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流程(精选10篇)
评估流程 篇1
一、微信营销文献综述
目前, 国内对于微信营销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然而对于微信在企业营销传播的研究尚不成熟。主要的研究角度包括以传播学为依据分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对个人或公司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从经济和营销的角度对微信的价值和应用进行研究, 以及对微信营销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等, 涉及到有关微信营销效果的研究则只有寥寥几篇。同时, 这些研究中也很少有成系统的理论文章。有关微信营销效果的研究状况如下:
(一) 国内研究现状。雍霞《大学生群体对微信营销活动的参与度影响研究》, 通过掌握大学生群体对微信营销的了解程度和接收营销信息的情况, 构建了“大学生群体对微信营销活动参与度理论模型”来分析理论模型的构成因素。
詹恂, 严星在《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使用与满足研究》发现, 用户持续使用微信受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及满意度的影响较为显著, 而受感知有用性、感知转换成本和感知隐私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
田广, 卢佳滨, 张华容, 邓俊勇《微信客户转化率研究——以AISAS模型为例》, 认为微信营销客户转化率测量的数量模型是基于营销的AISAS模型 (见图1) 建立的, 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帮助微信商户了解微信营销活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优势环节, 扬长避短。
田原《企业微信公众订阅号的运营策略及有效性研究——以“西安万科”微信公众订阅号为例》从传播学中影响传播效果的“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技巧”等几个方面构成的传播模式展开分析“企业微信订阅号”的整体运营策略, 并对“企业微信订阅号”的效果评估指标进行说明。
罗艳《微信营销对企业的影响与短期效果分析》重点探讨了企业微信营销中的影响因素和短期效果, 认为短期效果评估包括以下几种要素:互动频率、使用功能受欢迎程度、粉丝数量、粉丝评价、企业转换率。
此外, 对于微信营销效果国内学者做出了定性方面的研究。刘亚飞 (2013) 对微信营销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将微信营销对公众的影响分为引起用户关注、鼓励用户参与、改善用户态度、驱使用户行动以及实现用户保留五个阶段。党俊琦 (2013) 将微信营销划分成感染期、培植期和爆发期等三个阶段, 并详细介绍了微信的多种功能在这三个时期分别能够起到的作用。程永东提出了从网页的点击数 (移动终端流量) 、销售额和粉丝增长数等方面衡量微信营销的效果。
(二)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类似软件同样发展迅速, 用户活跃度很高, 但不同的是某些软件是向用户收费, 而微信是对用户全部免费的。但是对如何使用这些App进行营销传播的研究, 依然很少。主要还是集中在与即时性通讯软件有类似性的Twitter对于营销方面影响的研究。
二、对文献综述的总结及创新
由以上对于微信营销研究的文章梳理可以看到, 目前对于微信营销的研究文献虽然不少, 但对于微信营销效果的文章并不多, 可以成系统的理论文章更是寥寥无几。只有雍霞的《大学生群体对微信营销活动的参与度影响研究》、詹恂, 严星的《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使用与满足研究》、田广等的《微信客户转化率研究——以AISAS模型为例》和田原的《企业微信公众订阅号的运营策略及有效性研究——以“西安万科”微信公众订阅号为例》四篇文章是成系统的理论文章, 而罗艳的《微信营销对企业的影响与短期效果分析》和程小永的《微信营销效果如何衡量》则是将个人见解进行简要陈述。
有关前四篇文章提出的四种微信营销效果的评估模型, 事实上都不能完全涵盖营销效果的含义, 它们各自只是微信营销效果评估的一个环节, 而并不能以偏概全。“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研究的是用户持续使用微信的问题, “企业微信营销的AISAS模型参数”研究的是微信的客户转化率问题, “影响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研究的是吸引用户使用问题, “大学生群体对微信营销活动参与度理论模型”研究的是用户对营销活动的参与度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这四种微信营销效果的评估模型分别代表了四个问题的评估指标。这四个评估指标可以分为前期评估指标和后期评估指标。产生营销效果的前提是拥有稳定的用户群, 所以前期评估指标包括吸引用户使用问题, 微信的客户转化率问题以及用户持续使用微信的问题;其次, 企业在微信上推送的产品信息和营销活动信息能否吸引微信用户的购买或参与才可以衡量是否产生了微信营销效果, 即后期评估指标, 包括上面提及的第四个问题, 即用户对营销活动的参与度问题。
依据前人研究的微信营销效果的切入点, 笔者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微信营销效果评估的四个环节:首先, “吸引”用户使用;其次, 促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订阅用户;再次已经订阅的用户能否“持续”订阅;最后, 用户是否“购买”了微信推广的产品或“参与”了微信推广的活动。笔者认为还欠缺一个环节, 即用户在一次购买产品或参与活动后是否满意, 是否持续进行购买或参与, 以及一个更为深远的效果——是否向他人推荐了微信公众号或者其推送的产品或活动。这三个“是否”能决定企业是否会持续获利以及扩大消费者规模, 因此应该被视为效果评估的重要环节。并且, 这三个“是否”其实就是测量忠诚度的三个指标, 因此, 所欠缺的最后一个评估环节就是微信用户忠诚度。笔者将前人研究的问题点按脉络整理出来并加入了自己的创新点——用户忠诚度。所以, 微信营销效果评估的完整流程应该是如下图所示 (见图2) 。
摘要:微信是目前应用最时兴的即时通讯工具, 微信营销就是依靠微信诸多功能和积聚的大量用户群而发展起来的优质网络营销平台。许多企业投入到微信营销的潮流中来, 借助这一优质的网络营销新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促销等工作。随着微信营销的热潮袭来, 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微信营销效果。有关微信营销效果的评估对企业来讲意义非凡, 可以让企业明白微信营销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效果, 是否较之前期投入的成本更多, 是否应该坚持微信营销的营销方式。
关键词:微信营销,微信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雍霞.大学生群体对微信营销活动的参与度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4.
[2]田广, 卢佳滨, 张华容, 邓俊勇.微信客户转化率研究——以AISAS模型为例[J].中国市场, 2014.
[3]罗艳.微信营销对企业的影响与短期效果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7) .
[4]詹恂, 严星.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使用与满足研究[J].现代传播, 2014.
[5]田原.企业微信公众订阅号的运营策略及有效性研究——以“西安万科”微信公众订阅号为例[D].西北大学, 2014.
[6]王惊雷.企业微信营销研究及策略分析[J].价格月刊, 2014.
[7]张尔煦.微信推广的病毒性营销分析[J].新闻传播, 2012.
