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共11篇)
货币银行学教学 篇1
对货币供给的理解是掌握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以及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前提, 因此货币供给的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 货币供给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在《货币银行学》中货币供给部分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货币供给中的教学难点
在长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实践中, 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交流、作业和考试等手段, 我们发现在货币供给教学中, 授课对象经常遇到的典型疑难问题有这样一些:存款派生模型比较抽象, 授课对象对存款派生模型无限派生的假定难以理解, 通过T型账户阐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也比较难理解;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基础货币的本质难以把握。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泉, 但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 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 这是否存在矛盾;对乔顿模型理解存在偏差。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 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 这是否存在矛盾。
经过梳理, 我们认为存在这些疑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清, 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使得货币供给中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授课对象, 以改善教学效果。
二、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货币供给的常见的讲授方法
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教学主要沿袭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开创的体系, 货币供给教学主要围绕存款派生模型和乔顿模型展开。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这样几个部分: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则将有关内容分为两章。在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中包括这些内容: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的创造,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在第十四章货币供给中安排了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这几个部分。上海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 第十一章货币供给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的:货币的定义, 货币总量及其构成, 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 乔顿模型,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理论。
上述安排代表了国内《货币银行学》主流的讲授思路。可以看出来讲授内容差别并不大, 但是讲授顺序安排则有较大区别。而我们认为具体的讲授顺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认为货币供给教学可以按下述顺序展开阐述:货币口径, 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 存款派生模型, 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下一部分具体讨论这样安排的原因, 并对每一环节的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展开讨论。
三、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
1. 货币口径。
对货币不同口径的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模型的理解, 因此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货币供给理论的讲授作知识准备。按照一般的《货币银行学》体系, 货币口径的教学可能已经在“货币”一章完成。但本文认为有必要在货币供给理论之前安排货币口径的讲授或者回顾, 原因有二:第一, 在讲授完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章后再阐述按照流动性的大小加以区别的不同货币口径更容易为授课对象接受;第二, 从讲授时间上看更靠近货币供给理论, 授课对象可以带着对货币口径的深刻的印象开始学习货币供给理论。
2. 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
本教学环节要借助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对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这些业务包括:中央银行通过买卖证券等资产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和还款, 两个商业银行通过在中央银行的账户转移资金, 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 商业银行向非银行公众购买和出售证券。
安排这一环节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由于《会计学原理》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 《货币银行学》通常在第二学年以后开设, 授课对象对会计基础知识已有陌生感, 而且《会计学原理》的视角和《银行会计》的视角不同, 如果授课对象没有学习过《银行会计》课程, 它们对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能缺乏准确的理解。虽然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安排中, 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两章已经讲授过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然而在货币供给部分中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仍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 如果在讲授存款派生时才开始通过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授课对象就会不断地转移精力去理解T型账户的变化。如果在这一环节另花时间先把这方面问题提前解决, 则在后面教学中授课对象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分析存款派生问题。
3. 存款派生模型。
在某些《货币银行学》讲授体系中, 存款派生模型与货币供给是分开讲授的, 比如黄达的《货币银行学》和人民大学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 然而本文认为把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都放在货币供给这一章讨论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另外, 本节的教学中还应当强调这几个知识点。
新增存款准备金的来源。存款派生模型的教学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增加开始,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方式有若干种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 教学中选取哪一种存款准备金增加方式会影响到后续内容的讲授效果。
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 (1998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采用了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买政府债券这两种途径向银行体系提供追加的储备。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则首先说明“‘原始存款’的来源可以是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可以是客户收到中央银行的支票——比如由国库开出的拨款支票——并委托自己的往来银行收款;也可能是客户向存款货币银行出售外汇并形成存款, 而银行把外汇售与中央银行并形成准备存款, 等等”, 接着则假设A银行的客户甲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 客户甲委托A银行收款, 开始描述存款派生过程。劳埃德·托马斯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1999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 则假设某人在沉船上发现了一批美元现金然后存入银行。黄达的《货币银行学》中以“某人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开始描述存款派生过程。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的讲授方式有其显著的优点:第一, 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 有助于后续学习;而且区分了中央银行两种不同的提供储备 (存款准备金) 的方式, 并通过T型账户分析展现两种方式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第二, 明确讲述了存款准备金增加的原因, 避免了授课对象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客户甲会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第三, 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从派生的源头开始描述存款派生的过程, 而其他讲授方式事实是从存款派生的某一环节开始描述, 授课对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比如“存入银行的那笔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而如果按劳埃德·托马斯的描述方法, 又似乎在暗示存款派生的起始不过是一个偶然事件——从沉船中发现了一笔现金。第四, 米什金的方式有利于表达存款派生的源头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 其他方式则容易误导授课对象, 使其认为:我可以决定是否把一笔资金存入银行, 从而带来“原始存款”。事实上, 这笔要存入银行的货币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中央银行。
然而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也有个问题, 国内教材普遍作为重要知识点阐述的“原始存款”、“派生存款”难以解释清楚。所谓原始存款, 无非就是和商业银行的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这笔资产相对应的负债。而如果按照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证券, 则商业银行与这笔资产相对应的负债是原来持有的证券对应的负债;或者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 则对应的负债则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这两种情况在教学中无法清晰地展现“原始存款”的概念 (实际上, 米什金的教材中没有提到原始存款的概念, 而是将称作“银行体系储备额的变动”) 。
本文认为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分两个步骤讲授存款派生理论:首先从某人存入一笔存款开始, 阐述所谓“原始存款”会逐步被派生, 创造出更多的存款货币;然后按照米什金的方式说明中央银行投放货币的情况, 并说明“某人存入一笔存款”这样的情形只是完整的存款派生过程中的一部分, 这笔要存入银行的货币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中央银行。这样的安排兼顾了各种讲授方法的优点, 逻辑上更为合理、连贯。授课对象可以清楚地把握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社会公众的存款多倍创造的过程, 避免其它讲授方法给授课对象可能带来的一些困扰。
此外, 部分授课对象可能对于无限派生感到无法接受, 教师有必要指出, 存款派生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为了测算存款货币的数量多少, 因此做了合理的简化和抽象。
4. 货币供给模型。
(1) 货币供给的“机械论”及教学中的问题。存款派生的公式在通过T型账户的推导后, 可以比较容易地被理解和掌握, 然而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在从存款派生过渡到货币供给理论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逻辑上的断裂。因为基本上所有教材都是这样推导乔顿模型的:M=mB, 因为有M=C+D= (1+c) D和B=C+R+E= (c+r+e) D, 所以可以得到。以上有关符号都代表其在货币供给模型中的通常的意义。
这个推导过程事实上只是M=C+D, B=R+C, 等恒等式的变形, 或者说是货币供给的“机械论”。这种货币供给过程的描述方式最先是由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1963年提出的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 与之本质上相同的还有卡甘模型, 而乔顿模型则进一步考虑了超额存款准备金等因素。
初学者在理解货币供给的“机械论”时往往有这几点疑问。第一, 在货币供应模型的这种推导过程中, 货币供应量似乎只是被人为地被拆成基础货币B和货币乘数m这两个因子, 而选择基础货币这个量的原因却并不清晰;第二, 基础货币中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但是其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 为什么视基础货币为货币供给的源泉;第三, 货币供给的“机械论”的推导方式与存款派生模型有什么关系, 前面花费很大精力学习存款派生模型对于货币供给模型有何意义?
