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多功能呼吸机

2024-11-28

大型多功能呼吸机(共4篇)

大型多功能呼吸机 篇1

急性肺损伤 (acute lung injury, ALI) 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的早期阶段, 予以有效的无创正压通气进行干预, 能够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的无创通气多经由小型呼吸机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 (Bilevel PAP) 模式给予呼吸支持, 小型无创呼吸机多采用后端压力触发, 而大型多功能呼吸机采用前端流速触发较小型机敏感得多, 易于减少反应时间[1]。且大型呼吸机双回路、有更多的呼吸模式和参数设置, 能使患者呼吸更顺畅。该研究探讨采用大型多功能呼吸机 (大型机) 无创通气治疗ALI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患者为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连州市人民医院呼吸科、胸外科、ICU符合ALI诊断的患者。用前瞻性研究, 连续纳入59名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治疗组 (B组) ,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患者一般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关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草案) [2], 患者均处于急性肺损伤期, 氧合指数 (Pa O2/Fi O2) 200~300mm Hg (1mm Hg=0.133k Pa) 。基础病因:肺损伤的原因有病毒感染、创伤 (腹部手术除外) 、重症细菌和胰腺炎等。排除标准:拒绝接受无创通气;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p H<7.2 5;并发气胸;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 (包括肝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上消化道大出血等) ;严重腹胀;上气道或面部损伤、无力咳嗽、排痰;疾病已进展到ARDS阶段者。

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为比较大型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的与有创通气的疗效差异, 回顾性纳入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使用大型呼吸机有创通气治疗的31例ALI患者为回顾组 (C组) , 且回顾组一般情况与该项目研究患者无统计学差异, 将其基础情况一并列出, 见表1。

针对ALI患者无创通气大型机的无创通气标准:愿意接受胃肠减压与随弃式口鼻面罩无创通气治疗;开始呼吸频率>23次/min, 规范的鼻塞氧疗, 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吸入气体中氧气分数 (Fi O2) <300~350或应用辅助肌肉呼吸及矛盾呼吸;对意识水平、配合能力、呼吸深度和强度不做过多要求, 只要能对3L/min的流速传感器实现触发的, 并无其他特殊的不能行无创通气的情况。从研究所设定的针对ALI患者无创通气大型机的无创通气标准来看, 不仅能较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早期给予, 而且也较小型机传统无创通气的指征要宽。

1.2 治疗方法

1.2.1 干预

所有患者均积极给予原发病因治疗, 并抗感染、抗休克、维持内环境稳定, 有外伤者采用镇痛等综合治疗, 同时予以密切监护。将纳入的59名患者给予无创通气治疗, 加随弃口鼻面罩。

对照组 (A组) 采用小型呼吸机 (伟康无创呼吸机) , 采用自动的Bi PAP (anto-Bilevel PAP) 模式, 调节呼吸机参数及氧流量, 使脉搏血氧饱和度>90%。治疗组 (B组) 采用大型多功能呼吸机 (德昌公司生产的ACHIVA呼吸机) , 无创通气模式采用双相气道正压 (Duo PAP) 模式无创支持, 实际上是Duo PAP+PSV模式。设置参数:Fi O240%~80%, PEEP/CPAP 5~10cm H2O, △ASB 4~12cm H2O, 前端流速触发值 (trigger) 3L/min, 湿化温度35~40℃, 除说话、咳嗽、雾化、进食需停机外 (一般<0.5h) 均持续使用。治疗组所选相应参数由机器内置的分析软件记忆分析。为了通气确实, 标定的压力较高, 严格限制口面罩周围漏气,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治疗反应, 若低氧血症和全身情况得到改善, 可继续应用无创通气, 并逐渐下调呼吸机参数 (Fi O2、△ASB、PEEP/CPAP) 直至间断撤机。回顾组 (C组) 曾以相同型号的大型多功能呼吸机予以有创呼吸支持, 采用Duo PAP+PSV模式治疗。

1.2.2 监测指标

通气2h、通气12h、1次/d及撤机后复查动脉血气, 观察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无创治疗失败率、呼吸频率 (RR) 、病死率和应用无创通气的时间。

