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建构

2024-09-26

数字化建构(共9篇)

数字化建构 篇1

0前言

在这个建筑的新时代当中, 连接不是基本的问题, 所有建筑表皮都没有厚度, 且可以精确地连接在一起, 不需要连接件、钉子、螺丝, 不必受限于材料的改变, 这完全是一个空间和表皮的游戏领域。

过去我们所依据的建筑理论在虚拟世界中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由于虚拟空间处于失重状态, 因此重量与载重并不是决定组件尺寸、形体和比例的基本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结构表现及结构可靠的概念。在虚拟网络世界里, 物体只是一种能任意缩放其比例的虚拟体现。

虚拟空间所创造出来的建筑结构会改变某个特定地点的样貌, 如悉尼歌剧院, 它大大改善了本纳隆角与悉尼海港的风貌,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虚拟空间能够重新建立特定的实体环境, 并能随时随地对其内容加以举例说明。

1 虚拟技术对建筑设计进行实现的优势

1.1 对建筑前期方案的推敲

在当今被实体化概念所困扰的人可能想否认这样的建筑状态, 并且会有一种相互矛盾的论述。但当我们发现现今的科技完全可以让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互换时, 这种矛盾将迎刃而解。

目前有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初步拟订建筑设计方案的时候, 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该方案预先进行虚拟表现;运用3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准确、快速地对该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虚拟参观, 通过对虚拟空间的研究, 将数据输入系统的数据库里进行比对, 可以精确地模拟实体对象与空间3D数字模型, 在比对完成后通过系统内部的测评功能对该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的评价与审核, 反馈该方案中的各个指标系数是否符合标准、模型建立是否正确、是否保证节能最大化等信息。

在对该方案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后, 设计人员根据系统反馈的信息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再次使用CAAD系统进行测评, 反复评价审核后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因此, 虚拟空间为建筑师和业主对设计方案进行事前评估提供服务,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真实地模拟出建筑的结构、材料, 获得真实的体验。

1.2 实体建筑中建构的数字实现

以前没有采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CAAD) 技术的时候, 设计师画出建筑草图之后, 将建筑方案按照比例画在平面图上, 不能直观而真实地表达设计意图。

使用CAAD技术后, 设计人员首先用Auto CAD绘制建筑设计图, 再利用Sketch Up对整个设计草图进行修改并呈现出来, 取代了人工手绘的步骤, 减轻了工作负担;然后利用3DMax软件, 根据设计草图, 按照建筑的体量与比例初步建立一个模拟模型, 数字化的作品便于我们从各个视角进行检视, 而且可以随时存储对方案的修改过程。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方式, 打破了之前由于空间局限而不能对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的局面, 设计人员审视的视角不再受到限制, 而且节约了设计成本, 还有利于设计方案的立体修改, 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推动了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2 建筑设计数字化建构与反建构

建构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原意指木匠或营造者, 后来涵义延伸, 具有制作过程的意义, 并且泛指艺术创作, 涵盖了技艺、方法、材料甚至观念。19世纪德国学者Botticher开始在建筑领域中谈及建构的角色, 认为建筑具有“中心及包裹”两部分, 而外部包裹必须反映出内部的中心本质, 同时提出“局部与整体”的观念。另一德国学者Semper认为, 建筑由构造方式分成4种类型———基础、壁炉、屋架与屋顶、围合表皮;另外, 他还强调“连接”是建筑物形成时最重要的建构因子, 同时也是区分不同材料的构成方式。

20世纪, 研究者在上述基础上, 继续进行创新性研究, 提出结构、构造与建构三者之间关系, 讨论结构与构造技术的关系, 提出细部是材料与构造的准则, 建筑的意义在于细节之处的设计, 反对技术对建筑表皮的细部控制, 主张细部设计是一种创新, 一种判断力的运用, 强调结构中的连接是最基本的元素。

当代建筑设计与数字化构造方面的研究, 认为传统的构造与数字化构造基本元素及过程是相对立的, 并提出了“反建构”的概念来扩充传统设计与构造在数字时代的定义。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 计算机提供了新的生产方法与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可以应用各式各样的新材料与新的制作过程, 传统的建筑构造已受到数字科技的冲击, 当前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系统的、整合数字化与古典元素的新建构, 以便更好地探讨建筑表皮的数字理论。

3 对数字化时代建筑设计的思考

处在21世纪数字时代初期, 建筑作为一种信息媒介, 它包括的不仅仅是结构、构造、节点细部等技术因素, 它还承载一个时代社会的生活、审美方式等诸多信息, 起着文化载体的作用。建筑形式应当表达形式构成的自然规则与自然属性, 表达的是人类对构成自然的要素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建筑形式自身的构成是一个科学与技术的问题, 比如材料科学、结构科学都是研究建筑形式的科学构成问题。但“建筑构成形式的表达”却不单是一个科学技术的问题, “材料的特性”与人类某种情感的契合, 以及建筑构成体系的理性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建筑建构性的本质, 而建构性的表达正是建筑艺术的本质。

由于各个时代工艺与技术的限制, 建筑设计无法像艺术创作那样无拘无束。如何使建筑作品在重重困难中有更好的艺术性, 成为新时代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任务。

4 结语

数字科技不只是设计工具, 也是一种设计媒介, 数字科技能够使设计者基于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 在个人设计思考过程中, 产生新的创意, 建筑表皮数字化新建构必将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刘育东.新建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毛鸿霖.浅析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结合[J].科技传播, 2010 (12) .

[3]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

[4]阎俊爱.智能建筑技术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李兴钢.国家体育场设计[J].建筑学报, 2008 (8) .

[6]俞传飞.在形式之外——论数字化时代建筑内涵的变化[J].新建筑, 2003 (4) .

数字语境下的精准建构 篇2

数字技术精确把控复杂建筑

数字技术的价值在复杂形体建筑设计创作中的体现,绝不只是停留于概念设计阶段的、对于单纯造型的追求,而是提供一个探讨有效的、设计控制方法的平台,将复杂形体建筑超越形式的高品质和高精度在实际的工程阶段得以实施。

凤凰项目选择以CATIA软件作为数字技术支持平台,将所有的可视元素都在BIM模型中进行了表达和验证,虚拟化的建筑元件在几何尺寸和形式上具有与真实建筑构件1:1的足尺比例关系,并且包含了建筑材料、重量、价格等非几何信息。从深度上讲,建筑的构件得到了完整地表达,并达到了航空、汽车等制造业的数据精度。

在该项目数字团队构建上,其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够掌握数字化软件,能够胜任复杂形体处理工作的建筑、结构、机电设计师,同时建立一套“三维协同”设计规则,使大家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工作;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十分专业化的数字化工作,如计算机编程由专业化的顾问公司提供专项咨询服务。此外,凤凰项目数字化设计团队中,还包括后续深化设计阶段的数十个国内顶级生产厂商及设备厂商。