(2) 理解“基础货币”。首先, 我们选取一个存款派生理论中的典型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基础货币为什么被视为货币供给的源头。△R=100,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0%, 现金漏损率=10%, 容易得到表1。
根据上表可以容易地发现法定准备金变动额+超额准备金变动额+流通中现金变动额=50+25+25=100元, 恰好等于最初的准备金变动额100元, 这并非巧合, 也不是仅在存款派生可以无限进行的假定下才成立。事实上, 无论在存款派生过程的哪一个时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的增加额之和都等于新增的原始存款。其中的原因非常清晰:因为在存款派生过程中, 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在派生过程中只能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变动额, 超额准备金变动额和流通中现金这三种形态, 而这三个部分之和正是基础货币, 因此基础货币增加额总是等于新增的超额准备金。整个派生过程是由新增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导致的, 所以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的源泉其实是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 而这总是等于新增基础货币。
其次, 需要向授课对象解释, 抽象模型中的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在实践中是无法加以统计的, 因为银行发放贷款、存款人的提现等行为都会迅速地导致其转变成其他形态。相反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极易被中央银行统计的, 这正是经典货币供给模型把基础货币视作货币供给的源泉, 并把货币供应量视为基础货币与一个乘数 (货币乘数) 之积的原因。
(3) 从存款派生模型推导乔顿模型。授课中需要指出乔顿模型完全可以通过存款派生模型推导而得到, 也就是货币供给模型推导的“漏损法”。这种方法不同于货币供给的“机械论”通过恒等式的变形获得, 而是在存款派生模型的基础上推导而来:
因为在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现金漏损的存款派生模型中有, 又因为所有新增存款准备金总是等于新增基础货币, 同时增量可以改写为存量, 所以有。根据货币的定义
5.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1) 准确理解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一个难点。授课对象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当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 派生能力将会下降, 货币供应量应该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 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这两种情况下是否存在矛盾?
产生这种疑惑的原因是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没有理解准确, 因此讲授中必须特别加以分析: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将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存放于中央银行, 这部分资金只要贷放出去, 就可以派生出新的存款, 因而是具有派生能力的。但是商业银行出于某种考虑 (比如安全、流动性或能否盈利) 决定不贷放出去。如果商业银行决定保留更大比例的超额存款准备金, 存款派生能力当然会下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而在中央银行投放货币时,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将会增加一笔资金, 表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增加, 但是这种增加是暂时的, 商业银行将把这笔资金贷放出去, 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导致货币供应的增加。事实上前者是货币乘数的变化, 而后者是基础货币的变化。
(2) 强调货币供给模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考察一个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时, 教科书中的基本结论都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改变的前提下作出的。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 如果货币供给模型中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才能得到货币供给下降的结论。而如果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下降了, 则不一定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学中可以举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导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 因此未必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减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未必如教科书所说是一剂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猛药”。
(3) 及时理解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常见的《货币银行学》体系中, 三大法宝一般在独立成章的“货币政策”部分具体展开, 但在本章货币供给模型推导完毕后完全可以初步讲解这三种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讲授中侧重解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如何改变了存款派生能力, 从而影响货币乘数, 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如何通过改变基础货币而改变货币供应量。
6.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般性理论应当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央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在这一部分有十分精彩的安排, 在其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第五节“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主要包括:我国基础货币的构成,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的变化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商业银行再贴现与再贷款的数量变化, 外汇储备存量的变化, 我国的货币乘数,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这几个部分。这样的安排十分贴切地针对中国的货币供给影响因素的特征, 因此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 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 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宏观经济现象紧密结合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比如有必要特别注意对中央银行票据这种十分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讨论。可以在基本理论讲授完毕后安排课后分组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课堂讨论, 教师可以事先给出一些思考题, 引导课外学习研究。
四、结论
本文对货币供给讲授环节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尽量提前作好知识准备, 避免在讲授核心理论时分散授课对象的注意力。其次, 选择恰当的讲授顺序和讲授方式, 力求逻辑上的完整和统一, 帮助授课对象正确理解重要概念, 避免理解偏差。第三, 对于授课对象的任何疑惑都尽量做到有所说明, 教师可以提供较为高深的参考资料, 供学有余力者进一步研究。第四, 强调理论和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分析的结合, 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加深理解。
摘要:货币供给是《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文章从货币供给经典理论出发, 广泛借鉴主流货币银行学教材和著名高校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在货币供给部分的教学方法, 针对货币供给教学中的难点, 探索货币供给教学方法。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乔顿模型
参考文献
[1].陈观烈.陈观烈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杰格迪什.汉达.货币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劳埃德.托马斯.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6].米什金.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 (英文原版第6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202.112.126.159/jpkc/125011/default.htm
[8].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202.205.10.58/2004/swufe001/index.htm
[9].中央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www.cufe.edu.cn/jgsz/jingpin/index.htm
[10].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428&ID=1159
货币银行学教学 篇2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2016-2017-2学期《货币银行学》现场教学报告:
众筹行业问题与分析
魏紫嫣 1511110121 国贸1501 参观金融博物馆,让我简单了解了众筹这个模式,在经过调查对众筹有一些体会。
众筹,大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众筹最先起源于美国,自由女神像就是众筹而来的,在当时的背景下,虽然众筹的过程很艰辛,但还是成功的集到足够的资金。它当时,由于自由女神像是新生事物,之前没有出现过,因此会被冠上艺术作品的头衔,不被看好。自由女神的设计者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朋友,使他的设计得到重视,再通过实物性质的回报得到资金。但这还远远不够。有个新闻家,发现这个问题,通过报纸让更多人知道。这才得到足够的资金。
