产品开发的流程

(1) 客户物流需求分析。它是物流产品开发的起点, 所有的开发必须以客户的物流需求为导向。准确地把握客户物流需求可大大提高物流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物流企业需要根据客户企业的资源条件, 合理地选择开发能够满足客户需要并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物流产品。首先了解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状态, 清晰地了解企业物流环境状况和企业现在的物流运作状况;其次, 确定客户企业期望实现的物流运营目标。

(2) 物流产品开发阶段。主要开发物流产品的概念构思及实施方案的设计。包括物流产品概念构思的产生和将其转化为可实施方案的全过程。

(3) 识别物流产品开发的核心环节。为了能更好地将客户企业的需求反映到物流产品开发中, 必须寻找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点和需求域。

(4) 物流产品设计。根据前一阶段客户的物流需求分析和产品开发的概念构思, 综合物流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拥有的技术、信息和管理模式等资源, 编制整套的物流开发项目及实施方案。物流产品实施方案应包括该物流产品开发的内容、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资源分配计划、资金预算计划、人员安排计划等具体的执行内容, 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5) 物流产品开发的应用。按照物流产品开发及实施方案进行物流新产品在客户企业中的应用。根据实施原则依据开发阶段提供有效的手段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统一、有效地监控与管理, 保证实施的效果。

(6) 应用绩效评估及调整。在物流方案实施后, 通过回访客户以获得客户对物流产品的信息反馈, 应用绩效评估方法对客户需求目标的实现状况进行考核, 作为评价新产品应用的效果, 分析新产品应用尚存在的问题和需改进的环节, 以便于提高物流企业物流产品开发的能力。

4 物流产品构成的要素及其知识地图实例分析

物流产品是专业组织向客户提供物流劳务活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 物流活动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物流信息情报等方面构成, 常被称之为“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物流自始至终构成流通的物质内容, 没有物流, 也就不存在实际的物资流通过程, 物资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无法实现, 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

从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来看, 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兴起、物流企业的集约化与协同化、物流服务的一体化与全球化、21世纪的新要求———绿色物流、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已形成以系统技术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必然使物流企业服务产品的开发, 依据其知识分布、来源、构成、联接为依据, 为客户设计开发出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产品。

正如德鲁克所言, “我们正进入一个知识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 基本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或劳动力, 它现在是并且将来也是知识”。纵观中外物流企业发展的轨迹, 无一不是在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方面的典范, 国外的联邦快递、马士基、DHL等;中国的宝供物流、锦程物流、中外运等, 不仅需要企业知识的日积月累和储备, 而且还要善于组织、收集、整理、加工、汇总, 最终转化编制成为企业的知识地图, 并在物流实践中加以应用, 成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手段和途径。总之, 物流企业的知识地图是一种用来认识企业知识分布状况, 并进行知识搜寻的工具, 它不但提供知识的所在位置, 而且能够将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 在搜寻时可依据其关联性找到所需的知识。此外, 物流企业知识地图还是一种用来进行知识评估的工具, 哪些是企业所独有的知识, 哪些知识需要加强等, 并以此来增强优势, 弥补劣势。

我们试图对物流企业服务产品开发的知识源动力进行初步的探讨, 希望对目前方兴未艾的物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为物流企业服务产品开发找到一条可操作性、实战性的知识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 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摘要:在借助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 从物流企业的角度出发, 提出构建物流企业服务产品开发相匹配的企业知识地图, 提高物流服务产品开发的效率和重塑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的开发 篇10

1 需求分析

本系统的需求来源于教学需求以及师生的知识管理需求, 系统需求分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类似系统分析, 即分析现有教学平台和知识管理平台的功能及优缺点, 二是提出本系统的功能需求。

1.1 类似系统分析

(1) 基于网络教学管理系统BB平台具有强大的教学管理功能, 却无法调动学生的使用兴趣, 大学生的web 2.0的个人空间互动性高, 结合两者的优点, 此平台在满足教学管理的基础了, 利用微博和博客上积分功能、信息推送等功能, 以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 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效率。