1.2.3 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标准

5分:颈部肌肉强烈周期性收缩, 伴腹部矛盾运动;4分:颈部肌肉强烈周期性收缩, 伴锁骨上窝和肋间内陷;3分:颈部肌肉中度周期性收缩不伴锁骨上窝和肋间内陷;2分:可见颈部肌肉轻微的收缩活动;1分:颈部肌肉紧张但无明显的肌肉活动;0分:无明显颈部肌肉紧张或周期性收缩[3]。

1.2.4 无创治疗失败指征

以高流量氧浓度 (Fi O2>60%) 6h后低氧血症不能改善症状、体征或全身情况恶化;分泌物廓清严重困难, 出现意识障碍, 不能完成通气要求 (如自主呼吸频率<5次/min、无力触发及潮气量过小等) , 被迫建立人工气道的;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死亡。以上均提示无创治疗失败, 应及时改为有创通气。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与统计学图表的绘制。所测数据 (如动脉血气, 呼吸频率、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应用无创通气的时间) 用表示, 用配对t检验;无创治疗失败率、病死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项医学检测指标的结果见表2~3。

结果提示:ALI患者治疗12h和无创治疗结束时, 治疗组的在呼吸频率、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Pa O2/Fi O2、Pa CO2上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呼吸支持时间明显减少、无创通气治疗失败率较治疗组明显降低 (P<0.05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 提示大型呼吸机的无创通气改善呼吸困难、缺氧较小型呼吸机效果明显;而治疗组与回顾组在改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情况上, 回顾组改善作用稍明显, 呼吸支持时间上回顾组稍短, 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即统计学上疗效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大型多功能呼吸机较之前机型优点在于采用了前端流速触发模式, 减少反应时间[2];ETS和Pramp[3]可调双百方针回路使患者呼吸顺畅, 减少吸气上升时间, 减少压力时间乘积 (PTP) , 提高了初始吸气流速从而更有效地维持了压力, 对于通气的吸气辅助更有效率, 满足了ALI患者对高初始流速的要求, 从而实现人-机协调[4], 使患者耐受性明显得到提高, 减少了呼吸功, 其产生巨大的压力克服上气道阻力, 降低了插管率;结合口咽通气 (气导) 可以实现更有效的通气, 对患者配合度的要求较低, 通气支持力度大, 可产生较大的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 更有效地改善通气/血流, 减少呼吸驱动进而减少呼吸功, 使萎陷的肺泡复张, 顺应性有所增加, 拐点因而改善, 而潮气量增加或肺泡复张引起的反射有利于频率的正常化[5];拥有复杂的监控和报警系统, 无创通气上气道阻力大, 死腔大, 因而反映的参数与实际情况不符, 结合大型呼吸机所产生的压力参考这些参数与曲线, 我们可以应用复杂的通气模式。

相关研究表明, 对于早期急性呼吸衰竭应用无创通气避免气管插管、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6], 同时也能够取得较好的通气效果。研究显示, 无创通气大型机在通气要求上可以达到传统有创通气相似的效果, 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 充分利用了大型多功能呼吸机的优点, 又相当程度避免了人工气道的建立并易于临床决断。缺氧疗效和患者顺应性较之小型呼吸机无创通气有明显改善。据所查的资料, 国内相关的研究仍较少,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进而推广。

参考文献

[1]Barrera R, Melendez J, Ahdoot M, et al.Flow triggering added to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improves comfort and reduces work of breathing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Crit Care, 1999, 14 (4) :172-17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4) :203-204.

[3]Uchiyama A, ImanakaH, Taenaka N.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of breathing provided by a ventilator and patients′inspiratory drive during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effects of inspiratory rise time[J].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1, 29 (4) :349-358.

[4]Sassoon CS, Foster GT.Patient-ventilator asynchrony[J].Curr Opin Crit Care, 2001, 7 (1) :28-33.

[5]Berger KI, Sorkin IB, Norman RG, et al.Mechanism of relief of tachypnea during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J].Chest, 1996, 109 (5) :1320-1327.

[6]Carlucci A, Richard JC, Wysocki M, et al.NIV versus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163 (8) :874-880.