国内几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例如2013快乐男声主题电影,65天, 成功筹资500万, ,涉及2万9千人,平均每人170块, 回报是电影票及首映礼入场券。40元,一张电影票,60元,电影票及首映礼入场券一张。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和《十万个冷笑话》剧场版通过点名时间筹集到了超过120万元的资金用于动画的制作。
现场教学报告
还有片尾字幕里滚动着100余位投资者名字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近期火爆银幕,令众筹这一汇聚草根创业梦想的互联网投融资方式再次引发关注。
世界上第一个众筹网站ArtistShare诞生于美国,而当下最负盛名的众筹网站Kickstater于2009年在纽约成立。被称为“众筹金融的先锋”
Kickstarter是全球最大最知名的众筹平台,截至2012年9月,Kickstarter已经成功推出了73,065个项目,他们抽取成功项目总集资额的5%作为佣金,资助的项目包括Pebble Watch、Elevation iPhone Dock、Ouya Games Console,共融得3.77亿美元的投资。
互联网众筹
基于“互联网+金融”所创新的一种模式。互联网众筹最重要的意义不仅在金融创新本身,而在于对传统金融领域和金融业态提出的挑战,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具有颠覆性。正像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态提出挑战一样,互联网众筹这种深化能够对传统的一些同行基金的业务提出挑战。众筹的模式大大改变了融资形态,应该引起足够的认识,今天互联网众筹同样面临这样一个大趋势,所以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来认知。
众筹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
根据数据统计,截止2014年8月底,我国的众筹平台已经超过90家,其中商品(预售)众筹平台63家,股权众筹平台23家,兼营商品众筹和股权众筹的混合平台9家。而在
现场教学报告
2013年底,我国所有的众筹平台数量不足20家,其中绝大部分为商品众筹平台,股权众筹平台只有寥寥数家。一方面是平台数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平台的交易额也在不断攀升。股权众筹方面,情况同样如此。根据各个股权众筹平台公开发布的数据,从2011年11月到2013年底,股权众筹的筹资总额不超过3亿元。进入2014年,仅上半年的股权众筹事件就有430起,已募资金超过1.5亿元。上述数据无疑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我国的众筹行业发展迅猛,速度远超100%;另一个则是行业的规模还很小,6~8亿元的筹资额尚不足以对创业领域和投资行业产生实质性影响。与此同时,国内众筹平台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晰,每个项目5~10%的手续费很难支撑平台顺畅运转,有的平台甚至取消了手续费,采用免费模式吸引人气、降低筹款人的负担,主要依赖外部资金进行运营。
存在的问题
法制不完善 :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物联网融合甚至是营销模式,目前在法律法规上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监管。国内的众筹平台一方面存在利益驱使一方面又要自我约束,显然不切合长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众筹项目主与众筹平台之间不可能不存在灰色地带。希望相关法律制度能够快速跟进,起到更有力的监管作用,给众筹平台带来阳光,让普通的众筹参与者看到希望,净化这部分新兴市场。
众筹产品风险大: 众筹产品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新兴模式,其本质仍然是金融产品,背后需要专业的团队来管理。而中国的众筹行业才刚刚起步,还不太成熟,众筹产品风险很大,也使得人们对众筹产品投资比较谨慎。股权众筹平台正在慢慢变成人力密集或知识密集型行业。“未来股权众筹的竞争力还是在专业能力,资产质量是首要关卡。
未来发展前景
智能手机促使众筹成为主流 :尽管目前众筹发展得很快,但还是有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投资过哪个初创公司,此外,众筹领域每年的投资容量也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来说,人们通过电脑访问众筹网站时,偶尔也会花点时间浏览相关公司的网址,以寻找最新的投资对象。显而易见,众筹还没到家喻户晓的地步。但是,使用智能手机,我们不仅能随时访问众筹平台,还能随时关注各种各样的社交圈子:比如家庭、学校、工作及生活区域等。
逐渐专业化和个性化:为了增加资金申请和投资数量,每个平台都会展示它的专业领域,比如关注公司的垂直搜索、运行周期或地理位置等。透明是赢得投资者信任的必要条件 :数字时代的消费者们习惯完全的网络透明,他们对众筹平台也有同样的要求。在线平台的透明度越高,越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明智的投资决定,并让他们拥有线上投资所需的沉稳心
现场教学报告
货币银行学教学 篇3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 高校 学科
货币银行学属于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与货币有关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结构,它是一种研究经济学中货币变化的手段。它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货币的流通、应用和作为商品媒介的主要作用,也解释了货币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货币银行学科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货币这个流通媒介在贸易活动中的作用。从结构和使用方面揭示货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其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和对金融变化的影响。货币银行学融合了货币和信用之间的关联,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结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既需要缜密的运算逻辑,又需要一定的文字分析能力,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这门学科成绩的好坏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课情况。
二、货币银行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货币银行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课程实践性不强、教学考核评判标准不够具体等。
1.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在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编排上有一定的新颖性。现在很多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这就增加了教材的枯燥性,降低了可读性。课程的设置上也是极其不合理的,很多本科院校这一门专业课的排课方式都是控制在8周的范围内学完课程内容,并进行考核。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货币银行学的真正意义已经被遗忘。
2.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在货币银行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大多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播,却忽视了这种教学方式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否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的呆板让课堂变的死气沉沉,在很多学校,甚至出现老师教授而学生睡觉的现象。不可否认这是教学方式的失败,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败,新形势下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亟待改变。
3.课程实践性不强
货币银行学教学还停留在课本教育上。通过课本,学生不能够跟实践相结合,是货币银行学学习过程中的又一弊端。货币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换工具,但是教育者的不作为,学校的不改变都导致货币银行学产生教学障碍,学生需要实践来检验他们所学,学生也需要时间去应用他们所学,这一点学校和教育者应该深思。
4.教学考核评判标准不够具体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考核用什么样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科水平反映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暂不考虑考试这种方式是否能够较客观,单从出题方式来看,很多高校考试卷子的出题者都是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出题方式全凭主观意愿,公平性已经缺失了。同时学校正态分布的要求,也使得教师最后的客观性消失殆尽,货币银行学的考核完全成了学生应付老师,老师应付学校的手段。
三、解决对策
1.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新课改之后,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在概念之后增加一些小的案例,会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表示,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进行阅读和计算。
2.改变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同时,展开讨论式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课堂上,教师只负责介绍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然后由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学生们可以分组发表自己对货币银行学中问题的想法,教师负责记录和评价,最后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3.增加课程实践性
货币银行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实践难以出真知。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或者跟银行合作,让学生去实习,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邀请企业或银行的工作人员来校进行演讲。
4.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
对于考核标准的制定,学校应该有相关的规范,让所有的授课教师共同研究和出题,保证试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四、小结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要求高校的教育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形成一种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董影.“1+3”模式之下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 2013(8).