(2) 大学生常用Web2.0的个人空间上内容多为生活、娱乐相关的知识, 并未有针对某学科的专业知识, 同时高校BB平台主要对教学中显性知识的存储, 而教与学过程中潜在知识往往被忽略, 如教学课件、个人学习成果、学习体验等。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积累和共享平台, 这些知识无法集中存储, 会造成知识的流失。而此平台从教与学过程中发现知识、积累知识、共享知识, 如教学的基本内容、优秀学生作业、参赛作品、博客、微博等, 都可以存储在平台内, 达到共享的效果。

(3) 百度的百科、知道、文库, 是比较优秀的Wiki和知识库, 但是其内容分类广泛, 专业知识的深度不够, 此时学生需要一个存储专业知识的知识库, 其知识按专业分类, 方便专业知识的检索和使用。

1.2 大学生知识共享学习平台的功能需求

在对类似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取其优点同时结合教学需求以及师生的知识管理需求, 提出了本系统的功能需求。

(1) 提供在线教与学的功能。教师用户可以创建课堂, 导入某课程的学生名单, 可以发布作业、发布课堂公告, 查看学生作业并进行评分。学生用户可以查看课堂作业和公告, 在线提交作业, 对作业进行反馈, 同时可以课堂签到。

(2) 提供知识积累和分享的功能。课堂知道的问答, 推荐的优秀作业, 上传的论文、个人作品, 学术性博客等知识都会存储在知识库内, 并按专业分类, 以便检索和使用。同时也可以针对具体课堂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共享。

(3) 提供微博和博客互动交流功能。主要通过微博和博客等方式促使用户分享经验、共享知识, 利用微博的@、转发和评论等功能增强教学互动性, 同时博客内的学术文章发布数量会影响个人积分, 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4) 提供通讯平台。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个是指平台内部在线用户的聊天室, 一个是提供快速发邮件和登录Web版飞信的功能。

2 大学生知识共享学习平台的设计

2.1 体系结构设计

B/S (Browser/Server) 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是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 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 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 (Server) 实现, 形成所谓的三层3-tier结构[1]。大学生知识共享学习平台采用B/S结构, 主要原因有三点:

(1) 随着平台投入实际使用, 用户数量不断的增多, 基于B/S模式的学习平台简化了客户端, 只需通过浏览器就能访问学习平台, 登录进行在线学习, 提高了效率和方便性。

(2) 简化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客户端使用浏览器软件, 一般无需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维护, 系统的升级也只需针对服务器进行, 提高了系统的运作效率。

(3) 平台内主要是以发布信息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 而B/S适用于信息快速的传播和共享, 同时使用范围广泛, 提高学习效率和互动的机会。

2.2 功能结构设计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知识共享学习平台进行功能结构设计, 主要包括五个模块如图1所示, 文章对主要功能进行介绍。

2.2.1 知识库

知识库是知识共享的平台, 教与学中积累的优秀作业, 热度较高的问答等是极为珍贵的教学成果, 将会被提炼到知识库, 提供按学科分类和按专业分类两种知识分类方法, 以便与进行检索。

知识库中的资源包括两部分:一是显性知识, 网络上的公开资源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 通过购买获得使用权限的论文等。另一部分是经整理存储的隐性知识, 如教与学中课堂知道部分相互问答的内容、个人学习经验、被推荐的优秀作业等。

2.2.2 教与学模块

教与学模块实现了教学的互动环节, 包括所有课堂、我的课堂、考勤管理 (为教师用户提供) 三部分, 主要部分是我的课堂, 此部分提供了具体课堂内学习交流的功能, 并且课堂知道的板块为专业知识积累的主要平台。针对具体的一个课堂, 包含作业管理、课堂知道、签到 (对于学生) 、聊天室四个部分。