凤凰项目的设计控制方法是一个涵盖了建筑设计需求、几何控制系统建构、钢结构体系创新、幕墙体系创新、数字化设计控制与加工无缝对接等多个设计流程的整体性设计控制方法和技术。这种控制方法具有定制性、连续性、实操性的特征。该项目主建筑师邵伟平介绍,定制性是为凤凰项目“莫比乌斯环”造型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高度整合的结构与幕墙一体化设计控制策略。而连续性则是所有的控制方法和技术研究成果,循序渐进地沿着复杂形态建筑设计控制的推进脉络展开,相互制约与联动。

利用BIM让设计、建造、生产同步

凤凰项目利用的BIM技术是在虚拟环境中对建筑进行信息模拟的数字化模型,包含了具体而精确的建筑信息。因此,建筑师可以不再通过二维图纸的信息转换,而直接在三维数字平台中进行复杂形体建筑的创建和调整。对于复杂形体建筑中存在的众多二维表达所不能描述的复杂空间、复杂几何信息,利用BIM三维可视的特点,可以对其效果进行先期验证。因此,凤凰项目的BIM模型是与凤凰项目的设计甚至建筑构件的建造、生产同步更新的,使得所有建筑构件的完成效果与模型控制效果一致,这也是BIM技术应用的真正价值所在。

另一方面,建筑BIM模型中所有建筑系统及其所包含的建筑构件的数据信息均严格依据一套复杂的几何定义规则建立,使得这些数据信息具有可描述、可调控、可传递的特征,为后续设计优化调控和设计信息的准确传达奠定了基础。

实时更新的BIM模型携带最新的建筑数据信息对于复杂形体建筑设计而言,这些建筑数据信息作用至关重要。它有效解决了复杂性建筑构件前期设计与后期加工的衔接问题,成为建筑信息的载体,能够在建筑设计与后续加工制造行业之间精确、高效、完整地传递。

以凤凰项目中的外幕墙系统为例,建筑师提供完整的外幕墙系统模型,其中包含基础控制面、主钢梁控制线、耳板控制线、幕墙控制线等模型实体及其数据,这些数据包含每个幕墙折板单元与周边控制信息的衍生关系,控制幕墙折板单元的位置及轮廓,提供每个幕墙折板单元唯一的坐标、尺寸。这些信息为后续折板单元的深化设计提供了基础。

浅谈数字化校园的建构 篇3

一、处理好“路、车、货、人”四个要素间的关系

“路”就是指要有一个适合本校实际, 并有一定发展空间的网络硬件环境;“车”就是指网络硬件平台上所能运行的各种软件;“货”就是指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及各种行政管理所需的资料库和数据;“人”就是指驾驭网络的使用者。

在建设前期, 要认真做好需求分析,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个总体方案, 然后根据投入的资金到位情况, 一般采用总体设计, 分步实施, 使校园网的建设有整体性, 可发展性。在需求分析设计方案中, 主要完成校园网中结点数量 (包括今后有可能设点的) 及位置的确定、网络实现的功能分析、网络结构的选型分析、网络操作平台的选择及接入Internet的方案分析等。

网络功能, 对于学校来讲一般可归纳为实现教学与办公自动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校务管理信息化。在网络功能分析中, 要在众多的功能模块中, 有急、缓之分, 难、易之分, 及各模块间的相互关系, 为分步建设网络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根据校园建筑实际和发展需求综合布线

在网络建设过程中, 综合布线是网络建设中的重要工程, 关系到今后网络运行的好坏。一定要根据需求和校园建筑情况及将来的发展需求情况, 进行综合考虑, 认真设计, 一次完成。如是新建楼宇, 综合布线应在建筑设计中加于考虑, 在建筑工程中进行预铺。综合布线要遵守如下原则:性价比高, 实用性强, 灵活性好, 易扩充, 易管理。

三、认真做好教职员工的培训工作

为确保网络投入应用后, 就能发挥其作用, 需要认真做好教职工的培训工作。在培训中, 对全校教职员工、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让他们了解校园网能做什么, 自己该做什么, 掌握什么知识等。通过网络的运用, 在教与学上有什么提高,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什么变化, 充分发挥大家的思维空间, 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此保证相关人员能正确、高效地运行和开发校园网及其资源。

四、建立校园信息发布平台

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 作为网络管理维护者, 除了做好资源的收集、整理, 上传到网络服务器的工作外, 还要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信息发布平台 (即校园网站) , 只少应设立如下服务项目:

1. 推荐优秀网站, 建立超级链接, 使本

校师生都能快速地了解外部网站情况, 有选择、有目的地浏览相关站点, 收集信息, 并为下一步的开放性教学实验环境做好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

2. 校园内的动态新闻, 及时报道校内的

各种情况和事件, 使网站成为一个新的师生交流窗口。在条件成熟后, 为各班级、教研组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站点, 并做好服务、技术保障。

3. 建立一个网络数据库平台, 收集优秀教案、试题、课件及各种素材资源, 供全校师生学习工作所需。

五、要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在校园网规划建设中, 应注意避免如下几个问题:

1. 重硬轻软, 投入资金分配不合理, 造

成硬件建设不遗余力, 设备档次非常先进领先, 但软件却非常贫乏, 甚至没有一个正版软件, 不能真正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2. 有网络外形, 无网络实质, 电脑是连

起来了, 但实际还是单机作业, 既没有在网上办公, 也无网络应用的开发, 甚至网络的基本功能都未运用。

3. 网络建设了, 但管理跟不上, 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等, 使网络不能正常运行和应用。

4. 在网络建设中, 配置不合理, 功能闲

置多, 要么一味追求廉价, 要么一味追求新高, 结果是高的闲置多, 低的功能不够用, 造成使用不久, 就要升级更新, 造成重复建设。

数字化建构 篇4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数字出版;模式

[作者简介]汤雪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研究员、传媒经济学博士。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出版业形成巨大压力。2013年,《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收购;《新闻周刊》停止纸质版发行;世界第一大出版集团培生,出售了其金字招牌企鹅出版社;在终端领域,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摩托罗拉被联想收购;柯达关闭了所有的胶卷市场……工业化时代的纸媒体与模拟技术正在被信息时代的数字技术所全面取代。与此同时,亚马逊书店、苹果、谷歌等国际互联网巨头则进一步加紧对内容产业的渗透,逐步打造起数字终端加内容、上下游通吃的产业生态链。2013年谷歌广告收入已经超过美国报纸和杂志的广告收入之和,传媒业进入“倒整合”时代,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位置正在发生互换,传统的大众传媒生态环境正在被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媒介生态所重构。

除了国际三大巨头,国内互联网巨头也以更加强势的姿态介入内容产业:新浪将读书频道分拆出去,整合微博读书、微漫画成立了北京新浪阅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腾讯挖角盛大文学,收编起点中文网团队,启动创世中文网;并整合旗下读书频道、QQ读书、QQ书城等推出腾讯文学。百度推出原创文学网站多酷文学网,将8成的收入给予作者,并快速垫付稿酬。阿里巴巴尝试数字商品与内容结合销售,创立融合营销新模式。

由于数字出版比传统出版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除了互联网巨头,其他小型互联网公司、传统教育公司、名人自媒体也不断进入这一领域,参与竞争,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如龚海燕(世纪佳缘网站创始人)创办的梯子网、许小平、王强(新东方创始人)创建的一起作业网、罗振宇(原央视制片人)推出的互联网知识型社群——自媒体脱口秀“罗辑思维”,这些公司的创办人利用其既有个人品牌号召力,迅速获得粉丝用户群的支持与风险投资的青睐。

