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爱的艺术论文(精选5篇)
教育教学中爱的艺术论文 篇1
爱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 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也是德育工作的灵魂和生命。教育需要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手中掌握着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充满着爱心的教育, 才可以让每一个个体不受到歧视, 不失去信心, 不失去尊严, 不丢掉梦想。作为教育工作者, 如何用爱的教育为学生塑造一个更健康、更完美的内心世界, 笔者结合自身的德育工作经验, 浅谈几点理解。
一、平等关注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尊严的人, 阳光应属于每一个孩子, 无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 是聪明还是愚笨, 所有学生都应是教师关注的对象。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平等、自由、充分地参与教育的全过程, 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
我国著名教育家、一代师表斯霞老师, 她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以“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著称于教育界。回顾她68年的教育生涯, 我们发现她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更多的是一种伟大的爱的力量。她对学生的爱, 不只是表现在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所表现出来的母亲般的、细致入微的关心上, 更表现在她能叫出她所带过的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斯霞老师91岁高龄时, 即使在她后来因为肾衰竭住进医院、在病床上神志不清的最后日子里, 她面对教过的学生也都能叫出名字。每当学生来探望时, 斯老师总能睁开双眼, 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姓名, 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感动。
其实, 平等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欣赏差异
一个学生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而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 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没有个性的木偶。”亨利·海涅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反其道行之, 扼杀孩子自己的世界, 再给他们造出一个千篇一律的世界。长期以来, 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片面追求统一性, 以考试为指挥棒, 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事事单一、处处划一, 实行简单的一个法子、一个模式、一个答案, 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千篇一律就等于毁灭。
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因为“育人”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的核心在于培养个性, 发展潜能。教师应用敏锐的目光去正确判断每个学生智力才能的不同特征及其发展潜质, 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成才的机会。是泥土, 可把它烧成砖瓦;是铁矿, 就将它百炼成钢。教师应挑选适合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着力于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三、抚慰心灵
“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们,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心灵。而在现实教育中, 我们常常只是关心学生的分数, 忽视了其他方面。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重要时刻, 有许多的人生十字路口, 如学习遭遇重大挫折, 或者生活中遇到重大变故、灾祸等。学生自己涉世不深, 经验欠缺, 往往不知如何正确应对, 这往往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2006年, 我任教新班时, 接触到一名沉默寡言、性格孤僻的学困生。后来, 了解到这名学生的父亲意外亡故, 家庭极度贫困, 早有辍学的念头。基于此, 我除联系学校解决这名学生生活开销外, 还尽力给这名学生家庭的温暖, 终于成功转化了这名学困生。
对于特殊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 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娇嫩的鲜花。”特殊学生的生活往往是暗淡的, 他们的情感最为脆弱, 心灵更需慰藉。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关注, 更亲近他们, 鼓励他们, 用爱点燃他们的心灵之灯, 使其健康地成长。
四、严格要求
严格与爱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辩证统一的。“严格”是建立在深沉的爱的基础上的。宋朝思想家王应麟说:“教不严, 师之惰”, 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成材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世界著名数学家, 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华罗庚教授培养青年数学家时, 不仅向他们传授数学知识和治学方法, 更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为了养成研究数学的风气, 学生无论在走廊上或路上遇到华老时, 总要回答他提出的一个数学题 (高等的或初等的) , 这样使得年轻人不敢轻视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基本内容, 从而把基础打牢。
爱生之心, 是教育力量之所在。但是只有爱还远远不够, 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的特殊表现, 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 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师爱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 “严”是“爱”的具体体现, “爱”是“严”的最终目标, 既是对学生的学业负责, 也是对未来社会负责。以爱为基础和目标的严格, 严中有度、严中有理、严中有方,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的鞭策和激励, 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爱”才是理智的爱、深沉的爱、科学的爱。
摘要:爱是德育工作的灵魂和生命, 教育需要爱。作为教育工作者, 如何用爱的教育为学生塑造健康完美的内心世界, 本文从平等关注、欣赏差异、抚慰心灵、严格要求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德育,平等,欣赏,抚慰,严格
参考文献
宋运来.《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江苏人民出版社.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爱的艺术 篇2
[关键词]班主任爱心教育案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112
班主任是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的领头人,班主任要了解学生,洞悉学生的心理,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一、案例再现
我校学生小赵,男,性情孤僻、暴躁,成绩起伏大。班主任通过调查得知他自小父亲就逝世,母亲外出打工,家中仅剩他和年迈的爷爷,生活非常艰辛。因家境如此,小赵非常自卑,不喜欢跟别的同学交往。
得知情况后,班主任选择以情感关怀入手,先是照顾他的学习和生活,组织、引导班上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班集体的温暖。同时,班主任把他的情况上报学校,为他争取助学金。在班主任和全班同学的鼓励、帮助、关心下,小赵封闭的心扉打开了,慢慢地融入班集体的大家庭中。
二、案例分析
通过上述案例可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重要性。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实施“爱心”教育呢?