(1) 在作业管理中, 为教师提供发布作业、查看学生作业和推荐作业的功能。作为学生身份:可以提交作业, 查看并下载已推荐作业和课程相关资料。

(2) 课堂知道是知识交流的模式之一, 师生可以提出相关课堂的专业知识的问题, 成为一个专业知识积累平台。不再局限于向老师请教问题, 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3) 聊天室提供了即时通讯, 类似QQ在线聊天, 用户之间可以直接交流, 探讨问题, 不受时空的限制, 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

2.2.3 微博模块

微博是一个可以进行知识的共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包括好友动态、我的动态、收听管理三部分。我的动态中可以发布微博, 如学习体验、疑惑、学习资源类网站链接等, 好友通过微博可以进行学术观点的交流, 可以获得新知识。同时与教学办公结合起来, 用户在教学办公中的操作会在动态中显示出来, 用户发布的博客也会显示在好友动态, 可以及时了解他人的学习动向, 共享他人的学习经验。在收听管理中可以关注和取消关注好友微博。

2.2.4 博客模块

博客, 又译为网络日志, 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2]。包括我的博客、好友博客、收听管理三部分。我的博客中博主可以随时发布文章, 学术性的文章可以存储在知识库中, 同时可以对博主的文章进行评论和回复, 也是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将个人学习经验、个人观点以博客的形式发布, 使隐性的知识显性化, 更方便的的进行存储和共享。在收听管理中可以关注和取消关注好友博客。

2.2.5 通讯平台和系统维护

主要提供快速发送邮件和登录Web版飞信两个功能, 系统维护包括系统管理员导入名单, 对系统进行升级。

3 关键技术

大学生知识共享学习平台采用浏览器 (B/S) 模式, 使用微软ASP.NET MVC框架, 采用C#作为开发语言, Visual Studio2010为开发工具, 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QL Sever 2008。以下分别介绍ASP.NET MVC和Jquery Ajax技术在平台中的具体应用。

3.1 ASP.NET MVC

MVC (Model-View-Contronller, 模式-视图-控制器模式) 是一种软件架构模式, 它把系统分为3个基本部分:模型 (Model) , 视图 (View) 和控制器 (Contronller) [3]。ASP.NET MVC是微软官方提供的以MVC模式为基础的ASP.NET Web框架。相比传统的ASP.NET Web应用程序, MVC框架具有独特的优点:

(1) 通过把项目分成Model、View和Controller, 使得复杂项目更加容易维护, 减少项目之间的耦合。

(2) 不再使用视图状态或基于服务器的表单技术。这使得MVC框架特别有利于想全面控制一个应用程序的行为的开发人员。

(3) MVC包含了强大的URL映射组件和HTML Helper类。强大的URL重写机制, 可以更方便地建立容易理解和可搜索的URL[4]。

以下从模型类、视图类、控制器类分别介绍ASP.NET MVC在平台中的应用。

3.1.1 模型类

Model类中包含数据的模型, 系统通过ADO.NET Entity Framework创建和管理数据模型, 生成视图层所需的具体数据成员, 部分代码如下:

3.1.2 视图类

系统中每个视图类对应一个独立的子功能, 同时对应控制层的一个控制方法, 根据控制方法返回的默认或指定的视图名称建立起控制方法与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部分代码如下:

3.1.3 控制器类

依据实际功能需求, 整个系统设计了9个控制类, 在其中实现对业务逻辑的处理、事件的响应和视图的访问, 部分代码如下:

3.2 AJAX应用

系统的前端编写广泛地使用了Jquery Ajax技术, 在不更新整个页面的前提下维护数据, 实现异步刷新。这使得Web应用程序更为迅捷地回应用户动作, 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并避免了在网络上发送那些没有改变过的信息, 减少了服务器负担, 增强了用户体验。

3.2.1 后台控制器的设计

3.2.2 脚本文件的设计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知识共享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实现过程, 以高校师生对专业知识检索、积累、共享的需求为基础, 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共享学习平台的特点, 功能模块及关键技术进了描述和分析。实现了此系统初步设计, 为辅助完成日常的教与学活动, 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共享, 在共享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互动等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的平台。该平台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 将会成为一个专业知识门户, 为师生提供一个专业知识共享和检索平台, 更好的服务高校师生。

参考文献

[1]梁武, 苏燕.基于B/S模式下ASP技术的在线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 2012-10, 11 (10) :124.