受既有思维框架束缚,传统数字出版公司,尤其来自传统媒介的数字出版公司的创意创新能力则明显不足,一些拥有良好品牌的新闻出版单位,对于自身品牌在数字出版领域里的延伸性应用开发,做得远远不够。

互联网思维下看数字出版

做好数字出版,建立互联网思维是重中之重。要认清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是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物,二者无论从内容生产方式、管理运营模式、传播发行方式到商业赢利模式都完全不同。

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本质差异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最本质的差异在于一个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一个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总结了工业时代的三个核心特征:标准化、规模化、流水线生产。传统出版是一种典型的标准化规模经济,利润来源于流水线下同一产品的大规模复制。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也因此秉承了工业经济的商业模式。工业经济是一种实体经济,生产、流通、利润的获取需要以“物”为基础,以图书、报、刊等实物形式而出现,出版经营实际上是对这些“实体物”的销售。“实物”是传统出版商业模式的基础,物的有限性,决定了传统出版的内容精英性,对精英作品的争夺与保护则形成版权的概念及一系列相关规则,因此可以说,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版权经营的商业模式。

数字出版的最主要特征是脱离了传统出版的“实物属性”,而以数字内容作为出版传播的主体,数字出版的利润不再来源于对实体物的大量复制,“复制权”灭失,转化为“传播权”。数字出版的内容脱离了“实物”的羁绊后,以“比特流”的形式呈现,也就从基于物理属性的单向度线性建构变为基于数字逻辑的多向度建构,内容组合更趋立体化、个性化、碎片化和组装性。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受众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知识获取,而是如何从复杂的信息环境当中吸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内容,并将这些信息动态重组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互联网思维对数字出版的启示

传统媒介与互联网的关系,经历了从“看不起”到“开始研究”,再到“花钱买技术”的阶段性变化。然而,更多的传统媒介拥抱互联网,依然是停留在技术使用阶段,远远没有利用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由2011年百度CEO李彦宏首次提出,此后被小米掌门人雷军、腾讯总裁马化腾、360总裁周鸿祎等多人引用,渐成流行。互联网思维的原始定义是指由众多点相互连接起来的,非平面、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有学者认为这是类似于人的大脑神经和血管组织的一种思维结构。目前流行的“民众主张、共同参与、消费主权、用户至上”等理念都是基于互联网思维提出的。

关于互联网思维,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其中以雷军提出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最为流行。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七个字在数字出版领域里的应用。

第一,专注。专注就是抓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以百度为例,2002年,无线增值业务非常火爆,一位投资人找到百度,李彦宏冷静地拒绝了,他说:“搜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会专注于互联网搜索领域,我看好它未来的增长。” 2005年,百度上市之初,有人建议他去做游戏,李彦宏说,“我有一块钱的时候,我会投进搜索里;有100万,我会投进搜索里;有了1个亿,我还是会全部投进搜索里去。”凭借专注,百度成为全球中文最大的搜索引擎,2013年,百度在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排行中位列第7。

回看出版界,2012年,世界第一大教育出版集团培生集团,出售了旗下纸制出版时代的金字招牌“企鹅出版社”,买入与教育数字化密切相关的商业英语学习软件公司环球西文(GlobalEnglish)和教育服务商美国在线(EmbanetCompass)等IT公司。以专注于数字教育的未来。不仅是培生,近年来世界大型出版集团,都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减除传统的、非主营业务与非数字化业务,集中财力物力,着力打造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这种着眼于数字出版未来的经营战略,值得中国传统出版企业认真思考。反观国内出版集团,近两年忙着多元化投资与并购,争相打造百亿出版集团,这种贪大求全的做法,可以赢得现在,是否会赢得未来,值得商榷。

第二,极致。有专注还不够,还要做到极致,用雷军的话说,“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触控技术既非苹果发明的,也非苹果最早应用的,世界上第一款触摸屏手机诞生在摩托罗拉,世界上第一款全屏触摸屏手机诞生在LG,但这些手机都没有得到受众认可,只有iPhone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做到了最易用与最便捷,一举改变了手机使用的操作方式。

在传统出版公司都在诉说电子书盗版严重、正版电子书不挣钱的时候,多看电子书制作公司却被小米手机收购,虽然小米并没有公布收购价格,但业界估计,其收购价格不会低于1亿人民币,而小米掌门雷军对多看最新给出的估值是3500万美金,2亿人民币。多看成立于2010年,短短3年时间,就做出了2个亿的价值,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多看把“提供最好的数字阅读产品”为己任,追求把产品做到极致的阅读体验。事实也是如此,多看电子书以专业级版面设计、多样化字体排版、精美的高清图片、优雅的图文绕排给读者带来超越纸书的视觉享受,并诞生一批“K粉”。

如果说传统出版还在说自己的产品没有市场时,你应该先问一下自己是否把自己的数字产品做到了极致?

第三,口碑。网络口碑营销是指网民通过网络(如论坛、博客、播客、相册和视频分享网站等)渠道分享的,对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讨论、传播与推介。引发口碑营销是互联网营销重要手段。小米手机的营销成功为我们树立了经典的口碑营销案例。

口碑来自超预期,360董事长周鸿祎曾举过一个例子:“有人递过一个矿泉水瓶子,太好的水也不能形成口碑传播,如果里面全是50度的茅台——这个就超出我的预期嘛。假设它是一个体验,我(作为用户)就会到处讲‘我到哪儿吃饭,我以为是矿泉水,结果里面是茅台’,如果我就这个经历写一个微博发出来,绝对能转发500次以上。”

传统出版社的营销属于发行部或企划部,目前,很多出版社发行部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也创立了微信公众号,专业出版机构的发行推广力量十分有限,这种博客、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关注度与转发量都不多,如何制造超预期是传播出版机构要思考的。中信出版集团电子书中心总编辑黄一琨说过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思考:“如果能让喜欢你的书的人成为传播图书的种子客户,让真正喜欢你的书的人自发去做分享,这个力量是无穷大的”。这些种子客户里不乏博客大V、意见领袖,而出版机构需要做的是把这些人聚合在你的内容之下,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空间与平台。国内民营出版典范“湛庐文化”,就建立起“庐客”粉丝群,定期组织“庐客会”,据说已推出收费几万元的美国出访团,经营粉丝群,再创价值。有人说这不就是传统出版社的读者俱乐部么,传统读者俱乐部的口口传播影响力有限,读者并非真正参与到书的传播中去,出版社也不太可能利用读者进行二次营销。借助互联网,读者俱乐部有了无时空限制的交流,读者与出版机构之间的互动形式可以更多,联系更加紧密。互联网时代是粉丝经济的时代,获得用户是重中之重。面对众多诱惑,保住客户忠诚是非常难的,出版营销与社交化如何应用,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开放思路的过程。