[2]段军山.“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11(3).
[3]闵嘉宁.分析货币银行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2014(11).
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思考 篇4
1 目前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雷同, 没有体现出各专业的实际和特点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 即使使用相同的教材, 教师也应该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上随意性太大, 任课教师基本上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学生反映较大, 收不到应有的良好教学效果, 影响了该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学习过程中必须以先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前提。但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尽合理, 将货币银行学和以上两门课程的其中之一安排在同一个学期, 这无疑破坏了经济类学科学习的连贯性, 使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先前的知识储备, 影响教学效果。
1.3 讲课手段单一,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但却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情况, 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听课兴趣下降,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教学考核手段单一
很多学校对于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考核手段单一, 仅凭期末一张考卷决定学生的成绩。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以一张考卷论英雄难免有些偏颇。况且, 货币银行学偏重于文科多一些, 那些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突击复习的学生有可能得高分, 这样有失公平。
2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地位
针对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明确这门课程的地位。我认为, 货币银行学在整个金融学课程体系中具有统帅性地位。因为本门课程涵盖内容太多, 每个问题都有所涉及, 但真正在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又不可能全部讲到, 因此有学生说货币银行学学了没有用, 什么都学, 但什么都只了解一点皮毛, 不深入。在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到货币银行学就好像公园门口的“导游图”一样, 通过了解这张“导游图”就会使学生对于金融学的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概要性的了解, 从全局角度把握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 货币银行学是他们学习今后课程的基础, 对于非金融专业学生或者金融学方面只学货币银行学一门课程的学生, 货币银行学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学科的大门。学生如果感兴趣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了解, 只要给他们建立了初步的金融学的理念, 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 不断进步。
3 对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3.1 改变教学理念, 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要改变货币银行学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理念, 转向以“学”为主, 以“教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 这一思想不仅是货币银行学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理念, 也是日常教学工作的主旨。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 在给他们讲课时不能够完全照本宣科, 而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认真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激发他们听课和思考的兴趣。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 通过尽量从身边日常生活的经济现象入手引出讲课内容, 多结合当前经济的热点现象,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会认真听老师的讲课, 甚至在课下会主动找相关的资料去了解。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课程内容枯燥无味、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从而实现由“教”转“学”。
3.2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因专业不同有所区别
货币银行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众多, 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内容一一介绍清楚, 因此任课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 以保证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得相应的教育。
首先, 不同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要统一设定基本教学内容, 以保证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对于这些基本内容是任何一个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都要有所了解的。其次, 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 给教师留出一些自选内容。这些自选内容要突出各专业特点, 增强货币银行学在本专业的现实性。并且可以根据需要, 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课时, 这样能保证教师在充分够用的时间内讲解内容并且尽量能理论结合实际。最后, 尽量避免货币银行学和西方经济学在同一学期学习的安排, 一定要在学习货币银行学之前先修读西方经济学, 以西方经济学作为货币银行学的基础课。
3.3 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实行课程组制度
目前高校课程建设上的确存在老师上课随意性大、相互之间授课内容不透明的现象, 这种局面的最终利益损失者是学生, 学生会产生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的侵犯、不公平。针对这种局面建立课程组制度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建立这一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所有任课老师的潜能, 集思广益;能够发挥教学研究中的团队力量;增强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互动。
3.4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 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 提高单位学时内教学知识量的传递速度, 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 增长学生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 以网络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在教学环节中, 教师可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个人主页、课程互动电子信箱将为大大便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保证学生能随时与教师联系, 实现了有效的沟通。
3.5 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
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手段单一现状, 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学生掌握情况。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为学生布置思考题目或作业, 鼓励学生以写小论文的方式来思考当前经济热点, 理论结合实际。教师根据论文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 并且平时成绩应占到总评成绩一定百分比。这样, 在启迪学生思考的同时, 能锻炼他们从搜集资料、汇总整理数据、直到动笔写作、最终定稿完成的能力, 为今后他们完成毕业论文做好方法和动手能力的准备。在期末考试试卷上, 由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教学内容和自选教学内容, 因此期末考试试卷应该实行教考分离、题库抽题的办法来命题。命题题目中要保证70%的基本内容, 剩余30%为自选内容。这样可以较好地体现出不同专业对货币银行学的不同侧重点。
此外, 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 教师可采取课堂或课余开办系列讲座方式, 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金融理论前沿, 培养对金融理论的科研兴趣和学术涵养。在每学年的认识实习中,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对口的经济金融部门参观实践, 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做准备。
对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篇5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6-0000-01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财经类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统帅性的学科基础课,也是经济类和管理类等学科中较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金融领域中诸多要素、其相互关系和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的建设要依据课程自身的特点,主要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加强建设。
一、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课程建设理念先行,教学理念决定了课程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建设效果。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对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教育界也相对提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大教育理念[1]。作为金融学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货币银行学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应做到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应该掌握必要的进行金融机构具体业务操作的初步能力,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通过教学过程,不仅增长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技能,而且应使学生的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等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建设过硬的教学团队
教师是课程的直接讲授者,其整体水平的高低,最直接地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应以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基础。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内容既包括微观又有宏观,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且知识点和现实经济生活的结合十分紧密,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具备一支结合合理、素质优良、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注重名师的引领作用,通过选拔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引导课程团队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和进行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定期组织教学团队内部的教学交流和研讨,并通过导师制以及专业实践能力锻炼等多种方式对较为年轻的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该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体系的具体体现,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做到兼顾知识和能力,该建设环节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由于近现代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的关系的问题[2]。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搭建了课程的基础知识框架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具体授课的专业的知识掌握领域和程度的要求,自行选择所需要的金融领域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纳入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使教学内容既相对稳定,又能紧密联系金融研究的理论前沿。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
四、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是通过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有效,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教学效果,选取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可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启发互动式
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互相促进,在每一章的授课内容中,都可以先由教师提出一些基本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对策或发现一些新问题,教师或是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或是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的途径。该方法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师和学生间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中,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了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案例式
案例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高度拟真情景,通常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重点是让学生尝试独立地对具体经济问题做出判断并制定出决策方案,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讨论,让观点相同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小组代表负责阐述本组的方案,不同小组间进行讨论、观点交流,在表明各自的观点的同时共同寻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该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制订合理的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察学生本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既有约束作用,又起到了引导的效果,制订出科学、合理和全面的考核方式是课程建设的又一关键环节。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环节。平时考核应通过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小论文、模拟软件操作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写作能力和实际业务动手操作技能等能力;期末考核主要通过期末考试集中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业务操作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书写能力、学习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运用各种理论知识解决综合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等。这样的考核方式体现了课程教学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具备综合能力和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卢亚娟.关于“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8):108-110.
