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呼吸机(共11篇)
多功能呼吸机 篇1
0 引言
颅脑外伤、胸部爆炸伤及溺水是现代战争的常见伤型, 常导致急性肺损伤 (acute lung injury, ALI) 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 ARDS) [1]。而在野战医疗条件下, 目前呼吸机性能有限, 难以满足伤员救治需要, 是该伤型早期伤亡的主要原因。呼吸机按驱动方式分为3类[2]: (1) 气动气控呼吸机:通气源和控制系统均只以氧气为动力来源, 多为便携式急救呼吸机。由于缺少电子控制装置, 该类设备无法对患者通气进行多种监测并形成反馈控制, 因此, 出现意外的风险较高, 根本无法满足严重呼吸衰竭伤员所需要的通气要求[3]。 (2) 电动电控呼吸机:通气源和控制系统均以电源为动力, 内部有汽缸、活塞泵等, 功能较简单, 主要问题是野战医疗条件下电源无法保证。 (3) 气动电控呼吸机:
通气源以氧气或空气为动力, 控制系统以电源为动力, 是多功能呼吸机的主流设计。但该类机器体积大、质量重, 需要外接交流电源[4], 在野外难以展开。目前, 对呼吸机的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平时急救转运、无创通气及高端多功能产品方面, 但没有考虑野战救护的条件, 尚无适用于野战条件下的高端多功能呼吸机。因此, 有必要研制一种性能先进、便于携带及在野战条件下展开的呼吸机, 以提升现场救治能力及抢救成功率[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我军在野战条件下的救护能力, 提高严重呼吸衰竭伤员的抢救成功率。所研制的呼吸机性能与目前医院使用的多功能呼吸机相同, 自带电池具有较长巡航能力, 可在野战条件下独立展开, 既能适应野外危重伤员急救, 也能适应长途转运, 具有质量轻、抗震、防水、便于携带的特点, 且功能齐全, 可满足野战条件下严重呼吸衰竭的救治。
1 设计要求
根据野战环境下危重伤员的抢救需求, 提出以下设计要求。
1.1 基础配置
(1) 呼吸机主机1台。
(2) 2.8 L氧气瓶组件1套。
(3) 可充电锂电池2套, 工作时间8 h以上。
(4) 成人呼吸管路套件一套。
1.2 技术参数
(1) 适用范围:成人。
(2) 驱动方式:电动电控。
(3) 显示方式:12.1 in (1 in=25.4 mm) 彩色薄膜晶体管显示 (采用屏机分离技术) 。
(4) 具有视频图形阵列 (videographicsarray, VGA) 数据传输功能。
(5) 具有大气压自动校正功能。
(6) 设置方式:触摸式按钮及穿梭钮。
(7) 通气方式:辅助/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主通气、持续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双水平正压通气、无创通气。
(8) 潮气量:20~2 000 m L (容控) 。
(9) 呼吸频率:4~80次/min。
(10)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频率:1~40次/min。
(11) 吸气时间:0.1~9 s。
(12) 屏气时间:0~4 s。
(13) 压力控制水平:5~60 cm H2O (1 cm H2O=98.063 8 Pa) 。
(14) 压力支持水平:0~60 cm H2O。
(15) 压力触发灵敏度:-20~0 cm H2O (自动参考呼气末正压值) 。
(16) 流速触发灵敏度:动态流速触发, 0.5~20 L/min。
(17) 呼气末正压:0~35 cm H2O。
(18) 氧气体积分数:21%~100%。
(19) 报警静音:不大于120 s。
(20) 监测参数:潮气量 (吸入、呼出) 、总计呼吸频率、自主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自主呼吸分钟通气量、气道峰值压力、气道平均压力、气道平台压、呼吸末正压、氧气体积分数、顺应性、流量波形、压力波形、容量波形。
(21) 报警:氧气不足、空气不足、分钟通气量上限、分钟通气量下限、呼气潮气量超限、自主呼吸频率超限、气道压力上限、气道压力下限、窒息、交流电源断电、氧气体积分数上限、氧气体积分数下限、电池电量低、持续气道压高、雾化开启时报警, 具有100条报警历史记录。
(22) 总体质量:小于20 kg。
(23) 主机体积:46.0 cm×51.2 cm×68.6 cm (长×宽×高) 。
2 装置的构造与原理
2.1 产品组成
主机控制本设备完成主要功能, 由包含气路接口和电气接口的前面板和后面板组成。产品外观如图1所示。
2.2 呼吸机电路系统原理
呼吸机的电气部分主要实现呼吸气路控制、参数监测、声光报警、人机界面交互等功能。整机电气系统如图2所示, 主要包括主控板、电源板 (充电板) 、图形用户界面显示部分、电动机驱动部分、锂电池、电磁阀、比例阀及其驱动电路部分等。其中, 图形用户界面显示部分主要负责显示用户操作信息输入、报警灯;主控板部分主要负责呼吸机内部参数计算及对各个执行机构的控制;混氧模块主要负责氧气和空气按照预设的比例混合并提供给涡轮;电源部分主要负责电压转换、电池充电和呼气阀加热等功能的实现。
2.3 呼吸机气路系统原理
当气容因涡轮的作用产生负压时, 空气经过过滤器进入气容。气容和空气过滤器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 用于监测过滤器阻力。涡轮工作时产生的负压将混合腔的气体抽出, 通过降噪和散热处理后, 经吸气比例阀控制气流通断和通气时的流量, 气体通过流量传感器、单向阀和管路后接患者, 患者呼出的气体通过呼气模块呼出。高压大流量氧气通过过滤器和单向阀, 经减压阀减压后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气源压力, 进入电磁阀岛, 每个电磁阀出来的气体可通过节流阀限制流量, 通过控制电磁阀开启的数量和时间长短来控制输出的氧气量, 电磁阀岛出来的氧气进入气容实现混氧。当没有高压大流量氧气源时, 低流量氧气通过过滤器、单向阀进入气容实现混氧。安全吸气部分设有安全阀、安全吸气阀、氧浓度传感器和吸气端气道压力传感器, 保证气道压力不超过设定的极限值和安全吸气, 并监测氧气体积分数和气道压力。呼气部分包括呼气阀、单向阀、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 用于控制和监测。有高压氧气时, 呼吸机通过控制电磁阀提供雾化功能。气路系统组成如图3所示。
2.4 人机界面设计
人机界面可以分为参数设置区、快捷键区、患者参数监测区、患者波形区、信息区和用户信息提示区6个部分。
2.4.1 信息区
信息区包含呼吸模式、报警信息、网络和USB连接、触发方式、患者类型和体质量、交流电和电池指示、时间等区域。
(1) 呼吸模式区域:显示当前的呼吸模式。 (2) 报警信息区域:当没有信息时, 此区域和屏幕背景颜色一致;当出现技术和功能报警时, 此区域变成红色或者黄色报警信息框。 (3) 网络和USB连接区域:显示网络和USB连接状态。 (4) 交流电和电池指示区域:显示交流电和电池的连接状态。 (5) 触发方式区域:显示呼吸机当前的触发方式, 有压力触发、流量触发和人工触发3种触发方式。如果有当前无触发通气使用, 触发标志消失。 (6) 显示还包括患者是成年还是儿童及患者体质量、当前时间。
2.4.2 患者波形区
患者波形区在屏幕区域的主要位置———屏幕中心。在系统默认的情况下, 此区域有压力、流量和潮气量3种波形。
2.4.3 患者参数监测区
该区显示患者的监测参数。单击所显示的监测参数, 出现子菜单, 在子菜单下可以根据需要监测其他参数。当高级报警出现时, 参数报警限的背景颜色由黑色变成红色, 闪烁的频率为2× (1±10%) Hz, 且高级报警信息在报警信息区域同时出现。
2.4.4 参数设置区
适用于当前呼吸模式的呼吸参数设置在此区域显示。如果当前呼吸机模式的呼吸参数设置项目没有出现在此区域, 可以通过“更多设置”访问和改变其他设置项。
2.4.5 快捷键区
通过快捷键可以访问很多呼吸机操作, 包括吸气保持、呼气保持、雾化、手动吸气、智能增氧、波形冻结、屏幕锁、报警限值、主菜单和待机/开始通气。
2.4.6 用户信息提示区
该区提示待机、雾化、吸痰等用户需注意的事项。
3 产品特点
3.1 稳定可靠, 功能强大
野战多功能呼吸机具有开机自检功能, 保证了设备性能的稳定, 既可使用高压氧气作为氧气来源, 也可在没有高压氧的前提下使用低压氧为患者提高吸入气的氧气体积分数;内置的金属涡轮能够为呼吸机提供压缩空气, 无须依赖体积庞大的空气压缩机;自带插拔式锂电池保证了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可以不间断供电;具备当前所有高端呼吸机的通气方式, 监测范围广, 能够满足连枷胸及ARDS伤者的救治;由于内置了强有力的涡轮, 具有漏气补偿功能, 从而维持气道压力的稳定;采用电子换向阀的专利技术, 控制氧气体积分数精确输出, 使得呼吸机具有更加稳定可靠的优点。
3.2 适应野战环境需求
野战救护设备的使用环境恶劣[6], 为保证在恶劣环境中仍能正常工作, 该呼吸机通过权威机构的盐雾实验、电磁兼容试验和摇摆与振动试验等。可在5~40℃温度范围、5%~95%相对湿度正常工作, 并能承受从1.8 m高度坠落到坚硬表面, 符合野战环境下对冲击和振动的要求。
3.3 操作简便, 携带方便
该设备连接方便, 主机操作界面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参数设置方便简捷。考虑到携带的方便性, 首先在材质上采用管式机架和铝合金氧气瓶, 大大地减轻了整机质量;另外, 将主机、管路、氧气瓶集成一体, 使携带更加方便;机架可以与任意栏杆、床及担架相匹配;配上墙壁支架, 机器可快速安全地安装在墙壁支架上;利用内置压缩机作为空气驱动, 使得呼吸机体积小巧、集成度高、方便展收。
4 结语
野战救护对救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7], 本文所研制的多功能野战呼吸机体积小、质量轻、抗震、防水、性能全面, 可在野战及海上救护环境下展开工作, 显著提高野战条件下战伤后严重呼吸衰竭伤员的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东, 张波.现代战争重伤救治中呼吸支持的若干问题[J].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5, 21 (3) :157-162.
[2]邓咏如.急救呼吸机发展与分类[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6, 12 (4) :19-20.
[3]祝华, 孔祥泉, 赵达明.野战条件下ALS型便携式急救呼吸机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7) :139.
[4]薛长波, 洪范宗, 苏秋玲.PB840呼吸机临床应用常见报警和故障处理[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1) :133.
[5]李辉, 张祖进, 郭召平, 等.当前野战卫生装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6) :77-78.
[6]何光全.野战卫生装备的设计制造理念探讨[J].沈阳部队医药, 2010, 23 (1) :33-34.
[7]张同利, 周柏玉, 莫淑敏.现代战伤救护的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2, 33 (1) :50-52.
多功能呼吸机 篇2
呼吸功能锻炼
