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和农产品

2024-08-22

食品和农产品(精选12篇)

食品和农产品 篇1

“三鹿奶粉”事件又一次让我国的食品和农产品安全问题变成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不仅是个经济问题, 更是个政治问题。食品和农产品为什么一再出现安全问题, 提高我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的途径究竟在哪里?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分析思考, 供大家参考。

任何一个国家食品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食品和农产品安全都是与该国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食品和农产品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解决全国人民吃饭的大问题, 这些客观上影响我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及卫生安全的迅速提高。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 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因此, 提高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已成为我们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虽然提高我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的途径有很多, 但我认为以下是一些提高我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完整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

目前, 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建立起一个从生产到流通过程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这反映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或未建立。因此建立起我国一个完整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尤为重要。

1. 管理体制要健全。

我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是由多个部门同时管理, 但又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制, 容易造成职权不清, 管理效率低下。以我国畜产品安全管理为例, 分别由农业部、卫生部、商业部 (原) 、质检总局、出入境动植物检验、工商总局等所属机构进行分割执法, 没有考虑到畜产品安全控制是涉及到从养殖户、农场生产到加工部门到流通部门至消费者这一完整链条, 缺乏部门之间的认证配合。既出现重复检验重复收费情况, 也出现服务不到位情况。

2. 法律法规要完善。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法制是滞后的。一是有关的法律法规大多是以部门 (起草) 立法的, 这会带来一些弊端;二是有关法律之间不衔接, 有的法律与国际组织有关规定和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不接轨, 如《动物防疫法》屠宰和加工部门的企业兽医人员自检, 这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不接轨。同时我国在制定、修改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有关法律、法规时, 都存在与国际标准衔接的问题。

3. 技术标准要配套。

我国农产品技术标准不配套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只是从各个行业的角度提出和制定的, 因此相关行业、领域之间衔接不够, 没有从整个食品链的角度进行系列标准化工作。同时, 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分级、检测方法等方面标准还很薄弱。随着我国国际化的深入, 我国农产品标准制定, 不仅要考虑能够指导国内农产品生产和消费, 而且还应使有关标准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

4. 检测体系要完整。

由于过去对农产品的检测侧重于常规检测, 近几年才加强了对有毒残留的检测工作。因此,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尚处于初创阶段, 设备落后、人才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不少有毒残留检测项目尚未开展, 与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形势和实际需要极不适应。

5. 认证体系要建立。

目前, 我国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还处于筹建阶段。质量认证是国际上对农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和监督的通行做法。畜禽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尚在筹建之中。缺乏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弊端直接表现为企业生产管理不规范, 产品质量高低不齐, 优质不能优价, 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起一个完整食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虽然, 我国已制订和发布了关于食品、农产品标准2100余项 (其中国家标准1032项, 行业标准1125项) , 但无论从标准的技术水平, 还是从标准的数量来看, 仍不能满足我国食品、农产品生产发展和消费水平升级的需要, 尤其是不能满足食品与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既符合中国国情, 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食品与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安全体系。大量的食品与农产品还处于无标准生产、无标准上市、无标准流通的局面, 而且由于缺少分级标准, 使优质食品与农产品不能优价, 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建立起我国一个完整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但我国相应的技术标准不完整, 不利于促进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提高和优质产品发展。

2. 适应食品与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由于我国食品与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质量标准偏重于国内市场,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较少, 而国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之间总体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不能适应农产品出口贸易及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

3. 适应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监控的需要。

目前, 我国主要食品与农产品及其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严重滞后于同类国际标准, 滞后于食品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主要食品与农产品 (粮食、油脂、蔬菜、水果和茶叶) 的农药残留问题上仍存在一些无标准可依的现象;同样, 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的兽药、重金属残留问题上也存在一些无标准可依的现象, 成为我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漏洞。

4. 标准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我国食品与农产品技术标准偏低具体表现为:一是缺少必要的技术内容;二是已有的技术标准落后;三是标准数量少, 体系不完整;四是部分标准内容实用性不强。

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食品和农产品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培育体系

发展安全的食品与农产品生产, 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践证明, 由各级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培训是提高食品与农产品从业人员素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有食品与农产品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基地, 并有相关的资格证书配套。这类培训一方面旨在帮助食品与农产品从业人员掌握一门或多门生产技能, 另一方面提高食品与农产品从业人员法制政策水平, 提高安全食品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在此同时, 通过各级相关培训机构, 如各类大专院校、农函大、农广校、各级农业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对食品与农产品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培训, 充分发挥各级有关部门在安全食品和农产品生产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积极探索食品与农产品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培育体系和机制的创新。

总之, 提高我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 提高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已成为我们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就提高我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的途径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迎新.食品行业冷链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 (5) .

[2]唐晓纯, 张象枢.食品安全与企业竞争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袁以星.上海[三农]决策咨询研究2004.

食品和农产品 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按照市农业局《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宜农发[2007]127号)精神,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南溪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

为确保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工作能顺利开展,农业局以南农发[2007]88号文件,专门成立了由局长舒华任组长,副局长殷金华任副组长,科教股、执法队、植保站、土肥站、检测站等单位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科教股。同时明确了各个参与专项整治工作的各个站股的职责分工,并以《南溪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实施方案》对整个工作的目标、内容以及工作步骤等做了详细的安排。

二、广泛宣传“特别规定”、“禁用、限用农药通告”,全面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检查

按南农发[2007]88号文件要求,我局由科教股牵头开展了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经费在县财政安排的1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专项经费中列支。此次专项行动中,我局对全县15个镇乡的124个农资经营网点进行了拉网式排查,主要是针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检查,把“特别规定”印制了1000份,发放到了每个农资经营网点和部份农产品生产者手中。整个检查行动中,出动农业执法人员126人次,检查各类企业150余个,农药经营网点124个次,查获违法经营农 药、过期农药100余瓶,固体农药、杀菌剂300余包。未查获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行为及未按规定包装、标识行为。同时,开展了技术培训115期次,培训各级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村从业人员5894人次,印发了《关于禁止生产销售限制使用部份农药的通告》及各类农资打假资料5000余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资料4万余份。

三、分批次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进行农残抽检

南溪县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公室协同南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性检测站,在主要农产品采收上市期间进行产品检测,上半年检测了3批次、50个样品,农残合格率达94%,建立了完备的检测档案。对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区域和生产农户进行通报、警告,并指导农户改进生产技术。通过上述措施切实加强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了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四、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我县已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整体认定,面积达24万亩;茄子、花菜、西瓜、甜橙、大米等5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蜀源白鹅”、“金竹西瓜”2个农产品正在进行绿色食品认证。

五、“专项整治”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检验检测手段落后,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企业的抽检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制度化。

2、我县农产品消费市场上的农产品,主要以分散的小摊点鲜销为主,还没有大的农产品销售企业,所以进货查验手段落后,多数只能以直观检查为主,难以形成规范的查验制度。同时,农产品的包装标识还不规范,实施包装标识制度还需要一个过程。

3、在各农资经营网点中,过期农药问题相对严重,特别是村社的农资经营网点,此次专项行动中,查获了过期农药100余瓶,固体农药、杀菌剂300余包,表明农资经营人员的农业投入品安全意识明显不够。

食品和农产品 篇3

该标准适用于非即食调理肉制品和调理水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冷冻工艺加工,并且在冷冻条件下贮存、运输、销售的冷冻调理肉制品和调理水产品,另一类是按冷冻或冷藏工艺加工, 并且在冷冻或冷藏条件下贮存、运输, 在冷藏条件下销售的冷藏调理肉制品和调理水产品。

主要技术指标

理化指标

该标准未设置酸价、过氧化值及挥发性盐基氮限值,企业应依照《鲜(冻) 畜肉卫生标准》、《鲜、冻禽产品》、《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等标准控制这些理化指标,严把原料质量关。