野战多功能呼吸机的研制 篇2

颅脑外伤、胸部爆炸伤及溺水是现代战争的常见伤型, 常导致急性肺损伤 (acute lung injury, ALI) 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 ARDS) [1]。而在野战医疗条件下, 目前呼吸机性能有限, 难以满足伤员救治需要, 是该伤型早期伤亡的主要原因。呼吸机按驱动方式分为3类[2]: (1) 气动气控呼吸机:通气源和控制系统均只以氧气为动力来源, 多为便携式急救呼吸机。由于缺少电子控制装置, 该类设备无法对患者通气进行多种监测并形成反馈控制, 因此, 出现意外的风险较高, 根本无法满足严重呼吸衰竭伤员所需要的通气要求[3]。 (2) 电动电控呼吸机:通气源和控制系统均以电源为动力, 内部有汽缸、活塞泵等, 功能较简单, 主要问题是野战医疗条件下电源无法保证。 (3) 气动电控呼吸机:

通气源以氧气或空气为动力, 控制系统以电源为动力, 是多功能呼吸机的主流设计。但该类机器体积大、质量重, 需要外接交流电源[4], 在野外难以展开。目前, 对呼吸机的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平时急救转运、无创通气及高端多功能产品方面, 但没有考虑野战救护的条件, 尚无适用于野战条件下的高端多功能呼吸机。因此, 有必要研制一种性能先进、便于携带及在野战条件下展开的呼吸机, 以提升现场救治能力及抢救成功率[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我军在野战条件下的救护能力, 提高严重呼吸衰竭伤员的抢救成功率。所研制的呼吸机性能与目前医院使用的多功能呼吸机相同, 自带电池具有较长巡航能力, 可在野战条件下独立展开, 既能适应野外危重伤员急救, 也能适应长途转运, 具有质量轻、抗震、防水、便于携带的特点, 且功能齐全, 可满足野战条件下严重呼吸衰竭的救治。

1 设计要求

根据野战环境下危重伤员的抢救需求, 提出以下设计要求。

1.1 基础配置

(1) 呼吸机主机1台。

(2) 2.8 L氧气瓶组件1套。

(3) 可充电锂电池2套, 工作时间8 h以上。

(4) 成人呼吸管路套件一套。

1.2 技术参数

(1) 适用范围:成人。

(2) 驱动方式:电动电控。

(3) 显示方式:12.1 in (1 in=25.4 mm) 彩色薄膜晶体管显示 (采用屏机分离技术) 。

(4) 具有视频图形阵列 (videographicsarray, VGA) 数据传输功能。

(5) 具有大气压自动校正功能。

(6) 设置方式:触摸式按钮及穿梭钮。

(7) 通气方式:辅助/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主通气、持续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双水平正压通气、无创通气。

(8) 潮气量:20~2 000 m L (容控) 。

(9) 呼吸频率:4~80次/min。

(10)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频率:1~40次/min。

(11) 吸气时间:0.1~9 s。

(12) 屏气时间:0~4 s。

(13) 压力控制水平:5~60 cm H2O (1 cm H2O=98.063 8 Pa) 。

(14) 压力支持水平:0~60 cm H2O。

(15) 压力触发灵敏度:-20~0 cm H2O (自动参考呼气末正压值) 。

(16) 流速触发灵敏度:动态流速触发, 0.5~20 L/min。

(17) 呼气末正压:0~35 cm H2O。

(18) 氧气体积分数:21%~100%。

(19) 报警静音:不大于120 s。

(20) 监测参数:潮气量 (吸入、呼出) 、总计呼吸频率、自主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自主呼吸分钟通气量、气道峰值压力、气道平均压力、气道平台压、呼吸末正压、氧气体积分数、顺应性、流量波形、压力波形、容量波形。

(21) 报警:氧气不足、空气不足、分钟通气量上限、分钟通气量下限、呼气潮气量超限、自主呼吸频率超限、气道压力上限、气道压力下限、窒息、交流电源断电、氧气体积分数上限、氧气体积分数下限、电池电量低、持续气道压高、雾化开启时报警, 具有100条报警历史记录。