适合稳定期病人,其目的是改变浅而快呼吸为深而慢的有效呼吸。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等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加强膈肌运动,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困难,增加活力耐力。具体方法如下:
(1)腹式呼吸训练:取立体(体弱者可取半卧位或坐位),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前。全身肌肉放松,静息呼吸。吸气时用鼻吸入,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用口呼出,同时收缩腹部,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缓慢呼深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呼吸7~8次,如此反复训练,每次10~20分钟,每天2次。熟悉后逐步增加次数和时间,使之成为不自觉的呼吸习惯。
卧式呼吸操 改善肺功能 篇3
卧式呼吸操 通过胸部扩展、肺部呼吸来改善和增强肺功能。
1.仰卧,手平放于身侧,两手握拳,肘关节屈伸5~10次,平静深呼吸5~10次;
2.两臂交替向前上方伸出,自然呼吸5~10次,两腿交替膝关节屈伸5~10次;
3.两腿屈膝、双臂上举外展并深吸气,两臂放回体侧时呼气,做5~10次;
4.口哨式呼气:先用鼻吸气一大口,用唇呈吹口哨状用力呼气,做5~10次;
5.腹部呼吸,两腿屈膝,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壁隆起,呼气时腹壁收缩,做5~10次。
运用以上卧位锻炼一段时间后,也可选取坐位或立式进行。
注意:每次从1到5按顺序做完,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每日可做2~3次,每次8~15分钟;身体要自然放松,不要屏气、换气过度,以免造成头昏、眼花、胸闷等。注意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呼气比吸气时间长约1倍。此外,有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心衰时暂不宜锻炼。
步行 按一定速度行走,可促进腹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与此同时,双臂的摆动也有助增加肺的通气量,使肺功能得到加强。
每日可步行1000~3000米(根据体质情况决定行走距离),以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速度行走。行走时能变换速度更好。行走时要尽量胸部挺直,配合呼吸锻炼,一般可采用走4步一吸气,走6步一呼气。每天可行走1~2次,早晚进行最好。
注意:体质弱者应从小运动量开始,开始时速度不要太快,每次10~30分钟,每天1次,以后可逐渐增加行走量、时间。如行走后无胸闷、头昏等不适反应,也可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地段进行步行锻炼。
多功能呼吸机 篇4
1.1 一般资料
本组取样30例,均是各种疾病原因引起的通气不足、换气功能障碍导致呼吸功能下降的危重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7—82)岁。其中,严重创伤10例(脑外伤6例,重度复合伤2例,严重胸部创伤2例),脑血管意外6例,阻塞性肺部疾病8例,急性CO中毒4例,心跳呼吸骤停2例。
1.2 准备工作
1)检查便携式呼吸机各项工作性能是否正常,各管道间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漏气),各附件是否齐全。
2)简易便携式氧气钢瓶内或车载中心供氧压力是否足够,一般要求氧气压力>10kg/cm2。
3)连接管道是否通畅清洁。
1.3 应用指征和方法
呼吸机急救适用指征为:呼吸浅、慢和不规则,极度困难,欲停或停止,意识障碍,呼吸频率>35次/分。危重患者立即开放气道并建立静脉通道,使用车载负压吸引器清理口腔及呼吸道中的血液、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神志清楚、治疗配合的患者使用气囊面罩接连呼吸机。半昏迷、昏迷、无自主呼吸者可行气管插管,并肺部听诊确定插管通气成功后,再连接呼吸机。使用多功能急救气动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依据不同病情设置通气量,一般潮气量水平不高于(8—12)ml/kg,机械通气频率(10—18)bit/min,吸气/呼气时间比以1:1.5—2.5为宜。
1.4 急救途中病人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和血压情况。发现血氧较低,注意检查位置是否正确、气道是否完全开放或有痰液阻塞,必要时吸出痰液以保持呼吸机正常通气运作。躁动紧张的患者可做解释工作,注意自主呼吸与气动呼吸机的同步配合协调情况,并可酌情适量使用镇静剂。对心脏骤停者立即开放气道,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在转运途中以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为主,包括稳定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心律失常等。
1.5 急救途中呼吸机监测
避免急救途中突然刹车和车床摇晃,以免造成机械通气接头脱落,使病人缺氧导致病情加重。随车医师要密切观察呼吸机管道的连接情况及病情变化,发现管道脱落,及时连接固定。做好患者或家属的心理安抚,避免神志清醒患者对气囊面罩及呼吸机的过度恐惧和逆反心理,消除家属过度恐惧及焦虑,并可请家属协助管理呼吸机使用状况。
1.6 急救转运后处理
将患者安全转运到达医院急救室时,应先取下气囊面罩后再关呼吸机;或直接从车上取下车载便携式呼吸机,持续机械通气至病人入院,待患着呼吸管道与院内呼吸机连接后再行撤机。做好与医院内的交接工作。呼吸机使用结束后,及时用肥皂水或有效氯消毒剂清洁螺纹呼吸管,把吸氧面罩再放于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清洁呼吸机主机,充好氧气瓶,检查车载供氧中心压力是否足够。定期检查呼吸机的性能,并做好救护车及担架床的终末消毒。
2 结果分析
20例患者在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支持8 min~12 min后,呼吸困难缓解或减轻,血氧饱和度稳步上升至90%以上,机体缺氧症状明显改善(其中3例CO中毒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急救效果良好;1例因痰液阻塞,在使用呼吸机后8 min呼吸困难无明显改善而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8%,后及时吸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2%,缺氧症状很快得以改善;1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入院后经支持、对症处理及原发病的进一步治疗后病情好转)。
9例危重患者急救转运中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在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其它治疗支持下,呼吸、心跳和血压等生命体征保持稳定,血氧饱和度稳定,机体缺氧症状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使用呼吸机总有效数29例,有效率为97%;死亡1例,为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因心肺复苏失败,无效率为3%。
3 急救应用体会
通过对30例院前急救中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急救效果分析,以及对患者或家属的随访了解,多功能气动呼吸机在院前急救转运途中,对解除呼吸困难、辅助通气和改善机体缺氧的效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急救人员正确操作使用便携式呼吸机,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病人入院进一步救治奠定了基础。所以,正确、安全、对症使用多功能气动呼吸机,对于急救呼吸支持的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建荣,蔡映云,何川华.气道湿化治疗的临床思维[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9):670-671.
[3]李宗浩.中国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14(6):379-381.
[4]陈晓梅,王可富.呼吸机临床应用指南[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5
多功能呼吸机 篇5
【关键词】体外循环手术; 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系统并发症
【中国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9-02
【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spiratory training in reduc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 on those who received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ery.Methods:We perform operation to 187 heart disease patients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uring the 2009.12-2010.2. W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is given to the respiratory training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Including smoking cessation, abdominal breathing, cough training, respiratory expectorant, Et cetera. Both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examination, and heart surgery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mpare th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the project, Carry out Analysis of variance.Results: Two deaths in 187 patients. The remaining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19 patients of them had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between the groups ofrespiratory training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s significantly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postoperative antibiotics time,hospital stay,tracheotomy,atelectasis,ARDS,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Conclusion:Giving respiratory training strictly before cardiac surger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uld reduc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Cardiopulmonary bypass; Respiratory training;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肺炎、肺不张和术后的呼吸功能不全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免疫功能与正常人均有明显差异,处于易感染状态中[1];同时心脏手术需经过体外循环过程、术中肺泡处于萎陷状态、围手术期各种侵入性操作多,术后切口创伤大疼痛明显,均大大增加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除了手术的因素,这些并发症与病人的呼吸功能和排痰能力也有很大关系。现将2009年12月- 2010年2月我科187例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探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对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2月- 2010年2月行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187例, 其中男性101例,女性86例,年龄3~74(35.5±8. 1)岁,187例患者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7例、心脏瓣膜手术(包括瓣膜置换术或修补术)55例 、先天性心脏病直视矫治术111例、Bentall术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本组病例已将术前有感染或可疑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的病例排除在统计范围外。
1.2 方法
对全部187例患者于入院后即进行宣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入院当天即给予系统呼吸功能锻炼,包括戒烟、腹式呼吸、咳嗽训练、呼吸训练器的使用、呼吸道解痉祛痰。(1)即护士在病人人院后第1天开始,对吸烟者劝其戒烟,反复耐心解释戒烟的重要性:吸烟增加支气管黏液分泌,降低支气管纤毛运动的能力,从而增加术后呼吸道的并发症。术前2 周应停止吸烟,以改善供氧及分泌物的清除能力。(2)告诉患者做好有效咳嗽及排痰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 协助并指导其做腹式呼吸及有效咳痰的训练。腹式呼吸训练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屈膝, 以放松腹部肌肉, 双手放在腹部中的外侧, 经鼻吸气, 使上腹部向外膨胀,由口呼气, 并收缩腹肌, 将气体排出。(3)咳嗽训练嘱病人取坐位,四肢放松,深吸一口气后关闭声门,胸腹肌骤然收缩,用力将气体冲出。此法对帮助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促使术后肺复张起着重要作用[2];指导病人利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几种方法交替进行。(4)同时每天两次给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静脉推注沐舒坦。从入院第1天起到术前1天,手术日停止。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不少于4日,其间护士对其训练过程进行指导。全组病人均在浅、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收集187例患者术后临床资料, 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应用抗菌素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气管切开、肺不张、ARDS、医院获得性肺炎例数共7项观察指标。
1. 3统计学处理
对所获取资料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187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2例均于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后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其中19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不张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11例,ARDS 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气管切开P值用Fisher's确切概率计算法计算)
3 讨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手术创伤大, 对心肺功能都有很大影响,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的应用, 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患者术前有肺动脉高压等疾患均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肺不张,甚至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顺利康复,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及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往往我们对于患者术后心功能有足够的重视[3],但患者呼吸功能的监测也应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在目前大多数医院心脏外科,呼吸系统功能大家比较重视的,多是术后的呼吸道管理,但实际上术后呼吸功能与术前的呼吸功能储备是有紧密联系的。
心脏手术后,呼吸肌肌力减弱, 导致术后咳嗽、咳痰无力, 自主排痰能力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分泌物,导致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4]。我们所提出的呼吸功能锻练包括了腹式呼吸锻炼及咳嗽训练,以及呼吸道的雾化,腹式呼吸是一种低耗高效的呼吸模式, 它通过增加隔肌活动度及其功能, 使肺泡充分膨胀, 增加气体交换, 提高通气功能, 降低呼吸肌耗氧量, 增加潮气量,改善肺功能,促进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效果显著。而雾化吸入可以润滑气道,稀释分泌物从而有利于病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氧气直接进入肺泡,从而提高吸氧质量,改善患者通气功能[5]。表1显示, 实验组肺部感染率、肺不张发生率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系统呼吸功能训练可以增加呼吸肌肌力, 使病人呼吸功能及自主排痰能力增加,促进肺复张, 减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目的。
通过本组对照观察发现,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可以在术前排除肺底部潴留的分泌物, 增加呼吸肌肌力, 使病人呼吸功能及自主排痰能力增加,呼吸道在术前进入最佳状态 ,全麻插管時能减少气道的损伤,减少带菌机率,术后患者可以根据术前的咳痰训练方式进行有效咳痰。综上所述,我们所提出的术前行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脏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促进了术后的康复,应该和心脏术后的呼吸道管理一样,在临床上进一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爱林,田玉科,金士翱,等. 心内直视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改变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 J ].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5, 15 ( 9 ) :424 - 425.
[2]郭加强, 吴清玉. 心脏外科护理学[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57-658.
[3]延淑芹, 宋美爱, 张秀珍, 等.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呼吸道管理的探讨[J ]. 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 2006, 7 (7) : 32-33.
[4]胡顺江,复健医学与护理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66