[2]博客[EB/OL].[2013-5-1].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htm..

[3]罗永霞.基于ASP_NET MVC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2 (24) :52.

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篇11

知识经济是高科技经济、信息化经济、创新型经济,带来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从而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由高科技引起的经济关系变化的挑战、信息化的挑战,以及提供驾驭全球竞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研究知识经济运行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变革的要求,适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方法,才能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效率,跟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由高科技引起的经济关系变化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由高科技所推动的。高科技的发明创造和使用,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提供了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促生了制造这些新产品的企业,进而形成了新的行业和新的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否跟得上这一步伐,提供数量上足额、质量上合格的各种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另一方面,高科技也为一批现有企业带来了经营上的危机。因为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同时宣布了一批老技术、老产品、老企业的被淘汰。企业被淘汰又造成人员失业。这样可能出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不足,不需要的人力资源过剩,人力资源得不到相对的平衡。结果造成社会的“震荡”、企业不稳和破产。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供需结构均衡的要求给人力资源在开发和管理的手段上提出了新的课题。

同时,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引起劳动者智能和劳动组合方式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调整新的利益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进步,而且还要体现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通过对人的管理引导和规范这些变化。这些深层次的变革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加大了难度。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经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全部经济生活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也不例外,人力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也应实现信息化。

信息网络化,使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也缩短了上下级的等级距离。信息网络化使严密控制型组织结构趋于解体,使管理的层次大大减少;使官僚体制被削弱,使管理体制更显人情味。这样的巨变,要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到位来调整人们的心态,促进人们心理上的承受力和忍让力。

信息化将使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布局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范围更加广阔、变化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把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世界几乎缩为零距离。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人类财富可以以光电速度在世界大范围内高速转移。在资本市场上,全球每天成交的外汇量达2万亿美元,年经营额达数百亿美元的跨国集团型的经济母舰,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已成为一只小舢板灵活运转于茫茫大海之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着向信息化经济领域输送各种人力资源的艰巨任务。

总之,信息化推动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和挑战从信息网络化中深深地感触了。要进行生产要求的重组和再造企业,从而产生新的管理标准、新的管理程序和方法。知识经济已经向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实践和理论提出了全面性的挑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任务相当艰巨。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提供驾驭全球竞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挑战

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一个企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也同样面对国外企业持久的挑战,企业经济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经济自由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条件下,一个企业占有了市场优势,可以财源茂盛达四海,一旦失去了市场、经营失策,则可能立即形成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各国间要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谋求在竞争中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其中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越大,为竞争提供的人才就越多,就越显竞争的实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就能站稳脚跟。同时,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组织的形式、内容、行为规范,管理的选择范围从国内到国外,再到全球。跨国企业大量涌现,过去为一国培养管理人才的教育与跨国经营管理的人才要求有很大差距;过去国内在相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管理人力资源的一套办法不可能适合多民族跨文化的全球化管理。这就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面临新的挑战。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知识经济中,企业间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竞争实力最终表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机制,关系着企业的市场地位并直接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但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手段、与技术创新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不相适应性,因此科技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调整到最佳状态,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技术创新本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集中体现。适应创新市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产物。没有管理创新就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科技发明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就没有科技产品转化为商品。因此,适应知识经济的创新需要,不仅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而且还要建立和运用促进科技创新体制和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它是项具有战略性的事业。