评估流程 篇2
纳税评估的对象为各地主管税收征收机关管辖的所有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以及扣缴义务人。
纳税评估的范围涵盖纳税人每一纳税期内申报缴纳的由国家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的所有税种(关税除外)以及扣缴义务人按税法规定应当代扣代缴的税收。
二、纳税评估的时限要求
纳税评估应在纳税人申报纳税后进行,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按月申报纳税的,纳税评估应在规定的申报纳税期结束后20日内完成。如因纳税人较多,按月完成纳税评估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将两个月或三个月的申报纳税情况合并为一次进行审核。
按季或按年申报纳税的,纳税评估应在规定的申报纳税期结束后30日内完成。批准延期申报的,纳税评估应在纳税人申报后5日内完成。临时申报纳税的,纳税评估应在纳税人申报后5日内完成。
代扣代缴税款的,纳税评估应在扣缴义务人报送代扣代缴税款报告表后5日内完成。
三、纳税评估依据的资料
税务机关实施纳税评估时,依据的资料主要包括:
(一)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发票领用存月报表、分支机构销售明细表及相关的备查资料。
(二)消费税纳税申报表、代收代缴消费税明细表和代购已税消费品明细表。
(三)纳税人基本情况资料以及相关的财务信息资料、税务审计和税务行政处罚等情况资料。
(四)企业季度所得税申报表、所得税汇算申报表及有关附表。
(五)营业税纳税申报表及附列资料。
(六)企业财务报表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七)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报告表及其附属资料。
(八)税务机关掌握的其他征管资料以及要求企业报送的其他资料。
四、纳税评估的内容
纳税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纳税申报资料、扣缴义务人报送的代扣代缴税款报告资料审核和指标分析审核两大内容。
(一)纳税申报资料审核:
1、逻辑关系审核、申报表及附表表间关系审核;
2、税种登记内容审核(主要核查应纳税种、适用税率、预算科目、预算级次、申报期限和纳税期限等);
3、延期申报、延期交纳税款和邮寄申报等批准内容审核(主要核查批准延期、寄出邮戳的时间);
4、税款抵扣情况审核(主要核查前期多缴抵扣税款、异地〈境外〉已税抵扣、所得税亏损抵补、增值税期初库存抵扣和上期留抵税款等);
5、《企业进货退出及索取折让证明单》开具情况审核(主要核查取得的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进项抵扣的冲减情况);
6、预缴税款审核;
7、核定应纳税款审核(主要核查应纳税款核定书);
8、查补税款、加收滞纳金和罚款内容审核(主要核查《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催缴税款通知书》、《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税务处理决定通知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文书);
9、增值税零申报、负申报、购销异常、税负率异常审核;
10、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资格审核;
11、减免税情况审核(主要核查减免税批准项目、减免税种、品目、减免期限、减免幅度等);
12、其他内容审核。
(二)指标分析审核:
1、销售额变化幅度分析
2、销售额与应纳税额变化幅度分析
3、应纳税额与增值税进项税额变化幅度分析
4、销售额与税负率配比分析
5、增值税进项与销项税变化幅度分析
6、存货变动幅度分析
7、消费税与增值税申报表之间关系的审核分析
8、消费税增长变化与增值税增长变化的审核分析
9、销售利润变化分析
10、产成品原材料比率变化分析
11、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分析
12、负债率变化分析
13、销售成本增长率变化分析
14、销售费用增长率变化分析
15、财务费用增长率变化分析
16、管理费用增长率变化分析
17、交际应酬费额度分析
18、开办费摊销年限分析
19、其他指标分析
五、纳税评估的程序 纳税评估按照四个步骤进行:评析—核实—认定—处理。
(一)评析:根据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报送的各种纳税资料和日常掌握的纳税人情况,对纳税人申报内容及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比较,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和方法,初步确定纳税人申报或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中存在的问题或疑点。对审核评析情况,审核评析人员要填写《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制作《审核分析情况表》列举疑点问题。增值税评析原则上仅对一般纳税人进行。
(二)核实:在评析的基础上,对发现的问题或疑点要进行核实。纳税评估仅为案头评税,原则上一般不到企业进行实地核实,以区别稽查的“实地审计”。核实主要采取税务机关核证和纳税人自我举证两种方式进行。评税人员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疑点可对相关资料和情况再做多方面、深层次的分析、比较、核证,也可通过协查函方式向有关部门或其他地区税务机关核证;需要向纳税人核实确认的,评税人员可通过发函要求纳税人提供书面说明进行核证,也可通过约见纳税人面谈方式进行询问核证。询问核证采取约谈的方式进行,即约见企业相关负责人员,由其对评析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做出解释、说明或提供有关举证资料。约谈纳税人时应有两名以上评税人员在场,并确定主问人和记录人;被约谈人应为企业法人或企业法人授权的其他人;对于纳税人出示的证据资料,应在《约谈举证记录》中注明,对于需留存待审核的应填写《举证资料签收单》。约谈结束后,应要求被约谈人在《约谈举证记录》上签字。对于需其他环节或异地税务机关协查取证的,应填写《协查函》核查取证。
(三)认定:根据核实情况,对评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依照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逐一认定,提出认定的事实和依法处理意见,制作《纳税评估认定结论》。
(四)处理:
1、经纳税评估一切正常的纳税人,做无问题无疑点户处理。
2、对纳税人解释理由充分、证据确凿的,可认定其为纳税情况正常,免予处理。经核实有问题的,纳税评估人员应提出处理意见,填入纳税评估结论处理意见栏,同时填写纳税评估处理审批表,将处理意见上报主管领导审批。批准后纳税评估人员下发纳税评估税务处理通知书,并要求被处理对象限期报送纳税评估处理结果回执单。
3、凡经纳税评估发现的涉及偷、骗、避税问题的,以及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解释理由不充分的,或无故不按期约谈的,纳税评估人员均应填写纳税评估问题移送通知单,报经主管局长批准同意后,可移交检查审计部门或反避税部门进行检查审计。以上部门实施调查审计结束后,应填写税务检查审计结果反馈单,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纳税评估人员。
六、纳税评估成果反映
评估流程 篇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消化道常见急症之一。2013 年英国统计成年人 UGIB 年发病率约为 100/10 万 -180/10 万。死亡率约 2%~2.5%。国内外已发表多个相关指南及共识意见,消化科医生对此病的诊治也相当熟悉。此前,国内发布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及《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对于指导临床诊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部分 UGIB 患者病情危重,临床上需要迅速对病情及预后做出正确评估,并制定一套规范的急救流程。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于2015年 10 月发布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提出一整套急性 UGIB 病情评估与急救流程。
同月,澳大利亚 Austin 医院的 Robertson 教授等也在 GIE 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详尽地比较了几种评估 UGIB 预后的评分系统。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急诊诊治流程的提出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中,首次提出了急性 UGIB 的诊治流程。其着重点为病情评估、稳定循环、初始药物治疗。临床上可根据该流程对 UGIB 患者进行评估、治疗和管理。在流程中首先对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高危患者在救治中需要分阶段进行紧急评估、二次评估、三次评估,每次评估后根据具体病情分别给予紧急处理、临床治疗及治疗方案的再调整。
1、早期危险分层
患者就诊后首先进行早期危险分层。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 岁;休克、体位性低血压;意识障碍加重;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态曲张破裂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及慢性肝病出血。
2、紧急评估与紧急处理
高危患者随即进行紧急评估。紧急评估的内容包括:意识状态评估、气道、呼吸、循环。根据评估的结果指导紧急处置:通畅气道、辅助呼吸、液体复苏、输血等初期的急救措施。共识中提出早期经验性联合用药 PPI+ 生长抑素适用于大多数患者,高度怀疑静脉曲张出血时联用血管升压素 + 广谱抗生素。
3、二次评估与急诊治疗
当高危患者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开始后,进行二次评估(全面评估)。内容包括全面的病史采集、全面查体、必要的辅助检查。通过此次评估,对病情严重程度、可能的疾病诊断、有无活动性出血及出血预后作出判断。二次评估指导急诊临床治疗。临床治疗除相应药物外,三腔二囊管的应用、急诊内镜诊断与止血处理、放射介入、外科手术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案。
4、三次评估
包括死亡风险、再出血风险评估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本次评估确定患者的预后,并决定是否出院或转入专科或 ICU 进一步治疗。既往的评价系统包括 Rockall 评分、Blatchford 评分以及 Child-Pugh 分级。近期有学者提出 AIMS65 评分系统,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且临床上简便易行。
各评分系统的简历与评论
1、Rockall 评分
该评分系统用于再出血及死亡风险评估,将患者分为高危(≥ 5 分)、中危(3-4 分)、低危(0-2 分)。但其缺点为变量中有内镜诊断内容,限制了在早期急救及基层医疗单位的应用。为此,国外亦有将其不包含内镜内容的几项变量组合成一种简化的评分系统,称为内镜前 Rockall 评分。
2、Blatchford 评分
该评分基于简单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变量,无需内镜检查且敏感性高,适合在急诊救治中早期应用。分为中高危(≥ 6 分)与低危(<6 分)。在预测对治疗需求或死亡风险方面,优于 Rockall 评分。