1.倾注爱心,真情相待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对学生怀有一份真诚的爱。教师要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以及思想状况,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
中学生普遍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但面对事情又缺乏远见,容易偏激,抗压能力差,一遇到挫折,情绪就低落。学生的这些特点,需要我们班主任细心、耐心、宽容地对待,寻求最佳切入点,主动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和条件,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成为学生信任的可以谈心交流的朋友。如上述案例中,班主任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小赵的情况后,以情感关怀入手,先是照顾他的学习和生活,然后组织、引导班上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为小赵争取助学金,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让他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和班集体的温暖。在这样的关怀下,小赵不但渐渐融入了大家庭,还转变为一名活泼开朗的学生,令人欣慰。
2.宽严有度,合理施爱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握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不断调整其奋斗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潜能,他们犯了错误,也要大胆批评。如学生小张,他的入学成绩全班最好,在高一年级第一次考试中又考取第一名,可之后他自满情绪滋生,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宠儿,对待教师和学生的态度非常傲慢。于是我跟他约定,在下一次的名校联考中拿他的成绩跟其他学校的优秀学生比较,看看如何。考试成绩出来后,通过比较发现他的成绩很不起眼。结合这次考试成绩,联系他近期的学习表现,我严厉地批评他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表现,并让其自省。通过这次批评,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单独找我商定下次联考的成绩目标。我顺势提出学习要求,帮他确立学习目标。之后他的学习态度更加认真,成绩不理想的科目,常向该科成绩优秀的同学请教,跟同学的相处非常融洽。下一次考试,他的总成绩一下提高一百多分。
对问题学生,教育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避免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如有一次巡查宿舍,我发现学生小潘在卫生间抽烟,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要求通知家长来校协助教育,并带回家反思一周。看到小潘情绪很低落,我就耐心地询问他抽烟的原因,原来是他的姐姐在闹离婚,他很难过,就躲在卫生间吸烟。之后他很诚恳地认错,并保证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希望我不要告诉父母,并给他一次改错的机会。我考虑到小潘的家庭环境,觉得应该给他一次机会,于是就从宽处理了。这次事情之后,小潘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学习也更加用心了。
3.联合班集体力量,多方关爱
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或者遇上特别事件的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单独”的关爱和帮助,但这种“单独关爱”个别学生的行为,还应与向全班学生阐明缘由,得到班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刚接新班时,有一名学生小李,其父经商,家庭条件好,但是性情骄横,一身的不良习气。但我对他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找他谈话,了解他的想法,耐心地教导他。同时,引导其他学生来认识他的长处和优点,他做得好的时候表扬他,班级上很多事情点名让他“为大家服务”。渐渐地,他融入班集体,和大家打成一片,在学习上也变得非常主动和努力,展现出全新的精神风貌。他的转变,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学生认可你、尊重你、信赖你之后,他会有惊人的潜力与爆发力。
班主任工作,爱是基础,亦是本质,更是师德的核心。只要班主任付出真爱,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把工作做到实处,就能使班级按照自己的设想方向发展。
谈语文课教学中爱的教育 篇3
一、投入“爱”
首先,课前要认真备课。没有课前的精心准备,搞好课堂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一堂课如何设计,如何开始,如何收尾,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都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爱。其次,教师的讲课要充满激情,进入角色。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语言精练,不能拖泥带水,语速适中,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灵魂的震动,才能激起情感的波涛。没有激情,教态呆板,语言滞涩,学生就会昏昏入睡,萎靡不振,就会排斥你的课,久而久之,你将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人。最后,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因为在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里学习效果远不如在自由活泼里的好。教师的教态和蔼可亲、大方自然,有利于学生与教师接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情意场”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三维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植和内化。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这是学生情感内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创设情境、启迪心智等方式,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和内化。没有情感推动认知的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教学,不能引起师生心灵共鸣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
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我们必须要重视情感投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功能,以情启思,以情促思,以情达思。从而创设一种教学“情意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创设“情意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所授内容运用灵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情意场”,使学生在生动、愉悦、主动的状态下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情意场”的创设,需要教师的付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情意场的创设。教师首先要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以创造性的劳动,运用自身情感去感染学生。