(22) 总体质量:小于20 kg。

(23) 主机体积:46.0 cm×51.2 cm×68.6 cm (长×宽×高) 。

2 装置的构造与原理

2.1 产品组成

主机控制本设备完成主要功能, 由包含气路接口和电气接口的前面板和后面板组成。产品外观如图1所示。

2.2 呼吸机电路系统原理

呼吸机的电气部分主要实现呼吸气路控制、参数监测、声光报警、人机界面交互等功能。整机电气系统如图2所示, 主要包括主控板、电源板 (充电板) 、图形用户界面显示部分、电动机驱动部分、锂电池、电磁阀、比例阀及其驱动电路部分等。其中, 图形用户界面显示部分主要负责显示用户操作信息输入、报警灯;主控板部分主要负责呼吸机内部参数计算及对各个执行机构的控制;混氧模块主要负责氧气和空气按照预设的比例混合并提供给涡轮;电源部分主要负责电压转换、电池充电和呼气阀加热等功能的实现。

2.3 呼吸机气路系统原理

当气容因涡轮的作用产生负压时, 空气经过过滤器进入气容。气容和空气过滤器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 用于监测过滤器阻力。涡轮工作时产生的负压将混合腔的气体抽出, 通过降噪和散热处理后, 经吸气比例阀控制气流通断和通气时的流量, 气体通过流量传感器、单向阀和管路后接患者, 患者呼出的气体通过呼气模块呼出。高压大流量氧气通过过滤器和单向阀, 经减压阀减压后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气源压力, 进入电磁阀岛, 每个电磁阀出来的气体可通过节流阀限制流量, 通过控制电磁阀开启的数量和时间长短来控制输出的氧气量, 电磁阀岛出来的氧气进入气容实现混氧。当没有高压大流量氧气源时, 低流量氧气通过过滤器、单向阀进入气容实现混氧。安全吸气部分设有安全阀、安全吸气阀、氧浓度传感器和吸气端气道压力传感器, 保证气道压力不超过设定的极限值和安全吸气, 并监测氧气体积分数和气道压力。呼气部分包括呼气阀、单向阀、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 用于控制和监测。有高压氧气时, 呼吸机通过控制电磁阀提供雾化功能。气路系统组成如图3所示。

2.4 人机界面设计

人机界面可以分为参数设置区、快捷键区、患者参数监测区、患者波形区、信息区和用户信息提示区6个部分。

2.4.1 信息区

信息区包含呼吸模式、报警信息、网络和USB连接、触发方式、患者类型和体质量、交流电和电池指示、时间等区域。

(1) 呼吸模式区域:显示当前的呼吸模式。 (2) 报警信息区域:当没有信息时, 此区域和屏幕背景颜色一致;当出现技术和功能报警时, 此区域变成红色或者黄色报警信息框。 (3) 网络和USB连接区域:显示网络和USB连接状态。 (4) 交流电和电池指示区域:显示交流电和电池的连接状态。 (5) 触发方式区域:显示呼吸机当前的触发方式, 有压力触发、流量触发和人工触发3种触发方式。如果有当前无触发通气使用, 触发标志消失。 (6) 显示还包括患者是成年还是儿童及患者体质量、当前时间。

2.4.2 患者波形区

患者波形区在屏幕区域的主要位置———屏幕中心。在系统默认的情况下, 此区域有压力、流量和潮气量3种波形。

2.4.3 患者参数监测区

该区显示患者的监测参数。单击所显示的监测参数, 出现子菜单, 在子菜单下可以根据需要监测其他参数。当高级报警出现时, 参数报警限的背景颜色由黑色变成红色, 闪烁的频率为2× (1±10%) Hz, 且高级报警信息在报警信息区域同时出现。