3、AIMS65 评分系统
这是新近推出的一项危险分层的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 UGIB 住院患者死亡率。该评分系统共有 5 项变量:白蛋白<30 g/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90 mmHg、年龄>65 岁。符合 1 项计 1 分,总分 5 分。2015 年 10 月,澳大利亚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他们的初步研究成果,证实了 AIMS65 的准确性和价值。
住院死亡率方面,AIMS65 具有良好预测作用。评分为 0-5 分患者死亡率分别为 0%,1.7%,2.2%,7.2%,26.1%,100%。预测效果优于内镜前 Rockall 评分、Blatchford 评分,而与完整 Rockall 评分价值相当。住院日及入住 ICU 方面,AIMS65 优于其他三项评分系统。
综合评估,在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AIMS65 评分与完整 Rockall 评分价值相当,优于其他评分系统。鉴于 AIMS65 选择的变量简单易获得,不包括内镜检查的内容,因此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也许从今而后,临床医生在面对危重的 UGIB 患者时,将会有一个简单有效地工具,迅速对病情和预后做出准确预测,从而在这场步步惊心的与死神对决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来源:丁香园
慢性盆腔痛的临床评估及诊断流程 篇4
由于妇女生殖器官位于盆腔内,许多CPP患者往往首先求治于妇科医生,而实际上妇科疾病所占CPP比例仅20%~30%,许多非妇科疾病也可导致CPP,应该特别注意鉴别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盆底肌肉有关的疾病。
1 对患者的临床评估
因盆腔疼痛涉及多个学科、多器官的情况,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查体,为避免遗漏,可使用CPP评估表来逐一询问病史及查体。问卷可参考国际盆腔痛协会(International Pelvic Pain Society,IPPS)的相关问卷(网址pelvicpain.org)进行。
1.1 详细询问病史
不同病因、不同器官的疼痛有其相应的特点,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可以对疾病诊断有一最初的印象,以及在交流过程中和患者建立值得信赖的医患关系和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
问诊需要了解疼痛发生的诱因、了解疼痛的特点、强度(通常使用VAS评分法0~10级进行评分,这一评分为主观评分,可以间接反应疼痛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也可以根据这一评分法反应主观治疗效果)、部位、性质、加重或缓解因素、与月经的关系、伴随症状、是否同时伴有痛经和性交痛、是否与排尿相关、是否合并消化道症状、疼痛是否与运动及体位相关、以往治疗效果、疼痛特点的变化过程、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可采用问卷形式由患者填写,好处是问卷全面,也可以让患者回答一些可能有难言之隐的问题,如性侵犯后的外阴阴道疼痛等;缺点是填写问卷质量差异很大,所以可在患者填写问卷的基础上再着重问几个重点问题。以下几个问题是问诊方面的一个提纲:①什么时候开始疼痛,开始疼痛是如何发作的,有什么诱因;②使疼痛加重或缓解的因素;③疼痛是否与月经周期有关;④是否有性交痛;⑤疼痛一旦开始是否有扩散或放射;⑥是否留意到疼痛与皮肤(疼痛、瘙痒、烧灼感)及肌肉关节有关;⑦疼痛是否与排尿相关(尿频、憋尿时疼痛、夜尿增多、尿道口痛);⑧是否有便秘、腹泻或其他与肠道相关症状;⑨疼痛是否引起情绪异常如焦虑或抑郁;⑩自己曾采取过什么措施来缓解疼痛,哪些有用,哪些不起作用;⑪曾经采用什么治疗?是否有效;⑫以前用过什么药物,现在用什么药物治疗;⑬您认为疼痛的原因是什么;⑭对于疼痛,您最关注什么。
以上问题中①、②、⑨、⑩、⑪、⑫、⑬、⑭几个问题是对疼痛本身及疼痛相关发生、诊治过程的了解;问题③、④是判断疼痛是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排卵等相关;⑤、⑥是判断疼痛是否与神经痛、肌肉筋膜痛相关;⑦是初筛膀胱相关疼痛,如间质性膀胱炎;⑧是初筛胃肠道相关疼痛。在初筛的基础上再详细询问相关问题。如与月经相关,需详细了解具体发生时间,是月经期、排卵期。有性交痛,需了解是性交时痛还是性交后痛,持续时间,以及是阴道口痛、深部阴道痛还是下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往往是性交时阴道深部或下腹痛;阴部神经痛可以是性交开始时的阴道口或阴道内疼痛,疼痛一旦被激发,往往持续至性交后数小时甚至几天,坐位疼痛加重;盆腔炎及间质性膀胱炎往往性交后下腹疼痛。如与排尿相关疼痛,应具体询问有无尿频、尿痛、夜尿增多,有无诱发因素,如辛辣饮食,是否用过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等,来区分泌尿系感染及间质性膀胱炎。
1.2 多系统全面查体
因病因可能涉及盆腔以外器官,查体需包括站立位、坐位、卧位及膀胱截石位等不同体位、多系统的全面查体。最好在疼痛发作的时候进行检查,通过检查疼痛及压痛位置复制疼痛,描绘疼痛“地图”。
首先观察患者的步态、站姿,双腿靠紧观察脊柱有无侧弯,双侧骶髂关节是否对称,是否有压痛,脊柱及脊椎旁肌肉是否有压痛,是否有腹壁疝、切口疝,单腿试验,扭髋运动及前屈、后仰是否受限,耻骨联合是否有压痛以及腰背部肌肉筋膜的压痛点等来判断是否有肌肉骨骼系统的异常。其次,观察患者的坐姿。如阴部神经痛患者可能坐位加重疼痛,患者往往站立就医,不敢坐下或半边臀部着力以避免压迫疼痛侧阴部神经。再行腹部检查,看有无触痛和扳机点,如有疼痛激发点可以通过抬头试验,增加腹直肌张力来鉴别疼痛到底是来自于腹壁还是腹膜内。如疼痛与体位、劳累、体育锻炼有关,除行上述检查外,应行腰大肌试验、闭孔肌试验以及“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来除外腰椎问题以及肌肉筋膜疾患。腹部查体还应关注肌张力、有无压痛、反跳痛来判断有无腹膜刺激征。另外,需注意检查腹股沟区有无疝、淋巴结增大等。
以膀胱截石位进行外生殖器检查,特别有外阴、阴道疼痛以及性交痛患者,检查时注意皮肤有无捏痛,前庭部位的疼痛和压痛;行棉签及牙签试验来判断是否有阴部神经痛相关体征。注意阴道检查用单指检查,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对手指的压力来感知会阴部肌肉和肛提肌的强度和张力判断是否有盆底肌肉的疼痛触发点;触摸阴道前壁、感知尿道和膀胱基底部是否有压痛和憋尿感,阴道前壁的压痛和憋尿感是间质性膀胱炎的特征之一;而后按压阴部神经管看是否能诱发疼痛来判断患者是否有阴部神经痛。最后进行窥器检查及双合诊盆腔检查,了解有无宫颈摆痛及举痛,宫骶韧带是否增粗,子宫后壁、阴道后穹隆有无触痛结节,是否有肿物及盆腔器官活动度如何。
为避免遗漏,建议查体完毕立即填写IPPS相关问卷的体格检查部分。
1.3 有的放矢地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分为两部分:一类是患者从未进行过任何体格检查和疾病筛查,这类患者应进行基本的体检相关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胸片,腹部肝、胆、脾、泌尿系统及妇科超声以及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一般体检内容;另一类,尤其重要的是在问诊、查体的基础上进行辅助检查。如有排尿相关疼痛的患者行中段尿培养和药敏检测以及泌尿系超声检查,在除外尿路感染及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行钾离子试验以协助诊断间质性膀胱炎,膀胱镜下水扩张试验以及膀胱活检可确诊。如高度可疑盆腔炎患者可行宫颈和阴道分泌物拭子培养以及全血细胞分析,经阴道超声检查能够帮助确定诊断和指导抗生素应用。彩色多普勒和盆腔CT血管造影(CTA)对诊断盆腔瘀血综合征有一定的帮助。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尤其是阴道直肠隔型主要靠双合诊或三合诊诊断,但MRI及经直肠超声可以帮助判断病灶与直肠的关系。泌尿系结石或梗阻相关疼痛检查包括静脉肾盂造影、CT尿路造影(CTU)等。胃肠道相关疼痛可以行消化道造影、腹平片和胃镜、肠镜检查来除外器质性病变,甚至可以行肠道肌电评估来判断胃肠动力学;可疑椎体骨骼异常者可行骨平片、MRI检查等。
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腹腔镜作为一种有创检查,不能作为CPP诊断的“魔杖”。Howard报道,大约40%的诊断性腹腔镜的检查指征是CPP,腹腔镜下CPP患者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占33%,盆腔粘连占24%,无病理异常为35%。如高度可疑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粘连患者可进行腹腔镜探查。
2 诊断流程
门诊时间相对较短,需要短时间内捕捉到患者的有效信息从而做出判断,所以需要有效的诊断流程来提高效率。
CPP是一种综合征,诊断通常是针对病因做出诊断,通过上述全面的问诊及查体,可使我们如“大海捕鱼”般罗列出有用信息,而后根据这些有用信息,通过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加以证实或排除,最后结合已知疾病特点进行排查,得到可能的诊断。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所有可能引起CPP疾病的特点和诊断标准。最常引起CPP的情况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盆腔炎性疾病、间质性膀胱炎、肠易激综合征、神经疼痛及肌肉筋膜疼痛(本期专题对CPP主要盆腔疼痛疾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有分节详述)。
现场评估流程 篇5
一、专家组预备会
1、听取区工作人员介绍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材料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专家组熟悉评估工作流程,讨论并明确任务分工,确定评估小组组长。
3、统一评估记录、表格填写和反馈意见撰写的要求。
二、保育机构汇报会
1、参加人员:专家组全体人员、机构领导班子人员、区早期发展工作人员,机构也可选取指导人员(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参加。
2、汇报会由专家组组长主持,议程为:
(1)专家组组长宣布会议开始,介绍专家组成员,说明工作任务,提出配合要求。
(2)保育机构园长汇报机构的基本情况,包括机构建设情况、人员、场地情况、招生人数、收费标准、保育特色等方面。汇报要简明扼要,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
(3)专家组就个别问题进行咨询了解。组长宣布会议结束。
三、实地考察
专家组对照评估标准,对保育机构的园舍场地、保育设施设备、安全卫生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好记录、评分。
四、查看资料
查看保育机构的相关材料,人员的相关证件、材料、培
训证明、《劳动合同》,《服务协议》及相关制度等,保育机构提供的资料应当真实,不得弄虚作假。专家组要认真审阅、仔细核对,在审阅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需要新的佐证材料时,机构要及时提供,不能提供的要及时回复、说明。机构可安排一名熟悉评估资料的同志配合专家组工作。
五、活动观摩
专家组采用随机的方式进行活动观摩,通过观摩了解其活动组织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婴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若机构尚未招生,可请指导人员进行模拟活动(看护点此项可略)。