三、教师以身作则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调动,又要加强教师情感的投入,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要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教师就要以自己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学生的无私爱心去影响和关心学生,使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神圣的,因此,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和无限爱心去对待学生,以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科学的无限热爱的感情去影响、感染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形象,真正为人师表。
四、正确评价和鼓励学生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要促进学生学习,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这种内在的力量,缺少了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火星,也要让其迸发出灿烂的火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以鼓起远航的风帆。所以教学中要正确评价和及时表扬鼓励学生,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热爱之情。
老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动机和原因,不要总是盯着其犯的错误,要注意批评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地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教师应注意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学生,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在表扬中加入少许批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
五、营造平等的氛围
课堂气氛可以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与学习态度,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要营造一种平等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心存偏见,不能对成绩好的学生感兴趣,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以深沉的爱和期待,尤其要善待学困生,因为他们长期承受巨大的压力,难以拥有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当他们取得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提高其自信心。帮助学生取得进步,是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与学生对立甚至视学生为“敌”,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负有主要责任,这往往是不了解学生、不一视同仁、不善待学生、不尊重学生、不认真负责所带来的恶果。教师应当像太阳一样,给所有学生以同样的温暖。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爱心,既是职业道德中的必备条件,也是教育教学中的手段,更是师生情谊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能使学生对教师亲近、感激与敬仰,使师生感情更融洽,这为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创造了条件。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必然尊敬老师,这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所以教师必须把满腔的爱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略谈班级管理中爱的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53-01
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尊重与宽容、欣赏与鼓励、幽默与智慧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童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正如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
一、爱是尊重与宽容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爱好。因此,班主任要创设一种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良好氛围,将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管理班级的重要原则。笔者所带的班级有个学生名叫覃伟伟(化名),这个学生很“特殊”,平时无论老师问他什么,他的回答永远都是“不知道”。作为班主任,笔者很想知道他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原因。于是,笔者决定先了解他的家庭情况。通过家访,笔者了解到覃伟伟在上小学之前是一个有语言障碍的孩子,走路也不灵便,需要父亲背着去学校,课间活动他从来不参加。知道了覃伟伟的“特殊”情况后,笔者不再强制性地要求他一定要回答老师的提问,也不要求他一定要按时完成作业,对于他的沉默寡言,也并未对他进行指责,有时还会专门给他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作业,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有一次,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一个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并暗示小组里的成员推荐覃伟伟担任组内声控员。这是覃伟伟第一次当小干部,他很高兴地答应了,并且任务完成得很好,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他第一次敢于大胆地回答问题,也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覃伟伟有时会悄悄地走到笔者身边,轻声地说:“罗老师,您给我出练习题吧。”对于他的改变,笔者感到很开心,因为他终于主动开口说话了,并且愿意跟大家走到一起。可见,作为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需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爱是欣赏与鼓励