感官指标

具有该产品应有的组织形态,裹浆或调味料分布均匀,具有该产品应有的色泽、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无杂质。

致病菌限量

该标准对产品中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了限量规定。

指示菌限量

我国居民大都无食用生或半生调理肉制品和调理水产品的习惯,因此该标准中未设置指示菌限量。

包装与标识

产品标签除应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的规定外,还应标示非即食等提示信息以及烹调方法等内容。散装食品销售或供应的产品,容器、外包装上除标注法律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标示产品包装(或拆除外包装冷藏产品的分装) 日期和保质期等内容。

冷链控制

冷冻调理肉制品和调理水产品应在零下18 ℃以下贮存,并在零下15 ℃以下运输、销售,禁止拆除外包装后分装销售。

冷藏调理肉制品和调理水产品应在4 ℃以下贮存,在7 ℃以下运输、销售, 产品中心温度应在10 ℃以下。

饮食安全 健康生活

本栏目由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HFDA)主办

姓关注 安全

百佳好味 食尚

要安全食用生鱼片,首先要保证原料的安全、卫生。不同鱼类的生长水域环境对鱼肉的食用安全有很大影响,淡水鱼由于受到病原体和化学污染的可能性较大,生食的安全风险相应较高;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周边海域,环境污染一般较为严重,所以不建议生食在此类海域中获取的水产品。而在远洋以及一些岛屿附近的海域,由于水体比较洁净,鱼体受到污染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因此可作为生食的原料。

另外,用于生食的鱼在捕获之后一系列的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都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以保证鱼的新鲜品质。王锡昌说,相较于猪、羊、牛等肉类,鱼体组织脆弱,鱼肉更容易变质,保鲜的难度也更大。大多数鱼类尤其是远洋鱼, 一旦离开其原来的生活环境便很难存活, 极易死亡。由于鱼肉富含水分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死亡后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所污染的微生物多为嗜盐、低温微生物, 更加大了保鲜的难度。不仅如此,鱼体内还含有活性很强的组织酶,如果保鲜措施不到位,在短短的1~2 天甚至几个小时内鱼肉就会因自溶而变质、腐烂。

那么,从海洋中捕捞之后,如何保证鱼肉新鲜、避免变质呢?王锡昌介绍,鱼在捕捞之后基本上就已经死亡, 所以在捕捞船上就应立即对鱼进行初步加工处理。鱼的血液极易腐败,大型鱼类如金枪鱼首先要放血,否则鱼肉不仅容易变质还会变色。之后便是急冻, 一般采取零下60℃至零下80℃的超低温快速冷冻。快速冷冻可使鱼肉在冷冻过程中避免产生较大的冰晶破坏鱼肉组织的细胞膜,否则一旦解冻,细胞液从组织内部渗出,不仅使鱼肉中的营养和风味物质大量流失,而且影响到生鱼片口感和色泽外观。

此后的运输、储存、加工过程中, 鱼肉应始终保持在零下50℃以下的超低温冷冻状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寄生虫和致病菌的危害,保证其卫生质量,还能保全生鱼片的营养和感官品质。以金枪鱼为例,研究表明,若要使其色泽、风味、口感在生食时保持最佳品质,一般家用冰箱能达到的零下20℃只能存放2 个月,零下35℃则可保存5~6 个月,而零下50℃则保存时间可达1 年以上。

在生产、加工和批发销售过程中, 只有专业的大型企业具有超低温冷冻条件,而作为一般零售业者和消费者无法提供超低温贮藏环境。所以消费者买回生鱼片后,即使存放在冰箱冷冻室也应尽快食用。一旦解冻,则应立即食用完, 不宜再次冷冻。

研究表明,金枪鱼解冻后0~1 小时, 色泽鲜红、气味纯正、滋味鲜美,处于理想的食用状态;解冻后1~4 小时,色泽由亮变暗,鱼香味和鲜味随汁液流失, 品质逐步下降;解冻超过4 小时,失去固有的口感、色泽,不具备生食的价值。

一般超市、餐馆每天的营业时间大多在10 小时以上,解冻后的生鱼片在4 小时内未被售卖的现象很普遍,此时生鱼片的卫生指标即使没有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其食用品质也已大大下降,生食价值丧失。生鱼片的消费模式建议是即做即食、即食即做。

不过,王锡昌强调,变质和腐败是两个概念,食品腐败是区别食用与不可食用的分水岭,而其品质变化会影响到食用消费的方式。生鱼片只有在极高的鲜度状态才有生食价值,当生鱼片的品质下降到不可生食的程度时并不代表不可食用,可以加热烹饪,通过熟食加以利用。

食品和农产品 篇4

本文就射频技术具备的特点及其在农产品加工, 食品安全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提出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射频技术的优缺点

(一) 优点

相较于传统加热方式, 射频技术具备很多自身优点。

首先, 使用传统加热方式加热物体时, 能量由物体表面向内传到, 整个加热过程所需时间较长, 且受热物体表面温度高于内部温度, 加热不均匀, 而射频能量能够直接穿透物体内部, 由此带来的加热效果整体性强, 且加热均匀。

其次, 传统加热模式容易导致受热物体含水率降低, 而具备含水率自平衡效应的射频技术则能够确保整个加热过程中受热物体含水率具备均匀性。

再次, 与传统技术相比, 使用射频技术进行杀菌处理时, 对物体自身的温度要求较低, 且杀菌时间较短。

最后, 与微博加热技术相比, 射频技术具备更大的穿透深度, 尤其是面对大块物体时, 射频技术加热效果明显优于微波加热技术, 避免因边角效应产生的受热不均匀现象。

此外, 而采用射频发射器的设备往往具备更高的功率, 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设备所需发生器的数量, 降低设备成本。据统计, 工业射频设备的投资只相当于微波设备投资的一半。

(二) 缺点

射频技术加热物体时容易出现热偏移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伴随温度升高, 无聊内部介电损耗因子体积逐渐增大, 若此时物体内部温度不均匀, 则射频能量会向温度较高的部分集中, 造成局部过热。由此可见, 使用射频技术加热物体时, 若物体自身磁场分布或初始温度不均匀, 则会影响加热均匀性。但是, 采用射频技术的加热系统自身磁场分布复杂性不高, 其电磁场模式可以利用计算机加以模拟, 以此避免热偏移现象的出现。

二、射频技术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目前, 射频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主要以干燥技术, 杀虫杀菌技术, 保鲜技术, 烹制技术为主。其中, 应用最为成功的就是在饼干类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干燥环节。已经出现了能够用于商业化生产, 数量众多, 技术先进的射频干燥设备。研究表明, 相较于传统杀菌模式, 采用射频技术作为杀菌技术, 对面包, 火腿, 通心粉都食物进行处理, 能够有效杀灭其中的微生物, 从而使得物品保质期更长。射频技术杀菌处理时间仅为传统热风处理时间的三十分之一。而射频技术对物体的初始化温度要求更低。射频技术还可以用于鸡肉, 牛肉等肉类的烹制。利用射频加热结合循环水加热的方式处理牛肉, 其所需加热时间仅为传统蒸汽加热时间的百分之二十五且加热后的牛肉制品不存在明显差异。利用质构仪对样品进行测量, 采用射频加热处理的牛肉韧性较蒸汽加热牛肉低。而射频处理鸡肉样品则比蒸汽加热鸡肉制品表现出更低的脂肪氧化率。射频技术还能够作为保险技术使用。以苹果为例, 射频处理, 脉冲处理, 热水处理等方式都能够杀灭苹果小卷蛾, 而采用热水, 射频联合处理后, 苹果保鲜能力明显提升。

三、射频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限于研究早期测量技术的落后, 测量方法的欠缺, 导致围绕射频技术展开的研究工作具备较强的模糊性。