六、个别访谈
专家组通过对1-2名指导人员、婴幼儿家长的个别访谈了解该机构的保育水平、服务态度、以及家长对机构保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七、专家组讨论,撰写评估报告
专家组召开会议,按照评估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集体审议,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完成评估报告书的填写。
评估流程 篇6
海外石油工程具有高度政治性、工期长、总承包商需巨额垫资的特点。通过调研, 发现大部分石油建设公司是靠“拍脑门”做投标阶段风险决策, 并没有建立标准化风险管理流程。在工程风险管理方面与西方石油工程总承包商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大部分国际石油开发投资公司均对石油总承包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要求。这也是进入国际高端石油建设市场的重要条件。不管是内部管理需要还是外部市场需求, 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化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某石油工程公司为研究对象, 结合海外承包工程的投标业务特点, 开展标前风险评估流程研究。
二、标前风险评估组织设置
公司根据自身条件、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条件, 建立标前风险评估“三级”管理, 即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设立负责管理标前风险评估工作专职岗位, 相关部门机构指定人员配合开展标前风险评估工作。根据企业的业务规模分为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 分级授权管理。对于重大项目, 公司管理层组织评估, 公司决策层审批标前风险评估报告。对于一般项目, 标前风险评估由操作层 (分公司/项目部) 组织评估, 公司管理层审批, 公司备案。
决策层在标前风险评估流程中的职责为审批重大项目的风险评估报告;审批标前风险评估程序文件;建立海外工程标前风险评估专家库。
管理层在标前风险评估流程中的职责为编写项目风险评估程序文件, 提交公司决策层审查批准;组织重大项目的标前风险评估活动, 编写项目风险评估报告;审核一般项目的标前风险评估报告;组织公司风险评估文化的培训工作;负责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指导、监督项目部的风险评估工作;协调标前风险评估自查工作。
操作层 (分公司/项目部) 在标前风险评估中的职责为组织开展一般项目的风险评估具体工作;编制一般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组织内部检查和配合上级其他有关工作。
三、风险评估工作程序
根据海外工程投标特点, 标前风险评估工作程序分三个阶段:市场开拓阶段风险评估、投标决策阶段风险评估和投标报价阶段风险评估 (见图1) 。
市场开拓阶段风险评估是通过市场、同行和中资企业收集该国石油建设市场的相关信息, 重点收集当地政治经济政策、石油产业政策;当地资源依托条件、资源价格和稳定性;当地贷款利率、汇率历史数据;潜在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及背景调查、同行的成败案例和自然灾害等信息。该阶段评估海外市场是否存在重大风险, 为是否要进入某国家开展海外承包业务提供决策支持。若通过市场风险评估后可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跟踪和培育市场。
投标决策阶段风险评估是在获取资格预审或招标文件后, 通过调研业主监理公司背景、现场条件、项目背景信息和融资渠道、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开展风险识别、评估, 并提出风险应对方案。为项目的竞标活动及投标策略提供评估决策支持。
投标报价阶段风险评估是从项目EPC执行方案、税率筹划、业主澄清答复、设计技术标准、询价、工程量测算深度等进行风险评估, 建立风险登记表, 并针对主要风险制定具体相应的风险处置和监控措施。其目的是通过评估报价风险得到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和合理量化海外工程风险金。下文以投标报价风险评估为例进行详细阐述评估活动。标前报价风险评估活动一般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金测算、评估报告编制和后评价七个步骤。
1、风险识别
一项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有多种潜在风险, 需对收集的初始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对比、组合, 提炼出本质的风险因素, 设计成评估表, 供评估人员核对, 用来判别某工程是否存在表中的风险。
各职能部门在专业范围内组织专业初评。市场部门负责市场战略、业主监理方与招标条件、所在国政治、经济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工程招标限制、资质与业绩、合作伙伴、自然风险等风险的专业初评;投标经营部门负责业主的投资、投标特殊要求、报价范围风险;施工管理部门负责开展内部资源、工期进度计划、分包商选择及当前和未来工作量的风险;公司各业务部门在投标过程收集材料, 逐步深入研究, 提出项目风险初评审意见, 作为项目风险评估的依据。
风险值通常由两个指标决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影响。由于工程特殊性和历史原因, 缺乏足够的工程数据去支持客观统计分析, 风险评估的评价方法采用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是专家直接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简单易操作。
2、风险评分标准的设计
评分标准划分为五个等级, 分值越大, 表示风险越大。从不同的项目目标角度出发, 对其进行语言分级描述。打分只有在一致的评价标准上才具有可比性, 因此合理设定评分标准是关键。结合该公司的业务特点, 制定概率与后果评价标准。公司的标前风险评估人员与业务利益部门保持相对独立。风险评价工程师必须公正、客观、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去评价风险概率和后果。
3、风险分析
在风险评估工程师识别打分的基础上, 采用公式1计算单个风险的风险值, 按公式2、公式3和公式4分别计算风险期望值、样本方差和项目总体风险水平值S。
式中:i—第i位风险评估专家;
n—样本数, 即参与评估专家人数;
Pi—风险概率;Ii代表风险影响后果;
Wi—风险i的权重值, 采用AHP法确定。
样本方差表示评价意见的离散程度, 变异系数在20%内, 可以认为各位专家的意见是一致的, 评价结果可以接受。否则重新评价或修改打分, 直到满足数据方差要求。此外, 还需要对结果的可信度从数学统计上加以验证。本文选择Cronbach Alpha可信度检验方法来评判本次风险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见公式5。
可信系数:
σi为第i风险值的方差;σr为项目整体风险值的方差。可信度检验的值达到0.7, 则认为该调查的结果是可信的[3]。
4、风险评价
由前面指标选择、打分标准及计算公式可知每个风险值得分在[0, 25]之间。根据风险值将风险分为三类。将风险值得分R在 (9, 25]区间, 认为是A类 (关键风险) , 是处置的重点。风险值得分R在[4, 9]区间, 认为是B类 (重要风险) 。风险值得分R在[1, 4) 区间, 认为是C类 (低风险) 。公司决策者应关注A、B类高风险, 必须采取风险处置措施降低A类风险值, 否则建议公司放弃投标;对B类风险尽量合理降低风险值。C类关注风险, 一般不进行风险处置。
由单个风险按公式4计算项目整体风险等级, 整体风险处于 (1, 25) 区间。根据企业承担风险能力, 把项目整体风险分为红色、黄色和绿色三个等级。一般项目处于红色等级时, 建议投标决策层放弃该项目投标。
5、风险金测算
风险金可分为风险处置措施费和残余风险准备金。风险处置措施费包括工程保险费、分包管理费、特殊施工措施费等, 可以针对具体的风险处置措施测算其费用。残余风险准备金包括应急计划资金、设计错误风险金、设备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金、BOQ风险金、业主处罚风险金、赶工风险金和汇率波动准备金。风险准备金是特定项目背景和特定管理水平下的一个预测值, 不是肯定要发生, 但本质上存在一定统计规律, 采用神经网络预测残余风险准备金, 其中神经网络模型输入专家打分数值, 输出投标项目残余风险准备金预测值 (费率) 。
6、风险评估报告编制
投标报价阶段风险评估的报告应包括:项目工程概况、招标文件评审、评估组织与过程、关键风险与残余风险排序表、风险控制措施、应急计划、处置后的项目整体风险等级、风险处置措施费和风险准备金、风险评估结果与建议。评审报告主要用于投标报价、技术标风险管理编制和实施阶段的风险管理指导。
7、标前风险评估后评价
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以及预测的不确定性, 在项目执行中期和后期, 应对投前风险评估效果做出评价, 结合项目的进展情况验证其有效性, 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本文主要采用效果对比法, 将项目风险控制的实际效果与前期预计效果进行对比, 从中发现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 风险管理计划是否可靠, 是否符合实际情况;2) 项目实施过程中, 是否有未预见的风险事件发生;3) 项目风险评估流程的适用性和执行情况;4) 项目风险评估的独立性和履职情况;5) 项目风险评估过程数据的可追溯性。
四、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经实践验证后, 将上述工作流程应用于TRMS (Tender Risk Management System) 系统开发。TRMS系统实现了标前风险评价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 理顺各部门投标报价的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投标成本。该系统通过网上填写风险评估表, 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自动化。因其B/S结构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TRMS系统共设有六大子系统和三个数据库 (风险因素数据库、风险处置方法数据库和风险事件数据库) 。这六个子系统按照工作流程顺序逐层推进, 再通过后评估子系统形成一个闭环结构 (见图2) 。
五、结论
本文以海外石油工程总承包商的角度, 从风险管理理论出发, 对现有投标报价工作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提出标前风险评价流程。标前风险评估流程是投标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有投标管理流程相结合, 服务于项目评估和投标活动。该流程能有效解决投标经营部门过于注重中标业绩而不考虑海外工程潜在风险的难题。
参考文献
[1]、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andard Risk Management AS/NZS 4360:2004[S].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
[2]、卢有杰, 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90-95.
[3]、方东平, 李铭恩、陈洁等.项目承包风险评价[J].建筑经济2002, 238 (8) :10-13.