班主任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言语鼓励学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因此,教师要用放大镜来看待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看待学生的缺点,以鼓励代替批评。韦竣元(化名)是一名留守儿童,平时住在亲戚家里,在家从来不写作业,也不复习功课,更不会主动预习新课,因此,学习成绩比较差。但是,韦竣元有一个优点,就是写得一手好字。于是,笔者避开他的缺点不谈,而是经常拿他的作业本在班里展示,对他写的字进行表扬,鼓励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慢慢地,韦竣元变得主动学习了,晚上在家开始认真地预习课文,也学会了在书本上作批注、写笔记。为了让他知道老师一直在关心他,笔者还将他的课本给全班同学传阅,学习他记笔记的技巧。在课堂上,笔者还鼓励同学们多与他交流学习经验,探讨学习方法。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天,笔者找到韦竣元,鼓励他要争取考个好成绩,他只是笑而不答。考试结果出来后,他竟然考了86分,笔者高兴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拥抱了他,同学们还给了他热烈的掌声,韦竣元笑得很开心。可见,班主任要善于让学生在他人欣赏的目光中增强自信,还要学会鼓励学生重拾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爱是智慧与幽默
要做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首先教师得先学会幽默,因为幽默能够化解师生之间发生的“小插曲”。有一天,笔者穿了一件颜色亮丽的衣服,学生们看见了个个目瞪口呆,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哇,罗老师。”学生王阳(化名)说:“罗老师,你都快变成小天鹅了。”听她这么一说,笔者心里还真是高兴,但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幽默地笑着说:“我不是小天鹅了,都33岁了,成老天鹅了。”学生们顿时哄堂大笑。此时,调皮捣蛋的温中岳(化名)嬉皮笑脸地说:“罗老师,把这件衣服卖给我吧,我也要变成天鹅。”“可以呀,你穿上老师的衣服,再戴个假发,没准就变成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了。”笔者笑着说。这时,学生们个个笑得前俯后仰。在一片欢乐的笑声中,笔者趁机说:“同学们,‘刹好车哟,我们要开始上课了。”“好!”学生们一致回答,随后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入了学习状态。聪明的老师应该懂得如何与学生斗智斗勇,如何在感情上驾驭学生,如何实现乐教乐学,而这需要智慧与幽默。
教师爱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只有恰当的爱,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试谈鲁迅作品中爱的哲学 篇5
摘 要:男性作家有自己对爱的理解,从鲁迅的作品来看,他的爱的哲学中并不乏“母爱、童心、自然”,但与冰心等女性作家的纤柔、清新截然不同。在他的文风中,你可以体会到男性笔下深沉的爱、无语的爱。鲁迅曾自比“孺子牛”,他的作品有一种“牛劲”,而在他的作品中爱的表达可以说是“先出犄角后出头”,尖刻中透出深厚,朴实中显出深沉。
关键词:鲁迅 爱 深沉 母爱 童心 自然
一提到“爱的哲学”就会让人想起冰心,她以其特有的女性的纤柔,用含而不露的艺术表现、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繁星春水》,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母爱、童心、自然成为支撑她“爱的哲学”这一主题的三根支柱。
而男性作家有自己对爱的不同理解,从鲁迅的作品来看,他的爱的哲学中并不乏“母爱、童心、自然”。在他的笔下可以体会到男性深沉的爱、无语的爱。鲁迅的作品很少做直接、单纯的抒情,却能时时使人感到一种“热到发冷”的感情流贯于作品中,这种感情是深邃内向的,大多融注于叙事、状物、写人之中。鲁迅曾自比“孺子牛”,他的作品有一种“牛劲”,而在他的作品中爱的表达可以说是“先出犄角后出头”,尖刻中透出深厚,朴实中显出深沉。
一、对母爱的歌颂
一直以来,母爱以它无可比拟的宽厚、博大无私成为人人心中一份永恒的感动,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用或高亢昂扬或低沉婉转的曲调为它谱写了永恒的赞歌。
昔有孟郊将绵绵爱意织入游子衣的慈母,引人发出“寸草”难报“三春晖”的真切感慨;今有冰心将深深思念折进小纸船的游子,让人讶异“无端入梦”寻母亲的奇特想象。不同的角度使这个永恒的主题放射着各具特色的光彩。鲁迅小说展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母爱的伟大。
(一)鲁迅笔下常有些无知的母亲
《药》中华老栓夫妇想用“人血馒头”的偏方治好华小栓的病,这是其思想的愚昧造成的,却更深刻地体现出中国父母对子女的那份深沉的爱。华老栓出门前,“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掏了半天”可见藏得严密,钱来之不易,“一包洋钱”可见数目之大,甘愿为其倾尽家财。华老栓回家后,“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这样白描式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盼药的急切心情,写出了这个无知妇女对自己孩子生命的关切。华小栓吃“药”后,“华大妈候他喘气平静,才轻轻地给他盖上了满幅补丁的夹被。”一个“候”字,写出了母亲的无尽关爱,“轻轻地”反映出母亲对病重娇儿的体贴入微。而“满幅补丁的夹被”与“一包洋钱”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展现了爱子的情切意深。华大妈知道儿子病了却听不得别人提“病”字,直到儿子去世,在坟前“哭了一场”,“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无知的爱换来的只有莫名的等待。
同样无知的还有祥林嫂。她的儿子被狼叼走后,“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可见她思子情深,儿子曾是她唯一的心灵寄托。但人们“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孩子们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快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无知的爱换来的只有无趣的烦厌。
鲁迅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这位保姆不会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但鲁迅尊敬地称呼她为“长妈妈”。
鲁迅笔下的母亲都那么真实,让人领悟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母爱一直是无私而伟大的,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却因无知而变得无奈,又因无奈而显出伟大。
(二)鲁迅笔下的母亲并非都是无知的
《社戏》中母亲是一个既疼爱儿子又孝顺外祖母的完美女人。因为叫不到船,担心和别人去不安全,母亲不准“我”去看戏;看不到戏“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双喜打了包票,母亲“便不再驳回”,让“我们一哄的出了门”去看戏,“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后半夜看戏归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母亲”,“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母亲“不准”、“为难”、“吩咐”、“生气”、“高兴”的一系列变化,明明白白地书写着对“我”关爱的诗篇。母亲又很孝顺外祖母。“外祖母很气恼”“母亲便宽慰伊”;“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这位母亲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代表人物,使人不由想到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母亲给孩子洗脚、母亲给奶奶洗脚、孩子给母亲洗脚。伟大的爱就是这样传递的。