多功能呼吸机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院前院内急救治疗的危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均符合危重患者的诊断标准, 即生命体征不稳定, 病情变化快, 两个及以上的器官系统功能不稳定, 减退或衰竭病情发展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生命。本研究经所有患者家属同意。60例危重患者中, 有2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 12例严重复合伤患者, 1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8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各30例。对照组中, 男性15例, 女性15例, 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 (57.2±10.3) 岁;观察组中, 男性13例, 女性17例, 年龄42~73岁, 平均年龄为 (58.4±8.9) 岁。将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方法
急救过程中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使用便携式负压吸引器将患者口腔、呼吸道中的血液、分泌物等彻底清理, 为患者实行气管插管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气囊 (简易呼吸气囊) 辅助呼吸:将患者姿势摆为仰卧位, 急救者将呼吸气囊与氧气装置连接, 呼吸气囊送气口与患者气管插管出口处连接, 并用手按压呼吸气囊2/3, 将气送入患者肺中。人工气囊的氧流量为5~10 L/min, 频率为12~16次/min, 潮气量为800~1 000 m L。
观察组应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 (型号:飞利浦伟康Trilogy100) , 通气频率设置为8~20次/min, 潮气量水平设置为8~12 m L/kg[2]。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 如果患者有呼吸但是通气不充足, 选用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或者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如果患者不能自主呼吸, 或者只有微弱的呼吸, 则选用备用呼吸机通气模式。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临床指标, 并进行比较。临床指标包括心率 (HR) 、呼吸频率 (RR) 、血氧饱和度 (SPO2) 、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 有20例患者经院前院内急救抢救成功, 抢救成功率为66.7% (20/30) , 有10例患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死亡率为33.3% (10/30) ;观察组患者中, 有28例患者经院前院内急救抢救成功, 抢救成功率为93.3% (28/30) , 有2例患者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死亡率为6.7% (2/30)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67, P<0.01) 。
2.2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R、RR、SPO2、SBP和DB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均在正常水平范围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危重患者的病情危急, 发展快, 及早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 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的几率, 挽救患者的生命, 因此, 进行有效的院前院内急救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院前急救是指第一救援者到达患者现场, 利用现场物资对患者采取一些必要的救助措施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相对稳定状态, 直到救护车到达现场对患者实施专业救助, 然后将患者送至医院急救室的时间段[3]。院前院内急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建立有效的通气, 避免患者出现脑部缺氧、心脏缺氧等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影响后续的治疗, 但是吸氧机等设备不便搬运, 使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因此要选用具有供氧功能的便捷设备来维持患者的呼吸, 为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以改善患者预后。
对照组在为患者完成气管插管后, 使用了人工气囊辅助呼吸, 人工气囊因携带方便、价格便宜而在急救中被广泛应用。但是人工气囊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 需要足够的压力才能维持氧气的供应, 难以准确控制氧气流量、潮气量等参数[4], 且耗氧量很大, 辅助呼吸效果受到较大的限制。本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人工气囊的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较低, 仅为66.7%, 且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和舒张压等生命体征不是很稳定, 急救效果欠佳。观察组使用的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是近年来研发的新型呼吸设备, 具有多方面的优势:①呼吸机使用的是动力供氧, 不需要人工按压使氧气进入患者呼吸道内, 既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也能保证稳定持续的氧气供应, 对于患者呼吸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弥补了之前气动型呼吸机只能高浓度供氧的缺陷, 避免了患者发生氧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等并发症[5];②体积较小, 方便携带, 观察组使用的飞利浦伟康Trilogy 100呼吸机仅有A4纸大小, 主机的重量仅为4.5 kg, 任何一名医护人员均可轻松携带, 急救过程中可以根据场地变更摆放位置, 移动性很强;对于电流没有限制, 可以使用直流电, 也可以使用交流电, 适用性很强;③具有多种功能, 可以实施辅助/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窒息后备通气、备用呼吸机通气等,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通气方式, 上述通气模式还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充分保证了供氧功能;④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成人和儿童都可以使用;⑤能够显示潮气量、氧气流量、通气时间等参数, 有利于保证供氧的稳定性。本研究中观察组使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为患者供氧, 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提升至93.3%, 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 而且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和舒张压等生命体征稳定, 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有利于患者接受后续治疗及后期恢复。
但是, 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充分掌握通气模式的选择依据。首先, 要明确患者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衰竭的病因、患者的基础肺功能以及患者的生理病理学特点[6];其次, 要清楚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和自主呼吸的强度;再则, 要熟练掌握每种通气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连接方式等, 最后, 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后的反应和监测结果, 及时调整通气模式。②要熟练掌握通气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和处理方法。患者呼吸正常时, 吸气能增加患者胸腔内的负压, 增大患者静脉回心血量。为患者实行正压通气时, 如果患者胸腔内的压力超过了大气压力, 就会引起静脉回心血量的减少, 从而导致心输出量的降低和低血压的发生;如果患者的血容量少、心脏功能差, 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时, 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可能引起病情的严重变化, 如低血压休克、持续性低氧血症、严重心律失常等。因此,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避免出现上述并发症而加重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 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可大幅度提升抢救成功率, 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且操作简便, 对院前急救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院前院内急救治疗的危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 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气囊辅助呼吸, 观察组应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3.3%, 高于对照组的66.7%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可大幅度提升抢救成功率, 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操作简便, 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危重患者,院前院内急救
参考文献
[1]黄敬伟.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罕少疾病杂志, 2015, 22 (6) :26-27.