评估流程 篇7
该款变速器的装配工艺较复杂,稍不注意 可能导致 离合器总 成报废。在拆装检修该变速器及离合器时, 实际的拆卸装配方法和维修手册里面的介绍是有一定的偏差,更换离合器总成及测量评估离合器磨损量时, 都必须把离合器片进行锁止。本文将维修、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分享如下:
拆卸、装配、评估、检修需要的专用工具和通用设备有:303-43503、303 -435 -02适配器、307 -675、307-676、307-677、尖嘴钳、老虎钳 、孔径规。
1.离合器1( 负责奇数挡实心轴的离合器) 的锁止作业:安装专用工具307-676,此阶段仅用手拧紧螺母和螺栓,如图1所示。
2.完成专用工具安装后 ,可进行离合器1的锁止作业, 如图2所示,先用专用工具307-676/5顺时针旋转离合器自调机构, 直到转不动为止。此时再用手转动专用工具307676/3, 此阶段仅用手拧紧螺母和螺栓。
3. 用手转动专用工具307-676/3,直到转不动后,应看到离合器的锁止装置可以对压盘进行锁止,这时用手即可以对离合器进行锁止( 此步骤需2人共同完成) ,如图3所示。
4.离合器2( 负责偶数挡及倒挡空心轴的离合器) 的锁止作业:在完成离合器1的锁止后,我们需对离合器2进行锁止。离合器2的锁止是在离合器1已经锁止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图4所示 , 使用专用 工具307-676逆时针转动离合器2的自调装置 , 直到转不 动为止 ; 安装专用 工具307-676/2, 用扳手转动307-676/2,这样离合器2就可以自动进行锁止,锁止时会听到“塔塔”声。
5.离合器 2 锁止是否良好的检验方法如图5所示, 红色的自锁装置完全锁止。
6.评估离合器1磨损状况的方法:测量调节圈口与膜片杠杆弹簧之间的距离,最小值为26mm,如图6所示;离合器2的评估方法 :测量调节圈与外壳之间的距离,最小值为15mm,如图7所示。
7.步骤1至6完成后 , 我们才可以将离合器总成安装到变速器里面( 如图8所示) ,否则将导致变速器及离合器工作不正常。
8. 请 确 保 离 合 器 1 传 动 齿 轮对齐安装标记并安装新的卡簧,如图 9 所示。
评估流程 篇8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闻报道,流程优化研究
1 评估原流程整体时效性和工序效率并提出改进思路
1.1 原流程时效性评估
1) 绘制原流程的关键链网络计划如图1所示, 图中各关键时间点紧后且未延时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计为0。语言部的工序时间随x1取值不同而发生变化。
2) 原流程通过网络发布新闻信息的关键链及工期
(1) 19≤x1≤21
网络发布流程关键链为:1、2、3、4、5、6、7、8、9、13
最早完成时间=120+D (3-2) +39+D (6-5) +47.5=206.5+D (3-2) +D (7-5)
(2) 7≤x1≤18
网络发布流程关键链为:1、2、3、4、5、6、7、8、9、11、12、7’、8’、9’、13
最早完成时间=120+D (3-2) +39+D (6-5) +27+D (t-9) +41.5=227.5+D (3-2) +D (6-5) +D (t-9)
(3) 0≤x1≤6或者21≤x1≤23
网络发布流程关键链为:1、2、3、4、5、6、7、8、9、11、12、7’、8’、9’、13
最早完成时间=120+ D (3-2) +39+D (6-5) +32+D (t-9) +41.5=232.5+D (3-2) +D (6-5) +D (t-9)
3) 原流程中新闻音频节目制作、广播发布的相关工序固定安排在完成网络发布工序的紧后1小时内进行, 因此原流程通过广播发布新闻信息关键链工期为:
广播发布时间=网络发布时间+ D (14-13) +60
4) 评估结论:原流程新闻网络发布速度超过3h, 广播发布速度超过4h, 时效性有待加强。
1.2 原流程工序效率评估
1) 原流程ASME表格如表1所示。
2) 计算分类工时比例
在计算时采取以下方式:
(1) 由于驻外记者站“采集”“审核传送”工序的效率受其所在地资源、环境等现场情况的影响较大, 因此不纳入工时比例计算。
(2) 重名工序只计取一次工时。
(3) 单个工序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工时的, 取较小值。
根据表4中的工时数值, 全部工序的工时合计为126.5min, 其中:增值工序65.5min (序号:4/5/7/9/14/15/17) , 占51.8%;控制工序34min (序号:3/6/8/9/15) , 占26.9%;无效工序 (序号:10/11/12, 在表4中用灰色表示) 5min, 占3.95%。
3) 评估结论:原流程控制工序和无效工序在流程总体工时中所占比例偏高。
1.3 针对流程主要缺陷制订优化策略
1) 主要缺陷
原流程以首播时间窗口作为业务运转节奏, 未发挥网络发布的即 时性;全球新闻信息汇集新闻中心集中筛选使签稿人工作负荷过大出现资源瓶颈;非增值工序比重较大;各级机构业务运转节奏不统一, 流程整体缺乏连贯性。
2) 优化策略
(1) 根据信息汇集范畴, 在驻外记者站和总部之间增设地区分部, 形成三级机构并分级授予相应的信息决策与发布权限。
(2) 基于新闻重要级别判断机制设计常态报道流程
按“一般”“重要”“重大”3个重要级别制定新闻信息分级判断响应机制:“重要”新闻一般由记者站/地区分部 (或者记者站/总部总编室) 两级判定后, 存储至总部媒资系统中共享;“重大”新闻由记者站/总部总编室/编委三级决策判定。当出现“重大”新闻时, 由新闻中心通知其它地区分部和新闻事件的对应语言部协同报道, 总编室决策是否启动重大新闻专题报道。
3) 基于深入发掘重大新闻信息价值的业务需求, 制订特殊响应机制
重大新闻往往具有突发性、快速动态变化性的特点, 因此适合采用预案重构的应对方法。预案重构是将包含全部对策方案, 可应对各种变化情况的总预案分解成数个对应单一变化的子预案, 在突发事件动态处理的决策点, 可按照具体情况将多个子预案进行组合得到适宜的后续处理方案[7]。对于新闻业务而言, 可将整体流程“分解为具有一定功能、标准接口的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8], 在重大新闻报道的不同阶段根据报道方案提取所需流程模块, 流程模块之间直接联通或通过某个活动联通, 从而构成整体流程。
2 新流程设计
为了使新闻报道流程能够应对不可预见但却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国际重大突发事件, 新流程设计中提出“常态报道”和“重大新闻专题报道”两种模式 (如图2所示) 。
2.1 新流程的新闻分类分级与决策判断机制
1) 新闻重要程度的级别划分
为了建立重要新闻决策判定机制, 首先需要制定新闻信息重要程度的分级策略。新闻重要程度是一个与受众特性密切相关的相对的概念, 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会做出不同的、乃至差异很大的判定。本案例中按照国家、地区划分受众群体, 将新闻信息的重要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一般”“重要”“重大”3个级别, 其中“重要新闻”是指在某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或产生影响的新闻事件。新流程中起决策作用的人员角色在判断新闻事件重要程度时, 需综合考虑从以下3方面因素。
(1) 涉及范畴。指新闻事件所涉及的人员、地域范围, 如:单个国家、局部地区 (多个国家) 、多个地区 (国际) 。
(2) 预期关注度。预估新闻事件在对象国、地区、国际范围内对受众的吸引力。
(3) 国家对外新闻发布的总体策略。国家总体策略可提升或降低新闻重要等级, 如:某个新闻事件的涉及范畴和预期关注度达到“重要”级别, 但涉及敏感地区、敏感事件、敏感时期时, 有可能根据国家总体策略按照“重大”或“一般”新闻报道, 或者不予报道。
2) 新闻重要程度的决策判断机制
驻外记者站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最前沿, 位于新闻报道流程的起点, 应在获得新闻原始信息的第一时间做出判断, 并充分应用IT及媒资系统等技术平台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同步实现各级组织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和快速决策。
在新流程的设计思路中, 应将受众意愿作为判断新闻重要程度的核心因素, 在很多时候新闻重要程度不会随受众范畴的扩大而提升, 而有可能随受众范围的缩小而提升。如某一新闻若在其发生国所在地区的重要程度为“重要”, 则在该新闻在其发生国的重要程度不会低于“重要”级别, 而在其它地区及全球范围内该新闻的重要程度不会高于“重要”级别, 且有可能降低为“一般”。据此, 新流程对新闻重要级别的决策机制设定如下:
(1) 重要程度为“一般”的新闻采用一级决策方式, 由驻外记者站直接判断。
(2) 重要程度为“重要”的新闻采用二级决策方式, 分为两种决策情况。
情况一:首先由驻外记者站判断为“重要”级别, 此后由地区分部首席记者在“修订签发”工序中经判断确认为重要新闻, 选择传送至总部媒资存储中推荐共享。
情况二:当驻外记者站第一时间判断某新闻原始信息为“重大”级别时, 立即通用呼叫中心将原始信息发送到地区分部首席记者和总部新闻中心签稿人。地区分部首席记者判断确认该新闻为“重要”级别并对其有可能升级到“重大”级别有所准备。新闻中心签稿人判断该新闻仍按照“重要”级别处理, 则反馈地区分部, 由地区分部反馈驻外记者站。
(3) 重要程度为“重大”的新闻采用三级决策方式。在上文“情况二”中, 若新闻中心签稿人判断该新闻达到“重大”级别, 则上报总编室编委进行第三级决策。若该新闻事件经编委批准按照“重大”级别进行报道, 则:该新闻事件在采用常态报道流程按照“重要”新闻级别报道的同时, 由新闻中心发送消息通知其它地区分部和新闻事件的对应语言部协同报道, 总编室同步启动重大新闻专题报道。否则, 按照总编室指示参照上文“情况二”或“情况一”处理。
2.2 新流程设计图及简要说明
基于上述新闻分类分级与决策判断机制设计新流程, 如图2所示。
1) 在驻外记者站, 记者采集中文、外文素材, 中文素材标注重要等级 (一般、重要、重大) 传送至地区分部, 外文素材则由本站外文编辑发布到当地语种网页。
在地区分部, “一般”新闻由中文编辑筛选, 经编辑、翻译后中、英文网络发布。首席记者修订、签发“重要”“重大”新闻中文成稿, 并视情况要求本地区其他语种网上发布, 或将其共享至总部媒资系统。节目制作室从媒资系统中甄选信息, 独立完成节目制作, 发布。不同地区分部之间通过媒体资源共享实现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协同报道。