第四,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过去也有“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说法。如果说在工业化时代,一个公司从盛到衰可能要经历几十年的时间,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这个过程可能只要几年时间。5年前,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尚风光无限,2013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新贵360已经超过新浪,新三强BAT(阿里、百度、腾讯)雄霸天下。在报业还在数字出版转型中观望、试探之时,报纸已濒临灭绝。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扁平化”思维,建立企业快速反应机制。据说小米手机内部只有两类人之分:创始人与非创始人,手机设计每周更新一次。传统出版模式自古登堡发明印刷机后,几百年不变,以如此缓慢节奏来做数字出版,结果只有一个字——死。建立“快”的思维,需要在体制机制、运营管理、内容更新等方面做全面变革,市场留给传统出版行业的机遇期已经不多了,希望各出版单位在做数字出版之时,能够尽快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二、传统出版数字化未来的三大方向

依互联网思维,传统出版数字化未来将呈现三大转向。

1. 从版权售卖走向内容增值模式

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优质内容的版权经营模式。互联网的海量性、开源性、受众参与性使优质内容资源大量增加,新的传媒环境中,内容不再是稀缺资源,传统的内容收费模式开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数字出版的最主要特征是脱离了传统出版“载体的实物属性”,而以数字形式作为出版传播的主体形式,“复制权”灭失,转化为“传播权”。那么新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是什么呢?

长尾理论创始人,《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的第二本畅销书叫《免费:商业的未来》,里面预言“免费模式”将成为21世纪的新经济模式。在互联网界,核心竞争力的免费使用不仅不等于没有收益,而且意味着更大的收益。互联网最近10年的发展历程揭示“免费”是其最主要与最成功的商业模式:早先门户网站以免费的信息供给来吸引网民注意力,以换取广告;继后的谷歌百度以免费的搜索服务获取用户,进行商业竞价排名;腾讯以一款即时通讯软件锁定用户,拓展游戏等增值业务,现已成为世界第6大互联网公司;360以免费杀毒软件绑定用户推荐应用,其收益远超过卖杀毒软件的收益。

很多传统媒体都抱怨说在移动APP上,免费内容有很高下载率,一旦收费,用户锐减。我们提出“免费”模式,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将出版内容全部免费,我们只是提醒传统出版应尽快走出“内容售卖”的思维局限,尝试“内容增值”的商业模式。就是当你的内容不能赚钱的时候,如果拥有足够多的用户,有足够多的眼球,你可以向用户推荐一些其他的产品和服务,获取收益。目前,传统出版领域也有一些公司开始探索以内容资源为入口,结合电商进行产品销售分成的混业经营模式。比如地理杂志,以“地理内容”作为平台,吸引到相关注意力,为客户提供与内容具有关联的各种消费服务,如与所介绍的旅行地相关的GPS定位、在线的机票、酒店预定、户外装备购买、与景区的各种相关服务,进行业务分成。或许不久的将来,人们很难再将媒体与电商、信息消费与实体消费的界限严格分割开来。在未来,优质的内容或许只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一种手段,数字化营销手段的多样性,将远胜于内容售卖所带来的收益。

2.由生产管理走向服务运营

过去,西方学者把与工厂联系在一起的有形产品的生产称之为“production”,而将提供服务的活动称为“operation”。前者翻译为生产管理,后者译为运营管理,在传统出版领域,我们是一种对内容生产的管理,而在数字出版时代,则是内容服务运营。两种管理都需要进行数字化流程设计。在数字出版时代,数字出版不仅关注的是出版内容生产的数字化,同样需要关注内容运营的数字化。基于传统出版模式——以内容生产为主导的运营架构,只是实现了传统出版内容的简单数字化,还不是适应网络传播模式的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运营管理是将出版策划、技术平台以及网络营销体系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的管理系统。目前国内,已有博云易讯这样的技术公司借鉴通讯产业的运营管理模式,研发出基于服务为主导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国内一些出版机构也在尝试采用这种新模式的运营来架构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希望这种有益的探索能够深入展开,使传统出版企业更加顺畅地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升级。

3.由激烈竞争走向合作共赢

由于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互联网比传统媒介更易诞生垄断。网络用户数量的增长,将会带动用户总所得效用的平方级增长,导致网络产业容易产生具有支配地位的企业呈“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同时,由于用户对融合性业务的需求,互联网企业往往进行多业务运营。规模经济与业务融合性导致部分大型企业“赢者通吃”,并在实际运营中不断积累优势地位。这也是互联网企业为什么以争夺用户作为第一要务的原因。当下,国内外互联网寡头携强大的资金优势、用户优势进入数字出版领域,对中小型数字出版企业的打击是压迫性、甚至是毁灭性的。

中小学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 篇5

一、数字化德育资源建构的可行性

德育资源是指涵盖了特定的德育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德育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数字化德育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德育材料。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即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建构德育资源。包括以德育为内容的课件、视频、音频、网络课程等等,还有网上德育交流传播平台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来调取相应的德育资源,方便教师查找资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而网上德育交流平台则能提供师生与家长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随着信息化浪潮逐步席卷全球,各国政府都是极其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而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1]目前,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如火如荼,但主要用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获得,而数字化德育资源还比较匮乏。特别是在中小学,数字化德育资源主要表现为各学校网站上所建有的德育版块,其内容陈旧,教育意义不大。其次,拥有较高教育价值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如相关视频、音频等)还不成体系,在实际中使用率也不高。因此,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显得尤为必要。

教育技术已作为一门学科日益成熟,这为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数字化德育资源不仅仅是德育资源的数字化,更是数字化与德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传统的德育教育重在口头说教,而缺少生动形象的介绍。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形象生动的德育资源涌现课堂成为了可能。而硬件条件的成熟愈凸显出德育资源的匮乏。目前,全国都在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各地都在建设网络“校校通”工程。其中江西省提出: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不断提高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和质量。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及培训体系,方便公众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公众信息素质。[2]这些方面也都需要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

二、数字化德育资源建构的内容

数字化德育资源需在现阶段或今后能为德育教育教学服务。数字化德育资源建构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其划分方法也比较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产生不同的类型。笔者通过阅读柯清超先生的《基于专题学习的网络资源建设》一文,感悟深刻,受益良多。从而对数字化德育资源做出两种分类:如表1、表2所示。

其中数字化德育教学资源库中的音频、视频资料分类如下:

由此可见,数字化德育资源是一个庞大的德育资源库。其中的德育素材是丰富多彩,容量巨大的。当前教育的趋势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德育教育,而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当前强调德育与学科的融合。笔者认为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另一种分类就是按照学科类型进行分类。

三、数字化德育资源建构的方式

李克东教授曾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而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必要条件。[3]笔者认为数字化德育资源的适用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要适用。资源的共享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当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数字化德育资源建构的方式主要为两种,即为建构静态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库和建构动态的交互式德育学习群。

1. 建构静态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库

对于静态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库则包含着德育视音频文件、德育教学案例、德育书籍等内容。

首先,德育资源库则如上面所讲述的那样包含着音频和视频类。教师需要哪一部分的音频或视频资料时就可以这个库中去查找。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中的《诚实与信任》一课上,[4]任课教师就可以到数字化德育资源库中去查找介绍一些名人大家讲信用的视频播放给学生们看,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则更加有效。