首先, 研究射频技术离不开物料介电性的研究。由于没有全面的数据记载和标准化的理论, 导致对射频加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 与基于传统杀菌方式产生的数据相比, 利用射频进行灭菌处理能够对产品保质期和产品品质产生影响的统计资料很少, 无法做出鲜明对比。

第三, 目前, 对于射频加热过程中的数值实施的测量, 统计, 计算, 模拟等工作深入程度不够, 导致对于加热过程中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等情况无法进行更准确的把握, 直接影响到生产工艺的优化及产品品质的提升。

最后, 射频加热过程中, 由于受到尖角效应的影响, 物体边角处容易出现过热现象, 需要结合循环水处理, 机械搅拌等方式予以解决。

此外, 当前已经商业化应用的射频加热设备大多用于饼干等焙烤制品的干燥, 设备存在射频场均匀性差等缺点, 需要进一步提高电感布局。

四、结语

作为全新的热处理技术, 射频技术在农产品加工, 食品生产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尤其表现在食品干燥, 杀虫杀菌处理, 肉制品烹制等方面。射频技术能够对食品加工中使用的传统工艺做出有效改进。伴随社会发展, 人类所具备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提升, 对食品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射频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泛。但应当明确的是, 当前射频技术理论体系缺乏完善性, 射频技术加工工艺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科研人员继续努力研究。

摘要:射频的本质是一种频率介于3k Hz到300MHz之间的电磁波。射频穿透物体内部时, 通过激发物体内部电离子迁移完成电能向热能的转换, 最终产生加热物体的效果。本文介绍了射频技术的概念, 技术优缺点以及其在农产品加工, 食品安全加工等领域的应用现状, 并根据射频技术所具备的穿透深度大, 加热可选择性, 含水率平衡等热点, 提出该技术在进行农产品干燥处理, 杀菌灭虫处理, 热处理时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农产品,食品,射频,干燥,杀虫,灭菌

参考文献

[1]孙峰.射频技术在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 2014, (12) :214-215.

[2]施火结, 张绍英, 郑文鑫, 等.国外射频波农产品产后虫害控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19 (5) :197-202.

食品和农产品 篇5

整治工作汇报

我村根据《东莞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暗访检查行动方案》、《常平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以及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部署,联同其它职能部门共同努力,狠抓落实我村辖区内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我村的整治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为了便于追踪、掌握我村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确保整治工作能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我村专门成立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我村定时召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对全村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并作出部署,深入到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进行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大检查。

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

我村通过制作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力求在全村大造声势,科学引导正确的消费观,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能力。自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以来,我村制作了4条标语,分发有关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资料200余份,发给企业约30多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手册》,形成了良好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氛围。

三、扎实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清查工作

为贯彻落实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于10月21日我村整治工作小组共出动了10人次对辖区内的“四小”场所进行全面的摸底清查并一一造册,清查工作共进行了4天。对无营业执照的“四小”场所,我村已派发了“催办营业执照通知书”并一一造册,命令经营主于11月10日前办理好营业执照,否则,将作停水停电处理。

食品和农产品 篇6

[关键词]有机食品发展优势问题

一、有机食品简介

有机食品这一名词是从英文 Organic Food 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有机食品是一类真正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和我们所说的绿色食品也不完全等同。事实上,有机食品对大气、水土等生产地的要求更严格。农民需要为庄稼除草而不能直接喷洒除草剂;为了防止害虫的侵袭,还得盖上植物做的防护网;有机食品生产区和常规农田之间还要有隔离带等等。而绿色食品的生产则没有这些规定,而且对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也只是限制使用,并没有完全禁止。总之,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要求更严、档次更高,生产难度更大,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体系,采用相应的替代技术。有机食品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原料须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纪录档案;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

二、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的原因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在《WTO/SPS》 和《WTO/TBT》协议中,赋予了技术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的权利。如TBT规定,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者,针对发展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未计入环境保护成本,极力主张把农产品进口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在国际化标准组织中利用其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国际标准,为其实行绿色壁垒寻找合法依据。许多国家通过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标准,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来控制食品进口。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更严峻挑战:如我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政府根据修订后的《食品卫生法》,将于2006年6月起正式实施了《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设定了进口食品、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近五万个暂定标准,大幅度抬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盟,于2006年1月开始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新法规,该法规更注意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不仅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食品符合食品生产安全标准,而且从食品生产的初始阶段和每一个环节也要符合标准。这意味着我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将面临着更大压力。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是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国际化消费趋势的影响

随着国外消费者日益关注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关注蔬菜农药残毒和化肥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们开始拒绝滥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抗氧化剂、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甚至对转基因食品也敬而远之。有机食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他们的有机食品基本靠进口,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调查结果表明,过去六年中,年均销量增长20%,2000年销售额达到近30亿美元。德国农业部计划10年后,德国市场上的有机食品比例将从目前的2.5%提高到20%。

3.提高我国农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美国目前用有机方法培育出来的水果和蔬菜,也只占到总产量的2%,而价格比一般食品高出近一倍。因不使用化学物品,有机农產品单产为常规种植单产的60%~80%,但其销售价格却比常规农产品高出数倍。但国际市场看好有机食品,即使有高反倾销税率和进口数量的限制,也能得到发达国家居民的喜爱。因此,发展有机食品的出口,农民可从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和较低的投入两方面获得收益。这样,既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又可缓解中国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从趋势看,有机食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我国近几年的年出口增长率都在30%以上。

三、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的现状和优势

1.不容乐观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础弱,现仅停留在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的生产和加工上,离国际上通行的有机食品标准相差很远。另外,我国出口农产品因缺乏全面的有机食品认证标志,造成发达国家对中国食品的信任度降低,从而丧失了一部分优势。不过近年来,由于观念的逐渐转变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我国已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有几十万亩,颁证产品主要有谷物、豆类、蔬菜、饮品、中草药等类别的近100个品种,其中大部分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市场。当然,这些出口的数量在世界有机食品的贸易份额中所占比例很小。

2.不可忽略的优势

从各方面条件看,我国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出口有机食品的潜在优势。首先,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以传统的农业栽培方法为主,我国农民对此十分熟悉,易接受和理解并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其次,虽然我国一些地区的化肥和农药用量相当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受污染程度仍较低,因此便于转化其方式并且转化成本也较低。此外,我国仍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山区、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少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大面积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具有悠久的有机农业耕作技术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基础。那些地区的农作物,只要对其生产和管理方法进行认证,事实上就是有机产品;再次,我国地域广大、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具有开发多种有机产品的潜力,一些欧洲国家不适宜种植或缺少的产品均可在我国进行开发生产,如中药材、野生浆果和非木材的林业产品等。

四、我国发展有机食品出口应注意的问题

1.从农产品的源头有效遏制污染源

在法规上对农药、兽药、渔药做出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规定,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从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安全出发,积极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引导农户科学防治虫害,并严格控制农药和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2.以抓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示范

重点是建立国家、产业、出口基地、加工企业和菜农四级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引进现代检测设备和技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出口检测中心;产业组织建立农产品出口质量追溯体系,以及时查找问题;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ISO14002环境质量管理,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可以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创新机制,强化导向,带动全国种植业、畜牧业、饲料工业、渔业、农垦、农机等各行业,加快推进,并使各产业、各环节在标准化进程中实现有机衔接,将农业标准化水平推上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与进口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通过合作或国外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到我国开展认证业务,使我国的有机食品认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3.研究推广新技术,优化有机食品的品种

要在国内外有机食品的技术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点,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完善有机食品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高效无残留农药和综合防治技术。在有机农产品的品种上,应积极选择抗病性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而农产品的选择,应选择基础好、容易转换成有机食品和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如弥猴桃、山芋、茶叶等),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系列产品(如有机大豆——酱油、豆奶粉、黄豆芽、豆腐,有机茶饮,新鲜果汁等)。