鲁迅没有用“伟大”一词形容母爱,也没有用抒情的语句讴歌母爱,但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对母爱的赞美歌颂,感情深沉真挚。
二、对童真的赞美
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给鲁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自称《朝花夕拾》的10篇散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鲁迅经常抓住一些特征非常鲜明的东西,截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断,以洗炼的笔触去勾画,以小见大,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从中可以时时看到他对童真的赞美。
(一)通过塑造充满童真的人物形象来赞美童真
鲁迅十分善于捕捉生活中有特殊意义的事物,加以绘声绘色的艺术再现,塑造出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不乏精彩的儿童形象的描写。
《故乡》中月夜刺猹的少年闰土形象深入人心,“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会捕鸟、捡贝壳、管西瓜、看跳鱼儿,而“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社戏》中以双喜为首的农民孩子是招人喜爱的、令人敬佩的。他们既有天真活泼、幼稚顽皮的孩子气,又不乏聪明机智。他们热情诚恳、爽直无私,既爱劳动又会劳动。和他们一起看社戏、偷吃罗汉豆,那丰富有趣的生活多么令人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在百草园拔何首乌根;在三味书屋询问“怪哉”虫的事,惹老师生气;到三味书屋后的园子里折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等。总之,你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纯真孩童。
(二)通过描写充满童趣的自然景物来赞美童真
寓情于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说是典范。文中第二段写了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了下文“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经趣味无穷,那么园中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或许百草园的景物在成人眼里并不新鲜,但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一切都新奇,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第七、八段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不直接落笔,先写不相宜的拍雪人和塑雪罗汉,虽笔墨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态都写出来了。
(三)通过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赞美童真
《风筝》中谈到自己人到中年,“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社戏》结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勾起人们对童年记忆的神思遐想,使人们感叹童年易逝的“失落”。
童年——对于每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鲁迅对于儿时童心的追忆,是对童真的啧啧赞美,也是作者自称的“思乡的蛊惑”,更有一种童年高尚情趣“灰飞烟灭”的怅然若失。人们总是感叹失去的可贵,这种对已逝童年的怀念,本身就是对童真的高度赞美!
三、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自然景物的描写简练生动、准确传神,可见鲁迅观察之细致,描写之细腻,充分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在第二自然段中,对百草园的描绘可谓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的景物包含了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与后文冬天的百草园相辉映而又不重复,可见作者精巧的构思。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时间的安排隐含文中而不露,是作者深厚功力的体现。文中写的都是些看似无趣的小东西,在鲁迅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大家都以为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这正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爱得深沉,爱得自然,爱得彻底。
《社戏》中的景物描写也极具特色。鲁迅在这里运用了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故乡风情。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有趣,使人身临其境,令人陶醉。这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是一方“净土”,鲁迅用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缓缓读来,隐然可见他对故乡的挚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其中的景物描写细致、准确。他运用想象,把眼前的飞雪与江南的雪景做对比,既写了江南雪的温润之美,又写了朔方雪的升腾之美;既写了江南雪的“洁白”、“明艳”、“闪闪生光”,又写了朔方雪的“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既写了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斑斓的生命,又写了朔方雪独立张扬,奔放挑战,决意向死而生。“孤独”的雪是一种精神,鲁迅热爱它,赞美它。
鲁迅宣称自己“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我们却每每被他笔下的自然美深深感动着;或许,鲁迅只是自谦;或许,鲁迅是爱到深处却不知;或许,鲁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暇顾及这份爱,但无论怎样,鲁迅这凝成文字的感情是骗不了人的。
儿歌唱道:“水牛,水牛,先出犄角后出头哟……”对于鲁迅爱的哲学的表达便可以说是先出犄角后出头。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印晓红.谈鲁迅的妇女观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01).
[3]管希雄.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1,(01).
[4]李善修.谈鲁迅小说中的劳动妇女形象[J].许昌学院学报,1986,(04).
【教育教学中爱的艺术论文】推荐阅读:
班主任工作中爱的教育论文06-03
英语教学中爱的渗透05-13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09-06
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功能作用论文12-18
计算机设计艺术教育教学论文01-15
爱的【教学】论文11-19
爱的教育教学启示08-27
爱的教育教学设计09-01
关于爱的教育的论文11-21
教学少不了爱的教育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