[2]刘琼, 曾吉琴, 晏翠香.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急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7) :21-22.
[3]黄绮云, 梁连金, 陈胜棣.手提呼吸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3) :89-91.
[4]赵琰.呼吸机在院前长途转运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17 (23) :36-37.
[5]梁振佳.呼吸机治疗院前重度呼吸衰竭患者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5) :232-233.
多功能呼吸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中方便选取该院肿瘤科于2015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经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观察组中, 男性29例, 女性21例;年龄43~77岁, 平均 (57.45±6.23) 岁;肿瘤类型:鳞癌17例, 腺癌22例, 小细胞癌11例。对照组中, 男性31例, 女性19例;年龄48~73岁, 平均 (56.56±4.31) 岁;肿瘤类型:鳞癌14例, 腺癌23例, 小细胞癌13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学检验确诊为肺癌[2]。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肿瘤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以作为比较对象。
1.2 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围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呼吸功能锻炼护理指导, 并对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价。
①心理护理:肺部患者在围术期内通常会伴有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 不利于治疗与护理的开展, 影响护理质量, 因此在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态度要温和, 经常采取安慰、劝导、鼓励的方式与患者沟通, 在与患者相处时要表现出理解、同情, 保证患者治疗积极。要向患者介绍以往成功手术的病例情况, 并及时将患者的治疗进展与病情变化进行讲解, 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 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增加护理与治疗的依从性。同时, 建议家属尽量全程陪在患者身边, 使患者能够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劳逸结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3]。②戒烟干预:研究表明吸烟会影响人体肺部清除分泌物的功能, 使分泌物阻塞气道, 导致呼吸不畅、呼吸困难等, 因此在术前3 d要指导患者戒烟, 以控制体内Co-HB水平, 提高肺部的氧气供应, 提高肺部清除分泌物能力。
呼吸道护理:呼吸道护理是肺部患者围术期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了解呼吸功能恢复, 每天帮助患者进行吸痰、拍背等, 以净化呼吸道, 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拍背前用双手分别从前、后夹住胸部, 用软枕压紧手术切口, 避免拍背时间牵拉到切口;拍背时将掌心弯曲, 中间形成空虚, 用腕力从下到上对患者背部进行拍打, 先从两侧向中间叩拍, 5 min/次, 4次/d。拍背后协助患者完成咳嗽、排痰等动作, 并及时将气管分泌物排除, 清洁口腔;对于肺部功能恢复较慢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液5 mg地塞米松 (国药准字10052H214) +15 m L庆大霉素 (国药准字H50021451) 8万U+15 m L生理盐水[4], 雾化3次/d, 20 min/次, 通过雾化吸入可以有效化痰、抗菌、解痉。同时, 指导患者咳嗽, 告知患者通过有效咳嗽可以将残留在肺部质量痰液与分泌物清除, 提高肺功能, 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咳嗽时指导患者坐姿, 全身肌肉放松, 当呼吸达到最大限度时屏住呼吸5~10 s, 用力咳嗽。在护理操作中要注意动作要规范, 消毒要彻底, 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知识与护理技术, 保证护理质量, 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1.2.2 呼吸功能训练
肺部患者围术期内由于肺部损伤的原因通常会伴有呼吸急促, 呼吸困难等, 呼吸较浅, 深呼吸时会出现疼痛, 导致血氧水平较低, 因此在术前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呼吸功能, 训练方法主要以站立位胸式呼吸, 平卧位腹式呼吸等呼吸训练方式为主, 立式呼吸时患者肘关节前屈伸8次, 双腿并拢, 屈吸伸呼, 连续20次训练。
1.2.3 CT灌注成像
采用西门子128排螺旋CT机, 受试扫描前进行呼吸训练以满足检测需要, 取仰卧位, 双臂上举, 头先进, 先深吸气后再屏息30 s以上, 行肺部高分辨率扫描, 确定扫描野, 从胸廓入口至膈肌水平的整个肺野, 再行对比剂团注扫描, 可经肘正中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海醇 (国药准字H20000591) ;370 mg/m L, 总量90 m L, 注射速度4 m L/s, 再以3 m L/s的速率注入30 m L生理盐水后。随后行全肺灌注扫描, 用阈值跟踪自动触发扫描, 于上腔静脉内选择感兴趣区作触发扫描层面, 连续扫描2期。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200 m As, 层厚1 mm, 探测器准直器128×0.625 mm, 机架旋转时间0.5 s, 螺距0.915, 床速146.4 mm/s。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锻炼前后采用CT灌注成像对两组患者的最大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进行对比评价[5]。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分析均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 并经该软件进行专业统计学分析计算, 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锻炼前, 两组在最大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锻炼后, 观察组的最大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均得到明显提升, 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肺癌患者围术期内经常会出现呼吸困难, 长期浅快呼吸, 使呼吸肌疲劳, 尤其是老年患者肺容量较大, 而且多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肺部活动度降低, 胸廓长期处于吸气位, 通气不足, 致使胸廓活动度受限[6], 而且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 会引起低氧血症, 影响睡眠质量。因此在护理中要注意提高患者的呼吸肌耐力, 以改善肺功能。
常见的呼吸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平卧位腹式呼吸要求患者全身肌肉放松, 胸部保持不动, 将左手置于胸前, 右手置于腹部, 尽量用力做深呼吸, 当呼吸达到最大限度时, 即为最大肺容量后[7], 指导患者屏住呼吸5~10 s, 然后再进行5次缓慢的呼吸动作, 呼气的总时间要保持在吸气时间的1倍左右, 10 min/次, 4次/d。通过训练可以协调膈肌和腹肌运动, 有效提高腹肌的收缩力, 而且能够提高膈肌运动幅度, 增加患者的最大肺容量与最大通气量, 使残气尽可能地排空, 提高呼吸肌收缩功能, 改善缺氧情况, 从而有效改变异常呼吸形态。②坐式呼吸法也是临床中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 坐式呼吸法要求患者盘起双腿, 并将双手放在双膝上, 缓慢进行深呼吸动作, 直至达到最大肺容量后屏住呼吸, 再缓慢呼气, 连续20次, 20 min/次, 4次/d[8]。③缩唇呼吸法要求患者嘴唇闭合, 上腹部在吸气的时鼓起, 用鼻子吸气, 直至达到最大肺容量后屏住呼吸, 吸气保持2 s, 呼气延长至8 s, 15 min/次, 4次/d。
现阶段临床中主要通过呼吸功能锻炼的方式来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的肺功能, 通过科学、系统的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呼吸功能与肺泡换气量, 帮助患者纠正病理呼吸, 恢复正常呼吸, 从而缓解呼吸肌紧张, 避免呼吸肌疲劳, 减少呼吸肌的消耗, 增强气道压, 降低呼吸肌的耗氧量;另外, 长期坚持呼吸训练可以增加潮气量, 减少呼吸频率, 提高气体交换效率, 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改善低氧状态;降低呼吸频率可以延长吸气和呼气时间, 促进呼吸肌收缩, 使肺泡内气体尽量排空, 调整异常呼吸形态, 从根本上纠正患者低氧状态, 最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的目的。张燕[9]在对66例行肺癌开胸手术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中, 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0例, 其中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开展肺功能锻炼, 对照组末进行相应锻炼, 术后1周、3周、6周分别对患者的呼吸功能各项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术后1周、3周、6周的呼吸功能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该文中的结果相符。