记者站、地区分部两级机构通过网络、广播方式基本实现国外新闻的国际发布, 总部在相当于中国地区分部同时, 总编室负责判定重大新闻, 决策并参与重大新闻专题报道;新闻中心汇集全部新闻信息, 参与重大新闻判断和专题报道过程。
2) 在常态新闻报道流程运转的同时, 若总编室决定启动某个重大新闻专题报道, 则以新闻发生地的地区分部为核心组建报道团队, 根据新闻事件发展动态制定阶段性的报道方案, 进而将方案转换为报道流程下达实施。
3 新流程评估
3.1 新流程时效性评估
参照新流程设计图 (详见图2) 和原流程工时绘制新流程网络计划, 如图3所示。图3中:地区分部“翻译”工序编号为7, 节目制作室“翻译”工序编号为7', 本地区其他记者站“翻译”工序编号为7";新闻发生地记者站“外文网发布”工序编号为4, 本地区其他记者站“外文网发布”工序编号为4', 地区分部“英文网发布”工序编号为4";地区分部节目制作室从“节目编排”至“海外音视频发布”连续四个工序编号为8至11, 总部节目制作室从“节目编排”至“总部音视频发布”连续4个工序编号为8'至11'。
新流程在驻外记者站经过“1、3、4”3个工序尽快完成新闻发生地的母语网络发布, 时间约为127.5min, 理论上较原流程的最快网络发布时间 (206.5min) 缩短79min, 提升报道速度约38%。另外, 在本地区的地区分部完成中文网发布时间约为128min;英文网发布时间约为139min;地区内他国家母语网络发布时间约为140min。因此, 新闻报道时效性得到优化。
3.2 新流程工序效率评估
新流程ASME表格如表2所示, 其中:驻外记者站采集、传送合并工时2h。按照上文所述原流程分类工时比例的计算方式, 在排除“采集传送”工序且重名工序只计取一次工时的情况下, 表5中其他工序的工时合计为95.5min, 其中增值工序82.5min (序号:2/3/4/6/7/8/9/11/11'/4"/4') , 占86.4%;控制工序13min (序号:5/10) , 占13.6%;未出现无效工序。因此, 流程效率明显优于原流程。
4 结论
1) 在完成新流程设计和理论评估后, 将进入新流程的实践检验阶段:应在适当范围试用新流程, 并及时追踪、试用效果。在积累足够的试用数据后, 应再次进行流程描述评估等一系列持续改善工作。当在流程优化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时, 需要继续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创造新方法尝试解决。
2) 由于新闻报道具有显著的时效特点和项目特征, 同时新闻价值往往与新闻事件的突发性及严重程度等因素呈正相关, 因此媒体机构可以借鉴项目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优化新闻报道流程, 提升媒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敏.网络计划技术、关健链理诊与项目进度管理——以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 2007.
[2]计雷, 池宏, 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姚杰, 计雷, 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J].管理评论, 2005, 17 (3) .
[4]宋志兰, 刘跃怡.基于约束理论和网络计划的生产物流研究及实证[T].物流技术, 2011, 30 (3) .
[5]王勇胜, 梁昌勇, 姜利赢.约束理论与关键链研究评述[J].项目管理技术:2010 (3) .
评估流程 篇9
调度操作是电网运行常见工作之一,在应对负荷波动、维持发用电平衡,调整系统拓扑结构、改变运行方式,应对电力事故、保持系统稳定运行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调度操作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误操作、设备故障、负荷变化等多种不确定因素,造成调度操作失败甚至电网事故的发生。因而有必要对调度操作进行量化风险评估,便于调度人员优选合适的调度操作流程。目前调度人员常根据当前系统运行状态,通过逻辑分析和调度经验制定操作流程[1]。 文献[2-3]分析了调度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点,并据此提出了风险管控措施;文献[4-5]提出了一种能够对调度操作进行智能校核的智能调度操作系统, 有效防止了调度误操作。以上方法从确定性的角度对调度操作安全性进行校荷,但并未考虑调度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能够处理各类不确定因素, 量化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水平[6,7,8]。在线风险评估对计算效率要求较高,因而常采用状态枚举法[9,10,11],该方法枚举可能出现的全部系统状态,进而计算系统整体风险指标。文献[12]将事故发生概率与影响的乘积作为量化系统风险的指标;文献[13-15]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性理论的运行风险评估方法,利用可信性理论解决了事故概率数据难以精确计算的问题;文献[16-17]考虑了电网设备故障受天气、运维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
调度操作包含多个操作环节,某环节操作失败或某设备发生故障都会导致系统事故并跳出原操作流程,因此调度操作过程是一个发散序列。传统状态枚举法虽然计算效率较高,但无法模拟调度操作过程,因而无法直接应用于调度操作风险评估。
马尔可夫链 用于描述 “无记忆性”的状态序 列[18,19,20,21]。该方法利用状态转移矩阵描述系统状态变化的不确定性,并通过矩阵运算预测未来系统状态的概率分布及发展趋势。
本文采用分层评估方法对各环节操作结果和设备故障两类影响因素进行解耦分析:外层利用马尔可夫链模拟调度操作序列,分析各环节出现的系统拓扑并计算其概率分布;内层利用状态枚举法分析设备故障对系统的影响,计算各系统拓扑对应的风险指标。最后,将各系统拓扑对应风险指标按各环节对应概率分布加权求和,得到各环节及整体流程的风险指标。根据所得指标,可量化分析不同调度操作流程的风险差异,优选合理的操作流程。
1马尔可夫链状态转换理论
马尔可夫链是一个离散参数随机过程,参数空间T={0,1,2,…,n,…},t∈T,其中t=0称为初始时刻,t=n时,X(t)写作Xn,因此,马尔可夫链可表示为:
Xn的一个可能取值i称作一个状态,马尔可夫链所有状态的集合 Ω 称为它的状态空间。各状态间的转换关系可用n步状态转移概率pi,j(m,n)描述,其定义为:
式中:P(·)为概率函 数;i,j∈Ω;m ≥0,n>0, m,n∈T。
若pi,j(m,n)与m无关,则称该链为齐次的,将pi,j(m,n)记作pi,j(n)。特别地,pi,j(1)称为一步转移概率,记作pi,j。
Xn处于状态i的概率称为马尔可夫链的绝对概率,记作pn,i,根据p0,i和pi,j(n),可计算pn,i:
用向量形式表示Ω,记 Ω=[x1,x2,…,xk]T,则可定义初始概率分布向量P0,n步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n)及n步绝对概率分布向量Pn如下:
根据上述定义,可将式(3)改写成为:
若将P(1)记作P,则P(n)可表示为:
代入式(7),可得:
利用式(9)可计算n步绝对概率分布。
2调度操作分层风险评估方法
2.1调度操作影响因素分层
调度操作由断路器、刀闸等设备的开闭操作按一定顺序配合构成,其执行必须严格按调度人员预先制定的调度操作顺序进行。若调度操作各环节均成功完成,则调度目标成功完成;而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生操作失败或设备事故,调度人员将终止当前操作流程并优先处理事故,此时调度目标将无法完成。因而操作失败及设备故障是调度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这两类风险来源特点不同,各步操作的成败将决定下步操作如何进行,符合马尔可夫链“无记忆性”条件;而设备故障在调度操作过程中的任意时刻均可能发生, 且相互独立,可采用状态枚举法计算其风险。因此, 调度操作风险评估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若系统风险来自因素u,则风险指标的定义为:
式中:I(u)表示因素u对系统的影响。
由于调度操作风险来自各环节操作结果和设备故障,且二者相互独立,因而可将式(10)改写为:
式中:u1表示各环节 操作结果;u2表示设备 故障; R(u1)表示不考虑各环节操作结果,仅由设备故障导致的系统风险指标。
根据式(11)可将各环节操作结果和设备故障两类影响因素分层解耦处理。外层仅考虑各环节操作结果的不确定性,采用马尔可夫链进行分析;内层分析各操作环节内设备故障的不确定性,采用状态枚举法进行处理。
2.2外层算法
外层算法仅分析各环节操作结果不确定性,不考虑设备故障。若将各时刻系统拓扑状态写为随机变量Xn,则任一调度操作的执行均会导致随机变量Xn的变化,因而调度操作流程中系统状态的变化可看作离散参数随机过程{Xn,n=0,1,2,…}。
由于各操作环节均可能成功或失败,且某些操作环节可能有多种失败形式,如刀闸开断操作时因支持瓷瓶断裂而造成短路,或因设备故障拉不开等。 本文假设调度操作执行前,操作流程已由调度人员确定,操作人员将按操作流程执行调度操作直至操作结束或发生故障。若调度人员认为前i步操作成功完成,则继续执行第i+1步操作,否则第i+1步操作不被执行。此时,第i+1步操作成功/失败的概率与之前或之后的操作成败无关,此概率参数对应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状态转移概率。但是,若之前i步操作中任意一步未能完成,则第i+1步操作不被执行,其成功/失败也无从谈起。因此,调度操作流程失败于第i步操作的概率,应等于前i步操作全部成功的概率乘以第i+1步操作失败的概率,此概率参数对应于马尔可夫过程的绝对状态概率。因而调度操作过程满足马尔可夫链的“无记忆性”条件。设操作环节i共有mi类可能的操作失败方式, 则调度操作系统状态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
图中,每个环节对应一次系统 拓扑的变 化;x0为调度操作起始状态;xi,0为环节i操作成功后的系统状态;xi,k为环节i第k类操作失败之后的系统状态。以上状态均为非常返状态,在调度操作过程中不可能发生两次以上;各环节操作失败后调度操作将停止并进入结束状态xt,该状态为吸收状态,进入该状态后,环节i系统状态Xi将无法跳出该状态。由图2知,调度操作过程对应状态空间Ω 为:
若已知马尔可夫链的初始概率分布向量P0和各状态之间的一步转换概率矩阵P,则该马尔可夫链的概率分布就能完全确定。对于调度操作,起始状态x0已知,该链的初始概率分布向量P0为:
设环节i操作成功的概率为pi,0,第k类操作失败的概率为pi,k,则一步状态转换矩阵P为:
由式(10)可知,环节i系统状态Xi的绝对概率分布向量Pi为:
Pi为调度操作从初始状态开始,至环节i结束, 可能出现的系统拓扑状态的概率分布向量,其中第j个元素表示环节i操作完成后,系统处于第j个状态的概率。
2.3内层算法
内层算法主要用于分析设备故障对系统造成的风险,利用状态枚举法进行分析。设某操作环节持续时间为tj,某设备的失效率[6]为λi,失效前设备正常运行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则该操作环节内该设备的故障概率为:
由于调度操作各环节持续时间较短,因而各操作环节中多个设备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很小,因此本文仅考虑N-1事故集,风险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F为设备集;Ii为第i个设备故障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调度操作对变电站内部拓扑结构及输电网拓扑结构都有影响,本文采用文献[22]方法计算各环节对应系统拓扑的风险指标。
2.4风险指标计算
将内层计算得到的全部系统拓扑状态风险指标以向量形式表示为(终止状态风险不考虑):
式中:Ri,k表示系统状态xi,k的风险指标。
根据环节i系统状态概率分布向量Pi以及系统状态风险指标向量R可计算得到环节i的风险指标Ri:
调度操作整体风险指标为各环节指标之和:
根据内层设备故障影响Ii的不同,可得到不同的风险指标,包括:期望缺供电量 (EENS)[6],即调度操作过程中系统缺供电量的期望值;期望停电功率(EDNS)[6],即调度操作过程中系统停电功率的期望值;负荷削减概率(PLC)[6],即调度操作过程中系统需要削减负荷的概率。
此外,还可计算调度操作各环节及整体流程的成功率及失败率,其中,环节i的成功率和失败率计算公式为(单独考虑环节i,不考虑其他环节的操作结果):
整体流程成功率和失败率计算公式为:
2.5计算流程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调度操作分层风险评估流程如图3所示。
3算例验证
3.1测试系统算例
本文采用改进的IEEE RTS系统对所提算法进行验证,其拓扑结构及元件参数详见文献 [23]。 本文以变电站1进出线1检修为例,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该站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进出线1从运行状态转检修状态需开断断路器B1和B2及刀闸D11,D12,D21,D22。根据调度操作规范,断路器的开断应在相应刀闸之前进行。据此表1给出了8个可选的操作流程。
以上调度操作流程的区别只是断路器与刀闸的动作顺序。在操作过程中,若由于设备原因导致断路器无法开断,此时再进行刀闸开断,则会导致刀闸带负荷动作事故。本文设此类事故的发生概率为0.001。此外本文设保护拒动概率为0.005。参考某省调度中心的现场操作经验,本文设断路器与刀闸的操作持续时间为6min。
3.1.1准确性与计算效率校验
为验证所提方法(方法1)的计算结果,应用该方法对表1中流程3进行风险评估。该流程中,环节1和3为断路器开断操作,因而环节2和4可能发生刀闸带负荷动作的事故。根据式(12)至式(14) 可知,该操作流程对应状态空间Ω、初始概率分布向量P0及状态转移矩阵P分别为:
基于以上信息,对该操作流程进行内层分析及流程整体风险评估后,即可得到所需量化指标。为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正确性,制定如下两方法,并对流程3进行风险评估,其中:方法2为序贯蒙特卡洛方法,抽样次数为107;方法3为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分层评估方法,内层考虑N-2事故集。3种方法评估结果见附录A表A1。
由附录A表A1可知,3种方法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对比各环节的风险指标可知,环节2和5成功率较低,且环节2风险远高于其他环节。这是因为若环节1未成功开断B2,会导致环节2带负荷开断刀闸D22,造成负荷损失;而环节5虽然也可能发生类似事故,但由于进出线1并无负荷,因此不会造成负荷损失;此外,由于设备故障概率较低,因而其他各环节的风险指标相对较低,调度操作整体风险主要由刀闸带负荷动作导致。
对比方法1和2可知,方法1与方法2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方法1结果的正确性。同时,方法1的计算效率方面也大大优于方法2。这是因为调度操作风险评估不需考虑变电站外部设备故障影响,而变电站的设备规模远小于输电网,因而采用状态枚举法即可快速准确计算设备故障造成的风险; 此外,调度操作通常不会涉及太多改变系统拓扑的操作环节,因而采用方法1可以快速模拟调度操作过程中系统拓扑结构的变化。
对比方法1和3可知,内层算法考虑N-1或N-2事故对评估结果影响很小,两方法失败率指标完全一致,其他指标最大相对误差出现在环节1, 为0.001 9%,但两种方法计算时间相差约10倍。 因此对于调度操作风险评估,仅考虑设备N-1事故既能保证计算速度又能满足精度要求。
3.1.2实用性校验
为验证本文方法是否能够正确区分不同调度操作流程的风险水平,为调度人员优选合适操作流程提供有效支持,利用其对表1所示8个调度操作流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如附录A表A2及图5所示。
由附录A表A2及图5(d)可知,8个操作流程的成功率(失败率)相同,这是因为各流程均需开断2个断路器和4个刀闸,无论如何排列操作顺序,都会对刀闸D12进行操作。
由附录A表A2及图5(a)(b)(c)可知,各流程的负荷损失相关风险指标差异明显,流程3和4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流程。3.1.1节已详细分析了流程3风险较高的原因,流程4与流程3的区别仅在于前4个操作流程。进一步分析可知,开断中开关B2失败后,若先开断D22,则会导致负荷损失,而若先开断D21,则保护装置仅将进出线1隔离,不会造成负荷损失,因而流程3,4,7,8风险较高。此外由于保护装置存在 拒动的可 能性,若首先开 断边开关B1,则下一步动作D12或D11时,有可能造成该站负荷或Ⅰ母母线所连接进出线的停运,因而后4个流程风险指标略高,实际操作中应首先开断中开关B2。综上,对于本算例,应当选择风险指标最低的流程1或2。
3.2实际系统算例
为验证本文风险评估方法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效果,将其应用于某省电网220kV变电站倒母线操作,算例结果详见附录B。
4结语
本文提出了分层处理调度操作风险影响因素, 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状态枚举法计算调度操作各环节及整体流程风险指标的新方法。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正确分析调度操作风险水平并给出量化指标,为调度人员优选合适的调度操作流程提供量化指标支持;同时,该方法计算效率远高于传统序贯蒙特卡洛法,且能够在故障概率变化时保持稳定高效的计算速度。综上,该方法能够适应调度工作的各项需求,是一种可行有效的调度操作风险评估方法。
附录见本 刊网络版 (http://www.aeps-info. com/aeps/ch/index.aspx)。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链调度操作流程风险评估及优选方法。分析了影响调度操作风险水平的两类主要因素(各步操作结果、设备故障)的特点,并利用分层方法将二者解耦处理:外层利用马尔可夫链模拟调度操作过程中系统拓扑的变化,并计算各环节对应系统拓扑的概率分布;内层利用状态枚举法计算各系统拓扑对应风险指标,并按外层所得概率分布加权求和,得到各操作环节及整体操作流程的风险指标,基于所得指标,可量化分析不同调度操作流程风险差异。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计算调度操作风险指标,为调度工作人员优选操作流程提供指标支持。测试系统及实际系统算例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正确性、高效性和实用性。
评估流程 篇10
1、问题的提出:为何要评估培训效果
第一, 成本控制的需要。如果缺乏培训评估机制, 就会使成本分担状况划分不清。政府培训花费的都是纳税人的赋税, 如果不能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就不能对培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合理的监控, 导致培训成本的增加, 也增加政府财政的负担。通过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 科学计算政府部门人力资本投入产出, 科学利用培训经费, 节约成本。
第二, 提升政府形象的需要。冷静思考我国的公务员培训工作就会发现, 由于公务员培训评估机制的缺失, 我国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利用培训经费去旅游、吃喝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大量存在, 还有占用教师工资或挪用基础义务教育资金搞培训工程, 最终影响了政府在民众间的形象。
第三, 对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2 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新公共管理运动”, 借鉴企业的做法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低效率和腐败仍是我国政府难于克服的弊病, 要提高公务员素质以克服以上弊病必须从提高公务员觉悟和素质上下手, 就要对公务员的培训进行科学评估, 增加培训收益。