其次,德育教学案例则为一些比较典型的道德案例,如:一些道德败坏、道德缺失事件的时事报道等等。这些案例集中放在一个库中,教师则方便使用。比如:讲到尊老爱幼,则可查找出社会上一些“不孝案例”,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第三,德育书籍方面。读书是我国所提倡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建构一个德育书籍库也是理所当然。这个书籍库有名人史传、道德观察、课堂学习的课外补充书籍等等。比如: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课堂上讲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据此推荐学生所能理解的介绍环境危机方面的书籍供学生阅读。

2. 建构动态的交互式德育学习群

动态的交互式德育学习群即以动态为鲜明特征,可以实现即时交流互动,可以最快的看到德育资讯。动态的交互式德育学习群的建构方式主要有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利用BBS、利用博客、微博等。

首先,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我国腾讯公司(Tencent)的QQ,美国的MSN等。其中QQ在目前使用率较为广泛,据腾讯公司统计显示:目前QQ注册用户已达到10亿,在今年3月5日同时在线人数也突破一亿。[5]而QQ在学生中的使用率更高,几乎人人都有。目前,较多的班级都建有班级群,在这个群中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互联网进行互动交流。该虚拟群中有公告栏、群共享等栏目。对于班级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即可挂在群公告栏上,先进事迹材料也可放在群共享中,供大家下载学习。同时,不仅学生和老师共在一个群中;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也可以建立一个教师群,教师之间可以交流经验,共享资源等等。QQ群的使用还不仅如此,群空间也是一个可以容纳较多德育资源的“宝地”。随着该聊天工具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德育资源可以利用QQ群传播给每一位学生。其次,利用博客(Blog)和BBS(电子公告板)建构交互式德育学习群。博客目前使用率也较高。教师可以开通德育相关内容的博客,并将博客地址告诉学生,学生通过留言与老师进行交流。BBS目前在大学使用率较高,但在中小学还几乎没有涉及到。BBS在大学的备受欢迎就可以看出利用BBS进行德育资源开发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BBS建有专门的德育讨论板块,比如:对一个社会上所发生的道德事件的评述。学生通过跟帖发表意见,并不断碰撞思维从而使得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不断提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创造情境,[6]利用Blog和BBS则为学习者创造一个宽松的德育情境,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是在以往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而增添了其对教与学活动的新特征,具有系统化、个性化、开放性的特点。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改进了用教师口述、书本、黑板、粉笔等作为教育资源的德育教学,也改进了信息技术仅限于演示工具的教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也应当走在前沿。中小学德育日益重要,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数字化德育资源的建构还需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完善,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news.qq.com/a/20100729/002511.htm, 2010-7-29.

[2]江西省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R].南昌:江西省发改委, 2007-12-20.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9) .

[4]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5]金朝力.腾讯QQ完成1亿质变10亿注册用户遍布全球[N].北京商报, 2010-3-10.

高校数字化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建构 篇6

一、传统宣传和数字化宣传的对比

(一) 信息量

传统的宣传方式, 其主要是通过张贴海报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工作, 宣传所能包含的信息量小, 形式较为单调。而数字化宣传在信息量方面则占有很大优势, 其宣传主要依附于网络平台, 可以包含很多信息, 同时还可以加入视频音乐等更直观的信息, 使宣传工作的质量大大提高。

(二) 成本

以海报宣传为例, 这种传统宣传方式首先需要海报画面的编辑处理, 然后是打印制作, 最后还需要进行选址张贴, 这些都需要耗费人力物力, 因此成本较高。相比之下, 数字化宣传的成本要低很多, 主要节约了人力和管理成本, 并且只要在户外安装电子显示屏, 就可以同时容纳很多份海报的信息量, 如果是网络宣传的话, 成本还会更低。

(三) 实效性

传统宣传方式因为制作周期长, 需要耗费大量人力, 所以宣传内容通常存在滞后性, 同时, 其信息更新周期也比较长。这一问题在数字化宣传工作中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数字化宣传可以实现信息实时传播和实时播放, 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总控制室来统一控制校园各处数字化传播的内容, 并进行实时更新。

二、数字化宣传的现状与问题

(一) 认识不足

高校属于较为传统的场所, 其宣传方式大多还保持黑板报和海报等方式, 要在高校进行信息宣传改革具有一定挑战性。大多数人对数字化宣传方式的认识不足, 觉得目前的传统方式足够满足正常的宣传需要, 另外很多人考虑到数字化宣传初期会有很大资金投入, 因此都对此并不支持。

(二) 整体规划

在传统宣传模式延续多年的高校内推行数字化宣传工作, 其整体设计规划必须十分谨慎, 有些宣传规划的技术人员仅仅只是从宣传应用方面进行整体规划, 并没有考虑到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和校园美观性, 使得这些现代化的数字化宣传模式成为强加于高校规划之中的个体户。

(三) 宣传价值无法体现

对于已经实行数字化信息宣传的高校, 很多宣传工作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 主要是学生会成员等, 这些学生所学专业也许跟数字化根本毫无关系, 另外学生的学习程度也很难完全掌握数字化宣传的所有知识, 因此在出现问题时往往都选择逃避或者尝试性解决, 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 没有真正利用到数字化宣传的价值。

(四) 管理问题

高校数字化宣传因为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工作执行, 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因此没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这势必导致工作的效率严重降低。同时, 没有完善的信息宣传链条, 数字化宣传的信息来源和信息发布无法做到灵活转换, 从而使数字化宣传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三、如何实现高校数字化宣传

(一) 在宣传之前宣传

在高校准备使用数字化宣传方式时, 应该先利用现有的宣传方式进行数字化宣传工作的宣传, 让老师和同学认识并且接受这种新型的宣传方式。同时, 学校还应该开设一些学习型讲座,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数字化宣传工具。在这些措施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在进行数字化宣传设计规划。

(二) 设计规划注重整体性

数字化宣传设计一定要在技术和艺术上进行完美结合, 考虑到高校的特殊性, 在进行宣传设计时不需要太过花哨的形式, 应该在传统简洁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可行的范围内还可以在学校发出征集, 征集大家好的设计方案。

(三) 开设技术培训班

对于数字化宣传的执行和管理工作, 不应该一味地交给学生会, 应该在全校公开招收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 并且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和选拔, 最后形成一直专业化的工作团队, 制定相应的工作规程, 并由相关专业老师进行总体管理指导。

(四) 形成信息链

数字化宣传最大的特色的就是信息的实效性, 为了做到这一点, 仅仅只是靠宣传部门的相关人员收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必须与其他部门进程信息链条, 例如新闻部等, 数字化宣传可以为新闻的传播提供平台, 新闻部可以为数字化宣传提供素材, 这样就能达到信息双赢甚至多赢。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信息宣传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这种全新的宣传模式为高校的信息宣传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本文结合数字化信息宣传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适当建议和构建规划。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宣传,建构

参考文献

[1]张辉, 庞海云.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审美性[J].黑龙江史志, 2009, 03.

[2]杨敏.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的思考[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3]苗正达.建构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N].光明日报, 2000.