该文研究中, 锻炼后, 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提高, 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通过正确合理的呼吸功能锻炼护理指导可以帮助肺癌术后患者明显提高肺功能, 改善呼吸效率,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郏笑, 蔡海娜.围手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 (8) :1102-1103.
[2]高虹.术前肺功能锻炼配合术后综合物理疗法对肺癌患者手术后围手术期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6 (1) :104-106.
[3]贺斌, 李新, 张鹏.术前运动训练对肺癌合并COPD患者围术期心肺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5 (18) :21-23.
[4]冯爱爱, 耿红转, 李剑慧.肺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在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2, 22 (4) :69-70.
[5]靳海荣.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0) :1-2.
[6]刘茜, 湖佩琳, 翟文佳.呼吸功能锻炼仪在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20) :31-33.
[7]滕小莲.老年肺癌患者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6) :632-634.
[8]张慧明, 赵岳.术前肺康复运动训练对老年肺癌合并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 (13) :1625-1627.
多功能呼吸机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收录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 40例在我院接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患者资料。40例年龄范围, 22~55岁, 平均年龄 (45±3.2) 岁;其中, 男30例, 平均年龄 (48±1.5) 岁;女10例, 平均年龄 (42±2.2) 岁。临床观察统计40例主要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28例、咳痰19例、气短或呼吸困难32例、喘息和胸闷35例;少数患者因病症严重而出现食欲缺乏、体力不支、状态不佳等问题。
1.2 方法
对其临床症状情况回顾性分析, 总结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详细症状, 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统计症状情况, 对40例均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Ⅱ型呼吸功能衰竭, 对患者脏器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掌握患者的病症情况, 本次治疗后1个月, 对40例进行回访调查, 对比治疗前后症状的差异性 (P<0.01)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的对比, 总结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整体效果。
2 结果
经治疗后回访调查, 40例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6%以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症状前后对比, 见表1。从表中看出, 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是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主要症状, 治疗前平均占有率达70%以上。临床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后, 患者主要症状比例均有明显的下降, 主要症状平均有效率96%以上, 说明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疗效显著。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患病人数多, 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 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 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 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 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 经常反复发作, 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Ⅱ型呼吸衰竭, 又名高碳酸性呼吸衰竭[1]。血气分析特点是Pa O2<60 mm Hg, 同时伴有Pa CO2>50 mm 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单纯通气不足,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程度是平行的, 若伴有换气功能障碍, 则低氧血症更为严重, 如COPD。从临床治疗经验来看, 这两种症状单一发生的情况较少, 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已经成为病症发展的主要形式, 这对临床治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OPD主要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COPD诊断的必备条件。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有少数患者并无咳嗽、咳痰症状, 仅在肺功能检查时FEV1/FVC<70%, 而FEV1≥80%预计值, 在除外其他疾病后, 亦可诊断为COPD[2]。近年来, 无创呼吸机 (CPAP) 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SAS) 及相关疾病, 这些疾病所引起的Sp O2下降、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血液二氧化碳浓度升高、p H值降低以及胸内负压增高, 严重影响各种重要脏器功能, 特别是脑功能、心血管功能首受其害[3]。本次此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 具有疗效快、时间短、易操作等诸多特点, 未来临床应积极推广CPAP技术的应用。
4 结论
COPD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 临床采用无创呼吸机参与治疗处理, 两种并发症状处理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经无创呼吸机治疗后, 40例患者症状均得到了显著的控制, 仅少数病症严重者效果不显著, 充分说明了无创呼吸机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二型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共收录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 40例在我院接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患者资料, 对其临床症状情况回顾性分析, 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二型呼吸功能衰竭的详细症状。根据临床统计症状情况, 对40例均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Ⅱ型呼吸功能衰竭, 治疗后1个月, 对40例进行回访调查, 对比治疗前后症状的差异性 (P<0.01) 。结果 临床观察统计40例主要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 经治疗后回访调查, 40例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6%以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功能衰竭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好, 临床应积极推广使用。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规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8) :453.
[2]徐忠成, 黄亦芬, 钮善福.无创性正压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04, 10 (1) :45.