5、人力资源的开发面临着资本投入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要在有效地开发和任用人才上下功夫,要根据需要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面临着资本投入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注重人对自身的投资,使人获得知识、技能和健康,是知识经济增长中最明智和最有效的投资。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我们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形成问题。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增长,将只会存在体力劳动,除了从资产中获取所得的人以外,其余的人都将陷入贫困。”发达国家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了人力资本对财富增长的重大作用。在高科技集团中,那些以自己知识的投入,即人力资本的投入而创造和获取巨大财富的事实,已为人所司空见惯,比尔·盖茨当初创业并没有什么财货资本,而是以他的人力资本投入集团并取得30%的股份,现已成为全球200个大富豪之一。在这种财富的创造和获取由以资本为基础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趋势中,社会经济关系和人们的观念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资本雇佣劳动,死资本支配活劳动的关系,逐渐转为人力资本支配非人力资本,知识化劳动雇佣财货资本,无形资本支配有形资本的关系。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衡量一个企业的实力,并非是看它有多少财货资本,而是看它有多少市场占有率,看它有多少知名品牌,看它拥有多少人才。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才、知识对未来世界的控制力。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智慧足以颠覆一个国家”的实证,显示了知识的力量。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家正在调整自己的观念,加强对未来世界竞争人才的培养,资本投入日趋加大。需要与可能的资本投入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要对人的素质和人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对劳动者实施终身教育和培训,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开掘人的创造能力,最终实现人自身的价值。有识之士,在人力资源的开发领域中不惜资本的投入,培养和造就自己的人才队伍。资本的需要和可能就成了我们当今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矛盾。

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着开放对封闭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人力资源流通最为活跃的经济。知识已经成了商品,它同样有商品化的特征,也具有商品经济运行的过程,即: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交换——知识的消费(使用)。

知识的开发 篇12

关键词:软件开发,知识管理,CMM,KMMM,KCMMI

1 引言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与灵魂, 其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创造、使用和创新的过程。而知识管理作为新兴的学科领域, 目前已经从理念认识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软件开发, 能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更科学的管理, 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降低开发成本, 进而提高软件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两者的结合具有理论探索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2国内软件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问题

2.1 知识管理观念落后

任何一个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都是关系到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中国, 很多管理人员将知识管理系统简单地看成是办公自动化, 而知识管理的实施实际上是一种新管理思想的导入过程, 新管理方法的实行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已有文化环境, 因此, 要顺利地实施知识管理系统, 首先必须得到高层管理者的认同和接受。

2.2 知识管理能力不足

软件开发企业必须对知识具备跟踪、快速反应和持续创新的能力, 而这必然要求企业有一套先进的IT系统对知识进行管理, 该系统对于知识的采集与加工、存储与积累、传播与共享、创新与使用等知识管理的环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多数软件开发企业目前还缺乏这些健全的知识管理IT系统。

2.3 知识管理知行分离

知行分离是软件开发企业知识管理中最致命的障碍。由于缺乏对知识管理的全面深入理解, 在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不重视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管理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没有构成直接关系。因此, 将知识和行动统一起来, 克服知行障碍, 促进知行转换, 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任务。

3 基于知识管理的软件开发模型-KCMMI

3.1 CMMI成熟度模型的管理应用兼容性

不同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特征、管理流程和实施情况各有差异, 软件开发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应当依据何种标准, 成为软件开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994年SEI正式发布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之后, 相继又建立起包括软件工程、系统工程和软件采购等在内的各个模型的集成——CMMI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 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与CMM相比, CMMI更加注重组织级的过程改进和能力提升, 涉及的业务领域和覆盖的业务流程更为全面, 并且充分体现出与知识管理更为紧密的关系。

一些组织借鉴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提出了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的概念。较为知名的有西门子公司、蓝凌研究院、Infosys公司等。其中, 西门子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包括3个部分:发展模型、分析模型、评估流程模型, 发展模型又将知识管理的发展分为5个层次: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各个能力成熟度等级反映了组织知识管理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和管理内容需求, 其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在对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级别进行定义的基础上, 西门子将KMMM分析模型分为8个关键域, 分别为组织战略与知识目标, 外部环境与合作伙伴, 员工与企业能力, 团队与企业文化, 高层领导的支持, 知识结构与知识形式, 技术基础设施, 业务流程、任务、组织结构。8个关键域又被详细地描述为64种知识管理工作, 从而有助于企业的知识管理者充分考虑知识管理的各个重要方面, 并揭示将要发展哪些关键领域和要素。