[2]李健.“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创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08):13-14.
货币银行学教学 篇6
《货币银行学》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知识的入门课程, 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启蒙课程, 如何使该课程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目前, 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六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 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与金融实践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 (2) 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规范性与金融理论进展的先进性之间的矛盾; (3)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与适应金融人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4) 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与学生学习时间、精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5) 优化教师课堂教学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 (6) 提高教师科研学术能力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
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针对《货币银行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多种矛盾和问题, 探讨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体会与建议。
一、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 大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 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 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在《货币银行学》这一金融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 这一思想不仅是货币银行学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理念, 也是日常教学工作的主旨。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师生平等对话, 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 思维同振, 感情共鸣。
二、根据形势和对象变化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
目前,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雷同;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与协调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根据形势变化动态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 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 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譬如, 在“货币的发展与类型”部分中, 增加对“电子货币”的介绍;在“信用形式”部分, 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 详细介绍消费信用形式;在商业银行部分, 结合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国际化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的发展, 有重点的加以讲解:在货币政策章节, 结合近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进行讲解。
2. 区别不同专业, 合理安排教学重点。
《货币银行学》内容繁杂, 几乎覆盖了金融学的所有方面。在教学要求方面, 应该分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在给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讲授《货币银行学》时, 应注重基本概念和货币基础理论的深入透彻的分析, 深入讨论和学习与当前金融热点密切相关的话题。而对于非金融学专业的财经类、管理类学生来讲, 就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更注意的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例如, 对于会计学、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对于与企业、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较为密切的相关金融知识要重点讲授。在给那些非财经专业学生上选修课时, 就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 如信用、货币创造、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问题。
3. 注意理清课程间的衔接关系, 并强化课程间知识的联动性。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经济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课程间的这种天然联动关系, 教师一方面应理清课程设置及其相互衔接的关系, 对有关重叠内容的权衡取舍, 提炼精华,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这种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利率 (或汇率) 理论时, 可以要求学生将利率 (或汇率) 作为一个解释变量, 将投资 (或贸易顺差) 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 这样不仅可使得对金融理论的掌握更具直观性, 而且可以巩固以至强化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的掌握。
三、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效果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目前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枯燥的问题, 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 建议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 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1. 进行互动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互动式教学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二是教学方案实施中的师生互动, 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 在实施中随时接受和吸纳学生的意见与要求,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结合货币银行学的内容特点,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可以从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入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提出问题, 启发大家思考、发言, 使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认识与讨论之中, 最后由教师总结, 归纳出要点。例如, 讲到信用时, 可以就当前中国社会的信用缺失问题, 特别是中国大学校园里的诸如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 实施案例教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货币银行学的很多内容与现实结合紧密, 引入恰当的案例进行分析, 不仅使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而且有助于学生活学活用。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 等各方面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以及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设计, 从而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建立《货币银行学》的案例教学库, 并根据国际和国内金融实践的发展, 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内容。譬如, 当讲到金融危机时, 近期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案例, 而这一案例对于《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分析金融市场、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都提供了恰当的、连贯的、生动的案例。
3. 合理多媒体教学,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改善教学效果。
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 创造性地利用符号、文字、图形、表格等多种不同信号, 构成一系列教学图示软件, 以辅助教学工作, 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典型的例子就是, 在介绍货币形态时, 将有关的货币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从古代的实物货币, 包括贝类货币、各种金属铸币, 直至现今主要国家的纸币, 让学生看后一目了然, 强化了学生对货币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有关货币理论的学习兴趣。类似的还有信用工具, 可以将支票、本票、汇票等图片制作成课件。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这里不应是追求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简单堆砌, 不应是“为用而用”, 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及视觉等方面的需求采取相应的策略。
四、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
目前, 很多学校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 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因此, 考试结果难以客观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也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
应改革传统的期末考卷单一性考试方法, 建立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 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 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 以保证对学生学习成绩检验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考核, 坚持平时和期末两条线, 但更重视平时的考核, 通过平时的考核, 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激励。平时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业等形式, 但不管哪一种形式, 都必须给学生反馈一个考核结果, 这里面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考核内容的设定;二是考核结果的呈现。比如, 针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布置课程论文或小型读书报告, 在考核结果的呈现上, 建议只要其独立完成、思路清晰、逻辑一致、自成一体, 则以较高成绩等级对待, 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结束语
总之, 我们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过程中, 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活动规范性的基础上, 努力地进行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金融人才的最终目标。
当然, 任何方法或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课教师执著敬业的职业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等诸多前提之上的, 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基础, 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 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且方法的选取还要视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素质和专业要求来定, 不分对象的全盘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卞志村.因材施教术有专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 (6) .
[2]黄艳艳《.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2) .
[3]卢亚娟.关于“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6, (3) .
[4]申韬.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8) .