4.改变经营模式

应改变农产品出口中散兵游击式的经营方式。大力推行集团式的大规模、统一经营管理的方式,建立外向型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基地,在生产、加工、出口等环节上统一执行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发挥集团经营的优势,统一出口价格,争创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周建明:我国应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出口,[N].国际商报.2006,2,4

[2]www.greenfood.hl.cn

[3]www.fm77.com

[4]张萍:我国蔬菜可持续出口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2006,(3)

[5]德银:我国农产品出口障碍与有机农业发展, [J].农业经济. 2004,(03)

食品和农产品 篇7

1 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 (以下简称“禾丰”) 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 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 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 (以下简称“泰昌”) 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 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 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 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 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 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 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 拓界合作的优势

2.1 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 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 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 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 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 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 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 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 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 以禾丰为平台 (果蔬专业厂) , 扩大定单范围, 泰昌提供资金支持, 协助生产, 提高产能, 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 禾丰提供资金支持, 协助生产, 提高市场占有率, 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 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 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 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 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 (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 , 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2.3 变废为宝, 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 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 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 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 (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 , 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 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 增加利润。

3 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 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 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 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 提高产品利润, 提升品牌形象, 增强市场竞争力。

3.1 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 但冬春季的蔬菜 (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 相对夏秋季节, 品种单一、价格较贵, 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 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 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 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 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 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 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 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 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 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 实施多品牌战略, 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 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 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 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产品档次, 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 (黄、紫) 、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 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 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 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 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 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 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 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 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 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 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 而不束缚生产力, 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 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 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 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 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摘要:从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的困境出发, 客观分析了两者拓界合作的前景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拓界合作,案例,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任湘怡, 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 2008 (3) :21.

[2]刘小锋, 林阿春.农业高校与农业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探讨[J].福建经济, 2003 (8) :30.

[3]吴春雅, 郭锦墉.中小农业企业合作营销伙伴选择选票体系的建议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12) :580-584.

食品和农产品 篇8

一、食品包装机械的展示设计

食品包装机械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特殊产品, 其展示形式有限, 但作为一种产品, 其在展示上有共通之处。例如大型食品包装机械展会和公司陈列。无论是展会, 还是内部陈列, 网络静态或者是动态图片的展示, 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最贴合产品本身特性的展示。

随着食品包装机械产品种类和展示要求的不断变化, 展示本身的要求也更多样和更苛刻, 包装机械展示设计便应运而生。随着相关食品企业的观看体验需求的上升, 包装机械生产企业必须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从而提升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食品包装机械展示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一) 提升生产企业自身水准

食品包装机械产品的种类繁多, 功能不同, 因而在对其进行展示设计时, 首先必须对展示的主体以及空间布置、表达形式、展示时间等有所了解, 对于浏览公司网页的体验需求的研究有所涉及, 将其作为展示设计的基础和重要前提。

食品包装机械产品本身是一类复杂的产品, 包括不同的产品线与复杂的功能模块, 因而即便是公司内部工作人员, 对于自身产品也无法做到全面了解, 从而丧失了产品展示设计的基础, 不利于销售。因此, 为了更好地实现产品展示设计, 就必须要求员工主动的去了解自家产品, 同时好的产品展示又能帮助员工更全面的了解自家产品, 从而实现一个双向的良性互动, 进而逐步提高产品本身和展示的设计水平, 最终达到促销和推广企业形象的目的。

展示设计涉及企业多个部门, 从市场与销售部门对消费者的市场调研以及对于产品的竞品分析, 获悉消费者期望, 从而制定展示策略;从市场部门获悉的数据又能成为网络及展会展示平台的数据来源, 从而帮助设计部门了解展示所需的设计表达意向;而展会现场则需要人事部门的人员调动以及财务部门对于相关资金花费的核算与统筹等。

因此, 在展示设计流程中的相互合作能够有效的加深各部门间的联系, 促进沟通, 为企业良性运转和和谐的内部环境的建立带来强有力的动力。

(二) 利于企业的形象推广与发展

1. 帮助完善企业的销售途径和网络及市场占有率

食品包装机械生产商在对自身产品进行展示设计的过程中, 如何吸引消费者眼球, 从而签下订单, 销售产品, 获取利润, 这对企业来说很重要。食品包装机械其功能和形态结构、体量大小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高昂的售价, 一旦出现销售不利的情况, 导致资金链断裂, 对于企业整体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危险。因此, 针对不同的消费者, 在已确立的展销区域, 随着展示的进行形成一个销售网络, 并随着网络的壮大, 逐渐完善整个企业的销售网络。以生产速溶咖啡的条装生产线为例, 其展示对象是速溶咖啡生产企业, 其对包装生产效率及机器的操作难易度更为关注, 其主要活动范围也是机械装备大型展销会。因此针对这类消费者, 展示整个条装咖啡的完整动态生产流程来体现自身产品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同时配以详细讲解以及相关宣传彩页和企业文化礼品, 来加深人们对于该品牌的认知程度, 从而实现企业品牌价值推广, 建立长久有效的销售网络。

随着展示技术的发展, 网络展示也成为了企业表达自身的一个重要途径。食品包装机械生产商可以依据产品的特性, 通过网络展示技术搭建网络展示平台, 以多维度的展示方式去增加产品与消费者的互动, 满足多种人群的观看体验需求, 以此来加深其理解, 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同时, 网络展示平台与电子商务相结合, 颠覆传统机械产品的销售路径, 建立全新销售网络, 营造更好的销售氛围, 完善企业的销售途径和网络。

多维度的展示平台、途径与方式使食品包装机械的功能特点得以完美展示, 在增加产品的曝光率的同时, 也带来产品销售业绩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就展销会来说, 优秀独特的展示流程可以促进产品的潜在的购买洽谈意向的增长, 从而促进最终的交易量; (2) 大型展会有助于宣传企业文化特色和品牌, 以此来加深消费者的品牌记忆, 促进产品的远期销售愿景。

2. 节约企业的宣传成本

企业想要获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除了自身产品的优良品质之外, 相关的产品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电视广告、网络的宣传、市场策划等并不能保证其达到传达效果, 无法立即获取消费者的信任。食品包装机械的独特性更是造成了其在宣传过程中的需要采用更为直观的方式以迅速聚集消费者对于企业和产品的信赖, 通过消费者在展会现场对产品的近距离接触, 建立对企业的信赖, 这对企业的销售业绩和品牌推广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 交互式的网络展示以更有趣的方式帮助用户理解产品的功能和运作方式, 加强购买意向。这些良好的展示设计都可以克服传统的宣传方式带来的不足, 并且减少宣传成本。

三、结语

无论是从时代发展趋势来看, 还是从食品包装机械生产商品牌推广需求来看, 都需毫不犹豫的加强产品展示设计的力度与投入。同时, 在时代技术迅猛发展这一有利条件下, 充分听取消费者的体验需求, 大力倡导网络展示平台建设,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未来发展必经阶段。因此, 加强产品展示设计的力度, 为未来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本文分析了产品展示设计的概念以及当代食品包装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 提出了加强展示设计对于食品包装机械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从提升企业自身水准和利于企业形象推广与发展两方面阐述了展示设计的所能带来的积极作用, 从而证明了食品包装机械展示设计对这一传统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食品包装机械,展示设计,市场竞争,企业

参考文献

[1]丁立斌.论产品展示设计的必要性[J].包装工程, 2013 (10) .

[2]陈志刚, 耿涛, 章聿.浅谈产品交互式展示设计[J].大众文艺, 2011 (18) .

[3]韩斌.展示设计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6.