“数字建构”与视觉审美 篇7

“数字建构”是指在设计生产过程中,使用物质或非物质的数字技术进行设计及教学的一种方式。凭借先进的数字技术,设计师的工作范围已经悄然从真实的“材料领域”拓展到虚拟的“数字领域”;这些情况影响并导致了所有创造性的工作发生彻底的改变。对于设计师而言,“数字建构”并非是玩弄形式的游戏,这种设计模式所展现的是一种艺术观念、一种哲学思想或是为满足某种功能而自发形成的某种逻辑结构。然而,上述种种终将外化成某种具有装饰效果的形式,这时就难免涉及到视觉审美的层面了。

视觉审美是一种通过视觉器官对物体的外部形态进行知觉反应,从而引起的心理层面的满足与愉悦,进而体验到美的一种过程。物体的形状、结构、光色、肌理等诸多方面都是进行视觉审美的对象。

数字化建筑设计是根据某种规则或算法并依靠计算机软件建模从而为建筑找形的过程,由计算机生成的图形直接受到设计者输入的参量及变量的影响。改变任何数据信息都可以得到新的设计雏形,而这种变化是连续的、平滑的、流动的,所以数字建筑的形态具有不规则、自由、动态的特征。然而,这种非线性建筑形体并非仅仅满足于创造一个视觉趣味的对象,其真正的美存在于与功能相适应的逻辑关系之中。在寻找参数及规则的过程中,建筑的形受到环境要素和人的行为要求的影响,并在各种关系的斗争中趋向于最大程度的适应与协调。这种特殊的“过程控制”的工作范式生成了空间形态高度复杂和不规则的形与结构,这正是在解决环境及人的行为等一系列复杂矛盾、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行为活动要求的结果,因而具有功能之美。在Phare塔的设计方案中,建筑南立面的曲线双层表皮展现出强烈旋转上升的动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这种复杂的建筑和表皮结构是在应对多种复杂的、相互矛盾的物理和环境因素的设计要求下综合而成的形式。建筑表皮的曲线形式回应了光线的要求,可以减少热与眩光并随着光线的角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改变透明度,从而为建筑内部提供合适的光环境。可以说,Phare塔的造型设计充分汲取了参数脚本的力量,使建筑准确地符合了基地的性质也表现了多种运动模式。(图1)

结构成为形态的审美要素是现代建筑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结构,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说,指物体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点、框架及其构成关系,是物像形体的内在依据;在自然辩证法中,结构与“功能”相对,指物质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在哲学领域内,结构则是一个包容着各种关系的总体,这些关系由可以变化的元素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改变会导致结构系统发生改变。结构主义者认为建筑形式主要取决于构成元素的组织法则。这里,结构并不凌驾于形式之上,而是两者成为合而为一的新关系:即形式结构化;结构形式化。“数字建构”利用各种参数算法的手段生成建筑的雏形,这既是一个找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产生优化结构的过程,同时由于技术手段的先进,结构趋向复杂,使结构成为了建筑形式的一种装饰手段。设计师们力求在设计过程中寻找到使建筑的结构发展成为有趣的视觉形象的新方向;研究的重点在于形态结构的构成逻辑。我们可以认为,形是由一系列点、线、面构成的单元在既定的空间网格内排列组合后的结果,网格的繁复程度决定了形式的自由度。功能强大的数字处理技术能够生成比想象中更为繁复的网格系统,从而派生出极度复杂化的视觉形象,这些形象虽然表面看似怪异,但其中包涵了由数字编程而建立的逻辑法则,故与人们的传统的审美情趣在某种程度上相吻合,反映了一种多样统一与有序和谐的美感。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否定了后现代与解构主义以暴力特征为主的美学思想,在自由、轻松、随机、流动的形象中寻找到了一种道德和规范。整个设计过程中,对于设计师来说,所要决定的就是掌握网格生成、繁殖、变形的法则及掌握以图形的方式来进行网格的变形与造型活动。人们可以通过错位叠加、反射生成、定向位移、选择集合、放射分裂、拓扑类似形、复合衔接等网格繁殖变形的方法把一个最简单的原始网格多极变形至无穷无尽的结果。这种远离平衡状态下的动态有序结构展现出无限的多样可变性,同时又在极其复杂的视觉形态下展现出逻辑和理性。在设计方案Nested City中(图2),设计师在一个简单的圆形内探索嵌套结构,这个嵌套的网格体系以高度有序的层次与递归的方式加以组织,这些自发形成的、非线形空间借助于参数重配设计系统形成了一个连续嵌套的空间模块,它在功能上可以适应巨大而复杂的城市内部空间需求,而视觉形象上则表现了一种繁复的美学秩序与理性秩序。

在“数字建构”的模式下,表皮被赋予了新的审美意义。一方面,出于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兴趣,设计师致力于研发智能结构或者使用新性能的材料来减少环境的能耗;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材料通常也会在编程、代码、参数等的非物质化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物质性能。比如,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研究项目:Surface:Material Fabrication(图3)。主要致力于研究通过智能控制的研磨水注切割机在电脑程序的控制下加工大理石的技术,这种新的加工方法利用大理石的密度和纹理的变化通过高强度加工使石头得到透明和半透明的视觉效果。原本厚实与坚固的传统材料被开发出新的物质性能,这使得利用这一材料创造新的砖石结构成为可能。另一种思路是:在不改变材料的物质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编程利用工业机器人定位材料,使之编结的人工肌理发生改变。由机器人准确地定位每一块材料,使其旋转角度、空间位置和连接点等都由逻辑化的程序控制,由此形成的人工肌理除了在其它功能参数(如承重、隔热、空间部署等等)吻合的情况下,呈现出多变、复杂然而又具有强烈的秩序之美的外观。(图5)

“数字建构”的哲学基础是被称为新唯物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是相对于马克思的旧唯物主义而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依赖于旧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从表面看到的是背后更深刻过程的结果”。但新唯物主义将此原则扩大至整个文化领域,认为人们需要从物质过程的角度去理解建筑设计概念。我们身边的世界并不静止,而是由力、流和过程组成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经过了无数次的选择之后而形成的。建筑形态亦遵循此规则,它的形成不应是个别天才设计师偶然的即兴的表达,而是由建筑师在新的形式范式下工作的结果,对于形的选择是设计过程本身不断自我调节、自由选择的成果,每一个形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这种形需与建筑场所的各种动态因素(如气候、人文、景观、建造条件等)以及建筑内部功能相联系。这些要素形成参数,成为设计师决定参变量规则从而控制设计过程的依据,而形式是这种自下而上的生成性结构的外在表现。这里,形式之美并不是设计的目的,而是建筑设计过程的一种结果。