货币银行学教学 篇7
一、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涉及的就是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从当今国内比较权威的货
币银行学教材来看, 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大体围绕货币 (货币的扩展信用) , 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静态的货币, 主要研究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扩展——信用以及货币借贷的价格——利率;2.动态的货币, 研究内容包括货币资金的流通, 即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 具体涉及到货币、资本市场及其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功能及其经营运作机制等;3.货币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 内容涵盖以货币供求为核心的宏观金融理论, 如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汇率理论等。通过以上基本内容可以看出, 该门课程是以货币为研究中心内容涉及金融学几乎全部研究领域, 具有强烈的“宏观金融”、“机构金融”的色彩, 而把真正有可能与企业金融活动有关的微观金融部分放在“金融市场学”和“金融工程”等其他金融专业课程中。这种适应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安排显然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有失偏颇, 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二、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
1. 以企业金融活动为中心, 建立适合于管理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
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应该更多站在企业金融活动的角度加以取舍, 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 “实用性”。管理类本科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 而不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应避免沉溺于金融经济学中数学逻辑的严密推导, 而更应强调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加深对理论, 特别是能作为剖析复杂金融现象的一些基本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强化金融机构的“管理”、“经营”色彩。让学生更多的从企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审视金融理论的实践意义。 (2) “微观性”。管理学与经济学以微观经济主体为界各有偏重。管理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点应该是设定企业为主体, 考察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行为和理财活动, 以及围绕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活动。 (3) “国际性”。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活动国际化的不断加强, 对管理人员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类《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应迎合这一企业需求, 加大国际金融的讲解。因此, 在课程改革上, 首先要将《货币银行学》宏观金融的特点微观化, 内容除保留“货币、信用、银行”三大基本内容外, 还应补充或强化金融市场、金融工程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等相关内容。其中金融市场部分可以重点介绍目前对企业开放的股票、债券市场中有关企业股票、债券的发行、增发以及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的相关规定, 在此基础上适度介绍金融经济学中有关资产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无套利因素定价模型的部分内容, 借此培养学生科学的风险、投资观念。金融工程部分除了介绍各种基本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功能外, 还可以重点介绍我国目前已有的远期外汇类金融产品的套期保值方法, 以及有关商品期货市场的交易、定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国际金融部分除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等基本内容外, 还应强化外汇市场、汇率风险等管理内容, 以及补充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相关介绍。除了上面有所“取”,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同样应强调有所“舍”, 对于一些涉及货币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例如, 货币的起源、货币形式、货币制度的沿革在政治经济学中都有所介绍;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货币供求与利息率的决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内容都在宏观经济中也有所涉及, 为了避免重复, 该部分的内容都应舍弃、弱化或不必过多展开。
2. 以全景展示, 根据形式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
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的部分莫过于金融系统, 这导致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许多内容已于现实不符。因此, 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 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补充新知识。例如在金融市场部分, 就应加入伴随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产生的新型金融产品“权证”的有关介绍;在国际金融部分, 就应适当增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影响分析;在商业银行部分, 可以加入商业银行改革方面的知识介绍, 特别是应加大介绍我国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股份制改革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内容, 以及网络银行的现代化发展等内容。好的课堂教学除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对金融基本理论的传道、授业、解惑外, 更应强调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应在教学中不同穿插金融前沿知识的介绍, 为学生们开启一扇扇知识的大门, 让他们窥其奥妙,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 在金融市场章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适当扩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积木综合分析方法。通过收益图形形象的展示期货交易其实可以由一系列的远期交易构成;互换交易可以由远期交易加上无风险证券的交易组成;期权交易既可以组合成远期交易, 又可以加上远期交易组合成其他的期权交易。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 将不同金融工具进行组合,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金融衍生工具。
摘要: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和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 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洪梅丁娟娟欧阳智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经济, 2007 (3) :74~75
货币银行学教学 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本科教学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明确,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落户上海, 这些企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人才。作为高校,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己任, 要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金融人才, 做好每门金融专业领域的课程建设就必然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微观基础。货币银行学双语课程建设的课题组从这一前提出发, 通过对本学院本科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的问卷调查, 首先进行了课程需求的了解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制订和实施该门课程的建设方案。
一、货币银行学的教学需求分析
为了能够针对本科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课程建设, 课题组围绕着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评等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为本科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数据统计, 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目前学院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总体授课安排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课程的讲授和考核方式等问题的统计则反映出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建设非常有必要, 客观务实的课程建设的实施能有效地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对授课和考查方式的问题提问中, 有大约70%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授课和考查方式较好, 这说明该门课程的授课和考查方式还有待改进。
在中英文案例教学方面,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中英文结合的案例教学很有必要, 也很好, 但是希望能补充更多与时俱进的中英文案例来丰富教学。
在课堂教材和课后参考和辅导资料的提供上, 大部分同学都觉得比较好, 认为教材和教辅之间有一定互补性, 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复习。
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进度方面, 学生们认为教学大纲还没有引发他们的关注, 教学大纲的总体指导作用还不强, 教学进度还是比较合理、适度的。
在教学讲义方面, 大部分同学认为帮助较大, 但也有相当一批同学认为帮助一般。
在习题库方面, 大部分同学认为《货币银行学》的习题库较丰富和全面, 但是也有为数不是很少的同学认为习题库还需进一步完善。
在课堂的讲授方式方法上, 同学们大都认为启发互动式和研究研讨式的教学组织方式比较切实可行, 等等。
通过学生对于问卷调查的回答统计, 课题组更加了解了同学们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学习需求, 为下一步课程建设方案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学院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要求
悉尼工商学院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院, 创办于1994年, 是上海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以合作办学形式成立的商学院。本着“汇世上精粹, 树天下英才”的教育理念, 学院提出人才培养具体体现的“四个力”, 即学术力 (scholarship) 、创新力 (innovation) 、领导力 (leadership) 和沟通能力 (communication) 。这“四个力”的英语单词第一个字母和在一起就是“silc”, 也正是悉尼工商学院 (Sydney Institute of Language&Commerce) 名字的缩写。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和落实学院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理念, 更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在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建设和实施中体现这“四个力”, 这是课题组必须认真考虑并给予解答的问题。
悉尼共商学院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特点决定了学院的教学语言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双语, 即使用第二语言——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置身于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的合作办学的背景, 学院对于货币银行学这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基于双语的课程建设, 这既符合学院合作办学的教学理念和诉求, 也顺应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于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院的办学理念到合作办学学院的课程语言要求对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建设提出了要求和难度, 课题组必须面对这些要求, 在课程建设的方案制订中加以体现, 在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加以落实和完善。
三、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建设方案及实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的访谈, 结合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课题组制订了货币银行学双语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通过把调查问卷的问题进行分类, 划分为对教材讲义的需求、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考核方法的想法三个大类。课题组在归纳每类具体问题及同学们回答情况的基础上, 制订出课程建设的方案, 并明确了建设举措。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需求, 在方案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和落实。具体见下表:
课题组基于学生需求制订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建设方案, 不仅仅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也符合悉尼工商学院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理念。通过货币银行学课堂启发互动式和研究研讨式教学, 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得以加强;同时, 大量教辅资料和前沿性与基础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也使得学生们对学术有所了解和领悟, 并置身其中, 有的甚至乐不思蜀。上述这些课程建设的方法举措都在培养学生的沟通力、创新力和学术力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 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了学院的“四个力”的办学和育人理念。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率性专业基础理论课。课题组通过本课程的建设, 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学领域本科专业的该课程德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推动了双语教学课程的课程质量提升。这对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的教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和金融领域的职业规划发展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货币银行学教学 篇9