浅论建筑呼吸功能设计 篇9
一、室内空气污染的现状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从空间狭小的居室、宿舍,到人流密集的医院、候车室等空间,室内空气污染随处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推开居住一夜的卧室,打开学生的宿舍,种种气味让人是在不敢恭维。建筑师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建筑的空间,刻画好建筑的造型,但对建筑内部的空气环境品质却明显重视不够,以至于虽然外观漂亮了,建筑却变成了一具“不会呼吸的生命体”。据卫生部门调查,农村人口中发病率65%是由室内空气污染所致。最近,北京,深圳等地针对儿童房所做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儿童房的室内空气所含的污染物浓度都超标,由此引发的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的比例在不断提高。据有关研究表明,由于通风不畅而造成的空气污染,已经引起“室内综合症”、“空调综合症”等在使用人群中大量出现。专家还认为,“亚健康·”也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毋庸置疑,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住宅有15项标准,其中6项与室内空气质量有关。在欧洲,室内通风被视为与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把它上升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因此,建筑师责无旁贷的应该利用一定技术手段解决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室内空气的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物自身的挥发物质对室内空气产生的污染。建筑物的挥发物质主要是建筑物的生产和装饰过程中使用的有害的化学成分的挥发,相对来说它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影响时间短但强度和危害大。二是人在使用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室内空气的污染。除了人们在各类活动中所产生的有害的油烟悬浮颗粒和粉尘外,室内空气中还存在相当数目的细菌、病毒、霉菌、细小花粉、动物皮屑、化学污染物、吸烟味等。同时,由于空气中的含氧量的降低和各种气味的积聚,室内空气自洁能力较弱,室内空气的污染的程度加剧,空气质量明显下降。这种污染是长期的,持续性的,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三是室外受污染的空气对室内空气的影响。污浊的空气不仅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二、传统的建筑通风换气措施的局限
目前,建筑设计很注重对厨房,卫生间空间的换气问题的解决,但对于建筑物其他功能空间呼吸功能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在国家各类的建筑设计规范里,也只有住宅设计规范提出了在严寒地区住宅的卫生间设计中应设自然排气通道的规定。厨房,卫生间只是建筑中的辅助房间,所占比例很小,若仅是依靠卫生间或者集中式的排风来解决整套建筑物的室内空间通风换气问题,是达不到目的的。
人们对空气品质的要求主要是清新、洁净、富含氧原子,同时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清新空气的来源是室外;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室内空气污染程度要比室外高2-5倍,有的甚至要100倍”。所以说,室内外空气可以顺畅置换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传统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的方法比较单一,在设计师的理念也重视不够;除了在住宅建筑的厨房设计中考虑了机械排除油烟外,在其他功能空间中基本没有稳定的室内外空气置换措施,甚至在有窗的卫生间都没能设置通气道。因此,开启门窗就成了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途径。这种换气方式在室内外空气能形成对流的情况下,较为快捷和方便,效果明显。但在实际使用建筑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很多制约,难以达到应有效果。
首先,在北方,冬季长时间采用开门窗进行室内外空气置换是基本不现实的。其次,在很多情况下也无法通过开启门窗换气。譬如,人在休息时候;又比如,遇到雨、雪、雾,沙尘的恶劣天气时,也是不适宜的;另外,居住在闹市区的住户,由于室外噪音污染严重,开窗就成为一种奢望;家庭安全防范措施的普及又降低了门窗开启的频率。由此可见,开启门窗作为室内外通风的主要手段,是不能满足房间24小时不间断换气要求的。
在不能开窗和不便开窗换气的情况下,人们把房间换气的功能交给空调来完成,认为空调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而实际上空调主要是对室内空气温度进行调节。近年来采用集中式中央空调的建筑越来越多,主要是通过送风系统和冷水系统将冷风送入各个房间,这就使建筑物内部空气互相掺混,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因此,传统的建筑通风换气措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被动式,局限式的换气方式。它无法成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小的自主循环式的通风方式,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这将对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改善建筑呼吸功能的措施
建筑物的呼吸功能体现为建筑物能够自主的进行空气交换,保证可以全天候的做到室内外空气的置换,为人们提供一个始终能够保持空气清新、健康的室内环境。要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呼吸功能,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建筑技术观念,将建筑呼吸功能看作与建筑保温,隔热,防火,防潮等功能等同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能之一。西方国家对此早就给予了高度重视,日本在普通住宅就大力推行24小时换气设施;美国,法国等国家也早采取了很多措施。我国也在出台相关的健康'住宅标准。建筑的呼吸功能在受到多方关注。
目前,解决室内通风问题的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法。
1. 机械通风
它是以电能为能源,通过机械设备强制性地驱动室内污浊空气向室外排放。机械通风性能稳定,可调节通风置大小,通风效果好;其缺点是通风过程噪音大,需要电能驱动。一般适用于人流集中的大空间、高级建筑物、高层建筑等。
(1)排风换气扇
排风换气扇是比较传统的机械通风设备,主要应用于卫生间、盥洗室以及一些要求不高的房间;厨房则专门使用各种类型的抽油烟机排除油烟。这两种设备在关闭电源后,就不能工作,无法起到全天候换气作用。因此,使用有一定局限性,很少用于其他功能空间。
(2)新风系统
目前市场上有置换式全新风系统和依附于户式中央空调、中,央空调的新风系统两种新风系统。
传统的空调系统一般有75%的空气是重复使用的,主要是对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不能满足室内外空气的有效置换,甚至有可能造成室内空气的二次污染。建设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系统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补充通知》中要求,尽可能不使用中央空调,确需使用的,要对中央空调的过滤网定期清洗,对出风口定期消毒。后来,普通空调市场上出现了采用强力杀菌技术的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二次污染问题。
国外开发的置换式全新风系统在我国推广使用。如爱迪士国际集团的产品包括中央机械式通风系统、中央式真空吸尘系统等,在全球几十个国家被广泛采用。
新风系统可以为人们提高优良的室内空气环境,同时又能满足建筑防火等其他功能的要求,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建筑室内污染的措施。但考虑其造价的因素,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于高级住宅、标准较高的建筑中使用。在美国,房屋的新风换气系统是必须配套的设施,并且受到美国ASHREA标准和欧洲ESA标准的保护。随着我国经济能力的提升,新风系统也必将成为建筑的必备功能之一。
2.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利用风压和热压通风原理,靠自然力的驱动完成室内外空气的流动和置换。该模式借鉴传统的字母通风道的构造做法,构造简单,造价低廉,经济性好,适用于多层普通民用建筑。
(1)普通通风道
它主要通过设置通风道,字母式通风道和通风孔来实现空气流通和交换,虽然能达到通风效果,但由于体积大,通风效果受到室外的影响,甚至出现上下层串味的现象,现在已很少采用了。
(2)变压式通风道
它是科技部和建设部重点推广项目。主要是通过自力式风帽、止回阀等一系列新技术措施,解决了传统通风道存在的排气效果不稳定,串味等现象,同时该风道还具有尺寸小,构造简单、低噪声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建筑中。通过对实验房间(31M2)进行注烟测试,使用截面320MM X 240MM的变压式通风道,经过36分钟,室内烟气被完全排除(门窗紧闭)。这表明,它可以完全作为各功能房间的通风换气设施,由于它良好的性价比,正被广泛使用。
开发建筑物呼吸功能并不是像某些房地产开发商那样玩文字游戏,玩概念,玩炒作,它切实关系到每个住户的身心健康。作为设计师而言,只有从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才能通过适当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自洁能力,使建筑变为一个会呼吸的生命体,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建工出版社,2006.