2.4.4 参数设置区

适用于当前呼吸模式的呼吸参数设置在此区域显示。如果当前呼吸机模式的呼吸参数设置项目没有出现在此区域, 可以通过“更多设置”访问和改变其他设置项。

2.4.5 快捷键区

通过快捷键可以访问很多呼吸机操作, 包括吸气保持、呼气保持、雾化、手动吸气、智能增氧、波形冻结、屏幕锁、报警限值、主菜单和待机/开始通气。

2.4.6 用户信息提示区

该区提示待机、雾化、吸痰等用户需注意的事项。

3 产品特点

3.1 稳定可靠, 功能强大

野战多功能呼吸机具有开机自检功能, 保证了设备性能的稳定, 既可使用高压氧气作为氧气来源, 也可在没有高压氧的前提下使用低压氧为患者提高吸入气的氧气体积分数;内置的金属涡轮能够为呼吸机提供压缩空气, 无须依赖体积庞大的空气压缩机;自带插拔式锂电池保证了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可以不间断供电;具备当前所有高端呼吸机的通气方式, 监测范围广, 能够满足连枷胸及ARDS伤者的救治;由于内置了强有力的涡轮, 具有漏气补偿功能, 从而维持气道压力的稳定;采用电子换向阀的专利技术, 控制氧气体积分数精确输出, 使得呼吸机具有更加稳定可靠的优点。

3.2 适应野战环境需求

野战救护设备的使用环境恶劣[6], 为保证在恶劣环境中仍能正常工作, 该呼吸机通过权威机构的盐雾实验、电磁兼容试验和摇摆与振动试验等。可在5~40℃温度范围、5%~95%相对湿度正常工作, 并能承受从1.8 m高度坠落到坚硬表面, 符合野战环境下对冲击和振动的要求。

3.3 操作简便, 携带方便

该设备连接方便, 主机操作界面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参数设置方便简捷。考虑到携带的方便性, 首先在材质上采用管式机架和铝合金氧气瓶, 大大地减轻了整机质量;另外, 将主机、管路、氧气瓶集成一体, 使携带更加方便;机架可以与任意栏杆、床及担架相匹配;配上墙壁支架, 机器可快速安全地安装在墙壁支架上;利用内置压缩机作为空气驱动, 使得呼吸机体积小巧、集成度高、方便展收。

4 结语

野战救护对救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7], 本文所研制的多功能野战呼吸机体积小、质量轻、抗震、防水、性能全面, 可在野战及海上救护环境下展开工作, 显著提高野战条件下战伤后严重呼吸衰竭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东, 张波.现代战争重伤救治中呼吸支持的若干问题[J].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5, 21 (3) :157-162.

[2]邓咏如.急救呼吸机发展与分类[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6, 12 (4) :19-20.

[3]祝华, 孔祥泉, 赵达明.野战条件下ALS型便携式急救呼吸机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7) :139.

[4]薛长波, 洪范宗, 苏秋玲.PB840呼吸机临床应用常见报警和故障处理[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1) :133.

[5]李辉, 张祖进, 郭召平, 等.当前野战卫生装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6) :77-78.

[6]何光全.野战卫生装备的设计制造理念探讨[J].沈阳部队医药, 2010, 23 (1) :33-34.

大型多功能呼吸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院前院内急救治疗的危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均符合危重患者的诊断标准, 即生命体征不稳定, 病情变化快, 两个及以上的器官系统功能不稳定, 减退或衰竭病情发展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生命。本研究经所有患者家属同意。60例危重患者中, 有2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 12例严重复合伤患者, 1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8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各30例。对照组中, 男性15例, 女性15例, 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 (57.2±10.3) 岁;观察组中, 男性13例, 女性17例, 年龄42~73岁, 平均年龄为 (58.4±8.9) 岁。将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方法

急救过程中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使用便携式负压吸引器将患者口腔、呼吸道中的血液、分泌物等彻底清理, 为患者实行气管插管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气囊 (简易呼吸气囊) 辅助呼吸:将患者姿势摆为仰卧位, 急救者将呼吸气囊与氧气装置连接, 呼吸气囊送气口与患者气管插管出口处连接, 并用手按压呼吸气囊2/3, 将气送入患者肺中。人工气囊的氧流量为5~10 L/min, 频率为12~16次/min, 潮气量为800~1 000 m L。