鉴于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要使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促进公务员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必须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 使评估有章可循, 利用评估结果指导培训工作, 达到节约成本, 明确收益, 提高培训成效的目的。
2、公务员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第一, 微观层面上, 公务员个人的成本收益。公务员培训个人成本指的是公务员本人因为参与培训而受到的损失, 其中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参与培训过程中所花费的学费、交通费、参考资料费、文具费用、日用品费用等能看见的直接支付出去的费用。间接成本主要指机会成本, 是受训者在培训期间所放弃的成本, 包括培训中收入的减少、晋升的延缓、工作年资积累减少、同事间关系的生疏、对家庭成员关心的减少等看不见的成本。我国政府支付公务员培训的绝大部分费用, 公务员本人承担的培训费用占总费用比例较小, 或者是全公费的培训。而公务员参加培训带来的收益是明显的, 首先体现在工资的增加上。培训使得受训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生涯有更好的拓展机会、交际范围扩大、信息来源增加、职位转换机会扩大、职位晋升加快, 从而工资上调, 公务员身份更加稳定等, 这些都是参加培训的公务员的收益。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对公务员培训加大了重视, 提出“不经培训不上岗, 不经培训不任职, 不经培训不提拔”, 公务员在任职前后都必须经历培训, 而为更好地激励政府工作人员, 职级之间工资差距加大, 公务员晋升也与学历和职称紧密相关, 培训对公务员的收益越来越可观。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公务员也积极投身培训。
第二, 中观层面上, 政府的成本收益。在我国, 公务员培训主要由政府通过财政划拨给予支持, 政府财政根据需要支付教师劳务费、交通费、住宿费、资料费等直接费用, 还要承担因培训而损失的生产力、代替受训者工作的临时人员的薪资及福利。我国公务员逐年增加以及政府对培训的重视等因素使得公务员培训的投入也逐年增多, 对政府造成不小的负担, 这些是政府所要为公务员培训付出的成本。政府从中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培训后公务员工作效率的提高, 主要是培训后公务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执行行政活动中的能力、对公众服务的态度、对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完成的数量与质量等的提高;公众对政府形象的正面评价等方面。政府的收益也分为货币化和非货币化收益, 政府部门的绩效产出大多是非量化性、政治性和非标准化形态, 很多不能直接通过转化为货币来精确计算, 所以货币化收益不是政府
第三, 宏观层面上, 社会的成本收益。公务员培训上社会支付的成本主要是培训经费的投入, 这些经费来自公民所缴纳的税款, 政府每年都要根据社会发展水平比例增加教育预算, 增拨专门的公务员培训费用。社会成本还包括公务员培训对社会其他资源的占用, 例如教师、场地等。公务员培训的社会收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经济收益, 就是整个社会的货币化收益, 主要体现为生产率的提高、效益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则体现在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们生活殷实、社会保障系统完善、社会治安得到控制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而生态收益涉及生态环境与经济振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与目前正在试行的将绿色GDP纳入领导集体的政绩评估体系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 公务员培训对公务员本身, 对政府, 对社会都存在巨大的收益, 同时需要个人、政府和社会付出一定的成本, 对培训投资和收益的计算和监控将为培训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可明确培训责任, 节约培训成本。因此, 应当建立有效的培训投资回报评估机制, 引入科学的模型对公务员培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算, 增加培训效果评估的科学性。
3、ROI模型和流程在我国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本人认为杰克·J·菲力普斯和罗恩·德鲁·斯通在他们的著作《如何评估培训效果》一书中提出的ROI模型和流程更具科学性, 而且ROI模型在企业中成功运用, 可为公务员培训评估提供借鉴。书中指出培训效果评估衡量范围包括培训和教育项目、绩效改进项目、组织变革的举措、人力资源的项目、技术创举和组织开发举措, 评估指标包括以下六项:反应和/或满意度, 以及所计划的行动;学习结果;工作中的应用和/或落实;对业务的影响;投资回报率 (R O I) ;无形收益。
根据杰克·J·菲力普斯和罗恩·德鲁·斯通的投资回报率模型和流程, 将培训分为五级:第一级评估针对培训的反应和满意度及行动计划;第二级评估学习结果;第三级评估学习内容在工作中的应用;第四级评估培训对业务的影响;第五级计算和其他资源的限制, 不可能对每一个培训项目都进行一到五级的评估, 而是根据预算和资源有选择地对培训进行不同级别的评估。评估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培训目标。这是ROI流程的起点, 应当了解项目的范围和被影响的业务指标。如果要评估的培训项目是原有的培训项目, 那么就应该对本项目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审核以指导评估策略的制定。如果是一个新的培训项目, 就应该用需求分析的数据来制定第一到第四级的评估目标, 以确定评估研究的目的;
(2) 制定评估计划和基础数据。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数据, 确定四个级别评估的衡量范围、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来源和数据收集时间, 以便收集基础数据和跟进数据。在这个阶段, 可以制订投资回报分析计划, 确定将数据进行分解并将数据转换成货币价值的方法, 还可以确定成本的分类、沟通的目标和其他步骤。根据培训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培训项目推出的时间进度确定数据收集的时机。在整个流程开始运作之前, 确认评估的目的和适当的评估策略以更好的完成后续工作;
(3) 培训期间的数据收集。完成培训工作并收集第一级和第二级评估的数据, 在收集数据时, 评估者不一定是培训的参与者, 但应获得充足的信息来满足对特定级别培训评估工作进行研究的需要;
(4) 培训后的跟进数据收集。用之前用过的方法和确定的时机跟进数据收集工作。由于所选择的评估项目的差异, 可使用问卷、访谈、公司记录中的数据或者其他合适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培训成本根据投资回报分析计划列成表格, 以便于计算投资回报;
(5) 培训效果鉴别。可采用一个或多个策略来分解培训效果, 如控制组的方法, 趋势分析方法, 学员估计方法, 领导估计方法, 内部专家估计方法等, 至少可以使用一种策略来确定培训项目对关键业务指标的影响程度;
(6) 将数据转化为货币价值。为了确定培训的收益和成本, 进行投资回报的计算, 必须将有关某些受培训影响的业务结果数据转换成货币价值。计算时, 要将全部成本计算在内。
(7) 实施影响研究。评估结束时给楚的了解。
投资回报的计算是考察培训质量的首要途径, 但是政府部门有其特殊性, 其产出难以量化, 为投资回报的衡量带来了很大困难。而随着行政机构精简、政府职能转变及公务员流动性增大等原因, 更增加了培训评估和投资的复杂性, 如何建立培训投资和政府工作绩效的有效连接, 为组织创造价值成为正确衡量投资回报的重要方面。本论文正是针对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建立提出借鉴投资回报流程, 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步骤计算投资回报, 为我国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摘要:在我国政府对公务员培训越来越重视的今天, 培训效果的评估也受到专家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投资回报流程在企业的成功运用以及别国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公务员培训效果的评估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投资回报,公务员,培训,评估
参考文献
[1]杰克·J·菲力普斯, 罗恩·德鲁·斯通.如何评估培训效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姚蕾.公务员培训成本-收益评估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6.
[3]徐进.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评估体系的构建[J].行政论坛.2005.03.
【评估流程】推荐阅读:
培训评估流程体系08-26
企业价值评估流程09-11
风险评估流程论文06-26
二手车评估标准流程08-03
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06-13
建设项目评估与后评估07-19
评估师《资产评估》模拟试题及答案08-21
公共项目管理与评估——工项目管理与评估09-15
自我评估10-20
效用评估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