3.2 融合KMMM与CMMI的KCMMI模型

将CMMI与KMMM进行比较发现, CMMI标准成熟, 阐述全面, 对软件组织的项目管理以及软件过程改进具有针对性, 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而KMMM由于开展研究的时间不长, 理论深度相对不足, 没有形成完整的、详细的、可参照执行的指导体系, 由于软件开发对于知识管理的要求更高, 有必要针对性地搭建新型理论框架, 用于知识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实施指导。

因此在软件开发中, 建议企业以CMMI为基础, 与KMMM进行匹配, 提取出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软件开发关键过程域, 对软件过程加以知识管理化的改进与创新;同时将知识管理的关键过程域补充融合到CMMI中, 形成完整的、规范的、详细可执行的业务工作流程指导及评估标准。这将有助于解决软件开发中知识的识别、采集、应用与创新问题, 大大有利于知识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推广, 帮助组织知识管理活动从“被动反应”向“主动提升”转化。同时, 由于CMMI和KMMM均基于CMM模型构建, 具有相似的等级结构与等级定义, 在多个过程域当中也涉及到近似的内容, 因此两者的融合能够充分保证KCMMI的顺畅性与合理性。

CMMI和KMMM的等级划分、过程域如表1所示:

具体融合思路与步骤如下:

(1) 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 将KCMMI的过程域划分为4大类:软件过程 (软件企业中知识的主要来源) 、人员管理、知识管理技术、协同共享流程。

(2) 经过对比分析, 将两个模型中有重叠内容的过程域进行融合, 并归入相应的类别当中, 形成KCMMI (基于知识管理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框架, 如表2所示。

模型与过程域融合说明:

(1) 由于KCMMI主要以CMM

为基础, 作为软件过程改进的指南, 因此级别定义以CMMI为基本标准, 融合KMMM的相关内容。

(2) “员工与竞争力”过程域:KMMM的“员工与竞争力”包含了CMMI中的“组织培训”的内容, 同时强调了员工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共同形成组织的竞争力, 包含的内容更为全面, 因此在过程域中保留“员工与竞争力”。

(3) “组织过程焦点”、“组织过程定义”过程域:KMMM的“业务流程、任务和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和知识形式”融入CMMI的“组织过程焦点”、“组织过程定义”当中。

(4) “组织级集成环境”过程域:KMMM中的“技术基础设施”单指知识管理的技术与平台, 范围较为狭窄, 可以纳入CMMI的“组织级集成环境”当中。

(5) “团队合作”过程域:CMMI的“合成团队”和KMMM的“团队合作与组织文化”当中“团队合作”内容基本一致, 因此将“团队合作与组织文化”分开, “团队合作”按CMMI要求提升至已定义级, “组织文化”仍保留在定量管理级。

(6) “合作伙伴管理”、“外部环境”过程域:KMMM的“合作伙伴管理和外部环境”过程域中, 包含了CMMI的“供应商管理”的内容, 在此将“合作伙伴管理”与“外部环境”分解为两个过程域, 并按CMMI的要求, 将“合作伙伴管理”提升至KCMMI的已定义级, “外部环境”提升至定量管理级。

(7) 从已定义级开始, 软件企业应当已经全面实施知识管理的各个过程域。

按照目前国内软件行业的实际情况, KCMMI更适于大型软件企业应用, 中小型软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过程域进行适当裁剪。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软件开发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对集成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和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KMMM作了简要介绍, 在此基础上, 融合CMMI和KMMM, 提出了一种软件开发实施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基于知识管理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KCMMI, 该模型适用于中大型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 应用KCMMI模型和KCMMI平台, 能使企业有效地对知识进行整理、共享、应用和创新。

参考文献

[1]Brian Newman.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Project Manager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um2000 (3)

[2]沈备军, 居德华, 杨根兴.软件企业的知识管理[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5, (05)

上一篇:基层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篇:苏北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