食品和农产品 篇9

(一) 加强领导与上下联动相结合。

打赢这场特殊战役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并充分调动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形成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我们一是建立了从省到市、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机构。省政府专门成立由省长任组长、五位副省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 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的领导。各市、县也都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各市市委书记、市长靠前指挥, 亲自带队深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督查指导。二是细化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和我省实际, 制定下发了8个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细化整治任务、内容和目标要求。三是进行大规模、全覆盖的宣传发动。自2007年8月下旬以来, 先后召开全省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誓师大会和质量工作会议。11月5日, 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有10万余人参加的全省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收听收看对象直接覆盖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业等基层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会后组织参加学习的人数超过100万人。四是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网络和橱窗专栏等媒体的作用, 形成“街头有标语、路边有广告、电视有专题、报纸有专版、企业有画册”的强大宣传攻势。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制作画册、手册、光碟等宣传资料1000多万份, 悬挂宣传标语3万多条, 在各类媒体发布新闻信息1万余则。各市县区、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采取一切可用的办法、手段和形式, 如采用电视直播、宣讲会、专题培训、在人流集中地进行宣讲、派发宣传资料等强化宣传, 大造舆论, 使这次专项整治的目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 各负其责与协调配合相结合。

专项整治能否取得实效, 最重要的是要把责任落到实处, 形成各级党政及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省政府派出了由省直厅局长或副厅局长为组长的21个工作组, 分赴21个地级以上市指导、检查督促各地按国家和省的要求抓好专项整治, 突出抓好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的责任制落实。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专项整治负总责, 负有专项监管职能的经贸、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海洋渔业、检验检疫等部门, 对专项整治任务逐个落实定时间、定任务、定人员、定措施的“四定”要求, 做到各负其责、分口把关。强化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对其生产、销售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责, 对检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督促抓好整改落实。许多企业表示, 专项整治帮助企业建立了一整套确保产品质量的规章制度和生产经营规范, 使企业赢得了商机、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客户, 由衷地拥护专项整治。在明确责任、各负其责的基础上, 各监管部门、执法部门协调配合, 形成整治合力。如工商、卫生部门主动沟通协商并联合下发文件, 解决了小餐饮、小食杂店发放卫生许可证和临时营业执照的老大难问题。食品药品监管、工商部门加强合作与移送管理, 禁止和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通过努力, 全省形成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专项整治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发动”的专项整治合力。

(三) 整体推进与攻坚克难相结合。

我省外来人口多, 专项整治工作面广、任务量大。为此, 我们采取“整体推进、全面整治”的办法, 按照“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细节不放过”的要求, 一方面周密部署, 保证整治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不留盲区和死角。另一方面抓住要害, 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特别对问题突出、隐患较多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五小”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重点整治。对小作坊, 推广园区集中生产、集中管理、集中检验、集中监管模式。对小餐馆推行量化分级管理, 实行“一店一策”。对小摊点、小商店、小食杂店突出抓规范, 统一印制有关表格资料, 帮助完善索证索票、建立台帐制度。通过这些措施, 既规范了“五小”生产经营活动, 保障了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 又满足和方便了不同类别群众的需要。

(四) 依法整治与加强服务相结合。

整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坚持边整边改边服务。专项整治以来, 坚持以法律法规特别是国务院《特别规定》为依据和准绳, 坚决打击查处各种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全省先后出动执法人员96.8万人次, 查处案件14212起, 取缔无证照经营主体44811家。与此同时, 通过积极开展服务, 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如指导企业做好整改、完善基本条件, 使8万多家企业取得经营许可证;加强对企业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共免费培训近100万人 (次) ;帮助出口企业应对国际技术壁垒、规避风险, 湛江国联水产成为国内首家冲破美自动扣留措施的企业, 茂名佳辉食品公司从出口食品违规企业黑名单中剔除等。

(五) 常规监管与科学监管相结合。

监管促规范, 规范保安全。我们在不断强化日常巡查抽查、查稽查验、清理整顿、处罚取缔、明查暗访等常规监管的同时, 高度重视运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促进监管工作的科学化, 提高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针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 并结合以往所进行的日常监管, 我省强化了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检测。不断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对集贸市场、批发中心、大型商厦等场所开展大规模、多频次的检验检测, 把好市场准入关。修制和完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并结合实际推行企业联盟标准, 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类标准, 促进产品质量提高。二是建立电子监管监测网络体系。建立了食品安全稽查工作信息平台、餐饮单位从业人员健康信息查询等基础数据库。加快对产品质量实施电子监管步伐, 目前入网企业达6500家, 激活上市企业1920家。三是大力推行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电子化模式。对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生产工艺等关键控制点检测数据及时进行采集和监控, 同时积极探索电子标签技术在供港活猪、出口烤鳗等食品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六)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在专项整治行动中, 我们一方面通过整治发现生产经营单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 另一方面也通过整治发现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研究改进措施和办法, 促使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结合专项整治和日常工作, 我们一是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责任制。全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都明确将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纳入地方工作考核目标, 并确定为长期制度。在药品监管方面,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药品生产质量受权人制度。二是建立完善覆盖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品生产环节监管方面, 正在探索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在流通和消费环节监管方面, 实施规范统一的索证索票和台帐制度, 初步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在弥补行政执法力量不足方面, 探索建立了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巡查员、协管员、社会信息员制度。三是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制定了《全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组建食品安全专家组。实施定期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制度和突发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专家评估制度。

经过努力, 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大重点”专项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 “8大专项整治任务”基本完成, “20项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特别是“12个100%”的专项整治目标全部完成。药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药品注册品种现场核查和批准文号清查工作100%完成, 特殊药品实现全国统一监管码的“一品一码”实时监控, 药品经营企业挂靠经营、超方式和超范围经营药品等问题基本解决。从总体上看, 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高, 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提升。

深化认识, 再接再厉, 确保专项整治目标全面实现

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对我省来说, 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更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事关广东改革开放形象。专项整治愈是深入, 我们对其重大意义的认识愈是深刻, 愈是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第一,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开展专项整治, 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广东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时期。通过专项整治, 突出解决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将有力地促进改变粗放的生产和管理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完全符合十七大的精神,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同时更是实现广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开展专项整治, 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是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 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社会反响热烈, 人民群众拥护并积极参与。能有这样的效应, 就是因为它得民心、顺民意, 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目前我省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与广大群众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如果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就会受损,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受到打击。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大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安心, 是民生之首、民心之系, 全面实现这次专项整治的目标任务, 才能更好体现党和政府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开展专项整治, 是树立和维护广东良好形象, 提高我省产品竞争力的具体行动。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 是全国经济大省、出口大省, 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 进出口货物量大、品种多, 同时也是港澳市场农副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高低不仅关系企业的信誉, 也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质量就是品牌和信誉, 安全就是市场和效益。通过开展专项整治, 发现和消除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隐患, 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创造质量过硬的产品, 才能不断提高广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树立和维护“广东制造”、“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第四,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开展专项整治, 开辟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新途径。全国性开展专项整治的总体要求是:建立健全两个链条、一个体系、一个网络, 核心是可追溯。这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着眼于推进对企业实施全面监管、科学监管, 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我省通过高强度的联合集中整治行动, 夯实了质量溯源体系基础, 解决了不少监管痼疾, 初步理顺了监管链条, 建立了全过程监管网络, 这无疑为我省今后完善和落实长效监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本质水平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我省的专项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 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 仍有不小差距, 特别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 我省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经济总量大、经贸往来频繁、外来务工者数量多等因素, 容易给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任务任重道远。

巩固成果, 形成机制, 着眼于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

确保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把它放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来抓, 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立足以质取胜, 坚持走质量振兴的发展道路。大力转变发展方式,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全方位加强质量工作, 开展质量兴省、质量兴市、质量兴县、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培育名牌产品, 并努力把名牌产品培育成拳头产品, 推进企业实现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 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依托特色产业、产业集群和专业镇, 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域品牌。