在我国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货币银行学是大多数经管类专业所开设的金融基础课。作为金融学的基础部分, 货币银行学是经管类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最重要课程之一。围绕独立学院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深入分析当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创新, 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对于提高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质量, 进而完善学生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 提高其实践能力, 有着重要意义。
1 当前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有所欠缺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经济类专业基础课, 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它适用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的各个专业。但由于经管类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尽相同, 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也存在差异性, 因此在教学内容侧重点上也应该有所差异。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确定却往往不是从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 而是主要沿袭了传统的内容组织架构, 依据同一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 仅仅根据各个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计划课时的长短做简单调整。其出发点是为了保证知识的内在连贯性、逻辑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和统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一方面造成了不同专业教学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 无法真正实现因需施教。另一方面由于货币银行学传统的内容体系具有覆盖面广、知识点多的显著特征, 当遇到课时相对少的专业, 教师在内容取舍上主观随意性较大, 也影响了教学的成效。
1.2 教学内容的结构不够合理
从金融发展史看, 20世纪60年代后, 欧美金融市场的融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金融脱媒现象将越为明显, 即通过商业银行借款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下降, 而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证券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提高。而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受“大财政、小金融”的格局长期影响, 金融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发展缓慢。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 金融机构种类少, 金融工具匮乏, 因此金融学科的发展也相对滞后。这直接导致了长期以来我国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结构调整滞后于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造成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结构不够合理。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宏观金融, 强调对货币供求、货币流通和货币政策的讨论和分析, 而缺乏对微观金融的分析和讨论, 对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工具和企业融资方式的讨论和分析不足;重视间接融资, 而对直接融资的讨论和分析不足;重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讨论和分析, 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分析和讨论不足;重视定性分析, 而对定量分析的研究不足。
1.3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金融是现代经济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金融领域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与之相比, 当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就显得比较陈旧。随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明显滞后。对传统货币银行学理论介绍较多, 对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却涉及较少, 即使涉及也往往是点到即止, 适用性不强, 不能充分及时反映新时期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况相脱节, 进而影响教学的成效。
2 新时期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
2.1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一方面, 强调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的重点应该是和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经管类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不同, 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差异性, 要在教学内容侧重点上体现出这一差异, 打破大一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要, 选择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和要点, 从而实现货币银行学的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大致分三部分:一是, 对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基本范畴介绍, 二是, 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 包括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研究, 三是, 宏观金融分析, 包括货币政策、货币供求和通货膨胀及紧缩。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 在理解和掌握基础范畴的基础上, 重点在于深入学习与个人和企业关系比较密切的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 例如金融工具、金融市场、投融资方式、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 理解货币供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影响等部分宏观金融内容, 对金融创新也要有所了解。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 除了应全面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 同时也应该重视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内容的讲授, 即以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等内容为重点, 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但是在宏观金融理论部分国贸专业的要求要高于会计专业, 除了要理解包括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内的各类金融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外, 还应了解更深层次金融创新、金融深化、金融危机理论以及金融理论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全面, 但是深度应该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会计专业低, 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
另一方面, 要减少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地方, 例如货币银行学基本范畴中的货币价值形态和职能这部分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学相重复, 而宏观金融部分中关于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和西方经济学相重复, 对于重复的部分要适当缩减。
此外,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为了增强学生开放经济环境中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的实践能力, 将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内容被逐渐纳入到了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但事实上, 受制于课时的限制, 当前各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往往对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较少涉及。对国贸专业而言, 由于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部分要求较高, 因此另外专门设有后续必修课《国际金融》, 所以减少这部分内容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是合适的。但是对于会计学专业以及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国际金融往往是这些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 因此真正选修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这部分内容的缺失会造成这些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不完善, 因此有必要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补充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内容。
2.2 要顺应新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 保持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近年来, 国内外的金融活动不论是在微观领域, 还是在宏观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 货币银行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方面必须从金融基础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另一方面必须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 把新时期金融领域中现实性很强的新成果以及教改教研的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要改变传统金融内容比重过高, 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新内容缺失的现状。传统金融基本范畴和理论的部分固然是基础, 但是应更注重锻炼学生运用金融知识的能力, 注重金融基本原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重点讲授与实际联系密切的知识点, 突出货币银行学知识适用性和实用性。具体而言, 就是要加强对微观金融、直接金融、金融机构 (特别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子市场以及金融理论和实务创新的介绍。要及时将金融脱媒现象、金融创新现象、金融微观化趋势以及金融全球化趋势, 在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出来。对于学生而言, 新型金融工具、新型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金融市场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以及前沿金融理论等新时期的金融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十分有益。
在具体操作层面, 一方面要适度提高教学大纲与教材的修订频率, 另一方面可以将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从结构上设计成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前者包括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涵盖的基本范畴、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等内容, 内容相对稳定, 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60-70%。而后者是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 由教师自主选择的、反映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金融领域理论和实务新发展的教学内容, 约占教学内容的30-40%。这部分内容相对灵活, 可以根据需要及时动态更新, 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2.3 加强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通过不断建立、丰富和完善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内容, 能够有效地将课堂理论教学、金融业务实践教学、课外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两个环节。
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金融模拟实训, 各类金融业务实践专题讲座和专业学术讲座, 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方案设计) 等等。例如, 借助银行、证券等各类金融模拟实训课程的软件平台或沙盘, 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场景、流程或证券交易情境, 加深学生对抽象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而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 一方面使教师有机会走向社会, 走进各类金融机构, 深入了解金融实践和金融创新的现状, 学习并及时吸收当代最新的金融实践和金融创新知识, 另一方面计划邀请相关的金融专家任教或者开授专业讲座。通过介绍鲜活的业界资讯、实践创新以及理论前沿, 扩大学生知识面, 拓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围绕货币银行学课程, 还可以广泛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包括热点问题专题调查研究、金融机构实地参观学习以及各类金融知识和技能竞赛等。校外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形式的综合应用, 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完善, 将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健.“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创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8) :13-14.
[2]解凤敏, 朱欢.金融业态变化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体系扩展[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5 (5) :73-77.