对过程产生形式的偏爱,使“数字建构”的实验者们更有理由关注自然形态的结构。仿生学成为启发设计灵感的源泉,它可以为设计找到表现方式、传达设计内涵、提供设计素材。自然物的形态结构是选择与过程复合作用产生的结果,有时,我们在自然中发现的形式往往能启发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因为这些形式体现了物种在宇宙理性规则下优胜劣汰的智慧。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是一个系统,涉及到物体与环境不断变换的关系,在这个系统中规则支配着一切,物体存在的形式都是理性的,是“宇宙有机模式”的一部分;而在数字领域内进行设计的建筑师们也正是要通过探寻和建立理性的逻辑规则而通往新的建筑之路。人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自然的结构中获得启发,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合理的秩序并在设计中加以应用。在数字化的建筑设计中,遗传算法和L系统都是一种受启发于仿生学的找形的算法,它以自然选择和有性繁殖作为基本规则,将自然进化的模型用于建筑形态的生成。西班牙巴塞罗那高级建筑技术学院的研究课题将遗传学与生物技术学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他们设计的形态是由自身生长并涌现的材料借助于自然和数字系统的自动组织功能而建立的。我们可以认为,在数字化建构形式的过程中,设计师从生命原理及形态基因体系的角度寻求启发,生成图解,这种图解通过对生物结构的重新诠释而与自然建立了潜在的关联,因而人们可以从它们的视觉形态中直接体验到另一种自然之美。(图7)

在任何情况下,审美都是无法避免的,建筑师所作的每一项努力、每一种探索都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而对于任何事物的审美都包括三个方面:生态审美、生理美学和心理美学。从视觉角度上进行的形式审美只是对于“数字化建构”模式审美的单一层面。隐藏在那些由高科技的软件系统制造出来的华丽建筑形式背后还具有更为复杂的审美要素,它是由来自各方面的“势力”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妥协,最终由设计师选择而产生的动态结果。这些“势力”包含了结构的、文化的、经济的、环境的、甚至是政治的等各种因素,它们构成了产生建筑形态的参数,而我们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建筑形态正是在各参数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因而这种纯粹视觉之美也与性能之美密切相联。

摘要: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这个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建构”已经成为现阶段设计师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通过创造性的使用脚本、编程和参数化的模型软件,设计师们正不断地创造着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视觉形象。本文试对由“数字建构”方式生成的建筑形象进行视觉审美层面的分析,指出非线性空间形式、逻辑结构、表皮处理、过程控制、仿生变形正在成为新技术手段下生成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数字建构,生成性结构,表皮肌理,过程控制,仿生学

参考文献

[1]、《数字建构》,尼尔·林奇徐卫国编,

[2]、《涌现》,尼尔·林奇徐卫国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数字化建构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利用方式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是基于网络的系统, 其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利用率高、信息传递准确, 能满足教学多样性的需求, 是充分合理地组建和利用资源的一种全新的语言实验室。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一种技术发展的趋势,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巨大优势已得到充分展示。如果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 就会发现,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优势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是学习者的学, 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组织者。由于学习是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谓“情境”, 即根据学习目标, 创设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所谓“协作”, 即贯穿于学习活动过程始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友好、平等的支持性互动;所谓“会话”, 即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 一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所谓“意义建构”, 即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 以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因而,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被定义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 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2]一个学习环境最低限度应包括:学习者、学习行为 (使用工具、收集和解释信息、与他人交互作用等) 的环境和空间。与传统的偏重强调控制和支配的教学环境不同, 建构主义理念更倾向于用“学习环境”来代替“教学环境”, 给学生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时, 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 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实际上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主义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任课老师等物理资源, 同时也包括任务、情境等软资源。[3]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正是这样一种学习资源, 它能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之间通过阐述、讨论、共享信息交互教学等方式来相互促进学习, 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 产生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大要素构成的适合语言教学的交互协作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四大要素相互联结与作用, 形成教学传播信息进程的结构形式, 使语言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 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 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具有交互性、协作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 有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CAI这一缩写存在的同时, 在欧美英语国家又创造了另一缩写CAL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 即“计算机辅助学习”, 这个概念不但区别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而且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尽管两个概念泾渭分明, 但二者也有明显共性——“辅助”, 既然是“辅助”, 就要有主次之分, 不能喧宾夺主, 这是人与机的定位问题。生态学理论认为, 环境可以影响主体, 主体可以利用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的一部分, CAL与学习者是被利用与利用的关系。

毫无疑问,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前所未有的显著的效果, 但如果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来考察, 其利用范围和效果仍然是有限的, 因而, 我们可以从“计算机辅助学习”的角度, 对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利用问题进行探讨。

二、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利用方式

1. 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进行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在与现实相关的问题解决情境中, 通过人与情境的互动而建构起来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或通过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 能够加快学生对语言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一方面, 可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有利条件, 通过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多媒体手段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语言学习的情境, 另一方面, 多媒体光盘、网络课件等超文本、超媒体的教学媒介可以为学生提供推理和联想的情境。以直观、推理两种情境为例。直观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真人、真物、真事记录下来, 然后根据教学需要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强化学生记忆, 扩大知识面, 激发求知欲;推理情境就是创设与学生个人经验相近或相符的个案情境, 促使学生由此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在这种情境中, 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词或词组的含义、用法, 而是利用多媒体或网络课件, 提供学生熟悉的实例和场景, 让学生从中归纳出词的意义和用法, 自己完成知识的建构。[4]

2. 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和会话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于一身, 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交流, 提供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建构主义教与学的最佳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组成即时性的学习群体, 共同收集资料, 考察各种知识, 并通过讨论和交流, 完成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 这样, 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中, 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功能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 共同完成学习目标。通过“监听”功能,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的各种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熟练程度, 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 教师也可以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和讨论, 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学生桌上的学生录音机、耳机话筒组、个人计算机终端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媒体。网络条件下的自主学习资源非常丰富, 学生可利用控制台主机或服务器上的资源, 也可从校园网或Internet上获取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学习目标自行选择学习内容, 运用学习策略自我控制学习进度,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中如遇到问题, 学生可随时通过呼叫 (CALL) 键请求教师, 教师通过个别对话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帮助。自主学习主要包括查询和访问课程计划, 与教师及同学直接进行一对一的通讯, 查询和访问教学网上多种信息源, 获取静态与动态的教学资料与数据。利用这一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而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 而是学生用以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认知工具。应当指出的是, 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 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一定不能偏离学习目标, 否则就可能因为失去教师的指导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此外, 教师可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网络条件下, 不仅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考试系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的评价, 利用网络答疑和交互系统对学生专题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评价, 而且可以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者的有机结合, 使评价更科学、合理、客观。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除作业成绩、口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之外, 还可包括平时上网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谢琳.寻找建构主义与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契合点.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4) .

[2]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外国教育资料, 1999, (1) .

[3]燕艳, 朱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上的实验教学环境的优化研究.实验教学研究, 2007, (9) .