二是完善监管体系, 坚持从源头抓质量。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强农产品日常监测。运用生产评价、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 严把市场准入关, 特别是进一步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各类产品严格生产许可条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探索在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等高风险品种生产企业中派驻监管员制度, 加强对高风险药品生产的动态监管, 总结完善药品生产质量受权人制度。规范出口食品秩序, 继续推行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 推行电子监管。首先在珠三角地区乡镇一级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站, 完善质量协管员和食品巡查员制度, 健全质量安全的基层监管网络。

三是大力推进技术标准实施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坚持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 通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相结合, 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争取更多的“广东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突出做好食品、农用品和日用消费品等涉及安全、关系民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行政执法。

四是重视技术基础建设, 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研发及检测平台。以国家级质检中心、口岸药品检验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和检验检疫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龙头, 加强各类质量信息、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着力为各类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为食品药品安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认真解决信用缺失问题, 真正取信于民, 造福人民群众。建立覆盖全省所有企业的信息数据库, 作为信用评价的数据基础。海关、税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等监管部门结合日常监管工作, 抓紧制定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信用等级标准, 建立信用档案, 试行信用等级分类监管, 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共同参与, 建立企业信用记录、评估、奖励、失信警示和惩戒机制, 健全全社会资源共享的企业信用档案, 提高企业征信水平。

广东省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12个100%”目标全部完成

1、大中城市的3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监测范围;

2、6638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获得生产许可证;

3、7086家食品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

4、6261个县城以上城市的市场、超市100%建立索证索票制度;

5、321757个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

6、172933家县城以上城市的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

7、县城以上城市定点屠宰率实现100%;

8、县城以上城市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9、5996家10类消费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

10、已查获的2673吨非法进口的肉类、水果、废物100%实行退货或销毁;

11、1263个出口食品基地100%得到清查;

12、30285批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

资料链接

加快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国务院1月16日召开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总结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吴仪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 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 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维护国家形象;容忍假冒伪劣, 就是容忍对人民利益的侵犯和对国家形象的损害。

吴仪说, 在全国范围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是国务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部署, 是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 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国政府形象的特殊战役。从去年8月下旬部署以来, 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 我们成功地打赢了这场战役, 达到了预期目的。专项整治确定的八项任务、20个工作目标及12个100%的量化指标总体上全部实现, 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吴仪强调, 这次专项整治取得的成果还只是阶段性的, 巩固扩大专项整治成果, 必须建设长效机制, 把两个链条、两个体系、一个网络的建设真正纳入法制轨道。为此, 她提出八个方面要求: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具有强烈的质量安全意识。二是加强宣传教育, 培养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良好习惯, 努力形成不生产、不销售、不购买、不使用假冒伪劣商品的社会环境。三是用好法律武器。要知法懂法, 依法办事, 严格执法,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的机制。四是坚持有权必有责、有权必问责。明确和落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五是坚持整扶相济, 管建结合, “查、治、管、辅、建”同步进行。六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并积极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等信息化建设。七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部门的协调配合, 做到无论哪一个环节都有人管, 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处理。八是善于总结经验, 及时发现和推广基层好的做法。

积极部署和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巩固深化年活动

2008年2月28日上午, 广东省政府召开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 总结前阶段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部署下阶段工作, 并就如何巩固专项整治成果, 建立长效机制等提出具体要求。广东省副省长佟星出席会议并讲话, 佟星指出, 去年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在制度规范建设、解决难点重点问题、创新监管模式、加强部门配合协作以及推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食品和农产品 篇10

1 关于农产品的概念辨析

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 该法第二条规定“该法所称农产品, 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 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同时,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草案) 审议结果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农产品的概念:“本法所称农产品, 仅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 即在农业活动中直接获得的未经加工的以及经过简单处理 (分拣、清洗、切割、冷冻、包装等) 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不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制作的产品”。据此2种解释, 显然覆盖范围不同, 前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出现, 后者却没有出现, 而且在概念表述中出现的“农业”、“农业活动”、“初级产品”、“及其产品”理解起来特别费劲, 易导致人类对农产品概念的模糊理解[1], 存在部门监管职责分工不清的问题。2013年, 新修订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阐述“本法所称农业, 是指林业、种植业、渔业和畜牧业等产业, 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1]。按照这一定义, 野外采蘑菇、上山打野兔、野外采蜂蜜、野外采沙棘、野外采杨槐花、野外采苦苦菜、野外采荠菜、野外采木耳等行为就不属于农业的范畴, 也不属于农业活动, 因为这些东西的获得没有经过人类有目的地通过种植和养殖过程进行生产和管理, 而是自然生产, 但事实上通过捕获和采摘的上述东西绝对是农产品。再则, 去皮、剥壳、捻、梳、粉碎 (碾磨) 、打蜡、宰杀、腿毛、分级、脱水 (包括凉晒和烘干) 等属于对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的简单处理未表述进去。对“及其产品”的概念也没有做解释, 实际上, “及其产品”就是指人类通过种植、养殖、采摘、捕获 (捕捞) 等方式获得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在一定环境下经过自身生长转化的产品。比如各种豆芽菜、蒜苗等就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及其产品。此外, 2种解释中先后出现了“获得”、“直接获得”, 表述不够精炼而且较乱。近年来, 许多学者围绕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与食品方面的立法, 参照《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和2005年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附件《食用农产品范围注释》等书籍解释和相关文件规定, 开展了关于农产品的概念及分类探讨[2], 但大多都只是指出了概念表述中的不足, 并未就农产品的概念提出比较科学合理的表述。基于以上各方面原因, 笔者认为, 可以将农产品的概念表述为:“是指人类通过种植、养殖、采摘、捕获 (捕捞) 等方式获得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产品和其在一定环境下经过自身生长转化的产品, 以及对其经过去皮、剥壳、捻、梳、粉碎 (碾磨) 、打蜡、分拣 (分级) 、脱水 (包括凉晒和烘干) 、宰杀、腿毛、清洗、切割、冷冻、包装等简单处理的产品。”以此概念看, 如各种材质的木材、各种中药材、烟草、罂粟、棉花、大麻、各类豆芽菜、蒜苗、猪下水、蚕茧、蛇毒、竹笋、芦笋、茶青、羊毛、羊皮、小茴香、花椒叶、花椒等都属于农产品, 农产品有可食饮用与不可食饮用之分。这样既避免了表述上概念套概念而解释不清的问题, 又避免了对一些农产品遗漏而覆盖范围不广的问题;既有利于新监管体制下对环节的监管, 又有利于对品种的监管[3]。

2 关于食用农产品的概念辨析

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 该法第二条第五款规定:“食用农产品是指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分析这一表述, 此概念未把可供人类饮用的农产品包括进去, 同样存在对农产品品种监管上的漏洞和概念理解模糊的问题。笔者认为, 按照前述对农产品的概念表述, 可以将食用农产品的概念表述为:“是指可供人食用、饮用的通过种植、养殖、采摘、捕获 (捕捞) 等方式获得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产品和其在一定环境下经过自身生长转化的产品, 以及对其经过去皮、剥壳、粉碎 (碾磨) 、捻、梳、打蜡、分拣 (分级) 、脱水 (包括凉晒和烘干) 、宰杀、腿毛、清洗、切割、冷冻、包装等简单处理的产品”[4]。以此概念看, 如棉花、烟草、大麻、蛇毒、腌菜、咸菜、盐渍菜、果脯、蜜饯、炒制果仁及坚果、经过发酵的茶叶等不属于食用农产品, 而如面粉、大米、茶青、各类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则属于食用农产品。显然, 食用农产品的覆盖范围要比农产品的覆盖范围小得多, 食用农产品是农产品的真子集。在此概念下, 2005年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附件《食用农产品范围注释》中关于对食用农产品的划分已不适应新监管体制下监管的需要, 还需要从国家层面组织进行修改和另行划分。