观察组应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 (型号:飞利浦伟康Trilogy100) , 通气频率设置为8~20次/min, 潮气量水平设置为8~12 m L/kg[2]。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 如果患者有呼吸但是通气不充足, 选用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或者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如果患者不能自主呼吸, 或者只有微弱的呼吸, 则选用备用呼吸机通气模式。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临床指标, 并进行比较。临床指标包括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血氧饱和度 (SPO2) 、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 有20例患者经院前院内急救抢救成功, 抢救成功率为66.7% (20/30) , 有10例患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死亡率为33.3% (10/30) ;观察组患者中, 有28例患者经院前院内急救抢救成功, 抢救成功率为93.3% (28/30) , 有2例患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死亡率为6.7% (2/30)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67, P<0.01) 。

2.2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R、RR、SPO2、SBP和DB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均在正常水平范围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危重患者的病情危急, 发展快, 及早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 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的几率, 挽救患者的生命, 因此, 进行有效的院前院内急救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院前急救是指第一救援者到达患者现场, 利用现场物资对患者采取一些必要的救助措施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相对稳定状态, 直到救护车到达现场对患者实施专业救助, 然后将患者送至医院急救室的时间段[3]。院前院内急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建立有效的通气, 避免患者出现脑部缺氧、心脏缺氧等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影响后续的治疗, 但是吸氧机等设备不便搬运, 使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因此要选用具有供氧功能的便捷设备来维持患者的呼吸, 为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以改善患者预后。

对照组在为患者完成气管插管后, 使用了人工气囊辅助呼吸, 人工气囊因携带方便、价格便宜而在急救中被广泛应用。但是人工气囊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 需要足够的压力才能维持氧气的供应, 难以准确控制氧气流量、潮气量等参数[4], 且耗氧量很大, 辅助呼吸效果受到较大的限制。本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人工气囊的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较低, 仅为66.7%, 且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和舒张压等生命体征不是很稳定, 急救效果欠佳。观察组使用的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是近年来研发的新型呼吸设备, 具有多方面的优势:①呼吸机使用的是动力供氧, 不需要人工按压使氧气进入患者呼吸道内, 既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也能保证稳定持续的氧气供应, 对于患者呼吸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弥补了之前气动型呼吸机只能高浓度供氧的缺陷, 避免了患者发生氧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等并发症[5];②体积较小, 方便携带, 观察组使用的飞利浦伟康Trilogy 100呼吸机仅有A4纸大小, 主机的重量仅为4.5 kg, 任何一名医护人员均可轻松携带, 急救过程中可以根据场地变更摆放位置, 移动性很强;对于电流没有限制, 可以使用直流电, 也可以使用交流电, 适用性很强;③具有多种功能, 可以实施辅助/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窒息后备通气、备用呼吸机通气等,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通气方式, 上述通气模式还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充分保证了供氧功能;④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成人和儿童都可以使用;⑤能够显示潮气量、氧气流量、通气时间等参数, 有利于保证供氧的稳定性。本研究中观察组使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为患者供氧, 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提升至93.3%, 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 而且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和舒张压等生命体征稳定, 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有利于患者接受后续治疗及后期恢复。

但是, 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充分掌握通气模式的选择依据。首先, 要明确患者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衰竭的病因、患者的基础肺功能以及患者的生理病理学特点[6];其次, 要清楚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和自主呼吸的强度;再则, 要熟练掌握每种通气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连接方式等, 最后, 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后的反应和监测结果, 及时调整通气模式。②要熟练掌握通气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和处理方法。患者呼吸正常时, 吸气能增加患者胸腔内的负压, 增大患者静脉回心血量。为患者实行正压通气时, 如果患者胸腔内的压力超过了大气压力, 就会引起静脉回心血量的减少, 从而导致心输出量的降低和低血压的发生;如果患者的血容量少、心脏功能差, 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时, 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可能引起病情的严重变化, 如低血压休克、持续性低氧血症、严重心律失常等。因此,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避免出现上述并发症而加重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 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可大幅度提升抢救成功率, 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且操作简便, 对院前急救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院前院内急救治疗的危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 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气囊辅助呼吸, 观察组应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3.3%, 高于对照组的66.7%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可大幅度提升抢救成功率, 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操作简便, 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

参考文献

[1]黄敬伟.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罕少疾病杂志, 2015, 22 (6) :26-27.

[2]刘琼, 曾吉琴, 晏翠香.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7) :21-22.

[3]黄绮云, 梁连金, 陈胜棣.手提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3) :89-91.