[2]李超.再论建筑的呼吸功能设计.工程与建设,2007,(6).
多功能呼吸机 篇10
【关键词】胸部物理治疗;呼吸功能;重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70-01
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机械吸引、体位引流、胸部扣击、有效咳嗽、深呼吸等,它能够使患者通气获得改善,促进呼吸肌收缩扩张,进而将气道分泌物有效排除,提升肺的顺应性的同时使细菌侵袭力降低。在重症患者呼吸功能护理中应用胸部物理治疗,能够维持患者足够肺容量,并抑制呼吸道感染发病,最终有效提升护理水平和质量。本研究对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重症患者,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应用,收获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260例重症患者,将其随即平均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30例重症患者:57例女患者,73例男患者;患者年龄范围36~81岁,平均年龄(53.4±6.8)岁;64例患者为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27例患者为肺不张、肺部感染,39例患者为肺叶切除术。对照组130例重症患者:69例女患者,61例男患者;患者年龄范围38~85岁,平均年龄为(54.7±7.2)岁;30例患者为重症肌无力术后,22例患者为多发性肋骨骨折,31例患者为纵膈肿瘤术后,47例患者为食管癌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呼吸功能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呼吸功能护理的基础上开展胸部物理治疗。胸部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①深呼吸:医护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正确呼吸,吸气时腹部慢慢抬高,然后慢慢呼吸时腹部收缩,呼气和吸气用时之比应当是1:2。②胸部叩背:护理人员或家属并拢手指成杯状,运用手腕力量依据由外而内、从上至下顺序叩击背部,同时避开脊柱和肩胛骨。③胸部震颤法:护理人员或家属重叠手掌后,将手掌放置在预引流胸廓部位,患者吸气时放开手掌,患者呼气时手掌施一定压力紧贴胸部并轻柔上下抖动,该操作通常在叩背后进行。④有效咳嗽:患者吸气时声门关闭并屏气,胸内压力达到最高后将声门打开,收缩腹部以产生爆破性气流。⑤体位引流:运用重力排出支气管、肺内分泌物。患者肺上叶为病变部位时,可保持半坐位,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前后左右摇动。患者肺中叶为病变部位时,可保持侧卧45~90°,护理人员或家属应提升床脚高度,并将软枕放置在患者腰、背、两腿之间。患者肺下叶为病变部位时,可保持俯卧位或侧卧90°,护理人员或家属应提升床脚高度,每天进行两次、一次5~20分钟。胸部物理治疗指导方法包括:通过实际操作或图示讲解进行示范,指导患者和家属开展胸部物理治疗,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胸部物理治疗的意义和目的,实现胸部物理治疗技巧和方法的掌握,让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获得提升。测试患者和家属的胸部物理治疗掌握情况,检验他们是否正确掌握指导内容,并根据测试结果加强胸部物理治疗要求和注意事项的指导。
1.3疗效观察指标 显效:咳痰、咳嗽等动作可自主进行,不存在呼吸困难、气急、胸闷、体温下降、肺部体征,肺部感染率降低。有效:咳嗽等动作可自主进行,呼吸困难、气急、胸闷等症状得到改善,肺部体征有所恢复。无效:难以正常咳痰,呼吸道蓄积大量分泌物,气急、胸闷等症状改善不明显,肺部体征未恢复。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中运用SPSS17.0软件,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01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显效,改善患者占比77.6%;22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有效,占比16.8%;7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无效,占比5.6%。对照组63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显效,占比49.3%;38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有效,占比28.8%;28例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无效,占比21.9%。对照组呼吸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8.1%,观察组呼吸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4.4%,观察组呼吸功能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功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
3讨论
在胸部物理治疗中叩背能够使分泌物脱离支气管壁,后经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转移,并在体位引流、有效咳嗽后排出,进而避免发生感染、窒息、呼吸道阻塞。在重症患者呼吸功能护理中应用胸部物理治疗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强化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当在基础护理基础上有效开展心理护理,使患者各种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和减轻,进而更加积极接受和配合治疗。②强化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当为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教,向患者告知胸部物理治疗的注意事项、操作方法、治疗意义,进而引导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配合。③配合合理吸痰和呼吸道湿滑:术后痰液不易咳出或痰液粘稠时,可对患者进行气道湿化。可采用地塞米松5毫克、庆大霉素16万IU、生理盐水40毫升刺激气管,以引发患者咳嗽,需要时可进行吸痰。④并发症预防:在开展胸部物理治疗过程中,应依据病情进行肺部体征和体温变化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记录。
本研究结果表明,开展胸部物理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开展常规呼吸护理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1%,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可见胸部物理治疗能够使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降低肺部感染率、肺部并发症发生,进而有效提升重症患者呼吸功能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治愈和恢复,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潘瑶.胸部物理治疗在肺移植手术患者呼吸功能护理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2012,02:22-23+18.
[2]江方正. 胸部物理治疗集束化管理在严重腹腔感染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3,01:19-21.
多功能呼吸机 篇11
NebuSmart多功能全效喷雾罐是一种在喷雾治疗时, 与压缩式雾化器或医院供气系统配套使用之器械, 将少量的药剂和较多的稀释溶液 (通常是食盐水或蒸馏水) 放入喷雾罐内, 接上压缩气体 (通常为空气或氧气) 用气体流以产生喷雾。多功能型喷雾罐根据组合方式不同, 具有不同的功能, 可分为呼吸增强型、呼吸深入型和呼吸诱发型, 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在喷雾治疗过程中, 应用更加广泛。
捷锐最新推出麻醉、呼吸管路系列, 包括成人组和儿童组产品。捷锐麻醉、呼吸管路采用德国拉力生物兼容液态硅胶一次成型, 有效提高产品耐用性, 且不易变形, 无顺应性过大及阻抗问题, 并获国家专利产品称号。全管路内部采用平滑面, 方便彻底消毒清洗工作。管路接头采用非粘合方式与管路进行连接, 此连接方式也一并通过专利技术, 使连接可靠有效。接头采用ISO国际标准, 可与任何呼吸机、麻醉机进行连接。配套使用集水罐等部件可全部拆卸, 且耐受高压高温 (134˚C) 清洗及消毒。考虑到使用场合的差异化, 管路系统的组合、长度及颜色可根据需求做任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