数字化建构 篇9

一、高校实验课程教学的环境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正日益随形势而更新, 无论是基础建设与设备的引进上还是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以国内第一所民办高校仰恩大学为例, 为了适应当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 其新闻传播系于2009年将实验室升级改造为新闻传媒实验中心。实验室总面积1054平方米, 设备总投资730万元, 有苹果多媒体实验室、非编多媒体实验室、语音实验室等9间实验室。其实验室所授课程均以Adobe公司开发的系列软件为主。Adobe公司是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行业领导品牌, 尤其在游戏、动漫、视觉设计、影视特效制作, 以及新媒体和在线应用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是教学得以开展的有力保障, 这也是许多高校目前加大实验室建设和多媒体设施引进力度的原因之一。

数字化软件教育应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因此除了设备与软件的及时更新以外, 其相关知识也需要进行同步的更新, 包括教师的相关知识结构, 以及教授方法系统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框架下, 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 与不断更新的知识相较, 施授能力有限。以理论型的课程作类比, 理论的更新需要教师掌握相关的材料与数据, 并与陈旧的知识框架作对比, 确实体认到知识更新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并将其以科学客观的方式授予学生。而实践操作型的课程, 技术的更新要求教师及时迅速地掌握, 并与实际的应用相联系, 在授予学生技术的同时, 还要学生明确应用的领域范围, 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与理论型不同, 它更直观地体现于应用的成果上。而这才是实践操作型课程最终的目的, 体现实效性与成果性。

而从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来讲, 基础设施的更新还应配合以教师执教理念的更新和施行。但大多数的高校似乎都只做到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对提高教师执教这类课程能力的忽视和对教师主动寻求改变方式所需支持的欠缺。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理念更新

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 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其理论的核心是“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 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即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有的学者把建构主义称为“建构观”。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 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认识活动的结果, 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 反之, 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而作为从事教学的工作者, 我们更多地从学习与教学的角度理解建构主义, 以期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我们认为, 建构主义既是一种学习理论, 又包含新的教学理论:首先, 在知识观上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知识并不是某些现实的绝对正确的表征, 而是非固化的迁移和不断衍变的;其次, 在学习观上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第三, 在学生观上它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第四, 它强调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第五, 软件操作的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主体通过对客体的多方位认识, 以自身的智力参与而产生出个人的体验, 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 获得新的知识。

传统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理论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理论前提主要是认为教学是纯客观的知识传递, 而且是一种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步骤去展开的程序。由此, 便产生了“重教轻学”的观念, 教师以课堂教授为主, 在实验室中通过技术的传授来达到灌输知识的目的, 对于除技术之外的思维开发训练则明显不足。且技术类的课程, 如新闻传播系中偏重于广电专业的《非线性编辑》《影视包装与特效》;偏重于广告专业的《电脑图文设计》《CI策划》等, 这些技术被运用的目的是去做出富于文化性和创意性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固有的人文意识和情感诉求在传统的课程技术传授中被无意地淡化了。

教师在实验室的课堂上专注于传授的只是课程所要求掌握的软件技能, 这就导致了学生只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技能性的知识灌输, 而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缺乏合作交流, 学生未能通过亲身体验或探究去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机械的技术操作上, 难以广泛、灵活的迁移;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不强;缺乏创造性。

窗体顶端:在项目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搜集了一些学校从实践角度出发结合专业培养需求所做的举措, 其中大部分与数字化实践教学密切相关。

1.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

笔者学校近两年来众多大学生创业项目中, 项目成果都是以专业数字化软件去制作完成的, “微媒工作室”主要围绕微电影、纪录短片、新闻系列片的创作而成立的校园学生媒体平台, 《仰恩—风雨兼程27载》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去展现学校的办校历史, 《共通意义空间的实证调查》也是以制作采访形式类的视频为成果。纵观这几个项目的成果的制作主要都以非线性编辑软件Premiere和影视特效软件After Effect为主, 辅助以Photoshop等专业的素材制作软件, 其中非线性编辑软件和素材制作软件是新闻传播系学生的主修课程, 且都属于数字化实验课程的范畴。

2.资源整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级合作是仰恩大学拓展实践课程训练的主要途径之一, 以目前学校与校外企业机构的合作状况来看, 学生受益颇多。

2014-2015年上学期11月8日, 人文学院组织2012级广电专业班的20名学生, 即本次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和操作对象, 前往福建省平潭县, 艾嘉影视传媒《板砖侠》剧组的拍摄基地前往参观, 参观学习中, 艾嘉剧组的总导演、执行导演以及主要演员, 就剧组的部门构成及运作总流程、剧本与分镜头脚本的创作、拍摄的镜头调度规律、如何激发演员的表演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并与学生互动, 解决来自学生相关的疑问, 此次参观学习, 让学生们更加深透地了解了专业影视剧组工作的繁复性和严谨性。2014-2015年下学期新闻传播系结合实践课程安排了一些带学生赴校外的实践的活动, 其中《CI策划》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魏文化文创馆与房山毓龙文创馆;《网络传播》与《非线编辑》的老师带领学生分别前往泉州网和金马影视集团;《flash动画制作》的老师带领学生前往功夫动漫等等, 这一系列校外实践都是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在几次实践活动的报告反馈中, 学生整天地从思维上修正了学习的观念。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显然大有裨益。

校企合作的另一方面举措还体现在, 学校积极引进社会企业中的一些优秀人才前来给学生授课, 如《泉州晚报》的王家声总编连任多学期的新闻采编类课程的客座讲师;泉州艾嘉影视公司的精英团队也多次赴广电专业课堂跟学生交流《非线性编辑》课程涉及到的实战业务内容, 长期以来, 学校的相当一部分实践课程都与外部企业建立起了良好的、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机制, 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管理和项目设计, 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

纵观以往的模式, 长期“重教轻学”, 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容易造成学生对技术本身的迷信, 缺乏发散思维, 批判思维和想象力,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多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非创新型人才。这正是我国当前数字化实验课程教学的致命弱点, 这种状况与新媒体时代的国际竞争, 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

3.联手其它平台开展技能竞赛

国外实践教育改革的研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开放性和立体性, 最大限度地释放所有的教育元素的潜能,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能力和知识。国外大学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所挑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不是哪个专业, 大学要训练的是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和创新力, 并且能够应付不同状况的挑战, 在实际的操作和应用中说服别人得到认可。国外的研究者认为, 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 其本科教育都是通才的教育, 要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和较为优越的环境条件去拓宽视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发展思维、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

在仰恩大学新闻传播系的广告学专业中, 素来有一些与数字化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既定任务, 即上了大三以后的广告学专业学生每年都要参加由省市级、高校或企业举办的各类竞赛, 如历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时报金犊奖以及学院奖等等。这样的形式大大地活跃了传统的教学, 使学生摆脱被动实践对个人能力的局限性。

另外, 学生在参赛中以组队的形式与众多对手进行竞争, 在相互协作中展开对话, 激活彼此的思维, 且协作参赛的过程不仅仅是个促进认知过程, 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协作的目的是为了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协商、调节、见证并参与同伴之间的协作活动, 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被激发, 进一步完善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体而言, 该教学举措也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几个原则:一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要求课程设置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启迪学生;二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仅是从知识体系出发, 还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去实施教学活动, 活跃教学气氛, 营造由课程实验、社会活动、科研创新、竞赛实践等综合形成的立体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验课程教学研究结论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软件教学设计的实验充分证明了:第一,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让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的专业化运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第三,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 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四,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整合多方资源, 开展各种形式的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 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和创新实践能力。

当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建立起了对实践课程相关知识的认知时, 其实就是达到了“意义建构”的目的, 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至此阶段, 学生已经能够对课程内容所反映的知识的性质、规律以及它与其它相关方面的联系达到比较深刻的理解, 而这种能力不取决于学生记忆教师教授内容的能力, 它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 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3) .

[2]陈琦, 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998 (1) .

上一篇:中职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下一篇:澳大利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