[4]赵琰.呼吸机在院前长途转运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17 (23) :36-37.

[5]梁振佳.呼吸机治疗院前重度呼吸衰竭患者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5) :232-233.

大型多功能呼吸机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中方便选取该院肿瘤科于2015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经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观察组中, 男性29例, 女性21例;年龄43~77岁, 平均 (57.45±6.23) 岁;肿瘤类型:鳞癌17例, 腺癌22例, 小细胞癌11例。对照组中, 男性31例, 女性19例;年龄48~73岁, 平均 (56.56±4.31) 岁;肿瘤类型:鳞癌14例, 腺癌23例, 小细胞癌13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学检验确诊为肺癌[2]。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肿瘤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以作为比较对象。

1.2 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围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呼吸功能锻炼护理指导, 并对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价。

①心理护理:肺部患者在围术期内通常会伴有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 不利于治疗与护理的开展, 影响护理质量, 因此在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态度要温和, 经常采取安慰、劝导、鼓励的方式与患者沟通, 在与患者相处时要表现出理解、同情, 保证患者治疗积极。要向患者介绍以往成功手术的病例情况, 并及时将患者的治疗进展与病情变化进行讲解,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 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增加护理与治疗的依从性。同时, 建议家属尽量全程陪在患者身边, 使患者能够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劳逸结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3]。②戒烟干预:研究表明吸烟会影响人体肺部清除分泌物的功能, 使分泌物阻塞气道, 导致呼吸不畅、呼吸困难等, 因此在术前3 d要指导患者戒烟, 以控制体内Co-HB水平, 提高肺部的氧气供应, 提高肺部清除分泌物能力。

呼吸道护理:呼吸道护理是肺部患者围术期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了解呼吸功能恢复, 每天帮助患者进行吸痰、拍背等, 以净化呼吸道, 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拍背前用双手分别从前、后夹住胸部, 用软枕压紧手术切口, 避免拍背时间牵拉到切口;拍背时将掌心弯曲, 中间形成空虚, 用腕力从下到上对患者背部进行拍打, 先从两侧向中间叩拍, 5 min/次, 4次/d。拍背后协助患者完成咳嗽、排痰等动作, 并及时将气管分泌物排除, 清洁口腔;对于肺部功能恢复较慢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液5 mg地塞米松 (国药准字10052H214) +15 m L庆大霉素 (国药准字H50021451) 8万U+15 m L生理盐水[4], 雾化3次/d, 20 min/次, 通过雾化吸入可以有效化痰、抗菌、解痉。同时, 指导患者咳嗽, 告知患者通过有效咳嗽可以将残留在肺部质量痰液与分泌物清除, 提高肺功能, 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咳嗽时指导患者坐姿, 全身肌肉放松, 当呼吸达到最大限度时屏住呼吸5~10 s, 用力咳嗽。在护理操作中要注意动作要规范, 消毒要彻底, 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知识与护理技术, 保证护理质量, 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1.2.2 呼吸功能训练

肺部患者围术期内由于肺部损伤的原因通常会伴有呼吸急促, 呼吸困难等, 呼吸较浅, 深呼吸时会出现疼痛, 导致血氧水平较低, 因此在术前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呼吸功能, 训练方法主要以站立位胸式呼吸, 平卧位腹式呼吸等呼吸训练方式为主, 立式呼吸时患者肘关节前屈伸8次, 双腿并拢, 屈吸伸呼, 连续20次训练。