3 关于食品的概念辨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从新监管体制下仔细分析, 这一概念表述还是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那就是对“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 让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而且对保健食品禁用物品没有在食品的概念中加以限制。基于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 可以将食品的概念表述为:“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5]。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详见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2〕51号) 的规定”。按照这一概念表述, 显然保健食品也属于食品, 但含有保健食品禁用物品的物品不在食品的范畴。保健食品禁用物品有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米壳 (罂粟壳) 、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生狼毒、白降丹、石蒜、闹羊花、青娘虫、鱼藤、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砒石 (白砒、红砒、砒霜) 、草乌、香加皮 (杠柳皮) 、骆驼蓬、鬼臼、莽草、六角莲、长春花、甘遂、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天仙子、巴豆、水银、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雄黄、雷公藤、关木通、颠茄、藜芦、蟾酥, 共59个。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有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丁香、小蓟、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玉竹、高良姜、淡竹叶、甘草、白芷、蝮蛇、橘皮、薄荷、白果、白扁豆、决明子、鲜白茅根、鲜芦根、薏苡仁、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黄芥子、黄精、紫苏、杏仁 (甜、苦) 、沙棘、牡蛎、芡实、花椒、麦芽、昆布、八角茴香、刀豆、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 (生姜、干姜) 、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山药、山楂、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益智仁、荷叶、莱菔子、火麻仁、代代花、莲子、淡豆豉、菊花、菊苣、紫苏籽、小茴香、枣 (大枣、酸枣、黑枣) 、葛根、黑芝麻、黑胡椒、白扁豆花、龙眼肉 (桂圆) 、槐米、槐花、蒲公英、赤小豆、阿胶、鸡内金、蜂蜜、榧子、酸枣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共87个。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有杜仲、杜仲叶、沙苑子、人参、人参叶、人参果、女贞子、吴茱萸、怀牛膝、山茱萸、五味子、升麻、巴戟天、金樱子、青皮、木香、木贼、牛蒡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牛蒡根、车前子、生地黄、生何首乌、石决明、石斛 (需提供可使用证明) 、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川芎、丹参、五加皮、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三七、土茯苓、大蓟、泽兰、泽泻、玫瑰花、平贝母、玄参、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珍珠、绞股蓝、天门冬、天麻、太子参、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川牛膝、川贝母、积雪草、淫羊藿、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车前草、北沙参、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共114个。

根据上文所述概念看, 如甘草就是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不是称之为食品而是纯粹的药品;生姜、干姜、肉桂、丁香、小茴香、山楂、杏仁 (甜、苦) 、沙棘等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人参、西洋参是保健食品;罂粟壳不是食品。这样既直观又好理解。

摘要:从新的食品监管体制下对目前法律层面农产品、食用农产品和食品的概念进行了解剖分析, 指出了概念表述中的漏洞和不足, 提出了比较完善的概念表述。

关键词:农产品,食用农产品,食品,概念,辨析

参考文献

[1]李迎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问题的再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3) :11-13.

[2]毛雪飞, 王敏, 汤晓艳, 等.我国农产品分类现状分析与探讨——以种植业产品为例[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2 (1) :58-62.

[3]邱雅敏.食用农产品许可辨析[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0 (5) :47-50.

[4]李娜.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 2011.

食品电烤炉产品质量欠佳 篇11

食品电烤炉产品是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的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曾于1999年、2000年两次对食品电烤炉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分别为26.2%和65.2%。

此次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

1、标志和使用说明书不规范。生产企业通过铭牌和使用说明书传达给用户的文字、符号信息是保证用户安全操作、正确使用产品的重要措施,此次抽查中有10种产品该项不合格。有的产品未标明电源性质符号;有的标志不符合标准要求。另外,很多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互相照抄套用,意思表达不明确,缺少标准规定的必备内容,不能指导用户正确操作和安全使用产品。

2、非正常工作项目不合格。标准规定,器具在其正常工作的温度控制装置失效状态下通电运行,不能发生绝缘损坏电击伤人、非金属材料过热引发火灾等危险。这就要求器具在设计上要实现"双重保护",必须配置在温控器失效状态下防止器具过热的热断路器,未安装合格的过热保护装置的电烤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次抽查9种不合格产品中有7种产品是未安装热断路器。

3、工作温度下的电气绝缘和泄漏电流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工作温度下的电气绝缘和泄漏电流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在高温条件下,电气绝缘性能下降,如发生击穿或泄漏电流超标可能危及操作者或其他人员的安全,此次抽查中有6种产品该项不合格。有的产品电热丝绝缘存在质量缺陷,使烤炉在最高工作温度条件下,不能承受1000V的电气强度试验。

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有些企业对标准理解不准确,缺乏检测手段,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选用质量低劣元件,简化产品的结构和工艺,以节省材料和加工成本,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

针对此次抽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要求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加强食品电烤炉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国标的贯彻实施,帮助生产企业理解、掌握标准的规定,对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加强监管,督促整改,促使企业质量意识的提高,从而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水平。

另外,建议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食品和农产品 篇1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王志刚, 2003) , 80年代的研究主要在管理模式上, 强调经济效益及成本分析是提高食品安全及质量需求的主要方法。1986年Katherine Clancy在相关著作中主要关注消费者对公共政策的反应。1987年美国康耐提卡大学成立了一个地区研究项目, 有组织地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消费者个人特征影响其接纳信息和应用风险信息的能力。Caswell从1988年开始在康耐提卡大学从经济学角度就食品质量安全以及营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先驱性研究。1989年Tanya Roberts和Van Ravensway观察到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流程原因, 认识到政府规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影响。1998年Riston和Li Weimai从保持可接受程度的食品安全的金融含义的角度出发, 提出安全和成本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认为人们期望食品安全的程度应该有一个安全的最优水平, 但由于风险知识不对称、食品安全是公共品、食品安全的社会成本以及客观科学根据和消费者观念的不一致等原因, 几乎很少市场经济的方法可以提供这种最优水平。

美国学者Jone Antle在1995年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和框架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规制进行了深入研究;1998年对食品生产部门进行高效率食品安全规制分析;1998年分析了政府和厂商采用HACCP规制措施对于提高肉类产业质量成本的影响, 分析了食品产业的产业组织和生产结构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1999年对食品安全规制在工厂层面上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深入分析;2000年对政府在肉类产业实施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进行了研究;2001年对食品安全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学分析。

目前, 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已经深入各个领域, 包括具体行业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厂商行为、消费者行为、政府行为和独立机构行为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食品安全标准和认证的关系等。

2、我国研究现状

在我国, 2004年由周应恒和霍丽玥最早使用“食品安全经济学”的概念。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食品安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怀 (2005) 、程言清和黄祖辉 (2003) 、刘小和 (2003) 、乔光华和辛盛鹏 (2002) 分别研究了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招回制度、食品安全标准、HACCP体系等, 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提出了相关建议。张云华、孔祥智和罗丹 (2004) 应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 从交易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及消费者需求与企业质量声誉的角度, 建立了一个简化的两阶段食品质量安全契约模型, 为安全食品供给的食品产业纵向契约协作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郑风田 (2003) 认为我国应该由粮食安全战略向食品安全战略转向。李标 (2004) 从“反公地悲剧”出发主张减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赵农和刘小鲁 (2005) 从政府进入管制方面实证研究了市场进入管制对于厂商最优质量水平和市场质量水平的影响。岳中刚 (2005) 从消费者、厂商、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原因入手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安排的变化。程启智和李光德 (2004)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历史变迁问题。贾利 (2002) 从我国食品安全形式逐渐恶化出发认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市场使用和政府失灵同时存在。林镝等 (2003) 提出了加强食品产业链的安全管理的思想。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 我国学者主要从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厂商行为的研究及政府规制与监管三方面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依然无法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解及解决框架。本文希望能从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农产品市场的秩序建设角度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农产品市场秩序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秩序是“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行动结构”, 即参与其间的个人遵循一般性规则并进行个人调试而展现出来的作为一种结果的状态。因此, 市场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一种, 可定义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 市场秩序的构成要素按照特定繁荣市场交易规则安排行为所形成的一种秩序状态。在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活动中, 个人对他人的行为就具有稳定的预见性, 秩序鼓励着信赖和信任并减少合作成本。秩序是市场高速运转的前提, 完善的市场秩序能够防止不利于改进社会或个人健康、安全的行为出现。