借道货币基金参与银行间市场 篇10
同时伴随近期资金价格连续飙涨,货币基金收益也随之水涨船高。WIND统计显示,截至6月23日,75只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全部超过1%,高于0.5%的活期存款利率,其中45只超过一年定存3.25%。如嘉实货币基金近一个月来连续超过3%,其在26日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3.542%,今年来净值增长率也达到1.69%。然而,由于普通投资者不能参与银行间市场,正好可以借道货币基金分享短期利率飙升带来的投资收益。
据了解,货币基金投资组合主要包括剩余期限不超过397天的债券、及一年以内的央票、银行存款、回购,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为利息收入,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的上升对于货币基金利息收入的提升显而易见。专业人士认为,货币组合剩余期限不超过180天,投资期限较短,因此货币基金一方面可以有效规避利率上升对本金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又能快速地把握货币市场利率持续攀升带来的投资收益。
有业内人士分析,从中期来看,在通胀居高不下和宏观调控持续紧缩的背景下,预期下半年银根很难放松,货币市场工具、债券市场收益率仍将上升或持续维持高位;短期来看,考虑商业银行年中考核等季节性因素,将进一步加剧短期流动性收紧,预期近期货币市场收益率将持续走高,目前是投资者购买货币基金的较好时机。
此外,由于货币基金的高流动性和安全性,考虑其申购赎回费率为零,而且赎回资金T+1日即可从托管帐户划出,因此可以将货币基金视为较好的现金管理工具。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现金和货币基金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和转换,能有效避免资金闲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货币银行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货币银行学,教学设计
我国高职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当前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 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以“能力培养”为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中有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财经类高职学生的教育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 德国最先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讨论, 并将其成功运用到了高职教育中。德国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最先进的国家, 以“双元制”培训模式为主, 要求学生同时接受学校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的技能实训, 以达到理实结合、出校门即能工作的目的。在这样的要求之下, 采取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在长期摸索中得出的宝贵结论。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现在, 随着职业要求的变化, 课堂也要产生变化。工作岗位中, 销售市场、技术变迁、工作组织和社会变迁, 都在产生新的需求, 要求职业人员更加国际化、自动化、团队化和个性化, 这就使得教育方法从原来的“灌输学习”要向“能力导向”转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通过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并为学生提供达成目标的各种所需专业知识和方法,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起个人的行动能力和工具性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中的应用
(一) 《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和教学特点。《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三年制高职“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以经济学为基础, 从货币、信用和银行角度研究货币及货币创造机制, 研究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及原理问题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的课程, 既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 也要求学生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新课标下的《货币银行学》采用项目化教学, 能更好地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此外,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独立分析、合作策划和处理业务的能力, 其中不仅包含专业知识, 也涉及到语言、沟通、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这些能力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下难以得到启发和展现, 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系列教学方法则可以从多角度启发学生。
(二)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法之下, 教师进行教学通常需要经历准备、实施和反馈这三个环节。在准备教学时, 通常是教师对学习目标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 设计教学结构, 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减法, 制定出知识点, 以教案的形式进行细致划分, 并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加以运用。实施教学的过程通常包括导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环节。在导入环节, 需要使学生变得好奇, 将学生带入乐于学习的状态, 了解一些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在学习环节, 需要教师分多个步骤解决问题, 将教学分解为可辨识的子步骤,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各个学习环节, 展示、存储结果并评价;在巩固环节, 让学生重复、深入练习, 将找到的解决方法应用到其他的问题设置中。在反馈环节, 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预期目标对比, 寻找差异, 综合任务要求和实际结果, 给出更改目标或者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三)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 可以归纳为货币制度、信用和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供求和国际金融等六个部分。本文选取其中的一个部分, 将实际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过程加以记录, 作为案例。
项目:国际金融中的外汇与汇率。
本项目的学习目标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 内容和专业学习目标为了解外汇与汇率的概念;第二层次, 方法和解决问题学习目标为掌握套算汇率的计算方法;第三层次, 社交沟通学习目标为小组合作搜集汇率信息;第四层次, 个人提升学习目标为自主决定和自我实现、判断能力及决策能力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 导入环节。通过进出口货物款项结算的案例, 使学生初步对外汇和汇率的概念有所了解, 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并告知学生利用和计算汇率将成为本项目的专业性学习目标。第二, 分组活动。对本次课堂的24名学生进行分组, 每6人一组, 共4组。运用“卡片法”, 给每一小组分发8张卡片, 请各小组进行3分钟头脑风暴, 写出已知的常见货币符号和标准代码。完成后将卡片进行集中展示, 教师做总结和补充。第三, 学习站环节。建立3个学习站, 分别给出外汇的三种分类。运用“小组拼图法”, 将每个小组6名成员两两分组, 去往不同的学习站, 学习外汇的分类。学习完成后, 回到原来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 确保6名成员都能掌握这三种分类方法。第四, 小组合作。利用计算机, 各小组合作完成查找中国银行外汇牌价的任务, 掌握汇率的查询方法, 并通过牌价学习汇率的表示方法和分类方法, 期间教师可以加以引导。第五, 案例学习。结合导入环节中的案例, 以及第四环节中的查询汇率, 使学生掌握套算汇率的计算方法, 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其他的问题设置中。第六, 检查和评价环节。教师用相关的问题设置,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评价, 形成统一意见, 在班级内进行汇报, 并由教师进行点评。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在教学环节中, 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 教师要适应课堂教学中身份的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者, 所有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由教师传达的。但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习目标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教师承担的任务更多在于教学环节的切换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适应身份的转变。第二, 学生能否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掌握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得是否合理。只有真正搞清楚学生的需求, 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 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达到最高效的教学目标。第三, 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 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要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工具性能力, 如合作、决策、创新等, 因此, 在评价方式的设计上, 也要多有变化。第四, 教师在每一次教学结束后, 都应当对本次教学进行反馈。可以由学生利用“标靶法”进行评价, 也可以教师自评, 发现问题, 进行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R].2000
[2]华敏.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市场调查与预测》中的运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67~69
[3]张燕.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货币银行学教学】推荐阅读:
《货币银行学》课程05-10
易纲货币银行学答案05-24
货币银行学课程论文06-26
货币银行学复习附有答案11-12
华师在线货币银行学作业10-03
货币银行学习总结05-25
货币银行考试重点08-03
货币银行学--牙买加体系 材料07-29
北大货币银行学网上作业答案08-17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较全面10-15