1.2.3 CT灌注成像

采用西门子128排螺旋CT机, 受试扫描前进行呼吸训练以满足检测需要, 取仰卧位, 双臂上举, 头先进, 先深吸气后再屏息30 s以上, 行肺部高分辨率扫描, 确定扫描野, 从胸廓入口至膈肌水平的整个肺野, 再行对比剂团注扫描, 可经肘正中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海醇 (国药准字H20000591) ;370 mg/m L, 总量90 m L, 注射速度4 m L/s, 再以3 m L/s的速率注入30 m L生理盐水后。随后行全肺灌注扫描, 用阈值跟踪自动触发扫描, 于上腔静脉内选择感兴趣区作触发扫描层面, 连续扫描2期。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200 m As, 层厚1 mm, 探测器准直器128×0.625 mm, 机架旋转时间0.5 s, 螺距0.915, 床速146.4 mm/s。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锻炼前后采用CT灌注成像对两组患者的最大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进行对比评价[5]。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分析均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 并经该软件进行专业统计学分析计算, 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锻炼前, 两组在最大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锻炼后, 观察组的最大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均得到明显提升, 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肺癌患者围术期内经常会出现呼吸困难, 长期浅快呼吸, 使呼吸肌疲劳, 尤其是老年患者肺容量较大, 而且多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肺部活动度降低, 胸廓长期处于吸气位, 通气不足, 致使胸廓活动度受限[6], 而且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 会引起低氧血症, 影响睡眠质量。因此在护理中要注意提高患者的呼吸肌耐力, 以改善肺功能。

常见的呼吸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平卧位腹式呼吸要求患者全身肌肉放松, 胸部保持不动, 将左手置于胸前, 右手置于腹部, 尽量用力做深呼吸, 当呼吸达到最大限度时, 即为最大肺容量后[7], 指导患者屏住呼吸5~10 s, 然后再进行5次缓慢的呼吸动作, 呼气的总时间要保持在吸气时间的1倍左右, 10 min/次, 4次/d。通过训练可以协调膈肌和腹肌运动, 有效提高腹肌的收缩力, 而且能够提高膈肌运动幅度, 增加患者的最大肺容量与最大通气量, 使残气尽可能地排空, 提高呼吸肌收缩功能, 改善缺氧情况, 从而有效改变异常呼吸形态。②坐式呼吸法也是临床中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 坐式呼吸法要求患者盘起双腿, 并将双手放在双膝上, 缓慢进行深呼吸动作, 直至达到最大肺容量后屏住呼吸, 再缓慢呼气, 连续20次, 20 min/次, 4次/d[8]。③缩唇呼吸法要求患者嘴唇闭合, 上腹部在吸气的时鼓起, 用鼻子吸气, 直至达到最大肺容量后屏住呼吸, 吸气保持2 s, 呼气延长至8 s, 15 min/次, 4次/d。

现阶段临床中主要通过呼吸功能锻炼的方式来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的肺功能, 通过科学、系统的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呼吸功能与肺泡换气量, 帮助患者纠正病理呼吸, 恢复正常呼吸, 从而缓解呼吸肌紧张, 避免呼吸肌疲劳, 减少呼吸肌的消耗, 增强气道压, 降低呼吸肌的耗氧量;另外, 长期坚持呼吸训练可以增加潮气量, 减少呼吸频率, 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改善低氧状态;降低呼吸频率可以延长吸气和呼气时间, 促进呼吸肌收缩, 使肺泡内气体尽量排空, 调整异常呼吸形态, 从根本上纠正患者低氧状态, 最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的目的。张燕[9]在对66例行肺癌开胸手术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中, 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0例, 其中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开展肺功能锻炼, 对照组末进行相应锻炼, 术后1周、3周、6周分别对患者的呼吸功能各项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术后1周、3周、6周的呼吸功能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该文中的结果相符。

该文研究中, 锻炼后, 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提高, 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通过正确合理的呼吸功能锻炼护理指导可以帮助肺癌术后患者明显提高肺功能, 改善呼吸效率,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郏笑, 蔡海娜.围手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 (8) :1102-1103.

[2]高虹.术前肺功能锻炼配合术后综合物理疗法对肺癌患者手术后围手术期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6 (1) :104-106.

[3]贺斌, 李新, 张鹏.术前运动训练对肺癌合并COPD患者围术期心肺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5 (18) :21-23.

[4]冯爱爱, 耿红转, 李剑慧.肺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在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2, 22 (4) :69-70.

[5]靳海荣.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0) :1-2.

[6]刘茜, 湖佩琳, 翟文佳.呼吸功能锻炼仪在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20) :31-33.

[7]滕小莲.老年肺癌患者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6) :632-634.

[8]张慧明, 赵岳.术前肺康复运动训练对老年肺癌合并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 (13) :1625-1627.

上一篇:意象关系下一篇:企业统计现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