农产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 经济学研究都将农产品市场作为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但是农产品的质量信息在买者和卖者之间是不对称的, 农产品质量也不尽相同, 所以农产品市场也并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秩序能够调整由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 保护农产品市场的公平交易, 实现农产品市场给全社会带来的最大化福利, 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是指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 (私人收益) 与社会成本 (社会收益) 不一致的现象。依据成本和收益不能内生化的方向不同, 外部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消极的负外部性, 另一种是积极的正外部性。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也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市场上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产生的正外部性;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产生的负外部性。

(1) 正外部性的具体表现。安全食品的厂家生产了安全的合乎市场标准的高质量的食品, 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食品的同时也带来了食品消费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这种行为提高了整个市场的社会效应, 就此产生了正外部性。与此同时, 安全食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正面印象, 当消费者不能准确地分辨优质产品和伪劣产品时, 就可能凭借安全食品厂商留给他们的印象去购买食品, 其实买到的是劣质食品。结果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对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家也产生了正外部性, 无形中助长了劣质食品在市场的流通, 同时因为劣质食品的成本较安全食品要低, 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占据了安全食品的一定市场份额, 从而使生产安全食品厂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2) 负外部性的具体表现。消费者购买到的劣质食品不只损害其身体, 在其心理上也造成了购买阴影, 而且同样的感觉在消费者间的传递容易产生一种避免购买此类商品的症候群现象, 同时对市场上所有此类商品产生怀疑, 使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的利益受到损害。

由以上分析可见, 由于市场中出现的外部性现象, 使得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商的利益受到损害, 市场份额和收益都下降;而那些生产劣质食品的厂商也因为外部性现象的存在获得了上升的市场份额, 市场趋向有利于后者。这必然形成市场导向, 引导市场的资源配置向劣质食品转移, 安全食品在竞争中逐渐减少, 于是出现劣质食品充斥市场、排斥安全食品的困境, 导致市场失灵, 最终破坏市场秩序。

2、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 掌握信息充分则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掌握信息贫乏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只要有市场交易, 就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食品交易市场, 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会导致不安全食品问题的出现。

(1) 信息充分的市场。假如食品交易市场是个信息充分的市场, 那么食品的安全品质就很容易被获得, 就像简单问题的表象一样容易被人们所识别。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消费就将符合主流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 他们既按照偏好在收入及价格约束下购买所需数量的安全食品, 同时厂商也将根据时常需求和成本分析向市场提供安全的食品。

(2) 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在实际生活中, 食品市场是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消费者对于某些不安全的食品, 无论是在购买前还是在消费食品后都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其对健康的影响。生产者跟消费者对于商品信息的掌握量是不同的, 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 从而使消费者在自我保护方面处于弱势, 而一些生产者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实施机会主义, 欺骗消费者, 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使不安全食品充斥市场。

(3) 信息不确定的市场。某种程度上, 食品市场不仅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同时也是信息不确定的市场, 有些在市场上流通的食品, 生产者并没有比消费者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信息。如因为农药残留导致的不安全食品, 生产者也不一定知道在其商品中残留农药的多少及其是否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又如“苏丹红事件”中, 初期生产商也并不比消费者知道的多。因此, 尽管生产商在生产流通流域比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多, 但是对于食品的安全信息他们有时同样面临着不完全确定的问题。即使生产商完全掌握了这些安全信息, 也不能保证该信息能够完全准确的传递到消费者那里, 而且其传递的成本也是高昂的。

三、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

要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应抓住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农产品市场,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秩序来达到解决市场失灵、保证食品安全的目的。

1、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

农产品市场秩序的维护需要依靠农产品市场的内部市场规则, 主要依靠农产品市场的相关制度安排, 这些制度能界定和保护产权、降低交易费用、保护农产品市场公平的市场交易, 建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秩序、建立有序竞争的农产品市场。要做到规范安全的市场秩序, 就必须做到优价优质。创立并维护安全农产品的市场声誉, 政府有重点的对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抽检, 通过严格的奖惩措施, 加大生产者的违规成本, 提高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信任度。整合现有安全农产品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能, 合理分工, 使消费者更容易辨识安全农产品相关信息, 同类国家级安全农产品的认证职能应尽早合并, 并统一相应安全农产品标识。通过用消费者能简单读懂的信息来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对称, 建立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安排。

2、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食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食品在流通消费领域的安全性极易受到影响, 因此, 只有严格控制流通环节食物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整个食品链的安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体系的建设, 要重视以农产品物流为主导的农产品生产性物流, 即产前、产中、产后物流, 为农产品提供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化、一体化服务, 形成较长、较粗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其建设可以从政府及农产品物流企业两个角度出发。从政府角度来讲, 要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等;大力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 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物流的标准化建设, 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角度来讲, 要改进和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 改进包装技术, 加强在路途中的冷冻保鲜技术以及农产品物流增值技术的研究;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建设, 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整合农产品物流系统;进行农产品物流品牌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大生产大流通;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进程;开辟电子商务下的农产品物流新模式;借助第三方物流模式, 延伸农业化产业化链条。

3、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农产品质量信息分布不对称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 因而需要有效地制造和传播有利于消费者分辨的正确的市场信息, 只有消除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家想尽办法使之与其他生产不安全食品的厂家区分开来, 消费者依据此种信息来确定其是否愿意购买, 从而达到优质优价, 使生产不安全食品的厂商与生产安全食品的厂商不能形成博弈, 减少逆向选择行为, 改变安全食品在市场中不利的局面。在信息不对称的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上, 市场准入制是政府实施主体的制度设计。对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约束农业生产者的质量行为, 并为消费者提供依据。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 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 其通过政府向消费者传达正确的信息, 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 主要是严把市场入口的产品质量关, 使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产品可以进入市场, 不合格的拒之门外。重视农产品的全程监管, 加强标准检测认证等支撑体系建设, 积极推广农产品认证标签制度, 严惩违规行为。

4、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政策监管

市场失灵情况下存在的问题是自由市场机制自身不能完全解决的, 所以政府有必要采取行动进行调整, 更正自由市场机制下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薄弱的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对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除了依靠规范的市场秩序, 更主要要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监管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执法体系, 加大惩罚力度。在完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要实行责任追踪制度, 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其产品的过程中对其健康造成损害, 要追究生产者和提供者的责任, 赔偿消费者的损失。由此来增加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机会成本, 使其从事这种行为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 从而遏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同时也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市场质量水平的消息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冯立果:食品安全问题:市场分析与规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2]王兆峰、张海燕: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宁:我国食品安全社会规制的经济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3) .

[4]周应恒、霍丽玥:食品安全经济学导入极其研究动态[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8) .

[5]蒲应龚:兼顾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4) .

[6]李苏、韩科峰: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现象[J].市场论坛, 2006 (2) .

[7]李勇、任国元、杨万江: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及政府干预[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3) .

[8]黄德义: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 2005 (12) .

上一篇:识别标准下一篇:传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